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热门17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对比分析是总结文章中对不同观点或事物进行对比和分析的重要方式。接下来是一些实践总结的范例,供大家参考。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培养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其内在动因,使其养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这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技能知识的传授、思想教育等方面着手,分析阐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知某种事物或获得某种技能与知识以后,兴奋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使其产生继续探求欲望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同情感密切联系,能使人们集中注意力,积极自觉愉快地从事某种知识的学习或某种活动的参与。兴趣产生以后会诱发主体对某种事物的参与和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后,会使主体逐渐在大脑皮层相关中枢产生定型,这种定型的不断完善就会使主体在神经高级中枢中形成主动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思想动因。从兴趣的产生到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但是,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明确地发现。只有主体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以后,才能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使主体形成自觉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行为习惯。体育兴趣是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产生的浓厚程度取决于主体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它与个体的个性差异密切相关,特别是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进入青春成熟期,身体各方面已达到成熟女性所特有的特征,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变化,性格上变得爱美喜静、腼腆怕羞等等,对体育活动明显地降低了兴趣;特别是那些体育活动体验和经历较少、性格内向的学生,她们的体育兴趣会降得更低。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要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先从培养她们的体育兴趣着手,结合其身心特点,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诱发其内在动因,让她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逐渐地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思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体育教学去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阐述对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以求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1高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1高校女生的生理特征。
在枝女大学生的年龄多数是在18~22岁之间,她们的生理机能基本上已走向了女性成熟阶段,由于雌性激索的特殊作用,此阶段其生理形态与特征已和男生有了明显的差异。她们的生理形态已完全女性化,臀部增大,乳房突起,胸腹、臀部等身体部位的皮下脂肪丰富。她们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男生相比较,她们的每博输出量小,心率相对较快;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肌肉工作力量小,动作速率较缓;身体活动中容易产生疲劳,恢复时间相对较长;等等。由于她们的心血管、呼吸和运动等系统的生理机能明显的弱于男生,决定了其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都明显地差于男生。这些生理机能上的变化,导致了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减弱,体育课上参与活动的惰性较大,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薄弱。
1.2高校女生的心理特征。
高校女生由于年龄阶段、社会经历和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上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们变得性格内向,腼腆怕羞,文雅好静,喜易,怯难;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会对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自觉主动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的心理变化是,她们变得求新、拾趣、爱美,追求时尚;高校女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阅历和鲜明的个性追求,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体育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她们在大学生活中一方面渴望提高自己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自己对体育的评价能力和欣赏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塑造自己健美的形体、优雅的姿态和高雅的气质,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和信心。从高校女生的心理变化来看,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心态而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尽量克服其消极一面,诱发鼓励其积极一面,才能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高校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与措施。
2.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高校女生的求知欲望和她们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扩大和加强体育基础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根据她们的需要,增加一些运动保健、运动生理和体育文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讲授和技术实践课中的随机讲授时间外,还可以利用课外座谈与讲座和课外活动锻炼等时间广泛接触学生,了解她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她们不断提高对体育锻炼的正确理解,激发其良好的健身锻炼动机,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加深其对体育意义和目的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她们建立起对运动技术课学习时的信心和自信心,使其较快地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的正确练习方法,提高她们健身锻炼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另外,要根据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新理论,把体育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使她们能够跟上现代体育发展的步伐。再则,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渠道观看到网球、台球、棒垒球、保龄球、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非课堂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
这些体育项目学生们平时无法直接参与,对其规则和竞赛方法也十分陌生,但她们对那些项目中激烈的竞争场面、美妙的战术配合和紧张的现场气氛等方面抱有浓厚的兴趣,她们渴望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其欣赏的需要;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些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提高她们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其从中领略到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由此带给她们的无限乐趣和喜悦。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参与欲望,不断促进其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渐形成。
2.2结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台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
高校女生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她们的生理特点与特征出发,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意识。
首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内容设置;要有别于男生,因为女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明显差于男生,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在教学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轻力量、慢速度、低对抗与防止疲劳较早产生的体育锻炼内容,多安排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运动项目,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小球类等等;教学内容与项目安排的合理恰当才能克服她们学习时的消极抵住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练习中其强度、密度和运动量没有有效地控制,同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的准确度和参与活动的态度等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她们在心情愉快和满足的情况下积极地参与各项练习,喜悦与满足的体验才会激起她们继续尝试这种体验的欲望,只有这种欲望的产生才可能激发其兴趣的逐渐形成。另外,要根据女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周期特征适时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实作好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教育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月经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克服其经期的波动情绪,消除其神秘感和恐慌感的心理阴影。
2.3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女生由于生理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影响,心理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对她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她们心理的负面影响,积极诱发和调动她们正面积极的心理影响因素,才能不断地激发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广开思路,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首先,在课堂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与变换,压缩单调、枯燥和乏味的跑、跳、投等内容,增加学生喜爱的健美操、韵律操、舞蹈和形体练习等内容。
其次,要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采用小型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把枯燥的跑、跳、投转变为有趣味的健身跑、健身跳和趣味投;可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有选择地安排一些韵律性强的徒手操和舞蹈动作等练习;主要教学内容可融入竞争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练习方法之中;等等。再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喜悦和快乐的积极情绪;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她们对某种练习注意力不集中或感到乏味时,应及时变换练习方法或内容,克服其消极抑制情绪的产生,以使她们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兴奋性。
2.4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爱干净、怕脏、怕羞、怕累、胆小胆怯、害怕失败等等,存在着有碍于她们专心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的种种不利心理因素。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她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可能会形成她们害怕学习体育的心理障碍。要克服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降低难度要求,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要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做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欣慰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消除她们的紧张惰绪,以增强练习的自信心;要加强练习帮助和保护措施,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保证场地器材的绝对安全,以克服她们的害怕心理,以此来增强其完成练习时的自信心。另外,还要考虑女大学生爱美、爱清洁的特点,在体育课场地选择时要尽爨选择一个优美洁净的练习环境。
3小结与建议。
高校女生在其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征,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和利用这些特点与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满足她们对体育的需求与渴望,消除其对体育的心理障碍,激发和培养起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她们逐渐地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体育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建立起她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强调素质教育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学校体育慕露出一些问题。如何让学生既轻松、愉快,又能学好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正是大学体育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体育教学始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贯彻体育教学与健康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学生具有终生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的主体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材、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全面展开,给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冲击力。为保证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体育工作者从理论上阐述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方面、目标和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实现终身体育思想为目标,以体育教学领域为突破口,课程改革为内容,以制度改革与创新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被调查者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吉首大学英语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及湘潭大学等全日制在校学生。调查时间5月。
2.研究方法。针对本课题涉及的内容,设计了《大学生体育课现状调查问卷调查表》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吉首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及湘潭大学分别按比例抽样,最后确定200份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为97.1。对获取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态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而对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技能、技术及理论课的学习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仅占20%,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更注重于教学大纲以外的一些体育项目,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练习。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具有体现个性特色发展的运动项目。
本次调查还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的课堂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确实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也只是少数,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爱好,却对加大体育理论课比重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仅占3.8%―43%的学生不同意这一观点。说明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活动,强身,健体娱乐。所以体育课必须保证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发展具有学生身心个性为主体的一些运动项目。真正使学生感到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2大学生体育生活的认识与态度。从表2的统计结果看出,高校在体育课的教学方面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教态也很满意。但在对该校场地、器材方面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仅占了16.8%。说明当前部分高校在场地、器材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制约了体育教学改革和学校休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对于学校体育课能否培养你的体育意识这一问题,持反对态度的学生仅占2.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是能够在体育课中培养自身的体育意识。
3.大学生体育锻炼绩效。通过表3的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85.4%的学生认为以后会坚持锻炼身体,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所增加。同样在兴趣与爱好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对目前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有着不同意见。这与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兴趣有关,如果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体育一定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根据本次调查发现,60%的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体育舞蹈、健美操、足球、游泳等。而这些项目在实际教学中课时安排极少,甚至很多项目在某些高校未从开设,这是受诸多因素的限制。(1)受大学生体育教学大纲内容的限制:(2)受场地、器材设备的限制;(3)受专业教师的限制。(4)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使体育教师无法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
2.建议。
(1)树立先进的体育思想和理念,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学校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采取开放进取的态势,积极促进现代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的传播。开展学校体育必须以新的体育思想和理念,以创新、进取、科学、务实的精神把学校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2)加大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体育素质,使学生的终生体育思想形成并得以发展,开设多种运动项目以及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理论知识,使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力争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体育教学环境。
