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论文(模板20篇)
爱与关心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要珍惜和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总结的内容要有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重复或过多的废话。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这是每个学生都要探索的课题。以下是专家给出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十个建议,请大家参考。
统计分析论文篇一
【内容摘要】由于公共艺术不同于建筑、环境艺术等功能性为主的专业,亦有别于艺术性和纪念性极强的雕塑专业,因此其模型的创作也有独特性。一般在实际应用前的设计阶段,除去对公共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创作之外,就其方案的实施与作品效果的深入研究,需要借助模型实体的辅助来完成。因此对于公共艺术而言,模型的设计和研究成为其作品落实和完善的必备过程。作者认为,需要在传统模型概念的基础上,与公共艺术这一新兴专业相结合来探究其模型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从而推动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进而使整个艺术设计领域形成一个更完善的体系。
公共艺术顾名思义是由“公共”和“艺术”组成的。“公共”代表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公众的”是社会的主体,即大众的;“公共的”是共有、共享的概念;“公开的”是说信息观点要公布于众。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公共性。公共艺术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包括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观念、以艺术为媒介构建或者反省人与环境新的关系,其不仅是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根据。
城市化背景下,公共艺术是为居民生活环境空间提供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作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共艺术已经融入到城市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的成长需要依托一定的成长环境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作为公共艺术模型设计的灵魂的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在一定的设计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一)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在人群的生活空间中影响人们生活行为的客观存在,对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方向和目的具有决定意义。在具体时期和地区的独特环境中,不同的人文活动和社会形态会产生各异的地域性社会环境要素,从而影响一定范围内的艺术创作。
(二)人文活动。
人文活动指在一定范围的区域中,人们依据生活习惯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要使其与相近人文活动中的人能够各得其所、相对独立,又要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关照。
(三)人群结构。
人群结构指在一定活动范围内从事相关活动人员的关系网络,由于性别、职业等不同,可分为单一活动群体、简单关联群体、网状关联群体及自由群体。单一活动群体是指由单一公共活动组成的活动群体,如学校、军队等固定群体;简单关联群体是指有线性联系的`合作群体,如商业群体;网状关联群体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有复杂交织关系的群体互相活动组成的相对稳定关系;自由群体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没有特定活动方式的群体,如广场中的活动人群。
二、公共艺术设计思路。
公共艺术进入消费市场,其艺术设计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可选性、实施性和灵活可变性。而任何的设计都需要在一定的步骤和思路下进行,才能使该设计有条不紊,思路清晰。
(一)以市场供求为依据。
设计者要有经济头脑,学会掌握社会信息和市场信息。以市场的供求为依据,以买方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前提,按使用对象和人群结构设计出多标准、多类型、多档次的系列化作品,使其投入市场后具有可选性。
(二)造型设计要具有灵活可变性。
公共设施是耐久消费品,为了适应几十年使用周期中人们对审美要求的变化,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在保证时代特点和经济的前提下,适应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结构、不同人群活动类型发展状况的需求。
(三)设计要具有可实施性。
公共设施是在公共领域中展现地域价值观、提升艺术品位的设施,除去具有功能需求、艺术美感,还需要在比例、色彩、运输、安装等方面与周围环境和自身结构的协调统一。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纸面绘制方案按比例进行模型设计,作为实施性的探讨和研究。
三、公共艺术应用模型设计特点及要求。
模型是根据设计图样或设计构思,按缩小或者放大的比例,用易于加工的材料制作成的样品,用于表现设计的具体面貌。由于资金、环境、技术等实际情况的具体限制,很多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只能停留在模型设计阶段,可见模型设计对于公共艺术的作用之大。
(一)模型设计随着设计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公共艺术模型的设计应针对实际设计需求进行变化。在设计方案确定的前提下,按同等比例进行缩放,以展现实际设计效果,应根据艺术效果选定不同的比例。1.模型比例对于以显示环境活动特色为主的公共艺术设计,针对的主要是感官刺激,因此一般体量较大,大多模型选择缩小比例。但作为指导设计深化与后期施工安装的模型设计,应尽可能具有设计预想的细节表现。因此,不可局限于固定的比例,应按照表达的复杂程度,选择尽可能表现主要设计细节的比例。2.模型材料模型制作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材料,模型的材料会影响模型设计的质感、形态、表现效果。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针对设计本意所体现的艺术效果,选择恰当的模型制作材料,成为模型设计效果成败的关键。就造型而言,在面对平直简洁的造型时,可选用质地较硬,不易变形弯曲,但容易打磨的材料,如模型板、木料、玻璃等。若设计的随机性较强、需要根据设计者的需求随时变化和修改,则应选择可塑性较强的材料,如abs板、有机玻璃板、纸、草等,甚至是电线里的铜丝、牙签。凡是能用来表达形体的,都可以加以利用,而且材料的范围还会随着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不断扩展。因此,对模型制作人员而言,要在多种材料中进行最佳组合,在了解和熟悉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材料,做到物尽其用。在模型的设计中,材料色彩的感觉也是对设计效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在同等体积下,色彩深浅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因此,在有扩张力的视觉效果中,应用明度较高的材料进行表现。而深色多有神秘的感觉,因此在某些科技色彩较重的模型设计中,适当采用深色材料可以增强设计的神秘感。同时,色彩对温感、平衡感、重量感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制作者根据科学合理的设计构思,最终拟定合理的模型设计方案。通常对于表现设计方案最初阶段的模型,应使用方便快捷的材料、工具,用简单的工艺对方案的整体形态、空间关系进行塑造。在概念草模阶段力求快速、准确地表现形体的基本关系,反映界面和体量的关系。在扩展模型阶段,探讨与完善设计方案。其中,框架结构制作多用木质、金属、塑料等线形材料,反映内部构造以及建筑的支撑关系;体块结构多用石膏、泡沫、板材或黏土材料,快速、有效地反映形体外部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进一步推敲设计方案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模型尺度随设计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模型设计作为作品落成前的参考研究方法而言,需要在整体效果上模拟真实效果,这就需要选用合理的比例尺度:过大则耗时耗力,过小则难以展现细节。总体而言,为研究整体效果而设计的模型,应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度,便于设计者对其整体观察。而对具体设计细节要进行探究的模型,则需要选择较大的比例尺度,至少应以满足双手操作的空间来完成细节模型的设计。模型设计的另外一个功能在于展示设计效果,而非单纯作为设计者的设计工具。这就需要从观察者的角度寻找合适的比例,若作品威严庄重,如纪念性雕塑,需要选择较大的模型比例,增加观察者心中的厚重感,并以对称的布局方式来摆放;而对于灵动活泼的公共艺术作品,或者面积较大的作品,如秦皇岛的红丝带广场,则需要用较小的比例模型来体现整体的设计动感,让观察者明白整体的设计意图。
(三)模型的表现随着设计目的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者的目的,往往是公共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不同的设计目的会影响到设计作品的方向,而作为表现设计者设计思想的模型设计,也需要随着设计者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公共艺术广泛应用于生活环境之中,从其作用分类可以归纳为功能性作品,如装置艺术;精神性作品,如城市雕塑。在功能性作品中,模型设计需要表达作品的功能属性,让作品具有功能性和多变性,同时赋予其设计美感。精神性作品主要体现作品所在环境的文化境界和艺术品位。因此,在这种模型设计中,往往更加偏向于对形体美感的把握,设计的空间比例更加以精神需求为主,同时能够从模型中体现出所处环境中人们的精神文化认知共鸣。
结语。
当前,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的应用范围,从建筑领域发展到越来越多的工艺美术和工程技术领域,为越来越多的专业研究和商业活动提供服务。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以人居环境为服务目标,应用范围广泛且发展潜力较大。在这一领域的设计研究过程中,需要模型设计作为设计者思想展现和进行更深层次设计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唱瑞芬.模型制作与创新设计[j].大众文艺,(22).
[2]蒋健武.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制作课程的必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10).
[3]钱媛园.环境艺术设计模型包装材料与工艺浅析[j].中国包装工业,(13).
[4]王智睿,贺庆文.模型空间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3).
