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热门18篇)
读后感是读书后对所读内容的感受和体会的一种书写形式,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书籍。读后感的写作是对书籍深入思考的过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从书中获取知识和启发。书籍给人以思考的力量,读后感是我们表达自己思考的途径之一,我们应该经常写写读后感,将自己的想法和心得记录下来。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多角度思考问题,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角度来分析书中的内容。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启发。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一
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
我要学习梅花,我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
三年级:杨妙琪。
上一篇:我的课余生活作文_我爱书。
下一篇:元宵节看烟花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二
生命中最初的美是什么样子的?读完了林清玄爷爷的《盛开于繁花的季节》,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各种的场景。
我想,它是――。
山野谷地里,百合花灵醒的春。
是微澜湖面上,莲叶田田的夏。
是乡间小路旁,油菜花染黄的秋。
更是萧瑟的山间,枯木残雪铺成的冬。
每个人眼中的美都是不同的,它不会因为在穷人眼中而显得低俗,亦不会在富人眼中而显得高贵,重点在于你是否能够低头发现它。正如这本书中的《梅香》所写的一样,没有钱的乞丐是值得同情的,而富翁拥有满园的梅香却从未珍惜,亦是值得悲悯的。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
发现生活中的美,需要一颗清明的心;而获得生活中的美,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在《心田上的百合花》这篇文章中,断崖边的百合花,它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便要努力开花,要用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经过一年一年的春天,最终,整个山谷、草原、悬崖形成了美丽纯洁的百合谷地。
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不由得想起了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奶奶。她奋斗一生,终于在85岁的高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研制出了青蒿素。在这之前,她就是默默无闻地付出者。她最终以自己最美的姿态盛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现在,正是雏鸟展翅、嫩芽生根的好季节。及时及地,凭心而动,坚持下去,要把握好每一个时机,便能够寻求自己眼中的美。
美,是一本赞美诗,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美是一座灯塔,能使人发现生活的曙光。愿我们,能够以一颗清明的心发现生活中的美,以一颗耐住寂寞的心获得生活中的美!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三
时光如同一封情书,在最美的三月赠送于我。
时光如同一只信鸽,将春天的美好赠送于我。
我踏遍了春天的足迹,只为寻那一树繁花;我赏遍了春天的百花,只为寻这万里挑一的美。
街头巷尾,道路两旁,樱花正盛开得娇艳,粉的、白的,争奇斗艳。微风徐来,花瓣儿随风撒落,路人不禁感叹:好美!
是的,落下的花瓣吸引了周遭的人们,尤其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飘飘然落下。
一路寻寻觅觅,进了公园,脚步便停留在门口的那几株樱花树上,爱花已成了我的习惯,那一朵朵粉嫩的花朵绽放着,不敢触碰,怕落了花瓣,哪怕轻轻地往她身边靠去,心里那满足的滋味儿油然而生。
我站在樱花树下,脸颊触碰到花瓣的瞬间,幸福极了,花瓣软软的,绵绵的,恨不得亲吻她。
蜿蜒小路,柳条儿越发细长,有人在河边捞小鱼,有人坐在椅子上唠嗑儿,有人站在樱花树中摆弄着各种造型,美极了,与花儿相比,我们自是显得黯然的,花儿是那么美,我们只不过是花丛中的一个小点,只是沾了她的光罢了。
地上的'蝴蝶兰开得正旺,黄的、紫的……多想趴在草坪上与她们呢喃细语,多想在这个多云的日子里就这么静静地躺着,听着她们的呢喃,寻思着。
春天终究是极美的,也终究是绚烂的,看过一树繁花,便解了心中万千愁绪。
时光待我不薄。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四
红轻点,莫匆见,血堪燃得千山间。血欲红,吾非见,清透若比血无颜。
她,矗立在山之巅,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给你一种苍劲的感觉。点点红梅如一瞬间喷洒的血珠,斑斑点点的落在枝干上,无力而又令人肃然起敬。此刻要是再来点雪,那便是最好不过的了。那情景似乎容易让人想到昭君出塞时凄凄苍苍的景象。与世间万物一比,似乎都显得俗了。
半月拢,伊如鹊,犹抱琵琶半遮面。问它绽,怕它谢,何时可得娇容颜?
枝头待绽的花蕾,如同月夜下摇曳的红烛,欢快的跳跃却难以捉摸。那从上到下的过度红,沉淀的如此清纯。纯的让人不敢触碰,生怕那浓郁的红被我给搅乱了。细细的凝望,你会发现她不只有“犹抱琵琶半面羞”的柔情,她还有“大江东去浪淘沙”的刚强,总而言之,仅凭几个华丽的词句是无法概括她的全部的。我认为,“铁汉柔情”这四字已是对她最好的概括了吧!
