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大全(15篇)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需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写总结时要注意阐明总结的意义和价值,使读者能够深刻领会到其中的重要性。这是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对同样遇到问题的人们有所启发。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2、时光匆匆流逝,但童年的夏夜却永远留在作者记忆的最深处,配乐朗读第一小节。
3、读着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4、出示孙友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母亲不识字,但她为我吟唱的歌谣,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我一辈子最温馨、最幸福的回忆。
(二)、学习歌谣、童谣。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读母亲的歌谣、童谣,去感受母亲的启蒙吧!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三)、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5.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四)、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2.小练笔: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会想起。
3.学生交流练笔。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让学生图文结合,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月光启蒙,月光是那样的柔和,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意的月光启蒙,去品读歌谣,品味母爱。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最喜欢文中的什么?
生:歌谣。
师:歌谣也同样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许多多的歌谣。
板书:歌谣。
课文中写了几首,请你们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多读几遍,读出你喜欢的原因。
生读,师巡视学生,同学读的真投入呀。
师:提问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歌谣。
生:我喜欢的歌谣是月儿弯弯哪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着太阳。(设计意图:让学生悟出歌谣表达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凤凰凤凰一摆头,看出来的,凤凰落在梧桐树上,那里就盖起了瓦房和楼房。
师:是啊,凤凰是一种吉祥的鸟,它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传说它落在梧桐树上就会好运连连。
师: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的歌谣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这首歌谣很有趣,很幽默。)。
师:那谁能用家乡话来读一读这首歌谣?
生:读。
师:我们家乡版的歌谣是不是也很幽默,很风趣,这就是乡音乡韵,充满了乡土的气息。
生:读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的老鼠啃锅沿。
(设计意图:读出歌谣的韵味,感受歌谣中小动物的可爱)。
生读······听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咯吱咯吱啃锅沿的声音。还有一首谁喜欢的。
生:押韵。
师:谁喜欢这首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生:这首歌谣写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在洗衣服的场景。
师:现在你们对歌谣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生:有趣幽默、押韵、简短易懂、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生:歌谣中还有许多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之类的东西,都写在上面感觉十分的幽默风趣。
师:是啊!记得有一位作家说哥谣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食量,孩子们都很喜欢,孙友田的认识和你们是一样的。
课件出示:这些民歌民谣特点: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充满了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
刚才是同学们自己读歌谣,那母亲吟唱的歌谣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童年的夏夜······歌谣,(课件出示)。
师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出来,师唱歌谣。
师:听了母亲的歌声有什么感觉?小组内交流。
生:我觉得母亲的歌声甜甜的、柔柔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你的感受多丰富,就像一位小诗人);母亲的歌声优美(是啊,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甜美像春风吹在脸上)。
师:如果让你们打个比方那声音又像什么呢?
生:像优美的小提琴曲、像黄鹂唱的歌(是啊,你们的感受多丰富呀,就像一个个小诗人了。)。
生: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芳香的音韵那怎样才能让芳香的音韵飘满小院呢。
生:(芳香)拉长这样香味就能传的更远了。)。
生:(我们的教师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生:听母亲的吟唱是一种享受,听你的朗读也是一种享受。
师:读到这里,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生:我坐在月光下认真的听母亲唱歌谣觉得是一种享受(你觉得是一种享受);我坐在月光下,闭着眼睛,摇着头,认真听母亲唱(真有创意)。
师:听着母亲唱歌谣,我是那样的陶醉,那样的享受,那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读到这里,你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从芳香二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联想歌谣,联系你刚才的感受品味一下。
生:我觉得听母亲的歌声就像花儿一样香,一样美。
生:母亲的歌声本来是可以听到的,但我却从小院里嗅到了芳香的音韵这是我和母亲情感之间的交流。
师:是啊!从着这芳香我品出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轻柔甜美,品出了母亲吟唱的歌谣让我们的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感受,这就是孙友田所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师:学到这里,你们可能会有一个问题,母亲不识子呀,她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同学们小声读第五自然段,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的。
生:母亲······听艺人(找出了母亲唱歌的原因)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古道不生长五谷,却留传孕育歌谣。
师:我们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哪里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造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就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这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课件出示)。
生:齐读这句话。
师:所以说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
生:神话、谜语、(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后面的部分,你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蒙?
师:同学们读的真用心。
生:牛郎织女在喜鹊桥上相聚。
生: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看神话故事把你们带到天上去了,母亲就是用这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童心。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生:母亲心底善良纯洁,像玉石一样晶莹剔透。
生:因为母亲穿着一件白布褂子,在月光照耀下就更新一尊玉石雕像。
师:读到这里你们知道课文问什么要用月光启蒙做课题了吗?
