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的论文(通用16篇)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发现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要具备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特点。希望以下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总结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一
摘要:目前,计算机病毒防御系统采用的技术很多,比如安全免疫技术、防火墙、web安全服务和杀毒软件,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型网络的诞生,越来越多新型攻击诞生,以往的防御系统无法实现主动式杀毒,因此不利于计算机杀毒,本文分析了基于主动模式的网络防御系统,以期能提高计算机病毒防御能力。
关键词:主动防御;安全免疫;风险分析;安全评估。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诞生了智能旅游、在线学习、手机银行、手机网游、工业监控等先进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提高人们生活娱乐、工作学习的便捷性和智能化,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水平[1]。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传统的防火墙、安全免疫和杀毒软件无法提供较强的防御能力,因此亟需引入网络数据采集、风险分析、安全评估、安全防御等技术,构建主动性的防御模式,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病毒防御能力[2]。
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包括安全免疫技术、防火墙技术、web安全服务技术、杀毒软件等,详细描述如下:(1)安全免疫技术。安全免疫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其主要思想是采取安全隔离技术,能够将不安全的信息隔离起来,为硬件设备设置一个密码认证步骤,并且逐步地硬件密码操作技术,实现计算机病毒接入的可信计算,阻止恶意代码攻击计算机,提高通信的免疫能力[2]。(2)防火墙。防火墙是计算机主流的防御技术,其可以设定一些安全访问规则,阻止非法访问侵入网络,破坏网络数据安全。但是,防火墙设置的规则是静态的,不能实时根据计算机安全需求改进防御性能,一些病毒或木马变异之后就无法识别,因此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3)web安全服务。计算机最为关键的功能就是为用户提供解析操作服务,能够实现web互联网通信协议,因此可以利用web技术自带安全协议进行操作。web安全服务关键组成部分为表单密码技术,该技术可以利用https进行安全加密,引入了128非对称加密技术,当用户输入web内容请求之后即可将信息加密发送给目的方,互联网通信无法识别加密数据[3]。(4)杀毒软件。互联网在运行时难以避免一些病毒通过漏洞侵入系统,因此这就需要安装一些杀毒软件,利用这些软件实现对病毒、木马进行查杀,这些软件包括360安全卫士、腾讯安全管家、卡巴斯基杀毒软件等。
3.基于主动模式的计算机病毒防御系统设计。
计算机病毒防御系统可以划分为四个关键功能,分别是数据采集、风险分析、安全评估、安全防御[4]。每一个防御功能都可以引入先进的防御技术,比如深度包过滤、风险等级评价、风险矩阵等,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病毒识别、判定能力,保证计算机处理具有重要作用。(1)数据采集计算机病毒来源非常多,主要分布于应用程序、数据库等;数据传输的通道也很多,比如交换机、路由器和服务器等。因此,数据采集的环节也非常多,可以利用深度包过滤技术、包抓取设备等,从硬件设备、软件中抓取数据包,并且针对这些数据包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日志数据、设备数据、用户数据等,采集完毕之后可以将其保存在病毒数据库中,这个数据库采用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设计,可以将最新的数据保存在最优先访问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实时地、快速地访问采集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发送给风险分析模块。(2)安全风险分析计算机数据采集完毕之后,可以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针对互联网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构建一个互联网风险数据矩阵,划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互联网数据来源,第二个维度就是互联网安全风险考量指标,按照风险考量指标进行度量,判断互联网中是否存在攻击威胁。安全风险分析采用的数据挖掘技术有很多,常见的有bp神经互联网、支持向量机。(3)安全评估功能计算机病毒数据评估风险之后,因此可以将这些结果发送给安全评估模块,针对软硬件资源进行安全等级分析和评估。安全评估的结果可以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一般、轻度、严重。优秀是指软硬件资源中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风险,可以保证互联网的正常运行;良好等级说明软硬件资源运行的状态也非常良好,只需要偶尔进行监控就可以;一般等级是指软硬件资源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需要实时地进行监控,以便能够及时地发现互联网是否存在风险;轻度等级说明互联网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产生了不正常的数据流量,也可能是检测出来系统中存在一定的漏洞,这些都需要进行有效的预防;严重等级是指系统已经检测出来明显的漏洞,并且系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病毒、木马,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互联网正常运行。(4)安全防御功能计算机主动防御最为关键的功能就是安全防御,安全防御系统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防御体系,第一层为访问控制列表,其可以限制一些黑名单用户访问服务器,避免这些用户非法盗取互联网中的数据资源,访问控制列表可以限制一些已经检测出来的非法访问地址或用户;第二层为web安全服务器,该服务器集成了深度包过滤功能,分析数据包中的每一个协议字段,发现数据包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及时地将其报告给杀毒软件;第三层为木马查杀、病毒查杀软件。
4.结束语。
计算机病毒主动防御系统具有数据采集、风险分析、安全评估和主动查杀等功能,其可以大大地提升计算机病毒安全防御能力,改善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性能。
参考文献: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升级和变异,对互联网系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有trojan.dl.agent木马代理病毒,还有gpogeon(灰鸽子)病毒以及small及其变种的病毒文件等。这些病毒的危害性比较大,通过控制用户电脑进行系统程序破坏,对用户的个人利益造成侵害。一旦计算机系统中出现漏洞,很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并且在系统破坏下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计算机感染病毒的途径比较多,根据常见的病毒感染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够阻绝病毒传播的途径。我们分析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现网络下载或者网页浏览传播的过程中,病毒传播的概率最高,联网状态下用户浏览网页或者进行下载时,如果不小心点开了夹杂病毒的网页,很容易被病毒攻击。一些病毒文件依托某些非法网站存在,往往会伪装成常见的网络文件伺机发起攻击。除此之外,用户使用光盘、优盘等移动存储介质进行文件拷贝、上传时,病毒会随着移动件的插拔进行传播。病毒传播的途径还有电子邮件收发方面,hacke攻击用户好友获取社交信息,并且采用群发含有病毒电子邮件的方式扩散计算机病毒。病毒扩散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为局域网传播,主要为单位、企事业机关共用局域网,在长期资源共享的模式下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交叉感染。计算机被病毒攻击之后,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后果。最常见的破坏后果是系统(网络)使用受限,计算机被hacke远程操控成为了“肉鸡”。在大量的病毒文件攻击之下,用户的浏览器配置被修改,个人隐私、社交软件账目密码或者支付宝密码、账号被盗,用户正常的网络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活动中,用户应该远离不良网站的诱惑,并且在网络下载和浏览时采用可被杀毒软件信任的浏览器。用户需要履行规范的安全上网操作流程,定期修补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的漏洞。为了防范病毒的攻击,用户应该经常对杀毒系统进行升级,安装新型的防火墙软件抵御病毒入侵。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三
摘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及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信息化的范围已经蔓延到人们生活及生产的各个方面,信息化的普及给气象业务的发展带来机遇及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及威胁,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气象业务发展过程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及因素之一。为了分析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危害及应对措施,笔者针对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危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光盘及软盘等存储介质实现的,随着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传播,扩散途径较大且范围较广,现代计算机病毒破坏及攻击对象已经不再是个人主机上的文件及内存资料等,网络服务器进行攻击的病毒,危害性较大。
1、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危害。
1.1计算机病毒会影响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
由于气象业务网络对于信息的实时性要求较高,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大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使得气象业务网络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几率,损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操作效率。
1.2计算机病毒危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木马病毒属于计算机病毒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窃取信息的病毒,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搜集主要是通过较为精确的科学仪器对气象因素等进行侦测的方式获取数据,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信息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有着较多的软件操作,对于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计算机病毒侵入较为容易,影响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变得复杂及高端起来,常规的防范方式很难应对这些多种类型的计算机病毒混合体。
