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好政策落实 确保政策落实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好政策落实篇一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保障国家稳定、推动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时候政策的制定容易,而真正落实起来却充满了各种挑战。为了确保政策的落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协作、加强执行力,同时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在参与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政策的制定必须贴近实际,注重可行性。过去,我们往往出现制定了好的政策却无法真正执行的情况,一方面是没有充分调研和了解相关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是没有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将政策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政策的落实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作。政策的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我在参与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致政策执行的困难和延误。因此,建立起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能力,将是确保政策落实的重要举措。
再次,政策的落实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作为人民的代表,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广泛听取民意,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和意见。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宣传解读政策,引导民众的正确行为,并及时反馈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只有民众积极参与,政策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执行。
最后,政策的落实需要强化监督和考核机制。政府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管,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同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评估,明确责任边界,加强激励和约束。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才能确保政策的执行力。
总之,确保政策落实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只有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做到政策的落地生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切实做好政策的执行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也期待政府能够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机制,共同推动政策的落实,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好政策落实篇二
;积极实践,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
和谐四川(宜宾)而努力
2013年暑期政治学习讲稿
曾炳云
提纲
一、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二、解读宜宾市《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三、党的十八大精神摘要
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精神摘要
五、市委四届六次会议精神摘要
六、教育人的中国梦
七、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结束语
一、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构成及颁布。2010年5月5日, hyperlink "/view/" \t "_blank" 国务院总理 hyperlink "/view/" \t "_blank" 温家宝主持召开 hyperlink "/view/" \t "_blank"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 hyperlink "/view/" \t "_blank" 胡锦涛主持会议。
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这是 hyperlink "/view/" \t "_blank" 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hyperlink "/view/" \t "_blank"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方面。全文共四个部分二十二章七十条。
2、主要看点
看点一:学前教育纳入规划 破解城乡“入园难”
[背景]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
充分体现了加快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决心,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是难点,必须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理念和强化教学力量两方面来改善现状。
看点二:缩小校际差距 解决择校难题
[背景] 近年来,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除了校际差距这个最直接的原因外,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盲从心理和攀比心态都导致了择校现象的加剧。
相关措施很有针对性,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名校为弱校培训教师,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平民化、普及化,让属地就学落到实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得了好学校。
看点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背景] 根据2009年的统计,我国有1.3亿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如何享受“同城待遇”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项政策对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一个暖心的信息。要落实好这些政策,还需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城乡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让他们和城里孩子在各方面享有同一的权利和标准。同时,应支持社会力量创办高水平的民工子弟学校。
看点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背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
“减负”关键要对学生的负担正确理解。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考试着重考察能力,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看点五: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背景]当前,我国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仍比较普遍,职业教育自身还存在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等问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在可预见的10年到30年内,职业教育是我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贫困群体生存状况能否好转、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征求意见稿凸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利于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
看点六: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背景]长期以来,我国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得过多过细,导致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以“权力”而非“学术”为中心,影响了原有的单纯的教学气氛。
这是中国高教界渴望已久的政策,希望可以吹响中国改革号角,使高校重新回到尊重学术自由的轨道上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办学,引导学校依法办学。就好比当年的农村改革将务农自主权还给农民,高校获得自主权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培养出一代代创新人才。
看点七:高校分类入学考试 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背景]高考改革多年来是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北大等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尝试,引发强烈关注和争议。
这项改革主要强调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面向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征求意见稿确定的多元录取机制主要包含择优、自主、推荐、定向、破格等五类。对这五类录取方式,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过许多探索实验,现在纳入纲要对体制改革的设计,将成为今后积极推进的组合措施。随着多元录取机制的健全,教育体系将力争不遗漏任何有成才期望和有才华的学习者。
看点八: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背景]目前,我国约有16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国大部分地区教师工资为每月2000元左右。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城市地区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生活压力也使很多农村教师无法安心从教。
原来规定的是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现在文本里没有“当地”的限制,这表明国家有意拉平全国老师的收入,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看点九: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
[背景]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副高”,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对等,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固并提升教师队伍。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对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很大好处,这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此同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有利于避免一些教师在评上职称后就不思进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建议对教师资格要每隔3至5年重新审查一次,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看点十: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 鼓励出资办学
[条文摘录]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背景] 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分秋色的局面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这次对民办教育的肯定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相信配套政策的落实将使民办教育现状大大改善。由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尚未出台配套条例,我国在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贯彻落实情况还不彻底。民办教师普遍在待遇方面缺乏保障、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依然广受歧视。
2010年,是新中国另一个甲子的起始之年,也是我国教育开启新一轮改革的关键之年。虽然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但政府问计于民的真诚姿态,让人看到了教育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的希望。
二、解读宜宾市《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1、颁布时间:2012年4月28日。中共宜宾市委文件宜委发〔2012〕7 号
2、主要内容:
(1)、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省纲》的重大意义
《省纲》是我省21 世纪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我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的历史征程。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市必先强教,兴宜必先兴才。
(2)、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宜和人才强市战略,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基本要求,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坚持育人为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各类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布局和均衡,以建设教育强区(县)为抓手,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 坚持分类指导。采取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教育发展策略,形成定位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育发展格局。
—— 坚持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保障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二)战略目标
—— 总目标:到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四川教育强市和川南人才高地。
—— 具体目标: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巩固率达95%以上,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毛入学率达90%以上,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毛入学率达40%,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建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 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5 年。
—— 分区目标。翠屏区、临港开发区、南溪区等有条件的区县为一类地区,兴文县、屏山县为三类地区,其余区县为二类地区。一类地区在2015 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二类地区在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三类地区在2020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坚持能力为重,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坚持全面发展,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开发本土优良传统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开展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教育,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3)、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资源举办幼儿园,构建大村办园、小村联合办园(班)的村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标准公办中心园。优化城市幼儿园布局结构,制定并落实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政策,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使用等方面的责任,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5 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一类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二类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三类地区初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市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到2020 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重视0 至3 岁婴幼儿教育,筹建公办婴儿园或早期教育中心,建立婴幼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4)、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对地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表彰奖励、督导评估和情况通报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告。到2012 年,一类地区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15 年,二类地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 年,全市所有区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坚持政府统筹,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基本建设规划。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城镇改造和开发建设中,保证学校增容用地,根据城镇化进度同步规划建设城镇学校。加强城区及-其周边和重点乡镇学校建设,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加快解决“超大班”问题。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着力解决择校问题。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化建设等义务教育重大建设项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受教育问题。对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实施资助政策。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全面监控和掌握学生流动情况,基本消除辍学现象。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质量标准和教师资格标准,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教学指导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加强初、高中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小学科学等学科建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中小学活动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
