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通用16篇)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写总结时应注重文字的流畅和逻辑的连贯性。"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总结写作例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一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非常普及,计算的思维过程即设计程序的思维过程,可以有效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7月,第三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三个目标之一。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重点是编程思路、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中美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发现目前大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的概论性课程较多,深度不够。信管专业或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更好地把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目前在实践中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相关课程具有内容重复与知识或缺问题,即课程中大家总会发现正在学习的课程内容往往都是以前学习过的或是相关类似的,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与实践结合较弱,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盲目照搬照抄成功模式,不能符合学校实际的培养目标,没有形成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既要能在自己的学科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同时,要培养“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改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明确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目标,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信管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二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扼要阐述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改革供给主体,形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认同;改革供给内容,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改革供给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的“互联网+”课堂;改革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不仅指导经济改革,更可指导教育改革。就地理教学而言,我们要着力解决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接受轻生命体验、重国家课程轻综合课程、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等问题,促使教学供给端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和精准有效,尽快实现教学转型升级。
一、在供给主体方面,形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认同。
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学科素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科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这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形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认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指学习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具备的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以及具备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了人地观念(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教学最根本的需求侧,我们要围绕它来设计教学供给侧,并细化到教学目标中,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具体的教学事件来实现。
二、在供给内容方面,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许多时候,我们对课程的认识仅局限在学科课程,这样的教学知识是割裂的,教育是局限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学科本位思想,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树立“大课程”观念。为适应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要树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观念,重视综合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建立地理课程资源库,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培养整合、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让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知识、提升素质的需求。课程整合方面,比如“大气污染”教学,可将地理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进行跨科课程整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这较之于单一学科教学要更加深入与透彻,教学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课程开发方面,比如考虑到“地球的宇宙环境”模块教学的需要,开发并设计“月相观察”综合实践课程,开展一个月左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测量、绘图、收集查阅和分析资料,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体验自然之美。
三、在供给方式方面,构建以学为主的“互联网+”课堂。
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考虑,实施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策略,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互联网+教学”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校在aischool电子书包教学平台的实践中感受到,“互联网+教学”不仅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同时,正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教学中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比如《巴西》一节实行“互联网+”教学,教师通过aischool电子书包教学平台将ppt文档、网页链接及探究题等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资料搜索、小组合作探究,开展质疑、释疑,推送分层练习当堂训练,平台会自动生成课堂评价分析数据反馈教学效果。教学中还可应用电子书包特有的抢答、投票、游戏、拍照、思维导图等功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互联网+教育”的提出,未来课堂的引入,正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种突破,努力实现教育的“精准供给”,将现代教育向“供需相向匹配”的方向努力。
四、在考核评价方面,建立以质量监测为主的评价体系。
对教学的考核评价不可“唯分数”,要目中有人,实现由重知识、重结果、唯考试向重核心素养、重过程、多样化考核方式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爱好,关注平时,注重实践。侧重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如注意力、兴趣与动机、思考和质疑的积极性、答问的'质量等,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考核,让学生尽情思考。侧重考核学生的基础和积累。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期初摸底了解基础,期中检测看看积累了多少,期末考核进行总体评价。不单看学生成绩,而是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取多少新知,有了多少积累。积累越多,说明进步越大,教学越成功。侧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质量监测注意考核学生的思维,考查学生的学习力,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知识、能力及科学世界观、价值观获取。总之,强调课堂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是以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供“引领性”的教育供给、“精准性”的教育供给、“有效性”的教育供给,即“科学的供给”,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奕.北京“深综改”: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性变革[j].北京:中小学管理,,(1)。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本文从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学特征以及教学改革方向、信息系统类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三个方面探讨了目标论题。
信息管理专业涉及图书馆学、档案学、出版发行等专业,信息系统类课程自然与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有关系,也包括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决策支持系统等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容量非常丰富,并且课程已经成体系化,是一个层次分明的课程群。职业院校或者大中专院校中都开设了信息系统类课程,目标是培养一大批信息系统的维护商抑或开发商,于是,在课程内容的教授上以及教学的实训活动中,都仅仅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或者任务进行。本文认为,存在于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不能局限于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商或者维护商,而应该概括为信息系统的理性用户。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引起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改革。
系统类课程的培养对象定位关乎教学课程计划的设定和具体内容的安排,相关课程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以及观念都会受其左右。大多数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培养对象设定为信息网络系统的维护商和开发商,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沿着“技术性”拓展;这种“技术性”体现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由于技术性的倾向,目前的信息系统类课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同质化和单一化的特征,在信息管理专业中,虽然细分了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教学的一般套路和内容的侧重都具有很大的相似度,比如,教学的重点都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
实际调查和研究发现,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开发商和维护商,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因为,学校教育并不能完整地培养出直接的岗位人员,开发商和维护商必须接受社会教育和培训,才能从事这一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很难完美衔接的,信息系统类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信息系统的理性用户才是比较合适的。定位一旦确定于此,就要考虑“用户角色”的指导作用,明确了用户角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的设置才有了具体的依据,以往在这些方面突出技术性的课程体系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因为学生成才的目标不再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商或者维护商。
