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汇总17篇)
总结是对经验和知识的提炼和概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和分享。总结时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和案例,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和总结是否准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一
国际上对绿色化学化工有比较统一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在生产源头上防止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废弃物后再进行净化处理。其二,进行生产原料最大化利用的产品设计。其三,进行产品设计时,考虑生产效率,并减少生产原料和产品的毒性。其四,对于析出剂和溶剂等辅助产品,要尽量少用或不用,或尽量使用无害产品[2]。其五,尽量降低能量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和其对环境的影响。其六,在考虑经济和技术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可回收的加工材料作生产原料。其七,尽量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不需要的化学衍生物。其八,选择更符合化学计量的催化剂。其九,化学产品在使用结束后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为无毒无害的降解产物。其十,研究并发展化学化工的生产过程,做到在危险物形成前对其进行检测和控制。
2.1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提高绿色化工设计的积极性,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即:全生命周期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等。
2.2绿色化原料及新型原料平台基于本研究所述原材料选择的原则,一些新型的原料平台在化工生产中越来越受到瞩目,如以石油化学工业中的低碳烷烃、甲醇和合成气、废旧塑料以及生物质等作为原料平台。此外,对于传统原料合成中有毒、有害、有刺激的原料的绿色化工艺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2.3新型反应技术开发传统有机合成反应中有毒试剂和溶剂的绿色替代物成为新型技术的发展方向。另外,反应与相关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等)的结合为开发新型反应路径提供了发展空间。
2.4催化剂制备的绿色化和新型催化技术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使用新型的催化剂改变原有的化学反应过程,而对催化剂制备时的绿化问题很少关注。因此,对可回收并能反复使用的固体催化剂的研究,即如何在分子水平上构筑活性和选择性均能达到高水平的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此外,酶催化剂和仿生催化剂等的研究也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5溶剂的绿色化及绿色溶剂利用无毒无害的溶剂来代替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溶剂是目前绿色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此外,目前的研究还关注溶剂的闭环循环、以水做溶剂或无溶剂系统的开发等方面。
2.6新型分离技术对于新型的分离技术普遍关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生物分子和大分子的分离等方面,如何采用新型的分离技术同时又降低成本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结语。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越来越严重,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世界各国都将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重点。绿色化学化工的出现缓解了化工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由于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历史还很短,发展的速度又非常快,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因此,本研究论述的并不全面,绿色化学化工工作者应积极投入到这一学科中,促进学科的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二
摘要:牙齿是许多脊椎动物上都存在的结构,牙齿的萌发需要许多细胞与组织的参与和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在牙齿保护与牙齿再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这几方面做简单的阐述和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牙齿;萌出;调控;再生。
牙齿的萌出是指牙齿从颌骨内向口腔方向运动,穿破颌骨与口腔黏膜,进而与对颌牙相接处而到达功能位置的复杂过程。此过程有多种细胞参与,是一个复杂且被严密调控的生理现象。
1牙齿的萌发机制。
1.1牙囊的作用。
牙囊是发育中牙齿周围一薄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后来会发育成牙齿的支撑组织。牙囊在牙根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能引导牙根向正常方向生长,牙根开始形成后不久,牙囊会形成牙齿萌发的通道,发育中的牙齿通过这条通道向口腔黏膜移动,有人做了实验,将犬牙冠形成后门牙前四周去除牙囊,牙齿便不能萌出;将剥离的牙囊重新放回,牙齿即能萌出,由此看出牙囊在牙齿萌出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牙槽骨吸收的发生。
牙齿萌出的通道是由骨腔内的牙胚发育引起骨吸收而形成的。在换牙齿的期间,骨吸收使该通道加宽,允许牙冠通过从牙槽骨中萌出。cahill等通过越过牙的金属线隔离此通道,发现狗牙萌出手足,去除金属线牙齿便可以萌出,故可以看出,对于埋藏在牙槽骨中未萌出的牙齿,萌出的关键是骨吸收形成萌出通道。
1.3细胞的作用。
在牙齿萌出之前,单核细胞大量涌入牙囊,牙槽骨的破骨细胞数量迅速增加,然后,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量又迅速的下降。破骨细胞可以吸收钙化组织,而单核细胞具有破骨细胞前提的特征,这些细胞通常在破骨细胞周围,单核细胞大量涌入有助于破骨细胞形成,破骨细胞又促进骨吸收形成牙齿萌出通道。
1.4分子的作用。
在牙齿萌出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单核细胞进入牙囊形成破骨细胞,然后形成牙齿萌出通道。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参与单核细胞进入牙囊并聚集的过程。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一定程度生替代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从而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当小鼠缺乏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时,牙齿不能萌出,若给其体内注射该因子,可以增加牙囊内单核细胞的数目,引发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使小鼠的牙萌出。
2牙齿萌发的调控。
牙囊在牙齿萌出开始是形成牙周膜,其中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纤维,成纤维细胞收缩带动牙周膜纤维收缩,牵引牙齿向萌出方向移动,这也形成了牙齿萌出的主要力量。还有上述说破骨细胞的形成,进一步形成萌出通道的过程都是牙囊的调控。
2.1护骨素与破骨细胞核因子受体活化因子配基的调控。
opg是simonen通过分子克隆得到的一种新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受体(tnrf),破骨细胞核因子受体配基(rankl)是ynf配体的一种,对破骨细胞的发育功能有重要的作用。rank是一种肿瘤坏死受体蛋白,可以被rankl识别,opg可与rankl之间竞争性结合。各种刺激骨吸收的因子诱导膜上表达的rankl,rank与rankl结合,将信号导入细胞,是破骨细胞分化成熟,且rankl与破骨细胞受体结合后,可以增加骨吸收和血钙。opg会竞争性的抑制两者之间的信号传递,opg与rankl在骨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是破骨细胞终末分化期及发挥功能的调节因子。opg异常表达会抑制破骨细胞的的形成,增加局部骨质密度,导致牙齿萌出困难或错位萌出。
2.2钙,磷与牙齿发育的影响。
若牙釉质被损坏,牙本质会暴露,其中有本质小管,管内有神经纤维,当牙本质暴露后,能感受外界冷、热、酸、甜等刺激,而引起疼痛。
3保护和牙齿再生的展望。
3.1龋齿的预防。
唾液中的钙磷盐相对牙齿是过饱和状态,可以防止牙釉质脱矿,并且促进新萌出牙齿的矿化,奶酪作为一餐的最后一道食物有助于减少龋齿,因为奶酪中有高钙和高磷酸盐含量。
含氟牙膏的使用可减少龋齿,氟是牙齿不可缺少的部分,少量的氟可以促进牙釉质对细菌酸性腐蚀的抵抗能力,促进矿化,高浓度的氟离子海鸥抑制酶的作用,从而抑制细菌摄入葡萄糖产生酸性物质。但是氟摄入过多会引起氟中毒,出现掉牙,氟骨症等。
3.2牙齿再生的展望。
我们都知道6岁左右的小孩可以换牙齿,但是成年人若牙齿脱落后就不会再重新长出。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让成年人也能长出新牙齿呢?直到现在,已经有通过干细胞技术让牙齿再生的技术,但是仅在老鼠等动物上实验成功,这种方法是利用成年鼠的牙齿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然后把它移至口腔,使之得以再生。牙齿干细胞就是种子植入牙床,但对于人体是否能成功,目前还在研究阶段。
如何把干细胞与周围的牙组织逐渐融合,并且是新生的牙齿牢固的固定仍是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更多的,或者我们可以从牙囊的破骨细胞的形成入手,寻找牙齿再生的新方法。能否通过某种因子在此使破骨细胞进入到牙囊中,形成萌发通道再生牙齿。
也许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我们如果从基因水平上认识了牙齿的脱落与再生,我们就可以通过基因的方法来使牙齿再生,也可以避免干细胞的培养和植入等复杂的过程,但是对于牙齿萌发脱落的基因水平的研究仍需要很大的努力。
4总结。
通过本次的作业,我对自己一直不太清楚的牙齿的生长有了一定的了解,牙齿的萌发至少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物质的参与,也有很多因素调控,本文只是阐述的了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些过程都研究清楚,那么对于与牙齿有关的疾病治疗也会也很大的帮助,也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保护好牙齿,更重要的是让牙齿再生能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于晓红,宋代辉,刘少华,牙齿萌出过程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口腔医学3月。
【2】苏吉梅,国家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月。
【3】刘光峰,张庆元,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5月256603。
【4】李锐,李振钢,牙体牙髓牙周病力学杂志3月710032。
【5】华西医学院口腔医学课件。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三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一门科学。它不仅研究生物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作用和变化(物质代谢),还要研究能量变化(能量代谢),乃至信息变化。旨在探索生长、发育、遗传、学习、记忆与思维等复杂生命现象的本质,以期改造自然、改善自己、增强生命力、造福于子孙万代。因此,新时期生物化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向着专业化、深入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必须提高他们的实际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实现理想。以生物化学专业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化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生物化学属于生命科目,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学习的基础课程。所以,其逻辑性和抽象性是非常强的,知识的应用性也是很强的。因此,教学的重点自然就要放在原理探索和问题探究上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教学中必须达到的效果。所以,要想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从兴趣激发、能力积累和经验总结三个方面入手,笔者围绕主题进行以下详细的介绍。
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探究性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自愿、自主的学习氛围下才能发挥自身潜力,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教学手段中也要注意凸显这一点。生物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门很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科目。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现象,给学生设置问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解决。如,在“维生素”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00多年前,远洋航海的很多船员都得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多数人牙龈经常出血,疲惫无力,有些人牙龈溃烂,出鼻血,严重者甚至出现发热、痢疾、水肿甚至肠坏疽而导致死亡。这种病的诱因是什么呢,船员们为什么会得这种怪病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听课,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好奇心,理解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更多类似的例子和问题。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积极地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探究未知,更加有动力地学习和进步。另外,对于学生来说,专业性的操作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兴趣激发的过程中也不要忘了强调他们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粗中有细、细中有精,让学生大胆创新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秉着科学探究的态度,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不断前行。