满面笑,如春风,笑里何见冬之痕。朝如红,夕如梦,醉回红衣千如重。
绽放的一株红梅,如梦般迷幻,又如现实般真实。在光下剔透的花瓣,没有一丁点儿杂质,就像一颗钻石般珍贵。她总是让人想到那个从天而降的红衣女子,衣袂翩翩,风吹起腰间的丝带,在空中划过一条条过眼如影的美。而此时的梅,用“醉红颜”这个词来形容也就一点儿也不为过了吧!
过眼烟云,浮光华影,千回百转,物境人迁,环顾四周,只留下一个最真实的她,一个最真实的我。
愿时间停止,我倚你身旁,漫天飞花,洗净我的尘俗,带来铅华。
这就是梅之魂!
瞧,那一树盛开的红梅!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五
今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正因为我读了一本感人的书——《盛世繁花》。我回想着《盛世繁花》中的那以句句催人泪下的语句,一遍遍地反问自己:“我能像《我要我的雕刻刀》中的章杰一样敢怒敢言吗?我不能。我能像《女门将》中的汪盈一样有不屈的精神吗?我不能。我能像《孤独的时候》中的姜生福一样帮助别人却不求任何回报吗?我也不能。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灾难,《满月照人间》中的伟伟就是在5岁那年失去了妈妈,可是灾难过后,往往会是好结果。
也许还会遇到一些挫折,可只要努力去克服,就一定能成功。
是《盛世繁花》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是《盛世繁花》让我养成了好习惯,是《盛世繁花》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六
今天,我在鲁泰路上发现一种很好看的一种树叶,因为那树叶是红色的,一开始我以为是枫叶,可是仔细一想我们这不可能有枫树的,我跑过去一看不是枫叶,而是红叶,一回家我就打开电脑查红叶的资料:红叶,学名黄栌,是观赏树木,主要看叶,为历代文人青睐,最早见于司马相如《上林赋》。红叶,全国各地都有,千佛山亦鼎鼎大名,然而尤以山南山北最盛。山北瀛芳园处,星罗棋布,万紫千红。卵形的叶,杂性的花,浓郁的香,甚是诱人,再加上丹枫、火炬、红叶李、红叶树,将其衬托得更加艳丽。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红叶很美啊?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七
在《繁花》中,为人称道的是语言,抛弃刻板叙事,文字先行,回归到传统的“话本体”的表达。这是一部以大量的人物对话与繁密的故事情节为主的长篇小说。“人生如花,书中大段关于花、树的叙事,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可说是“珠环翠绕”,光线、颜色、气味,在人世摇曳,加之盛开与枯萎的姿态,包括传统意义的繁华城市的细节,是花团锦簇的印象。”金宇澄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诠释书名“繁花”的寓意。
这是一部有关上海的地域小说的典范之作。《繁花》里有三个核心人物,阿宝、沪生和小毛。阿宝爷爷曾是大资本家,阿宝爸爸少爷出身参加革命做地下党,不过那个年代资本家和地下党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沪生家是军队干部,“wg”中受冲击;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个年代都是踏踏实实的底层,没有大起大落。他们从小是好朋友,小说由这三个人引出其他男男女女,当然还有时代与社会。故事从这三个男人懵懂的童年一直写到中年老境,时间跨度有半个世纪,从五、六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但不是连贯写下来,而是分成“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两条线索来讲。小说共三十一章,凡单数章节讲述“过去的故事”,凡双数章节讲述“现在的故事”,就这么均衡地交叉隔开。“现在”这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时间跨度,似乎是一个静止的时空;而“过去”这部分有着清晰的时光流逝,看着这三个少年日渐长大,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两条线索最后融到一起,是“过去”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现在”。
大上海的阿宝、沪生、小毛穿梭在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构成的巨大时空陷阱之间。他们在六十年代兴致勃勃地投身群众运动,一如九十年代忙着赚钱应酬。他们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卑微而热切地活着,身不由己,被种.种欲望和挫折所牵引。时代在变化,而他们被桎梏的心性从未得到过自由。说到底,是一颗颗年轻且热切的心,被时间的虚妄所埋葬。
书中男男女女在万丈红尘里,无法抗拒情欲的迷障,总是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于是,一步步走向宿命的轨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生活总是不吝于展现最残酷的真相,所有的真心都是情感的虚妄。
