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范文(18篇)
总结是观察、思考和总结所得的结论和经验,它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宝贵财富。在总结中可以适当运用图表、数据等形式,提高内容的直观性和可读性。看看别人的总结经验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一
周末,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这是我上网搜到的一个实验。我让妹妹和我一起做。我从厨房拿了一杯清水,一包食盐,拿了一个新鲜的鸡蛋,把鸡蛋放进清水杯中,鸡蛋马上沉到杯底。
我问妹妹:“你觉得鸡蛋能浮起来吗?”
她说:“怎么可能?”
“你好好看着!”我一本正经的说。
我往装鸡蛋的水杯中慢慢的撒盐,一直撒盐,过了一会,鸡蛋渐渐浮上来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邻居家的小伙伴都跑过来看,他们叽叽喳喳的议论着。鸡蛋还在慢慢的往上浮,小伙伴们情不自禁的拍手起来,太神奇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开始鸡蛋沉杯底,因为鸡蛋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所以鸡蛋沉底;后来水里加盐,清水变盐水,盐水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就浮起来了。所以为什么我们游泳的时候,感觉海水浮力大于江水,不容易下沉是一样的道理。
啊!原来生活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有意义的事。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二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靠谁来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20世纪人们终于找到了那个支点,那就是科学技术。
科学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伽利略为了证明自由落体定律,把一个木球和一个同样大小的铁球从比萨斜塔上扔下,接果两球是同时着地了,于是反驳了亚里士多德认为重者先落的理论。牛顿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躺在苹果树下考虑行星运动的规律,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把他给打中了,使他茅塞顿开,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瓦特有祖母家度假,偶然发现了烧水壶的壶盖被沸腾的开水掀动了,于是他发明了蒸气机。
我也有一个小发现,有一次我在家喝奶茶时不小心碰倒了奶茶,奶茶倒了我一身,心想:“还好妈妈不在家,要不然我就要挨骂了,自己把衣服洗干净”。于是我把衣服脱下来放进水里衣服沉了下去,当我放好洗衣粉后,衣服又漂在水面上。我感到很新奇就打了一盆清水,并拿来一张纸币放了进去,不一会儿就沉进水里,我又放了些洗衣粉,一会儿纸币又漂了上来,这可真有意思。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三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才明白它真正的含义。
小时候,在语文书和课外书上无数次谈到大雁南飞时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可一次也没有见过真实的场景。在秋天里,大雁真的会像书上说的,排成那样的形状去南方?春天又排成同样的形状回北方?我对书上写的有些怀疑了。
又要执勤了,我站在操场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做操的同学们,还帮他们数节拍,以此消磨时光,让自己不至于太无聊。“一个‘人’从天上飞过。”林诗语喃喃地说。我抬头一望,天空中万里无云,一个黑色的“人”正在天空中飞翔。我生怕自己看不清楚,还揉了揉眼睛。啊,哪是一个人,分明是个雁群。它们排成“人”字的模样,在天空上往南方飞去。我再也顾不上执勤了,眼睛一直跟随着雁群。只见小小的“人”字一会儿拂过绿树;一会儿降下来低低地和我们打招呼;一会儿在蓝天上翱翔。
为什么大雁一定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呢?在观赏的同时,我脑子里突然调出一个问题。我正在想,突然我发现一个奇怪之处,每只大雁扇动翅膀的.频率很低,并且它们差不多同时扇动翅膀,就像有人在喊口号一样,叫它们向上,它们就一同向上;叫它们向下,它们就一同向下,每次都不会有人慢一拍或快一拍。这个发现有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来到思考世界里:领头的大雁受到的阻力会更多,而后面的大雁受到的阻力会更小。啊!原来它们排成“人”字形是为了减少阻力呀!望着天空中小小的“人”字飞过,我茅塞顿开。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四
对称脸形,就是根据题目提示,对准面部中心位置,按下“确认”按钮,就会拍左脸对称和右脸对称的自己,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导致骨骼发育和皮下软组织发育不对称,所以左右脸并不完全对称,会略有差异。在几何对称的图形中,给人以美的感觉,所以在建筑中经常容易找到对称的元素。
上升的气泡,就是提压打气筒,向不同的浓度液体中注入气体,液体中会有一个个像水母的泡泡浮上顶端,有的像蚂蚁那么小,有的像小鱼那么大,有的甚至有液体外的柱子那么大。因为硅油浓度的差异,每个容器中气泡上升的'速度也不同,快速提压打气筒时,气泡会逐渐变大,而慢慢地提压打气筒时,气泡就会慢慢变小。