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如何达到高效性的探究学习,这是整个探究性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步骤中的关键一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达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比如,鼓励“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了解,然后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详细的讲解,或者是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试讲”一遍,老师的.责任就是挑出学生的不足,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人多力量大,一个人不能够考虑全面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另外,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代表性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例如,关于“酶的概念”的讲解,老师除了让学生思考之外,更要用一些有意思的实验来证明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原理。淀粉遇碘变蓝是常见的实验,也是学生亲自动手做过的一个实验。在生物酶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人的唾液,然后,滴加碘液时就不呈蓝色了,这就是酶的分解作用,由此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学习和演练,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到更多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老师帮助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当然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把全部精神投入到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不可否认,生物化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实践经验较少的学生来讲,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然而,生物化学又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智慧去开启这扇大门,根据教学实情精心地设计,那么,就会使这门学科大放异彩。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生活性案例进行导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使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知识,最大化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胆色素代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个15岁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案例引入教学,结合病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融入病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以胆色素代谢的相关知识探究发病的原因以及病理机理,从而使单调乏味的生物化学课堂生动活跃起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学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以利于学生的临床实践分析学习。笔者认为,生活化教学应该在生物化学教学上更为广泛的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陈旧观念,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
问题探究结束之后,老师还要给学生总结的机会,具体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总结,一部分是思维总结。知识性总结不需要强调,思维总结部分需要说明一二。其内容必须包括本次探究过程的心得,自己在探究方面的思维优势以及思维劣势,在此次探究过程中自己哪些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有哪些有待提高。因此,对学生的课堂笔记的要求,除了在上课将内容整理完整之外,还要附加上课下的思考。从老师的思维方式中得到的收获,或者是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的启发,又或者是反思自己的分析过程和实验过程而得到的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学习财富,学生需要记录在自己的笔记上,或者是单独的笔记本。然后定期进行整理,每一周都要给自己提一个要求,周末时进行总结,哪里做到了,哪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老师可以做一下评价,给学生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给学生更加中肯的意见。“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经过这样高质量的反思,才能让每次探究过程都为自己的探究能力提升助力。在兴趣激发的教学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过度教学,一旦学生出现思维疲劳就要及时休息,可以通过听音乐或者是生物化学小笑话等来活跃一下课堂的氛围。否则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造成学生的对生物化学的厌恶心理,这样就适得其反了。总之,渴望了解自然、了解生物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老师在教学时最本质的理由。因此要注意在教学中展示生物化学的魅力,通过生活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发现求知的美好,发现探究的快乐。在玩耍和休息中亦能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有更多的启发。所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以探究为根本,从精神和内容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1:罗辉,周三牛,郭红英,等.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中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
3:高凤丽,罗辉,周三牛.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中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1(26):119-120.
4:郭红英,王毓平,刘文演.中专生物教学中环境和健康教育的研究:以金华商业学校为例j:.学科教学(生物),20xx,11(42):190-191.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四
摘要: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它对于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化的网络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将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更好的传授给学生,比如将深奥难懂的新陈代谢机理和复杂的代谢反应等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且形象具体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效果。生物化学的教与学是每一位专业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事情,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必须将两者平衡。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中所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关系复杂、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生物化学知识的抽象化。所以为了让学生跨越这个心理障碍,要对抽象化的概念进行感性材料方面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所以在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验、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帮助形成或理解概念,进而对整体的理论系统进行认识和掌握。生物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中有许多的概念可以直接凭直接观察和形象思维就可形成的具体概念,比如结晶和分解反应等比较简单的概念。其次,在生物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不仅保证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同时结合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不会对感念产生混淆。
1存在的问题。
1.1概念模糊,反应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生化教材,以由卫生部规划的本科第六版教材为例,教材中知识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及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联创生化。对于医学生来说,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所需要接触的新的理论、新的化学反应丰富多样,有的物质在生成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之间相互联系,且在同一种物质内进行分解代谢。比如脂肪酸的分解代谢的实现就需要经过很多步骤,代谢反应完成后又继续进行多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副反应,使得反应变得更加复杂,对反应的可调节性造成阻碍。在这一系列的反应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物质及新的生化概念,基数庞大,内容丰富,对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许多困难。通常,医学生物化学教材对概念的描述没有太多的文字,造成概念的抽象和模糊,相关知识点穿插在不同的章节之中,比较分散,只能在教师讲解之后进行归纳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是很难让学生可以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到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结构的。
1.2酶种类多,名称相似,易混淆。
在人体内存在和很多酶,他们之间构成了不同酶体系。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由于酶的数量及种类众多,有的名称也比较接近,学生很难以进行准确的记忆,在应用过程中容易搞混。这种情况是医学的大忌,不同酶的功能不同,存在的部位也不一样,催化的底物也不一样,所参与的反应过程也不一样,如果在实践中进行错误的操作,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机体的生化过程包含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和复杂的代谢过程,其中代谢机制复杂,在反应过程中,经常出现代谢机制的循环使用,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长期下来,受反应机制和反应循环的影响,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打击,逐渐会产生出厌学的情绪,影响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生物化学的学习是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概念理论及解决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关知识点。
2优化课堂教学措施。
2.1善于质疑问难。
无论是何种课堂,只要是课堂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所以构建高效课堂也是需要这两大主体共同努力,教师上课无外乎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学到知识。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最直接互动就是进行提问,提高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教师在问的时候要找准切入点,提问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提问的时机,在比较合适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质疑问难对教师的要求水平较高,从提问的质量可以反应出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和对学生的了解,当教师真正做到这些时,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对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和易混淆的点,在设计提问时应该对问题的关键点进行研究,提问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顺序性和逻辑性,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问题更加新颖,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2培养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比的课程,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把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也是一门学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生物化学这种理论和实践向结合的课程,可以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讲述实践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对求知的欲望。
2.3注重问题的梳理和归纳。
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物质结构、代谢机理等知识都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对知识点进行简化,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点。其实,生物化学相关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经过梳理、归纳之后,整个结构就会显得完整、立体,根据这个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加强理解。当然,光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无论是教室还是学生都在摸索学习的道路上,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双方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艳萍,周鑫,刘福,牛利,郭建红,刘清华,王锋,张杨,李夏青.病理生理学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xx(08).
