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语文说课稿(模板1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散乱的思绪整理成一篇有逻辑性的文章。总结不仅要对自己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还要有具体的改进计划和目标。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写总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一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法及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武松打虎的过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三、说教法。
1、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比较吸引学生。但篇幅较长。教学时,我觉得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哪几段具体描写了打虎?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跟打虎有没有关系?武松是个怎样的人?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在酒店喝酒和上冈这两部分,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下文写他勇猛打虎作了很好的铺垫。3.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段写得非常精彩,集中反映了武松的机敏和勇敢。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那种惊险紧张的打斗场面,读出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一闪、一闪”的沉着机敏和打虎时的竭尽全力。有条件的,可放映武松打虎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2、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如,武松与店家的两段对话。一段是关于酒的。当武松吃了三碗酒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原因是“三碗不过冈”。武松却说:“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就这样,武松一连吃了十八碗。另一段是关于虎的。武松吃完酒,提着哨棒就走。店家又一次劝阻,告诉他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经常出来伤人,必须凑足三二十人,才能过冈。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这两段语言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
课文还写了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第二次,他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第三次,他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些心理活动突出了武松无所畏惧的气概。
3、“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这个思考题,是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安排的。通过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讨论时,要鼓励学生联系课文,结合现实,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就两个方面稍做点拨。一是关于打不打老虎,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古时候,人还不能主宰自然,老虎等猛兽常常伤人性命,为了自卫,人只能打老虎。现在,老虎已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就应该保护老虎。二是该不该读武松打虎这样的文章。读《景阳冈》,并不是要学武松也去打虎,而是要学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当然,学《景阳冈》,还在于接触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学习语言等。
4、课文虽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改写,但仍保留着原作的语言风格,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逐词理解,有些词语通过多读,能够意会即可。
四、课外知识拓展。
水浒传元末明初产生的优秀长篇章回小说。作者施耐庵。小说以北宋宣和年间的宋江起义为历史依据,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水浒故事基础上加工而成。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形象地揭示了“官逼民反”这一起义根源,歌颂了起义英雄的斗争,也反映了起义失败的原因。《水浒传》在艺术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等众多英雄形象。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总占地面积33.3公顷,其中水面10公顷。景区内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场等20余处。“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山神庙: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共3间,建在长30米、宽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庙内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庙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右前方立有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的高3米的“虎”字碑。虎啸亭:位于景区西部,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碑林:在山神庙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故到景阳冈参观旅游的学术界名人大都在此题词、赋诗、作书、绘画。有关人员整理后,刻石立碑。多年积累,碑林渐成规模,到底,有碑刻46碣。武松庙:在北冈之巅。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钟。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悬“勋业昭彰”四字匾。墙内饰有国家一级美术师和民间艺术家合作的多幅木质彩刻壁画。“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伫立在山冈前。由画家刘继卣创作。象征着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于景阳冈南部,传为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的化身。书法家刘艺曾为景阳冈题字:“景阳春晓”。现位于景阳冈南端的一块神奇的巨石,它形体美妙,正看如一“山”字。20,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二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1被崛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重点、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1、小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外延伸:说说写写你自己的故事。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三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小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学生探究,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
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我的课堂结构是:调查事件——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是我们生活的故事,所以上课伊始,就跟同学说:同学之间常有争吵,而事后老师往往通过调查处理,今天你们也帮老师处理一件争吵事件,行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三年级孩子的好奇,探究的欲望。
调查争吵事件。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作业,本身就是很有创造性。通过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课堂自主探索的主题。采用多次调查的形式,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和进步。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我的一些弱点:爱瞎猜、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也看到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重点:理解父亲的两句话对我的帮助,同时感悟父亲第三句话对我今后的影响。知道是我的父亲教育了我当好一个好孩子应如何去面对自己。
重点句: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我很后悔)。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看出克莱谛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该有多好!(非常的后悔)。
我又记起父亲……的话来。
克莱谛不时……而是悲哀。他又说……“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里……只要防御就是了”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戒尺!
……。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后悔、难过、得意的语调读我对争吵后的感受和和好后的高兴,用不是滋味的语气读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我报复克莱谛后的感受。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首先判断父亲的话,对我来说是合理的吗?
2、再结合父亲前2句话的理解,感悟父亲话的内涵。
一谈话引入。
二学习1—4自然段,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1、课件出示:我和克莱谛争吵动画老师配读课文1—4自然段。
2、请你说说你对事件的看法?