2.1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
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属于计算机病毒防范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系统软件的设计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漏洞,计算机病毒就是通过这些漏洞进行传播的,这种传播途径属于当前计算机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预防这种计算机病毒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商针对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漏洞现象及安全隐患进行定期的系统补丁程序的发布,利用这些补丁程序进行发布能有效在计算机病毒的漏洞及安全隐患传播之前进行预防,在计算机内及时将系统补丁程序进行下载后,将系统的漏洞堵住,能有效阻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2.2加强气象业务网络计算机运行的保障措施。
整个气象业务的正常运行依靠着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而维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过程中保障其网络的安全运行最为重要。因此,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体系,加强相关研究人员、资金及相关技术的投入力度,完善气象业务网络,将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安全防范能力提至最高,为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引进先进的人才,完善较为先进的运行体系及管理体系,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运行。相关部门还应制定明确的制度及规范用于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减少网络安全犯罪行为,加大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惩罚力度,将这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网络诈骗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2.3加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力度。
在整个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中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属于重点内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构建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体系,整体提高气象业务网络安全的保护程度及力度。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针对对气象业务网络直接接触的信息平台如软件及区域网等进行实施的监控,在源头上提高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程度,完善木马病毒专用防火墙,通过专业人员构建及完善相关的气象业务网络新型防火墙,提高木马病毒的防范安全性。还可以采用在服务器、客户机及网关等节点实施严格的防范的方式防止计算机病毒出现渗透现象,在网关处开始实施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能有效将计算机病毒防止在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门外。
3、结语。
在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出现计算机病毒将会给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及困难,在实际的网络运行过程中要想加强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措施,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及运行进行保障就应加大气象业务网络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力度,有效地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扩散及时消灭或扼杀,保证气象业务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及发展。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四
由于气象业务网络对于信息的实时性要求较高,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大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使得气象业务网络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几率,损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操作效率。
木马病毒属于计算机病毒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窃取信息的病毒,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搜集主要是通过较为精确的科学仪器对气象因素等进行侦测的方式获取数据,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信息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有着较多的软件操作,对于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计算机病毒侵入较为容易,影响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为了保证计算机的运行安全、系统安全。从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入手,着重阐述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
计算机病毒,英文名为computervirus。《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程序编写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计算机的数据,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并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雏形大概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师生在工作之余编写一些小程序,输入到对方计算机中去破坏对方正在运行的游戏程序,此类小程序即为计算机病毒的雏形。从当初无意识的恶作剧小程序开始,发展到后来有人有意识的编写破坏或攻击对方计算机程序及数据的计算机病毒程序。弗雷德科恩(fredcohen)在1984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电脑病毒实验》,其中引入“病毒”一词,这也是最早提到计算机病毒的论文。
从早期的“蠕虫”病毒、“黑色星期五”病毒、到后来的“cih”病毒,近几年的“熊猫烧香”病毒、木马程序等。计算机病毒广为泛滥,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是其最大的安全威胁。
计算机病毒与人体生理病毒类似,也有其鲜明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可触发性。
传染性: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判定标志是看此程序是否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计算机病毒能够自我自制,将自己嵌入到其它程序中。例如将用户计算机上的可执行文件(如exe、bat、com格式文件)感染。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发作有一定的条件或时间,即计算机病毒传染到用户计算机中后会潜伏下来,满足发作条件后才发作。
隐蔽性:计算机病毒隐蔽性极强。病毒运行后会自我修改文件名,能够隐藏在某个系统文件夹中,病毒还会伪装,将病毒和某文件(如游戏)合并一起,运行正常文件也启动了病毒程序。中毒计算机用户可能在此期间不知情,这增强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
破坏性:计算机病毒发展到现在,不仅是破坏计算机正常程序,还能够破坏计算机的数据资料,也能够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资源。例如:破坏系统和数据、删除文件、耗费资源等。
可触发性:根据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特征,病毒要发作时可根据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事件、时间、特定数据等。
早期的计算机病毒主要是在单机状态感染和传播,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用户的危害有限。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方式和途径有了新特征,传播更快,危害更大。
(一)网络下载方式传播和感染。
单机时代计算机软件和数据的安装和移动主要是依靠硬盘、光盘等介质。现在的计算机用户经常在互联网上下载软件、下载音乐、下载视频、下载游戏,特别是网游流行。计算机病毒往往依附在这些程序或数据上,用户在下载时也将病毒下载到计算机中,病毒也相应感染计算机。
(二)u盘等“闪存”新技术给病毒传播带来新途径。
物理工艺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大容量的便携式存储设备,例如,u盘、存储卡、移动硬盘等。这些设备在拷贝数据时速度快、容量大、携带方便,同时也给了病毒可乘之机。文件,此u盘上还有一个隐藏的病毒程序。这些便携式设备不仅容易感染病毒,还会给用户带来计算机病毒的交叉传染。
(三)网络木马程序。
木马程序、计算机病毒除了依附正常程序进行感染,现在主要是依附网页感染。木马程序利用程序漏洞,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挂了木马程序的网页时,木马就利用程序的漏洞攻击或控制用户计算机,偷取资料或密码。也有木马程序常常利用垃圾邮件进行传播。
(四)“钓鱼”网站。
“钓鱼”网站,就是指网络欺诈方式,不法分子仿制互联网中真实网站的url地址和网页,或者在网页中插入危险的html代码,骗取访问用户的信用卡或银行卡账号及卡的密码等资料。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安全带来威胁,针对病毒反病毒技术也在发展。我们要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采用正确有效地的技术和手段防范计算机病毒,确保计算机安全。
对于计算机病毒,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培养我们的防范和防治意识。很多非专业计算机用户对于计算机病毒等安全意识没有概念,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主动、有意识地防范病毒,往往是计算机病毒发作造成一定的损害才意识到病毒防范的重要性。特别是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广大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时要培养病毒防范的意识。在访问未知网页、下载文件、下载阅读电子邮件等应用时要主观上有防范病毒的精神,防范于未然。计算机中了病毒也不要恐惧,想办法查杀病毒,或向相关技术人员寻求帮助。
1.在计算机上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并做到经常性的查杀病毒或设置自动查杀病毒。最彻底最干净是最好采用云查杀的方式。
2.在网上下载应用软件、游戏、音乐、视频或数据资料时,下载结束不要运行或打开,应先对文件查杀病毒。
3.使用u盘、存储卡、移动硬盘时,也应先对其查杀病毒。