[2]尚明霞.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12).
[3]章有章,查锡良,李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xx.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五
生物化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化实验课是整体生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实验教学改革,适应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将生物化学的各大基础实验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首先在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设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地应用和掌握生物化学技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为进一步全面实施生化实验改革打下了基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以其显著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成为生命科学尤其医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工具和手段,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和临床医学各学科领域[1]。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补充、验证和说明,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理解;其内容多验证,少创新,实验结果早成定式。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仅在最初的动手操作上,由于每次按照实验指导“照方抓药”,实验过程中很少主动思考,不仅兴趣逐渐淡化,甚至学完了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实践进行应用,产生学无致用,只为考试的想法,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瓶颈”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2]。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生化实验教学改革不仅是内容、方法上的改革,更应重视教学理念的改革,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诸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整体设计性实验,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达到目的。
医学生化综合实验就是以某一生物医学相关的物质为研究对象,为阐明该物质的各种性质,将多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连续性、整体化的实验课题。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模式有根本区别,这是为研究目的而选择、设计实验技术内容,而不是为讲解技术而组合实验,目的性明确,促使学生动手之前主动思考,学习相关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并开发创造性思维,团结协作能力等[3]。在实验过程中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不是在被动地学习某个技术,而是为了达到某个研究目的,主动地设计实验内容,学会如何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
目前,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要培养具有对科学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中科研创新能力是其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但现有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全面的、系统的科研创新培养方案。同时八年制学生进入后期的临床课程学习后,面临繁重的见习、实习,很难再深入接触科研环境[4]。因此,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基础学习阶段来培养。生物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实践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指导思想,我校现将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单独开设为一门必修课程,而八年制学生在该课程上的课时数更是达到54节,为生化综合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充足的课时量。另外八年制学生人数每届均在40人左右,我院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平台能为他们的综合实验设置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我们在全面尝试综合性实验前,先开展了课前调查,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向学生介绍了医学领域常用的生化技术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基础性实验让学生预先了解生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学会分光光度计、微量移液器、电泳装置、高速离心机、摇床、超净工作台等常规仪器的使用;接着,针对主要研究对象--蛋白质提出两个研究课题:人血清球蛋白的分离和鉴定和工程菌诱导表达的外源gst蛋白的纯化及鉴定。我们将实验的课题内容和时间安排课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组,提前查找相关实验资料,根据目标自行初步设计实验路线。
正式开始综合实验时,老师先用理论概述生化实验技术中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技术(以蛋白质为主要对象介绍光谱、电泳、层析三大技术在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分析中的应用),介绍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的原则及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和动手操作实验时对各大技术的应用有系统的认识。接着,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在已有的实验条件下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完善设计的实验路线,然后在每次实验课时分别进行实验。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的蛋白质各种性质,促使学生主动去查资料找参考书,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了整体构思,然后才能制定详尽的实验方案。
人血清igg分离纯化鉴定实验的设计宗旨是以一系列实验对血清中的蛋白质进行比较完整的研究,包括对蛋白质的定性定量分析,蛋白质分离纯化粗分级分离和细分级分离法以及纯度鉴定。我们选用了盐析法首先分离血清中的白蛋白和球蛋白,之后用凝胶过滤法对igg脱盐,deae蚕宋素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igg,同时免疫扩散鉴定igg活性或sds睵age电泳鉴定蛋白质纯度等实验内容。实验贯穿分光光度法、离心、盐析、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sds睵age技术,这样有利于初步建立学生连贯、系统的科学研究、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工程菌表达的外源gst蛋白的纯化及鉴定综合实验则以目前研究前沿的基因工程技术为背景,从含重组pgex载体的细菌培养开始,诱导外源gst蛋白的表达及westernblotting实验鉴定,以免疫沉淀法/亲和层析法高效特异地分离gst蛋白,sds睵age分离鉴定纯化的蛋白质,该实验综合应用了一些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技术,包括细菌培养、免疫沉淀、免疫印迹等技术,这些技术和生化基础技术交叉结合在一起使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实验应用能力。
3.1改变教学理念,优化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围绕学有所用,学将如何用,开展生化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他们能积极根据实验对象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老师先对实验思路进行综合讲解和指导,然后学生几人为一组独立自主的合作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就要求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和协调好每个人的分工,解决好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高了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步骤,全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质并正确地使用仪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上课时会针对每个实验环节所涉及到的技术应用进行展开讨论,利用实验间隙讲解实验技巧,与学生探讨实验设计,为学生今后自己设计某些实验路线选择提供有利参考,提高他们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3.2改革实验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大胆改革教学计划内的实验教学内容,综合实验中包含基础性实验,使实验内容更加具有连贯性和全面系统性。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前后衔接,彼此相关,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后一项实验的起始材料,整个实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生化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规仪器的原理和使用、基础验证性实验都包含在综合实验中,学生通过实践建立了如何对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进行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和测定的系统性连贯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研究的完整体系的概念。通过增加一些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实验项目如westernblotting技术,免疫层析技术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今后科研方面的实验技术水平。学生课后普遍反映通过综合实验的学习,自己对生化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更加熟练,不会出现学完了就不用了甚至印象全无的现象,能更好对知识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和改进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3.3重视课后实验总结,加强师生交流,促进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完成后学生系统总结了实验思路,分析实验结果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按照论文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对该课程进行评价和建议。学生的实验报告不再是照抄实验指导书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与结果,并且对之进行分析和讨论。课后学生更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关系,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为学生自由选择研究课题进行创新实验设计提供有利指导。学生还能针对综合实验的内容和安排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们提高综合实验教学的质量,为进一步改革生化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连续3年在八年制学生中进行生化实验的教学探索,通过教学反馈调查,学生们的评价良好,认为综合实验的开设的确有利于他们充分掌握生化实验技术,培养他们系统性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对所学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当然,由于综合实验组成环节较多,耗时较长,耗费较大,因此对老师指导实验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较好完善实验条件和设施。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努力创造实验教学条件,争取更多教学经费支持,引进和培养更多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在八年制医学生中开设生化综合性实验所积累的经验,也为进一步能在五年制医学生中开展综合实验打下了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将不断加强探索,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而不断努力。
1张健,苏金,刘新平,药立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8(5):531~532.
2肖维威,马文丽,朱利娜,肖应庆.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xx,45(17):114~115.
3吕静竹,钱中清.开设医学本科生综合性生物化学实验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8(5):529~531.
