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优秀22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可以设定一些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以下是一些教案实例,给大家提供借鉴。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一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1~4题。学习目标: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并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策略,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习惯。教学准备:投影,作业纸,挂图学习过程:学习活动目标学习活动教师提供的帮助与指导活动设计意图反思再设计激趣唤起旧知活动一:课前游戏拍手游戏要求学生拍的下数是老师的2倍、3倍……(让人清楚地听出)复习“倍”的概念,为新课学习探究作铺垫。开门见山,寻找条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活动二:情境导入1、学生反馈:裤子28元,上衣是裤子的3倍(随机贴出条件)2、一件上衣多少元?(师:会做吗?怎么列式?这是一步计算题)一套衣服一共多少钱?(板书贴出)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板书贴出)1、师:上周日,徐老师去逛商场,走到了这家店(挂图出示)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师:那你可以知道什么呢?3、这两个问题需要几步?(2步)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贴出)——揭题用例图的情景把学生带如学习场景,开门见山。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并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策略,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三:自主探索学生自己列式解,师巡视发现:1、28×3=84(元)2、28×3=84(元)84+28=112(元)3、28×4=112(元)4、1+3=428×4=112(元)学生各抒己见:1厘米,2厘米,1.5厘米……学生自己探索画线段图中几倍数的画法,师巡视发现资源。学生评作业纸得出初步的画图方法。(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表示求一套衣服多少钱?(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多少钱)不能,交代4是从哪里来的?1+3=4先求上衣的价钱加上裤子的价钱条件没有变,问题变了。只要改问题就好了。生来指,老师改图。28×3=84(元)84-28=56(元)3-1=228×2=56(元)1、“一套衣服多少钱?”师:你会做吗?(自备本完成)2、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你想发表什么想法?(把认为错的排除掉)3、请你们认为对的三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追问:哪里有4个28?条件告诉我们没有?(没有)4、引入“线段图”(1)为了让们更清楚地理解题目,请小助手:线段图来帮忙,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28元。那这条线段画多长呢?追问:1厘米好还是1.5厘米好?为什么?(2)我们一般取整厘米数比较简单,这里取1厘米表示裤子28元。那上衣怎么画呢?完成在作业纸。(3)展示学生作品,你觉得他们画得怎么样?(可能端点不对齐,端点对齐,在每段上面标28……)(4)师示范画法。追问:为什么上衣要画这样的三份?(5)图中清楚地表达了这两个条件,问题求什么?注意看好老师如何表示。手指“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6)请学生对照老师的线段图对自己的稍作调整。5、看线段图理解解题方法师:28×4你能看懂了吗?能找到4个28了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追问:能不能直接写28×4?再看28×3=84(元)84+28=112(元)先求什么?你能找到图上是哪段吗?(指一指)求一共还要?5、试一试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1)师:这题我们还是借助图来做,和上一题比较,条件变没?图要不要变?为什么?不同在哪里?(2)师:问题变了,在图上也只要改问题,怎么标呢?谁来指一指?(3)师:会做吗?你会几种呢?(4)交流怎么想?6、归纳解题方法同学们真厉害,学得真快,以后遇到这样的应用题,可以先审题,再画图,再分析,然后解答,最后检查。(板书)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蓝本,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其应用意识。抓住学生的资源,以资源带动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线段图的学习中体验其重要性,自发形成画图解决的内在需求。巩固中练习,水到渠成活动四:巩固练习蓝带子长5米,红带子的长度是蓝带子的大倍,求一共多少米?(1)周末我还买了些彩带准备装饰教室,看书第43页,你了解了什么?(2)你会求吗?有几种?(3)交流解题方法分层进一步体会这类问题的特征。活动五:总结课堂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贴纸形式)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那样学生学习兴趣更浓。所以我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课难点借助线段图,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这是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一种结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审题、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而我在处理这些环节的时候整节课的结果意识是有的,可每个环节处理都很仓促,指导都不到位,导致一半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自我分析反思一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应变,及时捕捉,巧妙处理,合理引入上存在欠缺,这一方面是经验积累少,还有是理论知识的缺失。要多学习理论书籍,多向其他老师学习课堂经验,多积累。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二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这样看来,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如果在这个学段对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掌握的如何,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给学生一个结实的阶梯。下面结合朱老师执教《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当以乘除法一步应用题的教学为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呢?朱老师于是将分析数量关系放到学生熟悉的事情中去,去游玩的情境中去,这点做的很好,学生在情境中能很快地提出问题。法国著名文学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点拨学生,用什么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从设置的情景中启发他们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对整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友国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生成中提升,数学情感在互动中生成发展。平凡的课堂就在动态生成中焕发出了别样的精彩!
