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大全(15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的编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互动和合作学习。运用不同类型的教案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
陶潜,时代------,又名-----,字------,世称-----------,号-----------。
二、课下注释(划线字释义)。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5、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6、三径就荒。
7、引壶觞以自酌。
8、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9、感吾生之行休。
10、帝乡不可期。
11、怀良辰以孤往。
1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13、聊乘化以归尽。
三、词类活用(标出活用类别并释义)。
1、携幼入室。
2、眄庭柯以怡颜。
3、园日涉以成趣。
4、时矫首而遐观。
5、请息交以绝游。
6、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7、或棹孤舟。
8、善万物之得时。
四、通假字(写出本字)。
1、景翳翳以将入。
五、古今异义(划线字释义)。
1、问征夫以前路。
2、策扶老以流憩。
3、抚孤松而盘桓。
4、悦亲戚之情话。
5、既窈窕以寻壑。
6、曷不委心任去留。
六、句式(标出句式类别并翻译)。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问征夫以前路。
3、复驾言兮焉求。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七、翻译。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5、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二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课堂探究阶段:
探究艺术特色: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巧用动词抒怀。(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2、学生二:写景状物抒情。(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总离不开写景。在文中,有的是将主观的意蕴注入客观的'物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融合的高妙拔俗的意境。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物象结合起来,景物描写的过程,也就是诗人心情自我表白的过程。“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这句中,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
当然,在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3、学生三:直抒胸臆咏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_既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4、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文章中,尽管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发生,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2、学生二:文中句式对仗工整,(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3、学生三:作者在文中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二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诗人却信手拈来,“不见有斧凿痕”。而“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却毫无用典之痕。
4、学生四: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一句里,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以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之情,颇见造语之工。(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5、教师归纳小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陶渊明是一位“一生儿爱好天然”的人,在语言上尤其如此。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全无雕琢刻划,但读来颇觉质而实腴、淡而有味,极炼而似不炼,自然中见出工致。当然,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
对陶渊明的归隐,同学们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持赞同意见的同学的探究:
对作者的归隐的选择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一层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和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直率、自然、自由。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矫揉造作地高谈玄理更有意义。
学生一: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从诗人的思想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从诗人的成就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持否定意见的的同学的几种探究观点:
学生一,陶渊明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的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再说他也并非完全怀才不遇。(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陶渊明是一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试图把自己隐藏在山水、美酒、诗文之间的人。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大加赞扬的时候,我们应认识到这是陶渊明在社会交往中蔑视社会规则,甚至是狂傲的表现。(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教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赞扬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与黑暗的世俗的决裂,而否定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归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孤傲、清高的表现。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体现了同学们较强的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很强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收获。
拓展探究阶段:
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板书设计:
巧用动词抒怀。
抒情手法写景状物抒情。
艺术特色直抒胸臆咏叹。
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平淡自然工致的语言风格句式对仗工整。
无用典和化用之痕。
叠词。
七、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是一个事实,文言文教学中无人,学了六年(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除了积累一定的字词、语法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积淀在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营养?这是否是对课标标榜的目标的极大讽刺?所以,文言文教学目的应着重在于立人,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中成长,在精神上站起来,特别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触摸历史”,是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是与古人“会意”、“会心”。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同时设置了探究性的话题,引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本设计有如下几个特色:
(1)有的放矢,突出预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设计大胆把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放到课后让学生独立掌握,这样,不但让学生对课文能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质疑、自己释疑的能力。
(2)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主动权。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3)以道驭文,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静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从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意志、能力、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本教学设计通过“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这一探究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一起讨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行为和道德,通过探究,让他们找到人物形象中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地方,让他们明白人生和生命的价值。
