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理论框架(汇总22篇)
总结是一种思绪的整理,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总结是提升学习成绩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想我们需要重视总结的作用。总结是一个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写总结前,我们要先进行思想准备,明确总结的范围和重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参考。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一
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是预先动员心肺、肌肉等器官系统的机能潜力,以尽快适应即将开始的各种运动活动,以获得最佳运动健身效果。准备活动方式主要为两方面:一,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热,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提高肌肉组织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直接影响人体代谢能力,并快速使人体进入工作状态,使运动损伤的风险系数降低。大学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身心做好准备,并接受课程安排的训练负荷;二,进行各种牵拉练习,身体核心温度增高后,肌肉、肌腱的延伸性,呼吸深度与频率,心率次数,血氧供给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并且神经系统会因身体核心温度的提高而得到敏感度、传导速度的改善。
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身体核心温度和整体的代谢水平与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使学生提前进入体育课程教学状态中,提高学习兴趣,减少运动损伤发生。专项准备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运动技能练习,例如:进行羽毛球教学前,先练习脚步与高远球等;速滑教学的陆地模仿等。而恰恰是如此重要的.准备活动,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师不置可否,怕麻烦,没创新,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越来越走向枯燥乏味,学生运动损伤时常发生。而这些弊端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热身运动而避免,根据生理学机制描述,准备活动可以提高机体肌肉温度,克服人体肌肉组织的粘滞性,提高肌肉与韧带的延伸性和弹性,减少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的运动损伤,使学生运动损伤的风险系数发生机率降至最低。在积极安排和引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的同时,要向学生讲述准备活动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根据准备活动的生理学机制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准备活动能起到的运动功能,使学生享受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确保学生在日后的运动活动中也保持良好的热身习惯。
二、准备活动的心理学机制。
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大学体育在体育课程授课方面,只强调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纵观大学学科教学中,公共体育课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解决心里矛盾的最主要学科。由于大学体育课教学手法枯燥无味且手法单一,学生不会主动去选择体育,甚至会导致学生厌烦体育课程教学,这使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目标,逐步成为现今大学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对学生的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时候,有一种潜在的焦虑心态,这种焦虑心态是运动技术掌握不够到位、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害怕老师的批评等情况而产生的。这种焦虑心态的产生,是导致学生动作技术变形,无法完成教师预定完成的动作的根本因素。然后,有些学生在心理产生这种焦虑心态的同时,会因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将焦虑心态转换为一种对运动技术学习的催化剂并强化自身情绪,发挥平时动作技术练习时无法达不到的要求。而消除这种焦虑心态的方法之一就是准备活动,随着音乐的节拍,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根据仿生学原理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教师的引导会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并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会相应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阶段,机体的活跃程度完全可以达到热身效果,并会使学生尽量排除互相之间人际关系敏感、自尊心过强、情绪抑郁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状态。在经过上述准备活动,学生由于自尊心等心理状态产生的焦虑心态,会降至最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状态。
三、准备活动的教育学机制。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组成的要素之一,其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或关系,是遵循人体活动规律进行的。体育教育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矛盾、规律,从根本上谈,贯穿体育课教学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就是: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之g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学中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梳理研究,对准备活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进而对准备活动和体育课之间的关系有了崭新的认识。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实施课前准备活动,对学生的技能掌握,心理健康,运动损伤风险,都起到明显改善。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前准备活动,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不良体育运动习惯,从心理上接受体育课,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强烈的兴趣,从根本出发,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二
当前,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的大气候里,可以说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是以很积极的面貌向前推进的,通过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踏入误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使新课程标准更好地指导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计划分阶段,缺乏系统性。
课程改革后,取消了原体育教学大纲,推出了新课程标准,又把同一水平两个年级的教材合并。这一举措,极大地拓宽了体育教学的空间,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但体育教师如果忽略了教研组的统一管理和互相的协调,“各自为战”,就可能破坏小学体育教学的系统性。例如,某校6位专职体育教师分别担任各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分别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特长及场地器材制订计划,进行教学。当这些学生到了高一年级时,往往会调换体育教师,再由后来的体育教师制订计划,进行教学。而两位教师的理念有差异、能力有强弱、设想有区别,制订的计划也各有特色。那么,对于学生整个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体系就有可能出现“断裂”或“重叠”现象。
二、体育技术教学的盲然,缺乏指导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程应把“竞技体育”转变为“健康体育”,淡化技术教学,加强能力培养。但技术淡化并不是彻底抛弃技术。这就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怎样把握技术淡化的度。例如,在水平一(二年级)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过分淡化技术,不讲技术,让学生自由“创造”,爱怎样跳就怎样跳,跳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忽略跳前的准备姿势,跳时的蹬地、摆臂技术,跳后的落地缓冲。不仅对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具有负面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学生落地动作不正确,不能正确缓冲,容易扭伤脚,产生过大的震动,又会对以后的运动产生害怕心理。相反,如不淡化技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就不能摆脱原来常规教学的影子,不能体现《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的片面,缺乏全面性。
《标准》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对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也留下了一道难题。例如,中长跑练习既是学生必须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是锻炼品质、磨练意志的好方法。但这却是许多学生最头疼的练习内容,即使教师通过思想教育,使他们勉强接受,大多的学生还是带着不满的情绪,应付教师的任务。此外,现在学生的体质和承受能力值得担忧。曾有报道称:某校开学典礼十五分钟,就有十多个学生晕倒,有心脏不好的,有低血糖的,有抵抗力差的。随着安全教学的理念进入课堂,这也使教师在选择这些教学内容时慎之又慎。部分教师在思想上也产生了最好避免这些教学内容的想法。
学生在练习内容的选择性上具有较大的主观倾向性。因此,单从学生的喜好出发,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就会对某些项目开展较多,而一些项目开展必定会减少,教学内容也就缺乏全面性了。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缺乏实效性。
《标准》要求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课改的新形势下也创新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索法、课件演示法。也创造了多种教学方式:如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但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并非运用得越多越好,越新越好。一堂课热热闹闹,花样繁多,其教学效果并非以教学方法的“新旧”与“多少”成正比。同一内容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而怎样选择、选择什么方法才是有效的、合理的教学,这又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五、教学时空的局限,缺乏延展性。
学生并不是工厂生产的产品,到下班就停产,做到哪算哪,做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教育应有一定的延展性,体育教学也应遵循这个规律,教师应对他们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指导,课内和课外只是指导形式、方法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用有限的课内时间学到的知识、方法去指导课外的自主锻炼。而现在,很多学校过分强调“质量”意识,而这个“质量”又是极其偏面的,只关注语、数、外的分数,而忽略了一个最基本、最关键的质量――学生身体的质量。
许多父母对孩子过分地要求,学校领导以学生的排名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之间以学生的成绩互相“比拼”的现象,都促使大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每位学生的分数上。每年考,每学期考,每单元考,甚至毕业班每月考或没周考的现象也见多不怪了。
繁重的作业负担、课后补习,挤占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本应锻炼、参加实践活动、休息的时间被占据了,父母、教师、乃至学生本人都无暇顾及身体的质量,体育教学时空的延展性就这样被扼杀了。
对策与建议:
1、各年级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有系统性、稳定性。
课程改革后,小学体育总课时数增加了,体育教师数也相应增加了(包括兼职),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都是根据体育教师各自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设想,各人订各人的,各年级归各年级订。这样,在上下两年级的衔接上往往会出现问题,教学内容或出现重复,或出现断层。因此,建议在学期、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时,改变各人各订,各年级各订的现象。全体体育教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先根据各地各校各年级的情况,集中研究、共同讨论,制订相对系统、完整、一体的各年级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然后由教师个人研究制订课时教学计划。这样,由共同讨论“教什么”,由个人研究“怎样教”的教学计划才能缩小年级间的“阶段性”,保持“系统性”。另外,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避免一年一变,随心所欲,当实践证实有缺陷或不可行时再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这样,才能使整个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又给师生创造性的发挥留下相对充足的时空。
2、应对不同水平阶段动作技术作出总体要求或指导性建议。
课改提倡淡化技术是相对而言的。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基础的学生,所淡化的度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体育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对技术学习的要求也应随之提高。低年级(水平一)阶段,应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及积极参加锻炼的意识为主,初步接触简单动作的技术;中年级(水平二)阶段,以动作的雏形为要求,不过分追求动作技术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的细节部分;高年级(水平三)阶段,开始补充细节,相对完善动作。因此,本人建议各个地区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动作作出总体的要求,避免两个极端化。
3、教学内容全面化,避免单一化。
《标准》提出满足学生的需要与教学内容的全面化并不矛盾的。从培养兴趣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产生运动欲望,再组织学生练习,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例如:耐力跑一直是师生最头疼的内容,教师可首先让学生了解耐力跑的意义及对身体的作用,然后设创情景,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激起学生练习的兴趣和欲望,再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定时跑、定距跑、追逐跑、接力跑、越野跑、障碍跑等。最后轻点成绩重评过程,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努力练习后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4、教学方法追求实效性,避免花哨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所有的教学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大目标进行。教学方法也应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不计新旧、不求花样。只要能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水平一(二年级)前滚翻的教学中,教师可直接通过自身的讲解、示范进行教学。如果用课件演示动作,一方面没有教师直接示范清楚、逼真;其次也拉远了学生与动作间的距离,使学生与动作间产生隔阂。因此,教学方法的取舍要追求实效性。
5、改变观念、开发资源,还体育教学时空的延展性。
要达成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仅靠每周的三至四节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首先要改变观念。领导、教师要重视增强学生的体质,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家长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使学生经常进行锻炼,切不可用孩子的健康去换取学习成绩。其次要善于开发社会资源,挖掘自身潜力,依靠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争空间、挤时间,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健康地成长。例如,节假日学生活动场地、器材受到限制,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条件,开放部分场地、器材。再如,因为体育活动需要较大经费的支持,因此,学校可为学生以“小俱乐部”的形式争取企业的赞助,开发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1――6年级)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司云《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中国学校体育,-4。
3、孙瑞龙《体育与健康大课程模式的课题实验报告》江苏教育,-1b。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三
1.1大学体育课程研究现状。
1.1.2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实践:课程模式多样化,但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设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伴随体育课程模式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势态。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有:“大一统模式”、“二段式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三自主选项模式”。这些模式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然而它们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1.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趋势[2-7]。
1.2.1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化。
大学体育课程应在体质健康、个性完善、社会适应、社会公德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1.2.2研究型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在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实现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3大学体育课程的人文性。
大学体育课程承担着传承及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使命,传承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还兼顾传承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精神的领悟。在课程实施中要重视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体育的精神内涵,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1.2.4大学体育课程的过渡性。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折的衔接点,是进行终身教育的关键时期,课内获得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课外体育参与是形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因此,大学体育课程应不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还应包括课外体育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3对大学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认为大学体育课程是以传承和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为主要方式,以科学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高校体育课内课外锻炼为主要实践平台,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文化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
2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体育课程是我校311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从目前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实践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落后于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
