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林则徐纪念馆范文(16篇)
技巧和方法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进步和成就的关键,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问题和挑战。在总结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这些总结范文的作者经过精心撰写和整理,旨在启发读者写作思路。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一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场景。你看,那场景中,林则徐正指挥着官兵们在销烟,官兵们有的在扛箱子,有的在砸鸦片,还有的把鸦片推到销烟池里。围观的老百姓们看到鸦片被销毁了高举着双手在欢呼着,而有几个外国商人看到鸦片被销毁了却急得团团转。看到这场景,我不禁佩服起了林则徐的胆识和爱国之情。
从解说中,我还得知: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他威震全球的虎门销烟壮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读到这里,我更加钦佩林则徐了。然后,我又看到了一则解说: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因功获“罪”,被庆廷革职遣戍新疆。读到这里,我为林则徐的遭遇感到惋惜。但是,林则徐在困难和逆境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同时,我也为清政府的昏庸无能感到痛心。看来大家说的没错: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不被欺负。即使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也要勿忘国耻。而现在作为学生的我更要为我们祖国的富强繁荣努力读书,以后争取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二
今天下午,我们全家人来到楚州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离得很远,就看到了一座壮观的建筑物。它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庄严肃穆。爷爷告诉我,那是主馆。进入主馆,我们看见了周高大的汉白玉雕像,他面容慈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凝视远方。听讲解员阿姨说,这个雕像有7.8米高,象征着周爷爷走过的78个光辉岁月。
接着,我们到了西花厅前。周的铜像显得格外醒目,我们在那儿照了许多照片。
最后,我们又来到周恩来工作生活的地方——西花厅,逐一参观周曾用过的物品。
参观结束了,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我告诉大家一句话,千千万万要铭记,这就是周的那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三
纪念馆靠近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又称“林则徐祠堂”。它始建于19,1982年建成林则徐纪念馆。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林则徐祠堂,另一部分是林则徐史绩展。从位于澳门路的入口进入,高大的牌楼式大门墙气势恢弘,门口的一对石狮互相拱护,栩栩如生,这就是林文忠公祠。
从大门往里走,一棵高大的榕树映入我的眼帘,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有许多气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纠结在一起变成了树干。那是一株多么茂盛的榕树呀,根本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它是1982年林则徐纪念馆建成的时候移植的,不过三十来岁,却已如古木苍天。
纵眼看去,御碑亭又成了一个亮点。听讲解员说,这是1850年林则徐病逝时,咸丰皇帝赐给他的3座碑。这3座碑成品字形排列,中央一块是皇帝慰问家属的圣旨,右边是御赐祭文,左边是御制碑文。
参观完御碑亭,来到了树德堂。树德堂为祠厅,正中是林则徐的塑像。高大庄严的林则徐,表情是那样严肃,眼睛眺望着远方,似乎还在为烟毒不止而忧愁。
绕过南北花厅,我们就来到了史绩展馆。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用高科技多媒体演示的“虎门销烟”场景。200多平方米的展厅,100多名仿真人,惟妙惟肖。中间是林则徐在众多官员陪同下,高举右手,宣布开始销烟;左侧则是几十名工人抬着鸦片,投入销烟池中,利用投影制造出水面波动的效果,真是逼真!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专区”,地面上投影出一幅罂粟花盛开的美丽画面,当观众从上面走过时,盛开的花朵随后枯萎,变成了一个可怕的骷髅。它告诉人们,艳丽的花丛下是一个罪恶的深渊。
走出纪念馆,我想: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伟人为国为民所付出的努力!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四
今天,爸爸带着我去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一路上,我好奇地问爸爸:“爸爸,林则徐是什么人?”爸爸告诉我林则徐是一名民族英雄。
不一会儿,林则徐纪念馆到了。一踏进纪念馆,抬头就能看见正门上横额刻“林文忠公祠”。爸爸告诉我林文忠公就是林则徐,这是后人对这位英雄的尊称。在纪念馆屏墙上刻着一幅虎门销烟的浮雕。我们穿过正门,来到了亭北的树德堂——中祀林则徐爷爷坐像。塑像中的林则徐爷爷慈眉善目,炯炯有神。爸爸告诉我林则徐爷爷被誉为“清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将毒害我们国人的鸦片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爸爸说到这,带着我向林则徐爷爷的坐像深深鞠了一躬。
从解说中,我还得知: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他威震全球的虎门销烟壮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读到这里,我更加钦佩林则徐了。然后,我又看到了一则解说: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因功获“罪”,被庆廷革职遣戍新疆。读到这里,我为林则徐的遭遇感到惋惜。但是,林则徐在困难和逆境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同时,我也为清政府的昏庸无能感到痛心。看来大家说的没错: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不被欺负。即使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也要勿忘国耻。而现在作为学生的我更要为我们祖国的富强繁荣努力读书,以后争取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参观完林则徐纪念馆已经晌午了。我和爸爸踏上了归途,随着汽车的开动,纪念馆离我们越来越远。
导游词介绍。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五
很快谜底就解开了。一天中午,老师带来了一个大姐姐,原来她是我们学校茅以升纪念馆的讲解员,要带我们去参观茅以升纪念馆呢!这不是正好吗,我就要去看看茅以升爷爷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带着这个疑问,我一边仔细地听学校里的大姐姐介绍,一边看墙边一块块的展板。原来茅以升爷爷是个爱国的桥梁专家,他可厉害了!因为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中国设计建造了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这座桥就在我们杭州六和塔边上呢!