4郝静文,张大伟,金龙玉,肖献忠.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外医疗,20xx,7:94~95.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六
在新医学模式下,对人才的培养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对教学方式、目标和教学内容都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对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进行提高,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在基础医学中生物化学的发展是最为快速的且最有活力的。根据医学生物化学在教学发展中和新医学模式存在的不符合问题,我们必须对生物化学的一些教学进行改革。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有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提高,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
医学和医学教育中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新医学模式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探索,正确掌握和了解个人心理,处理好医生和患者、家属人员之间的关系。但是我国医学系统中写作精神比较差,团体意识不足,并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观念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改革,还需要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意识,才能真正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提高。通过对生物化学教学的不断实践,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1、抓好教学环节,注重三基培养。所谓的医学三基包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医生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可以通过三基的高低来进行展现。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这么学科的学习情况会直接影响后期其它学科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进行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培养有效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和扎实的基础。在生物化学实践课中,需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掌控,教师可以选择集体备课,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辅导,加强学生考试纪律。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校园网、qq群、微信群、邮箱等方式,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教学信息和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发布和提醒,同时对学生的课后习题情况进行及时的批阅和理解,并对教学的节奏和重点进行掌握,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中遗漏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补充。
2、搞好课堂设计。生物化学作为生命学科中的领先科目,因此生物化学具有三个特点:理论性、实验性和交叉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和信息较多,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难点就比较大。想要在固定的课时和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多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设计,保证课堂时间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善。例如,对典型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案例引用,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对学科的内容和深度进行调整,并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保证课堂学习气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课程之间的链接进行加强,由于生命学科的各个学科都和生物化学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且生物化学本身就比较复杂。所以,课程之间的链接和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顺利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明确,保证学习的鲜明性。学生在后期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真正的对内容进行掌握和了解。
3、开展第二课堂。开展第二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并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保证对学科的最新进展进行及时的掌握。
(1)教师可以在轻松的范围内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补充;
(2)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課件进行反复的观看和学习;
(5)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参与到感兴趣的活动小组和课题研究中,并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全方位的提升,并对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高。
1、开展双语教学。我国社会和科技的共同进步,让生物化学领域对新知识和技术有了更及时的掌握和学习。其中,语言是作为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对新知识掌握的前提。因此熟练掌握英语就变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才能更好的与国际同行进行交际,也可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是新时期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必备的竞争能力。只有对语言困难进行克服,才能真正的对医学生化专业中的新理论和技术进行及时的了解。生物化学学科本身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面对其高速发展,学生想要更快的进行接受,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双语教学,学生更需要主动的对自己的英语能力进行提高。保证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的对生物化学核心内容进行掌握,同时更客观的对知识和信息进行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更充分的利用,并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展现,改善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并对知识进行掌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充,还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此外,多媒体技术还真正实现了教学共享、资源共享,让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实现教师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效保证人才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让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通过不断实践发现,学生对教学的改革是支持的。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人们需要对思想进行解放,务必实事求是,并在教学改革中进行深入的探索,为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2]林心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院校学生国际化培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xx.
[3]汤颖.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xx,09:198.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七
—化学与药物。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与其它学科交叉形成多种边缘学科,如环境化学、农业化学、医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地球化学、计算化学等。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科学也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切技术领域,它在为人类提供丰美的食品、丰富的能源、品种繁多的材料、治疗疾病的医药,以及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它已经是人类社会的构成部分了。
其中化学与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生命过程,人体是以生命物质为基础构成的。随着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向分子水平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生命物质绝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越来越多的生命现象归结为最基本的化学过程。例如,某些疾病的发生与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及消除的失衡有关;体内某些大分子的细微空间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某些致命疾病的诱因。
化学不仅可以研究生命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医治疾病制造药物。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化学与药物。
化学与药物的发展。
某些“天然”药物,例如从罂粟中提出取出来的鸦片,古埃及人就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这类制剂的应用在当时曾受到很大限制,因为当时还无法为这些制剂定出标准的剂量。只是等到有机化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办法把这类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的时候,人类才懂得如何认定出标准剂量。同样道理,研制自然界中所没有的合成药物,也有赖于合成有机化学这门科学的发展。
有机化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推动了药物化学罂粟。
的发展。特别是微量技术和新式仪器设备的出现,使科学家有可能把微量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并对他们进行提纯和确定其特性。例如,对人体体液平衡有重要影响的醛固酮(aldosterone)便是从0.0211克的试样中被鉴别出来的,这一试样又是从1,000,000克牛肾上腺中离析出来的。
科、新方法不断促进着药物化学的发展。经典药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已趋成熟,每年都有数以干计的人造化合物被开发利用,但同时又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严峻任务。据统计,每开发一个新的化学药物,需耗需3000人工/每年,3-10亿美元,每12年才有一个新药成熟并被推向市场。目前仍有不少疑难病症尚未找到有效药物。所以继续开发合成药与天然药物资源,为各种疑难病症寻找有效药物仍为药物化学的首要任务,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生产有效药物将成为今后药物化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几类有争议的药物。
一麻醉剂。
封闭疗法。但总的来说这些麻醉剂都会给人带来一些副作用,这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所以麻醉剂在社会上的声誉并不好。
二止痛剂。
是成瘾毒性也很大,连在医学上目前也是禁用的。
当然,随着医学的发展,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比较安全的止痛剂,如阿司匹林、安乃近、扑热息痛、去痛片、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与供应。有些已被国家列为otc药品。这样使得止痛剂在一般生活中成为很普遍使用的药剂。稍有疼痛,人们习惯服用止痛剂止痛。然而,止痛剂并不是万灵丹。最近,美国心脏学会发现止痛剂的使用,对人体健康有相当大的冲击。
三镇静剂。
时,磺胺分子恰好到达需要部位的机会就大大增加,这样细菌吞噬它而死亡。
磺胺类药物。
认为这样可以巩固药效,但这样做的后果却可能导致药物蓄积性中毒。此外,磺胺类药物还有同气连枝的特点,即兄弟姐妹之间具有交叉过敏性,如磺胺噻唑、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等,如果患者吃这种磺胺药会过敏,那么换服其他的一样会过敏。而细菌对磺胺类药也有交叉耐药性,即这种磺胺药治不了的病,别的磺胺药对这种细菌也一样没辙。
在这些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过程中化学的发展推动力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药物的种种副作用还需要我们今后用化学方法对他们的改造,使他们向更有利于我们人类的方向发展。
此外,“drug”一词在英语中具有两种互相矛盾的意思:一方面它指的是用以治防疾病的有益物质,即药物;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指那些被认为会引起各种严重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毒品。当然,这两种意思的差别仅仅在于这些化合物的用途不同。只要我们正确使用这些药物,相信他们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福音!参考文献:
t.l.布朗h.e.小李梅《化学—中心科学》。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八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施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掌握到扎实的实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及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而实验课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实验教学往往占到该课程总学时数的一半以上,如何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内,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基本技能、建立起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素养,笔者结合本校情况和当前检验医学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和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每次实验课开课前一周,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做好预习,了解该次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目标。正式上课时,向学生交代清楚教学目标,说明本次实验的重要性。经过以上的充分准备后,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对本次实验不理解或不甚明白的地方,在听课时会有所侧重地听教师讲解,或直接向教师提问,这样可极大地提高听课效率。只有学生很好地理解本次实验,才能较容易地达到实验教学目标。我教研室要求主讲教师和其他三位带教老师在实验课的前一周,必须要亲自进行预备实验。教师参与预备实验,其一,可以对实验的操作过程、各步骤所需时间、实验对象的变化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其二,熟悉实验流程及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仪器是否工作正常、试剂是否有效等,以及及时发现实验准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解决在实验课正式开展之前;其三,还可以把预备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作为参考,预估计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预防和解决措施,根据预备实验开展的实际情况对实验指导的某些内容进行适当地改进,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从而提高实验成功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各医院检验科的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配备,无疑提高了分析性能和效率。但是整个分析过程并非不需要人的参与,比如样本的处理、部分试剂的配制、质控品或标准品的稀释等都需要人工操作,并且用到的都是基本操作技能,如进行移液管、加样枪、离心机、分析天平等的正确操作,样品的正确稀释,玻璃器皿洗涤和干燥等等。学生毕业后,还有一部分会进入疾控中心、检验与检疫局工作,或加入某个科研团队等,在这些机构里,手工操作占很大比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掌握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虽然这些基本技能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或其他相关课程的实验中也涉及到理论和操作,已经教师演示规范的操作方法和讲解注意事项,但仍有部分学生会出现不规范的操作。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和训练,密切注意并及时纠正,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悉心指导,逐步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规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操作习惯[1]。在实验课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工作安排的井然有序,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做到勤巡视,发现不规范的操作要及时制止并纠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行为。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使用过的实验器皿进行认真清洗,对使用完的试剂和仪器进行复位,清洁、整理实验室工作台面,做好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登记等,以便于下一个班组使用实验室,以上工作经教师检查认可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室。在教师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下,学生就会逐步建立起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素养。
