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热门18篇)
教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知识的激活与拓展。这些教案范例还反映了教师们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一
1、基础知识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1)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
(2)在奴隶和劳动人民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3)古代亚非人民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古代亚非地区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继承的意识。
1、重点:古代东方文字的影响,太阳历,阿拉伯数字,建筑奇迹。
2、难点:史诗和神话。
3、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2、太阴历。
3、星期制度。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1、卡尔纳克神庙。
2、空中花园。
四、数学。
1、阿拉伯数字。
2、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诗与神话。
1、《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2、“诺亚方舟”神话。
1课时。
讲述法。
[复习提问]。
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地区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这里出现。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象形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画了两条腿,表示“走”,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表示眼泪,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个。后来,这些符号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节,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的一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说明了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是有影响的。(找学生读15页彩框内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专门以抄写、记录为职的书吏。请同学看课本15页插图。(读古埃及灭亡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又称罗塞塔石碑。请同学们看16页插图,这块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长114cm,宽72cm,上面有三种文字:上面是世俗体,即象形文字的草写体,中间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终于使象形文字的释读获得了决定性突破。图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体,下面是希腊文字。
在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又创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学生读p16彩一句)请同学们看16页《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简便,人们逐渐对一个事物不全画出来。而是只画出其中最能表现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步转变为直线图形。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生在波斯发现了刻有古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借鉴前人成果,对照比较三种文字,终于释读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西亚各民族对它略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义,难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个远近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块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表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来向卡德穆斯请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请同学们看课本16页《字母文字演进表》和17页《西方字母渊源》,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了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亚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历法。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马克思曾经说过:“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充分肯定了天文、历法与生产的关系。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为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水的潮头来到(孟斐斯)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把一年分为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传入欧洲,经过罗马凯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
2、太阴历与星期制度。
当时,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将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个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请同学们看17页表格,它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埃及,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还修造了大量的神庙,其中最壮观的要算卡尔纳克神庙了。
1、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为它位于埃及的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护神,后来被尊为太阳神,成为国家的最高神。埃及国王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阿蒙神保祜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量的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埃及国王的不断添造,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那么,何以能体现出它的雄伟壮观呢?请同学读课本18页彩框内第一段和《卡尔纳克神庙贵遗址》。
2、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课本18页《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幅想象画,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当时新巴比伦的国王为讨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伦建造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假山花园。它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置于高高的平台之上,远远看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请同学看18页彩框内的部分。空中花园建成以后,成为巴比伦城建设的最主要部份,与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
后来,波斯占领新巴比伦后,空中花园随之被毁。
四、阿拉伯数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阿拉伯数字:
提问:阿拉伯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发明了定位计算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算,同一个数字处于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就在该位上写“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那么,这些数学符号由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称为阿拉伯数字呢?(因为这些数字符号是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的)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传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2、六十进位法:
而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采用十进位法,还采用六十进位法。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聪明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们还将圆周划分360°。
恩格斯曾经说过,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生产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甚至圆形面积的方法,推算出圆周率为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的译音,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阴间生活,请同学们看课本19页《冥世之神称心脏重量》图,这幅画是从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画的右侧坐的是冥世之神奥西里斯。狗(或豺狼)头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给一个妇女的心过秤,天秤另一端放着象征“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平上端坐着一个狒狒模样的神正在记录结果。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环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就受到审判和惩罚,但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会依附于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就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的最好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个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木裹紧,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
五、史诗和神话: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在古代西亚,也曾经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即诺亚方舟的故事。
2、诺亚方舟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0页。(找学生读)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现在联合国徽记上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巩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了解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史诗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第四课。
国家或地区。
类别。
埃及。
西亚。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太阳历。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
空中花园。
佛塔。
数学。
圆周率。
十进位和六十进位。
阿拉伯数字。
医学。
木乃伊。
史诗和神话。
诺亚方舟神话。
《摩》《婆罗》史诗。
