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热门22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是个人性的,也可以是客观性的,可以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也可以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提前整理和构思,以确保表达清晰有条理。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思考和启示。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一
《蒋勋说宋词》,感动我的并不是宋词,而是一个人的精神,他是苏轼。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犯的罪相当于清朝的文字狱,遭到了严重的政治迫害。宋朝时仁政的朝代,所以仍然没有杀他,只是贬到了海南。可是他的人生却因此提升了一个档次,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辉。蒋勋说,苏轼到黄州后,对无常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他的《寒食诗》中,有“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这样的句子,他眼中,花和泥已经是一样的事物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后来他到赤壁,又写《赤壁赋》、《赤壁怀古》,抒发了生命的豁达。
当然苏轼并没有完全看透无常,活着的人谁也看不透。但是,我们连东坡的境界都望尘莫及。我觉得无常很难,直到年初的一场病,让我看淡了许多。
去年十月以来,一直在咳嗽,断断续续,如秋日的霏霏江雨。只是疏于治疗,一直拖到了今年元旦。那天一早起床,浑身泛起阵阵寒意,竟然动不了身子。当时父母俱已出门,一时欲济无舟,心中不由得慌乱。挣扎了好一阵,终于将就起身,潦草洗漱。看着镜中的自己,我竟然有些不认识,一年的第一天,我却潦倒成这个样子,真是可笑。扶着墙坐到桌前,勉强提笔写下了一首古体诗,然后又倒在床上。
在医院的两周,胜过我看的一切圣贤书。生老病死,离愁别恨,全在我的眼前发生。有一天我在等护士给我输液,一家人连同大夫神色匆匆地推着病人冲进了抢救室,感觉没过几分钟,就推出来了。这一次,病床变成了白色,再也没有人慌张,有的只是全家的失落与茫然。这一切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近得我稍微起身就可以触到那人的病床。护士来给我输液时,我竟没有发现,因为我当时已经懵了。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已仙逝,可是没有一次发生在我眼前。我第一次感到,亲历一个生命的结束,内心是如此悲怆而又无可奈何。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常。无常不是太阳东升西落,无常不是四季秋收冬藏。无常是一切没有预料的事,没有征兆的事,没有办法挽回的事。人世间有太多无常,只可惜我从来没有读懂。陆游唐婉,“山门虽在,锦书难托”的凄美爱情,我不懂;柳三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依依离别,我不懂;刘后村,“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的动情哀叹,我不懂。直到这一回,有一个生命如流星坠石,从眼前消逝。我发现无常并不一定伴随着刻骨铭心,反倒是如尘埃一般悄无声息,不带走任何活着的证据。
生命的无常给我们留下太多遗憾,甚至感觉不到活着的意义。螟蛉与鲲鹏,哪一个活得长,哪一个活得短,都终究会死去。但最难消受的,其实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剩下”的人。史铁生在《地坛》中所遭受的折磨,无非是母亲用生命呵护了他,自己却痛苦地离世。远藤周作的《深河》中,面对亲人离世,人们纷纷接受了恒河的洗礼,让愧疚与悔恨随河水流去。这才是无常令人神伤之所在。我常想起苏东坡“纵使相逢应不识”,与妻天人永隔的痛楚。东坡一生都没有看透无常,尽管他写过《寒食诗》,写过《赤壁赋》,但是他还是会悔恨,还是会愤怒。他说“人生如梦”,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一旦到自己身上,也仍然消受不起。
因为我们终归是俗人,我们还得吃人间烟火。倘若真看透无常,宠辱不惊,便不须再活着。那是王家卫的一句台词:“人生若真的无悔,那该多无趣。”人生若真懂无常,便也非常。
生病的这些天,我常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常常在心里说,我会不会死?也许一个护士输错液,一味药吃错,我就会死。面对近在身边的生离死别,我越发的神经过敏。我甚至在想,一个爆炸,一场灾难,我们便不会再有明天。可是反观眼下,我们又有多少未竟的事情?未竟其一,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说来容易做来难。譬如我做教师这个行业,最易攀比竞争,你不比,也会有人跟你比。我们能不能放下执着,只做自己。未竟其二,惜时尽孝。父母为了我的病,许多天没有合眼。我在想,难道非要等到他们也动不了的那天,我们再去报答这份恩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少人因此而抱憾终生。我们来不及细细地坐下来筹划幸福,趁我还活着,趁他们还活着,珍重这最宝贵的时间。未竟其三,善待众生。我们都是自私的人,自私没有罪。可是在生命的长河中,我更愿做一个渡河的人。上善若水,希望用余生的善念,笑对每一个无常的生命。若此,人生何憾。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二
有时候喜欢一本书,喜欢一个人,或喜欢某项运动等等,一定找到了某种认同,哪怕是初识,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正如最近听《蒋勋说红楼梦》,讲到中秋之夜,贾府举办盛大party,众人逐步退去,贾母是否余兴未了姑且不论,单说她要听音乐而说,可谓品味极高。
众人退去,陪伴贾母的有贴身丫鬟以及探春几人,没有那般吵闹,贾母说叫人奏乐吧,但是乐队不要在跟前演奏,要到远处去演奏,要让音乐慢慢的从远处飘来,我不要见到演奏的人,我只要那种若隐若现的笛声,听至此处,忽然找到一种认同,老太太也太讲究了,估计没有比这更有味道的音乐了,月色、晚风、酒,意兴阑珊,醉眼朦胧,音乐悠扬而至,简直太享受了,我相信,即使你去国家大剧院,都找不到这样的感觉,或者在那里听到的不是这样的音乐,我想中秋,这便是最好的.欣赏音乐的方式了。
但这不够,一曲罢了,赐酒给乐队人员,让他们微微醉在去演奏,要知道,很到最美的东西都少不了酒的作用,譬如许多旷世的作品都是酒后产物,譬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以及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酒让人集中精神,产生不可以思议的效果,就自己而言,也深有体会,有时候写文字,酒后文字往往一气呵成,虽说错字很多,但意却一脉贯通。老太太赐酒,估计是深得酒的妙处。
但仅此,也不足够体现老太太的品味之高,乐器乐曲之选,都要契合,我记不得她选的曲目了,但演奏的乐器是笛子,笛子,就我理解而言,是非常适合夜晚演奏的,悠扬,从远处传播过来,是极其享受,同时也是偏忧伤的,符合当时的心境,因为聚会中的人比较少了,老太太多少有些忧伤,而笛子并不是一个欢快的乐器,尽管也有《小放牛》等欢快的乐曲,但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忧伤的,我想不同的心情是需要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乐曲的,才有相得益彰之妙,关于这一点我也有一些体会。
今晚回来略晚,因心情很好,放上cd,萨克斯之曲,我想萨克斯放到音乐厅演奏或白天听肯定都不是最好的欣赏方式,这种乐器应该就是美好的月夜、晚风、美好的自然环境才是最佳,美妙的萨克斯乐曲传来,仿佛乐手长发披肩,双眼沉醉的样子,远处的情侣在月色下,牵手散步,清风徐来的样子,我的意思,心情、环境、音乐要完美的结合才是最美的享受,只可惜我们少有这样的机会匹配,但未曾阻止我寻找的步伐,因为那的确太美妙了。
有时,我去电影院,尽量提前入场,因为会有影院优选的背景音乐暖场,我会选前排,关上手机,闭上双眼,静静的欣赏15分钟音乐,要知道影院的音响效果是远远高于家里的音响以及耳机的,配合足够大空间回旋音乐,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譬如《大海我的故乡》的片首曲,海浪之声由远及近,一波又一波悠扬而来......
