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热门23篇)
惊喜往往就隐藏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使总结更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回忆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回顾与整理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公式)。
2.请大家回忆一下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提问:你认为这些计算公式哪一个是最基础的?为什么?
回忆推导过程,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1.求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1)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
(2)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1.2米。
(3)底面半径3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4)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0.3分米。
2.学生解答后提问:
“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能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吗?(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学生独立解答。
判断说理。
进一步比较表面积和体积。
解题以后你还有什么体会?
(认真审题、正确选择方法、细心计算)。
3.填一填。
(1)小明用小正方体魔方搭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个魔方。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小正方体的()倍。
(2)将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拼成一排,能摆()米长。
a、10b、100c、1000d、1。
(3)圆锥体的底面积缩小3倍,高扩大3倍,体积()。
a、缩小3倍b、不变c、缩小9倍d、无法确定。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
a、16b、48c、32d、24。
4.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有一个圆柱形状的储水箱,它的侧面由一块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这个储水箱最多能储水多少升?(接缝略去不计)。
(3)一种计算机包装箱,标明的尺寸是380×266×530。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做这个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谈解题体会。
学生填空后说说想的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后,
分组交流解题方法。
四、课堂总结。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在复习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困难?
反馈思路及方法。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橡皮泥??梨。
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三
2.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回顾整理--实践运用--总结反思”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巩固有关面积、体积单位的表象,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完善认知结构。最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二、回顾与整理。
三、练习与实践。
1.提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计算方法)。
2.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它们有什么区别?
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吗?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间卧室的地面面积是15()。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3)我们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2.提问:你能用学过的体积单位描述自己身边物体的体积吗?
3.填空:
0.5立方米=()立方分米。
1.04升=()毫升。
6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75毫升=()立方厘米。
学生完成后,追问换算方法。
4.看图口答求表面积的算式。
5.解决实际问题:
(3)制作下面圆柱形状的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a.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12厘米。
b.水桶底面直径40厘米,高50厘米。
c.通风管横截面周长0.628米,高1.2米。
提问:分别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为什么?结合实物说说表面积的含义。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说说含义及区别。
学生各自填一填。
举例说说一些物体的体积。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填空,说说换算方法。
看图口答算式。
学生独立解答,
并根据题意说清楚理由。
做一做,比一比。
四、总结与反思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七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的价值。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检测。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30厘米,高是60厘米。
(1)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如果1立方分米可装柴油0.85千克,这个柴油桶可装柴油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合作探究。
完成练习七第3题。
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并在小组讨论“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
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
汇报、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4题。
帮助学生审题。
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
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5题。
指导学生分组量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从里面量)。
小组派出代表说出解题思路。
同桌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投影展示、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6题。
生独立完成。
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
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组织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小组学生讨论、思考。
二、动手实验,探索公式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1)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a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b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c你的猜想正确吗?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d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e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师板书公式:v=sh观察、比较,猜想。
学生分小组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展示插拼的方法。
模仿操作。
学生闭眼独立联想。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推理、分析。
验证猜想。
口答条件。
学生自学书本,概括公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出示第26页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列式的根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应用体积公式求圆柱的体积一般需要两个条件,即底面积和高。
2.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先看图说说每个圆柱中的已知条件,再各自计算,计算后,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强调: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要先算出底面积。
3.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读题后强调说说为什么电饭煲要从里面量底面直径和高,然后列式解答。
先说条件,在计算,然后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先思考里外的区别,再独立练习。
先想象,再计算。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交流学习的方法。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六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橡皮泥梨。
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七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所以学生能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第7~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检测。
一根圆柱形钢材的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1分米,每立方。
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一共重多少千克?