1、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亚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二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专政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平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政权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三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
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2、雅典民主政治。
特点:主权在民。雅典民主制是城邦民主制,是小国寡民的民主制。主权在民,揭示了雅典民主制的本质。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并且实行“轮番为政”。
权力制约。雅典的民主制实行严格的权力制约。这种权力制约主要是城邦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五百人会议这一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权力机构,受到公民大会,也受陪审法庭的制约。法庭还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
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神圣不可侵犯。
公民意识。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人人皆可为政,贵族和平民的对立状态基本消逝了,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理政,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公民称号和公民权,对于雅典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诸多文化名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3、雅典伯里克利时代的国家机构。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闭会期间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十将军委员会管行政,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四
理解农耕文明扩张的原因,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认识古代文明交往的总趋势和表现。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的早期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图片导入新课。
观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概括文明区域范围呈现的趋势。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文明拓展的原因。
通过识读地图,理解古代文明扩张是由农耕文明的优势决定。
文明拓展的方式。
比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地图,知道文明拓展的不同方式。
文明拓展的影响。
观察拓展后的各文明地图,认识古代文明各自的拓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
通过识图,理解农业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扩大。
讲授新课。
理解农耕文明拓展的动力。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呈现古代文明拓展的空间,引出古代的帝国。
探究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总结提升。
对外扩张。
利用图片,明确不同帝国的兴衰发展、统治区域的变化等情况。
对内统治。
通过阅读和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各帝国的统治政策和统治思想,得出帝国对前代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帝国的稳定与发展。
历史与反思。
利用表格总结帝国的统治措施,战争虽然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但文明的交流大多是在和平情况下进行。
文明的纵向传播。
比较字母文字和楔形、象形文字,得出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文明的横向传播。
通过早期中西交流的图片和材料,得出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世界历史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课程小结。
了解古代帝国的时间和空间。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归纳总结帝国的措施;理解文明之间的联系与继承发展。
了解文明的传播方式。
提升认识。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五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西罗马的灭亡。
通过罗马和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倒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学习罗马帝国取代共和国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白古代罗马先有共和国后有帝国这一史实,从而感悟历史发展的序列美;斯巴达克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也显示了悲壮之美。而且斯巴达克起义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前发展。
“罗马和平”一目,教师首先讲清“罗马和平”出现的原因,并使学生认识到内战停止、社会安定是罗马和平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然后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来说明罗马和平时期的情况,其中罗马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可以联系中国历史课本中的有关知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目,教师不必补充其它材料,只让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了。但教师要明确指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师可首先指出罗马奴隶制发展是建立在长期侵略战争基础上的。然后从奴隶的来源、数量、地位和状况等方面说明罗马奴隶制发展的情况:对于罗马帝国的建立,教师可结合斯巴达克起义,说明罗马奴隶制已出现了危机;社会危机激化了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罗马共和国政权已没力统治,结合军事独裁统治的出现,说明奴隶主要以此稳固强化其统治,由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代替。并且明确指出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统治的社会。关于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讲述,不必补充其它材料。最后教师可以挂出《21世纪的罗马帝国》地图,以使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版图状况,即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演变。
难点: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cai、录像。
教学过程()。
导入:
古代罗马就诞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是在台伯河七丘之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奴隶社会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六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西罗马的灭亡。
通过罗马和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倒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学习罗马帝国取代共和国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白古代罗马先有共和国后有帝国这一史实,从而感悟历史发展的序列美;斯巴达克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也显示了悲壮之美。而且斯巴达克起义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前发展。
教学建议。
“罗马和平”一目,教师首先讲清“罗马和平”出现的原因,并使学生认识到内战停止、社会安定是罗马和平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然后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来说明罗马和平时期的情况,其中罗马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可以联系中国历史课本中的有关知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目,教师不必补充其它材料,只让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了。但教师要明确指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师可首先指出罗马奴隶制发展是建立在长期侵略战争基础上的。然后从奴隶的来源、数量、地位和状况等方面说明罗马奴隶制发展的情况:对于罗马帝国的建立,教师可结合斯巴达克起义,说明罗马奴隶制已出现了危机;社会危机激化了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罗马共和国政权已没力统治,结合军事独裁统治的出现,说明奴隶主要以此稳固强化其统治,由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代替。并且明确指出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统治的社会。关于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讲述,不必补充其它材料。最后教师可以挂出《21世纪的罗马帝国》地图,以使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版图状况,即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演变。
难点: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cai、录像。
教学过程。
导入:
古代罗马就诞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是在台伯河七丘之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奴隶社会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七
1、了解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提高对唐诗、书法等的欣赏能力。
3、学习前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三、课堂巩固。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多媒体展示检测题目。
课后习题。
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迥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八
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板书)。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板书)。
意大利半岛是地中海北部的三大半岛之一,地形狭长,亚平宁山脉纵贯其间。半岛的东面隔亚得里亚海是巴尔干半岛,西面有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南面隔一条狭长的海峡是西西里岛,北部的阿尔卑斯山是一条天然的屏障。半岛气候良好,雨量充足,在波河,台伯河流域等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合经营农业。
罗马城是由七个山丘上的村落发展而来的,素称“七丘之城”。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先后有七个国王统治着罗马,史称王政时代。这一时期,实际上是罗马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国王实际上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相传,罗马的最后一任国王,是一个骄纵跋扈,独断专行的暴君。人民忍无可忍,在公元前509年推翻他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从五政时代到共和时期,也正是罗马奴隶制产生的过程。罗马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一下课本31页第一段。思考一下,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是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执政官,贵族)。
