声音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9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提前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编写教案时,要注意评价方案的设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馈。接下来是一些精心挑选的教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创意。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做过的某一游戏有先后的说出来,互相交流,尽量说出有趣之处。
2、体会游戏有趣之处,激发孩子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志向。
3、多出新点子游戏,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能把自己做过的某一游戏有先后、有条理地说出来。
教学难点:
1、孩子们在交流游戏过程中,如何尽量用规范的语言说清楚、说明白。
2、引导孩子们出新点子游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看图激趣:
(1)谈话: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些什么游戏?这些游戏你玩过吗,你还做过哪些游戏?(板书学生说到的游戏名称)。
(2)揭示话题,思考:你觉得哪些游戏最有趣?
2、以图为例,指导说“怎么有趣”:
(1)《老鹰捉小鸡》有趣吗,怎样有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游戏的趣味。)。
(2)《贴鼻子》游戏怎么做的?你做过吗?把自己做的情形说一说。
(3)小结:告诉别人游戏怎么有趣,可以讲做法,可以讲在做的过程中自己的感觉,也可以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游戏怎么有趣,对自己不熟悉的游戏也可以问问同学是怎么做的。
再推选代表把一个最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全班。
4、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可以继续询问,再评选出最有趣的几个游戏在课下做一做。
5、出新点子自荐游戏。
师:小朋友们,你们肯定玩过很多游戏,你认为最有趣的游戏是什么,怎么玩?介绍给同学,说过的游戏不再说。
小朋友踊跃参与,都想大显身手。这样,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很多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课余开展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6、课外延伸,自创游戏:
师:小朋友们,如果谁能自己想出游戏来玩,可真了不起,老师希望你们人人了不起,以后,你想出了游戏,就跟家人、老师或同学一起来玩。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二
2、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游戏。
1、各种各样的瓶子、小石头;(若干个)。
2、幼儿认知字卡“耳朵、石头”;
3、家园游戏卡。
一、出示大耳朵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这是什么?你的耳朵在哪里?耳朵有什么用?
2、认识字卡“耳朵”;
二、出示石头,引起兴趣。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字卡“石头”;
3、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教师边玩边引导幼儿根据所听到的声音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进行创编儿歌;(如:啷啷啷、咚咚咚……)。
4、教师根据幼儿表达出来的声音完整的创编一首儿歌;
5、幼儿自由玩耍;
三、活动结束,带幼儿把字卡“耳朵、石头”贴在认知区,以便平时复习;
四、交代幼儿回家找石头和瓶子与爸爸、妈妈一起玩听声音的游戏。(放学后发一张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玩今天课堂游戏的游戏卡。)。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a案。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设计。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派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诵读自己编的诗。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四
小班的幼儿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发出的声音比较感兴趣,根据幼儿兴趣爱好开展了此次活动《好听的声音》,引导幼儿在听辨中区别、了解各种声音所表示的意义。扩大幼儿听辨声音的范围,培养幼儿听辨声音的能力。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
1、学儿歌,了解不同物品的声音。
2、探索声音的乐趣。
3、体会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黄豆、米、罐子宝宝、标记图、地饰标记图。
1、出示罐子。
罐子宝宝和我们一起学本领。
数一数。罐子宝宝。(四个)。
这些罐子宝宝有什么不一样?(颜色,高矮)第一个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颜色,包装,高矮都不一样。
数一数几个高,几个矮。
2、罐子宝宝里的声音。
罐子宝宝有声音吗?
1)空罐子。
2)“米罐子”
你听到什么声音?(幼儿大胆说,沙沙沙的声音)。
怎么会有声音?(幼儿猜测原因)。
猜罐里放了什么东西?(根据生活经验猜测)。
你们猜对了吗?(验证答案,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米罐子,沙沙沙。
3)“石头罐子”
摇一摇,猜一猜。
小结:石头罐子,当当当。
4)“黄豆罐子”
摇一摇,猜一猜。
小结:黄豆罐子,嗒嗒嗒。
黄豆长什么样?有什么本领?