此刻,如此安静,放上一曲音乐《thesouthwind南方的风》,感觉很美好~。
-12-4晚。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三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这是不争的事实。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四
说实在的,看这本书之前我真不知道蒋勋何人。谈起唐诗宋词也只不过是上学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背诵的那几首罢了,翻看这本书是我们学校的读书沙龙活动,放假在家闲来无事翻翻,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让我了解“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蒋勋先生讲苏轼这一章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以前不一样的苏轼。“明月几时有”已经平易成口语,融入儿歌、流行曲、家常话中,隐去了苏东坡的文豪气和穿越历史的云烟感。原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句子,蒋勋先生说:“谈到苏轼,我觉得大家可以了解到他所创造的一个文学风格,他几乎是一扫唐代的贵游文学。‘贵游文学’是说从六朝以下一直到李白,基本上都在追求一种比较贵族气的豪迈、华丽,一种大气、挥霍的美学感觉。可是到苏轼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真正建立了宋代诗风的一种平实,所以当我们读到‘明月几时有’的时候,你常常会觉得苏轼最大的特征,是他的作品当中常常有一些句子几乎是不像诗的。比如‘人生如梦’,比如‘多情因笑我’,他常常可以把世俗的语言非常直接地放入诗中。”
《江城子》这首诗至今我们读着仍然朗朗上口,源于这首词口语化的倾向,比如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会发现每每在阅读苏轼作品的时候,中间没有感觉到任何阻碍和费力的状态,像他自己所说他在写文章的时候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其实在讲要自然,当然这种自然并不容易。苏轼最大的特色是他的作品根本不需要注解,这样的东西你要怎么去注解?它都是生命经验,如果要注解它,恐怕是要把生命经验拿来做注解。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苏轼作为一个这么重要的文学创作者,文学真的不是他的职业,他没有刻意地为文学而文学,而是在生命当中碰到那个事件的时候,他的文学就出来了,这个时候他的真情会完全流露出来。这首词我想大家因为太熟,也许会觉得它是那种简单、容易的句子,使你忽略它其实在文学世界当中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它的难度就在于我们常常不敢写这么简单容易的东西,一开始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觉得苏轼最有趣的是他所有的句子开始都是直截了当,从来不做铺陈。这样的一个作品就把我们看到文学创作当中最难的这个部分完全展现出来了。
跟着蒋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了那些我们已熟到“审美疲劳”的词句之美,还令人在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夜里琢磨人生的滋味,比如“天涯何处无芳草”,蒋勋先生的剖析是:“不止是在讲一个自然现象,同时它也扩大成为一个心理经验,好像对生命有很大的鼓励。我前面提到我最大的愿望是盖一座庙,凡是这种句子我都会把它做成签,放在庙里,一个失恋的人如果抽出‘天涯何处无芳草’,大概会很高兴的,它变成了一种扩大性的人生体验。”
无论是宋词之美还是蒋先生解析之妙,令人重拾阅读的乐趣。书架上唐诗宋词的解析书籍也有几种,或考证严谨、或著者权威,为何蒋勋先生口语化的点评在这个秋夜抓住我的心?为何那些平日里朴素的句子大放光华?大概因为这样的评说方式浸渍着感情与个性,也是因为隔着海峡,审美与表述都有了些微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读者的心里投下新奇与惊喜。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这是不争的事实。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三篇】:《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说实在的,看这本书之前我真不知道蒋勋何人。只因为王轩的推荐,拿来翻翻,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让我了解“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
今天上午饿着肚子读完了这本书,《蒋勋说宋词》,感觉写的还不错,吃完午饭就着刚读完书的热乎劲匆忙赶来写这篇读后感。
蒋勋老师是台湾人,确切的说是成长在台湾的大陆人,故乡是大陆,生长在台湾,这样的背景也就注定了这部书在写到南宋时用以自比的感情。
这部书一边讲历史一边讲宋词,讲到宋词就离不开政治,更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美学,现在的宋词是跟琴棋书画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艺术品,虽然宋词都是人写的,但是用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许多句子已经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可复制,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说汉语,他们就不会消失。许多宋词的千古绝句,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写出来的,李后主、苏轼、李清照…………我就不堆砌诗句了,他们的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如果平平淡淡的一生过下来,也写不出那些个感人的诗句。只有在国破家亡、人生遭遇重大转折的时候才能发出那样的肺腑之情。相比之下,我们平日里的考试失利、朋友争吵都是鸡毛蒜皮,少年强说愁罢了。
每次读中国的历史,读到极盛或极衰的时候我就想哭,读完这部史书,更加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从盛唐的张扬,到北宋的内敛秀气,再到南宋的小确幸,时代在变,民族性格在变,历史在变,历史的洪流都是不可逆转的,每一个坐在上面的人都被推着走,似乎决定着这一切的就是上帝,就是命运。蒋勋写到南宋,多次提到了他年少时喜欢苏轼和辛弃疾的诗句,不喜欢柳永,教材中也非常推崇那种收回故土的思想,许多辛弃疾有名的边塞诗篇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读了之后的人就有一种奋不顾身想上战场奋勇杀敌的情感,或是在边塞守卫国土的一种自豪感,台湾人在学,我们也在学,不过我们学来的诗篇,用来代入的场景不一样,台湾人用南宋来自比,代入两岸关系,想反攻大陆,大陆人代入的往往是近一两百年的屈辱近代史,心中想的是光耀中华,恢复万邦来朝的保持了千年之久的国际地位,两岸人民格局的不同就此显现。蒋勋年轻时正值“反攻大陆”闹得火热之时,大家以一种“南宋”人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年迈后,时代变了,渐渐地发现反攻大陆不过是泡影,就像南宋想夺回汴梁一样,面对强大的对手,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文化中的小确幸出现了,偏安一隅的思想开始占据主流,作者也渐渐反思,发现也爱上了柳永、姜夔的诗句,想来也是有点意思。
从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朝代的兴替,到一件事物的始末,一个人生的波折,都存在三个境界,这也是我发现的这部书的精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出人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这里开始,人生开始感受到了一种颓废,繁华下落,开始沉静下来领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眷恋和珍惜。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这里,人生多了一份执着,一份痴情,也多了一份漫长的痛苦。很多人在这份痛苦中就倒下了,并没有过渡到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种释然,寻来寻去,不过如此,曾经的不过是乱花弥眼,浅草没蹄,要寻找的不就在眼前么,执着只是经历,难成结果。
第一讲李煜。
唐诗到宋词,"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说明他远离民间。",唐诗格律严格,李白,杜甫的成就也几近不可超越。"讲到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词,因为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而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即李煜""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出现与成熟,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民间创作,二是李后主,他把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成功的连接在一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李后主的地位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他是一个亡国之君,背负着原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后主评价极高,说他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革命者;亡国之后的词作"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前半生他面对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是诚实的;亡国之后,他后半生的哀伤也是诚实的"。
正是由于他的一派天真他才会那样写以至于因"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被宋太祖毒酒赐死。"一个文人的诚实就体现在他的用字上。""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是否真实。"王国维评他"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李后主了解民间最底层的文化讲的更白一点就是歌妓文化""通俗的意义就是回到世俗的俗世文学自有它的一种活泼和力量""词牌代表的是一首词的音乐调性词人只是按照音乐把词填进去""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梦里不知是客一晌贪欢"这个句子的宗教感和哲学感可能是最强的。我觉得它可以用来做任何一种生命形式的告白让我感触到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应该这样执着那些最深的感情好像也不过是"一晌贪欢"因为你知道后面会有什么在等着""相见难时别亦难"是人与人的关系"别时容易见时难"则是你与自己生命的关系。李后主用"天上人间"作为《浪淘沙》的结尾也许是由于夜晚惊醒过来那一刹那的生命感伤他忽然得到了生命里最后的谶语。
第二讲从五代词到宋词。