(3)重视课外体育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并以“体育为健康”、“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地开展体育节和体育文化活动。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体育素质、健康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体系。采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门应把教师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各高校要抓好本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把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大、中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去。另一面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5)不断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配置,从制度上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创造一个卫生、安全、整洁、舒适的现代化的运动环境,使学生在优美的运动场景中,去奔跑、去跳跃、去拼搏,充满生机和活力地成长发展。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三
校园体育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普通教学系统、体育人才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课余体育健身系统。其中普通该系统主要进行体育技术教授工作。体育人才的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主要分为体育人才的选拔与训练两个部分,另一个是体育人才选拔,高校中体育人才选拔主要是通过体育赛事进行的且其初选的受众面相对较广,该系统主要发挥体育的竞技性通过比赛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课余体育健身系统是课余体育健身系统,目前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比较接近于该系统,该系统除了承担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外还应承担培养学生体育欣赏及体育理论方面知识的培养。以下就此三个子系统的目标及作用做详细描述。
《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该纲要指出体育教育要以学生身心健康、运动技能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要素来统摄5大领域目标,其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因此,这五个目标也就是公共体育教育系统的目标。这里我们结合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在5个领域的内容,假设学生对三个子系统的参加程度相同,受指导程度相同,来比较三个子系统在课程目标实现上的各自特点。
1.3、教学系统的目标。
运动技能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必要基础。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过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没有形成一项运动技能。其次由于在实现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4个领域方面仅依靠体育教学系统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其需要课余健身系统与校园体育赛事系统共同完成。而运动技能目标由于体育教学系统特殊的环境要求则可以很好的达到,因此体育课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还是应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
1.4、课余体育健身系统的目标。
课余体育健身系统是公共体育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少专业的体育指导与约束机制,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效益比较低,但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自觉的从事课外体育锻炼。因此,如此系统发挥作用,则其在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均有很高的实现,特别是其在身体健康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上更是不可替代。此外学生自主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越高,则其体育行为习惯就越容易实现。
1.5、校园体育赛事系统的目标。
虽然此系统的时间较少,但由于学生在参与体育比赛中会表现出极强的参与价值。则其在运动参与目标、心里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上拥有较高的实现。特别是在心理健康目标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识品质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阶段,由于赛事可以为学生提供技能展示的平台,因此其在激发学生运动技术学习方面有重要意义。
1.6、教学系统、课余体育健身系统、体育赛事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通常更关注于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常常试图通过改进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的课外体育练习。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学生上体育课主要是学习某一项运动技术,但学生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时可使用上课时学的运动技术也可以不使用。
2、结论与建议。
(1)校园体育教育系统由教学系统、体育人才的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课余体育健身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由于体育教育系统的教学目标由5个领域目标构成,因此5个领域目标将由三个子系统共同完成。
(2)考虑到三个子系统的各自特点,体育教学系统应主要实现运动技能目标;课余体育健身体统应主要实现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体验运动乐趣);校园体育赛事系统应主要实现运动参与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竞赛意志)。
(3)我国当前的校园体育教育系统校园赛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三者是相互割裂的。应将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系统,使学生从体育教学与赛事的互动转变为课外体育锻炼与赛事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大学体育课的口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至两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从而私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而在完成教学口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内容时应切介实际从学生现状出发、从学生兴趣出发介理安排课堂密度。在教学的实施手段上应注重以学牛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课堂安排应精讲多练注重实效性和叫行性。
体育是高校全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堂教学则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仟务的中心环节和基木组织形式是高校各类专业人材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因而高校公共体育的目标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体育教学环节的建设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和体育目的将直接关系到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高。
针对高校体育课内容安排小切实际课堂过程安排小合理课堂密度小够的现状做以分析和研究。
课堂内容的安排应体现性别差异性。
男、女生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时间以及课堂密度都应有差别。体育课的密度是衡量体育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效果。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课的密度要适宜过大的密度学生无法承受过小又得小到锻炼的效果。因此合理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应该是大学体育教师在写教案的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现在有些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体育课的形式小重视学生的活动在整堂课中只注意了整体队形的变化把课堂的重点落在了教师的教和活动的组织上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和练大大地减小了体育课的密度一种只有在舞台上才有的小断的队形的变化贯穿了整堂体育课如此的安排表而上似乎课堂组织井井有条但体育课的密度何在,’学生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自然无法达到体育课锻炼身体的效果更小能切实地完成教学仟务。可见教师对于体育课的安排和组织以及学生的参与都是极其重要的。
教与学时间分配上的合理性。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小是教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这个环节即做到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精讲多练。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对象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均达到一定程度的青年人而小是处在萌芽期的儿童少年。一些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小适当、课堂安排小合理、课堂密度安排过小会异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情绪。目前许多学校的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体育而最讨厌体育课的现状。因此将一分钟的体育课完全控制成“站队变队形一占队”是小合适的要知道体育课小是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应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着重考虑的。
丰民据共同课学生特点注意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适宜性。
山于共同课学生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目标上的小同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应切合实际小宜定得过高。近期我校正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参照了以往的教学大纲及有些高校的大纲发现有些目标定的过高在正常的体育课过程中根木无法完成。以共体学生选修课篮球课为例在以往的大纲中针对根木没有体育基础的共同课学生包括女同学将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制订为了解初步掌握篮球的基木战术。实践证明体育专业学生从接触篮球的基木技术到完成战术的学习尚需要两年的时间山此可见原始的教学目标确实过高是在体育课上无法完成的。在课堂的安排上有的教师将目标定为提高耐力将内容安排成。组米跑。我们知道耐力训练是要循序渐进的然而在一至一次课上要达到提高耐力的目标而实施多组的耐力跑也是小合适的。大学体育课的长远目标是通过体育课}句学生传授一至两种体育技能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锻炼身体一生受益。而在大学阶段则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身体得到锻炼、缓解压力、增强体质。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娇生惯养所养成的普遍的惰性异致了他们小喜欢或厌烦参加体育运动准确地说是一种懒惰。多年学生体质健康测量的数据表现出大二、大四的学生体质相对于大一、大一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卜降这一结果与高年级的学生没有体育课小无关系。因此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切合实际。健身性与技能性项目将成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的主流。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对课程问题的侧卜究一直是作为教育改节的核心提出来的因为它小仅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的贯彻还直接影响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改节。课程主要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活动课程占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沿用竞技运动教材体系采用培养运动员的教学训练模式来给大学生上体育课山于过分注重技术动作的规范对完成动作的质量标准过高被相当一部分同学视为“负担”从而使他们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相“背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高校学生运动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再者体育课时少因此应多选择同学们喜欢的、难度较低的、能够满足他们健身、娱乐需求的集体性项目作为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教学手段应体现出创新性。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启发式代替灌输式应在游戏中加入技术内容小应要求学生只掌握某一门技术应尊重学生对项目与技术的选择性。体育教育的旧体制和模式的长期沿袭致使广大体育教师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当前的形势发展和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都要求每个教师具有超前思想。未来的世界充满了竞争但所有的竞争归结起来还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永远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资产谁拥有它谁就具备了竞争的实力谁就将赢得胜利。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健壮的体质丰富而广博的科学知识很高的应变能力学校体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基础。所以体育教育应该着重于全而素质的培养。
单纯注重课堂形式的安排忽略课堂的效果和教学效果使得体育课失去了其木身的意义和价值是体育课的失败。我国占代的太极讲究“只重其意小重其招”我们现今的体育课也应采取这种“太极”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小应只注重冠冕堂皇的课堂的形式而忽略课堂效果。深刻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仟务用有效的方法展开课堂教学使学生小仅爱好体育更爱上体育课这是一名优秀体育教师应该小断思考的课题。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五
考试的历史由来己久,而且考试的模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校园网络考试系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准之一。国家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可见,校园网络考试系统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目前,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理论(computeradaptivetest,简称cat)的大量研究与应用,以提高考试效率和考试的适应性、科学性。计算机题库系统是计算机辅助教育考试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它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存储量巨大、并且便于管理的特点建立起来的一种用于考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国外,最早的试题库是1968年ibm公司和美国洛杉矶学区共同开发的cts系统。系统最初管理一个美国历史题库,其中贮存有800道题目,能为中学教师生成测验试题、家庭作业课堂讨论题以及课外辅导材料等。在1993年,美国又开展了ocpc计划,利用计算机解决学生作业的问题。随后又开展了课程上网的计划。如美国mit的athena系统就是一个多媒体、分布式、网络综合教学系统。而stanfod大学的v系统和加州berkeley分校的sprite系统都已运行多年,并在不断完善和扩充之中。在考试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一些有影响力的考试已经逐渐地实现了无纸化。tofel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等考试都己采用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的形式。在欧美许多国家,cat己成为教育测试、职业测试和认证考试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在国外主要是在美国出现了一些支持网络考试的系统,比如美国的sylvanlearnintsysteminc,它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数千个考试中心,提供近百个不同的类型,一千多种考试。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自主研发的在线考试系统,主要注重实践性的操作,于在上海地区进行了测试。还有几个已经投入使用的考试系统分别是mklesson,tutorialgateway和theopenlearningagencyofaustralia’system。
1.2我国高校网络考试系统的发展。
国内计算机网络考试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硬件、软件条件也已比较成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教学为在线考试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考试作为教学检验的一大重要环节,各地高校对无纸化考试和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在1987年成立了中国cai(computeraidedinstruction)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都成立了cai中心。随着的cai发展,许多考试都已经采用试题库管理系统进行出题,在我国,先后建立了高考试题库、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试题库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库等。现在,许多大型考试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由计算机管理的试题库系统,有的还带有自动阅卷系统。为了适应远程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开发网络试题库系统势在必行。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对网络试题库系统进行招标,华南理工大学凭借着其在通用试题库系统研制上的突出表现,以及在试题库研究方面的深厚基础和技术力量,成功中标承担了“大学数学系列网络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任务,并于3月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在线考试系统”,为该校先进计算机技术研究组于20开发的分布式网络评测与考试系统,主要用于程序设计及比赛,对被评测的用户提交的答案进行评分,并对分数进行有效的管理,考试无纸化,评分自动化。
1.3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考试系统的优势与不足。