4.未知电子邮件不要轻意打开阅读,对于垃圾邮件不要有好奇心,干脆删除。
5.不去访问不良网站。
(三)正确使用计算机反病毒软件。
杀毒软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说杀毒软件就能查杀所有的病毒,我们要对杀毒软件有正确的认识,合理正确的使用杀毒软件来查杀病毒,确保计算机的安全。
首先,应该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如今对计算机用户利好的是国内较好的几款杀毒软件都能免费安装及升级。
其次,是及时将杀毒软件病毒库升级,这样才能识别最新的病毒。
再次,是定期查杀病毒,好的杀毒软件都能设置定期自动查杀病毒。
最后,是若中了病毒,最好是采用几种杀毒软件交叉查杀,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查杀彻底。
(四)安装病毒防火墙。
病毒防火墙,也称为“病毒实时检测及清除系统”。病毒防火墙运行时,是将病毒监控程序驻留内存,监控计算机系统运行中是否有计算机病毒程序代码的运行,若发现带病毒的文件,防火墙激活杀毒的程序。
在安装杀毒软件的同时,应安装相应的病毒防火墙,才能及时发现和阻止病毒对计算机的感染和运行。
五、结束语。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和查杀是伴随计算机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每个过程中。为了计算机及网络的安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病毒防范意识,采用合理正确的策略。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六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构想了一种能够独自完成复制,同时利用信息传播对计算机造成破坏,他将这种程序称为计算机病毒,这也是人类构想出来的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在这之后,人类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发明和处理,所以从整体上来说也是通过这本书才开启了计算机病毒的发展之旅。
1.2游戏程序起源说。
在20世纪的70年代,计算机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美国的程序员在实验室当中编制出了能够吃掉对方的程序,这样就可以知道到底能否将对方的程序和相关的数据全部吃光,还有一些人认为这就是第一个病毒,但是这也只是一种假设。
1.3软件商保护。
软件起源说计算机软件是一种知识指向型的产品,因为人们在应用的过程中对软件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合理性,所以,也就出现了众多软件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就被随意复制,这样一来也就使得软件开发商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七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其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的生活及工作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然而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不断地受到病毒的影响,而且影响越来越大,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同时计算机系统也受到了破坏。为有效保护计算机的安全,就需要采取相应防范策略。笔者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非常多,而且非常复杂,根据划分原则的不同,计算机病毒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一般来说,有两种划分原则,第一种根据传染方式划分,计算机病毒有四类:第一类是引导区型病毒,传播的途径为软盘,通过引导区逐渐的延伸到硬盘中,最终使硬盘受到病毒的感染;第二类是文件型病毒,这是一种寄生性病毒,主要是在计算机存储器中运行;第三类是混合型病毒,这类型病毒具备前两种病毒的所有特点;第四类是宏病毒,此种病毒主要感染的是文档操作。第二种根据连接方式划分,计算机病毒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源码型病毒,在编写计算机高级语言时,需要用到源程序,在对源程序进行编译之前,病毒就直接插入其中,编译之后连接成可执行文件,不过此种病毒的编写非常难,所以并不多见;第二类是入侵型病毒,一般此种病毒是有针对性的攻击,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很难清除;第三类是操作系统型病毒,此种病毒具备一些操作系统功能,可以对操作系统造成比较大的危害;第四类是外壳型病毒,此种病毒是感染正常的程序。
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特点。
2.1破坏性大。
在计算机病毒中,往往融合着多项技术,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一旦计算机感染病毒,不仅用户私人信息会被窃取,还会给计算机系统带来很严重的破坏,轻则网络出现拥堵、掉线的情况,重则计算机直接瘫痪,甚至有些计算机被侵入者控制,成为攻击别人的“网络僵尸”。基于此,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都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严重破坏。
2.2难于控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离不开网络,计算机病毒伴随网络而来,通过网络计算机病毒进行传播、攻击,而且计算机病毒一旦侵入到计算机中,传播、蔓延的速度就会进一步加快,很难控制,几乎准备采取措施时,计算机病毒危害已经产生,如果想要避免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影响,可以选择关闭网络服务,然而,对于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来说,关闭网络服务所带来的损失将会更加严重,因此,计算机病毒传播难以控制与网络服务之间形成突出矛盾。
2.3蠕虫和电脑高手程序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编程技术也得到了提高,由此,使得计算机病毒具有更多特点。在过去计算机病毒在侵入计算机之后,可以进行自身复制,从而感染其他程序,然而编程技术提高之后,计算机病毒具备了新特点——蠕虫,基于这一特点,计算机病毒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加大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另外,计算机病毒还具有电脑高手程序功能,也就是说当计算机病毒侵入计算机之后,病毒控制者可以利用病毒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获取用户私人信息,给用户带来严重影响。
2.4网页挂马式传播。
所谓网页挂马,是指将各种病毒植入网站中,将网页中内容更改,当用户浏览网站时,计算机就会病毒感染。现阶段,网页挂马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主要的传播渠道之一,一旦计算机通过网页挂马式传播途径感染病毒,那么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甚至会出现网络财产损失。
2.5传染途径广且隐蔽性高。
现今,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广,用户的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下载文件等操作都可能感染计算机病毒,同时,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非常高,用户很难发觉,很容易在无意中促进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进而使用户自身的合作伙伴也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感染。
3.1管理方面的防范策略。
第一,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意识。对计算机使用人员展开计算机病毒教育,让使用人员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进而自觉地养成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从自身做起,维护计算机安全。第二,建立快速预警机制。实际上,对于计算机病毒并无法做到彻底的杜绝,因此,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十分重要。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及时的发现入侵计算机的病毒,并对病毒进行捕获,随后向用户发出警报,给用户提供合理的解决措施。快速预警机制的建立除了依赖于相应的技术之外,还需要完善的防治机构及人员的支持,在建立防治机构并选择防治人员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同时保证选择的防治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有效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管理与防治。第三,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病毒防治技术规范。在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时,要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从制度上来保证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有效性。制定技术规范时,要坚持合理性及规范性原则,同时,制定完成之后要认真的落实和执行,真正发挥技术规范的重要作用。
3.2技术方面的防范策略。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立体的网络病毒防护体系。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不能是只针对单台电脑,必须要在整个网络中进行,将网络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有效地病毒防治。因此,要针对网络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病毒防护体系,真正的实现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不过,在建立病毒防护体系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比如病毒查杀能力、智能管理、病毒实时监测能力、软件商的实力等,这样才能保障病毒防护体系的完善性。第二,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病毒种类不断地产生,这样一来,原有的防毒、杀毒软件就会无法进行全面的计算机防护,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系统,以便于受到病毒攻击时,将产生的损失降低。
4结语。
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计算机病毒种类越来越多,而且传播途径越来越广。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及网络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也会给用户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必须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来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保证计算机的安全运行,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不被窃取。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存在,计算机也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及时、方便、有效地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但是,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病毒也成为计算机安全的难题之一,而这已经严重阻碍了计算机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有效防御。
