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教学论文大全(22篇)
总结是一种对经验的沉淀和提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吸取教训,并避免重蹈覆辙。总结要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电教教学论文篇一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和网络迅速普及,并使之运用到各个领域,多媒体作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重要产物之一,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体验与突破,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的问题。
1.缺少师生之间课堂互动。
多媒体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衍生物,其应用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使得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表现出过度的依赖和崇拜,在教学中滥用多媒体教师应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地听课,这也无形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2.缺少教师个人教学特色。
根本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同时也失去了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由于网络的进一步发达,许多教学资源都会很容易地获取,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却也使得教师在庞大的教学资源面前迷失自我,失去了自身教学的思考。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猪照搬照抄,完全丧失了教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段进行的是僵化的教学方式,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良后果。
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先进性,结合语文的灵活和多变,使得语文的教学课堂从一个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声音、图片、视频的三维立体的动态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更加广阔有趣的语文世界,吸引着学生去探索和追寻,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教育教学道路上,与时俱进,散发出时代的光彩。
1.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语文课堂的情景式教学。
语文学习当中会有一些偏重于抽象的情感的表述和表达,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感同身受地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全盘吸收,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进入到相关情景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当然,这种情景的设定在没有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之前是很困难的,因为他要完全依靠教师的语言和动作,但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是情景的创设者,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这一切更加容易,通过视频等的辅助,学生很轻易就会进入到相关的情景当中,这对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教学上的一大突破。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只有声音的课堂。
2.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会过于重视学生的笔试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最新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培养学生的教学方案不能得以实施,这就给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带来了重重阻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出现以及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这一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演讲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但是教师的示范毕竟只能涵盖演讲的一种特色,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演讲技巧,但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演讲范例,以一种可视的形式更为直观有效地表现出来,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完美结合,帮助学生系统地提高自身的演讲水平,这就使得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得以大大提高。
3.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在学习过程当中会有些枯燥难懂,而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缺乏对于事物的持续注意力,对于较为难懂的内容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就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海的女儿》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会给学生放映《海的女儿》的动画片,以此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讲的细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既是一次教学改革和突破,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次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考验,我们要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多媒体教学,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电教教学论文篇二
当前教育界议论较多的话题是创新教育。但是改革的思路一般是关心体制、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变革,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它能促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到教学模式、教育观念及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为创新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实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更是起到了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怎样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用较少时间,学会较多知识,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呢?通过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使电化教育促进教学优化,必须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规律,科学运用电教媒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的作用。进一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进小学语文的教学结构。
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性质,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我探索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使学生“认识——理解——内化——扩展”的教学结构。
1创设情境、导情激趣。
例如: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神奇的七巧板”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同学们老师最近又有了一项新的爱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电脑课件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案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拼组七巧板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感知阶段电教媒体发挥了创设感知词语知识的情景,提供与所学词语知识有关的事实材料(声音的、图象的),帮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所学词语的作用。
2指导点拨、自主探索。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讲到动物的活动方式一段,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对各种动物的活动的样子理解的不是很好,而通过语言文字很难使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印象,这时就是利用多媒体的好时机,让学生通过录像、动画和电脑制作的课件,可以非常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那生动的形象、丰富的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课后他们兴致勃勃谈论着课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且还能把这些知识自觉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在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阶段电教媒体以自身所特有的表示词语信息形象化的优势,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作用。
3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确定的重点词语,运用电教媒体设计图文结合的多种形式练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加深理解、熟练运用。更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使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之中。
如在教学12课《吃虫的植物》时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内容以后学生对吃虫的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生活中我们又很少能看见这种植物,如何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呢?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了解到更多关于吃虫的植物的知识,不仅有利于本课知识点的巩固,并且可以使课上的知识得到扩展,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巩固学习这一阶段中,电教媒体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这样做,有效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就要寻找它们最佳结合点。
首先,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重点、难点,从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设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实、形象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和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其次,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想投影、录像、电脑课件等,对感知材料进行理解和概括,使思维活动有了依托,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效果。
再次,教师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围绕应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设计以电教媒体为中心的画面,进行深化练习,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以达到在理解语言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
最后,教师要选择电教媒体使用的恰当时机,克服随意性。那么电教媒体适合在什么地方运用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引发学习动机的;
(2)意思抽象的词语离开具体形象的感知难以理解的;
(3)重点、关键词语需要强化加深印象的;
(4)内容展示的事例需要拓宽视野的;
(5)提出问题、可以讨论引起思辩的;
(6)显示过程、可以启发思维的等等。
以上的这几种情况,学生由需要而引起“兴奋”的心理状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最浓、想象最丰富,这是如果恰当及时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学习目标上来。
总之,抓住电教媒体最佳作用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关键。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将教科书与电教手段有机结合,精心选择,设置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注意随时调整、补充,以便电教媒体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的作用。
电教教学论文篇三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式,面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要牢固树立探求知识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个助推剂的意识,还要有整合语文教学资源的能力。新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文化的角度、从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的角度上发展学生。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究心理的需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语文教学内涵更加丰富,更有生气。语文教师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而且还会不断再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将学校、家庭、社会的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才能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自有课堂教学形式开始至今,一直就伴随着语言、教材、板书、挂图等传统教育媒体的使用。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电教媒体如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为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优化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学生对计算机虽有几分陌生但却兴趣盎然。教师为能跟上教育的步伐也不甘示弱,积极投身于新型教育的改革浪潮之中。电教媒体以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运用电教媒体,老师们都这样评价:收到了事半功倍地效果。诚然,我们不能让电教媒体代替了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为了课堂的热闹而形式化的使用电教媒体,使语文课堂显得虚、闹而又杂。因此,必须合理地适时地使用电教媒体。
电教媒体有着不可估量的优势,如果我们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花枝招展而无实效。在具体操作时,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小学生年龄小,实践经验少,对教材中的某些片段、词句理解有困难,也很难将文中描述的比较抽象的景色难以理解,通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件,可使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例如,《索溪欲的“野”》一文,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索溪欲的山的野,学生没有去过索溪欲,对索溪欲的美景不能直接感受,只能凭空想象,存在着思维的跨度和理解的难度。文中描述的“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那种天然的野性的美更是让学生难以理解。此时,教师针对学生这一难点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到其中的美丽景色中,让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瞑目感受其中的美景,有的学生还能拓展思维,将画面以外的景色描述一番,是那么生动而又美丽,从而又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
二、电教媒体应该为学生的学习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简单而又乏味的教学媒体已经对学生毫无新鲜感了,也难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电教媒体,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容、方便的手段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二年级杨琼容老师在教学《日月潭》一文的生字时,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生字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再相互交流。老师根据学生交流信息,得知学生对“茂、建、展”字的学习有难度,因此,老师抓住出示电教媒体的契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是怎么写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屏幕上的书写动起手来。这样,不用老师呆板地讲解就让学生迅速地记住了这几个字的写法,并牢牢地记在心里了,不但加深了印象,而且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使现代媒体真正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插上翅膀;而不是穿现代媒体的新鞋,走传统灌输式教学的老路。教学中,老师只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二年级学生,想象思维能力还停滞在一个起步阶段,合理而又巧妙地利用电教媒体,通过图、文、声、像,构造出富有强烈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杨琼容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日月潭》一文时,老师知道学生无法将抽象的文字形成具体的表象,为了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从学生这一实际出发,教师便出示“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想童话中的仙境”相应的优美文字与生动画面相结合的媒体资源,不仅使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内容。整节课给人一种清晰的感觉,不但突出了重点,还解决了难点。这样,既强化了教学目标,还优化了教学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泛泛地读书使得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好呈现媒体资源的契机,不但能使学生兴趣倍增,而且省时省力。《景阳冈》一文中,仅凭文字,武松打虎的情景就只能靠学生瞑目想象了,那“一扑,一掀,一剪”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图、文、声具备的电教媒体使学生对文的理解易如反掌了。
