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位置说课稿(模板17篇)
友情如同花朵般绚烂多彩,需要我们用真心去呵护和培养。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认真梳理并整理所需总结的内容。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和学习。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知道可以利用直线与圆的焦点的个数以及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但是,在初中学习时,利用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却以结论性的形式呈现。在高一学习了解析几何后,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掌握由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几何法和代数法。其中几何法应该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所学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后,比较与半径r的关系。从而作出判断,适可而止第引进用联立方程组转化为二次方程判别根的“纯代数判别法”,并与“几何法”欣赏比较,以决优劣,从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几何法”。含参数的问题、简单的弦的问题、切线问题等综合问题作为进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综合应用,也适度第引入课堂教学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目的,要控制难度。虽然学生学习解析几何了,但是把几何问题代数化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具体转化方法,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应不断强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基本素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l:ax+by+c=o,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根据有以下几点:
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离;。
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切;。
当d。
3、情态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2、难点:用坐标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
(一)、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一)、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生:看图,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学生观察图形,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
你能说出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
种方法吗?使学生回忆初中的数学知识,培养抽象的概括能力。
生:回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过程。
师: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判断直线与圆的方法。
生:利用图形,寻求两种方法的数学思路。
生:阅读教材书上的例1,并完成教材书上的136页的练习题2。
生:交流自己总结的步骤。
生:阅读教材书上的例2,并完成137的练习题。
生:通过分析,抽象,归纳,得出相交弦的运算方法。
生:互相讨论交流,完成练习题。
10、课堂小结。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你学到什么了?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方法?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求直线与圆的相交弦长?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择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择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课后习题a1,2,3;。
选择题:课后习题b1,2,3;。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教科书主要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两个小朋友做“石头、剪子、布,发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从而引出“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的问题讨论。通过让学生借助日常的生活经验,充分感知“前后、上下、左右”方位词,并能够运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这些方位词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其中对“前后、上下”的经验较为丰富,理解和区分则比较容易,但对“左右”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
2、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为主,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辨别“左右”这两个方位,并能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让学生指一指、做一做、说一说、贴一贴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图标小比拼”的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1、课本放在桌面的左上角。
2、课堂笔记本放在课本的上面。
3、铅笔、橡皮放在课堂笔记本的上面。
设计意图: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稳定学生的浮躁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课前小准备一方面便利了学生课堂上用到的学习用具,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指令,从侧面也考察了学生对于方位词的经验积累。
(二)游戏激趣,探究新知。
1、全班同学一起做“指鼻子”的游戏。
师:“鼻子鼻子,鼻子;鼻子鼻子,嘴巴;鼻子鼻子,左眼睛。”
通过学生的动作,寻找不同的指法,提出疑问“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
2、根据游戏中出现的异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模拟“握一握铅笔”“拿一拿筷子”“端一端碗”的活动,充分感受方位词“左右”。
4、游戏一――“摸鼻子”,巩固“左右”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指鼻子游戏,贴近学生生活,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中的异同,可引发学生间的讨论,点燃探寻新知的欲望。
通过让学生充分的说,一方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再现生活情境则是为了让学生再次充分感知左和右。
4、游戏二――“我来说,你来做”,探究“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请举起你的左手,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左耳朵。”(教师动作停顿了下来)发出疑问“为什么我和你们做的不一样呢?”
