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优秀14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设计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二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三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四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通过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主动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情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着力给学生创设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享受阅读的快乐。
1、导入。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6课《科利亚的木匣》说的就是这么一个理儿。这可是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开始今天的学习,来,齐读课题。
(学生精神抖擞地带着期待的神情读课题两遍)。
2、游戏活动“认字走迷宫”,检查生活读音。
师:昨天,同学们都回家认真做了预习,课文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很自信地):认识。
师(怀疑):我可不信,我要来考考大家。我知道走迷宫呀,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啦。今天我送给大家一件礼物就是玩一个“认字走迷宫”的游戏。注意听,迷宫里藏着许多生字,当它跳出来时,大家准确、整齐地认读两遍后,就可以继续前进。
(学生听了以后,脸上充满了好奇的神情,注意力很集中)。
(课件出示“认字走迷宫”,学生认读生字)。
当读到“懂”、“匣”、“抢”字时,没读准。生字上跳出音节,请小老师来教读两遍,全班再齐读。
当读到“难”字时,先读课文里带字词语“难过”,再读生字。老师点明这是一个多音字,再请小朋友说出另一个读音,并组一个词。
3、游戏活动“魔方轻轻转”,检查验读准词语的读音。
师(高兴,神秘):啊哈,大家齐心协力走出了迷宫,你看,迷宫城的主人还奖给我们一个神奇的魔方。(课件出示)。
师(拿出教具词语魔方):“小朋友们快看,神奇的词语魔方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现在,我们来玩第二个游戏——魔方转转转。转到哪个词语大家齐读两遍,读得正确、整齐。魔方转起来——”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词):冰鞋、斧头、手锯、免得、算术、仍然,在读“算术”和“仍然”时有困难,老师教读两遍。
4、默读课文,疏理结构。
(学生打开课本后,静静地默读,并思考)。
生:课文讲了科利亚5岁的时候,埋下了他的“小木匣”,过了四年,又挖出了木匣,还从这件事中,获得启发,懂得了一个道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着,让他说清楚,说通顺,并板书“埋、挖、启示”。
这部分教学通过球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认字走迷宫”和“魔方转转转”来检查了预习中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通过默读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来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师(津津有味地):这个故事发生在科利亚的故乡,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
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临走时,妈妈把有些重要的东西放在大箱子里,埋在了地下。科利亚还小才只有五岁(同时贴出图片“小科利亚”,只会数10。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学生读文,边读边拿起笔进行勾划。)。
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并句段)。
师(鼓励):哪个同学敢单独来读读这两段,看看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
生读。
师表扬学生读准了几个多音字的和难读的词语。如“数”“盛”“小玩意儿”“铲子”。
全班也读读这几字和词语。
生(读完后,认真思考、揣摩)。
生:我觉得科利亚当时的心里是十分喜爱粉的木匣的。
生:他心里想,这些心爱的小玩意儿,我是多么舍不得啊!
生:他要走时后,把所有心爱的小玩意儿,先装进木匣,还埋起来。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再体会当时科利亚心里想什么。(课文用红线划出“他……”)。
生读,再想。
生:他心里想,我要把小木匣埋好,不要让别人发现了。
生:小木匣千万别丢了,以后我回来时,还要把它们找出来玩呢?