“用户角色”一定要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出来,从信息系统的开发到应用的不同阶段,设计的课程内容都要和用户息息相关,用户选择信息系统的原因是这个信息系统能够促进管理的高效率和有效性;基于这一点,可以明确看出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与开发商、维护商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看,开发商和维护商注重信息系统的开发事宜,比如,要看开发语言的合理化程度,开发思路有没有偏离主流路线,开发工具使用是否得当等。而用户的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看信息系统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频率,第二是看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工作需求、管理策略以及企业文化的相关要求是否能够诉诸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使用对管理行为是否有效等;经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由于用户和开发商(维护商)的需求不同,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信息系统类学科的教学中,内容体系的设置是非常值得深究的,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定位问题。
二、信息系统类课程内容的改革。
(一)信息系统课程基础知识内容的介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是非常迅速的,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升级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亦步亦趋,信息系统类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思考不同的用户对象,比如,需要处理业务的用户需要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一级的用户则需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决策人员多用综合型信息系统,不同的用户对象,选择的信息系统是不同的,因此,要培养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基础能力,注重对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才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分析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不同性质的需求,并配备合适的系统类别。
信息系统正式运行之前,需要进行一个合理的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任务、通过什么手段达到以及效果预测;策划的最终作用就是通过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用户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促进用户所在组织的效益。因此,在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树立起用户意识,重视信息系统的策划和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用户在信息系统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开发商或者维护商担负着实现信息系统功能的职能,因此过于依赖开发商,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数目较大的资金后就不重视,认为开发商的设计会适合业务工作的要求;而实际上,用户是最清楚自己业务需求的一方,信息系统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任务,用户是最了解的,如果信息系统建设完毕,而没有被用户使用,那么一定是信息系统的完善度不够,即使被用户使用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本文将培养的目标定位为理性的用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锻炼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表达能力,准确向开发商反映对信息系统的诉求,从而保证开发商的设计方向可以适应用户所在组织的业务管理的需求。
三、其他方面的改革。
除了课程内容的改革外,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一般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轻视实践,因此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脱节现象,学生的就业不占优势;建议根据信息管理专业不同的方向特点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训,实训的内容可以是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项目,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实践,使教学更有实用价值。
四、总结。
以上分析了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为理性的用户这个方面,以此探讨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待补充之处,希望读者给予补充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文献:
[1]邱磊,吴永林.试析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4。
[2]王玉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分析[j].办公自动化,2008,16。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四
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对项目管理认识不到位、项目开发前期工作不完善、设计监理缺失、控制职能不到位等问题,要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重视和加强项目前期的管理工作、重视项目规划设计、完善项目控制内容、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后期的项目管理工作。
按照传统做法,企业一个项目的完成至少需要涉及包括财务部门、销售部门、行政部门等多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部门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矛盾与摩擦,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进程和质量,增加企业运作成本。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方法,项目管理则不同。项目管理的应用始于80年代,开始只是仅局限于建筑、国防等特殊性行业,随着项目管理优越性的不断凸显,现在项目管理的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为共同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而组建起一个团队或项目小组,其中项目团队的管理者,即项目经理,通过系统的观点、方法及理论,对从项目的启动到项目结束时所涉及的所有环节和全部内容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工作,以实现更高的营运效率及项目的既定目标。从过程上来看,一个较为完整的项目管理流程包括了解项目的启动、策划、运作、监测及完成。从项目管理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力求通过对时间、成本、质量、范围及风险的有效管理,使得对项目管理中所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控制,促进项目的最终成功。
房地产行业作为特殊的产业,具有周期性长、中间环节繁多、投入资金量大等特点,在具体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强化管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中,房地产项目管理是一个最为主要的途径。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分支,房地产项目管理通过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以期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项目管理又可分为建设项目管理、设计项目管理、工程咨询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及后期的物业管理等等。本文的房地产项目管理主要是指建设项目管理,是从房地产开发商,即业主单位角度出发的项目管理,包括了项目选择、计划、执行、协调、控制、评价及项目的结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随着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素的增加,只有实现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各环节相互配合和紧密衔接,才有可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项目开发单位站在投资主体的立场,遵循成本最低、质量管理、责任对等原则,通过项目管理实现对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成本、质量及时间的严格控制,是防范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对项目管理认识不到位。
在项目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难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仍有很大一部分房地产企业项目进行中,名义上为项目管理,但对于项目管理的概念、真正内涵等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简单地将项目管理等同于项目工程的现场管理及施工管理,对于项目现场管理以外的工作,如前期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销售、融资、物业管理等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直接导致项目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影响项目的成功与收益。其次,对于项目管理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过多重视项目的'盈利,而忽略企业的品牌建设、形象建设等,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项目经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项目管理团队的水平,对项目管理认识的不到位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项目管理队伍建设的忽视。
(二)项目开发前期工作不完善。
房地产项目方案的确定作为开发商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但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房地产项目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策划、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等进行研究和分析是房地产项目管理基本内容,也是实现保障房地产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一旦前期工作,特别是可行性分析不到位,极有可能导致乱开发、乱投资等仓促盲目行为,造成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危及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生存。整体上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房地产项目开发前期工作水仍有待强化和提高,一是对于市场的情况没有做深入了解和分析,导致决策的失误,大大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变相增加企业无形成本。二是可行性研究工作得不到重视,单纯地凭借个人经验和市场走向,决策项目开发与否,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造成一系列问题,如高空置率、无法形成特色等,难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设计监理缺失。
作为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图纸的设计阶段很大程度上决策了项目最终产品房产的价值。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很大一部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这阶段的管理工作少之又少,加上对于专业设计的管理弱,无明确及详细的设计委托书及要求说明,导致设计出来的图纸与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是设计质量不高。而一旦在施工过程中要求给予修改,必须对整个项目的完成造成影响,也大大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和施工的难度。其次,设计人员也只是从自身的专业出发,对于成本控制等缺乏概念。因此不论从何种角度来讲,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都需强化在此阶段的管理和提升管理水平。
(四)控制职能不到位。
首先,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管理中,只求速度以尽快回笼资金,由此导致种种不良后果:一是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缺乏有效的项目监督,甚至造成许多临时性的一时决策,对项目造成负面影响,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对于项目工程的进度控制不力,使得工程难以如期完成,影响预期销售计划;三是由于开工前缺乏详实有效的全面的投资估算和成本预算,在具体的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难以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常常导致出现投资额远超过计划投资额的情况,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资金流和现金流,又大大增加企业的运作成本。其次,项目风险管理和控制薄弱。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财务风险等等。而一旦风险产生将不可避免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对于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仍不到位,项目风险管理薄弱,难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影响房地产项目的正常开发和房地产投资效益。