那茅以升爷爷为什么要去造桥呢?原来他小时候去看龙舟表演,看到一座桥因为人太多而被压塌了,一下子死了很多人,当时的情景真是惨不忍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以后他就立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原来茅以升爷爷从小就有这样远大的志向,怪不得呢!
茅以升爷爷就这样勤奋好学,为了学习建桥的本领还去了美国留学,并以优异的成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钱塘江上造桥可不容易了,不是一般人完成得了的!因为钱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制约,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可茅以升爷爷看到祖国江河上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决心为中国人争气,架设中国人自己的大桥。于是迎难而上,慨然受命,在外国人称水流太急,不能造桥的钱塘江上用先进的“沉箱法”、“射水法”造了宏伟的钱塘江大桥。真是太了不起了!
不过在建造钱江大桥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开始侵略我国了。为了阻拦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脚步,茅以升爷爷看着自己花了那么多心血的刚建成通车的钱塘江大桥随着一声巨响,被炸毁了!这座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茅以升爷爷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他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我想当时茅以升爷爷的心里一定难受极了,也一定下了决心要把这座桥重新修建起来!
最终,茅以升爷爷的愿望在1953年得以实现了!现在70多年过去了,钱塘江大桥还稳稳地横跨在钱塘江上,为她经过了战火和鲜血的洗礼。
“茅以升爷爷是多么的伟大呀!”参观完纪念馆,我不禁开始佩服起这位有志气、有勇气,热爱祖国的茅以升爷爷来了!
星期天,我还让爸爸妈妈带我亲眼去看看这座茅以升爷爷亲自设计的钱塘江大桥。它真像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钱塘江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真是壮观!
现在,我读四年级了,我也想成为我们学校茅以升展览馆的讲解员,为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讲讲这位伟大的桥梁专家!让他们也为自己能成为以茅以升爷爷名字命名的学校的一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六
今天,妈妈带我参观了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我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开始了红色之旅。
下车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副大浮雕,上面写着鲜红的大字“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随后,我们进入了展厅,里面排放着许多革命时期的文物,收录着许多革命时期的事迹,展示了中共革命前辈的照片。走到展厅中间,映入我眼帘的是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纪念游船。南湖游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湖上完成了最后的议程。庄严的.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自此“一船红天下,万众跟党走。”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好像回到了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共产党先驱们与农民一起,走向辉煌时代。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属于它的故事。墙上的几个大字“黄埔军魂,闪耀坡里”吸引了我。1928年1月中共九都杨支部书记杨耕心参与坡里暴动。坡里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山东最早的一次农民武装起义,对鲁西地区和全省武装斗争的开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这里,许多革命志士为抗击反动军阀统治,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英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满怀崇敬心情缅怀先烈,表达对他们的深深哀思。
短暂的参观活动虽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我们应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追寻先烈的足迹,继承先烈的精神,为了让中华民族傲立于民族之林,让中国雄踞于地球之上而不懈奋斗。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七
20xx年5月6日可能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太阳一样的升起,天气还是一样的炎热,但是在8点的福师大南区的场地上,一群衣着整齐的青年们就聚集在一起,他们是软件学院11级数字媒体技术第二团支部的部分成员。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原来,他们今天要进行一次团支部立项活动,他们将前往位于乌山路口的林则徐纪念馆,去感受一个爱国之人的所带来的感触。
在活动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在书本之外的林则徐,心里有种激情澎湃的感觉。他是一个民族英雄,他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位同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他为祖国、为民族不计较个人境遇的坦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他的胸怀。这样的榜样才是我们这个祖国未来接班人应该学习的。我们要了解中国的昨天、今天,更要关心祖国的明天。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八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又称“林则徐祠堂”),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