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一直在等待我们发现,真希望下一次还能来科技馆。
10月21日的下午,天空万里无云,我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跟随爸爸去参加小记者团的活动——参观荆门市科技馆。
刚下车就看见科技馆门口好生热闹,前来的小记者都争先恐后地签到。签完到排好队,就有一名讲解员阿姨带领我们参观。讲解员介绍完一些展品之后,就让我们小记者自由参观、体验。
我发现馆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比如宝藏换不换、对称脸形、大炮烟圈、制胜之道、混沌水车、上升的气泡……这里面最吸引我的就是对称脸形和上升气泡了。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五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科学是人类唯一的依靠。是它带动着地球上,亿万人民前进,迈向了富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活处处皆科学。
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方面面,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也越来越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要求我们要想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要发展科技必须有相应的人才。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技术上的竞争,这归根结底是人才上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正如邓小平所言“经济发展快必须靠科技和教育”。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安康。
科学技术真正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快捷与方便的同时,更应当记住那些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科学精神和方法。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孜孜不息、锲而不舍、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更是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们。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社会。社会需要的是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联系实际,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更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的需要。联系我个人实际而言,更要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科学知识,同时要抓住一切机遇。个人努力至关重要,然而机遇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还要抓住机遇。
科学在心中,创新在手中。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和智慧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家在平时的牛活中,应时刻保持科技意识,积极投入到日常的科技活动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寻找身边的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理想,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让我们的生活处处皆科学!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六
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生活处处有科学随笔,希望您喜欢!
一天中午,我回家看到爸爸在炒菜,于是到旁边观看。突然锅着火了,下的我惊慌失措,“爸爸,不得了了,快浇水,快浇水!”爸爸不慌不忙,拿起锅盖朝锅上一罩,不一会儿,火熄灭了。我莫名其妙,好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火怎么灭了?”爸爸笑着解释道:“锅盖盖上就隔绝了空气,火得不到氧气,就自动熄灭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真神奇呀。”
今年春天,妈妈带了几只蚕宝宝回家,我喜出望外,激动地说:“太棒了,我还是第一次养蚕,一定要把它们养得白白胖胖的。”我用盒子给它们安置了个家。妈妈天天带桑叶回家。蚕宝宝在我的精心喂养下长的一天比一天胖,一天比一天大。有一天,我照样换桑叶,忽然发现里面的桑叶只被蚕吃了一点点,再看看,蚕好象也不动了。咦?怎么回事?我奇怪地拿了一只蚕左看看,右看看,没有看出什么原因来,又把它放进了盒子里。第二天早晨,我起床一看,其它蚕都活泼乱跳的,大口大口的吃着桑叶,旁边还蜕了一层薄薄的皮,而我拿过的那只蚕却发黑了。我疑惑地问爸爸:“爸爸,蚕发黑了,是什么缘故呢?”爸爸过来一看,说:“死了,你有没有碰过它?”“昨天碰过。”“蚕蜕皮的时候是用一根丝来固定身体,这样才能顺利蜕皮,你一碰,丝断了,它就没有办法蜕皮了。”
哦,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用心观察,生活就会更美好!