(一)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
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特别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项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低的特点,要努力提升房地产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实现项目管理的有效实施。一是,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其领导层和决策层要切实认识到项目管理的性质、任务及实施项目管理对于房地产项目顺利开发的重要意义,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二是,在充分认识到项目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项目管理人员,使其具有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素质,保证在具体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理论,从而提高项目管理队伍素质。三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上岗培训活动,提升项目管理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保障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和高效开展。
(二)重视和加强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一是,作为房地产开发商,要时刻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整体态势有深刻的全面认识和把握。主要途径是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机制,以收集各类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为房地产项目开发与否及如何进行有效开发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数据支持。二是,做好市场调研与预测工作,明确项目的功能定位与市场定位,形成几个可备选方案。三是,加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从各个方面对各方案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分析决策,从中择优。另外,在此阶段要特别注意对确定后的方案做出和形成全面和实际投资估算报告。
(三)重视项目规划设计。
在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安全、项目定位、拟销售价格等方面的基础上,加强与设计单位的交流与沟通,尤其是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对全程参与房地产项目设计的环节,形成深层次的密切合作,以保障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科学性。同时,可引入竞争机制,进行设计方案的招标工作,优化设计方案。另一方面成本控制对于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设计阶段可采取限额控制的方式从源头上实现对投资的有效控制,特别是对于设计阶段概算及施工图预算编制给予严格控制,保障项目管理过程中控制的有据可依。最后,加大对于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包括综合会审和专业会审,既对于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意图、细节把握到位,也有利于对工程的重点难点初步和整体的认识。
(四)完善项目控制内容。
1.加强项目质量管理力度。
一是更新理念,要认识到项目质量管理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材料的选择、施工过程的错漏等方面,而是在预算限制前提下达到最好的使用标准。二是,完善房地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制定具体可量化的标准,实现对项目开发全过程、全方位的检验。三是,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的资质,并签订相应的合同,明确责任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风险的量化。另外,重视项目质量重要性的宣传工作,通过岗位技能培训l等形式,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2.成本控制。
一是通过加强现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同时对于项目的任何支出都要进行严格审查,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防止超前支付。二是,从各个阶段加大对于工程成本的控制,包括决策评估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如在项目施工阶段,在施工方与设计方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签证,通过完善现场签证管理以严格控制成本。另外,可通过专门的工程监理机构对工程造价进行跟踪管理。
3.风险控制。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树立风险价值理念,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房地产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及时有效识别、防范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于房地产项目开发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讲,风险防范的途径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及风险控制等。
(五)加强项目后期管理工作。
售后服务的提高既有利于房地产开发商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也有助于提高房产的市场销售速度。选择信誉好、质量高的物业管理公司,积极沟通,加强项目物业管理工作,以保障提供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其次,做好准确把握房地产行业的营销理念,提高营销层次和水平。紧密结合客户的特点和需求,加强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并及时根据市场的反馈情况调整营销方案。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五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未来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对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本文从分析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入手,找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四方面问题,提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应处理好的“四对关系”,最后提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供给侧改革”指从供给侧入手,对导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的指定性矛盾进行改革。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处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商业银行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商业银行在支持供给侧改革中也存在不足,商业银行应积极研究,妥善处置四对关系,着力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支持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处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将强力驱动商业银行选定明晰的转型路径。虽然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商业银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但很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一直游走于“大而全”和“小而精”,发展路径模糊。在“需求侧驱动”的环境中,金融需求单一且旺盛,受益于经济扩张、利差锁定、牌照稀缺等政策红利,商业银行依然取得了良好业绩。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产业调整、技术创新、消费升级将驱动客户的金融需求更趋多样化,以往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将被全面打破,银行模糊定位下“规模扩张+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结合各自发展实际,选定适合自己的转型路径。
(二)供给侧改革将深刻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现有的融资结构必须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的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推动杠杆率降低。与此相适应,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资产端的重视程度,让资产端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扩展资产配置的视角,必须将视角从信贷市场进一步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从原来单一的贷款为主拓展到表内外全资产配置,证券化、结构性融资工具比重会上升。在商业银行的负债方,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常态化及客户需求多元化都会使得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以前依靠存款等被动型负债工具无法平衡商业银行的收益性、流行性和安全性,金融债券、大额存单、中期票据、结构性存款、海外存款证等市场化主动型负债工具将成为商业银行主要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将有效拓展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空间。供给侧改革中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国企改革、并购重组都将为商业银行优化传统业务布局、加快新兴业务创新发展、形成多源动力增长提供了重要契机。服务消费、品质消费等消费升级势必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了大量的并购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把握住这一机会,为业务创新提供新的空间。
(四)供给侧改革将全面考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短期来看,在去产能、去库存及去杠杆的过程中,钢铁、煤炭、船舶制造、房地产等产能过剩、高杠杆率行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信贷风险将会集中暴露,驱动银行资产质量加速寻底。长期来看,表内外信用风险资产配置的复杂化、多元化将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主动型债务工具拓展、批发性负债占比上升、新型表外业务或有负债增加、资金跨市场跨境流动日趋频繁将使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上升;利率市场化深入、汇率弹性增强、结构性金融产品和衍生品的增加将直接考验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保险、信托、证券、租赁、投贷联动子公司等全牌照附属公司的设立将加大并表风险管理难度;各类风险的交叉共振将检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目前,商业银行自身存在诸多制约其助力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一)市场动力转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时间,商业银行在支持部分过剩产能行业、落后行业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稳定收益,在支持部分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风险较高制约银行收益,导致商业银行依然有动力去支持过剩产能行业及落后行业,对新兴产业支持存在不足。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才有动力慢慢改变自己的行为,但这需要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商业银行管理价值取向转换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速度情结,喜欢拼规模、占地盘,导致商业银行存在同质化竞争,没有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定位,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从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看,好的银行是能够经历经济金融周期的考验,运营稳健、特色化、差异化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支持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价值,确定各自转型升级的路径,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取向转换对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有深远影响。
