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通用16篇)
报告的撰写需要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报告应有逻辑清晰的结构,每个部分之间应有合理的衔接。报告范文中的结论和建议都经过实践验证,希望能对你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一
近年来侵犯儿童权益的行为常有发生,尤其是利用法律、管理上的“空白地带”而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增多,以**区妇联为例,2016年度共收到儿童维权来电来访案件31件,占全年维权总量的25%,这些儿童维权案件中有13件涉及家庭暴力行为,8件涉及离婚案件中父或母探视权受阻,6件涉及离婚后孩子抚养费无法兑现,3件涉及女童无法享受村民福利待遇,另有1件涉及校园暴力。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家庭暴力、性别歧视、校园暴力是侵害儿童权益的主要方式,父母离婚案中涉及的儿童的亲权、财产权保护也不容忽视。
一、几种侵害儿童权益行为发生的原因及表现。
(一)家庭暴力发生原因及表现。大部分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都缺乏对儿童个体主体认识,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打骂孩子外人无权指摘,缺乏法律认识。错误的教育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意识,促使部分家长对违背意愿的儿童动辄实施“家法”,造成家暴。范文内容地图另外,不良的家庭环境,如酗酒、、吸毒的家庭,儿童也经常无故遭受家暴侵害。
(二)性别歧视发生的原因及表现。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施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对女童的性别歧视现象已有了很大改观,但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加快,性别歧视行为又以新的形式浮出水面即部分女童无法享受男童一样的村民福利待遇。我区个别社区在为村民发放福利待遇时未按照实际人口给予双女户待遇,导致部分女童利益受损。由于村、社区属于村民自治,福利发放政策已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镇党委对于此种性别歧视行为爱莫能助。
(三)校园暴力发生原因及表现。方城镇刘某以侄子小刘的名义来妇联维权,刘某称侄子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是留守儿童,小刘性格内向软弱,在校常被同学欺负殴打,被老师制止后,该伙学生又改在小刘放学回家的路上对其进行围追堵截、恐吓谩骂甚至殴打,导致小刘至今不敢再去上学。学校称暴力发生在校外且已放学,不属于学校管理范围;派出所称暴力情节较轻且都是未成年人不予立案,刘某叔侄诉苦无门。小刘的.案例只是校园暴力的一个缩影,从学校到回家这一“最后一公里”却着实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多发地带,尤其是在农村、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范文参考网发生校园暴力或校园外暴力自然和个别儿童性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还和教育、公安等部门管理缺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离婚案中儿童亲权、财产权受损的原因及表现。父母离婚对于儿童对家庭完整性的渴望无疑是巨大的伤害,同时离婚案中所涉及的儿童亲权、财产权也往往容易受到侵害。在起诉离婚案件已受理但还未判决期间,部分当事人利用这一法律空白将孩子藏匿不允许对方当事人看望或者采取停止给予孩子抚养费的方式以达到离婚或者不离婚的目的,这无疑侵犯了孩子的亲权和财产权。法院表示父母探视权、儿童亲权素来都是执行中的老大难,因为人非物,不能被强制执行;至于儿童的抚养费,如果当事人确无可执行的财产也是缺乏保障的。
二、在维护儿童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教体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民政局、卫计局、关工委、妇联等部门都是维护儿童权益的责任单位,各自为政,又没有相互协调机制,对于存在的“空白地带”确实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从而导致儿童权益受损,该保护的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二)传统思想作祟,缺乏有效破解良策。不可忽视的是社会依然存在歧视女性行为,尤其是农村对女童的歧视还依然理所应当,村集体决定不给予女童应有待遇,这是传统思想观念在作祟,一方面折射出我们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宣传工作、移风易俗工作和乡村文明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另一方面农村传统思想依然盛行,缺乏有效对策。
(三)不良风气渗透,缺乏保护儿童壁垒。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沾染不良嗜好,如:抽烟、喝酒、吸毒、网瘾、玩手机等,改变了学生纯真,再由于学校监管不到位、管理不严格,学生家长溺爱和法律真空,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滑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地步。
(四)家庭教育缺位,缺乏法律保护执行。现代社会离婚案件多发,家庭针对儿童暴力多发,一方面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保护儿童权益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法律执行存在困难,执行队伍匮乏,业务水平不高,缺乏强制手段。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成立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参与的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方职责,经常性召开会议,形成做好保护儿童权益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维权意识。加强保护儿童权益法律宣传,利用儿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在电台、报纸、新媒体等大力宣传保护儿童权益法律知识;对儿童权益受损重大突发事件,要敢于正面发声,及时发布消息,做好舆论正面引领。
(三)加强校园管理,搭建保护壁垒。切实加强学校自身管理,提高校园防范意识,加大校园暴力事件治理,利用法律手段,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把社会势力驱逐出校园,还学生一个健康安静的教育环境;同时铲除校园暴力滋生土壤,对违反校规校纪学生坚决予以惩处,范文写作绝不姑息。
(四)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执行能力。适当扩充法院执行队伍,有专人负责涉及儿童案件执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行队伍整体素质,确保保护儿童权益执行有效性。另外,积极搭建平台引导社会志愿服务队伍加入儿童维权行列,扩充维权力量。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二
妇女不仅占农村社会人口的一半,而且已成为**市农业生产的主要从事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维护农村妇女权益不仅是贯彻党的农村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内容,而且关系到调动她们投入建设美好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平安与和谐。从7月12日-8月30日,**市村规民约修订工作调研组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座谈、问卷、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以维护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工作的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市以维护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维护妇女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市重返第一方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市下辖924个行政村,其中制订村规民约的占74.3%。在所有制订村规民约的村中,以后制订的占93.2%,其中以后制订村规民约的占49%。制订村规民约的部分村根据形势需要进行了修改,最近一次修改是在以来结合美好乡村建设而进行,增添内容主要为环境卫生方面。93.8%的村近年来没有对村规民约中妇女权益相关条款和内容进行修订。未制订村规民约的村包括在很多年前制定了村规民约,但因村委会换届、保管不当等原因,现在失去了村规民约。
通过调查了解,各村所制定的村规民约涉及的内容和条款多寡不一,最少的只有6条,多的几十条。少数村内容简单,只是针对某一个方面,比如针对消防而制定的村规民约,大部分村规民约内容覆盖社会治安、乡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土地管理、文明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其内容体现了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无侵犯妇女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有的还细化为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共同承担计划生育、共同管理家庭财产、禁止性别歧视、反对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女婴等条款。有文字可查的村规民约中没有歧视妇女的条款。
调查中,91.2%的人觉得现有的《村规民约》执行得挺好。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是村民自身的创造物,是村民共同利益的表达机制,体现了本村村民的意志和利益。村规民约还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规范传统伦理道德、促进邻里和睦、推进移风易俗、加快科技生产、解决农村一般性纠纷等积极作用。调研中,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村干部表示随着年轻一代村民学历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大家普遍都能够看懂并较好的执行村规民约了,婆媳和家庭矛盾明显减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晚婚晚育的多了。村规民约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观念。村规民约中倡导的行为逐渐成为村民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中禁止的事项成为村民逐渐摒弃的行为。在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及村委会都非常重视利用村规民约解决家庭问题。例如:某村的一女其夫大男子主义严重,且对其有暴力倾向,村规民约制定后,通过对其进行宣传和教育,其夫逐步意识自己以前的做法欠妥并不再施暴,因为村规民约中有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反对男尊女卑。
二、以维护农村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100%的村干部认为村里的村规民约没有违反男女平等原则的条款,96.5%的人认为本村男村民和女村民享受完全一样的福利待遇,并且完全平等。村规民约在维护妇女权益问题上能够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保证妇女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待遇,较好地维护了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但从调查结果综合来看,村干部理解的男女平等局限在见诸文字的部分,有文字可查的村规民约和文件资料上都没有明显性别歧视的内容,实践却并非完全如此。
从各村制订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上看,涉及维护妇女权益的'内容相对单薄,仅体现在婚姻家庭领域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方面,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在村规民约里对妇女权益做出保障。比如蚌山区下辖21个行政村,制订村规民约的有19个村,其中15个村(占比71%)的村规民约对婚姻家庭方面做出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还有一个村村规民约内容共18条,在第六条提及“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另有6村(占比29%)无任何关于妇女维权方面的内容。禹会区有行政村63个,制订村规民约的有50个村。其中23个村(占比46%)的村规民约都在第七条提到“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婚育新概念”,5个村(占比10%)提到“男女平等”,4个村(占比8%)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1个村除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外,还对外嫁女户口管理做出规定。17个村(占比34%)的村规民约在6-10条左右,无涉及妇女权益的内容。在有文字可查的村规民约中很少有体现妇女婚嫁落户、宅基地分配、土地承包、拆迁补偿、继承、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权益保护的内容,这些缺失内容恰恰是农村妇女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部分。
农村女性出生后,按照土地承包政策,由其户籍所在地分给土地,一般都能享受与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权利,而在结婚后户口迁移到男方家庭才能享受嫁入村的村民待遇,不迁出户口也不一定能享受原村的福利待遇。调查中70%村都实行外村女嫁到本村后,必须将户口迁到本村才能获得本村村民资格并享受村民待遇;8.2%的村不考虑户口是否迁出,本村妇女嫁到外村后,在原村的福利待遇(土地承包经营权、征地补偿款分配、村集体经济福利分配、宅基地分配等)将被收回;17.5%的村实行没有迁出户口的外嫁女,在征地拆迁时,不享受本村拆迁补偿款分配。由于农村实行“三十年不变”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加之绝大多数村都不用预留机动地给新增人口分地,村里也没有新开垦地或村民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农村妇女结婚后在新居住地就很难取得承包地,同时也无法带走在娘家时分得的承包地,从而丧失了土地承包权。即使娘家所在村集体不收回其承包地,由于土地承包系以家庭为单位,无法对其进行分割等原因,也只能由娘家人继续耕种。同样,农村妇女一旦离婚便将户口迁至娘家或再嫁的夫家,其在婆家村分的承包地便由婆家村收回作为村机动地,或由离异的丈夫家庭继续承包和使用,一旦前夫再婚后,其前夫所在村集体便会以前妻和后妻只能一人享受村民待遇为由,收回离婚女的承包地或直接由前夫新娶的妻子承包、使用。土地不同于一般财物,无法迁移转走。农村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土地权益进行争取,法院判决离婚时一般也不把土地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即使对土地进行了分割,也很难执行。有些丧偶妇女平常与婆家及其家庭摩擦不断,丧偶后即失去了在婆家继续生活和居住的条件,土地权益也因失去家庭而流失。因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落实,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子女,一方面导致与之相关的财产权益包括土地入股分红、征用土地补偿、宅基地分配、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的分配权等无法实现。出嫁女、离异妇女、丧偶妇女等几类群体往往因婚姻的变化而丧失土地承包权及相应其他权益,是土地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这部分内容在村规民约中很少提及到,这说明文字公示的村规民约没有明显违背男女平等精神,但违背男女平等精神和损害妇女基本权益的村规民约不一定有文字记录,却在实践中长期沿袭执行。
3.妇女生殖健康权利易被忽视。
尽管法律规定实行计划生育是男女双方的事,男女双方都有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的义务,但农村地区却普遍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对男扎存在误解,认为男扎对男人身体伤害大,一旦男扎以后就无法做重活;如果采取结扎的措施来避孕节育,无论男女身体一定会受影响,首先应作牺牲的是女人,避孕节育首先应该是“女人们的事”,导致许多农村妇女不顾身体状况被迫采取输卵管结扎、上环等避孕节育措施,严重损害了女性的生殖健康权利。调查中了解到因女同志身体原因不宜采取避孕节育措施而被动男扎比例不足10%,很少发现有主动男扎现象,其实男扎比女扎要方便和简单,对于身体的影响较小,以后要想再生,复通机率比女的大。
4.留守妇女婚姻家庭问题隐患多。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妇女”群体逐渐壮大,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首先出于农村实际生活的需要,在农业生产的种、收、管理等环节中产生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男人外出打工的情况下都需要她们自己来承担。其次由于自己男人不在家,缺乏心理安全保障,即使受到其他人的欺凌,或者被骗色劫财以后也不敢伸张,部分妇女即使在受侵犯的情况下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再次由于丈夫外出务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缺乏思想沟通以及性交流,造成感情疏远。尤其对于年轻妇女来说,性压抑已经成了她们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她们的丈夫在外打工同样面临两地分居带来的一系列情感问题,久而久之婚姻容易出现问题。一些妇女在遭受婚姻危机后,往往得不到公正适当的处理,致使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原因。
1.对村规民约的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中从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上看,多村内容完全相同,脱离本村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市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村民利益冲突少,部分村民对于村规民约漠不关心。加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长期或不定期外出打工,在家村民很少等客观原因,造成了关注村规民约的村民很少。除了村委会制定(占比1.7%),无论是全体村民参与制定(占比10.7%),或是全体村民代表参与制定(占比40.8%),或是部分村民代表参与制定(占比17.2%),还是村委会制定后征求村民意见后通过的(占比29.6%),调查显示村规民约的制订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村委会和村民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经验,在上级要求之下,可能草草照搬照套了事。比如蚌山区下辖21个行政村,制订村规民约的有20个村,大部分村规民约内容与格式雷同,其中19个村(占比95%)的村规民约互相照搬照套;禹会区辖区有行政村共63个,制订村规民约的有50个村,其中32个村(占比64%)的村规民约互相照搬照套。
2.部分基层干群观念滞后,法律意识不强。
通过统计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村干部高中以下学历占85%。农村基层干部大多学历低,法律知识缺乏,依法治村、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村干部和村民遇事,喜欢用传统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很少用法律手段解决。在制订村规民约时往往以“合理”代替“合法”。一方面,在农村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宣传手段单一,没有有效利用报纸、广播、墙报和文艺巡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彻底清除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男女平等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但是没有入脑入心。无论是真正由村民决议的还是由领导包办的“村规民约”中的传统文化糟粕往往挥之不去。“男尊女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传统封建思想在农村具有深厚的影响,并成为利用村规民约损害弱势妇女合法土地权益的思想基础,导致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农村妇女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往往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还认为是合理合法的,而不积极争取,很少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争取男女平等权利。
3.农村妇女参政议政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农村,女性参政的比例偏低,参政议政意识差,妇女进入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农村权力机构的意识不强。**市目前现任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正职比例偏低,只有2.4%。女性参政的比例低,参政意识弱,导致在农村事务的决定过程中,妇女的利益要求和意见难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妇女利益诉求的渠道不够畅通,保证不了农村妇女在农村事项决策中的参与权,弱势妇女的权益更难以得到维护。相对于其他村民,出嫁女、离异妇女、丧偶妇女等几类群体处于弱势,村里的男性和媳妇是一个更大的利益集团,如果要给弱势妇女群体分配土地权益,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相关村规民约时,女性代表比例低,弱势妇女代表更低。由于村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局限性,村规民约往往反映的不是全体村民,而是一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妇女特别是弱势妇女的呼声难以得到反映,导致弱势妇女不能平等享受权利。
