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政治教案(汇总18篇)
教案能够规范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编制教案时,可以运用一些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提高课堂互动性。通过阅读教案范文,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二政治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并承担起自己的对家庭的责任,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家庭的温暖。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时候与家人的合影;。
四、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展示学生小时侯与家人的合影,分别请大家来猜一猜照片上的人是谁?
【点明课题】:《我爱我家》。
活动一:“我说我家”。
我们每个人都有“家”,每个“家”都是不一样的,在每个人的“家”里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所以今天的第一个活动叫“我说我家”。
【过渡】:对于“家”,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深的认识呢?
活动二:“家”是什么?
请大家用一句话把你对“家”的认识概括出来。学习小组先交流,然后课堂上发言。
教师把学生发言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
【小结】:“家”是情感的栖息地;天然学校;经济物质来源;娱乐天地;发展大本营。
活动三:听“丢丢的故事”(材料)。
小组讨论:a、你认为丢丢有家吗?
b、丢丢的爸妈爱她吗?(爱是一种责任。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规定,不履行抚养义务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活动四: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都有责任。下面就来说说各自的责任吧!(课本p8)。
【总结】: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
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我们尽享亲情和温暖。希望同学们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不要忘记献上自己的一份爱,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7、【作业】:给父母的一封信寄言——在感激父母养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对父母的感谢;心里话;对父母的祝福或期望等)。
(材料)丢丢的故事。
丢丢的父母嫌她是个女孩儿,出生以后就将她寄养在外婆家,很少过问,也不负担抚养费。随着丢丢一天天长大,外婆家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丢丢长大懂事了,自己向父母要抚养费,可他们总是搪塞推诿。丢丢只好到法院起诉,法院只好判决其父母补偿外婆多年来的抚养费,并定期支付丢丢的抚养费(含教育费用),直到她有独立生活能力时为止。
问题:1、你认为丢丢有家吗?
2、你认为丢丢的爸妈爱她吗?(爱是一种责任。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规定,不履行抚养义务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初二政治教案篇二
知识与能力。
知道自尊、自信是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勇于开拓进取者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懂得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密切联系的。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青少年自尊自信的表现和特点。通过事例分析,懂得自尊自信是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填表、交流、图片对比分析、搜集相关资料、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同自尊自信是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将自己的行为与之进行对照,能够从典型的事例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树立培养自己正确自尊心和充分自信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从认知到践行的重要一环。学生虽然在自尊自信方面都有一定的体会,但是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应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重点阐述、分析清楚。
2、自尊自信的人知荣辱,讲自爱。
这是本框教学中的难点。它实际上是把心理品质教育上升为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也是心理品质教育课的更高一级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此点时,要注意讲清、讲透此点,可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理解。
教法建议。
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第一框内容较多,涵盖的重点、难点问题多,在讲述概念性问题时,可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小活动、游戏等,先不急于进行概念定义的陈述,尽量启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讲解,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注意问题要设计得巧妙,归纳讲解也要自然,避免牵强附会。
2.本框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比较难于理解,所以,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具体事例入手,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尤其是讲到青少年学生自尊自信的特点时,更应注意采用学生身边不经意的但司空见惯的事例,以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
3.关于自尊自信重要作用的讲解,可以单独利用一课时来完成。在学生已经对自尊自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课文的可读性,可组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生动、感人、典型的正面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讲一个有关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和感染。所以,教学在锻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运用好榜样示范法。在形式上,可以利用录音、录像、图片、设立故事会评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本框内容多,需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多,可设计的学生活动较多。建议教学中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讲解自尊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为本课内容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有了认知,才可能践行;第二课时以典型事例阐述自尊自信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带来一张自己的照片,准备出一期有关本课教学内容的墙报)。
课堂上请同学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照片,说明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最美好的形象,给同学留下好印象。
学生分析外貌、身材、服饰、言谈举止以及诚实、勇气、大方等心理品质也可以展示自我形象。关注自我形象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赞扬、夸奖、羡慕。
归纳:这种人人都具有的,普遍存在的心理,即“自尊”。
学生活动:完成下列句子。
如果下周一我代表全校学生做国旗下讲话,我会在衣着上穿得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生阅览室,我会遵守秩序、保持安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班主任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时,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考试不及格,受到同学的嘲笑时,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给我起难听的外号,并当众取笑时,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士可杀而不可辱”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完成句子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意维护。因此,人们在容貌、衣着上修饰自己,在言行举止上约束自己,不容许别人的歧视与侮辱。这体现了自我尊重和爱护。
问:遇到下列情形时,你会怎样呢?