统计分析论文篇二
供给国家行政管理费,乃是公共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任何生产方式、任何经济运行模式下,都不会改变,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论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及范围。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
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为行使其最基本的职能所必须花费的一项支出,即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
(二)行政管理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却有其特殊性。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是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在一起实施的,政府为管理好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规模庞大的国有经济,就必须设立诸多的、按行业或按产品分工的经济主管部门。
进入经济改革时期后,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一方面,适应旧体制运转需要的旧机构,一时还不能大幅度缩减;另一方面,为适应新体制运转需要,又不得不增加一些新职能机构,这样,就带来了行政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前所未有的膨胀。这种状况不仅是我国建国以来绝无仅有,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有两个指标: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前者可直接通过行政管理支出的货币金额反映。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额由1978年的52.9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71.05亿元,年平均增长达到20.04%。从这些数字能够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不断加大,总量逐渐增长。
下面结合中1978-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具体数据来重点介绍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和行政管理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
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反映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大,国家行政管理占用社会资源就越多。由上面的图表可看出,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近几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1978年,这一比重只有4.71%,到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9.38%,之后五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在10%以上。
行政管理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这一指标,体现出国家社会经济总量中政府部门所耗费的资源情况。其值越大,表明社会经济总量中用于政府行政管理的社会资源就越多。通过表1观察出,在之前,这一比重在大约1.5%-2.5%之间波动,之后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其中,在2005年达到最高点3.52%,究其原因,这应该是得益于近年来我国部门预算管理改革以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推进。然而,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依然存在规模偏大的问题。
统计分析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发电企业特别是火电企业在节能调度市场环境下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适应市场,做好电量预测和电煤采购价格的规律分析,对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目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讨论各经济指标与重庆市全社会用电量的相关性,建立重庆市全社会用电量回归模型,并与其他回归模型对比;研究全社会用电量与统调电网用电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形成发电量预测方法。从电煤的量价两个角度讨论重庆地区电煤价格的变化趋势,为当地火电企业电煤采购提供参考。
0前言。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开发最重要的战略部署、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发展中心,自1992年以来除亚洲金融危机外gdp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按可比价格年均增长11.6%,2008年gdp总量达到5099.66亿元,人均gdp18025元(按常住人口核算)。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用电量水平也持续稳步增长。2008年全社会用电量为485.56亿kw?h,人均用电量达到17172kw.h,年均增长8.07%。
特别是重庆地区成为国家战略后方,在国家城乡统筹建设示范基地和在两江新区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在2020年前重庆市仍将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作为重要基础产业的电力工业必须与之保持良好的匹配发展。就发电而言,火电企业作为电力市场主体中主要的市场成员,在节能调度的大环境下和日益高涨的电煤价格情况下,需要通过充分应用统计分析的相关方法,来加强电力和电煤两个市场的预测,找出相关规律,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计划安排。
1统计分析在重庆地区电量预测中的应用1.1重庆全社会用电量的预测全社会用电量是一个多因素的宏观数据,是受当地的经济发展总量水平、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节约环保新技术的使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等,以及诸如气候状况等非经济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它不仅取决于当期上述变量,诸如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投资总量和投资的结构)也将在未来影响全社会用电量的总量水平及其构成。
除非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变化,宏观经济渐变而具有惯性,宏观经济数据之间的关联也同样渐变而具有惯性,这就使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来进行预测全社会用电量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常用电量需求预测方法有:电力弹性系数法、万元gdp电耗法、人均用电量法、横向比较法、投入产出法、分部门预测法等。对重庆市主要经济指标和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分析,gdp总量及其构成对全社会用电量具有较高相关度。以已知区域历史各年用电量,以及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拟合用电量与gdp之间的回归公式。对比发现:线性回归比指数回归、对数回归、幂函数回归具有更高的拟合度,预测准确率也高于电力弹性系数法和万元gdp电耗法。
1.1.1回归模型样本选取采用重庆市1991—2008年共17年历史资料作为样本系列,内容包括gdp(分产业构成)、人均gdp、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gdp电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全社会用电量等,其中剔除了2006年引起国内关注的百年不遇干旱对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不合格数据,基础数据见表1。
1.1.2重庆市全社会用电量与其他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对比全社会用电量与经济发展总量及其构成、固定资产完成情况、常住人口数量、万元gdp电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等因素有关,本文采用eview6.0对表1中数据就用电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按照相关性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如表2所示。
全社会用电量在一个侧面表明社会经济的活跃程度。
上述相关系数或可阐明:
(1)重庆gdp构成中,第三产业占据相当比重,对期间gdp增长的贡献率较高,且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一并与迎峰度夏气候有正相关性,使对全社会用电量的相关系数最高。《重庆市2008年统计年鉴》表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对gdp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0.5%、51.9(工业43.4%)和7.6%,对gdp增长拉动分别为4.8、6.1(工业5.3)和0.7,与全国平均有较大差异。
(2)重庆近期城市化改造加速,建筑行业高增长和在经济总量中不低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区域社会经济活跃程度,使其具有全社会用电量较高的相关性。反之,尽管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在gdp中的具有最大的体量,相关性次于建筑业,期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16.3%(工业16.6%、建筑业15.1%)。以2008年为例,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2.3%,同比增速为24.9%。
尽管第三产业、建筑业与用电量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但在重庆地区选取gdp作为变量对全社会用电量预测,表2重庆市全社会用电量与其他经济指标相关系数对比相对而言显然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因为这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线性关系。一个模型涉及参数过多,尽管拟合优度更高,但那只能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模型,因为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参数预测太多、或者采用衍生参数,反而会给整个模型的预测带来更大误差——系统的误差是由逐个环节的误差累计决定,环节越多误差越大。
1.1.3重庆市全社会用电量回归模型建立考虑到重庆市各历史时期产业结构和用电水平的差异,就2000-2008年经济增长进行回归,且同样剔除2006年相关数据。本文一并采用指数、幂函数、对数模型进行回归,其中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i=a+bxi,i=1,2,……,n。其中a和b为回归系数。这里,xi和yi(i=1,2,……,n)均是重庆市已有gdp和全社会用电量历史数据。
表3回归系数及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表对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相关系数r,其中线性回归r值达到0.9868,eviews6.0测试prob实际显著水平校验0.000006,说明上全社会用电量与gdp之间具有很高相关性,该拟合具高置信。
利用上述模型对2009年实际数据进行检验。2009年重庆实现gdp增长14.9%;为回避09年全国gdp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带来的影响,以重庆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gdp和统计分析在火电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胡荣权,等2009年14.9%gdp增幅代入回归模型,得到2009年全社会用电量为547.6217亿千瓦时,与中电联发布的532.3325亿千瓦时相比,误差为2.87%。
表4重庆市2010年前主要年份全社会需电量预测表(1)预测表明2009年、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幅分别为10.66%、10.37%,较样本期间7.79%的年均增长率略高,符合用电量增长规律,锲合近年来重庆意识到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够而逐年改善的情况。重庆市统计局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其他分析资料印证了这一点,期间4万亿的投资拉动重庆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5%,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相当比重。
(2)从单位gdp产值用电量来看:重庆市2005年为0.
1135kw.h/元,2007年为0.1089kw.h/元,2008年为0.0953kw.h/元,2009年为0.0351kw.h/元,2010年为0.0906kw.h/元,其gdp单位需电量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且递减率从2005年的12.91%逐步降到2010年的10.37%,这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规律。预测数据还进一步表明,2005-2010年期间单位gdp产值的需电量下降19.74%,基本完成下降20%目标。
2.2统调电网用电量占比的预测。
统调电网是地区电网的骨架电网,支撑整个电网的稳定运行和社会主要电能需求。统调电网一般覆盖当地主要的经济区域,如前所述电力需求与经济总量密切正相关,由此确定在渐变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统调电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与统调电网所覆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呈相关关系。
在静态的电网构架下,尽管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新的节能减排措施等的影响,由于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渐变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对电力的需求具有渐变性,使得建立统调电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的数学模型成为可能。即使随着电网的建设、并购、扩张,在一个足够大的电力系统中,其变化也具有渐变性。
重庆按照区域划分,分为一圈两翼经济区,即“一圈两翼”战略。一圈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两翼是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南翼)。其中统调电网涵盖了一圈区域,分析重庆统调电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以及一圈gdp在全市gdp的比重,可以看到具有一定规律可循。
2.2.1回归模型样本选取。
采用重庆市2002—2008年共7年历史资料作为样本系列,其中剔除了2006年百年不遇干旱对当年统调电网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占比的不合格数据,基础数据见表5。
表4重庆统调电网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2.2.2统调电网用电量在重庆市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回归模型建立本文用excel2010对2002-2008年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数据样本表明统调电网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有较强规律,满足多项式回归规律。
根据回归的模型对2009年的数据进行校验,预测值为69.51%,实际值为71.89%,误差2.37个百分点。追踪重庆市统计年鉴近期2007-2009年可以查到的数据,一圈gdp在全市gdp的占比与统调电网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总的占比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就2007-2009年逐年的“统调电网用电量占比/一圈gdp占比”而言,分别为0.7773、0.7781、0.7768、0.7776,协方差仅为9.764e-5,能够佐证一圈经济在全市经济总的比重影响或者决定了统调电网用电量占全市用电量比重。
表5重庆一小时经济圈gdp在全市gdp中的占比3统计分析在重庆地区电煤采购过程中的应用除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外,统计方法同样运用于火电企业电煤组织采购和电煤市场分析预测。以下就重庆某发电企业之统计在电煤市场分析中的实例运用进行探讨。
把握区域电煤市场价格走势,在电煤博弈和煤电联动当年不能顺利实现的环境下,对火电厂降低电煤采购成本、把握市场节奏、实现当期收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1重庆市ppi与每月统调电厂入厂标煤单价发电企业市场外部环境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而变动,企业需要追踪这样的变化趋势,来调整自己的电煤采购策略。在宏观经济指标中,ppi是作为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
表6重庆2008-2009年ppi及统调火电厂平均入厂标煤单价重庆某发电企业跟踪近年重庆ppi变化趋势和统调电厂平均入厂标煤单价的走势,查找相关规律。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8月重庆ppi开始下滑,而重庆统调机组煤价自2008年9月下始下滑,滞后1个月。2009年7月重庆ppi见重庆统调机组煤价在2009年8月见底,滞后1个月。重庆市统计局定期的发布月度ppi指数,无疑将指导电厂电煤采购策略的适时调整,降低采购价格。
3.2重庆煤炭月产量与统调电厂月入厂标煤单价发电企业同时需要采用其他统计数据来佐证和辅助判断电煤市场的价格走势。电煤具有一定的经济销售半径,决定了区域煤炭价格和区域电煤市场供需关系密切。
通过分析2008年-2009年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煤炭产能和电厂掌握的统调电厂入场标准煤单价历史数据,重庆某发电企业可以找到如下相关的变化规律。
表7重庆07-09年原煤产量及08-09年统调火电厂入厂标煤单价(单位:元/吨,万吨)3.2.1产量方面重庆地区1-2月部分地方煤矿劳动人员在春节前后放假,产量较低。6-9月丰水期因市场需求减弱带来量价齐跌,产量相对较低(其中6、9两月份为阶段性谷点),四季度为产能释放期。这样的特点符合重庆区域煤炭生产实际情况,地方小煤矿产量占全市煤矿产量主要比重。
3.2.2价格方面。
重庆地区由于丰水期到来电煤需求降低,二季度价格相对较低,9月份开始价格相比产量提前一个月快速上升,结合量价分析可以得出:对电厂而言6-8月是相对较好的采购时机。
3.3电煤供应缺口与价格的关系。
重庆煤炭市场细分为动力煤市场和非动力煤市场。
作为一次能源非常匮乏的经济重镇,重庆一直存在煤炭产需缺口。但还需要看到,正是由于电煤的热值低,经济销售半径明显小于其他非动力煤,使其具有如下特点。
表8重庆08-09年原煤、电煤缺口及统调火电厂入厂标煤单价(单位:元/吨,万吨)3.3.1缺口方面全市煤炭缺口与全市电煤缺口基本不存在相关性,电煤缺口较为稳定,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电煤较小的经济销售半径。图中数据为消耗量-产量(供应量),负数表明供应充裕,用户的煤炭库存增加,正数表示供应不足用户出现去库存化。
3.3.2价格方面。
电煤缺口与电煤价格正相关,但09年三季度较二季度电煤缺口增大但价格却走低,原因是重庆地区采用的电煤库存与火电企业发电量指标挂钩的“以煤定电”政策作用,以及为了迎峰度夏的保安系数要求,迫使当地火电厂在二季度大量采购电煤形成电厂高电煤库存,反过来也迫使三季度电煤价格下降,价格降低在时间上相对滞后。针对这样的市场走势,重庆某发电企业制定了“二季度适度降价补充库存,三季度以高库存抑价”的采购策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4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特别是发电企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装机容量迅猛增长。但是随着装机容量的增长幅度极大超过电力需求的增幅,利用小时数特别是火电企业的设备利用小时数在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出现较大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在上游煤炭企业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市场话语权逐渐放大的情况下,由于电价改革还需要较长的道路要走,使得在一定的时间段火电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发电量和电煤采购成本作为火电企业开源节流的两个主要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巨大影响。采用统计学理论和相关的分析手段,对电力和电煤两个市场进行分析并形成预测结果,对提高火电企业的经营成效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国资委倡导价值管理和eva考核的今天,运用统计分析来做好这两个市场的分析预测,是发电集团在保障电力供应前提下采用发电权交易方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