4.相关法律可操作性欠缺。
对于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的保护,各类法律法规均有明确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不得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结婚、离婚后,其责任田、口粮田、宅基地等,应当受到保障”。第三十二条规定:“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的权益”。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条也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这些规定,对结婚、离婚和丧偶的女性而言,无疑具有保障意义。从调查的情况看,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内容还比较笼统,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仍有欠缺。许多法律政策尊重男女平等,没有歧视妇女权利,但因没有充分考虑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流动性,使法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妇女带来不利。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法律规范并未得到充分贯彻实施。当女性婚姻状态发生变化时,原居住地的发包方就以女性在新居住地可获得承包地为由收回原承包地,而新居住地也以女性在原居住地应有承包地为由拒绝为女性提供承包土地,这就致使女性在原居住地和新居住地都无法承包土地。
5.对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
从收集上来的村规民约看,除了少数几个明确规定了违约责任外,绝大多数村规民约没有明确违约责任。遇到村民不执行或违反“村规民约”时,村级组织用教育、规劝和道德谴责多,用其他手段少或没有手段,对村民作用有限。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应通过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而村民会议的表决原则是“多数决”原则。调查中71.3%的村取消出嫁、离婚、丧偶等妇女群体有关权益的决定,是通过村民代表会研究决定的,在村民代表共同利益的驱使和地少人多的情况下,少数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证。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规民约需报镇人民政府备案。这本身就是一个监督机制,而实际中,有些村目前还没有对村规民约进行备案,乡镇干部对村规民约制定实施情况还不完全掌握,无法对其进行监督。有些村对村规民约的宣传不到位,村规民约只不过是应付检查或做给人看的花架子,村民不了解其内容,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致使有些地方的村规民约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当女性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了“应当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侵权方应承担民事责任。然而,由于农村女性不善于甚至不习惯用法律武器来维权,加之女性对男性主导地位的习惯和认同,致使侵犯女性土地合法权益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与遏制,使侵犯女性土地权益的违法行为成为习惯。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男女平等意识。
加大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力度,要在各级各类干部培训中增加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男女平基本国策等课程的培训,有效提高领导决策层、执法者、基层干部的男女平等意识,使之一方面能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时增强性别意识,能自觉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组织基层干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之知法、懂法、带头用法。各级乡镇政府应充分认识村规民约在村民实现自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正确认识村规民约的性质和效力,克服过分强调村民自治的偏见,保证村民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自治。
宣传、文化、司法、妇联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过报纸、广播、墙报、“送法进村(家)”、普法培训班、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在各基层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承包法》、《村规民约》和其他与妇女权益密切相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要大力宣传“维持人口与资源平衡不能以牺牲妇女利益为代价”的观点。把高层意识逐步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男女平等意识和依法建章立约的自觉性,形成全社会共同保障妇女权益的良好环境氛围。逐渐改变“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从夫居”等传统思想观念,改变以村规代替法规的现象,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原则,提高妇女在农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农村基层妇女组织更要发动妇女积极参与学习和宣传活动,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使她们了解国家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遇到依靠自身力量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懂得向有关组织求助,懂得借助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媒体手段来维权,以制止和减少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现象的发生,从而根本上维护农村妇女的权益。在美好建设系列培训中增加男女平等、妇女发展等相关内容,使男女平等成为村民的自觉观念,使保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成为农村新时尚。把宣传、落实“村规民约”与加强农民社会公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农村日常生活。通过定期宣传、创建评比等系列活动和措施,增强村规民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促使村民信守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主共建。
(二)提高妇女在村务管理中的参政水平。
当前村级事务往往是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决定,妇女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各基层组织要高度重视农村妇女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给予妇女更多的经济、政治、社会参与机会。**市《-妇女发展纲要》中,明确要求到,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正职达到7%比例,以增强女性在决策层的话语权。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村民代表大会女代表的比例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女村民代表占村民代表组成人员的1/3以上,增强维护妇女权益的可操作性。在村务管理和决策中,要采取有利于促进女性参政的性别保障措施和民主竞争机制,保证妇女在村务重大事项管理中的参与决策权,特别是与弱势妇女切身权益相关的土地承包权调整与分配等事项,一定要有足够数量的弱势妇女参与方案的讨论和决策,让妇女有充分的参与权和表决权,畅通妇女利益诉求的渠道。
(三)建立并完善保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体系。
为了增强该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完善相关立法,使保障妇女土地权利的法律具体化。各有关部门应出台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规范性文件,对农村妇女特别是外嫁女、离婚妇女、大龄女青年、“农嫁居”妇女及其子女、居嫁农妇女等在土地承包、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福利保障、宅基地分配等方面的权益进行明确规定,使农村妇女不论结婚与否或婚姻状况改变后享有应有的户籍、居住地选择权及相应的土地权益。详细规定农村妇女(含入赘女婿)结婚后或婚姻状况改变后户籍、居住地选择权利以及不同情况下享有权利的原则。对男到女方落户和女到男家落户的,户籍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应给其承包土地的权利;如果户籍尚未迁移的,应动员其将户籍关系迁入现居住地。对妇女出嫁后与男方共同生活在女方居住地,而户籍又未迁的,应保留其承包地。其所生子女随父母申报登记农业户口的,应享受同村村民的同等待遇。对于离婚或丧偶妇女及其所领养子女,户籍关系未迁移出的,应保留其承包土地的权利。离婚或丧偶妇女返回娘家或再婚,均户随人走,应享受与当地村民同等的承包土地的权利。对于纯女户或独生女户,有男方到女方落户,赡养父母的,应给予土地承包权。法律政策要正视性别差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偏向农村弱势妇女。例如,农户土地承包合同登记可以实行夫妻双名制,夫妻各持一份,双方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在转让、租赁土地时要出具双方所持有的两份土地承包书,并由双方签名才能生效,保障妇女在分居、离婚和丧偶情况下土地承包权的安全。尽快确立出台“出嫁女”、丧偶妇女、“农嫁非”、离婚妇女等在原村组织的村民资格,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对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制定和修改村规民约,要充分发扬民主,从实际出发。村规民约是每个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必须遵守和执行的行为规范。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才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正反映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调动村民参加自治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民约”。建议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一般应该经过五个步骤。第一,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针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村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以及与本村发展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村民自治章程需要规定的内容,确定在哪些方面制定村规民约。第二,就提出的问题和事项,发动村民广泛讨论提出意见,并集中上报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意见,拟定出本村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草稿,再发给村民征求意见。第三,提交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在审议讨论过程中,要根据村民的讨论意见,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然后交付表决,以到会人数的过半数通过。对一些分歧比较大的问题,可以暂不规定,待成熟之后再补充完善。第四,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通过后,应当以适当的形式公布,可以印发各家各户;也可以张贴公布。第五,按照规定报乡镇政府备案,接受监督。
加强国家法律对村规民约等的指导和规范,建立“村规民约”审查制度。在尊重村民自治的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条文,规范政府监督、管理村规民约的具体权限和程序,对涉及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规定、土地权益处置的决定进行彻底清理,对未付诸文字部分的村规民约中侵害妇女合法财产权利的条款坚决予以清除,坚决制止村委会、村民小组制定的土政策大于法律的做法,完善对村规民约的审查和监督,确保村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针对“村规民约”实施中部分弱势妇女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由妇联、民政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维护农村土地妇女权益的专项检查,废除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隐形的“村规民约”,指导村民增加保护妇女权益的条款和内容,落实男女平等、家庭和睦、婚嫁落户、宅基地分配、土地承包、拆迁补偿、继承、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各项权益。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借口剥夺妇女的合法土地权益。针对“村规民约”执行难的问题,除在“村规民约”中明确提出违约责任,如批评教育、赔礼道歉、违约责任通报、责令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取消享受或者暂缓享受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优惠待遇等外,还要建立和完善执行的组织协调机制,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由村民代表组成执行机构,对违约责任人执行违约处罚,并张榜公布,以强化“村规民约”的执行力。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三
郭红,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妇联主席,中共党员,1986年从事妇女工作。十七年来,她把全部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她所钟爱的妇联事业上,用青春之笔,蘸满浓浓的情愫,无怨无悔地谱写着人生理想的篇章。她曾多次受到市、区的表彰和奖励,连续六年被评为龙山区优秀干部,两届连任区人大、市人大代表。20xx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妇女干部,她领导的龙山区妇联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妇联组织。
一、心系事业,务实创新,全力开创妇联工作新局面。
她热爱妇女事业,从走进妇联的那一天起,她就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紧紧地和妇女工作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推进妇女事业。她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工作中,她勤于思考,勇于奉献,求真务实,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思路和创新的工作能力。
她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情,提出了以“三大主体”活动(双学双比活动、巾帼建功活动、文明家庭活动)为主线,贯穿于全区妇女工作的始终,使之成为龙山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她认真总结了十年来“双学双比”活动的成果,结合龙山区地处近郊的现实,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双学双比”活动的内容,把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放在帮助广大妇女增收致富上来。她注重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了全区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和城市下岗女工增收致富、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几年来,全区受训的妇女达5000余人,有2730名妇女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她着眼全区企业改制的实际,丰富了“巾帼建功”活动的内涵,使巾帼岗位名星和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向全区各行各业,特别是向民营企业广泛铺开,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她紧扣龙山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领导区妇联以“美化家庭,爱我龙山”为题,在城市开展了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在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向孤寡老人、失学儿童、贫困家庭献爱心。仅两年来,就为16个孤寡老人解决了生活问题,为268个失学儿童解决了就学问题,帮助187户贫困家庭解决了生活问题。目前,全区共创建城市文明家庭2860户,农村十星级文明户200户。
二、情牵姐妹,伸张正义,极力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
郭红同志怀着对事业的执著,对妇联工作的一腔热血,对妇女儿童的满腔热情,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积极沟通协调,奔走呼唤,凭借忘我的工作影响人、凭借人格的力量感召人,全力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
她坚持从抓根本入手,广泛宣传,不断提高维权工作的能力。她把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吉林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及各种法律知识,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要举办两期妇女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培训班,三次法律知识问题答卷。坚持两年举办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单、板报、标语等各种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区广大妇女的维权意识和各种法律知识,增强了全区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和广大妇女学法、用法、运用法律维护权益的自觉性。
她坚持从抓案件入手,运用法律,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她以对妇女群众高度负责的赤诚之心,忠实地履行妇联干部的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公、检、法等部门为受害妇女申张正义,解救了无数个受害妇女。这些年来,共接待处理来信来访2600余件,接待妇女上访10000多人次,处理重大残害妇女案件59件。做到了维权案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处理有结果。,龙山区妇联接到群众举报,山东籍男子李某长期殴打长春籍妇女张淑兰,造成张淑兰身心受到严重伤害。郭红同志得知此事,迅速赶到现场,经查了解到,李某用欺骗的手段,骗娶了张淑兰的信任,并把张淑兰骗回山东老家,在张没有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回到辽源后,因张某不同意与李某共同生活,李某采用暴力手段长期殴打张淑兰,把张打成重伤。当时,郭红用自行车推着张淑兰到医院就医,亲自护理,直到张淑兰病愈出院。出院后,在郭红同志的积极协调下,张淑兰起诉到区法院,依法解除了与李某的婚姻关系,获得了经济赔偿,使这一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20xx年,有一双目失明的老妇人到妇联反映无人赡养。经调查了解到,该老人有三个女儿。郭红带领妇联干部,找到了老人的三个女儿,连续奋战几天几夜,苦口婆心地做她们的思想工作,最终通过法律渠道,使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郭红同志常常为受害妇女买衣送药,问寒问暖,解决问题。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内外兼修,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维权工作的水平。
妇联工作特别是维权工作,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领导者的水平和能力是否与时俱进。多年来,郭红同志始终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作为抓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保证。