当我的建议被老师采纳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时候,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穿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到学校的时候,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给外地的游客指路,受到感谢与称赞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人人都有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心理,这也是自尊的表现。)。
学生朗读《快乐人生三句话——“我能行”》。
问:为什么简单的“我能行”三个字会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
(学生回答:自信心的体现)。
说一说:你对自己哪方面比较满意,并有信心呢?请用y或n来回答,或者自己写出来。
热心助人()为人真诚()有文艺特长()认真细致()。
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有体育特长()动手能力强()。
有好人缘()身材、相貌较好()在学科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请根据生活中的体验选择,你在某方面的自信是怎样产生的。
a.是天生的b.是在生活经验中产生的。
c.是在成功的生活经验中产生的d.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产生的。
(学生归纳自信的产生集中在c、d选项)。
讨论:自尊自信有关系吗?
(引导学生认识:自尊自信密切联系。自信心是自尊心的基础;自尊心的确立,提高人的自信心)。
问:现在的你与小学时的你相比,有哪些不同?
(生答:个子高了、书包沉了、想法多了……)。
师:自我意识的飞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很多以前没注意到的问题,别人身上的问题在我们身上发生了。所以,我们爱照镜子,我们爱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在群体中我是怎样的角色?我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这一阶段加强了。
展示三组共6幅画面:(可由老师说明意图,请有绘画特长的同学来画)。
第一组——“马路赛车”、“跑1500米,我上”
第二组——“上课照镜子”、“衣着整洁站少先队岗”
第三组——“模仿黑社会老大”、“妈妈,不要私拆我的信件”
问:这些情形在你身边发生过吗?每组画分别反映了中学生哪些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青少年自尊自信的主要特点:渴望表现自己、关心自己形象、要求他人尊重自己)。
问:画面中所反映的行为,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
(目的:从心理教育纵深到行为指导。)。
学生做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是苦乐交织的一种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活动;认识到学习能不断认识和发现自我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无穷快乐,认识到学习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能力目标:提高自主学习、克服困难和辨证思维的能力,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学习苦中有乐,领会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能够喜欢学习;懂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从而学会感激家庭、感激学校、感激社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任职内驱力,通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辨证得客观地看待学习中的苦与乐,并能够正确对待。
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是一种快乐”。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四季的美丽图片。
提问:为什么会有四季?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是谁?出自哪里?
3.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
4.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
(简单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开始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
你们都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知识的呢?(课堂、电视、课外书……)。
无论是那种途径,都是通过学习学得的。我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以后也将不断的学习下去。在我们这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的同学一定对学习有着不同的感受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咏叹一下学习。
(二)新课。
1.咏叹学习。
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怎么样来咏叹学习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春天,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锄。
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舞明月霜天高。
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四时读书乐。
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你觉得我们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呢?
引出读书有苦有乐,到底是苦大于乐还是乐大于苦呢?
2.自由辩论:学习中苦大于乐vs学习中乐大于苦。
总结陈辞:是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是苦乐相伴,相互交融的;先苦后甜;苦中有乐。我们学习中的苦是暂时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克服,寻求解决的方法,困苦会烟消云散。
让我们一起喊出“快乐学习吧!”
3.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讨论着学习是乐还是苦的时候,在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却有人发出了“我要读书”的呐喊。
a.多媒体出示《我要读书》的图片资料(见课件)。
讨论:1.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同龄人失学或面临失学呢?
2.请同学们想象失学后生活的种.种遭遇或以后可能出现的遗憾。
3.请大家谈谈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环境。
b.看相关链接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四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结合以上材料,你有什么启示?