在上述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火电企业可以进一步根据《运行方式》的标幺值对受端电网的外购电量、水电电量进行分析,形成统调火电机组的月度平均利用小时数预测,结合企业自身的检修计划形成月度发电量计划安排,并进行滚动调整;结合对区域电煤市场的分析和本企业电煤采购的反需求曲线,应用弹性理论可以修正和调整本企业的电煤价格采购策略。
统计分析论文篇四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先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寻找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相似点和差异点;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各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得出其经济发展状况;最后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根据因子得分对各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进行排序和分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多种多样的商品,而且人们在实现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还在不断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社会产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居民消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在居民全部消费支出的八项指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中,反应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等项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住房、交通等项支出的比重则迅速上升,说明人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各地人口、资源、政策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导致各地区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合理的消费结构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滞后的消费结构则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消费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必要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从宏观上把握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差异,为提高我国总体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利用spss软件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三种统计方法对20我国各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作分析。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样品或变量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其功能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将一批样品或者变量,按照他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相似程度进行分析。下面通过对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8个聚类分析指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的统计数据结构进行样本聚类,来发现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差异。
根据聚类结果,我们可以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为五个组别:江西、贵州、广西、海南、河北、甘肃、青海、山西、黑龙江、湖北、四川、湖南、云南、安徽、宁夏、新疆、陕西、河南18个地区为第一组;辽宁、山东、内蒙古、重庆、吉林5个地区为第二组;西藏为第三组;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天津5个地区为第四组;北京、上海为第五组。其中,第五组的地区经济最发达,其消费结构位于较高层次。第四组的5个地区均属于我国沿海省份,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五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比较合理,但次于北京和上海。第二组的5个地区分别为我国东、中、北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消费结构层低于第四组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但高于第一组。第一组的地区分别位于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在以上细分的基础上,按照总的消费结构空间的差异来看,我国各地区的消费结构相似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第一组和第三组组成,属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层次较低的地区,消费结构大多表现为传统的吃、穿、住、教育等支出。第二组和第四组构成第二类,属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中等的地区,其消费结构比第一类趋于多样化,在交通通讯、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等方面的支出有所上升。第三类由第五组构成,属于消费结构层次最高组,其在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比重进一步加大。
总的来说,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西部较发达省份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要做的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量重新组合为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标量(主成分)来代替原始变量。我们选取消费构成的8个指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这8个指标综合成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综合指标,从保留的主成分综合指标入手来研究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根据主成分得分排名,总体上看,东部省市的综合主成分得分排名比较高,东部省份中有十省排在前十二名,且前十位占了九位,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消费结构水平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也较高;中部的`六省中仅内蒙古排在第八名,河南、湖南、湖北排在十五到十九名之间,而山西和江西两省则排在后十名,总体来说说明中部地区省份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水平不高,低于大多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省份的排名总体相对更低,重庆、陕西、宁夏、四川、新疆五省排在十一名到十八名之间,甘肃、贵州、广西、云南、西藏、青海排在后十名,相对于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的消费差距巨大。
四、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对变量(或样品)的相关性结构的研究,找出存在于所有变量(或样品)中具有共性的因素,并综合为少数几个新变量,把原始变量表示称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线性组合,以再现原始变量与综合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我们同样选取了2013年各省市自治区的8项指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指标综合成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因子,从不同侧面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单个因子的综合来对各地区总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评价。
现在,我们选取3个因子。第一因子包括食品、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其他。第二因子包括衣着、医疗保健。第三因子为居住。
根据综合因子得分排名,东部地区省市的综合因子排名较高,前十名的省市中有九个位为东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省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六省中的三省(内蒙古、湖南、山西)位于十名到二十名之间,说明中部地区省份的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西部地区省份的排名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分散,广西位于第十一名,宁夏、陕西、云南分别是第十六、十七、十八名,其余的西北七省排在倒数十名,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中、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过大。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应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收入着手。更多的收入能够使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有权追求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实现消费结构的改善。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应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调整第二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另外,既要大力开发高科技含量的“高精尖”产品,也不能忽视对物美价廉、经济实用产品的开发。多层次的产品结构才是适应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层次的客观要求。
第三、完善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会限制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和对安全感的缺乏会导致居民有钱不敢花。例如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人们将收入大部分用于住房消费的同时,过高的房价又使得绝大多数人削减了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因此,必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而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
第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提高,现有市场所提供的消费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消费需求,而此时急需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消费领域,建立个性化的消费市场。绿色消费、租赁消费、网络消费等都将成为拉动需求与消费、改善消费结构的新生力量。
统计分析论文篇五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0590元,比上年下降0.5%,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3.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增长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增长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其中城镇为29.5%,农村为33.0%。
统计分析论文篇六
将本文选题和张凌云(2008)国际旅游学术期刊选题进行比较。
(一)选题思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士论文选题存在着以下特点:
1.开发问题意识,提升选题能动性。[6]据了解,当前有比较多的论文选题由指导老师命题或者囿于导师的研究方向,这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应将选题的主权留给学生,挖掘问题研究深度,提升选题能动性。
2.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意识。研究生平时除了阅读课程方面的文献外应多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拓展学术视野,从多角度看到旅游问题,激发新的创新点。绝大多数论文的研究均在国内这一层次,敢越国际这一雷池者寥寥无几。[7]应重视国外旅游的发展,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的旅游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的旅游发展。
3.加强选题指导,提高选题有效性。张秀丹指出毕业论文选题同科研选题、立项一样,必须通过文献信息检索或查新技术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进展,从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或参考数据,掌握大量有关信息,或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论证依据。[8]近年来硕士论文选题出现了雷同或相似现象,主要是研究生文献检索意识和能力不足。建议高校开设“旅游科学研究方法”相关课程,增强论文选题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5]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旅游学刊,,25(10).
[6]李均,李科浪,蒋铁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高等教育学研究,2010(1):28.
[8]张秀丹.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文献检索知识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7(7):255.
统计分析论文篇七
所谓的数据统计分析,是以现代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汇总,然后根据需求对这些数据进行不同方式、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统计和分析,以从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当前,全球各行业领域都开始认识到了数据统计分析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了社会生产、建设当中。
煤炭销售是煤炭企业实现价值、获取利润的一个主要途径,同时涉及煤炭销售的相关数据也非常之多,以往这些数据只是被简单的用作反映煤炭销售业绩,为企业的核算等提供基础信息等,对于未来的销售工作没有任何的参考、指导作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一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二是受思想认识的限制。当前,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对与煤炭销售相关的数据进行大量的收集汇总,根据需求快速的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这不仅仅能够简单的反映出煤炭销售业绩、为核算提供基础信息,更能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对销售前景进行预测,发现销售工作当中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为销售工作提供决策参考,这就可以提高煤炭销售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煤炭销售业绩的提升,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对企业在现代市场当中的'长远、稳步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因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认清数据统计分析在煤炭销售中的重要性,并加强研究、探讨及应用。
2.1扩大数据来源。
数据统计分析在煤炭销售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有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所以煤炭企业必须得要扩大数据的来源。在这里企业应当认识到,煤炭销售数据统计分析不只是需要与销售直接有关的数据,其他的一些间接性数据也应当被纳入到煤炭销售数据统计分析中来。因为在实际的销售工作当中,可能多个部门都会对销售情况造成影响,这些部门看似独立,但实际上都与销售工作存在间接的联系,为此企业在煤炭销售数据统计分析的过程当中,应当将这些部门的相关数据纳入进来,对数据来源进行扩大,形成“大数据”效应,使数据更加的完整,更加具有系统性,这样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企业才能从中获取到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信息,以更好的指导煤炭市场销售工作开展。另一方面,为了掌握市场的整体情况,还应当将外部相关的数据纳入进来,内外结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进一步适应市场现状。
2.2完善煤炭销售数据统计分析体系。
煤炭销售数据统计分析体系直接关系着统计分析的质量和有效性,为此煤炭企业必须要对煤炭销售数据统计分析体系进行完善。该体系应和煤炭企业的员工考核密切相关,以约束以激励的双重效果的体现为目的。在煤炭销售统计结算中,煤炭企业的整体销售情况应该基于销量、煤炭结算收入与运费、煤炭质量等指标进行全面了解。煤炭销量统计和煤炭结算清单关系密切,必须要保管好原始数据,不断核实统计情况。在煤炭质量方面,不但要对商品煤、原煤的质量情况进行计算,还需要质量台账,包括各类型的客户、各批次的、不同类的煤种,然后对各自的价格、收入以汇总的方式进行分析。在煤炭结算收入中,核算各自既要包括合同价格,还需要和财务部的数据进行对接,管理好台账,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在煤炭结算运费中,台账的详细必须包括车辆的使用、路运、存场,甚至还要综合对比分析煤炭产量、各品质的销售以及盈亏情况等等,并将相关的结论反馈给相关管理者,为销售工作的精细化打下基础。但是,煤炭销售统计体现还需涉及到统计的全面性,比如员工考核之类的和销售指标相关的也应体现在体现中。当煤炭销售数据统计分析体系完善了,煤炭企业的员工积极性才会更高[2]。
2.3实现按需统计分析。
煤炭销售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不应当是一个程式化的过程,而应当要具有动态性、针对性,要能够针对当前的市场发展情况、发展需求进行按需统计,这样才能为煤炭销售工作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指导。这要求煤炭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考虑到宏观的煤炭市场现状,如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供需关系以及竞争情况等,要能够从整体上认清、把握煤炭市场的变化、发展动态。当然,要想分析得出这类型的信息,必须要有真正的大数据支持,从各种途径获取各类与煤炭市场相关的数据,如行业报告、國家统计等等,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真实的了解到市场现状;第二,由于企业的市场战略规划、安排,所有煤炭销售工作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关键点,针对这样的情况,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必须要根据要求和关键点有序的展开,尽量高效获取对当前销售工作有利的信息;第三,重点分析获取敏感信息,在煤炭销售工作当中,有一些数据信息是非常敏感的,也非常受企业的管理层重视,因为这些数据信息往往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都有着影响,如某时间段的销售平均数、同比增长速度、市场销售趋势预测等等,这些数据往往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必须要做到准确和及时、动态的更新[3]。
3、结语。
在当前的煤炭销售工作当中,煤炭企业应当加强对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探讨及应用,从中获取对煤炭销售工作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指导煤炭销售工作的开展,以提升煤炭销售业绩,保障企业的市场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2]上官晓慧.大数据时代,统计分析成为煤炭企业的参谋[j].市场研究,(4):6-7.
