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专业21篇)
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在爱情中保持个人独立性和自尊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一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二
“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原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于理解。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1、氢2、氢3、碳12、碳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只要学生能接受,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就可以大胆的运用,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学生的疑惑少了,效果更好了。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三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析一些病例,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到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三、教学难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元素与健康。
学生积极列举各种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中分别含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油脂、无机盐、水。
讨论营养素中含有的元素有碳、氢、氧、氮、钠、氯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26分钟。
展示人体中各种元素存在形式的图片。
[提问]:人体中各种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追问]:这些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多少?
展示人体内元素含量图片。
学生从图片中获得信息:o、c、h、n元素以水、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占人体质量的96%;ca、p、fe、zn、i等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含量小于4%。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获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一系列视频,请学生从视频中找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活动一:观视频学新知。
学生兴致勃勃地看视频找知识点,然后积极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活动二:用新知析问题。
对于这些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钾、钠、碘、氟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学生理论联想实际,认识到钾、钠、碘、氟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讨论]:有人认为尽可能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营养品。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活动三:互交流得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因为过量摄入微量元素也会使人生病,并能举出例子。
正确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活动四:说收获谈感悟。
学生积极踊跃地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会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营养保健知识等等。
通过说收获、谈感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四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五
1问题背景高一的同学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其中有不少女生都已有了月经周期.有的女生很担心月经周期对身体是不是有害,尤其会不会造成身体的重要元素如铁等的大量流失,对心理和生理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体健康成为常谈的话题,因此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一些微量元素如铁、硒、碘、铜等的生理作用也极为关注.为此,我们在老师的指导及有关资料和网络的帮助下,针对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调查.
作者:耿颖张晶晶包婺月宁蓉秦欢欢沈绿筠方璇作者单位:安徽省和县第一中学高一(1)班,238200刊名:中学生物学英文刊名:middleschoolbiology年,卷(期):200723(8)分类号:关键词: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六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积累有关乡愁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描绘诗歌情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流程:
自主读、联想写、合作赏、探究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背景音乐《思乡曲》)。
有这样一句歌词: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的确,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他那份别样的思乡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随反动派去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其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韵律优美。
2.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紫金山麓,族人为他取名“光中”,有“光耀中华”之意。后来,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从21岁漂泊台湾,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中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此,他被誉为“乡愁诗人”。
三.诵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你认为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情感递进)。
再次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评价朗读效果。(范读、练读、评价)。
2.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什么感情?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
学生陈述,教师点拨:四种意象,四段人生历程,对应不同感情,思念—眷恋—哀痛—爱国。由家而国,层层递进,物-情-人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四.情景再现。
(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
学生完成后,小组推荐展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
五.品读赏析。
再读诗歌,任选角度,合作交流,简单赏析。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有侧重从下列角度进行引导。
语言表达(叠词、量词、修辞;字字关情,朗朗上口)。
结构特点(整齐和谐、错落有致;重章复沓,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等等)。
六.拓展探究。
任选一首,对比阅读,比较异同。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望大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席慕容诗:化抽象为形象,细腻含蓄,清丽柔婉,主题单纯。
于右任诗:直抒胸臆,家国之恋,悲痛怆然,重章复沓。
余光中诗:与席诗相比他的思乡情更为宽阔,更为独特。
与于诗相比更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思。
七.小结升华。
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停靠。无论任何时候,祖国的统一也都是我们最热烈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乡愁诗。
2.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诗歌赏析文字,不少于150字。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七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
碘酒碘(固体)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体)水。
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溶剂溶解情况。
碘水碘难溶于水。
碘汽油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八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
分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九
(1)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活中的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课程必须面向社会生活。
(2)本课题的教学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或三个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或大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导学生展开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设计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利用学生所学知识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和创造潜能的问题链。促进学生参与探究方案设计,这样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争论中迸出思维的火花。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一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分类、存在形式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重点叙述了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结合前面水、溶液以及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更趋完整和深入。首先课本中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硒、碘、氟等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营养补剂是有害的。这一课题的重点是介绍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地关系。
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必需元素的最佳摄入量,并引导学生讨论本课题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入到学习中来。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4、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么。
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1.扩散现象。
与哪些有关呢?学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同时。
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挂上一个钩码也不会掉。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比如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分子间由于存在引力和斥力,刚才我们所发现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课堂小结。
现象能够证明这个结论。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四、选择三则。
1.下列现象中属于固体扩散现象的是(d)。
a.小树一年比一年长高。
b.铁块放久后生了锈。
c.打开醋瓶能迅速闻到醋的酸味。
d.长期放煤的墙角有相当厚的一层墙壁染上了黑色。
2.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弱到强的排列顺序。
(d)。
a.固体、液体、气体。
b.液体、气体、固体。
c.气体、固体、液体。
d.气体、液体、固体。
3.以下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的是(c)。
a.一根细钢丝很难被拉断。