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影响了现代教育,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和测试已经成为各学科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传统的高校体育理论课考试以笔试为主,从命题、测试、阅卷到成绩录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应该从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等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来进行考试。网络考试系统的优势在于:自身建有强大的试题题库,由专门的管理员负责维护和管理系统运行,对试题有较好的保密性;区别于传统考试,在线考试系统可随机生成不同的测试试卷,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考场的考生也无法进行作弊;试题的覆盖面较广,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在线考试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也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也为实现大规模考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考试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包括:(1)考试相关安排:负责学生在线报名,分配考生考号和考场安排,考卷同一回收和考试成绩公布。(2)建立考试题库:收集整理考试试题,制定考卷及试卷分析。(3)在线测试功能:在考生答题阶段能够保证试题显示,记录答案和对答案进行判定。网络考试系统的基础在于考试题库的建立和维护。首先要实现高校体育各项目的题库建设,不同项目授课教师需要共同完成整个理论考试的题库;同时借助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实施,实现课程和题库在统一平台的操作,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能积极主动登录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做好充分的考试准备;在题库管理方面要实行权限管理,因此系统管理员要享有对添加试题、编辑试题答案、定时对老旧试题删除的权限,该系统要确保管理员能设置考试时间和考试考题类型。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要实现人机对话,采用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学生只需要在有互联网的考场就能通过id登入系统参加测试,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效率。为方便考生答题,系统应对考试时间和答题进度做相应的提醒,为确保只有没有参加过考试的学生才能进入考试界面参加考试,该系统应当针对不同id的学生显示不同的考试题目。考虑到使用该考试系统的用户安全性,考生登录系统要有唯一的密码,已登录的考生不允许重复登录。在学生考试界面,系统将根据考试时间和学生id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试题生成考卷,每个id的试题都有不同,也能有效降低学生考试作弊的几率。测试结束后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试卷判定,无需人力再进行判卷,减少了教师阅卷的主管因素,也更能体现考试的客观和公平。考试结束后让学生及时查询考试成绩,真正实现在线测试便捷高效的特点。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公共体育理论课考试网络化,相对于传统体育理论课考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1)考试试题分类不明确。体育运动有多个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体育理论知识也与政治、经济、医学等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设计类别较多,很多体育理论测试题目没有经过很好的分类,进而导致体统随机生成的考试试卷不合理,难易程度参差不齐。题库内试题过度集中在某些运动项目上,也会令考试程度偏易或偏难。(2)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实施。体育课在高校普遍课时较少,网络在线课程往往不受学生重视,从而也影响了在线考试系统的应用。管理员对在线测试系统疏于维护和管理,出现在期末时间有大量用户登录时系统容易瘫痪。
2结论与建议。
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网络考试系统将授课教师从繁重的手动出题、组织考试中解脱出来,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对体育教学品质的提升有很大的贡献。网络考试系统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考试的一种形式,需要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网络技术手段是为应用而服务,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网络考试系统也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体育教学的思想不断更新而改进。为实现其设计和开发,各高校相关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对已有的网络考试系统进行测评,完善其不足,并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从而真正实现高校体育理论课考试的无纸化和智能化。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六
近些年,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的指导下,诸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有的还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所开设的篮、排、足、羽毛球、乒乓球等大小球类运动以及游泳、太极拳、健身健美操等课程,几乎囊括了所有适合大众运动的体育项目,而且体育场馆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但是,在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1.1体育课程时间短,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连续性和终身体育的发展。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体育课只限大一、大二开设,三、四年级根本不开或只开选修课。而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到了三、四年级实际上就不再参加体育活动了,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活动的连续性,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以及身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与终身体育的发展。
在体育课的教学形式上,各高校基本上是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即使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也只是应付校级或市级等的体育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无计划、无组织和具有一定盲目性的状态,导致了体育教学的课内外分割。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范围相对狭窄,体育运动潜力、运动兴趣得不到发掘,学习的内容得不到巩固和提高,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受到压抑。
1.3选课制度缺乏灵活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普通高校体育课的选课制度应遵循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的原则。这是改革成功的一面,但也出现了学生选课时每学期只能选一个项目、不同学期重复选项的现象,造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体育需求的局面。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个性教育,也就是创造性的教育,大学体育课更应如此,如果连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能满足,何谈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通过对课内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测试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以期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2东莞理工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
2.1课内教学改革,建立“2-3-2-1”的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所谓“2”,是指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为基础课,每周2学时。课程内容以体育基础知识为主,侧重理论学习。这其中既包括运动项目技术的基础理论,也包括诸如运动人体科学和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通过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以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丰富其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谓“3-2-1”,是指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体育课程设置为活动课,课程学时做出重大调整:即以年级为单位,二年级每周开设3次课、三年级每周2次课、四年级(排除外出实习的学生)每周1次课,每次课时间为单元1小时,而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及任课教师则由学生在学期开始前自主选择。改革的目的是,旨在通过压缩课程节奏、增加课程频度、拉长课程维度,并贯之以学生“三自主”(自主选项目、自主选教师、自主选上课时间)的原则,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延伸学生的体育经历,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一种体育锻炼的习惯,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活动课的课程开设时间,多集中在下午4点以后,即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目的是将课内外时间有效整合,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生活化与经常化。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发以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程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运动技能的追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从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实际出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密切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欲望,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方法,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得到全面提高。
2.2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进行统筹安排。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当前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分离的格局,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进行统筹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性的体育活动空间和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使学生既能学习到相关的体育知识技能,又能丰富其课余生活,陶冶品德情操,提高实践能力。在课外体育活动改革中,我们将课外活动纳入体育教学,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学、练,能够在课外通过积极参加学生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全院性的体育文化活动,获得额外的课程考评加分,并且对于在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中表现积极、技能突出的同学,推荐其参加校运会和其它市一级的单项比赛,根据比赛成绩可以获得期末体育课程免试的资格和相应的考评加分奖励。这种将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与课堂教学考评相挂钩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兴趣与项目的结合、基础与提高的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发展特长,并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能有1-2项体育爱好或特长,并掌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方法,从而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重要的基础。
2.3学生体质测试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阳光体育是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以及相关的素质练习方法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和教学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活动进一步得到延伸。对于体质测试未能达标的同学,在下一学期不能参加选项教学,而是必须参加针对性开设的身体素质提高课,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小班教学与指导。对于体质测试达到良好以上的同学,则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加下学期的体育课程学习,但必须参加每学期末的体质测试评定,并以此作为考核学期免修的基本条件。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形成鼓励学生自主自觉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激励机制。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学生达标的状况与进步的幅度也计入到学生的体育成绩中,使之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评优、评三好、评奖学金等相结合,作为学生评定或获取各种荣誉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促使学生能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从传统的出勤、课堂表现、技能掌握,拓展到还包括课外体育锻炼、《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学生进步幅度等多项内容,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让评价贯穿于整个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过程之中,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
3结束语。
我们通过在东莞理工学院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切不可沾沾自喜,甚至固步自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将不断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阳光体育”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力争确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体育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美好愿望。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课程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石。作为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其课程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学生的满意度来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学生课程满意度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作为享受高等教育服务的顾客,将自己接受到的课程服务与自己预期期望相比较,衡量课程服务是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因满足而高兴或是因未满足而失望的一种感受。学生对课程服务的满意程度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施、教学时数和教师教学等因素的满意程度来考查。作为沈阳师范大学校级重点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负责人,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了课程问卷,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以期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从教技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次调查对象是教育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男生有8人,占全体学生数的24%,女生有26人,占76%。共发放问卷34份,全部回收且全部有效。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是自编问卷,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学媒介等三个方面,测量的维度根据利克特量表制订,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维度。
(一)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情况。
课程设置满意度包括课程总体满意度、课程内容、学时学分等课程设置情况的满意程度。
对课程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24名学生很满意,占学生总数的70%,而余下的30%的学生认为满意,可见学生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很高。
课程内容、学时学分安排、课程目标设计、开课时间安排和考核方式这五个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相比略有差异。其中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较高,58%的学生认为很满意;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与课程总体满意度一致,而有6名学生认为学时学分的安排一般,4名学生认为开课时间安排一般;只有13名学生对学时学分安排很满意,开课时间安排则只有11名学生认为很满意。在学生提出对课程改进或加强的建议中,有13名学生认为课时相对较少、有些紧张,知识内容无法扩展,应适当增加。
可见,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时学分安排和开课时间安排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二)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情况。
对教师满意程度的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师个人素质满意度的调查,包括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30名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是很满意,占总数的88%,31名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很满意,占91%,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手段很满意的学生人数略少,但也达到了76%。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或希望中,学生都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表示赞赏,并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可见教师的个人素质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第二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理论实践学时分配的满意度。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这三个指标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很满意的学生数达到了70%,对课堂教学效果很满意的学生为50%。对于理论和实践学时的分配,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践内容的学时,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并且希望能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锻炼,真正体验到教学的氛围,增强实践的效果。
(三)课程传播媒介的满意度情况。
本课程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课程平台和教学课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两种媒介的满意度情况是:学生对教学课件的满意度高于网络平台,可能是因为已经很熟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接受新生的事物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也有学生反映网络平台不是很稳定,影响了使用。
总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满意度很高,从调查的三个方面总体来看,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最高,且大大高于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课程设置中的开课时间安排是满意度最低的指标,其次是学时学分安排的满意度低。
(一)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并能够结合理论,具体设计课堂某一环节,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门课程的讲授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指导者,学生的实践操作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获得真实的体验,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正确有效的,也得到学生的认可,这种安排使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课程学时有限,不能安排过多的实践课,不能让每名学生都有实践教学的机会。这个问题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增加课时,而在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效果,提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实践的机会。另外,课程的学习不应仅限于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应充分扩展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增加有效的学习时间。其次,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充分利用,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适应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二是网络教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前瞻。