小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对课文所展示的画面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很难通过抽象的文字在脑中建立具体可感的表象系统。为此借助录像、投影等电教媒体,再现课文形象,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学生有兴趣去深入学习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朗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课件,将文中关键词、句、段显示出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从而领会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达到发展思维,深入朗读的目的。所以,勤用录音进行模仿朗读,巧用录像再现情境进行赏析美读,妙用投影比较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更能培养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如教学《匆匆》一课时,我借助朗读录音、照片投影、录像等媒体,带领学生赏析朗读。通过这样轻巧而又婉转的赏析,让学生自然产生了一种想读的冲动,于是,越读越爱读,还能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主动参与,使学生愿读、乐读,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最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娱情激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特殊功能,使学生乐看乐学,能激发其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运用实际、技巧等的要求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根据教学实际科学、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只要适时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诸多的方便,能使学生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更利于学生从捷径理解、深化课文内容。归根结底,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电教媒体也为我们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电教教学论文篇四
作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小学生对写作文的惧怕心理,致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写时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作文质量低下,批改烦琐。因此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提高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
作文教学我认为: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目前,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指导模式划一,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跟着老师思路转,自然就形成学生看到作文怕,教师批改作文也怕,作文教学成了老师、学生的一大负担,这种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维模式、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也谈不上学生作文的兴趣了。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必须大胆地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训练。提倡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进行个体化的语言表达。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交往实践的情感调节能力、自控能力,又能懂得写作文的意义,明白写作要求。我的做法:一是借助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手段依据现代科技知识进行想象创造。例如:在指导苏教版第十册习作3时,习作要点要学生写出扬子鳄的分布的地区、外行特点、生活习性等,学生对这些不够了解。我课前要求学生从课外书上查找有关资料(文字的、图片的)上课时再将准备的有关资料、图片,用投影片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素材就多了。二是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再利用电教手段,通过作前的指导,让学生感到这次作文的有趣性,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赶快把自己想到的意思、情景写出来。
二、拓宽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写。
[1][2]。
电教教学论文篇五
摘要: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电教媒体,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突破难点;对比求真。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故有人把他称作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电教媒体,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应充分考虑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序言时,一开始就利用录像片展示我国近年来生物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然后巧妙地引出问题。学生边欣赏边思考,不仅使同学们意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加强教学感染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这一因素的能力性。
为此,我们可利用电教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文字性的描述进行还原,创设情景和场景,加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例如,在教授《环境保护》时,为使学生对环境的重要性有直观真切的认识,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有关内容通过动画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还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参与表达。这样的教学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激发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直观形象,突破教学中难点。
使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电教手段来突出在教学中的重点和常规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好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受精和结实》一课,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受精这一过程通过动画短片,模拟形成的变化过程,把抽象化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四、拓展教学,打破时空的界限。
在常规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力。有些美容由于受时空的限制无法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致使教师教的勉强,学生学得困难。这时,如果我们能借助电教手段设计和表现课堂内容,就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进而增加课堂的容量,降低教学难度。
五、对比求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比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们思维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比较,筛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比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投影教学正可为一次契机,为学生解读感性材料,使之达到对比分析之效果,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讲《被子植物的分科举例》中的双子叶植物纲时,教师先用投影出示十字花科的白菜、萝卜,豆科的大豆、槐树、菊科的向日葵、蒲公英等植物,让学生对比区别并总结各科的主要特征。
总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因而要致力于电化教学的探究,为学生汲取知识的营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电教教学论文篇六
运用电教媒体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能让教师如虎添翼,更让我们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我切身感受到了它在数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时,我向学生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特殊的朋友来,此时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利用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每个图形像真的一样飞到我们面前,展示在了屏幕上。学生们兴奋不已,说着这些图形的名称。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显示出四个图形给学生们带来的节目:有乡村的小屋,烟囱里还冒着烟;有正在发动的小轿车;还有快速行驶中的火车。然后图片全部消失,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看到的东西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简单的图形拼凑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学生觉得既新鲜又好奇,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为巩固练习时自己拼组图形做好了准备。
二、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可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长方体有六个面,再用媒体演示:出示六个长方形,再慢慢围成一个长方体,并将围成的长方体旋转一周,然后依次抽出长方体的后面、下面、左面,接着分别同它的对面比较,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使原来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更精彩,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认识元、角、分”的教学中,我制作了10元、5元、2元、1元、5角等可随意拖动的钱币和物品价格表,我让学生利用鼠标移动这些钱币,使其组成这些物品的价格。以前上课总是老师在操作电脑,这回轮到他们操作,学生们感到十分新鲜,个个都跃跃欲试。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在与老师的共同协作下完成了教学任务,且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
总之,多媒体教学让教师成了指导者、帮助者,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枯燥感,有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练习的机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电教教学论文篇七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对创设教学情境十分有效。投影仪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学生可以快速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及场景,就像是身临其境一样,良好的教学情境更容易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形象生动的教学也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
如四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整篇文章都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的坚强勇敢和对父亲的信任,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但小学生阅历较浅,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认识也不够,只有把地震等这些抽象模糊的概念、事物以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个时候就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利用电教媒体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情境,感受文章的事物和情境,深刻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时,先给学生观看地震灾害的视频和图片,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学生必定会对地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可以感受到地震灾害的震惊场面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无奈和渺小,调动学生的情绪,提升课堂教学气氛。看完视频和图片再给学生讲解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流露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刻理解文章中描绘的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以及在灾难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内涵。
扩展学习空间,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是为了培育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而这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遇到很多困难。如今,电教媒体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在电教媒体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运载的信息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学生可以很大范围内查询、分析、筛选、整理、积累信息和知识,极大地扩展学习空间。同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利用播放视频与音频、展示图片等手段,让小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2]。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对于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者视频,来达到让学生认识字并会写字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象形字“山”,可以展示一幅一座高大山峰的图片;教学会意字“森”,可以展示三个“木”字结合成“森”字的过程;教学形声字“鹅”,可以播放鹅叫的视频;等等。利用这些展示手段,可以让学生轻松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效提高识字写字的能力。
又如在教授三年级课文《月球之谜》时,除了讲解文章涉及的月球知识外,还从网上寻找许多月球的知识,给学生观看、阅读。对于对月球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把一些介绍月球的书籍、网页、网站、论坛等介绍给他们,教授他们寻找相关知识的方式方法,扩展学习空间,激发求知探索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比较抽象,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相关性,学生容易对其缺乏兴趣。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电教媒体技术能够提供生动、形象的参照物,创设情境,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逼真地展现出来,吸引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授《桂林山水》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桂林,只是阅读课文里面的文字和听教师的讲解,他们无法知道桂林山水具体是什么样的,对于文章中美如画的意境的描写也很难理解。在教学中,笔者巧用电教媒体,把《桂林山水》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用生动直观的图像表现出来。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桂林风土人情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在导入新课后,一边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图片,一边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的美景之中,充分激发学生观赏、品味桂林山水的兴趣,对于文章中“奇峰罗列”“怪石嶙峋”等抽象的词语,也能结合形状各异的山峰图片来让他们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品味出作者语言文字的美,如身临其境一样去欣赏桂林山水,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资源,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是提高学习效率最有用的方法。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是很丰富,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解学科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正确梳理好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资源,把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具象的、容易理解的知识内容,逐一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能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更好更有效率地接受语文知识[3]。