为纪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而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1982年成立。馆址原为林则徐专祠,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有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主要建筑物,具有江南园林风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门外围屏墙内壁嵌有“虎门销烟”大幅浮雕。大门额题“林文忠公祠”。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上书林则徐历任官职。御碑亭为方形,内陈列3座御赐石碑,成品字形。正中是清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慰问家属的圣旨。一边是“御赐祭文”,另一边是“御制碑文”。树德堂为祠厅,正中是林则徐官服塑像,楣额挂有清道光皇帝御书“福寿”匾额。曲尺楼现为展览厅。竹柏轩为古式双层楼阁,楼下辟为电化教育场所,可容纳观众100多人,配合展览,放映故事片、连续剧、纪录片等;楼上为资料室、阅览厅,内藏图书、文物,供馆内外人员研究使用。
该馆展览以反映林则徐一生事迹为基本内容。展品中有林则徐亲笔书写的对联、条屏、立幅、扇面、信扎、文稿、笔记等120多件;还有他使用过的印章、残墨、印盒、政书雕板等遗物。林则徐的手定诗稿和他父亲林宾日手书《析产书》最为珍贵。《衙斋杂录》是林则徐遣戍伊犁时期抄摘的公文和档案,这些公文和档案中有不少重要案卷已经失传了。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九
(指为官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林则徐历官三十多年的职官表,林则徐从1820xx年开始任地方官,他第一次担任的是"江南道监察御史",此后1832年7月任江苏巡抚,这是林则徐为官最长的省份,前后长达20xx年之久。1842年林则徐被发配,在整整呆了三年,之后朝廷又重新启用了他,担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最后一任是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回到福州。1850年,奉旨赴广西途中,于11月22日病逝广东省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林则徐一生中曾经两次任钦差大臣,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指图)林则徐一生从政,在治水方面政绩尤为突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图就是林则徐在江苏新修水利示意图:林则徐任江苏巡抚长达五年之久,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强烈的责任感,防灾、抗灾、赈灾,兴修水利。1832年,太湖流域的刘河和白茆河由于常年失修,引起灾害,林则徐到任后想方设法,解决了困扰近20xx年的治水经费问题,不到3个月全部完工。1835年7月,苏松一带大雨倾盆,由于河道畅通,原来每年都被淹的河段,现在安然无恙。在林则徐的带领下,江南各州县很快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大大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和抗灾能力。
林则徐一生,始终关注水利的兴修。从江南海塘、黄河、运河、到长江流域等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治水的业绩。治水成了他一生的主要业绩之一,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林则徐治理的几处河道遗址:有浏河大闸、荆江大堤、河南祥符黄河、高家堰、淮河(指各图)。
林则徐兴修水利的足迹遍布南滨北疆。这就是他在改造的“林公渠”和“坎儿井”。在吐鲁番,他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卡井”(坎儿井)的水利设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惊叹不已。询问当地群众,才知道这是一种因地制宜、可长期采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并推广到各地。他还自己出资,承修龙口水渠,百姓就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边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
(指图)西湖是福州的游览胜地之一,也是一个水利设施。当年林则徐常到西湖读书,这是林则徐曾经的读书处——“西湖桂斋”。(指图)。
(指漆画)1820xx年,林则徐父亲去世,回到福州守孝,看到西湖因长年失修,湖面缩小,林则徐提出重浚西湖的倡议,第二年9月完工。完工后,林则徐又组织了人力,物力栽种了千株梅树,精制两艘游艇供人游玩。在林则徐的一生中,修西湖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但是林则徐责无旁贷地修了西湖,并提供游览环境,也足见他的感情世界五彩斑斓,雅兴盎然。
(指漆画)林则徐爱民治水的情结实在令人钦敬。早在1820xx年林则徐任江苏布政使时,母亲病故,林则徐回到福州为母亲守孝。按照封建礼制,在家乡丁忧要三年。当时江南10多个州县被水淹,道光帝特下旨,派林则徐赶到那里督工。但是林则徐为了千万灾民的安危,身着素服,不加顶戴,终日奔走在泥泞的工地上,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指漆画)1837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当地又出现灾情,林则徐感到形势严重,采取很多防御和抢救措施。
(指漆画)林则徐曾两度治理黄河,功绩显著。第一次是1831年10月,林则徐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专心学习研究河务工程,注重实地考察,在冰天雪地中亲自勘查。第二次参与黄河治理,情况和第一次大为不同,他是以“戴罪”之身来到黄河,将功赎罪的。那是在1841年4月,林则徐革职遣戍伊犁。当时黄河决口,周边州、县直接受灾。道光帝令林则徐折回开封灾区“效力赎罪”。朝廷并派大学士王鼎,前往开封主持堵口工程,王鼎十分器重林则徐,希望林则徐能够戴罪立功,以免予发配。林则徐起早贪黑,全力以赴,到年底就完成了堵口工程,但道光帝还是下旨“林则徐仍往伊利”,王鼎含泪和林则徐告别,林则徐青衣小帽,踏上了遣戍伊犁的漫漫征途。王鼎回到府内,悲愤交加,自缢身亡,终以“尸谏”朝廷,希望皇帝有所悔悟。林则徐两度治理黄河,不管个人处境如何不同,他都抱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信念,知难而进,毫不退避,也理所当然地被后人瞻仰。
在治水利民的同时,他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赈灾。首先,提出救灾和恢复农业生产办法;其次,主张富人和官吏捐财、捐粮食,捐物资;同时还扩建了苏州育婴堂。
