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设计(优质17篇)
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来不断提升。总结范文中的观点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总结过程中的参考和借鉴,但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加以筛选和运用。
林海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为了表达喜爱的情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段。在这三段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a、“林”有什么特点?(多、绿)。
b、读有关词句体会。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银裙)。
d、出示句子.看,海边上不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别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小结:作者叙述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比作海边的浪花,我们读了对大兴安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丰富,请带着感情朗读。
(6)指名说说花的特点,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多,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非常准确、形象,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读。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谁能说说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同学们谈得很好,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将来都能像大兴安岭的落叶松一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家人介绍大兴安岭的美景。
岭:多、温柔。
亲切、舒服林:绿、多。
花:多、绚丽。
伐木、栽树。
兴国安邦进行科学研究。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加深理解,领会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怎样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课文,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二、深入理解内容,领会表达:
1、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然后交流、讨论。
“岭”:温柔通过和秦岭的比较;“林”:总述“林海”,颜色、数种多,白桦、落叶松,打比方;“花”:多、到处都是。最后总述:打比方,准确、生动。
2、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了“岭”“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兴安岭景色的特点,读出“亲切、舒服”感觉的逐步加深。
4、谁愿意做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林海的美丽景色?
5、指名当小导游。
三、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伴随着音乐朗读课文。
四、指导背诵自己喜爱的课文段落。
1、同位间互相检查。
2、自愿背诵。
3、听录音来背诵。
五、课外阅读:(出示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
1、提出要求:请大家认真读短文,想想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
(1)指名读短文。思考刚才的问题。读后回答。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的?
(3)把你认为写的优美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4)积累。你认为那个自然段写得最美?能背诵下来吗?
(5)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好。指名背诵。
六、总结:今天我们不光进一步学习了《林海》,领会了表达方法,还阅读短文,从中懂得了要想表达真情实感,就必须说真话,吐真情。“文贵情真”,我相信同学们今后的作文也一定能做到这一点。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练笔:写一写冬天的校园,要求做到“说真话,吐真情”。
岭:温柔(对比)。
林:颜色、种类(具体、打比方)亲切、舒服。
花:多、到处都是(打比方形象具体)。
课后反思:
林海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分析:
《林海》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为了表达喜爱的情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段。在这三段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北国风光”主要利用图片、文字的提示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体会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然后以材料为依据探究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书设计的层次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教师投影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国家最北最东的的地方。
2、中国领土四极歌。
东极:黑熊岛上乌苏镇,
北极:黑龙江心主航道,
西极:葱岭中峰号屋脊,
南极:南沙群岛沙排礁。
二、活动一:
1、学生根据地图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位置和气候特点。去过东。
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眼中的东北。或者是通过电视电影的镜头来学习东北。
2、教师引导结论:“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还身着厚厚的冬衣。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和了解这里人们的生活。”
三、活动二:
感受北国风光认识那里的人如何生活:
1、说说自己对东北平原的印象。
2、投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片通过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对北国风光形成感性认识。
3、小组合作交流:东北平原的冬天特点,为什么这样,人们是怎样适应这里的寒冷的环境的。
四.活动三:
探究东北平原人们的生活。
1、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东北民俗的资料。
2、全体展示小组交流的结果。
3、探究、分析东北平原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4、交流探究收获。
五、教学后反思:
学生学了这课后,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投影:当时污染的现场图片认识东北的工业。
二、活动:资源宝库大发现。
1、学生介绍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大豆、玉米、高粱等)。结合“黑土地”了解这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体会这里祖祖辈辈人的努力。
2、利用收集的资料了解这里的主要林区和盛产的树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森林宝库。
3、教师和学生共同介绍著名的“东北三宝”,帮助学生体会这里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投影东北的动植物资源。
4、寻找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根据发现让学生探讨在这里进行哪种工业生产最方便。认识大庆油田的建设。得出结论:任何工业的生产活动都要依据实地的资源情况进行,因地制宜。
5、根据学生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对旅游等其他资源的了解,有机会去东北旅游加深对东北的了解。
三、课后探究:
东北的风俗特点:了解东北二人转的产生以及发展。
四、板书设计:1林海雪原。
中国领土四极:东极:黑熊岛上乌苏镇,
北极:黑龙江心主航道。
东北平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东北三宝”大庆油田东北旅游。
五、教后反思。