何为计算机病毒。它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导致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computervirus)具有破坏性,复制性和传染性。一些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有蠕虫病毒、木马病毒、系统病毒、脚本病毒、宏病毒等。
2.1windows账户安全防御。
这是电脑自身具备防御网,也是最初的防御网。就电脑本身而言,windows用户普遍设立专门的安全账户,以提高电脑的安全系数。当电脑使用者初步使用时,必须设立专属的密码,并停用相关的guest用户。其主要操作如下:第一,点击开始中的运行键,;第二,进入本地策略,选择安全键,并进行交互式登录;第三,勾选不显示上次同户名;第四,不允许网络访问。
2.2windows服务安全防御。
当windows系统启动时,随着会开启较多的服务系统,这不仅仅会影响电脑的开机速度,也会使得电脑的安全受到侵害。所以,可以关闭一些不需要的服务(如:netlogon、telnet等),最大化地保证电脑的顺畅以及安全。
2.3windows共享安全防御。
一般来说,病毒(例如:木马病毒等)普遍是通过网络的手段进行传播,这也意味着当电脑联网时,其中病毒的概率将会大大提高。所以,当计算机无需共享时,则可关闭共享服务;若需要共享时,则仅仅保留需要共享的目录。
2.4windows网络连接安全防御。
针对骇客利用arp欺骗获取电脑信息的情况,可以采用windows网络连接安全进行保护,设置internet协议属性,对tcp/ip上的netbios禁用。
2.5关闭自动播放功能。
自动播放功能,指的是当电脑开启后,若有外部设备接入(例如:u盘,耳机等)时,电脑则会自动进行读取。这个设置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但是也加大的电脑中病毒的机率。所以,用户可以关闭这个自动播放的属性。
2.6浏览器安全防御。
对于一般用户而言,浏览网页成为中毒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电脑用户必须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选择合适、安全的浏览器,降低中病毒的风险,并及时清除上网记录。
2.7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使用习惯。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大部分的计算机入侵行为都是因为使用者行为的不恰当以及使用者安全意识薄弱而引起的。所以,这就要求电脑使用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以及防范思想,正确认识病毒的存在,进行了解并养成良好的电脑使用习惯以及杀毒习惯。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并进行使用。此外,对上网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信息以及未知文件,提高防范意识,不进行观看和浏览。
3.1引导型病毒防御。
引导型病毒,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一定的病毒引导区。通常来说,这种病毒主要感染的区域是磁盘引导扇区。其中,判断电脑是否中毒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方法:第一,利用f5键,中的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再检查电脑中的实际内存是否变大,若变大(大于实际的640kb)则可证明该电脑中毒;第二,电脑在电池充足的情况下,时间出现缺省的情况时,则也可证明电脑中毒。
3.2文件型病毒防御。
文件型病毒主要是以电脑中的某一个文件作为传播病毒的载体。其中,用户将电脑文件打开时,可利用dos运行系统检测出多余的内存块,若在此之前电脑用户发现写盘操作则能够判定电脑已经中毒,需要清理。针对这种病毒,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清理与防御:第一,利用dos外围提高电脑的安全性能;第二,电脑用户养成良好习惯,对每一个引导后的程序进行检测,若发现病毒,则必须及时切断网络,覆盖并替换中毒的文件。需要注意的是,中毒文件不能利用杀毒软件直接删除,避免电脑因缺失文件而引起的奔溃。
3.3蠕虫病毒防御。
蠕虫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之一。目前,对于这种病毒的存在,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建立健全了完善的蠕虫病毒数据库。这就只需要,电脑用户在使用时,安装相关的正版杀毒软件,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升级。最大化地保证软件的有效性以及及时性。当访问互联网时,电脑用户必须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安装安全系数高的杀毒软件以及浏览器。
4结束语。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虽然我们不能保证完全地、彻底消除病毒的存在,但是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尽可能地保证电脑的安全。对于不同的病毒,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详尽而有效的针对计划,对于病毒的认识必须全面,根据计算机的发展,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对病毒的认知。作为电脑用户,也要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防范措施以及警惕性。当病毒出现时,时刻保持冷静,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理,保证防御措施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勇慧.浅谈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防御技术[j].硅谷,20xx(03).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九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病毒的不断更新,不仅影响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营,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因此,如何有效消除计算机病毒,提升计算机的安全性已一个重要的议题。笔者就计算机病毒原理及免杀技术进行相应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的安全水平,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较多的产业,形成了全新的互联网生态群落。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计算机病毒、网络“钓鱼”等。随着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被病毒攻击后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计算机病毒免杀对于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还能够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好发展。
狭义的计算机病毒,主要是指编制者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的代码,而广义上的计算机病毒,包括计算机病毒、蠕虫、木马等计算机恶意软件。反病毒软件的任务是实时监控和扫描磁盘[1]。部分反病毒软件通过在系统添加驱动程序的方式进驻系统,并且随操作系统启动。大部分的杀毒软件还具有防火墙功能。
杀毒软件也称反病毒软件,一般包括扫描器、病毒库和虚拟机三个部分。实际上,杀毒软件是一种可以清除计算机病毒、木马等一切已知的、对计算机有危害的程序代码的程序工具。杀毒软件通常具有监控计算机并识别、扫描、清除病毒的功能,同时,该软件还兼具自动升级病毒库、主动防御病毒入侵等功能,有的杀毒软件还带有数据恢复的功能,是当前计算机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很多杀毒软件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还仍然存在着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杀毒软件的更新速度相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制造速度来说,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另外,随着杀毒软件的功能增加、程序代码的更新,在电脑中所占用的内存空间也逐步增加,在计算机日常使用中,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统的运行速度,导致杀毒软件的客户体验相对不高,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阻碍。除此之外,就未来的发展而言,杀毒软件应深入探究的另一个领域是智能识别病毒。因为随着各种病毒的出现,杀毒软件已标记的特征在未来不一定有效,那么如何更加智能地识别病毒,如何在它刚出现时就能识别甚至破解,是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也只有事先预防和及时反应,智能识别未知病毒,从而更好发现未知病毒,才能最终保证杀毒软件的持久性作用和未来更加长远的发展。
2.1文件免杀技术。
文件免杀技术,主要是指基于文件特征的病毒扫描及清除技术,是当前使用较早、使用范围较广的杀毒技术之一。具体来说,文件免杀技术的操作较为简单,包括:修改特征码,改变自己的内容。这样一来,往往病毒文件就可以躲过杀毒软件的扫描。还有其他的一些技术也比较典型,如应用花指令(人为添加在计算机病毒文件中修改程序执行流程的代码),从而可以有效地阻碍反编译,避开杀毒软件查杀;添加免杀壳,软件加壳一般是对软件进行加密或压缩,原软件经过加壳处理后,就会成为最终文件里的一段代码。面对当前计算机病毒的变种日益增加的情况,计算机文件免杀技术已难以满足实际的杀毒需求。
2.2行为免杀技术。
由于计算机病毒在运行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与正常程序的不同之处,因此,杀毒软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从而抵御病毒。某些计算机病毒能够在进行杀毒软件的静态特征码扫描以及内存特征码扫描时呈现出“无毒”的状态,一旦加载驱动,或者是修改含有此类病毒的注册表时,这些病毒就会做出相应的恶意行为。相对来说,任何一个程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漏洞,而病毒就是利用这些漏洞达到预期的破坏目的。行为免杀技术则是通过利用可信进程来突破主动防御。由于计算机有很多常用功能和非病毒软件,因此,有很多常用进程是被杀毒软件信任的,而病毒可以让恶意代码获得可信进程的执行权限,从而执行恶意操作。
2.3内存免杀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内存免杀原理与文件免杀原理相似,多是采用无关上下文互换、等值语句替换等技术达到病毒免杀的目的。具体来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内存免杀技术最常用的是空自区域跳转技术,使程序中特征码的偏移量地址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免杀目的。
2.4rootkit技术。
rootkit技术包括内核层rootkit技术和用户层rootkit技术。它可以让病毒在目标系统中隐藏自己,并长期潜伏。这种技术难度较高,一直以来也是相关工作人员关注的一个重点。需要人们在这方面多加学习。同时,rootkit技术也能够在杀毒、保护隐私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3.1寻找异常痕迹。
一直以来,病毒因为其不断变化的代码和技术,对杀毒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为了实现杀毒的目的,人们应将目光放在病毒在安装运行后出现的一些异常痕迹上。原因在于,无论是哪种免杀技术在寻找病毒的过程中,难度都相对较大,而转为寻找修改的痕迹却能够敏锐识别,因而能有效地实现病毒查杀的目的。
3.2启动主动防御。
启发式扫描技术、主动防御技术以及云杀毒技术都是基于行为的杀毒技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计算机用户多加注意和配合。在启动主动防御之后,杀毒软件会给出很多相关的提示,这时就需要用户注意这些提示信息并及时查杀,否则,就会让病毒进入系统破坏数据。