2.1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严重偏离了学校的价值导向,忽视了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的调适作用和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仍以竞技体育为教材,以技术教学为核心;教学方法以“传习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体育选修课开设以竞技项目为主,缺乏体育文化和体育健身知识类的选修课程,如:奥林匹克文化、健康促进等此类课程,很难形成对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2.2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是打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平台。我校每年都举办田径运动会和各项球类比赛,把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欢乐节,开始集中举办各项体育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外体育活动目的不明确,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脱离了育人这个核心;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较为松散,没有形成固定的结构,缺乏连贯性;课外体育竞赛项目举办时间较为集中,在同年12月,一个月内要举办十多项竞赛,而全年的其它月份没有任何大型的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普及型和参与性不强,学生受益面很小;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得比较少。
2.3体育场馆保障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虽然我校每年对体育场馆设施都有较大的投入,但跟不上学校招生规模的速度,现有的场地要满足两万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有些捉肘见襟,另外在体育场馆的调配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学校一些的大型活动经常占用体育场馆,使得本来就不足场馆设施又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3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框架体系设计。
3.1三亚学院育人理念和价值导向。
(1)引导学生践行“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2)搭建和营造各种平台、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3)引导学生学会上岗、上梯阶的竞争策略,培养学生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综合竞争能力。(4)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融理论、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着眼于行动力(解决问题)的形成。在课程教学中,以“311”的课程模式突出人才培养规格,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具有五个基本素养(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3.2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设计。
在突出“健康第一”的前提下,以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核心,注重体育课程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最终实现“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使命。
3.3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框架设计。
在三亚学院体育课程理念指导下,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能力协调发展,这需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校园体育文化熏陶和体育人文通识教育等环节来实现。
第一,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在充分调查学生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运动水平层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运动兴趣,使学生主动认识和参与该项运动,并不断体会该项目的人文内涵,进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逐步从中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达到自觉坚持锻炼,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第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基础上,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竞赛和运动队训练,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给体育骨干和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各项目的文化内涵。以体育欢乐节赛事为核心、以传统的“中国体育节”为基础打造“月月精品赛事”,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人人爱锻炼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验“年年奥运、天天健身、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体育文化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主动参与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让生命更加强大、更加活力,让生活更加多彩、更加幸福。”
第三,实施体育人文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承担着传承及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使命,传承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争文化,还兼顾传承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精神的领悟。开发体育人文通识课程资源,实施体育人文通识教育,将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生存技能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体育(人文)教育对培养人格品行、精神素养的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第四,促进大学体育特色教材体系的开发。在这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适合我们这次教学改革理念的教材体系目前还处于空白,创建体育俱乐部教学体系的初级、中级、高级教材和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教材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化水平。第五,实现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合理调配。体育俱乐部教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体育欢乐节、中国体育节、课外锻炼体系、课外竞赛体系、体育社团、运动队训练等)、场馆对外开放等对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利用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实现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合理调配,它是保证这次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3.4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实践、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体育俱乐部教学特色教材建设、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合理调配。
3.5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拟重点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确立三亚学院体育课程观和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理念、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体系构建、三亚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及支撑体系、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体育俱乐部教学特色教材体系设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调配。
4结语。
三亚学院大学体育改革框架体系是在认识了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导向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在理论上,将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素质、人格发展、组织协调能力及适应现代社会的应变能力等融入到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利用高校体育俱乐部课内、课外大课堂,以健康人格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体育(人文)教育对培养人格品行、精神素养的功能,引导学生做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实践上,以生存技能和终身锻炼技能为基础,课内俱乐部教学为龙头,课外俱乐部锻炼(课外参与、运动训练)为主要载体,体育人文通识教育选修为辅助,通过体育场馆器材的合理调配,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四
[摘要]:翻译批评的发展对推动翻译研究发展有重要作用,它经历了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的阐释模式,却无法摆脱独白的色彩。文章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从翻译批评的本质、功能、原则、规范尝试构建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以期在认识论上为翻译批评带来启示。
一、国内翻译批评现状。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与翻译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各种翻译理论的出现,都会为翻译批评带来新的理念和变化,如对等理论,读者反应,阐释学和解构主义均为翻译批评的发展拓宽了研究的视野。翻译批评随着翻译研究范式的演进而演变,亦出现了几种翻译批评研究模式。
作者中心论以忠实于作者的原意为标准,文本不过是独特个体的表现形式。文本中心论将“忠实于原作”作为首要责任。读者中心论将读者的反应被视为译作的标准。尽管他们更新了自身的研究视角,却切断了翻译活动过程的链条作者——文本——读者(译者),进行的是独白式的研究,满足不了翻译批评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前苏联哲学家巴赫金米哈伊尔的对话理论提倡参与者之间对话,因此文章以其为理论基础,以期促进翻译批评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话理论概述。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19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1935年的《小说话语》,到1961年的《论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改写》,经过逐步的补充、深化和拓展,最终构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将集中探讨对话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
1、对话与对话性。
对话性指“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2]基于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巴赫金得出结论:“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3]对话渗透到人们最深层的精神领域。
2、对话生存的时空。
对话生存的时空包括共时性和狂欢化。[4]。
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即共时性。对话语言在共时性的作用下,在一句话中表现两种不同的声音——双声语,而且,各种声音、各种意识,在对话中同时出现,必然产生争论、交锋。狂欢化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在狂欢化的时空里,每个参与者都积极参与和交流。
3、对话关系:自我与他者。
针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巴赫金认为,我之存在是一个“我之自我”,我以外,皆为他者“于我之他”。自我意识的加强只有建立在与他者意识的对话关系上才能成为可能。没有他者,自我就不能生存和掌控自己。只有建立在互相反映,互相接受,互相认可的基础上,自我才能获得本身的完整性。
文章作者采用对话理论进一步对翻译批评理论的内部框架尝试进行重新透视与构建,包括本质,功能,原则和规范,以期获得一些对翻译批评理论框架的新认识。
1、翻译批评的本质。
1.1翻译的本质。
鉴于翻译批评是在翻译活动之后进行,作者将从对话理论角度审视翻译活动的本质。
文学作品一旦产生,与读者相遇,在其能动参与下,作品就被不断地诠释并经历着多重考验。作为原文本的第一读者,译者发挥他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完成译作。在这其中,他不止是与原文本或者原作者相遇,还与心中假想的读者相遇。译者与目的语读者对话不可避免。译本在进入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经受各种质疑与考验,使得译作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不断循环。
由以上可看出,翻译是一场主体间对话的综合体,它不是单纯发生在原文本产生的空间或目的语文化的空间,而是译者在发挥主动性的同时,游走在原作(作者)和读者之间,来回调解,平衡,以期奏出和谐的乐章。
1.2翻译批评的本质。
基于对翻译过程中对话层次的认识,翻译批评对翻译中包含的对话也应投以关注。
基于对话理论的思想,翻译批评不再只具有对译作本身的纠错功能而是对这场对话的言说。批评者揭示这场对话的过程及背后隐含的因素,并欢迎各类声音与其对话和争论。他使用话语权开拓话语的空间,并参与构建文本的意义。
2、翻译批评的功能。
翻译批评以对话的方式实现其功能。一方面,译者通过译作言说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在批评者的队伍中大众读者没有权力言说,偶尔扮演批评者的译者处于言说和被抨击的尴尬,于是只剩下了比例很小的专家的声音。为了构成可对话的双方,批评家的声音不可或缺。译者与批评家之间的交流促使翻译批评能更好地指导与规范翻译活动,提高译作质量。
批评家对译作的回馈,同时可为目的语读者构建文本的意义作参考。目的语读者可选择批评家的批评话语获得对译作新的认识与理解。目的语读者与批评家的对话促进了对译作的理解也提高了译作在目的语中的影响力。
在进行翻译批评时,批评家们可以借助他们的批评话语为沉默的他者声辩,使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强势与弱势之间交流渠道畅通,增强交流与对话,以保证互不相融的.意识能成为一个实体。
3、翻译批评的原则。
如上所说,以往的翻译批评都带有独白的色彩。巴赫金指出,“单一的声音什么也解决不了。两种声音是生活的最低条件,也是生存的最低要求。”[6]对话是生活的基本条件。翻译批评也以倾听他者的声音为准则。
从对话理论的角度来看,多重的声音促进文化及文化批评更多元化。后殖民主义为东方人的话语拓展空间;女性主义批评为女性话语而努力;新马克思主义批评为工人阶级的话语而争辩。全球化的进程要求我们关注倾听他者,讲求多样性,同时在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寻求和谐。
对话的复杂性又要求参与对话的各个元素保持独立的立场。只有当每种意识或声音扎根于共时性和狂欢化的时空,他者才能被引入交流,批评的多样性也才能得到发展。
批评者同时要尊重他者,培养他者意识。翻译批评中的参与者包括批评者需确保对他者的意识形态认可。
4、翻译批评的规范。
翻译批评的规范准如同翻译的标准,被认为是翻译批评的尺度或基础。
文章对翻译批评规范的诠释不是力求寻找译作的终极衡量标准,而是力图为翻译批评提供发展方向,对翻译批评规范进行描述。在各种文化参与的众声喧哗的和声中,译者不必丧失自己的话语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原作,原作者,读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有自己的处理策略,也会作出必要的牺牲,但同时也应警觉文化的缺失甚至崩溃。
从对话理论角度阐释翻译批评的规范,能使译作能承载更多的对话主体,译者和批评家们能倾听更多的声音,百家争鸣,实现文化的共融。在每一次历史情境的参与之下,对于译作,形成新的言说与应答,而这也使得译作能生生不息。
四、结语。
单维的翻译批评模式,原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逃脱不了发展的窘境,文章作者借助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期待为翻译批评理论发展开拓新的视野。翻译被视为主体间对话的综合体。因此,翻译批评即对翻译中对话的评说。本着倾听他者声音的原则,翻译批评通过对话实践提升译作价值,建立话语空间的目的。翻译批评应揭露和解释对话过程中的现象,以激起与读者的对话。作者从对话理论角度建构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以期人们更多关注翻译批评事业的发展,也是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4]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
[2][3]巴赫金米哈伊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5]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五
构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是一项十分严肃的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开放的精神进行积极创新。
3.1必须更新理念。
与传统手工业生产相对应的只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工程建设必须依靠科学管理。我国要由建筑业大国转变为建筑业强国必须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和科学技术是推进建设项目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认识到先进的管理可以弥补落后的技术,但是先进的技术不能弥补落后的管理。认识到建设项目管理可以飞跃,但不能简单跨越。中国建筑业没有经过科学管理阶段,要想发展,必须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
3.2必须坚持开放的思路。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开放性,都善于借鉴别的学科研究成果,都坚持不断发展。建设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必须善于吸收别的学科先进成果,借鉴别的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拓展思路,大胆创新,才能形成具有先进性的理论体系。
3.3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
管理是科学,表现在管理有规律,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构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关键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注重研究、分析,掌握建设项目的规律性,实现从定性的经验型的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要有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发展成果建立模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方法和工具体系,实现管理向数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真正使“软”科学成为“硬,,技术。
4.结语。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也是苍白的理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规模空前的工程建设,许多重大工程建设实践迫切需要正确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同时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新思路和新方法,迫切需要上升至理论层面。发展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正逢其时。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从管理技术和方法、制度设计等方面构建先进完整的项目管理理论,实现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丰富发展建设项目管理理论。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六
[摘要]会计学能否“敏感”地触及经济环境的变化,“反应性”地拓展自己的边界,将人力资源作为对象纳进自己的范畴,决定着会计学能否承前启后地进行理论创新。目前财务会计的“权益理论”主要是根植于产业经济年代的、以财务资本为中心的理论。要想将人力资源纳进财务会计的体系,在解决计量题目之后,最重要的是考虑修正权益理论。将财务会计对象由财务资源扩大到能够导致企业价值增值的财务资源与人力资源,并将之反映到相应的权益理论中,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进进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扫清障碍。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框架