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夏天的一次,我放学回家,在路上买了包香蕉味的口香糖,我从中抽出一个塞到嘴里嚼了起来,立刻甜甜的味道充满了整个口腔。不过,甜味很快就消失了。我就开始吹泡泡,边走边吹,边吹边玩。谁知,一不小心口香糖从口里掉了出来,正好粘在了我美丽的裙子上,我使劲地拽啊抠啊,可怎么也弄不掉。到了家里,我告诉了妈妈,妈妈微笑着对我说:“没关系,有办法的。”妈妈就从冰箱里拿出一根老冰棍,我很奇怪,妈妈拿冰棍干什么,只见妈妈把老冰棍压覆在口香糖的上方,停了一会,摸一摸,口香糖已完全变硬,最后用手轻轻一揭就掉了,再用刷子一刷,立刻变得和以前一样干净。原来,口香糖就这样被轻而易举的清除了,真是太好了。妈妈告诉我:“这是利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口香糖遇热就变得很粘,遇冷它就收缩在一起变硬,这样清除起来就方便了。”哦,看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真得很有用。
记得还有一次,我在家里玩乒乓球,一不小心脚踩在了上面,乒乓球立刻扁了,再玩时,它已经弹不起来了,怎么办?那就干脆扔了吧。爸爸见了,说:“来,我教你一个方法,保证乒乓球复原。”爸爸给我讲了方法,我半信半疑。但我还是照着爸爸的方法去尝试,我把乒乓球放在倒入滚烫开水的盆里,两眼紧盯着,很快,就听见“滋——滋”的声音,只见扁的地方慢慢鼓了起来,哇,太神奇了,球又成圆的了,拿出一试,又可以弹跳自如了。我就问爸爸这是为什么,爸爸说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吧,我就打开电脑一查,原来这也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解决的。因为乒乓球放在开水里,里面的空气就会受热膨胀,于是凹进去的地方就鼓起来了。
哦,原来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以后我一定要多学科学知识。这样,在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用科学知识来解决了。
“啊,这么小的事会有难度?真是太可笑啦。”我接到老妈让我煮鸡蛋这个任务后,轻松地说道。
“你可别小看了这个任务。”老妈故作神秘地说道,“这个任务可是包含了许多科学道理哦。”“好了好了。”我立刻跑到厨房中,拿出三个鸡蛋开始清洗。接下来,就该往锅中盛水了。“嗯,水要放到将要淹没鸡蛋为止,这样子才不多不少。这也是一个科学啊。”我心中暗想,顺手打开水龙头接水。约摸着差不多了,我也就要开始我的煮鸡蛋历程了。因为有过做菜的经验,我可谓是轻车熟路,打开天燃气管道阀门开关和排气扇,我就在一旁等着了。
“真是简单啊。”我一边不屑地想着,一边点火一边将鸡蛋放入锅中。水慢慢加热,而鸡蛋则乖乖的在锅底躺着,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
成语。
——温水煮青蛙。一分钟,两分钟……水终于沸腾了,看着滚滚的开水,我觉得这次煮鸡蛋肯定要完美的结束了。这时候,老妈突然走了进来微笑着说:“要节省资源哦。”话音刚落,老妈就把火给关了。
“老妈,为什么要关火啊?”我奇怪地问道。“这是利用水的余热将鸡蛋加热熟。这样子的话不是节省资源么。”老妈一脸得意地说道。“哦,这就是生活中的科学啊,可真神奇。”我自言自语道。终于,鸡蛋宝宝们都闪亮出锅了。于是我就开始剥皮。
结果,麻烦的事情到了。这鸡蛋皮死死地抓住了鸡蛋,好像不愿意离开。我若是使劲剥,便会连同蛋清一起脱落。“不是吧,我就不信这就能难倒我!”我给自己鼓气,然后就继续开始了我的“剥皮历程”。我急得如同得知师傅被妖怪抓走的悟空,抓耳挠腮,可就是不能完整的将蛋壳剥下来。没办法,我只好开始开动脑筋:“都说热胀冷缩,现在鸡蛋的温度非常高,或许冰冻一下会更好剥。”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顺手将鸡蛋丢入一碗冷水中。一分钟后,估计鸡蛋宝宝在里面也泡够了,我就将它捞了上来。果然,现在再剥皮就轻松多了。看着一块块蛋壳在空中飘舞着进入垃圾桶,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不一会儿,三个鸡蛋就上桌了,看着光滑晶莹的熟鸡蛋,轻咬一口,真是满嘴留香。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就连最简单的事情煮鸡蛋,只要你用心去琢磨,就能做得很完美呢。
对我们而言,生活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可是最近的一次小小发现让我知道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存在呢。
前几天,为了方便做早餐,妈妈买回一台多功能煮蛋器,我对此物的“多功能”十分感兴趣,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具体操作了。
我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洗干净后轻轻放在煮蛋器的托盘上,再扣上盖子,按下一键,单等着“大功告成”。
突然,“嗵”的一声响,我急忙跑过去看,“咦?鸡蛋爆了!”我拿起煮蛋器的说明书仔细看起来。
热胀冷缩的原理大家都知道吧。鸡蛋加热后,壳内的蛋液会膨胀。随着膨胀的加剧,热蒸汽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排气孔,蛋壳就受不住压力,这个“装置”就会自然形成一次小小的爆炸了。
就这样,虽然我几经周折才学会了正确使用煮蛋器,但自此我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也知道了只有拥有科学的头脑,才能成为生活能手的硬道理。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饮食中有科学,运动中有科学,就连穿衣、吃饭和睡觉都有科学。下面告诉大家一件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吧!
每天晚上睡觉前,相信大家都会洗脚吧!在洗脚中也有科学哦!