小结:可以做成许多豆制品。
3、罐子宝宝里装的东西不同,碰撞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米罐子,沙沙沙;石头罐子,当当当;黄豆罐子,嗒嗒嗒。
1、有的罐子宝宝里放了米、有的放了黄豆、有的放了石头。
这里有许多小罐,请你来摇一摇,听一听,你的小罐发出了什么声音?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猜测并验证)。
2、为罐宝宝找相同声音的朋友。
每人一个罐子,听听是什么声音,请相同声音的宝宝一起摇,并说出好听的声音。
请个别幼儿摇,并说出好听的话,如米罐子,沙沙沙。请米罐子的宝宝一起来,到米罐子宝宝的家。听口令摇。
有节奏地摇。
可以快慢、数数摇。
罐子宝宝轻轻摇,
罐子宝宝快点摇,
罐子宝宝,摇三下,一二三。
罐子宝宝上面摇,下面摇。
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中主动地参与活动,学会倾听,听辨和模仿不同的声音,体会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五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a案。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设计。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派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诵读自己编的诗。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六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是一物理生物课,它既介绍了人而结构,有说明了人听到声音所必备的条件是生源(发声体的振动)——介质的传播——健康的耳朵。这样讲授下来我根据实际,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从图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一开始学生阅读本课内容,根据预习找出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和听到声音的过程。巡堂指导。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难克服,完成了教学重点。我又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课件,骨传声知道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双耳失聪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一端,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冲从而继续创作。来激发学生对他们崇敬之情。
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能动性,都得到了训练。
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当回小老师,回顾本节应当掌握的内容,回顾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本节课反思也有不足,由于学生表达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这一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对其它方面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主意掌握每一个教学步骤的时间,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七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大树的唰唰声、蟋蟀的??声、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等,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
本首诗歌诗歌共6小节,第一至五小节分述,最后一小节总结全诗。其中,第一、二小节结构相似,都是先发出“听听,秋的声音”的邀请,接着聚焦某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唰唰”具象地描述声音。
诗歌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如诗歌1-3小节描写的落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如诗歌的第五小节。
诗歌用词优美,想象丰富。如:“大树抖抖手臂”,让我们仿佛看到黄叶飞舞的宜人秋色;“大雁追上白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雁群南飞的开阔景象;“秋风掠过田野”,呈现了稻谷飘香、金风送爽的画面。诗歌借声音绘秋景,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突显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学情分析:
1.本课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略读课文,学生在《不懂就要问》这课的学习中对略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巩固从《不懂就要问》一课中学到的略读方法。
2.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较丰富,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但本诗描写秋天的声音很抽象,所以学生较难感受秋天的意境美。因此,可以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韵味美和秋天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流程共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走进秋的.声音。
(一)回顾旧知,重温秋天之美。
复习本单元中前几篇描写秋天的课文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二)揭示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1.板书课题,生跟老师书空。
2.指导读好课题:
(1)读好叠词——听听(第二个念成轻声,读出亲切感)。
(2)读出题目中的停顿(注意题目中的逗号)。
(3)引导学生读好重音(谁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聆听秋的声音。
(一)复习略读课文学习要求:借助“阅读提示”自主学习。
(二)学习“阅读提示”,明确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三)自读课文,出示初读要求:
1.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再读一遍;
2.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秋的声音呢?
(四)学习反馈:
1.六名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相机正音。
2.正音练习。
3.交流:你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相机板贴)。
三、理解词语,想象秋的声音。
(一)圈划并全班交流:在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将学生不理解主要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二)自学课文1-4小节,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1-4小节。
2.在黑板上的这些难理解的词中,尝试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
我认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我是用()的方法理解的。
3.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在小组里分享交流。
(四)随学而导: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1.预设第一小节师生活动。
(1)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2)随机点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带上动作读“抖抖手臂”;模拟读黄叶发出的“唰唰”声,读出轻柔可爱的感觉;“道别的话音”读得慢一些,表现不忍告别之情。
(4)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读的是文字,而头脑中想象的是画面,这样把文字换成一幅幅画面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词语和课文。
2.预设第二小节师生活动。
(1)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2)随机点拨:蟋蟀跟阳台告别说了些什么?
(3)指导朗读:模拟蟋蟀发出的“??”,读得轻快,感受秋天的活力;“告别的歌韵”读出离别的深情;加上振动翅膀的动作表演读。
(4)师小结:秋天多美好,黄叶、蟋蟀都不舍得离去,我们一起体会了这分别的依恋之情。
3.预设第三小节师生活动。
(1)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2)随机点拨:大雁会叮咛谁呢?会说些什么?谁在秋风里快乐地歌吟?