合作探究。
完成练习七第7题。
师引导学生审题。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解题思路。
生独立完成。
展示、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8题。
指导学生读题,明白抹水泥部分是哪几个面。
指名说出想的过程。
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9题。
指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白这个大棚实际上就是半个圆柱。
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评价。
完成思考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要想求出圆钢的体积就必须先求出圆柱形储水桶的底面积。
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
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算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梨、苹果,橡皮泥、石块、直尺,长方体透明容器,一小桶水,红水一瓶,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计算体积与容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计算体积和容积都可以用到计算公式:
v长=adh。
v正=3a。
v=sh。
但计算容积时需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复习的意图:通过问答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不同,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3、引入;对规则物体如长方体或正方体,我们有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但对这些不规则物体如橡皮泥,苹果,梨等能求出它们的体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吧。
二、探究新知。
老师:有什么办法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吗?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将橡皮泥摔成长方体;将橡皮泥丢进水里使水上升;……..)。
老师: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学生:可以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通过测量长,宽,高就可以求它的体积。
操作;学生同桌合作探究橡皮泥的体积。可捏成长方体,量出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是()。
可捏成正方体量出棱长,算出它的体积是()。
小结:对于软不规则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捏成规则的如长方体(或正方体,但难度要大)可求出它的体积。(变形法)。
那么对于硬的不易变形的不规则物体,有什么办法来求出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块石头,问: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教师提示“乌鸦喝水”一课学生相互交流,汇报:
老师演示,将一块石头放进盛水的量杯里,注意使石头完全沉没于水中,水会上升。
小结:像上面这种方法叫做“排水法”。
3、如果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玻璃容器,那我们又该怎样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做实验,并完成下表填空。
即:芒果的体积=长×宽×(水升后的高-水升前的高);
或芒果的体积=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
课件出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将不规则物体沉入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长方体水的长,宽,高,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测量时注意量出水上升前的高度和上升后的高度。利用“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这个公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习九第7题,第13题。
四、全课总结。
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法:启发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自主学习(8分钟)。
自学内容:课本39页例6.
自学方法:认真看书,独立思考,重点看图看红色字看计算方法。最后小组交流。
三、合作交流(10分钟)。
四、质疑探究(6分钟)。
1、根据思考题师生交流。
2、总结方法:
可以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放入不规则物体后水的体积-没放入不规则物体水的体积=不规则物体体积。
3、跟踪练习:
五、小结检测(6分)。
1、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检测。
六、堂清(8分钟)。
41页7、8题。
板书设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7。
教学目标:
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提问: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2、分组实验,探索方案。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物体名称。
测量。
方法。
估测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三、
总结。
回顾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天,我刚上完奥数课,看到妈妈,便兴奋地说:“妈妈,我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了。”妈妈笑着说:“真的?那我要考考你了。”“好,随便你怎么出吧。”体、长方体,这样试试看?”我一听,点了点头,似乎顿时茅塞顿开,便急忙拿起小刀,按照妈妈提示的方法,用小刀切呀切,再用尺子量呀量,再算啊算,直搞得满地是演算纸,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才终于算出了土豆的大约体积。唉,我想到这种方法太复杂了,计算还不准确,要是有更简便的方法就好了!这时,妈妈又走过来指点迷津:“妈妈给你讲一个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原来阿基米德利用等积代换算出了金皇冠的真假。我灵机一动,想道:我不是也可以用等积代换来求土豆的体积吗?于是,我拿来一个长方体的.玻璃容器,量出它底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我往容器中倒了10厘米的水,然后把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容器中的水上升了。我又量了一下,现在的水是15厘米,也就是说,容器中的水上升了5厘米(15-10),按照等积代换,上升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由此,可以算出土豆的体积是:6×4×5=120(立方厘米)。嗯,这种方法简单多了。当我把体积告诉妈妈时,妈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晚上我也如愿以偿的吃到了我最喜欢的土豆丝。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换种方法,换个角度,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39页。
教学准备:课件、量杯、石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提问学生)。
2、给你一个箱子,你会求箱子的体积吗?
箱子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得到。
二、设疑自探。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公式吗?