罗马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由百人会议从奴隶主贵族中选举产生,由两人担任,任期一年。他们权位相等,一切政令如果两个人意见不一致,就不能会诸实行。当国家遇到紧急情况时,经元老院提名,就以元老院中的一人为独裁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其任期不得超过半年。由于执政官任期短,两人相互牵制,所以真正操纵国家政权的是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法律的制定和内外政策的决定都要通过元老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政权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奴隶主贵族)所以,罗马共和国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
古罗马人非常崇尚军事,请同学们看课本31页左边《卫士手中的束棒》这幅图。根据早期形成的传统,罗马最高长官身旁有12个卫士相随,他们各人手持一束棒子。束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子,据说,用棒子施笞刑,用斧子执行死刑,它们是权力的象征。鼓掌棒在拉丁语中,读作法西斯,这就是法西斯一词的由来。以后,法西斯逐步成为反动势力的象征。在战场上得胜的将军,将受到隆重欢迎,第一个攻上敌城的士兵被授予全冠,失败者常常受到冷遇,这种尚武精神是使古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的一个重要原因。
2.古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板书)。
(结合31页下图讲授)。
二、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板书)。
1.罗马奴隶制的发展(板书)。
在长期的征战过程。罗马的奴隶制迅速的发展起来。同古希腊一样,古罗马的奴隶也主要来源于战俘、被征服的居民以及海盗掠来的人口。他们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当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处境十分悲惨。在古罗马,奴隶主专门挑选身强力壮的奴隶送到角斗学校专门训练。让他们在竞技场上自相残杀或同野兽搏斗,用鲜血和生活来供奴隶主消遣。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
2.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板书)(挂图)。
期巴达克起义是古罗马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罗马的战争中被俘,被卖到卡普亚的一个角斗训练所当角斗奴隶。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和他的伙伴78人提前起义,他们先到达维苏威火山,附近的奴隶和破了产的农民纷纷前来投奔,起义人数增加到1万人。罗马政府派军队周围了火山,斯巴达克带领大家用葡萄藤编成绳梯,趁黑夜缒下悬崖,绕至敌后,袭击敌人,罗马军队惊慌而逃。起义军驰骋在意大利半岛。到公元前72年,起义军已发展到12万人,他们屡次打败罗马军队,虽然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起义军余部坚持斗争达之久。斯巴达克起义是“古代历史上被压迫阶级最光辉的斗争。”斯巴达克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
斯巴达克起义的发生表明罗马共和国已经出现严重危机,危机激化了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共和国已无力实施有效统治,于是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试图建立更加有力的军事政权,以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3.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年(板书)。
军权在握的将领之间为争夺权利而相互攻杀。结果,凯撒在公元前49年,打败了他的敌人夺取了政权。以后的八年里他获得了无限期的独载权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载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的权力日益削弱。但凯撒的一些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招来杀身之祸。
凯撒死后,各派又经过长期的争斗。公元前30年,凯撒的亲戚屋大维打败对手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载者,但屋大维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度,而是把自己称为“第一公民”,也就是元首。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元老院觉得屋大维有能力镇压奴隶和保护奴隶主利益,因此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奥古斯都的意思是神圣、庄严。
在元首制下,元老受元首的控制,屋大维集军政、宗教、司法大权于一身,实际上他就是皇帝。屋大维统治时期,就是罗马帝国的开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罗马帝国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奴隶主)。
古代罗马,无论是共和国,还是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变了,但国家的性质没有丝毫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4页。看一下思考题。(罗马共和国为什么会被罗马帝国取代?)找学生回答:(社会矛盾激化,以斯巴达克为代表的……沉重打击了……,罗马统治者力图实行军事独裁政权,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
罗马进入帝国以后,继续对外扩张,请同学们看34页的地图,到公元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它的疆域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西临大西洋,北达不列颠、菜茵河、多瑙河和它的下游以北,地中海已成为罗马的内湖。罗马帝国初期的200年,是罗马的鼎盛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三、罗马和平(板书)。
奴隶社会出现的`和平是相对的、暂时的,但由于内战停止,社会安定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罗马经济出现了繁荣。
那么,罗马和平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5页,看上面彩框的文字,我先找一个同学朗读,然后其它同学归纳。(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发展,交通四通八达,贸易发展)。
古罗马同中国的交往由来已久,我国历史上称古罗马为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见到恒帝,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罗马和平时期,帝国繁荣一时,但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广大下层民众日益贫困,难以谋生,特别是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遭到过很多民族的蹂躏。在罗马的统治下,他们的灾难更加深重,多次反抗都遭到镇压,所以特别渴望“救世主”能拯救他们摆脱困境,于是基督教产生了。
四、基督教的产生一世纪(板书)。
1世纪,在巴勒斯坦地区,传道者宣传求世主就是耶稣。他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就可以升入“天堂”,这一信仰很快在这一地区传开。希腊语称救世主为基督。这个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就被称为基督教。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讲宗教时,提到一种作用,就是成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一种工具。基督教是否从一开始就具备这种作用呢?(不是,最初的基督教是反对富人和罗马统治的)早期的基督教是奴隶、穷人的宗教。教义主张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升入天堂,穷人升天比富人容易。主张信教者把财产献给公社,一起过共产生活。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因此,奴隶、贫民都信仰它。基督教很快遍布罗马全境。贫苦信徒组成许多小宗教团体,后来逐步形成统一的基督教会。由于早期的基督教反对富人和罗马统治,遭到镇压。后来,富人控制了教会,教人忍受苦难,利于罗马统治,因此统治者开始改变态度。公元3,罗马皇帝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4世纪,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基督教完全成为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一个政权要靠宗教维持统治,笼络人心,说明其统治已经危机四伏了。的确,在帝国初期繁荣的背后,早已藏有隐患。
五、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板书)。
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向帝国境内发起了全面进攻。特别是4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此时的罗马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出示36页下挂图),东部的建都君士坦丁堡,史称东罗马帝国。西部的部分仍然定都罗马,史称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的最后一个皇帝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掉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历史结束了,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罗马的历史,下面,我们根据图示共同回忆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九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西罗马的灭亡。
通过罗马和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倒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学习罗马帝国取代共和国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白古代罗马先有共和国后有帝国这一史实,从而感悟历史发展的序列美;斯巴达克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也显示了悲壮之美。而且斯巴达克起义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前发展。
教学建议。
“罗马和平”一目,教师首先讲清“罗马和平”出现的原因,并使学生认识到内战停止、社会安定是罗马和平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然后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来说明罗马和平时期的情况,其中罗马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可以联系中国历史课本中的有关知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目,教师不必补充其它材料,只让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了。但教师要明确指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师可首先指出罗马奴隶制发展是建立在长期侵略战争基础上的。然后从奴隶的来源、数量、地位和状况等方面说明罗马奴隶制发展的情况:对于罗马帝国的建立,教师可结合斯巴达克起义,说明罗马奴隶制已出现了危机;社会危机激化了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罗马共和国政权已没力统治,结合军事独裁统治的出现,说明奴隶主要以此稳固强化其统治,由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代替。并且明确指出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统治的社会。关于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讲述,不必补充其它材料。最后教师可以挂出《21世纪的罗马帝国》地图,以使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版图状况,即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演变。
难点: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cai、录像。
教学过程。
导入:
古代罗马就诞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是在台伯河七丘之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奴隶社会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
讲授新课:
首先是对罗马奴隶社会的整体认识。
1.罗马共和国什么时间建立的?(强调)这是罗马奴隶制的开始。
2.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机构如何设置?它是什么政体形式?