而面对这些虚妄,所有人物在作者笔下都选择了“不响”。在书的扉页上就写着:“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不响”似乎就成了这部看似没有主题的小说最好的引线,几十、几百个“不响”将两段时代中发生的一个又一个如珍珠般的故事串联起来。无论穿越如何热闹的生活,上海人的骨子里也是沉默的,这份内心的沉默同样维系着阿宝与沪生成年后的个人尊严。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八
当然,经历过风风雨的水花,从不埋怨老天爷对它们不公。它们很坚强,也很勇敢。这不是每一个花都能做到的,可是一片片水花做到了,那该有多痛苦,悲伤呢?对于一片水花来说,并不是这样的。它们会很开心,所做的选择。它们的选择是用坚强,去诠释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用双手推开一条春暖花开的道路。人生就是这样,只有学会坚强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坦然。人生之路漫长而艰辛,鲜花和荆棘同在,快乐与痛苦并存,所有的经历无不磨砺着我们的灵魂。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坚强,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去面对一切,这样我们才会收获风风雨雨过后的彩虹。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身处困境时,不要退缩,要以信念为基础,将失败化为动力,让希望之火点燃心中的热情,让生命之花重新开放起来。人生道路上,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如何正确去面对,是我们的必修课。让我们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九
寒假里,我看了一套书,书名叫《盛世繁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和《一路风景》、《岁月留香》是配套的。主编是徐德霞。打开这本《盛世繁花》,“花香”便扑鼻而来,如同采矿者找到了富矿,挖宝者找到了藏宝洞,那琳琅满目的精品力作,如同清洌的甘泉咕咕流入我干渴的心底。作者用真诚的心奉献给我们一份精美的厚礼。本书用童话、小说、散文、诗歌这几种文学形式,生动真诚地描写了各个时期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各个时期少年儿童独特的情怀,塑造了无数个生动鲜活的少年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刻有各个时代的深深的印迹,也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及人们的美好愿望。其中,潘仲龄的诗作《春天好象一本诗集》,以有限的诗行描写出了生机盎然的春天。
通过小草、绿叶、小溪、黄鹂、杜鹃、木耳、蘑菇、彩虹、花朵……写出春天是一首能唱、能飞、有景、有情、天真、浪漫的抒情诗集。“远来的春风在翻着它,翩飞的大雁在读着它”。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令人读罢无不神往自然、热爱自然。孙继忠的童话《一塌糊涂出版社》,写了“我”在一塌糊涂出版社里的所见所闻。有一些枯燥的旧书,每一页都是干巴巴的说教,像老和尚念的经文,连个插图也没有,经过一塌糊涂出版社的加工,变得一点也不枯燥了,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插图也漂亮着呢!一本又大又厚的书,放在“压缩机”里压缩后,压挤出许多字,都是“废话”,剩下的就都是“精华”了。进入《凶杀者与美女》这本书里,只见漆黑一团,黑烟滚滚,云雾迷漫,到处是血,到处是凄厉的喊叫声。
这类书,毒害了读者,一塌糊涂出版社便把它烧成了灰烬。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精优之作的向往,对枯燥、拖沓、凶杀及色情等不健康书籍的批判。《盛世繁花》中繁花似锦,还有很多字字珠玑的精品力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十
这几天读金宇澄的《繁花》,读了整整两天,说这部小说是的年度长篇,又是海派文学的标志。
读完最后一行,时近黄昏,心境也像窗外的天色一样黯然,还有几分难以把握的茫然。
《繁花》在叙事语言上的尝试确实令人心悦诚服。首先,小说用上海话来写,作者坦白出版时将稿子逐字逐句通了多遍,为了让北方人也能懂。沪语写作是骨子里的,真是写出了上海人的某种思维或者心理,不懂上海话的北方人也许能看懂,但不一定能体会其中之妙。其次,《繁花》通篇都是短句子,但是很耐读、有韵味;写法上只写人物如何说、如何做。作者说他感兴趣的是,“当下的小说形态,与旧文本之间的夹层,会是什么。”我想说的是那份黯然和茫然。