(3)指导朗读:“暖暖的叮咛”“丰收的歌吟”处理成重音,读出叮咛的温暖之感和丰收的喜悦之感。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总结理解词语意思的好方法并随机板书。
4.朗读第四小节,理解“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四、模仿写诗,感受秋的声音。
(一)学习第五小节。
1.出示第五小节;
2.引读第五小节,指导读的声音稍轻,语势要层层加强。
3.仿说:秋的声音还在__________。
(二)模仿写诗。
1.呈现第1、2小节,对比发现写作特点;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
对比这两小节,我们能发现,开头都是“听听,秋的声音”。第三句描写的是事物的动作,第四句是声音,第5句是诗人的想象。
2.以稻谷为例,指导仿说。
(1)观察图片。
(2)提供象声词和动作(“哗啦”、笑弯了腰)。
(3)完成创作。
3.放手练习,完成作业本。
(1)提供秋雨、青蛙等图片,提供“沙沙”、“呱呱”等象声词,在作业本上完成创作。
听听,
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赏析。
五、诗文美读,赞美秋的声音。
(一)师总结,板画五线谱。
(二)师生配乐朗诵全诗。
六、板书设计。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八
1、交流摘录笔记。
2、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进入语文天地的学习。
二、交流摘录笔记。
1、交流以前的摘录笔记,找出笔记中的优点和缺点。
2、读读课本中出现的词语。
3、说说丁丁和冬冬教给了我们什么好方法?
4、鼓励学生写好摘录笔记。
三、练习填成语。
1、找出规律。
2、集思广益,填写成语。
四、读一读。
1、开展学生间赛读、赛背。
2、鼓励学生把这些名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五、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教师巡视,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参与小组学习。
第二课时。
1、读“开卷有益”中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写一写自己眼中、心中的月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天地的有关内容。
二、开卷有益。
1、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之后,大家对月亮有了很大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读四段话,这四段话都是摘自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学生自读。
3、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笔下生花。
1、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你喜欢月亮吗?你眼中、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为自己心中的月亮画像。展开联想,想象练说。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内交流,集体评议。与金钥匙结合进行。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九
为了推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校领导联系了沂南县马牧池中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我早早起床,准备出发。为了学习,安排好孩子的生活,离开了家。一路翻山越岭,一路颠簸,真正体会到路途的劳顿,路边的美景令人感叹山区之美。但我们来到了马牧池中学的时候,我真正看到了山区学校的面貌,学校靠山而建,校舍较破旧。马牧池中学对我们的兄弟情谊浓厚,校领导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课改实践经验,他们校领导非常重视,积极开展课改研究,向长城中学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积极思考研究,多次举行公开课,听评课活动扎实有效,更新教师的理念,解放教师和学生,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教学效果达到了高效。
当我走进课堂的时候,令我眼前一亮,教室内配备着多媒体,以及供展示的'小黑板。课堂上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评议交流。一起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展示交流充分。小组学习比较有效,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的学习情况,小组合作自然。针对出现的问题,研究、讨论。教师的备考充分,教学手段先进,使用了电子备课。对教材的处理到位,能放眼教材,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实际驾驭教材。能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注意了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学起点低,教学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当然,教学是存在遗憾的,如;,小组学习有效性不高,展示多,但是太乱,学生需环顾四周,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纪律,学生的展示欲望不高,显得被动,教室中粉笔灰尘飘扬。传统教学手段不受重视等,值得研究。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实际,我们既应该走出去学习他山之石,又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专业化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又不能”邯郸学步”似的学习这个模式哪个套路,毕竟,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才是真理。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十
知道音调的概念,明确音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并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钢尺振动实验,发现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
音调的概念及音调的决定因素——频率。
【难点】。
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
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乐器发声不同。
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
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
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板书)。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师演示钢尺实验。教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长度,控制每次振动的幅度,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声音的不同。
学生会发现:如果将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慢,声音较低沉;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教师讲解:音调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物理上用频率表示物体的振动快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活动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教师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行时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翅膀的振动,但能听到蜜蜂“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学生讨论:蜜蜂翅膀振动较快,频率高,蝴蝶翅膀振动较慢,频率低,所以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人耳的听声范围是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
之后教师通过ppt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通过问题的形式,加深对音调的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声音除了音调外还有什么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制作一个乐器,尝试解释原理。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一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部分内容组成。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三、教学策略。
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钢锯条)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录有钢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话筒、示波器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分别让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大声朗读本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让同学们说出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顺利引出课题。
欣赏,思考并回答。学生能指出男女同学声音的大小不同,音的粗细不同,从而引出响度、音调。
从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再用钢锯条来探究这个问题。
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并注意观察它振动的快慢。
(1)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2)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总结: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教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低。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作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作次声波。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呐”系统,使它能在浑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观察声波的波形。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思考: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聆听思考。
学生实验并回答:快拨时听到的声音比较尖,声音高,卡片振动得快。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声源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实验并回答: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音调高。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学生阅读并回答。
学生观察并回答: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学生回答: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人耳便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阅读和获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波形比较形象生动,学生通过波形更容易理解音调。
学以致用。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指出: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音调和响度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区别:定义方面,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即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尖粗。声音尖的音调高,声音粗的音调低;决定因素方面,音调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波形方面,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响度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声音波形的高低程度相同。