3.罗马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的?
(过渡)长期的征战,罗马的奴隶制迅速发展,但也酝酿着一场危机的到来以及帝国的建立。
二、共和国的衰亡。
1.罗马奴隶制发展如何?奴隶的处境如何?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罗马奴隶的悲惨处境。)。
2.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是什么时间,由谁领导的,有何作用?
(放《斯巴达克斯》录像)、演示《斯巴达克起义》课件。
3.《共和国危机》。
(提问)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危机?结果如何?
展示《恺撒被刺》油画。
4.罗马帝国是怎样建立的?
展示《屋大维像》。
识记屋大维像以及罗马帝国的疆域(知道它是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提问)罗马共和国为什么会被罗马帝国取代?
(过渡)由于内战停止和社会安定,罗马出现了和平时期。
三、罗马和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持续了多长时间?(板书)。
罗马和平的环境下,统治阶级的生活情况如何?广大人民的景况又是怎样的?
(过渡)帝国初期繁荣的背后,早藏有隐患,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板书)。
2.罗马帝国什么时间分裂的,分为哪两部分?
3.西罗马帝国何时灭亡的?
4.(强调)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什么?
展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图片。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过程。西欧奴隶社会结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这是我们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十
2.古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二、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2.斯巴达克起义。
3.罗马帝国的建立27bc。
三、罗马和平。
四、基督教的产生。
1.产生:
2.性质:
五、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七)作业:p37,1.2.3.。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十一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识与能力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难点: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二)教学过程:[导入]至今为止,西方人对古希腊罗马文明都怀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感情,他们将古希腊罗马文明奉为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罗马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古典文学《荷马史诗》,风靡一时的《圣斗士星失》,年轻人津津乐道的十二星座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古希腊文明的衍生物。(过渡)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罗马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多媒体显示: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首先我们走进古代希腊,我们称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那何为民主呢?大家讨论。(生)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1、蔚蓝色的希腊(师)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古希腊为什么会形成民主政治呢?我们说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就是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早期的历史活动更是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古希腊文明也是如此。(多媒体显示:古希腊地图)大家观察大屏幕,思考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生1)被地中海、爱琴海包围,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生2)希腊半岛崇山峻岭,沟壑交错。(师)希腊这种地理环境对它的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呢?讨论(生1)有利。海岸线曲折,有很多优良的天然海港,可以航海业。(生2)也认为有利。通过发展航海业,可以加强对外界的联系,发展海上交通。(生3)不利。海洋阻隔交通,会比较闭塞,容易形成独立的王国。(生4)不利。土地贫瘠,耕地缺乏,限制了粮食生产(生5)尽管如此,冬季多雨,夏季干热,季风气候,有利于葡萄和橄榄的生长,通过海外贸易出口葡萄酒、橄榄油等,可以换回粮食,他们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生6)有利,优越的航海条件(海湾良港,晴朗的天空,风平浪静的海洋,温和的地中海气候)为希腊人的海外活动提供了便利,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师)大家的讨论说明希腊地理环境独特(多媒体总结: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空间因素)古希腊濒临海洋,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形成了较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所以我们说自然地理环境和一个文明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请大家看p90学习思考:自然地理环境与世界各地区文明有何关系呢?前者和后者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呢?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很大,例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最主要的是收益于尼罗河。这条大河一方面给予古希腊充分的水源,另一方面也冲击出了广阔肥沃的平原,所以才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古埃及文明。但我们肯定地理环境作用并不意味着人类一切事物都受制于自然。就如同古埃及人能创造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主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师)不管如何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忽略的,有时甚至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希腊人赖以生存的城邦的大体情况。(多媒体显示: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城邦即城市国家,是古希腊基本的政治单位。大家要注意古希腊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这片土地是由大大小小的城邦组成的。大家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三个问题,(多媒体显示:1、什么是城邦?2、城邦的特点有那些?3、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何不同?)(生1)城邦即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小国寡民。(师)古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斯巴达、雅典。(生2)特点:政治上独立自主,每个城邦都是一个政治独立体。因此古希腊未象东方国家一样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帝国,但是因为各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都有面向市场的特点,古希腊城邦之间和城邦与海外城邦之间的贸易十分活跃。(生3)希腊城邦在政治上彼此分立,但文化上又保持认同。他们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因素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希腊世界,称自己为希腊人。(生4)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公民都是统治者,他们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集体掌握国家权力,因此公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多媒体总结:(1)政治独立自治(2)频繁交往,关系密切(3)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4)民主政治(5)发达的商品经济(6)繁荣的思想文化)(生5)发达的商品经济、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希腊人创造出的思想文化。例如史诗《荷马史诗》,出现了各类雕塑作品,此外数学家欧几里德、阿基米德、泰勒斯,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生活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令人瞩目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哲学、数学成就。(生6)古希腊城邦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不同之处在于:(1)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独立于希腊世界;中国各诸侯国有同管他们的宗主,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2)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重农抑商。