三、出示自探提示,小组讨论交流(时间8分钟)。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都是我们本节课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
1、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说一说你的方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四、解疑合探。
学生汇报结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
分析:橡皮泥可以改变形状。
方法一:把它捏成长方体,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方法二:把它捏成正方体,测量出棱长计算出体积。
方法:排水法求石块的体积(注意:石块是完全浸没在水中)。
(1)量杯中装有水水的体积为200ml。
(2)把石块放入水中,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水面会上升,体积为450ml。
(3)那么,石块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石块的体积:450—200=250(ml)。
一般带体积单位250ml=250cm3。
答:石块的体积是250cm3。
排水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求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
不能因为乒乓球到水里面会浮上来,这样就不能测量体积了;冰块会融化在水里,冰块会浮在水面上,体积测量也不准确。
五、运用拓展。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1、长方体容器装有水,长8cm,宽8cm,水面高6cm,把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高为7cm,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有没有其他方法)。
水面上升的高度:7-6=1(cm)。
珊瑚石的体积:8×8×1=64(cm3)。
方法二:
水面上升的高度=放入不规则物体后水的高度-原有水的高度。
=长×宽×水面上升的高度。
六、质疑再探。
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大胆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八、布置作业。
练习九7、8、9。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四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1、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理解排水法的解题思路。在教学中,邸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瓶子中的水,思考哪些是喝掉的水,让学生想一想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能否解决问题,从而想办法怎样把不规则的物体转换为规则物体,进而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接着,邸老师通过倒置瓶子,让学生继续观察对比,发现什么不变,什么变化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瓶子没有变化,所以体积也没有变化,空白部分的体积也没有变化。那么到底是什么发生变化了呢?高度变了,形状也变化了。通过这样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会想到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换为规则物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进行计算,这也就揭示了排水法的解题思路。
2、注重习题的多样性、层次性。邸老师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细致思考,得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解题思路。在练习中,邸老师注重练习的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循序渐进,教学效果较好,练习的时间充分,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学习。
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提炼总结,回顾与反思,利于学生清晰解题思路,能够依据数学模型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五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一、亮点。
1、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理解排水法的解题思路。在教学中,邸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瓶子中的水,思考哪些是喝掉的水,让学生想一想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能否解决问题,从而想办法怎样把不规则的物体转换为规则物体,进而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接着,邸老师通过倒置瓶子,让学生继续观察对比,发现什么不变,什么变化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瓶子没有变化,所以体积也没有变化,空白部分的体积也没有变化。那么到底是什么发生变化了呢?高度变了,形状也变化了。通过这样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会想到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换为规则物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进行计算,这也就揭示了排水法的解题思路。
2、注重习题的多样性、层次性。邸老师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细致思考,得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解题思路。在练习中,邸老师注重练习的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循序渐进,教学效果较好,练习的时间充分,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学习。
二、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提炼总结,回顾与反思,利于学生清晰解题思路,能够依据数学模型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六
(1)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节活动课注重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设计求土豆(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这种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的进行观察和操作,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方法在学习新知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而这又将成为学生探索的“导航灯”。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还有个别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还需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体会转化思想。在教学例6中,教师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学生由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时,已经知道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体积不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转化法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就可以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在求梨的体积时学生也能想到把梨放进有水的容器里,通过观察水上升,发现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等于梨的体积,即梨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认识到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把它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进行计算。
2.变化习题,深入体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
(1)一个正方体鱼缸,从里面量棱长是2分米,向鱼缸内倒入5.5升水,再把几条金鱼放入水中,这时量得水深15厘米,求这几天金鱼的体积。
(2)课本练习九第7题:求珊瑚石的体积。
第(1)题:主要让学生根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而在第(2)题中,学生既可以根据上面的公式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并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基点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解决练习九第9题中,对于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的理解有误,理解成了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两根石柱的体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在教学乒乓球和冰块不能用排水法有关系,没有给学生强调必须把物体完全沉入水中,才能得到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强调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沉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一核心特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八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容积等有关知识后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单元的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避开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采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直接导入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为排水法,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演示、观察、讨论直至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看似有声有色。但是,课后经过丁老师和李蕊坊主及各位坊员对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提出的见解及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由于胆小怕出问题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数学教育的根本不是教会学生怎样算题,而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我偏离了这一主题。
由于我刚开始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没有进行大胆猜测验证,学生们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发展,整个课堂便失去了灵动。虽然整个课堂经过我一步一步引导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没有做到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心动”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缺憾,我意识到教学时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要越俎代庖,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他们的认知冲突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孩子们的数学课堂,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学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课堂“动心”。
很庆幸有机会加入李蕊老师工作坊,并且加入《小学数学课堂“生动之动心”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团队,使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提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不足、继续努力,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39页。
教学准备:课件、量杯、石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提问学生)。
2、给你一个箱子,你会求箱子的体积吗?