3、出示调查表。
调查时间调查人:
调查对象。
事件原因。
争吵中的人物。
表现(关键词)。
你的看法。
要求:仔细阅读课文1—4自然段,以小组为合作团体,快速完成表格。
4、反馈交流(选一份)。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他们的情况了解比较深刻,那么他们争吵过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和好如初)。
三探究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出示主问题:那争吵之后是什么使他们又和好了呢?
1、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要着重研究什么?有该怎么研究?
(着重研究我是怎么说的?怎么想?怎么做?克莱谛是怎么说的?怎么想?怎么做?)。
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我和克莱谛的表现。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合作伙伴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3、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重点句: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我很后悔)。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看出克莱谛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该有多好!(非常的后悔)。
我又记起父亲……的话来。
克莱谛不时……而是悲哀。他又说……“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里……只要防御就是了”
……。
(从中进行朗读训练,并做到适时的评价)。
4、出示调查表。
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
四圆满结局,感情升华。
过渡:当我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出示:既然你错了,就应该……戒尺!
你觉得父亲的话对吗?为什么?
五小结本课。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三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莫高窟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并非需要细细咀嚼文字,从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经典文本,而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去学会把握的普通文本。对这样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1、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2、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3、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创设情境教学法。
课中,我采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会表达,多角度的思考。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课文。
2、阅读感悟法。
阅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通过阅读想像画面是进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一)激趣引入教学。
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这样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1、品味“彩塑”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发兴趣,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来读一读吧!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到壁画“宏伟瑰丽”的语句,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体味“藏经洞”
“画出自己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感受深刻的句子”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段。
教师利用课件展现敦煌的风沙、石山和工匠们制作彩塑、壁画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敦煌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积淀情感,延伸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的结晶。
藏经洞:珍贵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新的问题会随时生成。我将以教材为起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四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老王》的教学设想。
《老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4单元的第2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杨绛通过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充分抓住同学生活环境特点和心理特点。现在的学生对于“xx”时期的情况了解较少,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与人之间关怀的难能可贵,更难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借助这篇美文,让学生感受的社会情怀,关心身边的人。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词语,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我的教学重点,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和谈话导入相结合的方法。由苏芮的《奉献》导入课题。这是一首奉献的颂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进入课文主题。
接下来播放几张明星照片和相关资料图片,并谈话导入: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接着,教师介绍杨绛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之后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还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接下来是细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的环节。
我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结合同学讨论、小组交流的方式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总结出本文主要写了老王的“苦”和“善”两部分,“苦”表现在谋生手段艰难,生理上有缺陷,居住条件恶劣。“善”表现在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接下来进入到疑难解析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情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请学生反复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把握本文中老王老实善良、施恩图报的形象以及作者同情关心弱者的品质特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文情感的体悟,我会组织学生讨论并思考:怎样看待街边乞讨的人?别人向你乞讨会怎样做?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注弱势群体,并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面对不幸的人,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请记住不要放弃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如果你是老王的邻居或者认识的人,你知道了老王的死讯后,你有什么想对老王说的?请写一段话。
板书的内容即明确了文本的逻辑框架,又从内容具体深入解读了课文。简洁清晰明了。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五
教材简析:
《景阳冈》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精彩篇章。它通过饮酒、上冈、打虎、下冈几个片段,刻画了一个打虎英雄——武松豪放、英武的形象。对于学生而言,武松这个人物并不陌生,武松打虎这个故事也很熟悉,但对于原著中是如何讲述的却并不了解。加之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让学生在40分钟内读懂文章,并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势必困难。因此,本课教学目标我们定位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把长文读短,把繁文读简的阅读能力。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原文的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实施教学目标:
一、充分读文,理清脉络。
这篇文章节选自原著,学生读起来势必会觉得有些生涩。因此,课上我们。
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文本。在学生能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一中心问题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这样,一篇冗长的文章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转化成了饮酒、上冈、打虎、下冈几个主要片段。文章的内容简化了,学生理解起来也就相对轻松了。
二、重点研读,感知人物形象。
此时,学生在对文章内容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已经那对一些片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深入研读,细细品味语言,从而更进一步地感知人物形象。
“打虎”是这篇文章的精华部分,会有一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重点研读这部分内容。抓住描写老虎和武松行为的关键词语,体会武松的勇敢机智。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精读“打虎”这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的其他部分与“打虎”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