3.3阻止病毒进入。
其实在实际情况中,许多病毒的入侵都是因为用户监控不当,使得u盘或者软件携带的病毒等进入计算机,从而导致病毒入侵。因此,就这方面,必要要加以小心。对外来的可能携带病毒的设备必须要严加监控,才能从根源上阻止病毒入侵。
就现代社会而言,计算机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研究计算机病毒免杀技术及应对安全策略非常重要。就计算机病毒免杀技术而言,经典的技术有:文件免杀技术、行为免杀技术、内存免杀技术、rootkit技术等。与此同时,用户也应采取相应的策略。比如,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寻找异常痕迹、启动主动防御、阻止病毒进入等。只有做好防范措施,不断创新技术,才能更好地应对病毒。
[1]纳颖,肖鹍。对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研究[j].科技信息,20xx(3):129,170.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
如今,信息互联网的软硬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而日益泛滥的计算机病毒问题已成为全球信息安全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同时因为加密和变形病毒等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使得过去传统的特征扫描法等反毒方式不再有效,研究新的反病毒方法已刻不容缓。广大的网络安全专家和计算机用户对新型计算机病毒十分担忧,目前计算机反病毒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中,却未能改变反病毒技术落后和被动的局面。我们从互联网上的几款新型计算机病毒采用的技术和呈现的特点,可以看得出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和传播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比如可以隐蔽附在邮件传播、文件传播、图片传播或视频传播等中,并随时可能造成各种危害。
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病毒又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传播方式和功能也呈现多样化,危害性更严重。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许多病毒已经不再只利用一个漏洞来传播病毒,而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漏洞和应用软件漏洞综合利用来实现传播;部分病毒的功能有类似于骇客程序,当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后能够控制并窃取其中的计算机信息,甚至进行远程操控;有些病毒除了有传播速度快和变种多的特点,还发展到能主动利用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传播。通过以上新型计算机病毒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和许多的新特征,可以了解到网络和计算机安全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笔者运用统计学习理论,对新计算机病毒的自动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些成果,下面来简单介绍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2.1利用集成神经网络作为模式识别器的病毒静态检测方法。
根据bagging算法得出ig-bagging集成方法。ig-bagging方法利用信息增益的特征选择技术引入到集成神经网络中,并通过扰动训练数据及输入属性,放大个体网络的差异度。实验结果表明,ig-bagging方法的泛化能力比bagging方法更强,与attributebagging方法差不多,而效率大大优于attributebagging方法。
2.2利用模糊识别技术的病毒动态检测方法。
该检测系统利用符合某些特征域上的模糊集来区别是正常程序,还是病毒程序,一般使用“择近原则”来进行特征分类。通过利用这种新型模糊智能学习技术,该系统检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
2.3利用api函数调用短序为特征空间的自动检测方法。
受到正常程序的api调用序列有局部连续性的启发,可以利用api函数调用短序为特征空间研究病毒自动检测方法。在模拟检测试验中,这种应用可以在检测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保证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这在病毒库中缺少大量样本特征的情况下仍然可行。测验表明利用支持向量机的病毒动态检测模可能有效地识别正常和病毒程序,只需少量的病毒样本数据做训练,就能得到较高的检测精准确率。因为检测过程中提取的是程序的行为信息,所以能有效地检测到采用了加密、迷惑化和动态库加载技术等新型计算机病毒。
2.4利用d-s证据理论的病毒动态与静态相融合的新检测方法。
向量机作为成员分类器时,该检测系统研究支持病毒的动态行为,再把概率神经网络作为成员分类器,此时为病毒的静态行为建模,再利用d-s证据理论将各成员分类器的检测结果融合。利用d-s证据理论进行信息融合的关键就是证据信度值的确定。在对实际问题建模中,类之间的距离越大,可分性越强,分类效果越好,因此得出了利用类间距离测度的证据信度分配新病毒检测方法。实验测试表明该方法对未知和变形病毒的检测都很有效,且性能优于常用的商用反病毒工具软件。
2.5多重朴素贝叶斯算法的病毒动态的检测系统。
该检测系统在测试中先对目标程序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然后获得目标程序在与操作系统信息交互过程中所涉及到的api函数相关信息的特征并输入检测器,最后检测器对样本集进行识别后就能对该可疑程序进行自动检测和杀毒,该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当前越来越流行的变形病毒。3结语新型未知计算机病毒发展和变种速度惊人,而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检测方法不可能十全十美,出现一些新型的计算机病毒能够突破计算机防御系统而感染系统的现象不可避免,故反计算机病毒工作始终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研究新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方法来应对。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一
本文对计算机病毒进行系统的概括,对新病毒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计算机病毒的重要作用,并对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进行具体探究,旨在为我国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提供理论帮助。
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够对计算机的程序造成破坏的编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更新,攻击速度变快,传播途径更加广泛,破坏力更大。计算机病毒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特点。
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新的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增多,传播速度较快,能够主动传播。此外,新病毒的“蠕虫特征”使得病毒能够在自身不断复制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传播到其他程序上。
1.2新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除了以qq、邮件、网页等途径进行传播,计算机病毒还能够利用软件的漏洞来传播和攻击。此外,计算机病毒能够同时利用多个软件的漏洞进行攻击,且攻击力度增大,导致计算机安全系统遭到破坏。
1.3新功能。
除了自动复制的功能外,计算机病毒还具有远程控制的功能。当病毒成功入侵计算机后,通过病毒对计算机的系统进行远程控制,这种病毒与入侵者非常相似,能够盗取计算机内的信息或者导致计算机的系统崩溃。常见的病毒为qq木马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等,这些病毒造成的危害非常大[1]。
(1)切断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检测技术在发现病毒时会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向计算机使用者发出提醒,阻止计算机使用者打开带有病毒的邮件和消息,保护计算机程序和相关资料的安全。
(2)打击病毒制造者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制造计算计病毒攻击他人的计算机,若造成计算机使用者的人身财产损失,计算机病毒制造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能够在病毒产生侵害之前对其进行制止,有效打击制造病毒的违法行为。
3.1特征代码扫描法。
(1)以代码的长度为根据选择代码串。病毒代码在不同环境下的长度会发生变化,短代码只有100字节,而长代码的长度将近10k字节,只选取病毒代码的一小段作为病毒代码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检测病毒时不能只选用其中一段病毒代码串。
(2)以病毒代码的唯一性为根据选择代码串。若病毒的代码每增加一字节,要检测20xx种病毒,那么增加的空间就为20xx字节,因此,在保证特征代码的唯一性的基础上,减少时间和空间的开销,尽量使特征代码的长度维持在最小值。
(3)以病毒代码的代表性为根据选择代码串。选择的代码串具有代表性才能够将此病毒与其他病毒区分,因此,要全面分析程序,保证代码串的代表性。
(4)以病毒代码所处数据区为依据。病毒所处的数据区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代码串不能处于不断变化的数据区内。
3.2特征字扫描法。
通过升级特征串扫描,加快扫描速度,提高扫描的准确性。特征字库的特征字数量较少,只需截取少量的病毒关键特征字就可进行工作,字节长度较短,并且不用进行串匹配,处理字节的时间被大大缩短,进而提高了对病毒的扫描速度。此外,生物活性实验与此方法有着相似之处,对病毒的扫描比较准确,报错率较低。经过长期的发展,智能引擎技术对特征字扫描法进行的完善,能够准确识别病毒的变种,并且速度也得到相应提升。
3.3启发式代码扫描方法。
此方法主要依赖杀毒软件来进行检测,杀毒软件对于病毒的种类进行记忆备份,当入侵的病毒种类与记忆的病毒种类相似时,杀毒软件进行及时处理,向计算机使用者发出提醒。由于杀毒软件要对计算机的所有程序进行扫描,识别程序的代码,因此,此方法的应用前提是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到目前为止,该检测方法经常出现误报病毒的情况,检测结论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启发式代码扫描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无法对模糊的病毒程序进行有效识别。
3.4完整性检测技术。
该检测技术的检测对象是计算机中的所有文件,首先要对计算机的引导扇区和文件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之后查找被更改的文件,并将预先记忆的原始文件覆盖在已被更改的文件上,修复文件内容[2]。此外,除了对已知病毒的检测,该技术还能够检测计算机的未知病毒,并将检测出来的病毒进行自动清除,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病毒检测。此方法的检测范围较全面,检测结果较准确,被广泛应用。
3.5基于行为的检测技术。