(三)商业银行存量包袱消化需要一个过程。商业银行长期对一些恢复生气无望、需要长期“输血”才能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投入信贷资金,不仅造成信贷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影响了企业所在行业的有序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错配。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要求商业银行从部分过剩产能行业、落后行业、僵尸企业中稳步退出,但是商业银行消化这些存量包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专业人才短缺。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需要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创新业务,例如商业银行积极参与ppp项目、投贷联动试点等,这都需要商业银行有相应的人才。虽然每年大量人员进入商业银行,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合规管理、特殊业务等方面的人才依然短缺。
三、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应妥善处理好“四对关系”
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优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环境,为商业银行指明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供给侧改革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增长、产品创新、信用风险暴露等多个方面带来压力。商业银行在支持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应该妥善处理以下“四对关系”。
(一)供给侧改革和银行转型的关系。供给侧改革与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关系紧密。一方面,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是我国企业获取资金的最主要融资渠道,供给侧改革中需要商业银行积极作为,要求商业银行对原来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放弃原来的粗放式的经营模式,通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换发展发展,进一步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变革管理方式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将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升级等方面带来新的机遇,为银行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契机。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供给侧改革,加强研究,积极应对,主动转型升级。
(二)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决定着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法律及公共服务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供给侧改革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好“两只手”。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充分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各自的经营策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商业银行在“市场失灵”领域的作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着力做好小微金融、三农金融服务、精准扶贫等工作,补金融服务短板。
(三)创新和风险的关系。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好产品服务创新和风险防控的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支持供给侧改革。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贴近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把握好金融创新与把控风险的平衡点,防控自身业务风险,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市场变化等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风险要可控,不可过度创新,导致金融风险过大,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四)加与减、破与立的关系。结构调整是一场持久战,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扩大其他领域的信贷投放,避免我国经济在短时期内快速下滑。商业银行需要把握好“有加有减、有补有去、有进有退、有破有立”四项原则:产融结合、投贷联动、困难企业分类帮扶要加,企业融资成本、银行服务收费要减;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要补,不合理的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要去;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新兴产业要进,对过剩落后产能、“僵尸”企业要退;容易引发“两链”风险的传统授信管理模式要破,新的产品、服务、模式要立。
四、商业银行业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要积极适应供给侧改革,加强研究,积极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转型发展。
(一)加强对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明确转型升级的路径。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要加强研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明确各自转型升级的路径,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把握好供给侧改革提供的机会,在支持供给侧改革中实现稳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不可急功近利,按照转型升级的路径稳步推进,不可追求短期利益,追求短期的规模、速度,而放弃长期的转型升级。
(二)紧扣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商业银行要充分认清经济与金融的共生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实现共赢。一是商业银行要着力支持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商业银行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持,紧贴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紧盯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二是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金融供给效率。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金融创新,响应号召,积极推动投贷联动、ppp模式创新,满足不同企业的资金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提高风控能力,开展发展空间。三是积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商业银行要在遵循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与企业形成共荣共生、共建共存的良性银企关系;通过加强贷款定价管理,缩短企业融资链条,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和不合理的中间业务等方式,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下沉网点等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贫困人口、“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加大风险管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在僵尸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新兴产业的支持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都对商业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要积极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一是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消除工作中风险防控的空白点,从源头上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强化风险识别化解。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健全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机制,不断提升风险监测、控制与动态管理的水平,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和早处置。三是加大风险吸收能力。商业银行要利用拨备资源仍然充分的时机,进一步扩大资本补充渠道,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积极利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持续增强风险消化和风险吸收能力。四是加大对特殊行业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要根据供给侧改革要求,强化对僵尸企业、过剩产能、落后行业的风险防控的研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商业银行稳步退出;同时,在新进入部分行业、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也要强化风险防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作者:杨吉峰肖起峰刘相兵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烟台监管分局。
参考文献:
[1]勾东宁:《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8。
[2]韩春剑:《金融创新是供给侧改革活力之源》[j],中国商业银行,2016.3。
[3]曹国华、刘睿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财经科学,2016.4。
[4]佘志远:《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探析》[j],武汉金融,2016.3。
[5]邵平:《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金融,2016.2。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六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但通过研究和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少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从供给侧入手推进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与经济改革相似,高职教育也存在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任务。高职院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智力支持,同时也是社会供给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与增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一、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代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比超过一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用人单位、师生与劳动者、理论与实践的三个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在发展与探索阶段,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教育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1)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职院校都是一些表现欠佳的学生,高考失利后无奈之下才选择高职院校,通常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高职教育,感觉入读高职院校好像就低人一头,这些情况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高职院校的地位比较尴尬。