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案(精选13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和流程设计。在这份教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苏教版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总的来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增强文章语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复品读、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预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
3、朗读课文。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朗诵语调的处理,共同编注朗读脚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与编注,善加引导。
脚本示例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表示很短的停顿,不换气。“·”表示语气加强。)。
脚本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诗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豪壮的语气,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这个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嘎然而止。)。
然后,学生用个人表情朗读、小组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朗读评点。
三、拓展延伸。
结合练习四,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充分肯定“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勇者风范。
四、小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课文,为参加本单元散文诗朗诵表演比赛作准备。
2、模仿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写一首散文诗,字数不定。
点评。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还注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设计由《海燕》的深远影响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揣摩感悟诗情、画意和理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评,评中读。在赏析海燕形象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既尊重学生对海燕形象的感性认识,又结合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在延伸拓展中,将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机结合,鼓励学生面对生活的暴风雨时也像海燕那样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苏教版教案篇二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自豪镜子疼爱陷进变幻增添姿态笼罩遮挡。
酿蜜槐花飘香瑞雪初降铺天盖地糊涂警惕翻译。
据说同胞边境惊呆神勇无比热火朝天平平盏盏。
2、同桌互批。
3、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各三个,并组成词语。
犭()()()。
氵()()()。
辶()()()。
艹()()()。
纟()()()。
土()()()。
1、练写。
2、交流。
3、说说规律,帮助记忆。如“犭”与动物名称有关,“氵”与水有关等。
三、复习成语。
1、读一读练习三和练习四上的成语积累。
2、同桌互背。
3、听写成语。
4、同桌互批。
5、点出易错字,帮助记忆。
四、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这幅山水画多么美丽而漂亮啊!
(2)我们从小就培养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3)我对学校每个地方都非常熟练。
(4)同学们被解放军叔叔的英勇事迹感激了。
(5)今天开家长会,所有的各位家长都到齐了。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指名背诵课文。
3、默写《塞下曲》。
4、同桌互批,各自订正。
5、出示填空:
);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可以(),从此,他为自己感到()。
(2)庐山的景色十分(),那里有(),有(),有(),有(),尤其是(),更给它()。
(3)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心里装着()。中午,桌上就摆出了(),()、()、(),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整个槐乡都浸在()中了。
六、阅读分析。
1、齐背《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
2、读一读,分别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齐读。
3、第二自然段中介绍了庐山云雾。
苏教版教案篇三
1.教师:孩子们,蜘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多普通、多不起眼啊!它是怎么让几乎失去信心的王子重新振作起来的呢?请大家慢慢地、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蜘蛛?可以在课文中圈一圈,划一划你认为重要的一些词句。
2.一读: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感悟,教师及时板书。
4.二读,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第四句话:【课件出示语句】“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
(2)比较“结了断,断了结”和“断了结,结了断”的异同,体会次序变化的作用。(“断了结,结了断”让人感觉总是蜘蛛结网总是失败,没有希望成功了;“结了断,断了结”就说明这只蜘蛛并没有灰心,坚持不懈。)。
(3)分组朗读句子,齐读句子。
虽然蜘蛛结网还没有成功,但是我们一样感受到了蜘蛛怎样的精神?
(4)小结阅读方法:读书应该抓住关键词反复品味,写作文也要在用词上多花点心思,动点脑筋。
5.三读:找关联,回归文本。
(1)蜘蛛结网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少有人专心地看蜘蛛一遍又一遍不停地结网,那为什么布鲁斯会注意到,并且长时间地去观察这只小蜘蛛呢?(都是七战七败,有着共同的遭遇)。
(2)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出示语句】“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现在读完了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想一想,“几乎”不能删去还有没有别的理由?