《繁花》里有三个核心人物,都是男的,阿宝、沪生和小毛。阿宝爷爷曾是大资本家,阿宝爸爸少爷出身参加革命做地下党,不过那个年代资本家和地下党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沪生家是军队干部,“wg”中受冲击;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个年代都是踏踏实实的底层,没有大起大落。这三个人从小是好朋友,小说由这三个男人牵连出众多的男人和女人,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当然还有时代与社会。小说对这三个男人从懵懂童年一直写到中年老境,故事的时间跨度有半个世纪,从五、六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后的当下,但不是连贯写下来,而是分成“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两条线索来讲。小说共三十一章,凡单数章节讲述“过去的故事”,凡双数章节讲述“现在的故事”,就这么均衡地交叉隔开。“现在”这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时间跨度,似乎是一个静止的时空;而“过去”这部分有着清晰的时光流逝,看着这三个少年日渐长大,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两条线索最后融到一起,是“过去”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现在”。小说读了过半,我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感觉:喜欢单数章节,不喜欢双数章节。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是一致的,是人。喜欢单数章里的人,包括他们的故事;不喜欢双数章里的人,当然也因为那些故事。
“过去的故事”包括阿婆带阿宝和蓓蒂回乡下老家、蓓蒂和阿婆化鱼遁世的故事;姝华爱书的故事;兰兰和大阿妹的马路游戏故事;小毛和银凤、小毛和春香的故事,等等。这里的女孩儿让人怜爱,这里的少年有情有义。这些故事的背景主要是wg,一个物质贫乏政治残酷的时代,但少男少女们自然有各自的方式,生命的根须从土层中汲取滋养,就算是一棵野草,也有属于它的露水与阳光。即使写到那些伤痛的场景,比如,阿宝家搬到曹阳新村后所用的公用茅厕、阿宝娘娘与离婚丈夫“急吼吼”办事把祖父的床榻弄坍了一个洞,那些伤痛把那个时代的记忆一点一点地复活了,线条与色彩都清晰可辨,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让你珍惜的感觉。但是,“现在的故事”好像是一个混沌又单调的世界,因为它总是类似的场景,那些没完没了的饭局。饭局上的男人们都是什么什么“总”,康总、陆总、徐总以及宝总,还有台湾人、韩国人、香港小开这样未以“总”冠名但实为“总”的;女人们则是如汪小姐、梅瑞、苏安、玲子、亭子间小阿嫂,风情万种兼具手段谋略。饭局上少不了的是酒和,男人和女人在一团酒气中将一个个演绎成活报剧。汪小姐最后怀了怪胎、梅瑞落入自己母亲与情人的陷阱而倾家荡产,她们的结局固然可哀,但未必让人同情,因为她们本也是处心积虑惯于玩弄别人的。所以,从那个有着鲜活记忆的“过去的故事”一步步迈入晦暗无聊的“现在的故事”,读到最后,心境是越来越沉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安忆写《长恨歌》、陈丹燕写“上海三部曲”,还可以再列上程乃珊、王小鹰、卫慧等一群女作家,开创了某种“上海书写”的格局,而且统领了近二十年之久。希望这格局有所突围,相信是很多人的期待。对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王安忆用上海女人的务实与韧性来解读,陈丹燕从欧洲文化和殖民历史来破译,她们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阐释。但王安忆和陈丹燕那“革命后代”的“外来户”出身总使得她们看取城市的眼光与这座城市里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市民阶层有所疏离,从这个角度来说,金宇澄的《繁花》正弥补了这层缺失。《繁花》里市中心的石库门弄堂场景和郊区新村的工房模式写得繁复多彩又扎实有力(手绘地图更增添了趣味)。阿宝、沪生和小毛三个人里最寄深情的是小毛,从小毛为申师太排队领票,到小毛跟师傅学拳,再到小毛与银凤、春香的情缘,直到小毛又凄凉又自得的晚景,读小毛一生里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就像走进一个菜市场,青青的绿叶菜还带着泥巴和露水,鱼盆扑溅的水花泛着腥气,杀鸡宰鸭热气腾腾。这份市井声浪不正是对“上海书写”格局之突围的期待吗?且慢,读到后来,我越来越被一种泔水桶的气味所包围。这么说吧,我的阅读感觉是,那些“过去的故事”散发着各种食材本身新鲜的气味,菠菜的甜、小白菜的爽、豌豆苗的香还有芥菜的鲜,个个不同,是愉悦的;但“现在的故事”散发出的是泔水桶的味道,不能说不浓烈可难闻,桶里的东西也不少可混杂后散发出来的是同一种气味。
人们批评,女性化的“上海书写”过于精致优雅,丝绸的手感,钻石的光亮,还有飘忽而过的香水味道。批评得有理。但是,我们要找的是泔水桶吗?哪些新鲜食材去哪里了?为什么它们没有变成美味菜肴?茫然。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十一
这几天读金宇澄的《繁花》,读了整整两天,说这部小说是2013的年度长篇,又是海派文学的标志。
读完最后一行,时近黄昏,心境也像窗外的天色一样黯然,还有几分难以把握的茫然。