二、形成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可见让学生建立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而应用题教学模型的建立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求出正确的结果,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其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要得到很好的发展。朱老师在解答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让学生明确:求什么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各条件间的数量关系如何。让学生能很好地突破这个难点,问题也就解决了。全班学生在投身于教学活动之后,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在现实的活动中得以理解和发展。学生在解决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同学间的交流与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比如说,老师提出小猴与大猴采桃子多少后,不是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在全体同学积极讨论后,让各小组推荐代表讲出依据以上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同伴的商量中学会了相互间的补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也与同学们进行了沟通,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这学生的学习。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三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已不成问题。但在用乘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先确定算哪一步(即找中间问题)会有一些困难。
“主题图”它是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情境图由上、下两幅图构成,上图隐含的问题是下图的条件,上图是用图意呈示信息,需要自己观察读懂,下图中呈示的人数是不完全的,需要联系上图来获得信息。
这种上、下图之间的关系需从两幅图中间的`一个图标(箭头)来发现,解题思路分析采用的是分析法。而在这之前,解决问题例题中的情境图都只有一幅,图中的信息也是通过对话框+图画来表达与呈现,解题思路分析是从条件到问题联系起来想的。
当两幅图一起呈现后,学生看到了很多数学的、非数学的信息,由于脑海中还没有问题意识,所以找信息没有了方向性,提问题也就漫无边际,只要是他们能想到的,就一股脑儿全提出来了。显然,学生对连续的两幅图的意思不够清楚,出现了负迁移,致使提问题的方向发生了偏差。只有几个灵巧的学生意会到了人数的不确定,大部分学生还是处在一片茫然之中。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我以通俗的话来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老师我哪个地方还不知道,我还不会算,然后再提示他们这个问题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其实就是让学生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真正发现这个问题,加强理解。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四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答方法。即求两次剩余。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第一种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意义。
教具和学具。
写有复习准备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应用题(要求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
1.一个星期上5天课,4个星期一共上多少天课?
2.4个同学一共画24张画,平均每个同学画几张画?
3.一本故事书有96页,已经看18页,还剩多少页?
4.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学生解答后,教师把第4题添上一个条件“做小旗用去9张”。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2.设疑引入。
例题出示后,让学生默读题,理解题意,接着教师设疑:“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有所不同,该怎样解答呢?”教师设疑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分析解答,根据学生分析,教师同时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边画线段图边分析。
(1)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19(张))。
(2)还剩多少张?(19-9=10(张))。
接着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同时将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分别写在算式上面。并请同学在图上亲自指一指“30-11=19”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19-9=10”是从哪一段去掉哪一段,剩下的又是哪一段。可多让同学们说说思路。
3.试一试,做一做。
教师出示一个与例题同类题,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先根据图示画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幼儿园买来30个苹果,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先画出解题思路:
再列式计算:
30-12=18(个)。
18-9=9(个)。
答:还有9个。
再请同学们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4.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出示下面两个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数学题,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下午卖出11筐,还剩多少筐?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5.归纳解题思路。
在以上四个题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先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四道题都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求学生结合具体题回答)再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用综合法思路试着分析。如“做一做,想一想”的第(1)小题,就可以让学生这样分析思路: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上午卖出后剩下的筐数,再用剩下的筐数减去下午卖出11筐这两个条件,就可以算出还剩多少筐。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具体题讲讲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就会使学生悟出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
(三)巩固反馈。
(1)画出借给小兰10本后剩下的部分。
(2)画出又借给小红5本后剩下的部分。
2.第二组题:列式计算,要求全班学生动笔完成。
(1)学校有64盒粉笔,六年级用去8盒,五年级用去10盒,还剩下多少盒?
(2)商店里原有玩具85个,第一天卖26个,第二天卖18个,还剩多少个?
3.第三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要求学生回答。
(1)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游上岸8只,池塘里还剩几只鸭?
(2)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游上岸14只,池塘里还有多少只鸭?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教给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部分教材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第一种解法,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采取以旧引新、设疑引入、尝试讨论、总结思路、巩固反馈等教学层次,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每个活动中逐步悟出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中还注意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这样既分散难点(使学生根据直观图,很快找出中间问题),又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五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用不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已有条件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
教学关键。
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篇头动画。
1.师:小朋友们,你们爱看动画片吗?