一个公道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框架应包括:人力资源会计基本理论、人力资源估价、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系统以及人力资源效率评价。在这个体系中,人力资源估价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影响人力资源的本钱和效益,同时还决定着员工激励方式的公道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处理贯串于人力资源会计活动的各个环节,涉及到各个方面。从目标和职能看,它不仅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融投资决策以及人力资源效率的监控和评价提供依据,而且对于验证人力资源估价的正确性、实施人力资源价值的动态调整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效率监控和评价是人力资源会计治理的事中与事后环节,发挥着动态控制和绩效鉴定的功能,它是实现人力资源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人力资源产权收益分配的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是对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知识所做出的符合逻辑的系统性抽象和总结,它来自于实践,同时又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与方法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依据,并为人力资源会计的进一步实践提供指导。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会计目标、人力资源会计环境和人力资源会计假设等方面。
人力资源会计目标是指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不仅为人力资源会计相关方法与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而且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有关决策和实际运作提供指导。
人力资源会计环境是指影响人力资源会计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内外条件,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等。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不仅影响着人力资源会计的行为过程,而且制约着人力资源的组织和运用效率。
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则是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条件,它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符合逻辑的环境界定,是确保理论具有科学性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有其特殊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不能简单地完全沿袭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而应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对传统假设进行重新熟悉并适当扩充。
(一)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特性分析
人力资源计量就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确定人力资源价值,其核心是对人力资源进行估价。既包括各个层次人力资源的估价,也包括各种类型人力资源的估价;既包括以确定初始交易价格为目的的未使用人力资源的估价,也包括以界定产权份额和收益分配为目的的在用人力资源的估价。相对于物力资源的计价,人力资源估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1 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对人力资源的估价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根据人力资源的资产状况以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价值重估和修正。
2 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在对人力资源进行估价时,应当针对特定的企业、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地域来确定人力资源价值。对于人力资源估价(特别是当受用人单位之托对某人力资源进行估价时),必须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所有者的知识、经验、信息和能力对其所在(或将要)就业单位的适用性。据以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估价值,这一点对于那些具有较强专用性的人力资源来说,尤为重要。
3 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人力资源估价的结果是相对于一定标的物的价值估计,因而缺乏确定性和精确性。
由此可见,对人力资源的估价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建立动态的价值评估系统,进行适时估价。同时,对人力资源的估价也不是尽对正确的,而需要建立公道的价值分析体系,以定量估价为依据,注重定性方面的分析和调整。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
人力资源计量是人力资源会计各环节定量分析的基础,也是贯串于人力资源会计的一项核心内容。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种模式:
1 人力资源本钱会计。人力资源本钱会计是指“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本钱的计量和报告。”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初始取得(招聘)本钱和再投资基金的筹集本钱以及员工的遣散本钱等几个方面,是以投进价值为基础计量人力资源本钱价值的方法,具体到企业实际应用,体现在人力资源融资本钱和人力资源投资本钱中。
根据人力资源价值的形成方式,人力资源本钱主要划分为取得本钱、开发本钱和遣散本钱。人力资源的估价方法可以采用历史本钱法、重置本钱法和机会本钱法。
2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而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利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治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团体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以人力资源的产出价值为基础,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的方法。主要有个体价值计量模式和群体价值计量模式两种。
3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在引进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成果的'同时,出于对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考虑,从企业激励机制出发,结合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实际,逐步将产权理论引进了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从而产生了人力资源权益会计。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是指以人力资源所有者凭借其对企业资本的产权所应分享的收益为基础,对人力资源进行估价的方法。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夸大劳动者投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自然人力和人力资本)与投资者投进企业的物力资源一样形成类似实收资本的资本。也应获得剩余索取权。它将企业中应获得剩余索取权的员工范围由把握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扩大到了企业的全体员工。
人力资源权益具有多元性,既包括债权投资意义上的收益,即契约工资与法定保险,也包括股权投资意义上的收益,即税后收益分配。并且,人力资源所有者享受的税后收益相对于非人力资源所有者享受的税后收益意义更为广泛,既包括与人力资源产权相对应的收益,也包括与非人力资源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收益。
(三)基于负债或融资租赁观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型
1 负债或融资租赁观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型。人力资本不仅具有债权特性,而且具有股权特性,因此,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亦具有负债和权益的双重属性。由此看来,结合人力资源特殊性,可以采用负债观或融资租赁观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即把企业投资人力资本、占有人力资产看作是企业对人力资源所有者的负债(或租赁),把企业预计给予员工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年报酬总额看作债务利息(年利息或年租金),把年报酬预算总额除以当年银行借款利率(或年租金率)即得负债额(或租赁资产价值),也即该员工所对应的人力资产确当年价值。以负债观为例,人力资产价值计量模型为:
v=h/i=(g f j)/i
式中:v为人力资产价值或人力资源负债;r为员工所获年报酬预算总额;g为年工资预算额;f为年福利预算额;j为年奖金预算额;i为银行借款年利率。
此公式简单易行,且v反映的是该人力资产的公允价值。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的报酬是相对公允的,它是某一时期某一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和企业经营状况、员工素质能力(学历、天赋、经验、体力和健康、实际产出等)等实际条件下企业组织和员工相互博弈的结果。因而能综合、真实地反映特定时间特定地区该人力资源在该行业、该工种中的年使用价格,即被看作负债v的年资金本钱(年利息)。
2 根据人力资源的权益性质对负债观计量模型的改进。持有企业股份或期权的高级员工(包括以技术进股的企业股东、不领取工资报酬但参与企业运作的所有者),属于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也应纳进企业人力资产核算之列。融进了权益因素后,人力资产计价模型应稍作改动,即在原有的负债观计量模型的分子上增加员工从企业取得的股权收进,此时模型变形为:
v=b/i=(g f j s)/i
此模型适用于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和所有员工,应用范围更广。员工持股收进可以换算为人力资产和人力负债的理由是:从负债观来看,员工为企业的服务从企业得到收进s,相当于员工贷了s/i数额的款项给企业使用,企业获得这些资产的同时,也负上了相应数额的债务。由于企业在赠与员工股份时已按票面价值记录了所有者权益,即股本,故在终极计算的v中应减往相应数额(一般不即是s,i)后再进账,而人力资产则不必减往。
3 非货币丈量方式。人力资源可以使用多种非货币丈量方法,如一张个人能力和技能的简单清单、个人业绩评分或排名以及对态度的评价。最经常使用的非货币丈量方法来自likert&bowers变量模式,是确定“一个企业人类组织的效率”。以“组织测试”这种理论模式为基础的问卷是用来丈量“组织天气的”。假如雇员能够敏锐地感知企业的工作气氛,那么这一问卷的答案可以作为人力资产的一种非货币计量。另外,对于企业的经营治理型人力资源价值,还可以采取模糊计量的方法。
治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决策。利用传统的货币计量方法来表现经济事物的尽对隶属关系固然精确并有利于决策,但客观上讲,精确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其本身存在一个“度-,的题目。会计核算中坏账的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以及公允价值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估计,因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近似性。企业家人力资本(指专业治理职员)的特殊复合性,是货币指标所无法体现的,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个人、组织以及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也并非用非货币指标就可以完全体现。从而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对企业家人力资本,应该将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结合,精确性计进。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系统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它是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运动过程(跫资、投资、分配等)的各个环节(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信息处理,据以为各个信息用户(内部治理者和外部投资者)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一种治理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核算与报 人力资源会计表露的主要信息有:与人力资源投资本钱有关的信息,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本钱、开发本钱、使用本钱等;与人力资源价值有关的信息,包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以及有关计量结果方面的信息;与人力资源负债或权益有关的信息,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活动情况,以及参与收益分配等方面的信息。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表露。可以通过编制内部报表及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报告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对目前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必要改进的方式来进行,并通过附表或表注的方式进行表外表露。对不能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相关信息还可以用情况说明书的方式进行表露。
事实上,人力资源会计由于迄今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计量方法,所以相关的信息质量题目尚存疑虑;并且由于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表露需要承担巨额的簿记本钱,是否符合本钱一效益原则也受到质疑。比较典型的就是最早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barry公司在尝试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几年后,由于本钱题目和各方面顾虑而由对外公布改为对内报告。
人力资源效率包括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两个方面,相应地,人力资源效率评价也应包括配置效率的评价和利用效率的评价。
(一)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
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应当是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配置。从微观经济理论角度分析,是指当非人力资源投进一定时,人力资源投进的边际产出达到最大时的配置。因此要确定人力资源是否达到最优配置,有必要测算人力资源在不同配置规模下的边际产出,看其边际产出是否达到最大。从人力资源内部结构看,则应测算当产出一定时,不同层次人力资源之间的边际技术替换率是否相等。
(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
从广义上说,用于衡量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和模型很多,从传统的劳动生产率模型到目前的各种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指标,均可用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此外,笔者以为投进产出对比法和效率差异比较法是两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1 投进产出对比法。投进产出对比法就是将人力资源的投进价值与其产出价值进行比较,据以评价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它是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最直接方法。这里,人力资源投进价值是按照一定方法所确定的企业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产出价值包括总产出价值和净产出价值两个方面。其中。总产出价值是指没有扣除耗费的产出价值,可以用企业在一定期间的总产值或收进额来计量。人力资源投进和产出均有其相对的独特性。投进是指凝聚了政府和个人教育投资基础上的再投资,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在投资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既包括职业培训方面的教育投资,也包括以奖金、股票、持股计划等方式进行的激励性投资;既有以货币性资产进行的投资,也有以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进行的投资。因此。此处的人力资源投资在主体上仅指企业主体的投资,而不包括政府以及人力资源个体自身的投资;在范围上则包括了作为投资代价的各种资产(现金、实物资产、股票等)的价值总额。同理。此处的总产出价值或净产出价值,也均是指与人力资源投进价值相关的部分。而不是与全部资本对应的产出价值。所以,在具体评价时,需要公道区分属于物力资源的产出和属于人力资源的产出。简单的方法是在假定物力资源技术条件与物力资源价值正相关,并且等量资本获得等量产出的基础上,先按全部资本计算出资本产出率,然后再按物力资源价值与人力资源价值的比例计算人力资源产出率,据以确定人力资源效率。例如,以息税前利润(ebit)作为产出指标的人力资源效率可按下式计算:
2 效率差异比较法。效率差异比较法可以作为衡量人力资本逾额利用效率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一定的效率基数为基础,以高于或低于效率基数的差异作为人力资本逾额利用效率的衡量方法。这里的效率基数可以选择行业均匀资本产出率。由于行业均匀资本产出率是与行业均匀物质资本条件、均匀结构资本条件和均匀人力资本条件相对应的产出效率,与其比较的差异可以说明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相对于行业均匀水平的逾额或不足。要正确确定人力资本的逾额利用效率,首先需要确定行业的均匀物质资本条件,比较企业与行业均匀物质资本条件的差异,并按照一定的方法予以调整,以确保物质条件具有可比性。
除此之外,比较常用的还有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是指收益现值与本钱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内部收益率法是教育经济学中用于衡量教育收益率的一种比较公认和通行的方法,其他各部分或岗位也可用其来确定人力资本的效率控制标准。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七
是艺术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今年3月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因此作为独立门类的艺术学获得了更为广大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性.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和紧迫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艺术理论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为立足点.将其引入人文学视野中进行观照.并试图探索一种全新的艺术学理论教学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从国外的艺术理论基础教材寻找破困之路。教材是教育者对本学科现有知识与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系统阐释的产物。它往往反映了教育者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国内引进了几种国外艺术理论通用教材.如加纳罗.阿特休勒的《艺术:让人成为人》(第7版).大卫?马丁的《艺术与人文:艺术导论》(第6版)。它们都是美国比较流行的艺术理论教材.其共同特点是在人文学的视野下观照艺术.以此向学生系统阐述关于艺术的基本理论。我们现有的艺术理论教材是造成学生疏离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教材虽曰概论.其实都是动辄四.五十万字.醉心于建立_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理论体系.试图灌输给学生所谓对艺术的全面认识.结果却是‘看来很像一本‘教科书结果也可能使一般学生完全丧失了对艺术的兴趣.也失去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借艺术来启发自我生命的可能。
究其原因是教材的编撰者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来看待.常常自说自话.并不理会接受效果。如以人文学立场来调整编撰思路.我们的教材就应当尽童深入浅出地介绍艺术相关知识.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选取的实例应以当下鲜活的艺术现象为主,或者赋予经典的艺术形象以新鲜活泼的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想的艺术理论教材.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在《艺术:让人成为人》.《艺术与人文:艺术导论》等通行教材中.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下的艺术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讲解。在许多问题上不是首先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设置某个讨论情境.让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从而激发他的主体性:”幸福是否是-个纯粹主观的状态?或者.它是不是绝对的?要么我们会完全拥有.要么我们就完全得不到?“2加上教材囹文并茂.语言活泼.所列举的实又能够贴近现实生活.这样做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蒋勋所言:”一本教科书.若不沦为'照本宣科’的形式.是需要教授者和阅读者双方大量的介入的'3艺术理论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把他简单视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其实就是发扬人文学拥抱人之价值的基本立场。
从人文学视野来观照艺术理论教学.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看待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国外艺术理论教学中.艺术往往与其他人文学科并置在-起.比如文学、语言、哲学、宗教.历史等?这样一来.我们对艺术的考察就放到了_个广阔的空间之中..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才可以瘫鹨酝那种画地为牢的狭小格局.,从历史和现状来看.艺术都是在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流和撞击中获得无限活力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即_切对艺术的理论探索.都需要放到一个更大的人文视野中去展开.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深入理解艺术的精髓,,而最终的目的就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他们就不会独守一隅而偏狭自大。