三、播讲评书,内化语言。
通过以上的品读,武松英武、豪放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如果就体会人物特点这个目的来说,我们已经达到了。但是,这篇文章出自名著,是打开学生对《水浒传》这部名著兴趣的一把钥匙。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内化文章的语言,感受名著的语言魅力。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觉得它很适合播讲评书。于是就像借播讲评书这一形式,激发学生回归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内化语言,抒发情感。
教学时,我们可以先播放评书《武松打虎》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评书这种艺术形式独有的韵味,以及播讲的独特方式。然后,请学生以评书的形式试着讲一讲“打虎”这部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练习,再在小组中播讲,从他人那里取长补短。接着,由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播讲评书,教师和学生提出指导意见。待学生将“打虎”这部分熟练地播讲之后,我们还可以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其他部分用评书的形式播讲出来。
四、拓展延伸,阅读名著。
现在,学生通过播讲评书,对原著已经有了兴趣。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兴趣正浓之时,请学生看资料袋中的图片或出示经典章回的题目,向学生介绍:武松只是梁山好汉中的一员水泊梁山的108将可都是了不起的英雄。这108个人,每人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想了解他们吗?那就读读《水浒传》吧。读过之后,试着用评书讲讲他们的故事。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六
本节课是语文新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心灵诗语》中第五篇。从内容上来讲,新教材在思想教育上突出了育人的特点,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习的情感体验。本单元共编集了九首诗歌。这些诗作长短不一,中外兼有,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祖国,对母亲深沉情感的表达,这充分体现了《两纲》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民族教育”的要求。而且,这些诗作想象丰富,情感澎湃,言语形式自由,契合青少年多梦而富于诗情的年龄特点。所以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首《仿佛》在教材编排时尽管是泛读篇目,但鉴于以怀念母亲、赞颂母爱为主题的文章学生已多次学习,已有相关的学习体验,而现代诗歌的教学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备课组对本节课(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它作为精读篇目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五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并不活跃,但对于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平日课堂上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喜欢说,其他同学比较安静。他们对于写作有一定的兴趣。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以及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整体性,我们备课组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泛读改成精读。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很快地进入到诗歌情境中去,深刻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并能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化所学为所用,进行小诗或诗歌片段的的创作。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思念母亲的主题学生应该不陌生,这样有利于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我们知道,主体性学习一方面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张扬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以人文性创设愉悦的氛围培育学生群体,真正使学生个人、群体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方法,以使他们充分体会这首诗朴实的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情。
一是情景创设法,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感氛围,帮助理解。
二是朗读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读中悟。
三是讨论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广泛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
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品读法,在读中悟;
二是合作探究法,共同讨论,突破难点;
三是切身体验法,由诗中情感联系自身的体验,进行创作。三、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等方式,感受诗中诗人丰厚的念母、爱母、颂母的情怀。
2、通过对诗歌的品读理解,尝试借助于某一形象抒发心中的感情,创作小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把这首诗的教学重、难点放在了朗读、品味诗歌,用心感受朴实的文字间汩汩流淌着的念母、颂母的深情上。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这一堂课的具体授课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整个过程分成七个版块:
第一部分——诗歌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希望通过对诗歌的诵读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诗作铺垫。
第二部分——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第三部分——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地尽情地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第四部分——读出画面。我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诗歌欣赏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生对诗歌画面内容的理解要先于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而画面的把握为下一环节品读文字背后的滋味,读出诗情蓄势。
第五个部分——读出诗情,也就是催动情感,深刻理解主题,这是教学上螺旋上升的环节,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我设计第一步由教师范读;第二步让学生合作品读。现代诗歌教学的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第三步,全班交流,并把品读出来的滋味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给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在能够把握文章真挚深沉情感之后,请同学读、集体读,以便巩固刚才的成果,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之中。
第六个部分——读写创作。读诗、品文只是在“学”的层面上,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生活。现代诗歌的教学亦应本着这个根本,由学至用。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语文新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心灵诗语》单元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写作现代诗歌的能力。”我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对人间、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其二,现代诗歌在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
由于学生的诗歌创作只是刚起步,本节课只要学生能把自己想的情感借某一形象写出来,哪怕只有两三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后的创作中再逐步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这个环节实现了对课本的拓展,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走出文本,然而又结合文本,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练以及借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来表达情感的写法,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七个部分: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情况自组小组,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完成对课内所学的延展,而建议学生均能去完成的读诗给父母听或者以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告诉父母对他们的爱的作业,则融入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七
正确认识课标,理解课标,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教材,实现高效的课堂。七-九年级属于课标中的第四学段,各学年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七年级下在本学段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基于此,课程标准从五大板块上确定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12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在阅读中。