本门课程将继续本着“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并不断完善“双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要求教师继续钻研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改进教学方法,而学生则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学习,从而使教和学相互促进,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寻求理论的帮助,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并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双结合”的教学模式包括三个方面:
1.课堂训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本门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教师,作为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经验的获得,教学课堂设计这门课程的开设正是为学生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获得课堂教学经验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和效率,使学生在实践练习中获得直接的教学经验。另外要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使课堂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本门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是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今后将不断探索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自学更能够发挥主动性,更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学的能力,当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深刻。学生自学可采取个人自学和小组互助自学的形式,首先学生通过个人自学获得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小组成员进行互助讨论,从而排除学习障碍。学生自学不仅适用于理论的学习,也适用于实践训练。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每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的机会,而小组互助自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小组成员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训练,并可以进行互相点评,从而增强实践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习和发展。
3.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本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多媒体教学采用两种教学媒介,传统的教学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比较传统的教学课件被每名学生所熟悉,课件的利用也比较充分,而网络教学平台作为现代的教学方式,是新生事物,其强大的功能并没有被学生熟知,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所以本门课程在今后要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尤其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今后将逐渐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不仅有学生课堂学习所需的知识,更应该有学生身心发展、职业素质提高所需的知识,使资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培训,让学生了解网络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先进性,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使网络教学平台成为学习交流的基地。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八
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是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发展高层次人才的综冶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明确学校体育的任务,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内改革价重点内容介任务。
前言。
高校公体课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社会使命。随着《中国教育纲要》的实施,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既要注重近期效益,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并增强体质;又要着眼于未来,考虑到学生的远需要,使学生“终身享用”。因此,高校公体课的教学不能沿用旧的教材、教法和手段,需要大胆创新和改革。
1明确高校体育的任务,提商教师素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而高校体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及体育保健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体育修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做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应牢记高校体育的任务,提高自身素质。首先,体育教师要拥有教育家具备的高尚品德和渊博的知识,努力在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方面丰富自己,成为合格的教育家;其次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和运动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精心培养和教育,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知识、能力、专业特长及工作质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都有重要而直接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工作能力。致力于教学改革,更新观念,瞄准现代体育多元化、全方位教学目标,探索体育领域内在的规律,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材肉容。
2。1注盆情感教育,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教师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耐心帮助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可敬、可亲、可爱、可信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善于思考,求知欲强,渴望成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有效而恰当地运用好诱导法和激励法,去激发学生的内潜力。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予学生“学会了”的快乐、’‘提高了”的欣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加强理论课教学,强化健身愈识。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自理能力较强的群体。因此,对大学生而言,“知识“,是激发他们行为的动力,是情感和自觉性的重要基础口所以,在教学中开设具有一定水准和针对性较强的体育理论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强化健身意识极为重要。在教学中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懂得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体育锻炼对身体的良好影响。并加大实例来说明锻炼身体对学习和工作的积极作用。加深体育知识层次。扩大知识面,讲授常用运动项目的规则、裁判法及运动生理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增强体质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2。3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学生一技之长。
体育能力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体育审美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材上,要选择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又能较全面地传授体育理论及实践知识和技能的项目,使其具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社会性于一体,强调适合以终身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如:健美操、韵律操、武术、各种球类等,提出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种以上的健身方法,以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强调机动灵活、不拘一格。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讲解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及教师的诱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要全面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做到统筹安排,相互配合。突出民主化、快乐化的特点。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或结成对子,在课中进行比、学、赶、帮活动,并以分好的小组或结好的对子进行教学比赛,使同学们掌握动作并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2。4加强课外活动管理,丰富学生业余体,生活。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应把体育理论课、实践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教学系统口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需要不断地反复锻炼才有成效口由于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时数每周只有2学时,这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来说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必须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养成学生终生锻炼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达到学校体育的远期效益目标。
2.5加强课堂管理,完善教学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园”,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口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应从体育课人手,建立课堂常规,严格课堂纪律、加强教学管理口学生人学后,应把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向学生讲清楚,特别是考勤纪律、考核标准、服装要求、女生例假等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教学中严格执行并互相监督,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制度的保证下认真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口高校体育不仅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增强体质和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自觉接受健身教育,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科学地、自觉地、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层次可划分为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应具备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知识结构,多方位地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教师知识结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也变得日益活跃。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把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置于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大背景下,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为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的研究同样也受到我国体育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新的知识观为向导,重新审视和完善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结构;如何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了我国体育教育界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从过去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水平转移到全面追求身心的协调和谐发展上来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掌握的各类知识及其组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展示体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人的劳动素质上的本质功能,必须适应不断更新知识、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的需要。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如下图1―1所示。
核心层知识包括普通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教学中必须具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运动技术技能以及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等。
紧密层知识包括教学的一般方法、策略的掌握和课堂组织模式,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新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体育课程学习的5大领域得到均衡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更多空间;教师角色的转变,注定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打破传统模式影响下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体育教学将无固定的现成模式,这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问。
拓展层知识包括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多媒体运用知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体育教学最新动态发展、教学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科学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同时,由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被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优化,必须及早建立适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教学才可能在省时省力的同时更具效率,“因材施教”这一理想才更可能变为现实。
教师知识的建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教师的知识建构是灵活的。建构主义把知识看成是经验世界而非本体化世界的体现,看成是适应的结果,去追求它的“生存力”。建构主义认为:首先,人们知识的形成是主动建构并产生的,而非被动接受;其次,人们知识的建构是对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意义化;最后,人的知识有其发展性和演化性。这些主张对教师知识的建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以达到教师知识的优化。
知识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在各门学科、各类知识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知识的这一特性使得知识本身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识现象,从而不断地走向丰富与完备。首先,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之中,也生活在社会之中,体育教师要理解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期待,将教授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目标。其次,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关心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体育教育也要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关注人的体质的发展,因为强健的体魄是一切思想、智慧、能力的载体。最后,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现代体育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它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新的途径,提出新的见解,积累新的经验,吸收新的知识,具有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感悟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不同知识来源的途径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科学多样的教学内容,善于探索和进行科学研究,把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创造性地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体育教学模式中去,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由于知识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镜像摹写,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静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的基础上对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体的动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能动的、理性的把握。教学知识也不列外。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职前教学知识背景会影响到职后教学知识的学习,而这种教学知识背景又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含义,它包括各种来源不同的、以不同的表征方式存在的知识经验,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经验体系。教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学知识的动态性、过程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从教师知识掌握的对象来说,体育教师从一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的教育教学专家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提高需要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来进行,这就要求现代的体育教师教育及培训机构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根据体育教师教育的不同起点和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由当前只重视职前培养,转向强调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促进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及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师专业不断趋向成熟。