八、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底气,以鲜明的执教风格为灵动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圣洁、隐逸,融儒、道思想为一体的隐士悠游图。精心的设计,独到的触觉,飘逸的教风和“立人”的思想,使这篇教学设计卓尔不凡。
1、真正体现以生为本。“设计”透彻理解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在确定探究课题的时候,教师不是把事先设计好的题目塞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进入文本,共同确定探究课题。这样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放”而不“任”,应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原则。
2、追本溯源,全方位解读文本。作者把诗人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经纬度上,全方位解读诗人及其作品。于诗人,既塑造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阿形象,又公正评议其超然物外的归隐之心;于作品,既有对其艺术特色的鉴赏与探究,又有对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的探求与思索。
3、以文立人。作者的浓郁的抒情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飘逸的田园世界里。在这样一个“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童话世界里,作者任由学生像蜜蜂一样雀跃尽情地吮吸艺术的奇葩。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作者的精心设计: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领略了田园风光之美,又让学生在陶冶中体会了诗人似拙实朴,似朴实洁,似洁实逸的隐士风情。作者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在学生心里树立起一座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丰碑。
但本设计也似有一点遗憾:在探究和评价诗人归隐选择的问题上,教师也应给出一个答案,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以突出教师的“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是,无论如何,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陶氏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己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也许陶渊明之“胸次”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更多的引导价值吧。
1.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学习: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探究学习:“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探究学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4.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话中包含的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课文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以详尽解答,可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探究学习: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你看:“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5.文中出现了18个“以”字,各是什么用法?还有若干疑问词,可以顺势加以拓展总结。
探究学习:这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见的疑问词还有“何”(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盍”(或“阉”“盖”,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宁”(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恶”(或者“乌”,如:“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等。
6.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应该是“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证前人对此问题的争论,理解不同见解。
(2)可以想像作者当时所处情境,推知创作的深层心理和过程。同时可以进一步寻求佐证,如张衡的《归田赋》。
(3)指向:陶渊明此文应该是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时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读书目:
(1)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他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2)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3)当然,寻求现象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采用新的视角,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参读书目:
(1)《陈寅恪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蔡阿聪《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四
学习目标1、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等重点字词的意义。
2、文言特殊句式。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学习难点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一课时。
知识链接。
作家与作品。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至今还广为传颂的名句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注译】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弯腰。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译】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解读】该句后来流传演化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都讥刺为“奇文共赏”。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注译】“羁鸟”,被关在笼里的鸟。“池鱼”,被养在池水中的鱼。
【解读】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注译】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蚩尤起兵复仇被黄帝削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刑天吞不下这口气,他一人手执利斧,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也不是好惹的,他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立起身来,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
【解读】该句赞扬刑天的勇猛,表现出陶渊明隐士性格的另一个方面——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即对当时现实的极为不满。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五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六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辞的体裁常识;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背诵全文;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情景关系,探究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重要词句。
通过理解情与景的关系来把握陶渊明归隐的'思想感情。
一、对话作者。
1、导入:有人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文只写田园可乐,不露外迹,极有含蓄,真有道之言。”清代学者吴梯也赞赏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他们都对《归去来兮辞》的景物描写和其中蕴涵的情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确实,“一切景语皆情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美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陶渊明的自然世界,去体悟他对田园的喜爱和他的归隐情怀。
2、回顾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对话文体。
1、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的韵律和散文的抒情。
2、辞赋: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3、播放多媒体朗读,感悟文体特点。
4、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
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5、自由朗读感悟。
6、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三、对话文本。
1、研读序文。
齐读序文。
小组合作互译序文,并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提出疑难问题,其他小组的同学答疑,教师点评并补充。
归纳序文内容:序文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
思考: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2、研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
小组讨论归纳第一段内容:归隐之因、归途之乐。
3、研读二、三段。
自由读第二、三段,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