1、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揣摩关键词句,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上,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力求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
口语交际中,认真倾听,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综合性学习中,结合课堂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学习成果。
对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说教材的编写体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六个单元阅读板块、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附录。
阅读单元包括单元提示,五篇课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分为精读与略读课文。
课外古诗词选取10首优秀诗文,目的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语文互养。
名著导读的书目是《童年》《昆虫记》,以此来拓展学生阅读范围,使课内外有机联系起来。
附录是临摹和欣赏颜体书法,增加书写美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教材的编写特点。
特点一: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教材突出语文与人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细化为六个单元专题:第一单元成长经历;第二单元爱国;第三单元杰出人物事迹;第四单元文化艺术;第五单元探索未知世界;第六单元关爱动物。单元专题的安排,将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培养之中。教材首先为成长中的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榜样,接着又引导学生关心文化生活,欣赏艺术,培养创新精神,敢于探索,善待我们共同的生存伙伴,关爱生命。这既突出了语文与人文关系,又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特点二:本册教材注重实用性,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本册书课后的知识链接是有关“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共四篇小短文,它们是:朗读的好处;要读出感情来;朗读要注意要旨;学习快读。依次对应的文章是1、8、21、24课。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朗读要领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此外,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注重了阅读链接,如第9课《土地的誓言》就附带《松花江上》;21课《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拓展《斯科特临死前的绝笔信》;28课《华南虎》就以英国诗人布来克的一篇《老虎》进行拓展阅读。这些实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既可以将阅读走向深入又能激活并提高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他还是“诱饵”,引领着学生走向更美的风景。
特点三:七下教材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
教材在习题的设置上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的课后第三题: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设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不对?为什么?试分组或在全班讨论;在《木兰诗》中也有这样的练习,如习题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练习为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材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综合性学习部分,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活动有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谚语、成语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等,最后要求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写出自己对黄河的希望与祝福。这样,就把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八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标“阅读”部分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多层次诵读课文,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背景,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海燕、高尔基、写作背景等资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以朗读为主线,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通过多层次诵读,探究课文的深刻内涵。
3、通过猜谜语、当翻译的活动感受象征手法,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象征、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人文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美文需要美教”,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所以我采取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
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掌握字词。课文阅读教学两课时。第二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完成作业。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自然地导入新课。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海燕”的资料)。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唱给“海燕”的颂歌。(板书课题、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
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查找课文有关资料的工作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能力。
(二)、多层诵读——感知课文内容(24分钟)。
1、播放录音听读。
要求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或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从而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说感受和说画面的环节是学生通过听读之后再创作的过程。
2、分组合作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
(2)、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说话。
这是课文研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里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起标题、补标题和揣摩心理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3、指导揣摩精读。
(1)、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完成部分板书。
(2)、《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3)、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一教学环节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通过指导朗读、赏析、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比反衬的写法。
4、角色对抗演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起立诵读的形式,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依据上一环节的分组,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变化。
(三)、难点突破——感受象征手法(10分钟)。
1、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海燕》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2)、教师补充讲述发表过程中的小故事。
应该说时过境迁,学生对诗中“海燕”象征意义的理解颇有难度,而本诗教学时必须得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才能理解“海燕”的意义。在处于困惑不解之时呈现“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顺利地理解了海燕的象征意义。
2、作者仅仅是在描绘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场景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写到的一些具体事物都代表了什么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总结: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象征。
3、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怎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
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用直接、机械的讲解,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探究活动中水到渠成的理解。
4、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一个活动:当翻译!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1)、老师作示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可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xxx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
(2)、请同学们选择其他相应的语句进行翻译。