2.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片。想看吗?会唱的一起唱。(引言:播放主题歌)。
3.刚才我们看的是什么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
4.今天蓝猫也来到了我们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请看屏幕:(播放专卖店录像)。
(二)书包信息。
5.师:从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6.生:黄书包有6个、蓝书包有6个、红书包有6个、
7.师:除了颜色,还有什么不同?仔细数一数,大书包有几个?小书包呢?
8.生:大书包8个、小书包10个。
9.师:大家了解的信息真多,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生提问)。
10.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计算?8+10=18(个)、6+6+6=18(个)、63=18(个)。
11.问63的'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抽象出3种颜色的书包,每种有6个)。
12.小朋友,想象一下,一周以后这里的书包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卖出了一些书包)。
13.师:正如小朋友想象的那样,一周后,专卖店卖出了15个书包。
师:现在又可以提出什么新的数学问题了?(还剩多少个书包?)(非常好)。
二、讲授新课,主动探究。
(一)研究例题。
1.师: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着列出算式做一做,做完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哪个小朋友先来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
3.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5.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如果有,作出肯定:你能和别人想的不一样,真棒!)。
6.师:用第一种方法的小朋友举手,第二种呢?有没有想出两种方法的?
8.生(1)蓝猫专卖店进了3种颜色的书包,每种有6个,卖出了15个,还剩多少个书包?(如果出现两问的编题,师作出肯定: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10.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先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再求还剩多少个书包?
11.问第二种:你们又是选择了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来叙述成一道应用题?
13.选择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的同学,他们又是分几步来解答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人自己说一说。(谁来交流一下)。
14.出现全部信息:
15.生答:(1)都是先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再求还剩多少个书包?(说的真好)。
师:为什么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生: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就能求?quot;还剩多少个书包?
16.手指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师: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虽然在题目中没有出现,但它其实就藏在题目的中间。需要我们小朋友自己去发现。
17.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要要分几步来解答?(两步)(板书课题)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继续研究。
经理和我们小朋友想的一样,又进了两箱书包。
1.出现两箱书包,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谁有本事求出来?
2.生:不知道每箱有多少个书包?
3.师:那怎样才能知道呢?
4.生:打开数一数、查看包装上的数量。
5.师:真是个好办法,(每箱有30个)。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6.生:302=60(个)60=3=63(个)。
7.师问:302求的是什么?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8.师:为什么要先求出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9.生:先求出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就能求出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师:下面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动动小脑筋):想一想:先求出什么?
2.师:轻声读一读每道题目,再想一想,解决这些问题要先求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六
今天龚老师为我们示范了一节《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有以下特色:
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习: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习: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40个,绿书包3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1:会。36-8=28(人)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2:有,36+12=48(人)48-8=40(人)。
生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八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大大体现了预习的必要性。以前学过列表整理的方法,所以学生对这种方法并不陌生。所以今天重点还是放在线段图的指导上,如何画得规范?其实这节课上解决问题并不困难,难就难在这种策略的应用上,实际还是操作能力薄弱。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还是耐心的教会他们这种解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加复杂的问题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准备。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针对学生预习作业上的问题重点进行画图指导。学生对于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课上我提了个问题:你们喜欢用列表法还是喜欢用画图法来解决问题呢?祝瑜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用列表法,因为列表法条件列得很清楚,便于比较。画图法比较烦。王新洛不甘示弱说:我喜欢用画图法,因为画图法把条件和问题表示得很清楚,画好图就知道怎么做了。季文协说:最好直接解答,既不画图,又不列表那该多好呀!确实有的题很简单对于优生来说完全能直接列式解答。一些行程类问题用画图法来解决数量关系很清晰。可惜学生似乎较难接受这个新事物。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九
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上衣————————————。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十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首先感谢教研室领导给我这次展示交流的机会。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去姥姥家――混和运算》的信息窗一,这个信息窗的内容是学习连加、加减混合的混和运算和解决问题,即引导学生根据现实情景列出混合运算的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实际情景体验运算顺序。
1、教学目标的定位。
我们课标实验教材的混合运算承载着两项任务:一是解决问题,二是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拿到教材后,我们仔细分析了教材,像这种连加、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就学过10以内、2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下册又学过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河加减混合,可以说学生对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熟练掌握了,到现在已经是第四次接触了,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们把重点定位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因此,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重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对运算顺序只是一笔带过。
2、情景的选择。