生:因为母亲是在月光下唱歌谣,讲故事的,所以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生:因为母亲是在月光下启迪我的想象,让我分享诗歌的王国。
师:母亲就是用歌谣神话谜语来为我播下了一粒粒爱文学爱生活的种子,让他们生根发芽成长,如今孙有田已经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在月光下给了他启蒙,孙有田对他的母亲满怀感激怀念之情,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课件出示)。
生自由读。
师: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诗一般的语言:(课件出示)。
感谢您,母亲。
使您用那一双勤劳的双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感谢您,母亲。
是您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谢您,母亲。
是您在月光下唱的那些。
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师:40年以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到母亲时,(课件出示)。
母亲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师:同学们,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拿起你的笔写到作业纸上。
生: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想起了母亲给我唱的那些歌谣,给我讲的神话故事,给我猜的谜语,我就想起了勤劳母亲在月光下洗衣服的那些场景,我就好像看到了母亲头上的白发。
生: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想起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的那些场面,想起了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教学总结:同学们写得多好啊!是啊,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他就会想起母亲唱的那一首首歌谣,讲的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猜的许许多多的谜语。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母爱,是母亲给了我终生难忘的启蒙教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了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了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下作业:(课件出示)。
1、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也让他们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
2、母亲节就要到了,希望同学们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是写一封感恩信,报答你的母亲,相信那是你的母亲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我在讲解这节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感悟歌谣的特点,体会母亲歌声的甜美,明白课题的含义,体会作者写这篇课文的深刻用意,让学生学会感恩母爱,回报母爱。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三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
2、童谣和歌谣让大家产生了兴趣,老师希望大家把对歌谣和童谣的喜爱之情放在自己的脸上。
(1)指名读。
(2)你觉得这首歌谣怎么样?
(3)还有谁想读呢?
(4)你为什么喜欢呢?
(5)再指名读。
二、新授。
1、妈妈的声音就更好听了,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这一部分。
(1)学生自己读。
(2)说说在妈妈的歌声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3)师生交流。
妈妈很勤劳。
(4)老师想请大家读读这一段,看看你们体会到什么?
妈妈的声音很甜,为什么?给你的感觉呢?
“吟唱”是怎样地唱吗?
轻轻地唱,柔和地唱。
妈妈为什么要轻轻地唱呢?
(5)请大家找出文章中描写月色的词去体会体会,
2、学生读书。
学生说:星星……月亮升起来,月色立即……。
谁能像她一样,让我们感受到月色的宁静。
还找到了哪些词和句呢?
同学们,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
从母亲的歌谣中感受着母亲的圣洁和美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感受一下。
4、文章的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感受浓浓的母爱呢?
(1)学生说:
(2)指导“混沌”、“豁然开朗”的意思。
(3)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们明白了什么?“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为什么我们生活清苦,却充满了快乐了。
(5)这两个“长”的意思一样吗?
学生交流。
(1)学生齐读。
(2)文章中还让你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3)你们有这样被妈妈搂过呢?你有什么感觉吗?什么情况下?请你带着这种被搂的感觉读读这句话。
(4)其实同学,母亲也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啊,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1)指名读-女生齐读-。
7、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芳香的音韵,是怎样理解的呢?
(1)学生说。
(2)听起来妈妈的歌声就是闻到了花香,我们也用甜甜的嗓音来读读妈妈的歌谣呢……。
(3)指名读dd再指名。
诗一般的感受,诗一样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打断大家了,谁愿意来读读。再指名。
8、童年的孙友田是幸福的,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作家了,他说母亲不识字却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谁来说说看,母亲是我启蒙老师。
(3)因为母亲在歌谣中交我……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4)如果你用自己话说说就更好了。这是老师点评的话。
读:
但是是母亲读:“启迪”
虽然母亲不认识一个字读“飞向王国”
(1)小组交流。
(2)师生交流。
(3)载月光下启蒙我的,把母亲比喻成月亮,照亮自己混沌的童心,母亲和月光一样……母亲用甜甜的嗓音衬托出了月光的柔和。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课文吧。
10、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我长高了,母亲……我长大了……我……。
(1)听人读课文,
(2)这就是现在的母亲,
(3)教师说: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是曾经……读。
可是曾经想三月的和风,学生读。
学生谈自己谈感受:童年的幸福,
11、同学们,让我们在走回那个美好的夜晚,看看母亲年轻的时候为我们做的一切。
(1)出示flash,《明月千里寄相思》。
(2)再读读吧(出示相应的文字)。
(3)现在的母亲,……如果你是孙友田,你会说些什么呢?