“学高为师,身高为范”,教师的学识、素质其实也是影响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实验课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用逻辑严密、思维清晰、准确精炼的语言将要进行的实验向学生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意义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这些都是实验的构成要素,缺一不可。一般讲解时间要控制在20min左右,对于相对复杂的临床生化实验,讲解时间可适当延长至30min。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大部分学生清楚领悟实验的原理及操作要领,这就要求教师不单要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对整个实验流程了然于心,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尽量将实验课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方可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进程、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规范记录实验结果,对操作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做实验的信心和主动性;对于实验结果不太好的学生,则采取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找到失败原因并进行分析,继而找到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逐渐培养出逻辑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同时还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实验的过程就是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过程。任何一次实验课,都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过程,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但是对该实验结果所进行的分析、讨论却是要求尽可能的详尽,因为这才是实验报告书写的重点。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所有的原始数据必须真实,不得抄袭、篡改和伪造。即使实验失败了,只要在实验报告中进行了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就会得到较高的评价,以此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失败进行结果分析,启发学生出现问题是系统误差,还是因为操作误差,使他们每做一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提高[2]。对于如果仅仅是为了得到高分而抄袭他人实验报告、伪造实验数据等恶劣行为,则要给予严厉批评、处罚和纠正。让学生明白分数的高低不仅仅与实验得到的数据和结果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密切相关。教师应认真批阅每一份实验报告,评价优缺点,指出其错误、不足之处。在下一次实验课正式开始前,针对本次实验报告中所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要求学生在拿回实验报告后,对教师所批阅的内容进行再思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报告书写能力和分析能力,增进他们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的实验课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在其中起关键性的引导作用。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实验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可以掌握到扎实的实验基本技能;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增强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检验工作者和胜任未来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石[3-7]。教师能明显感觉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需要干预和指导的次数减少了,而实验成功率和实验教学效果却提高了。
[5]李其久,于开源,鞠政楠.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32):148.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九
离散数学主要是一门研究离散量的结构与其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它不处理连续数学,在这点上和传统的微积分学科有着明显区别。离散数学是高中数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它具有计算机科学离散性的特点,通过学习离散数学,就可以掌握处理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描述方法,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基础,还可锻炼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想要学好高中数学就必须学好离散数学。按照数学思想,离散数学其实是比较注重研究问题可行性的数学学科,解决问题首先要证明问题是否可解,如果问题可解就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解决问题的步骤是规则的、有限的。从宏观上来讲,所有可研究的数学离散量都是离散数学的范畴,离散数学涉及很多,有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等内容,这些内容既单独存在,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这些知识可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直接讲授。数理逻辑是属于数学推理方法当中的一部分,集合运算可用逻辑语言直观地描述出来,集合运算可定义代数系统,图论是代数系统的一部分。
高中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运算技巧,而不注重数学思想,数学内容比较传统,没有现代数学的符号、术语的应用,只是不断地要求数学内容的完整系统,没有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比较没有层次。离散数学课程中有大量的先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脱离了传统数学模式的呆板内容,可帮助改进连续数学中出现的较多问题。离散数学中衍生出实用的数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科研、工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入离散数学的内容,可弥补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由于数学模型基本都是离散数学模型,这些年我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当中,连续数学与离散数学各占一半,这就说明了离散数学在当今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高中数学教学具体应从学号理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这三个环节开展,以往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没有注重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离散数学教学就可以实现这三个环节的相互协调,共同进步。
(一)实现多媒体和板书的结合。
离散数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演绎推理过程是比较复杂的,离散数学课程中有着较多的知识点、概念、定理等,给学生记忆带来了困难,其中重、难点还需要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有将多媒体和板书结合在一起,才有利于开展数学教学。其中定义和例题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证明定理的过程就可用板书的方式逐渐讲解,一步步推演,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注重趣味性教学方法。
趣味性教学方法可通过举例子、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离散数学中定理、概念很多,通过举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提问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应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到图论部分时,可列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例如欧拉图、格尼斯堡七桥等,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精神。
(三)注重应用性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离散数学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可帮助学生解决应用性问题,让学生明白离散数学的具体作用。离散数学中与、或、非和数字逻辑中的与门、或门、非门有紧密联系,包括图论与数据结构当中的图和树等这些数学知识都有关联,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要将这些数学知识的前后关系告诉学生,注重离散数学的实用性。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理解和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里举一个例子,当学生在看到一阶逻辑当中八个关于量词作用域里的扩张与收缩公式时,学生可能在看第一眼的时候,就感觉到这些公式记背比较困难。教师通过一步步推解证明方法,向学生演绎推理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公式的前因后果,学生就能够顺利记忆这些公式。
(四)优化教学内容。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主要围绕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四部分内容展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离散数学理论穿插在整个数学教学当中,使学生都能注重离散数学,愿意主动学习离散数学。在学生理解了理论知识后,也便于学习其他相关的课程。综上所述,通过发挥离散数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教师采用现代的数学思想教授数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善于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十
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应包括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等要素。这七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复杂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体系。在这个社会结构体系中,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学校数学是最基本的要素,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与学校数学发生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因此,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测的两大基本要素。
听课评课是中小学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方法之一。在实践活动方面,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基本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新课改以后,许多人都强调是否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数学交流等,如果一节课没有所谓的动手实践、合作学习之类,就认为不是好课或成功课,在评价的意见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个时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出现“高原”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教师的数学教育观、研究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问题。本文试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研究,从而给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带来新的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就是刻画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要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社会学分析,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清楚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应包括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
(一)数学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预设,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指南,是进行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在过去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上,只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忽略或是虚设。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等。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规定的内容。此处,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教材中规定的内容,也包括教师把生活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事物纳人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把数学教材及相关内容进行再创造成为容易理解的数学教学内容。处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范围;。
(2)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性和准确性;。
(3)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4)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面向全体,也要做到因材施教,等等。教学手段方面,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学原则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气氛和课堂上师生的关系,以及学校文化和(教室)课堂文化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除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之外,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的质疑提供条件,要为学生再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教师行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支持者、合作者和评价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学习活动等一系列的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行为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六)学生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是否参与提出问题,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和发展各种学习策略,以及解决有关问题,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学习和进行交流,是否在活动中有情感的投人,是否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对学习有信心和兴趣,以及学生与教师交流行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行为等。学生行为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七)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包括是否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是否得以培养和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否恰当或形成,等等。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要素。
由上述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这7个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复杂的结构体系,我们称之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体系。这个结构体系可用图1表示。
(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三个最主要的元素是教师、学生和学校数学。这里需要简单地说明学校数学这个元素,学校数学是与数学科学相对应的一个词,它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从数学学科中选择一部分内容重新加工组织而成的,供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之用。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常学校数学是通过数学教科书表现出来,但数学教科书与学校数学不同,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地图与领土的关系一样。学校数学通过教师的处理成为数学教学内容。
(2)教师、学生和学校数学这三个最主要的元素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重要的要素,即数学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数学教学目标,取得预期的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即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学原则和方法与学校数学发生了联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即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校数学、学校数学和学生、教师和学校数学、学校数学和教师,且形成一个环形,这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但是相互的,而且是渗透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渗透着学校数学,没有学校数学,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生和学校数学之间如果没有教师也将难以建立相互关系。教师和学校数学之间的关系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数学教学就失去意义了。