如在教学《称象》这个课文时,经过梳理,这一课的重难点知识就是“曹冲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如果只是依靠阅读课文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曹冲到底是怎么称出大象重量的。所以,这时候就要借助电教媒体,充分利用资源,把“赶大象上船”“船舷画线”“赶大象下船”“放石头上船”“运石下船”“称石”这一曹冲称象的过程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称象的步骤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多媒体展示完之后,让已经理解曹冲称象原理的学生上台表演,把称象的过程演示出来,让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以更加轻松的方式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教材内容,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标提倡大语文教学观,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在教材的内容上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知识,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弥补教材资源的短缺,有效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节省课堂时间,优化教学环节。同时,电教媒体丰富的知识环境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打开学生进行创新的大门。
如在教授《乌鸦喝水》时,为了拓展延伸知识点,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找一些类似《乌鸦喝水》这样益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发散他们的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先播放乌鸦喝水的影像,根据影像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一下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乌鸦喝水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这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针对学生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做出科学的点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播放相关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看到茂盛葱绿的树木,手一拍,就看到了多姿多彩、大小不一的鸟类,就像文章中所写的“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生动鲜明的一幕,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鸟的天堂”。针对学习这篇课文,给学生布置一个描写大树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描写风吹下的大树,也可以描写下雨时的大树,更可以描写大雪下的大树。总之,让学生全凭自己的想象来描写,以此方法来拓展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挖掘美感因素,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欣赏课文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努力挖掘文章中的美感因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能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授《燕子》时,可以借助文章中的“燕子”来赞美春天的美丽。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来结合文章,帮助学生欣赏文章中优美的句子。介绍完课文的背景知识后,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见过春天的脚步?有没有看见过春天婀娜多姿的身影?有没有感受过春天沁人的气息?”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可能回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进入课堂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对文章进行朗诵,将文字和图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之后,深刻体会到“春天的脚步”“春天婀娜多姿的身影”“春天沁人的气息”这些美的意境,感受到春天的美,得到美的熏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3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电教媒体,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审美等方面的素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更好地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记住,电教媒体只是教学中有用的辅助手段,课堂还是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要寻找到最佳契合点,让电教媒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4]。
参考文献。
[1]张小伟。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4):83。
[2]曾晓荣。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4):26—27。
[4]何兰芝,张淑平。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使用的误区及评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9):125—126。
电教教学论文篇八
从教语文已经十年之久,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它的运用适应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作用。
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一、演示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赏词析句能力,首先教师要优选范例,也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年龄要求,在课文中挖掘有利于达到训练目标的词句因素。
范例选准了,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句,适时施于电教,创造一种最佳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理解作者用词语表达内容的匠心所在。
例如,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我以cai课件为教学辅助手段,以重点词语的理解训练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选择了关键句“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进行分析理解。
王二小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我适时把制作的王二小给敌人带路的cai课件情节片段演示给学生看,多媒体的声、光、形、色的优势特征,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问题迎刃而解。
在全班交流时,有的说,不装着顺从的样子敌人会怀疑他;有的说,装着顺从的样子是王二小的计谋……,可见,学生凭借课件演示,从不同角度体会到了王二小此时的复杂心理活动,水到渠成。
我乘势提问:“从‘装着顺从的样子’可以看出王二小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一问题紧扣中心,王二小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高大形象,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赏析词句的训练在学生心中得到凸现,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运用投影,品评词句,激发学生情感。
品评词句训练是指学生在正确理解词句意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根据课文中心对词句进行品味,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景,感知到课文中栩栩如生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品评词句是通过比较、换词等方法,恰当运用投影,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词语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如理解《穷人》一文中渔夫说的一段话时,我先出示文字投影片,将其中的“搔搔后脑勺”“熬”等设计了活动投影片。
在理解句子时,我让学生将“熬”字换成“度”“过”;我又将活动片“搔搔后脑勺”拿掉,再与原文进行比较,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对句子里能真实而准确地表达渔夫当时的复杂心情,既担心西蒙的两个孩子无人照顾,又担心今后的日子难过,与后文他很快作出决定进行对比,更突出了他的善良;“熬”与“度”“过”比较“熬”字更能让人体会到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难过,但他能勇敢地面对。
体现了他美好的心灵。
从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中,个个对渔夫的敬意之情溢于言表。
三、播放录音,启发联想,促成知识运用。
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词句的理解、赏析训练,更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作者点睛之笔的利用,即教师要巧借语文教材,找准课文的中心词句,运用电教手段启发学生奇思异想。
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迁移、指导作文的宽松空间。
如教学《镜泊湖奇观》一课时,我发现学生最喜欢“吊水楼瀑布”这一段。
究其原因,学生说:“因为这一段写出了吊水楼瀑布的动态美,非常美丽壮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越读越有‘味’”接着我又问:“你是怎样读出‘味’来的?”有的说我抓住了文中的‘它高25米,宽43米’。
;有的说“我抓住了文中的‘声闻数里’”……我乘机抓住“声闻数里”这一关键词句,放录音和录像。
让学生听,听到了什么?看,看到了什么?想,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全神贯注,托腮思索。
不一会,有的学生说:“在离吊水楼瀑布几里外听到轰隆隆的瀑布声。
有的说:“远远地看到瀑布飞流直下。
有的说:“不对,是飞奔直下,因为瀑布的流速一泻千里。
有的说:“我看到瀑布飞流直下,不由得想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来。
学生滔滔不绝的发言,丰富多彩的联想,紧扣“声闻数里”,围绕教师提问,使课文中“点”的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到迸发。
于是,我对学生说:“既然大家兴趣这么高,我们何不随作者一起到吊水楼瀑布一游呢?那就用《观吊水楼瀑布》为题写一段话。
由于学生观看了录像片,吊水楼瀑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段描写具体生动,气势恢弘。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文艺小学)。
电教教学论文篇九
摘要: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态化小学语文课堂,能以境激情,以情促思,以幻促想,以动悟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课堂是一种不同一般的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间共同作用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入生态中,充分享受生态课堂的乐趣呢?我认为电教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小学语文课堂与生态零距离接触,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潜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享受语文学习乐趣的空间。
那么如何正确地运用电教媒体呢?笔者就从自己的平时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生态化意境,以境激趣。
电教媒体有其色彩丰富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声音,让课堂快速进入生态化的情境。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仿佛带上3d眼镜,就在眼前,易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骆宾王的《咏鹅》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我利用电教媒体把古诗变为动画,让学生在画中领悟,用动画促进学生朗读,用动画创设一种鹅在水上游的场景,边读便欣赏,对诗意的理解难度降低,充分感受到小作者对鹅的喜爱。首先借助音乐课件,正确流利地读熟诗。其次出示图片,让学生读诗选诗句描写的图形,从而理解、感受“曲项向天歌”的完美艺术造型,并倾听“鹅”的叫声,渲染气氛。由此再依据诗句为画面涂色,领略“白毛、红掌、绿水、清波”色彩的鲜明与和谐之美,“拨清波”动作的轻盈。最后通过视频再现让学生直观感受,把学生带到鹅的身边,加深对动词“拨”的理解。这样就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感悟到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态化情境,以情促思。
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生态化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景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如《草原》一文,前半部分重点写了作者进入草原感受到的草原之美。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请学生闭目听教师配乐朗诵,想象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其次,请学生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重点出示四张图片:草原天空、天涯碧草、草原羊群、柔美小丘,导读并理解。
(1)能不能说一说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配腾格尔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指导诵读,全班齐读。
(3)你能想象一下作者看到这美景会有什么感受?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既感悟草原之美,又“以情促思”的目的。
三、创设生态化幻境,以幻促想。
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生态化情境幻境,以促进他们开动大脑,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创造。
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产生丰富的幻象。《夹竹桃》这篇配图学文,是学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文章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以及加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从个体看,文中描写的一红一白夹竹桃色香俱全,姿态各不相同;从整体看,满盆夹竹桃挨挨挤挤,静态极美;加上可贵的韧性,带给作者的种种幻象,令人赏心悦目。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种电教媒体的组合使用:用夹竹桃插图,欣赏画面导入,进入学习夹竹桃的静态美;学习夹竹桃可贵韧性段落文章用投影,出示重点句子,朗读体悟;在学习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象段落时,可以制作动画,感受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象:地图、荇藻、墨竹,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接着想象还会带给作者什么样的幻象,把它写下来,分组汇报。最后播放夹竹桃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听说读想写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生态化动境,以动生情。
创设动态的情境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为小学生只有置身于动态的情境之中,才会真正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求知的海洋中遨游,感悟知识的乐趣,真正走入文本,和作者心与心沟通交流。而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达到创设生态化动态的情境。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对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我利用自制flash课件进行范讲,用动画的形式对文中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特写镜头把那双大拖鞋拉近,由近景卖火柴,到远景消失在雪夜中,配以音乐范读“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接着指导学生生说出内心的感受:小女孩真可怜啊!太悲惨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学生又从动画投影中了解了五次擦燃火柴过程。同时安排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幻灯片出示)。
这样通过投影的演示,使学生对小女孩悲惨的遭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犹如身临雪夜。在讲课文最后一节“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又用上了半边富人庆祝大年夜的情景,半边是小女孩卖火柴,五次擦燃火柴,最终小女孩面带微笑的死去的动景,强烈的视觉对比,使学生自然理解了富人穷人的天壤之别。学生仿佛置身雪夜,陪同小女孩一起度过,并沉浸在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之中。
总之,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进入生态化课堂,化解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真正是小学语文生态化课堂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电化教育,(1).
[2]谢进军.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策略,(11).
[3]新语文学习,2012(2).