(4)请大家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写给自己的母亲。
音乐,柔美的音乐,图片,一个半月,一张大手握着小手的图片,在黑与白的颜色中,感受着点点滴滴的爱,母亲的爱,深切的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写出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很好的一种情境。宋非担心孩子会不会流泪,因为这是一种表象的内容,但是周锋说得对,上这样的课文,不是为了孩子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母爱。
(6)同学们,这是多么美妙的一首诗歌,母亲给我的歌谣,是很美的。
12、老师谢谢大家陪伴我过度过一段非常美妙的时光。谢谢同学们。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
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月光启蒙”、“芳香”、“长”的真正内涵。
3、品读重点语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
咬文嚼字,朗读感悟,情境感染。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出月光的话题。
二、初读感知。
1、字词认读,读通课文。
相机理解“混沌”、“莲花落”、“箔篮”、“荆草”。
2、梳理脉络,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为这个画面题个词。【这是一个的月夜。】。
三、精读感悟。
1、再次走进这美妙的月夜,快速默读,找一找最打动你的词句划下来。
2、交流感悟: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重点理解“芳香”,朗读中体悟。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重点推敲两个“长”,体会“启蒙”的涵义。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理解“玉石雕像”背后的信息,朗读感悟母亲如月光般的神圣、美丽、慈爱。
四、回读品评。
1、阅读原文,提升对“月光启蒙”的感悟。
2、练笔交流。这是一个()的月夜。
3、回读课题。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已经能比较从容地面对开放课,以前那种焦虑或者说彷徨已悄悄地走了,剩下的是静心和思考,我想时间真是一个好老师。
总结自己本次教学实践,有得有失,我概括了两点:
1、有所感悟但偏离重点。
我是个感性的人,所以一拿到课文,首先想的就是怎样把文章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是通过字词教学、重点语段的反复咀嚼与朗读感悟来体现的。“母爱”的主题应该说有所凸显,学生在“芳香”、“长”等词句的品读中走近了“母爱”。但这一招走得有些偏颇了,重在体悟“母爱”,而忽略了“母爱”形式的体验,没有在歌谣、童谣、故事、谜语这些与一般母爱的区别之处体悟母亲的智慧,感受这种爱的与众不同。评课时,沈冬梅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不要上成这一类母亲,而要上出这一个母亲!”还有钱峰光老师的清晰板书,和老师们的悉心点评,都让我眼睛一亮,跳出课堂看自己的教学,确实存在着重点取向的问题。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化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课文语言朴素,但情真意切。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母爱的美应建立在歌谣美和月色美的基础上,所以我放弃歌谣的教学,是个不智之举。
2、有诗情但少点诗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我和学生们抓住重点段落。即“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细细品味过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安排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段,并以诗歌形式出示该段文字,想借此诗意化。但配有歌词的音乐相伴,学生的朗读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以致花的时间较多,耽误了后面的教学。正如高老师所说,这样的课堂,老师需将激情变成深情,基调和意境的把握相当重要。
针对本次教学的得失,我将重新调整策略,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童谣之美,三读感悟母爱之美。就像《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故事一样,让教学“从文本这里到月亮那里”,具有“放”的旷达,再从“月亮那里回到文本”,拥有“收”的充盈。
最后,我想说的是:《月光启蒙》中,作者孙友田一生感激她的母亲。而我感激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感激听课并参与讨论的所有老师,感激高老师,给了我这么好的磨练机会,这么多豁然开朗的启迪。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里响起妈妈唱的歌谣。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二、学习课文: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幼时的孙友田的每一个夏夜都是聆听妈妈的歌谣度过的。每当孙友田听妈妈唱起歌谣时,他觉得妈妈唱的那么轻柔,就象是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甜甜的,深情的嗓音一直回荡在他的耳边。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出直接描写妈妈歌谣唱的好的部分。(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1)仔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出了妈妈的歌谣唱的好?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2)(课件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3)你知道母亲一天忙了些什么吗?
(4)试着把这句话读好了。
5、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童年的夏夜为自己的孩子唱着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谣。我们再来听歌谣,在这歌谣中你听懂了什么?(音乐响起,出示歌谣)。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在妈妈的歌谣里却有美丽的凤凰,有漂亮的云南,有一座座又高又大的房子。妈妈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对美好的生活要充满向往。
(3)读读这两首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通过读表现出来。
6、母亲不识字,但她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谣,她用歌谣不仅给我送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更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出示)。
(1)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
(2)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在第五小节中我们懂了许多,谁来读读这小节。
7、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些美妙的夏夜,我沉浸在母亲的歌谣中。你们听,母亲的童谣又在耳边响起了。(音乐响起)。
(1)听完了这些童谣,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这么有趣的童谣就让我们来读读吧。读出你们看到的,读出你们的心情来。
8、母亲不识字,可她的肚里不仅有动听的歌谣,还有很多东西,有什么?
(1)你知道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吗?
(2)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她唱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投入,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象。(出示)。
提问:母亲怎么会象一尊玉石雕象呢?
(3)夜色越来越浓,母亲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
提问:从她的口中,你听出了什么?
9、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说故事,讲谜语,用她特有的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10、时光如流水,伴着浓郁的月光,伴着母亲的爱,我展开了想象,飞向了诗歌的王国,长大后的作者成了著名的诗人。再次回到母亲的身边,却发现……(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1、面对着已经痴呆的老母亲,作者又回想起童年美妙的夏夜,耳边又荡起母亲那甜甜的,深情的嗓音,那象三月的和风,象小溪流水般的声音。作者不由地提起笔来在文章的最后用包含深情的话语赞美了他那不识字,却充满了智慧的母亲。(出示最后一节)。
(1)试着动情地对妈妈说说。
(2)推选你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来赞一赞这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三、总结:
1、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地淡去,惟独母亲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让我们再次回味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再放歌谣)。
2、介绍课外写母亲的文章。(出示)。
3、母亲是平凡的,她们付出了养育的艰辛,换来的是孩子成长的快乐。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部精彩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美丽的妈妈。课后同学们从这些文章中选择一两篇去读读,听听这些歌曲,还可以搜集一些歌颂母亲的名言警句。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3、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1、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2、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幻灯片:课文插图。看到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者想说些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中听一听从这小院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板书:月光启蒙)。
二)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1、书上哪句话描绘了这美妙的月色?