(3)希腊城邦王权衰微,实行较民主的政治;中国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3、希腊的公民(过渡)刚才我们具体分析了古希腊城邦的大体情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公民的具体情况。阅读p92这部分内容思考:(多媒体显示:(1)什么是公民?(2)公民具备哪些权利?(3)公民的基本素质?)(生1)公民有一个城邦的成年男子组成。(生2)公民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有权利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师)城邦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以使身心全面发展。既要头脑灵活,又要四肢发达,身体健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城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这样合格的公民。(师)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生)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要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不损害他人利益,要做到有法必依,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集体利益为重。(师)希腊公民通过系统的训练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呢?(生)希腊公民珍视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和文艺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他们出入会堂、广场、剧院、法庭等公共场所,倾听演说,发表政见,参与表决,观看表演,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城邦事务中。此外希腊公民还具备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那些为自己城邦赢得荣誉的人被视为英雄,而背叛者将被予以重罚。(师)为什么他们具备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生)希腊公民相对于非希腊公民及外邦人而言,他们享有各种独特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获得需要以保证城邦的集体权益为前提。因此他们为了获得自己的权利,竭尽全力为城邦的发展贡献力量,争得荣誉。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集体荣誉,使得希腊公民在公共场合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而在代表他所在的城邦。(师)正如亚里士多德才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即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课堂小结]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古希腊特有的海洋性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市国家和相应的民主政治。作为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各城邦的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一定参政素质,成年后为城邦贡献自己的个人才智和力量,推进各城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荣。[课堂延伸]1、选择题(1)对古代希腊地理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a、找不到开阔的平原b、包括爱琴海诸岛c、位于大西洋沿岸d、海岸线曲折、天然海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2)希腊城邦最突出的特征是(a)a、小国寡民b、以血缘关系组织在一起c、城邦之间没有任何往来d、实行奴隶制(3)下列享有雅典民主权利的是(a)a、成年男性公民b、妇女c、广大奴隶d、外邦人(4)古希腊各城邦虽然独立自治,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具有内在关联的一项是(b)a、贸易活动频繁b、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c、共同参加奥林匹克竞技会d、信奉德尔菲神谕(5)雅典公民的生活方式里一般不包括(d)a、参与城邦政务b、经常出入神庙和法庭c、参加比赛和观看表演d、过问钱财(6)雅典公民希米奥出身于商人家庭,他在家里接受私人教育,其父母主要关注的应该是(d)a、逆运算能力b、外语水平c、在学校考试时取得好成绩d、能言善辩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2、合作探究2、合作探究阅读理解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黑格尔:《历史哲学》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生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瑞锐。——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你同意黑格尔与梁启超对海洋民族与大陆民族特性的分析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他们认为,海洋的影响有利于那里的居民形成开放、冒险、富于探索的民族性格。他们的基本看法是: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文明的类型。他们认识的可取之处: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不足之处:把自然界的作用估计过高,从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尤其是人的主观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十分复杂和具体的,因果关系一定是有条件的。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十二
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此处的“乐浪海”就是指现在的“日本海”。由此我们得知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由此我们得知,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日本国王派遣使者来到洛阳,表示愿为臣藩,求汉朝皇帝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王册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受赐“汉倭奴国王颖。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由此我们得知,日本有30多个小国曾与汉朝发生过“通史”关系。
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国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当时在日本国的九州岛东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女王国叫作“邪马台国”,下属30多个小国。统治该国的女王称“卑弥呼”。据记载,公元二三八年,卑弥呼派遣使者朝见魏帝曹睿。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
据公元478年大和倭王致刘宋顺帝表记载:“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由此得知: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是在本州中部兴起的一个政权,它建立了大和国,如今日本的主体民族就是大和民族。
大和国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政权。最高统治者称“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都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这就构成了大和国的这样的社会结构:大王——贵族——部民、奴隶。
“部”是大和国的生产形式,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海部”,此外还有织锦部、锻冶部,由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组成。“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阅读材料:“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地方上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老师:根据材料回答,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1:统治阶级内讧。
学生2:下层民众反抗。
老师:因此。六七世纪时的日本,政局动荡。
面对当时日本社会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大贵族奴隶主实力强大,政局混乱的局面,在7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以中臣镰足为代表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中臣镰足对当时的权臣苏我入鹿父子等人擅权专政的做法非常不满,想要改造日本社会,只有除掉苏我父子。于是,他和要求改革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起来发动了政变,刺杀了把持中央政权的旧贵族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这场政变称为“乙巳之变”。在政变之后,当时的日本急需要进行改革,并且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
老师:日本改革向谁学习?