综上所述.艺术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艺术理论.并从艺术的欣赏与理解中获得最宝贵的体验..而现在高校的艺术教学却是让学生成为娴熟拿握技巧的’机器而未能培养他们成为真正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这恰与人文学的宗旨背道而驰。得益于人文学的启迪.当下高校艺术理论教学可以获得某种方法论的自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参与艺术理论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对当下艺术现象的关注.更新艺术知识和观念.经常保持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如果能做到这些改变.高校艺术理论教学才会迎来走出困境的契机。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八
成立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统计领导小组,由省统计局牵头,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等相关单位参与,并在省统计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计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工作。
4.2明确统计分工。
由省统计部门负责统计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情况,发布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统计分析报告。省科技部门负责统计高新技术企业情况,发布省高新技术企业统计分析报告。省经信部门负责统计信息及软件服务企业情况,发布省信息及软件服务企业统计分析报告。由省发改部门负责统计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情况,发布省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其他相关部门(包括东湖高新区、襄阳高新区、宜昌高新区等)统计负责统计各自领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4.3建立统计信息平台。
湖北省的现代服务业统计信息平台建设必须在省统计局的统一领导下,省科技、经信、发改等相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进行统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应用管理,特别是共享共用的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数据库资源,并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指导,协同实施。
4.4完善统计制度措施。
制定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办法,由有关部门和行业专家对申请企业进行认定。开展现代服务业统计区域试点,在东湖高新区、襄阳高新区、宜昌高新区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域进行统计区域试点,不断探索统计工作方法。省统计、科技、发改、经信等部门逐步统一各类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尽量减少统计差异,便于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在相关部门所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基础上,由省统计局整理,每年发布一期《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年度报告》,反映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的年度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何骏,刘杰.全球视野下中国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策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4).
[2]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江建全.国有大企业拓展现代服务业研究:以上海为例[j].改革与发展,2009,(5).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九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而城市化的进程虽然使得城市综合发展快速进步,但是城市的弹性能力却相对较弱。我国自从提出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后就特别重视弹性城市的发展,弹性城市的规划是保证城市生命力旺盛的具体表现,因此为了提高城市的弹性指数,我国近几年来特别关注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尤其在一些自然灾害多发区,还保留着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为了保护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自然灾害多发区,一些新城的建设就特别的运用了弹性城市的理念坚实规划的。
[关键词]弹性城市;规划框架;策略。
引言。
人类出于自觉趋利避害的愿望,都愿意生活在弹性指数较高的城市,一来是这样的城市会给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二来是这样的城市无论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还是政治环境的条件要好一些,且应对灾难的恢复能力也要强一些。我国的人群聚集地就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城市弹性规划选择的重要性,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综合应变能力强,因此人口密集,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弹性规划比较弱,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政治环境、经济条件都相对落后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人口稀疏,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人口集聚程度高的国际化大都市,在经济、政治还是社会安定等各项指标的具体表现上,都是弹性指数较高的典型代表。
1、弹性城市概述。
1.1弹性城市的含义。
弹性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适应新环境,遭遇灾后的恢复能力快,并且偶发的灾难不足以影响该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这样的城市一般具有经济能力强、政治环境安静、社会环境和谐的特点,因此城市的承受能力、弹性能力和再造能力都要强一些,这也表现为弹性城市的三个具体阶段。当城市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果城市能够自身毫不费力的消化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这就说明城市的承受能力强;当城市的外部环境增加大的压力,城市还能够自觉的进行自我调整,应对变化,就说明城市的弹性指数高;当城市面对的变化程度再次加深,外部环境施加的压力不断增加,城市还能够井然有序的发展,这说明城市具有很强的再造力。弹性城市的三个表现阶段的`应变能力和该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要提升城市的弹性指数,就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抓起,提高城市在这三个方面的自我调节力,从而促进城市的弹性能力增强。
1.2弹性城市的发展原则。
弹性城市的发展原则是在它的三个表现阶段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规划和建设。要发展弹性城市,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就要遵循多远化发展的原则、模块化经济发展的原则、社会资本的独立性原则、经济发展的特色性原则、允许符合性原则、信息渠道畅通性原则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性原则。城市弹性能力的提高要遵循以上七条发展规划原则,努力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弹性城市的规划框架分析。
2.1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弹性城市的建设规划主要以提高城市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城市的自然环境应变能力是弹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指标。从国内弹性城市建设的例子来看,自然环境是影响城市弹性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的自然灾害应对系统是否发达,是衡量弹性城市的首要条件。如果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系统不完善,将会给城市的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作用。提高弹性城市的自然灾害应变能力就要充分考虑城市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从提高城市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着手改变。城市的自然环境脆弱和城市所处的地形地域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在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量如何降低地势和地域气候对于城市的冲击。再分析好影响城市脆弱性的自然环境因素以后,就要在规划建设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抗干扰力,按照长远规划的方案有效的改善城市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2.2经济环境的脆弱性。
我国的经济环境在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以后开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就使得各行各业的经济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经济好的时候国民经济各方面整体提升,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损失严重,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无一幸免,这种局势更多的发应在大、中城市,经济危机严重的时候使得各行各业裁员严重,而大、中城市的生存压力比较大,因此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发应。弹性城市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城市的经济独立性强,城市的弹性能力就越强,而城市的经济独立能力差,城市的弹性能力就越弱。因此在规划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的时候,应该将城市的经济独立指标纳入一个重要指标。虽然综合性的经济发展能够快速的拉动国民经济大环境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有很大的危险性。城市在发展综合性经济的时候,还要逐渐建立起城市的模块性经济,鼓励企业发展模块性经济。对于有实力发展模块经济的企业,政府应该给予鼓励政策,以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建立弹性城市的榜样。
2.3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脆弱性。
城市的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体现在城市的结构发展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城市的弹性能力强弱和这个城市的人口工作结构有着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能够影响城市弹性能力的强弱。当城市的经济结构主要以中、青年的男性劳动力为主的话就说明城市的社会结构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压力大,城市的社会公共压力大。相反,城市的劳动力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城市的社会公共压力就小,城市的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
2.4城市系统的脆弱性。
弹性城市的城市系统综合指数一般比较强,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小,社会发展秩序相对和谐,城市的自然环境抗风险能力也要强,就说明城市的弹性能力强。要避免城市系统的脆弱性,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力,引导城市经济向模块化转变,制定公民应该遵守的社会和谐发展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城市的公共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公民和企业也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共同努力,降低城市系统的脆弱性。
3、结语。
简而言之,我国弹性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在弹性城市规划整体的框架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弹性城市。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十
西方企业预算管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的企业预算管理从新中国成立算起才有50多年的时间,在未来十几年中完善企业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并发展至与国外企业预算管理相当的水平,是我国企业预算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对于企业预算的对象研究,要追溯到财务的本质。财务本质的主要观点有资金运动论、资金关系论、价值运动论、货币关系论等,这些观点对财务本质的描述都停留在“价值流”的层面上。然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支配这一价值流的“权利”是隐藏在“价值”背后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具有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以“财权流”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便成为现代财务的主流,也是财务本质最恰当的表述。作为财务活动的企业预算对象就是“财权流”的预算,是“价值流”与“权力流”的预算。
对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存在很多观点,主要有销售预算起点、资本预算起点、现金流量起点、利润预算起点等。有学者认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将企业预算管理分为四大模式:企业初创期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以资本预算为起点的;增长期的预算管理是以销售为起点的;市场成熟期的预算管理是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即利润预算起点);衰退期的预算管理是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由于回避了对企业预算编制对象的研究,企业预算没有编制划分细致的权力预算,关于企业资产重组、合并、兼并、拍卖等重要的价值预算,有些企业并没有纳入预算的范围。企业预算不仅要进行价值预算与权力预算,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价值与权力的配比预算,才能设计出以预算为基础的价值与权力配比的企业内部激励与约束制度,以规避企业预算控制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按照西蒙的观点,任何一项决策都包含着价值要素与事实要素。把这一要素划分理念引入财务目标领域,那么前者是一个理想的价值目标问题;后者是一个现实的效率目标问题。企业预算长远目标应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短期目标应以作业为基础,以作业优化为企业预算的现实目标。
只有让企业预算符合企业战略的要求,才能使企业财权管理符合企业产权管理的要求。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企业一旦选择了战略重点,也就决定了企业预算具体目标的基本取向。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仅要考虑财务因素,还要将非财务因素考虑在内,许多企业为使企业预算符合企业战略要求,在预算管理中采用平衡记分卡技术来解决战略执行力考核的计量难题。
(二)作业优化是企业预算的现实目标。作业预算不仅为企业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使作业核算的标准化管理有了可靠的依据。作业基础预算(abb)本身既包含了资源的预算,也包含了作业的预算,故可为企业战略价值链优化提供必要信息。由于abb以作业为编制基础,使得企业的作业活动可以清晰地反映企业的战略方向,将战略与作业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实现公司战略目标。abb关注企业预算的静态作业流程,更强调动态作业优化。如果战略预算是企业预算的第一层次,那么,明确某项成本(或费用)是否与战略相关,是否可以避免就是预算管理战略层次下的预算第二层次――预算避免。如果某项成本(或费用)不能避免,接下来的问题才是控制其发生数额。这是预算管理的预算避免下的预算第三层次――预算控制。只有在企业战略上避免成本发生,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或消除浪费。
中外现行财务管理原则总体上是以利益为取向的。但我们不能因企业财务管理以讲求效率为原则而否认其公平性。企业预算管理不能把人当作是“经济动物”,不能采用非人性化的“物本管理”方式,而应把人看作是“社会人”,以“人本管理”为企业预算管理模式。力求在企业预算管理中从员工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出发,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个人和各种组织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与效率”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企业预算管理中“人文思维”更强调“公平”,如完善企业项目投资中项目分配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企业预算编制中参与预算制度、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中柔性预算管理等等。企业预算的原则应在“效率”基础上讲求“公平”。
很多人把平衡作为原则。本文认为平衡应属于预算编制方法的范畴。传统财务观念要求财务资金在每个时期(年或半年)内达到收支平衡,是以一年时间为预算周期平衡的标准。年度平衡理念与战略预算平衡理念(一般为三至五年)相去甚远,短期效用目标突现。为克服此缺点,国外正盛行平衡记分卡战略地图这种以周期性平衡为理念的预算编制模式。允许和鼓励企业更多地利用负债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只要求企业在一定经营周期内或一定的还债周期内做到资金流入和流出的大致平衡,即以周期性平衡预算编制方法取代年度平衡预算编制方法,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预算的战略目标。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十一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于建设项目管理学科设置和理论框架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定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不清晰的问题,制约了建设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提高,影响了建设项目理论的发展。当前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研究正处于关键时期,应以开放的思路,充分借鉴管理科学与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和项目管理实践,构建完整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框架体系,推进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
1.构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意义。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型工程建设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持久的快速发展期,中国建筑业也活跃在国际建筑领域,成为推动国际建筑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必须加快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依靠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支撑,引导建筑业发展和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前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必须从传统的、狭义的项目管理向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转变。
1.1建设项目管理必须借鉴相关学科发展成果。
建设项目管理是技术和经济的综合。从管理技术方面来讲,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从经济分析方面来看,建设项目管理各主体之间存在复杂的经济关系,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建设项目管理涉及面广,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存在必然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现代管理科学和新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工业化大生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建设项目特点,运用各学科成熟的理论成果,分析研究建设项目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总结规律,从管理技术和制度设计等方面丰富发展建设项目管理理论。
1.2建设项目管理必须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