小组讨论归纳第二、三段的内容:抵家之乐、居家之乐、田园之乐、出游之乐。
4、研读第四段。
自由读第四段,小组探究互译,针对难点字词句随机提问。
归纳本段内容:乐天安命。
5、全文小结:《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四、对话生生。
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归家图、居家图、田园图。
2、任务分配:
第一幅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第一组)。
如果你是一个导演,要根据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会关注哪几个场景?为什么?(第二、三组)。
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第三幅图景(第三、四段),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四组)。
3、归家图探究要点。
问题:这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图景:远离官场、如释重负;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情感:辞官后的轻松,归家的急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技巧:寓情于景。
4、居家图探究要点。
示范:我会选择“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和“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样的场景。因为这个场景描绘出了一个和乐温馨,其乐融融的共享天伦的画面;它不仅写了家人迎接主人的热情,主仆同心,长幼一致的和谐家居生活,尤有情味的是“有酒盈樽”,虽只字是谁准备的酒,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妻子看似没出场,但她比谁都盛情,满满的酒杯里盛着的不仅有美酒,更有妻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
每个小组选择两句诗探究并行诸文字,小组长汇报。
师生一起小结。
图景:主仆俱迎,妻子皆乐;时而倚窗,时而流憩,白云出岫,飞鸟归林。
情感:居家享天伦,游园觉自由。
技巧: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5、田园图探究要点。
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这幅图景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分小组讨论后用文字将讨论结果表达出来,小组长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
图景: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和出游的田园。
感情:悠游自在、恬淡安乐。
技巧: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五、对话师生。
明确:小序中“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也,可见归隐后的生活并不如文章中写的那么美好。
诗词补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
诗人归隐后躬耕田园,劳作不可谓不辛苦,生活不可闻不艰难。披星戴月,却时常忍饥挨饿,可见生活并不如所写那么美好。
前人评价: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r”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题目“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归去吧!全篇都在在呼唤“归去来兮”可以看出是虚写,是想象之景。
小结:人未归,情先有,诗人有意将田园生活美化,诗意化,更能凸显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的喜爱之情。
2、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集中表现作者回归田园之“乐”,有人认为其“乐中有悲”,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知识积累,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依据文本: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生活困苦、人生短暂。
乐中有悲:生活贫苦之悲,人生短暂之悲,济世不得之悲,理想破灭之悲。
补充材料:“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陶渊明直到29岁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还要苟合取容,身心交病。隐居乡村、贫贱终身,是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独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挣扎,更是一种悲号!这是理想破灭、济世不得之悲。
观点一:积极:忠于自己内心;真诚直率;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是经历过风雨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消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现实的逃避;谋事在人;胆小懦弱。
补充:寻找依据。“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
《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庄子》: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老师观点:我认为“乐天安命”是积极的。这句话典出《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普遍而不流于常态,乐观地对待自然变化而知道命运规律,所以能没有忧愁苦闷。陶渊明在诗篇中直率地表达“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可以看出作者真心享受田园生活;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能看出作者虽然辛苦劳作于田间,但内心是愉悦快乐的。所以我认为,作者只有投身自然才可以享受到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是他历经人生曲折之后最真实的快乐,也是最本真的达观,不只是表层的快乐,还有深层理性的达观。
4、师生共同总结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悲、苦、达观。
六、对话生活。
1、对于陶渊明,人们对他有不同评价,有人赞赏他的高洁傲岸,“出淤泥而不染”;有人批评他孤芳自赏,逃避现实,你怎么看待?请结合本文阐释理由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加以说明。
2、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七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三、研习课文。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四、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五、布置作业。
(一)作文训练。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八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于时**未静。
今义: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古义: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今义:搀扶老人古义:____________。
3.悦亲戚之情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古义:____________。
4.问征夫以前路今义:出征的人古义:____________。
5.既窈窕以寻壑。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引。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而不发()。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将。
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信将疑()。
出郭相扶将()。
将功赎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绝。
请息交以绝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不相干()。
4.辞。
辞不赴命()。
停数日,辞去()。
动以朝廷为辞()。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乐琴书以消忧()。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眄庭柯以怡颜()。
5.悦亲戚之情话()。
6.乐琴书以消忧()。
7.倚南窗以寄傲()。
8.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乐夫天命复奚疑!()。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6.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参考答案。
一、“衡”通“横”。
二、1.战乱;2.拐杖;3.知心话;4.行人;5.深远曲折的样子。
三、1.端起/开弓、拉弓/举起;2.将要/且,又/扶、持/拿,用/将领;3.断绝/横渡/全然、绝对;4.古代的一种文体/辞谢/告别/借口。
四、1.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2.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3.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4.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5.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8.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羡慕。
五、1.宾语前置句既然世俗与我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2.宾语前置句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3.宾语前置句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4.状语后置句农人们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5.被动句既然自认为内心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呢?