(三)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坚决制止以任何形式下达中考升学指标,坚决制止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依据评价地区、学校和教师。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严格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不得随意增减课程、提高教学难度,严格控制作业量、考试频次和难度。不得随意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和上新课。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办和变相举办重点班,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配合学校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5)、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统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保持两类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到2015 年,一类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二类地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到2020 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学习。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加大课程改革所必须的财政投入,加大专家指导力度,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在课改方面抓出特色,开展课程改革专项督导,使课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落实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建立适应课程设置方案要求的学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信息系统。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和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坚持政府办学为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普通高中教育,探索多种办学形式,扩大优质资源。加强薄弱高中建设,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鼓励普通高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和志趣学生的发展需要。总结和推广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办成特色学校,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引导普通高中因地制宜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积极推进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资源共享。
(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衔接。通过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到2015 年,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保持在5.2︰4.8 左右,年招生稳定在3 万人左右,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稳定在8—9 万人;建成2—3 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5 所国重中职学校、4 所省重中职学校,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达10 个以上。到2020 年基本形成适应宜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抓好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全国100 所骨干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南溪职业高级中学校“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并确保达到验收标准,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创建国家级示范、特色和重点学校,省级示范、重点学校,以及国家、省重点专业。开展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评估活动,用5 年时间使职业院校全面达到国家办学合格标准。加强职业学校校风、学风建设,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作为重要任务,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构建开放多元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创业与就业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严格就业准入制度,依法规范用人单位录用员工行为。
(二)大力发展适应“产业宜宾”的职业教育。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和我市“产业宜宾”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面向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打造一批精品课程。
(三)推进“9+3”免费职业教育。认真落实全省“9+3”免费教育计划,按照“管好不出事、留住有变化、学好能就业”的目标,不断提高对我市接收的藏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四)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培训新型农民,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
(五)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行为,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努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和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7)、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8)、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一)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到2020 年,基本构建起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创新继续教育机制。建立公民终身学习情况记录和存储制度,把公民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考核结果,作为其岗位聘任、职称评聘、执业注册等的重要依据。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三)优化继续教育资源。建成覆盖全市各区县、乡(街道)、村(社区)的继续教育系统,完善和提升网络技术应用水平,解决站点建设、资源共享和人员培训等问题,建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库建设。
(9)、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10)、积极鼓励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1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三)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四)完善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
(12)、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一)加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三)提高教育对外交流水平。
(13)、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三)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
(14)、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一)保证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切实做到财政教育支出“三个明显”(财政教育预算明显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教育预算内基建投资占公共投资的比重明显增加),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教育支出法定增长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国发〔2011〕22 号)精神,强化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按规定全额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的政策,提高预算内计划投资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
(二)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三)加强教育投入和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15)、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建成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体系。开展以数字化校园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 年初中以上学校及有条件的小学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到2020 年所有学校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实现全市校园与互联网的有效对接。建设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监控考场。开展“班班通”建设,到2020 年实现每个教学班都能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积极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综合电子政务管理平台和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与运行平台以及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健全教育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
构建卫星资源、互联网资源、校园网资源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教育资源体系。大力开发和积极引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数字化探究性实验室,构筑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资源普及共享。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水平远程教育。依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学生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大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市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加强学校管理基础资料、数据收集整理,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全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提高管理效能。
(16)、着力推进依法治教
(一)加大依法行政力度
(二)加快依法治校进程。
(三)完善督导评估制度。
(17)、实施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
(一)开展七项改革试点。成立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区县和学校对制约宜宾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改革试点。
——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探索政府主导、学校和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制度建设。开展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试点,形成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开展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
—— 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试点。切实抓好江安县“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积极探索民办公助、企办公助、公有民办和购买服务等办园模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切实抓好南溪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制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共享,探索建立“县聘校用”教师管理模式,促进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坚持示范引领与治理薄弱学校并举,形成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 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推进职业院校用人机制和校企合作培养教师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完善柔性用人政策,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大力支持行业、企业兴办职业院校,鼓励学校、行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共谋发展,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和社会协助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 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由市、区县、乡镇和学校四级组成的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科学、多样的监控和评价标准,改进教育教学监控和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监控和评价方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监控和评价体系,把学生全面发展纳入考核指标。建立开放式学校监控和评价体系,开展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活动。
—— 高中阶段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学校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给学生留足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开设好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引进优质教材和拔尖创新教育人才,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青少年创新大赛、航模比赛、机器人大赛、学科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
—— 教育现代化先行试验区建设试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信息化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所要求的个性化、多样性、数字化、终身性、开放性、国际性、全时空性、创造性提供条件。同时,在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二)推进九大教育提升计划。围绕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重点突破,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启动实施九项教育提升计划。
——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适龄幼儿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到2013 年,公办幼儿园资源进一步扩大,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明显提升,保教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日趋优化,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显著提升,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 教育队伍素质提升和优质人才引进计划。以提升教育队伍管理水平、专业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教育管理和教学专家,推动教育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完善中小学、中职学校和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改革培养培训模式,实施每五年一周期的校长教师全员培训。通过高级研修、名师指导、省外进修、挂职锻炼、课题资助等方式,培养一批教育管理专家和名优教师。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定期培训和社会实践制度,培养一批正高级“双师型”职教名师。加强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设立教育突出人才奖励基金。完善激励机制,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予以奖励。