教材中呈现的情景是去姥姥家买衣服而引发的数学问题,选取的素材虽然非常生活化,但学生并不是太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就尝试着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由于我们学校前段时间刚刚召开了春季运动会,我们觉得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如果用运动会的情景来教学,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设计了运动会的情景,试讲时发现,学生对这一情景并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还是调动不起来,学生还是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于是,我们就对孩子做了调查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我就观看了剧情简介,依据《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剧情,我们创设了羊羊们过新年买新衣的情景,并把练习题以庆新年开运动会的形式串成了情景串,课堂的面貌大为改观,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整节课学生始终都是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学习的。在试讲的时候,下课后就有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对我说:杨老师,我最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了,所以我特别喜欢这节数学课,太有意思了,你下回还能再能给我讲一节这样的课吗?看来童话情景的创设确实能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能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童话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和连贯性,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保持着不断向前发展的积极态势,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多数学生都能自觉的寻找和承担新的任务。
3、两步应用题思维训练的体现。
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转折点,而解析应用题的核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它与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定律等数学知识一样,是用数学化的语言总结出的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去读题、读懂题,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等,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解题时我们注重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了一个中间问题,来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比如例一,要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也就是让学生说说想法,然后又让学生说说算法,你先求的什么,又求的什么,学生无论从条件推向问题去思考,还是从问题追溯到条件去分析,根据找到的数量关系都能发现只要先求出喜羊羊的衣服多少钱,题目的最终答案便可迎刃而解。使学生达到会做、会想、会说,真正有效的解决问题,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我又问了一句:在这个综合算式里,你先算的什么?为什么先算65+62?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来理解运算顺序,发现这节课学的综合算式和以前相比只是数变大了,但是运算顺序还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了层次性,把练习逐步深化,先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混合,然后是一道只有两个条件的解决问题,最后一道是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的,信息和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还有多余条件,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这样有坡度的练习,充分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有一个地方我忽略了,就是关于脱式计算的问题,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教材中并没有要求学习脱式计算,但是由于这节课是第六单元的内容,为了讲这次课,这个班的老师一直在给我留着这节课,在学第八单元连乘应用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了脱式计算了,所以今天有很多孩子做题时都是用的脱式计算,但是我板书时忽略了这个问题,直接写的得数。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反思,由于我比较年轻,没有上公开课的经验,所以在一些环节和细节的处理上,还缺乏经验,存在不足,还请各位领导与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十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材安排了解决一套衣服价钱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明确解决问题要找相关条件,渗透解决问题基本思路的训练。
二、探索解答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是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线段图的画法,体会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重视借助线段图理清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最后注重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从而逐步掌握方法。
三、重视识图能力、解题思路训练。想想做做的第1、2题是看图列式计算,练习时首先安排看线段图说条件、问题及思路的针对性练习,再通过选择有效信息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例题中学习的基本解题方法和策略,而且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道习题中说问题的环节比较重要,因为学生习惯算了第二条线段的长度就认为是两条线段的总和了。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是:
1.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在认知上由直观具体的图文,向较为抽象的线段过渡是一次,将重点放在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教师先亲自示范画图,再让学生尝试画图,使学生充分感知,能很好完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算法的实际生成情况。学生还是先想到算上衣的价钱,然后加上裤子的价钱。在我的追问下,我还是向学生讨到了第二种方法。联系线段图,学生对1+3=4的解释也比较到位。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十二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
补充问题,再解答。
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xxxxxxxx?
答:还剩4个。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xxxxxxxx?
6×4=24(个)。
答:一共有24个皮球。
生答: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1.出示例2。
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问:读懂题意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师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生答:第1个已知条件是:商店里有4盒皮球。第2个已知条件是:每盒6个。第3个已知条件是:卖出20个。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个?(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图或p7实物图)。
教师问: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6×4=24(个)。
(2)还剩多少个?
答:还剩4个。
教师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送给同学5张,现在有多少张画片?
(1)先读题。
(2)划出已知、求。
(3)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说解题思路:根据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根据送给同学5张,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张。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检查。注意要把相同加数写在前面。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工厂先盖了5排房,每排9间。又盖了15间,一共盖了多少间房?
(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有多少棵?
(4)商店里有9袋乒乓球,每袋5个。卖了28个,现在还有多少个乒乓球?
学校有5盒乒乓球,每盒9个,又买来1盒乒乓球,现在有多少个?