6.“门”前省略介词“于”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们守候在家门口。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九
1.熟读课文。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解题。
1.作者简介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2.辞赋(幻灯片)。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三.朗读课文。
1.放录音(听朗读的同时提醒学生结合画面加深理解)。
2.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放录音,学生跟读。
四.研习课文。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所记叙的归途和归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状。
1.男生读第一自然段。
a.朗读指导: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
b.思考:
a.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用原文词句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首诗(幻灯片)(学生齐声朗读)陶渊明曾有这样两句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2.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逸士节操的象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重读。
思考:归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门心情如何?归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词句作答。明确:“恨”――迫不及待,归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安娱,怡然自乐,“盘桓”――流连忘返)。
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观树赏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飞鸟还,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在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学生齐声背诵)(幻灯片)此诗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3.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之乐;后又写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接着作者出游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为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怀,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他的理想怎么样。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他所描写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证明,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当然这里边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以及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简单肤浅的冠以消极之名。)。
五.胡适曾有这样一首写陶渊明的诗。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六.品读课文。
1.指导背诵技巧:学生根据背诵提纲自由诵读。
2.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清新淡雅的轻音乐中齐声美读课文。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的形象。
配音范读。
(多媒体展示《归去来兮辞》全文,音乐响起,教师伴随音乐朗读《归去来兮辞》全文)。
(朗读结束,教师并未停止音乐播放,而是让学生继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重难点鉴赏。
教师:读完全文我们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那时什么?
教师:那诗人要“归”哪里去?
学生:乡间(家乡)。
教师:陶渊明当时在哪里?
学生:彭泽,在彭泽县做县令。
学生: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就二三自然段提出疑问,我们在共同解疑中理解课文,鉴赏课文。
写生2:我认为这里的“前路”是指回家的路。与后文的恨天还未亮相照应,表现了作者急于回家的心情。
学生:这里写的是在船上的情景。
学生1:我认为这里表现的是作者超脱的形象。
学生1:展现了陶渊明的归心似箭。
学生2:“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句中陶渊明为什么会有童仆呢?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解一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家境贫寒,为谋生曾经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后在彭泽县令任上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从此就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写于他辞官之初。)通过注解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会有“童仆”而且我们还看到家人也希望他归来。
学生1:傲世。
学生2:不屑于繁华的都市,厌恶龌龊的官场。
学生1:“引壶觞以自酌”表明其回到家中是自斟自饮。
学生2:在饮酒中展现他在家生活的自由自在。
教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准确的分析了“松菊犹存”这句诗歌的含义,而“三径就荒”描摹出的是院子里的小路就要荒芜了。隐含着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人交往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三径就荒”实际表现的是诗人渴望远离城市,向往宁静生活的愿望,即通过自然美展现人格美。
(面对学生精彩的回答,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上文中的诗句“景翳翳以将入”以及“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思考这三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否能由此回答出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学生1:我认为倦飞的鸟儿表达的诗人叶落归根的情感。
学生2:我认为“景翳翳以将入”交待了当时已经是傍晚的光景了。
学生3:“云无心以出岫”表现了诗人的清高与厌俗。
学生:傍晚时,留恋园中美景不忍离去。
教师:纵观第二自然段,概括地说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归途、家中、院落。
学生:他要与官场断交,与亲戚、农人相交往。
教师:与亲戚、农人相交往时心情怎样?
学生1:开心,充分享受着自然之美,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学生1:我认为这个句子表现的是诗人对自然的顺应,但其中也有些许失落的情感。
教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我们共同鉴赏了《归去来兮辞》这篇千古美文,重点领略了二、三自然段对自然美的描写,进而通过自然美感悟到了作者的心境美。好,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朗读全文,仔细体会作者在自然美的描写中所表达的感情。
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请坐。前面的翻译比较准确,后面一句有点问题。“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觉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看前面,作者说自己今天回去,是辞官回去,所以说今天做法正确是指回家归隐是正确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错误的。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该生翻译比较吃力,中间停顿了好一阵子)。
师:请坐。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归去来兮,预备起!
(生读)。
师:恩,读完了。但是我总感觉大家读得少了点味道,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这回我想请大家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大家听听我是怎么读的,你认为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来。
(生点头赞同,兴奋。师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哎,不能只鼓掌啊,要提意见啊。
(生笑)。
生:我觉得“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要读得更恬淡些,因为我觉得作者此时心情是平静的。
生:“乃瞻衡宇……有酒盈樽”应该读得节奏更快些,此时作者回家心情是急迫的,要体现他回家的高兴心情。
生:首句“归去来兮”声音不应太高,应稍低一点。
生:“田园将芜胡不归”要读得更有变化,“田园将芜”声音要高些,“胡不归”要降下去。
(师要求生读,生说读不好,师又照生的说法读了一遍,众生笑,鼓掌)。
生:“既自以心为形役,悉惆怅而独悲”,要将“独”字读得重一点,体现作者个人感受。
生:“怀良辰以孤往”到结尾,应该平和一点,此时作者上平稳的心情,怡然自得的心情,而你却读得太重了。
……。
(学生一口气指出不下十处不妥之处,我有的表示接受,有的不置可否)。
师:刚才大家指出了我的不足,看来大家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我想请大家再大声的自由的将本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生大声朗读,有的摇头晃脑,非常投入)。
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引起了我的共鸣。有时候一个人太自高自大,一旦从高处跌下来,将是致命的。那时后悔都来不及。(该生曾经中考受挫)。
师:你由这句话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从而想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不错!
