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优秀13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阅读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写读后感需要我们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够提炼和总结作品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路。读后感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有的感人至深,有的警示人心,有的则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在阅读这些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和观点,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感悟之间的差异。阅读这些范文是一种学习和启发的过程,希望能够帮助你写出一篇更好的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一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介绍了周国平的教育理念,读后感触很深,在这本书中总结了周国平的七条谏言,下面我就从这七条箴言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七条教育箴言是老生常谈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应该是从教的思想基础,但身边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似乎都在违背这些真理。整个社会的功利心很重,孩子也成为大人追名逐利的工具,说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为孩子,可事实却是种种原因使得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世故,情感也越来越缺乏,浮躁也成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宁静的心态离我们远去。教育是慢的艺术,可是怎么就慢不下来呢?我们的孩子到底会成为什么样?这不禁让即是父母又是教师的我们心里惶恐不安。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阅读看得很重。周国平写到“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这似乎也是人们变得浮躁的一个原因,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二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三
《周国平论教育》的作者周国平是研究哲学的,他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针对当今教育发出清醒之声。有几个教育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一、教育要去功利化。
现在的学生不仅要学好数理化还要学琴棋书画,他们承载了太多师长的期望。“教育的理念”中,作者给出了教育的七条箴言,居首的就是“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家庭联手起来,让孩子学学学,练练练,学生普遍承受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课业期待。这句箴言犹如一缕清新之风吹进了浮躁的现实,让人突然醒悟。教育不要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而应关注培养健康丰富的人,用广阔的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衡量。学校教育是暂时的,一个人是否能成才,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教育就应该促进内在自由,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所以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慢下来,放低姿态,倾听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从学习知识中感受到学习的愉快,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中国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教育应该改变这种实用性品格,形成一种全民尊重精神价值的氛围,那样才有希望。”
二、教育要回归。
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常识”,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不能白天上课,回家还要做作业做到九、十点。孩子不是小皇帝,不能舍不得他做家务,学习料理家务、烹饪菜肴也是教育。“回归人性”,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极端非人性的小环境中,用各种习题,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占得满满的,这会让孩子的身心遭受严重摧残。作者震惊于许多教师和家长做着和常识相反的事情,被体制力量推着往前走。教育体制改革非一日之功,在现行体制下,家长和老师应该创造尽可能好的小环境,把大环境对他们的危害缩小到()最低。
作者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幸福和优秀的人,而成功只是因为优秀顺带着成功。新闻中类似于“北大毕业月薪八千遭父骂”、“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之类的不绝于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考名校,做高管做高官,得高薪住大房么?这样的人生就幸福快乐了么?作者认为,思考人生的意义,对指导教育改革有很好的作用。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培养身心健康、内心自由人。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四
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品读一本好书,这段忙碌的时间罅隙里错过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开《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多的`文字叙述,怎么读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谈,丰富的阅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与生命直接的触动。
一,“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想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让我忘记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么,无疑的,需要满满的爱,需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是事,并通过它来养活自己,我觉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当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给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们正在做课间操,二楼办公室空调的外机正在滴水,我们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诉我“老师,你看,天上有个水龙头!”多么美妙的童趣,多么纯洁的心思,至今想起来都会开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不要也不愿意做“阻挡他的阳光”。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老师曾和我们说过,“你们的小学老师把你们送到我的手中,你们都是半成品,是谁扼杀了你们的想象力?”至今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我也是小学老师,还是一年级的老师,对于纯洁如白纸的他们,我真心不想给他们抹上任何颜色,我想让他们像一颗小树一样,按照他们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自由地生长。于是,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规矩去圈住他们,才不至于阻挡他们的阳光。我想,这大概需要用尽我毕生的年华去慢慢考证。
