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的教学设计(实用18篇)
深入分析在写总结时,我们应如何处理那些无法明确归类的事物或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一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2、尝试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试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杯水,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铅笔等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2、活动:教师把铅笔放进烧杯。
3、学生观察
4、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弯折了)?在什么地方弯了?(边缘处)为什么会这样?(水的关系)
5、提问:我们用别的水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么?!
6、学生猜想。
7、教师实验(醋,酱油,牛奶,米,沙)
8、学生总结:只有透明的才能看到弯折。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透镜,现在老师不告诉你们方法,请你们给这些透镜分类,然后请几位同学告诉我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来分类的。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我们知道了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来看看。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画图记录。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并尝试用纸蒙住再试一次)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注意认知: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四、了解望远镜的结构
1、我们知道透镜的特征,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透镜吗?
2、学生交流回答:眼睛,放大镜、望远镜。
4、总结:望远镜就是利用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三:总结理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透明!那么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今天研究的透镜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课题。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二
对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所执教的《透镜》一课反思如下:
透镜是第四章的第一节,起到的作用是引入,让学生简单的认识透镜,为后面透镜作图以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铺垫。同时,本节课处理时也因与上一章光现象的内容相结合,在讲解时注意两章内容的对比联系,像是面镜与透镜的区别等,尽量在学生已有知识框架上添加新东西。
在引入新课方面,我采用了播放学生儿时的游戏“放大镜燃纸”的视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过渡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不会觉得突兀、陌生。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可谓让学生饱了眼。
在讲透镜的分类时,我让学生观察了他们桌子上事先准备好的透镜,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有的将书上的字放大,有的将字缩小等。学生可通过看,摸来感受他们的异同。随后进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对于透镜,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有的'只能是在图书或是在电视上见过。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们真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是凸透镜,什么样的是凹透镜。
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我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并介绍了主光轴、光心。所随后教给学生两透镜的简易画法,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光心的特点通过实验从多角度演示,学生亲眼看到“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学生容易理解并记住。这部分内容在处理的时候对于透镜应该关于主光轴上下对称强调的不够,所以学生自己练习画图时出现了错误。
在讲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由于其中一个光源比较暗,后排的很多学生可能看不到。是自己很大的失误。只能利用事先准备了课件展示这两个实验的现象。要是演示实验能够做好的话,我想学生的视觉更直观些,对于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的帮助会更大。
这节课结束后,在第二课时的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透镜对光的作用”理解的不是很到位。针对这个问题思考之后我觉得,讲解这部分知识时,除了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透镜后的折射现象,还应该补充演示如果不和主光轴平行的“发散光”、“会聚光”经两透镜后光路的改变,可以让学生对于“会聚”“发散”作用理解的更透彻。
回顾整节课,新的知识点比较多,整合建构环节时应引导学生理出一个线索,将重点知识突出并能有所迁移,可我这节课在此环节只是泛泛而谈。最后也没能针对这节课的重点知识作出全体同学的检测。
纵观这节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用心备好每一节课,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更多、更详细的预测课并不断的探索更好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三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他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由于小学生处于打基础阶段,科学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中获得新知识。科学实验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载体,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对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法得到发展,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步接近,不断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可见,科学实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梯。
最近的课程就是一些实验课,内容很多,很丰富。今天教学的是《研究透镜》一课。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教学反思《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放到室外,让学生自己探究。所以,今天让学生听清所有的要求到学校后操场去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的放大、聚光作用。学生玩凸透镜,观察现象,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玩的这项活动中发现它可以把光线集中,使它汇聚成一个亮点,点燃树叶或纸张。用望远镜过程校园里的人和景物,了解望远镜的原理。结果发现学生非常活跃,主动做好各项实验,各小组成员也能互相配合,按照规定完成了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这让学生和我都很开心。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也是值得的!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四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视频放映“神七”点火到计时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通过视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读教材,并完成自读题卡(我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循序渐进的问题)。
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实物元件并进一步指出近视眼镜是属哪种。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在第二轮练习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有一学生提出: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我马上想到用激光分别正对凹凸透镜照射比较透过去的光圈与原光束的大小。结果否定了学生的判断。又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奋勇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给他解决。”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三目标学习中。学生查阅课本积极性高了,分组讨论更热烈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因而这节课我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当堂批改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集中精力、争先恐后、活跃思维作用明显,当即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有“短、平、快”之效果。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不求全责备。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五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科学知识: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说教学重点。
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
1、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活动三: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4、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
1、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3)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4)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3)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4)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6)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7)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2)看书,了解,交流。
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汇报:有什么发现?