统计分析论文篇八
近几年,我国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消费支出低迷,居民储蓄存款超常增长的局面。尽管政府大力倡导提高消费需求,并逐步采取措施培育新的消费品市场,但是效果甚微。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国的轿车消费。据最新统计数据,日本平均每29人拥有1辆轿车,美国平均每18人拥有1辆轿车,西欧平均2人1辆,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平均10―20人1辆,我国目前是平均每千人2辆。我国轿车的普及率如此之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对轿车的需求量很小。本文拟从我国轿车消费市场的特点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1章近年来我国轿车的消费状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轿车需求量占汽车需求总量的比例逐年提高。轿车所占的市场份额已跃居我国汽车市场9类车型的首位。同时,轿车消费市场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私人选购轿车的比重加大,但选购轿车的档次还是以低价位为主。
1.1轿车进入居民家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轿车从过去象征贵族身份的奢侈用品逐步进入百姓家庭。随着中国加入wto,相当多的轿车消费者产生了持币待购的心理,期望轿车售价在不远的将来会大幅降低。人所共知,中国是个有着12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这是汽车工业赖以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汽车市场潜力极大,普遍为外商看好。然而中国的汽车市场起步晚,到现在也不过40多年,小汽车与一般消费者还有不小的距离。localhost虽然人们手中的钱多了,买什么样的车又让消费者犯了难。品牌、价位等方面难称消费者心。在近几年,公车市场的疲软,私车市场的火爆,拉动了市场需求,生产厂家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过来。有人说,价格决定市场。追循私车市场的发展轨迹,却没有几次是汽车厂家出于市场原因而自动降价的。
相当一部分人要等到汽车价位很低很低时再去消费,这关键是一个消费观念问题。举例说,有的人是先攒钱再买房,有的人是先住房再还钱。目前很多厂家看好中国市场,投资开发经济型轿车,价位笼统讲在10万元以内,但消息灵通人士说,这起码要在两年左右,因为汽车的开发、研制本身周期很长。在有关部门对消费者的调查中,“怎样可以促进您消费汽车”的问题,几乎占50%的人答复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其次才是希望汽车销售价格有大幅度下降。从一个侧面表明,人们的消费观念迫切需要转变。
1.2消费者对购买轿车的意向。
1.2.1有近六成的消费者有购车意向。我国居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生活质量也在日益提高,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为代表的家电耐用品的消费浪潮已经过去,这些产品的市场已趋于饱和,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欲望逐渐强烈。汽车和住房将是居民未来个人大宗消费的两个首选项。
1.2.2有五成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国产车。有53.6%的人选择购买国产轿车;有46.4%的人选择购买进口轿车,这部分人认为国产轿车最主要的是质量不过关,其次是耗油量大,再次是车型不好看。尽管如此,还是有多数人选择较为便宜的国产轿车。因此,国产轿车要争取在国内市场拥有更多的份额,确实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这是增强产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1.2.3有近三成的消费者打算汽车大幅降价才购车。尽管轿车离普通百姓距离越来越近,但目前能够有经济实力购买轿车的人仍然是少数。单纯依靠个人现有工资收入来购买汽车,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不现实的。完全无能力购买或想买怕养不起以及其他原因的人占46.5%。
1.2.410万元以下的国产轿车最受青睐。认为购车款在5万元以下才能接受的占38.7%;6―10万元以下能接受的占41.4%;11―15万元能接受的占12%;15―20万元能接受的占4.8%;21万元以上能接受的占3.1%。可见,八成的消费者只能接受10万元以下的国产轿车。
1.2.5依靠自有资金消费的传统观念仍占主流。目前居民的消费观念仍然偏向于传统性靠自有资金的消费形式,信贷消费意识还不强。有58.9%的人想靠自有资金购买家庭轿车。也就是说,这部分人有自己的积蓄后,才打算购买家庭轿车。而有33.1%的人想通过银行信贷实现购车愿望,有8%的人靠其他方式购买家庭轿车,如向亲朋借款或中奖等。
第2章我国轿车消费市场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对轿车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轿车年销售量占汽车年销售总量的比例逐年提高,从开始,已经超过50%以上,充分说明了我国轿车产业在整个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2.1轿车消费的基本特点。
我国轿车消费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国轿车的年消费量不断增长,但是各轿车厂家纷纷大规模、大幅度地降价,却未能激发市场的有效需求。从开始轿车的消费量开始稳固上升,从开始到,轿车年消费量的增长率保持一个w的形状,处于徘徊状态,从开始的22.9%下降到6.95%,然后又上升到17.76%,总体保持较低的一个增长率。
目前,轿车消费受到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国家对轿车消费政策、贷款购车政策和购车前后面临的额外费用和原油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部分消费者持币待购、滞后消费的心理。
2.2轿车消费的市场结构。
但目前仍是我国轿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5年来,我国私人购车市场空前活跃,私人购车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而同期非私人汽车的需求量却仍处在低增长的状态。但总体上,绝大多数私人购车是用于营运、商务兼生活用车,纯粹的生活消费购车比例还相当小。10多年来,我国出租车总量增长了近10倍,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轿车。出租用轿车的增长对我国轿车需求的稳定增长起了重要作用。而近几年,私人购车(用于纯消费)持续升温,全国各地的汽车交易市场上私人购车比率月月上升。私人消费购车已成为我国轿车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国轿车消费市场的结构已出现了公务、出租和私人用车三分天下的格局。
尽管轿车的私人消费比例还很小,但应该看到中国轿车私家消费的潜能很大。资料显示:在全国大约3亿家庭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富豪型家庭占1%,3―10万元的富裕型家庭占6%,1―3万元的小康型家庭占55%。全国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已突破6万亿元,家庭购车潜能不言而喻。从国际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家庭的2年收入之和相当于一辆轿车的售价时,这个家庭便要买车。按此标准测算,价值在10万元左右的轿车就有至少2100万辆的潜在需求量。如果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5%转化为购车消费,也可消化售价10万元左右的轿车300万辆。可见,即使轿车在中国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只要有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家庭参与消费,其绝对数量就相当可观。据一项调查显示,64%的人渴望拥有一辆轿车。一旦这些潜在的轿车需求得到实现,不仅我国的轿车消费市场结构会发生重大改变,更趋于合理,而且巨大的需求也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3轿车市场的车型结构。
轿车在我国汽车市场上的份额逐年递增的同时,轿车市场的车型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夏利、奇瑞为代表的微型车市场份额先降后升。微型轿车由于其经济、实惠、省油等优点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在现阶段我国人民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应该是进入家庭的首选车型。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微型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在有些年份还有所下降。一是地方性限制政策的制约。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地方性限制政策,直接影响到微型轿车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自上海市第一个对出租车车型做出排量限制以后,相继有28个城市限制使用微型车,30个城市禁止微型车作为出租用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取消地方限制经济型轿车使用意见的通知》,然而各地或明或暗的限制政策却有增无减,使得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微型轿车人为地被排除在最有潜力的出租市场之外,并且在私人用车市场也因各种限制政策而进展缓慢。二是私人购车市场尚未全面启动,家庭购买的比例还比较低。三是燃油税尚未实施,微型轿车的经济性能未能充分发挥。
我国普通级轿车的市场份额增长比较快,普通级轿车由于其自身特点,向上可以挤占部分中级轿车市场,向下可以同微型轿车在出租用车和私人用车市场展开竞争,因此,市场跨度比较大,被称为“黄金档次”轿车。近年来,其飞速扩大的市场占有率就说明了这一点。据有关资料显示,普通级轿车的用户结构明显集中于私人和出租车市场,同时在公务和商务市场上也占有较大份额。中级轿车是公务车市场的主体,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开始和公车制度改革的启动,预计中级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将呈下降趋势。中高级轿车曾是我国轿车市场的主体车型,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用户需求结构的变化,再加上微型轿车、普通级轿车和中级轿车的飞速发展,以奥迪、小红旗为代表的中高级轿车市场的份额逐渐下降。由于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是国产中高级轿车的主要消费者,其需求量始终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因此可以预计,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进行,中高级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在未来的几年内还将持续下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市场环境和使用环境的改善,各种不合理的政策的废除,轿车将不可避免地逐步进入千家万户,经济型车必定会成为我国轿车市场的主流产品,中级轿车和中高级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则不可避免地要相对下降。
第3章影响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
3.1价格因素。
在中国,影响轿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关键是价格。像中国这样一个国民收入偏低的发展中国家,昂贵的价格制约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汽车产品价格扭曲,价值背离,不能适应需求,已经成为业内外人士的公识。国产轿车价格是国外同等排量轿车的1―2倍甚至更高,而车型、性能、工艺、质量等诸多方面又无法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相比。这种价格即使在高收入国家也不会有人接受,尚不够富裕的中国人当然不会心甘情愿掏腰包,花大头钱,而宁愿持币观“潮”。有专家估计,如能在确保质量、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将现在的车价降低一半,和国际市场的车价同步,那么有能力购买轿车的消费者将增加十倍。
中国加入wto后,取消了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要求,全球采购成为现实,由于关税的逐步降低,供方议价实力将逐步削弱。同时,国家的其它有关关税的政策、进口管理力度、企业的自身公关、谈判水平也对供方议价实力产生一定影响。买方的产业竞争手段是压低价格、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或索取更多的服务项目,并且从竞争者彼此对立的状态中获利,所有这些都是以产业利润为代价的。汽车产品是一个高档次的消费品,在购买汽车时,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个重大决策。因此,对价格的审慎程度可想而知。
我国轿车价位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中国市场关税高,价外收费多;二是轿车工业起步较晚,规模小,从而造成轿车年产量低,成本高。汽车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按国际水平,一个汽车厂家的年产量为20万辆才达到盈亏平衡点,30万辆才具有国际竞争力,250万辆才不会有被吞并的危险。按此标准,目前国内能够达到典型规模经济的汽车生产厂家屈指可数,部分零部件仍依赖引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进口零配件因运费、关税,价格昂贵,是轿车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难以回落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产品定价不合理,未达到最低有效经济规模,但利润仍然比较高,可见其利润的获得主要是靠提高产品价格来实现的。这反映出价格构成的不合理一面。
3.2消费者的收入因素。
随着近年来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我国汽车市场逐渐形成三个群体的趋势己渐露端倪,即:以城镇为中心,公款购买,公务使用为主的第一群体;以企事业单位购买用于商务的第二群体;以城镇富裕阶层和广大市民为中心,私人购买和使用的第三群体。第一群体市场不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控于国家财政,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政府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也影响这一市场,使其增长缓慢。由于企业经营效益等原因,第二群体近年来发展也较为缓慢。第三群体市场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日渐富裕发展起来的。数据和资料表明,第三群体市场不仅发展势头好,而且是容量最大,最具活力的市场。
从总的趋势看,我国汽车市场已向私人购车为主转化。中国轿车的价格必须适应家庭经济收入的承受能力,否则必然“曲高和寡”。今天,中国年收入在三万元的家庭已有1000多万个,这样的家庭在国外,已经具备了购买轿车的能力,而在中国导致人们持币观望的原因是因为在国内市场上买不到车型中意、价格适宜的家庭轿车。我国大部分消费者收入不高也是影响轿车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全国范围看,有些地区并不具备轿车进入家庭的经济条件。同时,贫富比例的严重失衡,也阻碍了轿车进入普通家庭的步伐。
轿车作为一种新的耐用消费品进入我国居民的家庭,将遵循这样的规律:普及轿车的过程――从先富起来的群体,到一般群体,再逐步扩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达到普及。所以,考察我国轿车市场的消费能力,不要立足于考虑我国每一个家庭的购买力,而是考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家庭的购买力。收人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消费能力的差异,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轿车进入中高收入家庭。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人均gdp早已超过了美元,而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人均gdp则已达到3000美元以上。所以,购买轿车的条件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而且大大超过了轿车进人家庭的临界点。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要达到这个临界点仍需要一段时间。
3.3轿车消费政策因素。