生:我很欣赏“舟遥遥以轻样,风飘飘而吹衣”这句话,感觉非常飘逸。
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当时作者不同流合污,宁愿归隐,我觉得他有神仙风范。
师:哦。你很欣赏他的这种风范,是吧?(生点头)我希望你以后也像他那样有仙风道骨。
(生笑)。
生:“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引起了我的共鸣。小时侯住平房,经常可以在家门前散散步,看日出、夕阳,可是后来住进了楼房,人们都用防盗门关着,没有了以前那样悠闲了。(她还说了对“门虽设而常关”句不太理解的地方,我也回答了,可惜不太记得中间过程了)。
生:“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天我从南郊公园走到新中路口(其他学生惊讶,有很远),看见立交桥下很多树上发了芽,不是黄色,也不是深绿色,而是一种油油的绿,感觉特别舒心,特别……(有点形容不出)。
师:哦,你觉得那种绿像流水一样流入你的心里去了,是吧?
生:对!就是那种感觉,那天又下着细雨,在雨中欣赏,感觉特别美。
师:听你这么说,我都心动了,哪天我去试试。
(生笑)。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十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十一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十二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课堂探究阶段:
探究艺术特色: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巧用动词抒怀。(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2、学生二:写景状物抒情。(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总离不开写景。在文中,有的是将主观的意蕴注入客观的'物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融合的高妙拔俗的意境。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物象结合起来,景物描写的过程,也就是诗人心情自我表白的过程。“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这句中,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
当然,在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3、学生三:直抒胸臆咏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_既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4、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文章中,尽管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发生,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2、学生二:文中句式对仗工整,(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3、学生三:作者在文中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二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诗人却信手拈来,“不见有斧凿痕”。而“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却毫无用典之痕。
4、学生四: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一句里,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以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之情,颇见造语之工。(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5、教师归纳小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陶渊明是一位“一生儿爱好天然”的人,在语言上尤其如此。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全无雕琢刻划,但读来颇觉质而实腴、淡而有味,极炼而似不炼,自然中见出工致。当然,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
对陶渊明的归隐,同学们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持赞同意见的同学的探究:
对作者的归隐的选择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一层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和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直率、自然、自由。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矫揉造作地高谈玄理更有意义。
学生一: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从诗人的思想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从诗人的成就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持否定意见的的同学的几种探究观点:
学生一,陶渊明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的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再说他也并非完全怀才不遇。(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陶渊明是一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试图把自己隐藏在山水、美酒、诗文之间的人。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大加赞扬的时候,我们应认识到这是陶渊明在社会交往中蔑视社会规则,甚至是狂傲的表现。(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教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赞扬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与黑暗的世俗的决裂,而否定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归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孤傲、清高的表现。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体现了同学们较强的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很强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收获。
拓展探究阶段:
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板书设计:
巧用动词抒怀。
抒情手法写景状物抒情。
艺术特色直抒胸臆咏叹。
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平淡自然工致的语言风格句式对仗工整。
无用典和化用之痕。
叠词。