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什么名字?
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介绍:望远镜。
六、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六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七
《透镜》这一节课,是一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课程,我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总体效果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引入新课方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回忆起上一章学过的镜子,比如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等。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积极,气氛很活跃,然后我出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和一些放大镜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异同。不过学生们的回答都答不到点上。我只要自己引导“平面镜它不能透过光,放大镜是能透过光的,我们把能透过光的镜子叫做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透镜……”。总体来说引入还比较好,我们物理组的科任老师都给了我评价。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还比较陌生,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这样不仅带动了学生的兴趣还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可谓让学生饱了眼。引入控制在5分钟内,感觉还比较顺畅。
在讲透镜的分类时,我让学生观察了他们桌子上事先准备好的透镜,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学生可通过看,摸来感受他们的异同。随后进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对于透镜,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有的只能是在图书或是在电视上见过。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们真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是凸透镜,什么样的是凹透镜。
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即平面图,我让学生花了1一分钟阅读,并让他们思考有关透镜的几个重要概念:光心、主光轴。学生们的`阅读都比较仔细,对于主光轴、光心都能了解。我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并让学生亲自在下面画,为下面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图作了准备。在光现象和透镜者两章,作图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上课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基础,做好演示实验尤其重要。在讲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室没有窗帘,亮堂堂的,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到实验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画光路图是,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来。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只有少部分画对。叫学生上黑板画时,也是画错了大半。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做的不够明显造成的。不过还好,我事先准备了两个视频,也是关于这两个实验。只不过只能让学生看了。要是演示实验能够做好的话,()我想学生的视觉更直观些,效果也许会好。所以说做好实验在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
最后我讲了几道习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巩固知识。特别是思考题:生活、物理、社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把这节课的重点重现了一下。
总体来说,这次的优质课比赛感觉一般。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后进生辅导。
2、全面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认真备课,控制好讲、练时间,针对性精选习题。
3、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4、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5、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6、注重实验探究教学与训练。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以后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八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6、评估小结。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越大,物远像近像越小。
7、拓展。
8、当堂练习:
1、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物体从距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靠近凸透镜时,像逐渐______透镜,像距逐渐______,像也逐渐______,并且像是_____立_____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的焦点时,像和像距都变得“无限大”,因而在光屏上无法成像。当物体越过焦点,继续向凸透镜移动时,像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像出现在物体的_____侧,变成_____、_____立、_____像。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9、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1、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态自然,语言精练。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好。
2、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3、课件制作较好,便于理论分析。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九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科学课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语言组织上,学生能力评价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师生合作时,尽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师导生做和谐完成操作。及时对优点作出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
《透镜》这一节课,是一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课程,我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总体效果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引入新课方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回忆起上一章学过的镜子,比如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等。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积极,气氛很活跃,然后我出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和一些放大镜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异同。不过学生们的回答都答不到点上。我只要自己引导“平面镜它不能透过光,放大镜是能透过光的,我们把能透过光的镜子叫做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透镜……”。总体来说引入还比较好,我们物理组的科任老师都给了我评价。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还比较陌生,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这样不仅带动了学生的兴趣还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可谓让学生饱了眼。引入控制在5分钟内,感觉还比较顺畅。