对内,强化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她坚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够始终和党保持高度一致。先后多次参加中华女子学院、省妇干校、省市委党校培训班学习,特别是重点学习了各种法律法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她政治坚定、胸怀全局、业务熟练,在各项工作中冲在第一线,走在最前沿,在全区广大干部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对外,求真务实,注重树立良好形象。郭红同志带领妇联干部把扶持贫困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贫困妇女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先后组织开展了以春蕾计划为主题的《情系下岗女工、爱心献给春蕾》、《一帮一结对子》、《手拉手献爱心》、“认代理妈妈”等活动,帮助贫困学生1000多人,为下岗女工联系协调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领导的好评,树立了妇联组织真干事、干实事的良好形象。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妇女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妇女儿童的各项权利得到进一步实现和落实。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妇女儿童的权利保护意识、维权意识仍然十分薄弱,妇女儿童权利受侵害事件时有发生,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以**区基层****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相关工作为切入点,浅谈对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的几点思考。
强奸**情中受理刑事案件**起,证据不足不立案**起,刑事拘留**人;
猥亵**情中受理治安案件**起,转刑事案件*起,终止调查*起,行政拘留*人。
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一类新型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种类——家庭冷暴力。所谓“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态度冷漠、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正式暴力行为。家庭冷暴力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虐待,夫妻双方都是冷暴力的受害者。处于家庭冷暴力中的女性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此类家庭冷暴力还会不经意地蔓延至家中的小孩,对下一代造成无法预估的伤害。
家庭冷暴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非肉体性、长期性。伤害强烈的或者持续相当时间的,受害者在心理、情感和精神层面乃至社会生活功能程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此外,家庭冷暴力不仅体现在婚姻生活中,也体现在家庭生活中,换句话说,不仅姻亲关系中有冷暴力,血亲关系中也有冷暴力。婚姻和家庭成员的任何一方都可能是施害者也可能是受害者。发生家庭冷暴力后,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接到报**后,因为双方没有言语或者肢体冲突,只能以劝说为主,难以采取有效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导致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关注。
一是妇女儿童维权意识薄弱。女性天性比较感性,容易被情感左右,比如在面对家庭暴力、性侵等情况时,常常对施暴者的转变存在侥幸心理,或者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报**求助,甘于默默忍受,部分女性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不仅葬送了自身的幸福,也助长了侵权群体的嚣张气焰,使得侵犯妇女儿童权益案事件呈高发趋势。二是妇女儿童维权方式不当。基层实践中发现许多妇女儿童并不知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机构或人员的帮助,部分妇女儿童在遭受性侵、家暴后没能及时保存证据导致证据灭失、取证困难,最终致使案件难以办理。这些都影响了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的办理,导致侵权人员逍遥法外。
在开展家庭暴力、性侵犯罪类的宣传时,部分群众受传统思想影响表现出抵触情绪,或者对宣传漠不关心。此外在对相关法律进行宣传时,群众往往一知半解,这种简单粗暴的宣传教育方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提高妇女儿童维权意识方面意义不大。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治理意识。
一是转变思想意识。领导干部在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时应树立大局意识,将该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同时要协调好各方力量,切实形成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工作合力,避免出现各部门单打独斗或者推诿塞责的现象。要认清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形势,避免紧盯短期成绩、工作绩效而忽略社会的长远发展,要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把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切实有力推进,避免厚此薄彼,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二是强化组织部署。各级****要紧紧围绕**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和《全省****进一步全面排查侵害妇女儿童权益违法犯罪线索的工作意见》通知要求,建立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领导小组,细化具体任务职责,认真部署宣传、摸排和打击工作,有效形成“分工明确、层层落实”的“一盘棋”格局,力争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解救一批妇女儿童,坚决铲除拐卖犯罪滋生土壤,建立完善预防、打击、救助、安置一体化工作机制。
(二)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打击力度。
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违法犯罪活动的存在,既有客观上社会自身免疫力的问题,也有主观上认识偏差和工作开展不到位的问题。各级部门特别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全**动员,全**行动,全面打好排查、打击、整治“组合拳”,从源头上清创除瘤,肃清社会治安环境。一要开展地毯式排查。各级****要以社区实有人口攻坚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机制优势,由社区民**采集网格内的外来妇女情况和本地妇女儿童生活现状,开展一次全方位、无死角的地毯式排查。同时,要充分利用群众举报、**情案件梳理、网上信息筛查等手段,对本地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情况开展调查摸底,梳理排查一批违法犯罪线索,为后续打击整治工作奠定基础。二要开展饱和式打击。要重拳打击辖区发生的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形成强大打击攻势。对获取的案件线索,基层****要及时依法受理案件、固定证据,并与业务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及时会商案件办理方案,依法追究违法犯罪人员法律责任。业务部门要针对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相关违法犯罪形态变化,主动研究、主动经营,争取在打击方式和侦查方向有新突破,从而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三)提高维权能力,筑牢防范屏障。
要用好“开学第一课”“法制大讲堂”等重要载体,在**.*国家宪法日、开学首日、*.*学雷锋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同时要充分利用平安创建**网融合行动、“关工进网格”资源和各村社区网格群、两微一抖平台等,定期发布普法小视频、身边**情预**、法律条款、维权方式等信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示教育、提供法律援助,引导妇女儿童合法维权。二是开展结对帮扶。由社区民**对前期采集的网格内重点妇女儿童基础数据和**情案件信息逐一登记造册,按时回访、跟踪了解,帮助妇女儿童保障自身权益。同时以“**法融合”为契机,以各派出所关爱工作站为依托,充分发挥“五老资源”作用,努力构建“司法+民政+**+普法志愿者”的“四包一”法律援助体系,涉及妇女、儿童的**情、案件,由“四包一”成员及时提供法律咨询和志愿服务,切实筑牢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律屏障。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五
《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10年来,男女平等就业和女职工的劳动权益保障得到了进一步的维护。全国妇联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调查报告中,认为城镇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在所有问题中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就业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女工劳动保护规定不落实。我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一)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女性就业。
“男主外,女主内”已成为中国家庭的固定模式,束缚着妇女的解放。然而社会的进步已经促使妇女从家庭进入社会,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愈来愈多的女性参与社会活动。即便如此,她们中的大多数毅然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承担着人类再生产的光荣使命。这使职业女性,尤其是已婚的职业女性,在精力、时间,感情、体力等方面必然比男性要承担更多的负担,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这种性别的冲突,使女性在参与社会活动及劳动就业方面客观上就有所限制,在男女公平竞争的天平上,女性就略低一筹。更何况社会上歧视妇女的现象并未完全消除,表现在招工、招生、毕业分配、住房分配、下岗就业等方面。
(二)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时期,男女两性的差异是导致妇女实现劳动就业的障碍。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因素的增加和扩展,社会分工加剧,性别职业被强化了。在卫生、社会福利、金融保险,广播电视这些被认为更适合女性生理条件的行业,这几年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而这些被女性看好的行业,男性同样可以参与;相反地,如高空、井下、高温等工作,女性由于自身生理特点却无法参与。尤其是下岗女工,她们所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营业员、营销员、勤务工、家政服务等;对要求高的管理类、技术类的岗位很少涉足。同时由于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即使是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用人单位还要选择那些文化程度较高、年纪轻、长相好的妇女。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公平竞争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中突加剧,也给妇女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女性的生理机能决定了她们在一生中必然要经过经期、怀孕期、生育期、哺乳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形势下,私营企业、个体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这些企业又是近几年来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尤其是这些企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有的工种技术含量不高,很适合妇女劳动。但由于这些企业多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考虑自身经济利益比较多。在吸收妇女劳动力时,企业主考虑女性怀孕、生产、抚养后代等特殊时期,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为降低成本,增加利益,因此他们往往“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
(三)女性总体素质偏低,特别是下岗女工更为突出。
她们大都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和技能偏低,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女性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女性就业竞争的一个弱势,也是影响女性就业的关键因素。从总体上看,目前妇女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就以北京市为例:全市单位招用人员中,女性只占总需求量的27.3%。北京市某负责人说:“这既有用人单位性别选择倾向,也有妇女自身就业能力问题。”
(四)在维护女工劳动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不少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民营以及租赁承包的国有大集体企业主,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的劳动范围等不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缺乏保护劳动女工的意识。这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以女工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突出表现在: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加班不加薪;任意加大工作强度,员工超负荷劳动;低报酬招聘、男女同工不同酬;不签订劳动合同,任意解雇,有的试用期满即换人有害有毒不适合女性工作环境的事先不告知等,特别是在对待女职工特殊期保护方面很少或甚至没有相应措施。有的企业甚至将女工劳动保护和妇女保健开支一减再减,企业不设或很少设有托儿所、哺乳问,有的企业规定女工在录用期要保证不生育等。根据全国妇联《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调查报告的统计数字显示,所在单位没有为妇女提供特殊保护措施的:哺乳期为25.6%,孕期40.1%,经期78.5%。妇女本身也缺乏维权意识,有的女工也不了解国家和政府对女职工还制定有专门法规,因此对她们来说谈不上维权,只好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换取一个生存的“饭碗”。鉴于以上原因,今后必须加强《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维护妇女劳动权益和女职工特殊保护方面还应下大功夫解决。
投资抵免,刺激投资者向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投资。同时妇女本身也要更新就业观念,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依靠国家分配,一业定终生的就业形势必须打破,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就业。在妇女中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倡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改变依靠国家政府发饭碗,要靠自己找饭碗,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助于下岗人员的优惠政策,应多向女性倾斜,多为她们提供就业服务,鼓励并帮助她们实现就业。
(二)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妇女劳动者的素质。首先在妇女中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在农村妇女中扫除文盲、半文盲,在城市中普及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失地的农民妇女和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农村妇女,这部分人的文化水平都很低,有的甚至没有文化,只有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当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出现,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直接接受技术培训是相当困难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为什么女职工下岗比男职工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女职工过去从事的大部分为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单一技能的工程,或者是简单的熟练工种,因此这部分人要想实现再就业就必须参加职业技术培训。事实也证明了在下岗人员中凡是参加了再就业培训的,再就业的机率就高。目前职业技术培训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培训内容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对口;培训质量低,学习不到什么东西;有的培训机构受商业利润的驱使,只为赚钱影响了培训质量;还有的职工本身对培训失去信心,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认为参加了培训拿到了上岗证仍然找不到工作,白白浪费了时间,相反没有经过培训没有上岗证照样能找到工作。以上这些问题还需教育和劳动等政府部门协调解决。
(三)切实加强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党和政府多次颁布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规定和条例。从法律条文上看,只规定了应该怎样做,对违法或不按法律办事的单位或个人应如何处理没有做明确规定,这样对单位或个人来说,缺乏法律应有的约束力,认为不执行也无碍于事;而被保护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怕丢饭碗也可以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很少去投诉,这是劳动法规不能严格执行的症结。今后要加强这方面宣传教育,并对有关法规作一些具体细则规定,使女职工劳动保护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实现。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六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源,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之基,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由此带来的各项财产权益,是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农民最为关切的经济权益。**市妇联与市农委联合,针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通过交流座谈、深入走访、个案追踪等方式,开展了调查研究。本文通过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状况及实践的分析,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对策作些粗浅的探索,以期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工作提供一些助益。
目前,**市总人口810万,农业人口160万。随着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土地面积逼近红线,农业人口逐年减少,我市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环境大致如下:
1、在二轮土地承包中,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起点是公平的。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土地承包,基于“户藉规则”和“人均分地”原则,农村妇女和男子土地分配权的起点是公平的。二轮土地承包刚开始时,农业税较高,土地抛荒比较严重,土地承包证的农户发放率为89%。
2、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引起土地争议增多。2019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村土地上的负担减轻,当初弃耕抛荒的农民包括许多农村妇女,纷纷返乡要地,争利夺地的矛盾纠纷不断上升。仅农委每年要处理土地矛盾纠纷百十起,并且有日益增多之势。
3、农村土地功能变化引发土地收益矛盾激增。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土地功能日益多元化,派生出来的收益、增值问题也日益突出。除了承包责任田、宅基地分配,又出现了土地入股分红、征用土地补偿、拆迁安置房等利益攸关的矛盾。
4、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逐年上升。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村的婚姻关系不再象以前一样稳定,农村妇女往往是随着婚姻关系的变化而流动,但土地却是不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因此,伴随农村妇女婚姻关系的变化,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的情况也日益复杂。
一是外嫁他村妇女。按照“妇从夫居”婚俗,农村妇女一旦同外村人结婚,其承包地很可能会被娘家村收回,或是被娘家兄弟分割。而婆家村本着“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也不会分给她土地。因此嫁到外村的妇女,多半会失去土地的实际使用权和受益权。
二是农嫁非妇女。农村妇女与非农业户口家庭的男性结婚,在我国现行户籍政策下,其户籍很难转成城镇户籍。这些妇女在娘家的田地,往往会由村民小组收回重新分配,并助丧失“村民资格”,一旦遇到土地征用,外嫁妇女很难取得补偿。
三是离婚妇女。如果在婆家村没有赶上二轮承包或2019年一次的土地调整,农村妇女一旦离婚就会失去拥有土地的可能性,而娘家村的土地往往又被收回。少数分得土地的妇女,如果离婚不离村,有可能保存土地权益。若离婚又离村,其土地或被前夫家庭继续承包,或被村集体收回。
四是丧偶妇女。若妇女丧偶时较年轻,子女年龄尚小,其改嫁的意愿较大,其土地很可能被村集体收回,或被夫家的弟兄分割。若丧偶妇女与夫家家族有矛盾,丧偶后即失去在婆家继续生活的条件,土地权益也会因失去家族庇护而流失。