5、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得出“相对方向,左右相反”的结论。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感知方位词,从玩中学,从玩中发现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都有什么东西。
2、向老师介绍一下你附近的同学。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3、贴图游戏。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画一画,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方位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最后以一段体操结束今天的课,“一二三,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通过体操游戏再次加深认识。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三
本课复习的《图形与位置》,主要是复习小学阶段确定位置的四种方法。教学的整体流程分为:一是交流回顾、调整起点,在整理与反思“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时,帮助学生唤起回忆,建构知识系统。二是综合练习,沟通联系,练习设计带着连续性、体现拓展性。将练习与实践中的3小题由浅入深,有连续地组织成一条复习主线,同时增加动手实践这一内容,注重思维的发散、求异。在此过程中凸显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充分交流、深刻体会。三是反馈小结,内化提升,旨在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复习,进一步体会这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不仅各有特点,而且都有其应用价值。
1、示例引路,练习深化。
在复习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时,教师先通过把数学书放在手上让学生描述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在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景点的位置。在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唤起描述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在书上填一填来巩固描述位置和确定位置的方法。这样,通过教师的示例引路,唤起和激活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顾和建构,并通过相关练习,把知识点及时巩固、夯实和深化。
2、主线分明,前后衔接。
按照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通过相关例题的呈现,再现学习过程,唤起学生的回忆,系统建构知识体系。而后沿袭教材的先后顺序这条主线组织复习内容。各个环节前后衔接、自然引出。由现实空间物体的描述——平面图上方向的描述——用数对表示在青山动物园景点的位置——回到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叙述行走路线。
3、突出主体,自主建构。
复习不同于新授,主要是让学生围绕知识点主动建构、自主建构,教师应把时间还给学生,机会让给学生。课中尽量让学生在不同的复习形式中进一步梳理、夯实和提升知识体系。
1、在第一环节回顾小学阶段先后学习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时,因为我事先没有让学生整理知识,所以学生缺少思维储备,反映木讷,指名回答也是有所触及而不能完整表达,而且表述的没有顺沿教材的呈现顺序。此环节的教学,反映出还是需要学生系统梳理知识。此时,如果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交流,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2、部分学生的发言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但是发言的面不广,有些学生虽然知晓但还是习惯于听讲,缺少一种对话交流的氛围。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四
课题:
认位置。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场景中体会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学生能比较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能按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通过各种不同的练习活动,学生初步具有空间观念,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与难点:学生能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正确的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能联系生活运用。
课前准备:
挂图或光盘。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三、课后延伸围绕自己身体上的组成部分辨认左右,通过游戏活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并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能比较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能按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
通过“想想做做”第2、3题,围绕学生间的座位关系的讨论,学生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该说清谁在谁的哪一面。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五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个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能力目标: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本课的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发现法:教学时,教师用摄像头演示从各个角度观察最多可以观察到三个面。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机器猫的形状拍下来,通过动手,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时,引导学生观察验证,小组讨论填写观察记录表,得出结论,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
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狗,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盲人摸象》课件、玩具狗等。
本节课主要由三个环节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讲故事:从前,有四个盲人,他们从来没看见过大象。有一天,这四个人商量好,一起去看大象。到了大象身边,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四条腿,说道:大象像一根柱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说道:大象像一堵墙。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道:大象像一条绳子。最后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说道:大象像一把大扇子。
2.提问:这四个人摸到的大象的样子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4.引入新课:由于每个人摸到的位置不同,对大象的感受也就不同。那么如果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又是什么样呢?这节课共同探讨一下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情景引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观察同一物体。
(1)定位观察。
提出要求:请组长把玩具狗放在桌子的中间,头对准1号同学。
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你看到的玩具狗是什么样子的?把看到的样子用笔画出来,画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组织汇报交流。
小结:虽然观察的是同一物体,由于每个人坐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通过定位观察、表述看到的物体的样子等活动,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
(2)、换位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个玩具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状就不一样了。
(通过换位观察,加深了学生自身的感受,使他们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
(3)、全面观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个玩具狗,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游戏规则:听清楚老师说哪个小组要看玩具狗的哪一面,想一想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
通过从不同位置对玩具狗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使同学们明确: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主动地进行实际的观察、比较,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进一步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要求。)。
2、观察不同的物体。
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玩具放在桌子中间,并把玩具正面对着1号同学。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通过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从而验证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这一结论。)。
(2)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三)层次练习,应用拓展。
1、教材第67页的例1。
(1)出示例1的情景图。
(2)组织学生观察判断。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是谁看到的就在下面标出他的名字。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教材67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这本数学书的侧面、正面、后面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请你连一连。
3、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弘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使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六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四个小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稳定情况,所以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应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接纳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的观念。
课前准备有关课件、座位号、电影票等。
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引入。
1.捉迷藏游戏。
师:你最喜欢做什么游戏?