(2)由于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在逐步增加,有关部门开始加大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少高职院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激增,入读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学校师资和硬件建设则没跟上相应的发展步伐,给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3)部分高职院校的设立只是随大流,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基本照搬本科院校模式,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更多的是生搬硬套;设置的部分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实际相脱节,人才输出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不能较好地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新需求,无法满足产业转型与发展对人才供给的质量要求。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时期,高职教育必须经过深入反思和科学论证,才能创新发展,才能使高职教育发展逐步与经济转型相符合,才能进一步发挥和提升高职教育的强大功能。要适应经济新常态,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有效供给和创新驱动发展,要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促进学校与社会、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要以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秀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不断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软件业是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一个变化很快的行业,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大力普及,极大地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行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保证课程设置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同步,同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强调技能培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形成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应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而高等职业院校开办的软件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修改优化,但不少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设置过于广泛,追求大而全,众多的课程导致学生所学课程虽多,但所学深度不够,技能有待加强。(2)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高职院校是在中专院校的基础合并成立的,原有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而新引进的专任教师不少则缺乏大中型软件项目的研发经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师生比严重失衡,有些高职院校一位教师每学期要上近三百课时,哪还有时间搞科研、做项目和参加培训进修来提升自我。(3)实践教学设备投入不足或设备比较落后,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缺少实际项目的研发和讲解,导致实训效果较差,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建议:1.调整软件技术专业设置,进一步贴合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版)》等纲领性文件为依据,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大类对应软件产业,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群对应信息技术行业,逐步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研发过程的三个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真正做到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内涵升级和有机重构。2.打造真正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软件技术专业工程性特点突出,建议在引入师资时,不仅要考虑学历职称结构问题,也要注重it行业经验。同时,因软件行业更新速度快,必须与国内外知名的it公司或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去上述企业或机构进行培训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真实项目的研发水平,及时知晓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征。3.进一步重视实训教学,加大投入与产出力度。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动手能力、出成果和出特色的关键。应紧密联系企业推进“以真实项目为案例,以实际开发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校企合作,积极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进学校、进课堂,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各种横向、纵向课题,与企业和项目实现无缝对接,切实有效地提升实践能力。借助完善的实训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比赛以赛促学,加大科研力度以研促教,协同合作企业深入开展科研项目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4.针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的特征,建议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所有专业课程全的考核全部采用机试或项目的形式来完成,考核内容分为项目源码、项目演示、项目答辩三个环节,各个环节分别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可以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做到既会说也会做,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5.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特性,建议设立工作室,将综合实训基地打造成为校内的“创新工作室”,依托该平台,将企业的科研项目引入到校内,由指导教师带领优秀学生完成项目的研发工作。以此实现学校在学生培优、教师梯队打造和专业产学研实力提升等方面的诉求。工作室的整体环境设计可以参考企业开发工作室的环境元素,从功能上将工作室划分为两大区域:工作区和会议区。工作区为指导教师带领优秀学生进行日常项目开发的区域,环境的布局完全参考企业的工作环境,给师生营造一种工作的氛围。会议室则模拟企业的项目开发工作环境,用于项目开发的分析、设计和研讨等专题研讨活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工作室可以为一批优秀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对质量、进度和资源都有严格要求的外部商用项目。学生通过这些真实项目的实战锻炼,能够培养自己的实际项目经验,做到毕业就有不少于半年乃至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他们以后应聘软件名企提供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工作室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地,也是学校打造“精品教师”的摇篮,更是校内教师“传帮带”的示范点,有助于学校教师梯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工作室为不仅为相关指导教师提供了一个科研创新的环境,同时还为教师提供科研创新的经费,为教师完成科研创新提供最实际的帮助。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工作室可以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创新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更是学校对外交流的一个较好的窗口,能够帮助学校提升整体的社会影响力。综上所述,一个运行良好的工作室可以让多方受益。6.应大力支持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为广大软件工作者特别是青年软件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软件人才,遴选和培养一批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投资和孵化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7]宋磊,刘立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2):201.
[8]许丽花.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一”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7):160.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七
摘要:在,我国在天津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拟定大会,教育部联合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部门一同拟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拟定目的是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学转化为工程教育强国,进而培养出大量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服务,走人才强国以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面向整个社会的人才,对于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筑工程管理。
随着我国行业的不断完善已经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以及建设行业对于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也需要和社会广大需求同步。所以,推广全新的教学体制、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完善和充实专业教学的'内容、加快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学思路是当前教学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当前学校在工程管理人员培养方面的改革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1落实校企共建的模式。
在卓越计划下,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联系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且关注当前建筑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充分结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培养。学校采用的培养方案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来进行实践教学,利用企业和学校在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环境优势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校企共建模式下,要邀请企业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专业教学大纲拟定中。学校需要保证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学生甚至可以在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校可以建设并且应用各种教学平台(比如科研平台、实践平台以及中外合作平台),进而为学生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操作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工程人员、教师共同开展对于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和研究,让学生最终掌握实用、专业和系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知识内容,发展成优秀人才[1]。在卓越计划下,不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工程师,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来提升教师的水平,让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比如,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开创教师挂职锻炼体系,让教师能够获得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在职称评定以及岗位考核中强调教师企业挂职培训的重要性,例如在职称晋升条件中加入企业工程实践的要求,对于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学习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2]。