词与诗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词是高度口语化的形式;长于抒情,不长于叙事;大部分词有很明显的长短句。凡是与音乐,音律配合得比较密切的文字,都会形成"婉转",其实就是在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词是音乐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同时也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宋词像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而唐诗像是单一线的串联。词是靠曲调来相关,而不是靠文学本身的意象。唐诗是向外的观察,譬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现在转回来变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变成了一种非常精细的,有一点儿耽溺的经验。西方所谓"颓废"是一种内心经验的反省。只看到春天的灿烂,而不能看到秋天的肃杀和萧条,那他的生命经验也是不圆满的唐代的愁是不会被自闭到个人化的,绝对孤独的体验中去的。宋代,对于惆怅,闲情,新愁,或者所谓文人的风花雪月,如果从负面的角度来说,它可能是我们讲的不好的颓废;可从正面来讲,生命中的忧愁是一种本质性的内容,是你怎么样都无法排解的。宋朝在文化上创造上产生了一种"平淡天真",就是不要做作,也不要刻意,率性为之。"通常我们一讲小事物就会看不起,总在谈虚妄夸大的东西,对身边的小事可能没有真正珍惜过。""我相信深情是可以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同一朵花的缘分不见得下于同一个人的缘分"你会用伟大去形容唐诗,但你不太会用伟大去形容宋词,因为后者不追求伟大,它追求的是一种平静。
第三讲第一部分范仲淹、晏殊。
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慨,意见,都可以是文学的状态。
时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一个感伤,空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二个感伤。人类醉生的两个感伤其实是时间的不可寻找和空间的不可寻找。
宋代知识分子的“分裂”个性,刚毅与柔情如此的不同,但是又可以合在一起。因为我们不了解看似对立的个性可以和解,如果实现了和解,这种分裂反而是一种完美。
看到人所具有的多重性,尊重人的多重性;看到生命的丰富,也就不去阻碍生命力面任何特异性的发展。
唐代的很多东西是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到了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的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
北宋词最精彩的部分是在于它对意向的掌握。这些意向经常是非常平常的,里面没有大事件,不过就是愁、醒、梦这些小小的生活体验,加上一些自己身边最具体的景象。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蓝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张爱玲说她最新换这四个字,他觉得”心长焰短“是一种生命状态,他不是在讲蜡烛,而是在讲一种极大的热情燃烧的要到最后了,你内在的**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性能已经那么少了。这讲出了生生中某一种热情将要成为灰烬,将要结束的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的三个不同境界。第一个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活在繁华当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我觉得北宋词里最美的句子,其实是讲生命里两个不同的状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完全。
文学的力量,从一个平淡的对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扩大,变成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
第三讲第二部分晏几道、欧阳修。
在不同的生命状态里会对诗词有不同的领悟。所谓“诗无达沽”,每个人解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所有的固定答案都是对诗的扼杀和伤害。
欧阳修非常强调文学的平实性,要摆脱南朝华丽堆砌典故以及造作的风气,恢复文学的自然。
北宋这一代知识分子保留着幻灭的情绪。在权力和财富当中,他感觉到生命本质的无常,他才会有宽容。我非常不赞成很多人说度这样的东西会使人消极、悲观,我从中看到了生命的本相;花是会凋零的,春天是会过完的。在了解这个本相后,生命仍有执着,以泪眼问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他会变成一种深情,而这大概也是宋代知识分子最迷人的地方。
你必须知道生命本质的无常,才会去珍惜生命里无常来临前每个片段的美好时刻。
人生的豁达,人生的从容,大概都来自于不必非去坚持非此即彼,来自能够又悠游于生命的变化里,耐心的看待某一段时间中我们还没发现的意义。
这些文人内存其实有一种无常感,所以在生活里面会有一种深沉。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平”是欧阳修所追求的。
第四讲柳永。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可以铺叙开来的比较长的词,我们称为慢词。
第五讲苏轼。
他可以豪迈,可以深情,可以喜气,可以忧伤。如果完全从美学角度来讲,苏轼的成就大概是最高的。
苏轼的作品都是生命的经验,如果要注释它,恐怕是要用生命经验来做注解的。
苏轼的美学在凄凉当中不小气,常常有一种空茫的感觉,带着一种生命的无常感。
文学里的极品,其实情感多是一清如水,超越喜悦,也超越忧伤。
苏轼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修炼其实是为了回来做人,而不是为了告诉别人我多了不起鲁能告诉别人自己没有那么了不起,才是修行。
“自喜渐不被认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不是别人不认识你,而是你自己相信你其实不需要被人认识。
文学史上的苏轼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开阔的个性,树立起自己的生命典范的,这个生命典范让你知道其实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宋代直接碰触了生命的无常性,他们不避讳这个话题,可是也不因此而悲哀。对于生命“空”的状态,无常的状态,苏轼直接去写,完全不做任何修饰。
对于两宋词的评价,存在着关于文学性和音乐性的争议。文学性上来讲,赢得一定是苏轼。李清照批评苏轼“不协音律”,但这是因为苏东坡根本没有想到以音乐传世,他想到的是以文学传世。
苏东坡曾经问人家:我的词唱出来和柳永的有什么不同?对方说他的词是关西大汉持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柳永的词大概是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两者美学风格不同。
我们的生命有时会有一种大时代的辽阔,要去发出大声音,可有的时候生活里面只是小事件,只能令人发出一种低微的眷恋和徘徊。在美学上,大与小只是两个中性的名称,没有好坏的意思。
一个文学在锤炼形式美的时候,其实就是它没落的年代。
所以元曲势必要走另外一条路,中国的诗词在元代开始与表演结合,文学过渡到了戏曲。
唐朝的诗人在酒楼上唱《将进酒》,只要自己拿着筷子敲着酒杯就可以唱起来;可是到词出来的时候,你必须把你的句子交给乐工和歌女,弹着琵琶唱出来;到了元代、明代的时候,不只是歌手,还要有受过严格戏剧训练的演员,由他们帮你表达出来,所以越来越复杂。
第七讲秦观、周邦彦。
琴是文人拿来修身养性的东西,换句话说,琴最重要的不是弹给别人听,而是弹给自己听。琴变成文人生活中必备的部分,它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一种内敛的精神。
我们在阅读文学时慢慢会发现,句子本身可能是了解诗人的一个方式,可更重要的是单字,我觉得单字本身是他真正的质感所在。
文学里的流浪意识是一个生命的自我放逐性,它并不特指某一次于某一个人的告别和流浪。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诗人是天生的,他有这个情感,会把一般人看不到的,好像没有情感的东西转成深情的部分。
宋瓷不再讲究色彩上的华丽,而是讲究质感的变化。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五
蒋勋老师是台湾人,确切的说是成长在台湾的大陆人,故乡是大陆,生长在台湾,这样的背景也就注定了这部书在写到南宋时用以自比的感情。
这部书一边讲历史一边讲宋词,讲到宋词就离不开政治,更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美学,现在的宋词是跟琴棋书画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艺术品,虽然宋词都是人写的,但是用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许多句子已经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可复制,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说汉语,他们就不会消失。许多宋词的千古绝句,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写出来的,李后主、苏轼、李清照……我就不堆砌诗句了,他们的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如果平平淡淡的一生过下来,也写不出那些个感人的诗句。只有在国破家亡、人生遭遇重大转折的时候才能发出那样的肺腑之情。相比之下,我们平日里的考试失利、朋友争吵都是鸡毛蒜皮,少年强说愁罢了。
每次读中国的历史,读到极盛或极衰的时候我就想哭,读完这部史书,更加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从盛唐的张扬,到北宋的内敛秀气,再到南宋的小确幸,时代在变,民族性格在变,历史在变,历史的洪流都是不可逆转的,每一个坐在上面的人都被推着走,似乎决定着这一切的就是上帝,就是命运。蒋勋写到南宋,多次提到了他年少时喜欢苏轼和辛弃疾的诗句,不喜欢柳永,教材中也非常推崇那种收回故土的思想,许多辛弃疾有名的边塞诗篇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读了之后的人就有一种奋不顾身想上战场奋勇杀敌的情感,或是在边塞守卫国土的一种自豪感,台湾人在学,我们也在学,不过我们学来的诗篇,用来代入的场景不一样,台湾人用南宋来自比,代入两岸关系,大陆人代入的往往是近一两百年的屈辱近代史,心中想的是光耀中华,恢复万邦来朝的保持了千年之久的国际地位,两岸人民格局的不同就此显现。蒋勋年轻时正值****闹得火热之时,大家以一种“南宋”人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年迈后,时代变了,渐渐地发现不过是泡影,就像南宋想夺回汴梁一样,面对强大的对手,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文化中的小确幸出现了,偏安一隅的思想开始占据主流,作者也渐渐反思,发现也爱上了柳永、姜夔的诗句,想来也是有点意思。
从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朝代的兴替,到一件事物的始末,一个人生的波折,都存在三个境界,这也是我发现的这部书的精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出人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这里开始,人生开始感受到了一种颓废,繁华下落,开始沉静下来领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眷恋和珍惜。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这里,人生多了一份执着,一份痴情,也多了一份漫长的痛苦。很多人在这份痛苦中就倒下了,并没有过渡到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种释然,寻来寻去,不过如此,曾经的不过是乱花弥眼,浅草没蹄,要寻找的不就在眼前么,执着只是经历,难成结果。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六
(一)。
这套书的第一本,我已经读了几天。渐渐地,我已经喜欢上这套书,而且,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将《红楼梦》再读一读。
之前讨厌的人物,由于知道了背景,我开始理解这个人物;之前喜欢的人物,也有她不完美的地方,我开始客观一些看这个人物。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有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蒋勋的解读中,我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地去挖掘这本书体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有个习惯,就是把书中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一边摘抄的过程,我也在思考。其中,有一种不经历不能理解的观点,我十分认同。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当我经历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兄弟情深”等等,即使是背过的成语,也有我于生活经历中慢慢感悟的过程。