箱子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得到。
二、设疑自探。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公式吗?
三、出示自探提示,小组讨论交流(时间8分钟)。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都是我们本节课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
1、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说一说你的方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四、解疑合探。
学生汇报结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
分析:橡皮泥可以改变形状。
方法一:把它捏成长方体,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方法二:把它捏成正方体,测量出棱长计算出体积。
方法:排水法求石块的体积(注意:石块是完全浸没在水中)。
(1)量杯中装有水水的体积为200ml。
(2)把石块放入水中,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水面会上升,体积为450ml。
(3)那么,石块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石块的体积:450—200=250(ml)。
一般带体积单位250ml=250cm3。
答:石块的体积是250cm3。
排水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求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
不能因为乒乓球到水里面会浮上来,这样就不能测量体积了;冰块会融化在水里,冰块会浮在水面上,体积测量也不准确。
五、运用拓展。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1、长方体容器装有水,长8cm,宽8cm,水面高6cm,把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高为7cm,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有没有其他方法)。
水面上升的高度:7-6=1(cm)。
珊瑚石的体积:8×8×1=64(cm3)。
方法二:
水面上升的高度=放入不规则物体后水的高度-原有水的高度。
=长×宽×水面上升的高度。
六、质疑再探。
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大胆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八、布置作业。
练习九7、8、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十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体会:
水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
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
溢出部分。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不够。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一下几点体会:
数学问题的解决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你能测量出一张a4纸的体积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种挑战性,虽然a4纸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也知道要去测量它的长、宽、高,但是这么薄,利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怎么办呢?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激发起来了。
又如当学生会测量规则的a4纸的体积后,教师话锋一转,问: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学生立刻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的状态,因为桌面上摆放着芒果、大螺丝、奇形怪状的石头,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要说谁测量过它们的体积,还真没有人体验过,所以孩子们的热情和欲望愈发强烈。
在学生成功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掌握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后,我又提出一个难题,让学生测量灯泡的体积。这下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一次被点燃,灯泡会浮起来,怎么测量呢?围绕着这一问题小组内叽叽喳喳地小声交流起来,几个想出点子的同学迫不及待地介绍开来,我们可以将灯泡和刚才的重物缠在一起,然后放到水里,这样就能测量出灯泡的体积了。话音刚落,几个小伙伴就忙活开了。
这里除了激发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外,教师还能给足学生思考、实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并且完整地经历整个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也真正做到了有情。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在测量一张a4纸体积时,我利用问题如何测量a4纸的高呢?引发学生思考,几个学生开始有所超越,想到了我可以再多拿一些同样的a4纸,把它们叠在一起,这样就能测量出a4纸的高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种飞跃性的发展,懂得利用转化的思想,先测量出100张的体积,然后再求出1张的体积。而这样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在学生利用量筒(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他们能想出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从而掌握测量方法。本节课,我在学生演示测量过程的时候,借机一问为什么相差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如上升法:v物=v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溢出部分。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在学生面临新问题时,这种已有的知识、技能就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推动器。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扎实、深刻,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学生的实验测量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相结合,当学生悟出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后,马上让学生介绍如何求一张a4纸体积的方法,将学生之前学习的长方体体积的知识进行拓展应用。再如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刻意提供一些体积很大的石头,使得学生无法利用量筒测量,只能利用长方体容器来测量,而在测量中,就需要学生利用容积的知识,明白需要测量容器里面的长和宽,而计算中有的学生就灵活地利用长宽高度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准确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几点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等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不规则的,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这便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中通过用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使学生明确,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我们还开展了排水法的实验活动,我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9各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盛有一定水的长方体透明的塑料容器,一块石头,让学生测量容器里面的长宽高,在测量放入石头后的高,再通过计算求取石头的体积。通过试验,学生真真切切地明白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原理,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在经历中提高自己。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