c.看漫画:放牛娃的理想。
说说你的感受。
(三)作业:
根据图画和这节课所学的,结合实际,写一点心得体会。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懂得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高尚的志趣、开创进取的精神,才能培养耐挫的品质。教会学生一定战胜挫折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过程与方法:
发动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学生的实际,互相交流抗挫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不畏挫折的可贵心理,教会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解决他们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初二政治教案篇三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战胜挫折的方法,因为前面已讲清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挫折,挫折具有两重性,应将消极作用转化为积极作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途径。
教学难点是探索创新。探索创新与挫折之间的关系在前面没有涉及,因此讲起来学生会感觉接受困难。教师要讲清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和失败,需要人们正确面对,努力克服。通过讲解,使学生懂得发明创造并非是名人、伟人才能干,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教法建议。
1、运用典型事例感染学生,也可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例子。
2、学生谈自身遇到挫折后自己如何解决的?(谈方法)。
3、探索创新时可利用实物、学生体验、看录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4、听歌曲《水手》并欣赏名人名言,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战胜挫折离不开信心、理想、勇气。
教学设计示例。
(投影):试看大风雪,独立有青松。
又看耐春寒,篱边长忍冬。
千锤百炼后,才见思想红。
--------陈毅。
(问题)这首诗说明了什么?
三、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
(投影):同学们看两位伟人的事迹。
1、清代作家蒲松龄落第后,并没有被落第造成的挫折击垮,下决心干一番事业,他写下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这样写了,也这样做了。终于完成了传世名著《聊斋志异》。
2、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十年**期间被送进“专政队”,被当作“白专典型”遭受批判,受尽谩骂、嘲讽和打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他以顽强的毅力专心研究歌德巴赫猜想,终于提出了震动国内外数学界的所谓“陈氏定理”,为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学们思考两位人物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挫折?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学生答):略。
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目标,才能激发火一般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冲破重重阻力和障碍,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
1、培养承受挫折;。
(1)、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2)、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会怎样呢?
学生讨论:略。
就会目光短浅,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一遇到挫折就被压倒。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确立高尚的志趣。只要有了志趣,我们才会“乐此不疲”,古往今来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是因为兴趣、爱好,推动他们事业的成功。
这方面我们同学能举例说明吗?如爱迪生、王曦之、曹雪芹、我们著名的跳水运动员田亮。
(3)、发展高尚志趣。
要能承受挫折,我们还要树立开拓进取的品质。
(4)、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美的是奥秘。”
投影:小竞赛:请你回答,下列发明的发明者是谁:
(小活动):教师用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等方法,展示生活中的物品-----带橡皮的铅笔、折叠伞、月票、带圆珠笔的教鞭。
如有条件的学校可播放《中小学生发明大赛》。
(投影):“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你就拒绝了成功。”
(学生回答):略。
(学生活动):谈自己遇到挫折如何解决的?
教师归纳总结:
3、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1)、冷静对待:
(2)、自我疏导:
(3)、请求帮助;。
(4)、积累经验:
[小结]: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更好地掌握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把自己培养、锻炼成积极迎战挫折、战胜挫折的强者。
(歌曲《水手》)、名人名言赏析。
(投影):
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道路。------------拜伦。
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不幸是一种最美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只有痛苦会留下教训----------富兰克林。
艰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就是下决心获得成功-----------拿破仑。
初二政治教案篇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1、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臭事的错误观念,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自主地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个人隐私的含义、具体内容及作用。
老师收集一些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之间侵犯个人隐私方面的日常事例;学生思考自己对个人隐私和隐私权是如何认识的,回想自己的隐私受到过哪些侵害,自己是否侵害过他人的隐私。
讨论法、体验法、情景教学法等。
一、情景导入:
老师手上拿着一封信,告诉大家,这是写给你们中的某一个同学的,问:“我能拆这封信吗?”“如果我强行拆了,怎么办?”
学生发言后老师引导。
二、学习新课:
(一)、人人有隐私。
1、帮小红讲清道理:
学生阅读教材p46页内容,对小红的做法发表个人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注:不必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能够讲清道理,但从中可了解学生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已有认识)。
1.讨论:“隐私就是臭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们?