《繁花》在叙事语言上的尝试确实令人心悦诚服。首先,小说用上海话来写,作者坦白出版时将稿子逐字逐句通了多遍,为了让北方人也能懂。沪语写作是骨子里的,真是写出了上海人的某种思维或者心理,不懂上海话的北方人也许能看懂,但不一定能体会其中之妙。其次,《繁花》通篇都是短句子,但是很耐读、有韵味;写法上只写人物如何说、如何做。作者说他感兴趣的是,“当下的小说形态,与旧文本之间的夹层,会是什么。”我想说的是那份黯然和茫然。
《繁花》里有三个核心人物,都是男的,阿宝、沪生和小毛。阿宝爷爷曾是大资本家,阿宝爸爸少爷出身参加革命做地下党,不过那个年代资本家和地下党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沪生家是军队干部,“文革”中受冲击;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个年代都是踏踏实实的底层,没有大起大落。这三个人从小是好朋友,小说由这三个男人牵连出众多的男人和女人,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当然还有时代与社会。小说对这三个男人从懵懂童年一直写到中年老境,故事的时间跨度有半个世纪,从五、六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后的当下,但不是连贯写下来,而是分成“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两条线索来讲。小说共三十一章,凡单数章节讲述“过去的故事”,凡双数章节讲述“现在的故事”,就这么均衡地交叉隔开。“现在”这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时间跨度,似乎是一个静止的时空;而“过去”这部分有着清晰的时光流逝,看着这三个少年日渐长大,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两条线索最后融到一起,是“过去”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现在”。小说读了过半,我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感觉:喜欢单数章节,不喜欢双数章节。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是一致的,是人。喜欢单数章里的人,包括他们的故事;不喜欢双数章里的人,当然也因为那些故事。“过去的故事”包括阿婆带阿宝和蓓蒂回乡下老家、蓓蒂和阿婆化鱼遁世的故事;姝华爱书的故事;兰兰和大阿妹的马路游戏故事;小毛和银凤、小毛和春香的故事,等等。这里的女孩儿让人怜爱,这里的少年有情有义。这些故事的背景主要是文革,一个物质贫乏政治残酷的时代,但少男少女们自然有各自的方式,生命的根须从土层中汲取滋养,就算是一棵野草,也有属于它的露水与阳光。即使写到那些伤痛的场景,比如,阿宝家搬到曹阳新村后所用的公用茅厕、阿宝孃孃与离婚丈夫“急吼吼”办事把祖父的床榻弄坍了一个洞,那些伤痛把那个时代的记忆一点一点地复活了,线条与色彩都清晰可辨,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让你珍惜的感觉。但是,“现在的故事”好像是一个混沌又单调的世界,因为它总是类似的场景,那些没完没了的饭局。饭局上的男人们都是什么什么“总”,康总、陆总、徐总以及宝总,还有台湾人、韩国人、香港小开这样未以“总”冠名但实为“总”的;女人们则是如汪小姐、梅瑞、苏安、玲子、亭子间小阿嫂,风情万种兼具手段谋略。饭局上少不了的是酒和黄段子,男人和女人在一团酒气中将一个个黄段子演绎成活报剧。汪小姐最后怀了怪胎、梅瑞落入自己母亲与情人的陷阱而倾家荡产,她们的结局固然可哀,但未必让人同情,因为她们本也是处心积虑惯于玩弄别人的。所以,从那个有着鲜活记忆的“过去的故事”一步步迈入晦暗无聊的“现在的故事”,读到最后,心境是越来越沉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安忆写《长恨歌》、陈丹燕写“上海三部曲”,还可以再列上程乃珊、王小鹰、卫慧等一群女作家,开创了某种“上海书写”的格局,而且统领了近二十年之久。希望这格局有所突围,相信是很多人的期待。对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王安忆用上海女人的务实与韧性来解读,陈丹燕从欧洲文化和殖民历史来破译,她们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阐释。但王安忆和陈丹燕那“革命后代”的“外来户”出身总使得她们看取城市的眼光与这座城市里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市民阶层有所疏离,从这个角度来说,金宇澄的《繁花》正弥补了这层缺失。《繁花》里市中心的石库门弄堂场景和郊区新村的工房模式写得繁复多彩又扎实有力(手绘地图更增添了趣味)。阿宝、沪生和小毛三个人里最寄深情的是小毛,从小毛为申师太排队领票,到小毛跟师傅学拳,再到小毛与银凤、春香的情缘,直到小毛又凄凉又自得的晚景,读小毛一生里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就像走进一个菜市场,青青的绿叶菜还带着泥巴和露水,鱼盆扑溅的水花泛着腥气,杀鸡宰鸭热气腾腾。这份市井声浪不正是对“上海书写”格局之突围的期待吗?且慢,读到后来,我越来越被一种泔水桶的气味所包围。这么说吧,我的阅读感觉是,那些“过去的故事”散发着各种食材本身新鲜的气味,菠菜的甜、小白菜的爽、豌豆苗的香还有芥菜的鲜,个个不同,是愉悦的;但“现在的故事”散发出的是泔水桶的味道,不能说不浓烈可难闻,桶里的东西也不少可混杂后散发出来的是同一种气味。