在蒋勋的解读中,我觉得曹雪芹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让他的人生感悟丰满起来,他创作的《红楼梦》展现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小说,也流露出许多。
我感悟的很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慢慢地深化。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七
今天上午饿着肚子读完了这本书,《蒋勋说宋词》,感觉写的还不错,吃完午饭就着刚读完书的热乎劲匆忙赶来写这篇读后感。
蒋勋老师是台湾人,确切的说是成长在台湾的大陆人,故乡是大陆,生长在台湾,这样的背景也就注定了这部书在写到南宋时用以自比的感情。
这部书一边讲历史一边讲宋词,讲到宋词就离不开政治,更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美学,现在的宋词是跟琴棋书画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艺术品,虽然宋词都是人写的,但是用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许多句子已经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可复制,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说汉语,他们就不会消失。许多宋词的千古绝句,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写出来的,李后主、苏轼、李清照…………我就不堆砌诗句了,他们的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如果平平淡淡的一生过下来,也写不出那些个感人的诗句。只有在国破家亡、人生遭遇重大转折的时候才能发出那样的肺腑之情。相比之下,我们平日里的考试失利、朋友争吵都是鸡毛蒜皮,少年强说愁罢了。
每次读中国的历史,读到极盛或极衰的时候我就想哭,读完这部史书,更加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从盛唐的张扬,到北宋的内敛秀气,再到南宋的小确幸,时代在变,民族性格在变,历史在变,历史的洪流都是不可逆转的,每一个坐在上面的人都被推着走,似乎决定着这一切的就是上帝,就是命运。蒋勋写到南宋,多次提到了他年少时喜欢苏轼和辛弃疾的诗句,不喜欢柳永,教材中也非常推崇那种收回故土的思想,许多辛弃疾有名的边塞诗篇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读了之后的人就有一种奋不顾身想上战场奋勇杀敌的情感,或是在边塞守卫国土的一种自豪感,台湾人在学,我们也在学,不过我们学来的诗篇,用来代入的场景不一样,台湾人用南宋来自比,代入两岸关系,想反攻大陆,大陆人代入的往往是近一两百年的屈辱近代史,心中想的是光耀中华,恢复万邦来朝的保持了千年之久的国际地位,两岸人民格局的不同就此显现。蒋勋年轻时正值“反攻大陆”闹得火热之时,大家以一种“南宋”人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年迈后,时代变了,渐渐地发现反攻大陆不过是泡影,就像南宋想夺回汴梁一样,面对强大的对手,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文化中的小确幸出现了,偏安一隅的思想开始占据主流,作者也渐渐反思,发现也爱上了柳永、姜夔的诗句,想来也是有点意思。
从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朝代的兴替,到一件事物的始末,一个人生的波折,都存在三个境界,这也是我发现的这部书的精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出人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这里开始,人生开始感受到了一种颓废,繁华下落,开始沉静下来领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眷恋和珍惜。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这里,人生多了一份执着,一份痴情,也多了一份漫长的痛苦。很多人在这份痛苦中就倒下了,并没有过渡到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种释然,寻来寻去,不过如此,曾经的不过是乱花弥眼,浅草没蹄,要寻找的不就在眼前么,执着只是经历,难成结果。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二篇】: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读书之前,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读完之后,再总结了一遍所有问题,略有所感,于是写之成为心得收获。
宋词是什么。
什么是宋词?查阅书籍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而关于宋词的产生,就总体而言,大致如学者所说:“勾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
谈到宋词,大家也都不陌生,都会吟唱几句,诗词文学也早已深入大街小巷,从“诗经”到“唐诗”,再到“宋词”,几多变革,从乡间俚语,到文以载道,文学意境似乎越发高不可攀,宋词在唐诗辉煌时茂盛也不无道理。在讲究格律的诗歌到达顶峰时,诗歌制约了普通大众对情感的表达需求时,而宋词,是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学进程中的偶然迸发。
为什么读宋词。
有人说带有目的性的读词是理性,缺乏了因喜爱而读词本身的感性。试想一杯茶,几首词,置身于水岸修禊,去品味宋词的韵味,去体会古人的精致,去触摸生活的细腻,如此这般也是莫大幸福。所以,读词,是我发现生活美的方式。
曾听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啊,这么多鸟,真好看,真是太好看了!”。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亦或是其他文学,都是古人知识智慧的凝结,古人吟诗作对、竹林集会、曲水流觞,或饮酒兴之所至击节高歌,或长亭折柳送友、叮咚一曲琵琶,种种之事,今人想来,无一不是令人作羡的真性情。而我们在一次次的传承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独留诗词之美装饰生活。所以,读词,是我体会生活美的方式。
读宋词的收获。
认真是一种态度。
唐朝诗人贾岛关于“僧敲月下门”锤炼字词的趣事广为流传。而宋词同样也具备了对字词的一种认真,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几多琢磨的哀愁,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细细雕琢的感伤。一位位词人,一首首词曲,造就了宋词的浩瀚灿烂,精致温婉。是的,他们偏爱宋词,是他们令原来属于贩夫走卒的歌声,忽然变成士大夫用来疏解生命的某一种情怀的工具。是他们对诗词的认真丰富我们的文化,是他们,让我们认识到认真造就精致,精致造就非凡。
文学是一种积累。
词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回首名篇诗词的背后,几乎每一篇都是厚积薄发的产物。许多经典的诗词,都是古人在经历了人生百态后的有感而发,而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词曲早已埋没沧海。辛弃疾一首《丑奴儿》是辛弃疾对国破家亡的哀伤,也是对漫长生命的青春的眷恋与白发渐多的领悟。经历沧桑,了解生命的状况之后,却只用平白的语言说一句“天凉好个秋”。积累数十载,回到人最基本的生命认知,却让人回味无穷。我想,经典的造就,终究是积累的偶然迸发。
挫折是一种力量。
君可见,李后主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如果李后主没有经历亡国,就不会有后期的这些作品。说不定仍会继续写自己的靡靡之音,那样就不会有我们认识的李后主了,仔细一想,难道是亡国换来了历史上的几首千古绝唱?大概宋太祖也没料到,他抓来的玩物,会对本朝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和他自己相比,李后主似乎是一个天真烂漫,不知世事的孩子一样。与此同时当一个人与历史对话的时候,他已经不是活在当下了。四十三岁的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人陷害而锒铛入狱,从与欧阳修把酒言欢,到监狱里被狱卒同情。这是对他巨大的考验,承受一次次的侮辱,消除了掉他的骄娇二气,是他,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他,建立北宋另一份开阔的力量,另外一种豁达的力量。
感知是一种生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对生命的眷恋感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对追求锲而不舍的感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辛弃疾对几经磨难的豁然领悟的感知。王国维的三境界,是对我们生活的感知总结,一境界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二境界对人生的目标,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三境界对生活立志追逐的积累后,不经意间的收获。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三篇】:《蒋勋说宋词》读书笔记。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四篇】:《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曾有朋友说起移民,国外的空气多好、景色多美、制度多么公正。我向往之,只是舍不得失掉中国文化,想想我的小孩,如曾遇到的abc朋友一般,只记得历任美国总统的名字,不晓得中国浩瀚五千年的历史;只写得几个中国字,不懂得吟诗读词,就觉得很遗憾,遗憾到再不动移民的念头。
这大抵是蒋勋颇有争议的两本书,网评批评不断,说他的学问浅,经常随意按字面解释,典故也常常讲错,仿佛没甚可读。带着这样瑕疵的遗憾,这本书仍给我很大的惊喜。
蒋勋是一个很多情的人,所以他带着他的情绪来看唐诗宋词,细细去体会作者的孤独,天真,迷茫,突然就会觉得诗词都活跃了起来,不再是小学课上读诗释义的刻板了。
这两本书,把唐诗、宋词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唐诗的浩瀚灿烂,宋词的精致温婉,其实都是有所因的。文学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承载着历史的烙印和特点而已,诗词并不仅仅是文字,而是那一个时代人的报复梦想,喜怒哀乐,所以才真正的感人和精彩。
瑕不掩瑜,在这个中国文化渐渐不敌炒股买房的时代,读到一本通俗具体又感人的诗词书籍已很难得,多少次在地铁上看到美的诗句,被它迷得晕头转向,赞叹不已。
文化的流传和保存,在于它存在于大众的生活中,而不是束之高阁的高深。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五篇】:《蒋勋说宋词》——恰如其分的美。
2012年,《蒋勋说宋词》这本书我买过,我知道说宋词这本书在出来后,褒贬不一,很多人指出了里面的一些硬伤。文学的确需要严谨性,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谁能确信,以往的道理就是真呢?我们都是一直在探究路上的人,太过固守既有的内容,才是一种不进步的可怕。
当然,这不是为蒋勋洗白。我是觉得,看东西有两面,可收纳可剔除。
前提,是你也认同他说的一部分。
这次的《蒋勋说宋词》是修订版,在原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整改,但原味还是没有变,他从李煜让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融合开始说起,他所了解的并不偏颇,在词的音韵上,他解读了变化,在结构的韵律感上,他也言及了那种跌宕起伏的气势。
一个前半生醉生梦死的帝王,一个后半生潦倒又感受亡国之痛的李后主,他的情感是经过一层层洗礼的,所以,他可以令原来属于贩夫走卒的歌声,变成士大夫用来疏解什么的某一种情怀的工具。
