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说课稿(专业16篇)
分析是对问题进行细致剖析和研究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总结是提升学习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进行有效总结。探索总结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写作方法。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一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二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是一首登楼怀古思念乡土的传世佳作。首两联劈空写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再之慨,寄托着诗人入世虚无的悲叹,末两联以明丽之景写江中景色之美,画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笔暮霭烟波,景致陡暗,原来是乐景写哀,归思难收,令人读罢,如幻如梦,愁绪无限。传说李白登此楼,本欲作诗,见楼中题有此诗,自叹不如,搁笔而去。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古诗黄鹤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三
1、比鲜侗究蔚4个生字。
2、庇懈星榈乩识潦歌。
3、绷私馐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绷私馍钲诰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二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人的变化。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3、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贫穷落后。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改革开放。
今天焕然一新。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四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3、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们曾写过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歌颂春天的诗。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学生圈出会认字,看拼音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读,再分别组词。 4、学生自读古诗。三、学习古诗,了解诗意。 1、板题,说说题意。 2、学习第一句。(1)、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桌听,教师巡视。(2)、指名说一说。(3)、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4)、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啊!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句。(5)、背诵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1)、学生自读第二句,把这句话的意思讲给同桌听。(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指名读,要读出语气。(4)、大家评议。(5)、背诵第二句,背诵全诗。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四、学习会写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 3、书空练习。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读《村居》。板书设计4、古诗二首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能初步用自己的话讲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指名背诵《春晓》。 2、指名读《村居》。二、自学古诗,教师指导。 1、自学古诗,学习本诗中5个会认字。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三、小组学习,交流学习体会。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说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3、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教师巡视。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五、想像。读完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六、巩固生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讨论识记方法。 3、书空练习。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七、拓展活动。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板书设计 4 古诗二首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五
1、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二首。
教学媒体。
课件。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小结:关注查阅资料的方法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态度。
提出本节课的要求,联系运用查阅的有价值的资料体会学习,及时做好批注笔记。
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学习。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齐读课题。
说说,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自由读,齐读。
2、知诗人,解诗题。
3、方法活,晓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也有很多,谁知道?
朗读,自由读,齐读。
知诗人,解诗题。
回答。
交流后板书。
抓字眼,看插图,多诵读,查资料。
集体交流。
指名单个质疑,同学相互解答。
4、入诗境,悟诗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完整地认识一下,诗圣杜甫笔下的这匹汉血宝马。
有感情朗读。指名互相评价。
交流。
小组交流。
把自己读懂的与大家交流,将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一标记。
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懂这首诗歌的。提出质疑的同学是否明白,获得了哪些自学的好办法。
有感情朗读,互相评价。
四、总结。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1、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2、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1、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集体听读正音。
2、知诗人,解诗题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集体汇报。及时小结。
3、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4、组织集体汇报。组织质疑。小结。5、组织学生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
集体听读。
自学。
集体汇报。
回答,有感情朗读、背诵。
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
三、教师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同位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小组内汇报。
组织集体进行故事擂台赛。
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小组内汇报。
总结收获。
四、总结收获。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交流。
作业设计。
必做:
1.抄一抄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写摘录笔记。
4.预习《巩乃斯的马》。
选做:
背诵自己喜欢的其他描写马的诗句或句段。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渗透环境教育)。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渗透环境教育)。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渗透环境教育)。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 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七
文本细读:
《游园不值》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两句交代了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后两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的春光,总算不虚此行了。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煦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因为和煦的东风催得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值”、“应”、“屐齿”、“小扣”、“柴扉”、“胜日”、“泗水滨”、“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诗句激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4、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5、学习《春日》: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再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朱熹的哪首古诗?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6、朗读品位两首古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齿”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八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设计思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字典或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看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反映战争的。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资料。