电教教学论文篇十
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学内容,已引起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革命,成为高科技条件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事半功倍之效。在体育教学中,电教手段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体育知识技能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于运用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
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的空间,课前充分做好准备,了解和分析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通过体育录相带、vcd碟等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全面刺激人体各器官,能使学生从角度轻松愉快的接受信息,避免呆板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例如,在课本篮球部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由于这一动作牵伸全身多个关节,节奏较快,动作复杂。因此掌握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电教手段,先让学生观看篮球比赛的录相及vcd碟片,欣赏精彩进球。让同学们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习上的激情和求知欲。在同学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回放“单手肩上投篮”这一动作的慢镜头。然后把镜头定格在“蹬、伸、屈、拨”四个技术要点动作上,并用投影仪在银幕上显示出相应的文字说明(即具体动作要求、易犯错误等)。讲课做到了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实践课上的模仿和练习打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体育室内课理论知识较抽象,文字、材料、插图单调,体育实践课动作技术强,结构复杂,学生理解吃力,模仿不得要领。如果把理论和实践知识有创造性地制成投影片,并与录相带、vcd碟片的部分镜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技术动作,通过“慢镜头”或“定格”的方式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次讲解各个分解动作,抓住重点,讲深、讲透,让学生在屏幕上清楚地看到所要掌握动作的技术要仿领,增强理解深度,激发学生向所喜爱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项目模仿学习的兴趣,创设教学环境,以动静相结合,声像合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从而有效地调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应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正确利用电教手段,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如果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也为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例如,学习“挺身式跳远”一节时,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通达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存在问题也迎刃而解。
从美学角度讲,体育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它有着强烈的美感和价值。像韵律体操、各种运动技能技巧、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课的学习都需要教师自身示范动作,作为媒介来塑造美的形象。然而体育教学内容之多,而且技能之大,又是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样样精良做到的。如果使用电教手段,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技能技巧,可较好的帮助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欣赏及评价。如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学习,不能真正地领悟其中美的价值。如果通过有计划地、有组织地使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观看艺术体操录像,同时加上体育教师的技术指导,学生们就逐渐领悟了其中美的内n,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他们的动作也显得舒展、大方并初具欣赏韵味了。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诸多不利因素,处理室内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从而合理使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优化教学环境。同时,对每位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来说,都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电教手段,从而使体育教学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教教学论文篇十一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个人成材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而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点是生动、直观、动感强,它以其特有的功能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创设丰富的情境,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兴奋起来”。根据这一心理特征,结合电教手段的直观、形象、可感性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在课上先安排一些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录像片和幻灯片,为学生展现鲜明、直观、新奇的科学现象,从而诱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迅速召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恰当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浓厚的兴趣中展开思维,主动学习。
如教学《七色光》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一段这样内容的课件:雨过天晴之后,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同学们在欣赏彩虹的同时脑海里会立即产生这样的问题: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原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进入接受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的情境。这时,再通过喷雾实验和三棱镜实验分析推想彩虹形成的真正原因,从而揭开彩虹的秘密,较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穿越时空,探索奥秘。
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去了解,由于受能力、智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变化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单凭静止地推测,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设定一定运动轨迹使地球、月球动起来,再现三个天体之间相互位置的移动,并加入优美的音乐和精练的解说。教学时,笔者单击鼠标,这样在屏幕上就清晰地展示出日食的成因:地球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的影子投在地球上,出在月影里的人被遮住了视线,这样就形成了日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被这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和形象的声音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们个个兴趣盎然,思维也极其活跃,课件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透明教学,强化效果。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小学生想象概括能力差。在科学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理解认识的对象看不见,摸不着,教师难以讲清、学生弄不懂的问题。如教学《消化器官》一课时在教学中如果仅是让学生参照插图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消化、吸收作用的理解仍是“模糊的”、“片面的”,理解上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小肠的消化、吸收作用,肉眼是无法看见的,学生往往对从来没有直接感知的事物会索然无味、缺乏直接动力,失去学习兴趣。考虑到这一难点,教学中笔者适时出示了这样的课件:《香蕉旅行记》。从口腔出发,途中它碰到了许多忙碌可爱的小人。有的在用高压水枪喷水,它们是口腔、胃、小肠、大肠在分泌消化液,有的提着水桶四处运输,它们是小肠吸收营养输送到身体个部分。这样,整个画面动起来,,再配以略显夸张的语言,极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变小为大,帮助认知。
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实物投影,把教师的示范过程变“小”为“大”在屏幕上,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实验和探究科学的奥秘。如教学《种子的构造》、《花的构造》时,笔者巧妙地运用了实物投影进行种子、花的解剖演示,使学生在正确的实验指导下,自己进行解剖观察,不仅了解种子和花的构造,而且为学习《种子的萌发》以及《果实的形成》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不仅学生印象深刻,也提高了实验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活跃思维,启发创新。
任何发明和发现,首先建立在发散思维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儿童拓出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声音的产生》一课随着课件演示,银幕展现出一幅幅彩色画面:绿水青山,田园禾苗如茵,走兽出没,各种各样的岩石下,昆虫生息。五彩缤纷的花草丛中,蝴蝶飞舞配以咯咯蛙叫,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哗哗流水等科学音响。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自选材料进行实验,方法越多越好。如此,儿童的思维得以激活,兴致勃勃地忙活起来。有的用小鼓、黄豆实验,有的用音叉、水槽实验,有的用小瓶、塑料泡膜实验学生兴趣盎然,殊途同归,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六、拓展延伸,丰富内容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化课内知识。我借助电教媒体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导向课外。
例如教学《鱼》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鱼的共同特征。课前笔者收集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形状的鱼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了名目繁多的书本上没有的鱼,他们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辨认、综合,感受充分,概括出鱼的共同特征。这样,借助电教手段,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视野,也激起了他们观察研究的兴趣。教学结尾时,笔者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告诉他们这些书上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电教教学论文篇十二
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中对黄山奇石的描绘惟妙惟肖,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用语言去进行简单的说教,还是容易使部分学生难以去感知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然而如果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特点,将黄山上形态各异的石头通过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当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片搭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学生就会在一瞬间被吸引,当学生产生去了解的兴趣,就能进一步的去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通过的电教媒体教学也能很直观地把黄山奇石的特点表现出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遵循“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原则去选择媒体教学,不然很容易造成一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
在当前的一些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对教学方法的辅助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教媒体不再是辅助作用,反而成为教师演示或者装裱课堂的工具。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备课时精心制作的一些“精美”的课件,便将整节课的时间用来展示课件,虚耗掉大量的时间,学生则成了观看软件展示的观众。教学不是汇报演出,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是完全依赖课件去展示,而没有与学生交流学习,则永远不会实现“多媒体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我在设计ppt时有一些小技巧,如设计完ppt时向自己发问:还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哪些部分过于花哨?什么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些反思能够有效地减少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在课堂上,我会控制ppt的切换速度,尽量不让学生有眼花缭乱的'感觉,让ppt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在设计总体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处理“媒体、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控制下,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三、为达最佳教学效果服务。
在很多事情上的基本原则都是手段要为目的和效果服务,这一原则对选择现代教学媒体同样适用。一般的电教媒体其实仍然属与现代媒体的范畴,虽然它已经使用了很多年,看上去已经逐渐落伍了,但其实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看,它反而更甚于现代的多媒体。如在学习“瀑布”一文时,学生可以在通读全文,了解了瀑布的壮美景色之后,再播放一些关于瀑布的影像,直观地感受瀑布的形、声,领略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只有让学生听其声,见其形,学生才会对瀑布的形象理解更加深刻,也会在观看到瀑布时喜爱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当我们在使用一些先进的现代媒体去辅助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无论是“一般的电教媒体”,还是“现代的多媒体”,只要其能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达到最优秀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应该使用它。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层出不穷,依靠“一根粉笔一张嘴”就能驰骋教坛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同时,我们也该意识到,运用电教媒体去辅助教学的时候,必须注重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将电教媒体置于其最需要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做到物尽其用。
电教教学论文篇十三
摘要:在进行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周围施工技术环境非常复杂,增加了机电工程施工的管理风险,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机电工程施工风险管理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机电工程;风险管理;管理措施。
正文:
对机电工程施工而言,施工周期比较长,施工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会受到很多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比如设计因素、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等,都会对机电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作为施工单位,要做好全方位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工作,分析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的查找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实际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做好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接着提出相应安全风险管理措施,从而为机电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帮助。
1.机电工程施工存在的安全风险。
机电工程涉及施工、安装以及调试等多方面工程施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重点分析施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从而保证机电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第一,资本管理风险。在进行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工期比较紧张,并且施工环节复杂,需要对资本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但是在实际资本管理过程中,资金成本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旦施工遇到阻碍或者出现工程变更,就会增加额外支出。第二,施工质量风险,在进行机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遇到设计变更或者工程变更,就会影响到机电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并且机电工程量很大,施工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一旦出现返工,就会增加施工质量风险,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第三,安全风险。机电工程涉及建筑和电力施工,施工现场环境比较复杂,再加上施工人员出现违规操作行为,大大增加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很容易引发工程安全事故。第四,施工技术方案管理风险。在进行机电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并且很容易受到周围施工环境的限制,大大增加了实际工程的施工难度。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技术论证和机电设备调试工作。但是在把施工技术方案转化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增加了施工单位的施工风险。
2.机电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施工单位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断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明确不同施工阶段的操作规程,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过程存在的风险,满足当前工程建设的标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下面就如何做好机电工程风险管理展开论述。
2.1做好风险识别工作。
从机电工程风险产生因素来说,在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自然因素、政策因素、资金因素、设计因素、施工因素以及设备因素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材料的统计分析工作,针对电力工程施工情况,列好工程风险清单。在进行风险识别过程中,需要控制好马每一个步骤标准,全面搜集各方面的信息,正确预估潜在的风险形势,并且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做好风险事件归类工作。
2.2做好风险评价工作。
在进行风险实际评价过程中,需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然后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广泛搜集相应的信息,明确施工技术进度,结合实际行业规范,明确施工技术标准,保证满足实际工程技术要求。同时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施工风险管理计划,广泛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工程建设施工进行模拟,然后制作出量化序列表,再根据风险量化的结果,对施工项目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保证完整既定的施工任务,保证工程施工计划顺利实施,提升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施工进度,不断搜集广泛的技术信息,然后进行相应的整理,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对策。
2.3做好风险管理。
在进行机电工程投资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相应的价格管理,避免超出预算范围。在进行施工进度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施工进度,做好资金管理,有效避免非正常索赔情况,重点做好施工人员费用、施工机械设备费用等管理,避免因为工程延期,增加工程投资。在进行施工质量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复位纠偏和加固补强的费用,避免出现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避免增加质量风险。在进行进行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现场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控制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为了有效排除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潜在的风险源,排除特定的风险事件,降低安全风险,控制好风险系数。作为施工单位,需要针对机电工程施工的特点,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对策,坚持预防性的措施,从而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为施工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机电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为满足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工程建设情况,重点分析潜在的风险,然后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施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控制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必旺.浅谈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j].科技与创新,2016,(21):53+57.