在讲透镜的分类时,我让学生观察了他们桌子上事先准备好的透镜,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学生可通过看,摸来感受他们的异同。随后进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对于透镜,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有的只能是在图书或是在电视上见过。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们真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是凸透镜,什么样的是凹透镜。
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即平面图,我让学生花了1一分钟阅读,并让他们思考有关透镜的几个重要概念:光心、主光轴。学生们的`阅读都比较仔细,对于主光轴、光心都能了解。我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并让学生亲自在下面画,为下面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图作了准备。在光现象和透镜者两章,作图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上课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基础,做好演示实验尤其重要。在讲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室没有窗帘,亮堂堂的,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到实验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画光路图是,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来。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只有少部分画对。叫学生上黑板画时,也是画错了大半。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做的不够明显造成的。不过还好,我事先准备了两个视频,也是关于这两个实验。只不过只能让学生看了。要是演示实验能够做好的话,()我想学生的视觉更直观些,效果也许会好。所以说做好实验在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
最后我讲了几道习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巩固知识。特别是思考题:生活、物理、社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把这节课的重点重现了一下。
总体来说,这次的优质课比赛感觉一般。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后进生辅导。
2、全面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认真备课,控制好讲、练时间,针对性精选习题。
3、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4、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5、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6、注重实验探究教学与训练。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以后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透镜》一节的内容在整个光学部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研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特别是那三条特殊光线,学生倒是记住了,但一遇到作图又会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只是从字面上会了,并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应用。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点到面,将难点逐个击破。在教学方法上我尽量从感性的知识入手,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以简单的实验为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课题时,我以面镜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镜子,光照射后的传播方向如何,从而使学生正确区分透镜和面镜的不同。而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则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利用形象的课件和学生一起分析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并适时通过相应的作图题目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主动地进行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
在整堂课中,同学们积极动脑,主动进行讨论。一个个新的想法不断出现,一声声“老师,看我的行不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现着自己的收获。看到同学们兴奋的样子,我同样感到自豪。当然也有部分同学面对录像机时害怕出错,不敢或不愿在课堂中展现自己。以后我会创造更多的机会以使他们得到更好锻炼。
在研磨课堂中,我的收获并不比学生少,可能还会更多。改良后的实验使我找到了学生的兴趣所在,改善了师生关系,确定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
“一倍焦距分虚实”是说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uf)时成实像,即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分大小”是说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f。
“像的大小像距定”,即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一倍焦距分虚实,(即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虚像;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实像,也就是说,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定大小。(是说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2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实像或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实像总是异侧倒,(即成实像时,总是像、物异侧,像相对于物是倒立的)。
虚像总是同侧正。(即成虚像时,总是像、物同侧,像相对于物是正立的)。
物近像远像变大,(即物体靠近透镜时,像要远离透镜,同时像要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即物体远离透镜时,像要靠近透镜,同时像要变小)。
像的大小像距定,(即像距变大时像变大,像距变小时像变小)。
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运动)。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1~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1、显微镜。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2、望远镜。
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还是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扩大学生视野?