以前,我家用来洗脚的水都很热很热,妈妈说:用热水洗脚对身体有好处,还有助睡眠。我并不在意这一点,洗完脚以后,我们躺在床上并不能马上睡着,但都没有想到是洗脚水的原因。
星期五中午,我照例打开电视,选到“湖南卫视”,正好播放的是“百科全书”,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正好讲到了洗脚的问题,专家解释说:洗脚的水不能过热,以40度左右为宜,这是因为一:水温太高双脚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使人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这样容易引起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尤其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二:水温太高也容易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三、水温太高会刺激神经,反而影响睡眠……我大吃一惊,赶忙告诉了妈妈,妈妈也很惊讶,决定实验一次。到了晚上,我们用温热一点的水泡脚后睡觉,哇塞!好棒啊!果然和用热水烫脚的感觉不同,我不会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了,原来这洗脚水里也有学问啊!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遵循科学规律办事,就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我在一次看电视时,无心看到了人在走路时一般会出现左倾现象,这是真的吗?我的心中接二连三地出了一大推不解的问号,在强烈好奇心的追问下,我终于忍不住了,开始了第一个小实验。
我走到一个墙角下,又后退了几步,在确定了是直线之后,我闭上了眼睛,小心地走了起来,只听“咚!”的一声,我被惊得一睁眼,见自己撞在了墙角偏左边的位置。真奇怪!我怎么会走偏呢?我有一点不解,但又不服。在再三的考虑下,我打算再来走一次。于是,我又后退了一段,又闭上了眼睛。这一次,我可警觉了一点,可不想再撞到了墙上了。大约快到了,我睁开了眼睛,啊!奇怪了,这不可能是巧合!
真的会有“左倾现象”吗?我在书摊里扒来扒去,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这叫生理上的“左倾现象”。书上说,一般人使用右腿比左腿多。所以右腿比左腿发达,这样子右腿比左腿迈出的步子大。如果缺乏眼睛和大脑控制,人就会不知不觉地听凭两脚迈步,于是就发生了生理上的“左倾现象”。如果行走的路线长,就会使自己行走时变成了兜圈子。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七
科学,这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词语,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是科学。
星期天早上,我到卫生间去洗漱,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门打不开了,爸爸这时也看见了,便来帮我。我和爸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它打开。吃早餐时,我想:为什么好好的门会拉不开呢?会不会是什么粘住了?能不能修好?……我一直在想这个“拉不开的门”,我有了一个想法:自己做实验。
我设想需要的物品:水,一小块做木门的木头,可以把木头装进去的器皿,装水的器皿,支架,蜡烛,一块木板。
材料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做实验了。
我先将水倒入装水的器皿里,接着将装着水的器皿放在支架上,在木板上放一根蜡烛,将支架放在蜡烛上,然后把木头放在器皿上,点燃蜡烛,不时向木头上洒热水,将器皿里的水烧开,有水蒸气向上飘,这时,木头上便有一层水珠,过了一会,木头变得很膨胀。
“太好了,我成功了!”“可为什么木头和水在一起后,木头会膨胀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开始查《十万个为什么》。
书上说,水蒸汽里既有水,又有汽,水蒸汽进入木头后,木头就会吸收水蒸汽的水分,所以会膨胀。我拿来手机百度一下,手机上写的也是一样的。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八
地球是有地心引力的,所有的水都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但是,我从一本科学书里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玻璃杯,竟然可以把脸盆里的水从下往上吸。真的是那样子吗?难道是杯子把水吸上来的吗?我决定做一次实验,按照书里的方法,准备了一支蜡烛、一个玻璃杯、一盒火柴和一个脸盆。
我先把蜡烛点燃,把它放在脸盆上方倾斜。只见蜡油滴在了脸盆里,我马上把蜡烛固定在蜡油上,随后把两个杯子的水倒进盆里,用玻璃杯把蜡烛罩住。我仔细地盯着火苗,心里数着数。大概16、17秒之后,火苗越来越弱,直至完全熄灭。只见,外面的水越来越少,而玻璃杯里的水却越聚越多,超过了外面水面的高度。玻璃杯真的把水从下往上吸了呀!我不禁一想:脸盆里的水如果多一些的话,吸上的水会不会也多一些呢?于是,我用记号笔在玻璃杯里水面相应的地方做了个记号,开始第二次试验。
带着这个问题,我把脸盆的水倒出了许多,开始做第三次实验。火苗灭掉之后,杯子外面的水也慢慢减少,只听“哧哧哧……”杯沿开始冒泡泡。一会儿,没了动静,外面滴水不漏,一干二净。我去拿杯子时,脸盆居然与杯子吸在一起,也跟着上来了。