—— 民族待遇县(民族乡镇)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结合国家、省民族地区教育支持政策,以少数民族待遇县为重点,实施少数民族待遇县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条件装备、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 职业院校内涵提升计划。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增强职业院校吸引力和提升服务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以制度体系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为抓手,强内涵,提质量。完善制度体系,提升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以贡献和能力为重点,完善学校和学生评估评价体系。调整优化专业布局,适应“产业宜宾”发展需求,支持和扶持骨干特色专业。实施职业院校管理队伍和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提升计划,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 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确保完成省定中职学校招生计划,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全面提高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师数量和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和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促进集约发展,建设6 个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积极参与实施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综合实力和内涵发展水平。设立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宜宾学院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支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骨干基地建设,把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全国骨干职业学院。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工作机构,建立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逐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助学体系。
—— 教育对外交流推进计划。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优质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宜宾教育对外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对外合作办学,推动优质学校在市外设立分校。实施校长和骨干教师市外培训工程,每年选派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交流学习。引进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促进职业院校部分专业课程与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鼓励中小学校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积极开展跨国文化交流活动。
—— 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提升计划。锁定并逐步化解普通高中债务。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提升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素质,到2015 年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以上,拥有一批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到2020 年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加大设备设施投入,使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体育场地等条件达到课程改革要求。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信息化进程,到2015 年班级多媒体拥有率达到100%,到2020 年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建成校园网。发挥示范普通高中骨干示范作用,争创3—4 所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优质名校。
(三)实施十项重点建设工程。启动建设十项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点建设工程。
—— 学前教育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强乡镇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到2020 年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支持农村地区利用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富余校舍举办幼儿园或幼教点。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加强省、市示范性幼儿园建设。
——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到2013 年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目标任务。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统领,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初中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等相结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实现校舍、师资、设备和图书等资源均衡配置,逐步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 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发展制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用房、教学用房及附属设施,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大通铺”和城乡学校“大班额”现象。
——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新建屏山县、长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珙县、兴文县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宜宾县、南溪区、江安县特殊教育学校和市培智学校。改善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配齐特殊教育师资,强化专业准入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 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行业企业和民间投入为辅,建设10 个实训基地,10 所国示、国重、省重中职学校。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批技能型专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支持示范性朝阳专业和劳动密集型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高课程质量,构建教育教学网络学习平台,提高职业学校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
—— 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统筹规划并加快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重点支持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住所。制定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分配、使用和维修等具体实施办法,规范管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
——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逐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加快市、区县和学校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扩大网络教育资源服务覆盖率。建成较完备的市级教育管理平台。大力推进虚拟实验室、数字化探究性实验室和数字化实践基地建设。到2020 年,所有中小学均建成数字化校园,所有班级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所有教育办公及管理实现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 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培育建设一批适应需求、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质量优异、水平领先的学科专业。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实习基地和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培育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引导高校从科研立项到成果转化应用,紧紧围绕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和关键问题,紧紧围绕与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相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着力研究一批影响行业和区域发展的科技问题,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进高校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 中心城区学校建设工程。按照“疏解老城、拓展新城”的总体思路,围绕建设“百万人口特大城市”、“人居宜宾”目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宜宾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宾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9〕27 号)精神,科学制定中心城区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及建设规划。树立市区“一盘棋”的观念,坚持实事求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和逐步到位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改扩建和新建工作,优先解决义务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实施宜宾市教育中心、宜宾市学前教育示范园、宜一中新校区、宜宾市特殊教育与康复中心、宜宾市职业教育现代实训中心建设项目。
(18)、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三)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
(四)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五)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附件4
名 词 解 释
教育强市:主要指党委政府重视教育,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真正落实,教育指导思想正确,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教师队伍素质高,教育的吸纳力强,在同类型地区中具有示范、辐射作用,教育培养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数量、素质、层次、结构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教育环境和谐、宽松。
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就是指高水平的教育形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从过程看,教育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追赶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过程;二是从结果或性质、水平看,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或参照标准是能够代表当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中等及其以上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教育发展水准;三是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教育现代化有程度上的差异,并且现代化的程度是可以用一套指标体系来测度的,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也是动态发展的。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义务教育标准化:主要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布局、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经费保障、机构与队伍建设、教育管理、课程实施、教育质量等符合国家和省确定的相关标准要求。
大班、超大班和特大班: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班额标准,中小学校每班46—55 人为“大班”,56—65 人为“超大班”,66 人以上为“特大班”。
“双师型”教师:简单地说,“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如“教师+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三是具备相当的经济素养;四是具备相当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五是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六是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9+3”:即藏区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到内地中职学校接受三年的免费中职教育。这是省委省政府为提高藏区人口素质,维护藏区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决策。
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史籍、教育设施、教育市场、师资、生源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特岗计划”: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有明文规定。
数字化校园: 即校园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资源(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师讲义与课件、网上专业咨讯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既对应又有本质不同的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虚拟大学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三、党的十八大精神摘要
第二部分的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其中(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也未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精神摘要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
(2013年5月14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对推进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研究部署,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确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准确把握当前四川发展形势。
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赶上全国当年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建成,建设美丽四川取得重大进展。
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
二)、推进
好政策落实篇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县就业局在县人社局和市就业局的领导下,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以关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形成了政府鼓励就业创业、社会支持就业创业、百姓自主就业创业、全社会充分就业创业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和谐幸福美丽幸福新西丰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我县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就业援助政策落实情况
1、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我县执行辽劳社发15号《关于对大龄灵活就业人员实行社会保险援助的通知》,为我县符合政策的.893人办理社保补贴,发放金额448万元;20我县执行铁市人社发96号《关于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我县符合条件的1193人办理了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总计发放金额501万元;我县执行铁市人社发95号《关于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及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补贴发放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正在为我县符合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办理社保补贴。
2、公益性岗位政策
20我县执行铁政发25号《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安置897人公益性岗位就业,发放岗位补贴838万元、保险补贴138万元;2017年我县执行铁市人社发【2016】92号《关于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重新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200人,执行我市最低工资标准并代缴四险,发放岗位补贴226万元、保险补贴122万元;20继续执行此项政策,至7月末总计安置225人公益性岗位就业,已发放岗位补贴186万元、保险补贴95万元。根据市就业局会议精神,扩大公益性岗位开发规模,此项工作已经在我县政府常务会通过,目前正在研究开发岗位设置,预计9月份开始宣传。
二、创业政策落实情况
1、创业孵化基地补助