师:那你们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你看他还用脚踩实,所以我觉得他埋得很认真,是不想让别人了现了,把他的宝贝小木匣给挖走了。
师:是呀,科利亚是多么喜爱他的小木匣,埋得多认真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一边读一边学着像科利亚的样子“埋小木匣”。(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一边读课文一边做动作,特别“埋、挖、撒”这几处,演得很贴切)。
师:我想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科利亚埋木匣的方法,位置。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
生:他从家门口……。
师(反问):几步呀。
生:十步。
生一边数数,师一边画线段图。
师:啊,终于把小木匣埋好了。他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呀!怎样读才能表现出科利亚的心情的变化呢?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开始练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停下来想想,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有的学生和周围的伙伴交流朗读。
师:现在谁来读好这段读,让我们都体会科利亚心情的变化呢?其它同学都要竖直耳朵,用心听听,看看他哪些地方读得好,能表现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请一生读,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什么感情的变化。
生:xx同学,你读得很流利,但是我觉得“挖呀、挖呀”应该读慢点儿,表明科利亚挖得很认真,挖得时间比较长了。
生:读“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要强调,读还是“没有找到”脸上这时应该现出有点焦急的神情,因为他当时心里想,怎么会没有呀,到哪儿去了呀。
生:当科利当最终找不到时,脸上应该表现出失望的神情到最后可以读慢点。
生:我认为还应该强调读“仍然”。
师:那再请一个同学来试试。(课件出示:标出“挖呀、挖呀”)老师有意请了一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孩子来读,起个示范的作用。
这个小女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配合了合适的神情,动作,读完以后大家教自由地送给她掌声。
师:让我们大家一齐来读,相信也能读得更捧。
学生齐读,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生朗读第8段。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段,想想科利亚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们小声地反复读了几遍这段话,有的学生还动笔做了一些句划圈点。
生:刚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分高兴、后来当木匣分找不到时就变得很着急了。
生:想到要挖到木匣了,科利亚多高兴呀,于是他动手开始挖,可是坑已经挖得很深了,咦,怎么没有了,他那个时候心里肯定有点着急,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还是没有,他泄气了,不高兴了。
生:不单是泄气,因为他无论如何找,都没有找到心爱的小木匣,该是多么失望啊。
师:同学们紧紧抓住了科利亚的动作来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值得赞赏,使我仿佛边浮现了科利亚的当时挖木匣的情景。那大家把这段多读几遍。
师:是啊,挖不到木匣,科利亚该多失望啊,正在这时候,小伙伴们围上来了,都朝科利亚说,他们会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第9、10段。
师生合作朗读10、11段,生读人物说的话,师读旁白。
生(高兴地):找到了。
师:抽一生读科利亚说的话(课件出示)。
师:大家起来读灾个好,看能不能读正确、读顺,(课件在“---------”下面划横线)。
生读。
师:你读了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没有?敢于提问的小朋友是善于思考的小孩子,你有问题了让我们大家都来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生:“量”是什么意思?
生:用一种工具比如尺子来测量长度。
生:课文说是步子来量埋匣子的位置。
生:为什么……大了一倍,应该……。
生:我想知道“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师,提得好,只有弄明白“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我们才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学生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开始讨论,各说各的办法。
生:举个例子来说吧,我第第五岁,我比他大了一倍,那就是十岁。
生:其实就是原来两个这么多,用手比划如果这是一步,大了一倍就是两个这么多。
生:我上台来画个图给大家看看,(上台)如果科利亚原来一台是这么长,“大了一倍”就应该两个这么多,就是这么长,(生虽然画得不标准,但是下面的学生已经弄明白了)。
师:经过大家的讲解,我好像也弄明白了,我也想举个例子来试试,仔细看,看我是不是真正弄懂了,(拿出一段绳子,对折,再放开)。
如果这是科利亚的一步,那大了一倍就是两个这么多,对吗?
学生连连点头,回答“是”。
师:谁愿意上台与教师合作,我们再用图来表示科利亚第一次挖的情况呢?(老师请了一女生上台)。
师:大家一起来数,一起来画,三个臭皮匠底一个诸葛亮。
师生共同画图,孩子们也在下面积极参与,动手动脚,指挥着。
师:咦,哎呀,科利亚走十步已经走过了,挖不到木匣喔。
生:应该往回走五步就可以了。
生:再画一段用,只退五步就可了以。
师(喜悦):看着孩子们,经过一番思考,科利亚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你们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吗?大家看着板书的图示,并自己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科利亚以前挖不到木匣呢,如果用上“因为………所以”就更好了。
学生望着板书,自己叽叽喳喳练习说形了。
抽生说:
生:因为科利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
师:可事情的发展真的就像科利亚想的那样吗?走五走就能挖到木匣子,齐读12段(课件拿出来。)。
师(喜悦):找到了吗?