学生说完后,课件出示小动物躲藏图。(小动物正躲在房间里:小鸭躲在写字台上面、书的左面;小狗躲在写字台的下面;小兔躲在床的后面;小猴躲在床的右面。)。
师:有四只小动物想和我们做捉迷藏游戏,瞧!它们都已经躲好了。你们能找到它们吗?学生描述小动物的位置(随着回答点击该动物,它就会闪烁显示)。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小动物躲藏的位置。(板贴:位置。)。
2.介绍周围的同学。
师:今天来了许多老师,谁愿意向他们介绍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介绍到谁,该生站起来向老师招招手。
二、新授。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七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认识角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时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练一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理性认识。
3、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让学生张合活动角,感受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的过程。通过张合活动角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还感受到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比较活动角,看哪个角大?通过猜想、演示、验证,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回归生活,了解角的应用。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剪刀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变化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还让学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八
你的简历写好了,但事情还没有完。你的简历还需要一位读者,一位对你感兴趣的人。这好比一篇好文章,总得设法找到感兴趣的读者。
履历表的六类读者。
下面列一份名单,以关系的远近把你的读者排列出来,其顺序如下:
(1)第一位联系人,即最先告诉你本公司或本行业职位录取标准的人。他是你想打入的那家公司或领域的第一位朋友,也是第一突破口和内线。你根据他提供的信息,调整了自己的简历,使其具有针对性。他同你谈过话,对你感兴趣。虽然他的公司暂时没有空缺,但情况在不断变化,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当公司人员变动可能产生空缺时,你的简历不仅会排在众人之首,而且,由于你与联系人事先有过私下交往,你很可能成唯一的人选。
(2)通过第一位联系人(或原来联系则介绍认识的人。多接触上层、内部要人可以扩大视野,摸清底细,便于你及时调整简历的`内容。虽然你是经人推荐与他相识,但这比起盲目乱拉要强得多。
(3)联系内线,你从他那里听说公司有空缺,而且他有可能把你直接推荐给公司领导。因为是私人推荐,简历必然会顺利转到决策人手中。但由于你与决策人没有任何私交,他只能通过联系入的介绍来了解你,但有人搭桥总比无人搭桥要好些。
(4)有空缺但无内线的单位,你听说某单位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但无内线把你的简历直接推荐给决策人。如果消息无误,这将是一次绝好的机会。虽然,在与那些有内线的申请者的竞争中你处于不利地位,但你至少已经把简历有针对性地投到了需要它的部门。
(5)专业范围内的招聘广告。由于你做过调查,并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简历,因此,你的简历比一般的简历要略胜一筹。但招聘广告一经登出,应聘者的数目可想而知。而且很可能公司已从内部筛选出了某人,登广告不过是为了表示“公平竞争”的原则,或者还想看看有没有更出类拔草的人选拔出来。
(6)投石问路,向预先选择好的公司企业发求职信或简历,但并不知道这些单位是否用人。漫天撒网,遍地投石,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使你知道决策人的姓名,也往往无济于事。你的简历会被弃之一边,或送到人事部门。有时一封询问情况的联系信都比这样盲目地发信更有可能为你赢得一次面谈的机会。
以上是你要寻找的六类读者对象,越往下排,成功的可能性越小。这就是为什么寻找一位合适的读者比你写简历花费的时间还要多的原因。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好简历找不到合适的读者,或合适的读者手中没有好简历。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九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题目《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说课: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评价与反思。
1、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继学习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后进行的又一图形间的关系的探讨。本节课与上节课在教法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眼、动手、动口等能力,同时也渗透了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圆与圆的组合图形具有一些特殊的位置关系和性质,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工业制造方面应用较多。
2、教材的处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经过两年的学习,初三学生对图形的感觉很敏感,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能力较强,但是归纳运用数学的意识、思想还比较薄弱,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都有待于加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图形辨认圆与圆五种位置关系,根据具体图形说出相应的位置关系名称。
能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公共点个数来决定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d与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能力目标。
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通过平移直观的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经历探究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4、教学重难点。
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d与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本节的难点: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类比、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一)活动一:复习引新。
1、复习: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观看下列图片,描述出图中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师生行为]教师演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找学生回答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图片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学生能否把图片中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都看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离不开圆,感受圆的美丽与神奇。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联想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的注意,激起学生对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兴趣.也许学生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二)活动二:探究(一)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师生行为]让学生观察、发现,并画出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图形。接着教师利用动画演示这一过程,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们发现的两圆不同的位置关系的图形。最后师生共同讨论给出两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定义。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验中出现的两圆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图形来;能否把两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全部发现出来。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参与数学活动。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及两圆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问题(3)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两圆的位置关系。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给出五种位置关系的名称,教学中淡化概念,其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从感性上熟悉五种位置关系;二是通过多次观察,为下一步利用“公共点个数”对五种位置关系分类打好基础。
(3)活动三:探究(二)探索有趣的对称性。
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呢?