目前我县有三家孵化基地,县众合养殖孵化基地(县级)、圆上圆创业孵化基地、誉达创业孵化基地(市级),三家孵化基地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为入住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场地,水、电、供暖、网络、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
2、创业带头人社保补贴
将创业带头人的政策在我县特别是商会中进行了广泛宣传,符合创业带头人条件的企业将享受3年社保补贴。2016年4户,补贴金额24万元;2017年3户补贴金额20万元;年已申报2户,还有几户正在准备材料。
3、创业担保贷款
为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自主创业人员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我县开展了小额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对符合小额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再就业人员,一次性可贷款5万元,财政进行贴息。2016年小额创业担保贷款共发放110笔,550万元;2017年小额创业担保贷款共发放93笔,465万元;2018年我县就业局、财政局与农村信用联社经过多次研究,进一步简化了相关程序,扩大了担保人员范围,增加了担保方式,全力解决创业人员资金不足问题。目前小额创业担保贷款正在发放中,已受理87户。
三、职业培训政策落实情况
2016―2017年,我县举办各类职业培训班25期,全县2033人参加了菌类园艺、电焊、家政服务等各类培训。
四、失业保险政策落实情况
1、稳岗补贴政策
2016年以来,我县执行《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享受稳岗补贴292人,发放补贴资金19万元;2017年享受稳岗补贴260人,发放补贴资金12万元;2018年正在办理中,已经受理667人,资金待市就业局复审通过后发放。
五、职业介绍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我县已召开大型专场招聘会2次。在一季度,我们与省、市就业局在我县联合召开了“春风行动”大型专场招聘会。本次招聘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现场求职人数达1300余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30人次。在第二季度,为了更好的完成就业扶贫任务,助力我县全面实现脱贫目标顺利实现,于7月9日起,组织专门工作人员,携带用工岗位到各乡镇特别是就业帮扶重点村屯开展了“就业扶贫送岗位”专场“乡村招聘会”。本次招聘会精心准备,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其中很多企业如:龙士达控股、百世物流、中国平安、富士康集团等全国500强等大型国家重点企业,以及我县重点招商企业,共计收集107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就业岗位齐全、适应性广,对技术要求不高,为广大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丰富选择机会,群众反应热烈。这种面对面把用工信息送到村屯,亲自送到贫困群众手中的形式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好政策落实篇四
假期作为学生们放松心情、充实自我、培养兴趣的时光,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双减政策”,即假期少量、有质量的方针。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我在最近的一个假期中亲身体验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改变和收获。下面我将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将我的体会总结成五个方面。
首先,假期的短暂让我更珍惜时间。过去,因为假期的长时间,我总是有暑假作业无处不在,所以我经常拖拖拉拉,浪费很多时间。而这一次,由于假期较短,我不得不按照计划进行安排,高效地利用时间。我切身体会到了时间的宝贵。我合理分配时间,每天按时规定起床,按时休息,能够借助现代化工具快速完成学习任务。这让我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并且在学业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其次,假期的少量让我更注重质量。过去,我经常会面临假期任务太多、时间太长的问题,导致学习和兴趣爱好都变得疲惫。但这一次,由于假期的时间限制,我不得不放弃一些琐碎的任务,专注于一些真正能够提高自己素质的课外活动。我报名了数学辅导班和社会实践活动,更深入地学习了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使我在假期中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第三,假期的紧凑让我更加瞻前顾后。在以往的长假中,我总是过于放松,没有计划和目标,经常导致事倍功半。但是这一次,由于假期的紧凑,我知道自己没有时间浪费。因此,我在假期开始前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会在结束前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估。这种瞻前顾后的习惯,让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时间掌控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假期中的有质量体验使我增长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假期紧凑的日程中,我参加了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交聚会。这些活动提供给我与同学、朋友们交流互动的机会,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合作、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社交体验,我变得更加开朗、自信,更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最后,假期的调整也使我更明确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在过去的假期中,我往往是漫无目的,无所事事地度过时光。但是在最近的假期中,我对将来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志愿者等,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也感受到了社会的需要。这让我下定决心,未来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学习和发展。
通过这次假期的体验,我充分认识到了“双减政策”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较短的假期时间和任务量的减少,让我更珍惜时间,更注重质量,也更加瞻前顾后。同时,假期中的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更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就。因此,我认为政策制定者应当继续推行双减政策,让更多学生享受到假期中的这种改变和成长。同时,我们自己也要珍惜机会,做好规划和准备,为自己的未来铺好基础。
好政策落实篇五
双减政策作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近日,我细读了《双减政策落实文件》,从中深感政府的用心和决心,也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双减政策的重要性和现状(200字)
双减政策是指对校外培训机构和学生过重课外负担进行整治的政策。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校外培训机构和课外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虽然以往也有类似政策的出台,但由于落实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双减政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段:赞赏政府的决心和用心(250字)
在阅读《双减政策落实文件》的过程中,我不禁被政府的决心和用心所打动。该文件中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分工和落实办法。政府立下的目标明确,时间表详细,这些都展现了政府对于推进双减政策的决心。与以往相比,这一次的政策更加细化和有力,让人对未来持有更大的期望。
第三段:存在的挑战和改进空间(300字)
然而,在对双减政策落实文件进行深入思考后,我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和改进空间。首先,文件中针对培训机构的整治标准过于宽泛,并没有精确界定何为“过多课外负担”,这给执行者留下了很大的裁量空间。其次,文中对于家长和学生的权益保护不够明确,容易导致家长和学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最后,文件中缺乏具体的监督措施和惩戒机制,容易导致相关部门及执行者的敷衍行事。
第四段:建议和反思(250字)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进一步明确培训机构整治的标准,如何综合考量课外负担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等因素,确保整治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二是注重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和意见反馈,建立相关的投诉机制,保护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增强政策的可执行性;三是建立起健全的监督和惩戒机制,对于违反政策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以震慑其他违规行为的产生。
第五段:总结双减政策的意义和期望(200字)
总体而言,《双减政策落实文件》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它为解决校外培训机构和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的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持。尽管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坚持落实文件精神,并进一步改进相关政策和实施机制,双减政策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推动教育公平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好政策落实篇六
根据安排,我们于2017年5月,先后深入我市榆阳、横山和绥德3县区的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个行政村(社区),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调查等方式,调研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情况,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情况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又是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为全局工作的重点,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人们“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保持了较低生育水平。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工作力度大、影响面广,使各项优生优育知识和妇幼保健知识不断深入人心,加之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执行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我们调查的6个乡镇(办事处)二胎及以下已婚育龄妇女占到90%,多胎育龄妇女很少,且大多数是年龄大的育龄妇女。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反映,有两个孩子就满意了,再生多了父母会受累。2017年以来,全市人口年出生率最高是9.59‰,没有突破11‰;人口年自然增长率最高5.49‰;年计划生育率最低是95.93%,没有低于95%,较好的完成了当年的人口计划,保持了较低生育水平。但在全省的位次仍然靠后,去年有所好转。
(二)优惠政策兑现到位,起到了很好的利益导向作用。独生子女保健费由原来的5元提高到了50元,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农村独女户家庭奖励扶助、农村放弃生育二孩家庭奖励、计划生育家庭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等各项计划生育优惠政策都能够及时、足额兑现。有的地方还结合当地实际,加大了优惠幅度,榆阳区岔河子乡排子湾村人均1.6亩水浇地,给双女户多留一份地,鼓励双女户不要超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注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办法。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建立和完善了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流入地共同管理、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绥德县名州镇东街社区常住人口12839人,流入人口3577人,是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严格实行了“房主、业主”负责制,对流动人口实行挂袋插卡管理,按出租房屋一房一袋,对租房户按所租房屋制卡插袋,中心户长月月摸底,及时变更信息,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管得实,效果好。
(四)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县乡有服务站,村(社区)有服务室,普遍开展了“三查”和妇女病检查服务,重点对象的“三查”率达到了98%.以上。同时加强以“三网一库”( 政务信息系统、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和人口基础数据库)为主体的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联网。横山县是“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形成了以县计生服务站为龙头,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为骨干,乡镇计生服务站为依托,村(社区)计生服务室为基础的格局,较好发挥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五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们在基层调查时发现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年,我市调整了农村生育政策,改变了原来的“两孩”政策,规定一胎生了男孩的家庭不能再生育,一胎生了女孩的家庭还能再生一胎。实际上农村真正只有一个男孩且不准备生育的家庭并不多,不少双女户也还想再生一胎男孩。干部职工超生的也不少,据调查,不少地方出现了无证结婚、非婚生育、包二奶、假离婚生孩子等现象。
(二)群众生育男孩的意愿仍然强烈,出生婴儿性别比居高不下。据我们对县、乡、村、医院近三年出生婴儿调查,性别比在100:125—100:165之间,其中一孩在100:100—100:144之间,二孩在100:158—100:250之间,多孩绝大多数是男孩。总体上看有几个特点,男孩明显多于女孩,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性别比随孩次递升;性别比失衡主要在农村。
(三)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而且将越来越严重。榆阳区2017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突破10%,绥德县2017年以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在10%以上,且逐年增加,全市2017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2.25%,突破了10%。
《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情况》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好政策落实篇七
随着我国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假期作为学生们放松身心的重要时期,也被提上了课程表。本文将结合个人经验,就如何落实双减政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第一段:理解双减政策的背景与意义
双减政策,即减负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是国家对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改革。它的出发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假期作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时间段,自然也需要遵循双减政策的原则,让学生在假期中能够更好地放松身心、培养兴趣。
第二段:合理安排假期时间,平衡学业和兴趣的关系
在假期中,我们应该是学习和放松相互结合,而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时间。在放松和娱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学业相关的书籍、电影或者游戏,以促进学习与兴趣的结合。比如,我们可以阅读一些与学科相关的名著,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或者选择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和游戏,如运动、音乐、美术等。
第三段:注重个人兴趣培养,发展多元能力
假期时光宝贵而短暂,我们可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中。可以选择参加一些兴趣班或者社团活动,发展自己的多元能力。不同的兴趣可以培养我们不同的能力,例如参加文学社团可以锻炼写作和表达能力,参加科学实验班可以增加我们的科学素养。通过扩大自己的多元能力,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还可以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充实假期生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
假期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展示舞台。我们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锻炼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参观一些博物馆、展览等,与社区居民交流,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同时,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我们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自身的广泛视野和发展潜力。
第五段:总结体会,展望未来
假期落实双减政策需要我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保持对学习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平衡学习和兴趣、培养多元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为未来的学习和人生积累宝贵的经验和能力。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减负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假期的快乐和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假期落实双减政策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解双减政策背景与意义、合理安排假期时间、注重个人兴趣培养、充实假期生活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在假期中充分发展自己,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前行!