(指图)这是用于赈济灾荒的粮仓——江苏丰备义仓遗址。林则徐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提倡种植双季稻提高农作物产量。他任江苏巡抚时,还提倡各地充实粮食储备,作为有备无患的长计。他把衙门后的房间改造成"丰备义仓",储备了粮食八千多担,这是一座具有规模的储存粮食的仓库。
(指图)林则徐在江苏抗灾后,全力组织救灾,为了使灾民及时得到粮食,还亲自到现场,指挥发放灾粮,避免贪官污吏从中克扣粮食,中饱私囊。
(指图)1833年的9月,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当时江苏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林则徐忧心如焚,准备向道光皇帝奏报灾情,要求缓征赋税,赈发灾粮,但是皇帝先发制人下了御旨,不准缓征赋税。按朝廷规定不能以一个人的名义上书皇帝,而且过了9月份不准再报秋灾。但是,眼看如果继续征税,百姓只有饿死,并且可能引起民反。林则徐为了百姓的生存,也为了安定稳定,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杀头的危险,连夜写下了3000字的奏折,以一个人的名义上书皇帝要求缓征赋税。这就是有名的“单衔上疏”。在这篇奏折里,他描绘了灾区的惨状,阐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观念,之后道光皇帝怕灾民造反,只好准奏。林则徐这次单衔上疏在江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消息传开,百姓争相传抄林公用血泪写成的这份奏折。它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爱民文献。
(指图)林则徐在抗灾救荒中,不单单靠朝廷救济,还动员灾民开展生产自救,这就是林则徐亲自带领灾民参加修筑河堤的画面。
(指图)林则徐在江苏和陕西的救灾中,还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他推行“当牛法”:林则徐见灾民因为没有食物,而杀掉耕牛,这样就影响第二年的种地,其后果非常严重,因此他说服农民把耕牛典当给官府喂养,第二年再还给农民,保证今后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指文物)这本《使滇小草》是林则徐的第一部诗集,是他1820xx年去云南任乡试主考官的途中,将沿途的见闻记载下来,整理成的诗集。
(指文物)《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1820xx年,林则徐去云南,途经江苏裕州,爆发洪水,村民们站在没肩的洪水中,排成人墙,把林则徐送到对岸,安全地脱离险境。他深为感动,写下了这首扣人心弦的诗。
(指文物)《驿马行》、《病马行》:这两首诗也是他在去云南途中写下的。描写的是被养马的人克扣马草经费,使得马儿骨瘦如柴,饥肠辘轳,还要继续工作的情景。在诗中借着驿马和病马,表现了关心民间疾苦、憎恨贪官污吏的思想内容,这两首诗都收集在《使滇小草》中。
(指文物)《二次祷雨祝文》:1835年的夏天,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江苏大旱,他写了《二次祷雨祝文》,希望能够风调雨顺。
(指图)1832年,林则徐在任江苏巡抚时,江苏连年遭灾,林则徐认为只有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才能解决缺粮问题,于是想到种双季稻。林则徐为了成功种植双季稻,他全方面地了解当地的地理、气候等特征,还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走访了有种植经验的农民(指图),之后他在巡抚衙门的后院亲自栽种,大获成功。
林则徐对农具的改革也非常重视,仿西方制造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龙尾水车,不仅有利于田园灌溉,还可用于抗涝排水,之后大力推广使用,发展农业。
在三年里,林则徐对当地的农业,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61岁的高龄开垦囤田三万七千余顷,行程两万余里,这幅就是林则徐开垦南疆的示意图(指图)。与此同时,林则徐在还积极传播纺纱技术。当时盛产棉花,林则徐就推行使用了纺车,大力推动了的棉纺织业。现在的北疆树林,就是林则徐当年从家乡福州引进的树苗长成的,人们为了纪念林则徐,便把纺车称为“林公车”,把绿林成阴称为“林公林”(指图)。
(指文物)现在我们看到的《衙斋杂录》就是林则徐遣戍伊犁时期摘抄的公文和档案。
(指文物)这本《荷戈纪程》记录了林则徐赴戍伊犁时,从西安到达伊犁的经过和险恶行程中的所见所闻。
林则徐不但对百姓疾苦时刻关注,对后生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是十分重视的。1820xx年——1820xx年间,林则徐两次出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在他的主持下,杜绝舞弊,精心阅卷,一丝不苟,严格选拔。他所录取的人,多是清贫而优秀的人才,因此被誉为“清榜”。这就是百年前南方一次闱场的旧影(指图)。
(指图)这幅是江南乡试闱场,林则徐三次担任江南主考官,对科场的弊端进行了整顿,提高了效率,使江南考场秩序焕然一新,这又是林则徐经世致用的一项实践。
(指图)1820xx年初,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为了平反冤案,他杜绝办案人员从中索取贿赂,要求官吏要亲自调查办案。他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赢得了“林青天”的美誉。林则徐在考察下属官员方面,也实行了自己的一套办法,首先是自己亲自考察下属,然后亲自写评语。他这种做法在当时官场中非常罕见。
(指图)林则徐知人善任,珍惜人才。他注意调查研究,设立“人才档案”。这幅《滇轺纪程》不仅记载了林则徐去云南途中的所见所闻,还记载了他推荐真才实学的人。这就是林则徐在江苏主持考试的时候,发现了年轻有为的冯桂芬,立即将他召入抚署,像从前福建巡抚张师诚培养自己那样,让冯桂芬参议各项要政,这对冯桂芬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早已经家喻户晓,但他扬州治税的伟业却鲜为人知。林则徐在扬州和泰州提出了治理逃税的主张,使扬州关税有了很大的增长。在治税成功后,他还在滕坝等处树立了《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和税碑亭(指图)。
林则徐是第一个倡导自铸银币的人。这就是林则徐会同两江总督就江西、江南两省银昂钱贱、商民交困的复奏,集中反映了他的货币改革思想。
(指图)他从开辟银元的观点出发,主张大力开采银矿,鼓励商民开矿冶炼,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指图)林则徐改革漕政制度,对恢复江南的农村经济,增加清朝财政收入,不失为有效的措施。这个《畿辅水利议》就是研究北京一带水利建设的专门性著作。这本书论证了北方土质可种水稻,以解决南粮北调的老大难问题,彻底根除运粮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林则徐几乎花费了半生的精力,完成了这部宝贵的著作。这一切都显示了林则徐改革开拓的锐气和这位杰出政治家经世致用的才识。