2、圆和圆组成的图形呢?例如相交,外切,内切呢。
3、认识连心线。[通过两圆圆心的直线叫做连心线。]。
4、你发现连心线有什么特点?切点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如果两圆相切,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师生行为]学生先观察、思考,教师再提问,最后用课件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活动三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圆的对称性”而延伸到到圆和圆组成的图形的对称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使学生认识“连心线”及其特点,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两圆相切的性质:如果两圆相切,那么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这一性质在教学中只需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严格地说出理由。
(四)活动四:探究(三)探索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关系。
1、认识圆心距[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2、先积极思考再探索规律。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两圆位置关系图形进一步观察、思考、猜想、测量,发表见解。教师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并总结讨论出的结论,说明此结论即可作为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又可作为两圆位置关系的性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两圆相交时的情况讨论是否深入。
[设计意图]活动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两圆的位置关系,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题。
(五)活动五:学以致用。
1、看谁答得快。
2、例题分析(课本例3)。
[师生行为]师生共同完成例题的求解。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否会利用两圆外切和内切时,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和与差的关系来解题。
3、练习:课本p101练习第1。2题。
[师生行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否会利用两圆位置关系与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结论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例题的安排是为了利用已讨论出来的两圆位置关系与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结论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两圆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
(六)活动六: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两圆位置关系的性质判定,下面请同学回答几个问题(面向中偏下学生)。
1、两圆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与判定。
3、相切两圆有什么性质?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对所学内容做全面的概括、总结,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回答,使学生倍感教师关爱,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效应。
作业:必做题:p101第3题;p102第7、13题;
选做题:p103第16、17题。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要求和呼唤。
第三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二、性质与判定。
外离dr+r内含d。
外切d=r+r内切d=r—r。
相交r—r。
三、相切、相交两圆的性质。
(1)相切两圆的切点一定在两圆连心线上。
(2)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且平分公共弦。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探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中去发现、探究,同时利用课件让讲解更直观,利用练习巩固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以上是我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说课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和24.2.1合成课《圆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下面,我从教学模式,教材,教法,学法,学习过程和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4、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和24.2.1合成课《圆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学习圆的描述定义和集合定义,以及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学生在以前对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且会利用圆规画圆,并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单描述,初步具有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理解圆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圆的定义,我们知道:圆内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外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大于半径。由此可知,每一个圆都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三部分:圆内的点,圆上的点和圆外的点。对学生来说,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并通过代数关系表述几何问题,使学生深化理解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为后面接触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下铺垫。
基于以上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理解圆的描述定义,了解圆的集合定义;
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运动,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定义,点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以及用数量关系表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习难点: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本节课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方法贯穿课堂始终: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主动探究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完成实践操作;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自信,取长补短,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并且对于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技巧。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实验,阅读,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学会知识。学生先学,先练,老师后讲,后教。
1.问题牵引:提出问题。
情境1:“明月几时有”,“欲上青天揽明月”中的“明月”,给我们以圆的`印象,说几个生活中有关圆的物体和成语。
情境2、思考: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如果车轮做成椭圆或方形,坐车的人是什么感觉?