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们真正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
林海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
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
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
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
二、出示预习综合题。
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chuan)柱珊(shanshai)瑚。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漂亮、相貌美好。()指国家兴盛安定。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和()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
四、交流反馈。
五、学习岭。
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
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
2、出示句子,区别:
(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5.述: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
板书:岭:多温柔。
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
6、小结:作者看到了这么多岭,每条岭是那样的温柔,所以对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用亲切的口气朗读这一节岭。
七、归纳学习方法: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板书:学习方法:
1、概括岭的特点。
2、找出说明岭特点的词句。
3、感情朗读。
4、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细致描绘岭的。
齐读学习方法。
述:学习岭的方法,学习课文林(34节)。
1、问:林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林:绿而浩大。
2.特点你是从哪句中体会出来?请用划出重点词句。
a.理解:目之所及。及:达到。
b.板书:目之所及。都是绿。
c.齐读这些句、引读。
3、课文采用了什么手法?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板书:比喻、拟人、反问。
4、区别句子,反复朗读。
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读思考:a.这两句句式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
b.她们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述:反问句,加强反吉语气,强调肯定,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与感染力述句一般的句式。
c.齐读,抽读(第4节)。
问:还可以改为什么句式?(双重否定)。
出示句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白桦的银裙,不会不像海边上的浪花。
5.巩固练习:作业。
本第4题,校对。
九.自学花第5节,小组讨论。
1.交流、汇报。
板书:特点手法。
花美多而绚丽叫不出名儿拟人、比喻。
(美丽)穿着绣花鞋。
2.区别句子: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小结:这两句前一句好,比喻句更能说明小红豆的样子美。
十.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你心理有什么感觉?
十一、配音齐读岭、林、花。
十二、作业:
写一段: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林海教学设计篇五
我所教学的《林海》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以他的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兴安岭这幅美丽的图画。文中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为了能让学生深入的研究学习体验本文的表达方法和思想内涵,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建议:“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研究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和成功感。第三: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实现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我运用“讨论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讨论研究氛围中,开展研究式学习,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研究获得具有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习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研究的意识和态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整个课堂设计如下:
一、课前准备,教师创造情境提出研究性自主学习提纲,并提供信息。
研究性自主学习提纲:
1、搜集关于兴安岭的资料,想象一下它的明天会是什么样的?(推荐材料源:电机小学家校通)。
2、仔细读课文,能按提纲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岭:林:花:
3、请你根据文中对兴安岭景物的描写,以你体会到的景色特点来画一幅画――《我心中的兴安岭》,或者是写一段能介绍出你体会到的景色特点的文字也可。
4、注意随时总结你在学习中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新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二、学生对课前研究学习的收获和问题的交流。
三、根据课前积累,师生交流,进一步研究探索作者老舍细致观察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四、反思小节,总结自己课上的收获及还有哪些新的问题。
五、运用研究性作业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更广阔的课外生活实践中去。
这样的课堂设计,意在把研究性体验学习做为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打破以往我们语文阅读学习的常规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延伸了课堂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前学习不仅仅完成了文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进行了体验性学习和具有个性化的创造性阅读过程。再加上学生在课上对信息及根据兴安岭景色特点的不同理解所画的画或是所写的一段文字的交流和研究,就会使学生对语文与地理、社会和美术等许多学科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实现文本的重构,进行了超文本式的阅读,从而培养了学生研究性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把课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式的学习,以减少语文课上的无效劳动。
通过课前的学习、积累,使课堂真正的实现了合作、交流、探讨和研究的模式,在学生、老师、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相互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共享的信息源,使课堂上信息不断在流动、交换,产生新的知识和问题。
首先,学生展示了自己或从图书上看到的,或从网络上下载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有的介绍了兴安岭的物产,有的用地图介绍兴安岭的位置,有的展示了兴安岭不同季节的图片。为大家增加对兴安岭的认识和喜爱之情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第二步,学生交流文前学习的收获,互相解决产生的新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含糊不清的有争议性的问题,老师边巡视边写在黑板的一边,如“为什么说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文中作者为什么三次用到‘亲切与舒服’呢?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点重复了?”