对《玉楼春》的解读,他的解说会更为感性,就像“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蹋马蹄清夜月”时,李煜爱美的偏执,他沉溺于享受,忽略了国祚,他能跳到词帝的境界,很多是他的天真,在“沈腰潘鬓销磨”尤为体现,在“教坊犹奏别离歌”中彰显,蒋勋有很大一部分的感受来源于王国维,就像“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李煜确实生错了时代,他的词风会有那么大的反转,也是因为政治,即便是命运的错置,他也给宋朝的词,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泪”“醉”“红”“胭脂”这些是他对李煜诗词的解刨,从繁华到幻灭,从帝王到阶下囚,这些两极化的转变,改变了人,也改变了词韵。
《相见欢》的离愁,《乌夜啼》的悲哀,《望江南》的倒叙,都是他对李煜深层次的分析,从《清平乐》里看唐诗规矩被打破,从《蝶恋花》里看语意双关的暗藏,从《长相思》里去品味现代流行歌曲里的创作渊源。
因为我个人是很喜欢李煜的,所以曾经单薄的体会,加之蒋先生对李后主作品的理解,会理解李煜在美学上的极致,甚至是一刹那的生命感伤。
词长于抒情,也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从风花雪月到五代词总集里的《花间集》,从文人的从容,谈到了包容之美,他篇篇都绕着美学去行走,把深情寄予万物,把感伤和喜悦都融合在这份宁静中。
他看到柳永的颓废,苏轼的融合,甚至是两级的文学品格,他们没有略过秦观,没有跨过周邦彦,甚至是典型才女李清照。其实一本书要说完一本宋词是难的,他能不太泛泛的引用已经是很难得的,窥视文学之美,也是一种解读。
因为这仅仅是解读的一部分,也是恰如其分的一部分。
他的朗诵有慵懒的靡靡之音,但他的特色是能唤醒美的复苏。我还是认同他的文学之感的。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八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这是不争的事实。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九
接触蒋勋,是因为爱看《红楼梦》,我常说:“多情人看红楼,看的是‘身世浮沉雨打萍’,跟着哭,跟着笑;无情人看红楼,看的是‘食尽鸟投林’,知进退,明舍得”。然而,蒋勋却把红楼一梦解释得既入情又清隽,这般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切换,实在让人惊叹。从这点上看,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那种“静水流深”的学者一样惜字如金地道出哲理,而是把哲学用很人情味的过程表达出来了,就好像安徒生把塑造人性美与批判人性恶的箴言用很梦幻的童话传达给孩子们,蒋勋则擅长用很生活、很心灵的方式来向成人世界表达生命的意义。
蒋勋是个很纯粹的文人,只专注于艺术作品的文学性,比如他评价《红楼梦》,不会把美食、建筑、华服单独拿出来深入研究,若有些许篇幅的描述,也是为了让读者能了解当时的文化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本身。他更多地是在讲人物的身世、心理、性格及命运;在讲癞头和尚、跛脚道士如何给执迷之人指点迷津;在通过曹雪芹的作品说一切人生的状态都是值得悲悯的。所以看《蒋勋说红楼梦》,让我对作者的素养与境界真是肃然起敬。
基于以上所说的表达方式和他对经典之文学性的尊重,我对他的其余作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读《蒋勋说宋词》这本书仍然是一次意外。相对于唐诗而言,我是不太喜欢宋词的,珠玉在前,唐诗恢宏大气,李太白一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把古今万千气象都道尽了,再说宋词,“两宋之间,一人而已”,我们就来看周邦彦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种意象的对比,宋词就相对好像更纤弱一些,更耽溺一些;杜甫一生都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志,然而李后主则终日关心的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种小情绪、小落寞。也许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来说,比较难理解宋词的美,最在意“家国天下”的年纪,是看不上这些儿女情长的耳边絮语的。所以,最初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想瞧瞧蒋勋这位“生命的旁观者”是如何看待宋词的小家子气的,会不会偶尔他也不那么中庸?可是这本书拿起就放不下了。
首先是整本书的格局,蒋勋在谈每一个词人的时候都连带着把他所处的朝代背景、生活际遇交代了一遍,你很少看到一部专门谈诗词曲目的文学作品会把那个年代的历史统统写进去,通常是非常严谨地在讲格律,讲平仄,讲意象。可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深谋远虑,看到了宋徽宗起兴文化的良苦用心,甚至看到了李后主整个跌宕起伏的人生对其词作的影响。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在整个宋朝时期的发展演变,对一种文学形式的前世今生有了一种更为全面立体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是拓宽了对美学的认知。就像我先前讲的自己对宋词的感受,觉得宋朝的词人太过拘泥于生活琐事,没有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视野和心态。可是蒋勋说,这一种繁华落幕后的自省,是经历过金碧辉煌的盛唐以后,人们转而开始关注自己内在感受的一种变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落寞”和细微的观察实质上是一种进步,他称之为“颓废美学”,是指在现实生活里,人向外的征服已经没有任何缺憾了,这个时候,心灵上的空虚感、缺憾感就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源泉。所以不论是李煜、周邦彦、李清照,在他眼里都是更为内省和细腻的存在,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更敏感、更准确的。往往空虚过后,人就开始呈现悟道的形式,这是潇洒肆意的李白和报国无门的杜甫所达不到的境界,而宋朝的整个节奏正好都是平静内敛的,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气质。
最后是这本书所传达的一种文人的气度与从容,叫人称赞不绝。如果我们说李后主写“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是他作为亡国之君的懦弱和无能的体现,那我们不要忘了,欧阳修、范仲淹这些有名的政客,他们表达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时,也不会觉得羞怯。但今天我们在官场里,是很少有男性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远不及宋朝文人的坦然,这事实上使得文化在部分人群身上产生了一种“特殊性”,它是相对封闭的。我们再看台北故宫博物馆里苏轼的《寒食帖》,写错了就点一点,再改一改,面对人生中的错误非常随意和坦然,所以宋朝给文人的大环境是让人倍感舒适的,没有压迫感。就像程颢的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所述,任万物自生,如天观世,说任何生命的美丽都不必去驾驭,自现而自隐,自灭而自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宋朝和宋词又是外放的,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无拘无束。
推荐大家看《蒋勋说宋词》,不仅是看宋词之美,更是蒋勋道出的宋朝之美,看整个宋朝文化对一个人生命态度的影响,除去唐朝的豪放与潇洒,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内省与沉淀来面对各种际遇,承受各种结果。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十
第一次邂逅《蒋勋说红楼梦》,是同事郑萍推荐。没想到,居然一见钟情。
《红楼梦》一直是梦中情人,那些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解读,正象它的不同侧面,时不时冒出来,吸引着我的注意力,而蒋勋老师,早就听说的`台湾知名文化人,他的解读,自然是第一时间订购。
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也是一位红学家。蒋勋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蒋勋说红楼梦》仔细地讲解了《红楼梦》的一到八十回。每一讲,蒋勋都会参照文本,解释文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读者认识《红楼梦》,爱上《红楼梦》,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讲到王熙凤的服饰,曾这样解说:“再看颈部‘项下戴着赤金盘璃璎珞圈’。璎珞,是一种珠宝,镶在黄金面板上。项链跟项圈不同,项链是比较细的链子,而项圈通常是一个很宽的黄金做的板状的东西上面镶着珠宝。‘赤金盘璃璎珞圈’,就是有点发红的黄金,上面打出了小的龙纹,龙纹上再镶上璎珞的项圈”.蒋勋这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可以让读者们更加深刻、细致地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很注重对“情”的理解,他曾说:“我觉得《红楼梦》一直在讲一个‘情’”.在讲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题目时,说道:“这两句的第一个字是‘情’跟‘意’,十九回整个在讲人世间的情意:宝玉和袭人的情意,宝玉和黛玉的情意。这种情意本身是可以扩大的,如果宝钗真正大度的话,也许也可以加入。我常跟朋友讲,()十九、二十回是最让人百看不厌的,因为它没有大事发生,只有日常生活的悠远、情意的深长,这是作者写的最好的部分。”
在四辑的解读中,我慢慢分享蒋勋老师对青春、对美、对人性、对智慧、对生命状态的透彻认识。
在阅读《蒋勋说红楼梦》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悲悯、同情、宽容、通达、坚持、谦卑、救赎、无分别、净化的修行过程。
蒋勋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中,不仅引领读者去认识这些隐藏在文学背后的生命状态、情感,而且引导读者从不同的现实生活场景中观察美,体验美的力量。“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蒋勋老师以慈悲做为生命的底色,以美为救赎。
台湾最喜欢的几位大家,居然都是学美术出身:刘墉、席慕容,还有蒋勋,或许由此见美之于生命的意义。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有一颗柔软的心。有美的感悟力,便可于细微处发现生命的光芒;有一颗柔软的心,便可于细微处体谅他人的心境。
我现在读了四辑读完了,真想对蒋勋老师说声谢谢!或许,这一辑一辑慢慢出版,也是一种修行,让我们慢读,因为蒋勋老师说过:“我一直在《红楼梦》里面修行。我想在假期读余下的四辑。真希望,就这样和大家一起读着《红楼梦》慢慢变老。”
或许,他本来就是希望这个阅读的时间变得长一些,让籍着慈悲与美的阅读成为读者的生活态度和思维习惯。
听说林青霞每周从香港飞到台湾,专门去听蒋勋老师的一堂“说《红楼梦》”的课,因为听了蒋勋老师的课,令林青霞“安定”.我们一本一本追着读,亦算是各得其所了。
完成了与《蒋勋说红楼梦》四辑的约会,生命中多了些许的柔软,些许的细腻,些许的关怀。这就够了,生活还在继续,修行是一生的功课。诚如蒋勋老师说的:“《红楼梦》这本书读到某一阶段,你会希望走进人间,在六合夜市、官场、商场……进入滚滚红尘,你将会更懂《红楼梦》。所以《红楼梦》的结局不在小说里,它的结局是在现实的人生里,因为曹雪芹经历过现实人生的起伏跌宕。”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十一
《蒋勋说唐诗》作者为蒋勋。早在高一时,语文老师便推荐过此书。然而快高三了,我才翻开此书。
除了第一讲概述唐朝及其文化,第二讲赏析了《春江花月夜》外,其余几讲都是围绕某一位诗人展开。当然,《春江花月夜》似乎也是围绕着张若虚展开的。不过第二章主要讲的还是本诗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连用五个意象。在诗中也可以看出,五个意象之间,各有一个隐藏的“逗号”,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两个或多个意象连起来。这便是尊重五个主题的独立性。有次也可以看出其实唐诗,也是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生命个体也包括了有生命活动的,比如“花”,也有没有实际生命活动的,例如“春”。