b.沾在物体上的灰尘能被抖掉。
c.液体很难被压缩。
d.用浆糊很难把两块木头粘合在一起。
五、课后作业。
1.找出生活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斥力的现象,每种一个。2.完成课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13.1。
分子热运动。
二、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证明)。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四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文为您准备了九年级第二学期物理教学设计:
演示实验的直接目的是把物理现象复制一遍,让学生亲眼目。
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进行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的使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才会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从而提高实验的质量。
2.2进入实验室后必须要求学生按分好的实验小组坐到相应的实验桌前,不得乱动器材。
由于班内的人数较多,可能实验的器材较少,所以必须合理的分组,一般34人为一组,按优、中、差三类学生平均搭配,做到取长补短,协助分工,一人操作,一人读数,一人计录,并设立实验小组长加以监督,这样就不会出现乱哄哄的场面。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九年级第二学期物理教学设计,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第4页/共4页。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六
《爱护水资源》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继空气之后又一环保素材,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水资源概况,一方面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说明淡水的分布不均匀和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强化学生的爱惜水、节约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包括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方面,内容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有关水资源图片的观看、在充分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对收获的信息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上升到实践的高度上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性和有限性。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让学生从理论提高到实践的高度去认识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1、不管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我们拥有的水资源认识不会那么的全面,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危害性、工业农业对水污染状况不会那么的全面了解。
2、城市水污染程度大,但农村学生体会不够深切;农村的水资源比较短缺,但水的污染程度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整体感性认识。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讨论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直观全面的掌握知识。
1、教师方面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方面自主分成小组,积极讨论,推荐一名胆大、叙述能力强的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课堂上:
1、通过展示一些水资源短缺的资料图片,使学生认识我们对淡水资源的渴求。
2、通过讨论谈谈在我们身边如何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讨论工业、农业、生活上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对地球造成的污染,从而使学生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去保护环境。
3、通过一些具体的严重水资源污染事件,如“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等来认识环境污染对社会和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4、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制作环境小报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
1、创设情境
(1)先播放一组有关“水”的丰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水资源对生命、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水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面临的污染和浪费情况,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有效举措来治理污染、节约用水。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思考题:a、我们说水资源是丰富的,为什么又说水是全球性危机呢?b、教材两个人均水量表说明了什么问题?c、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d、水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我们怎样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组内探究,合作学习。
(3)展示“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图片,“松花江流域苯污染”图片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意义和治理水资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4)展示三幅自制的节水宣传图片,增强学生的自觉的节水环保意识。
2、学生互动学习
(1)如何正确认识水资源是丰富的同时又是短缺的这一辩证关系,各小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阐述。
(2)对工业农业生活上对水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污染以及我们如何采取有效节水治污措施举例加以说明,每一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出自己的阐述。
(3)每一组学生提出我们学校具体的节水环保计划。
3、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
2、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七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价值观。
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二、教学内容(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认识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与常情中,深入而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3、走进文本。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就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船、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c写法分析:
三个层次结构清晰,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阅读指导:
走进作者描述的情景和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作者的所感所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学法指导(以第一部分为例)。
a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作者的写作方式: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b、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c、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1、研读讨论。
a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b.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2、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
更为深刻。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
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
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4、拓展延伸:我在教这一课时最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f: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
课外:搜集有关“家”的诗文,抄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
四、板书设计。
家是一只船。
思考家庭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港湾。
}
家是永远的岸。
思考人生。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八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九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内容,让学生记录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结果,并从中应道学生如何由实验来分析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并结合“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去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以便于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
难点: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与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钉锈蚀”实验,观察并记录铁钉锈蚀情况。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
二、金属资源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数以亿吨计金属。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因生锈而损失的铁就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
[学生]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回顾实验步骤,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的目的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评价。
汇总实验如下――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进行下面实验:
在试管1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使铁钉一半浸没在溶液里。
在试管3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
在试管4中注满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
在试管5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碱石灰),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注意)试管5需要事先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教师]提问:通过探究小结使铁制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结:1.导致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2.加速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酸或者氯化钠。
[教师]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才能知道如何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因为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止铁制品的锈蚀。
[学生]讨论得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建议: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分析: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什么防锈措施?