2.阅读p47两段相关链接,学生列举类似的例子,明确当今世界,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们迫切要求保护个人隐私,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3。共同学习教材p46页大字内容,重点了解隐私的具体内容和保护隐私的意义。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学生阅读案例:某影视明星认为某报侵犯了自己隐私权的事例。围绕书中两问题作简要分析,引出隐私权的问题。
2。学生阅读教材p48相关内容,了解隐私权的含义及保护隐私权的作用。
3.讲解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显示《宪法》和《刑法》的相关条文,得出: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害。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得出:公民有权对个人的信息保密。
(3)情景展示:未经同意,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学生私自撕下同学信封上的邮票。
思考: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请说说理由,并列举类似的现象。
引导学生明确通信包含多种方式,而不仅限于普通信件。
得出结论: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
小结:学生归纳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强调:任何人都不得滥用权利。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展示(p51页),思考: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二、学习新课。
(一)、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
结合导入中的情景,思考:
(1)、父母有监护义务,他们应通过哪些正确途径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2)、列举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小结: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
1、友谊与隐私:
材料一、荣荣和肖肖是好朋友,荣荣将自己的日记给肖肖看,并要求为其保守秘密,但肖肖却公开荣荣日记的内容。荣荣对朋友不守信用很气愤。
问题:你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材料二、王军无意中知道了好朋友吴海的qq号和密码,他偷偷地查阅了吴海的qq聊天记录。把其中好笑的事情讲给其他同学听,使吴海很难堪。你认为王军的行为:
a、破坏友谊。
b、太不道德了。
c、没什么关系。
d、侵犯了其隐私权。
老师归纳: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对朋友的责任与信誉意识。责任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信誉体现对他人的忠诚,只有责任和信誉才能为我们的隐私建立安全的港湾。
2、再列举一些和隐私有关的情景,由学生对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提出处理意见,倡导大家应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二)、依法维护隐私权。
1、出示材料:
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王某向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行为。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要依法维权。
1.引导学生具体认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2.那隐私权受到侵害后,怎样去维护呢?
(1)学生阅读p54页大字,了解一些维权的具体方法。
(2)出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隐私被泄露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此情景中隐私受侵害的原因,从而得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结合3中(2)的方法,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指出: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还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
三、小结本课:
1、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初二政治教案篇五
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法律鼓励做得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得我们坚决不做。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初二政治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臭事的错误观念,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自主地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个人隐私的含义、具体内容及作用。
课前准备:
老师收集一些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之间侵犯个人隐私方面的日常事例;学生思考自己对个人隐私和隐私权是如何认识的,回想自己的隐私受到过哪些侵害,自己是否侵害过他人的隐私。
教学方法:
讨论法、体验法、情景教学法等。
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
一、情景导入:
老师手上拿着一封信,告诉大家,这是写给你们中的某一个同学的,问:“我能拆这封信吗?”“如果我强行拆了,怎么办?”
学生发言后老师引导。
二、学习新课:
(一)、人人有隐私。
1、帮小红讲清道理:
学生阅读教材p46页内容,对小红的做法发表个人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注:不必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能够讲清道理,但从中可了解学生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已有认识)。
1.讨论:“隐私就是臭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们?
2.阅读p47两段相关链接,学生列举类似的例子,明确当今世界,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们迫切要求保护个人隐私,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3。共同学习教材p46页大字内容,重点了解隐私的具体内容和保护隐私的意义。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学生阅读案例:某影视明星认为某报侵犯了自己隐私权的事例。围绕书中两问题作简要分析,引出隐私权的问题。
2。学生阅读教材p48相关内容,了解隐私权的含义及保护隐私权的作用。
3.讲解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显示《宪法》和《刑法》的相关条文,得出: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害。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得出:公民有权对个人的信息保密。
(3)情景展示:未经同意,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学生私自撕下同学信封上的邮票。
思考: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请说说理由,并列举类似的现象。
引导学生明确通信包含多种方式,而不仅限于普通信件。
得出结论: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
小结:学生归纳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强调:任何人都不得滥用权利。
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展示(p51页),思考: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二、学习新课。
(一)、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
结合导入中的情景,思考:
(1)、父母有监护义务,他们应通过哪些正确途径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2)、列举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小结: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
1、友谊与隐私:
材料一、荣荣和肖肖是好朋友,荣荣将自己的日记给肖肖看,并要求为其保守秘密,但肖肖却公开荣荣日记的内容。荣荣对朋友不守信用很气愤。
问题:你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材料二、王军无意中知道了好朋友吴海的qq号和密码,他偷偷地查阅了吴海的qq聊天记录。把其中好笑的事情讲给其他同学听,使吴海很难堪。你认为王军的行为:
a、破坏友谊。
b、太不道德了。
c、没什么关系。
d、侵犯了其隐私权。
老师归纳: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对朋友的责任与信誉意识。责任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信誉体现对他人的忠诚,只有责任和信誉才能为我们的隐私建立安全的港湾。
2、再列举一些和隐私有关的情景,由学生对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提出处理意见,倡导大家应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二)、依法维护隐私权。
1、出示材料:
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王某向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行为。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要依法维权。
1.引导学生具体认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2.那隐私权受到侵害后,怎样去维护呢?