“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每天都奔赴在各个补习班之间,很辛苦,几乎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有时候,我就想,他们还很小,尽管升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早的把这种属于成人之间的竞争压倒他们身上,他们该花更多的时间走出房门,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这个时间的美好。“无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的童年就是玩过来的,没有书本,没有压力,有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树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们摸虾捕鱼的身影。很快乐,很美好,以至于在那之后的求学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笔很大的财富,是我灵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长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时,我都很惋惜,现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时的青葱岁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读者”
在读书节期间,学校门口挂上了“读书,是对孩子最智慧的抚养”。每次见到,我都感慨万千。这句话很美丽,在于它的“智慧”。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宁静,可以让人精神充沛,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到很多我们大人教不会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我想想到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现在的遗憾就是我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身份带六班的班主任,我总觉得我在班级的时间太少,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太低,孩子们背得古诗太少。我正在慢慢改变这个现象,一有时间,我会带着他们和我一起读书,可是往往我读到入迷处时,会被他们吵闹的声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以至于他们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迹》吸引不了他们。可是这些书本,几乎伴我走过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所有我觉得一本好的启蒙书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亲,我会在他识字之初,每天都手捧书本,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总是面带微笑,和蔼慈祥地看着每一位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她大声的发过一次脾气。我之所以会选择数学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她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可是现在想来,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差太远,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莫名地大声地训斥学生。有时候,我也想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们好好地讲道理,可是我总是发现,我说的那些所谓的道理对于他们无关痛痒,他们总是在转身的下一秒,忘记我讲得每一句话。而每当我很生气的训斥他们时,他们会哭,会怕,会知道老师生气了,这样的行为是错的。所以比之前者,后者好像更有效果。
也有很多前辈,总是旁敲侧击的或是直接告诉我,要注意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有的学生,适合你温文尔雅如沐春风的教育,而有的学生,藤条教育似乎更有效果。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我想,“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五
很早以前听过周国平的名字,但一直也没有静下心来细细的读过他的书。无意中在图书室发现它,如获至宝。书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有位智者曾经说过:“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为何?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作者的提问,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已经思考、正在思考的问题。“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即生长,而不是灌输,哲学家用很朴素的话语道出教育的真谛。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现实中是老师、家长、各级领导关注分数大于关注一切,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人性中最初的守护变得面目全非。我们春节走亲访友时遇到孩子,问得最多的应该是:期末考试得多少分?作业写完了吗?很少有人会问孩子:这个假期你快乐吗?这个假期你读几本书?有一所高中学校,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无数,据说考上北师大的学生都算差生,很多家长把孩子托关系走后门往学校里送,他们靠的是全封闭管理,每月学生只能休息一天。那所学校的校长和周国平教授说:历史将会证明,我是一个罪人。
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端很多,教育体制问题要靠政府痛下决心解决。但在现行体制下,在小学阶段,老师也拥有相对的自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创造好的小环境,这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站得足够高,对于现实体制的弊端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对教育的理念有足够正确的理解。周国平教授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岁月时,脑中一定会有许多值得感念的老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不是这位教师的专业知识,而是他的触及我们灵魂深处的语言或行为。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六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平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国平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习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
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样吗,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
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七