建设项目管理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经济体制自从产生以来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国际范围看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特别是建筑业作为最早走向市场的行业,市场化发育较成熟。可以说支撑我国当前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必须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市场的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理论,按照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理论和流水线生产的模式改造传统的建筑业,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业水平的唯一途径。按照工业化、物流管理等理论,丰富和完善建设项目管理是构建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2.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框架体系的主要内容。
2.1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设计和治理结构理论。
建设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建筑产品生产、交易的全过程。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各方主体都要通过一定的交易方式形成以经济合同为纽带的经济关系。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只重视建设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很少研究作为建设活动主体经济人之间的关系及制度设计。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和效率。建设项目管理研究应充分运用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新经济学的观点和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改造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项目治理结构。
(1)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设计。
制度是一系列运动约束和非运动约束组成的规则网络。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合作问题,创造有效组织运行的条件。现代建设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具有典型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特别是作为建设项目管理基础的投资体制和方式,已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对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设计也带来很大影响。建设项目制度设计关键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学原理,结合建设项目特点,进行制度分析和制度设计,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符合建设项目管理规律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2)建设项目治理结构。
建设项目治理结构是指建设项目财产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后,规范委托一代理各方之间关系的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建设项目组织机构体制的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是由投资人、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组成的复杂的经济关系。投资人、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在产权关系上存在着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建设项目管理治理结构研究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分析投资人、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存在的投资所有权、控制权分离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研究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和防止出现“代理人”问题。
(3)建设项目组织方式和行为。
建设项目的单件性、一次性等特点决定了项目管理的特点,在组织上普遍采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形式进行施工。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项目部实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项目部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特别是当前建设项目重要资源的市场化程度已很高,项目部与集团公司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我国企业资质制度、项目建设模式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表现出不经济的特点。研究规范项目组织方式和行为,对于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建设项目科学管理理论。
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含量组成越来越高。建设项目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适应建设项目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管理科学和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适应建设项目特点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努力使建设项目管理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单一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
(1)充分运用管理科学理论。
自从20世纪初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以后,管理科学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科学管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支撑了西方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本质上讲,泰勒的科学管理是将人们从小农意识、小生产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没有这场革命,就不可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管理科学理论的核心是精细化、标准化、数量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必须利用管理科学理论成果结合建设项目特点,构建适应建设项目管理需要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和相应的项目管理文化。
(2)充分运用工业化理论。
建设工程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坚持采用大工业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是将建设工程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设工程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构建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运用工业化和现代物流等理论,丰富和发展项目管理理论,用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科学化、专业化等技术和手段代替传统的建筑工业生产方式,将其转变到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轨道上来。
(3)充分利用项目管理理论。
现代项目管理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是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研究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随着项目管理理论在大型、特大型工程项目的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取得了很大发展,已经形成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化、项目建设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管理能力原理等理论流派。项目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当前我国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研究要系统研究国际上相关项目管理理论,充分借鉴其合理成分,努力与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管理文化相结合,构建适应我国建设特点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
2.3建设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
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定量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管理决策问题的技术科学,其目的是帮助管理者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优地实现组织目标,并为决策提供依据。当然建设项目决策不仅依靠科学的分析,同时也要凭借经验与艺术,但是随着项目决策难度和复杂程度加大,建设项目决策必须建立在基于科学方法的信息处理和可行性研究上。当前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建设项目管理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经验决策阶段。建设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
(1)相关问题概念化。
钱学森曾经指出,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总是把与系统有关的数量关系归纳为系统机制和性能的数学方程组,即数学模型建立后在约束条件下求得这个数学方程组,找出答案。运用管理科学方法去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关键是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正确地定义问题。建设项目由于对象不同、约束条件不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是抛开具体项目对象的不同,就管理特点而言,具有同质性。相关问题概念化就是要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将工程项目管理中许多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并进行相应归纳,便于运用相关管理科学的方法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建立现代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关键是对复杂的管理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并进行概念化。
(2)建立数学模型。
管理科学是一门以定量分析为主,以各种数学模型为主要工具的学科。数学模型是实现系统的一种简明映像,以数学模型为主要工具的定量分析不仅能够使人们对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且便于使用计算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根据管理科学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进一步发展覆盖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完善网络计划、决策、规划等模型,形成能支撑建设项目管理的模型库。
(3)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项目管理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信息技术除运用于相关决策分析和数学模型求解外,要广泛运用于建设项目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重点是在开发综合管理软件的同时,在统一工作分解和编码的前提下针对工序、工艺和专项管理工作开发适用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十二
引言: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会面临写作论文的挑战。而一个优秀的论文框架对于写作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合理的论文框架对于论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重要性。本文将结合个人经验,以五段式的文章框架来阐述对于论文框架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重要性和目的。
一个论文框架是一篇论文的基础结构,它是一个蓝图,指导着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关注哪些方面,起到对论文内容的组织和规划作用。一个合理的论文框架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的观点和论证流程。因此,在撰写论文之前,我发现制定一个详细的论文框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明确的论文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避免在写作过程中跑题或者重复论证。
第二段:框架的构成。
一个完善的论文框架应该包括引言、论述、论点和结论等几个基本部分。引言部分需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研究问题,论述部分是对研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论点部分是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结论部分则是总结全文并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概括。在这些部分之间,还应有过渡段落来连接各个部分,以确保论文整体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第三段:明确的论文目标和重点。
在制定论文框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明确论文的目标和重点。这样有助于我们在论证过程中避免陷入过于琐碎的细节或者迷失在论文主题之外的内容里。我们可以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分析和论点的提出,来明确我们论文的目标。然后,在每一部分中,我们需要突出重点,有选择地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论文的针对性和深度。
第四段:灵活应用论文框架。
我们制定的论文框架应该是有一定的灵活性的,即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实际撰写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观点或者证据,这时就需要对框架进行微调,以保证整个论文的一致性和条理性。此外,如果我们的论文长度有限,则需要在论文框架中做适当的删减和精简,以确保论文的紧凑性和清晰性。
结论:通过对论文框架的充分了解和灵活应用,我深刻认识到在写作过程中,一个清晰、连贯的论文框架对于提高论文质量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论文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好思路,明确论文的重点和目标,并使整篇论文更加连贯和有条理。因此,我将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论文框架的构建和应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论文的质量。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十三
构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是一项十分严肃的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开放的精神进行积极创新。
3.1必须更新理念。
与传统手工业生产相对应的只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工程建设必须依靠科学管理。我国要由建筑业大国转变为建筑业强国必须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和科学技术是推进建设项目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认识到先进的管理可以弥补落后的技术,但是先进的技术不能弥补落后的管理。认识到建设项目管理可以飞跃,但不能简单跨越。中国建筑业没有经过科学管理阶段,要想发展,必须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
3.2必须坚持开放的思路。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开放性,都善于借鉴别的学科研究成果,都坚持不断发展。建设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必须善于吸收别的学科先进成果,借鉴别的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拓展思路,大胆创新,才能形成具有先进性的理论体系。
3.3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
管理是科学,表现在管理有规律,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构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关键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注重研究、分析,掌握建设项目的规律性,实现从定性的经验型的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要有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发展成果建立模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方法和工具体系,实现管理向数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真正使“软”科学成为“硬,,技术。
4.结语。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也是苍白的理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规模空前的工程建设,许多重大工程建设实践迫切需要正确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同时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新思路和新方法,迫切需要上升至理论层面。发展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正逢其时。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从管理技术和方法、制度设计等方面构建先进完整的项目管理理论,实现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丰富发展建设项目管理理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十四
治理***,首先要完善立法,强化监管,加大惩处力度。要严格立法,进一步细化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立法,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将*****审批、发布、监控整个链条一管到底,使******没有空子可钻。要加大惩罚力度,不仅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还要考虑对进行虚假宣传的媒体处以欺诈罪,改变目前以罚代刑的状况。
其次,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要加强对广大****机构的诚信教育,使他们从*****的噩梦中觉醒,自觉认识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不断加强行业自律。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广大(新闻媒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查(医疗广告)内容,发现违法内容及时向卫生、工商和药监部门举报。广告制作部门也要严格按照审批内容设计制作广告,自觉抵制制作虚假广告的请求。
要引进“引咎辞职”制度。这不是对“一把手”的苛刻,而是当代政治文明的惯例。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引咎辞职通常就是位居高层的官员,当自己所负责的机构发生了问题,虽然自己没有直接责任,但还是要提出辞职以示负责的一种惯例。当然,如果有证据表明“一把手”直接卷入了****问题,那就不是引咎辞职的问题了,而是要撤职查办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了。
经验证明,我们从来都不缺少类似追究“把手责一任”这样严厉的规定,缺少的往往是把这些规定落到实在处的具体措施。这就使得这些规定往往成为花拳绣腿,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人们常说,社会在转型,政府需再造。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等等。不管对政府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定位,我们都可以看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讲效率,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为人民服务。在政府具体行为的落实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民意与政情才可能通过一些小小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节造就现代政府。正如交易成本经济学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所言:“行动在于细节”。
现代化需要现代政府,现代政府推进现代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告别了“短缺社会”,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相比,我们在许多供给上过剩的同时,却面临着许多“短缺”:短少信用、短少人才、缺少市场秩序等等。可对于转型时期的政府而言,缓解乃至消除社会“短缺”服务,为政府机关提速应该是其努力的最明确方向;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应该从******开始。