(指图)林则徐不但重视民生,还极力维护民族团结。林则徐在的三年时间中,与少数民族平等相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并要求清政府给少数民族以耕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指传牌)林则徐得到群众的拥戴,是与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分不开的,这个《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是在1838年写的,林则徐奉旨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钦差大臣是代表皇帝完成特殊使命的要员,按封建社会的常规,其礼仪、排场仅次于皇帝出巡;但林则徐却发出传牌:我林则徐新官上任,途中一切费用自理,不准借机从中得利。这道传牌,体现了林则徐不同于贪官污吏的正派作风和严肃态度。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十
军校纪念馆一直被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每个人都想起参观一下。下面是有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欢迎参阅。
20xx年3月13日一大早,一辆来自山西太原的大货车停在保定军校纪念馆门前。保定军校学员后人在给纪念馆捐赠了一批珍贵文物后,又捐赠了一大一小两对石狮子。
马永祥馆长介绍说,此次的捐赠人叫朵小龙,是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生朵珍将军的孙子。朵珍将军(1893———1970),字席儒,回族,山西太原人,为民国年间太原回族十大杰出人物之一。1920xx年8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四连,与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等著名将军为同期同学。
记者在保定军校纪念馆展室内看到,朵先生捐献了包括朵珍将军生前用过的八仙桌、木托盘、太师椅、掸瓶、朵珍将军制作的瓷坛、朵珍将军照片等十余件珍贵的文物及资料等。
朵先生说:“爷爷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办事的作风,对我影响最大。爷爷是从咱保定军校走出来的将军,作为他的后代,为军校纪念馆捐赠遗物,也是为了孝敬我爷爷,为爷爷的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朵先生后来还在电话里表示,下次将会把爷爷朵珍将军的怀表、望远镜、书本、文房四宝、毛毯、皮包等物品捐献给军校纪念馆,还有一些国民党时期的奖状也会送给纪念馆。
早上,老师要带我们去叶挺纪念馆。我们排着长长的整齐的队伍从学校出发了。踏过天桥,穿过山洞……我们终于到了叶挺纪念馆。
我们首先来到了叶挺将军被关押的地方。屋子矮矮的,黑黢黢的。里面的家具很简陋:只有一张很简陋的床,一张破桌子,几把要散架的椅子。墙角还摆放着一些农具。
当年,叶挺被关在这儿,他的夫人李秀文、儿子叶新华、女儿叶杨梅都曾住这儿。当时周围的人知道被关押的是叶挺将军后,都纷纷来到这里,和他一起谈心。他经常教人们识字。看这样一位友好的将军,人们更加羡慕他了。
登上几十级台阶,我们来到了叶挺墓前。两旁长着高大青葱的柏树。他们在风中一动不动,仿佛也在向叶挺将军默哀。我们默哀后,全体同学诵读了叶挺的《囚歌》。在诗歌内容中,我们感受到了叶挺将军那视死如归的精神。
最后,我们该返校了,我回望那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纪念馆,不禁肃然起敬。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十一
爸爸说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也是老师的楷模。我不懂什么意思,爸爸就指着。
对联。
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说:陶行知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了师范学校,培养了很多老师。
我明白了意思,我长大也想当老师。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十二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电影《林则徐》。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仿佛自己也进入了那个年代,成立其中的一员,故事的每个情节都使我很感动,让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特别是林则徐爷爷的英雄本色,为民着想,令我非常感动。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丢尽了我们国家的脸。看到这里,我气得摩拳擦掌,恨不得一拳打死他们。
想想我现在的幸福生活,国富民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炎黄子孙用汗水和勤奋换来的,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十三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林则徐的故居。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林则徐的事迹随处可见,无疑前往他的故居更能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贡献。在此次参观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仁爱精神和崇高理想,展现出了他的非凡价值观和品质。
第一段:走进林则徐的故居,我首先被古朴典雅的建筑所吸引。故居占地宽广,大门上有“林第”两字,展示出主人的豪气。古色古香的庭院中种满了参天古树和花草,清新宜人的环境让人感到舒适。进入屋内,我看到了众多展品,其中有很多林则徐的作品和生平事迹的展示。这些展品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林则徐的一生。
第二段: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最为令人钦佩的品质之一。参观故居中,我了解到林则徐曾多次用尽心血,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福祉而奋斗。他竭力推行新政,改良社会,力图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和富强。林则徐深知中国的落后和内外困境,他以激情投身改革中,追求国家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这种爱国情怀对我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启示。