生(喜悦):找到了。
师:课文里用哪个词说明了,事情发展的结果,和科利亚想的一样。
生:“果然”
师(高兴):音乐响起来,你看九岁的科利亚真不简单,遇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找到了自己心爱的木匣,不但他很高兴,我们也跟着高兴,让我们再读读第11、12段感受科利亚的快乐吧。
师生齐读11、12段。
师:科利亚多么开心呀,高兴的不单找到了匣子,还有更大的收获,我想和大家地丐来读这段话,我来引读。
师生读11段。
师:我想信今天不光科利亚从埋、挖匣子这件小事中懂得了一个道,我也相信每个小朋友也从中有很多收获,当你走出教室时,我们也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有,观察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呢?只要你用心,你也会发现生活中会有很多秘密,将你观察到的记录在小本子上,下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喜悦地、充满期待走出教室。
10。
5
10。
5岁埋。
9岁挖。
关于“自己”这个话题,我记得英国诗人蒲柏说过“我们的全部学问就是了解自己。”又另有大罗马悲剧作家赛内加也说过;“你如何看待自己要此他人如何看待你,重要得多。”人生就是个舞台,你是自己的导演,认识自己是这幕戏是台精彩的第一步。每当深夜醒来的时候,我常问自己:“我是谁,我最真实的一面是什么,我该如何来看待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参加第二届泸州市小学语文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场精神毅力历练之旅中,我逐渐认识自己,一个最真实的我浮出水面。
“看庭前花开花落,辱惊不惊,望天上天卷云舒,去留无意。”我直向往这种恬淡、开阔的心境。一直以来,就这样平凡地工作与生活着,觉得生命这样已经很精彩。可是,也许老天特别庞爱于我,不断把好运降临在我头上。当听说今年秋期,要举行市第二届课改竞赛活动时,我在想,人生难得几回博,我主动出击一次,主动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吧,即是对从教十年的一次检阅,又是对自己素质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吧!怀揣着这样的认识和信念开始迎战。
从8月下旬到11月份,历时三个月,因为临时抽签决定上课内容,所以检测老师平时的功底,要多方向储备“军粮”:学课标、看课堂实录、相关的课堂理论,教材年段分析。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古涩的,几乎有放弃退却的念头,但又被顽强的意志给击退。我常对自己说:“何晓琴,难道这么一点因难都不能克服吗?你想成为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吗?”台灯下,我深深吸一口气,使劲甩甩头,抛开懦弱的一个我,又一头扎进学习中。
从学校选区、全区、直到决赛,一路走来,感到压力越发沉重,来自自身——好像不能失败,不允许失败,没有失败的资本,我只能一冲再冲,来年历外界的压力——领导的关心,同志的期望,有时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怎么办?还得自己的信念,自己在精神要战胜自己。我印像最深刻的是,当泸师附小细签的哪早上,我两手提着资料袋,向学校走去。离学校越近脚步越发沉重,心也咚咚跳得厉害,快上楼梯时,觉得每一步很艰难。我又深深呼吸一口气,想像孩子们在运动会上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情景,此时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为自己喊加油吧!每跨上一步台阶,我就心里用力喊一遍:“何晓琴,加油,何晓琴,努力!”来驱赶紧张、来驱赶怯懦。每当我感觉到疲倦劳累想放弃时,我就这样为自己打气,从而保持一个斗志昂扬的状态。无论结果如何、过程中自己要把握好的状态。事后我把这段经历告诉我的姐妹们,大姐刘诗珍笑咪咪地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你呀,永远都像一个小孩似的。”我原来是这样的一个我,内心深处像孩童一般,稚气,朝气,生命里才焕发出一种勃勃生机的力量,是一株顽强的草。
那我还是怎样的一个我呢?11月3日上午,我在听第一个参赛老师上课时,我感到赛场很不安静,有老师不断进出,不断接听电话,打扰了孩子们学习和老师的情绪。我该怎么办,我不希望我的课堂是这这样的课堂,我希望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进入课堂的情境里。我思量了半天,我得有所行动。第二天,课马上要开始了,我安排孩子们休息。然后我十分慎定地站在了前面,把目光接向后面里黑压压的老师们,微笑着扫视着整个会场,诚恳、礼貌地、轻柔地倾诉我的心声:“各位来自远方的老师朋友们,你们辛苦了!在课开始之前,想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永远是诗意的课堂,不管我们要多教的是哪一类型的课文,因为语言文字是有生命、有魅力的、有情感的,这样的课堂里需要一个人沉下心来聆听语言文字的生命的声音。让我们共同走进美的世界。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您能再看看您的手机关到了震动了吗?谢谢大家,真诚的谢谢大家,我和孩子们谢谢大家。不管成功与否,过程永远是最美的。”课后,我又隐隐有丝后悔,在这样的场合,该不该表露自己真认的心声是不是不太妥贴。教研培训中心袁小平老师向我表示祝贺时说:“我觉得你是一个有诗意的,有个性的教师。”因为平时接触不多,我就开玩笑说:“袁老师,何以见得我是这样一个有个性的老师呢?”袁小平说:“有今天这样比赛的场合,在几百人上千人的面前,在不同层次,不用的老师面前,请求他们关好手机,确实有个性,不同平常。”