五是招婿妇女。有人说,不给上门女婿分地表明土地分配并没有歧视妇女,因为身为男性的上门女婿同样分不到地。然而事实是,在“男尊女卑”思想深根蒂固的农村,家中有无成年男丁决定了其家庭在村中的地位,即使成年男丁做了上门女婿,原村集体也不敢贸然收回土地,而如果是出嫁女,村集体往往会毫不客气地收回土地。
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是指妇女作为具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据承包。
合同。
对其所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经营和收益的权利。在现实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往往限制或剥夺上述五类妇女承包集体土地,损害其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是征地补偿款、拆迁安置房的分配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农村集体组织在分配征地补偿款过程中,往往对上述五类妇女群体少分甚至不分。在拆迁安置房分配上,由于牵涉利益更大,矛盾则更加突出,如果所在区经济形势好,往往还会顾及上述五类妇女群体利益。如果所在地区经济水平欠发达,则会选择剥夺和限制上述五类妇女群体的分配权。
三是宅基地及土地股份分红。基本发放了农村宅基地的《农村集体土地证》,但由于“妇从夫居”婚俗,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不能在婆家拥有相应的份额,而娘家也可能取消其份额。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量的增加,土地股份分红成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而目前,上述五类妇女群体涉及土地的附加或增值收入不同程度都受到限制和剥夺。
1、落后的性别文化及政策强化与农村妇女地位从属化的现象仍然普遍。在农村妇女地位总体得到较大提升的今天,农村的传统习俗、宗派势力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影响一时还难以消除。在农村社会体系里,婚姻、继承、姓氏等习俗仍以男子为中心、以父系家庭为本位。农村妇女未出嫁前的土地权益从属于娘家,出嫁则从属于婆家。一些区、街道在拆迁安置、土地分红的“土政策”中,对农村女性的土地权益存在有意或无意的限制和剥夺。《土地承包法》规定以“农户”为承包经营权主体,妇女在土地承包中,没有被当作一个有权利的“个人”来看待。在村集体的土地收益分配、家庭财产登记中,大多只登记男性户主的名字,一旦家庭破裂,妇女就很难争取到财产,也会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和受益权。
2、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妇女婚嫁流动的矛盾性仍然突出。《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一般来说,农村以2019年为周期调整一次土地分配。而根据“妇从夫居”婚俗,农村妇女一生中至少要变动一次长期居住地,她们因婚姻而流动,往往在婚姻关系中失去土地的承包权和受益权。当前,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已经大大增强,农村家庭的稳定性也在减弱,就更加加剧了这一矛盾。
3、村规民约“合法化”与农村土地政策相结合产生影响。在农村男权文化背景下,有权参与村规民约制定的基本为男性,思考问题、做出决定也往往从保护男性家族利益出发。《土地承包法》规定,对个别土地承包者之间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常常就在表面民主的村民大会、村民小组会议通过的村规民约中流失。
4、现行的法律和政策在调整社会性别利益关系上基本缺位。土地承包法中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以及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没有考虑“妇从夫居”婚俗下,政策的实施对不同性别的影响。将“农户”作为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没有主体资格的妇女就不能单独享有土地承包权。表面上看是中性的法律和政策,由于没有考虑到社会性别利益关系的差别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给农村妇女带来不利。
5、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的救济途径基本缺失。一是政府救济的缺失。《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这样,村民大会在处理妇女土地权益分配上的违法决定,就属于村民自治范围,政府很难为侵权妇女提供救济。二是司法救济的缺失。法院在处理涉及妇女土地权益案件时,一般都不愿受理这类诉讼。
1、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纠纷调处情况。市妇联与市农委密切合作,发挥各自职能,在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内,针对农村妇女婚入、婚出等原因产生的侵权现象,开展法律、政策、调解等方面的援助。2019年,市农委条口受理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纠纷17件。**市妇联妇女权益维护中心,2019年共接待妇女土地权益维护来信来电来访2例。
2、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健全。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全市5个涉农区设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镇街和村设立调解室,条件成熟的4个涉农区成立了仲裁庭,培训了一批具有土地仲裁资格的专业人员队伍。逐步形成“镇村调解、区县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体系。
3、加强对基层仲裁调解工作人员的性别意识培训。市农委在开设仲裁员、调解员的业务培训活动时,邀请市妇联人员列席,并在培训课程中,明晰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调处的适用法律,主要是《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相关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等相关内容,做到依法、合理地化解处理涉及妇女的土地纠纷。
4、法律与村规民约适用冲突的调解实践。由于现行相关法律的适用性不强,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又缺乏有效监督,一些涉及上述五类妇女群体的土地权益纠纷,经常出现有法律支持但难以实施,村民认知上不能理解、感情上不能接受的情况。在实际的调解中,一方面对照法律条款,逐词逐句分析讲解,一方面又不能硬搬法律,要尊重农村和农户的历史和现状,采取灵活的方式妥善处理。
案例一:某区某村的妯娌二人在村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中,未得分文。该户在二轮承包前,两妯娌的公公去世,婆婆改嫁,丢下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即两妯娌后来的丈夫)。村里通过村规民约收回了该户的承包地。两兄弟成年后,村里只将少量边角地分给两兄弟,两妯娌嫁过来后,也没有分得土地。后来,兄弟中一人病故,妻子改嫁到外村。村里在分配征地补偿款时,再一次通过村规民约剥夺了该户的分配权。理由是该户的公公早已去世,婆婆早已改嫁,土地早已收回,边角地不能算承包地。经过调解,村集体还要剥夺改嫁到外村的妻子和孩子的分配权,基层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经过近半年的调解,村集体终于意识到做法的不妥,为该户补发了补偿款五万元。
5、法律与地方政策适用冲突的调解实践。人多地少是农村长期存在的现实矛盾,地方经济发展中任务重资金少也是现实困境。一些地方性政策在出台时,在权衡利益上,往往会选择牺牲前述五类妇女群体的合法利益。面对这种情况,基层调解工作人员很为难,一方面要维护受害妇女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还要维护政策制定者的权威。
案例二:某区某乡姓外嫁女,婚后户口未迁出,该女在娘家村还有房子,现该村拆迁,该乡拆迁办告知她,凡是结过婚的姑娘不管户口在不在娘家村都不能享受拆迁安置房。这位妇女即投诉到街道,街道答复如下:根据《**省某某经济开发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经讨论不予安置类型:对农嫁居的,有户口、无房产,无论有无责任田”之规定,您不符合安置房的安置条件,不予安置。这是一个明显违反《拆迁征地补偿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地方性政策,却能堂而皇之地将外嫁女的合法利益排除在外。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只能采取私下悄悄调解,个别给予经济补偿的方式。
6、复杂农村家庭关系的调解实践。因婚姻关系变化而流动,依然是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的主要因素。现在农村家庭稳定性渐失,家庭关系日益复杂,如何与时俱进地厘清婚姻关系中的土地财产关系,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案例三:某区某村一农户女儿外嫁,在婆家村未分地,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娘家村明确该女子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其父亲第二轮承包后娶了从外村嫁过来的后妈,其父去世后,该承包地块被征用,女儿与后妈对土地征用补偿产生争议,基层调解很难令双方满意。现在上诉至法院,法院也很纠结,女儿认为其该得全部征用补偿,后妈认为自已也有份。按照征地习惯做法,后妈嫁过来成为家庭成员就自动有份获得补偿。但是后妈又不是二轮土地承包共有人,而后妈在原来村的土地还没有被收回,目前此案正在关注中。
7、基层调解仲裁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农村土地纠纷面广量大,错综复杂,需要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水平。目前,基层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工作,在专业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方面还不够。因为不具备执法权,使得调解仲裁机构的地位很尴尬,调解仲裁的执行落实也有较大难度。
案例四:某区某村一户村民父女四人在二轮承包时分得了土地,后其中一女某外嫁,户口迁出,在婆家村并未分得土地,后其父去世,村民小组决定收回土地。基层调解仲裁机构明确要求村民小组,不得收回其承包经营权。村民小组于是在实际耕种时故意破坏某承包地的水系,导致土地无法正常耕种,目前,该案例已诉至法院,但执行多半还是问题,此案正在关注中。
1、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进一步增强社会性别意识。现有的法律对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规定较全面,但因没有充分考虑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以及“妇从夫居”婚俗,一些条文显得有些滞后。建议借鉴广西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相关做法,针对前述五类妇女群体的土地权益问题,全省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农户承包合同登记实行夫妻双名制,夫妻各执一份,在转让、租赁土地时,要由双方签名才能生效,保障妇女在分居、离婚和丧偶情况土地承包权的安全。
2、政府要加强对村规民约的监督制约力度。尊重村民自治权利要以法律为底线,建立对村规民约合法性的审查机制和纠错机制。建议乡镇司法员列席村民代表大会,对制定村规民约进行指导。民政部门牵头成立由司法、妇联等部门组成的,针对村规民约合法性审核的联合机构,并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村规民约的清理工作,对村规民约中侵害妇女、未成年人等群体合法权益的条款予以清除。如某区某街道,在拆迁安置中规定,凡农村独女户,拆迁按照1.5倍面积给予鼓励性安置。有的农户因超生有三个儿子,但也只按照一个人的标准给予安置。此项规定充分体现了科学、合理的社会性别意识。由政府的监督制约,该区农村“男尊女卑”的现象大大改观。
3、要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标准。无论在村集体土地征用还是土地流转纠纷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是获得补偿款的关键因素。从实践来看,一种主张以户籍为依据,一种主张以居住地为依据。但是,这两种主张过于原则,特别是前述五类妇女群体,由于传统的“妇从夫居”习俗,使她们在征用和流转中的适用标准相对模糊,上述任何一种认定对她们都可能有失公允。建议相关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定。
4、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法制宣传。大力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尤其是基层组织的国策意识,充分认识到保护妇女土地权益不是对妇女的施舍,而是责任和义务。广泛深入地做好《村民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承包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升广大农村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5、对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进行社会性别影响调研。当前,正在**区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的试点工作。建议妇联与农委合作,就此开展社会性别影响调研,对确权工作可能对妇女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此次确权仍然是确到“农户”头上的,妇女依然不具有确权的主体资格,这对于以“妇从夫居”为婚俗、以男性为本位的农村来说,农村妇女的个体利益是否会再次埋没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甚至有部分农村妇女是否会永久地失去土地权益,是个值得关注、研究的问题。
美国法哲学家德沃金教授在《认真对待权利》中明确指出,对待每一个人的平等关怀和平等尊重,应当成为政府的首要政治道德责任。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尺度,需要从法律、政策、习俗、社会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变革,中国农村妇女尤其是前述五类妇女群体的土地权益才能真正得以保护。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七
妇女不仅占农村社会人口的一半,而且已成为**市农业生产的主要从事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维护农村妇女权益不仅是贯彻党的农村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内容,而且关系到调动她们投入建设美好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平安与和谐。从2019年7月12日-8月30日,**市村规民约修订工作调研组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座谈、问卷、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以维护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工作的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市以维护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维护妇女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市重返第一方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市下辖924个行政村,其中制订村规民约的占74.3%。在所有制订村规民约的村中,2019年以后制订的占93.2%,其中2019年以后制订村规民约的占49%。制订村规民约的部分村根据形势需要进行了修改,最近一次修改是在2019年以来结合美好乡村建设而进行,增添内容主要为环境卫生方面。93.8%的村近年来没有对村规民约中妇女权益相关条款和内容进行修订。未制订村规民约的村包括在很多年前制定了村规民约,但因村委会换届、保管不当等原因,现在失去了村规民约。
通过调查了解,各村所制定的村规民约涉及的内容和条款多寡不一,最少的只有6条,多的几十条。少数村内容简单,只是针对某一个方面,比如针对消防而制定的村规民约,大部分村规民约内容覆盖社会治安、乡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土地管理、文明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其内容体现了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无侵犯妇女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有的还细化为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共同承担计划生育、共同管理家庭财产、禁止性别歧视、反对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女婴等条款。有文字可查的村规民约中没有歧视妇女的条款。
调查中,91.2%的人觉得现有的《村规民约》执行得挺好。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是村民自身的创造物,是村民共同利益的表达机制,体现了本村村民的意志和利益。村规民约还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规范传统伦理道德、促进邻里和睦、推进移风易俗、加快科技生产、解决农村一般性纠纷等积极作用。调研中,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村干部表示随着年轻一代村民学历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大家普遍都能够看懂并较好的执行村规民约了,婆媳和家庭矛盾明显减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晚婚晚育的多了。村规民约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观念。村规民约中倡导的行为逐渐成为村民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中禁止的事项成为村民逐渐摒弃的行为。在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及村委会都非常重视利用村规民约解决家庭问题。例如:某村的一女其夫大男子主义严重,且对其有暴力倾向,村规民约制定后,通过对其进行宣传和教育,其夫逐步意识自己以前的做法欠妥并不再施暴,因为村规民约中有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反对男尊女卑。
(一)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100%的村干部认为村里的村规民约没有违反男女平等原则的条款,96.5%的人认为本村男村民和女村民享受完全一样的福利待遇,并且完全平等。村规民约在维护妇女权益问题上能够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保证妇女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待遇,较好地维护了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但从调查结果综合来看,村干部理解的男女平等局限在见诸文字的部分,有文字可查的村规民约和文件资料上都没有明显性别歧视的内容,实践却并非完全如此。
从各村制订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上看,涉及维护妇女权益的内容相对单薄,仅体现在婚姻家庭领域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方面,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在村规民约里对妇女权益做出保障。比如蚌山区下辖21个行政村,制订村规民约的有19个村,其中15个村(占比71%)的村规民约对婚姻家庭方面做出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还有一个村村规民约内容共18条,在第六条提及“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另有6村(占比29%)无任何关于妇女维权方面的内容。禹会区有行政村63个,制订村规民约的有50个村。其中23个村(占比46%)的村规民约都在第七条提到“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婚育新概念”,5个村(占比10%)提到“男女平等”,4个村(占比8%)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1个村除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外,还对外嫁女户口管理做出规定。17个村(占比34%)的村规民约在6-10条左右,无涉及妇女权益的内容。在有文字可查的村规民约中很少有体现妇女婚嫁落户、宅基地分配、土地承包、拆迁补偿、继承、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权益保护的内容,这些缺失的内容恰恰是农村妇女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部分。
2.妇女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村女性出生后,按照土地承包政策,由其户籍所在地分给土地,一般都能享受与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权利,而在结婚后户口迁移到男方家庭才能享受嫁入村的村民待遇,不迁出户口也不一定能享受原村的福利待遇。调查中70%村都实行外村女嫁到本村后,必须将户口迁到本村才能获得本村村民资格并享受村民待遇;8.2%的村不考虑户口是否迁出,本村妇女嫁到外村后,在原村的福利待遇(土地承包经营权、征地补偿款分配、村集体经济福利分配、宅基地分配等)将被收回;17.5%的村实行没有迁出户口的外嫁女,在征地拆迁时,不享受本村拆迁补偿款分配。由于农村实行“三十年不变”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加之绝大多数村都不用预留机动地给新增人口分地,村里也没有新开垦地或村民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农村妇女结婚后在新居住地就很难取得承包地,同时也无法带走在娘家时分得的承包地,从而丧失了土地承包权。即使娘家所在村集体不收回其承包地,由于土地承包系以家庭为单位,无法对其进行分割等原因,也只能由娘家人继续耕种。同样,农村妇女一旦离婚便将户口迁至娘家或再嫁的夫家,其在婆家村分的承包地便由婆家村收回作为村机动地,或由离异的丈夫家庭继续承包和使用,一旦前夫再婚后,其前夫所在村集体便会以前妻和后妻只能一人享受村民待遇为由,收回离婚女的承包地或直接由前夫新娶的妻子承包、使用。土地不同于一般财物,无法迁移转走。农村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土地权益进行争取,法院判决离婚时一般也不把土地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即使对土地进行了分割,也很难执行。有些丧偶妇女平常与婆家及其家庭摩擦不断,丧偶后即失去了在婆家继续生活和居住的条件,土地权益也因失去家庭而流失。因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落实,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子女,一方面导致与之相关的财产权益包括土地入股分红、征用土地补偿、宅基地分配、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的分配权等无法实现。出嫁女、离异妇女、丧偶妇女等几类群体往往因婚姻的变化而丧失土地承包权及相应其他权益,是土地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这部分内容在村规民约中很少提及到,这说明文字公示的村规民约没有明显违背男女平等精神,但违背男女平等精神和损害妇女基本权益的村规民约不一定有文字记录,却在实践中长期沿袭执行。