学生:中国。
老师:为什么向中国学习?
学生: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汉朝开始就有了往来,经常派遣使者到中国来。
老师:那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由此看出,当时的中国繁荣稳定。
据《日本书纪》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由此看出,日本选择以中为师,全面向中国学习。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7-9中的内容,大字部分仔细阅读,小字部分快速阅读,重点部分划线,疑难问题作好标记,并弄清以下问题:
1.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次大陆,河和河奔腾入海。
2.年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回家。
3.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称为。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和两个等级,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是和。
4.公元前世纪,古代产生了,宣扬。
5.第一等级: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二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四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姓制度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约15分中后,小组内交流,如小组内对某一问题有异议的进行提出,其它小组帮助解决。整个过程教师指导、引领。)。
(二)小组合作探究。
材料一:某国一村落,集体烧死该村官员的女儿,因为该少女未经父母同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在结婚当天被父母抓回,经全村决定烧死该少女。
该国是哪个国家?为什么该少女会被烧死?源于那一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印度;该少女未经父母同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该男子祖先是理发师,那该男子属于哪一等级?被烧死的少女是哪一等级?
第三等级(吠舍);第二等级(刹帝利)。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
1.历史上两河流域国家形成的时间及其王国更替的大概顺序。
2.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3.《汉穆拉比法典》及其地位。
理解:
1大河灌溉农业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国家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楔形文字特点及其在文明进程的作用。
《汉穆拉比法典》特点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和历史图片。
通过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问题,升华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早期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大河流域孕育出农业文明,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发展及运用法典履行国家职能的情况。
难点: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发现该法典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
1)?今天我们开始高中历史的学习。我们学习的第一单元是古代东方,古代东方是一个具有特定时空内涵的历史名词。它是站在西方中心角度定义的空间维度,西方文明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文明,但是古代东方包含了好几个截然不同的文明,最初特定指古代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对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在内的广大古代文明地区的泛称。在西方角度看,这些文明都处于自己的东方,所以统称为古代东方。就连地理名词上,离西方较劲的被称为近东,以此类推是中东、远东。
2)?我们称它们为文明主要是指什么而言?《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了以下几个特征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阶级的产生。现在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促使人类跨人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希望大家形成一个历史概念:国家的形成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总之,文明是在人类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是什么地区呢?我们看到这张地图,最先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接着是出现在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然后是出现在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为什么最早的文明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吗?这些地方有哪些有利条件呢?我们看到这些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水是生命之源,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保障,也是造就了农业文明产生。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东方的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1、王朝的更迭。
1)?有谁知道两河流域指的是哪两条河?打开课本,翻到第二页。阅读教材和地图:理解两河流域的含义和地理位置。古代两河流域基本是在伊拉克境内,大家如果在世博会进过伊拉克馆,就会看到里面展出的许多关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内容,有巴比伦时期的石板。有谁告诉我书上关于两河流域具体的地理位置描述吗?东面与伊朗高原相邻,西面是阿拉伯大沙漠,北边是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两条河之间绿色的部分就是古代两河流域,因为形状像月亮,加上这一块区域的居民如今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伊斯兰教的标志是新月,所以也被称为新月沃地。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所以这块区域也被称为“美索布达米亚平原”。
通过第一份材料,我们知道两河洪水泛滥,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甚至灾难。的确,每年三月至七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没人能和它对抗”说明当时人单薄的力量无法和洪水进行抗争。通过第二份材料,我们又可以得出,其它季节这个地区是干旱的,庄稼生长需要水,所以必须要灌溉。我们看到两河流域虽然地处亚非大干旱地区,周围不是高原就是沙漠,自然环境并不优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所以北方上流地势较高,属于丘陵地带,那里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由于水流往下游,形成冲积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也生长了椰枣树和各种动物,食物数量得到了充分保障。然而除了洪水泛滥的季节,雨量却相对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三月至七月是洪水泛滥季节,。
出示材料三:我们看一下教科书上的描述,正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大型的灌溉工程是否能够以一家、一人之力就可完成的?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正如之前材料所说,一个人是无法和洪水抗争的。这需要较大范围内人们的集体协作。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水利工程,生存的需要和现实的经济利益,加强了这一区域内居民之间的往来和联系。推动了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也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进程。每一个区域文明的诞生都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率先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关系,早期城市国家大多由一个作为政治、宗教衷心的城市和周围的农村地带组成,管辖区域一般不大,方圆不过几百里,人口仅数万而已。城市国家的统治者在和平时期负责管理国内行政事务,组织生产,领导宗教祭祀活动,战争时期则出任军事统帅,指挥军队保卫国家。不过统治者的权限受到限制,与后来的专制君主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美尔各个城市国家都还有或多或少保留着军事民主制的残余因素,还存在着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这两个机构不仅分别拥有不同的权限,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对统治者的行动和权力实行一定的监督和约束。初期,统治者从氏族贵族中选举产生,不得世袭。苏美尔这些以灌溉农业为主要经济的城市国家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难题,却也面临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游牧民族。