2、投影幻灯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3、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在这美妙的月色当中,母亲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投影歌谣的幻灯片。
5、逐一朗读两支歌谣,理解歌谣的'意思。齐读,边读边打节拍。
6、这歌词写得美,母亲的歌声也美。作者怎样描写母亲的声音?
7、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指名朗读。
理解“芳香的音韵”。
指导配乐朗读。
8、简介黄河的改道:作者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省。我们知道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的原因,黄河经历了多次的改道,曾经黄河就从作者的家乡安徽的北部流过。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泥土十分贫瘠,自然就长不出丰盛的五谷来。
9、投影幻灯片: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理解:“长歌谣”。
10、歌谣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歌谣的内容不一定会懂但母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却会久久留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投影幻灯片: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名朗读。
理解:“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导配乐朗读。
三)学习4至8自然段。
1、过渡:母亲用歌声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开始懂得要爱什么,要喜欢什么,这就是得到了启蒙的教育。请同学们再读读下面的课文,看看还有什么地方让我受到了启蒙的教育。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
唱童谣。
(1)投影童谣幻灯片。
(2)逐一朗读,边读边打节拍。
(3)这些童谣当中都有小狗、小猫、小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是小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了,自然会引起我的兴趣和联想。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所以作者写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投影幻灯片: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指名朗读。
3、练习用“母亲用_________________让(为)我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4、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吗?(感激)。
5、教师配乐简介写作背景: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是的,作者孙友田是多么想对他的母亲说这些话呀!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的母亲因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失去了记忆。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漠然地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面对着失去了记忆的母亲,如果你就是孙友田,此时此刻,你还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怀念)。
6、指导配乐朗读这段话。
五)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投影幻灯片: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教师配乐引读,学生跟读最后一句话(连续读三遍)。
2、孙友田在《月光启蒙》的原文的结尾还这样写到,投影幻灯片:“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学生齐读。
3、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篇孙友田所写的散文《母爱似水》。
投影幻灯片:散文《母爱似水》。教师配乐朗诵《母爱似水》。
5、同学们,让我们将她铭记于心,永远地爱她吧,她就是——母亲。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八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王军(225231)。
作者邮箱:
《月光启蒙》是一篇内韵丰富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善良勤劳的母亲在充满诗情的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猜谜语的方式给我以教育的感人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在与文本的首次对话中,教师被文中优美感人的画面所感动,被文本明快、流畅、含蓄的语言所吸引,被作者寓情于景的协作技巧所折服。我要把我这些心灵的感动传递给我的学生。
一、教学内容的界定。
1、准备用两个课时教学完课文,母亲启蒙所用的的四个形式在第一课时教一个,以减轻第二课时的负担。但考虑到这四种形式都是母亲启蒙我的重要形式与途径,相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有机会整体,况且作者在遣笔行文也照顾到了衔接和过渡,从本文的本位来看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断不可冒然地人为将其分开,破坏文章的整体意境美。
2、四种形式放在一个课时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短短的的四十分钟里让学生轻松学玩,还要保证有效: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教材,用以简驭繁的手法对教材进行削减。这种削减则需要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与教材的联系点为基准。斯霞曾经说过:“学生已经知道和具备的坚决不讲,学生还不知道和不具备的要创造条件多讲。”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对于这篇课文,不难发现文章对歌谣和童谣写得比较具体,而对于故事和谜语则相对较为简单。于是,我大胆取舍,把众多的时间放在教学童谣和歌谣上。
二、具体教学。
1、让我们的教室也充满芳香的音韵。
在教学这一段时,我直奔主题,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妈妈是怎样唱歌谣的句子。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对妈妈长歌谣的样子、神态、嗓音都有个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接着我趁热打铁,利用磁带录音,让学生通过磁带录音从听觉神经去感受母亲唱歌谣的表现。这一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所做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欣赏母亲的歌谣。听是辅助手段,看文字也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在看和听的渲染之后,我让学生重新回到刚才学习的那段话,带着听了录音后的新理解重新从语言的层面来审视这段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和准确。这一篇地读书并不是简单的次数相家,而是学生的认识和体验重新构建的创造性过程,是符合学生心灵感应需求和学生心理客观规律的。在再次读书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饱和,这样的情感不安排机会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释放,无疑是失败的,也是残忍的。于是,我安排了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个性的读书,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效果比较理想。最后,学生对母亲唱歌谣的样子有了深刻的体验,我创造性的让学生从文字中寻找灵感,猜想母亲回如何唱这些歌谣。学生兴趣很浓,用自己甜甜的嗓音学着母亲的样子唱起了那些动听的歌谣,也许学生唱的音调还不准,但情感却是丰富的,感觉是到位的,我们的教室里充满了芳香的音韵,充满了诗情和智慧。
2、童谣。