3.妇女生殖健康权利易被忽视。
尽管法律规定实行计划生育是男女双方的事,男女双方都有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的义务,但农村地区却普遍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对男扎存在误解,认为男扎对男人身体伤害大,一旦男扎以后就无法做重活;如果采取结扎的措施来避孕节育,无论男女身体一定会受影响,首先应作牺牲的是女人,避孕节育首先应该是“女人们的事”,导致许多农村妇女不顾身体状况被迫采取输卵管结扎、上环等避孕节育措施,严重损害了女性的生殖健康权利。调查中了解到因女同志身体原因不宜采取避孕节育措施而被动男扎比例不足10%,很少发现有主动男扎现象,其实男扎比女扎要方便和简单,对于身体的影响较小,以后要想再生,复通机率比女的大。
4.留守妇女婚姻家庭问题隐患多。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妇女”群体逐渐壮大,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首先出于农村实际生活的需要,在农业生产的种、收、管理等环节中产生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男人外出打工的情况下都需要她们自己来承担。其次由于自己男人不在家,缺乏心理安全保障,即使受到其他人的欺凌,或者被骗色劫财以后也不敢伸张,部分妇女即使在受侵犯的情况下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再次由于丈夫外出务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缺乏思想沟通以及性交流,造成感情疏远。尤其对于年轻妇女来说,性压抑已经成了她们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她们的丈夫在外打工同样面临两地分居带来的一系列情感问题,久而久之婚姻容易出现问题。一些妇女在遭受婚姻危机后,往往得不到公正适当的处理,致使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原因。
1.对村规民约的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中从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上看,多村内容完全相同,脱离本村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市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村民利益冲突少,部分村民对于村规民约漠不关心。加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长期或不定期外出打工,在家村民很少等客观原因,造成了关注村规民约的村民很少。除了村委会制定(占比1.7%),无论是全体村民参与制定(占比10.7%),或是全体村民代表参与制定(占比40.8%),或是部分村民代表参与制定(占比17.2%),还是村委会制定后征求村民意见后通过的(占比29.6%),调查显示村规民约的制订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村委会和村民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经验,在上级要求之下,可能草草照搬照套了事。比如蚌山区下辖21个行政村,制订村规民约的有20个村,大部分村规民约内容与格式雷同,其中19个村(占比95%)的村规民约互相照搬照套;禹会区辖区有行政村共63个,制订村规民约的有50个村,其中32个村(占比64%)的村规民约互相照搬照套。
2.部分基层干群观念滞后,法律意识不强。
通过统计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村干部高中以下学历占85%。农村基层干部大多学历低,法律知识缺乏,依法治村、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村干部和村民遇事,喜欢用传统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很少用法律手段解决。在制订村规民约时往往以“合理”代替“合法”。一方面,在农村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宣传手段单一,没有有效利用报纸、广播、墙报和文艺巡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彻底清除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男女平等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但是没有入脑入心。无论是真正由村民决议的还是由领导包办的“村规民约”中的传统文化糟粕往往挥之不去。“男尊女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传统封建思想在农村具有深厚的影响,并成为利用村规民约损害弱势妇女合法土地权益的思想基础,导致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农村妇女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往往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还认为是合理合法的,而不积极争取,很少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争取男女平等权利。
3.农村妇女参政议政能力有待提高 。
当前农村,女性参政的比例偏低,参政议政意识差,妇女进入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农村权力机构的意识不强。**市目前现任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正职比例偏低,只有2.4%。女性参政的比例低,参政意识弱,导致在农村事务的决定过程中,妇女的利益要求和意见难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妇女利益诉求的渠道不够畅通,保证不了农村妇女在农村事项决策中的参与权,弱势妇女的权益更难以得到维护。相对于其他村民,出嫁女、离异妇女、丧偶妇女等几类群体处于弱势,村里的男性和媳妇是一个更大的利益集团,如果要给弱势妇女群体分配土地权益,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相关村规民约时,女性代表比例低,弱势妇女代表更低。由于村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局限性,村规民约往往反映的不是全体村民,而是一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妇女特别是弱势妇女的呼声难以得到反映,导致弱势妇女不能平等享受权利。
4.相关法律可操作性欠缺。
对于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的保护,各类法律法规均有明确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不得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结婚、离婚后,其责任田、口粮田、宅基地等,应当受到保障”。第三十二条规定:“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的权益”。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条也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这些规定,对结婚、离婚和丧偶的女性而言,无疑具有保障意义。从调查的情况看,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内容还比较笼统,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仍有欠缺。许多法律政策尊重男女平等,没有歧视妇女权利,但因没有充分考虑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流动性,使法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妇女带来不利。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法律规范并未得到充分贯彻实施。当女性婚姻状态发生变化时,原居住地的发包方就以女性在新居住地可获得承包地为由收回原承包地,而新居住地也以女性在原居住地应有承包地为由拒绝为女性提供承包土地,这就致使女性在原居住地和新居住地都无法承包土地。
5.对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
从收集上来的村规民约看,除了少数几个明确规定了违约责任外,绝大多数村规民约没有明确违约责任。遇到村民不执行或违反“村规民约”时,村级组织用教育、规劝和道德谴责多,用其他手段少或没有手段,对村民作用有限。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应通过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而村民会议的表决原则是“多数决”原则。调查中71.3%的村取消出嫁、离婚、丧偶等妇女群体有关权益的决定,是通过村民代表会研究决定的,在村民代表共同利益的驱使和地少人多的情况下,少数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证。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规民约需报镇人民政府备案。这本身就是一个监督机制,而实际中,有些村目前还没有对村规民约进行备案,乡镇干部对村规民约制定实施情况还不完全掌握,无法对其进行监督。有些村对村规民约的宣传不到位,村规民约只不过是应付检查或做给人看的花架子,村民不了解其内容,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致使有些地方的村规民约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当女性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了“应当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侵权方应承担民事责任。然而,由于农村女性不善于甚至不习惯用法律武器来维权,加之女性对男性主导地位的习惯和认同,致使侵犯女性土地合法权益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与遏制,使侵犯女性土地权益的违法行为成为习惯。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男女平等意识。
加大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力度,要在各级各类干部培训中增加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男女平基本国策等课程的培训,有效提高领导决策层、执法者、基层干部的男女平等意识,使之一方面能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时增强性别意识,能自觉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组织基层干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之知法、懂法、带头用法。各级乡镇政府应充分认识村规民约在村民实现自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正确认识村规民约的性质和效力,克服过分强调村民自治的偏见,保证村民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自治。
宣传、文化、司法、妇联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过报纸、广播、墙报、“送法进村(家)”、普法培训班、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在各基层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承包法》、《村规民约》和其他与妇女权益密切相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要大力宣传“维持人口与资源平衡不能以牺牲妇女利益为代价”的观点。把高层意识逐步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男女平等意识和依法建章立约的自觉性,形成全社会共同保障妇女权益的良好环境氛围。逐渐改变“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从夫居”等传统思想观念,改变以村规代替法规的现象,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原则,提高妇女在农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农村基层妇女组织更要发动妇女积极参与学习和宣传活动,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使她们了解国家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遇到依靠自身力量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懂得向有关组织求助,懂得借助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媒体手段来维权,以制止和减少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现象的发生,从而根本上维护农村妇女的权益。在美好建设系列培训中增加男女平等、妇女发展等相关内容,使男女平等成为村民的自觉观念,使保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成为农村新时尚。把宣传、落实“村规民约”与加强农民社会公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农村日常生活。通过定期宣传、创建评比等系列活动和措施,增强村规民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促使村民信守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主共建。
(二)提高妇女在村务管理中的参政水平。
当前村级事务往往是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决定,妇女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各基层组织要高度重视农村妇女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给予妇女更多的经济、政治、社会参与机会。**市《2019-2020妇女发展纲要》中,明确要求到2019年,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正职达到7%比例,以增强女性在决策层的话语权。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村民代表大会女代表的比例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女村民代表占村民代表组成人员的1/3以上,增强维护妇女权益的可操作性。在村务管理和决策中,要采取有利于促进女性参政的性别保障措施和民主竞争机制,保证妇女在村务重大事项管理中的参与决策权,特别是与弱势妇女切身权益相关的土地承包权调整与分配等事项,一定要有足够数量的弱势妇女参与方案的讨论和决策,让妇女有充分的参与权和表决权,畅通妇女利益诉求的渠道。
(三)建立并完善保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体系。
为了增强该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完善相关立法,使保障妇女土地权利的法律具体化。各有关部门应出台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规范性文件,对农村妇女特别是外嫁女、离婚妇女、大龄女青年、“农嫁居”妇女及其子女、居嫁农妇女等在土地承包、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福利保障、宅基地分配等方面的权益进行明确规定,使农村妇女不论结婚与否或婚姻状况改变后享有应有的户籍、居住地选择权及相应的土地权益。详细规定农村妇女(含入赘女婿)结婚后或婚姻状况改变后户籍、居住地选择权利以及不同情况下享有权利的原则。对男到女方落户和女到男家落户的,户籍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应给其承包土地的权利;如果户籍尚未迁移的,应动员其将户籍关系迁入现居住地。对妇女出嫁后与男方共同生活在女方居住地,而户籍又未迁的,应保留其承包地。其所生子女随父母申报登记农业户口的,应享受同村村民的同等待遇。对于离婚或丧偶妇女及其所领养子女,户籍关系未迁移出的,应保留其承包土地的权利。离婚或丧偶妇女返回娘家或再婚,均户随人走,应享受与当地村民同等的承包土地的权利。对于纯女户或独生女户,有男方到女方落户,赡养父母的,应给予土地承包权。法律政策要正视性别差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偏向农村弱势妇女。例如,农户土地承包。
合同。
登记可以实行夫妻双名制,夫妻各持一份,双方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在转让、租赁土地时要出具双方所持有的两份土地承包书,并由双方签名才能生效,保障妇女在分居、离婚和丧偶情况下土地承包权的安全。尽快确立出台“出嫁女”、丧偶妇女、“农嫁非”、离婚妇女等在原村组织的村民资格,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
制定和修改村规民约,要充分发扬民主,从实际出发。村规民约是每个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必须遵守和执行的行为规范。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才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正反映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调动村民参加自治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民约”。建议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一般应该经过五个步骤。第一,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针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村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以及与本村发展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村民自治章程需要规定的内容,确定在哪些方面制定村规民约。第二,就提出的问题和事项,发动村民广泛讨论提出意见,并集中上报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意见,拟定出本村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草稿,再发给村民征求意见。第三,提交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在审议讨论过程中,要根据村民的讨论意见,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然后交付表决,以到会人数的过半数通过。对一些分歧比较大的问题,可以暂不规定,待成熟之后再补充完善。第四,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通过后,应当以适当的形式公布,可以印发各家各户;也可以张贴公布。第五,按照规定报乡镇政府备案,接受监督。
加强国家法律对村规民约等的指导和规范,建立“村规民约”审查制度。在尊重村民自治的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条文,规范政府监督、管理村规民约的具体权限和程序,对涉及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规定、土地权益处置的决定进行彻底清理,对未付诸文字部分的村规民约中侵害妇女合法财产权利的条款坚决予以清除,坚决制止村委会、村民小组制定的土政策大于法律的做法,完善对村规民约的审查和监督,确保村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针对“村规民约”实施中部分弱势妇女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由妇联、民政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维护农村土地妇女权益的专项检查,废除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隐形的“村规民约”,指导村民增加保护妇女权益的条款和内容,落实男女平等、家庭和睦、婚嫁落户、宅基地分配、土地承包、拆迁补偿、继承、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各项权益。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借口剥夺妇女的合法土地权益。针对“村规民约”执行难的问题,除在“村规民约”中明确提出违约责任,如批评教育、赔礼道歉、违约责任通报、责令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取消享受或者暂缓享受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优惠待遇等外,还要建立和完善执行的组织协调机制,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由村民代表组成执行机构,对违约责任人执行违约处罚,并张榜公布,以强化“村规民约”的执行力。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八
(一)、举办庆“三八”“恒安杯”妇女运动会。市妇联、市体育局、与西和恒安工矿贸易有限公司联合,隆重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庆“三八”“恒安杯”运动会,来自市直机关48个单位的1600多名女职工参加了运动会,为团体前8名颁发了奖杯,32个代表队颁发了奖牌。同时,还组织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节日期间,与市老龄委一道走访慰问了武都区城关镇、城郊乡、东江镇7名贫困老年妇女,送慰问金2100元。
