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大全(19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下面是一些教案的案例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雨霖铃教案篇一
1.完成上面知识链接部分的填空。
2.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上阕主要写词人与有情人临别时的难舍情景;。
下阕:下阕主要写词人想象二人别离后的思念情景。
【合作探究】。
雨霖铃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景中见情,因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尝试诗词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景与情关系的处理。
2、意境美的把握。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3、设问:
柳永通过哪些手段抒写离情别意的?从文中找出典型语句。
明确: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略)。
5、介绍柳永其人。
6、再听配乐朗诵,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7、附以李清照词一首,柳永词一首,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意境美。
8、尝试诗词创作,原则为求意到即可,力争句工。
9、结语。
附:八声甘州柳永。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出处,正恁凝愁。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详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雨霖铃教案篇三
师: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具阳刚之美的豪放词,下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归纳一下豪放词的特点:
(生归纳,幻灯片总结归纳)。
1、题材广泛:上至民族兴亡、历史更替、人生悲喜、宇宙奥妙、下至功名之志、家国之念、朋友之情、心中之思“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既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又关注人生百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2、情感表达上以铺陈、直抒为主;气魄雄宏,风格刚健,情调昂扬,意境超脱,多抒襟怀抱负、爱国壮志;多发时代感慨、怀古伤今。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多以自然山水、惊涛骇浪、金戈铁马、景象宏大,意境恢弘。
师:今天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是词的另一类即婉约词,如果把豪放词比作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词就是江南女子;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长江黄河,那么婉约词就是小桥流水。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高山大海,那么婉约词就是山涧小溪。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词就是《夜半小夜曲》。可以说,与豪放词相比,婉约词在题材的选择上、在情感的表达上都与豪放词大相径庭:
1、题材狭窄:描摹男女相思,抒写离情别绪,吟咏风花雪月,感喟春愁秋恨。
2、情感表达上:宛转含蓄,缠绵悱恻,用典雅委婉的笔触,浓丽富赡的词藻,状相思,抒离情,伤春悲秋。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喜欢描写纤细柔美的景物,如:杨柳、晓风、细雨、落花等。
师:这些意象其实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果我们在鉴赏婉约词之前,对这些意象的古代蕴意和内涵十分熟悉,那么我们解读婉约词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通过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婉约词,走进婉约词中的这些优美意象。
提示:
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提示1:寒蝉。
寒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柳永自己就一再用过这个意象,如。
《引驾行》“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明确:蝉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在炎热的盛夏鸣叫,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也是热闹嘈杂的,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寒,关键在一个“寒”字含义丰富,首先,一个寒字直接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和季节,说明已是寒气袭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二,这一寒字,说明蝉本身觉得寒,故曰“寒蝉”,第三,作者非蝉,怎么知道蝉“寒”呢?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这一“寒”字,指的就是诗人心境的凄寒。所以,这一“寒蝉”用得极妙,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
提示2、长亭。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因此,它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也有其妙)。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兰舟。
2、提示:“舟”就是小船的意思,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题方面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骤雨初歇”是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这时候,船夫告知要开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而船夫却不解诗人此时的心情。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泪眼。
2、提示: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临别挥泪,在他们,恰如临别饮酒、临别折柳一样经常、一样普遍。如:第一单元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虽不是独为别离而流,感时忧国等亦可以使古代诗人词人涕泪纵横,但在别离的场合,泪却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正如,词中深爱的情人即将分离,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满腹的哀伤,一腔的柔情,尽在这一双“泪眼”朦胧中,表情很是真挚感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烟波、暮霭、楚天。
2、提示:“烟雾”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的蕴意和内涵主要在于象征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是一种愁人的景象。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明确:本诗句中“烟波”这个意象的特征是“千里”,暮霭(傍晚的云气)这个意象的特征是“沉沉”,“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沉沉”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加上时值黄昏,眼前的景色越来越模糊了,离别的情绪也随之黯淡。楚天“阔”,一个“阔”字极言楚天的广阔,这个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千里烟波”和“沉沉的暮霭”却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与柳永“伤别离”主要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意象。
明确:清秋。
2、提示: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秦观《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是哪三个意象?请从诗句中找出。
明确:杨柳、晓风、残月。
2、提示:柳是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例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送别”,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吴文英《唐多令》“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3、提示:风,在古人的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尤其是秋风,更是离愁、忧怨、感伤的“愁种子”。晓风,指清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了“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微带寒意的风,“自古逢秋悲寂寥”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明确:月缺难圆,人别难聚,再加上凉风习习,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