师补充。
三、理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象、狗窦、雉、旅葵、舂谷、贻、秦、关。
4、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伴听。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三)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但佼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学生带感情练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论指导。
3、带感情再读诗歌。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
布置赛诗会。
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修辞,,塑造的形象却栩栩如生,表达的感情丰富感人。我们祖国的古诗词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多多从古诗词宝库中去采撷。下节课我们来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诵的好。
教学反思: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古诗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揣摩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语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之美、简洁之美。较好的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九
教学目标:
2、 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4、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音乐诵古诗烘托气氛(小组同学共同分享)二、 新授 (一)师过度语:引出古诗1、介绍(绝句)2、介绍诗人杜甫(课件)(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把古诗读给同桌同学听。3、认读诗中的生字(课件)4、指导断句(1)第一句师指导标画断句(2)生独立在书上标出断句(3)根据你所标注的断句再把诗读两遍(三)理解诗意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两个黄鹂鸣翠柳根据注释教学生怎样理解诗意生:边读边思考 把你看到的景象与大家共同分享。(理解诗意)2、同样方法学习其他几句。生:边读边思考 小组互相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每小组由一名代表描绘你所看到的美景(说出古诗大概意思)师过度:(诗文、景、配乐)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3、展示学生作品、小结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三、练习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自由练习朗读小组选出一名朗读较好朗读与大家共同分享。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五、识字。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懂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默写课文《古诗》。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布置学生预习后,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深化理解。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朗读课文。
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整首诗初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诗句查字典取义。
二、简介时代背景,解题导入 新课。
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古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古风,即古体诗,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另一首诗是《蚕妇》,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学这两首诗,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先学习《古风》。(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教给学习方法。
1.齐读《古风》,教师注意正音。
2.介绍学习方法。
(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
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诗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3.检查预习,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
(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
(2)统一划分,诗上用横线划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讲读诗句,理解意思。
1.读前两句诗,理解关键词“粟”、“子”的意思。(粟、小米。这里指粮种。子,子实。这里指粮食。)。
2.明确“一粒”、“万颗”是虚指。
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
5.读后两句诗,理解“闲田”、“犹”的意思。(闲田,空闲的田地。“犹”,还、仍旧。)。
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
8.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0.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
五、看插图,读诗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右下:农民乞讨。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
2.读全诗,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 。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略)。
二、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
1.朗读《蚕妇》,划分词或词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满(泪水多、浸透)。
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
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入城市,到城里去赶集。)。
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回来时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的意思。
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缫丝,维持生活。)。
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缫丝,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而不养蚕的人却浑身上下都穿着绸缎,觉得太不合理,感到伤心极了。)。
3.看图,从神态和穿着上对“蚕妇”和“罗绮者”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蚕妇:伤心落泪,身着粗布。劳者不获。
罗绮者:喜笑颜开,遍身罗绮。获者不劳。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四、总结教学。
1.齐读两首诗。
2.通过读古诗二首,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生活困苦。)。
3.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五、巩固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示读法,范读。(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停顿时间比逗号稍短一些)3.在朗读基础上,背诵《古风》。
4.作业 。
(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填在书上。(选用“2”、“3”、“3”)。
(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
(3)默写《古风》。
附:板书设计 。
蚕妇。
养蚕人罗绮者。
伤心落泪喜笑颜开。
身着粗布遍身罗绮。
劳者不获获者不劳。
(任蓓)。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认读五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泥融飞燕子”。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2.课前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2)随机布置作业:像这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回去以后,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背一背。
2.配乐诗朗诵《绝句》:
二.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你们了解杜甫吗?想知道更多吗?(生:杜甫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保存到现在的有1400多首。《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自己再读读。
师导:杜甫真了不起呀,被人们称为“诗圣”,是诗中的圣手,他写的诗又多又好。《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想读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3.学习生字:
(1)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认识几个生字朋友。
(2)读生字卡片:快看,调皮的生字朋友跑这来了,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3)记字形(绝、句):你怎么记住他们的样子呢?(结构记、用“色”记等,记“句”字,可用勺、包记,注意笔顺的变化书空)。
老师范写一个,学生描一个写两个。句:口要写在撇的下边。
4.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念?
课件:迟日泥融沙暖鸳鸯(你们见过鸳鸯吗?课件出示图片。喜欢吗?觉得怎么样?那咱们再读读。看图后再读鸳鸯,注意指导读好轻声)。
5.这些字词朋友又回到诗里面去了,你们还能叫对它们的名字吗?看看谁能读正确读流利。
6.指读: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哇?