极富创意的“当翻译”活动,把复杂的枯燥的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行为变成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无穷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探究过程。
(四)、拓展延伸,体验升华(8分钟)。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而今,俄国的革命形势与百年前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就连国家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独联体(包括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的积极、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战胜暴风雨并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
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的教学理念,完成了教学难点。
2、自主创编——仿句说话: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启发学生可以对课文中的对象说,也可以对现实中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搏击长空的雄鹰对屋檐下的燕子、青海玉树地震中救援人员对压在废墟下的待救女孩……)。
在处理练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风云雷电:【xxx势力】。
暴风雨(的变化):孕育—迫近—将临【革命风暴】烘托。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唤【革命先驱者】对比。
海鸟们:呻吟、飞窜、恐惧、胆怯、躲藏【假(不)革命者】象征。
大海及波浪:歌唱、迎接、熄灭【人民群众的力量】。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九
《两只鸟蛋》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这一课,根据新课标对一年级阅读课的要求,针对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能在田字格内正确美观地书写 "听、唱"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背的过程中,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为使学生在这节课上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我把教学的重点确定为两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难点确定为“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这节课,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有: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学法:熟字换偏旁、熟字加偏旁等多种识字方法、朗读法、合作交流。运用这些教法、学法,希望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诵读儿歌,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把爱鸟护鸟的情感植根于学生心中。
多媒体课件 自制生字卡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设计以下几个大的环节,并简要做以分析。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由课件展示鸟儿欢快的在树梢欢唱,推进到树上鸟巢中的两只鸟蛋,自然而然地引出今天要讲的故事。
2、出示课题《两只鸟蛋》。
这一环节,亲切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个气球的话,我希望学生在整节语文课上的感觉是学习的劲头越来越高涨,学习渐入佳境,犹如给气球充气一般。而不是开始鼓胀得很,却渐渐撒气,上到最后,就只等着下课铃声响起。
(二)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我们一直在进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实验,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在学新课之前把课文读通读顺,课堂上就不再给学生练读的时间了,而是直接检查,纠正学生的字音,然后集中精力进行识字。
接下来,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生字都以一个小鸟蛋做背景。整个识字的过程我准备分以下几步进行:
1、读卡片上的生字,如果有不认识的从文中画出来,并练习读一读。(这个环节是希望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2、同桌练习,合作学习。(这个环节就是避免个别学生的个别字出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检查反馈。教师任意点生字卡片,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4、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类,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例如:
(1)提手旁:捧、抬、投,单人旁:仿、佛。
(2)熟字换偏旁:拂——佛,经——轻,惊——凉。
(3)加一加:取,连。
(4)熟字去偏旁:响——向。
5、组词大赛。
给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组词,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那位同学说的词语比较新颖,就把卡片作为奖品送给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熟练,识字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为了使整节课不出现脱节的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老师把12只鸟蛋送到了你们的手中,你们看,诗歌中的鸟蛋是什么样的'呀?快点打开课本,读一读,找一找。”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想通过创设情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喜欢阅读,而且能读得有滋有味。
1、(出示第一小节)自由练读。
2、你把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3、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回到文中去,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鸟蛋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为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去感受那小小的、凉凉、好玩的鸟蛋,使他们能自然地流露出对鸟蛋的喜爱之情。
6、(出示第三小节)指导练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小心、捧、连忙、轻轻”这些词语。为使学生更有兴趣,可采用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的形式,例如:师读第二小节,生读第三小节;女生读读第二小节,男生读第三小节。
8、生练读。
9、多美的诗歌呀,带给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想象,现在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请你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首诗。
10、比赛读、背。
(四)拓展积累。
在语文课上,我希望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是不留痕迹、润物无声的,所以在学生美美地读完了这首诗歌之后,我给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面有高高的、绿绿的大树、蓝蓝的天空、红红的太阳、弯弯的小路、清清的河水等。让学生练习说话,通过这样的一个说话练习,达到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目的。为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用课件出示:
在学生感悟的过程中,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按这样的形式说说我们身边的事物,如“头发黑黑的”“尺子长长的”“黑板宽宽的”……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从而达到开发语文课堂资源,积累词语的目的。
(五)指导书写。
这个环节,我想重点指导学生写好三个字——“听、连、定”,“听”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好“口字旁”所在的位置及大小;“连”重点指导学生带有“走之旁”的汉字的书写规则,以及“走之旁”的书写;“定”这个字则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宝字盖”与下半部分的搭配。
当然,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写字能力,我们没有必要都手把手的去教学,这个环节的教学,我把握了两个原则:1、扶放结合,举一反三。让学生先描红,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写好这些汉字的技巧。范写与练写相结合,例如:指导写“听”,练写“唱”。2、鼓励原则,只要是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认真书写,我在巡视的过程中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9、两只鸟蛋
“我” 取—————— 送
鸟妈妈 焦急不安———— 欢唱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十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2.随文识字11个,会写4个字。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2.会认11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八、抓关键点的方法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九、板书及习题设计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十一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启发探究式教学和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预习检测,了解情况;整体感知,把握脉络;深入探究,精度分析;话题作结,畅谈感受;布置作业,温故知新。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将通过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来吸引学生,其歌词是: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预习检测,了解情况