为什么脸盆里的水会向玻璃杯里涌?为什么水足够多时,玻璃杯吸入后的总水量一样?为什么水少时,玻璃杯会把脸盆吸起来?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相关书籍,咨询百度。
原来,空气是混合物,它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氧气能够帮助蜡烛燃烧,等到杯子里的氧气用完,蜡烛就会熄灭。这时,玻璃杯里的气压比外面的气压低,外面的水就要流到玻璃杯里,等玻璃杯里、外气压平衡时,水就不再上升。
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只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大脑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九
今天晴空万里,朵朵白云像甜丝丝的棉花糖,在天空飘荡着,诱得人好想上去咬一口。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淮阴工学院,参加一个神秘的实验活动。
我们跟着老师来到教室,我们准备的材料有:一个装了三分之一油的瓶子,一盒纯牛奶。我心想:就这些东西,它能做什么实验呀?这时老师对我们说:“这次实验的主题是——炫酷熔岩灯。”这让我更百思不得其解,这“炫酷熔岩灯”中的“熔岩”是火山里真的熔岩吗?还有这会是怎么个炫酷法呢?一系列问题在我脑海中环绕。
实验开始了,老师先让我们带着油瓶去卫生间加水,我发现尽管水是后加的,但它还是慢慢地沉到油下面。水加好了,瓶子里的水和油不但没混合,而且还分离得十分分明。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带着疑问回到了教室。老师跟我们说:“水的密度大,油的密度小,所以水会沉到下面,油会浮上来。”紧接着,老师给我们发了色素。这有什么用呢?我心想。老师示意我们把色素滴进去,我用棉签蘸几下,滴入瓶中,那红色的色素像一块块红玛瑙掉了进去。“红玛瑙”快速地窜过油,在油和水交界处停留了一会儿,最后掉进了水里,“红玛瑙”慢慢地融化在水里,先一丝一丝,接着一条一条,最后完全融化在水中。然后,老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片一元硬币大小的白色药片,把它掰成两瓣,放进去,水就咕嘟咕嘟地沸腾起来,像我在电视上看到的火山爆发时,那沸腾的熔岩似的,光彩鲜明、璀璨夺目。我们都在想:老师放进去的药片,到底是什么灵丹妙药啊?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些聪明的同学已经猜出来了,那就是泡腾片。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片泡腾片,我们小心翼翼地把泡腾片放入瓶子里,它先是在瓶底沸腾了几下,接着速度越来越快,面积越来越大,它上下翻腾着,蔚为壮观!
实验结束后,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个化学原理,泡腾片通常是有机酸和小苏打的混合物,当你把泡腾片放入水中后,有机酸和小苏打在水的作用下电离,并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也就是气泡,在水里生成的气泡中间会有一些水,水中我们又加了色素,就产生了岩浆喷射的奇观。”
通过这次实验,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细心观察,生活处处都有科学!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十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才明白它真正的含义。
小时候,在语文书和课外书上无数次谈到大雁南飞时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可一次也没有见过真实的场景。在秋天里,大雁真的会像书上说的,排成那样的形状去南方?春天又排成同样的形状回北方?我对书上写的有些怀疑了。
又要执勤了,我站在操场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做操的同学们,还帮他们数节拍,以此消磨时光,让自己不至于太无聊。“一个‘人’从天上飞过。”林诗语喃喃地说。我抬头一望,天空中万里无云,一个黑色的“人”正在天空中飞翔。我生怕自己看不清楚,还揉了揉眼睛。啊,哪是一个人,分明是个雁群。它们排成“人”字的模样,在天空上往南方飞去。我再也顾不上执勤了,眼睛一直跟随着雁群。只见小小的“人”字一会儿拂过绿树;一会儿降下来低低地和我们打招呼;一会儿在蓝天上翱翔。
为什么大雁一定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呢?在观赏的同时,我脑子里突然调出一个问题。我正在想,突然我发现一个奇怪之处,每只大雁扇动翅膀的频率很低,并且它们差不多同时扇动翅膀,就像有人在喊口号一样,叫它们向上,它们就一同向上;叫它们向下,它们就一同向下,每次都不会有人慢一拍或快一拍。这个发现有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来到思考世界里:领头的大雁受到的阻力会更多,而后面的大雁受到的阻力会更小。啊!原来它们排成“人”字形是为了减少阻力呀!望着天空中小小的“人”字飞过,我茅塞顿开。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牛顿!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十一