2、学生自学:自学课本78,79,90页的内容,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题目。在这个环节,要注意细节,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要注意用哪个问题或哪道题,可以把知识简单明了地让学生了解和理解。
3、学生展示:学生以口头回答和板演的方式展示自学提纲上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尽可能不讲,有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充分实施“兵”教“兵”的策略。
4、教师后教: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教师画龙点睛地进行讲解,把本节课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言简意赅地讲解清楚,学生已经懂得就不再多说。
5、当堂检测:这是为了再次突破难点,让学生把难点知识再次加深印象。同时,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和学生一起小结解此类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容易把知识贮存起来,并做到举一反三.
6.精思慎想,忆收获:对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对同伴说说本节课需要注意的地方,对老师说说本节课的疑惑以及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即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把难点和易错点再给大家梳理一遍。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一
听了张老师的一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整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张老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张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张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情亲切,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情绪控制较好,能较好地组织教学,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能较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总的来说张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我一直都有这种教法观念:让“学生学会求知”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法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比较重视,但对有些细节方面没有能够阐述清楚。在从几何特征过渡到数量特征时,也让学生去探索总结,但对于为什么要作垂直,没能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数学的本质。
张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回答完成,后面几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参考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懒惰。因为学生思考的参考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学生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
我觉得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像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唤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对象具有主体性,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二
我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一名中学生,我能够在多种位置中适应并定位自己。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人往往会使用独特的方式描述位置和方向,这种方式升华了自然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它是以文化为载体而形成的。我的父母经营着一个旅游公司,这给了我机会去更好地认识位置,我也进一步了解了地理和历史。
第二段:如何全面认识自己的位置。
对于一个人来说,熟知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全面认识自己的位置:
1)地理位置:通过使用地图、地标或GPS定位设备,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地理信息。我们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探索我们所在的城市或区域,并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和人口。
2)社会位置:社会位置指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除了我们的身份、工作和社会等级外,我们还应该考虑我们在家庭和朋友圈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互动。
3)内在位置:这一角度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包括我们的信念、价值观、情感、习惯和偏好等。了解自己的内在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平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提高幸福感。
第三段:位置意识和安全保障。
认识自己的位置还与安全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在一次旅行中,我参加了导游组织的紧急演习,我们学会了使用手电筒、敲打物体和呼救等方式以防万一。学习使用地图和GPS是非常重要的,在战地、高山、丛林等风险区域中,这些技能能够帮我们减少对生命的威胁。
第四段:位置观念的影响。
我们的位置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等。比如,在某些社会中,人们把确定的方向和地点作为更高的神圣意义的象征,而在其他社会中则可能更多地注重方便性和实用性。另外,不同的教育体系也会影响人们对位置的认识。在某些文化中,“导师”角色更多的被当作个人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而在其他文化中,“导师”可能是一些选择性代理人或知识、资金提供方。
第五段:合理利用位置信息。
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合理分配资源、规划旅游路线以及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世界让我们可以更方便、更快速地获取位置信息,减少空间的局限性。在过去或其他社会中,人们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确定自己的位置,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轻松获取最新的位置信息,这提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总之,认识自己的位置是一项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可以增加我们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我相信,在未来,我们会更好地利用科技,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定位技术,达到更加智慧、便捷、可靠的定位效果。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三
《确定位置》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知识。这些知识为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课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生活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淘气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与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的练一练的内容都是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在练习时可以分两步走。第一,分别说一说水平方向点的位置与垂直方向的位置。第二,当学生分别能清楚地表示单一位置时,接着讨论在单一位置上的两个点。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数学教学要着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不能再单纯的依赖模仿和接受性学习,而应该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注重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练,同时借助有动画和声音效果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准备了,方格纸和座位卡。