[教师]简单介绍一些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1.“穿外衣”――加一层保护膜。
如:刷漆、涂油、电镀、烤蓝。
2.“增强体质”――改变其自身的内部结构(合金)。
如:不锈钢、不锈铁。
3.改变腐蚀环境通过具体数字,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分析结束后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把握实验的关键,培养学生实验中认真、细致、严谨的实验态度。
防锈方法的确定,可以结合第七单元学过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运用知识的思路: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或破坏反应的条件――达到某一目的。
(二)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金属的防腐可以有效保护金属资源。
[学生]讨论:既然金属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保护金属资源呢?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和我国金属资源概况。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防止金属的腐蚀;
金属的回收利用;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如废金属回收、电子垃圾的回收、废电池回收等等。
[学生]汇报交流,积极探讨金属的回收利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金属资源:丰富与有限。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同时利用金属资源的回收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金属回收的活动中去。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实验报告: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水和氧气。
3.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
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1.防止金属的腐蚀;
2.金属的回收利用;
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二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讲本节课之前,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学习了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从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继续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强,并且他们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由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当遇到新的问题时,会自然的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而我所教(11)班是年级中一个普通班,学生数学底子薄,基础差,学生由于学习困难,基础差,没有自信,也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有人甚至要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培养他们自信心,启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数学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方法悄然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对知识的运用中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正确地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项与系数;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和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展开,我认为数学复习课应把“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通过不断学习,我认为复习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只有在复习中巧妙地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易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在复习课中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下面就我自己所采用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数学复习课的必要条件。有句话说的好“教材钻的有多透有多深,教学方法就有多新有多活”。教师在课堂上的游韧有余完全得益于课前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研究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困难,找最佳突破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课堂上的轻松愉悦与一次次的成功体验是教师课前花了45分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钻研时间换来的。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调控好课堂活动。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和新授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复习的量大,练习的内容多,环节杂乱。因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生硬直白、缺少情感渲染,学习形式单调而不丰富,就是问、答、写、练,一轮又一轮,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也容易疲劳,怎么能对复习内容感兴趣并保持积极呢?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为后续学习埋下了隐患。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每一次活动前都要讲清要求,使每个学生听清要求,必要时做出示范。老师没讲清楚学生听不明白就会出现课堂乱哄哄的低效现象,要做到既能放得出又能收得回。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各小组同学参与学习的情况,及时表扬先进,树立榜样。
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复习数学,理解数学。情境创设要根据课时内容的需要而设计。活动设计要紧紧围绕课时教学内容的重点,而且要确立一条清晰的主线,用这一根线把各个环节串起来,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流畅自然中蕴涵着和谐与统一。
4、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有人曾经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说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而多数老师在课堂上觉得这样让学生动手去做太耽误时间,不如我自己演示来的快。这是非常错误的教学思想。
5、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相互协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利用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课题实验组活动等校本培训形式搭建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可利用课前几分钟,大家在一起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设想,有新颖活泼紧扣教学内容而又容易操作的形式,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