轿车消费政策包括购买阶段的政策、保有阶段的政策和使用阶段的政策。随着私人购车比例的'增加,轿车消费政策对轿车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虽然汽车消费贷款的推出对汽车消费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汽车信贷消费作为拉动汽车消费的重要手段,仍有种种不完善之处。
另外,我国轿车用户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除负担正常的消耗费用外,还要承担不少杂费,例如,购置附加费、车检费、保险费、年审费、养路费、过路费及各种地方性模糊收费。目前,中国大约可以算是对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征收税费种类最多的国家,收费多、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汽车产业政策中虽已明确表示“国家鼓励私人购买汽车”,但实际操作中宏观环境仍没有太大的松动,实行的仍是抑制政策。我国汽车消费政策确实应该调整,否则不仅要影响到未来的汽车市场,更重要的是将削弱甚至动摇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
3.4消费者养车的压力因素。
汽油作为使用轿车的必需品,其价格变化必然引起消费者的敏锐反应。轿车消费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汽油需求量的提高。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也必然引起我国市场汽油价格的提升,从而增加了轿车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支出。汽油价格变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轿车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汽油上涨平均给消费者每月增加100-300元的支出。目前,节油车型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些油耗较大类型的轿车,在汽油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会逐渐走出消费者选购轿车的考虑范畴之列。轿车消费税种类繁多,价格以外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制约了汽车消费。很多地区在购买轿车阶段,各种价格外收费占据了买车费用的较大比重。我国有关汽车的各种税费的总收人竟高达l500亿元,远远高于产业总利润。汽车税收和费用太乱、偏重、不合理,严重限制了汽车的普及。
3.5消费者心理预期因素。
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是,根据消费者自身的见解和经验对目前轿车市场的状况作出分析,以此在自身面临轿车消费的时刻,在心理上作出自身认为合理的预测。针对轿车消费,消费者心理主要是指对轿车的价格和技术的预期。由于我国轿车业存在高利润,在轿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各生产厂商都以降价作为增加轿车销售量的手段。而消费者对轿车频繁的降价行为往往在心理上是从负面接受,对见不到底的车价,感到茫然。消费者心理的失衡,使准购车者一次次地暂时打消买车的念头,市场的潜在需求难于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另外,加入了wto后,进口轿车进入中国市场的障碍将逐渐降低,所以,消费者更倾向于对那些高性能、低价格的进口轿车的期待,因此产生了等待的思想。两种心理预期都阻碍了轿车的消费。
3.6售后服务因素。
汽车维修业在国外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专营,汽车的配件销售也是以维修站为主渠道,而中国的维修业大多是属万能型,任何车种都可以修理,使一些假冒伪劣的零配件有其一定的市场,严重影响汽车原本质量。此外,轿车进入家庭后的相关问题,如缺少停车场,城市道路拥挤等,也影响和制约着私人购车的进一步发展。道路建设滞后于汽车的增长速度也会使一些人对购车怯而止步。
第4章促进轿车进入家庭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以家庭和个人出行为目的的需求增加。现阶段以个人或家庭为形式出行还主要集中在家庭收入相对较高的阶层,而出行所选择的工具也主要集中在火车、飞机以及长途汽车上,使用私人轿车的比例还相当小。因此,从潜在的规模上看,家庭轿车市场应该很大。现代交通工具步入家庭,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要促进轿车进入家庭,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收入,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经济,加大国企改革力度。按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家庭经济收入,购买家庭轿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应采取相关政策减少汽车相关收费,解决“买车容易,养车难”、“买得起,养不起”的问题。国家及有关职能部门,要为轿车进入家庭制订有关优惠政策,为私人购车提供各种方便,鼓励和促进家庭轿车消费。养车费用太高,使购车者望而却步,最好能够实行费改税,使更多的家庭既买得起也养得起家庭轿车。按实际使用收取养路费,建议在加油时一并收取养路费。购车市场的各种价外收费不宜过高,尽可能减少活动范围内公路收费站。养车费用太高,一般打工阶层养不起,如果养车费每月在300元至400元左右较能接受。总得来说,只有取消不合理的价外收费,国内轿车的市场价格才能明显降低。
第三,完善银行消费信贷服务,促进超前适度消费。银行提供完善的购车信贷服务,是让老百姓超前购车消费的潜在动力,必将促进一部分有购车愿望的人进行购车消费。
第四,完善各项相关基础设施。促进轿车进入家庭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拓宽城市道路,有分布合理、数量充足的停车场,创造良好的用车环境。
第五,提高国产轿车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售后服务,促使轿车价格合理降低,拉近价格与人们购买力的距离,使大部分家庭均有能力购买家庭轿车。建议汽车业应该提供价廉物美的大众型汽车,生产更多成本低、耗油量少、外型美观的中国人自己技术先进且过得硬的国产轿车。提高国产车与进口车的竞争能力。此外,搞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车匪路霸、偷窃汽车的犯罪分子以及窝赃、销赃的不法分子。排除老百姓购车后的各种障碍和后顾之忧,相信有车一族将越来越大。
第5章汽车维修知识简介。
5.1发动机不能启动。
原因:冲洗过发动机,造成分电器、点火模块、火花塞、高压线等进水受潮;火花塞损坏;蓄电池电压不足;惯性开关断开。
预防和解决措施:避免直接冲洗发动机;定期检查、调整或更换火花塞;指定服务站检查、更换损坏件;给蓄电池充电;按下惯性开关,恢复电路。
5.2换挡时发动机熄火。
原因:怠速过低;怠速截止阀未拧紧;挡位过高;油气分离器被严重堵塞;
预防和解决措施:调整怠速到正常转速;检查怠速截止阀是否拧紧,插头是否插紧;换入较低挡位;到指定的服务站清洗油气分离器。
5.3高速时方向盘发抖。
原因:轮胎在拆装后未进行动平衡检测;轮轱上的平衡块脱落;车轮上沾有泥块;轮轱撞击变形。
预防解决措施:进行轮胎动平衡检测;注意清洗车轮;更换轮轱。
5.4转向沉重。
原因:轮胎气压不够;助力转向液不够。
预防解决措施:给轮胎充气;添加助力转向液。
5.5行驶时跑偏。
原因:左右轮胎气压不一致;前轮定位不准;某一制动器抱死。
预防解决措施:检查并调整轮胎气压;到指定服务站检修。
5.6听、试、看、想如何判断发动机异响。
当发动机各配合副的间隙符合技术标准时,发出的响声属于正常的。当发动机的机件因磨损松旷或因修理质量不高,调整不当,破坏了配合副的间隙,则会发生一种不正常的响声。能否准确判断不正常的响声,及时排除故障,对于保证车辆的良好技术状态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故障所在,必须掌握和运用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听如听到消声器发出突突声,要注意在各种转速下听,并要区别是有节奏的突突声,还是无节奏的突突声。另外要注意化油器有无回火声,以及发动机有无严重爆震声。当驾车起步逐渐加速到某一速度时感到全车会与你一起震动,当速度升高又降低,这种震动马上消失。如果遇此现象也不要担心,这不是车出了故障,而是发动机本身的自然物理现象。出现振动时的转速叫临界速度,也叫共振速度。但发动机长时间在这个转速下工作是非常有害的。驾驶时只要尽量避开这个转速,便可顺利操纵。
试用拉阻风门的方法,试验发动机有无变化。用慢加速的方法,试听消声器有无突突声。用急加速的方法,试听消声器突突声是否加重,还是瞬时好转。用急加速的方法还可试听化油器有无回火声及有无严重爆震声。
看看发动机是否发抖,消声器是否冒黑烟,化油器是否溢油,以及其它部位有无异常现象。把听、试、看到的现象,加以分析思考,去伪存真,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再出现任何异常情况,还是最好去正规维修厂进行检修,切勿随意拆动。
结束语。
从当前国际市场整个轿车工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来看,轿车的消费是以私人购买为主,小排量、经济型轿车由于其经济实用始终畅销不衰并且日益走俏。结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公费购车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巨大的私人消费潜力亟待转变为现实的需求。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低油耗、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应是家庭轿车的首选。中国人购买微型轿车的比例高达53%,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目前我国轿车市场缺少的就是价位较低,质量过关的经济型轿车。此外,一个良好、宽松的轿车消费环境,对于轿车消费的激励作用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年鉴》。
2、刘乐山《关于私人轿车消费的若干问题探讨》。
3、《消费经济》(20第4期)。
4、乔鸣麟《年中国轿车市场回顾》。
5、《世界汽车》(2006年第5期)。
6、刘原《2006年轿车市场四大悬念》。
7、《北京汽车》(2006年第3期)。
8、张勇《透视微型轿车市场》(2006年3月1日)。
9、《市场与消费》(20第7期)。
统计分析论文篇九
通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基于支出周期理论,开始的预算会计改革,与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进行比较,初步探析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向。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高效、精准、清廉的财政支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预算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掀起了发达国家预算会计改革的浪潮。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预算会计领域里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改革的步伐比较慢。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频繁,在政府的财政资金应用、对外信息披露等方面已明显地存在不适应,更难以支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西方国家的支出周期理论对我国预算会计改革还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一、预算会计与支出周期的概念。
在我国,传统的预算会计大多定义为:是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为目的,以政府预算和单位预算管理为中心,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用于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是政府会计(或公共部门会计)的重要分支,用以记录、计量和报告需要在政府预算中反映的财政交易与事项。这里的财政交易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从事的具有财务意义的活动或事项,比如税收征纳、经济业务的购买承诺、收到对商品和服务与合同条款进行相符性核实、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支付供应商货款等。这里的“具有财务意义”是指可以通过货币形态对财政交易事项进行计量。由此可见,预算会计是反映与核算财政资金运动过程、流向及其结果的会计。财政资金的运动从纳税开始,到业务层付款终结,期间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支出周期就涵盖了付款的全过程。
支出周期是指财政预算经过立法机关审批后,预算资金从政府公共部门最后流向商品与服务供应者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财政拨款,终止于公共部门或组织向其商品与服务提供者的付款,这中间还需经历承诺、核实两个阶段。所以支出周期一般包括对预算资金分配拨款与拨付资金、承诺、核实和付款四个阶段。其中,拨款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授权某个政府单位或某个特定目的在一定期间内可开支的法定数额。其可分为确定拨款和分配拨款两个步骤。承诺是指政府、支出部门或机构做出的已经导致财政支出义务发生并且需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的决策或决定。核实指政府或公共部门对供应商交付的商品、服务与所签署的合同和发出的订单的条款进行相符性的核对。付款即公共组织向商品与服务供应者支付款项。其中支出周期中下游的承诺阶段、核实阶段和付款阶段的交易统称为机构交易。预算会计就是用于追踪支出周期各阶段交易的信息系统。
通过对支出周期各个阶段记录,预算会计可以用通用的会计语言提供的信息,有效实现预算执行过程监控,评估政府的财政状况,对财政风险进行管控以及支持各级财政健康、持续发展。
二、中外预算会计的差异。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外预算会计体系存在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预算会计体系的构造基础不同。
发达国家以支出周期作为预算会计的构造基础,我国依托组织类别构造。以支出周期构造的预算会计对于相同的经济业务都采用相同的会计科目进行记录,并同时记录预算数与实际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加强了预算的适时监控。而我国是按照单位的组织类别作为预算会计的构造基础,长期以来,虽经演变,但分为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三种会计制度的格局并无变化。会计信息不通用,会计报告加总困难,不同部门核算的信息不同,信息失真。
(二)预算会计适用的范围不同。
多数发达国家的预算会计覆盖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而我国预算会计是由三种互不衔接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预算会计的范围比我国大的多。发达国家的预算会计可以反映应计支出、应计负债这类监控预算过程的信息,而我国预算会计却不能反映,从而造成财政监督职能落空、会计核算不充分、削弱支出控制的有效性、财政风险管理困难、损害公共承诺的可信度和约束力。
(三)对机构层交易的控制机制不同。
发达国家大多实行的是一种以集中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预算会计控制机制,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实行的是高度分散化的会计控制机制。这种机制导致财政部门长期处于只是分配资金的角色,财政监督长期弱化。
(四)会计规范的模式不同。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准则规范,我国采用制度规范。准则规范是指指导和规范具体会计活动的文本,是由权威会计主管部门或会计组织定期不定期发布会计准则来进行的。而制度规范则是指对会计主体的会计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文本,是由政府制定预算会计制度来进行的。二者相比,准则规范比制度规范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向。
会计是国际的语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下和国际政府间协作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势在必行。其实,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财政领域和预算会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改革,比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政府集中采购、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预算会计改革等等。这些改革举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与发达国家的支出周期理论预算会计还相差甚远。未来我国预算会计应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间可比性,拓宽预算会计核算功能与范围,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督、管控能力与提高政府公信力。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发展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扩展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