2关注土木工程技术课堂的核心地位。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需要明确以下目标:“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手段、方法以及理论,可以参与工程建设行业项目的投资和决策,同时具备全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平台类型:工程法律课程、工程管理课程、工程经济课程以及工程技术类课程。依据“卓越计划”中培养工程师的要求和目标以及当前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需要突出技术类课程的核心地位,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制定需要倾向于技术类课程,对于技术类课程课时以及数量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3]。
3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更高的目标,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创业基础,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并且可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校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理论,使其熟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学校需要培养可以在众多的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负责全过程管理、项目咨询以及决策的人才。需要培养具备项目监理师、注册造价师以及注册建造师能力素质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4结语综上所述,各学校需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教育体制,进而形成符合行业需求并且适应经济需求的建筑工程管理培养制度、知识层次以及教学体系,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于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八
摘要: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同时也是适应知识激增、社会发展愈来愈迫切需要创新人才而提出来的。本文在对教学改革的原则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观点。
关键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九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堂研讨等教学方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协作性具有重要作用,是典型的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到实践中,有助于奠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此,我们设计了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任务为中心,由其驱动教学过程进行,学生围绕任务学习,教师围绕任务教学,如图2所示。在这个过程中,要面向计算思维,通过搜集资料、深入探究、协作学习、交流讨论、巩固拓展、迁移新知、重组转换等手段,发掘蕴藏在计算机学科知识中的通用的普适思维,学生结合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使思维随着不同专业知识和背景的贯通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提高。
5结语。
基于计算思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于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力争将计算思维的培养渗透到各个知识点和模块的教学中,为学生将来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较大提高;初步具备了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了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十
为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确定教学体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强调it技术,弱化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二是强调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不但要掌握现代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维等方面的技术与方法,还要强调具有现代管理科学思想和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基于上述思路,我们设计了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见图1。上述课程体系主要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主干学科,不仅设置了国内高校信管专业常设的'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等课程,还设置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商务智能与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使学生在理解新兴数据处理模式的同时,其智能化数据分析处理及决策支持能力得到训练。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十一
摘要:开展钢琴教学活动,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同学们传授钢琴弹奏技法,还在于培养同学们信心以及艺术创造能力。将多元化训练方法融入于高校钢琴教学活动中,能够改变过去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可谓是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尝试,对提升高校钢琴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训练,是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在传统教学中,训练模式单一,导致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将多元化训练模式融入到高校钢琴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从当前高校钢琴训练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多元化训练模式应用于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概括而言,当前高校钢琴教学训练存在如下问题:首先,钢琴训练效果不明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针对性较为薄弱,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其次,钢琴训练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待解决的疑难点问题,导致训练教学突破性不强。另外,由于优秀的钢琴老师资源贫乏,难以有效地培养优质的钢琴人才。导致高校钢琴训练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钢琴训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高校当前所采用的训练课程设置模式通常为学年制,一周只有一节课的课时保障。其次,钢琴训练模式过于单一。虽然部分老师会考虑采取创新性的训练教学方式,达到训练教学改革的目的,然而由于所采用的训练模式过于单一,导致其难以对传统的钢琴训练模式产生明显的影响。最后,钢琴训练内容过于狭隘。当前高校钢琴训练内容大多集中于传统的指法训练、复调音乐以及曲目训练等内容,钢琴训练内容过于肤浅,导致同学们难以掌握更深层次的钢琴训练内容。
针对高校钢琴训练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多元化训练活动:
(一)训练课程设置多元化。
在高校钢琴训练课程设置时,应该根据同学们的钢琴演奏实际水平以及音乐素质,采取钢琴个别训练课以及钢琴集体训练课的钢琴训练课程设置方式。推动高校钢琴训练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因材施教的训练效果,对于缓解当前高校中钢琴训练设施不足问题也有明显的效果。在实际钢琴训练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达到多元化训练的目的。首先,要确保钢琴训练内容的多元化。在钢琴训练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训练兴趣,在同一课程时间内应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等问题存在。其次,要提升钢琴训练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传统的钢琴训练教学,通常是采取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训练的方式。在信息技术时代,可以利用“微课”等新兴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训练的自主性,提升钢琴训练的质量与效率。
(二)钢琴训练方式多元化。
钢琴训练方式多元化,是钢琴教学多样化训练理念的践行方式。当前可以通过集体训练教学以及参加比赛等多种钢琴训练方式。
1.集体训练在钢琴集体训练教学中,能够打牢学生的钢琴技能基础,达到因材施教,实际解决实际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在钢琴集体训练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所有的同学间的演奏水平差距不大,能够较好地掌握钢琴训练内容与节奏。其次,钢琴老师在开展钢琴训练时,可以采取独奏、齐奏、连奏等多种钢琴训练方式,并定期轮流使用不同的钢琴训练方式,以确保达到较好的钢琴训练效果。
2.参加比赛除了接受集体性的钢琴训练教学外,老师还可以安排同学们走出学校,走上钢琴表演的舞台,以丰富高校钢琴训练的方式,实现多样化训练的效果。比如,高校老师可以每个学期都定期安排同学们观摩演出,或者组织同学们参与国内外各种钢琴比赛,提供关键的钢琴比赛信息。同时,当同学们参与钢琴比赛时,不仅仅能够了解到钢琴的发展动态信息,还能够丰富自身的钢琴实战经验,这对于提升自身的钢琴实战技能,丰富自身钢琴艺术素养至关重要。
(三)训练评价方式多元化。
推动钢琴训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实现多元化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其训练效果的基本保障。首先,应合理构建钢琴多元化的训练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未来训练评价的依据与标准,训练评价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得以有效地执行。因而,高校老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较高的评价标准。其次,构建高效的钢琴训练评价团队。评价团队,是评价体系标准的执行者,其评价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钢琴多元化评价体系执行的有效性。通常而言,应该由钢琴学科领导人,以及多名奋斗在钢琴训练一线的老师共同构成钢琴训练评价团队,以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执行,推动多元化训练评价的有效执行。此外,还应该确保钢琴训练评价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2]陆铭.高校钢琴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分析[j].音乐时空,2014,17:73+92.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十二
钢琴集体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钢琴集体课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将现代一些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钢琴教学当中,从而提高了钢琴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钢琴的造价非常高,因此,钢琴教学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如果学习钢琴的学生比较多,那么就会导致学生们的训练时间比较有限,从而使钢琴教学达不到预期目标。然而,如果借助于高科技的手段,将键盘学习方法引入到钢琴教学当中,那么就能在降低钢琴课堂成本的基础上,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
(一)钢琴集体课主要被用于新生教学中。
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通常情况下,新生在钢琴键盘的运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就需要对音乐新生进行键盘基础方面的教学,提高新生们运用键盘的能力。在键盘练习过程中,音乐学生需要将通过理论学习到的知识通过键盘练习得到应用,从而提高音乐学生运用键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在键盘学习当中,还应该注重对钢琴的性能进行必要的了解,并且对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弹奏方法进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们在读谱以及视奏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因此,通过钢琴集体课,学生们可以对键盘弹奏的了解更加深刻,并且也能够将键盘弹奏中一些比较显著的特征清晰地体现出来。
(二)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钢琴课对学生们在音乐方面的专业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且不同学生的音乐天赋和音乐造诣也具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在钢琴集体课教学当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先,老师应该对不同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以及音乐掌握水平知识进行一些必要的了解。其次,老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不同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提高整体学生钢琴掌握程度的基础上,促进不同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提高。