旁边一个老师急忙补充:“这叫个性,这叫大气,这叫真实。”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竟然也是这样一个有个性的人。是的,我是一个率真的人。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赋予了一种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没有人告诉你,得让你自己去发现。认识自己,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经过竞赛课,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生活还会继续,还会经历各种事情,我学会了透过生活的镜子审视自我,寻找真实的自我,是我最大的收获。
这次赛课较以往有很大不同,很有挑战性,以往自己可以选择所最喜欢的,最擅长的课文类型执教,潜心钻研,深思熟虑,反复试讲,一大堆老师在一旁出谋划策,字斟句酌,大到课的设计,小到一个字一词,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到位。可这不同,上课提前一天抽签,决定课的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要接近于平日的常志教学,是全新的挑战,在台上的四十分钟的表现是赶不出来的,考验老师是否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有很深的积淀,你的课堂调控能力,你对教材分析处理,是一种真本事的较量。
教书十年,大大小小的比赛也经历了许多,但从没有接受如此严峻的考验,从8月下旬开始,着手准备。
其一、重新学习钻研了课标,课示解读,前后反复把重要章节阅读了至少5遍以上,性质、目标、策略等等,勾勾划划,圈圈点点,结合自己的课常教学实反复思量,揣摩。
其二、拜读了部分教育大师的专著,苏霍姆林期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李玄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窦桂梅老师的《三个超越》等,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理念,最关键的是审视他们的人生,我获得一种前进的动力。窦桂梅老师作为一名校长,尽管有那么多事务,可她依然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读书,写书,听课,上课,她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她所挚爱的教育事业,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她有她的人格魅力征服的所有的人。
其三、学习分析了课改年级的教材教参。把握目标,分析课文因为无法得知会抽到哪一篇课文,所以我一有时间就会予以思考,包里永远带着三个课本,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翻。这篇课文,该如何处理呢,可以说,脑子里一直是处于热情的积极工作的状态。确实很锻炼人,你得调动你所有的经验和智慧来思考文章处理文章,解读文本,做好设计。
光有理论的储备还不够,我得搜集方法。于是我向课政年级的老师求教,下课铃声一响,我准跑到二、三年级的老师办公室里取经,向他们了解学生的学情,认知基础。常有哪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老师们纷纷伸出友爱热情的手,毫不保留地为我传经送宝。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我记了厚厚的一个本子。有学习汉字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有对话的方法,有阅读文章的方法,如何开展小组讨论等,这不单是我这次比赛有帮助,对于我整个教育以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呀。
回顾过去十年,或许真有这三个月时间的收获少,我认真反思的教学,我自己的课堂,在那一段时间,我在平时自己的课堂上也充满了和智慧,我把学到方法立即运用到实际当中,教学效果也很突出。
这不能不说是一次超越,我从中获得全新的教育体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情感都焕然一新,我看到了自己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比赛是短暂的,暂时的,但这种超越带来的影响都是永久的,我感谢这次赛课的经历,实现了自我超越。
赛后,我曾发自肺腑地跟刘诗珍大姐说:“我真的感动了,像这样的比赛,要获取成功,一个人是拿不下来的。”没有什么豪言壮语,都是真情的流露。
永远忘不了老师们的热情微笑,停下手中的工作来接待我。来与我探讨教材,探讨方法,永远忘不了,我的搭档——李老师带病给我代课,忍着病重,几乎是顶了两天的课,听着他说话时,声音嘶哑,不停咳嗽,他总是微笑对我说:“你放心地去参加比赛,班里的事交给我啦,我没事,年纪虽然大点儿,挺得住!”还忘不了,老师们给我赶制教具的情景,那时教师们已经工作了一天,已经疲惫不堪了,可都留下了办公室。贺老师和杨老师细心地做了一个正方体,郑红老师小心翼翼地把词语卡片贴上去,连双面胶该取多长,一点儿也不马虎,看着她匀认真地用心来做事的样子,我真的感动不已,美术老师冯小涛为我画了两次“科利亚”的图像。刚开始,由于我没交待清楚“科利亚”该走的方向,画错了,重来,对知道后二话没说,我本来想马虎地在背面涂个色就可以了,可不曾想,我来到办公室,领取的时候,她又重新设计了“科利亚”看着大小“科利亚”可爱的样子,我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我对自己说要加油啊!