好政策落实篇八
根据、市政府《关于对强农惠农专项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催报检查的通知》的要求,我县对今年中央和、省政府出台的强农惠农专项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自查。现将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遵照政策,坚持原则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把对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真正落实到农民群众手中,我们按照中央和、省政府出台的强农惠农专项补贴政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体现政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区别对待,分类实施,规范透明,简便易行的原则。从宣传政策,核定粮食种植面积入手,通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全面实行“一卡-通”(“一折通”)向农民发放补贴,确保了粮食直接补贴发放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工作量大面宽。我县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县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5月8日我县召集各有关单位传达文件精神,成立工作小组,布置工作任务,研究具体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了《阿克塞县2017年农民粮食直接补贴实施方案》,努力做到中心不转移,精力不分散,行动不迟缓。
三、规范操作,严格监督
今年,下达我县的各种补贴资金有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共计35万元。为确保直补资金准确及时兑现到户,我县严格执行方案确定的各项操作步骤,深入基层从核实农民种植面积掌握第一手资料做起,核实粮食种植面积、核实粮食耕种人,并于5月15日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5月25日我县开始发放直补资金,于5月28日以“一卡-通”形式全部发放,在资金发放期间,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对资金发放进行了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未发生一起上访或争议事件。这次直补资金我县共发放344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90354.72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60097.48元,享受直补的土地达到6818.6亩。
总之,我县严格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政府出台的强农惠农各项政策,做到了政策不变形、不走样、严格监督、规范操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强农惠农补贴的发放工作。
2008年6月27日
-2-
根据上级文件《关于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的要求,我们对乡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认真进行了自查,经过调查摸底,现将我镇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会议后,我乡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责任到位。为确保中央、省、市、区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我乡成立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领导小组,负责全乡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副书记、乡长郭振鹏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由乡纪检副书记长宋聚仓同志担任,成员由乡人大办、纪委办、农办、财政所、民政所等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开展。
透明化、阳光化,为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繁母猪饲养补贴已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累计下拨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资金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全部投入该两项工程建设中;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试点直接统筹资金上百万元;累计下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上百万元,其中免杂费数十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5万余人, 参合率达88.39% ,到2011年底共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15.3万元;我镇共有低保户1000余户,累计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四十余万元。
(4)强化管理,监督到位。一是我乡人大、纪委、财政、农业等部门组成督查组对各村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的村予以批评并督促其及时整改,对在工作中推诿扯皮、弄虚作假的严格按照党纪政纪条例作出处理。二是及时调处农民群众来信来电来访,热情接待来访群众,耐心讲解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消除顾虑、化解矛盾。三是以检查农村土地政策和惠民政策落实情况为重点,紧紧抓住“教育、自纠、规范、查处”等四个关键环节,扎实开展监督检查活动,全面了解掌握我乡强农惠顾农政策落实情况,切实解决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强农惠顾农政策落实,规范、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二、存在不足
1、政策宣传广度、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工作上办法不多,工作中特色、亮点不够突出;
3、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同时借鉴兄弟单位的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开展好强农惠农的各项工作,切实将此项工作做出成效。
好政策落实篇九
- 政策落实自查报告
- 关于区离休干部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 镇“保民生”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 城乡低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市委老干部局:
按照市委老干部局的要求,近日我区对离休干部“三个保障机制”的运行、“两费”的清欠、省两办[]11号文件精神落实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我区已建立离休干部“三个保障机制”,成立了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工作领导组,领导组每年都召开会议,研究落实离休干部在“两费”发放中遇到的问题,“三个机制”在我区建立运转后,离休干部“两费”得到了充分保障。
1、离休干部离休费得到保障。全区离休干部的离休费纳入财政统一打卡,优先发放,彻底解决了老干部离休费发放不及时的问题,鉴于原企业离休干部调资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离休干部不同步,老干部有意见的情况,区委、区政府授权区社保局在以后的调资中和人事局同步进行,不再另行汇报。按照上级通知要求,区还及时调整离休干部护理费、安葬费、抚恤金等标准,老干部都非常满意。
3、财政全力支持。区离休干部“两费”都已纳入财政预算。老干部增资、解决离休干部医药费陈欠和几年的一次性生活补贴及特需费等,区财政都及时安排资金。设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给全区离休干部每人每天订购一瓶鲜牛奶、每年开展一次健康检查、春节期间对离休干部及遗属走访慰问等多项活动,所需资金财政都给予全力支持。
全区离休干部离休费没有发生拖欠,由于在建立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之前,区党政机关、部分事业单位离休干部都享受公费医疗,而企业离休干部的医药费都由单位解决,加之区企业大都经营困难,所以造成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存在拖欠。经过几年来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老干部局、财政局、医保中心的呼吁支持,现在已把拖欠的医药费补偿到位,全区离休干部医药费已无拖欠。
省“两办”11号文件下发后,我区着重采取在涉及到有离休干部的企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中进行层层传达学习,层层贯彻落实的办法,并对照要求补差补缺。我区企业离休干部分布在9个部门、38个单位,由于受政策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单位多数很早就开始不景气,经过努力,这一部分离休干部的“两费”已陆续收归区级财政管理。现在,所有企业离休干部的离休费由区财政拨付,区社保局统一打卡发放,调资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同步进行;看病就医也已全部纳入医疗统筹机制,所需经费区财政全力支持。企业离休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由原所在企业的主管部门负责。
特此报告。
市委老干部局:
按照市委老干部局的要求,近日我区对离休干部“三个保障机制”的运行、“两费”的清欠、省两办[xx]11号文件精神落实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我区已建立离休干部“三个保障机制”,成立了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工作领导组,领导组每年都召开会议,研究落实离休干部在“两费”发放中遇到的问题,“三个机制”在我区建立运转后,离休干部“两费”得到了充分保障。
1、离休干部离休费得到保障。全区离休干部的离休费纳入财政统一打卡,优先发放,彻底解决了老干部离休费发放不及时的问题,鉴于原企业离休干部调资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离休干部不同步,老干部有意见的情况,区委、区政府授权区社保局在以后的调资中和人事局同步进行,不再另行汇报。按照上级通知要求,区还及时调整离休干部护理费、安葬费、抚恤金等标准,老干部都非常满意。
2、完善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体系。为了贯彻落实上级文件要求,区先后出台了《裕安区离休干部医疗统筹办法》和《裕安区离休干部医疗费统筹管理实施细则》两个文件,从xx年起正式建立了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从而保证了全区离休干部的看病就医。随着区财政状况的不断改善,老干部医疗统筹和门诊费标准也不断提高,统筹经费从开始的每人每年600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人每年9000元,门诊费从每人每年1800元,到xx年的每人每年2400元,又到xx年每人每年3600元。老干部若有大病即可住院,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小病不用住院,可凭门诊卡到门诊看病,刷卡拿药。到年终门诊费结余归己。
3、财政全力支持。区离休干部“两费”都已纳入财政预算。老干部增资、解决离休干部医药费陈欠和几年的一次性生活补贴及特需费等,区财政都及时安排资金。设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给全区离休干部每人每天订购一瓶鲜牛奶、每年开展一次健康检查、春节期间对离休干部及遗属走访慰问等多项活动,所需资金财政都给予全力支持。
全区离休干部离休费没有发生拖欠,由于在建立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之前,区党政机关、部分事业单位离休干部都享受公费医疗,而企业离休干部的医药费都由单位解决,加之区企业大都经营困难,所以造成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存在拖欠。经过几年来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老干部局、财政局、医保中心的呼吁支持,现在已把拖欠的医药费补偿到位,全区离休干部医药费已无拖欠。
省“两办”11号文件下发后,我区着重采取在涉及到有离休干部的企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中进行层层传达学习,层层贯彻落实的办法,并对照要求补差补缺。我区企业离休干部分布在9个部门、38个单位,由于受政策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单位多数很早就开始不景气,经过努力,这一部分离休干部的“两费”已陆续收归区级财政管理。现在,所有企业离休干部的离休费由区财政拨付,区社保局统一打卡发放,调资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同步进行;看病就医也已全部纳入医疗统筹机制,所需经费区财政全力支持。企业离休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由原所在企业的主管部门负责。
特此报告。
中共六安市裕安区委老干部局
xx年年6月5日
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根据《县开展“保民生”专项督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我镇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了自检自查,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我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保民生”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把全镇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大力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和推动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上。
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保民生”专项督查工作的重要性,把“保民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并与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程海镇“保民生”工作专项督察组,对程海镇的低保补助资金、良种补贴、“五保户”供养费、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费、中小学生生活补助等涉及城乡居民的各种政策性补贴和补助的发放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确保了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加强监督检查