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就是要求政府部门认真接受群众、舆论和监察机关的监督,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做到执法公正、廉明。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当带头严格遵诺守信,廉洁公正和依法行政。
行政问责制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非典危机过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加快推进问责的制度化。《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2004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等,都成为目前问责处分的主要依据。这标志着官员问责制正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深入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目的。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服务理念落实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后,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当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措施,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首先,企业应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将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并要求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逾期不能达标的,限产或关闭。其次,政府将监督、引导、鼓励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发、技改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并改进管理措施。此外,政府将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投资责任制主要针对政府投资而言。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在政府投资中,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为政必修德,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为政者都普遍强调并身体力行的必修之课、必用之功、必行之道。这是由为政者的身份与责任决定的,由道德在“为政”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是我们党和政府强调为政之德的核心。
“和谐”是当前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和谐是一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间的联系,有物质利益的,有精神文化的,千姿百态,彼此交织,要使其和谐,道德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为政之德无疑又是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勿以善小而不为。
诚信形象。政府是社会最具公信力的组织,它对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具有根本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首先要使政务公开,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物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公正、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并以此来营造一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社会环境。
服务形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实现行政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管理国家。既节省了政府开支,又使政府真正实现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转变,实现从部门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变,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要彻底根除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淡化为官思想,强化职业意识,做人民公仆。
责任形象。所谓责任政府,是指一种政治原则,以及建立在这种政治原则基础上的政府责任制度。政府把老百姓的利益看成是最高点,真正从公共利益出发,善于倾听民众的呼声,了解百姓的疾苦,及时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增强政府的责任心,从而有效的推进政府工作,真正树立起“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新形象。
高效的法律制度,必须具备“热炉法则”的原则。这样的制度就像烧红的“热炉”,具有警告性———不能摸;必惩性———摸即伤人;即时性———摸着立时被烫伤;公平性———谁摸都一样。反观我们现在一些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则很难体现出法律制度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企业的犯规或违法行为得不到必然、及时和相当的惩罚,不仅不会使他们收敛所作所为,而且这还将成为一个样板,让更多的企业模仿,使犯规和违法行为越来越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时时刻刻心忧人民、心装人民、情系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殚精竭虑地为群众谋利益,这既是党性要求,也是责任所在,更是群众所需。“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些fb分子违反党性,疏于自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走上了腐化堕落的不归之路,可谓罪有应得,咎由自取。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制度建设尚未充分到位,对党政官员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缺乏过硬的监督制约机制,客观上使得某些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同时也享有了较多的“职务便利”,使得他们有可能、有时甚至轻而易举就能够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这样说并非要为fb分子开脱,但一些明显属于权力滥用、权力异化的所谓“职务便利”,又的确为他们提供了某种fb的“条件”,这恐怕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更是我们必须痛加反思的。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一再强调,党的十五大以来反fb斗争的实践也证明,通过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入手,从源头上防止权力的不正当运用,是预防和治理fb的治本措施。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fb的力度,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制约官员的“职务便利”,克服少数人权力过分集中又缺乏内部监督,因而得以大搞暗箱*作的弊病,最大限度地杜绝他们个人违规批土地、批货款、批建设工程项目等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新方向,也是我们通过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解决fb问题的希望所在。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过程,反过来说,良好的公民意识,意味着公民对个人与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准确定位,更意味着公民对国家对社会自觉的责任担当。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急剧变迁发展,带来了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的相对滞后和规约失范,是产生社会诚信危机的历史原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社会发生大的变革、转型的时期,就会产生一定的思想混乱和沦理迷失,导致行为秩序混乱。当前的社会信用缺失现象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的伴生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生道德体系还没有能够马上建立起来,社会的变迁发展与道德规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历史真空”,造成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就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表现。所以说,诚信危机问题具有深厚的历史原因,是转型期社会道德问题的历史积淀程度必然爆发的结果之一。
公司社会责任指公司在谋取自身及其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会义务。公司把对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是无可厚非的。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公司应对其他利害关系人承担适当的社会义务,这是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所在。公司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应履行的社会义务主要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并维护消费者权益;重视对公司雇员劳动权的保护;同其他竞争者公平竞争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发展;关心和赞助慈善事业;促进市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就具体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对社会所造成影响的责任。企业在为社会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项服务的同时,也在生产或提供一些社会所不需要的副产品,如噪音、高温、垃圾、有毒气体等。尽管这些副产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无意出现的,但它们的确对社会产生了影响,污染了环境,恶化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企业理所当然地对此承担责任。第二类是企业对社会自身问题的责任。就当前而论,贫困和失业,社会的不公平,失控的人口增长,吸毒和犯罪等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理论上讲,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应属于政府的主要任务,但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解决这些为数众多、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器官,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要创造社会价值,应同社会的其他组织一起设法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反过来看,社会存在问题也必然会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因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企业的另一项社会责任。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建章立制,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每一个成员切实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份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大力节能、节水、节材,减少资源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提高质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避免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我国企业也要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企业发展之路。这是因为,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企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赢得进一步发展的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综合优势。从防范经营风险的角度看,有利于企业少走弯路、减少损失。特别是在环保方面,企业一旦造成污染,不但会面临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而且必将极大地损害企业的声誉。从克服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角度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耗相对减少的基础上提高我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消除上述制约,把企业变成生态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自然资源—精细化生产模式—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绿色产品”的循环,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在,虽然我们好不容易跳出了唯gdp论的时代,开始追求健康、绿色,但惯性思维,使我们还是愿意把资源优先划拨给那些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由于经济、文化、教育、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大城市和小城市吸引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形成了大都市人口负担过重,环境日趋恶化,小城市因为教育、卫生、文娱资源匮乏而越来越冷清的怪圈。
随着城市化浪潮,大量农民从逐渐被城市吞噬的农村中“挣脱”出来,流入城市成为劳动力。遗憾的是,尽管强劲的都市扩展足以转瞬间吞没农田与村庄,却未能让城乡落差消融于这种变迁之中。闯进都市的“乡下人”由于户籍、城市管理、从业制度等因素,依然处于从属地位,他们受到歧视和权利被侵犯的问题屡见不鲜。
为什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一部分人却不能或者很少分享到中国经济改革之成果?为什么会出现财富分配严重不公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制度与规则徘徊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时,相关利益者借助于这种徘徊把计划与市场缺陷揉合在一起,并将此推向极端。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不少制度规则不仅暗含着或依赖着传统计划的阴影,同时又不是社会利益博弈之结果,这就使得以往不少制度规则的利益倾向性十分明显,甚至于只向少数人利益的倾斜。比如,近十年,先是银行业工作人员收益好、工资高,接下来是证券、电信、房地产、电力及煤炭等垄断行业,为什么会这样?政策的偏颇使然。
管理科学中有一个“木桶理论”,要增大木桶的容量,最有效的办法是加高桶壁上的短板。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中国的改革史,可谓一部中央与地方博弈分权的历史。计划经济的本质是中央集权,改革计划经济,当然要分权,可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我们分权实际上走的是“行政性分权”而非“经济性分权”或“市场取向的分权”,即分权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而非社会间进行的。这种行政性分权在短时期中的确有调动下级政府积极性的作用,但很快暴露出既损害计划经济所要求的政令统一,又促成“诸侯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_______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等)_______得到切实巩固和提高,_______深刻变化;_______发展步伐加快;_______又快又好发展。目前我国已_______,成为_______。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_______的发展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_______的强烈需求,还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_______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实施_______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_______改革需要深化,_______需要提高,_______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_______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服务,为扩大_______。
(2)用于环境问题、科技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问题等。
根据_______表明,要想_______,就必须_______。党和国家历来高度_______,新中国成立_______,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_______道路,调整_______结构,转变_______方式,缓解_______瓶颈制约,加快_______升级,促进_______,维护_______利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_______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服务,为扩大_______。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_______。
参考例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参考例文《如何打造“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无疑是棵巨大的摇钱树,将给东道主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与此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防止“奥运泡沫”的出现。奥运志愿者活动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而且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更为重大。从现在开始,有关志愿者的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也要立即实施。
参考例文《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是某个环节是无法做到的。网络游戏制作商、网络游戏运营商、相关监管部门、玩家、教育部门等应从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促进网络游戏的健康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例文《大力发展网络绿色游戏》。
作为一柄双刃剑,网络游戏一方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并且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市场缺乏规范引导,网络游戏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游戏产品中存在淫秽、色情、赌博、暴力、迷信、非法交易敛财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违法和不健康内容。二是经营模式雷同,产品类型单调,以打斗和练级为主的游戏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三是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缺乏自制能力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的健康发展。网络游戏被许多家长指责为“电子罂粟”。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很多层面,净化网络游戏单凭某个部门或是某个环节是无法做到的。网络游戏制作商、网络游戏运营商、相关监管部门、玩家、教育部门等应从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促进网络游戏的健康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例文《蓝图》。
浙江在新的起点上,怎样发展、如何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答案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它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科学解答了新世纪、新时期“如何谋求发展”的课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遵循的发展蓝图,浙江要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已经取得的先进地位,就要按照十七大蓝图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参考例文:《政府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已初现成效。我国gdp总量目前位居世界前列,经济增长迅速。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因贫富分化引发的自愿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平等等矛盾日益突出,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应如何解决?社会呼吁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不公,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则易乱,能否妥善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完善并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政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十五
[1]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2.