抽签的那个上午,按照规定,我在指定地点有课,回学校向大家征求意见,当时是中午,可老师们一个也没走。我一到大家就开始研究、讨论,第一个焦点是:“对于第一课时,是上全文,还是处理一半!”黎忠慧老师说:“按平的教学其实处理到第8自然段就已以可以了。”童敏不赞成:“这是一遍整体性很强的课文,处理一半,总是一种不完整的感觉,与离破碎的,”刘诗珍接着说:“那么这一长篇课文就是事实上要有所取舍,不能句句到位。”我听取了大家意见,也立即拿定主意,长文短教,抓注重点,“埋—挖—悟道理”这三个点。第二个争论的焦点是处理这三个部分的学习,大家又是各抒己见,三个臭皮匠都确实可低一个诸葛亮了,很快地有了统一的意见,我也觉得适合的风格。“埋”揣摩科利亚内心来学习埋时的动作,指导朗读。“第一次挖”这一部份,用体验科利亚心情的变化来指导朗读,这样处理“埋”也可以发挥我擅长指导朗读的特长。第二点是重点,教研培训中心的熊生贵老师和刘小临老师认为这部分学习能让学生独立质疑,解疑理解“开始挖不到的原因后”转动学生动手,作图,达成对语言文字理解,这时是晚上八点,大家早以肌肠辘辘,可都没有一丝埋怨,全身心地积极到策划中来,当然最终得由我自己定,看着大家为我饿肚子,面对面容憔悴的校长,我不知该说什么感谢的话,什么也说不出来,我觉得再一次在心里喊着:“何晓琴,你要加油啊!”
集体的温暖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家庭的支持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从准备参赛以来,家务事、婆婆都全部承包了,总是跟我说:“你忙你的,好好比赛,王子恒(我儿子)这段时间,你也别管了,有我呢。”我看到老人家忙前忙后,做这做那的确羞愧难当,每当听说我得了区第一、市第一时,婆婆脸上的喜悦难以言表,恐怕比我这个当事人不知高兴多少倍。爱人才调到一所新学校,他自己也压力重重,又是班主任,事情也挺多,可他总是尽早忙完事务就赶回家,照顾儿子学习生活,好让我安心备战,他给孩子洗澡,给孩子读故事,检查作业,承担了一节,没有一句怨言,还总对我说:“亲爱的,加油,没问题的!”每当想到这些,心里说不出的幸福和感动,这是一个多温暖的家啊,我不是一个人作战,我的身后有那么多的后盾,我怎能不充满和力量呢!
当课堂上时,音乐响起来,我和孩子们齐读了文章最后一段,聆听着音乐,聆听着学生们的声音,心里就像倒翻了五味瓶,所有滋味一处涌上心里,心里在早是湿润了,三个月来的所有感受,那些幸福,那些感动,那些折磨,那些坚持,化作在一起,在心里翻腾着。路还很长,我透过生活的镜子,看到自己生命在成长,那么多人的目光在关注我,一位教育家说:“教育是一朵去推一朵去要棵做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真正体会到是那么多人在推动我,那么多朋友在摇动我,那么多真诚的高尚的灵魂唤醒我,一阵风吹过,我以一个真的我上路了——。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五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多媒体。
: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四年后。
十步五步?