我们知道,在雨量少、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区域,当地居民转而喂养家畜,驯化当地的动物而不是植物,也就成了牧民,过起了游牧生活。游牧民族的生活比起富饶的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农民的生活,是颇为贫困的。灌溉农业具有很高的生产力,支撑起伟大而富庶的文明。大河流域的文明对于草原、沙漠的游牧民族来说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古代欧亚大陆,每一个伟大文明衰亡都是因为其内乱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进而由随时准备入侵的游牧民族促成的。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也经历了王国的更替,这些王国之间既有相互交往与融合,也为了争夺劳动力、水源、土地和水利设施的控制权而进行战争。
表现:一开始为了争夺土地,苏美尔城市国家之间征战不休。大约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城国王萨尔贡一世征服了阿卡德地区,挥师南下,破事苏美尔各城市国家俯首称臣,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两河流域南部),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前23世纪下半叶,阿卡德王国内部矛盾日趋激烈,王位更迭频繁,国力迅速衰败,两河流域东北部的游牧民族乘机入侵,由此导致了阿卡德王国覆亡。
公元前22世纪中叶,逐渐复兴的苏美尔城市国家赶走了外来游牧民族,不久乌尔崛起,重新统一了巴比伦尼亚,于公元前21左右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之后,乌尔第三王朝因为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奴隶反抗不断加剧,实力渐趋削弱,公元前,周边居民又一次入侵巴比伦尼亚,乌尔第三王朝随之解体。
约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处于分裂状态的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在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期间,古巴比伦王国的国势达到鼎盛,以强大的常备军为支柱,通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和斡旋,于公元前1758年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
之后,古巴比伦王国便开始走下坡路。国内各种矛盾日趋尖锐,苏美尔地区不久就发生大规模暴动,两河流域再次分裂。之后周围的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两河流域,来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攻占了巴比伦,推翻了巴比伦第一王朝。其后又相继出现了巴比伦第二第三第四王朝,但都未能重新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729年,亚述人征服了这一地区。
公元前七世纪,亚述扩展为一个版图空前的奴隶制大帝国,首都是尼尼微。亚述帝国是一个典型的东方专制国家,国王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之后内部矛盾的激化和长期的军事行动,最终导致了亚述帝国日趋式微,外族纷纷入侵。
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攻陷了巴比伦,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伦王国最具才能的国王,在位期间王国国力臻于极盛。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外风行扩张政策,多次与埃及争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之后灭犹太王国,将数万名犹太人掳往巴比伦当人质和奴隶。之后波斯攻占巴比伦后,犹太人才得以重返巴勒斯坦。
两河流域进入文明社会后,两河流域社会风貌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角度思考。)。
4)?你是怎样看待两河流域各族之间的争夺和屠杀的?
两河流域的居民并不是天生喜欢战争和屠杀,这都是为了争夺这块肥沃的土地,如果他们生活衣食无忧,根本不会觊觎这地方,战争是为了生存。虽然王国如万花筒似更替,但是两河流域文明并没有被更替或打断,不同民族说着自己的语言,却仍旧运用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
1)?说到文化,古代两河流域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创造了怎样灿烂的文化呢?我们看到有太阴历,巴比伦空中花园,勾股定理,双重计数法,还创造了楔形文字。
出示材料,指出楔形文字的形状(钉头文字)、特点(写在泥版)与地位(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十五
为了向中国学习,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到唐朝,这些使者称为“遣唐使”。唐朝建立后的两百年间,日本正式派使者来到中国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或未到达唐朝的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据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记载:“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由此看出,日本的制度改革,多数是模仿唐朝的。如唐朝时的政治体制是三省六部制,而日本改革后的政治体制是二省八官制,日本模仿唐朝制度建立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原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那“天皇”这一称呼是何时出现的呢?
据《日本书纪》记载,6,日本第二次派遣隋使,并在向隋炀帝递交的国书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是日本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天皇”一词。
日本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在经济上,日本改革也模仿唐制,如唐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日本原来是由奴隶主贵族阶级霸占大片的优质田地,把平民变成自己的私有部民,部民们对于奴隶主贵族兼并土地,奴役部民和相互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十分的不满意,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于是日本仿照唐朝均田制,实行“班田制”,并统一赋税。
日本改革经济上: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颁给农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3.统一赋税。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经济)。
大化改新的结果。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大化改新的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老师:阅读书本内容,回答“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十六
1、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3、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一、罗马城邦。
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8世纪——罗马文明兴起。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十七
知识与能力:
了解爱琴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地理范围;。
了解“法西斯”、“罗马人的小澡盆”的由来;。
了解雅典城邦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掌握民主制;。
掌握元首制;。
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影响;。
认识古希腊罗马文化(哲学、戏剧、科技和建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提供的地图及文字材料,描述相应地域的地理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通过表格填充及教师的补充讲解,对雅典民主制有一个较深刻的认知;。
通过分析饼型示意图,分析认识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
情感与价值:
认识西方文明的由来及古代文明对近代人类发展的深远影响;。
培养学生对文字材料的整合能力。
重点:
雅典民主制,共和国时代政治制度,《十二铜表法》。
难点:
雅典民主制特征,共和国时代政治制度特点。
教具准备:
地图册、图片、多媒体课件。
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请你们回忆下上单元学习过的内容,四大文明古国地图是哪四个?