我将通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默写来检查他们对生字词的的掌握和对本文的基本理解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我会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他们对整个故事的感受。
(四)深入探究,精度分析
在深入探究的环节中,我将让会让学生以配乐分段阅读的方式深入分析诗歌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我会以一个句子为口,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分析。比如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体现出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的性格。至于本文的难点,我将对背景知识加以补充说明,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们掌握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和意义。
(五)话题作结,畅谈感受
在话题讨论的环节中,我会先通过介绍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唐婉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爱情婚姻生活的摧残及其吃人的本质,这么多凄美爱情故事的意义,并发表他们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温故知新
在对本文的学习后,我会让学生课下仔细查阅关于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并对他们的性格进行分析。
各位考官,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托物起兴:孔雀失偶(第1段)
事件起因:兰芝被遣(第2~6段)(被逼休妻)
过程发展:夫妻誓别(第7~12段)(无奈别妻)
情节延续:兰芝抗婚(第13~21段)(贤妻再嫁)
长诗高潮:双双殉情(第22~31段)(夫妻殉情)
悲情结尾:告诫后人(第32段)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十二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3分钟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10分钟
1、 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分钟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10分钟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4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分钟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1分钟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每个教学环节都尽量安排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注意对问题分层次整理,给每个学生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可以用“三问”
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一问: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问:父 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问: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在理解父亲形象的时候,播放背景音乐,同时放父亲修台阶的课件,引起学生共鸣。
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
九级台阶 新屋 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考散文阅读《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讲评课。
学生做中考散文阅读题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所以我将这节讲评课定位于从中考散文阅读中探究散文解读之法。
《课程标准》指出:“精读评价是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这篇散文4个小题主要考查了整体感知(考查文意理解、作品结构思路)内容分析:(信息筛选、作者目的)。作品鉴赏:(写作手法赏析、体会作用)独特体会:对阅读材料的个性理解这几个考点。
初三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知识容量的扩充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自己的知识系统化,在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四个目标:
1、对知识点查漏补缺。
2引导学生学会解答散文试题的常规步骤。
3.教学生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评讲7题、10题)。
4.教学生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的方法(评讲8题、9题)。
学生读散文时很多同学都容易弄懂“写什么”却不易弄懂“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和“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其中“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确定重难点后利用大家集体回忆和现场做题的方式落实1、2两个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设中建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据此我采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该法课堂教学容量大、展示的知识体系直观明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点评互动法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系统论原理、优化原理、迁移原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达到学生与文本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问题得以暴露、知识得以完善、能力得以整合提升。
寻根溯源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虽然考试素材取自课外但解题方法一定会源于课内,指导学生掌握课内文章与阅读素材的联系。引起学生重视平时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触类旁通法各类试题都是依据课标拟定的对同一类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举一反三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
教师分析素材(考点、题型、答案)及根据小题得失分情况统计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找出典型错误答案和出色的正确答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复习散文的相关知识。
(二)概述训练情况、创设情景导入讲评(2分钟)。
介绍本次训练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点名)、最低分(不点名),并介绍成都市近3年b卷考试的散文阅读评价情况,引出对散文知识及考点的复习。
(3)散文部分知识点及常见考点盘点(6-8分钟)。
学生回忆以前讲过的有关散文的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散文相关知识点及常见的考点。(目标1)。
(4)练习评讲(20--24分钟)。
1、真题再现(6分钟)多媒体展示练习素材和失分情况最严重的第7小题,学生现场再做教师有意识提醒大家用刚才所复习到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用投影展示三个同学先前练习时和现在练习(优生1个、中等生1个、后进生1个)的答案,(同时下发学生做过的练习题)请他们看这次的答案和测试时的答案有何异同。(目标2)。
教师引导指出解读散文的一般步骤。
一、初读文本弄清写什么。
二、审清题意再读文本弄清为什么写。
三、结合问题局部探究弄清怎么写。
四、紧扣题意规范作答。
2、习题讲解(14--18分钟)(目标3、4)。
a结合习题7的讲解,老师讲析把握散文主题的常用方法经阅读分析,本文适合用“从材料入手概括”。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文章的主旨:文章描述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程,抒写了作者从杨木桩生命成长历程中获得的一种生命的感悟和启迪。
主旨分析出来后,对第7题进行解答:
第7题: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本文的标题其实就是用一个非常形象地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第9小题失分较多,重点讨论第9题“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描述了杨木桩的成长历程时,也融进了我的态度及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要分析文章的前后关系我们不妨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得出第9题解答。
内容上:杨木桩成长过程的变化必然引起我思想情感的变化(由漠。
视杨木桩到喜爱杨木桩)。
结构上:开头的抑为结尾的扬做铺垫。
这样结尾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首尾相扣,突出文章的主题。
答题的模式:明确的判断+具体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所起到的内容上的作用+这种手法所起到的结构上的作用。(注意语句要连贯流畅)。
3、引导学生分析失分原因,知识储备不足的加以补充,答题不规范的加以训练,非智力因素丢分的要杜绝如看错题、答漏题、书写失误等。
(5)拓展延伸我来做考官(5--10分钟)。
请同学们利用这篇阅读素材预计20xx年我市对散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考点出发自拟3--5个题目(当堂拟一个,余下的作为课后作业)并给出相应的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感悟等方面入手命题。对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检验学生在讲评后有没有收获同时也可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完后同学间相互交流并向老师推荐一两个进行全班交流点评。
(六)课堂小结(1分钟)。
再次强调散文阅读评价的关键点,鼓励大家树立信心探寻规律,取得更好的成绩。