党的xx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纷纷出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镇党委政府狠抓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实。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加大对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宣传单、宣传栏,积极宣传国家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掌握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信息安排生产。向农民解释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
为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一是定期不定期采取专项督查与全面检查、明查与暗访等多种形式,对涉农收费、教育“一费制”、筹资筹劳以及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进行了检查与督促。二是加强了对扶贫项目工程和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等15项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聘请一至两名村民代表全程参与施工过程,实施实时质量、资金使用监督,确保了我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再获丰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三、各种补助和补贴及时足额发放
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21324.2元;发放小麦良种补贴资金27344.10元;发放综合直补资金1742096.78元;发放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8600.00元、发放退耕还林现金补助资金136342.00元、发放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补助资金1636104.00元;发放农村低保167760.00元;发放城镇低保384486.00元;扶贫资金支出477400.00元;全镇共补贴机具297台套,使用补贴资金指标90.7万元;享受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特别扶助等政策,发放奖金及补助20.61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175.76万元;中小学生生活补助费84.15万元。未发现有违规和违法现象,全部政策性补贴和补助发放到位。
四、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我镇的“保民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1、对惠农政策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2、对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下一步的打算
1、加强保民生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2、监督落实好中央、省、市、县的各项保民生政策的落实,提高监督实效。
3、进一步加强各项保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
市纪委、市农工办:
按照安纪办函〔xx〕13号通知要求,我局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方法,对我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城市居民低保工作于1998年开始试点,xx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我市城市居民低保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我市农村低保工作也启于1998年,省上给予一定资金,按照低标准、小范围、快起步的原则,先后有8个县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按县、乡、村4:4:2比例筹集农村低保资金,但由于没有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加之其他一些客观原因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政策的变化,乡、村按比例的资金无法落实,迫使大部分县不得不停止农村低保工作,没有停的几个县也是占用救灾救济款维持现状。为了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于xx年逐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我市城乡低保工作发展至今经历了试点探索、典型引路;建立制度、全面推行;规范管理、应保尽保三个阶段和7次提标扩面,城乡低保政策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城乡低保工作开展情况
十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关心指导下,在贯彻落实十个中央1号文件、xx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城乡低保的惠农政策上做了大量工作:
1、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近xx年来,我市城乡低保最低限定保障标准稳步提高:xx年10月1日,全市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元/月·人统一提高到130元/月·人;xx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45元/月·人;xx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65元/月·人;xx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265元/月·人,从10月1日起又提高到295元/月·人,农村低保最低限定标准从1196元/年·人提高到1600元/年·人;xx年10月1日起城市低保标准由295元/月·人提高到325/月·人,农村低保标准由1600元/年·人提高到1840元/年·人;xx年10月1日起全市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345元/月·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020元/年·人。目前全市25033户,49274人城镇低保和112806户, 253440人农村低保群众从中受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总体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2、健全了组织领导,强化了政策宣传。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了基层工作人员,市民政局设立了社会救助科,县区民政局设立了低保股,各乡镇成立了民政站(所),配备了工作人员2-3人,保证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正常运转;各县区先后制定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使低保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组织实施城乡低保提供了制度保障;围绕城乡低保保障范围、申报审批程序、保障标准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采取业务培训、印发资料、召开会议、广播电视、公布咨询电话等有效形式,加强了低保政策的学习宣传。
3、规范了程序,比较合理地确定了对象。各县区结合实际,按照农村低保属地管理原则,以户为单位,统一家庭收入核算口径,核定家庭收入。在对象确定、申报和审批上,大多数县区、乡镇坚持了“一评三审三榜”的运行机制,基本完成了“户报、村评、乡(镇)审、县定”的规定程序。由于我市贫困面大,需保障的困难人口多,财政拮据配套资金少,贫困居民一次性全部纳入不现实。通过摸底调查,认真测算,本着低标准起步,小范围启动,再逐步扩大的原则,根据低、中、高山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对温饱线以下的城乡贫困居民进行分类施保、分档补差。对痴、呆、傻、残民政救济对象予以重点保障,对生存环境恶劣或因其他原因致使生活暂时难以维系的一般贫困户也纳入保障范围。在低保实施中县乡都健全了低保档案管理制度,对城乡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进行分类排队,登记造册,实行一户一档,并按照县有档案室、乡有档案柜、村有低保台账的标准完善设施、规范管理,及时掌握收入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努力探索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模式。
4、加强了监管,力保资金安全。为规范资金运作程序,各县(区)财政局、民政局联合制定了《城乡低保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县乡两级建立了低保专账,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全市城镇低保和部分乡镇农村低保实现了财政一折通发放,对因年老体弱、智障、残疾的对象,乡镇委托村组党员干部及监护人、包帮人监督使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申报时无法准确核实家庭收入。目前低保家庭收入核查主要依靠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开展,并通过张榜公示等手段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现阶段居民隐性收入、隐性就业、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家庭收入情况复杂,除了带有共性的银行存款无法核实、务工收入难以核实外,低保对象的饲养收入、农作物收入的估算也难以做到绝对准确,很难准确的测算低保户家庭收入,导致部分不符合低保标准的家庭享受低保。
2、审批程序不够规范。尽管去年以来虽三令五申强调低保由镇办审核,县区民政局审批。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力量不足,审核、审批主体责任一直未能完全落实,部分地方仍依赖于村主任。
3、民政系统人员编制不足。基层民政干部少、工作量大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市仅有镇办民政干部313人,其中兼职151人,平均每个乡镇1.6个民政工作人员,却承担了对近45万多人的经常救助任务,管理着每年逾8亿多的救助资金,人均服务对象达1400人,人均管理资金达26万元。其工作量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极不相适应,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随着社会保障和社会建设职能的不断扩大,民政工作的范围逐步拓宽,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他们既要承担民政工作的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区划地名、老龄工作等,同时,还要承担基层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直接影响到城乡低保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4、部门之间数据未实行共享。基层低保人员信息与银行存款、房产、税务、公安、车管所等部门未实行数据共享,低保户存款、房屋、车辆状况无法掌握,管理人员仅能根据低保户提供的劳务、种植收入等简单数据核定其是否具有享受低保的资格,同时由于未与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实行数据共享,民政部门不能及时掌握低保人员死亡信息,出现了极个别的低保户已经死亡继续发放低保金的情况。
我市是一个贫困地区,各级财政都很吃紧,但在五保供养政策执行方面,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五保对象的吃、穿、住、医、葬基本得到保障。近年来,全市先后新建、改建、扩建、在建农村敬老院200所。其中:县级中心敬老院10所,区域性敬老院53所,镇敬老院137所,保留村级农村五保集中安置点127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床位达到23000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1992人,入住率95.6%,占50633五保对象的43.4%。全市落实管理人员编制250个,现有正式工作人员259人,临时聘用人员986人。集中供养标准由最初的360元/人·年提高到现在的5200元/人·年。实现了五保集中供养工作的新跨越,得到各级党员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极大地提升了全市民政工作的地位,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一)五保供养政策标准实施情况
1、五保供养政策制定出台情况。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民政部出台了《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令〔1997〕1号),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xx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在政策衔接、资金落实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困难,在落实“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种情况,xx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重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现行的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将农村五保供养由农村集体供养转为财政供养,把五保对象的吃、穿、住、医、葬以及未成年人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xx年11月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布了《陕西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自xx年12月1日起施行。xx年我市五保供养标准为1400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1200元/人·年);xx年五保供养标准由1400元/人·年提高到1640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1440元/人·年);xx年提高至1856/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1656元/人·年);xx年9月21日,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做好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工作有关意见》(安政办发〔xx〕115号),将五保供养标准由1856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1656元/人·年)提高到2104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1904元/人·年);xx年11月30日,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提高全市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意见》(安政办发〔xx〕171号),从xx年10月1日起,将五保供养标准由2104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1904元/人·年),提高到3200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3000元/人·年);xx年3月6日,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提高全市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意见》(安政办发〔xx〕14号),从xx年10月1日起,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4200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4000元/人·年),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4000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3800元/人·年);xx 年11月20日,市政府批转了《关于提高全市社会救助标准和实行电价补贴的通知》(安政办发〔xx〕147号),从xx年10月1日起,我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最低限定标准提高到5200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5000元/人·年),分散供养最低限定标准提高到4700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4500元/人·年)。