第三段:林则徐的仁爱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故居中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化艺术品收藏,这也给我了很大的震撼。林则徐是一位文化品味非常高的人,他喜欢收集古书画,热心于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还经常充当文人墨客的角色,与时间互相交融,感受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意义。他的这份仁爱精神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善良和美德可以改变自己和社会。
第四段:林则徐的追求崇高理想,让我深深地敬佩。在故居中,我了解到林则徐一生坚信“千锤百炼”的思想,勇往直前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他常说:“不可以求有所至,而以存天下为至。”他的追求不仅关乎自己的荣誉和成就,更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他将个人的价值观融入到大众的利益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理想的可贵和追求的意义。
第五段:参观林则徐的故居让我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的责任和使命。林则徐是一个人民的教育者和启蒙者,他的奋斗和成就为后代树立了榜样。对于我而言,参观故居不仅仅是了解了林则徐的一生,更是触动了我的内心。我深知,我们身处当下,也需要像林则徐一样,有勇气、有智慧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结:参观林则徐的故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位伟大人物的爱国情怀、仁爱精神和崇高理想。他的一生是一部精彩的历史,也是一面照亮我们未来的明镜。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十四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参观他的纪念馆,我对林则徐的思想和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次参观中,我收获颇丰,深受感动和启发。以下是我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心得体会。
首先,林则徐的卓越才能和坚守理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了纪念馆中展出的很多文物和历史图片后,我对林则徐的事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为政治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治理江苏和台湾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令我深感敬佩。
其次,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则徐一生都致力于振兴中华民族,弘扬中华文化。他积极参与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他奉命镇压反叛军,保护了国家的安全。他还努力改革教育并加强对外交往,为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爱国情怀让我深感自豪,也激发了我更加爱国的情怀。
参观纪念馆还让我对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道德的重要性。他追求治理国家的智慧和道德,注重法治和廉政建设。他的思想不仅对当代政治有着借鉴意义,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和处事方式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我被他的思想触动,决心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最后,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给我留下了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责任和使命。林则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无私地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通过了解他的事迹和思想,我认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公民,我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不断学习进步,为建设美丽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我希望能够以林则徐为榜样,做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公民。
总之,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感悟的机会。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林则徐的事迹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倍加珍惜这一次参观机会,不断学习进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十五
保定军校广场西南角,有一处“保定军校纪念馆”。终于,有机会进去看一看。
除了一处修葺后的检阅台,旧址上的遗迹已荡然无存,纪念馆的设立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名著史册的保定军校,历来记述的文字很多,查阅起来也并不难。它不象黄埔军校那样保留了一些旧迹,但却是黄埔军校的前辈无疑。
民国时期从过政的史学家蒋廷黻曾说过:“研究中国近代史,首先要研究保定军校发展史。”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年,蒋介石谈起黄埔军校创建时的师资筹划,总是首先涉及到保定军校。
除了云南、广东等地讲武堂以及留日、俄和留法勤工俭学的部分人员,包括校长在内的黄埔军校的教学、管理力量,基本上都是出身于保定军官学校。保定军校的学生骨干,后来大多成为“黄埔系”的将领。当然,保定军校也出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等人(请关注我的《吴佩孚的另一面》)。
百年保定军校史,可追溯到1920xx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接替病死的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起。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天津周围不得驻有中国军事机构。到达督署所在地保定的袁世凯首先抓办两件事:督练新军和开办新军学堂。由甲午战争的惨败,朝廷意识到建立新式军队、使用新式装备维护摇摇欲坠统治的必要。