2、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一环节:制造冲突,激趣导入。
通常学生的学习起点由三个:逻辑起点、现实起点与思想方法起点。这节课我是针对学生的现实起点来引入新课,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第几组第几个”这一生活经验,这一经验与“数对”密切相关,其本质是一样的。因此,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座位,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尝试、概括,让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比用“第几组第几个”更为简洁方便。让学生感受学习确定座位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告诉学生像这样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板书:确定位置),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探索学习,建立模型。
看方格图上的点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避免学生单一借助实际的教室座位来理解“数对”,带来认知上的局限性和学习上的疲劳感。我通过,将实际的教室座位改为半抽象的座位表取代教材中的情境图,教学素材顿时鲜活起来,为学生建构“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新知铺架一个阶梯。随后又将教室平面图半抽象的座位表抽象成“点”。然后让再出示横竖“线”,最后形成了方格图。这样做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不能单纯地作为知识点进行教学,也不能漫无目的的让学去胡乱猜测,而是设计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感受、去经历、去体验。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在方格纸的交叉点上画出自己的位置。这一步我向学生提出了四个要求:第一,拿出方格纸表示自己的座位;第二,展示反馈,同桌互相检查;第三,闭着眼睛想。根据方格纸想自己在班上的什么位置;第四,在方格纸上找出一位好朋友的位置。这样一来,一是让学生建立起数对的表象,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二是为学生创造用数对确定位置奠定认知基础;三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其次是让学生认识“数对”,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重点内容。我分为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小组讨论,创造出更为简洁的表示方式。要求四人一组,以“第二组第四个”为例进行研究;第二步,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所创造的意义。学生有了第几组第几个以及用方格图来表示位置,估计学生会“再创造”出一些简洁的表示方式,比如第2组第4个:2/4;2︱4;2,4;z2g4;2z4g,等等。这样教学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引导学生再创造出数对,有利于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兴趣;第三步,引导观察概括,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概括出什么是“数对”;第四步,介绍读法;第五步,观察对比(5,2)和(2,5)这两个数对的区别;第六步,请同学们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同桌互相检查,并用开火车的方式说一说。
在初步理解了数对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64页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境,运用到例题上,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进一步使概念内化与形成。
第三个环节: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通过多种形式练习,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主要用来解决课本中的习题。
第一关:找位置(投影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
1、下图是学校附近的地图,说一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2、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与同桌进行交流。
3、指名两个学生,一个报地点,另一个报相应的数对,报完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第二关:找路线(拿出课前剪好的附页1)。
1、教师说出各个景点的数对,学生边听边摆;
2、摆好后指名用数对汇报各个景点的位置;
3、投影书上的路线图,请学生自己核对;
4、现在小敏的位置是(5,3),她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出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画法,找出合理的路线:最短的路程并且应该沿着图中的路线走。
第三关:找位置看电影。
1、老师将赠送每个同学一张电影票,要求先听要求再行动:(1)票装在四人小组信封里,每人拿一张后,先在座位上想一想你的新位子在哪?(2)等音乐声响起,就带上你的学习用具,对号入座。如果有人坐错了你的位置,请你帮助他。2、拿票—思考—找座位。结果出现了问题:拿到(2,*)、(*,3)的两位同学一时找不到位子,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做是为了是让学生意识到(2,)只能表示第2组所有的人,不是表示一个人的;(,3)是表示每一组的第3个同学,也就是第三行的所有同学,数对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的,只有1个数是无法确定位置的,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数对的知识由教室拓展到课外。数对的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小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较少。所以我通过介绍经纬线,体育馆座位号、地球经纬度……拓展了数对的应用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挖掘数学价值,体现数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既把握了良好的数学教学契机,又实现了课程回归生活的思想。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使用的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的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反观这一节课,我改变以书教书的方式,用现实的班级座位,活生生的情境代替课本的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另外我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建构模型,创造出“数对”的表示方式,让学生亲历数学化这一过程。我的教学安排合理有序,有层次性,教学内容我安排了两个由近及远。一个是:自己的班级—淘气的班级—城区图;另一个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具体的感知(弄清班级的第几组第几个)—用方格表示—创造出数对,并让学生闭着眼睛想座位的坐标图,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口、脑、手多感官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了人人学数学、用数学、人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四
听了周老师的《图形与位置》的教学,使我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周老师的课堂将数学教学结合精彩的生活演绎出数学的美丽!