(3)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与学校数学发生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再者,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可观察、可观测的要素。从而,分析课堂教学情况,可通过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特征来分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在考虑数学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可重点考虑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其中学生行为是评价的重中之重。
(4)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图刻画了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且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数学学习共同体所进行的是数学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则是数学学习共同体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教学环境为基础,围绕着数学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原则方法把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与学校数学发生联系,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图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有序性等特征。教师、学生、学校数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及结构系统的发展性体现了社会结构图的动态性;作为教学组织的数学课堂不是封闭的,它与社会、学校、家庭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信息交流发生的,因此具有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是学校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作为一子系统必然具有系统的有序性的特征。
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图蕴含若系统论的思想。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是促进两个发展,即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要真正地落实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有效地沟通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深化内隐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设计思想和外显的教学艺术,从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以教论教”的方法,打破过去以教师为主要对象的评价框框。根据上述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的分析可知,在评价中要始终贯穿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两条主线,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评价做到真正地评到点子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围绕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大基本要素开展评价。
关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多个维度加以分析。例如,关于教师行为,可把它分解为6个维度,即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态度、教学机智、师生互动和教学境界。关于学生行为,可把它分解为5个维度,即参与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等等。关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观测,可采用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以及量与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在量的研究中,使用检查表或规范标记来记录特定范围内一些事件出现的情况,然后分析发生这种事件的数量及频率。如:一节数学课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课堂中教师提问有多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学生练习的时间各有多少?多少学生向教师提问?具体到每个学生来说,学生的回答、提问、看书、讨论、听课、做小动作、操作、准备工作等行为的次数和时间是多少?等等。
在质的研究中,用一些图表或文字描述等信息来刻画课堂教学的特点,常用的方法是以座位表为基础的观察记录方法和以选择性的逐字记录方法。观察者将教室中发生的行为资料记录在一张纸上,并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将观察的焦点记录下来,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记录课堂中重要的行为。另外,也可以将焦点放在某些学生身上,同时观察全班学生的活动情况。例如,表1就是常用的表示教师和学生语言行为的类别和标记。
一般地,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测中,我们常常关注如下3个问题:课堂互动特点、课堂提问方法及反馈和数学问题的认知水平等等。关于课堂互动特点,可采用弗兰德尔斯互动分析系统(参见表2)进行定量分析,也可以采用选择性逐字记录方法进行质的讨论。关于课堂提问方法及反馈可以用表1给出的方法进行分析。关于数学问题的认知水平的分类,可以采用,timss录像研究的方法进行,闷即根据常规方法解一个问题的步骤数来定义数学过程的复杂性,这样,问题的复杂性可分为低、中和高三个水平。也可以采用其它的问题水平分类法,如:一个课堂问题可分为两种水平的四种类型,即低认知水平的“记忆性问题和简单应用问题”和高认知水平的“复杂应用问题和做数学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主要围绕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开展评价,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大基本要素中,学生行为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以学论教”的基本理念。
我们必须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强调在充分考虑数学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这并不是不考虑其它要素,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综合七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十一
众所周知,工作涵盖了“备、讲、批、辅、考”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备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相对简单,教师要想达到高效的教学,就应该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并制订出周密的教学计划,指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1.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化学,勇于去探索化学的奥秘,帮助学生养成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化学教材中的“化学研究些什么”中有一个“鸡蛋放入白醋”中的实验,从而老师就可以将这个小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里单独做,这样无疑就会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状况进行提问,如:气泡是怎么产生的?在醋中,为什么鸡蛋会上浮后又下沉,循环往复?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实验并了解其中的奥秘。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而且设计实验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出特定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以便调动学生的兴趣。
如:设计出精彩的引言、向学生讲述化学家的成长故事、化学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3.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点。
一般而言,对于初中化学知识,往往会涉及很多理论知识,如: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及变化,较为抽象,与宏观现象有着根本的区别。
由于多媒体有机地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且生动的画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的时候,倘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很好地向学生阐述出水分子分解的具体过程,从而学生对于书本中所讲述的“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的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了。
4.开展有效实验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
从而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课堂中要保证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要注意的是,实验一定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够看到。
例如: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时候,在进行试剂添加的时候,一定要把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然后慢慢往下添加,在观察试剂逐渐有红色变化为无色的时候,提前准备好一张白纸,放在试管的后面,以便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的变化。
5.学生有所收获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和回报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学生的收获也是衡量课堂教习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深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教学的有效性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也逐渐由不懂变为懂,懂得少变为懂得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喜欢上化学课了。
也就是说,高效教学能够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实现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的有机结合。
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初中化学的“高效教学”是很重要的。
笔者就从充分准备教材知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有效实验以及学生有所收获阐述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课堂质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时要注意的是,实现“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十二
为了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及质量,增强学生的化学素质,本文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的绿色教育措施,旨在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新思路。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绿色教育。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已初步取得了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为了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高中化学教学的重心逐步向新课程理念转变。作为编写教材、日常教学、课堂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新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及评估课程的前提,客观地展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体验、学习方法及价值观念的要求。下面,笔者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绿色教育。
学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化学绿色教育,进一步扩大资金投入,从根本上认识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还要强化本校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组织相应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团队,保证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材内含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无法通过讲解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试验的魅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链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要统一采购化学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设备符合国家标准,设立微型化学实验室,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化学学习平台,为全体师生创造学习条件。同时,学校还要以各年级为单位组建兴趣小组,如年级化学兴趣小组,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化学专家入校演讲,营造严谨的教学氛围。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水平仍停留在粗放型教学阶段,一部分学校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一部分学校的教学基础薄弱,现有的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转变教学工作的重心,改变原有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实验为主要内容,以验证实验为辅助内容,丰富现有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弥补原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教学双方的'共同成长,便于学生得出准确的实验报告,巩固教学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拟定实验步骤,监督学生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目标,得出准确的实验报告。同时,教师应重视实验反馈,以实验所得数据为基础,提出具体的实验感悟。
受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模仿对象,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部分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学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如桌面凌乱、实验效果差及操作错误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规范自身教学操作,加大对实验安全性的重视程度,降低实验风险,树立安全隐患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保持实验桌面整齐,试剂取量准确,实验现象显著,从而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教学“硫不仅能在空气中燃烧,还能在氧气中燃烧”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实验背景,区分硫燃烧的颜色。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多,高中化学教学水平逐步趋于成熟,为了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及效率,加快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实施高中化学绿色教育,能有效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1]刘焕成,付金堂.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6).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十三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许多教育者只注重化学活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使得我国的化学教育一直背离我国资源友好型社会建立的理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果。而绿色化学则不同,作为我国化学专家与化学教育者关注的课题,将绿色化学融入日常的教育行为当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化学理念,还助力于我国,甚至世界的环境保护工作,更是提高未来国家化学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1.优化高职化学教材。绿色化学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所以,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高职化学教育的需要。而教育的质量对于绿色化学教育的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各高职院校应当以本校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教材的重新选择,使绿色化学教材得到优化与升级。化学教育者更应当定期对自己的绿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更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准。在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化学教材当中,绿色化学理念的体现点十分少见。所以为了建构学生正确的绿色化学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头脑知识含量跟上时代的步伐,各高职院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对教材进行创新与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方便教师将绿色化学的理念综合性地融入日常教学与化学应用当中去。