阅读评价年年翻新,试卷讲评各个不同,恳请各位指正,谢谢。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十四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本特征”为理论指导,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本着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的原则;在教学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第二课时作为教学重点来说,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知识目标:扣住重点片断及语句,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王冕那种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教学重点是: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好人格。
难点:课文比较长,如何删繁就简?怎么把握好“孝敬”与“好学”之间的平衡?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情意?这是我在课前所遇到的难题,权且作为教学难点。
注意点:这节语文课,事先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体现重中之重,体现学生自我的感悟和表达,通过个性化朗读来突出人物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
在诸多的教育教学论著中都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那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结合高年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情境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一堂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上课伊始,预设了“看见图上很多好吃的,你会怎么做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说说,紧接着引出王冕,从而简单介绍王冕,然后问少年时的王冕是怎样一个人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样的设计符合当代学生心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自主式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设计了学生自由品读“母子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的自主式的教学方法,还进行分角色赛读。课堂通过这一形式一下就活跃起来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3、情感式教学法
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设计了情感式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到了体现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品德,然后紧扣第4自然的重点字词,体会两个“舍不得”说明了什么?可能有的学生说:“‘舍不得吃’说明了孝敬母亲。”有的说:“‘舍不得花’说明了勤奋好学。”体验到了王冕的可贵品质后,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深挖教材的教育意义,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吃”和“花”两方面的情况,对照王冕,进而受到思想教育。这也符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思想。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面临这样的社会,学生既需要知识,更需要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整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这一思想,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结合课文教学,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读中悟情法
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在本课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了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赛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首先由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找出体现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品质。其次,在教学第二段、第四段时,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赛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品德。这样一读,不仅大大节省了教的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自己读课文、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机会。
2、分析法
如课文中一句,王冕母亲让他去给人家放牛,他却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他为什么这样说?还有“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你认为他“明白了”哪些道理呢?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大胆发言,各抒已见。
3、看图表达
学生:会说一些词:如,清香诱人,五彩斗艳、晶莹剔透……
(从各个角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受到“人在画图中”美的熏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水果图。让学生自由说如果有很多好吃的在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可能只想到自己,引出王冕,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反思与少年王冕的差距,从而更深地感悟王冕孝敬母亲的品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的目的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这也是本环节设计的根据,从而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品读课文。
(1)、简介王冕。
(2)、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布置活动内容:自由读后,进行赛读。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利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本环节的'设计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
(3)、围绕中心,主动探究(教学第2、5自然段)
教师出示重要句子:“母子对话”.
哪些字词体现王冕的勤奋好学和孝敬母亲的品德?
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
(4)、按照时间顺序,多年后有很大不同。有什么不同?
(5)、学习第5自然,朗读课文。
欣赏雨后美景,说说感受?并问这个时候你想怎么做呢?(可能学生会说背下来,画下来,抄下来等),让学生得到口语表达的训练。
3、课堂延伸
(1)、欣赏二十四孝图的两幅图。《卧冰求鲤》、《戏彩娱亲》
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孝敬长辈的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联系实际,你喜欢王冕吗?喜欢他什么?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4、诵读与欣赏
选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诵读。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将穷人这一课简单的说一下。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十六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题目就是大班语言活动——顽皮小雨滴。因为大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雪,日出日落,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风就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云有各种形状?"《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事物和问题,再者,环境就是重要教育资源。"所以我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顽皮小雨滴"这个活动。
大班阶段就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阶段,幼儿个性和交往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根据本班幼儿口语发展特点以及大班语言发展目标,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目标定为:
1、能感受散文中优美语句,体验散文优美意境。
2、发挥想象,深入理解画面内容,大胆地用语言表述画面意境,培养幼儿艺术思维。理解雨水与环境以及人类关系。
3、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情趣,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雨滴,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快乐。
为了更好实现活动目标,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幼儿在户外近距离真实观看雨景(或淋雨),使之有一定感性经验,又在现场观看录像,让幼儿在整个雨景中观察更清楚、仔细。
在设计中有两个较突出特点,一就是小雨滴形象贯穿始终,老师扮演小雨滴形象非常自然融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交流、观察、讨论。及时进行启发、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就是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大纲要求。二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小雨滴旅行制成课件,在这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直观物象,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特点,同时又让孩子们能在观察比较中轻松地找到自己进步。为后面谈话做了铺垫。