(一)坚持综合发展的教学改革观念。
对于音乐学生的教学来说,老师除了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钢琴弹奏水平之外,还应该坚持综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们的身心素质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首先,老师需要通过讲课来教授学生们一些钢琴弹奏技巧,提升钢琴教学水平。其次,对于学生们来说,心理素质对钢琴的学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们钢琴弹奏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钢琴演奏者有时候还需要登台演奏,这就需要钢琴演奏者能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钢琴演奏水平得到正常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钢琴老师也对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关注,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提高钢琴演奏水平。最后,老师还应该对学生们的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们能够树立一种良好的人格修养,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钢琴老师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还应该保证学生们的钢琴基础教育,使学生都拥有扎实的钢琴演奏水平。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注重培养钢琴演奏和其他乐器之间的配合,从而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
(二)将学生们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将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钢琴课堂上往往只是钢琴老师进行讲解,而学生们则负责听讲,跟着老师进行练习,因此,学生们在传统的钢琴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不能够得到调动。钢琴集体课教学应该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们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们能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自己的创作,完成自己的创作作品,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三)将传授学习方法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
“授之以渔”往往比“授之以鱼”更加重要,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老师应该更加侧重于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同学们在掌握到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从而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培养学生掌握儿歌的演奏方法时,老师先将一些最基本的演奏方式教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们自己对演奏方法进行总结,最后,老师再对同学们提出的好的方法进行点评,使学生们能够牢固掌握钢琴学习方法。
(四)对备课的方式进行改革。
对于钢琴集体课教学来说,老师的备课效果直接会影响到钢琴集体课的课堂效果。传统的备课方式比较注重理论性的教学,受此影响,传统的钢琴教学则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钢琴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钢琴教学越来越重视,然而传统的钢琴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钢琴教学中引入集体钢琴教学模式,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十三
我国高校钢琴教学起步较晚,教学体系还未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规范和改革。为了适应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学的需求,全面提高钢琴教学水平,我们必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钢琴教学方式进行拓展与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我国高校钢琴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力巨大,并没有从基础上进行改革,因此教学方式改革道路依旧十分遥远。高校钢琴教学方式一直比较单一,以讲授法为主,重乐理知识传授、轻教学互动与探讨;重机械化训练、轻创新性教学方法应用。因此造成部分同学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难以出现优秀的、顶尖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钢琴艺术市场的需求。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分层次的教学现象,做不到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化得不到充分展现,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也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想学、能学、爱学、会学”的要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高校钢琴教学内容,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们成为真正的、优秀的、全面的、具有灵魂的钢琴演奏者。
二、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高校传统的以乐理知识、歌唱为主的钢琴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应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采用“边弹边唱”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最能体现钢琴音乐表达形式的是歌唱,高校钢琴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点,采用“边弹边唱”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边弹边唱的学习习惯,做到口、脑、手、眼并用,既能锻炼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试唱水平。让学生能够直接体会音乐、感受音乐、体悟音乐,把音准与弹奏完美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边弹边唱”教学法以外,还有铃木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又称铃木运动,是日本小提琴家铃木镇在20世纪开发与推广的音乐教学法及教育哲学。铃木认为,一个人的才能是通过教育环境的刺激、培养而形成的,不是从小就具备的,他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往往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采用铃木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完善钢琴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理解音乐的本质,掌握钢琴的艺术性。
目前,我国钢琴教育水平还比较低,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一直沿用传统的钢琴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忽略了对音乐本质及内涵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主观上缺乏对钢琴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对音乐本质的认同感。学生的情感与爱好都没有被激发出来。无法从本质上理解音乐的真谛,也就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钢琴音乐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对音乐本质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内心以及情感层面出发。例如亲近自然,从自然中感受音乐的真谛。音乐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从生活出发,感受周围存在的一切声音,体会不同声音带来的旋律与节奏,在理解音乐本质的基础上,加强对和声的理解,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具有灵魂和生命力。也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一些优秀作品的分析与理解,只有理解了作者当时演奏的心境与情感,学生的学习激情才会得到充分释放。
四、健全钢琴教学体系,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健全钢琴教学体系,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高校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来制定教学内容与计划,因材施教,通过对不同学生情况的分析,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以后的钢琴教学安排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形成一份属于自己特色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模式。音乐不仅仅是五线谱上的一些呆板音符,它是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心路历程的体现。我们要培养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能力,而不只是为了生活而创作。如果只通过一张五线谱就告诉学生这就是钢琴学习,是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的,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创作来展现音乐的情感本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呆板的音乐符号赋予生命。
五、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钢琴教学课堂中,要想使学生取得进步,学习到专业知识,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有好的教师作为指导。学生最初学习时,对很多钢琴知识感到陌生,教师就是学生的“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进。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应该在进行言传身教的同时,以传授基本的钢琴知识为基础,同时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要做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过硬,并且要对钢琴教学以及学生管理有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和谐的互动关系,通过与学生讲述自身经历和对钢琴作品的心得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钢琴创作。通过课堂上的讲授,使学生掌握钢琴艺术的风格,以及了解音乐的表现力和不同音色运用的技巧。并且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来加强对钢琴演奏的理解。通过对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总结,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发散性思维。在今后的钢琴创作道路上,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感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模仿他人的钢琴作品,然后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完成对钢琴作品的创新。最后将音乐融入自己的思维中,将原创者的影响力逐渐清除,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演奏方式带入钢琴学习中,这样就能够慢慢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六、结语。
我国的钢琴教育要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目的,因此教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层次进行授课,秉承每个孩子都能成才的理念,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力。我们也应该针对自身的不足,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经验和模式,加强对音乐教学的探究与摸索,重视学生未来发展要求,为我国艺术事业储备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达.浅谈综合性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拓展与综合性教学模式[j].音乐大观,(13).
[2]杜丽荣.关于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音乐大观,2012(5).