第三步,展示各自独特的个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展示自我的成功舞台。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异常高涨,或是简笔画,或是水彩画,或是简单的介绍,都带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的简笔画走到前面说:“我画的是兴安岭的岭,因为我在读课文时,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连绵起伏的山岭,它们颜色不一,而且线条很“温柔”,所以我画出了这些山岭。”另一个学生拿着水彩画说:“我画的也是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岭,但我想到的是岭上那不可计数的落叶松,因为作者说:“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而落叶松都是长在岭上的,所以我读到这里时,仿佛看到一阵风吹过,松树的枝叶随风起伏,就像海上的波浪一样。”又一个同学马上补充说:“对,我也有同感,我还知道作者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在这一段中,作者还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就是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于是他大声读出了这个反问句。一名女同学拿出了自己写的介绍性文章说:“来到兴安岭,你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上身穿着翠绿的衬衫,下面穿着白色的裙子,脚上穿着绣花鞋,颜色是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呀!”下面的同学的眼睛睁得大的,仿佛也都看到了那美丽的姑娘。在这样的不断交流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再现了文本的内容,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充分的开发,同时,他们也正在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真正的体现了“同阅一卷书,各自得其奥”。这时,我没有忙于引导和评价,因为我们要允许和尊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我在学生当中,不断的把不同于他人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们进行着交流。在经过这种体验性的研究之后,我故做不知,费解的问:“读的文章一样,怎么画出来的画各不相同呢?”学生马上笑着告诉我“我们画的岭的特点不一样呀!”“噢,(我若有所思)那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学生们停顿了一会儿,马上有人想到了,“是作者观察的仔细。”“是老舍抓住了景物不同的特点来写的”,此时,学生们恍然大悟,脸上洋溢的那笑容,仿佛他们都是“老舍”似的。就这样,在师生共同的研究中,水到渠成的学到了作者细致观察和抓住了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趁着学生兴致正浓,在让他们和着音乐,为学生所画的画配音,读到那段,都有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和这段文字内容相符合的画,此时,读的同学入情,展示的同学激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最大限度的被调动,多元智能得到开发。
第四步,回到学生所提出的没有解决的带有批判性的问题“文中作者为什么三次用到‘亲切与舒服’呢?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点重复了?”学生们似乎明白,但又一时说不清,此时,这已经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于是,我让他们把每次出现的与“亲切与舒服“有关的段落拿出来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研究一下。学生们在各自的读中,渐渐的明白,这不是重复,是作者在参观兴安岭的不同时期的真情流露。体会到这是作者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到此,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进行第五步,反思总结,学生谈自己的课上的收获和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作者写的很美,我也体会到了,但我在课前搜集资料时知道,兴安岭在年发生了一次特大火灾,烧毁公顷的原始森林,而且,随着人们的开发,那里的原始森林也在不断的减少,不知道现在那里是不是还是这么美了?”他提出了似乎与文章内容无关的问题,但也正是现在人们所关注的、贴近于生活的环保问题。学生们各持一说,争辩了起来,有的说一定还是那么美,有的说没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有根据文中最后一段说,现代的兴安岭有现代的美。抓住这一契机,我进行最后一步教学:布置研究性可选择作业 :
1、调查兴安岭的现在的资源情况,为兴安岭今后的发展写一份《兴安岭未来发规划》。
2、一个导游要带领游客去兴安岭参观,但她没有写好关于兴安岭的解说词,想求助大家帮助她写一篇。
3、仿照文中作者的写法,写一篇作文介绍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
通过作业 ,变终结性学习为过程性学习,让学生带着最关心的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作业 内容,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到实践中去创造性应用,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 ,也是体验性、研究性的学习创新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体验、研究、实践的成果和问题而来,与同学人作、交流、研究、探索,又满载着收获的喜悦和更具挑战性的研究性问题而离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交流感悟讨论研究的过程,老师课堂上的相信、民主、尊重、鼓励的原则,使孩子们真正成为了一个研究者、创造者,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就是我们在实验中最清晰、最真实的感受!