由于复习课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所以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周老师抓住复习课的特殊性,课前安排学生对《图形与位置》进行回忆整理;通过课前让学生自主完成自我检测,不但充分让学生回忆复习已学知识,而且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位置关系问题,这样的安排不仅凸显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能使得复习的过程更加生动、更具启发性和挑战性。
这样就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整理。于是就形成了本节课的第一大亮点。
“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传统复习课中总是由老师梳理知识,学生仅仅做了听客和陪衬。本节复习课周老师通过比对学生的作品——如何确定位置——思考只有一个条件(行或列)是会有什么情况——从中自然而然地从二维延伸到三维;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周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做”,还关注学生的“说”。例如在让学生解决问题时,老师不是只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在让学生演示的时候,老师都会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边说边做,手口结合,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的第三大亮点是周老师让学生的错误成为课堂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如果我们能正确对待,恰当地运用,就能成为我们教学时的重要资源。在练习的交流反馈时,周老师没有因公开课而回避学生的错误,而是捕捉学生中的典型错误呈现给大家,通过对错误的展示和分析,使其他学生也能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之中,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借鉴。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启发学生开展活动的问题,而且还精心设计了与之配合练习。这些练习不仅富有层次性,而且形式多样,既有利于学生产生不同层次的思考,形成不同深度的理解,又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练习。
总之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一堂原生态的复习课,整个教学流程设计较合理,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再加上课件的恰当运用,使得本节课更趋完美。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五
1、温故而知新,复习回顾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内容。学生动手操作、反复演示发现圆与圆之间不同的位置关系。说明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2、让学生板演展示自己的发现,共用了四个学生补充完毕。有比较才有发现,有失误才有成功。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差异中寻求完善。
3、利用多媒体展示,充分体现刚才发现的圆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就来源与实际生活。多媒体运用的适时恰当,较好的'扩充教学的信息量,发挥了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4、根据公共点的个数分类命名,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的称呼。抽象的数学知识溶入生活画面让学生通俗易懂。
5、对于教材把握到位,知识点、重难点,处理得当。
6、态度自然和谐,语言精炼,规范准确,语速适度。
这一板块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是主角。教师是敲边鼓的,是配角。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六
xxxx年5月4日上午,有幸观摩了幸福路小学朱臣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老师设计精心,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朱臣老师善于制造认知冲突,注重学生知识生成。多次运用对比教学,合理的捕捉和处理课中生成资源,优化出数对的表示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
整节课朱老师不断制造矛盾冲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学生描述男孩的座位写法时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最后通过比较这7种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优化出数对(4,5)表示最简洁、方便。本节课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层次性,合理有效地使用课件,既巩固了当堂学的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总之,一节好课所包含的内容还有很多,朱老师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些,比如还有教学细节的捕捉与处理,对课堂上及时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把握与应对,教学策略的优化,课后的延伸的拓展等,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张显了教师的个性风采。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七
顾老师执教的《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胜会老师教态从容、大方,语言简练、又有亲和力,能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学生,值得我学习。
这节课从“指鼻子”游戏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胜会老师在自主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练习形式多样有趣,由易到难,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新知,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了了学生的观察、交流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胜会老师对一个细节的.处理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教学完“左右”,老师巧妙的设计了摆一摆的练习,让学生按要求摆一摆自己的课本、写字本及文具盒。当学生摆好后,老师问:课本在什么位置?举手的孩子了了无几。大概是老师的问话指向不够明确,孩子无从回答。过了大约30秒,有一个孩子举手了,回答说课本在中间,这样的回答完全是可以的,老师没有予以肯定。我觉得如果老师先对这个孩子的回答表示赞同,然后再往下引导孩子说数学书在谁的左边或右边会更好。另外,数学书的位置这个问题解决后,老师便代领学生进行上下、前后的学习了,显得有些仓促。我认为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摆好的资源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每样物品的位置,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