10月21日的下午,天空万里无云,我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跟随爸爸去参加小记者团的活动——参观荆门市科技馆。
刚下车就看见科技馆门口好生热闹,前来的小记者都争先恐后地签到。签完到排好队,就有一名讲解员阿姨带领我们参观。讲解员介绍完一些展品之后,就让我们小记者自由参观、体验。
我发现馆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比如宝藏换不换、对称脸形、大炮烟圈、制胜之道、混沌水车、上升的气泡……这里面最吸引我的就是对称脸形和上升气泡了。
对称脸形,就是根据题目提示,对准面部中心位置,按下“确认”按钮,就会拍左脸对称和右脸对称的自己,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导致骨骼发育和皮下软组织发育不对称,所以左右脸并不完全对称,会略有差异。在几何对称的图形中,给人以美的感觉,所以在建筑中经常容易找到对称的元素。
上升的气泡,就是提压打气筒,向不同的浓度液体中注入气体,液体中会有一个个像水母的泡泡浮上顶端,有的像蚂蚁那么小,有的像小鱼那么大,有的甚至有液体外的柱子那么大。因为硅油浓度的差异,每个容器中气泡上升的速度也不同,快速提压打气筒时,气泡会逐渐变大,而慢慢地提压打气筒时,气泡就会慢慢变小。
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一直在等待我们发现,真希望下一次还能来科技馆。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十二
前天,我洗完澡后,随手将毛巾搭在了盛满水的脸盆边上。结果,第二天早上,我竟发现盆里的水都不见了,但毛巾还搭在上面。我问爸爸妈妈碰了没,他们都说没碰,那么,水到底去了哪儿呢?这一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为了查出“真相”,我复原了那天洗完澡后的情况,并特意给脸盆盛满水,搭上毛巾。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可盆里的水却一直没有减少。我开始有些怀疑:难道水变成气体蒸发掉了?或者还是脸盆漏水……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我脑中一闪而过,但又很快被我否认。我渐渐有些烦躁,有些坐立不安。这时,我突然发现毛巾似乎比刚搭上去时湿润了些,我上前捏了捏,竟捏出许多水。这是怎么回事?我突然有些惊讶,难道水并没有“逃走”,而是被毛巾吸了进去?可一个小小的毛巾,怎能容下一大盆水?这一个个疑团一下让我疑惑起来,我决定再观察观察。大约过了五六分钟吧,毛巾渐渐沉重起来,好像已经无法再吸入更多水份,我激动得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渐渐地,渐渐地,毛巾下方凝结出一个小水珠,这个小水珠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终于,它滴了下来。紧接着,第二滴,第三滴,第四滴……“真相”揭晓了:水是借助毛巾“逃走”的。
可为什么毛巾可以帮助水份“逃走”呢?
原来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因为毛巾是由无数条纤维组成的,纤维间的缝隙可以容纳液体,使得毛巾吸水,但当毛巾吸入水份时,毛巾内的水受到引力影响,从而滴落,于是,毛巾又再次吸入水份。这样,反复的吸,反复的滴,水份自然就被吸完了。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十三
科学的进步,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并不是只会出现在满是试管的实验室里,在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科学,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田锦阳约好一起打乒乓球,当时,我和他都忘了带球,好在我的兜里有早上过早剩下的五块钱。我正在犹豫要不要花费一笔五元大洋的巨资买一个乒乓球时,田锦阳看见我手里捏着五元钱,他一把夺过去,替我做了一个决定。唉,我这个老田兄弟,做事总是这么果断!
田锦阳得意洋洋地向我走来,还时不时将乒乓球抛在空中。老田没得瑟几秒钟,就被台阶绊了一下,摔了一跤,他真可谓是帅不过三秒,就像一个小丑。我下意识地接住球,又扶住田锦阳。老田强壮,倒也没什么事,可小小的乒乓球就惨了,它哪经得住老田的“熊压”?乒乓球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瘪得不成样子。唉,还没开始玩,乒乓球就阵亡了,我既心疼乒乓球,更心疼我的五元钱。
就在这时,一个奇异的想法闪过我的脑海,我决定把乒乓球放到热水盆里,因为我在哪本书上看过这样的故事。但问题来了,我们哪来的热水盆呢?我和田锦阳决定去旁边的超市里借一盆热水,但那户人家也太小气了,我们话都没说完,他就让“客气”地让我们“滚出去”,把我和田锦阳肚子都气疼了。田锦阳坚持要借水,我也没办法,只好和他一家一家地问,我的脸皮也和他一样厚了起来。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借到了一盆热水,这可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我把乒乓球放入热水,乒乓球掉入水中,立刻又微微弹了起来,在热水中漂动,似乎被烫得到处跑。乒乓球在热水里一点一点地膨胀,似乎对我们“虐待”它充满了怒气,气鼓鼓的。慢慢地,它就像一个土豆一样长大了,终于,乒乓球复原了!