教师引导:一个完全失去信心的人是万念俱灰的,不会再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正是因为布鲁斯没有完全失去信心,他才会从无意中看到的这只小蜘蛛身上受到启发,看到希望。所以,面对困难、面对敌人,取得胜利的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来源于我们的内心。(齐读句子)。
6.小结阅读方法:读书时应该经常把前后文联系起来,这样会对一些重点词、重点句子有更清晰的理解、更深刻的感悟。
7.指导朗读:现在,让我们用布鲁斯的眼睛再来看看眼前这只坚持不懈的小蜘蛛。(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布鲁斯感动极了,他——。
2.王子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
3.教师情境渲染,以情激情:【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齐读)。
——是啊,布鲁斯王子心想:蜘蛛都能干第八次,难道我堂堂一个王子还不如一只小小的蜘蛛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作为王子,难道我真的要放弃抗争,眼睁睁地看着国土沦丧、国家灭亡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难道我真的能忍心看着我的人民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3.教师:是的,布鲁斯喊出是信心,是决心,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习第五自然段。
1.信心百倍的布鲁斯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指读。
2.在第八次战斗前,布鲁斯做了哪些事情?你觉得哪件事最重要、最关键?为什么?(“动员”最重要,因为没有信心的军队即使人数再多也没有战斗力,也不可能战胜敌人。)。
4.现在你们就是布鲁斯,请你写一份动员书,一定要能鼓起人们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5.交流动员书,指导演讲。
此刻,你心情怎样?再次朗读。
苏教版教案篇四
1、海边的渔民以出海打渔为生,但出海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那天“月黑风高”,渔船就会被掀翻!
学习词语:月黑风高。
2、在这种“紧急关头”,船员发出求救“信号”,村民们就会进行“海中救援”!
学习生字:关信。
出示:7海中救援(读)。
二、自学课文。
1、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语、课文。
2、交流检查。
(1)读词语:划艇搏斗懈怠欢欣鼓舞精疲力竭抵达载哀求依靠吻筒。
指导——搏、艇、懈的字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指导载的笔顺、部首。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村民们是怎样进行海中救援的,在救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感人的事情?
三、深入学习、加强理解。
交流反馈:
(1)村民们进行了几次救援?
(2)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一次救援?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二次救援?
请学生分别读一读。
(3)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队遇到了哪些困难?村民们是怎样帮助解决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出示句子:
“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妈,我们不能让那些留在海里的人无助地死去。”汉斯吻了吻母亲,加入救援队,消失在黑暗中。
(读,说说为什么感动。)。
(5)读课文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
对汉斯的母亲来说,为什么那一小时,比永久还永久?
请你想象一下,这位母亲焦急地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她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说话训练)。
(6)读课文最后一节的2、3、4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7)集体读全文。
四、生字巩固。
1、游戏巩固生字。
2、指导写字:艇、懈、载。
苏教版教案篇五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三、教学措施。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教学中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
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读书指导法启发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引入语(边播放音乐边切换图片):在这风和日丽的季节里,春姑娘给大地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小草含青,百花争艳,田野、山川、河流处处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此时,可用课件放出小燕子清脆的鸣叫声及歌曲《小燕子》的旋律。)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不是小燕子在欢快地歌唱吗?让我们听着这熟悉的音乐,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美,去迎接为春天喝彩的小燕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燕子》。
板书课题:燕子(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春景美、燕子美的感受与欣赏。
1.描绘春景,展开联想,感受春天景色的美。
师:下面,于让我们置身于春天广阔的田野,去课文中寻找春天的影子吧。你找到了吗?把你找到的句子读出来。(播放课件: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地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师:_____同学把你找到的读出来。
(生个别读)评价:把掌声送给这位小伙子,他用读书声为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师:德国有位大诗人名叫歌德,他告诉我们:经验丰富的人读书。
千万条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想要吗?只要大家坐姿正、用心看、仔细想,这个礼物你一定会受到的。
教学问题预设:从“各色鲜艳的花”中你能想到春天有哪些鲜艳的花?
问题回答预设:
生1:金灿灿的油菜花。
生2:粉红粉红的桃花:连起来好像天边的一抹晚霞。
生3:雪白雪白的梨花。
生4:香味扑鼻的丁香花。
生5:杜鹃花、水仙花、玉兰花。
生6:颜色各异的牡丹花,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芳香扑鼻。
教学问题预设:春姑娘把大自然打扮得这样美丽,让我们感。
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问题回答预设。
生: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生机勃勃、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欣欣向荣。
师:是的,满眼的新绿加上各色鲜艳的花,光彩夺目,绚丽。
多彩。书上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一起告诉我。生:烂漫无比。板书:烂漫无比。
师:这的确是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都穿上了美丽的春装,到田野里去呼吸那浓郁的花香,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在习习的微风中放飞一只只五颜六色的风筝,多么令人向往啊!让我们用自己甜美的声音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吧!