(1)学生阅读p54页大字,了解一些维权的具体方法。
(2)出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隐私被泄露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此情景中隐私受侵害的原因,从而得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结合3中(2)的方法,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指出: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还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
三、小结本课:
1、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初二政治教案篇七
备课时间:2015.3.5主备人:史孟强审核人:葛志强。
备课时间:2015.3.5主备人:史孟强审核人:葛志强。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环境被破环》优。
秀说课稿范例。
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
第二课哭泣的自然《环境被破环》说课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被破坏》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部分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教育,贯穿着“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整个第二课既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又是第三课落实环保行动的前提。如果不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就不会有意识地关爱和善待自然,不会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特别是我国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环保行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又正值春天,是学生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好时机,对于环境的状况学生尤为关注;学生在地理、生物、语文、英语等课程对于环境问题有所学习,再加上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学生对于资源、环境问题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当前环境被迫破坏的状况,特别能震撼学生们的心灵,激发学生亲近自然、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应该不会很困难。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帮助学生认识到目前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
【能力】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卫人类家园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了解大自然的状况,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知道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现象,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教学难点:环境破环的后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
(1)指导阅读法。
指导学生的课堂阅读活动,重视课堂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并点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做好辅导工作。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powerpoint、挂图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4)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2、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主动地“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学习小组课前对当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信息,课前准备好调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2、教师准备:符合教材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七、教学过程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土壤资源与空气资源,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破坏,恰恰又反过来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沙尘暴、龙卷风、洪水,等等,都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长。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说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
八、板书设计略。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优秀说课稿范例。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主要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多一分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实质。
2、教学难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联系实际安排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是:1、让学生结合课本105页虚框内容和生活中给别人取绰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这样做的危害,让学生直接进入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个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并谈感受,在活动中去掌握知识,领会做人道理,提高语言表达、分析、理解等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本108页的虚框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六、说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直接利用课本105页的虚框内容和学生中给别人取外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形成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2、讲故事,谈感受,学习新课。
老师或学生讲别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自。
己的小故事及当时的感受,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及这句话的实质,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交流几个准备好的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并讨论主人公的感受,从中掌握课本知识“换位思考的含义、实质”领会做人道理。3、自己动手,完成课本所设活动。
察、感受,完成课本活动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4、新课巩固,展示所学知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我的说课结束了,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二政治教案篇八
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的履行义务。
新授:板书忠实履行义务。
一、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一)某中学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1、出示东南亚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校师生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兴趣。)。
2、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人道主义)。
(二)相关链接——“五爱”
(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举例说明两者的关系: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鼓励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法律不可能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来补充。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实践活动: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1、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一)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
3、教师点播——法律要求做的,应该像地理环保小组同学那样积极去做,自觉去做,不要无可奈何勉强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纳税。
(二)观察图文材料,根据材料讨论我们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我们可以怎样来做?(一小组为一个团队,选择一个法律要求做的义务进行讨论,哪一个团队想出来的做法多而且可行,获胜加分。)。
(三)实践活动: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2、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
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一)贾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3、教师小结。
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危害。
第二,帮助学生明确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后果,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4、阅读相关链接,让学生明白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5、实践活动: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6、结论。
对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做了就是触犯法律。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怎样来忠实的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吗?(三个结论)。
初二政治教案篇九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高中分校姚丛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题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一年级第四课。
第一节第三框。其内容与“十六大”精神紧密相连,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问题、国家政策问题、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等。既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又使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得到了升华,所以,意义重大。
(二)。
教学。
目标及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知水平和近几年的考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第三产业的含义、分类,理解其地位和我国当前发展第三产业的特殊意义。