“太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将它拿出来,还把手烫了一下。乒乓球掉在地上,弹得老高了,好像在说:“我活过来了!我活过来了!”我心里美滋滋的,田锦阳吃惊地说:“妙啊,妙啊!没想到,你小子还会魔法呀。”
我得意地说:“哪是魔法,这是科学!这叫热胀冷缩”
“空气遇热后体积膨胀,地球人都知道!”田锦阳打断我的话,不屑地看了我一眼。我突然记起,田锦阳是班里的学霸,哪有他不懂的知识啊?他是在故意戏弄我!
我们拿着乒乓球,回到球台,高高兴兴地玩了一下午。如果没有科学的力量,我们今天怎么会玩得如此高兴呢?这可真是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啊!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十四
“啊,这么小的事会有难度?真是太可笑啦。”我接到老妈让我煮鸡蛋这个任务后,轻松地说道。
“你可别小看了这个任务。”老妈故作神秘地说道,“这个任务可是包含了许多科学道理哦。”“好了好了。”我立刻跑到厨房中,拿出三个鸡蛋开始清洗。接下来,就该往锅中盛水了。“嗯,水要放到将要淹没鸡蛋为止,这样子才不多不少。这也是一个科学啊。”我心中暗想,顺手打开水龙头接水。约摸着差不多了,我也就要开始我的煮鸡蛋历程了。因为有过做菜的经验,我可谓是轻车熟路,打开天燃气管道阀门开关和排气扇,我就在一旁等着了。
“真是简单啊。”我一边不屑地想着,一边点火一边将鸡蛋放入锅中。水慢慢加热,而鸡蛋则乖乖的在锅底躺着,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成语——温水煮青蛙。一分钟,两分钟……水终于沸腾了,看着滚滚的开水,我觉得这次煮鸡蛋肯定要完美的结束了。这时候,老妈突然走了进来微笑着说:“要节省资源哦。”话音刚落,老妈就把火给关了。
“老妈,为什么要关火啊?”我奇怪地问道。“这是利用水的余热将鸡蛋加热熟。这样子的话不是节省资源么。”老妈一脸得意地说道。“哦,这就是生活中的科学啊,可真神奇。”我自言自语道。终于,鸡蛋宝宝们都闪亮出锅了。于是我就开始剥皮。
结果,麻烦的事情到了。这鸡蛋皮死死地抓住了鸡蛋,好像不愿意离开。我若是使劲剥,便会连同蛋清一起脱落。“不是吧,我就不信这就能难倒我!”我给自己鼓气,然后就继续开始了我的“剥皮历程”。我急得如同得知师傅被妖怪抓走的悟空,抓耳挠腮,可就是不能完整的将蛋壳剥下来。没办法,我只好开始开动脑筋:“都说热胀冷缩,现在鸡蛋的温度非常高,或许冰冻一下会更好剥。”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顺手将鸡蛋丢入一碗冷水中。一分钟后,估计鸡蛋宝宝在里面也泡够了,我就将它捞了上来。果然,现在再剥皮就轻松多了。看着一块块蛋壳在空中飘舞着进入垃圾桶,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不一会儿,三个鸡蛋就上桌了,看着光滑晶莹的熟鸡蛋,轻咬一口,真是满嘴留香。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就连最简单的事情煮鸡蛋,只要你用心去琢磨,就能做得很完美呢。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十五
10月21日的下午,天空万里无云,我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跟随爸爸去参加小记者团的活动——参观荆门市科技馆。
刚下车就看见科技馆门口好生热闹,前来的小记者都争先恐后地签到。签完到排好队,就有一名讲解员阿姨带领我们参观。讲解员介绍完一些展品之后,就让我们小记者自由参观、体验。
我发现馆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比如宝藏换不换、对称脸形、大炮烟圈、制胜之道、混沌水车、上升的气泡……这里面最吸引我的就是对称脸形和上升气泡了。
对称脸形,就是根据题目提示,对准面部中心位置,按下“确认”按钮,就会拍左脸对称和右脸对称的自己,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导致骨骼发育和皮下软组织发育不对称,所以左右脸并不完全对称,会略有差异。在几何对称的图形中,给人以美的感觉,所以在建筑中经常容易找到对称的元素。
上升的气泡,就是提压打气筒,向不同的浓度液体中注入气体,液体中会有一个个像水母的泡泡浮上顶端,有的像蚂蚁那么小,有的像小鱼那么大,有的甚至有液体外的柱子那么大。因为硅油浓度的差异,每个容器中气泡上升的速度也不同,快速提压打气筒时,气泡会逐渐变大,而慢慢地提压打气筒时,气泡就会慢慢变小。
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一直在等待我们发现,真希望下一次还能来科技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十六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科学现象,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研究。