病毒的更新使得病毒变种越来越多,攻击强度变大,攻击途径变多,病毒检测工作受到阻碍,根本原因为病毒缺少特征码,完整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的专家研发了基于行为的检测技术,该技术在病毒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快速检测出结构复杂和程序庞大的病毒,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变种病毒和未知病毒进行快速处理,对时间和空间资源都进行了合理利用,降低了检测成本,大大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计算机使用者要对计算机的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随时关注计算机的异常现象,及时利用病毒检测技术和杀毒软件对计算机信息进行保护,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病毒对计算机造成的侵害,保护自身的财产和隐私安全此外,病毒检测技术的研发者要不断开发新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完善,为预防新型病毒的入侵提供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变异,新病毒对计算机程序和文件造成的损害更大,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能够有效保护计算机不受病毒侵害。目前的大部分检测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还需要被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变种的病毒,减少对计算机使用者的财产和隐私侵害。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二
随着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变得复杂及高端起来,常规的防范方式很难应对这些多种类型的计算机病毒混合体。
2.1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
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属于计算机病毒防范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系统软件的设计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漏洞,计算机病毒就是通过这些漏洞进行传播的,这种传播途径属于当前计算机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预防这种计算机病毒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商针对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漏洞现象及安全隐患进行定期的系统补丁程序的发布,利用这些补丁程序进行发布能有效在计算机病毒的`漏洞及安全隐患传播之前进行预防,在计算机内及时将系统补丁程序进行下载后,将系统的漏洞堵住,能有效阻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2.2加强气象业务网络计算机运行的保障措施。
整个气象业务的正常运行依靠着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而维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过程中保障其网络的安全运行最为重要。因此,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体系,加强相关研究人员、资金及相关技术的投入力度,完善气象业务网络,将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安全防范能力提至最高,为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引进先进的人才,完善较为先进的运行体系及管理体系,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运行。相关部门还应制定明确的制度及规范用于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减少网络安全犯罪行为,加大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惩罚力度,将这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网络诈骗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2.3加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力度。
在整个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中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属于重点内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构建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体系,整体提高气象业务网络安全的保护程度及力度。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针对对气象业务网络直接接触的信息平台如软件及区域网等进行实施的监控,在源头上提高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程度,完善木马病毒专用防火墙,通过专业人员构建及完善相关的气象业务网络新型防火墙,提高木马病毒的防范安全性。还可以采用在服务器、客户机及网关等节点实施严格的防范的方式防止计算机病毒出现渗透现象,在网关处开始实施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能有效将计算机病毒防止在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门外。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三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光盘及软盘等存储介质实现的,随着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传播,扩散途径较大且范围较广,现代计算机病毒破坏及攻击对象已经不再是个人主机上的文件及内存资料等,网络服务器进行攻击的病毒,危害性较大。
1、1计算机病毒会影响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
由于气象业务网络对于信息的实时性要求较高,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大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使得气象业务网络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几率,损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操作效率。
木马病毒属于计算机病毒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窃取信息的病毒,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搜集主要是通过较为精确的科学仪器对气象因素等进行侦测的方式获取数据,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信息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有着较多的软件操作,对于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计算机病毒侵入较为容易,影响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变得复杂及高端起来,常规的防范方式很难应对这些多种类型的计算机病毒混合体。
2、1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
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属于计算机病毒防范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系统软件的设计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漏洞,计算机病毒就是通过这些漏洞进行传播的,这种传播途径属于当前计算机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预防这种计算机病毒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商针对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漏洞现象及安全隐患进行定期的系统补丁程序的发布,利用这些补丁程序进行发布能有效在计算机病毒的漏洞及安全隐患传播之前进行预防,在计算机内及时将系统补丁程序进行下载后,将系统的漏洞堵住,能有效阻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2、2加强气象业务网络计算机运行的保障措施。
整个气象业务的正常运行依靠着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而维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过程中保障其网络的安全运行最为重要。因此,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体系,加强相关研究人员、资金及相关技术的投入力度,完善气象业务网络,将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安全防范能力提至最高,为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引进先进的人才,完善较为先进的运行体系及管理体系,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运行。相关部门还应制定明确的制度及规范用于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减少网络安全犯罪行为,加大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惩罚力度,将这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网络诈骗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2、3加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力度。
在整个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中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属于重点内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构建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体系,整体提高气象业务网络安全的保护程度及力度。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针对对气象业务网络直接接触的信息平台如软件及区域网等进行实施的监控,在源头上提高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程度,完善木马病毒专用防火墙,通过专业人员构建及完善相关的气象业务网络新型防火墙,提高木马病毒的防范安全性。还可以采用在服务器、客户机及网关等节点实施严格的防范的方式防止计算机病毒出现渗透现象,在网关处开始实施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能有效将计算机病毒防止在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门外。
在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出现计算机病毒将会给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及困难,在实际的网络运行过程中要想加强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措施,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及运行进行保障就应加大气象业务网络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力度,有效地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扩散及时消灭或扼杀,保证气象业务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及发展。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四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存在,计算机网络也存在这很多的风险。本文对当前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具体特性以及品种的分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同时结合笔者自身防治计算机病毒的经验,对当前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应对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可以为网络环境的安全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1病毒的传播能力和扩散能力强。