(1)9×5+1(2)9×5+9。
(3)5+1×9(4)5×9+9×1。
如果学生判断不出,可用红笔圈出1盒,如果有同学判断正确,要大力表扬,告诉学生做应用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看谁算得又正确,又迅速。
(1)同学们做了40朵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2)同学们分5组做纸花,每组做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3)老师出了20道乘法算式,16道除法算式。小华算了32道,还有几道没算?
(4)老师出了4栏算式,每栏9道。小明算了34道,还有几道没算?
(5)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6)同学们分4组做风车,每组做9只。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思考下题。
(1)读懂题意;。
(2)找准已知、求;。
(3)分析数量关系即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解答这四步来学习。在巩固反馈过程中,先做一道练一练,完全仿照例2来解答,再让学生把练一练改一改,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接着通过两步计算式题,找中间问题、判断、比赛等大量练习,巩固新知,最后给做题快的同学出一道虽然是3个已知条件,但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用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数量关系。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十三
本节课主要是应用学过已掌握的表内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按照教材的编排路径,充分依托情境和生活经验,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的思路: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计算解决以上问题以后,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6×4÷3)进行解答,运算时,让孩子自己去研究,让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不足之处是: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还不够,合作探索的机会也不多。同时,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十五
(设计这道题,目的是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全课小结。
最后师生共同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提问: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十六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已不成问题。但在用乘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先确定算哪一步(即找中间问题)会有一些困难。
“主题图”它是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情境图由上、下两幅图构成,上图隐含的问题是下图的.条件,上图是用图意呈示信息,需要自己观察读懂,下图中呈示的人数是不完全的,需要联系上图来获得信息。
这种上、下图之间的关系需从两幅图中间的一个图标(箭头)来发现,解题思路分析采用的是分析法。而在这之前,解决问题例题中的情境图都只有一幅,图中的信息也是通过对话框+图画来表达与呈现,解题思路分析是从条件到问题联系起来想的。
当两幅图一起呈现后,学生看到了很多数学的、非数学的信息,由于脑海中还没有问题意识,所以找信息没有了方向性,提问题也就漫无边际,只要是他们能想到的,就一股脑儿全提出来了。显然,学生对连续的两幅图的意思不够清楚,出现了负迁移,致使提问题的方向发生了偏差。只有几个灵巧的学生意会到了人数的不确定,大部分学生还是处在一片茫然之中。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我以通俗的话来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老师我哪个地方还不知道,我还不会算,然后再提示他们这个问题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其实就是让学生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真正发现这个问题,加强理解。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十七
本节课时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基本能掌握方法,但本节课还多了项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内容。上课前我和同年级数学老师交流了下,这里的线段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种方法吗?还有另外一种方法也有求会吗?结果我们就陷入误区,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线段图的画法,结果导致学生对于自己本来能够理解的方法都晕了,更别说另一种方法的出来。教学内容也没完成。
后来我看了教师用书,上面写道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画线段图,对画法不要作统一的规定,不要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这才知道我要求过高了,不适合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另外对于本节课我和同年级老师还专门去请教了我们的师傅该如何上,下一篇会写上。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十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上衣————————————。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十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习: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习: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40个,绿书包3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1:会。36-8=28(人)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2:有,36+12=48(人)48-8=40(人)。
生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教学反思。
一、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
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例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6支红铅笔)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拼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本人将课前的单人游戏转变为合作游戏。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生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以游戏结束,使学生再次达到学习高潮。
二、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本人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从进入画面开始,学生就像身临其景,很容易就进入学习状态,使他们立刻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兴致雀跃)(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看着电脑一步步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编出一道应用题,生:商店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有利于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成应用题来解答;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比起只是文字的呈现显然来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多了;也是因为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被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又如,在例题教学完后的对应练习中,我选择了一道和购物有关的题目,这时就可以继续利用例题出现的情景来强化新知。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电脑显示题目)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三、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本人教学中设计了一道乘车问题练习。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二十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________?
24-20=4(个)
答:还剩4个。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________?
64=24(个)
答:一共有24个皮球。
生答: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
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问: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问:读懂题意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师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生答:第1个已知条件是:商店里有4盒皮球。第2个已知条件是:每盒6个。第3个已知条件是:卖出20个。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个?(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图或p7实物图)
教师问: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64=24(个)
(2)还剩多少个?
24-20=4(个)
答:还剩4个。
教师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送给同学5张,现在有多少张画片?