(2)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它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认识不可能超越历史的种种限制,获得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它只能不断趋近、逼近客体,持续不断地追求完全的教学知识。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相关文件对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规定,体现了随着社会和教育思想的变迁而经历的由“长者即教师一有文化知识者即教师一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一教师是促进者”的认识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的发展主流是知识经济,社会以信息化和学习化为标志;教师的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要成为“创造性学习的促进者”。
(3)人的认识基础――实践具有过程性。体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从事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负荷是其显要特点。
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正由学科中心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方向转移,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发展到以健康为中心。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和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推动着体育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行为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是技术因素,体育教师是人的因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试者,是体育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解决者。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得到了提升,教师角色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运动技术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我们应通过调整体育教师相应的知识结构,从多方位来源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按要求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中,接受体育课程设计与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联系体育评价现实,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目的认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发展思路。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评价对象直接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目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普遍重视,但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仅有的少部分研究成果跟不上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高等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变,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也总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具有超前性,要引导体育教学去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1、国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外的有关学者和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20世纪6o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卢布姆始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标志是国外的现代教育评价理最初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泰勒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质呈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o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理论界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在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方法论、形式、体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泰勒从效果着眼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克龙巴赫着眼于信息,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态势、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过程。美国斯坦福评价协作组着眼于方法,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对当时方案中发生的事件以及方案结局的系统考查。”得雷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收集信息、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评价所追求的目的便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地去灵活使用手中的资源。桥本重治着眼于价值,认为评价概念的重点在于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论,国外研究者的主要成果有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二战以后,教育评价领域在维持泰勒模式基本思想的同时,又从标准化测验和教育目标分类学两个方面对评价手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强调科学实证的方法;二是强调使用定量的资料和数学技术,在系统分析评价模式中,客观性和数量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化评价方法论的代表有古巴和林肯的自然主义评价模式、斯塔克的应答评价模式等。这些评价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评价中不只是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考虑到所有评价参与人的需要,强调个体的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
2、国内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是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iea组织以后,我国的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开始起步。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主要足围绕着翻译学习国外的评价理论和介绍研究外国的评价实例展开的。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才真正进入了理论创新研究阶段,并且在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984年3月《中国教育报》开了第一炮——首先在教育报上开展“如何评价教师的大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教育评价的问题。1986年3月《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1990年l0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任务、基本标准和基本形式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国家还有一些文件也对教育评价工作做出规定。例如,《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教师资格条例》等等。近几年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活动开展的也比较多,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1994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会成立。目前,全国教育评价刊物的创办,如:《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这些专业杂志我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提供了阵地,无疑对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情况,只是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与发展的列举,而不是其成果的全部。但应看到,教育评价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本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体育教学评价也不例外,也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就其研究对象范围而言,有宏观与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之分。宏观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研究体育活动中所有于教学活动有关的评价问题;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评价问题。微观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评价其含义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对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价,它既包括对体育课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计划等的评价。狭义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一般是对体育课的评价。
1、体育教学评价技术与方法。
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技术和方法上,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调查、了解内在因素、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万向发展。如:孙庆祝、韩冬等人的“高师体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多元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张灵莹等人的“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翟忠和的“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评估的研究等。都注重对评价对象的观察调查,并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回归、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等)解决体育教学评价问题。但是这些评价技术和方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2、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我们知道,先进的评价技术与方法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如果评价结果的处理和信息反馈严重滞后,评价工作就会失去评价的目的和作用。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众多的管理计划、组织和控制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开发出来。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评价与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智能评价系统的问世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对体育教学、评价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人们把各种教学评价技术高效地应用于教学管理成为现实。目前从我国的教学评价管理来看,我们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开发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项目评价、诊断与管理软件,借助这些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把人、财、物、日寸间等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迅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及时反馈信息,以完成复杂的监测评价。评价系统的发展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转换及运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的手段,也是辅助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纵观近几年的文献资料,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借助计算机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刚刚起步,如:段先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汪眷的“多层次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专家系统、陈世权的“模糊排序专家系统及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等。应用以上这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日寸收集专家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近几年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十年中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质量也有提高,采用的方法也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并且也逐渐涉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从近十年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章指标体系的建立存在质量问题,评价方法的选用也不太合理。
(2)研究中对教学质量和教师评价的居多,并有重复研究现象,但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其它要素设计较少。
(3)评价方法的选用上,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居多,但缺少对各种方法的合理组合。
(4)理论性研究较多,可操作性研究较少。
(5)注重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各部分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总之,上述研究不仅为我们积累了大量有关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方面的资料,从不同侧面加深了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与评价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研究从总体上是分散的、不系统的,特别在体育教学与管理上尤为突出。因此,应进一步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价专家系统融为一体,这对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田径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高校广泛开展定向运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抛砖引玉。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定向运动;新课程研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确保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成下滑的趋势,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定向运动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已逐渐走进了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怀化学院级、级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田径教学中跳远、跳高、铅球、中长跑、校园定向、跨栏项目的综合测定,认为在高校广泛的开展定向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研究的片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怀化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2006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阅读国内外有关定向运动的专著和论文资料,对近几年来我国体育院系有关定向运动的论文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比较。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00份,学生158份,老师30份。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为94%。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和测定的数据进行分类频数百分比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通过表一对田径教学中,学生参加跳远、跳高、铅球、中长跑、校园定向、跨栏六个主要项目的生理负荷、课的密度、心理负荷(注意力、兴趣、意志、)的综合测定,发现定向运动项目的教学效果最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高,注意集中。学生在定向运动的过程中,不但要认识地图,正确使用地图和实际的方向,合理的选择路线,而且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空间感、方向感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耐力素质下降最为明显,这与国家现行的学校体育培养目标是矛盾的。通过表一反映,定向运动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是最高的,分别达到了37%和128次/分。主要因为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趣味、竞技于一体的新兴体育活动,一般在户外、公园、校园进行,学生在学习之余能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利用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条件进行锻炼,这比单纯的中长跑练习更具有兴趣性,更能自由的发挥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学生乐于坚持长时间的耐力锻炼,全身投于定向运动之中,不会因为长途的奔跑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心肺等生理功能的发展。
(三)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表一显示,学生在定向运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最好的,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知识性和竞争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参加定向运动必须按顺序找点,找全点,否则成绩无效,这就要求学生在找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充沛的体力,更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快速判定方向和选择路线,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定向运动中寻找自信,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促进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四)定向运动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在定向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定向运动比赛。要求每组所有成员都到达终点,成绩才有效,如组内有一名成员未能到达终点,成绩为无效。所以在定向运动的教学赛中,需要组内的成员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比赛中相互帮助配合,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情况下,团结一致,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
(五)定向运动有深厚群众的开展的基础。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表二),认为在高校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教师为30名(占总数的100%),学生为149名(占总数的94%),说明广大师生对开展定向运动是普遍赞成的。另外,通过调查显示(表三),有135位学生对于开展这项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很感兴趣”,占总数的85%,并有128名“愿意尝试并主动学习”,这项运动,占总数的81%,说明学生参与定向运动的意愿较高,乐意接受并学习此项运动课程。所以,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是可行的。