2.提高教育者素质。在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当中,教育者的个人素质与价值观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要注重教育者个人素质的提高,培养教育者的绿色化学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观,使其能够将绿色化学理念灵活地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的化学学习过程当中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影响。另外,教师应改变实验方式,放弃粗放型的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学集约型实验。总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的`建立才能有希望。
3.规范教师实验行为。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演示的操作者是化学教育者,因此,其在进行化学实验演示时的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未来的化学实验规范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演示之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其中。只有教师的实验行为规范了,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的指引。
4.加强高职课外实践活动的“绿色性”。课外活动的实践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化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实践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化学实践中的环保意识。比如说,引导学生进行废旧电池的回收,鼓励学生杜绝一次性用具。还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到化工厂进行参观,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重视绿色化学理念在未来化学道路上的作用。
综上所述,化学与环境污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化学教育与化学者绿色化学理念的建立关系更为紧密。环境的保护需要每一位社会大众的努力。作为化学教育者,更应当认清自己的职责,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日常的化学教学工作中。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形象,使学生以教师为标准,进行自我提升,将绿色化学理念牢记于头脑当中。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十四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新课改以来,学生逐渐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教学侧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习支架应用于大学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搭建成学习支架,可以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学习支架构建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构建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独自解决问题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独立构建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专属的学习支架,解决数学问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多次建立支架后,教师的指导作用逐渐减弱,启发引导作用逐渐增强。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数学中包含的知识点错综复杂,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考试题目还是生活中的一些应用,都可能会出现很多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的情况。如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碎片化的,那么遇到解答多个知识点结合的数学问题时就会十分困难。因此,建立完善的数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学习支架的搭建本身就是一个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将学习支架应用于大学数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大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利用课件或板书为学生展示一些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再让学生通过一些练习进行总结和强化。然而,大学数学教学任务较重、课时安排较少,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尽可能地提高知识密度,在一节课中讲解大量的知识点,以至于学生没有时间及时消化知识,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在做题的时候,学生还是会因为没有思路而感到十分困难,进而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在构建学习支架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了解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思路,从而在解相同的题型时得心应手。学生在不断的解题过程中会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自豪感,也更容易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导数知识时,因为涉及比较多的知识点,并且还涉及学生在之前学习中没遇到过的高阶导数,因此这部分的知识点难度很大,学习起来也比较枯燥。利用学习支架,将之前学过的导数知识和大学数学中的导数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在建立学习支架的过程中比较新知识和已学过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帮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支架的搭建。学习支架最初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构建完成的,不同的内容可以搭建不同的学习支架。首先,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结构进行划分,从各个单元到各个章节再到每个章节的小知识点,利用学习支架将它们串联起来,这种方法适合应用在复习之中。[2]其次,可以按照相同的内容来划分,例如函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因此,可以为函数构建一个学习支架,从含义、性质、图象到导数、极限值和微分积分,对和函数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形成一个和函数相关的知识架构。最后,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题型搭建知识架构,例如求极限值有很多种方法,如直接代入法、洛必达法则、分子有理化、等价无穷小替代方法等,可归纳每种方法在不同例题中的变形。在求极限值相关的解题方法和例题分析中建立学习支架,不仅能帮学生理清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些方法之间的差异和各自适用的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鼓励学生自己构建学习支架。在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几次学习支架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构建相关内容的数学支架。教师在构建学习支架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固化思维,相同的思路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因此,在了解构建学习支架的方法之后,学生应该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习支架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探索,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更多作用是帮助和引导。如果学生在构建学习支架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疑问,教师应该选择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分析构建学习支架,了解更多的解题和归纳思路,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学习支架构建的重要内容。评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学生自己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习支架应用效果的评价。首先,在构建学习支架之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或班级集体的形式互相比较学习支架的构建情况,借鉴别人的先进之处,逐渐提高自身构建学习支架的水平。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支架构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要进行肯定和赞扬,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要帮助其及时找出原因。最后,教师要对整个学习支架构建过程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解题中应用学习支架的情况评价学习支架的教学效果。
(一)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初,学习支架的构建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但这并不是让教师把某个学习支架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构建学习支架的方法。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够自己构建学习支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在学习支架的构建中,教师要逐渐减少对学生的帮助,慢慢让学生独立构建学习支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对学习支架的认知程度和实际应用程度,否则抽离得太快,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支架搭建方法。而如果教师一直为学生提供过多的帮助,则有可能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散,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教师在构建学习支架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是大学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点众多,范围广泛,并且知识点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拥有很强的整体性。只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才能更好地解答题目,学习数学。将学习支架应用到大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更好地帮学生了解教师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十五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技术逐渐出现,传统教学形式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学习知识的方法不再是简单的“啃书本”,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了解更多的课外内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具体事物,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如何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结合教学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时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以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主。教师往往结合教学大纲,参考教学解析提出自己的问题,只给学生短短几秒钟的时间进行思考,随后直接进行解题方法的讲解。整个过程中,学生很少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自主性较差。传统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无法在课外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而现代化教学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动态展示数学知识点推理的过程,有效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解放教师的双手,教师不再需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节省时间和精力,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我自己的教学为例,在进行《因数与倍数》的教学时,我就结合现代教学软件,先在ppt上展现一列数字,如“8、12、67”,要求学生说说什么数乘什么数可以得到以上结果,学生回答结束后我再以树状图的形式展现,简单明了地用该种形式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随后在进行“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的讲解时,展示了“24、6、42”等多个数的乘法形式,如“24=2×12”,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数是2的倍数”,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有的说背乘法口诀表,也有的学生说个位和十位相加除以2没有余数就说明可是2的倍数。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用特殊颜色标出每个式子中的因数2,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要看2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用这个数除以2就可以进行判断。现代化教学软件帮助教师加强了教学过程性,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师的教学讲解。为了最大程度地掌握有关知识点,教学时,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努力听讲,课后通过相关的教学训练来巩固知识。教学结束后,学生无法通过视频等形式回顾教师的讲课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较为不利。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的流通性增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名师教学视频,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料,学校也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录制教学视频,构建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资讯,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进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教学时,考虑到该章节的学习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题目内容变化多,需要学生反复揣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在教学时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方便学生课后观看,同时寻找多个同类型题目上传至本班班级群,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题目进行研究解答,一段时间后再上传答案和具体的解析,学生自行校对答案,实在不能理解的再请教教师。现代化教学技术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资源有限,仅限于教材内容与参考解析,拓展内容较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但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则有效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并在实际教学时展示给学生。对于教材中难以讲解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通过名师教学视频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深度,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教学信息,查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和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不断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以《观察图形》的教学为例,教材中已有的图片内容较少,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加强教学训练,我通过互联网搜索的相关图片,筛选后做成ppt的形式,在教学时展示给学生看,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得学生有效掌握该章节的内容。现代化教学技术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的产物,有效帮助教师丰富教学资源,突破教学局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需要的内容进行复习,对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教师需要合理利用、适当调整,使现代化教学技术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景锋新.现代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研版,2015(3).