进行实验。
进一步学习体会转换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明确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三、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让学生分辨出哪一段是用小提琴演奏的,哪一段是用二胡演奏的。
找几名同学站在教室后面念一首诗,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不许回头,能否判断出每一句分别是哪一位同学念的。
总结:我们之所以能听出熟悉的人,熟悉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1”),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聆听并回答。
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增强趣味性。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二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一个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师准备:、一个小鼓、尺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四、说教过程。
(一)、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上课伊始,放一些声音让学生听,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在在听声音时会产生有关声音的疑问,”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出强音和弱音,让学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声音的“强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戏,让学生强烈感受声音的强弱.这近20秒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音量”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我们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
4、学生交流想法,提出试一试的要求。提示实验注意事项。(不能让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内要保持安静,还要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状态。)。
5、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板书。
(2)语言描述,并与音乐课和语文课相联系,帮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3)总结音高的概念,并板书。
2、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个杯子,问:如果用小棒敲击,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
(2)预测发声情况,填写记录单(教材30页)。
(3)实验,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敲击杯子可以发声,这可能每个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经历过,但装入不同的水敲击会发出什么声音,他们充满了好奇。发表自己的推测后就迫不急待地进行实验。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发高音和发低音时嗓子状态有何不同?
(3)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4)汇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板书。
(5)引学生分析上一个实验中杯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的原因。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节课粗浅的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当,所以特别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老师同行能不啬赐教!
板书:
声音的高低音高振动快慢赫兹(hz)。
附记录单:
实验时间:记录人: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有关,振动越(),发音越()振动越慢,发音越()。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三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4分钟)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2分钟)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1、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1分钟)。
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3分钟)。
(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小结: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5分钟)。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动室里应轻轻地说话。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十四
声现象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且较有兴趣,但对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响度这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对音调概念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所以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中,让学生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声音的特性》,讲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同科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探究活动紧绕“响度和音调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活动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强调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进行实验。然后,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最后,引导学生对“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和“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活动进行大量对比,从对比中明确响度、音调的概念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区别,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响度、音调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弱。
2.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况。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4.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有时候表现的还是不够沉着。
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应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给其足够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适时的进行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五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十六
1.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2..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师配乐诗朗诵。)。
2师:怎么样?美吗?这么美的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吧?赶快打开语文书46页,自己小声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读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
读得很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读得很认真,老师很欣赏你们认真学习的精神。
5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你听到秋的声音了吗?用上你喜欢的读书符号,到课文中把你听到的秋的声音标出来。
生:刷刷、蛐蛐、叮咛、歌吟。
1指名读。
过渡句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生读,教师关注并参与。
1刷刷课件。
师:(示意暂停)好,把头抬起来看屏幕,哪些孩子喜欢刷刷?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刷刷刷刷,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快活地下。这片快乐的叶子送给你。
师:刷刷除了可以这样读以外,还可以怎样读生读。
师:刷——刷——你为什么读的这么慢?
生:树叶慢慢地落下来,它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师:好一片温柔伤感的落叶,让我们也试着感受一下。(再抽一学生朗读)生读。
2蛐蛐。
哪些孩子喜欢蛐蛐?读。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一只怎么样的蟋蟀?谁也来读。
3叮咛。
4歌吟。
师;秋天到了,田野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5.美读。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2师: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个角落里,让我们来读读(出示)。
3秋的声音无处不在,老师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写了一节(出示),
4你也能用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这样方式写一写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让我们把自己写好的小诗展示出来吧!指名说,读给同桌听。
师总结: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七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1.分组实验材料:铁棒、水槽、水、石块、听诊器、鼓、鼓槌、蜡烛、土电话、小闹钟、塑料袋子。
2.演示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鼓、鼓槌、纸屏、小球、多媒体。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吹哨子)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什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哨声是怎样传到你们耳朵里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声音的传播》这一课就知道了。板书课题,生读一遍。
二学习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来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探讨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怎样传播,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3.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谁能再从生活中听到的举出几个例子来?(做早操时,在操场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广播的声音;站在远处(楼上)能听到人的喊声;)。
挠桌子:
3.让学生动手做。注意应轻轻地挠,只能让贴在桌子上的耳朵听见。
挠铁棒:请两个同学示范,各小组动手做做,你能从这个实验中发现什么吗?