在《春江花月夜》里有这句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对历史的追问。蒋勋作者觉得这是哲学上的追问,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这便是对遥远时间的追溯,甚至可以说是质问。这跟现在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问题,也极为相似早在春秋战国,屈原的《天问》在呐喊地问一个又一个自然现象。古人在由衷地,发出科学,或者说是哲学问题。
唐诗,也很开放,似乎没有多拘束。我很想问,白居易究竟有没有看见过杨贵妃从温泉里出来的样子,或者说在《长恨歌》里的“温泉水滑洗凝脂”是不是他的想象。此后,就很少出现如此的描写了。这也是对唐代美学的一种反应吧。
所以读唐诗,可以看到唐朝的许多许多。
不过在此也不得不说,依我愚见,古诗中题材过少,以爱情,亲情,思乡,边塞,被贬官之后的所见所感为多。精神生活在唐朝,也没那么充实啊。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十二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一粒诗的种子。后来,经过一千多年地汲取营养,努力成长,终于开花。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诗作成就的巅峰。
去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让我触摸到了安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朴实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爱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志同道合呢。
吾爱李,爱他的大胆创作,爱他的孤独。李诗中无不透露着他那种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如《蜀道难》开头三字:噫吁嚱!据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用一个啊,用两个啊,就是没见过连用三个啊的。我想李清照连用六七个叠词,该是李白三个的延续吧,李白好一个开创先锋。
李白,我认为他也很孤独。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庄思想,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千古绝句就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萍随风,飘零。
片片飞,张张落。
不知何时,根定风止。
随与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观长茂凋之。
无尽无穷甚了期,不知归日是何年。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如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了。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孤独是多么片面、多么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胡同。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辉,去欣赏、去模仿。我想,再过几百年,也许又会开出那充满智慧的花瓣吧!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十三
《宋词》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
读《宋词》是我每晚的习惯。带着丝丝倦意,放起悠扬小歌,细腻的指尖划过百溜的页面,丝滑享受,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畅想之中,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在宋词世界中,独领文学之风骚。天下乎,还有甚比此乐?这一切都是窒息的美,无与伦比的美。我觉着吧,虽说宋词与唐诗,元曲,同为史诗之丰碑,交相辉映,可宋词应排第一,也比排第一。至于为何?我也说不上,只觉得,唐诗结构过于严谨,不自由元曲曲风过于悲凉,不自然。而宋词不,一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为例,名为婉约,但字迹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积极向上乐观。下面就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段来品析。
传来的书信报平安。若是在国家蒙难之时,则更是音讯全无。也让我感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定要好好珍惜。
《宋词》中,好文不止李清照所作之词,还有以苏轼,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词风雄壮伟丽,有如太山之巅。与婉约派形成对比,截然不同,生动地表现了宋朝人民的见闻感受,它们形式不同,主体不同,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读《宋词》养我浩然正气,使我热爱生活,玩味人生真谛。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十四
每一个中国人与唐诗宋词有一种不解之缘,唐诗宋词就像长江黄河里的一滴水滋润着祖国大地,滋润着炎黄子孙,它们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里自由的飞翔,它们在祖国的每个角落里自由的飞翔,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生生不息的情结与眷恋。
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孕育了一些诗人、词人,他们的诗词照亮了中国文学的殿堂,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这就是唐诗宋词。
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触唐诗宋词,虽然那时知识非常薄弱的我,无法理解其中的`韵味、道理,但是我每一页读起来都是那么的认真与专注,记得小时候我每一首会背的诗是唐代大诗人骆宾王的《鹅》,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的舒畅,琅琅上口,读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来。
我们都知道唐代出名的是唐诗,那么宋代呢?顾名思议,不就是宋词吗?
唐代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说起初唐,大家都知道初唐四杰。他们一扫萎靡的宫廷诗风,描写了真实生活。盛唐诗人流派较多,有田园派的孟浩然、有边塞派的王之涣……谈起盛唐人们都会想起诗仙李白,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豪侠的气概,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但中唐最为代表的诗人是李贺,他是一个很富有创造性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都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最后要说起的诗人是晚唐的“小李杜”,以别盛唐的大李杜,为晚唐诗坛雄长的杜牧,豪爽悲慨、风骨豪迈,李商隐归于沉郁寓深倚思自成一体,我们中国都知道,中国有一个丝绸之路,那么中国古典文化的璀璨明珠——唐诗,则可以称为唐诗之路。
唐诗宋词给我们祖国文化历史增加了辉煌而又灿烂的一页,我们从小就受唐诗宋词的熏陶,感受它的精神与恢弘的气派,体现不尽的意境与回味。它使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想象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十五
好久好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一粒诗的种子。后来,经过一千多年地汲取营养,努力成长,终于开花。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诗作成就的巅峰。
旧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让我触摸到了恬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简朴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心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志同志合呢。
吾爱李,爱他的大胆创作,爱他的孤独。李诗中无不透露着他那种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如《蜀道难》开首三字:噫吁嚱!据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用一个啊,用两个啊,就是没见过连用三个啊的。我想李清照连用六七个叠词,该是李白三个的延续吧,李白好一个开创前锋。
李白,我认为他也很孤独。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庄思惟,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许的千古绝句就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萍随风,漂荡。
片片飞,张张落。
不知何时,根定风止。
随与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观长茂凋之。
无尽无限甚了期,不知归日是何年。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如李白如许的大诗人了。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孤独是何等片面、何等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迫近死胡同。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慕前人的辉煌,去赏识、去模仿。我想,再过几百年,也许又会开出那充满智慧的花瓣吧!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十六
我读《红楼梦》应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以往只接触过连环画或者电视剧,对其中的重要人物有些印象。正如蒋勋先生所说的,只是对他们之间的恋爱故事有些了解罢了。真正开始读红楼是在大学碰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戊校本》之后,它是瞬间让我进入了书中世界,逐渐开始痴迷起来,之后陆续读过庚辰本,也读过一些如蒙古、列藏其他版本。尽管已然初窥门道,却从未真正拿着笔品读过,直到我碰到了这部书。
《蒋勋说红楼梦》是在机缘巧合下遇到的,今年妻子让我推荐关于《红楼梦》的品读和解读书籍,其实家中有周汝昌先生和甲戊、庚辰几个校本,但是她认为这些枯燥乏味,缺少兴趣,不喜研读。因此我比对书单,无意间才看到这部作品,索性自己先读起来。
蒋勋先生以八十回庚辰本为文本信息的对曹雪芹的文字进行品读,这与大多数红学家不同。其实红学发展至今,流派众多,其中以考证学派的成果最显惊人,争议不断。因为争议,所以努力,在考证学者的奋斗下,挖掘曹雪芹及其家族的人物关系与背景历史成为了他们研究《红楼梦》的不二法门。再说细一点,正是由于《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的自传性小说,让越来越多的红学家们参与到推敲其结局的工作上来,考证学派希望通过挖掘历史真相来判断小说的结局的最终走向,这本身其实无可厚非。
《蒋勋说红楼梦》共八册,每十回《红楼梦》正文品读一册,书系远超《红楼梦》文本,由此可见蒋勋先生在品读时是有多细,他细到解构文本到段落、到语句、到词汇、到一个字,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真正理解《红楼梦》文本之美。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蒋勋先生解说宝玉的“痴”字、看黛玉的“逸”字与解说十七回的“幽”字,他的引经据典让我们理解了作者用字的苦心和慎重,也对原文本有了更广阔的认知。