暑假期间,在家闲读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第二次拜读的《周国平论教育》。再次拜读,更感此书文字朴实真诚,读起来轻松亲切,像一壶香茗,让人回味无穷。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成人”。
书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个爱好,或者说是癖好,那就是阅读,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生成智慧、涵养品性,阅读对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教育。若不是着眼于素质,仅仅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训。”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一个高素质的、优秀的人才,他必定拥有一定读者的身份,而且是一个终身读者的身份。作者又写道:“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同样,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有人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我想,当我们的学生真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所剩下的东西。
本书中,周国平先生十分强调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生有两种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就终身受益。这两种好习惯就是阅读的习惯和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至少有四种好处:第一,日记的岁月的保险箱;第二,日记是灵魂的密室;第三,日记是忠实的朋友;第四,日记是作家的摇篮。周国平先生结合自己写日记的经历,也给我们提了几点写日记的建议:一是坚持,每天都写,来不及就第二天补写,决不偷懒,决不姑息自己。二是认真,对触动了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仔细写,努力寻找确切的表达,决不马虎,决不敷衍自己。三是私密,排除他人眼光干扰,坦然面对自己,句句都写真心话。由此想到,作为教师,应该养成写教学日记的好习惯,除了以上几种好处外(当然不一定要当作家),教学日记可以记录我们精彩的教学人生,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载体和依据。
树荫下,手捧着这样一本书,就像是和一位智者促膝长谈,聆听他对人生、对教育的思考,分享他智慧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给人以无穷的启迪和力量。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八
读完《妞妞》时准备写篇读后感,由于一些原因搁下了,于是在读完《宝贝宝贝》后一起写对这两本书的感想。
《妞妞》仍然是语文老师介绍给我的,那是在我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后和老师的一次谈话中得知的,当时我说我喜欢中国女作家的书,我总觉得译本失去了原有的味儿,而外国名著再有名,我也没有能力读原著,其次,女人的心思比男人细腻,而我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女人的书自然合我的胃口,老师说周国平比女人的心思还细腻。现在,我表示认同。
8月23日新都桂湖大街上,中午由于午饭的事我和强哥发生争吵,为了避免难堪,我走进一家小书店平缓心情,然后就看见了《妞妞》,我毅然决然的掏了身上所剩不多的钱买了下来。之所以提到买书的过程,因为在后来失恋的那段日子里一直是妞妞陪伴着我,让我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提出了质疑,《妞妞》告诉我,没有任何东西比我还活着,还存在于天地之间更应该感到幸福。妞妞喜欢说:他妈的,我学会了,我愿意和妞妞一起咒骂,骂的是什么?骂一切该骂的。
《妞妞》后记里周国平提到了和雨儿的离异及现在的女儿啾啾,于是我托姐姐在卓越网买下了《妞妞》的姊妹篇《宝贝宝贝》。
读《妞妞》是沉痛惋惜的,读《宝贝宝贝》是愉悦欣喜的。啾啾是幸运的,拥有着妞妞没有的健康,有着常人的体质。然而,如若没有妞妞,啾啾的幸运便不会对比的如此鲜明,所以,其实我们都是幸运的,只是身边少了如妞妞一样的参照。
写到这儿,我有必要大概介绍下这两本书:《妞妞》是周国平为先天患有癌症,只活了一岁半便重新回到天堂的女儿妞妞写的书,书中记录了妞妞一岁半生命的璀璨,同时也有大量的篇幅记录了与妻子雨儿关于妞妞、生命等的谈话,另外更有很多对人生思考的哲学。当然,这一切都围绕着那可爱至极、可怜至极的妞妞。《宝贝宝贝》是周国平为其与红的女儿啾啾写的书,书中分类呈现啾啾从出生以来的各类生活趣事,将啾啾鲜活的展现了出来,书中关于人生等高层次的哲学问题谈论的相对少一些,第三任妻子红也主要是以啾啾妈妈的身份出现在书中。
啾啾的幸运不仅仅相对于妞妞,啾啾的健康也不仅仅是相对于妞妞。啾啾有着一对开明的父母,有着很多孩子没有的健康心理。昨天我说了一句话:早上七八点起来学习,我会觉得你很认真,早上五六点起来学习,我会觉得你很可怜。我的这个观点会招来很多人的唾骂,可是我依旧觉得不应该过快节奏的生活,那样的高压只会让其成为生活的傀儡,享受生活更无从谈起。同时生活必定得用有意义的事来充实着,所以我也鄙视整天游手好闲的人,我想说的'就是生活也需要一个度,当然这仅仅是我的观点。巧的是,和周国平不谋而合了。
两本书连着读下来,将妞妞与啾啾对比起来,我想说的依旧是没有什么比我还活着更重要。苟活,是可耻的,殉节,是伟大的。可是有些特定情境下,我认为苟活并不一定就耻于殉节,活着,是一种战略性的眼光,没有了资本,谈何贡献?所以,那段失恋的日子里,我始终将《妞妞》背在包里,我始终将健康放在首位,惭愧的是身体依旧出了些小状况,不过在妞妞的陪伴里,我挺了过来。挺了过来后的日子里啾啾开始陪我,啾啾的可爱,周国平在对孩子教育上表现出来的文人的淡泊指引着我,我想在接下来考研或考公务员这条艰苦的路上这样的心态将使我轻松许多,对结果也会看淡很多。
所以,最后,我感谢老师介绍给我这本书,感谢周国平写下这两本书,感谢家里长辈培养了我读书的习惯。同时,我也号召大家读书,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只有爱书之人才会发现。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九
细细想来,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是很短。
说不长,是因为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区区几十年太不值一提了。说不短,是因为和只有数十年甚至更短寿命的动物们比,几十年又是那样的漫长。
如果我们悲观地看作虚无,也就是将整个人生看作零,那就会毫无希望。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主人公常说:“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直接将一次人生和虚无、零画上了等号。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而且只有一次机会,确实挺煎熬的,每天都要想着会不会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但要是天天这么折磨自己,那不是天天不快乐吗?天天伤心,那倒不如不活。
换个角度想一想,既然人只有一个几十年的人生,为何天天要愁眉苦脸呢?为何不将每一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呢?人,要活在现实,活在当下,不要每天担心明天的事,谁会知道明天发生什么呢?所以要把握现在,将每天都过得充分、开心,这不就足够了吗?所以我们要执著于当下的每一天,而不是虚无的未来,更不必沉湎于过去。
执著,并不是固执。执著,亦是超脱。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十
书海浩翰,知识无穷,古人常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中可见,古人对书可谓情有独钟。自古以来,书本就是人类的好朋友。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眼界,知识会更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更加勇敢,离成功之路越来越近,你敢将会踏着稳健步伐走向成功。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作家都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因为书里有许多哲理来教育他们,使他们在成长中不迷失自己。
有一次,我在无意料读了周国平先生的散文之后,我久久不能忘怀。写的真是太好了,下面就让我和你一起来分享我的读书这感吧!