2、五保对象医疗情况。按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扶养人无扶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条件,严格审批程序并颁发《五保供养证书》。分类确定包帮责任人和监护人,加强供养金管理,确保供养金及时足额到位。每年投资300余万元将五保对象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疗报销后,民政兜底,全额报销,实报实销,解决了五保对象看病难等问题。
(二)、全市敬老院建设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审时度势,用足用活政策,积极推进五保供养工作,敬老院建设工作得到良性发展。一是争取闲置资产,建设敬老院。抢抓撤区并乡、撤并学校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争取闲置资产划拨,改建了一批敬老院,为敬老院建设赢得了先机,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争取了主动。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敬老院建设。充分发挥福彩公益金的撬动作用,出台了奖励办法,把敬老院建设列入年度考核,强化考核机制,加强了项目管理,建设了一批有带动作用的敬老院。三是化灾为机,加快敬老院建设。汉滨区紧紧抓住xx年“5·12”地震灾害之机,紫阳、岚皋等县紧紧抓住xx年“7·18”洪涝灾害之机,把五保户建房纳入灾后恢复重建之中,先后共投入救灾资金近亿元,用于敬老院建设。在工作中,苦口婆心、耐心争取,为敬老院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地盘,提高了建设水平,加快了建设步伐。汉阴、石泉、紫阳、宁陕4县借“5·12”地震重灾县之机,积极争取把县级中心敬老院建设列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修建了4个有影响力的县级中心敬老院,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四是争取民生项目,发展敬老院。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紧紧抓住中、省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多方协调,争取敬老院建设项目。同时,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个项目,做出成效,为后续的项目争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赢得了先机和主动权。平利县民政局先后多次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出面汇报,先后多次赴省汇报,得到省上领导的高度关注与支持,累计投入1200万元完成了中心敬老院高标准的建设项目,为全省、全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全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维护经费落实情况
由于我市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无法将五保供养机构运转维护经费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予以解决。
xx年汉滨区本级财政安排251万元作为全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全年的运转维护经费和服务人员工资。敬老院年需运转维护经费:14所区域性敬老院平均每所需要40万元,需560万元;17所镇敬老院平均每所需要30万元,合计510万元;31所敬老院共需运转资金1120万元,资金缺口为869万元。
石泉县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维护经费尚未全部纳入县级财政保障范围,现仅将聘用人员工资纳入县财政,其他费用尚未纳入县财政。
岚皋县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维护经费未纳入县级财政保障范围。18所敬老院年运转维护经费最低需要66万元,22个供养点最低需运转经费30万元,此项共计需要资金96万元。以上三项共缺资金256万元。
汉阴、旬阳、白河三县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维护经费已纳入县级财政保障范围。由于县级财政困难 ,财政安排资金有限,也难以维持运转。
(四)存在问题
我市五保供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更好地保障五保对象的吃饭、衣被、住房、医疗、安葬等,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服务设施仍然落后。我市大部分敬老院建于二十一世纪初期,有些敬老院属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由于灾后时间紧,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投入有限,建设规模小(大部分占地3亩以下),功能设施不全,有些达不到抗震要求标准,亟需改建和扩建。主要是对加强五保设施建设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市财政困难,全市敬老院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不畅,从而导致我市五保供养服务设施严重滞后。我市15.6%的集中供养率虽然高于全省的4.7%,但远低于全国26.7%的平均水平,可见我市的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2、敬老院管理仍然存在缺陷。目前,我市各敬老院管理人员基本都是临时工,岗位不稳定,没有专业素质,主要负责住院老人日常生活料理。全市敬老院仅有正式工作人员259人,聘用服务人员986名,其中护理员521人,医务人员36人,工勤人员323人。护理员的日常工作包括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还要负责供水供电、清洁卫生、做饭洗衣、病员护理、日夜值班等多项内容,护理质量可想而知。由于管理人员待遇低、人手少、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很多人都不愿意到敬老院工作。目前,虽然我们市从去年起将敬老院管理人员每人每月800元工资列入市财政预备安排,但护理员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三项还没有得到保障。
3、五保对象就医护理费用无处列支。五保对象生病住院后需要专门的护理人员,但护理经费无处列支。
好政策落实篇十
为切实做好我校学生放学后延时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无法按时接送孩子的难题,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全面推进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经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后,特制定“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针对我校下午放学后存在接送难问题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是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学校规定的课程教学之外开展的便民性服务措施,是坚持以生为本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改革举措,更是主动回应家庭需求,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我校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学生自愿原则。在家长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家长根据家庭所需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
2.坚持公益服务原则。学生延时服务应充分遵循公益性、服务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
3.坚持安全至上原则。各班、小组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保工作,做到有人监管、有安全措施、有统一组织,确保师生安全。
为确保放学后延时服务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开展,成立放学后延时服务工作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课后服务对象:课后服务工作主要针对放学后家长接送困难、在家无人照料的学生。
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校工作日早上上课前、午间休息和下午放学后(周四教师学习除外),一般情况下冬季到17:00,夏季到17:30。
下午放学后以有组织的社团活动及其他学习活动为主。
课后服务内容:主要内容有辅导学生有效完成作业,并进行重点、难点的指导和辅导;带领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影片和学习资源;在各个开放书架、班级图书角或是图书馆进行自主阅读;带领学生参与各类科普、体育和娱乐游戏、社团等活动,也可以安排其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育人课程。
课后服务程序:我校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坚持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学校事先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建立服务内容公示、学生选择、家长申请、班级审核、校长审定、学校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由家长向学校提出托管申请,学校审核申请并与家长签订相关协议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分工。
1.高度重视。学校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工作,成立专门服务工作机构,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服务事项,纳入学校工作常规,加强领导,精心策划,认真实施。各班主任及值班教师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切实将放学后延时服务作为一项分内工作,组织好,服务好,真正让延时服务成为学校的实事工程。
2.健全制度。建立健全放学后延时看管服务工作相关制度,包括学生看管申报审批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理机制等,确保课后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3.规范管理。放学后延时服务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条:
(1)坚持长自愿、公益服务原则,严禁以任何方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
(2)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不得将看管服务工作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不得进行集体补课或举办各种学习兴趣班。
(3)不得与社会机构合作进行有偿服务。
(4)看管教师要做好看管记录,详细记录每天看管情况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救助并通知学生监护人,确保学生安全。
4.考评表彰。为提高课后服务的管理成效,学校将制定有关课后服务工作考核办法,将管理人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好政策落实篇十一
在新时代,中国政府提出了扎实有效的“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推动经济的发展。为了确保政策的顺利落实,政府制定了相关文件,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布。近期,我有幸接触到了其中一份关于双减政策的落实文件,深感这一政策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对其中的措施和目标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文件明确了政府对于双减政策的重视程度。文件的开头就提到了政府对于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的决心。作为一份落实文件,政府以此来向社会明确表态,力争提高政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政府非常关注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一方面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这份文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落实,为实现政府的目标做出具体的安排和部署。