人们批评,女性化的“上海书写”过于精致优雅,丝绸的手感,钻石的光亮,还有飘忽而过的香水味道。批评得有理。但是,我们要找的是泔水桶吗?哪些新鲜食材去哪里了?为什么它们没有变成美味菜肴?茫然。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十二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眼睛一跳。前一阵子看金瓶梅,因为难读,还读了好几本周边,浅近的是吴闲云白话讲故事梗概的,稍微深一点的格非,田晓菲,侯文咏,还有豆瓣的长文侃侃金瓶梅。无一例外,都在讲金瓶梅表面上热闹非常,官场和床上(都不用说“情场”两个字),内里都是大悲哀,大慈悲。完全就是这句,讲得有荤有素,其实是悲的。“其实是悲的”的故事太多,能把荤素都讲到位的,大概金瓶梅要算第一个了。
讲荤素的虽然是小毛,不难见繁花整书贯彻的也是这个中心思想。
刚好最近看了《一句顶一万句》,觉得和《繁花》有些地方有点像的。
比如整体给人一种“没有空镜头”的感觉。前者几乎每句主语都是人,句子相对也是短,一句赶着一句推进故事。后者通篇都像是人在用吴语跟你细细碎碎地说,人说话么,就少有19世纪小说里面对景致的详细刻画,仿佛电影里空镜头让你慢慢慢慢地沉浸进去。不过《繁花》到底是精巧很多,比如蓓蒂和阿宝谈邮票,姝华和小毛谈诗歌,蓓蒂和阿婆变鱼,小毛感受银凤的热气,汪小姐和徐总下午醒来看天井里面唱评弹,阿宝和李李的欢好,陶陶看小琴,都是一些,虽然人是主角,但抒情得像是空镜头。有些,荤虽然是荤的,湿嗒嗒粘腻腻的男女之情,也有一丝幽情的味道。
再比如人物故事都细细碎碎。《一句顶一万句》其实是有主角的,但是讲故事的时候,一句提到了某人,便洋洋洒洒荡开去讲一篇故事。开篇很久,都不晓得到底谁是主角。《繁花》的主角本身就多,好些配角的戏份也相当多,像陶陶,就不知道算不算主角。像小毛,后半段迟迟不出现,还以为他不算主角了。
当然这两部小说,不像的地方更多。不谈了。
讲繁花一定要讲方言写作。繁花也算不上真的方言写作了,方言写作的《海上花列传》,我已经是完全读不懂,只好读读张爱玲的翻译版,繁花基本读起来没什么困难。但很多表达,却让人会心一笑,因为上海人真的就会是这种腔调,有趣得很。
说到海上花,和繁花也有些地方有点像的。
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也少。像有人嫌繁花没有塑造出人物,通篇“不响”肯定是会造成障碍的。现代大部分小说塑造人物都太卖力,大量心理细节铺排,读者才觉得这个人物丰满了立体了。繁花这方面就差很多,很多人都寥寥几笔。但我觉得主要人物不是已经很丰满了吗,像小毛,小时候的青涩少年感,和后来妇女之友的形象交叠,多少一言难尽。像阿宝,小时候和爷爷在一起的样子和爸爸在一起的样子,和蓓蒂谈邮票,和雪芝分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后来八面玲珑的宝总,为什么这种就不能当作是“不写之写”。红楼梦多少篇幅,洋洋洒洒四百多人物,大家都觉得生动鲜活,我觉得啊,无他,唯眼熟尔。因为这么多年红学,讲得太多了,把曹公说了一半的话,已经脑补了几万种潜台词。你要是拿出读红楼的架势来都繁花,也会觉得人物写得好了,而且不依赖于心理描摹,就写动作台词和不响,就已经有了。
比如话说一半。我觉得金瓶梅难读,就是话说一半太多了,又不像红楼梦整天电视在播分析,可以找的参考书太少,资质愚钝就是读不来。张爱玲翻译的《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也是话说一半太多,人物的上风下风都不交代清楚,动机也模模糊糊,一半要靠猜,但是年代久远了,心思也不如古人细腻了,猜得实在辛苦。相比而言,《繁花》时代近一些倒好猜一些,此人不响,该是赞同还是反对,是嫉妒还是鄙视,自己觉得还能猜差不多。还有很多地方写人讲话,话说一半直接就打了句号,当然对话者要追问,但很多时候,不说也是说,你想一想为什么不说下去了,也就不必说了。还有些大事,像梅瑞登高跌重,也是举重若轻地讲讲,只说一半。
写大故事,大潮流,不是不可以。但市面上这种书也不缺。有一些只讲讲大潮流里面裹挟的男男女女的小故事,也满好。只剩琐碎也不要紧的,有心的,还是能感受到里面的悲。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十三
该书以60年代和80年代两条时间为线索,以沪生、阿宝、小毛三个男人为主要人物,讲述一段特有的上海市井生活,混乱而昏暗。三个男人就像树干,枝杈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女人花。超凡脱俗如莲花;雍容高贵如牡丹;温文尔雅如兰花;暗香浮动如梅花;千娇百媚如玫瑰;热情奔放如葵花;暗香浮动如梅花;柔弱楚楚如菟丝;命浅福薄如牵牛。有书评说书里的女人个个都像是吃了春药,其实那是每朵花都努力盛开的样子,极致地想要彰显自己的美。无奈,凋零是花朵的宿命,繁花似锦终凋落,坠入红尘碾成泥。