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们都清楚,《红楼梦》中的主要线索故事全部围绕着贾府展开贯通的,其间人物众多、生活细节极其精致,绝对称得上是清朝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囊括了礼法、音律、诗词、饮食、交通、书画、建筑、色彩、园艺、戏曲、衣饰等几乎全部的细节。如此复杂又精确的描写,作为普通现代读者恐怕的确难以真正理解。而蒋勋先生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一一作出说明,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蒋勋先生不厌其烦的旁征博引,让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仅了解了《红楼梦》的历史语境,也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提供了不少帮助。
所以在《蒋勋说红楼梦》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用电影镜头与声音的配合、绘画色彩与比例等方式来为我们解说《红楼梦》的人物性格与建筑特点,然而无论怎样,却又始终以中国哲学为基础述说作者用笔的心态,简直另人拍案而起,精彩绝伦。
不止于此,蒋勋先生在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个性可谓入木三分,他以文本为基础,不断强调小说技法中的人物是如何写活写真实的。蒋勋先生实在通过让读者注意曹雪芹的强烈的对比和隐喻,来分析文本中被“刀斧之笔”“十年删改”的留白,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笔下的真实。这与对照真实曹家人物来研读要有趣,有意义的多。并且我们通过蒋勋先生的品读还能够学习到不少小说高超的技巧,我想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收获。
当然本书的确也存在些许不足,蒋勋先生的“双标”在文中过于严重了。前文才说到《红楼梦》里诗词出来都是预言,接着又说诗词全部都是在描绘心情;刚刚提到史湘云、林黛玉联五言诗艺术高绝,又在后文指出五言诗受格律韵律约束限制了创作自由。虽然细细比对起来也无多大矛盾,但是如此论述,多少会给读者带来些许困惑吧。另外蒋勋先生说话很满,在文中都是“全部、总是、绝对、一定”这类词汇,我想这是在做音频时留下的口语表述,但是这种说法我是不大认同的。
我一贯的观点是读书是件自私的事情,读者的想法抑或者观点本无强加给其他人的必要,读者本人也没有一定要接受不同观点的义务。只要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乐趣,感到满足,了解到不一样的精彩或者人生格局也就够了。《红楼梦》也是一样,只是我还是要推荐蒋勋先生的这部书,我们能接受多少另说,只是读完之后一定是另外一片天地。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十七
读完《唐诗宋词元曲》,我认为著名理学家程颢的《春日偶成二首》(其二)颇耐人寻味,他将浅白的文字和深邃的哲理融为一体,强调了“天道”和“人道”“自然”是相通的。这首诗要人类摒弃浮躁心态,抛弃狭隘的私欲杂念,本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静观万物。如此,我们也才能真正与自然合一。
时间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各得其所,各有自己的位置、轨迹。程颢在《春日偶成二首》(其二)中这么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春夏秋冬各有自己的兴衰更替,各有各的魅力所在,就好似每个人的人生,各有其特色和定为,不可强求。
当春花落枝,冬雪消融,黄叶满地······不必为那一抹娇美而感到遗憾,不必为那澄澈的冬雪感到落寞,更不必为那青翠感到不安······当美好逝去,不必埋怨,不必彷徨,静下心来,细细回味,便会知晓万物的兴替,都是上天的安排,都是自然赐予他们的自得与自在。“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给自己一方净土,给自己一片晴空,给自己一种心境,同样,你也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圣洁与自得自在。
诗人杜荀鹤在《小松》中写过“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若你的价值无人赏识,那是别人没有眼光。小松终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必然的事实,不会改变。因为松的品性注定了它将会高耸入云,成为时人眼中伟岸的代表。而你也一样,静下心来,找准目标并坚持它,尽心去打造最好的自己。然后,静心聆听蝴蝶浅吟清唱。自得,然后去看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你会发现一切都在簇拥着你前行。
若为木,当欣欣以向荣。
若为草,当萋萋以摇绿。
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你必将发现,我们依靠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存在。只要静下心,你便明了,万物皆自得;静下心,便知晓,万物皆自在。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十八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数不清的文人雅客留下了流传至今的文字。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便写下了长篇抒情诗《离骚》,后来又出现了《论语》、《史记》等巨著。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诗词歌赋、小说更是各具风采。
爱诗之人,必定从小背诵《唐诗三百首》,而爱词之人,当然少不了有一本《宋词三百首》。小学时,老师很少提到宋词,上了中学,我渐渐对宋词有了了解并喜欢上这种文学体裁。
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我经常在朋友、家人面前提起的对象。这个暑假,我还特意买了一本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回家欣赏。
宋词,它不用像唐诗,每一行的字都一样多,但却有一定的词律格式;它也不用有一个能概括全文的恰当名字,只要有词牌名就足够了,这样反而让人忍不住想去看看词的内容;它更不用像小说,要有人物、环境和情节,完全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好地抒发了写词时的感情,读起来仿佛是身临其境。
正是因为宋词的传神、飘逸,才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春天,一个美丽的季节,我想,人们看着窗外的美景,一定会吟上一句:“绿柳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等到夏天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到乡村去度假,晚上,若是在小路上散步,一定会有和辛弃疾一样的感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不知不觉,秋风已将树叶吹黄了,词人秦观正是在这时写下了《浣溪沙》中的名句:“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秋天,还有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或许,一个几乎不会中文的外国人,也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绝句。一个人难免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时,他就像陆游笔下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如果想让自己重新振作,那就大声背一遍岳飞的《满江红》吧:“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里面的语句可以让任何一个人鼓起勇气。
宋词就是这样,它不但可以描写各种景色,而且能抒发各时的心情,可谓是“文学大家之绝唱”。我很喜欢这本《宋词三百首》,而且会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相信它一定能陪伴我成长。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十九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今日还应该加上一句——白领看到职场秘笈。
而美学家蒋勋看到的是慈悲:“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蒋勋解读的《红楼梦》前80回计划出8本书,每本书讲解其中的10回。还有配套音频,整整160个小时。声音平和温柔,是失眠人士最佳伴侣。这是一个浸泡在《红楼梦》中的过程。一边听,我一边感叹:怎么可能有人想到要去一句一句地讲解一部长篇小说?真真不可思议,不是对《红楼梦》极其执着的人,不会这么做。如同蒋勋说,他不是研究《红楼梦》,“我是爱上了它。”
《红楼梦》对他来说,不是红学饭碗,不是研究对象,是心心相印,如遇故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带着深爱的情感反复读,这样读《红楼梦》,与考据家当然不同,更加有温度。与“野路子”的刘心武也不同。尤其是第5回中惊人的超现实描写——13岁的宝玉喝醉了犯困,进秦可卿卧室去午觉了一回。只见秦氏卧室内摆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这段描写,刘心武视为秦可卿有皇家背景的暗示,洋洋洒洒考证出一篇长文。蒋勋的看法是,曹雪芹在这里不是实笔,是虚笔,意在表现一个酒醉少年情欲的觉醒,而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西施、红娘,都是古代青少年性幻想的对象。这解释显然更为合理,贴近文本,也贴近人物性灵。
蒋勋回到文本本身,就把《红楼梦》当做一本小说来看,就把梦中人当做活泼泼的人来看,而不是去寻求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政治隐喻。不是一定要牵涉到宫廷政治、美人天下才有意义。《红楼梦》中,最好看的部分,不是故事情节跌宕,而是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下午,细节的生活点滴。高鹗的续40回为什么读起来没味道?其实故事大纲是没有大问题的,就是因为少了细节和闲笔,气韵没了,骨架虽在,血肉却不丰满。
蒋勋的读法与众不同,他看到了我们熟悉的《红楼梦》,比如宝黛钗的爱情,比如一个大家族的衰落,比如大观园的青春王国……也看到了那个我们熟视无睹的《红楼梦》。
他看出了秦可卿的可怜。她出身寒素,父亲是个小公务员,为了她弟弟秦钟上个义学的二十几两见面礼也有东拼西凑才行。嫁到贾家这样的豪门,对她是幸还是不幸呢?虽然上下都赞她做事大方周到,但她背后必定付出无数心血。她跟王熙凤是不同的,王是九省统制之女,豪门大户的诸多礼数,她自小熟悉,且天生的八面玲珑,嫁到贾家又有王夫人是她的亲姨妈罩着,但秦可卿是灰姑娘入豪门,其中经历多少委曲求全,隐忍克制,自有他的苦楚。
这倒也罢了。蒋勋从《红楼梦》中,读出了作者对贾瑞、薛蟠、赵姨娘这样的人的同情,这便真真不容易了。
年轻人看贾瑞,只觉得下流龌龊。50岁的蒋勋再看红楼,才被这个人绝望的爱感动。这个人自幼父母双亡,祖父又是个腐儒,一辈子也没考取科举,只能混在家塾中教书,一肚子的郁闷不得志都发泄到孙子身上,每天非打即骂。贾瑞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没有感受过爱和温暖,毫无自信,也毫无天分,家族中不到10岁的孩子都看不起他。对王熙凤的爱,是他人生中唯一的光亮。最后为了追逐这点光而死,他那种毁灭性的爱,必须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读得懂。
蒋勋也看到了薛蟠的可怜。他强抢香菱、打死冯渊的时候,也就是16岁左右,相当于刚上高中的富二代,爸爸早死,妈妈疼爱这个独生子,家里有财有势,却又缺乏管教。打死冯渊这样大的事,他都不用做什么,自有旁人替他搞定。怎么可能不变得越来越放纵?“这就是他最可怜的地方:他根本没有机会反省自己。”只有在放纵、闯祸路上一路飞奔下去,直到无人可以替他收拾。
“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了,他只是像镜子一样照给你看人生的现象。”如同佛经所说的“如实观照”,这正是《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地方。看似平静客观的文本背后,自有深深的慈悲,每个人他都看在眼里,平视过去,对微如草芥的卑微者,对锦绣之中的华贵者,在理解上有同样的深度。