清末建校所占的地方,本是被八国联军进入保定时焚毁的一处关帝庙旧址及周围庙产。据史料载,当初的校区分为校本部、分校、大小操场和靶场等。校本部居中,墙外有护河环绕。北面生活区,南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各分为东、中、西院落,各房舍间有走廊相连,形成分布严整的格局。
现在的纪念馆大门,据说是仿照了当初可与总督署相比的军校大门建造的。用作展厅的“尚武堂”,正门两侧楹联:“尚父阴符简练揣摩传一派武侯韬略鞠躬尽瘁法千秋”,就是参照了当年张之洞的那一幅。尚武堂北面的讲台,一幅楹联是:“步炮工辎骑五科备设期韩信刍粮器械乘各务专司济萧何”。
不过,军校最初的名字并不称作保定军校。而是以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20xx年)、保定速成武备学堂(1920xx年)、保定速成学堂(1920xx年)、保定军官学堂(1920xx年)、保定预备大学堂(1920xx年)相延,到辛亥革命后(1920xx年)始称保定军官军校。
保定军校曾开设有步、炮、骑、工兵、辎重兵、参谋、测绘、军医、马医、军械、电信等多科及德、英、法、日等外语教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军事人才。当然,他们后来又走上了各自不同的曲折道路。
名盛一时的保定军校旧建筑群没能保留下来,大概与后来北方战事的频繁和动荡的局面有关。1920xx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军校第三任校长)被俘。向直军投降的皖系15师临时住在学员已放假的保定军校内。随后,因欠饷引发的兵变使一部分校舍遭火焚,军校不得不停办。不久,直系曹锟设在保定北面漕河的讲武堂移来此处。
曹锟从总统位子上被赶下台后,军校旧址又先后成为奉系及国民党军队的兵营。抗战期间,为驻在保定的日军占据。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剩余的建筑基本被拆毁了。
记得我当年在保定时,西面铁路外,东南北拆除的老城墙以外,基本都是农田和荒地。城东康各庄,是少年青年冯玉祥生长的地方。城东北的军校旧址,变成了一片国营农场和畜牧场。
保定军官学校1920xx年停办,前后历时20xx年。八十多年后的20xx年,保定军校旧址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遗址上建起的广场和纪念馆,在不可磨去的史载之外,无疑是对那一页重要历史的记录。
本着学习先烈事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宗旨。作为新时代的革命青年的09机制3班班委于4月25日组织全班同学参观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革命军官学校遗址——黄埔军校(广州市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日早上,也许是天公作美,连续几天来的大雨突然般地消失了,换之以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我们班的同学带着一份喜悦,掺着一丝陌生,和着一份崇敬,携着一缕情丝,怀着一滴好奇,摸索着踏上了黄埔军校之旅。
黄埔军校,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令人神往的革命基地,让我向往已久。我父亲是个善良的上辈子的人,出生于解放战争后的贫苦年代,不过对历史和革命有充足的见识。我们几兄弟经常从其口舌中听到很多关于黄埔军校的故事。在电视上也频频领略到黄埔军校的风采。久而久之,黄埔军校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开始萌芽!
黄埔军校,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名字,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因其岁月的峥嵘,培育了一批批时代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更因其精神的伟大,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息,百折不挠。一直以来,以为遥不可及的黄埔军校竟离我们这般近。半个小时的地铁和近10多分钟的步行行程我们就来到了黄埔军校的必经之地——鱼珠码头。
每人花5毛购一票,过关斩将,次第登上即将出发的客船。
第一次坐船,满是好奇与新鲜。喔!“一江春水向东流”,终于目睹了奔腾不息的珠江水。浑浊的液体一如既往地向大海方向流淌着。一种“源远流长”的沧桑感在我心头荡漾。这江水啊,不知流了多少年日,见证了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
随着一阵阵轰鸣声,客船在江面上缓缓地游荡了起来。江面上迎面送来一股股的凉气,软软温柔地抚摸着。心中荒谬地想到如果能在江边生活那该多好呀,也许黄埔军校就是哺育在珠江水畔的辉煌与伟大。
江边散落着一排排高耸的码头,泊着一列列的船只。也许是年代的久远,不少船只已经退伍,被遗弃在码头的深处。看到这些,猛地头脑一片空白。古人寄情山水,豪情万丈。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也许人生也像那样,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变老,不中用的话就惟有被弃置在一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离开客船,我们胜利登陆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创办于1920xx年5月,位于广州市东南20公里珠江中的黄埔长洲岛上。而今,粉刷修缮后的黄埔军校依然绽放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步入大门的那一刻,我们就浓烈地感受到在战火硝烟滚滚黄沙留下的历史。
大门门额上鲜明而有力地题写着“黄埔军校旧址”几个大字。门口站着两位挺着笔直身躯而纹丝不动的身着海军制服的战士。不时有一两个军人迈着健步经过,从他们矫健的身影和墙壁上醒目的标语中,依然可以让人感到这座昔日军校特有的气质。
沿着蜒蜿的水泥路向前进,在阳光的照耀下,道路显得格外的清晰,一棵棵古树站立在路的旁边,粗大茂盛的枝杆遮天蔽日,路就像游动的巨蛇似的穿插在一棵棵古树之中,而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不一回,走进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特色的楼群。再走近一看,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与肃穆。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以前卫兵每天轮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
校门的两侧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和“同志们仍须努力”的白色大字。不经意间,思维恍惚飘向孙中山那颗伟大的心停止跳动的那一刻:20世纪中国的第一位伟人——孙中山革命目标实现未遂,病榻上弥留之际的他给满目疮痍的故国和多灾多难的同胞留下了最后的遗言,给中华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须努力!”鼓舞而又不失力量,给死者以安慰,生者以使命!