电教教学论文篇十四
摘要: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具有结构稳中有变、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商品结构有待调整、自主品牌较少、忽视非价格竞争手段、主要以低价手段参与国际竞争、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调查日益增多等。针对问题研究出的措施主要有: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出口自主品牌;减少价格竞争手段,提高服务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帮助企业抵制贸易壁垒;加快国际化进程,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关键词: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历史演变;统计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对外贸易开放进程的加快,机电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机电产品出口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机电产品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因此保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稳定、优化产品结构,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机电产品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就业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我们针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进行演变统计与现状分析,并对其背后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一系列探讨。
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特征。
(一)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特征。
1.出口机电产品结构基本稳定。
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器及电子产品是我国重点出口的机电类商品,图1、图2分别描述了我国和六大类产品出口额占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其比例分别是44%和41%[1]。机械设备出口产品也是我国主要出口的机电类商品,其所占比重由20的25%上升到20的32%。而资本密集型的汽车、船舶等运输工具及大型机械设备的出口份额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纵向分析可得我国出口的六大类机电产品所占份额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2]。
2.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密集型。
自1993年至今,我国出口结构已经进入了以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阶段。目前出口增长较快的机电产品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电视机、电风扇、电话机、手表、照相机、一般机械、集装箱、船舶等[3]。同时,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这部分机电产品表现出的出口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就业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空间。但是,其内在的核心技术少、创造的附加值低。
由于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的限制,资本密集型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不到30%。同时,资本密集型机电产品的投资较大,而一定量的资金容纳的'劳动力也较少,资本周转较慢,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消耗所占比重较大。但它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创造的附加值较高。随着我国近年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已逐渐向高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转移。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呈增长趋势,据统计,截至到年,我国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3%,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则占机电产品出口的28%。可见,我国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呈明显的上涨趋势[4]。
3.加工贸易的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且不断增加。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取得的机电产品约占3/4。同时,加工贸易也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随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也随之增加。1993年所占比重为35.8%,为52.4%,为74.8%,2013年为78.2%,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占有绝对优势[5]。但与此同时,虽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大,但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却是很低的,且缺少核心技术。
(二)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渐趋平衡。
从对外贸易整体来看,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中国香港地区等一直都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这六个地区占据了我国机电产品总出口70%以上的份额,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前六大贸易地区,其具体所占比例如图3、图4、图5。其中,1995年以前我国机电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我国香港地区,而1995年以后对美国、欧盟的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加,2013年我国对欧盟的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了1768.5亿美元,这使得欧盟成为我国机电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
同时,我国机电产品向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也在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已成为对俄外贸的第一大类产品。中俄机电产品贸易额达223.88亿美元。据中俄机电商会统计,前5个月,我国对俄罗斯出口机电产品92.8亿美元,同比增长5.6%[6]。多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的亚洲、北美、西欧等重点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了南美、非洲等一些新兴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中,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我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虽然同是主要出口国,但是这些地区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我们选取了1985年、和203个年份的数据,制作了如下3张图表,从1985年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欧盟和日本对于我国机电产品的进口是非常少的,而20的数据则体现了主要发达国家对于我国机电产品的需求已经大大增加了。同时,从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主要的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份额越来越趋于平衡,改变了我国机电产品单一的出口市场结构[7]。
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加工贸易中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所占比重过大。
年和2013年这两大类产品所占比例分别为69%和73%,而其他四大类产品所占比重加起来才30%左右[8]。我国的经营出口方式较为粗放,偏重于在价格和数量上取得优势,然而我们的主要机电出口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良,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机电产品的需求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变化。同时,加工贸易机电出口产品虽然总额大,但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却是很低的,且缺少核心技术。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产品比重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的机电产品企业主要是依靠仿制和引进,疏于对自主品牌的创建,频频遭到外国企业对于我国企业侵权的具体指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我国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绊脚石,而且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质量并不高。我国目前的自主品牌比重不到10%,而且还不全是机电产品的品牌。绝大部分的订单贸易都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或者是贴牌。在这种以数量增长为目的的模式背后,其实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9]。
3.市场结构对欧盟、东盟以及美、日的依赖程度过高。
我国对前面所列几个市场的贸易额几乎占到总贸易额的80%,如此集中的市场更容易遭遇技术壁垒。对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外贸取决于国家之间的外交状况,过度依赖会蕴藏风险。同时,这几个经济体又是世界上科技水平和技术标准最严格的地区,所以我国对其产品的出口在技术壁垒的问题上十分艰难。
三、推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措施。
1.均衡发展与培育扶持结合。
着重均衡发展六大类产品,在提高主要机电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同时,培育其他机电产品出口商品。并且,我们需要调整机电产品出口商品结构,让其从中低档产品为主向相对密集的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结构转变,也应努力提高技术密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企业需要从在数量上取胜转变到质量上取胜,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产品质优和服务一流的良好信誉,加快实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生产的国际标准化。同时,注重把加工贸易作为生产方式去发展,进行转型升级。通过对加工贸易的发展,汲取国外先进技术,创造属于我国的世界级民族企业。
2.培育自主品牌,鼓励科研创新。
培育出口自主品牌,对机电企业来说,品牌创新方面,机电企业不能照搬国外模式,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注重自主创新,加强引进技术,并且消化吸收、研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造符合我国发展的自主品牌,从而为国外提供一系列产品特点和服务的承诺,及时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提供一流服务。对国家来说,我国政府需要从当代做起,培养出一批机电产品的自主品牌,对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福利政策与扶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资源,增加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科技投入,鼓励其科研创新[10]。
3.改革内部管理结构,拓展贸易伙伴。
要加快国有企业经济的改革,改革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促进企业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加强工贸结合,内外贸结合,推动有条件的机电企业向国际化、集团化、综合商社发展,引导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注重和各国家各地区的外贸交流,巩固发展现有贸易伙伴的合作亦非常重要,拓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贸易伙伴必然会提高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能力。
参考文献:
[1]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遭遇“四面埋伏”[j].国际商报,,(4).
[2]张广斌.主导产业更替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9).
[3]成文华.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历程及政策取向[j].电气时代,2008,(12).
[4]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分析报告[r/ol].中国商情网.
[6]郭鹏辉.加入wto以来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2012,(11).
[7]张小雪,武丹,张小双.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2012,(5).
[8]乔平平.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8).
[9]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论坛,2014,(9).
[10]李思奇,何海燕.美国技术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1,(10).