[2]代朝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益——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1).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十六
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我国的生产带来了更强大的动力,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正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要想使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加有成效,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探究我国的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高职数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高职数学教学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数学教学的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但是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又非常多,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使得教学进度推进得很快,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讲解得不够透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深入、全面地掌握数学教学内容。
1.2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一般来说,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水平都不是特别高,而且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也是参差不齐的,不同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收和理解程度都不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给高职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1.3高职院校对于数学教学不重视。虽然数学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于对学生进行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而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却不够,这样就会让教师不重视数学教学,学生也不重视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十分不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4高职老师的数学专业素养不高。高职老师的数学专业素养不高是影响高职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高职数学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不高导致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重要知识点的讲解模糊甚至出现错误,数学课程的备课和教学安排也非常不合理,使得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疑惑,对于数学课本知识的挖掘也不够深入,学生长期处于一个似懂非懂的状态,最终会使学生厌烦学习数学。
2.1有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就是使用粉笔和黑板来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简便高效,各种数学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更大的数学知识大门,拓展了学生们的眼界,使得教学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教师为数学教学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不断完善高职数学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2.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通过相应的数学教学设备,教师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制作成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然后利用教学设备向学生们展示出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此外,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得数学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突出,讲解生动有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推进高职数学教学进度,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有效地掌握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
2.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以前有很多高职数学教师由于常年在偏远的地区教学,信息闭塞而使得教师对于数学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变化难以及时掌握,从而也无法及时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以更新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向学生传授最新的数学知识。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高职教师及时了解到数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和最新成果,以及时拓展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数学专业素养,从而可以为学生传授更及时、更先进的数学知识,保证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质量,让学生的发展与时代紧密相连,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3.1应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高职数学教学。多媒体在现代学校教育中非常普遍,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饱满,也有利于让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三角函数图像的形成视频,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设备逐一对三角函数的图像形成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再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出不同的三角函数图像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总结出三角函数图像的规律并让学生自己画出三角函数的图像,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印象。
3.2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在网上搜索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快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数学学科的实用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分段函数这部分内容之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并在网上了解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政策,然后再让学生以个人所得税为题写出其计税的分段函数,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分段函数有更深刻的理解,还有可以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3.3设计配套的实践课程,营造学习环境。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数学更倾向于一个工具,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教师可以把数学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技巧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设计配套的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参与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例如,在讲解完微分方程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践环节,让学生用malthus人口模型来预测短期人口,而用logistic模型来预测长期人口,还可以用logistic模型来预测新产品的销售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高职数学教学的目标。
虽然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高职数学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的很多弊端,极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4.1要正确对待信息技术与传统数学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只是数学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数学教学而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因为很多数学知识非常抽象,信息技术虽然可以让一些数学知识更好理解,但是很多问题还需要老师进行透彻的讲解,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用粉笔和黑板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可以使得数学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4.2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注意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极大地简化了数学教学,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程使用信息技术,而是要在合适的时机来使用,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例如在讲解一些重难点的知识的时候或者在引入一些数学案例或者实验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知识点,也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让高职数学教学更高效。
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水平至关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和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灵活、高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功能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1]潘峰.探讨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167.
[3]杨晓波.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18):113.
化学与人类社会论文篇十七
“绿色化学”是顺应“美丽中国”主题的学科发展方向,也是促进化学学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当下化学界对“绿色化学理念”的研究方兴未艾,笔者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髙中化学教师,也在思索着如何将绿色理念融人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健康、绿色的化学意识和实验能力,引领着化学教学朝着更为绿色、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一、严格规范实验操作。
化学实验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实验的过程中操作应该非常严谨、科学,操作务必规范,那么,不规范的操作与“绿色理念”有怎样的冲突呢?实践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实验过程中的微小差错,都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轻则造成实验污染程度的加大,重则会导致安全事故.所以,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是有序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的前提。
严格规范实验操作如何落到实处呢?
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最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强调与疏导,必须落实到实验每一个环节的操作中去,只有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还能节约不必要的实验耗费。
例如,我们在学生开始实验之前,应该要求学生认真地检查制备气体装置的密闭性是否符合要求,只有在确保合格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实验,如此做法可以有效避免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气体由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化学实验对学生人体的危害;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时需要闻气体,这个时候,应该提醒学生正确的操作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切忌太用力去吸气;实验选择容器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装置图,思考为什么不能选择敞口容器的原因,继而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实验的意识。
二、基于绿色理念优选反应物。
高中化学实验,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污染环境的物质生成,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时不可避免造成污染时怎么办?笔者认为,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析,思考有没有对环境污染更小的反应替代物,采取“两害取其轻”的方式降低污染,当然如果能够找到绿色无污染的反应物更好。
例如,高中阶段,“氣气的制取实验”,如果按照传统的实验方式,会有大量的氯气生成,就算教师有收集装置对氯气进行收集起来,但这些收集起来的氣气最终还是会排放到空气之中,造成污染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怎么才能让污染的排放减少呢?当下有很多教师在实验试剂上进行改进,以医用高锰酸钾片(通常说的pp片)作为反应物与浓盐酸发生反应制取氯气,这样考虑的出发点是什么呢?由于pp片有很高的密度,即使将其浸泡几个小时,也无法做到完全溶解,如此一来,pp片是固体与浓盐酸发生反应的接触面比起液体与液体的接触而言,效果要差太远了,大大减弱了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借此减少氯气的生成量,让整个实验过程变得相对而言环保一些。
由此可见,选择恰当的反应物,是实现绿色实验的有效手段。
三、积极推广微型实验。
与传统实验相比微型实验”能够明显减少药品的消耗,自然也就减少了污染的排放,是一种基于低耗减排的绿色实验理念而开发和设计出来的实验方式。
对于微型实验由于我们国内,尤其是高中老师研究并不深人,很多老师讲微型实验片面地理解为“简单的减少试剂、药品的用量”,其实不然,微型实验不仅仅包括微量药品,还包括实验仪器等其他实验条件的的微型化,蕞终达到大幅降低实验成本和污染排放的绿色实验目的。
微型实验有个问题,那就是实验条件的微型化带来反应现象可观察度不够,怎么办?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视化,应该借助于投影仪等工具对微型实验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处理。
四、努力在实验中做到废物利用。
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循环利用”是重要的是环保理念和减少污染的方法.那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绿色实验在想办法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有没有其他途径呢?笔者在实践中常常将“废物的循环利用”作为绿色实验思考的一个方面,并以此来实现绿色课堂的有效实现。
例如,在“银镜反应”中生成的银,我们可以将其与稀hn03进行加热反应生成agn03,如此一来生成物又可以用于下一次实验,实现物品的循环利用。
除此以外,废物利用也是节约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环顾我们的身边,废旧物品随处可见,这些物品有没有价值了呢?是否可以用于化学实验探究呢?笔者认为有一些还是有价值的,经过简单的加工改造,也可以变成不错的化学实验器具。
例如,“一次性针筒”经过消毒处理后,我们化学实验中可以用来替代量筒,塑料吸管更是随处可见,我们化学实验中可以将其用来代替移液管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借助于这些废旧物品来自制实验仪器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渗透了环保的思维与理念,同时,将这些随处可见、随处可用废旧物品拿来自制仪器还是一种意识上的渗透,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和提髙实验的便利性和可重复性,如果引导学生自制仪器,学生参与到制作过程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在选材和设计的过程中,是知识创新和应用的过程,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有效之举。
五、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
从当前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验本身来看,有一些实验本身就是一定有污染的,这与实验手段和方法无关的,这时候怎么办?笔者认为“妥善地处理这些实验废弃物”也是充分体现绿色实验理念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疏导学生,确保其能够养成科学处理实验废弃物的习惯与能力。
例如,在处理“实验废液”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将实验倒入专门的、对应的废酸槽或者废碱槽,如果有些实验生成的废液不能倒弃排放怎么办?必须引导学生从其化学性质出发,思考如何处理?是搁置一段时间,还是再添加其他化学药品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污染小的生成物然后再进行排放等等。
总之,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把绿色化学理念自始至终地贯彻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养成环保意识,形成环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