前阵子杨丽萍因不生孩子被攻击其失败的人生;最近热播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中,92斤的金沙带着称吃饭,被称为自律;ck内衣启用大码、黑人、变性模特,遭非议。女人太难了吧,不生孩子不行,不结婚不行,胖了不行,黑了不行,聪明了不行,笨了也不行。成功的女人要么是白瘦幼,要么是家庭美满的女强人。谁给的标准,又是谁在把它变成铁律,在不危害到社会和别人利益的情况下,女人爱怎样就怎样,就让上帝不响......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十四
我是北方官话区的人,作者的吴语写作确实有些地方看不懂。但这个方式不应该是作者被批判的理由(上有人因为吴语写作给低分),运用到吴语的地方其实也不多,百度上也可以搜索到。十三点代表傻,汏浴意为洗澡沐浴,湍煞哉意为投河死了,小开则指不务正业的啃老年轻人。
读完全书后对一句话印象深刻,就是——宝总不结婚,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女孩。书中人说这个女孩是雪芝,我觉得是蓓蒂。那么沪生不离婚又是因为什么呢?或许是作为律师见惯了分合,一段有名无实的关系让他觉得心安吧。
作者分了两个时间段交错叙述,一个细节就是写六七十年代的那部分,每一章的小标题是繁体字,写到改革开放后每一章的小标题就变成了简体字。金宇澄是52年生的人,文革发生时他正和阿宝、沪生、小毛这些人差不多大的年纪,想必体会还是挺深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夫妻因为成分不同被强制离婚,两人见面是在电话里说暗号,而且不能是一样的暗号。买奶粉代表去儿童广场,鸽子代表和平公园,送外公代表外滩。现代人的笑谈,是当时人的辛酸。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书中人物错综复杂的感情线了,那些琐碎的言情家常,读起来就像在听市井八卦一样。沪生的女友有姝华、兰兰、梅瑞、白萍;阿宝的女友有蓓蒂(被马头拐走了,单向暗恋)、小珍、雪芝、李李;小毛的女友有银凤、春香、招娣、汪小姐;陶陶的女友有芳妹、潘静、小琴。不难发现,书中男女的命运多是悲剧性的。汪小姐和宏庆一心想要孩子,最终要成了徐总的孩子,还有可以是个连体婴儿或单体双头婴儿。陶陶和芳妹离婚后以为可以和小琴长厢厮守,喜悦因小琴意外坠楼戛然而止,陶陶在翻阅小琴日记本的时候发现原来小琴一直在玩弄自己。
嫁给了一个朝鲜男人,生了三个孩子,和沪生再次重逢时身上都是臭的。兰兰高高兴兴结婚去了,还邀请沪生和阿宝参加婚礼。梅瑞斥责沪生脚踏两只船,以自己倾心阿宝为由,和沪生告别。白萍去德国留学,后去澳洲,和一个菲律宾华裔结婚并且由了孩子,沪生不肯离婚。蓓蒂被抄家后和阿婆出走,迟迟没有回来。小珍和5室阿姨的事体暴露,导致阿宝和小珍很少见面。雪芝一家除了她母亲,其余人都反对阿宝和雪芝的恋情。李李最后落发出家,说阿宝是她最好的朋友。银凤和被隔壁老头威胁,与小毛断绝关系,搬出了理发店。春香和小毛结婚,不久后死于难产。招娣似乎是银凤2.0,可又终究不及银凤在小毛心中的地位。汪小姐为了给孩子上户口而丈夫不丢工作,就和小毛假结婚。
一场场的风花雪月过后,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小毛因病去世,沪生守着名存实亡的婚姻,阿宝还是独身一人。玲子的饭店里,葛老板已经入土了,新人加代子、辛西亚入住。繁花会凋零,繁花会继续开。然后呢?看花的人已老,种花的人已死。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十五
在《繁花》中,为人称道的是语言,抛弃刻板叙事,文字先行,回归到传统的“话本体”的表达。这是一部以大量的人物对话与繁密的故事情节为主的长篇小说。“人生如花,书中大段关于花、树的叙事,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可说是“珠环翠绕”,光线、颜色、气味,在人世摇曳,加之盛开与枯萎的姿态,包括传统意义的繁华城市的细节,是花团锦簇的印象。”金宇澄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诠释书名“繁花”的寓意。
这是一部有关上海的地域小说的典范之作。《繁花》里有三个核心人物,阿宝、沪生和小毛。阿宝爷爷曾是大资本家,阿宝爸爸少爷出身参加革命做地下党,不过那个年代资本家和地下党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沪生家是军队干部,“wg”中受冲击;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个年代都是踏踏实实的底层,没有大起大落。他们从小是好朋友,小说由这三个人引出其他男男女女,当然还有时代与社会。故事从这三个男人懵懂的童年一直写到中年老境,时间跨度有半个世纪,从五、六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但不是连贯写下来,而是分成“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两条线索来讲。小说共三十一章,凡单数章节讲述“过去的故事”,凡双数章节讲述“现在的故事”,就这么均衡地交叉隔开。“现在”这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时间跨度,似乎是一个静止的时空;而“过去”这部分有着清晰的时光流逝,看着这三个少年日渐长大,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两条线索最后融到一起,是“过去”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现在”。