(1)先读题。
(2)划出已知、求。
(3)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说解题思路:根据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根据送给同学5张,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张。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检查。注意要把相同加数写在前面。
2.改一改
问:能不能将第3个已知条件改一改,变成另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
3.两步计算
84-19+676-(28+20)
52-4681-366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说说下面的应用题先算什么
(1)工厂先盖了5排房,每排9
间。又盖了15间,一共盖了多少间房?
(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有多少棵?
(4)商店里有9袋乒乓球,每袋5个。卖了28个,现在还有多少个乒乓球?
5.判断哪个列式正确
学校有5盒乒乓球,每盒9个,又买来1盒乒乓球,现在有多少个?
(1)95+1(2)95+9
(3)5+19(4)59+91
如果学生判断不出,可用红笔圈出1盒,如果有同学判断正确,要大力表扬,告诉学生做应用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6.比赛
看谁算得又正确,又迅速。
(1)同学们做了40朵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2)同学们分5组做纸花,每组做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3)老师出了20道乘法算式,16道除法算式。小华算了32道,还有几道没算?
(4)老师出了4栏算式,每栏9道。小明算了34
道,还有几道没算?
(5)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6)同学们分4组做风车,每组做9只。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思考下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读懂题意;
(2)找准已知、求;
(3)分析数量关系即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解答这四步来学习。在巩固反馈过程中,先做一道练一练,完全仿照例2来解答,再让学生把练一练改一改,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接着通过两步计算式题,找中间问题、判断、比赛等大量练习,巩固新知,最后给做题快的同学出一道虽然是3个已知条件,但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用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数量关系。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二十一
1、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还剩下多少个桃?……。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桃?你能独立解决吗?
[设计意图:变静态展示问题为动态生成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探究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想法:(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天吃9个桃,吃了3天可以求出长尾猴吃了多少个桃,再用一共摘了42个桃减去吃的桃,得到还剩多少个桃。(2)从问题想起。要求还剩多少个桃,需要知道摘了多少个桃和吃了多少个桃,已知摘了多少个桃,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自己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1)吃了多少个桃?9×3=27(个)。
(2)还剩多少个桃?42—27=15(个)。
提问:9×3求得的是什么?42—27为什么会得到剩下的呢?
3.引导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已经吃了多少个桃?
4.迁移解题思路。
出示“试一试”。
毛毛猴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长尾猴说:“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用学生课始时提出的数据)。”大卡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计算方法。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经过探索与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画线图表示和分析数量问题,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变式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班上谁平时最讲究卫生,衣着最整洁吗?(不提漂亮,避免学生盲目攀比),确实,衣着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那么,××同学你知道吗,你的衣服是谁给你买的呢?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衣服的问题。(板书: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既自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芳芳买衣服的情景。
衣服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书上画。要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钱一共是多少元,那么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呢?可以这样表示(师生边说边板演)。
(3)现在线段图画完了,你能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吗?
(1)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说说了解到的有关信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根据题意,同桌进行讨论,弄清上衣和一套衣服的价钱该怎么表示,并将线段图补充完整。
(3)结合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3、比较。
(4)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解决?你会解答吗?写在自己的随堂本上。(若有困难,可以与同桌讨论后再做。)。
(5)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有不同的算法吗?若有,则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1+3“和”28×4“表示的意思,若没有则不教学第二种解法。
(2)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呢?你能说出要改的是哪部分吗,师画线段图。
(3)在随堂本上独立解答。
(4)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呢?怎么想的?(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有不同的解法吗?(没有别的解法则不讲另外的解法)。
上面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师补充出完整课题。
(4)学生独立解答或讨论后解答,全班交流。
(5)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过程,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交流不同的解法。
(1)思考怎样解答芳芳的问题。
(2)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独立解答。
(4)有序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的过程。
(5)交流不同的解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说说要求的问题,独立解答后再交流。
根据已知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图意后,独立解答。
交流时,说说怎么想的(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独自填表,全班集体订正。
4、补合适的条件。
湖中黑天鹅有24只,,
白天鹅和黑天鹅共有多少只?
5、根据情境图,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素材:雅典奥运会上,罗马尼亚获得金牌8枚,中国获得金牌32枚)。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1、先说出要求的问题,再独立解答、交流。
2、说图意后,独立解答交流。
3、交流题中的信息,填表后,集体订正。
4、同桌一人补合适的条件,另一人再说出算式。
学生交流感受,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用线段图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
2、强调与他人合作交流,重视思维与表达的有序性。
3、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强求一题多解。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