童谣的特点是丰富有趣,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这些童谣,找出童谣的特点。于是,压韵、节奏感强、内容生动有趣等特点在学生不断的阅读和发现中渐渐的明朗。学生答出一个我便让发现这一特点的任意选择一个童谣读出自己发现的特点来。学生很感兴趣,读书就在这兴趣盎然的语文实践中渡过了。学生沿着“读书——发现——展示”开展学习活动,有着自己的成功体验,有效扎实进行着语文的学习。
二、我所摒弃的几中做法。
1、 课堂中展示收集的歌谣和童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收集童谣、积累童谣的作法是有好处的,最起码它拓展语文学习的课堂,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我所不赞同的是将收集来的资料利用课堂的时间来展示。我们的第一范文就区区40分钟,经不起半点的折腾。我们的第一范文要减肥,要甩掉为别人做保姆的角色。我们的第一范文里只应该有三种人:学生、教师、文本。决不允许有闲杂的第四种人插足。
2、 补充文章的结尾:很多教师为了激发情感,渲染气氛,喜欢把文章最后谈到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个人觉得是不可取的: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是不是尽可能的让一些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再说,文本所表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加上最后一段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不足取的。要不,教材的编写者为什么要将这一段删掉了。
3、 在文章的歌谣和童谣的意思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教参中说——“课文中所引用的五首歌谣、童谣,教师在读书时,可对内容简要作些介绍,以便学生大体听懂。”教参的话一针见血、鞭辟入里。虽然说文章的引用也是文本的内容,但文章的中心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所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考虑,我想教师肯定能够处理好文本和引用的童谣的关系。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让学生图文结合,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月光启蒙,月光是那样的柔和,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意的月光启蒙,去品读歌谣,品味母爱。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最喜欢文中的什么?
生:歌谣。
师:歌谣也同样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许多多的歌谣。
板书:歌谣。
课文中写了几首,请你们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多读几遍,读出你喜欢的原因。
生读,师巡视学生,同学读的真投入呀。
师:提问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歌谣。
生:我喜欢的歌谣是月儿弯弯哪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着太阳。(设计意图:让学生悟出歌谣表达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凤凰凤凰一摆头,看出来的,凤凰落在梧桐树上,那里就盖起了瓦房和楼房。
师:是啊,凤凰是一种吉祥的鸟,它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传说它落在梧桐树上就会好运连连。
师: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的歌谣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这首歌谣很有趣,很幽默。)。
师:那谁能用家乡话来读一读这首歌谣?
生:读。
师:我们家乡版的歌谣是不是也很幽默,很风趣,这就是乡音乡韵,充满了乡土的气息。
生:读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的老鼠啃锅沿。
(设计意图:读出歌谣的韵味,感受歌谣中小动物的可爱)。
生读・・・・・・听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咯吱咯吱啃锅沿的声音。还有一首谁喜欢的。
生:押韵。
师:谁喜欢这首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生:这首歌谣写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在洗衣服的场景。
生:有趣幽默、押韵、简短易懂、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生:歌谣中还有许多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之类的东西,都写在上面感觉十分的幽默风趣。
师:是啊!记得有一位作家说哥谣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食量,孩子们都很喜欢,孙友田的认识和你们是一样的。
课件出示:这些民歌民谣特点: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充满了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
刚才是同学们自己读歌谣,那母亲吟唱的歌谣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童年的夏夜・・・・・・歌谣,(课件出示)。
师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出来,师唱歌谣。
师:听了母亲的歌声有什么感觉?小组内交流。
生:我觉得母亲的歌声甜甜的、柔柔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你的感受多丰富,就像一位小诗人);母亲的歌声优美(是啊,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甜美像春风吹在脸上)。
师:如果让你们打个比方那声音又像什么呢?
生:像优美的小提琴曲、像黄鹂唱的歌(是啊,你们的感受多丰富呀,就像一个个小诗人了。)。
生: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芳香的音韵那怎样才能让芳香的音韵飘满小院呢。
生:(芳香)拉长这样香味就能传的更远了。)。
生:(我们的教师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生:听母亲的吟唱是一种享受,听你的朗读也是一种享受。
师:读到这里,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生:我坐在月光下认真的听母亲唱歌谣觉得是一种享受(你觉得是一种享受);我坐在月光下,闭着眼睛,摇着头,认真听母亲唱(真有创意)。
师:听着母亲唱歌谣,我是那样的陶醉,那样的享受,那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读到这里,你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从芳香二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联想歌谣,联系你刚才的感受品味一下。
生:我觉得听母亲的歌声就像花儿一样香,一样美。
生:母亲的歌声本来是可以听到的,但我却从小院里嗅到了芳香的音韵这是我和母亲情感之间的交流。
师:是啊!从着这芳香我品出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轻柔甜美,品出了母亲吟唱的歌谣让我们的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感受,这就是孙友田所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师:学到这里,你们可能会有一个问题,母亲不识子呀,她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同学们小声读第五自然段,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的。
生:母亲・・・・・・听艺人(找出了母亲唱歌的原因)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古道不生长五谷,却留传孕育歌谣。
师:我们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哪里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造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就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这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生:齐读这句话。
师:所以说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
生:神话、谜语、(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后面的部分,你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蒙?