(二)、开展“优秀妇女事迹宣传周”活动。在陇南电视台、《陇南报》推出巾帼风采系列报道,大张旗鼓地宣传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妇女典型事迹,展示妇女的作为和才干;广泛宣传女***员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勇创佳绩的先进事迹,激励更多妇女为构建***社会做贡献。
(三)、各县区妇联采取多种形式庆祝“三八”妇女节。如文县、两当县召开表彰会、开展妇科病普查;徽县、成县、武都区开展健身活动,丰富女职工的节日生活。
二、抓劳务,创品牌,促增收。
我们把强化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村妇女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来抓,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抓劳务,取得明显成效。截止6月底,为省妇联家政公司、北京富平技能学校、天津、广东、深圳、青岛等公司输转务工人员2328名,收入达42万元,配合其他部门输转14258名。其中,西和县输送560名,礼县输送482名,康县妇联配合政府向深圳富康电脑公司输送务工人员280名,其他县区妇联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
(一)、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
一是利用春节农闲时机,市、区妇联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深入武都区马街、两水、汉王等乡镇,开展“农民工春风行动”宣传咨询活动,接待群众6200人次,其中妇女36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2700个,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700份,用工信息200条,务工必读读本5200份,妇女权益保障法小册子200份,深受群众欢迎。
二是又与市劳动保障局、劳务办联合开展“全市劳务经济宣讲暨劳务洽谈”活动,由10人组成的宣讲团历时十天巡回礼县、西和、康县、成县、徽县五县县城及石桥、小川等乡镇举行现场宣讲10场(次),102个乡(镇)、村负责人、农民代表和初、高中毕业生共4500多人现场聆听了十位宣讲人员的演讲。同时,举行了劳务洽谈活动,共与外地10户用工单位签订了2万多人的用工协议。
三是在组织劳务输转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本地人力资源优势,通过“订单”、“定向”培训,引导妇女掌握技能,增强就业的针对性。宕昌县妇联会同劳务移民局、扶贫办等部门,在25个乡镇,举办劳务技能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2718名,并播放了在京的家政服务员的实况录像,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健全组织网络。为了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管理,提高有组织输出水平。各县区妇联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网络50个,聘用52名劳务输出代办员。武都区妇联挂牌成立了妇女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争取工作人员编制3个,副科级职数1个。目前,礼县、西和、武都、文县已成立妇女就业指导中心。
(三)、打造劳务品牌。各级妇联不断积累经验,创新工作模式,全市劳务输出的规模和质量实现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家政服务员走俏全国、高薪就业的新局面。礼县妇联在政府的引导下,努力打造“妇字号”劳务品牌,在省工商局和国家工商局成功注册“礼贤妹”、“礼贤大嫂”、“礼贤架子工”和“礼贤油漆匠”等4个劳务品牌,在全国劳务市场首次树起了自己的招牌,有力推动了礼县劳务产业的发展。
三、抓素质培训,推动妇女参政议政工作。
(一)、争取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重视。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做到“三多”(多请示、多汇报、多推荐)、“四勤”(嘴勤、腿勤、眼勤、手勤),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党委和组织部门把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培训、考试等形式,加强对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使女领导干部的比例有所提高。四月,配合组织部门对全市女干部进行分类统计,掌握女领导干部的配备情况,为县乡换届提供决策依据。
(三)、抓后备干部的推荐。市、县区妇联不断补充更新妇女人才库。目前,我市按照20%、25%和30%的比例储备了市、县、乡三级后备女干部。共储备各级各类优秀妇女人才661名,其中,地级女干部3名,县处级女干部67名、科级女干部591名,基本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素质高、后劲足的干部队伍。为了确保优秀女干部进入后备干部队伍,我们有针对性地向党委和组织部推荐了一批后备女干部,参加理论考试,入选县处级后备干部41名。四月份,市委组织部,举办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市管副县级后备干部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拟确定50名女干部进入人才库。
四、抓项目,努力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一)、开展“关爱女童、奉献真情”救助贫困学生活动。“六一”前夕,市、县区妇联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庆“六一”捐资助学慰问活动。截止目前,为688名贫困学生捐款13.4万元,其中,申请省儿基会资金1.3万元,救助贫困学生93名;大学生33名、高中生47名、初中生26名,小学生582名;市妇联与关工委办等单位深入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小学送温暖、献爱心,捐赠现金2500元、价值3000元的图书、衣服等;礼县妇联关注留守儿童,全体干部深入务工妇女比较集中的城关、石桥2乡9村,看望慰问了留守儿童40名,为她们赠送慰问品、慰问金xx元;文县妇联召开捐资助学表彰大会,隆重表彰捐资助学先进单位文县国税局和5名先进个人,为80名贫困女童发放1万元的助学金;成县妇联捐款10000元,救助100名贫困女童;武都区妇联为甘泉镇小学捐资4000元,救助30名女童。
(二)、争取实施妇女发展项目,增强妇联扶贫能力。我们从省妇联、扶贫办争取到西和县洛峪镇曹庄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50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争取市扶贫培训资金5万元,下半年拟举办妇女技能培训班;为帮扶点宕昌县阿坞乡叶扎村协调发展资金2万元;为县区妇联申报“母亲健康快车”项目7个,为成县妇联申报“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1个,资金50多万元。
五、抓“五型”机关活动,强化自身建设。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九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工作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年来,由于农村城镇化和项目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部分乡镇、开发区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国家征用,征地款的分配问题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在分配土地征用款时往往出现一些侵害妇女权益的问题。近两年来,我市妇联共接待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信访案件 7件(其中 4件,xx年3 件),涉及25人,其中重复上访 2 批 7人。占信访总量 181 件(126件,xx年55件)的3.8 %。为依法维护农村妇女儿童土地权益、探索妇女土地权益案件解决、落实妇女土地权益的办法,妇联就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在我市的几个重点乡镇作了专题的调研。
从我市妇联接待有关农村妇女反映土地权益纠纷的信访事项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上访来源地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土地被征用的地方,如:高码乡、经济开发区、东江镇、香花乡等;二是反映的诉求基本一致。基本上是户口在本地的出嫁女、男到女家落户者家庭成员要求享受土地征用分配款,也有少部分为丈夫去世后或离婚后其土地权益受到一定侵害的.问题;三是因妇女权益受损引发的上访多存在重复上访倾向。如高码乡邵爱玲因其夫到女家落户家庭成员要求享受组上同等待遇问题多次赴京、赴省、赴郴,到本市不计其数上访;四是造成上访的原因焦点基本为村规民约与法律的冲突。主要是法律规定男女平等,计划生育政策也提倡男到女家落户,但由于农村传统的影响,以及一部分地方村规民约的规定,出嫁女户口必须外迁,即使不外迁在一定年限后也不再享受村组的经济成员待遇,同时,对于农村男到女家落户也有一定的限制。
1、有的村组外嫁女和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落实。农村外嫁女和离婚妇女,因为土地不可移动的特殊性,往往在娘家或依附于前夫,无法单独分出来;如香花乡星塘村一离婚妇女,夫家所在地将承包土地给再婚妻子,而娘家所在地也不给或无法落实其承包土地,乡村经过多次协调都得不到解决。
2、外嫁女和离婚妇女的宅基地分配权得不到落实。周边城区乡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宅基地成了一项重要的福利,包含很大的经济利益,部分村组在宅基地分配问题上按照男婚女嫁习俗,采取了男女不平等政策。有些村村规民约明文规定男子成年或结婚后可单独立户批一间宅基地,而大龄女青年、户口仍在本村的出嫁妇女、离婚妇女包括孩子不能单独立户批房,只能计入娘家或夫家大户人口。
3、征地补偿款和集体福利享有权得不到保障。随着城镇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项目建设的需要,对土地的非农建设性需求也不断增大。在分配土地补偿金政策上,虽然各级政府都明确男女平等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外嫁女、离婚妇女不发或少发土地征用补偿金;在分配集体经济时采取剥夺或不公平分配的形式,导致土地权益纠纷,其子女户口在本村的也不能享受同等待遇。
1、受传统观念影响。受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嫁出去的姑娘理应到男家落户,不能与娘家的村民争土地、争饭吃,所生的子女更没有理由再到娘家争土地和经济利益。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在法律上确认了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农村过分强调“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理”,而忽略了“依法”的限制,如《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对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和地位平等都有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对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也专门制定了许多政策,但是部分村组仍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由,以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决议、村委会决定或村规民约的形式,侵害甚至剥夺作为少数人的农嫁女、离婚妇女、大龄女的土地权益,出现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现象。这些村规民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侵害妇女土地权益以及相关权益的现象。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开展课后服务,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但课后服务要顾及学校和教师的权益,不能有损学校和教师的正当权益。
一、存在的隐患问题。
(一)课后服务挤占工作时间,隐形成本骤增,教师的劳动权益受损。
曾有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0多小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加班。根据《劳动法》中“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规定,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法定劳动时间。学生家庭的安排绝大多数是先将孩子送往学校再去工作,为了对孩子的安全负责,教师不得不提前到校。如果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再晚于家长正常下班半小时,教师的劳动权益进一步受损。
“课后服务”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若管理不完善,不小心这部分时间教师或布置、辅导作业,或讲解课堂教学中遗留的难点问题,偶尔也有讲授新课,“课后服务”就会变成课堂,只会增加学生和老师的负担。这样,教师付出了额外劳动,家长酌情支付一定的费用,容易混淆课后服务和常态教学的关系,成了变相的“集体补课”,甚至还易出现借机乱收费等问题。
(二)课后服务加重工作任务,职业倦怠加剧,教师工作内容显著增加。
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还要参加课改培训、学校各种行政性事务,工作内容已经十分庞杂。课后和暑假服务时间的延长,其包含的工作内容更多,除课业辅导、安全问题外,有早餐、午餐供应和午休服务的学校教师需要进行午间看护等,与之前的教学工作相比,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延长课后服务是方便了家长,家长的孩子接送问题得到了改善,但是给老师的任务就大大增加了,增加了这一项工作,使得老师不得不加班,而且老师的孩子不用接送不用放学回家吗?老师没有拒绝的权利,只能服从,对于很多老师都是不小的一个挑战,教师角色长时间难以转换,极易产生角色疲劳,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极易产生倦怠感。
(三)课后服务分散工作精力,教学质量下降,教师家庭工作冲突凸显。
目前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所以管理较为困难,除此以外,教师课后服务时间延长意味着与家长沟通时间的合理化,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情感劳动,工作压力和负担也在不断上升。工作内容的增加挤占了教师备课、批改作业乃至自我提升的时间,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也是双职工家庭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他们也是父母子女、丈夫、妻子等家庭角色,教师在课后服务延长的半小时中,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不相容,干扰甚至是挤占其他角色的实现,而且工作干扰家庭的程度更高,极易造成教师家庭的冲突和矛盾。
二、对策及建议。
(一)经济激励和待遇提升。
课后服务和暑期服务并非是义务教育,教师的课后服务时间应该与课堂教学相区别。教师付出相应的劳动,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单纯的道德绑架并不能使教师提升工作效率。学校可对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长、工作质量进行绩效考核,按照阶梯式薪酬制度,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薪酬补贴,同时在职称评聘、表彰奖励中给予激励,例如可采用北京市的做法,利用积分制作为考核和补贴发放的依据。
(二)教师工作时间轮换。
1.采用轮休制、错休制。针对课后服务和暑期服务工作时间,采用轮流休息的排班方式,针对家里有特殊情况(如老人照料、子女接送)的教师进行灵活处理,例如暂不排班或者教师自行申报服务时间。教师可根据教学科目进行分类,如语文、英语类学科教师可提早上班时间,相应科目排课可放到第一二节,下班时间也相应提前。数学等其他学科老师可延后上班时间,下班时间也相应推后,错休制的方式不仅能够缓解教师课后服务工作时间长的问题,还能带来交通错峰等社会效益。
2.采用弹性工作制的方式。采用核心工作时间和前后两头的弹性工作时间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核心工作时间是每天上课必须的坐班时间,弹性时间是教师可以自由选定上下班的时间,教师的子女接送问题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三)通过替代方式扩充师资来源。
1.引入专职班主任、带班老师。教师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指导学生早读、上课、备课、课外学习辅导、批改作业、校内教研会议、校外学习培训、读书、听课、同事交流、家校交流、开会、校内临时事务等工作,由此可见教师工作具有密度大、类型多样、变换频率高和同时工作的多重性。其中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等教学活动时间只占工作总时长的三分之一,近60%用于学生管理、家校沟通和临时性行政事务的处理上。实际上,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小学教师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其行为习惯,甚至还要看管低年级小学生用餐,因此建议将非教学工作任务分离出去,建立更加精细的职业分工体系,引入专职班主任或者带班老师,提升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如课后服务和暑期服务这类不需要课堂教学的任务,可由专职班主任或带班老师负责。
2.鼓励师范类学生实习、志愿者和长者参与。一是实行“双培养制度”,鼓励师范类的学生实习,增加教师储备,师范类学生也可以将此作为实习机会。二是鼓励社区、家长、社会组织内的志愿者参与,还可以通过适当补贴的形式邀请剪纸等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担任课后服务老师。三是鼓励长者参与,包括退休老干部、退休教师参与,彰显长者风范,同时形成长者提供前喻文化、学生提供后喻文化的良好氛围。
(四)学校要切实担当起“育人主阵地”使命职责。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激发学生潜能、个性成长的活舞台。多地经验表明,服务内容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创设多元时空,释放天性,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是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的一大法宝。教育部提出,“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调研也发现,大多数家长希望学生能够在校完成课后书面作业,保质保量。课后服务,学校老师在作业管理上大有作为,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真正做到“作业不回家”“知识盲点不累积”,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学足学好。课后服务让孩子动起来,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等学生普遍欢迎的体育活动,助力学生成为终生的运动者。课后活动的斑斓多彩,也吸引着学生兴趣从电子产品转移到充满意义的现实生活。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十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介休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回头看”阶段工作实施方案》(介安字[20xx]34号)文件精神,巩固我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前三个阶段的工作成果,确保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第四阶段取得预期成效,经局办公会研究,特制定如下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回头看”行动,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专项分类整治工作,对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单位(新设立、新运营)坚决予以取缔;对证照不全(包括证照过期)或虽然证照齐全,但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一律停产停业整顿,并就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证照齐全,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强日常监管,督促其依法搞好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档案的健全完善和汇总整理工作,做到专人负责,集中整理。
二,范围和要求。
“回头看“阶段工作范围是我市建设行业、领域内的各建筑施工企业、市政公用设施运营企业。
工作重点:
1、新设立、新运营的无证无照(包括外地新入住介休的企业)的一类企业。
2、证照不全、证照过期或存在重大隐患未整改的二类企业。
3、在“盛市、县“三级联动检查中提出问题的生产经营单位。
4、进入冬季,各企业是否按冬季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做好了冬季采暖用火、用电的保障措施等。
三、实施步骤。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
(一)再动员再部署阶段(11年11月5日前)。
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这次“回头看”工作事关我建设系统全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成败,要按照我局的统一安排,结合前三阶段工作实际制定企业具体的工作方案,对本企业“回头看”工作进行部署,对企业所属的项目、科室、运营设施、设备再深入进行一次自查自整,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作好迎接省市“回头看”检查组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集中行动阶段(11年11月5日——11月30日)。
为做好专项整治“回头看”再检查工作,强调以下几方面工作:
1、我局将对本区域、本行业领域再进行一次排查摸底,对新设立、新运营的生产经营单位(新入驻介休的外地企业)按规定进行分类并加以整治,同时将分类情况按程序上报市专项整治领导组办公室。
2、对本区域、本行业领域的一类企业(新出现)按照标准予以取缔,并进一步明确跟踪检查的责任人。