(六)定向运动教学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定向运动是高校体育课在内容设置上的创新,它在教学思想方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权。定向运动不是过去单纯的学习某种技能,而是要求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定向运动在教学形式上使田径课向着健身、趣味、娱乐、创新等方向发展,在教学组织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开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能,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养成团结合作和勇于竞争的意识。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定向运动拓展了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增强了田径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田径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取向,对推动我国高校田径课程的深化改革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二)建议。
1.定向运动的开展拓宽了原来田径的学习领域,体育教学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不断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
2.努力做好定向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工作,以学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行业人士的参与,真正实现定向运动的普及。同时,有关部门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定向比赛,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推广定向运动,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定向运动的竞技水平。
3.加快定向器材的研制和开发,降低成本,使每个高校都具备组织定向比赛所必须的器材,以促进定向运动的广泛开展。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准备活动是基本部分的“前奏”,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的进程效果,它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使之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准备活动做得适宜,对于提高运动成绩,防止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地认识准备活动的作用,灵活地选择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恰当地安排准备活动的时间,这是体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准备活动;生理作用;组织形式。
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各种身体练习,是人体由安静状态向兴奋状态逐渐过渡的一个过程。通过身体的活动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的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以利于中枢神经对运动器官的有效调节,使动作完成得更加协调、准确,减少失误。通过身体的活动,使运动系统和各种器官预热,使其达到最佳温度,为发挥最大的身体运动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1提高对准备活动的认识。
虽然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任务中的一部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准备活动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准备活动的根源在教师。很少有教师经常对学生讲述准备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而在教学实践中也未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做好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学生认为上体育课没有必要做准备活动,也只想当然地认为准备活动就是踢几下球,射射门或投投篮,就是简单的技术动作重复几次,便完成了准备活动。有一项关于学生运动中损伤原因的调查报告显示,因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或不适当而发生的运动损伤排在运动损伤原因的第三位。准备活动做得是否适当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它可以延长或缩短一个人的运动寿命。体育课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因此,为了完成体育课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正确理解、认识准备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做好准备活动的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2准备活动的目的。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从心理上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大脑皮层,以达到最适宜的兴奋状态;从生理上使氧合血红蛋白分解,增加肌肉的供养,使肌红蛋白释放氧增加,使肌肉粘滞度降低,机械效率提高,加快神经冲动传递,增加神经受体的灵敏性,增加肌肉血流量,减少肌肉、肌腱、韧带及其它结缔组织的损伤,改善心血管对突然剧烈运动的适应性。因为任何物体从静止状态起动,都需要克服其本身的惰性,人体从静止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也需要克服其本身的惰性,而这个过程比其他物体的更复杂。为了较快地克服这种生理上的惰性,上课开始,要做好准备活动,逐渐提高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机能,使学生在正式运动一开始,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效率。其生理机制是通过预先进行的肌肉活动在神经中枢的相应部位留下痕迹,这一痕迹效应使正式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克服,生化反应加快进行,因此对其后进行的动作练习有良好影响。
通过实验,让受试者进行两次同样的活动。第一次活动代表准备活动,观察它对后一次活动肺通气量的影响,在前一次活动结束后,等肺通气量恢复到安静水平后,再进行后一次活动。从实验结果来看进行后一次活动时,5分钟内的肺通气量都大于前一次活动时5分钟内的数值,这说明前一次活动提高了呼吸系统机能活动后,虽然经过休息,肺通气量已恢复到安静水平,但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内留下了兴奋性升高的痕迹。在这个兴奋性较高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后一次活动。因此,同样的肌肉运动能使呼吸中枢在第二次活动中产生较强的兴奋,所以肺通气量较大。这样就有利于后一次运动时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因此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准备活动具有极重要的必要性。如下表1所示。
3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3.1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人在剧烈运动前是处于相对安静状态,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性比较低,运动器官的活动能力也没有动员起来,处于这种情况,人体不能适应立即开始的剧烈运动。通过准备活动,肌肉、肌腱会不断地把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提高到一个适宜的水平,从而加强了各神经中枢之间密切协调的关系,迅速准确地调节和支配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充分发挥它们的活动能力,以适应运动的需要。
3.2提高呼吸、循环内脏器官的机能。
肌肉活动时,内脏器官的活动也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内脏器官的惰性比肌肉的惰性大。有人实践证明:在不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跑1500米时,呼吸、循环系统的活动要在运动后2―3分钟才能达到最高水平;而运动器官20一30秒即可发挥出最高水平。因此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可以预先将内脏器官机能动员起来,减轻正式练习时内脏器官机能与肌肉不协调的现象,避免由于呼吸、循环机能跟不上而影响肌肉运动的现象。
3.3使体温升高,提高工作效率。
做准备活动时,肌肉组织新陈代谢加强,产热增加使体温有所升高。体温升高又能进一步促进新陈代谢,体温升高1℃,组织的代谢率增加13%;体温升高还可以使肌肉收缩加快,体温升高2℃,收缩速度可增加20%;体温升高,还能提高酶系统活性,加快生化反应的过程;体温升高,还能使血液中的氧气向组织细胞释放,保证氧的供应,并能使神经系统的机能提高;体温升高,还能使肌肉中的小动脉管及毛细血管扩张,减少外周阻力,增加肌肉中血液供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准备活动的内容。
准备活动的内容应根据体育课的内容、参加者的年龄、性别等条件的限制来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伸缩性。准备活动的动作、路线、方法等内容都有很大的可变性,比如:根据参加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要求,活动内容可作出相应的变动,可以是正常的跑、跳、走,也可以是变项跑、跳、走等;可以是严格规范化的,也可以是一般要求的;又如活动路线,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从原则上讲,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全身各个主要器官都得到充分活动,特别是要注意薄弱肌群的活动和主要肌群进入运动状态,又要有专门性的准备活动以加强各器官与神经间的协调。准备活动的内容很多,为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正确地运用准备活动,大致可归纳为三大项。
4.1课堂常规性准备活动。
常规性准备活动是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出发,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的特点,组织安排的准备活动。它的内容既有逐步提高人体工作能力的走、跑练习,又有保持学生正确体姿、促进学生生长发育的队列队形练习、基本体操等。具体到走、跑的练习次数、时间、基本体操的节数,应根据教材的性质、学生的特点以及气候、环境的不同来确定。冬季常规性准备时间长些,而夏季则短些。作用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情绪。通过练习可以把学生迅速组织起来,思想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堂上来,排除一切与体育无关的'杂念,使课堂上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渴望运动、准备运动、精神饱满地进入到下面的练习。
4.2一般性准备活动。
这种准备活动要求全身都要活动,要把身体的各部位都照顾到,目的是使运动系统和内脏器官充分活动起来,促进身体发展。其方式通常有徒手操,包括定位的、行进间的、单人双人或多人的、配乐的、持轻器械的体操和游戏等,要求动作规范,节奏感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体姿,为进入体育的基本部分做好生理上的准备。
4.3专门性准备活动。
区别于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针对性强并与课程的基本部分所学技术动作的性质和结构相似,它的要求是在一般性准备活动的基础上,做一些持器械或徒手的模仿练习,完整技术动作的练习、辅助练习、诱导练习,规定内容的教学比赛等,为准确掌握所要学的技术动作创造条件。专门性准备活动的时间不要太长,但活动的质量要高。开始时活动量也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突然增加运动强度,这样会使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
5准备活动的教学特点。
5.1准备活动应技能化。
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部分重要,准备活动次要,整理部分可以不要”的错误认识,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现今准备活动练习与基本教材结合更加紧密,一些模仿性练习、诱导性练习以及辅导性练习,甚至基本教材的部分练习或分解练习,大量地充实到准备活动中来,不仅丰富了准备活动的衔接更加紧密,使学生在准备活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比如在篮球教学中的折线跑、变项跑、变速跑、后退跑,或用篮球做各种穿接球的练习等等,即活动了身体,又熟悉了球性。
5.2准备活动应个性化。
培养具有优良品质的合格人才,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基本要求的约束下,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过去准备活动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活动的组织,量的安排等都比较呆板、保守,忽视乃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而今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一改过去由教师统一安排的状况,出现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运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来进行准备活动的做法。这样既能弥补在集体练习中的不足,也能在准备活动中运动量的安排上体现出区别对待的原则,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其运动欲望。
5.3准备活动应具有韵律性。
准备活动教学的韵律性是近年来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它首先表现为音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加协调准确地表现动作,提高练习的节奏感和动作运用的实际价值。与此同时,准备性练习节奏更加明快和强烈,各种练习的艺术性较之以往有所加强,心理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5.4准备活动的内容多样化。
基于以上特点,准备活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加多样,富于变化。随着课的类型、教材的性质以及课的基本任务等变化而变化。使教学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了准备部分教学的实践性。
6准备活动应注意的方面。
6.1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要求。
许多运动员损伤的统计材料表明,不少运动损伤是因为事先没有进行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不科学造成的。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准备活动目的性、重要性等内容的教育。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组织纪律性及基本姿势的准确性要有严格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要求,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保证身体的全面发展。
6.2选择好示范位置。示范动作要正确。
示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直观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只有教师示范正确,学生才能做到操作准确规范。
教师应站在横排等边三角形顶点,学生站队应侧对或背对阳光与风向。如果学生站成半圆形或圆形做操,教师应站在圆形队队型的中心。学生成纵队进行做活动,教师应站在排头的左前方,这样才能确保全体学生看清楚教师的示范,否则会影响学生情绪,从而导致示范效果不佳。
6.3准备活动应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教师在组织准备活动的练习中,应把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项性准备活动以及为专项服务的辅助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精神上、生理上自然地向基本部分过渡,为提高基本部分的练习效果打好基础。如在篮球运球转身的准备活动中,安排一些脚步动作练习,如前转身、后转身等。在短跑的教学中,安排一些各种跑的的项目练习,如小步跑、后磴跑、高抬腿跑、加速跑等。这样安排便于引起基本内容相应的人体生理变化,提高人体有关中枢神经的兴奋性。
总之,科学地安排公共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是使一节体育课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体育教师应善于运用和组织一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完成体育课的教学,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三
摘要:借鉴severqual分析模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研究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评教”这一方法作为评价教师上课质量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现已被国内外大多数学校所认同并且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但其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在我国高校,“学评教”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存在需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尤其在公共体育课的评教方面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评教”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重庆邮电大学除体育学院外的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学生,工作在一线的部分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阅读有关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构建的书籍、期刊、博硕论文等资料,寻求解决目前有关公共体育课“学评教”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对统计方法和severqual分析模型的学习,寻求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2.2.2问卷调查法。
(1)通过对重庆邮电大学大一、大二、大三,除体育学院之外的在校学生进行随机发放问卷,从学生的角度对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进行调查研究。
(2)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分别从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三个方面通过五级量表以“非常合理、合理、比较合理、不合理、非常不合理”标准划分,征求专家意见,最后以80%的专家认为此问卷非常合理,20%的专家认为合理;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进行了小范围的信度检验,对80名学生隔了两个星期之后再次进行重测,前后两次测试的信度系数为0.85,达到有效系数。因此,此调查问卷有效可信可以发放。
(3)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在全校范围内,对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学生,采用随机发放,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60张,回收231张,回收率88.84%,其中有效问卷217张,有效率为93.93%。达到问卷回收要求,问卷有效。
2.2.3访谈法。
通过对学校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从教师专业的角度,了解教师对当前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
2.2.4数理统计法。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excel办公软件,对收集到的学生问卷答案、教师访谈答案对数据进行平均数、方差等一系列的整理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指标体系的构成。
3.1.1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所需要评价的具体事物,为评价指明了方向。正如我们这篇论文所要评价的对象就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
3.1.2评价指标。
指标是建立综合评价的基本元素。它是依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实际处境而制定的,随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是符合评价对象标准,同时可以对评价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使人们更加清晰了解。基于sevqual分析模型建立公共体育课评价指标可以从有形设施、可靠性、敬业精神、保障度和情感交流等5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再细分选取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再细分选取三级指标,循序渐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体育课“学评教”评价指标体系。
3.1.3评价指标的权重。
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指每一个评价指标在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客观地反映出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表现出的重要程度和关键因素,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可靠。
3.2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经过学生调查、采访教师意见及结合重庆邮电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实施标准与体系,结合相关sevqual分析模型知识,对初步设立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修正。从有形性、可靠性、敬业精神、保障度以及情感投入5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修改、添加,形成了13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制定了新的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评价指标。(见表2)。