“十年增删”,这是纸上功夫,更是心头的功夫,放下我执,放下分别心,“落难之后人不会没有牢骚,没有怨恨。十年必须修行到把所有的牢骚去掉,把所有的爱恨都放平。”红楼写出滚滚红尘芸芸众生在情欲或物欲中煎熬的可怜,借“假语村言”传达深深的悲悯。
这样的写作呈现出的复杂性,使得它完全可以被一读再读,从16岁读到60岁。甚至,从《红楼梦》还可以观照出当下,同样看得到有人像贾瑞,有人像薛蟠,有人像王熙凤,豪门女星之中,有秦可卿之苦的,也自有人在。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二十
泱泱大国,悠悠五千年,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如浩瀚的星空,而唐诗宋词便是那片星空里最夺目的一颗,只一眼,便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确,畅游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我领悟到不同的精彩,博大的智慧和无语伦比的快乐。在那里,有短小精湛令人回味无穷的唐诗,清丽婉约意味久远的宋词,在那里,我与名人大师共赏大好山河,与大家词人同论兴荣衰败,在那里,我领悟到了精神世界不同的美感。
美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杜甫的引领下,我登上了五岳之首的巅峰,俯视大地,一种自豪之情悠然而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年迈中年的壮志豪情令人感叹不已,钦佩之余,也激励着我不断的努力上进;在我迷惘的时候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如同强劲有力的双翼,带领我穿过层层迷雾,达到胜利的彼岸。
美哉!当“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随着高山流水萦绕在我的耳畔;当面对“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之景浅吟“暗香浮动月黄昏”时;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随着缕缕清风吹向我的眼前;浓浓的古代文学气息使我陶醉在青山秀水当中,深深地领会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风情。
美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写不尽的落寞;“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是诉不尽的哀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道不完的思念;“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是画不完的相思……这春水流不尽的愁思,牵动着我的情绪,同作者低起高伏。
《唐诗宋词》使我受益匪浅。它似阳光,令我豁然开朗;它似和风,拨散我心中的愁云;它似月光,使我的心房清凉。细细咀嚼你会发现诗词中每字每句都透露着情感与哲理的魅力,使人沉迷其中,九死不悔啊!
美哉唐诗,美哉宋词,美哉古韵!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丰富的诗词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为这个故事添加斑斓的色彩,让读者徜徉在智慧的海洋中,读完红楼梦,要怎么写一篇红楼梦读后感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6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它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大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来到了荣国府,认识了住在大观园里的一群女孩,她们不但容貌美,而且心灵也美。贾宝玉是这起人中的唯一一个男孩。他不同于古代的其他男性,都自以为高出女性一等,而是把把自己和对方看作平等的人。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表妹林黛玉丶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这样的问题,悲剧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整个贾府,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贵族家庭,只有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并且和整个社会的污浊连成一片。《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是外形美,而且内心是更美的`。
我觉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可以读多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女儿要看《红楼梦》,帮她借了一本成人看的,她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再看了一遍。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用心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认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总是听老师说,读了红楼梦,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我决定再次捧起这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儿子要看《红楼梦》,帮她买了一套成人看的,他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看,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用心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认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也许,又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在我国及世界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一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的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偏偏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篇二十二
这本书我和老公一起读的,但方法截然不同。我花了五六个小时逐页逐字认真研读,把喜欢的句子画上波浪线,再花了两小时做读书卡片。老公歪在沙发上,书页翻得哗哗响,两个小时从头看到尾。我和他交流读书感受:“你觉得蒋勋写得咋样啊?”他傲娇地一扬头:“我只是用这本书复习了一下以前读过的唐诗,回味了一下诗句,至于蒋勋写的啥,我不关注。”
看他那拽拽的样子,我心里很怒,很想照他鼻梁捶上几下,打掉他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与自负,但却不得不承认,他这个读书方法更有效率。因为几天过后,如果不回头翻书和卡片,我也不太记得蒋勋说了啥,只记得那些重温的诗句了。
《蒋勋说唐诗》其实一本演讲实录,是蒋勋演讲、别人整理的。共分十讲,着重介绍了《春江花月夜》以及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五位诗人的作品,选作充分体现了蒋勋个人的审美情趣。比如他选讲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我觉得这首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蒋勋自称是“大众美学教育”者,所以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相对浅显,有点像《百家讲坛》,力求让听众听懂,同时又要给人以美的体验,讲解的词语非常华丽、华美,力求给听众以唯美的体验和感觉。
这本书有相当大的篇幅是逐句讲解,可以说这部分对我启发不大,但下面几个观点或心得于我而言是新的,读毕让我觉得值得一记:
一是这段话:“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相对其他朝代的沉闷、压抑、循规蹈矩,唐朝显得是那样的张扬、活跃、跳脱,唐诗里荡漾着一种强劲的生命力,每当你消沉、抑郁,读一读唐诗,就会给自己的精神补补钙,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给我们的都是鲜活的记忆。
二是关于王维诗歌风格的不同体现。以前我读王维的诗,心底会隐隐觉得奇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些诗句相互之间太矛盾,风格差异过大,不像同一个人,但也仅仅是觉得奇怪而已,从未去思索,从未去探究。
而今看了蒋勋的文字,终于解开心底的疑虑,蒋勋用反复的对比,让我们看到王维的心路:曾经年少,恣意张扬;曾经出塞,眼界开阔;曾经高官,看尽繁华;曾经入狱,受尽折磨;终于避世,勘破人生。了解了这些,再读王维,才能理解诗句背后的意义,才能读懂诗中映射的心语。
三是蒋勋读诗的经验:“《春江花月夜》让我赚了挺多钱,因为爸爸说你背一句,我给你一块钱,所以就把这首诗背熟了,后来又很喜欢用毛笔写,所以对于这首诗我有背诵的经验、记忆的经验、手抄的经验。诗跟小说不同,文字非常精简,你去阅读的时候,又去抄写,与纯然阅读印刷出来的诗,感觉有一点不同。…………如果你手抄过这首诗,与这首诗的情感,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读诗,背的多,会反复背,写的少,偶尔开会时无聊,在纸上默写一下。看了蒋勋的说法,觉得非常有道理,写过之后,你对诗的感情和理解会更进一步,就像谈恋爱,本来只是互相聊天,后来忽然有一天,拉手了、拥抱了,一下子觉得亲密起来。
四是对儿童诗歌教育的一点想法。蒋勋的原话不是针对儿童读诗的:“我希望这首诗可以是被忘掉的东西,有一天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和体验。”“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就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样的时刻等着你”。
蒋勋的这些话可以说道出了读诗背诗的真谛所在,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炫耀记忆力有多好,全是为了某个时刻,脱口而出,哦,这句诗用来形容眼前的情景或概括此刻的感受是多么的贴切。
我10年去四川,车行走在盘山道上,心中有特别多的感慨,那时候觉得我要是会背《蜀道难》该多好啊!可惜之前我一直觉得太拗口懒得背。后来读到“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觉得我要是早知道这两句诗,过二郎山的时候吟诵一下该多么有意境啊!
我小时候挺喜欢背诗,但那时候我妈妈还要求我把后面的解释也背下来,解释太长了,常常有好几页,背了几篇实在背不动就把书藏起来了,就这样错过了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又偏爱唐诗,不喜宋词,最近这些年才慢慢咀嚼出词中滋味,虽然现在也坚持背诵,但常背常忘,下了很大功夫背会了《春江花月夜》,二十几天没复习,记忆就成残片了。
我有个同学儿子三岁多,听其他同学说已经会背《唐诗三百首》了,被称为神童。我觉得我妈妈和我同学的做法都有点极端了。
小孩子是一定要背诗的,但不要急,慢慢来。不用理解诗的意思,会背就好,音对别读错别字就好,总有一天他会明白这首诗到底写的啥。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背几百首,如果不能反复练习回忆,也是会忘掉的。每周能背一首就好,读高中前能会背五百首,这一生就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循序渐进,一首一首地背,让背诗成为一种习惯,让背的诗成为骨子里的深刻记忆,将来有一天当周围情境与某句诗契合时,能够脱口而出,得到心灵上的喜悦和慰藉,孩子会特别感谢你。
总之,《蒋勋说唐诗》这本书,深入浅出、清新华丽、小有启发、值得一读。但我们时间宝贵,要读的书还有很多,所以——读一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