(二)《声声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风。
2、提示: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雁。
2、提示: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因此,诗人词者,看到雁之后,往往会引发思乡的愁情。如,柳永《曲玉管》“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自从分手以来,再也没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断南飞的大雁,也未等到来任何的凭据,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长。)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黄花。
2、提示: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这里人与菊有一种应合。“满地堆积”“无人摘”写的是花的凋谢,而“憔悴”的不只是花还有人,作者在这里把外界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打成一片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而在婉约词中,落花意象由于它的柔美纤细而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此外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晴,以“愁”归结,而又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愁”还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满纸呜咽,撼人心弦。
雨霖铃教案篇四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三、词牌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意境修辞表现手法情景关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特点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c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教案篇五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导入 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五作业 。
1诵读。
2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作者邮箱:
雨霖铃教案篇六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雨霖铃教案篇七
师: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具阳刚之美的豪放词,下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归纳一下豪放词的特点:
(生归纳,幻灯片总结归纳)。
1、题材广泛:上至民族兴亡、历史更替、人生悲喜、宇宙奥妙、下至功名之志、家国之念、朋友之情、心中之思“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既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又关注人生百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2、情感表达上以铺陈、直抒为主;气魄雄宏,风格刚健,情调昂扬,意境超脱,多抒襟怀抱负、爱国壮志;多发时代感慨、怀古伤今。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多以自然山水、惊涛骇浪、金戈铁马、景象宏大,意境恢弘。
师:今天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是词的另一类即婉约词,如果把豪放词比作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词就是江南女子;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长江黄河,那么婉约词就是小桥流水。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高山大海,那么婉约词就是山涧小溪。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词就是《夜半小夜曲》。可以说,与豪放词相比,婉约词在题材的选择上、在情感的表达上都与豪放词大相径庭:
1、题材狭窄:描摹男女相思,抒写离情别绪,吟咏风花雪月,感喟春愁秋恨。
2、情感表达上:宛转含蓄,缠绵悱恻,用典雅委婉的笔触,浓丽富赡的词藻,状相思,抒离情,伤春悲秋。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喜欢描写纤细柔美的景物,如:杨柳、晓风、细雨、落花等。
师:这些意象其实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果我们在鉴赏婉约词之前,对这些意象的古代蕴意和内涵十分熟悉,那么我们解读婉约词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通过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婉约词,走进婉约词中的这些优美意象。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提示1:寒蝉。
寒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柳永自己就一再用过这个意象,如。
《引驾行》“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明确:蝉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在炎热的盛夏鸣叫,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也是热闹嘈杂的,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寒,关键在一个“寒”字含义丰富,首先,一个寒字直接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和季节,说明已是寒气袭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二,这一寒字,说明蝉本身觉得寒,故曰“寒蝉”,第三,作者非蝉,怎么知道蝉“寒”呢?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这一“寒”字,指的就是诗人心境的凄寒。所以,这一“寒蝉”用得极妙,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
提示2、长亭。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因此,它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也有其妙)。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兰舟。
2、提示:“舟”就是小船的意思,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题方面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骤雨初歇”是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这时候,船夫告知要开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而船夫却不解诗人此时的心情。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泪眼。
2、提示: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临别挥泪,在他们,恰如临别饮酒、临别折柳一样经常、一样普遍。如:第一单元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虽不是独为别离而流,感时忧国等亦可以使古代诗人词人涕泪纵横,但在别离的场合,泪却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正如,词中深爱的情人即将分离,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满腹的哀伤,一腔的柔情,尽在这一双“泪眼”朦胧中,表情很是真挚感人。)。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烟波、暮霭、楚天。
2、提示:“烟雾”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的蕴意和内涵主要在于象征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是一种愁人的景象。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明确:本诗句中“烟波”这个意象的特征是“千里”,暮霭(傍晚的云气)这个意象的特征是“沉沉”,“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沉沉”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加上时值黄昏,眼前的`景色越来越模糊了,离别的情绪也随之黯淡。楚天“阔”,一个“阔”字极言楚天的广阔,这个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千里烟波”和“沉沉的暮霭”却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与柳永“伤别离”主要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意象。
明确:清秋。
2、提示: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秦观《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1、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是哪三个意象?请从诗句中找出。