全面引入支出周期理论,建立追踪支出周期各个阶段交易的全面预算会计系统。改变现在按照单位类别确定预算会计范围,而是将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扩大到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至少应包含付款和承诺阶段。主要包括预算外资金的营运合并到正式的预算系统中;所有政府实体都应按照相同的分类进行编制和送呈财务与绩效报告;对或有负债进行记录和报告;按时编制和发布财务报表。
(二)引入应计基础会计和登记资产。
或有负债是许多国家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也是现金基础会计下最容易忽视的风险项目之一。或有负债的范围非常广泛,常见的有贷款担保、未决诉讼、挽救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国有金融机构的可能等等。虽然我国各级政府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进行全面的计量与确认,使得政府财务状况难以评价。同样的问题也在资产方面,对于政府掌握和控制的资产如何进行鉴定和确认,比如基础设施、自然文化遗产、军事资产、无形资产等。所以引入修正应计基础会计和登记资产,编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财务报告也是未来预算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建立集中性预算会计控制,适时颁布预算会计准则。
把现行的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合并,实行由权威部门发布的预算会计准则,统一核算核心部门和机构层的财政交易,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把三张皮有效地整合为高度统一的预算会计准则,核算支出周期各个阶段的交易,将原来分散的预算控制改变为集中的预算控制,有效提高财政的监督职能和资金使用效益。预算会计准则至少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运用指南,对预算会计目标、主体、核算基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具体的会计实务及操作等作出规定。这也是预算会计发展的方向。
(四)开发预算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未来的预算会计是涵盖支出周期各个阶段、既是核心部门政府整体与支出机构之间的会计联系的通道,也是各种办事流程与控制的网络体系。依托现代化的科技与信息技术,开发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预算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外部控制者如财政、国库和其他核心部门和内部控制者如支出机构所分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活动以及财务与预算的营运效率,并对决策制定提供巨大的便利。
其实,这种基于支出周期理论的预算会计改革,在我国已经拉开序幕,试编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政府财务报告,政府会计准则——一般准则的颁布,就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有步骤的推出的。相信,随着我国国家治理的不断规范与科学化,与世界经济组织和发达国家信息交流的加深,我国预算会计朝着支出周期理论框架构建将进一步加快,逐步构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高效、精准、清廉的财政支持。
统计分析论文篇十
首先,写好统计分析要处理好“想写”、“会写”和“写好”的问题。“想写”是认识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没有激情,没有冲动,就不可能写出好的统计分析。“会写”是能力问题。认识到写统计分析的重要性,想写了,下工夫了,就会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成为单位的“一支笔”。“写好”是技巧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写统计分析要在“想写”和“会写”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见得多,阅历广了,自然也就“巧”了,自然就写好了。
其次,写好统计分析要学会“看”、“抄”、“写”、“改”。先说“看”:好的统计分析是“看”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常看别人写的分析,借鉴别人的经验,自己慢慢也就会写了。再说“抄”:好的统计分析是“抄”出来的。以前经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一把剪刀一盒胶。”沿袭到现在的网络时代,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剪切”和“粘贴”。这里的“抄”并不是照抄别人的原文,而是抄文章的灵魂,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再说“写”:好的统计分析是“写”出来的。写需要基本功,动笔写最重要,手脑并用,这是一个高级的思维策划过程,要选题,要立意,要提炼亮点,要发掘原因,要想出建议。写得越多,水平自然会越高。再说“改”:好的统计分析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没有反复多次的修改,就没有好文章。
第三,写好统计分析要把握好“四情”,即上情、下情、内情和外情。上情就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部门的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下情就是搞调查研究,掌握基层部门和单位的现实具体情况。内情就是本系统、本县的具体情况。外情就是外县、乃至全市全省全国的具体情况。只有把握好了这“四情”,写统计分析时才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进而揭示规律性,增强预见性。
统计分析还要考虑到底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数字如何定位,比如,发展水平是和去年“基本持平”,还是“增幅明显”,还是“有些滑坡”;再比如,消费市场是“升温”还是“疲软”,等等。数字定位以后,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每月的数字,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制单位完成多少,集体单位完成多少,股份制企业完成多少;同样,按三次产业划分,一产完成多少,二产完成多少,三产完成多少;还可以按行业划分,看看哪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哪些行业投资小。这样呢,把一个数字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就能反映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然后,还可以和上一月比,和去年同期比,和别的县市比,和全市平均水平比等等,这样就知道在哪些方面能提炼观点,能提出建议。
因此,要写好统计分析,我们必须积极实践。做到善跑、博学、多思、能写。
善跑,就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到社会,深入到企业,深入到农村,了解实际,掌握活情况,再结合我们丰富的统计资料,形成我们有特色的观点,使统计分析“有血有肉”。
博学,就是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俗话说,知识多才能思路广。我们应当把学习作为我们一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知识积累的基础,作为博学多识的源泉。
多思,就是通过加工分析形成自己的想法。对调查取得的资料要进行认真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分析,尽可能变成自己的一些想法。要从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能写,就是既要达到斟字酌句,有见地,一针见血,又要符合实际。要能写还要敢写,敢写是能写的前提。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要克服自卑感,另一种是要克服自豪感。总之,要脚踏实地,勤写多练,才能写出有份量的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论文篇十一
学校是教育的大舞台,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语文由于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历史使命。在创新教育的今天,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创新性课堂,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的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1.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2.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了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要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研究性学习”也是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则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在从事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作了一些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用多媒体上课,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效果极佳。比如最近我讲《春》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作了中国南方春的图片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通过看南方春天的图片理解南方春天给人不同的感受。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
由此可见,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这样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统计分析论文篇十二
1.1将用户行为预测引入移动网络数据库。
1.1.1引入原因。
在传统数据库环境中,数据传输访问模式主要是:移动网络数据库终端受到用户访问请求,通过远程服务器发送数据查询请求,等待数据响应,受到数据响应后,将数据传输给移动用户应用。引入用户预测之后的移动网络数据库,其数据查询系统得到了完善的系统的优化。在网络系统右端的rtt,其包括范围是一次数据访问请求到终端服务器相应的系统设备,网络用户在数据查询过程中,必须设置一个以上rtt,因为网络移动终端和远程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是不同步的,所以客户得到的访问数据通常不是最新的数据信息。通过引入用户预测思想之后,可以有效的延迟数据响应时间,较传统方法节省了一个rtt等待时间。
1.1.2引入的可行性。
1.1.2.1使网络用户呈现规律性。
用户行为预测的主要目的就是使网络用户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用户在等待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查询请求时,由于应用程序语言的语法限制下,通常无法实现统一逻辑表达,所以客户得到的数据信息通常是应用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逻辑语言。如银行自动取款程序逻辑,在用户进行操作前,应输入银行账户密码,如果密码输入错误,那么自动取款程序将不会执行取款操作,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用户的提醒逻辑。所以通过用户引入预测设计的程序语言,其逻辑能力和语言程序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语言编译器的处理,数据服务器终端发送的数据信息往往准确,并具有时效性。同时,因为移动网络的终端服务器经常会安装不同类型的数据应用软件,所以其数据访问程序变得复杂,通过对特定用户和应用程序的用户引入预设,可以有效的改善数据查询的规律性。
1.1.2.2加大用户行为数据信息量。
用户行为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预测理论,加大用户数据量,一方面可以使移动网络数据库提高数据更新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用户信息数量庞大的数据信息。移动网络数据库的每个服务器都会有数以万计的终端查询服务,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数据系统中,数据库服务器每天要接收处理上千万次的数据信息查询请求,如果数据库的信息量不够的化,是无法满足用户行为预测的开展建设的。
1.1.2.3方便用户数据信息的'获取。
在移动网络环境中,数据库作为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网络数据信息,数据库终端服务器需要处理不同的数据查询请求,用户每一次查询请求都需要经过服务器终端,使服务器信息运营量大大增加,通过用户行为的引入,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用户的数据查询请求可以加入一个用户行为记录操作系统,这样在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终端审核时,会自动跳过用户数据查询请求,由数据库直接发送数据信息给用户,提高了数据查询效率,也方便了用户数据信息的获取。
1.2用户行为预测模型。
1.2.1用户预测模型设计。
对于网站机构优化、用户个性化系统的设计,其移动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用户行为相对简单,通过对用户预测模型的设计,用户在数据访问时,数据库终端服务器将不会对用户行为做语言上的处理和分析,只需要单纯的通过字符串对数据传输系统进行处理。
1.2.2用户预测规则更新。
特定的用户网络应用程序其操作习惯变化不大,但是不同时期的移动网络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其操作系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用户预测规则要根据数据库的应用程序更新做相应调整。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在处理用户查询请求之后,应及时对预测文法进行更新,这样的更新会反映在预测规则概率计算上,随着数据历史信息的积累,其查询更新变化波动会逐渐变小,趋于稳定。
1.3用户行为的预测的功能部署。
1.3.1部署位置。
用户预测功能模块是实现数据库服务终端和移动终端服务功能的载体,其功能与数据库的业务联系非常紧密,作为独立功能模块,用户预测功能的部署位置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在移动网络终端部署;在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在独立预测服务器上部署。
1.3.2存在形式。
1.3.2.1移动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的一部分行为预测功能模块是服务器应用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同的程序语言实现对完整系统的编译运行,在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部署与之相对应的应用程序。
1.3.2.2独立的函数库。
预测程序是移动网络数据库的编译和编写程序,作为应用中的函数库,通过统一的函数接口进行服务访问和数据通讯。这种应用形式要求应用程序部署与行为预测模块部署在一个服务器上,两者之间通过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1.3.2.3远程服务。
行为预测模块和数据库服务一样,是网络运营的一种服务模式,用户通过行为预测模块访问网络连接服务,这种存在形式要求预测模块部署在单独的网络服务器上,相较于其他两种存在形式,这种部署方式最灵活。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远程应用程序,对网路数据进行访问,不再局限于预测模块运行在同一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环境中,对网络的更新和维护起到了很大帮助。
1.4实际应用的移动网络数据库用户预测模型。