(播放课件中的视频)老师配乐范读。
师: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陶醉的样子,老师真不忍心打扰大家,请大家用心地读读这段话吧。(生齐读。)。
2、展示图片,熟读成诵,认识燕子的外形美。师生活动预设:
师:这美丽的春景不光把我们迷住了,还把一个个远方的客人也吸引来了。(引读)谁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师播放燕子的叫声。)。
生:抓住了燕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和剪刀似的尾巴来写。
师:这句话勾勒出了燕子怎样的美?
生:外形美。
师:(板书:外形美)谁能把这幅燕子的图片组合在一起?大家能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吗?
生上白板演示拼图燕子,其他孩子背诵句子。
3、播放视频,自读体会,欣赏燕子的动态美。
师:这些外形俊俏的小燕子不仅是来观赏春景的游客,它们还是一群技艺超群的演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视频)。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四人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燕子的飞行特点有哪些?勾画出有关语句,你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按要求自学,展开讨论。老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指导。)。
交流回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第三段)。
生1:我通过“掠”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燕子飞得很快师:掠过,在词典中怎么解释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教案篇六
1、出示句子。
(1)我捡起了地上的。
(2)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3)小明从小就养成了讲文明。
(4)今天到公园去赏花。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个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齐读正确的句子。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指名背诵课文。
3、默写第一课。
4、同桌互批,各自订正。
5、出示填空:
(1)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然而她用()的毅力,()的精神,()承受(),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2)爸爸说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它能飞越(),忠实地为人们(),所以人们称它是“()”。
(3)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在蓝天中()……。
六、阅读分析。
1、齐背《雪儿》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2、师出示要求。
(1)照样子,写词语。
雪白雪白()()()。
飘飘悠悠()()()。
(2)用横线画出“我”对刚到家的客人的做法。
(3)读一读最后一句话,说说“蓝天白云”跟雪儿有什么关系,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4)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白云,我们还会看到(),看到()。
3、逐条按要求完成。
4、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
5、再一次齐背课文。
苏教版教案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借助预习单,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生字词以及对课文的简单理解。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圈画、交流、有感情朗读等方式促使学生读懂寓言从而感受寓意。
3.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案篇八
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必修2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生对电子层的概念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再进一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次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绘制数学中的坐标系图像,本节课讲数学思想融入进来,更加直观和形象。对于原子半径的查找作为课下小组探究的内容,增加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课堂上学生愿意代表小组成员展示,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要求。
高一学生的大脑里的知识结构仍比较简单,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调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强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同化理解新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的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探索与发现过程。
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课在设计上主要以发现教学方式进行,以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为主,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指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助以讲授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学生为本”的课堂氛围,程度的利用各方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学案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化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好知识处理的分寸,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中不能不顾学生实际能力,过分追求科学性和完整性,将概念随意扩展和深化。
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以学生动手绘图为主,引导学生将表格数据转化为图像,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数形转化能力,也会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图像的直观性,也能大大降低学生对规律性的理解难度,实现课堂的高效开展。
苏教版教案篇九
一、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亡羊()牢一()当先()武扬威。
()手不及居高()下置之不()。
()壁偷光震()欲聋()竽充数。
千()百()()水()山()涯海()()气()现喜()乐()()如生。
二、按要求将下列成语归类。
神采奕奕喜出望外眉飞色舞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大公无私废寝忘食诲人不倦平易近人。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连声称赞不止。()。
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河堤塌的声音特别响。()。
坐着站着都不安稳。()。
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对善良的心意不好拒绝。()。
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广阔。()。
形容全军被消灭,彻底破坏的意思。()。
四、成语三则熟读力争会背。
五、先将成语补充中,再按要求归类。
目()口呆口()悬河守株()兔买()还珠应接不()心()肉跳。
奋不()身兴高()烈对答如()忐忑不()蹑手蹑()调兵()将。
苏教版教案篇十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6个偏旁。
2、借助插图,理解本课词语,了解一些运动知识,积累词汇。
3、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运动,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重点。
能认识本课所有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生字。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教学模式。
教具。
教学挂图、词卡、录音机。
教学方法。
听、读、写、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获奖运动员手拿鲜花致意图)并放国歌。
同学们,这幅图画了什么?