师:同学们读的真用心。
生:牛郎织女在喜鹊桥上相聚。
生: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看神话故事把你们带到天上去了,母亲就是用这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童心。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生:母亲心底善良纯洁,像玉石一样晶莹剔透。
生:因为母亲穿着一件白布褂子,在月光照耀下就更新一尊玉石雕像。
师:读到这里你们知道课文问什么要用月光启蒙做课题了吗?
生:因为母亲是在月光下唱歌谣,讲故事的,所以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生:因为母亲是在月光下启迪我的想象,让我分享诗歌的王国。
师:母亲就是用歌谣神话谜语来为我播下了一粒粒爱文学爱生活的种子,让他们生根发芽成长,如今孙有田已经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在月光下给了他启蒙,孙有田对他的母亲满怀感激怀念之情,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课件出示)。
生自由读。
师: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诗一般的语言:(课件出示)。
感谢您,母亲。
使您用那一双勤劳的双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感谢您,母亲。
是您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谢您,母亲。
是您在月光下唱的那些。
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师:40年以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到母亲时,(课件出示)。
母亲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师:同学们,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拿起你的笔写到作业纸上。
生: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想起了母亲给我唱的那些歌谣,给我讲的神话故事,给我猜的谜语,我就想起了勤劳母亲在月光下洗衣服的那些场景,我就好像看到了母亲头上的白发。
生: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想起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的那些场面,想起了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教学总结:同学们写得多好啊!是啊,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他就会想起母亲唱的那一首首歌谣,讲的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猜的许许多多的谜语。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母爱,是母亲给了我终生难忘的启蒙教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了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了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下作业:(课件出示)。
1、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也让他们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
2、母亲节就要到了,希望同学们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是写一封感恩信,报答你的母亲,相信那是你的母亲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我在讲解这节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感悟歌谣的特点,体会母亲歌声的甜美,明白课题的含义,体会作者写这篇课文的深刻用意,让学生学会感恩母爱,回报母爱。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十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歌谣与童谣的特点。
3、结合语境,了解“芳香”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后鼻音。)。
2、“启蒙”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在文中这位“初学者”是谁?介绍“我”(孙友田)。
3、谁在月下启蒙孙友田?(母亲)可我的母亲不识字,如何是我的启蒙老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出示本课9个生字。
指名读,正音。这些生字你怎样快速地记住它们呢?(鼓励学生组词说句、和熟字比较、也可以提醒其他同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2、出示下面句子。
句1: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指名读,要求读正确、通顺。评价。(提出“笆”和“辰”应读轻声)。
句2: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豁然开朗。
要求同上。(指出“混”是多音字,理解“混沌”与“豁然开朗”)。
句3: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像一尊玉石雕像。
要求同上。(理解“高深莫测”、“已至中天”)。
3、发现:这三个句子和题目有什么共同之处?(都写到了“月”)。
4、师:夏夜的月下,你和你的父母都会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小结:是啊,如水的月光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清风朗月里,农村的孩子可以去尽情地玩耍,逮蛐蛐、捉迷藏……父母在月下喝茶、聊天。城里的孩子会陪着父母逛商场、看电视、玩游戏。可如水的月色却给童年的孙友田不一样的感受,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太多的感受。他难以忘记月下的母亲,忘记月下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童年月下启蒙。(1~13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1~13自然段,想想月下母亲为我做了哪些?
指名回答,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3、谜语大家一定很熟悉,母亲讲的神话故事你们听说过吗?就讲两个吗?儿时的我听过吗?所以在我眼中——(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童话世界。)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竟)。
4、歌谣和童谣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画出歌谣和童谣的句子读读,读熟后,说说。小结各自的特点,练读.
5、想听听母亲吟唱的歌谣吗?有个小要求,请你说说听完后的感受,如果你能用一个比喻句就更好了。(播放后指名说。)。
师过渡:在我的耳中,母亲的歌声是怎样的呢?
6、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自由读,说说这是怎样的歌声,用文中的词语说。(甜甜的、深情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一样的、像小溪的流水一样的、芳香的)。
思考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呢?
(悦耳动听,让我陶醉)。
指名说,指导朗读(齐读)。
1、这篇文章作者孙友田主要回忆了月下母亲为我——(手势、齐读板书)。
2、师:为什么童年夏夜下的母亲会让我记忆犹新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拿出钢笔,在书上认真描一描这9个生字。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十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这篇课文,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妙的童年的夏夜。
2、在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予我启蒙的?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1、是啊,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在皎洁的月关下为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成了我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尤其是那动人的歌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出示歌谣。
自由朗读,指名读喜欢的歌谣,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自由朗读第1-5自然段,母亲是怎样唱歌谣,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生交流,出示“她用甜甜是……音韵。”
“三月的和风”吹在脸上是什么感觉?