3、对本区域、本行业领域的二类企业一律停产停业,逐个进行一次检查,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证照过期或证照不全的,督促其尽快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未取得合法、有效地证照之前,不得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虽然证照齐全,但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隐患经过整改仍难以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列入取缔名单,组织实施取缔。
4、对本区域、本行业领域的三类企业逐个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证照齐全合法有效,整体符合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督促其依法搞好生产经营活动;对其中存在安全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要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督促生产经营单位限期整改。
5、对在“盛市、县”三级联动检查组的检查中存在问题的企业,要重点督办,对查出的隐患要整改到位,对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予以整治。
6、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档案资料的健全完善和汇总整理工作,做到专人负责、集中管理,各企业要按照《介休市城乡建设局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中“专项整治检查的内容”逐条审查、落实好未完成的工作,补充完善各类档案资料。
集中行动阶段,我局对各单位的“回头看”工作进行检查,对不制定方案,不积极部署“回头看”工作的单位,要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三)总结阶段。
我局专项整治领导组要对各单位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此项内容作为企业和个人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对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进行动态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是我局安全生产工作的主线,“回头看”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局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成败。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刻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
(2)明确责任,严格追究。
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落实专项整治的主体责任,法人代表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认真组织,周密安排,把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到车间班组及每个岗位,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立即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方案,切实做到整改措施、期限、资金、责任人、应急预案“五落实”。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安全生产隐患不解决或因此发生事故的企业,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加强交流,强化沟通。
专项整治“回头看”期间,局安委办要加强本系统专项整治资料、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工作,及时向市安委办、市专项整治办公室报送专项整治工作的信息。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十二
镇妇联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工业兴镇,经济强镇”这个长远目标,在“党政所需,妇女所急”上下功夫,把服务大局与履行职能结合起来,积极为妇女同胞争取就业岗位、小额贷款、项目培训,帮助妇女创业就业。
(一)强化服务,促进妇女就业。20*年起镇妇联就采取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等服务形式,为妇女创造相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帮助妇女创业。在镇妇联的帮助下,做大做强了以女性劳动力为主的'*香菇、*时鲜蔬菜种植项目,帮助她们成立了消费协会,选举产生了协会会长、副会长和理事,及时为菇农、菜农提供资金和技术服务。五年来,镇妇联共帮助她们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累计达35万元之多,为菇农和菜农增收达150万元以上。
(二)拓宽领域,广辟就业渠道。镇妇联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广辟就业渠道,帮助妇女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一是依托劳务站,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五年来,共向广东沿海等地输送女性劳动力达3万余人次,向衡阳市家政服务公司输送女性劳动力达300余人次,极大地帮助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总结《乡镇妇女工作半年总结》。二是架起民营企业与下岗失业妇女之间的桥梁,向非公有制经济要岗位。五年来,镇妇联共帮助女性朋友100余人进入*、*公司、*等民营企业就业。20*年*月镇妇联牵头引进长沙幸福(本文来自范文家,请保留此标记。)工艺绣品公司的手工刺绣项目落户x镇,让富余的妇女劳动力不出家门也能增收致富,每年解决了300名女性富余劳动力就业。
二、妇女、儿童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生活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一)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镇妇联通过开展“巾帼建功”、“关爱贫困母亲健康”、“春蕾计划”等活动,争取积极开展结对扶贫奉献爱心活动。五年来争取资助女性健康普查和贫困母亲医疗救助项目和濒临失学儿童救助资金达20万元左右,受益妇女、儿童达300余人。
(二)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一是以妇代会为依托,以开展“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美德在农家”等活动为截体,以黑板报、横幅、镇有线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典型事迹,在全镇范围内树立了一面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辉旗帜,妇女在消费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成功选举出一批年轻有为、学历较高的女性同志进入村两委班子中,配齐配强了农村妇代会组织,充分发挥了女性参政、议政的能力。二是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题,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镇妇联为方便妇女群众的来信来访,将每星期一至星期五定为信访接待日,及时解决妇女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制止***老人、女孩等家庭***问题上,更是不遗余力。五年来共接待妇女来信来访、处理婆媳纠纷、做好夫妻之间的调和劝解工作80余起。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十三
20xx年,xx残联认真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在维护残疾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残疾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残疾妇女儿童状况的改善。
1、召开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
为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生活保障、就业、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的困难,建立、完善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v^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v^、^v^、中国残联等十一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意见》就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强康复和医疗救助工作、推进扶残助学、加大权益保障力度、建立关爱帮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措施。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v^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于10月召开了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总结了多年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目前各地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贯彻落实会议和《意见》精神,抢抓机遇,加强领导,出台专项扶助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为残疾人办实事,扎实有效地推进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
2、启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为摸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使国家制定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发展计划、政策措施能有更加可靠的决策依据,经^v^批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正式启动。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由国家发改委、人口和计生委、教育部、民政部、^v^、^v^、^v^、国家^v^、^v^、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部委、团体组成,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抽样调查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此次抽样调查分成调查准备阶段、现场调查阶段、数据汇总处理、资料公布、资料开发应用以及总结表彰阶段,预计将于20xx年底完成。通过残疾人抽样调查,可以全面掌握残疾妇女和儿童的基本情况,将为做好残疾妇女和儿童工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3、康复。
通过实施白内障复明、低视力康复、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精神病防治康复等重点康复工程,一大批残疾妇女和儿童得到了康复,改善了功能,增强了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继续开展了为贫困聋儿雪中送炭的“听力助残”活动,资助数千名贫困聋儿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4、教育。
大力推进各种扶残助学活动,中国残联与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资助了2万名贫困残疾儿童入学;继续实施“扶残助学”项目,资助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886名贫困残疾儿童入学,其中女童2756人;继续实施“中西部盲童入学”项目,新增资助人数3300人,使受助总人数达到16500人。这些助学项目资金来源广泛,资助范围逐年扩大,已惠及数万残疾儿童,社会效果良好。为加强高中阶段残疾人教育机构建设,中国残联从“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中拿出750万元,用于资助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班),为其提供设备补贴,计划3年资助15所学校,20xx年已确定7所高中,即将下拨项目资金370万元。
5、就业。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十四
把无烟卫健机关建设作为我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践行“健康天心”理念的具体行动,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身体健康为目的,以文明城市建设和文明单位建设等为载体,以推进“健康天心”为目标,创造无烟洁净环境,提高机关综合治理水平,提升街道良好形象。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2022年全面落实无烟党政机关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控制和减少吸烟造成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提高广大机关干部职工控烟意识,全面落实无烟党政机关的管理考核机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为目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文明城市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全镇党政机关控制吸烟活动。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内各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管理,推动无烟党政机关的建设,促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逐步降低吸烟率和吸烟量,提高机关干部职工队伍素质,优化城市文明形象。
二、工作目标。
无烟党政机关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清新的工作环境,保护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是向社会展示党政机关良好形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无烟党政机关建设,带动下属单位管辖场所无烟环境的建设,进而形成全民控烟、戒烟的良好氛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三、建设标准。
依照《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指南》、《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标准和评分标准》,逐一对照,全力开展巩固建设工作。
四、组织机构。
为全面推进无烟党政机关建设,切实维护干部职工身体健康,特成立无烟党政机关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xxx 镇副镇长。
成员:xxx镇综合办公室主任。
xxx镇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
xxx 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
xxx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xxx镇综合执法(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
xxx 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xxx 镇民生服务中心主任。
xxx 镇财经服务中心主任。
xxx 镇综治中心负责人。
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无烟党政机关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定有关规定并推动实施,组织无烟党政机关建设自评验收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xxx、xxx任控烟监督员及劝导员,负责开展控烟监督巡查、控烟宣传、劝阻吸烟、戒烟技能培训等工作。
五、工作任务。
(一)领导干部带头禁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和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中禁烟控烟,及时劝阻和制止他人在公共场所吸烟。公务活动参加人员不得吸烟、敬烟、劝烟。
(二)单位内部全面禁烟。各办公室(中心)、会议室等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设吸烟区。禁烟区域内要张贴醒目的禁烟标识,禁止摆放烟缸、烟具,禁止发放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每位干部职工都有义务对控烟工作进行宣传和监督,不向来客敬烟,对吸烟者耐心劝阻,坚决制止。
(三)带头巩固创建无烟单位成果。各办公室(中心)以身作则,优化政府机关环境,树立窗口良好形象,巩固开展“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活动,大力倡导和开展戒烟、禁烟、劝诫抽烟行动,形成倡导主动戒烟禁烟、不接烟不敬烟、访客无人吸烟的无烟环境,教育广大干部职工不吸烟、不备烟、不接烟、不敬烟。劝导员要对外来办事人员吸烟行为及时进行劝阻,监督员要对内部干部职工公共场所禁烟执行情况进行督查。
(四)广泛开展禁止吸烟宣传活动。结合“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日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控烟宣传活动,发放控烟漫画吸烟有害宣传资料、张贴禁烟标识、禁烟标志、举办控烟知识讲座、公益性广告等宣传控烟知识。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吸烟对人体危害的宣传内容。通过控烟宣传、普及控烟知识,提高群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形成全民控烟、戒烟的良好氛围。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办公室(中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和《条例》,充分认识控烟工作的重要意义,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办公场所禁烟,会客接待不接烟、不敬烟,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宣传实施全面禁烟的重要意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控烟宣传力度,营造控烟舆论氛围,使全镇公民自觉遵守控烟规定。
(三)监督检查,巩固成效。加大无烟环境的监督和劝导,控烟监督员加强对控烟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控烟劝导员加强劝阻吸烟。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做好建设日常工作,组织监督与检查,做好相关记录,及时通报结果。
附件:无烟党政机关管理规定。
附件:
无烟党政机关管理规定。
一、xx镇人民政府室内全面无烟,即无人吸烟、无烟味、无烟头。室内不得摆放任何烟缸烟具。
二、xx镇人民政府所有干部职工应当树立从我做起的意识,争当控烟表率,自觉做到不在禁烟区域吸烟、不敬烟。
三、不在xx镇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外设立室外吸烟区,室内院内全面禁烟。
四、会议室、传达室、机关大楼入ロ处、一楼大厅、食堂、楼梯、电梯、洗手间等重点区域张贴醒目的禁烟标识。
五、机关辖区内禁止销售烟草制品以及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
六、机关各部门不得接受烟草赞助。
七、鼓励和帮助吸烟职工戒烟,对主动戒烟并成功戒烟的职工给予表扬。
八、发现干部职工在室内区域吸烟或摆放烟缸烟具,1次通报批评所在部门,年内累计发现3次及以上,取消干部职工本人和所在部门当年评优资格,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九、来访者在室内吸烟的,被访者有义务阻止。
十、干部职工都有义务对控烟工作进行宣传和监督,对吸烟者耐心劝阻。
十一、各部门设立控烟监督员,负责本部门控烟工作。
十二、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进行控烟工作巡查或抽查,不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检查,并通报结果。
本规定自2022年2月14日起施行。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十五
妇联组织在推动全国妇女解放、保障妇女权益、提高妇女地位、促进妇女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等,充分说明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权益保护工作,对新时期妇联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9年,如东县妇联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电、来访83件,其中,来信2件,来电18件(“12338”妇女维权热线3件),来访63件,其中,领导接待15件,无集体访,重复访3件。按照问题类型进行分类,信访件中婚姻家庭类70件,占信访总数的84.3%,其中,恋爱/同居纠纷5件占6%,家庭纠纷20件占24%,干涉婚姻1件占1.2%,离婚投诉15件占18%,配偶有外遇4件占4.8%,家庭暴力13件占15.7%,遗弃1件占1.2%,收养1件占1.2%,其他10件占12%。劳动权益类2件,占信访总数的2.4%。人身权益类2件,占信访总数的2.4%。综合类7件,占信访总数的8.4%。无政治权利、财产权益和文化教育类来访。
2019年12月,我县挂牌成立了如东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中心。中心地点设在县信访局,设有接待受理室和调解室,具有受理投诉、谈心谈话、情绪疏导、纠纷调解、法律帮助等多项功能。聘请了1名法院退休干部为专职调解员和其他14名兼职调解员,接待来访及申请调解的群众。同时,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妇联等部门安排人员参与中心值班调解。一年来,中心运转良好。
随后,如东县各乡镇妇联相继成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站,各村成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点,成立以妇代会主任或调解员姓名命名的个人调解室。目前,全县共有专兼职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员1260多名。