刚进校门的一个侯等间的两侧墙上题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它真实地表达了军校师生投军报国的心愿。
校本部建筑面积很大,建筑别具一格,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漆上油棕色的走廊明亮雅致。校本部四周有围墙。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楼底层有个天井,天井中设有两座荷花池。池中没有荷花,代之以一群可爱的红色的鱼,我们几个人还为池中鱼的种类而争得面红耳赤,呵呵,青年人好胜、好斗之心十足。
走进房舍,即纪念馆,内部墙壁上陈列着许许多多的油画,照片和纪念品雕像,黄埔军校各期学员的主要事迹从中一目了然。
来此参观的人很多,有学生,其他游客,不一而全,但是绝没有大街上的吵闹,反而静静的,脚步放得也特别的慢,从他们迥迥的目光中可以看出此时他们的心情是何等沉重。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边听导游解释各张照片,人物塑像,聆听他们动听而感动的故事,同时也一边在温习以前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把抽象的历史与亲身的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愧为学习方法之中的好方法!
想当年,无数革命先烈金戈铁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一独立,不惜献出一个人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生命。看到他们的生命长度:23岁,26岁,28岁,33岁……哀,真是英年早逝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就告别了,岂不悲哉!
在众多的展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楼校长会客厅中的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首次看到此句诗,不禁赞美此人生之壮景。其视野之高远,心胸之宽广,让我不得不产生景仰之情。而挥戈北上,征战沙场,立马定中原,又是无比的自信乐观。其雄心壮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实在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然而立该诗在此作为警言的人是谁呢?万万不能想到的正是校长蒋中正同志,乃人中豪杰也。
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他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游客的景仰钟爱。
经过一位老者的解释,才真正明白此诗的背景以及其背后的故事。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斗争合作经历不得不让我震惊颤粟不已!蒋孙两人既是同事与朋友,又是敌人与对手。军校能够有这两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真是时势造就英雄,黄埔军校人杰地灵呀!
带着一份豪情壮志,离开了黄埔军校校本部,一转身又来到了其附近的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
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楼内举办“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活动的图片展览”和“军校校史陈列”。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功迹和军校的整段历史。
来此瞻仰参观的人也不少,他们脚步放得特别慢,看得特别地仔细,接连着按动手中的相机,恨不得把整个故居中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拍下来,以后再慢慢品味。
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观看孙中山故居的人都会来到纪念碑身前瞻仰一会。纪念碑正面刻有“孙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碑身背面刻有像赞,西面刻有训词。
碑上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
在纪念馆中停留片刻后,我们前往了海军烈士陵园。陵园在绿叶斑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地幽雅。烈士墓前整齐地放着些白色的花,旁边的古树无语,但让人觉得像是在讲述着炮火连天,血撒沙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事迹故事。然而谁又曾想起战场上昔日的拼杀,无畏的冲锋的壮烈。
经过珠江之滨,我们顺便参观了东征烈士墓园。园内设有个“东征史迹陈列室”,室内详细展示了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的光辉业绩。整座东征烈士墓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静。东征烈士墓园还有一座北伐纪念碑。
带着沉重的心情不知不觉来到了军事武器展览馆,偷偷地从大门的门隙中往里面窥看,可见到里面有真正的坦克,飞机等军用武器,模模糊糊看不过瘾,意犹未尽欲内进,但经了解得购10元一票才允许内进,身上没有多余的钱,无可奈何,惟有长叹一口气后转身离开。
顺着江边的一条林荫道一步步向上走,太阳已经开始西斜,预示着时间不早了风们得离开军校了,虽有丝缕的不舍与眷恋,我们是走出了军校的一个侧门。站在码头的高处,眺望远方:江水依旧潺潺向东奔流;辽阔的江面,巨轮往驶;浩茫神舟,军校岸然。彼岸群楼林立,竞争高;此岸古树苍苍,枝叶盛。昔日的兵荒马乱,民不聊天,早已烟逝。今日的万里锦绣河山,明天会更加美好!
乘船原路返回,尽管累得很,但每个人心里面都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份豪情壮志。这也许是一种对军人先烈的敬仰,一种对伟人壮士精神的共鸣!
随着一声声“嘟嘟嘟”声在耳畔拂过,黄埔军校的故址慢慢模糊在我们的视野。渐渐离我们远去的身影并不代表着一代的黄埔精神的流逝,也不意味着对黄埔旧址的淡忘。一幅幅震撼的记忆画面,虽然有些微黄,却在记忆的旋涡里徜徉,清晰如初。黄埔先烈的壮举,由时光沉淀为一种精神。泽被当代,启明后人。黄埔军校所迸发出的亮光,会代代相传,久久相存!
回望黄埔军校这座古老而苍桑的陆军学校,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平淡而又神圣的黄埔军校参观生活结束了,而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悟却才刚刚开始……。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篇十六
尊敬的小老师:
您好!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拓展课外知识面,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我们小组将于20xx年12月1日下午外出参观广东博物馆。特邀老师您参与,我们热切期望您的到来。
主办单位:笑嘻嘻笑嘻嘻活。
动地点:xx博物馆。
活动时间:12月1日13:00。
邀请人:xx。
20xx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