通过上文的介绍,用户预测模型作为独立功能模块在实际应用中,和特定用户行为关系十分紧密,对自身功能没有太大影响,因此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的应用程序经常会跳过用户预测模型完成数据传送指令。对服务器应用程序而言,用户预测模块是一个输入已知用户行为输出预测行为的黑盒子,其于应用程序本身没有多大联系,所以用户行为预测的系统可以分为预测实现和业务处理逻辑两个部分。前者是移动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人员要完成程序人物,后者则是用户行为预测模块要实现预测行为任务。
二、基于行为预测的移动网络数据库访问方法的实现。
2.1实现配置环境和平台。
2.1.1数据库服务器。
通常情况下,服务器是搭建在pc机上的,其软件环境为:mysql数据库应用程序、windowsxp系统,其硬件环境为:640g硬盘、4g内存、3.5ghz双核cpu、200m以上的网卡。
2.1.2移动终端。
一般采用g1device终端系统,运行android系统,系统版本为donut3.2。
2.2行为预测功能模块的实现。
将用户行为预测引入到数据库访问系统中,通过预设更新预测规则,实现网络用户预测思想。在用户行为预测功能结构中,用户行为是模块体系中的用户行为数据查询请求,其结构中还有只有一个预测数据成员(实际用户行为),由于在移动网络数据库的行为预测过程中,通常会对多个用户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操纵会十分费时,为了提高系统预测效率,在预测模块中经常用字符串代替预测行为,通过特定的预测规则,对用户查询应为进行预测分析,在保证预测正确概率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预测效率。
三、结论。
在移动网络数据库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推动数据库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随着“移动概念”的产生,数据库领域诞生了移动网络数据库的概念,在分布式计算的基础上实现移动计算,进一步拓展各种移动设备、无线通信网络业务,构建新型计算环境。目前对基于行为预测的移动网络数据库访问方法的研究仍在继续,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移动网络数据库引入行为预测模块是我国移动计算机环境革新的发展方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统计分析论文篇十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1]: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独特性[1]: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2]。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3]。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4]。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即使是最卓越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其认识成果也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找到其逻辑的根据。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所以一个足以完成科学创造过程的完整的创新思维方法,必须是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辨证统一和综合应用。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3]。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4]。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换言之,发散和收敛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是为了收敛,收敛是发散的必然结果。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二者均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其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个体创新思维的基础。如果只注重收敛,而忽视发散,可能会造成思维的贫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活动进行。同样,如果只注重发散,而忽视收敛,就不能将众多的思维集中起来,思维过程就会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状态,变成混乱的思维,而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实现。西方研究表明,大多数创造性发现都是收敛、发散两种思维互补的结果。即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人的思维沿着一些不同的道路发散,然后又运用收敛思维,综合发散结果,敏锐地抓住其中最佳的线索。使发散性结果去粗取精、升华发展,最后促成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所以,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
另外,创新思维还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综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辉映;点式、线式、面式甚至体式思维的整合等等。
二、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
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统计分析论文篇十四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外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随之迅猛增长.目前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近一亿,约100个国家在各级各类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1].如果每20人需要一名教师,那么就需要500万对外汉语教师而事实上目前全世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仅4万多人[2],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极大.
作者:史海峰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
统计分析论文篇十五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适应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将语言知识传授和培养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1.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性精神。
要培养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自身独特的规律和方法.还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做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们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发展自己的创新性人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用自己人格品质去影响学生,这样在教师的教育熏陶下,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他们积极探索,积极思维,形成了勃勃生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2.创造民主宽松开放的教育氛围。
创新性教学需要民主和谐合作的教育氛围的支持.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热情,不是板着面孔传授知识,而是作为一名导演情感丰富地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去发现。
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创新性教育活动中进行计划组织,与学生一起讨论,相互影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及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当教师走进课堂,不是带着一本教科书走向学生,而是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为具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领域,让他们展现各自的才能智慧,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在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里,师生平等,和睦相处,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感到教师在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自己的自由发展,他们才敢于并积极活跃的进行创新立意,释放无限的创造能力。
3.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1)教师设置问题语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的求和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去探求新知如在教《听潮》一课时,教师在平静高昂的音乐氛围中,充满激情的朗读全文,学生们用听觉视觉感觉体会潮起潮落的壮美,他们仿佛置身于大海边,与作者一起感受大海的美.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及时提问:a.朗读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b.朗读者情绪的变化怎样?c.文中哪些段落体现了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d.作者对大海有什么样的感情?e你对大海的感情呢?学生们在语感中感悟到了作品的神韵.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回答这样的问答他们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然后教师让学生们感情投入的朗读这篇文章,让他们再次同作者一起领略海潮的美.教师提问:“‘欣幸’前后两次出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能不能用什么声音把海潮音模拟出来?”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教师适时设置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创造性的回答一些问题,教师给予鼓舞.这样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新激情.
(2)学生质疑讨论。
质疑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桥梁。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发现的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卖炭翁》这首诗,学生弄清诗意,然后让他们去寻找问题。其中针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黑”两句诗,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a.卖炭翁为什么是满面尘灰呢?b.烟火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c.十个指头为什么都是黑的?d.他这副模样是怎样造成的?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回答第四个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他们分析了多种原因,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了他们。学生们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展现了各自的才能智慧,创新得到了培养。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比教师提问学生答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3)利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内容的形式与渠道,使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了活动,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创造,甚至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这样就会铸造学生的创造素质。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单调,枯燥,落后,严重窒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传播信息的媒体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电脑等多媒体引进教室,利用声光电构成的立体画面和色彩纷呈的视觉效果,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可利用录像展现早春花草烂漫燕莺欢唱的场面,让学生感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的意境,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歌颂春天万物的感情。由这些画面引导学生想一想,春天景色就只有这些吗?还有哪些景色可以歌咏春天的。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些景物。通过录像展现的画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书本已有的知识形象联想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学到了语言知识,积极的进行了探索,进行了创造。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诵会和课本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适当让学生开展故事会朗诵会和课本剧。通过这些活动可大大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语言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离开课本思考创造,要求学生只要讲得清楚合理就行。
故事会可据图讲故事,续讲故事,根据剧本改讲故事,也可拟一主题讲故事,鼓励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利用语态,表情和动作使故事生动形象有趣,并具有个性。同一故事不同的学生讲会有不同艺术效果。
朗诵会由一人朗诵,二人小组或全班进行,朗诵内容学生可以自选,诗歌散文古诗词小说都可以朗诵。
通过朗诵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在优美的语境中,学生领会作品的精华,沉浸在作品的美感里时,学生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课本剧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编剧,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孔乙己》,《最后一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都可以改为课本剧。鼓励学生尝试着用编写的课本剧进行简单的舞台表演。通过学生言行举止的表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充分体现他们对作品的领会程度。
3).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
作为语文工作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们还要育人。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工厂,走进科研单位,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走向农村,走向大自然。学生通过耳闻目睹,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了,并从中获得思考,创造的新知识,获得了写作的丰富素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们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上去探索,去奉献,去成功吧!