(一)普法宣传,提高妇女维权能力。
结合“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开展“法律进万家”活动。充分利用农村广播、普法信息卡、法制宣传栏等有效载体,将《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反家庭暴力”和“平安家庭”的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开展“万家学法”知识竞赛活动,2019年,全县1000多名妇女参加了知识竞赛,极大地增强了妇女群众的法律意识,对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合社区妇女的法律需要,开展“送法进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县妇联、县司法局组织律师、普法讲师团成员深入社区,围绕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为40多名社区居民作了《婚姻法》知识讲座,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从结婚与婚姻效力、夫妻财产关系、离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提高了广大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发放《妇女维权普法卡》和《务工人员学法用法手册》300多份,现场解答居民的法律疑惑。
结合企业女职工的法律需要,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妇联、综治、司法等部门的同志及县内知名律师等在女职工相对集中的南通大东有限公司开展法律咨询与服务活动,现场解答相关问题,同时给女职工赠送了300多本《外来务工人员手册》和500多本《普法宣传手册》。
结合节日契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三八”维权周期间,如东县双甸镇妇联、新店镇妇联联合镇司法所、卫生所举办了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律维权、卫生保健为主题的广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受理咨询60多条,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妇女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利用“6.26国际禁毒日”联合公安、综治、司法等部门开展“远离毒品、珍惜生命”宣传活动,为群众宣讲法律,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开展“老娘舅与姐妹面对面”活动。如东县大豫镇妇联联合镇司法、综治及老干部支部组织开展“老娘舅与姐妹面对面”活动,2019年,共有47名妇女群众前来咨询法律事宜,“老娘舅”们均依据相关法律给予了解答。
(二)平安家庭创建,夯实平安社会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以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县妇联主席和县委政法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综治办、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文广传媒集团、县教育局、县新闻出版局、县民政局、团县委、县妇联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妇联,由县妇联权益部负责创建活动的沟通协调和日常工作。
专题部署工作。制订并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及考核细则,提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县妇联积极担负起“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维护妇女权益的基础工程,纳入。
年度工作计划。
层层分解细化创建目标任务逐级落实创建责任。
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各级妇联以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提高她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切入点,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妇女及其家庭,推动农村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帮教服刑拘留妇女及其家庭。县妇联每年联合有关部门去看守所、拘留所等地看望帮教受监妇女,对特困服刑人员子女及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生活帮扶、思想帮教和法律帮援,有效地调动了服刑人员及受监人员改造的积极性,为维护家庭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关注权益受侵害妇女及其家庭。积极开展“矛盾纠纷调解进家庭”活动,及时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为当事人和贫困家庭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三)加强培训表彰,促进妇女维权工作。
2019年,如东县妇联组织妇联干部及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员参加南通市妇联在市委党校举办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员暨妇女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班。9月份,联合县大调解中心举办全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员培训班,共有14个镇的256名调解员参加了视频培训。召开全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网络建设推进会。会上表彰“维权示范岗”10个、“金牌老舅妈”调解员10名、平安家庭示范户10个和优秀调解案例5个,进一步调动妇联维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妇女维权工作深入开展。
妇联组织的工作经费主要由当地政府划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划拨的经费与妇联组织机构运行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如东县妇联会和一些单位合作,寻求产生“共赢”。这种资源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联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独立性。
(二)妇联缺乏专业维权人员。
妇女权益维护工作需要以专业知识为支撑,专业性较强,需要一大批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灵活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深谙信访接待技能技巧的专职工作人员。但是,基层妇联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没有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基层妇联的维权工作者同时还兼任其他工作,连最起码的专职都无法做到。面对来访者,有些妇联工作人员不能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
(三)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不够完整。
我国现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尽管多部国内立法通过多种形式规定了妇女的政治权、人身权、受教育权、劳动就业权、经济财产权等基本权利的内容,但对很多亟待解决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缺乏规定,不利于对妇女权益的充分保护。二是尽管我国立法规定了各种妇女基本权利,但是这些妇女基本权利规定分散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婚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之中,对于社会生活中侵害妇女权利的突出现象缺乏专门性立法。三是我国现行立法没有设置完备的责任追究制。由于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同时未建立完备的救济制度,我国妇女尽管权利很多,但并不能够为妇女真正的享有,妇女权益受损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很难实现有效维权。
只有在妇女权利受到严重侵害并形成诉讼时,司法部门才启动司法程序。妇联组织是人民团体,其自身并不具备执法权,对违反《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对妇女权益保护的规定的个人或单位,无法进行执法,不能进行强制措施。实际上,我国没有一个健全的专门的保障妇女权益的执法机构,对侵犯妇女政治权利、劳动就业权利、受教育权利、人身权利等方面的权利,但却没有触动法律的侵权行为无能为力。执法主体的欠缺,使相关法律法规无法全面实施,妇女权益的实现受到严重制约。
(一)进一步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
在立法方面,一种是可以在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设专章专节,规定反家庭暴力、反就业歧视等法律条文。通过完善、补充和扩展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达到科学立法的目的。另一种是以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依据,分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反家庭暴力法、反性骚扰法等各类单行法律法规,形成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核心的一整套系统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两者相比,本人觉得后者更加可取,因为反家庭暴力和反就业歧视的保障对象尽管以女性为主,但涉及对象并不一样,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单行法更便于结合实践、及时调整、补充漏洞,更有利于妇女权益保护的有效性。
(二)加大对侵害妇女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于侵害妇女权益的事件,妇联组织要及时介入,应要求进行调解,对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和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对于触犯法律的行为,要支持受害妇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给以指导。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要求对方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无视、推诿、拖延受侵害妇女的申诉和控告的有关单位部门和工作人员,应给予通报批评,给予相关责任人行政处分。通过加大对侵害妇女权益行为的惩戒力度,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畅通妇女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基层妇联组织要主动代表妇女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拓展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要经常走到妇女群众当中,深入了解妇女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求、所盼,认真调研、深入总结妇女权益保护和妇女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调查中发现的紧急而重要的问题,可以形成专题报告,向县委县政府上报,寻求党委政府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妇联的优势,进一步明确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职责,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协商解决的妇女儿童问题列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协调各相关单位进行解决。
一是监督机制建设。要加强媒体监督。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提升妇联公信度和影响力。通过宣传报道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报道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社会现象等,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保障妇女权益的社会合力。要加强群众监督。妇联组织应当欢迎热心妇女事业,维护妇女权益的女大学生、社区退休阿姨等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界别的妇女群众主动担当义务监督员,对她们提出的侵害妇女权益的现象、加强维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归纳、总结,寻求解决的途径。二是建立妇女维权联动机制。妇女权益维护工作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应协调多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建立妇女维权联动机制,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维护妇女权益的社会化大格局。三是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开展妇女维权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通过奖励激励措施,有效调动基层妇女维权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妇女维权工作责任意识,为妇女维权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加强妇联组织公信力建设。
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妇女维权工作队伍,足额、合理配备妇女维权工作人员,确保妇女维权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性。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妇女维权能力。要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打造服务品牌,用真真切切的有效服务赢得妇女群众的信赖,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要加强与其他妇女非政府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随着代表不同利益的各种妇女群体的出现,妇联组织应注重与其他女性组织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充分发挥自身独具的权威性和健全的组织网络优势,与其他女性团体优势互补,加快树立“妇联为妇女群众而存在,服务是妇联的本职所在”的工作理念,追求妇女儿童利益至上和公平、公开、公正、效益的管理原则,真正发挥妇女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分析篇十六
没有崇高信仰的人就如同一潭死水,永远荡不起壮阔的波澜。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公安机关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督导检查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以及公安部厅党委、市局党委关于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决策部署要求,加强督导检查和联络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高品质完成“自选动作”,提升工作方式方法,打造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xx经验”。
二、督导内容。
本次督导工作是比照市局党委制定下发的《全市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实施方案》,按照方案中目标任务开展督导检查,并与各单位教育整顿工作的开展联络指导工作,对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建议。
(一)坚持政治建警方面。坚持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教育整顿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工作开展监督,通过“四个狠抓”实现“一个确保,三个提升”,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对各单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开展督导检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整治顽瘴痼疾方面。围绕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开展督导检查;围绕违规经商办企业和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从事经营活动开展督导检查;围绕违规参股借贷开展督导检查;围绕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开展督导检查;围绕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开展督导检查;围绕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执法不严开展督导检查。
(三)坚持自查自纠方面。围绕具体负责民警个人自查开展督导检查;围绕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查纠开展督导检查;围绕重点案件交叉评查开展督导检查;围绕法律监督专项检查开展督导检查;围绕智能化数据排查开展督导检查;围绕队伍建设巡查开展督导检查;围绕“八小时”外报备报告制度开展督导检查。
(四)浓厚舆论氛围方面。围绕教育整顿宣传工作方案及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围绕教育整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开展督导检查。
三、组织领导。
在市局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全市公安机关教育整顿督导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市局党委委员xxx。
副组长:市局党委委员xxx。
成员:xxx、xxx、xxx。
四、督导方式。
对各单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及时监督和掌握教育整顿工作进展情况,并向市局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加强督促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能就地整改的当即整改不留隐患,对发现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并及时移交有关部门查办。
(一)听取汇报。听取主要领导口头工作汇报,主要看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掌握情况,是否心中有数、脑中有谱。
(二)查阅台账。查看文件资料、通知、计划、方案、笔记等工作台账,看记录是否翔实,有无作假,假大空现象。
(三)实地检查。明察暗访全市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和民警履职尽责、遵章守纪等情况。
(四)责任倒查。对工作组织开展不力,或者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及时开展重点监督和责任倒查,督促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纪依法处理。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真筹划部署。全市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是当前十分重要的政治工作,各级公安机关必须高度重视,立即部署落实,统筹推进。要成立由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xxx为组长的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安排,周密组织,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好每次督导检查的问题梳理、原因分析,意见建议提交等工作,为党委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二)明确督查目标,逐项制定措施。各单位要把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目标任务贯通到教育整顿工作中,要按照专项督察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督察,确保工作不走过场。要加强对专项督察工作进展情况的督导,对不认真、不落实、走过场、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确保每项工作有部署、每项工作能落实,列明任务清单、挂图销号作战,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贴近需求的各类活动。
(三)坚持跟踪问效,强化责任担当。要灵活运用督察方式,认真负责,实事求是,敢于较真碰硬,通过专项督察、重点督察与随机检查等多种手段,围绕重点督查内容,深入一线,真督实查。对不作为,失职、渎职的,教育整顿走过场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同时要对有关单位领导启动问责机制,督促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辅警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不断把教育整顿工作引向深入,扎实完成各项任务,以公安队伍的新面貌和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安宁的新业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