以往在没有网络的时代,病毒只能通过磁盘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但是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病毒通过网络的传播,使之传播的速度以及广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感染一个局域网可能只需要几秒钟。同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病毒不需要潜伏阶段,可以在感染计算机后立即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
1.2病毒的传播形式多样化。
病毒的传播方式是非常多样化的,可以通过网络的工作站来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来进行传播,经过高级程序编写的病毒还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变形,形成新的病毒。病毒在变形的时候速度非常的快,可以在几天之内变出几十种不同的病毒形式。
1.3病毒很难被彻底清除。
病毒在计算机系统中通常是很难被彻底清除的,通常病毒都是在计算机的某个隐藏文件夹中进行潜伏,通过格式化的方式可以把单一计算机的病毒彻底清除,但是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病毒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只要连上互联网,就有可能被传染,所以说,在网络时代,想要彻底的清除病毒是非常难的。
1.4病毒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病毒对于计算机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使计算机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上,对计算机的运算造成影响,有时还会破坏和删除文件资料,使文件资料丢失或者不可用。更可怕的是对计算机系统的彻底破坏,使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2.1蠕虫形式的病毒。
所谓的蠕虫病毒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缺陷和漏洞对计算机进行入侵的一种病毒,这种病毒通过对自身的复制来进行传播,通常嘿客们都是利用蠕虫病毒来入侵其他的计算机来获得其他计算机的控制权限。这种病毒对于计算机内的机密文件和资料是致命的,使之很容易遭到泄漏或者窃取。
2.2木马形式的病毒。
木马病毒具体的作用就是用来盗窃用户的登录帐号和密码,它通过对自身进行伪装,来模拟出计算机上的登录界面,从使得用户的登录密码以及帐号遭到泄漏,对用户的安全以及经济利益造成损失。
2.3嘿客制作的程序病毒。
客观的来说,嘿客制作的程序病毒不算病毒,应该算做一种计算机程序工具,也没有传播的能力。但是由于嘿客的利用,它也就具有了病毒的相关特性。嘿客利用程序病毒可以对其他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控制以及文件资料的窃取,所以说,它也是病毒的一个种类。
3.1在网络管理上加强病毒的防治。
从网络管理方面来考虑,可以在注册环节以及权限和服务器方面对病毒传播进行防范,同时也要对计算机的使用者进行病毒防范的知识培训,使其了解到病毒比较容易通过哪些不当的计算机操作来进行感染,以及计算机出现哪些情况表示已经遭到病毒的入侵。在确定计算机受到病毒入侵的时候,应该首先把计算和互联网之间的连接切断,防止病毒对其他计算机进行入侵。同时对该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杀毒方式。总的来说,对于计算机进病毒的防范和治理是需要通过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配合来得到实现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越高,计算机遭到病毒入侵的风险就会越小。
3.2增加工作站网络的防病毒功能。
事实证明,在网络工作站安装专门的杀毒软件,对于病毒的防范和治理都非常的有效,例如360杀毒软件系统或者卡巴斯基杀毒系统,这些软件不但可以对潜伏在计算机系统的病毒进行查杀,并且能够对计算机病毒进行一个有效的防范和预警。同时,也可以对计算机安装防止病毒入侵的芯片,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和查杀也非常的有效。
3.3设立防治病毒的网络体系。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想要彻底的对病毒入侵进行防范,设立一个防止病毒的网络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多种病毒防护手段来组成一个病毒防护网络体系。利用多层次,多种类的防护特点来针对病毒的入侵,这种技术通常被使用在对局域网的保护上,可以有效的防止局域网遭到病毒的入侵。
3.4及时的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
再好的病毒防护系统以及再好的杀毒软件,也会有意外的发生。为了从根本上降低计算机受到病毒入侵的损失,就要及时的对计算机的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使得计算机早遭到病毒入侵之后,可以有效的通过备份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恢复。同时在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时候,也要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对于不熟悉的网站或者邮件不要轻易的点击。所设置的帐号密码要尽量是数字和字母结合而成的,从人为的角度,降低病毒入侵家计算机的风险。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特性以及总类的分析和探讨,对计算机防治病毒的方法进行了阐述。总的来说,对于计算机病毒防范最有效的手段还是使用计算机的用户具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在使用计算的时候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及时的对数据进行备份,安装合理的杀毒软件,可以有效的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范和治理。
[1]许铭。如何认识和防治计算机病毒[j].科技信息,20xx,(1):116.
[4]程勇兵。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防治略论[j].科技致富向导,20xx,(18):120.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五
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病毒攻击网络用户,造成用户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进行科学的模型化分析,首先论述网络病毒传播的稳定性,然后分析其控制措施,希望此研究能够提升我们对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稳定性;控制。
计算机这一科技产品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使得科技改变生活这件事情被演绎的越来越精彩。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中毒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轻则引起无法使用计算机,重则会导致重要信息丢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计算机网络中毒问题成为了制约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研究,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已经不断的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建立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控制这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和发展的措施,从而提升计算机系统抵御网络病毒侵害,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一)非授权性。正常的计算机程序,除去系统关键程序,其他部分都是由用户进行主动的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件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序是与用户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序,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用户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件。在计算机病毒作用的过程中,首先是攻击计算机的整个系统,最先被破坏的就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一旦被破坏,用户的其他操作都是无法实现的。
计算机病毒网络的传播模型多种多样,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只对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模型———sir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sir模型的英文全称为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这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sir模型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三种状态,分别定义为易感染状态(s表示)和感染状态(i)状态,还有免疫状态(r)表示,新增加的节点r具有抗病毒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型相对于传统的sis模型而言,解决了其中的不足,也对其中存在的病毒感染进行了避免,而且阻碍了病毒的继续扩散。三、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控制对于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我们应依据病毒传播的网络环境以及病毒的种类分别进行考虑。一般而言,对于局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计算机终端的保护工作。如安装安全管理软件;对于广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对局域网病毒入侵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从前端防止病毒对于广域网的入侵;对于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控制,我们确保不随意点击不明邮件,防止个人终端受到电子邮件病毒的入侵。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不过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对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的模型进行研究,然后提出控制措施,希望在入侵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关人士能积极思考研究,促进计算机病毒防护安全技术的发展,能有效应对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不法活动,提升我国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
[1]盖绍婷。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xx.