[4]徐倩.如何开发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创新能力[j].家教世界,2013(20).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十四
心理是一面反映个人综合状态的镜子,也是高效学习的关键。钢琴演奏也不例外,拥有良好的心态可以帮助演奏者顺利地完成一场成功的钢琴表演。在当今拥有钢琴专业的高校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许多钢琴演奏技术上的训练,然而这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有很多长期练习、技术娴熟的钢琴演奏者在舞台上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表演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影响演奏者心理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综合分析并采取科学的措施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为演奏的完美进行保驾护航。
一、分析因素,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影响大学生钢琴演奏心理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外因则是指演奏的曲目、演奏环境等。
(一)学习方式。演奏钢琴曲是需要身体和大脑同时工作的,在反复的练习下,身体和大脑都可以进入自动化的状态,无需演奏者刻意地控制,便可以行云流水般完成一首曲子的弹奏。想要保持这种自动化的状态,就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在有觉察的情况下,完成身体和心灵的相互配合。然而对于还没有熟练控制演奏自动化的学生来说,往往弹着弹着就串了谱子,音乐也比较死板,其中没有艺术情感的体现。
(二)演奏曲目。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成功完成一场演奏,需要不断刻苦练习。一开始练习曲目的学生非常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无法合理地将注意力分配在谱子和弹奏上,常常顾此失彼。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学生才能做到熟练掌握演奏技巧,有条不紊,达到和谐、稳定的演奏状态。但由于有的曲目难度比较大,学生在一开始练习时就很吃力,有时尽管经历了长期的训练也无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如果学生在实际演奏中遇到难度比较大的曲目,很可能产生紧张心理,影响自身真实水平的发挥。
二、激发兴趣,创造良好演奏氛围。
任何成功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而日复一日的刻苦其动力来源于源源不断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保持对钢琴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练习之余给学生们讲一些国内外有名的钢琴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钢琴大家成名的心路历程,以及这些演奏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是怎样面对和处理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欣赏钢琴之美,在弹奏时和作者想要体现的情感形成共鸣,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钢琴产生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不断地保持对钢琴的热情和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钢琴教学中的劳逸结合,可以在练习之余为学生放一些著名的钢琴曲,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练习所带来的疲惫,还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和曲目形成共鸣,在接下来的弹奏中加入新的认识。此外,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鼓励和称赞。尤其是那些练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积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让学生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对钢琴的热情。
三、开设课程,帮助学生端正态度。
拥有良好的演奏心理是成功进行钢琴弹奏的关键,对此,钢琴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引起一定的重视,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程来帮助学生们解压,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弹奏心理。人的气质类型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多血质的学生,教师在发挥学生活泼热情的一面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细致、专一的品格,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果敢以及通过音乐进行表达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缺点面前不要自卑气馁,在优点面前不要盲目自信。此外,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引导学生积极和身边的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可以将自己练习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主动地帮自己排解压力。
(二)通过科学的练习帮助学生在演奏时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三)鼓励本班学生在课余多参加音乐会、音乐节等活动,在放松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对钢琴的感知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在当今教育的发展下,高校钢琴教育也有了崭新的进展。如若要取得更理想的成效,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演奏钢琴的技术,还应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演奏心理,做到身体和心灵上的统一,完美地将自己的艺术情感通过娴熟而流畅的钢琴演奏传达给听众。
参考文献:
[3]李珊珊.心理训练在钢琴演奏及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6,(3):58.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十五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钢琴教学方式都非常传统单一,我们都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接受领悟能力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但是,现在许多高校都是在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无论怎样的教学体制,专业建设,不管是怎样的学生基础,老师都只是用一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导致学生之间越来越拉开距离,也会是很多学生都对钢琴学习失去了兴趣。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首先,高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就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招聘,切不能让没有能力没有资历没有能力的人进来鱼龙混杂,影响教育。其次,学校应该定期老师进行培训,培训他们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培训他们关于钢琴教育改革的教学模式,让老师能够积极参与到钢琴教育的改革工作当中去。但是,最重要的是高校要定期对老师进行审查考核,鼓励激励老师能够不断的对钢琴课程进行学习研究,以提升资历的专业水平。高校也可以派遣有资历有能力的老师去其他有资历的模范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借鉴人家有优势的方面,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我,并且带领学校的其他老师共同努力对钢琴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音乐学习是钢琴学习的`基础,老师要想教好学生的钢琴,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学,老师在教音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让学生能够真切的理解和感受到音乐本身的情感,这样,在弹奏钢琴时学生就可以渐渐的带入自己的情感,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将会有更好的效果。此外,老师也应该给学生创造适合音乐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环境中,能够真正的体会到音乐的情感。
(三)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
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心理、基础、能力、以及领悟能力等等,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而给学生打下扎实的音乐钢琴底功,并且在培养他们扎实的音乐底功时能提升他们的弹奏技巧,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钢琴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成分之一,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好教学改革的工作,结合时代发展对钢琴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效地提高高校钢琴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直视一切挑战,并乐观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确保钢琴教学的师资质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音谱、钢琴的弹奏上严格要求他们,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达到熟能生巧、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他们在社会更加稳固地立足,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篇十六
自16世纪开始,当我们翻看当前高校钢琴教学的教材时会发现,适合四手联弹的歌曲只有一小部分。究其原因,我国传统“一对一”的钢琴教学形式限制了四手联弹的发展,这对于钢琴教学无疑是一种损失。本文针对四手联弹的历史发展及特征进行简单介绍,进而探究其对于高校钢琴基础课教学的意义所在。
当前高校钢琴基础教学正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作为高校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钢琴基础课的设立已经成为必须。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对于钢琴教学而言,尽管各高校仍然竭力保持着“一对一”教学的传统,但面对大量的生源压力,也不得不一步步做出调整,逐渐向集体授课模式转变。这些转变,看似顺应时代发展,但其中隐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在钢琴基础课教学中,如何避免大班授课的弊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将四手联弹的演奏形式引入课堂,能够为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四手联弹在注重个性化的同时也追求合作精神,能为教学带来更多转变。
二、四手联弹的发展及特点。
四手联弹开始于16世纪,略早于双钢琴,却与双钢琴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双钢琴的发展归功于莫扎特,那么莫扎特为四手联弹特意谱写的六首曲子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四手联弹发展的动力。随着双钢琴被观众接受及认可,众多二重奏乐曲相继出现,贝多芬、博拉姆、舒曼等都投入其中,创作出一批精彩的钢琴二重奏曲。19世纪是钢琴二重奏发展的鼎盛时期,已经与协奏、独奏形成鼎足之势,成为钢琴演奏的重要形式。本文所要探索的,是如何将四手联弹运用于现代钢琴教学中,使这一古老的演奏形式散发出别样光彩。论及四手联弹的特点,最为突出的就是合作性。这不仅体现于两者的合作,还更多体现于深层次的配合。钢琴演奏并不是单纯弹出乐曲,而是要投入感情,实现演奏者与欣赏者心灵的共鸣。要想四手联弹达到完美的演奏效果,就需要演奏者之间形成默契,并深切投入感情。四手联弹的另一特点是对听觉的高要求。在演奏过程中,只有敏锐捕捉到每一个音节的变化,才能进行弹奏,尤其是当一首曲子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时候,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整体效果。当一个人的演奏出现了细小变化时,正常情况下另外一个人就要马上进行弥补,因此对听觉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四手联弹运用于高校钢琴基础课的意义。
四、结语。
四手联弹是钢琴二重奏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果将钢琴演奏形式进行细分,可以分为伴奏、协奏、重奏、独奏,其中伴奏与重奏作为合奏的形式,不仅考查演奏者对音乐、钢琴艺术的把握,还考查其合作能力——这对于当前钢琴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本文探索了四手联弹运用于高校钢琴教学基础课中的意义,有许多问题及展开策略,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