电教教学论文篇十五
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工作计划,积极配合市局电教中心的主要工作,贯彻应用引领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有序、有目的地开展电教工作。积极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继续推进网站和阅读平台建设,大力提升校园网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电教工作管理水平,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建设,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使我校电教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工作重点:
一、切实抓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
1、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组建设,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和探索任务驱动和小组协作的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摸索,上好每堂课。增强教研组研讨氛围,增进教师之间交流,从而提高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辅助教学,并融入到其他学科的良性循环。
2、作好信息技术考核工作,使学生能够了解最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最实用的操作技巧,打下牢固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基础。3―6年级加强打字训练,教师要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练习打字的兴趣,选出成绩优异者评为打字小能手。在高年级学生之间进行网上资料检索比赛。
二、切实提高校本培训实效性。
“在培训中入门,在应用中提高”是我校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主要途径。秉承需求驱动,讲求实效的培训原则;培训方法力求丰富灵活,根据开学初制定的培训计划,采用面对面培训,个别辅导,学习者互相建立伙伴关系等方式;本学期将针对如何使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实用课件等内容进行贴近教师教学工作实际的培训。
三、抓好电教工作的管理、实施、总结工作。
(一)加强校园网应用。
1、35岁以下教师使用课件辅助教学课时每学期要达到一定的量,经常参与教育网上集体备课和论坛交流。
2、加强校园网及专题网站建设,保证网络畅通和信息交流。努力做到三新――――内容随时有所更新,由网管负责将学校新闻在一个工作日内见网;栏目每学期有所创新;版面每年有所翻新,从实用和美观的角度出发进行完善。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参与到校园网络的管理中,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到人。每周一的中层干部例会,由分管电教的干部通报各栏目的发稿情况,使学校信息更新得到保证。
3、增强文化魅力:将网络应用人文化使我们经常思考和不断实践探索的问题。
(三)提高各科室工作人员对各种管理软件的应用水平。
(四)做好电教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管理工作。
电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电教教学论文篇十六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中职校的教学模式更应该紧跟潮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众所周知,中职校的学生年龄层较小,多数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自主性不强,自立能力有限。
有教师曾对中职学生的基本水平进行过调查,发现在测验中很多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及格,但是也发现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
整体来说学生们的底子较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这样的一个学生特点就给教师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和强度,很多知识点对于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而相反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又晦涩难懂,形成了两极分化。
(二)教学内容重复,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中职生表示课业压力繁重,机电专业课程设置过多,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除此之外专业技术课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气控制与维修》、《机床电气与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机与电拖》等,还有一些实习课。
学习时间有限,专业课设置过多,课时安排自然不足。
过多的理论课占用了学生们的实际实际,削弱了中职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像《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这样的专业课,课程内容直接存在严重重复,是对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浪费。
(三)教学手段单一,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高校已经开始普及多媒体的配备和使用。
但是由于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更新缓慢,导致现个别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课本—讲稿—黑板—粉笔”教学模式,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尤其是在机电教学中劣势十分明显,比如对plc控制自动洗衣机的讲解,用黑板教学需要画大量的链接线,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保证教学的直观性,导致教学效率低、节奏慢、收效差。
由此不难发现,多媒体的普及和应用至关重要。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提高机电专业教学质量。
(一)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只有这两个主体都发挥相应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现在的学生思想都很独立,想法也很多,简单地说教绝对不是好的教学方式,相反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集思广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
比如课堂上除了简单的提问外,可以在课前给同学们留下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难度可以适当提升。
以机电传动中的机床行程控制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行程控制的案例,在授课时可以以龙门刨床的行程控制为例,通过展示龙门刨床的运动以及控制过程,让学生掌握龙门刨床的转向控制、终端保护、自动循环、制动和变速等基本过程。
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学生自主预习,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产生挑战、解决难题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将解决课业难题、获得实际能力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核心课程。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和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学校设置的课程也应该以之为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多且杂,同时也存在内容上的交叉,这使得教学成效甚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课程体系的优化势在必行,根据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的深度要求,要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训课程,三者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合并重复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如将“电、车、钳”确定为核心技能的三大类,将切实关系到学生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课程如《电气控制与维修》、《电子技能》、《车工技能》等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增强实训课程的针对性,进而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机电教学具有线路多、系统复杂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浪费时间,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多媒体教学与之相反,能够呈现直观、具体地向学生展示所要讲解的内容,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机电知识,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便于师生间的交流。
例如机电教师在讲解电气线路接线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通过多次观看线路接线方式,继而令学生利用多媒体来模拟接线。
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和学习,在实训中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最大限度的节约了时间,如星—三角降压起动这一内容一般需要6节课,采用多媒体后,只需要4节课就可以完。
而且多媒体教学具有反复播放的优势,可以加大教学质量的保证。
机电教学应多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让机电教学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大放异彩。
总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师的共同心声,而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机电专业的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和困惑心理,使学生乐学、好学,进而促使其掌握机电技术,成为一名信息化时代下适应社会的新一代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启龙,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理论研究[j].职教论坛,,(5).
[2]刘哲.对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1).
[3]王启龙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理论研究[j].职教论坛,,(5).
[4]王念哲.比较视域中的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16).
机电类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探索。
本文将基于项目教学模式,对机电人才培养加以探讨。
项目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不断发展的产物,将其合理地运用在机电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项目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分为收集项目信息、确定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等具体模块,且每个模块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的不足,合理进行练习,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项目化教学在机电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流程。
机电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教学的流程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介绍项目、学生分组、小组项目立项、自主学习与开展项目、阶段小结与交流、成果提交与评价。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项目的内容也应遵循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得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取学习乐趣;三是保障项目设计的创新性,利用学生对于未知知识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项目前,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校具备的实验条件,包括实训基地、实验室模型、设备配备情况等[2]。
电教教学论文篇十七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尊重。教师从扩大教学信息容量、加强合作探究程度,满足不同层面需求和创设适宜教学情境等方面入手,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成效。
一、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模式,加深合作探究程度。
高中生的年龄大约在16-20岁左右,已形成相对独立的思维,对处于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会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加上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探究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启发、引导的辅助促进作用,强化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桃子”。目前,高中语文中最为常见及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但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一是前移教学关口。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开展预习活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前掌握一些基础性知识,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教学中解决,增强学习活动中的针对性;二是设计探究思考题。在教学中,学生都是根据探究思考题开展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活动的,所以,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渗透在探究思考题中,帮助学生一步一步,逐渐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及时地给予点拨和启发。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点拨和难点启发,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模式,可以调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大学生对学习投入的力度,提高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高中语文素质化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扩大教学信息容量。
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是高中语文教学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受欢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信息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针对教学内容补充丰富的教学信息,增加学生的真实感知。例如在开展《长江三峡》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生动演示巫峡的秀丽、瞿塘峡的雄伟和西陵峡的险峻,不仅丰富了教学信息,也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产生了情感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三峡水电站的纪录片和数据,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长江三峡,并认识到三峡的重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面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鉴于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不能用同一要求与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生,否则会打击到其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习边缘化。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兼顾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实施:一是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和流程时,应兼顾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为各个程度的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与自己能力相同或是略高一点的范围内开展学习,只要学生付出努力基本都可以达成学习目标。二是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出难度系数不同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对于优秀生,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其精彩的回答为全班做思维导向。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出较为简单的,只需稍加思考,甚至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提问后进生,增加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有效防止学习边缘化。三是在练习考核环节;教师可以制定出不同的练习标准和考核要求,如在练习时可以从数量上区别安排,在考核时,可采用ab卷分别考核优秀生和后进生,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课堂中引入生动教学,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感知,促进教学活动更为深入、有效地开展。例如在进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我的志向,我的未来”等主题讨论活动,在活动结束后,也可以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创设出对应的教学情境,不但提升学生的心理感知能力,也增加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故事引入和音乐辅助等方式,为教学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为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情感基础。
总而言之,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要发挥作为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以更加灵活、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
电教教学论文篇十八
机电传动控制是是机械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之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是对以往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也是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设计工作、新项目研究与开发和继续学习的要求。
该课程知识内容比较多,也比较难,实践机会少,目前普遍的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再做一些验证性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针不相符,有待改进。
一、课程现状。
(1)理论教学有待改进。
《机电传动控制》是一门比较难的专业课程,包含的知识点多、内容复杂难懂,很多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听不懂、学不会,导致后面越学越难,以至于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2)实验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目前仅有四个实验:电动机认知实验、直流并励电动机的调速特性实验、异步电动机的空载试验和负载试验、步进电动机实验,实验简单且方法落后,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
而对典型工业产品:伺服驱动器+伺服电动机,变频器+交流电动机,步进驱动器+步进电动机等工业应用较常见的实验涉及较少。
这样的实践教学设置,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而且,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封闭式,学生只能在教师指定的时间进实验室,完成实验指导书上明确规定的任务。
这种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3)没有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老师起到的是一个传授指导的作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过程也会让老师身心俱疲,毫无乐趣。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放开了去学习,无论对错与否、无论效果怎样。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教学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专业现有校外专业实习基地20余个,但大多为松散形式,难以保证本专业学生适时的实习需求。
目前学生的校外实习大多是组织一个班或几个班的学生去企业进行走访和参观,这种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习结果给学生心理上也带来较多负面影响。
二、课程改革。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实施需要将实施方案系统化,使之形成一个整体,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运行。
具体逻辑关系和实施方法如下图所示:
大学课堂教学,有时候存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记忆,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采用这种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是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磨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a.教学方法的改进。
大学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分有讲授法、课堂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及练习法。
单一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教学对象的多样化,也难以适应教学过程中的丰富可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灵活地组合及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来加以选择。
b.提高课件质量和教案质量。
现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现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但不同教师制作的课件质量差距较大,如何做好课件、使用好课件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课件,内容应该紧贴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对于比较抽象或者难懂的知识点,可以搜集相关的视频或者实物,授课时理论结合图像实物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更好理解。
电教教学论文篇十九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教学课程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数学相对来说难度系数较大,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克服这样的难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特别是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借此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中生的数学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师作为电教媒体的操作者,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要首先对电教媒体有所认识,明确电教媒体是一种工具,在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对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很有帮助.因此,要主动掌握操作技能,并且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制作工作,在制作中要以吸引注意力和适用为原则,注重图片、声音、色彩的作用,掺杂一些幽默成分,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函数y=ax2+bx+c中,a、b、c数值的不同对其图象产生的影响.