统计分析论文篇十六
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创新,因为企业管理者既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定者,又是推动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者,他们对待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态度直接决定了经济管理的进程与成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审时度势的目光,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并且能够不断迎合快速发展的市场变化,通过创新的手段推动企业经济发展。只有企业管理者具有创新的观念,企业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有效进展。除此之外,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不是原有制度的修改补充,也不是经济管理的小打小闹,它需要企业管理者打破墨守成规的旧观念,突破固化观念的约束,从市场需求和企业经济管理方向出发,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整合企业的优势资源,摒弃企业的落后资源,需要企业管理者不断学习先进的企业经济管理知识,建立起完善可靠的奖励机制,不断丰富企业内部的公司文化,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探索出符合企业发展和岗位管理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在创新了管理者的观念后,需要充分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充分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策略,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经济管理的有序进行,也充分保障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发展变化,推动企业内部的岗位优化和绩效改革,充分谋求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的发展策略,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这些都需要经济管理制度来推动和约束。换句话说,企业制度是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的基础。在企业经济管理内部,企业制度的创新:一方面需要加强一些具有约束性的条款,充分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有序进行,保证企业处于有序竞争和团结合作的经营氛围内,也保证企业能够实行令行禁止的管理手段,从而保证企业的创新手段完整得到实施;另一方面,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够保证企业管理者积极布局、精准管理、统筹协调和实施完善,将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市场运作和企业革新做到认真贯彻和执行,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创新的领导力,提高企业在经营过程、组织谋划和统筹协调等领域的经济管理,创建了从企业内部优化、外部完善、内外兼修的全方位制度管理格局。
企业经济管理不是闭门造车,它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技术的创新,充分迎合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技术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外部形态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常胜将军,就必须勤练信息技术这门基本功,加强计算机网络硬件的铺设,加快办公自动化的有效进程,推动人力资源自动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和绩效考核自动化的信息化模式,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加强企业和外部市场的网络互联互动,市场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到企业管理者手中,方便企业管理者及时布局、统筹运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经济管理技术的创新还应该包括企业用人管理模式的革新,应该充分加强人才的培养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在人才管理上的革新。企业内部应该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通过建立积极完善的岗位竞争机制和成熟完善的奖惩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员工真正做到各尽其职,企业也能够做到知人善用。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学习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用人管理模式,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择优分流,必须充分从企业内部员工的需求出发,对员工实施正确的引导,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用人政策,谋求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十分必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上的差距不断减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企业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经营手段很难迎合市场需求。因此,我们的企业经济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积极加强企业在观念、制度和技术上的推陈出新,谋划创新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不断推动,不仅要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要迎合时代经济的特点,通过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企业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统计分析论文篇十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的有效资源,提高企业的责任分化,整合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者只有具有创新的观念,企业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有效进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策略;企业竞争力;企业资源;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发展完善,社会生产力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机遇,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企业要想在国内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了解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从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和创新等领域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力和创新发展力。在经营管理领域,企业一定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经验,采取经营发展加改革创新的模式,建立起符合我国市场发展规律,健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充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创新模式,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1.1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的有效资源。
企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有效整合,通过加强企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保证企业经济管理集中展现在企业的资源运用上,能够保证企业的资源实现利用最大化,能够充分为企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着互联网环境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必须充分考虑新形势下所催生的有效资源。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经济所引发的创新型发展战略,它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引发的全球资源都涌入到中国市场,这也给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三是基于互联网资源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越来越便捷的互联网资源,也催生了越来越广泛的信息资源,造就了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更加广泛的资源引入,而不断激化的市场竞争也提高了企业的资源优化,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向节约型、精细化和创新型发展。
1.2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责任分化。
企业经济发展想要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在企业内部倡导和加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责任分化,充分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提高岗位联动机制,从而提高对于外部市场和内部竞争的抵抗能力,充分保证企业内部充满活力,激励有依据,运转有效率,员工能够在岗位谋其职,组织内部相互促进、相互帮携、共同进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企业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岗位到人、责任到人,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岗位的需求,真正将具有创新性、革命性和效率性的岗位架构进行系统完善,通过完善的组织架构来引导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性、系统化和开创性发展;二是创新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绩效不成管理,在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中,绩效是管理的结果导向,是创新的实践成果,也是全员岗位工作的动力,企业应该在经济管理中倡导“效率为重、公平公正、差别对待”的原则;三是创新企业激励机制,企业在经济管理中需要充分倡导岗位激励机制,从而能够保证企业的竞争活力,也保证员工的岗位积极性,应用全新的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讯技术,企业能够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激烈竞争、和谐共处的企业工作氛围。
1.3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的人力资源。
企业的经济管理注重的是对人的培养,它体现了经济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也是企业实现创新战略的核心要素,能够充分实现企业的人才储备战略,实现企业员工的择优上岗,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倡导人性化管理。当今社会,企业经济管理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人才的流失和专业人才的匮乏,它也直接导致了企业经济管理缺乏活力,企业缺乏人性化管理。通过新形势下的企业创新经济管理,企业能够利用新形势下的新思维来营造人才战略,充分挖掘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活跃性和创新性,将企业的经济发展与人才战略进行牢牢的捆绑,创建出重视人才、合理利用人才和阶梯性培养人才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欲望,提高员工的岗位价值;其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它需要经济管理人才具有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因此,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需要建立起长期复杂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可创新的企业资源来管理和使用,通过新形势下的新思维来调整企业的人才战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组织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岗位建设,提升企业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岗位素质。
统计分析论文篇十八
统计分析是一项能够揭示数据背后规律的重要工具,而统计分析论文则是对一定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参与一个统计分析论文项目,我深刻体会到了统计分析的重要性以及从中获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五个连贯的段落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一个成功的统计分析论文需要充足的数据支持。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确保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只有在有力的数据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准确和可靠的统计分析。在我参与的项目中,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数据,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验证。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际问题解决,准确和可靠的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统计分析需要正确的方法和工具。在参与统计分析论文的项目中,我们使用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工具来处理数据。不同的问题和数据需要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分析。一方面,我们需要对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技巧,能够熟练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对统计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掌握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三,统计分析需要合理的结论和解释。作为统计分析者,我们不仅仅需要计算出一些数值,还需要能够从数据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和解释。这就要求我们对数据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将其与问题背景相结合来进行合理的解读。在我的统计分析论文项目中,我们除了要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还需要将结果解释给项目组成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这个过程让我认识到,能够将抽象的数值解释清楚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第四,统计分析需要良好的数据可视化和沟通能力。很多时候,数据的可视化能够更好地呈现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图表、图像等方式将数据呈现出来,并能够清晰地向其他人解释图表的含义。此外,和项目组成员、其他研究者以及决策者之间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将统计分析的结果和结论清晰地传达给相关人员,并能够解答他们的问题和疑虑。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我提高了数据可视化和沟通能力,更加灵活地呈现统计分析结果。
最后,统计分析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统计分析领域的知识和技巧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持续学习和提升。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统计分析问题,并取得满意的结果。我通过参与统计分析论文项目,不仅从活动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还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了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综上所述,统计分析论文是一项需要严谨和有条理的学术研究工作。通过我参与的统计分析论文项目,我深刻体会到了数据的重要性、方法和工具的选择、结论和解释的合理性、数据可视化和沟通的重要性,以及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必要性。这些体会将对我未来在统计分析领域的学习和实践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统计分析论文篇十九
近年来,统计分析在科研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统计分析直接影响着研究的可信度和实用性。在撰写和阅读统计分析论文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以下是我对于统计分析论文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一些思考和指导。
首先,统计分析论文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应该牢记“合理性”的原则。在进行数据收集时,我们需要确保样本的选择能够代表我们研究的总体,且样本数量的大小应根据研究的复杂性和目的来合理决定。此外,统计分析过程中的数据处理也是关键。我们需要进行数据的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在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特点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够提高统计分析论文的可靠性。
其次,统计分析论文应该注意结果的可解释性和可行性。无论是在实验设计中还是在统计模型的建立中,我们都需要考虑到研究目的和结果的可解释性。在实证研究中,我们要尽量避免盲目地将所有变量都包含在模型中,而是要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的变量,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图表和图像等可视化工具来展现统计结果,提高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理解和接受度。
第三,统计分析论文应该注重结果的统计学显著性和实用性。“统计学显著性”不仅仅是指变量间的显著差异,更要关注显著差异的实际含义和对研究的贡献。因此,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统计指标的大小和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以及与实际问题的关联程度。另外,在结果的解读和讨论中,我们也要注意结果的实用性,即对研究问题的解答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能否为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第四,统计分析论文要注重方法的合理性和假设的检验。统计分析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和方法进行的,我们需要合理选择和应用统计方法,并进行结果的验证和检验。在论文中,我们需要明确的描述方法的选择和研究假设的制定,说明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进行统计假设的检验。这样可以提高统计分析论文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最后,统计分析论文要注重结论的推演和扩展。统计分析所得的结果和结论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起点,我们需要从统计结果中总结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此外,我们还可以将统计分析结果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出一些建议和政策措施,使统计分析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结论的推演和扩展是统计分析论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研究价值和创新点的重要部分。
总之,统计分析论文是科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理有效的统计分析能够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实用性。在撰写和阅读统计分析论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合理性、可解释性、统计学显著性、方法的合理性和合理性、结论的推演和扩展等方面来提升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能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共同进步。
统计分析论文篇二十
第一段:引言(200字)。
统计分析是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过去一段时间里,我进行了一项关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统计分析论文的研究,这段经历让我体验到了统计分析的魅力。通过这次研究,我学习了很多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并对统计分析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未来的学术研究者有所帮助。
第二段:选题和数据采集(200字)。
在进行统计分析论文前,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选题。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我最终确定了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选题。为了采集数据,我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网络和实地两种方式进行了数据采集。接下来的步骤中,我使用了Python编程语言以及Excel等工具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清洗和整理。
在进行统计分析论文时,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的研究中,我运用了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来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通过回归分析,我得出了一些显著的结果,发现价格、品牌声誉和促销活动等因素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通过因子分析,我将多个相关变量进行了归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数据间的关系。通过这些统计方法,我得出了一些有关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结论,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四段:结果解读与学术贡献(300字)。
在统计分析论文中,结果的解读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将统计结果与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相结合,解释其意义和贡献。在我的研究中,我成功解读了回归分析的结果,说明了各个变量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一些实践中的指导意见。同时,我还解读了因子分析的结果,将相关的变量进行了分类,并挖掘出了一些潜在因素。通过这次研究,我初步明了了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并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了一定的贡献。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00字)。
通过这次统计分析论文的研究,我进一步认识到了统计分析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合适的统计方法和技巧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可靠的分析结果,并使研究者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研究选题的重要性,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选题能够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实用性。这次研究不仅让我在统计分析上有所提高,还培养了我解读统计结果和撰写统计分析论文的能力。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统计分析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更多的研究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