七、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是一个事实,文言文教学中无人,学了六年(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除了积累一定的字词、语法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积淀在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营养?这是否是对课标标榜的目标的极大讽刺?所以,文言文教学目的应着重在于立人,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中成长,在精神上站起来,特别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触摸历史”,是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是与古人“会意”、“会心”。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同时设置了探究性的话题,引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本设计有如下几个特色:
(1)有的放矢,突出预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设计大胆把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放到课后让学生独立掌握,这样,不但让学生对课文能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质疑、自己释疑的能力。
(2)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主动权。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3)以道驭文,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静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从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意志、能力、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本教学设计通过“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这一探究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一起讨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行为和道德,通过探究,让他们找到人物形象中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地方,让他们明白人生和生命的价值。
八、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底气,以鲜明的执教风格为灵动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圣洁、隐逸,融儒、道思想为一体的隐士悠游图。精心的设计,独到的触觉,飘逸的教风和“立人”的思想,使这篇教学设计卓尔不凡。
1、真正体现以生为本。“设计”透彻理解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在确定探究课题的时候,教师不是把事先设计好的题目塞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进入文本,共同确定探究课题。这样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放”而不“任”,应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原则。
2、追本溯源,全方位解读文本。作者把诗人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经纬度上,全方位解读诗人及其作品。于诗人,既塑造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阿形象,又公正评议其超然物外的归隐之心;于作品,既有对其艺术特色的鉴赏与探究,又有对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的探求与思索。
3、以文立人。作者的浓郁的抒情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飘逸的田园世界里。在这样一个“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童话世界里,作者任由学生像蜜蜂一样雀跃尽情地吮吸艺术的奇葩。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作者的精心设计: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领略了田园风光之美,又让学生在陶冶中体会了诗人似拙实朴,似朴实洁,似洁实逸的隐士风情。作者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在学生心里树立起一座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丰碑。
但本设计也似有一点遗憾:在探究和评价诗人归隐选择的问题上,教师也应给出一个答案,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以突出教师的“导”。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十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是,无论如何,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陶氏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己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也许陶渊明之“胸次”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更多的引导价值吧。
1.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学习: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探究学习:“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探究学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4.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话中包含的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课文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以详尽解答,可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探究学习: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你看:“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5.文中出现了18个“以”字,各是什么用法?还有若干疑问词,可以顺势加以拓展总结。
探究学习:这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见的疑问词还有“何”(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盍”(或“阉”“盖”,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宁”(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恶”(或者“乌”,如:“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等。
6.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应该是“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证前人对此问题的争论,理解不同见解。