明确:杨柳、晓风、残月。
2、提示:柳是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例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送别”,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吴文英《唐多令》“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3、提示:风,在古人的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尤其是秋风,更是离愁、忧怨、感伤的“愁种子”。晓风,指清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了“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微带寒意的风,“自古逢秋悲寂寥”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明确:月缺难圆,人别难聚,再加上凉风习习,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
(二)《声声慢》。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风。
2、提示: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雁。
2、提示: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因此,诗人词者,看到雁之后,往往会引发思乡的愁情。如,柳永《曲玉管》“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自从分手以来,再也没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断南飞的大雁,也未等到来任何的凭据,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长。)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黄花。
2、提示: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这里人与菊有一种应合。“满地堆积”“无人摘”写的是花的凋谢,而“憔悴”的不只是花还有人,作者在这里把外界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打成一片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而在婉约词中,落花意象由于它的柔美纤细而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此外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等。
雨霖铃教案篇八
赵娟。
教学目的。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雨霖铃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霖铃教案篇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雨霖铃教案篇十一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习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雨霖铃教案篇十二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肮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伤感、凄美的离愁。
在欣赏并学唱多媒体课件中的古词新唱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强化背诵记忆。
雨霖铃教案篇十三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一课时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霖铃教案篇十四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善用点染的艺术手法。
一课时
诵读法、讨论法
回忆李商隐《无题》中的首句,引出本课的主题――离别。并与学生一道回忆关于“离别”的诗句,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结,产生共鸣,烘托气氛。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1、齐声诵读注:找出词中的入声字,解析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递悲切痛楚的情绪。
2、讲解上阕
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时令、地点、景物。深秋暮色中离别在即,秋雨虽停而寒意难消。离别的环境与内心的悲苦合二为一。
第二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别境转入直接抒发别情。设想在京都城外,设帐幕饮酒作别,但两人哪有心思宴饮,心乱如麻正难舍难分,不解风情的舟子又频频催发,不想离别却不得不别,正是这一矛盾把别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纯粹白描,感情坦率直露,一双泪眼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无声的啜泣更觉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四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遥想开船后的景象,为下阕设想别后相思之苦先开前奏。这一去山水迢迢,烟波浩淼,暮色沉沉,天地苍茫,诗人空望浩瀚无边的楚天,却不知下一程在哪,真如沧海一粟,诗人那种荒凉、无望、彷徨、孤寂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令我们读者也随之怅惘。
:上阕正面刻画别境别情,似已说尽心中无限凄凉。然而下阕荡开一笔,虚写别后情思,诗人无望的未来不难料想。
3、讲解下阕
首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紧承上阕,直抒离情,点出伤离恨别自古皆然。更呼应上阕,点出时令,所谓触景伤情。
重点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讨论作结:诗人睁开眼,不见佳人,只见一些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晓风,寒意彻骨,微拂的柳枝,又让人想起执柳相送的苦痛,空中的`一轮残月更叫人感慨人月两难全,世事无常,聚散离合皆无度,此时诗人心中的离愁可谓达到了顶点。
而且这样的景况于诗人而言恐怕是常事常景。
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疏落有致,呈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创造出“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而“晓风残月”、《雨霖铃》和柳永这三者也已融为一体了。
关于第三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句通俗诗句解释,“你不在,这座城市便空了。”可见词人的心内百转千回,痛彻肺腑。
4、本词特色
善用点染,点,直抒胸臆(明朗精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齐诵相关诗句。
背诵全诗,并且把“晓风残月”一句写成一段字数不少于字的想象短文。
雨霖铃教案篇十五
1、体会本词的感情。
2、欣赏本词的艺术风格。
3、学会比较鉴别。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善用点染的艺术手法。
一课时。
诵读法、讨论法。
回忆李商隐《无题》中的首句,引出本课的主题——离别。并与学生一道回忆关于“离别”的诗句,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结,产生共鸣,烘托气氛。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1、齐声诵读注:找出词中的`入声字,解析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递悲切痛楚的情绪。
2、讲解上阕。
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时令、地点、景物。深秋暮色中离别在即,秋雨虽停而寒意难消。离别的环境与内心的悲苦合二为一。
第二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别境转入直接抒发别情。设想在京都城外,设帐幕饮酒作别,但两人哪有心思宴饮,心乱如麻正难舍难分,不解风情的舟子又频频催发,不想离别却不得不别,正是这一矛盾把别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纯粹白描,感情坦率直露,一双泪眼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无声的啜泣更觉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四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遥想开船后的景象,为下阕设想别后相思之苦先开前奏。这一去山水迢迢,烟波浩淼,暮色沉沉,天地苍茫,诗人空望浩瀚无边的楚天,却不知下一程在哪,真如沧海一粟,诗人那种荒凉、无望、彷徨、孤寂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令我们读者也随之怅惘。
:上阕正面刻画别境别情,似已说尽心中无限凄凉。然而下阕荡开一笔,虚写别后情思,诗人无望的未来不难料想。
3、讲解下阕。
首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紧承上阕,直抒离情,点出伤离恨别自古皆然。更呼应上阕,点出时令,所谓触景伤情。
重点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讨论作结:诗人睁开眼,不见佳人,只见一些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晓风,寒意彻骨,微拂的柳枝,又让人想起执柳相送的苦痛,空中的一轮残月更叫人感慨人月两难全,世事无常,聚散离合皆无度,此时诗人心中的离愁可谓达到了顶点。