二、图文结合,学词语。
(板书课题)。
教学步骤。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在挂图旁贴上相应的词卡。
篮球(1)读准生字的字音,“篮”是边音。指名读、齐读。
(2)介绍一点相关的篮球知识。
足球(1)读准“足”的声母,是平舌音,齐读。
(2)爱踢足球吗?知道20xx年,我国男子足球对实现了什么梦想呢?
排球(1)齐读词语两遍。
(2)你了解些有关排球的知识。
竞走(1)读准生字的字音,“竞”是后鼻音,“走”是平舌音。
(2)什么是“竞走”呢?“竞”表示比赛的意思,那么“竞走”就是什么?
(3)简单介绍一点有关竞走的小知识。
跳高、跳远。
(1)读准生字的字音,齐读词语。
(2)“高”的反义词是什么?“远”的呢?它们都是速度为主,是径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词串,积累词汇。
1、打开书,读一读这些词串,把字音读准。
2、归类朗读词串。
二、教学生字。
1、今天,我们学习4个生字,还要学习它们的偏旁。
铁饼、铅球、标枪。
(1)自读词语,把生字字音读准,尤其是“饼”、“枪”都是后鼻音。
(2)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3)这三种是田赛项目,是以力为主的体育项目,属于田赛。
游泳、射击、登山。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了解这几种体育项目吗?
2、“竞”:是立字头,怎样记住“竞”呢?你能用它扩词吗?
“跳”:是足字旁,跟“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一想有“足”,跟有什么有关呢?
“远”:是走之儿,分三笔写成。“泳”:跟水有关,想一想,还有什么三点水旁的字?注意右边“永”的笔顺。
3、学生描红。
三、指导写字。
1、怎样才能把4个生字写美观呢?仔细观察一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2、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3、老师范写,学生仿影,临写,放录音。
板书设计。
识字2。
适时出示生字卡。
苏教版教案篇十一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并采用讲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_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灵。
苏教版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1)默读课文用简要的图示表达课文内容。(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训练)。
(2)复述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赶花忙的情形,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段落大意说主要内容。(单元训练重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养蜂人的辛苦生活,体会“只有人赶花,没有花赶人”这一中心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大家都挺高兴的,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够在这儿渡过一段使人受益匪浅的时光。(虽然教师努力用亲切的语言来缓解学生对环境的陌生感和一定的紧张度,但是由于光线、位置、听课老师等原因,感觉学生还是有一些放不开。)。
一、运用词语,回顾课文。
2、请你选用这里的词联系课文内容说几句话。(培养联系课文运用词语的能力,并引出下面的学习。)。
养蜂人千里迢迢来到延安赶槐花。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
(原以为学生很快能说到诗情画意这个词语,但是连续叫了三个学生都没说到这个词,这是因为对这个词学生没有具体的感知,没有形成表象的经验,所以当然不会运用。)。
过渡:养蜂人的生活的确十分辛苦。课文的第三段,就是写这方面的内容。同桌互相合作着读一读,一个同学读写作者的话,一个同学读写养蜂人的话,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学生缺乏倾听的能力,他们的注意力还没有被牵引到学习上来,致使这个环节落实时,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读哪一段,有的在读课文的第二段,指导老师过去才纠正过来。而且由于课文的篇幅很长,这个环节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反馈读的效果,让学生说感受。师:你最想说什么?(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确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地说,又不失教师的引导地位,引出写作者感受的那句话,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
1、研读课文,找重点句。
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是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
2、深入文本,理解艰辛和诗情画意。
(1)艰辛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有人问你,养蜂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你能有条理地说一说吗?请你再次默读课文,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一个图表,请你根据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赶什么花来填一填。然后再来说一说。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说。如果你读懂了,请用图来表现养蜂人一年到头天南海北的四处奔波的生活。请一个学生上来填写图表,师生合作完成,注意纠正错别字。
学生认真读第三段,一边读,教师一边指导,请一个学生到上面来画循环图。
交流。你能看着图表来说一说养蜂人艰辛的生活吗?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把好词好句积累在“好词花园”里。(学生说的时候,缺少好词好句,而且让学生看着图表上,学生反而把文本中的好词抛弃了,说的过程成了毫无感情色彩的机械训练,效果很差。学生虽然能把过程说清楚,但缺少对养蜂人艰辛生活的直观体验。)。
苏教版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3、数学医院。
82399527。
7977799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钟表26元足球35元茶杯10元。
教学后记: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长绳、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
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
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