(2)可以想像作者当时所处情境,推知创作的深层心理和过程。同时可以进一步寻求佐证,如张衡的《归田赋》。
(3)指向:陶渊明此文应该是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时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读书目:
(1)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他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2)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3)当然,寻求现象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采用新的视角,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参读书目:
(1)《陈寅恪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蔡阿聪《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十四
朽,自已不肯随波逐流“无适俗韵”,,因此又不愿久在官场。“饥冻”使他烦恼“违已”,却又使他精神上痛苦,最后的选择是宁肯“饥冻”也不“违已”,辞官归田以遂“平生之志”。
(见元李公焕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笺注陶渊明。
集》卷五引)。
这篇脍灸人口的抒情作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每部分用“归去来兮”起头,抒情气氛相当浓,反复咏叹,前后呼应,趣;:息交绝游,不复出仕,,以乐天年。
―
梦中醒过来了,带着悔恨的心情总结过去的教训,认识到“今是昨非”。他庆幸自已“实迷途其未远”,在错误的人生道路上赶紧回头还来得及,用不着“惆怅”,也用不着彷徨,前途是光明的'“,来者可追”。回首“误落尘网”的十三年,诗人悔恨痛心;展望自已的后半生,觉得还有可追救的东西,这里,辞官归田的陶渊明不是一位纯然消极遁世的隐者的形象,而一位对末来抱有幻想的进取者的形象,不能简单地认为:凡辞官归田就是逃避现实斗争,都属于消极的政治表现。现实是复杂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他,?他的归田”是对封建黑暗现实的反抗,这种反抗虽然不是很有力的,但毕竟是反抗,应当肯定。
作品的开头八句写诗人的悔恨和觉醒,写得相当动人,字字句句都在抒情,都是诗人心底发出来的真实的声音,而且是经过长久深思熟虑以后喊叫出来的,诗人把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每一句在抒情,每一句也在议论,由于两者的结合,作品有情有理,情理互见。辞赋和诗一样,也是以情动人,不宜空发议论,但是,议论一旦与抒情相结合,议论也能动人,能加强作品的抒情气氛,还能深化作品的思想。渊明写自已对出仕的悔恨之情是动人的,一般地封官僚不具有这种悔恨之情,而渊明有之,他的作品里悔恨之情是他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所以能动人。但是,只写出悔恨之情还不够,还应写出现实思想和对未来的态度,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有厚度,要做到一点,诗人就要借助于议论,使作品情中见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水乳难分。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又是怎样在急着赶路的,途中的心情是愉快的,进家门时的心情更是愉快的。如何写这种愉快的心情呢?还是用描述的方法,通过描述把诗人的愉快心情间接地表达出来了。诗人看见了自家的“衡宇”“、僮仆”、“稚子”、“松菊”、“洒罅”,感到亲切,情见乎辞,回家时的场面虽只作客观描述,但却写得十分热烈,饶有情趣。
从“引壶觞以自酌”至“抚孤松而盘桓”这一段是写乡居的乐趣。《归园田居》也写过乡居的乐趣,在写法上,两者不同。在《归园田居》那首诗里,渊明怀着喜悦的心情描绘了一幅乡居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居环境写得可爱有趣,“:引壶觞,眄庭柯”“,倚南窗”“,涉园林,策扶老”“,观云山,望飞鸟”“,抚孤松”。通过写这些独自活动的事情,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和种种在官场里难以领略的乐趣。“不堪吏职”的陶渊明深感为官不自由,苦差事甚多“,中宵尚孤征”。现在,脱离了官场,感到自由轻松,恰如《归园田居》里说的那样“: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等的直抒胸臆,痛痛快快,可以想象渊明在身心获得自由之后的得意神态。《归去来兮辞》写乐趣没有采取这种直抒胸臆的办法,而是自然流露,不言乐而乐自见,有一种含蓄美。诗人在写乡居乐趣时,心情是复杂的,既愉快又沉郁,这种复杂的心情也隐隐约约地表情出来了“: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作品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写诗人归田后的精神世界,他下定决心要“息交绝游”,与官场彻底割断联系,归田以后,诗人跳出了“尘网”,脱离了“樊笼”,身心得到自由,不再“冲夜孤征”,也不再为五斗米折腰,对于这一点他很满意,唱出了欢乐的歌声。但是,诗人毕竟是“猛志逸四海”的有志者,盼望自已一生有所作为,不料“世与我而相违”,演出了“有志不获聘”的个人悲剧。“质性自然”的诗人头脑清醒,对现实绝望了,不抱任何幻想,打消再次出仕的念头,唱道“:复驾言兮焉求?”退一步设想,如果“世”不与他“相违”,恐怕他还有所求,机会到了“,世”与他之间的鸿沟又越来越大;到了晚年,他宁肯贫死病死去,也不肯去就“著作郎”的官职。
诗人息交绝游以后寻求着别的乐趣,那就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还有,和“农人”一起去从事劳动。春天到了,去“西畴”耕作。在春天的劳动生活中,诗人触景生情,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他把春天描写得美丽迷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万木逢春,生机盎然,诗人由此伤感,想到了自已不幸的人生“: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面对“得时”的万物,诗人无限感慨,这好像是消极的情绪,其实有积极的因素在里面,他不甘心自已的一生就这样归田而“行休”,正说明他是一位不忘世情的诗人,他的内心是不,,,金代,颇为行休借此,看君于世末忘情”。
(知来者条可追”),但客观之件限着美好的明天“。
(世与我而相违”),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制了他“。
)。安命终其世耳”见《柏堂读书笔记》。
从“出仕”到最后“归田”,是渊明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转折。在这转折的时刻,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喜悦也有忧伤,作品抒发了这两方面的感情,说的来看,作品前一部分的情调是欢快的,后一部分的情调是感伤的。前后两部分的情调虽有差别,但彼此又是协调的,因为欢快里夹着感伤,感伤里也带几分欢快,通篇都是“喜”和“忧”的交织,感情有起有落,如实地反映了诗人归田的心境。如果作品从头到尾都只写渊明离开官场后的喜悦心情,全是“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那样欢快的诗句,不写点感伤,那么,诗人当时的复杂感情就表达不出来,同时也会使人感到不真实,甚至认为诗人太天真了,渊明抒情的时候没有简单化,而是按照自已思想感情的实际状况从容不迫地抒出来,忧喜互见,使人感到真实。
这一篇作品的语言,自然,流畅,明快,不假修饰,富有感情色彩,并有以下三个特点:。
―79。
―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十五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去自醒来。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