方法要变。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六
教学课题: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按照新课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赏识理念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怎样把木匣挖出来的过程,明白他能够挖出的原因,学习其爱动脑筋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仍然”、“果然”的词义,会区分并能应用。
4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谈点认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科利亚开始没有挖出木匣后来又挖到的原因,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区分“仍然”和“果然”的词义,并能口头造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科利亚的木匣》。(齐读课题两遍)。
孩子们,前面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科利亚,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装进了一个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他为什么要埋呢?(模仿妈妈)复习学过的句子,后来他们的木匣怎样了呢?今天就来了解吧。
二学习新课,读中感悟。
1学习4、5自然段。
(自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们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学会数到100多了;法西斯抢走了东西,房子还在。(齐读)。
2学习6——12自然段。
(1)妈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读6、7段)。
妈妈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这说明什么?书上的句子回答(算术真有用)。
因为她没有随便埋,所以还能找到。齐读7自然段,读出什么语气?(高兴)。
(2)科利亚当初模仿妈妈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读8自然段)。
他挖到了吗?(没有)齐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着急)读完了,你觉得哪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着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况保持不变)说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齐读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头造句。同桌互说。
(3)小伙伴见了是怎么说的?(男生读)妈妈说算术真有用,可科利亚却没挖大家笑他,他放弃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指名读10自然段。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怎样(分析问题,动脑筋)分角色读9、10段,体会不同的态度。
(4)师范读11自然段。
用笔勾出表现他动脑筋的词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专注的思考问题。
他为什么会“突然笑起来”?(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齐读他说的话,看看有没有道理?
指名复述,请学生表演(证实个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这段说明科利亚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感情齐读。
(5)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吗?
用书上的话回答(12自然段)。
哪个词告诉我们科利亚说的没错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实如预料的一样)谁能用这个词口头说话?指名说(同桌互说)要和前面的“仍然”区别(指名说词义)。
齐读12段,科利亚真聪明呀!
(6)学习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2分钟)。
汇报:
a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b周围一切在发生变化。
c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们,我们原来学过一个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要随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还记得吗?(《刻舟求剑》)。
(同桌交流)(指名说)。
小结:生活就像一本大书,时时给我们以启迪,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感悟!
齐读13自然段。会背的起立背。
三巩固全文。
1有感情齐读全文。
指名复述主要内容。
2.总结:孩子们,科利亚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样,让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七
主要内容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结构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埋木匣。第一节先讲挖坑。第二节科利亚埋木匣。第三节主要回答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与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讲妈妈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亚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第三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
写作方法。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篇末点明中心。读后引人深思。
2.前后呼应,结构严密。
课文第一段几次写到科利亚年龄小,“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与后面科利亚四年后回到家乡时“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相呼应,为科利亚因人长大,步子变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笔。
教材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
教材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教学建议。
1.要抓好预习。预习要求可以是:仔细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问题。在学生预习后,可做必要的检查。看看是不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提出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对学生提出的的疑难词句应留心记下,以便结合讲读逐步加以解决。
2.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启发思考,求得理解。课文重点在“挖木匣”这一部分,科利亚按埋木匣子时量的步数找,结果挖不到,后来经过冥思苦想悟到情况的变化,结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结论。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读懂课文内容,可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埋东西或挖东西各在什么时候,时间变化了周围事物起了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考虑,为什么用了同样的方法,妈妈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亚却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弄清事物在变化,在对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课文最后一节讲科利亚的体会。要求把它和上文联系起来理解,使学生懂得,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认识,时间过去,人长大,步子变大,由此认识到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使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感受中懂得这个道理。
3.要给学生提供练习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机会。可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按“思考·练习2”的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后让学生练习归纳段意。
4.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遇事要动脑筋,要全面地看问题的教育。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发现问题,告诉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去看问题,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5.理解妈妈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时可以对比着分析。妈妈的话强调了这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按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让学生体会,科利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这里记录科利亚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的收获便是“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断。
6.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生字中“德”容易写错,右面部分的笔顺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躲避:隐蔽、离开的意思。