“小溪的流水”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轻,慢)。
指名读歌谣,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播放歌谣,什么感觉?(美)就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引读“她用……”
理解“芳香的音韵”
5、出示:“母亲忙完了……歌谣。”
“劳累”为什么还要唱歌谣呢?体会到什么?你被妈妈怎样搂过吗?是什么感觉?
是啊,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所以作者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歌谣。
7、品读第5小节。
理解“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两个“长”。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开朗。”
理解“混沌”,“豁然开朗”
再读歌谣,透过歌谣我明白了什么?齐读这句话,这就是“启蒙”。
8、总结:在那柔和的月光下,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难怪作者说:“童年的……”(引读)。
1、过渡: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歌谣,你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2、出示童谣。
3、自由念,可以用手或脚打节拍。
4、这些童谣念着什么感觉?
5、在这样的夏夜,有着这么有趣幽默的童谣,所以作者说:“童年的……”
2、出示“母亲不识字,……王国。”
4、是啊,正是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给了我最初的民间文学的启蒙,想象的启蒙,诗歌的启蒙,让我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设计:飞向诗歌的王国)。
5、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童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她对孩子最朴素,最纯净的爱全部给了我。
6、过渡: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的碾碎了母亲的青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出示原文)。教师深情朗读。
(伤心,感激,心酸,悲伤……)。
8、小练笔:写下你对自己母亲的感激。
9、总结:“母亲”,一个多么响亮的字眼,“母爱”,一种多么深沉的爱。让我们感激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两课时。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画,
3、师引读并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4、学习重点句,质疑。
师:有没有想过,在皎洁的月光下,文章的作者孙友田受到了怎样的启蒙教育?打开书,找一找。(引导学生说出: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为什么能使我展开丰富的想象,飞向诗歌的王国呢?师板书:飞向诗歌的王国。)。
5、这个疑问我们是不是有同感,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应该抓住母亲为我唱的那些民歌民谣。)。
二、学习民歌民谣。
1、出示学习要求:自主阅读课文中的歌谣和童谣,老师提出三个要求,注意“心”上都加了双引号。
第一个要求,用心朗读,把歌谣和童谣读流畅。
第二个要求,用心品赏,品就是感悟,你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去品味,你也可以联系上下文品赏,更可以结合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三个要求是用心感受,看母亲为我唱的歌谣和童谣告诉了什么?
2、生自主阅读。
3、指名读歌谣。师:谁愿意来读这两首歌谣。将你的朗读面貌展现出来。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4、师生评价。
(师启发寻找读书方法:老师觉得还不仅要读得流畅,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谁去找找看,课文中有没有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生讨论:母亲朗读歌谣的时候,是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让人觉得非常亲切,非常有节奏。)。
5、相机启发学生像母亲一样朗读,注意从词到句。
6、母亲充满着深情,母亲是多么地温柔,用甜甜的,轻轻的,深情的感觉再去读那两首歌谣。
生自读。
7、男女生分读两首歌谣。
(1)男生吟唱第一首歌谣,我们女生听着。
(男生读。有柔情了吗?如果再轻一点,再深情一点就更好了。男生再读。不错,今天老师才明白,什么叫铮铮铁汉,似水柔情。)。
(2)女生读第二首童谣。
(女生读。像母亲,真温柔。)。
8、配乐吟唱。文中说,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轻轻地吟唱,你们想唱吗?当年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旋律,已无从考证,今天老师谱了一首旋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在心中默默地唱。
师播放音乐,唱。生配乐吟唱童谣。非常甜美,这次唱,老师有个要求,想象在皎洁的月光下,依偎在母亲的情里,轻轻地摇晃,身体要轻松地摇晃好吗?生齐唱。
6、交流感受:非常优美,非常恬静的歌谣,还记得老师在前面提到的三个用心读的要求吗?现在老师想听听你对这两首歌谣的感受。(母亲向往着幸福的生活;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母亲热爱劳动,爱家庭。)。
三、学习童谣。
1、讨论童谣特点。
师:学习语文,只有用心,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品出语文的味道来。除了有动听的歌谣,母亲还给孙友田带来了幽默风趣的童谣,告诉老师,你在读三首童谣时,有什么发现?要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这三首童谣有共同的特点。
(形式简单,内容有趣,富有韵味,这就是童谣的特点。)。
2、节奏读童谣。
师:我们打着节拍来朗读,就更有趣。伸出你的小手,打着节拍来吟诵第一首童谣。
生边拍手边吟诵。如果把节奏调快一些,变成四拍就更有趣了。用自己喜欢的节奏把第三首童谣吟诵一下。
3、试描述童谣画面。
四、再次学习重点句。
1、再读这句话。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解疑。
3、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
师:文中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在月光下就是这样给我以启蒙的。和母亲在一起,精神生活真是非常的丰富,可那里,我们的日子过得又怎么样啊?(很清苦。)。
4、齐读造成清苦的原因。
出示:黄河留给…… 齐读。
5、交流感受,理解两个“长”。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什么?再读,用心读。
(我感悟到住在黄河边上的人们,虽然深受黄河的苦难,但也孕育着许多歌谣。)。
6、体会老百姓创作歌谣的动机。
师:黄河边勤劳的人们,他们创造歌谣,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对生活的憧憬、对生活的爱、热爱劳动、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地丰富。)。
五、总结全文。
1、感情激发作者热爱母亲之情。
师:永远充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只要是世间美好的事物,他们都爱,他们用这种爱,通过歌谣创造出来,母亲也把这种爱,传递给我,使我从小明白,要爱世间一切的事物,母亲给了我一个明月星光般的童年。