林海教学设计篇六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事物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鹏博士教学软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林海。
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加深厚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人与山的关系更加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她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理解“兴国安邦”
三、.总结全文: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运用了那些方法?
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
四、巩固练习:
1、写出带点的反义词。
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综合-------。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温柔------()。
它的美誉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空洞----------()。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折断化石把大兴安岭和()比较着写,大兴安岭的特点是(),而秦岭的特点是()。
3、练习背诵课文的3--------6自然段。
五、作业:
生字组两个词;练习用“缺乏、恰好”造句。
林海教学设计篇七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银裙空隙缺乏广厦伐木良材高不可攀盛气凌人综合利用兴国安邦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林海教学设计篇八
《林海》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课文中是指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再讲”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到处都是绿的,到处都是树木,进一步表明树很多。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
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教法流程。
1、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教学时不必讲比喻、拟人等名词术语,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险峻也是一种美。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
3、谈话导入,温故求新。
开课就让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体会到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用导语过渡到本课时内容:眼前的景物证实了“兴安岭”这个名字悦耳,让人感到亲切舒服。现在老舍置身与兴安岭,看到了山岭、树林、野花,他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呢?请看课后思考·练习1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4、相信学生,扶持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景物,根据课后思考·练习1的要求自学,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勾画批注。然后在六人小组里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说说自己读的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听的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进行补充。还用“你既然那么喜欢大兴安岭的山岭,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出对它的喜爱来。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等话语鼓励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5、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通过分男女生读、自由朗读、齐读、变序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中,逐步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用导语“通过学习,你收获一定不小,现在很想让大家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那么请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6、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作者笔下的岭、林、花特点明显,是采用了比较、比喻、拟人等多种描写手法,才使景物显得生动形象,感情表达真实的。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我把课后出现的两个句子用小黑板抄写下来,并将与之比较的句子同时出示,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比,体会到比喻、拟人等写法可以是句子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7、鼓励探索,培养求知。
课文中有一些空白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空白,我在课前要求预习时就要求学生自己找出课文的知识空白点,并通过上网、查找工具书等收集有关资料。如“云横秦岭”中关于秦岭,大兴安岭林场的“综合利用”的方式等的资料。在课堂上学习到相关内容时就让学生补充。
8、精设板书。
为了体现《林海》这一课的特点,我在板书的设计上颇费心思。我设计了引导学生先抓住作者三个“亲切舒服”这条思路,贯穿全文,构成体系。再引导学生把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思路凝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上线条表现出来。使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显而易见,作者的真情实感凸现出来。
备注:本文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林海教学设计篇九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银裙空隙缺乏广厦伐木良材高不可攀盛气凌人综合利用兴国安邦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林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赞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 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崔峦。
地址: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邮编:100009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栏目任何问题,请e-mail至: 。
电话:-6215。
传真:64003690。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一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景物描写中表达。
思想感情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亲切与舒服”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启动激趣。
二、质疑探究朗读悟情。
板书:亲切、舒服那么大兴安岭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
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5自然段。板书:美丽板书:岭、林、花。
3、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原始森。
林,亲自去体验一下。(播放“森林”画面)。
4、这番美丽的景象,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部分,重点阅读。(出示要求):
a、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画出有关语句认真理解;
b、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只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外表的美,叫人越看越觉得可爱。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对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6、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三、情感升华应用验证。
1、用一两句话表达你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
林海(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悦耳的名字)。
亲切、舒服(美丽不空洞)。
亲切、舒服(兴国安邦)。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二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银裙空隙缺乏广厦伐木良材高不可攀盛气凌人综合利用兴国安邦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三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景物描写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亲切与舒服”的感觉。