《周国平散文》散发出的浓郁的“平淡”味道促使我读了它,它使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上邂逅了一位初资见面的老友。说初次见面,因为我平生第一次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称老友,由于我向往的人生境界在其中得到了印证,我感到似曾相识,产生一种发现的喜悦。
“寄至味于平淡”,苏东坡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特色。周国平先生的散文读起来非常舒畅,他追求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实非易事。在领略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后,周国平先生步入了一种散淡的心境,不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再担心错过什么。因而,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平淡”的气息。
除了精神函养,周国平先生在文字上下的工夫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散文最讲究味。平淡而要有味道,就很难了。而周国平先生却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他始终奉行三个原则: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须保持原味,意即不做作,不着意雕琢,不堆积词藻,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以求逐渐接近一种自然的文风;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的鱼汤,这样既而冲淡了原味,即文字要做到凝炼。正因为这样,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散发出“平淡”的魅力。
透过“平淡”,我在书中感受到了周国平先生深邃的思想,那是一种源自生活的哲学家的思考。旅行、等待、书籍、季节、家庭,“琐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们的心思,使我们无暇想及死亡。我们还可以用消遣和娱乐来移转自己的注意力。事业和理想是我们的又一个救世主,我们把它悬在前方,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归宿——死亡了,而周先生却早已将之看透,“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却不让他像自己一样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一半是兽,将渴望不配的灵魂和终有一死的肉体同时放在人身上,再不可能有比这更加恶作剧的构思了。”当我们终于放身一切,为自己的宿命而叹息悲伤时,周先生却依然享受着忙碌的生活,有些人忍不住问:“可怜人啊,你在走向死亡!”他却笑:“我没有忘记。这又怎么样呢?生命的害怕单调甚至死亡,仅此就保证它不可战胜。
我喜欢周先生的散文,因为他拥有最高的智慧,朋友们,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呀!书会伴你一生的。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十一
这次很突然,被安排去出命题,按照往年的经验,前两天非常忙碌,最后一天还是有时间可以自己支配。于是我随意的拿了书架上的这本书,虽然我知道这是著名现代哲学家周国平老师的作品,上次去“亲近母语”还亲自聆听了周老师关于教育的看法,也知道这本书是写他的女儿的,可是我万万没想到,就这么一本看似平凡,随时都会淹没在我书架里的一本书,我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把300多页的书看完了,而且是一边流着泪,一边看完的。它不是小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不是散文,有优美华丽的辞藻;更不是议论文,有强烈的逻辑关系。可是我就是被它感动的一塌糊涂,它一次又一次震动着我的心,让我时时刻刻感觉到我有多么的幸运,因为我拥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宝贝。与不幸的人相比,我们看似平凡的很多东西,都是别人可望而不可求的。我被书中的妞妞感动着,心疼着,对生命有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想法。看着下午的阳光透过那半透明的窗帘照射进来,洒在我床上,我们习以为常的“亮亮”原来都是幸福的感受。
其实,没有手机的日子我发现是这么的美好,我可以毫无负担的干任何事情,专心致志,而不用担心随时被偶然的铃声和震动打破这个小小世界的宁静。只是,想念孩子的心随着我对整本书的阅读越来越浓烈。原来,我家宝贝已经在我生命长河中变得无可替代,让我这个年轻的妈妈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意义。
人的一生,没有什么事是必然的,除了死亡!包括我们的出生都是偶然的。可是孩子的出现,让我们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有了另外的意义,那就是我并没有在等死,而是在这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世界上最美的天伦之乐,最终安静的接受生命的凋零。