大上海的阿宝、沪生、小毛穿梭在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构成的巨大时空陷阱之间。他们在六十年代兴致勃勃地投身群众运动,一如九十年代忙着赚钱应酬。他们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卑微而热切地活着,身不由己,被种种欲望和挫折所牵引。时代在变化,而他们被桎梏的心性从未得到过自由。说到底,是一颗颗年轻且热切的心,被时间的虚妄所埋葬。
书中男男女女在万丈红尘里,无法抗拒情欲的迷障,总是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于是,一步步走向宿命的轨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生活总是不吝于展现最残酷的真相,所有的真心都是情感的虚妄。
而面对这些虚妄,所有人物在作者笔下都选择了“不响”。在书的扉页上就写着:“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不响”似乎就成了这部看似没有主题的小说最好的引线,几十、几百个“不响”将两段时代中发生的一个又一个如珍珠般的故事串联起来。无论穿越如何热闹的生活,上海人的骨子里也是沉默的,这份内心的沉默同样维系着阿宝与沪生成年后的个人尊严。
“繁花落尽尽是虚妄”,而沉默、“不响”,是作者笔下的上海。
人,或可老,或可死,但未来路,未来人,未来事,却是求不得,看不到,定不了,除了我们终将如繁花归于尘土,谁知那花花世界,我们又是谁的过客,谁的煞星,谁的救赎。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十六
想说的几点:
1.王家卫买下拍电影是很贴切的,在对话中推进情节,在氛围里释放想象,他的镜头语言将会在这本书中如鱼得水。
2.克制、白描的笔法很宝贵,也很考验笔力,着力于一件衣服,一盘菜,一个环境的细节描写,而人物的内心活动几乎不着一笔,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读者的视角一直游移在角色之外,只能猜测、推敲、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成功之处在于给回味和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失败之处在于读者始终无法与故事融入,一部让人感到疏离的小说考验读者的耐性,对于大部头小说而言,这样实在是冒险。
3.小说人物缺少内心世界的塑造,让所有的角色仿佛都是不响的纸片人,与小说的整体氛围一致,颓废模糊荒芜,男人调笑玩弄女人,女人算计男人,这么长这么厚的书,这个主题一直贯穿始终实在是没用意思。
4.上海男女的这些故事,个人认为一本中短篇足以,实在是不适宜写长篇,写多了显琐碎拉杂啰嗦,如果要看,看张爱玲一人足以。5.讲人间情欲悲喜剧,看金瓶梅一篇足以。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十七
故事的结尾趋于平淡,主要交代人物结局,但中间几次非常精彩。
其中一处是阿宝、沪生、苏州范总和陶陶四人,半夜从招待所溜出,七拐八绕来到一门楼,曰:“沧浪亭”。
于是“四人说说讲讲,发一阵呆,也就坦然。月轮残淡,天越来越明,鸟鸣啁啁然,逐渐响亮,终于大作。半夜出发,无依无靠,四个荒唐子,三更流浪天,现在南依古园,古树,缄默坐眺,姑苏朦胧房舍,苏州美术馆几根罗马立柱,渐次清晰起来,温风如酒,波纹如绫,一流清水之上,有人来钓鱼,有人来锻炼。三两小贩,运来菜筐,浸于水中,湿淋淋拎起。大家游目四瞩,眼前忽然间,已经云灿霞铺。阿宝说,眼看沧浪亭,一点一点亮起来,此生难得。”
真是美极!虽说是地域小说,又是拿方言写作,但这个故事大概并不想面面俱到,刻画上海众生相,而是等于理解几个个体人生的浮尘与变迁。所以书中无数次出现一声叹息——“哪能办”,是啊,普通人的生活最常问也就是“哪能办”。
最最重要的,是言语。文中及封底的穆旦诗明明白白讲清作者的意图。我透过言语、对话、地点名字、器物名称,所有由文字组成的部分,看到鲜活上海与几位上海人。
那一树繁花读后感篇十八
不知道怎么说了,最初是因为剧版《繁花》的消息出来,所以对这书生了兴趣。其实很早以前对这类老上海题材就已经有点疲倦了,张爱玲的老上海,王安忆的老上海,这次又多了金宇澄的老上海,来回来去,总也是那个样子。
我也说不上什么感觉,大抵就是一件玄青底的绸面旗袍,上面晕染了各种颜色,穿的人肤色很白,雪团子一样的白,摸不到,却能知道触碰起来应该是很软的,特别软,而里面,全都是烂的。
书算是挺厚的,但像是刻意写这么长,让读者读完生出看时移世异的苍凉感。全书出场人物太多,拔高了阅读门槛,尤其是双线叙事,每条线的人都多,我这种本来就记不住名字人被劝退了无数回。
而且可能我确实不好这口吧,感觉全书下三路的情节描写也太多了。无论是有固定伴侣的,还是没有固定伴侣的,天天能见着的夫妻,还是两地分居的,全部都是欲求不满,到处寻花问柳沾花惹草,最后再惹上身各种乱摊子。给人感觉,无论环境际遇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物生活的核心都是肉欲那点破事,而且欲望还特别强,其实挺没必要的。
不过作者的一部分目的应该还是达到了吧,起码看到结尾的时候,我特别想念蓓蒂,以至于又翻到开头,把他们的出场又重温了一遍。还是小时候好啊,后面这些人,都是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