其次,文件对于减轻企业负担的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文件明确提出要减少企业的税费负担,降低社保费率等措施。此外,文件还提到了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手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得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政府希望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再次,文件明确提出减轻居民负担的目标和措施。文件提出要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此外,文件还强调要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低保、医保等社会救助力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和合理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通过减轻居民负担,既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也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这对于一个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文件还提出了各级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效能。政府作为双减政策的执行主体,只有自身建设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文件强调要落实依法行政原则,加强行政审批、公共资源配置和市场监管,提高政府的决策科学性和公正性。这不仅可以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也可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改革创新。通过政府自身建设的提升,将给双减政策的实施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推动力。
最后,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要注重宣传,加强对双减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只有将政策宣传到位,让企业和居民真正了解政策的内容和实施细节,才能够推动政策的落实和效果的显现。政府要发挥各种渠道的优势,积极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宣传政策的宗旨和目标,并向社会公布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文件。通过积极的宣传,政府可以提高政策的知晓率和认同度,将政策落地落实的动力不断传导下去。
总之,这份双减政策的落实文件让我深刻感受到政府对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性。政府以此表达了对于双减政策的重视和决心,并制定了具体措施和目标。政府希望通过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光有好政策还不够,重要的是如何将政策真正落地落实。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注重宣传和对政策的解读,激发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好政策落实篇十二
近年来,双减政策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我深刻认识到双减政策对于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实施双减政策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深入实施减税政策
随着国家推动落实减税政策,我的单位也加大了减税政策的落实力度。我们认真落实各项减税政策,从降低企业所得税、缴纳社保费等方面入手,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政策的实惠。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减税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到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把握。
第三段:积极响应并落实减负政策
双减政策除了减税政策以外,更重要的是减负。我在工作中时常思考如何通过减负政策让企业更好地发展。我们在落实减负政策上也非常积极主动,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个体的差别,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和政策。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落实减负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提高经济效益,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四段:注重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落实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的实施,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协同合作。我所在的单位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加强配合,确保政策的顺利落实。同时,我们也不断接受来自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落实方式,弥补政策执行中的漏洞。
第五段:总结体会
通过落实双减政策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更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和民众的引导和培育力度,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政策调整;同时,政府也要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和督查工作,确保政策能够切实落地,取得实效。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推动双减政策深入实施,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好政策落实篇十三
2011年,全地区民政工作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绿色民政、阳光民政、满意民政”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区党委召开的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大会及地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地委、行署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个主题,认真落实“一个供养、两个低保、四个补助、六项救助”的惠民政策,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上办实事,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求实效,在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上出实招,在社会事务管理上创实绩,各项工作取得全面进步,充分发挥了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为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小康阿里、平安阿里、和谐阿里、生态阿里”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认真开展了创先争优和加强基层建设年等主题教育
活动,成效显著
根据区地两级党委基层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我局驻村组于2011年**月至今按要求进驻结克村开展驻村工作。在近六个月的时间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积极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立足基层实际,举办各类宣讲活动;多措并举,解决实际困难;协助村委会制定村务公开和村级长远发展规划等各项有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工作。采取调研村情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制定思路与落实实体项目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突出真实实力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落实牧民经济合作社等**个项目,投入资金达**万元。为民办实事折合人民币**万元,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地区基层建设年表彰大会上,我局驻村工作组被评为“先进集体”。
二、深化改革,推进优抚安置、双拥工作的深入开展 今年以来,我地区优抚安臵工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民政厅优抚安臵处的具体指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再写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新篇章。
助资金**万元;下拨2011年上半年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万元。同时强化责任,认真做好优抚对象的日常管理和抚恤工作,按期足额发放生活定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三、加强社会救助,推进城镇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救灾救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抗救灾工作。一是截止目前,从区民政厅争取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万元,给各县下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万元;二是从新疆采购**万元救灾物资用于补充地区和七县救灾储备库;三是对地区救灾储备库进行全面清理和分类,建立健全了救灾物资明细账;四是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由我局牵头,地区相关部门参加,共同开展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知识宣传活动。五是按据我地区实际,我局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阿里地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
(三)五保供养工作。目前,全地区纳入五保供养范围的的五保供养对象**人,(其中老年人**人、未成年人**人、残疾人**人)集中供养**人,分散供养**人,每人每年供养标准为**元,五保户一次性生活补助**万已全部落实。
(四)城乡医疗救助。今年,我地区进一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力度,提高救助资金比例,不断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切实解决了群众就医的实际困难。今年, 全地区农牧区医疗救助累计救助**人次,救助资金**万元;今年到位资金**万元。城镇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对象城镇特困居民医疗救助累计救助**人次,救助资金**万元,今年到位资金**万元。
(五)大学生救助工作。今年,我地区考入大学的困难高校毕业生共有**名,其中考上重点大学的有**名,救助资金为**万元;考上一般大学的**名,救助资金为**万元。共计**万元。
(六)临时救助工作。2011年我地区临时救助**人,救助资金**万元。
项目待明年实施。
(八)孤儿生活得到全面保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为健全孤儿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孤儿合法权益,根据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发放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补助金的通知》精神,今年我地区对**名孤儿按每人每月**元的补助标准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万元。
(九)福利事业发展成绩斐然。今年共到位社会福利事业项目资金**万元。其中儿童福利院改扩建**万元;普兰县社会福利院改扩建**万元;措勤县社会福利院附属设施**万元;噶尔县社会福利中心**万元;改则县社会福利中心**万元;日土县社会福利中心**万元;地区未成年人救助中心**万元。
(十)福彩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今年根据自治区福彩中心的的总体要求,我局重点检查了彩票销售设备的检查和运行调查。同时结合目前福彩销售运行情况和实际需求增设了两个销售点。截止到9月29日我地区销售电脑型福利彩票**万元;即开型彩票**万元。
(十一)认真开展城市流浪乞讨救助工作。2011年1月-8月期间我地区共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人,支出救助资金为**万元。其中区内藏族遣返**人到措勤县男性**人,女性**人,未成年人**人;救助区外汉族到阿里打工、寻亲、出逃人员**人次,全部为男性。
(十二)发放老年人健康补助。对80-89岁的**名老年人按每人**元发放**元;90-99岁的**名6老年人有每人**元发放**元;100岁以上的**名老年人发放**元。共计发放老年人健康补助**万元。
四、2012年民生重点
2012年,全地区民政工作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一个供养、两个低保、四个补助、六项救助”政策,实现“一保障、二确保、三兑现、五落实”的工作目标,以提高“三个群体”生活保障水平,加速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为着力点,促进中央关于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民政事业新的发展。
(一)根据自治区《》,认真调查摸底农村低保,制定出农村低保实施意见并上报行署。
(二)继续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在保持五保供养应保尽保和“按标施保”的基础上,加强敬老院管理。
(三)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抓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落实,降低救助门槛,扩大救助面,提高救助水平。
(四)抓好救灾救济工作,重点抓好我地区易灾乡村救灾库房项目的建设以及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落实。
(五)继续抓好城乡低保家庭子女上大学资助工作,确
保每位考上全日制大学的低保家庭子女都能上大学。
(六)继续贯彻落实好《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及时兑现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和退役士兵安臵工作。
(七)进一步加强孤儿救助工作,落实工作措施,完善管理办法,使国家孤儿救助政策落实到实处。
(八)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重点是抓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
(九)加强福利彩票发行管理,积极挖掘市场潜力,努力提高发行量,争取筹集更多的福彩资金。
(十)进一步加强临时救助工作,完善管理办法,使临时救助政策落实到实处。
(十一)加强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建设健全,推进基层老龄工作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阿里地区民政局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