2、能力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侧重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通过图表讲解,提高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并训练辨证思维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国家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树立强国意识,增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国目前三大产业现状、国家政策热点、十六大报告精神以及近几年的考点,确定以下内容为重点:
1、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
2、我国的产业结构该如何调整。
(四)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本身特点,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难点问题。因为学生刚刚接触经济学,对于经济结构的内容很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处理:教材的逻辑顺序是依次讲解第三产业的含义、划分、地位、作用、我国第三产业的现状、加快发展的意义、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准备把这些知识点归纳为两个部分,即:概论部分和我国的第三产业。这样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高的问题,同时使学生增强自信,不过多地依赖教材,也可以锻炼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教学手段及确立依据:依据新课改精神,教学过程要优化,就必须有教学手段的参与,一定手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服务的。我校已经为高一各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装置,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它具备容量大、丰富多彩、调节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效果的功效。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创新,教师应大胆地、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师尤其如此。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符合高一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二)新课导入(含复习提问):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且直观,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内容,请学生分析应该属于第几产业的内容。提问:农业、工业各需要走什么道路,依靠什么去推动?引出第三产业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又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连贯。
(三)新课讲解:按照学习。
一、二产业时的思路,即:概论部分和我国的具体情况。
1、概论:
(1)第三产业的含义:不是重要概念,所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第三产业还叫什么?为什么?是生产部门吗?三大产业中都有哪几个是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凭借什么提供服务呢?为哪些方面提供服务?通过这些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2)第三产业的划分:四个层次,对于学生来讲不了解,所了解的都是肤浅而片面的。所以必须请学生先阅读,去熟悉然后教师通过新课导入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分别属于哪个层次的,也做到了“一材多用”。然后,教师根据教材上的每个层次的部门,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辨别,提高他们的辨别分析的能力。特别指出“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差别,它们分属于不同的产业,提醒学生审题要细致,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3)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回忆三大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来讲解,从学生熟知的内容入手,便于理解和接受。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其他因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懂得事物之间联系的紧密性,适用于重点班学生。到目前为止,上册教材关于“地位”的知识点已经有很多,可先让学生自主去回忆,教师用多媒体打出所有的十个知识点,使学生发现自己思维的疏漏之处,从而加深印象,也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中要善于把同类的问题归纳整理,养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我国的第三产业:仍然从现状和措施两个方面去学习。
总结。
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同时既看到纵向上我国第三产业有所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又看到横向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哲学奠定基础。
(2)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不看教材,根据前面对第三产业各个层次的理解和记忆,自行分析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会有哪些。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并从问题的解答中受益,从自行思考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尝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也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后请学生看教材,寻找自己思维的疏漏之处,更能加深印象,进一步理解知识点。
对于已经理解的三个方面,下一步就是记忆,此处采用快速记忆法,调剂课堂节奏,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即竞争激励法。它的特点在于竞争性,符合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心理状况,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内在潜力,求的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综合运用鼓励机制、成功机制等良好的激励方法。
3、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请学生看教材98页“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回答两个问题:(1)图示说明了什么问题?(2)如何解决呢?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出下一个内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教材在“十六大”召开后新修订的内容,反映了“十六大”精神,是结合了教材重点与时政热点,又是学生生疏的难点,所以既要强调其重要性,又要详细剖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四)巩固练习:设置两个层次:(1)识记与理解:利用学生手中的同步作业本,通过单项选择题加以巩固,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识记和理解,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2)巩固与提高:利用材料分析题(多媒体打出),既锻炼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灵活应用的能力等。
(五)小结与板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整体,不但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还要有具有艺术性的结尾,整理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观点,发展能力,活跃思维,查缺补漏。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演绎式板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突出知识结构与重点,同时突出了教学主题。在总结过程中,针对知识体系,请学生确定本节课自己认为应该成为重点的内容,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判断力。
(六)作业:两种要求:
(1)必做题:同步作业本相关的问答题,这是巩固新课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完成。(2)选做题:学习完三大产业之后,请同学们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整理出来。这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所以,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甘落后的意识,也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给优生一定的发展空间,来提高自己。
初二政治教案篇十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听着这首歌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我们自己的家,家,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指导学生阅读《可爱的家》,思考走遍天涯海角,最思念的地方是什么?在家中是谁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自己又该给家里做些什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分享家庭的温馨,一起思考对家庭的责任。
初二政治教案篇十一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照片,介绍一下自己选择这张照片的原因。介绍完了之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揭示家庭的美好——是落叶回归的根,是孤雁向往的巢,是江河拥抱的海,是航船依靠的岸。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教师引导、组织活动:说一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
初二政治教案篇十二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培养学生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和长悲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知道父母给与了自己生命,父母抚养教育自己成人,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赋予的义务。
初二政治教案篇十三
知识目标:
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初二政治教案篇十四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p4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
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初二政治教案篇十五
1、【导语】: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家。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开始为我们绘制宏伟的蓝图,编制美丽的理想甚至为我们早早起好了名字。
有没有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名字的含义呀?(请2—3名同学介绍。)。
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什么是家呢?”