在几何画板中为a,b,c这三个因素赋予不同的数值,然后让学生根据数值计算出结果,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形式为学生做出图形效果,从而能够总结出a,b,c三个因素的数值对二次函数图象产生的影响.通过利用电教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素材资源库,可以在课后将这些教案放在校园网站或自己的主页上与人分享,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口授为主,传统的数学教学设备也只有粉笔、黑板和三角尺等,这些教学工具已经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刻板印象,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十分枯燥,提不起兴趣.
随着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改变.首先,由于电教媒体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因此十分好奇,于是产生了第一个兴趣;其次,教师利用电教媒体结合图、声、文、色等材料可以触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形象而生动,激活了他们的第二个兴趣,也就是学习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始动脑筋思考问题.比如在讲到立体几何图形的时候,通过电教媒体的作用,可以把各种稀奇古怪的立体图形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图形的异同之处,从而很快地明白点、面、线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明确的思路.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眼睛、头脑等器官,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电教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许多的数学概念都十分抽象,这就加大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将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在讲到“集合”这个概念的时候,书中仅仅给出了一句话:“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很多学生看到这里就懵了,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含义,事实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或者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把它表示或阐述出来.利用电教媒体,将图形或字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白:一定范围内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简称集,其中各事物叫做集合的元素,或者简称为元.像《阿q正传》中出现的不同汉字、全体英文大写字母这些都可以称为集合.当然,其他数学问题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旦突破了这些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其他中低档问题,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四、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止一种,可以从多个角度求解得出同样的答案.就拿高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来讲吧,里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值可以通过变换公式,将答案倒推出来,也可以按照原公式算出答案.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快速的演示,对各种解题方法进行参照、对比,哪种方法更灵活,哪种方法更简便就一目了然了.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地观察、感知、思考和解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灵活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解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另一种优势.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运用在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在内的诸多领域.所以数学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教师并不是万能的,许多数学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的水平极高,但当数学应用在其他领域时,可能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了.
当我们在数学教学问题中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查询相关资料,并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索,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更宽范围、更高领域的知识需求,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能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加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友谊,教导他们“学无止境”.上述方法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希望同行予以指出并纠正.另外,笔者始终认为,电教媒体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它在教学前、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后的各个阶段都起着积极的调动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把握好利用电教媒体这个“度”,不能对它产生过于依赖的心理,毕竟电脑不是人脑,我们要吸取其中好的部分,摒弃那些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东西.
六、结束语。
无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无论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学,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发展带来的重要成果.只有进行合理并且有效的利用,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地将电教媒体运用于课堂中,将它的独特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以及拓宽师生的知识面.教师还要继续研究电教媒体,发掘其他潜在功能,创造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地掌握知识.
电教教学论文篇二十
摘要:机电传动控制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五大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不但要求每个要素具有高性能和高功能,更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便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功能。
特别是在机电一体化传动系统设计中,存在着机电有机结合如何实现,机、电、液传动如何匹配,机电一体化系统如何进行整体优化等问题,以达到系统整体最佳的目标。
关键词:机电;传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在机电传动与控制中,将与控制设备的运动、动作等参数有关的部分组成的具有控制功能的整体称为系统。
用控制信号(输入量)通过系统诸环节来控制被控变量(输出量),使其按规定的方式和要求变化,这样的系统称为控制系统。
1、控制系统的分类。
控制系统的分类方式很多,但机械设备的控制系统常按系统的组成原理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半闭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输出量只受输入量控制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在任何开环控制系统中,系统的输出量都不与参考输人量进行比较。
对应于每个参考输人量,都有一个相应的固定工作状态与之相对应,系统中没有反馈回路(反馈是把一个系统的输出量不断直接或间接变换后,全部或部分地返回到输入量,再将输入量输入到系统中去的过程)。
用步进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的经济简易型数控机床,其控制系统就是一个开环系统。
这种机床的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根据机床的坐标进给控制信号推动工作台运动到指定位置,该位置的坐标信号不再反馈;当控制系统出现扰动时,输出量便会出现偏差。
因此,开环控制系统缺乏精确性和适应性。
但它是最简单、最经济的一类控制系统,一般使用在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机械设备中。
在有些控制系统中,输出量同时受输人量和输出量的控制,即输出量通过反馈回路再对系统产生控制作用。
这种存在反馈回路的系统称为闭纾控制系统。
全功能型cnc机器人属闭环控制系统。
在cnc机床的坐标驱动系统中,以坐标位置量为直接输出量,并在工作台上安装长光栅等位移测量元件作为反馈元件的系统才称为闭环系统。
那些以交、直流伺服电动机的角位移作为输出量,用圆光栅作为反馈元件的系统则称为半闭环系统。
目前的cnc机床大多为半闭环控制系统。
采用半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在于没有将伺服电动机与工作台之间的传动机构和工作台本身包括在控制系统内,系统易调整、稳定性好且整体造价低。
2、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2.1模块化设计法。
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由相互制约的五大要素的功能部件组成,也可以设计成由若干功能子系统组成,而每个功能部件或功能子系统又包含若干组成要素。
这些功能部件或功能子系统经过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就成为功能模块。
每一个功能模块可视为一个独立体,在设计时只需了解其性能、规格,按其功能来选用,而无需了解其结构细节。
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或设备要素的电动机、传感器和微型计算机等,都是功能模块的实例。
再如,交流伺服驱动模块(anor)就是一种以交流电动机(am)或交流伺服电动机(asm)为核心的执行模块。
它以交流电源为其主工作电源,使交流电动机的机械输出(转矩、转速)按照控制指令的要求而变化。
在新产品设计时,可以把各种功能模块组合起来,形成所需的产品。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缩短设计与研制周期,节约工装设备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也便于生产管理、使用和维护。
2.2柔性化设计法。
将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中完成某一功能的检测传感元件、执行元件和控制器做成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模块,如果控制器具有可编程的特点,则该模块就成为柔性模块。
例如,采用继电器可以实现位置控制,但这种控制是刚性的,一旦运动改变时难以调节。
若采用伺服电动机驱动,则可以使机械装置简化,且利用电子控制装置可以进行复杂的运动控制,以满足不同的运动和定位要求。
采用计算机编程还可进一步提高该驱动模块的柔性。
2.3取代设计法。
取代设计又称为机电互补设计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利用通用或专用电子器件取代传统机械产品中的复杂机械部件,以便简化结构,获得更好的功能和特性。
用电力电子器件或部件与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取代机械式变速机构。
如用变频调速器或直流调速装置代替减速器、变速箱。
用plc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柜,可以大大减小控制模块的质量和体积,并具有柔性化,且可编程控制器便于嵌入机械结构内部。
用电子计算机及其控制程序取代凸轮机构、插销板、拨码盘、步进开关、时间继电器等,以弥补机械技术的不足。
用数字式、集成式或智能式传感器取代传统的传感器,以提高检测精度和可靠性。
智能传感器是把敏感元件、信号处理电路与微处理器集成在一起的传感器。
集成式传感器有集成式磁传感器、集成式光传感器、集成式压力传感器和集成式温度传感器等。
取代设计法既适合于旧产品的改造,也适合于新产品的开发。
例如,可用单片机应用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和驱动器取代机械式变换机构、凸轮机构、离合器,代替插销板、拨码盘、步进开关、时间继电器等。
又如采用多机驱动的传动机构代替单纯的机械传动机构,可省去许多机械传动件,如齿轮、皮带轮、轴等。
其优点是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实现动力传动,大幅度提高设计自由度,增加柔性,有利于提高传动精度和性能。
这就需要开发相应的同步控制、定速比控制、定函数关系控制及其他协调控制软件。
2.4融合设计法。
融合设计法是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某些功能部件或子系统设计成该产品所专用的。
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该产品各要素和参数之间的匹配问题考虑得更充分、更合理、更经济,更能体现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
融合法还可以简化接口,使彼此融为一体。
例如,在激光打印机中,就把激光扫描镜的转轴与电动机轴制作成一体,使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把电动机轴与主轴部件作成一体,是驱动器与执行机构相结合的又一实例。
特别是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不断普及的今天,完全能够设计出传感器、控制器、驱动器、执行机构与机械本体融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融合法主要用于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2.5系统整体设计法。
系统整体设计法是以优化的工艺为主线,以控制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应用为手段,以系统整体最佳为目标的一种综合设计方法。
系统整体设计法涉及多种技术和理论。
技术方面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及精密机械技术;理论方面包括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信息论及运筹学等。
3、结语。
系统整体设计法的难点在于,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将上述各种技术和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
电教教学论文篇二十一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作为世界工程教育大国,我国拥有210万名工程师,现役和后备工程师数量居世界首位。
但在瑞士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的工程师数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排48位[1]。
可见我国的工程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这与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
目前本科高等教育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4月2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引导一批普通高校转型,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应用技术大学时代如何迎接》一文,文章指出: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2]。
各高校尤其普通地方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内知名大学有所区别。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黑龙江科技大学应立足本省行业发展,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做足“应用”,即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通过课程平台体系和实践能力递增实训,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1机械电子专业应用技术型工程师的定位。
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定位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工程师可以分为:研究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工艺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3]。
其中研究型工程师属于研究型人才,而设计型工程师、工艺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属于应用技术型人才。
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应在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应用理论知识与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企业现场实际问题,是连接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技术操作人员的桥梁[4],主要在生产现场、工程一线、服务管理等岗位上从事技术服务等工作。