[2]张晓燕.论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j].常州: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8):15-4.
[3]吴聪.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05,(4).
[4]万晓,周宁.我国商业连锁企业的物流系统配送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6).
[5]高更君,黄卫.现代物流中心的货物配送问题[j].南京:东南大学学报,(11):31-6.
[7]李重要.发展连锁配送业务应注意控制产品库存[j].湖北:邮政研究,(7):22-4.
[8]李志峰.管好物流配送发展连锁经营[j].物流配送,2001(7):21.
[9]田宇,龚国华.降低配送成本的`5中策略[j].江苏纺织,2001:4-5.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十六
众所周知,在考研政治复习过程中,广大考研学子最头疼、最无奈、最害怕的就是马哲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在试卷中考查的方式又很灵活。马哲的学习必须着眼于理解,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而在理解马哲的过程中,其逻辑框架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在这里给大家详解考研政治马哲的逻辑框架。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具体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包括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三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原理,即“三观两原理”。这部分的重点在于物质观和实践观,难点在于实践观和意识观。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它研究的是,既然我们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那么世界上的物质是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包括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两个总特征,具体来说,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五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即“二个总特征、三大规律、五个基本范畴”。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难点在于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研究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是怎么得到认识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两次飞跃)、真理与价值、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四个方面。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难点在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两次飞跃)、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基本结构及其本质,同时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包括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对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个方面。这部分的重点是两对矛盾运动规律。
总之,提醒广大考研学子,考研政治必须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以上的逻辑框架体系,这样就能够全面、联系、发展地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纲挈领,完整把握知识要点。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十七
1(一)基本情况: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合营各方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国籍;企业总投资、注册资本股本额(自有资金额、合营各方出资比例、出资方式、股本交纳期限);合营期限、合营方利润分配及亏损分担比例;项目建议书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负责人名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况、结论、问题和建议。
2(二)产品生产安排及其依据。
要说明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和市场预测的情况,以及国内外目前已有的和在建的生产装备能力。
(三)物料供应安排(包括能源和交通运输)及其依据。
(四)项目地址选择及其依据。
(五)技术装备和工艺过程的选择及其依据(包括国内外设备分批交货的安排)。
(六)生产组织安排(包括职工总数、构成、来源和经营管理)及其依据。
(七)环境污染治理和劳动安全保护、卫生设施及其依据。
(八)建设方式、建设进度安排及其依据。
(九)资金筹措及其依据(包括厂房、设备入股计算的依据)。
(十)外汇收支安排及其依据。
(十一)综合分析(包括经济、技术、财务和法律方面的分析)。
要采用动态法和风险法(或敏感度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项目效益和外汇收支等情况。
(十二)必要的附件。
如合营各方的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合营各方的资产、经营情况资料;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葡萄种植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2】。
葡萄鲜果,果色艳丽、汁多味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葡萄是见效最快的果树之一,具有高产、稳产等优势,一般当年种,第二年即可量产,3年大丰收,在正常管理条件下,一般无大小年现象,产量相当稳定。
(一)气候及土壤要求。
葡萄抗抗逆性强,生长旺盛,到目前为止,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遍地可见葡萄的影子,无论东北三省,还是西北高原,黄河流域或是多雨江南。
葡萄之抗性,适应广普性是其它任何—种果树不可相比的。
葡萄对土壤的要求极低,除严重沙化,重盐碱地等极端土质不适合种植葡萄外,其他的诸如黑土、黄土、红土、冲积平原、河滩淤地整改土地都可以种植葡萄,尤其是土壤肥沃的平原地段,更适宜种植葡萄。
葡萄的适应性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经济寿命一般20~30年,若管理精细,可长达30~40年。
鲜果供应期长,自5月上旬鲜果陆续上市,直至10月。
定植后,第二年开始结果,一般二年生葡萄亩产就达1000千克,三年生的亩产可达xx千克,四年生的亩产可达3000千克。
在管理好的条件下,每亩可获得近两万元的收益。
近年来引入欧亚种葡萄,其经济价值更可观,每亩收益可高达2万元以上。
葡萄除鲜食外,还可用来酿制葡萄酒,制成葡萄汁,具有防暑、止渴、降血脂、血压的功效。
另外,还可晾成葡萄干、制成糖水葡萄罐头和果浆、果冻等。
(三)营养价值。
葡萄的营养价值高,是一种普遍受人喜爱的果品,其色香味俱佳,既能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又具有很高的营养及保健价值。
据测定,葡萄含有65%~85%水分,15%~25%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0.5%~1.5%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和酒石酸,0.3%~0.5%矿物质,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氨基酸,红葡萄中含有较多的色素与单宁。
每千克鲜葡萄可产生2928.8~4184焦耳的热量,经自然风干活人工烘制的葡萄干,含糖量达60%以上,每千克可产生13974.6焦耳的热量。
葡萄汁发酵酿成的普通酒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饮料,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含有24种微量元素及其他营养成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曾记载葡萄酒有“暖腰肾、耐寒、驻颜色”的功能。
美国著名杂志《科学》1月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称,在葡萄及其产品中在发现一种抗癌物质叫“resveratrol”,该物质的大量存在能够阻止癌变发生。
在此之前,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适量饮用葡萄酒尤其是红葡萄酒,能够减少脂肪在血管里的沉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四)社会和生态效益。
1、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如生猪规模生产,生猪存栏数200~300头,每日排猪粪约3~4吨,如任其向四周流淌,将严重污染周围土壤、河流及空气。
葡萄需要大肥大水,含有丰富有机质的猪粪水,对葡萄的生长结果有良好作用。
在农村除大面积连片种植外,还可在畜禽、水产养殖场及房前屋后、田边隙地栽培葡萄,能起到遮阴、降温、净化空气的生态效应。
2、美化环境:
葡萄又是绿化树种,花朵开放时,其香气浓郁,人入园中,顿觉清香扑鼻,流连忘返。
它的果粒,千姿百态,不但颜色各异,形态也不相同。
其枝叶茂盛,也极有观赏价值。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以葡萄棚来点缀市容。
沈阳、上海等地的盆栽葡萄已进入千家万户,用以美化阳台、走廊、天井等。
3、旅游添加景色:
近年来兴办了一些观光果园,为城市居民郊游时增添情趣。
这是一项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新兴农业经营方式。
(五)市场前景分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葡萄生产既有机遇也有压力。
来自国外的压力主要是欧洲,近年由于欧洲市场上葡萄酒供大于求,迫使一些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大国如法国、意大利等大力向其他地区包括我国推销其产品,这势必与我国同类产品形成激烈竞争。
来自国内的压力一方面是葡萄深加工滞后,如葡萄酒生产不论是资金、技术还是质量均难与欧洲国家相抗争,另一方面是科技含量较低,多为一家一户种植,形不成批量生产,“入世”后难以与进口的大批量葡萄打赢价格战,也因质量问题而难以打入国际市场。
然而,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赢得了不少机遇。
首先,未来十年,我国葡萄及葡萄酒人均消费量有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年产量将达到1200万吨,种植面积要扩大到1500万亩,也就是说,国内葡萄发展空间较大,只要我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使生产成本低于国外葡萄,届时既可占领国内市场,还可望出口占领部分国际市场。
其次,批量发展名优鲜食品种,实现优质高效。
预计近十年,国内葡萄酒与国外竞争优势不大。
在普通的低端葡萄供应日趋饱和度情况下,发展的重点应定位在名优鲜食品种,如藤稔、夏黑、红地球、金手指,醉金香等品种。
从质量上看,国产与进口不相上下,而价格上相差3~6倍,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国产货尚未形成批量生产。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葡萄的色香味要求越来越高,发展满足高收入消费者需求的中高档葡萄前景广阔,种植中高档葡萄正成为越来越多的老白姓的选择。
我国的鲜食葡萄市场,整体上而言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未来数十年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葡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国葡萄产区又相对集中,广大的中部及西南地区种植葡萄种植规模很小,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六)葡萄品种选择。
品种的选择十分关键,为延长市场供应期,避免葡萄集中成熟造成的劳力紧张,尽量提倡早、中、晚熟搭配,可结合栽培目的、供应方向、消费习惯、市场趋势来确定。
近几年早熟中熟葡萄销量大,早熟晚熟葡萄价格高,中熟葡萄产量高。
东方黑珍珠——夏黑(早熟品种)欧美种,华北地区6月中下旬成熟上市,果穗大多为圆锥形,部分为双歧肩圆锥形,无副穗。
果穗大,平均粒重7.5g,最大粒重12g,平均穗重600g,最大穗重950g。
果粒着生紧密或极紧密,果穗大小整齐。
果粒近圆形,紫黑色到蓝黑色。
在夜温高的地方也非常容易着色,着色一致,成熟一致。
果皮厚而脆,无涩味。
果粉厚。
果肉硬脆,无肉囊,果汁紫红色。
味浓甜,有浓郁的草莓味。
无种子。
无小青粒。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0%~22%。
鲜食品质上等。
该品种浓甜爽口,有浓郁草莓香味,不裂果,不落粒,不回味,是适于大面积发展的优质早熟鲜食品种。
经赤霉素处理后,果粒增大1倍以上,产量增加。
盛果期亩产4500斤左右,树势强健,抗病力强,果粒着生牢固,是一个集极早熟、大粒、优质、抗病、易着色、耐运输于一体的优良无核品种,适合全国各地露天种植。
颗粒最大、效益最高的葡萄——藤稔(中熟品种)欧亚种,又名乒乓球葡萄。
果穗大,果粒特大。
华北地区7月下旬至8月初成熟,大棚栽植7月初成熟上市。
色紫黑,短椭圆形,含糖量可达20%,有香味,品质、风味极佳,肉质稍硬,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且极耐贮运,有着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藤稔作为一种特大粒鲜食品种,不仅具有早果、丰产、优质、抗病等优良特性,而且落花落果轻,小果粒少,盛果期亩产6500斤左右,且与其他葡萄品种相比,管理叫简易,是初次种植葡萄的果农的最佳选择。
藤稔葡萄以其优良的性状,在庞大的普通家族中独树一帜,是目前我国鲜食葡萄栽培的首选品种。
二、晚熟葡萄之王——美国红提(晚熟品种)欧亚种,又名红地球,华北地区九月中旬成熟上市。
原产于美国加州,果穗大,长圆锥形,平均穗重650克,最大穗重可达2500克。
果粒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粒重11-14克,最大可达23克,果粒着生松紧适度,整齐均匀;果皮中厚,果实呈深红色;果肉硬脆,能削成薄片,味甜可口,风味纯正,可溶性固形物大于16.5%,刀切无汁,品质极上。
果柄长,与果实结合紧密,不易裂口;果刷粗大,着生极牢固,耐拉力极强,不脱粒;盛果期亩产6000斤左右,果实可远途运输和长期贮藏,可贮藏到翌年3月份。
自我国1987年引入该品种以来,北方地区除黑龙江、吉林两省外,其余各省都进行了引种及栽培,尤其是在华南地区,华北及西北大部分地区栽培表现极好,果实品质优,晚熟,耐贮运,丰产,是发展葡萄的优质高效品种。
(七)启动资金及未来收益预算。
按照华北地区栽培管理模式,结合最近3年的物价水品进行计算。
以一亩藤稔葡萄为例,今年秋后10月份定植,明年xx年为第一年,葡萄需要长一整年,完成根系和枝条的生长发育,第二年即xx年春天挂果,实现量产,第三年即2.进入丰产期,产量达到稳定状态。
投资预算:
土地承包费用按每年800元计算,一年一结。
苗木为550株,每株3.8元。
即基础设施包括搭建葡萄架所用水泥柱及铁丝。
临时雇工人员按每天60元计算,长期雇工按每月1600元计算。
第一年葡萄园工作量小,用工少,将葡萄栽种计入第一年的管理。
第二年葡萄量产,第三年进入丰产期,由于葡萄管理集中在每年的开花时的4月到葡萄采收完后的8月,第二年每三亩地需长期雇工一人,第三年之后,这段时间每两亩地需长期雇人一人。
葡萄开花季节和采收季节每两亩地需增加雇佣临时工人1人,合计20天。
收益预算:
第二年亩产2900斤商品葡萄,第三年及之后亩产6000斤商品葡萄,每斤葡萄按照最近3年市场收购均价3.2元计算。
得最近五年收支明细表如下。
收支明细表:单位/元。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十八
学术论文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论文框架是写好一篇论文的关键。通过梳理思路、确定结构、清晰论证以及合理安排篇幅,论文框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经历了许多次论文写作的过程,积累了一些关于论文框架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合理安排篇幅。
正确合理地安排篇幅是论文框架的关键之一。通常,一篇学术论文需要包含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在我的经验中,我发现在论文中给予每个部分适当的空间和重视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引言部分,我们应该简明扼要地介绍研究背景和问题意义,引出论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方法部分,我们需要详细阐述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过程,确保读者能够充分理解我们的实验过程。然后,在结果部分,我们应该清晰地呈现研究成果,可以使用图表等方式更加直观地表达。在讨论部分,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并与已有研究相比较,指出自己的创新点。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需要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展望和建议。合理安排篇幅可以使论文结构更明确,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消化我们的研究成果。
第二段:梳理思路和确定结构。
在撰写学术论文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自己的思路并确定论文的整体结构。在我的论文写作经验中,我发现这一步骤对于写作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梳理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我们的研究内容并将其组织成一个有条理的整体。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列出提纲或写下摘要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后,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和主题,我们需要确定论文的整体结构。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从一般到具体、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结构,或者根据时间顺序或空间布局来组织论文的结构。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读者并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第三段:清晰论证和理性分析。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需要清晰的论证和理性的分析。在进行论证时,我发现将文章分成小的论点或论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个小论点都应该有明确的论据和丰富的实例来支持我们的观点。此外,我们需要尽可能客观地描述研究结果,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或其他数据分析方法来支持我们的结论,同时注重对结果的准确解读。通过清晰论证和理性分析,我们能够增强论文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第四段:合理运用段落和标题。