2、【情景故事】:教材p4两则故事说:“那……不是我的房子”“我又有家了”。那么“家到底是什么?”
3、体验活动一:我眼中到的家。(并请说明理由)。
小结】: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一片蓝天;是一把伞……。
4、【我说我家】:
——我们有不同的家庭结构:大致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等。
知识拓展】:家庭是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庭关系的确立也有多种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结婚组成的新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的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成的新家庭。不同的家庭关系,促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
5、【实话实说】:喜欢“选择什么样的父母”?
a、小冰早就想买一个新款mp3了,妈妈说家庭经济不宽余,一定要买的话就看期末考试有没有进步。
b、小亮是一个很调皮的男生,这次在学校不小心打破一块玻璃,要赔偿人民币15元。可是小他的父母刚听了一个开头,便不高兴了,拿起皮鞭打了他一顿。
c、小宁生活在一个十分优越的家庭。怕起早,每天爸爸开车送她去学校;嫌菜差,每天保姆送饭来学校;穿的是,用的是精品;妈妈还告诉她学校的值周劳动不要参加。
d、……。
小结】: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种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亲情,是无法选择、无法改变的。
6、【作业】:介绍我家的好品质、好家风。
初二政治教案篇十六
知识目标:
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多媒体课。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
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p4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
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初二政治教案篇十七
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受教育,人要终身受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急剧增加的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岗位,甚至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因此,受教育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一方面,现在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侵犯初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如有的家长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的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有的校舍危险不能上课,有的教育场地被非法占用,有的不法分子扰乱学校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等。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学生则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而现在在初中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完全履行受教育义务的现象,如有的初中生动辄迟到早退,甚至逃避作业,逃学……,因此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受教育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对于正在接受高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接受教育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初二政治教案篇十八
知识目标。
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与认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生活,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到生活之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难点。
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组织了“墨缘·大手拉小手”活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在社区活动室教小学生书法和国画。一个暑假下来,小朋友们亲切地称他们“墨姐姐”“墨哥哥”。为了让课堂秩序更好,小学生们进步更快,他们还钻研起儿童心理学和国画技法教学。小东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大大提升。
你是否有和小东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交流你的付出与收获!
分享同龄人的故事:
1.小林参加城市文明交通志愿岗活动。
2.地铁志愿服务工作。
3.杭州中学生清洁共享单车。
结合学生的分享进行小结:
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能帮助我们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与收获的欣喜。
板书:在社会中成长。
二、新课讲授。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出示图片情景(四副图片)。
结合图片,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
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的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管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日渐养成,我们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情境故事:狼孩的故事。
印度狼孩的故事——人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学会生存的技能,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狼孩儿故事详见ppt)。
狼孩儿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和你的同学讨论一下。
小结:
“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
从狼孩的告诉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知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课堂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农业、工业、建筑业、纺织业、五金业所提供的物品,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既然人的生活、成长离不开社会,那么中学生应该与社会建立怎样的连接呢?
(二)亲社会行为。
情景材料展示:
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10月启动初中学生学农教育,编制了学农项目市级实施方案,将学农教育计入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农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田间劳动,都学习配菜做饭,都有劳动成果。学农期间学生跨区跨校混合编班,学生自带铺盖,自行负责日常生活、内务整理。学生们不仅学习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体会动手创造的乐趣,更增强了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培养了互助、友爱、感恩的精神。
分享两个同学的学农日记,思考问题。
思考:学校为什么要组织类似于学农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意义是什么?你参加此类活动吗?说一说你的收获。
(教师可利用ppt内的教学素材或者找寻本校学生身边的真实素材)。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
亲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的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出示材料: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探究与分享:
中学生小明的学校要组织大家去研学旅行,小明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因该是学习书本知识,去研学旅行会耽误学习时间,所以小明很不想参加这次研学活动。
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会如何规劝小明参加这次活动呢?
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拓展空间。
研学活动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热词。和你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设计一个研学方案。
如果设计巧妙且富有创意,可以把你们的创意提交给学校相关负责部门,争取让你们的创意变成现实!
三、课堂总结。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想,急他人之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人.
四、布置作业。
预习第2课,第1框。
板书设计。
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1)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2)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题。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勤社会行为。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只要抓住社会生活中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线展开。
在教学上,根据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同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能干事,事事能干好,取得意想不到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