例如你会不敲破蛋壳,而辨别两个看上去一模一样的鸡蛋,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煮熟了的吗?其实,我们可以利用科学原理来辨别。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拿两个相同的鸡蛋,一个生蛋一个熟蛋,把它们放在平滑的桌面上,同时转动鸡蛋,先停下的就是生鸡蛋,后停下来的就是熟鸡蛋。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用力转动生鸡蛋蛋壳时,蛋壳受力开始转动而里面的液态物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状态,二者间存在一定的摩擦阻力,所以很快停止转动。熟蛋是固态物,与蛋壳自成一体,当用力转动蛋壳时,蛋壳与内容物一并转动,所以能长时间转动。
今天,我在家写作业时,一辆大卡车从门前经过,房屋都会轻微的抖动。请别担心房屋会倒塌,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共振现象”。
走在马路上,有时我们会看到噪音提示牌。当噪音超过75分贝时,就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这样的提示牌可以提醒司机不要大声按喇叭,以免给人们造成噪音污染。
这个世界是很神奇的,只要我们好好学习,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将来就能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十七
一次科学课上,有同学问我电真的危险吗?我当时觉得很奇怪,详细询问下得知这位同学在看电视节目时,看到一个人拿着一个灯泡,在220伏电压的作用下,灯泡亮了,而人却没有被电倒,而且后来主持人让20多个人手拉着手,然后把220伏的电压作用在这些人身上,这些人也毫发无伤。因为同学们一直都被告知电很危险,不能乱摸乱碰,所以这位同学觉得很不可思议。
在下一次科学课上,我就用实验为同学们做出了解答。我先是将一个灯泡和一个电阻并联在一个220伏电压上,然后用万用电表检测出绝大部分的电流通过了灯泡,而通过电阻的只有几毫安而已。我告诉大家,灯泡的电阻非常小,而另一个电阻却很大,有1万5千欧左右,这相当于一个短路电路,所以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而人的电阻在干燥的情况下,绝对远远高于1万5千欧,而50毫安以下的电流对人来讲是安全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安全的。
20多个人手拉手就相当于一个串联电路,20多人分担了220伏的电压,每个人身上的电压都低于36伏,所以人是安全的。
不少学生在学习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时,只知道在纸上划来划去,却没有和实践联系起来。过多宣传电的危险性,而没有看到它在特定环境下安全性的一面,给学生造成心理恐慌,这也是一种不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篇十八
昨天晚上,我在我家车库门前发现了一小群蚂蚁,我见了,心里不禁高兴起来:前两天,我正愁找不到蚂蚁呢,没想到你们自己送上门儿来了,这真是“踏破草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想到这里,我不禁“咯咯”地笑了起来。接着,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跑到了我家门前。刚进屋,我便像饿狼扑食之势跑到了衣柜门前,如获至宝似得拿着两个樟脑球,迅速跑回楼下。
我先随便捉了只蚂蚁来到了一片空地上。这样,我的实验就开始了。我先用樟脑球在这只小蚂蚁前面轻轻的画了一道线,看看蚂蚁有什么反应。猛然间,我发现蚂蚁晃了晃它的小脑袋,再用触须试探了一下这条线,这样一直僵持了十秒钟左右,蚂蚁才缓缓地走过了这道“防线”。
接着,我又在蚂蚁前面画了一条线。这下,蚂蚁有些力不从心了。几次想走进那条线,可都退了回来。它一直在线的'旁边徘徊着,就这样,蚂蚁终于累得“散架”了。于是,我便在蚂蚁周围画了半径大约为10厘米的圆,看它有什么动静。
经过一顿休整,蚂蚁终于恢复了体力。它一直想走出这个圈,可一直没有成功。经过几番折腾,蚂蚁变“聪明”了。它不在直接冲过这条线,而是想绕开去。可它却不知道,我早已封住了所有出口。所以它转动了好几圈也没出来。但它并不泄气,一心寻找它心中的那个出口。
我又在圈里画了一个较小的圈,蚂蚁又在这个小圈里来回转。我一次又一次地缩小这个圈,蚂蚁也一次又一次地在更小的圈里徘徊。就好比《安徒生童话》里的丑小鸭一样,在即将封冻的湖面上一圈又一圈地游泳似的。随着圈越来越小,蚂蚁也越来越疲惫。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一角钱硬币大小的圈了。蚂蚁周围都散发着樟脑的味道,蚂蚁终于坚持不住了,趴在地上,再也没力气起来了。
随着实验的结束,一个问号也被勾出来了:为什么蚂蚁会惧怕樟脑球呢?后来,我上网才得知:因为樟脑丸中含有萘或者二氯苯,对昆虫具有很强的毒性,所以蚂蚁会惧怕樟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