请看地图,想想它们都应该在哪个位置?(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幻灯片打出位置)。
那么他们都产生于哪些流域?还记得吗?
有的同学可能做足了课前预习了,说得没错,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在地图上,这是它的地理范围。这也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正课:早期爱琴文明。
由于希腊罗马文明产生于海洋区域,所以习惯上我们称它为海洋文明或者蓝色文明。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张地图,然后说说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
地图北面这大块是巴尔干半岛,雅典所在的这一块是阿提卡半岛,东边这块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与他们遥遥相对的是克里特岛,它是爱琴海的第一大岛。还有分布在爱琴海域的诸多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区域。
那么,在这片海域上,人类的古文明是怎么诞生的呢?这还得从一个神话说起。
相传,在克里特岛上住着一位叫米诺斯的国王。他与兄弟争夺王位时,请求海神波塞冬赐给他一头纯白色的公牛,以证明自己获得王位乃是出自神意。米诺斯本应以此牛向波塞冬献祭,却失言反悔,献祭了另一头牛作为代替。波塞冬一怒之下,让米诺斯的王妃爱上了公牛,并生下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人称“米诺陶洛斯”(意为米诺斯的牛)。
为囚禁怪物,米诺斯王下令建造了一座迷宫,迷宫里纵横交错,外人一旦误入就会被那这个怪物所吞吃。后来,国王下令每九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送入迷宫,以供牛头怪食用。雅典王子忒修斯为了拯救雅典的童男童女,决定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陶洛斯。米诺斯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便送给他一把利剑和一个线团,借助于这团线和利剑,忒修斯终于杀死了米诺陶洛斯,带着童男童女和阿里阿德涅公主逃出了迷宫。
由于19世纪的时候,考古学界兴起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历史的热潮,所以当时就有人根据这则米诺斯神话到克里特岛进行考古挖掘。于是,传说中的迷宫,也就是米诺斯王宫的遗址被发掘出来,考古学家还对它进行了复原,刚才那张王宫图就是复原图。这张是发掘出来的遗址的一部分。由于这个遗址是米诺斯王国的都城,所以也叫克诺索斯王宫。
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人们发现了从公元前2000年起就存在的爱琴文明。这个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和迈锡尼为中心,大概存在了800年的时间。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聚集居住,到公元前8世纪的时候,希腊各地及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了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这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就叫做城邦。这些城邦里头,最强大的就是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那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它们的强大呢?首先,我们来看雅典。
请同学们结合地图和课本相关文字,思考一下雅典在地理上有什么优势?
城邦国家。
雅典。
它濒临爱琴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克里特岛的对岸就是埃及,因此雅典人可以借着他们的航海优势进行广阔的贸易和文化往来。这就使得他们比其他城邦更富裕;更有民主的意识。
正是这种民主意识,使得雅典的平民阶级和贵族阶级的斗争不断。正是这种斗争,逐渐把民主意识转化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保障平民拥有更多的权利。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的民主制达到顶峰。
那么,这个民主制的内容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它由什么组成?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完成表格橙色框的填充:
主要政权机构职能官员体现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全体公民。
抽签。
陶片放逐法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防止独裁五百人议事会处理日常事务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构。
这部分由教师讲解。
那么,雅典的这种民主制是不是真的.体现了民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黄色框里伯利克里的话,结合刚才的分析,思考框里的问题。
他的话没有错。但是他的公民的范围很狭窄,请看一个资料图示,他所谓的公民身份只有少数人才具有,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这种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
虽然雅典的民主制说到底仍然是少数人的民主,但它却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的一些选举方式,如抽签、讲演等,在当今的政治领域里仍然被使用着。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生活在如此宽松而美好的环境,多多少少也得益于雅典民主制。
古代罗马的历史教案篇十八
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美学历时两千余年,不同时代的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对它作过很多研究.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把这种研究引向深入,这是西方美学史研究者面临的共同任务.20世纪初期,德国马堡新康德主义学派首领那托尔普()的希腊哲学史著作出版后,德国哲学史家策勒尔()19世纪末期的'希腊哲学史著作就显得有些幼稚.同样,那托尔普1914-19的希腊哲学史著作出版后,他本人于19出版的希腊哲学史著作就显得有些幼稚.这表明希腊哲学史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对于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美学史也完全可以这样说.为了拓展西方美学史的阐释空间,有必要向原著深入、向横向深入、向纵向深入.
作者:凌继尧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刊名:美与时代(下半月)英文刊名:beauty×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