练习用“仍然、果然、不光……还、如果……就”造句。必须先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区别。“仍然”是“还是、仍旧”的意思。句子内容应该是说原来怎么样,后来还是怎么样。用“果然”的时候,句子后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顺着说的,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还”表示更进一步的关系,“如果……就”表示假设一种情况会有这种结果。教师要在学生造句过程中酌情加以指导,使学生从语言实践中体会这几个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八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九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四年前)埋五岁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十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挂图、投影片。
2课时。
1.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1.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1.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再读评议。
5.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2.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1.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口述、评议。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十一
《科利亚的木匣》 (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按照新课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赏识理念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1 了解科利亚怎样把木匣挖出来的过程,明白他能够挖出的原因,学习其爱动脑筋的精神。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知道“仍然”、“果然”的词义,会区分并能应用。
4 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谈点认识。
1 了解科利亚开始没有挖出木匣后来又挖到的原因,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 区分“仍然”和“果然”的词义,并能口头造句。
小黑板、挂图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科利亚的木匣》。(齐读课题两遍)
孩子们,前面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科利亚,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装进了一个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 他为什么要埋呢?(模仿妈妈)复习学过的句子,后来他们的木匣怎样了呢?今天就来了解吧。
1学习4、5自然段
(自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们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学会数到100多了;法西斯抢走了东西,房子还在。(齐读)
2 学习6——12自然段
(1) 妈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读6、7段)
妈妈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这说明什么?书上的句子回答(算术真有用)
因为她没有随便埋,所以还能找到。齐读7自然段,读出什么语气?(高兴)
(2) 科利亚当初模仿妈妈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读8自然段)
他挖到了吗?(没有)齐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着急)读完了,你觉得哪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着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况保持不变)说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齐读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头造句。同桌互说。
(3) 小伙伴见了是怎么说的?(男生读)妈妈说算术真有用,可科利亚却没挖大家笑他,他放弃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指名读10自然段。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怎样(分析问题,动脑筋)分角色读9、10段,体会不同的态度。
(4) 师范读11自然段。
用笔勾出表现他动脑筋的词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专注的思考问题。
他为什么会“突然笑起来”?(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齐读他说的话,看看有没有道理?
指名复述,请学生表演(证实个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这段说明科利亚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感情齐读。
(5)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吗?
用书上的话回答(12自然段)
哪个词告诉我们科利亚说的没错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实如预料的一样)谁能用这个词口头说话?指名说(同桌互说)要和前面的“仍然”区别(指名说词义)
齐读12段,科利亚真聪明呀!
(6) 学习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2分钟)
汇报:
a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b 周围一切在发生变化。
c 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们,我们原来学过一个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要随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还记得吗?(《刻舟求剑》)
(同桌交流)(指名说)
小结:生活就像一本大书,时时给我们以启迪,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感悟!
齐读13自然段。会背的起立背。
1 有感情齐读全文。
指名复述主要内容
2 .总结:孩子们,科利亚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样,让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十二
(1)学习4—13段,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理解开始挖不出的原因,体会科利亚的聪明。
(2)理解最后一段中科利亚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道理。
与科利亚一起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尤其是最后一段,读懂课文。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1、自由读文,小组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亚开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如果是小孩子,他会一天天长高,增重,步子变大。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十三
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一、复习导入,教师简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朗读:木匣里盛着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它小玩意儿。
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认识:冰鞋、小斧头、小手锯。联系下一句理解“各式各样”,并练习用“各式各样”说话。
(2)教师结合生字学习,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子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听后评议。注意强调表示动作的词语,还可以边做边读读这几个句子。
(4)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
三自然段。
(5)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前:
妈妈 埋大箱子 走30步
科利亚 埋小匣子 走10步
2.学生默读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
找到木匣的?
(1)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后:
妈妈 走30步 挖到大箱子
科利亚 走10步 没有挖到小匣子
(2)用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联系上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并用“果然”练习说句子。
3.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
得了什么道理呢?
(1)指名读这一段,读后评议。
(2)分男生、女生赛读这一段,读后再评议。
(3)随文理解“不光……还”。
(4)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围的一
切在发生变化?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上一课时作业或其它课外文章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变化。”
(6)再读最后一段,试着背下来。然后把它摘抄到“好词佳句”
记录本中,边抄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容。)
三、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指导复述。
四、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篇十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