5、提问:你是怎样做实验的,能听到声音吗?发现了什么?
6、象桌子和铁棒这种物体叫什么,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7、游戏:打电话。分组玩,小组长说,其他组员听。
8、小组汇报:怎样做、听到什么,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9: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说一说。
1.师击石头,能听到声音吗?这个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师在水槽中击石头,现在还能听到击石头的声音吗?是不是真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呢?指名上台听。想知道他这样能听到声音吗?大家动手做一做水中击石的实验。先把水槽移到桌旁。
2.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能听到声音吗?发现了什么?(声音通过水和水槽壁传到耳朵)。
这个实验说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四.小结。
1.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实验,你发现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气体、固体、液体)这就是声音传播的途径。
2.请大家翻开书p54把p54-p55书的内容默读一遍,并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3.指名说一说,全班齐读。
4.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假如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声音会怎样?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中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到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在动,却听不到铃声。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
过渡:可是,声音在物体中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想知道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2.贴着纸屏的小球为什么会跳动?
3.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挂图。
5.讲解:当老师敲鼓的时候,引起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空气跟着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我们把它叫声波。声波从左鼓面传到右鼓面,引起右鼓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引起纸屏振动,我们就看到了纸屏上的球跳动,当声波传到你的耳朵里,你就听到了声音。
过渡:
7.声波和水波有什么不一样呢?
8.击鼓使火焰颤动。
老师再来做个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六.总结:
三课堂拓展练习。
过渡:同学们,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生活中的道理。
1.每个小组分一个思考题,小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
思考题:
a.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这是怎么回事?(声音在空气中以每秒344米的速度传播,在固体中以每秒5000米的速度传播。)。
b.古时候的骑兵睡觉时,都要侧卧在地上,这是为什么?
c.医生用听诊器能听到病人的心脏跳动,这是根据什么原理?
d.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面对面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e.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f.海洋捕鱼时,在鱼网中播放鱼儿喜欢的声音,能把鱼儿诱入鱼网,这是根据什么原理。
四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声音的传播》这一课。知道了声音传播诉途径、方向、方式。优美动听的音乐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但周围的噪音却影响了别人的生活、学习,在医院、图书馆等一些公共场合,大家要注意不能影响别人。有关声音的奥秘正等着你们去探索。祝愿同学们能学好科学这门课。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十八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性。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声音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九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
(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
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难点。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多媒体、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一)导入。
(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和火车等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长短等。)。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投影课题)。
(二)音调。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问: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皮尺发出不同音调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皮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投影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体验规律:用手触摸声带,一起唱“1”、“2”、“3”、“4”、“5”……感觉声带振动频率的高低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拓展知识。)。
启发:(单手前后甩动,问学生听到声音了吗,大胆想象一下,如何改进有可能听到手挥动发出的声音。)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为了拓展视野,体现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可以安排一个交流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巩固: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观察”声音:刚才我们不但用耳朵听见声音,还用手触摸了声音,你相信我们还能用眼睛来“看”声音吗?(演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调高的声音波形比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时间短,不容易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把波形图描绘下来,制成静态图片进行比较。这部分教学活动通过自学、交流、演示等各种方式开展,不但让大家拓展了声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尤其是示波器对学生来讲很新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响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体演示并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观察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投影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你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最好允许学生多讨论一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自主性、多样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有时间的话可以观察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四)音色。
主要从两个环节来展示:
(1)音色含义:新课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严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学生知道有音色这个特征,能根据音色辨别声音。这样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认知规律。可用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辨认同一个旋律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
观察同样音调和响度、不同音色的声音,它们的大体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细微的附加振动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多媒体展示“乐音和乐器”片断。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要点。(有时间可让学生小结)。
(2)播放编钟乐曲,讨论为什么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总结: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我们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音乐)。
由多媒体打出。
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点评:这一节教学设计突出了观察和实验的多种形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
先以观察演示实验的形式引入声音具有高低、强弱等特性,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生活中对声音“高低”说法存在两种不同的意义。关于音调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认识钢皮尺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引导他们逐步理解音调由振动快慢决定这一本质规律,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实验所不易展示的现象,进一步应用和拓展知识。响度的教学注重对实验设计原理的认识,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和媒体播放丰富感知,突出在情意目标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以说,整堂课就是以实验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有所侧重地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