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具有实践能力强、上手快的特点,因而对学生的培养应该紧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他们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之能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
2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培养要求,制定了“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有技能,强实践”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知识、工程实践、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机、电为两大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为支撑,构建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搭建了应用技能递增的实践训练体系。
2.1“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有效载体。
根据人才市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理论课程进行优化,改变原来以机械为主、机电为辅的.教学理论体系,采用机、电并重的方式,融入大量的工程训练与实践,并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技术型”工程师的知识交叉与应用技能的培养。
采用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纵向课程培养体系(见图1)。
设置了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
这种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工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并且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在一定方向上有专长,才能在就业时占据优势。
为此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三个模块化系列课程,即检测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技术,形成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课程体系。
如专业能力模块中开设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plc原理及应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机电传动、机电设备控制技术、单片机接口及应用等课程。
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原来重叠和交叉较多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
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技术能力,采用案例式、项目式、引导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热情,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
在学生考核方面,改变以往“理论考评+实验成绩”的简单方式,通过“理论+实践技能”的考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评理论考核占60%,实际操作占40%,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常规实验,而是以小组为单位,以所学理论为基础,自己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模块化体系、案例式教学、突出实践的考评方式,可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搭建能力递增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构建,包括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四个方面,四个方面是逐步递增的(见图2)。
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通过该模块学生可以验证所学理论课内容,使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有一定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树立实践意识;专项技能主要是通过cad制图、plc、单片机、protel实训等,为机电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综合技能主要在大三学年进行,通过课程设计、机器人实训、生产过程调试实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专业比赛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与人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岗位技能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或岗位模拟训练来完成。
这个环节以毕业设计为核心,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现场问题的能力。
届毕业生中,20人到鸡西建华皮带机厂做皮带输送机机监控系统方面的设计,20人到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做采煤机截割、牵引与控制方面的毕业设计,25人到哈尔滨煤矿设备厂做煤矿防爆设备的相关毕业设计题目,25人到佳木斯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做掘进机方面的毕业设计,另外30人通过与毕业后用人单位签约的方式到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
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每名学生由1名企业高级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联合指导。
通过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其专业岗位技能。
3保障措施。
3.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同时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必须在培养过程中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环境。
从起,学校对机电训练室进行硬件建设,购买了机器人实训系统、过程控制实训系统、单片机实训包、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台、labview虚拟实验系统、五合一综合实训台等实训设备,使机电实训基地的实践功能更加完善,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必要的场地和实践训练项目,并按照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在线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2校企深度融合。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多年来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鸡西建华皮带机厂、哈尔滨东金沃尔有限公司、哈尔滨特种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鸡西矿务局机电总厂等14家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可接待本专业120名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与哈尔滨煤矿设备厂每年开展煤矿专业定点“3+1”联合培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缩短了学生的就业实习时间,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3.3教师队伍的建设。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工程师”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论基础强,同时要具备突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较强的实践功底,同时教师应该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能够成为企业与高校之间对接的桥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适应企业文化及管理,掌握企业技术研发与市场对接等技能。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学校实际主要采取两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针对现有的教师理论功底强、实践能力弱的问题,分批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项目对接、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尽快实现“双师型”转变。
电教教学论文篇二十二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教学课程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数学相对来说难度系数较大,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克服这样的难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特别是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借此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利用电教媒体实现资源共享。
高中生的数学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师作为电教媒体的操作者,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要首先对电教媒体有所认识,明确电教媒体是一种工具,在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对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很有帮助.因此,要主动掌握操作技能,并且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制作工作,在制作中要以吸引注意力和适用为原则,注重图片、声音、色彩的作用,掺杂一些幽默成分,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函数y=ax2+bx+c中,a、b、c数值的不同对其图象产生的影响.
在几何画板中为a,b,c这三个因素赋予不同的数值,然后让学生根据数值计算出结果,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形式为学生做出图形效果,从而能够总结出a,b,c三个因素的数值对二次函数图象产生的影响.通过利用电教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素材资源库,可以在课后将这些教案放在校园网站或自己的主页上与人分享,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口授为主,传统的数学教学设备也只有粉笔、黑板和三角尺等,这些教学工具已经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刻板印象,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十分枯燥,提不起兴趣.
随着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改变.首先,由于电教媒体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因此十分好奇,于是产生了第一个兴趣;其次,教师利用电教媒体结合图、声、文、色等材料可以触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形象而生动,激活了他们的第二个兴趣,也就是学习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始动脑筋思考问题.比如在讲到立体几何图形的时候,通过电教媒体的作用,可以把各种稀奇古怪的立体图形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图形的异同之处,从而很快地明白点、面、线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明确的思路.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眼睛、头脑等器官,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电教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许多的数学概念都十分抽象,这就加大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将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在讲到“集合”这个概念的时候,书中仅仅给出了一句话:“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很多学生看到这里就懵了,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含义,事实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或者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把它表示或阐述出来.利用电教媒体,将图形或字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白:一定范围内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简称集,其中各事物叫做集合的元素,或者简称为元.像《阿q正传》中出现的不同汉字、全体英文大写字母这些都可以称为集合.当然,其他数学问题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旦突破了这些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其他中低档问题,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四、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止一种,可以从多个角度求解得出同样的答案.就拿高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来讲吧,里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值可以通过变换公式,将答案倒推出来,也可以按照原公式算出答案.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快速的演示,对各种解题方法进行参照、对比,哪种方法更灵活,哪种方法更简便就一目了然了.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地观察、感知、思考和解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灵活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解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另一种优势.
五、利用电教媒体拓宽知识领域。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运用在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在内的诸多领域.所以数学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教师并不是万能的,许多数学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的水平极高,但当数学应用在其他领域时,可能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了.
当我们在数学教学问题中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查询相关资料,并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索,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更宽范围、更高领域的知识需求,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能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加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友谊,教导他们“学无止境”.上述方法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希望同行予以指出并纠正.另外,笔者始终认为,电教媒体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它在教学前、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后的各个阶段都起着积极的调动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把握好利用电教媒体这个“度”,不能对它产生过于依赖的心理,毕竟电脑不是人脑,我们要吸取其中好的部分,摒弃那些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东西.
六、结束语。
无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无论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学,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发展带来的重要成果.只有进行合理并且有效的利用,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地将电教媒体运用于课堂中,将它的独特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以及拓宽师生的知识面.教师还要继续研究电教媒体,发掘其他潜在功能,创造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