配乐:同学们,这就是母亲,母亲老了,曾经,在皎洁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唱童谣,给我讲故事,猜谜语,在母亲的熏陶下,我渐渐地长大,终于成长成一个优秀的诗人。我长高了,母亲的背却弯了,我长大了,而母亲的头发却白了,母亲献出了毕生的爱,而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岁月在她额上刻下的深深的皱纹,更为不幸的是,当孙友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母亲曾对自己的子女那么期盼,现在日子好过了,而母亲再也感受不到了。
2、出示孙友田的一段: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白发,而我的心里永远珍藏着故乡的明月。
4、尝试用语言唤醒孙友田的母亲。
板书:
唱歌谣。
讲故事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十四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课堂实施。
第一板块 品味歌谣魅力。
1.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点评:语文课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作为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的民间文化之一——民歌民谣,是神奇的,有着巫术般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语言之门。通过自主品读、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同时为体会母亲的教育智慧、理解“启蒙”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点评: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带入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点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的音韵”,通过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同时,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点评: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紧扣“启蒙”,通过抓重点句段,反复品读,同时展开丰富想象,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板块 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3.学生练笔,交流。
(点评:让学生走进原文,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此刻学生的表达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最后回归文本的。“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能量。”)。
(点评: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满含深情而又富有诗意的歌谣作为主旋律反复吟唱,再次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歌声袅袅,乡韵缭绕,回味无穷。最后让学生去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一环节的设计,期盼歌谣也能为我们的孩子播下语言的种子,让歌谣成为回荡在孩子心中的最美妙、最恒久的声音!)。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努力构建诗意的、文化的语文课堂。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十五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歌谣与童谣的特点。
3、结合语境,了解“芳香”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后鼻音。)。
2、“启蒙”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在文中这位“初学者”是谁?介绍“我”(孙友田)。
3、谁在月下启蒙孙友田?(母亲)可我的母亲不识字,如何是我的启蒙老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出示本课9个生字。
指名读,正音。这些生字你怎样快速地记住它们呢?(鼓励学生组词说句、和熟字比较、也可以提醒其他同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2、出示下面句子。
句1: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指名读,要求读正确、通顺。评价。(提出“笆”和“辰”应读轻声)。
句2: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豁然开朗。
要求同上。(指出“混”是多音字,理解“混沌”与“豁然开朗”)。
句3: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像一尊玉石雕像。
要求同上。(理解“高深莫测”、“已至中天”)。
3、发现:这三个句子和题目有什么共同之处?(都写到了“月”)。
4、师:夏夜的月下,你和你的父母都会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小结:是啊,如水的月光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清风朗月里,农村的孩子可以去尽情地玩耍,逮蛐蛐、捉迷藏……父母在月下喝茶、聊天。城里的孩子会陪着父母逛商场、看电视、玩游戏。可如水的月色却给童年的孙友田不一样的感受,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太多的感受。他难以忘记月下的母亲,忘记月下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
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童年月下启蒙。(1~13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1~13自然段,想想月下母亲为我做了哪些?
指名回答,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3、谜语大家一定很熟悉,母亲讲的神话故事你们听说过吗?就讲两个吗?儿时的我听过吗?所以在我眼中——(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童话世界。)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竟)。
4、歌谣和童谣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画出歌谣和童谣的句子读读,读熟后,说说。小结各自的特点,练读。
5、想听听母亲吟唱的歌谣吗?有个小要求,请你说说听完后的感受,如果你能用一个比喻句就更好了。(播放后指名说。)。
师过渡:在我的耳中,母亲的歌声是怎样的呢?
6、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自由读,说说这是怎样的歌声,用文中的词语说。(甜甜的、深情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一样的、像小溪的流水一样的、芳香的)。
思考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呢?
(悦耳动听,让我陶醉)。
指名说,指导朗读(齐读)。
1、这篇文章作者孙友田主要回忆了月下母亲为我——(手势、齐读板书)。
2、师:为什么童年夏夜下的母亲会让我记忆犹新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拿出钢笔,在书上认真描一描这9个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