3、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3、会用作光路图表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把握一些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分析实验,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在学习透镜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已通过第四章光现象的学习,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会用激光笔,会用描点法确定真实的光路,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有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这些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知识实验的分析意识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光路的`作图。
难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建立。
一、新课导入。
生:前者是凹面镜,光发生反射,后者......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补充:后者光穿过镜子点燃火把,所以称之为透镜,透镜一般是用玻璃或树脂等透光材料研磨而成。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或器材上见过透镜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放大镜、眼镜、照相机等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物品和仪器,都安装透镜。
二、导学。
(一)透镜的分类。
活动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带黑边框的透镜,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他们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说一说自己摸到的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摸透镜。学生边实验边边相互交流问题。
并举手回答:两个透镜中间和边缘的薄厚上的不同,一块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一块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课件(板书)学生在学案上记录。
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
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师:再出示老师近视眼镜,请一位同学隔着软纸触摸告诉老师它是什么透镜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判断方法。
课件展示两类透镜图,所有学生区分,并举手回答。老师补充无论哪种透镜,一般透镜至少有一面是球面,或者两面都是球面,我们研究它们的光学作用必须先了解两个名词——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二)主光轴和光心。
课件用图示引导学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主轴,特殊的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活动2]师:简介光具组,平行光源(课前已经与学生电源相连),透镜,光屏,简介操作,让学生打开开关,观察平行光经过两种透镜的现象,(它们的光亮度和光圈的大小变化情况)老师引导表达现象,凸透镜能聚光,凹透镜不能,(或凸透镜后面有小光点而凹透镜没有…)。
活动3展台出示准备好的半张纸,上面提前给学生提供的4条参考线,透镜位置,虚线,平行光两束,让学生用提供的两个激光笔射出两束平光来研究平行光经两个透镜的折射情况,并用描点法画出出射光。每组各提供两个半张,一个用于凸透镜一个用于凹透镜,(操作快的可以尝试观察光线不平行光的情况,)实验结束同组初步交流信息。
师:收集学生光路图,对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进行分析(实验很重要但分析实验更重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分析实验归纳信息,明确作用、焦点焦距。展台放入学生绘图。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出发点放在一下问题上:
师:a、对以上凸透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对光其会聚作用,
非平行光也能会聚吗用几何激光器演示非平行光的会聚。
b、光束的会聚点落在哪个位置(引出焦点)。
c、个别组汇聚点不在提供的虚线上什么原因(引出主轴随透镜的摆放方向而变化)。
d、凸透镜该有几个焦点(光线可以从两侧进入)。
e、不同组焦点所在的位置不同什么原因(引出透镜焦距,曲度不同,焦距不同,焦距是透镜的重要参数)。
f、如果想知道目前焦距是多大你能办到吗(明确焦距的测量方法)。
针对c问题老师同步用几何激光演示器演示让学生观察。对归纳出的信息板书和课件板演:
2、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出发点放在一下问题上:
a、对以上凹透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引出发散作用)非平行光也能发散吗(演示)。
b、光发散了焦点在哪里呢动画演示(引出焦点在反向延长线上)。
c、不同组发散能力不同什么原因(引出透镜曲度不同,焦距不同)。
四、光路是可逆的及应用。
继续上面光路图发问:若沿着发散光的反方向入射,则出射的光将会怎样。
老师演示肯定学生的判断,并引导学生说出光路是可逆的,课件光路图,加深对比。
继续追问:凹透镜是这样,那凸透镜若将光源放在焦点上呢课件光路图对比。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应用环节,解读前面实验中用的平行光源如何射出平行光,学生很清楚的看到和摸到镜头,小灯泡的位置。进一步教育学生我们的身边处处是物理。
五、训练。
分析十一圣火用到的镜子种类及作用,火把放的位置。前后呼应,结束课堂。时间充足,则课堂测焦距。
六、作业。
1、根据今天的学习你能说出几种识别两种透镜的方法,将它写出来。
2、完成课后习题。
第一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二)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ccofof=f。
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反思:
透镜一节内容简单,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用圣火采集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展示“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把学生拉进课堂。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
本来应该让学生实验才会,但是手电筒光源并不是很好,不利于归纳透镜的作用,学生用透镜都是圆形不利于放在桌子上,而几何激光演示器不仅光源强,而且可以调整它的出射方向,便于研究平行光和不平行光的会聚与发散作用,对光路的可逆同学只是一种感觉,但是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归纳和用光路图表示那就很容易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得以解决。
对于焦距的引人我是采用不同透镜对光的作用,让学生亲眼看到他们的会聚能力是有区别的,同时也体现了焦距参数在透镜中的重要性。
动画也是本节的一大特色,快捷方便再现过程,同时一体机的优势也将板书与动画有机整合。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足是在展示练习时渗透中考题型的题目比较少。总之,通过教学反思,人觉得以后应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任其飞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