7.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好。
三.细读感悟诗意:
1.默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2.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师: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
(2)质疑:“迟日”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谁知道?那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博士吧。(指导口语交际:我们应该怎么向小博士请教,小博士才愿意告诉我们呀?学生问小博士答:《诗经》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师:现在你们知道“迟日”指什么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观察插图: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呀?(太阳、大山、河流、花草、春风:你从哪看出风来了?)。
师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师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课件欣赏:多美的春天呀!想不想亲眼去看看?(放课件:师叙述,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勤劳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自由读、评读。
师导:你们还读懂什么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
(2)“融”什么意思?
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玩、报告春天、啄春泥)。
师:也有的小燕子在衔融化的泥土筑巢呢。想看看吗?
(3)欣赏课件: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对美丽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着了。
(4)指导朗读:该怎么读哇?自己练练,可以加上动作。评读。
4.把整首诗练习读读,试着背背,练好了,老师还给你配上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呢。
练好了,谁先来,要像古人吟诗那样抑扬顿挫?指读、背诵。
5.改写: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总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6.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
7.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甜甜地睡着了。让我们轻轻地把书合上,千万不要打扰它,就让它在甜甜的梦中去感受美丽的春天吧。
板书设计:。
绝句。
江山、花草、燕子、鸳鸯。
《村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背《村居》。
3、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4、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随着作者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吧。还想读读吗?
二、配乐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歌内容。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2、你还看见春天是什么样的?感受怎样?
3、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
三、读、背古诗《村居》。
春天多美呀!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让大家欣赏一下,出示古诗《村居》。
1、图文结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指导学生写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
2、预习《理想的翅膀》。
六、板书计划:
村居。
草 莺 柳 水 纸鸢。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教学后记: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二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三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释义: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释义: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敕勒歌。
作者: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冬夜》。
唐朝白居易。
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
眼前无衣人,独掩村斋卧。
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
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
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
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
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
如此来四年,衣千三百夜。
《观放白鹰其衣》。
唐朝李白。
八月边云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衣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守岁》。
唐朝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云。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衣宵中。
《云雪中作》。
唐朝白居易。
岁暮云动地,夜寒雪连空。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衣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云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踏莎行》。
南宋朝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云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朝岑参。
北云卷地白草折,胡空八月即飞雪。
忽如衣夜春云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云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空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冬日归旧山》。
唐朝李白。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衣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衣去,去合到三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朝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空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云雪夜归人。
《终南望余雪》。
唐朝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问刘十九》。
唐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空欲雪,能饮衣杯无。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四
这次的古诗教学算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新尝试。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题西林壁》比和《登飞来峰》两首古诗在一节课中整合完成。设计的基本环节是一、通读古诗,整体感知,二、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三、对比阅读,深入体会。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投入的学习感悟中,也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有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词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前我让学生们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从谈论登山的感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让学生汇报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教师通过安排交流学习方法,汇报学习收获、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活学活用等环节,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的使用力气,《题西林壁》比《登飞来峰》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学习诗意及交流学习古诗方法的重点。
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的、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当学生读横看陈岭侧成峰时,没读出岭的感觉来,老师问:“岭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岭是连绵起伏的以后,再带上手势指导学生读,学生很准确的理解并读出了这种意思。
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学习完《登飞来峰》后,补充出示的另两句诗,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培养了他们这种学习的能力。还有本堂课的最后一环节,让学生将学过的诗句运用到短文中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存在问题:
在教学后,反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思考不成熟的环节:比如对比阅读环节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深刻哲理的材料不够充实,课堂上教师有时的评价语不够丰富。
总而言之,学生的精彩让我兴奋,领导的评点让我激动,伙伴的协助让我感怀,课堂的思考让我成长!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懂得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夏日山亭和田园风光的美丽。
能力目标:背诵两首古诗。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二、初步了解诗作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
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
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
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
六、检查识字。
七、实践活动。
课后积累描写风光的古诗,背下来召开一次赛诗会。
古诗二首说课稿篇十六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点评。
本节课教师很好的利用了教材以及其它教学资源,教学中能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意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就本课的两首诗而言,前一首语言质朴,通俗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晦涩难懂的典故,青岛的学生又比较了解大海,适合放手让学生自学。于是教师调整了学习顺序,先学习第二首诗,总结学习方法后,再鼓励学生自学。将实践后总结的学习方法,用简短的几个词来概括,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加之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更能指导学生课内外的自学。
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特别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并借助注释及交流互助的方式读懂诗意。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生学诗,也从诵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时,运用语言描述、图像渲染、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发想像,使其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