在活动中,我采用教学情景化方法,用事先录制好下雨时音乐把幼儿带入预设环境中。由幼儿自由交谈,在这个环节中,我贯彻了《纲要》对语言活动要求,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谈。几分钟后,老师扮演小雨滴及时出现,引起孩子们欢呼,及时把幼儿注意力集中了过来,围绕主题展开谈话。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播放制作并消除了散文声音课件,为幼儿表述提供了直观依据。老师以开放式、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把观察到小雨滴顽皮形象用语言表现出来。如:根据课件中小雨滴离开妈妈怀抱时跳到树上、落在屋顶上,挤进草丛里。把妹妹伞当作滑滑梯,骨碌碌滚下来。把清清池塘当游泳池,在水面上留下圈圈链猗。躲在路边土坑里,在柔柔沙滩上捉迷藏。再通过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切换,使幼儿更深入理解散文,感受散文中优美语句,体验散文优美意境,培养幼儿艺术思维。
为了鼓励每个孩子都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接下来我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就是小雨滴,如:你就是小雨滴话,你想落到哪去?并请幼儿用语言表述出来,可以说给老师听,也可以说个同伴听。使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发挥自己想法。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语言交往环境。同时,我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交流、耐心倾听,努力理解他们想法,并对他们进行知道帮助,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在活动延伸部分我让幼儿用各种画笔来画自己想象当中小雨滴,进而突出谈话主题。如:小雨滴又落到哪去了?又做了哪些顽皮事?在这一环节中,让先画好幼儿说自己画内容,给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环境,发展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最后,通过多每一个把幼儿刚才创作过程在视频上展示出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条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欣赏、共同提高,也就是教师对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理解和想象鼓励,幼儿看到自己作品画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达到了在快乐中学习目。
在此,教师作为幼儿活动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儿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幼儿在特别宽松、开放、愉悦环境感受美、表现美,并分享他们创造快乐。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互相渗透。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育理念,通过具有形象性、开放性、宽容性、自主性、愉悦化活动内容和过程。所有环节都就是围绕"小雨滴"来进行,源于大自然又借鉴于生活,有效贯彻了《纲要》理念。让幼儿真正体验到了在活动中享受生活乐趣。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十七
匆匆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作者先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
5.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查找资料。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出重点词句,展开联想,培养自己的观察、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格言吗?
生:(略)。
师:是啊,同学们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板书课题16《匆匆》。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思考:“文中的‘匆匆’说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并及时纠正读音。
3〉‘匆匆’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
(三)深入研读,引导探究,品读悟理。
师: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生:作者向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作出了回答,在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读懂文中叙述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重点探讨这句话: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自由读这段话。
b你读懂了什么?
c把你的理解放进句子中去读。
d你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e能用这样的格式来说吗?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通过探讨学生可能会讲:。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了。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了。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了。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了。
3〉齐读第三节,再次体味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
4〉小结。
小结课文,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家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课外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他是怎样度过他的日子的呢?
2.仿照作者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16匆匆。
时光易逝--------珍惜时间。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篇十八
这个月,我们学校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创新杯”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教师们都憋足了劲,在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下,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动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在高效课堂建设的道路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次,我讲的语文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九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豆腐颂》。这是一篇饮食小品,文中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是托物言志的典型文章。为最大化的求得教学高效,我精心设计教学,主要想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教学优化:
俗话说:教学要授之以渔。我们教师尤其要看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读书方法的引领:第一次自学指导中,我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并用——画出你认为是赞美豆腐的语句,然后写出自己的体会,接着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完全可以从默读、画语句、写体会、交流等提示语中找到阅读的要领、从而深入思考,进入阅读感悟的状态。在后来的汇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们基本完成对课文中对赞颂豆腐语句的深入理解。而这种方法正是学生用心读书,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不断运用,学生定会受益无穷。
六年级的课文大多数都比较长,要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一定是完不成任务,造成延时,加重学生负担。我的办法就是抓重点段落进行赏析,抓重点词句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好词、好句、好段的朗读感悟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本节课,我就是抓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重点词语“百尝不厌”等进行了训练。我认为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每个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之后,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去交流,这种体验才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个别优等学生的感悟代替全班学生的阅读潮流。从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到小组内交流到最后全班交流,这是从尊重个体到发展优势,都强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文章的写法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想它不是靠一节或者几节作文课就能完成的。他需要分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化解难点。在本节课,我就适当点拨了总分总、总分的构段方法,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这些点拨都会让孩子们收获一些写作技巧,这种渗透定会在学生心灵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他们写作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的想法,也在课堂上尽量体现了出来。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我想我们教师还是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思考,开创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课堂学习效果明显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