而且这样的景况于诗人而言恐怕是常事常景。
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疏落有致,呈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创造出“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而“晓风残月”、《雨霖铃》和柳永这三者也已融为一体了。
关于第三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句通俗诗句解释,“你不在,这座城市便空了。”可见词人的心内百转千回,痛彻肺腑。
4、本词特色。
善用点染,点,直抒胸臆(明朗精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齐诵相关诗句。
背诵全诗,并且把“晓风残月”一句写成一段字数不少于字的想象短文。
雨霖铃教案篇十六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
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生:悲切……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热烈地讨论。(时间为4分钟。)
师:好,现在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师:好,下面,第二小组发言。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师:接下来,下面一个小组发言。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师:下面,这边的小组。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条理。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0读词句。(他边读边笑)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0读词句。
师:这次好多了。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0:因为我这样读比较有意境。
师:好,下面的小组发言。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生:“杨柳岸”“执手相看”……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师朗诵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感受。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两位同学都说过了,我没有补充了。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板书:神韵)
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生齐背。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读词。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好。(都表示认可)
师:来点掌声。(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
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 》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下课。
雨霖铃教案篇十七
2、意境美的把握
多媒体
1、由音乐(阳关三叠)引出有关别离的话题,略说离别种种,导入课文。
2、听配乐朗诵雨霖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初步感受本词的魅力。
3、设问:
柳永通过哪些手段抒写离情别意的?从文中找出典型语句。
明确: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略)
5、介绍柳永其人。
6、再听配乐朗诵,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7、附以李清照词一首,柳永词一首,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意境美。
8、尝试诗词创作,原则为求意到即可,力争句工。
9、结语。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出处,正恁凝愁。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详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雨霖铃教案篇十八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有四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宋代,词进入繁盛时期,并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柳永。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柳永和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词是极具音乐性的诗体,在古代是用来传唱的。现在虽然乐谱已失,但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体会并且传达词的情感――朗诵。
自由朗读。要求:读出你对词的感受。
学生读――学生评价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感受;原因)――――――和心上人离别的伤感。
用词当中的一句话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词人是如何来写离别情的呢?(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
(用语言表达你的看法。)
(一) 典型环境
写景。
写了什么景,传达了什么情感。(请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景,投影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学生回答,并补充。
提示:寒蝉――什么时候的`蝉?为何不是夏天?叫声如何?
初秋,生命将终时的寒蝉的凄凉叫声。
长亭――是什么地方?
分别的地方;“长亭外,古道边”;是分手处,伤心地。
骤雨――词人希望这样吗?
难受,雨天留人日,雨停得启程去远方,不得不分别。
(想象画面)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耳畔是寒蝉凄凉的叫声,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相爱的人就要离别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低沉的声音为大家演绎一下。――评价,指导。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回答。
提示:“念”――想象之景。虚实相生。
景象――浩渺的江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
“阔”“舒”――对比《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是空阔,使人感到惆怅忧伤。
情――是和情人离别的久远,是前途的暗淡。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轻柔的声音为我们演绎一下。――评价,指导。凄切中有苍茫。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生回答。
提示:杨柳――谐音“留”。古人折柳相送表示离别难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送元二使安西》(高考之后)
晓风――什么时候的风?感受?秋日拂晓的风是微凉的。心境更凉。
残月――
酒醒――因愁而喝酒,酒醒却更添愁绪。“借酒消愁愁更愁”。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粗壮的声音为我们演绎一下――评价,指导。(似乎有体会)
4、小结:柳永通过选取典型的景物――寒蝉、长亭……,无一不在烘托、渲染离别的伤感之情。没有一个字写情,却又无处不再写情。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情景交融。
5、拓展延伸――柳永《蝶恋花》(投影);杜甫《旅夜抒怀》
问题:描绘了什么图画?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 典型细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甚妙,妙在何处?(讨论)
提示:执手――为什么不是拥抱?手连着心。爱情的美不是“我爱你”,而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泪眼――有泪,但又没有哭出来?
竟――说明想不想哭?为什么想哭却没有哭出来?
伤心到极处,没有办法哭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离别悲痛心情的再现。是一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是婉约。
总结:作者选取了离别时典型的细节――执手、泪眼、饮酒……来展现离别的伤感。
谁朗诵?要求:效果要好。
(三) 齐读。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已经真正报我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你感动了没有?(感动了)
一起朗诵,用声音来传达感受。
理解后的朗诵真的不一样啊。
柳永和苏轼开辟了词的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
如果我请你从他们的词中各选一句来表现他们各自的风格,选哪两句?
“大江东去”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教案篇十九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1、背诵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