在论文框架中,段落和标题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写作中,我发现将每个段落限定在一个主题内,并在开头和结尾使用明确的过渡句能够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易读。此外,合理设置标题也是提高论文可读性的关键。每个标题应该准确地概括该部分的内容,并对下文的内容产生引导作用。通过合理运用段落和标题,我们的论文结构更加明确,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第五段:定期修改和反思。
最后,我学到了定期修改和反思对于论文的重要性。在论文初稿完成后,我们应该留出一些时间来仔细检查和修改论文。这些修改包括检查拼写和语法错误、精炼句子和段落、调整结构和论证过程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写作过程,思考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哪些地方可以更加清晰明确。通过定期修改和反思,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并不断进步。
总结:
通过论文框架的心得体会,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论文框架能够为我们的论文提供清晰的结构,有力地展示研究成果。合理安排篇幅、梳理思路和确定结构、清晰论证和理性分析、合理运用段落和标题,以及定期修改和反思都是确保论文框架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重要步骤。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并运用这些心得体会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未来的学术论文。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十九
摘要:发展经济必须先振兴科技,振兴科技必须要增加科技投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战略问题。为了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科研工作规律的财政科技投入与管理新机制,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开发水平,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论文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模式。
财政科技投入是保障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国家科学研究机构正常运行,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手段。科技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科技实力以及政府和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支持与重视程度。
近年来,唐山市立足建设创新型城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近几年科技投入的总量在逐年增加,而且已突破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模式,正在向多渠道、多形式投入的新格局转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等一系列关于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实施唐山市“科教兴市”战略,笔者在分析唐山市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和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参照相关新型财政科技投入模式,从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方面,对唐山市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建立公共财政科技投入模式的必要性。
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科技是财政必须介入的一个重要领域,所以,建立公共财政科技投入模式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确立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定地位。
(一)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
由于政府职能设置不到位,造成科技资金投入的分散化,因此在财政资金总量有限的前提下,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下的科技投入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国家科技示范园区的需要。
曹妃甸被国家列入“十一五”规划和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曹妃甸港区和曹妃甸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是唐山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和经济增长点。以曹妃甸为核心,全力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唐山已进入产业发展带动全面开发建设新阶段。因此,必须实现有限领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持续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坚持把改革开放和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保障科技投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三)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唐山要当好建设沿海强省的领头羊,在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四)推进沿海“四点一带”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
唐山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唐山为目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遵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把沿海一线的临港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开发建设。要实现此目标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以提供更加坚实有效的支撑,要加快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开拓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措施,探索新的机制。
二、唐山市公共财政科技投入模式的总体框架建议。
1.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唐山市财政科技投入总体呈递增趋势。从唐山市财政科技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来看,-期间,增长趋势较明显,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为保证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唐山市在财政科技投入及增长方面应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今后可由市人大或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把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与同时期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相挂钩,以法律的形式对财政科技投入及增长进行确认和监督,将对科技投入“量”的要求纳入法制轨道,形成法律上的约束,真正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的制度性增长,建立起兼顾基本科技投入和专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构建财政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2.监督调控机制。为了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唐山市可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通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要求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采购计划并通过招投标,严格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方式,保证采购项目预算的执行,进而从源头上遏制腐化发生。3.全方位筹资机制。要改进科技投入的方法,在保证财政科技投入逐年稳步增长的前提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有效调节财政性科枝投入的方向和规模,并发挥其放大、辐射、引导效应,吸引社会资金,促进科技进步,全面协调各类资源。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系,采取创立科技风险投资市场、政府发展基金等多种筹资渠道以促进社会资金对科技的投入。
(二)模式构想。
1.预算模式。采用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基本组织形式,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部门,能够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和详细性。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和结构,建议将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和科研基建费三者合并,统一为市财政科技经费,并将其分为基础性与公益性研究经费、产业技术研究经费、基建及科普经费和科研机构专项经费四大类。其中,基础性与公益性研究经费是主体,产业技术研究经费将逐渐减弱,基建及科普经费将逐渐增强,科研机构专项经费随着科研机构改革逐步取消。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二十
[7]邹辉霞: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6。
[9]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南昌: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10]万玲:浅谈物流成本的管理[j].财会月刊.2004.10。
[11]王美丽:改进物流成本管理[j].商业时代.2005.5。
[12]企业物流成本计算和物流成本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7。
[13]王有远、罗丽萍: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j].时代商业.2006.5。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二十一
全面细致的指导,帮助作者纠正和解决了许多的问题.在此衷心的.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_________老师!也同样的感谢我的朋友们以及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正式因为他们的帮助才使得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还要衷心的感谢_______________的所有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么一个实践的机会!感谢母校给了我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设计结束了,我也将跨入新的未知的生活,然而学无止境,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前进,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期望。
在此我向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同学们致以真挚的谢意,谢谢你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谢谢你们!
致谢2。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指导教师的的督促指导,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现在我发现,自身的成长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空间。我要向那些帮助过我、鼓励过我的人们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感谢_____老师,这次毕业设计中,作为我的指导老师,虽然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还有论文提纲的确定以及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她严谨的工作作风,渊博的知识,还有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将会对我影响深远。除此之外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编写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论文的完成,奠定了我的能力,它会帮助我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当中更加有自信。
最后,感谢这两年中陪我一起走过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你们的信任和慰勉是我前进的动力!也要感谢我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在此过程中我倍感温暖!为了那些支持和爱护我的人,我会更加努力,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在此我向我的指导老师,和小组的同学们致以真挚的谢意,谢谢你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致谢3。
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实践、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本文终于完成其稿。通过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我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学术能力的欠缺。本论文的完成是我的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总结,也是今后学习、工作的新起点。我将会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_____副教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无论是论文的选题、论文的写作还是论文的最终定稿,_____老师都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悉心给予指导。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_____老师表现出来的渊博的学术知识和严谨的治学作风都将使我受益终生,也是我今后工作和学习努力的方向!
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还得到了_____大学管理学院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和帮助,在此对各位老师的教诲表示真诚谢意。
同时,衷心感谢所有帮助和关心过我的同学和朋友们,三年同窗,共沐一片阳光。不管岁月流逝多久多远,依然会记得曾经共有的情谊,这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最后,对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评阅本文表示诚挚的感谢!
论文的理论框架篇二十二
20xx年10月20日,我在海口实验中学听了汤教授关于《教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对如何写教研论文有了新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教研论文的必要性。
为了让我们明白如何撰写教研论文,汤教授一开始便采用了生动的例子讲述如何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我们的论文才有“论”下去的必要性。因此,如何发现问题是些教研论文的关键,汤教授就问题来源作了深刻的讲解。人我们从五个方面来思考:
1、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2、自己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3、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4、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5、自己说不清楚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举一些实际例子。
不论是评审职称的需要,或是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还是仅仅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以上五个方面值得我们写论文时好好思考、借鉴。
二、教研论文的写作原则。
1、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形成文字,可参考相关文献,但不可抄袭别人的作品,这是首要原则。
2、博览深思,禁止迷信权威。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我们自己更要以身作则。正书籍和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考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只有博览群书,日积月累,撰写论文时才能得心应手。当然,书本的知识固然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可或缺的养料,不过大多是理论知识,难免有过时的知识,所谓权威知识的正确性也是相对的。作为一名有志的年轻人,我们要敢于从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知识,才能产生超越前人的知识高度。因此,我们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三、写作要求。
听了汤教授的讲座,我对写作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其他老师做法的提炼,更多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老师的经验荟萃,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特点,选取有一定理论色彩的典型案例。其次,关于学术论文,一般都由假设开始,经过理论验证,事实论证,有一定的思辨行的研究。而教学案例可以从教学方法、教育对象、教学模式、考试分析等入手。以上写作要求,为自己今后练习写作指明了方向。
活到老学到老,做一名学习型的新时代教师是自己一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