[2]江浩。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xx,07:20.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六
计算机病毒可分为:蠕虫病毒、木马病毒、宏病毒、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等。其中蠕虫病毒、木马病毒是目前网络上最为常见,且危害最大的两种病毒。
1)蠕虫病毒蠕虫病毒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网络病毒。20xx年底互联网中大规模爆发的“扫荡波”病毒就是一种典型的蠕虫病毒,该病毒在给全球网络用户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它的主要特征包括:一是这种病毒与普通病毒不同,它一般不需要宿主文件,而是利用系统漏洞、网页和存储介质等。二是不断直接复制自身,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传播。三是传播目标不是计算机内的文件系统,而是互联网上的所有计算机、局域网中的共享文件夹、电子邮件、漏洞服务器等。由于传播方式多样,传播速度极快,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整个互联网,给全球网络用户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除“扫荡波”病毒外,20xx年12月爆发的“求职信”蠕虫病毒,迄今已造成数百亿美元损失。20xx年12月爆发的“熊猫烧香”病毒,造成国内数百万台电脑受到感染,作者李俊成为中国首个被捕入狱的病毒作者。20xx年7月爆发的“超级工厂”病毒,造成45000个工业控制网络受到感染,并使伊朗核设施受到破坏,核发展计划被迫推迟,该病毒并称作首个应用于实战的“网络武器”。
2)木马病毒木马(trojan)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木马计”的传说。“木马”是目前网络上最为流行的病毒(感染比例接近60%)。著名的木马病毒有“冰河”、“灰鸽子”等。“灰鸽子”病毒通常有两个可执行程序:一个是客户端,即控制端,用以实现控制,另一个是服务端,即被控制端,用以植入被种着电脑,“服务端”不会像普通病毒那样自我繁殖,也不“刻意”去感染其它文件,而是通过自身伪装吸引用户下载执行。木马的服务一旦启动,其控制端将享有服务端的大部分操作权限,可以任意浏览、移动、复制、删除文件,可以远程操控被种着电脑,监视对方屏幕,记录键盘输入,修改注册表,更改计算机配置等。
3)宏病毒宏病毒是一种寄生在文档或模板的宏中的计算机病毒。若用户打开一个带毒的文档,病毒就会被激发,此后,病毒会驻留在公共模板()中,所有自动保存的文档都会“感染”上这种宏病毒,而如果其他用户打开了染毒的文档,宏病毒又会转移到他的计算机上。
4)引导型病毒引导型病毒是利用系统引导区进行传播的病毒。正常情况下,系统引导指令是存放在磁盘引导区中的,而被引导型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将其自身放在引导区中,而将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搬家转移,待病毒程序执行后,再将控制权交给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此时这个带毒系统看似运转正常,实际上病毒已隐藏其中,伺机传染和发作。
5)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将自己依附在可执行的文件中(通常是。com文件或。exe文件),当宿主程序被执行时,病毒会首先被执行,党病毒完成驻留内存等操作后,再将控制权交给宿主程序,著名的cih病毒就是一种文件型病毒。
面对层出不穷的病毒,病毒防御就显得尤为重要,病毒防御通常包括:病毒的预防、检测和清除。
2.1病毒预防。
病毒预防十分重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病毒有时确实“防不胜防”。以前,计算机存在的安全漏洞一般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才能被wlrqz发现并加以利用。但目前,恶性程序会在安全补丁与瑕疵曝光的同一日内对计算机进行攻击,攻击速度逐渐加快,破坏性也越来越大。当一个安全漏洞刚刚发布时,多数用户还未打上补丁,此时病毒的传播将如入无人之境,普通用户无从预防。
2.2病毒检测。
1)传统检测手段传统检测手段即特征值扫描技术,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病毒检测技术,这种检测技术就像是针对病毒的“人肉搜索”。它通过一一对比被检程序与病毒库中的特征值,来判断该目标是否被病毒感染。这种检测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一是被动性、滞后性。很明显这种方法只能检测已知病毒,并且获取新病毒特征码需要复杂操作才能完成,特征码获取后,再发布给用户,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传播速度迅速,破坏力巨大的现代病毒来说,这种滞后有时将是致命的。而是免杀简单。wlrqz们不需要对病毒程序重新编写,只需经过修改病毒特征值,加壳等简单操作,就能够避免特征扫描的检测。
2)主动防御手段主动防御手段是在没有获得病毒样本之前检测和阻止未知病毒的运作的防毒防御方法。当前,主动防御技术主要有:虚拟机检测技术,在系统上虚拟一个操作环境,然后在这个虚拟环境下运行待检软件,在病毒现出原形后将其清除;启发式检测技术,采用智能启发式算法,分析文件代码逻辑结构师傅含有病毒特征,或者通过在虚拟安全环境中执行代码,根据程序行为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沙盒检测技术,使用病毒防御程序接管与系统接口(api)相关的所有行为,使本机系统成为一个“沙盒”,让程序在“沙盒”中充分运行,当病毒真正出现后,对其进行清除,然后“沙盒”执行“回滚”机制,对病毒留下的痕迹进行彻底清除,让系统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云安全检测,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异常行为进行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等病毒的最新信息,并传送到服务器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在每个客户端都设置病毒的解决方案,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主动防御的优点:一是可以检测到未知病毒的攻击;二是具有启发式智能自学习功能;三是能够对网络病毒攻击进行实时监控和响应。主动防御也存在缺点:一是由于依靠智能算法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故容易导致误报或误杀;二是主动防御手段通常是在病毒特征显现后,确认病毒并清除,因此它对不发作的病毒不作处理。
2.3病毒清除。
发现病毒后需要及时清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自动清除方式利用病毒防御软件清除病毒。常见病毒防御软件有瑞星、诺顿、360、江民等杀毒软件。有时你可能会遇到连病毒防御软件都束手无策的新病毒,这时你可以试试手工清除方式。
2)手工清除方式蠕虫病毒:你可以更新系统补丁,删除染毒文件、网页及相关注册表项。木马病毒:、文件,以及注册表中的可疑启动项,同时删除启动项对应的可执行文件。宏病毒:你可以清除染毒文件及公用模板()中的自动宏(autoopen、autoclose、autonew),并将公用模板设为只读。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可以用“干净的”引导盘引导,用备份的引导扇区(或文件)覆盖染毒的引导扇区(或文件),同时恢复被破坏的系统数据,如文件分配表(fat)等。
尽管现在计算机病毒层出不穷,尽管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但只要我们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认识到计算机病毒危害的重要性,掌握计算机病毒检测和防护方法,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安装防火墙,经常检测系统安全性,及时查杀病毒,还是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远离病毒的侵害,或者将病毒的侵害降低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