我被书中的“妞妞”,那个小小的生命感动着,牵动着,心疼着,想到了自己的宝贝,对于孩子,这个小生命的存在有了别样的感受。我想等我命题结束回家了,我一定飞奔向他,要好好抱抱他,亲亲他,再忙也要陪陪他,而不是每次都“言不由衷,不守信用,妈妈很忙……”
事实是,当我去早教机构里面接小家伙时,看到小家伙在教室里活蹦乱跳时,不听老师招呼,看到还有那么多小朋友跟他一起活蹦乱跳时,我居然一点生气的念头都没有,突然觉得这就是幸福的模样,似乎突然看到了生活中从来没有看到的美好与光亮。
这本书实在是太让人伤心了,所以,我马上买了周老师的另一本书《宝贝,宝贝》,看简介是记录他第二个女儿的书,据说甜到爆,我是一个不喜欢悲剧,只喜欢喜剧的人,或许这样的书,更适合我看。
内容简介: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个场景虽异乎寻常,却令人心碎的发生了。妞妞——那个不幸而又幸福的女孩,在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562天后,带着对生命的依恋和渴望,带着父母的疼爱和绝望,匆匆的走了。妞妞出生后不久即被诊断患有绝症:双眼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后来查明原因是因为母亲在怀孕四个月时的一次发烧,医生缺乏常识,使用了x光拍胸片,导致孩子染色体畸变,造成癌症),带着这绝症极其可爱也极其可怜地度过了短促的一生。在这本书中,至情至性的父亲周国平写下了女儿妞妞的可爱和可怜,真实地记录了他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以及他在摇篮旁兼墓畔思考。这是人世间一个美丽而悲惨的故事,但其中贯穿着与每一个有关的两个重要人生主题:珍惜亲情和承担苦难。
当看到最后几天的妞妞因为口腔中大肿瘤无法吞咽和鼻腔中的大肿瘤无法呼吸,在床上奄奄一息等死时,我的内心真的是难过极了,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如此可爱的生命,就这样从此在世界上消失了,这真是人间最惨的悲剧。
感觉这本书,一下子把我看老了,因为目睹了作者女儿的生与死,对于生命的开始与结束,有了从来没有过的认识。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十二
周国平说:新年伊始,我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我希望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里面只摆几件必要的家具,绝对不安电话,除了少数很亲密又很知趣的朋友外,也不给人留地址,我要在那里重新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周国平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虽然,这种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对自己而言不太容易实现。但却可以随心所欲的大小变通。譬如,现在正值大年初二,就可以放弃回自己的安乐小家,强烈要求在娘家多值班几天。利用春节的几天大假,过一个简单安静的生活。这几天里,就干脆放弃和朋友一起喝酒聚会,放弃一起去豪情的唱歌,也放弃自己最近最喜欢的呱呱读书,就这样专心陪伴最亲爱的妈妈,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陪妈妈看看电视做做家务。待妈妈休息时,自己还可以静下心,弥补前段没写的读书感想。何乐而不为。
这会儿,初二晚上九点。白天孩子都回娘家,人的大聚会,整整热闹了一天。现在妈妈躺床上休息了。我也可以欢欢喜喜写读书感想了。妈妈家好安静啊!真好。
我本来就属于不喜热闹的人。有时虽然处在热闹的人群中,但人在心不在,思想却不知游离在何方?心远地自偏,喜欢安安静静做好本职的工作,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闲暇时光去欣赏自己想欣赏的人和事。从不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喜欢把人和事复杂化。喜欢简单的做人,喜欢专一认真的做事和生活。
此刻,手捧着浓浓的咖啡,呆呆的望着妈妈家的天花板,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认真读着自己灵魂的这本书,更寻求着心情的宁静。这时候看起来自己很寂寞,但,其实不!这简单的生活,即使算是寂寞,那么,这种寂寞的感觉,真好。
突然想起一首歌:寂寞使我如此美丽……。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篇十三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逊《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逊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声音。下面就是他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性-爱五题》)。
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性-爱五题》)。
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粘滞。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性-爱五题》)。
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术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