3.3教师访谈数据整理分析。
教师访谈采用问卷形式,请教师进行作答。访谈中仅有28.5%的教师对学校关于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了解,14.3%的教师有一定了解,42.9%的教师不太了解,14.3%的教师不了解。
关于进行“学评教”之后对教师进行反馈信息的工作,有28.6%的教师认为反馈还算及时,对教学有一定帮助,71.4%的教师反应信息的反馈不及时,对教学没有太大帮助。
在访谈中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7位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以及担任相关行政教学的教师以李斯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对初步建立的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进行重要程度评分,从教师角度确定各级指标在整个指标系统的重要程度。具体评价方法为:1~5分,1分代表不重要,2分代表无所谓,3分代表一般重要,4分代表重要,5分代表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得出了第一位教师指标重要程度情况表,见表3:
以此类推,分别收集得出7位教师对各个指标的评价得分。
依据汇总后的指标得分总表,为了统一收集教师对指标的意见,并判断指标的重要程度,我们将对教师的评分进行平均分的运算。见表5:
通过进行平均分运算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我们得知各指标中分数介于4.5~5分的指标有4个、4~4.5分的指标有22个、3.5~4分的指标有11个、3~3.5分的指标有4个、3分以下的指标有1个。如图3:
其中分底罡叩那6个这指标分别是a111即运动场地数量、a231即上课认真负责,耐心指导学生、a213即教师教学经验、a112即运动器材配置、a224即教师技能水平、a232即上课内容选择、安排科学合理;分数最低的后6位指标分别是a122即多媒体技术教学、a222即教师裁判等级、a432即清点人数、a211即教师学历、a223即教师运动员等级以及a431合理安排放松活动。
3.4学生问卷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在回收的231张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7.5%,女生占42.5%;大一学生占41.3%,大二学生占36.2%,大三学生占22.5%;对现在学校实施的学评教有11.2%的学生了解,51.3%的学生个别地方不理解,36.3%的学生许多地方不理解,1.2%的学生完全不理解。
调查中学生对于上课兴趣降低,有着多种多样不同的原因。(见图1)。
在调查中,学生对于现今公共体育课程的改进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见图2)。
对于现今“学评教”存在的问题。(见图3)。
在问卷中关于对现今学评教体系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中,学生调查结果。(见图4)。
对问卷进行回收,运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统计,依据每位学生对每个指标的得分,可以得出各个三级指标的平均分。
在excel中将各级平均分进行排序,通过整理分析,我们得知各个三级指标分数介于4.5~5分的指标有2个、4~4.5分的指标有24个、3.5~4分的指标有10个、3~3.5分的指标有6个。
其中分数最高的前6个指标分别为:a224即教师的技能水平、a233即班级纪律良好、a231即上课内容选择、安排科学合理、a314即尊重关心学生、a232即上课内容选择、安排科学合理以及a236即示范动作学生易于接受。分数最低的6个指标分别是,a411即点名、a212即教师职称、a223即教师运动员等级,a122即多媒体技术教学,a211即教师学历,a222即教师裁判等级。
3.5指标的筛选。
关于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的筛选,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教授者即教师,另一就是被教授者即学生,管理者意见作为参考和辅助。在评教活动中,由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所代表的立场不同,所以对指标的选取会出现偏差。如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开设课程、并按照教务部门的安排进行教学。“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些被管理者或教师认为重要的'因素但在学生看来却是无足轻重,以致学生在进行“学评教”的过程中很少会给它,管理者认为应该得到的较高评价,因此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评教的效度”。[1]所以对指标最后的再选取,将会采取理论基础、数据和实际经验情况三者相结合作出最后的决定。
3.5.1以学生为主的指标筛选。
学生评教就是指学生从学习者的角度,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体系,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工作各要素的综合认知、自我理解,对教师教学工作所作出的定性与定量评估。[2]学生作为评教主体,对学评教指标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论文的指标权重的确定首先由学生来确定。主要有以下理由:
第二,学生参与评教意见拥有无法比拟的作用,居颂光认为,学生评教是教师审视教学过程的一面镜子。[4]“从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教学的服务对象、从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来看,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评价”。[5]因此得到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科学性和属实性。
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各个指标的平均分,我们将各平均分再进行总体平均分计算和方差运算,计算临界值,得出表7:
依据取值范围3.86。
3.5.2指标筛选结果。
我们虽然以学生的问卷结果为主决定最后的指标去留,但是由于学生对教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掌握的片面化,而且在指标的删选过程中教师侧重与学生侧重有所不同。体育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固定的教学时数,有规定的统一任务;从教师方面看,必须按教学计划的规定进行上课,从学生角度看,必须按时上课,不可以随意缺席。[6]因此教师指标中较高的a423即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a411即上课点名和a441即教学任务的完成,仍需保留在指标中;公共体育课有着它的特殊性,学生上课的时间也是经过学校教务处仔细安排的。因此学生指标中较高的a431合理安排放松活动,a433即回收清点器材,a451即上课时间段予以删除。
一项社会活动兴起要源于“三维”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7]因此为了得到更加合理可行,科学可靠的指标经过专家讨论之后,最终得到指标体系表2:
3.6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表现出某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统计学上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一般采用的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经验法,第二种是多因素统计法。
我们将采用多因素统计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算,然后再对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进行权重系数确定,具体方法如下:先求出每个被调查者各二级指标下的各个三级指标的总和再求出其平均分设为x,将每个被调查者的的平均分x加起来再求平均分m即各个二级指标的平均分,将各个二级指标平均分m相加得到和n,则每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即m/n。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以及吸取相关专家们得许多建议和意见,对指标体系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分析进一步修正了指标体系,得出以下结论:
(4)分别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赋予权重系数,使得管理者更有针对性实施公共体育课的“学评教”。
4.2建议。
依据最终确立的公共体育课“学评教”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改进:
(1)有形性: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与体育教学相关领导和教师多沟通,对学校现有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进行了解,听取教师建议,根据现今教学班的具体人数,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对相应的设备、设施进行增加和改善;在课堂上要备有应急医疗用品,在出现意外时能够及时的做相应处理,使伤害降到最低。
(2)可靠性:体育教师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自身教学技能,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3)敬业精神:学校相关部门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基本素质培训,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通过体育运动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
(4)障度:学校相关部门要对学生进行“学评教”指标解读,提高结果的可信度,使结果具有可参考价值;“学评教”进行的过程要严格监督,不能出现代评、乱评现象;“学评教”结束后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体育教师,便于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5)情感投入:学校、体育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要不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教师、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对教学上的意见和建议。
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改进“学评教”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快乐运动,享受运动,教师能够快乐教学,享受教学。
注释:
[1]丁三青,郑延福.国内“高校学生评教”现状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30(3):7-9.
[3]全国人大.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1986-4-12.
[4]居颂光.对高校“学生评教”利弊的思考[j].中国临床研究,(9):861.
[5]邓菊香.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6]董晓郧.体育课的性质、特点及组织教学的基本要点[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8(1):143.
[7]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建[d].陕西:陕西师范学院,2011.
参考文献:
[3]孙守正.对建立体育院系术科教学学生评教体系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4):110.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大学体育课的口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至两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从而私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而在完成教学口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内容时应切介实际从学生现状出发、从学生兴趣出发介理安排课堂密度。在教学的实施手段上应注重以学牛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课堂安排应精讲多练注重实效性和叫行性。
体育是高校全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堂教学则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仟务的中心环节和基木组织形式是高校各类专业人材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因而高校公共体育的目标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体育教学环节的建设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和体育目的将直接关系到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高。
针对高校体育课内容安排小切实际课堂过程安排小合理课堂密度小够的现状做以分析和研究。
课堂内容的安排应体现性别差异性。
男、女生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时间以及课堂密度都应有差别。体育课的密度是衡量体育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效果。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课的密度要适宜过大的密度学生无法承受过小又得小到锻炼的效果。因此合理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应该是大学体育教师在写教案的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现在有些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体育课的形式小重视学生的活动在整堂课中只注意了整体队形的变化把课堂的重点落在了教师的教和活动的组织上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和练大大地减小了体育课的密度一种只有在舞台上才有的小断的队形的变化贯穿了整堂体育课如此的安排表而上似乎课堂组织井井有条但体育课的密度何在,’学生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自然无法达到体育课锻炼身体的效果更小能切实地完成教学仟务。可见教师对于体育课的安排和组织以及学生的参与都是极其重要的。
教与学时间分配上的合理性。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小是教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这个环节即做到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精讲多练。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对象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均达到一定程度的青年人而小是处在萌芽期的儿童少年。一些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小适当、课堂安排小合理、课堂密度安排过小会异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情绪。目前许多学校的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体育而最讨厌体育课的现状。因此将一分钟的体育课完全控制成“站队变队形一占队”是小合适的要知道体育课小是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应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着重考虑的。
丰民据共同课学生特点注意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适宜性。
山于共同课学生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目标上的小同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应切合实际小宜定得过高。近期我校正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参照了以往的教学大纲及有些高校的大纲发现有些目标定的过高在正常的体育课过程中根木无法完成。以共体学生选修课篮球课为例在以往的大纲中针对根木没有体育基础的共同课学生包括女同学将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制订为了解初步掌握篮球的基木战术。实践证明体育专业学生从接触篮球的基木技术到完成战术的学习尚需要两年的时间山此可见原始的教学目标确实过高是在体育课上无法完成的。在课堂的安排上有的教师将目标定为提高耐力将内容安排成。组米跑。我们知道耐力训练是要循序渐进的然而在一至一次课上要达到提高耐力的目标而实施多组的耐力跑也是小合适的。大学体育课的长远目标是通过体育课}句学生传授一至两种体育技能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锻炼身体一生受益。而在大学阶段则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身体得到锻炼、缓解压力、增强体质。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娇生惯养所养成的普遍的惰性异致了他们小喜欢或厌烦参加体育运动准确地说是一种懒惰。多年学生体质健康测量的数据表现出大二、大四的学生体质相对于大一、大一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卜降这一结果与高年级的学生没有体育课小无关系。因此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切合实际。健身性与技能性项目将成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的主流。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对课程问题的侧卜究一直是作为教育改节的核心提出来的因为它小仅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的贯彻还直接影响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改节。课程主要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活动课程占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沿用竞技运动教材体系采用培养运动员的教学训练模式来给大学生上体育课山于过分注重技术动作的规范对完成动作的质量标准过高被相当一部分同学视为“负担”从而使他们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相“背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高校学生运动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再者体育课时少因此应多选择同学们喜欢的、难度较低的、能够满足他们健身、娱乐需求的集体性项目作为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教学手段应体现出创新性。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启发式代替灌输式应在游戏中加入技术内容小应要求学生只掌握某一门技术应尊重学生对项目与技术的选择性。体育教育的旧体制和模式的长期沿袭致使广大体育教师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当前的形势发展和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都要求每个教师具有超前思想。未来的世界充满了竞争但所有的竞争归结起来还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永远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资产谁拥有它谁就具备了竞争的实力谁就将赢得胜利。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健壮的体质丰富而广博的科学知识很高的应变能力学校体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基础。所以体育教育应该着重于全而素质的培养。
单纯注重课堂形式的安排忽略课堂的效果和教学效果使得体育课失去了其木身的意义和价值是体育课的失败。我国占代的太极讲究“只重其意小重其招”我们现今的体育课也应采取这种“太极”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小应只注重冠冕堂皇的课堂的形式而忽略课堂效果。深刻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仟务用有效的方法展开课堂教学使学生小仅爱好体育更爱上体育课这是一名优秀体育教师应该小断思考的课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五
摘要:以往,高校公共体育课过度地强调各项技能测试标准,忽略大学生精神层面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冷淡态度,完全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等。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渗透人本主义,其核心是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以往,高校公共体育课过度地强调各项技能测试标准,忽略大学生精神层面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冷淡态度,完全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等。为此,高校公共体育课要加强人本主义的渗透。
1.人本主义的基本概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涌现“人本主义”流派,代表者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是研究社会生活与人的本性之间的联系,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力。将人本主义的原理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上,就是让教学活动坚持以人为本,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再是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意愿,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强迫、不强制、不机械,以饱满的心态进行学习活动,积极构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激发人的全面发展。
明确了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后,高校公共体育课为什么也要渗透人本主义呢?