同学们,前不久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这节课,我们又将和老舍先生一道步入那浩瀚的林海。(板书课题;林海)。
2、同学们找得很正确。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板书:悦耳的名字说得好!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因为什么?(生:亲切舒服)。
板书:亲切、舒服那么大兴安岭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
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5自然段。板书:美丽板书:岭、林、花。
3、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原始森。
林,亲自去体验一下。(播放“森林”画面)。
4、这番美丽的景象,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部分,重点阅读。(出示要求):
a、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画出有关语句认真理解;
b、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只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外表的美,叫人越看越觉得可爱。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对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6、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板书:兴国安邦请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请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手指板书让学生接读:
a、初入大兴安龄,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
b、领略到大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
c、想到大兴安岭还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1、用一两句话表达你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板书设计:林海(大兴安岭)亲切、舒服(悦耳的名字)亲切、舒服(美丽不空洞)亲切、舒服(兴国安邦)。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思想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岭”
1、个别读第2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小结: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
5、小结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习“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习第6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2、小结: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总结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板书。
岭——多、柔。
19林海林——如海亲切与舒服。
花——多、艳。
糜丽英老师执教《林海》一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五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课文中是指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再讲"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到处都是绿的,到处都是树木,进一步表明树很多。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
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教法流程。
1、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教学时不必讲比喻、拟人等名词术语,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险峻也是一种美。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
3、谈话导入,温故求新。
开课就让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体会到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用导语过渡到本课时内容:眼前的景物证实了“兴安岭”这个名字悦耳,让人感到亲切舒服。现在老舍置身与兴安岭,看到了山岭、树林、野花,他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呢?请看课后思考·练习1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4、相信学生,扶持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景物,根据课后思考·练习1的要求自学,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勾画批注。然后在六人小组里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说说自己读的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听的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进行补充。还用“你既然那么喜欢大兴安岭的山岭,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出对它的喜爱来。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等话语鼓励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5、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通过分男女生读、自由朗读、齐读、变序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中,逐步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用导语“通过学习,你收获一定不小,现在很想让大家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那么请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6、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作者笔下的岭、林、花特点明显,是采用了比较、比喻、拟人等多种描写手法,才使景物显得生动形象,感情表达真实的。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我把课后出现的两个句子用小黑板抄写下来,并将与之比较的句子同时出示,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比,体会到比喻、拟人等写法可以是句子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7、鼓励探索,培养求知。
课文中有一些空白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空白,我在课前要求预习时就要求学生自己找出课文的知识空白点,并通过上网、查找工具书等收集有关资料。如“云横秦岭”中关于秦岭,大兴安岭林场的“综合利用”的方式等的资料。在课堂上学习到相关内容时就让学生补充。
8、精设板书。
为了体现《林海》这一课的特点,我在板书的设计上颇费心思。我设计了引导学生先抓住作者三个“亲切舒服”这条思路,贯穿全文,构成体系。再引导学生把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思路凝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上线条表现出来。使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显而易见,作者的真情实感凸现出来。
备注:本文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为了表达喜爱的情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段。在这三段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a、“林”有什么特点?(多、绿)。
b、读有关词句体会。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银裙)。
d、出示句子.看,海边上不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别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小结:作者叙述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比作海边的浪花,我们读了对大兴安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丰富,请带着感情朗读。
(6)指名说说花的特点,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多,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非常准确、形象,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读。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谁能说说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同学们谈得很好,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将来都能像大兴安岭的落叶松一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家人介绍大兴安岭的美景。
岭:多、温柔。
亲切、舒服林:绿、多。
花:多、绚丽。
伐木、栽树。
兴国安邦进行科学研究。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投影、录像。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