2.1学生层面的必然性在大学考核机制里,公共体育课的分数比例不高,大学生普遍只重视文化科目的学习,长期缺乏身体锻炼,而且公共体育课的趣味性不高,与中学的体育训练无异。因此,为了激发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参与积极性,高校公共体育课务必要渗透人本主义。
2.2教师层面的必要性高校体育教师普遍漠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精神要求,比如,沿用中学式的机械训练,课堂氛围不活跃,教学方式生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往往是忽略学生的个体需要。因此,为了激发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高校公共体育课务必要渗透人本主义。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了在高校扩招情况下如何应用负荷价值闲理论保证教学质童的问题,以及掌握负荷标准与体育课改革和建设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以大众教育为目的,各高校招生人数逐年提高,这给高校的体育课教学提出新的挑战。体育课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家质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把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应有的锻炼健身的目标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公体课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应用负荷价值阑理论,对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方法及其在锻炼、健身中的效果作了初步研究。
1运动负荷价值阑是公体课锻炼健身实践的理论依据。
运动负荷价值阑是按一定的心率区间确定运动负荷的计量标准和尺度,是现代健身方法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
1.1运动负荷价值阅的墓本理论。
运动负荷价值阂可用坐标表示,如图1所示。纵轴代表心率,横轴代表一次身体锻炼的时间。5min和110次之交点为a;35min和120次之交点为b;40min和15d次交点为c;10min和140次之交点为d。连接a,b,c,d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代表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阑,心率为110-150次/min,平行四边形a,、b’、c’,d,代表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闭,心率为120一140次/目min。
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阑为阑限内负荷,是心搏量极限区间。在身体锻炼过程中达到心搏量极限区问需要一个发动期,随后心搏量急剧上升,再经过一段时间心搏量进人极限。从心搏量急剧上升到心搏量极限这段数据称之为心搏量极限区间。心率在这一区间的时间达到锻炼总时间的2/3时,健身效果良好;心率在110次/min以下为阂限下负荷,这时心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健身效果不大;心率在140次/min,每搏输出量最大,机体各组织、器官都得到充分的氧气和养料供应,健身效果最明显,所以称之为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阂。心闭超过150次/min为阑限上负荷,每搏输出量开始下降,每分输出量最大,可安排强度大时间短的无氧代谢练习,对提高负氧债的能力有促进作用。
根据最大心搏量极限区间制定的运动负荷价值阂,把身体锻炼的生理负荷界定在中等强度(有氧代谢的范围内)是极有科学道理的。因为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时,人体处于最大心搏量极限区间,此时全身组织的血液供应最充分,乳酸的积累最少,增强体质的效益最高。所以说运动负荷价值闭对于全民健身活动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1,2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客观标准。
健身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适宜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大小选择应因人而异。体质好的需要较大的运动负荷心率才能达到闺限以内;体质差的只需稍大的运动负荷心率即可达到阂限以内。因为运动负荷价值阂是根据机体对运动负荷的不同反应(即心率的高低)反馈回运动负荷大、小或适度的准确信息。所以,心率能否达到有效价值阂限以内并保持适当的时间,是表明运动负荷大、小或适宜的客观标准,是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可靠尺度。当采用某一负荷进行锻炼时,开始阶段负荷心率在阂限以内,这种负荷称之为不适应的负荷。因为锻炼刚刚开始,人体对这种运动还没有产生适应性反应。当用此负荷锻炼一段时间之后,负荷心率渐渐由闺限以内跌落到阂限以下,这说明有机体对该运动产生了适应性反应,若继续用这个负荷进行锻炼就失去了增强体质的价值。为了不断增加身体锻炼效果,就必须增大运动负荷,把被适应了的、跌落到阑限下的负荷再提高到价值闭限以内,从新的暂时性不适应开始,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强化,达到新的持续性适应水平一。这样,循环往复地超量负荷,使机体不断地由不适应到适应,从一个体质水平达到另一个较高的体质水平,这就是超量负荷的实质性作用。在每一循环中负荷价值阑限并没有变化,而运动负荷和体质水平却不断地加大和提高,这是多次强化所引起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一系列锻炼效果良性积累的结果。
2运动负荷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过去在体育课的讲解、示范、指导练习中对运动密度和运动量的安排是比较注意的,那时、只知道掌握运动密度和运动量.还没有健身运动负荷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应用健身运动负荷标准之初,曾以为它和运动量标准一样、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说法,没有实际意义。在开始试探应用之后,感受到了负荷量跟运动量二者标准的内容不同,指标也不同。运动量是以运动的数量计算的',健身运动负荷量以运动中身体对运动作用反应的量(心搏量、脉率)计算的,意识到了它们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计量。经过一段试用,才进一步领悟到运动量是按运动教学需要所安排的运动数量,而健身运动负荷量是按健身实际效果所安排的身体对运动作用反应的计量,二者有实质的判别。由此,引深到对运动量的意义在于合理安排运动教学,而负荷量在于追求健身实际效果的认识。在健身运动中若是不去安排合理的负荷量,这就没有依据保证取得健身的实际效果。在有了这一层认识之后,才领悟到运动量和负荷量二者背后隐含着的本质的联系,即:。
运动量―追求运动教学效果的本质和本质联系。
负荷量―追求健身实际效果的本质和本质联系。
追求运动教学效果要计运动密度和运动量,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要计负荷量。单独追求运动教学效果可以不去考虑负荷量,或以运动量为主来安排负荷量。若是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这就首先要确定负荷量,根据负荷量的要求来安排运动量。由此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即:。
运动技术教学―(1)运动量,(2)负荷量。
健身运动锻炼―(1)负荷量,(2)运动量。
以增强体质为主,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应该以负荷量为根据,以运动量为条件,这是求得健身实际效果的需要。
3健身运动负荷标准与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建设。
对体育课进行改革和建设的目标,主要是贯彻“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精神,把以前以运动为中心的体系改变到以健身为主的轨道上来,建立健身的体育课程体系。这种改变意味着原来的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形式、方法都要有所改进和变化。目标是内容、形式、方法如何的决定性因素,对健身这个目标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合理的运动负荷标准。多种多样的身体运动形式,要通过合理的负荷标准才能收到最佳的健身效果。
抓住健身这个目标,针对健身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负荷标准,再把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方法联系起来,这就是对体育课进行改革和建设必须遵循的规律。健身运动负荷标准在这种本质联系的线索中是个重要环节,若是脱离了这一环节则运动内容、形式、方法就会与健身这个目标脱节,这就不可能突破以运动为中心的旧体系,只能是运动形态目标的变换,换来换去还是围着运动中心转,还是与健身的目标联系不起来。任何形式的身体运动,它们对身体都会产生某种作用,其作用如何,不决定于运动量本身,健身的良好作用取决于合理的运动负荷。
对合理负荷这个起决定作用的重要环节,充分地去认识它和利用它,把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健身这个目标紧密联结起来,这就可以把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引导到健身的轨道上来。正确认识健身运动负荷标准的重要含义,是在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开始,然后才能逐步导向深人,真正的改革都要由点到线到面按本质联系的规律去串通。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