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热门14篇)
感悟是一种修炼,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观察、思考和总结。提炼感悟的过程,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仔细思索。感悟是一种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以下是一些与感悟相关的独白和心声。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一
暑假期间,我读了《告诉世界我能行》一书,感触颇多,解决了我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
要知道,我最大的缺点就是胆小了,面对胆小,我才知道我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面对恐惧,我更无可奈何。每当天黑的时候,我朝黑暗的地方望去,总是胡思乱想,想象出许多莫名其妙的怪物来。
对待阅读,我总是断断续续,从不持之以恒,我想书总是有时间阅读的,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我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忽略了时间的可贵,书的珍贵。因为世界上有多少人没有书读啊!往往有书也不急于读完。
现在我已不再胆小,因为读完了这本书后,我知道,许多东西都是我虚拟的想象,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神,只要认识这一点,我便不再胆小,因为我能行!如今,我也坚持每天阅读一篇好文章。我想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最好的朋友,它将陪伴我一步一步走上成功的台阶,因此,我需要每天阅读。
读了这本书,让我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真理,找到了自信。我认为面对困难,应要认真、冷静的解决,因为“我能行”。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二
在同年访问美国加州大学时,本来没有资格“觐见”钱钟书先生的水晶,在一次座谈会上见到了自己崇拜的学者钱钟书,便不失时机地提问。关于《围城》,他问道:“为什么《围城》中的唐晓芙下落不明?”
钱先生笑着答道:“人生不正多的是‘下落不明’的情形吗?像我们今天在这里聚首碰面,明天各自东西,而我的`影像,在你们的脑中逐渐模糊,不就是‘淡出’的一个定例吗?”
水晶先生坚持否认说“绝不会”,又追问:“像《围城》中每一角色,都被冷嘲热讽过,唯独唐小姐例外,偏偏她又是‘淡出’的,这两者中间,有什么关系吗?”钱先生忙不迭地说:“难道你的意思是说,唐晓芙是我的梦中情人吗?”逗得满堂开怀大笑。
这次,水晶先生还请教了钱先生对鲁迅的看法。钱先生说:“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他只适宜写短气的文章,不适宜写长气的,像《阿q正传》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才好。”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三
假如我是一名管理者,受聘于企业。企业会对我寄予何种期望?我要怎么做才能不辜负我这个管理者的职责?从我的角度我将怎样做才能达到“卓有成效”?所有问题都在我拿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一刻出现,又在我读完这本并非“如何学习有效性”的教科书,而是致力于激发读者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的管理著作而有了答案。假如我是一名管理者!对企业来说,需要我为其作出所需贡献,对我来说,需要把企业当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工具。我必须通过我卓有成效的管理,为企业提供效益,实现我的价值,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因此,卓有成效是必须学会的!
善用时间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当以“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为座右铭。试问又能有多少可待我们蹉跎岁月。难道只甘于用时间打发碌碌无为的工作吗?时间转瞬即逝无法追回。德鲁克先生说过“既然不能认识你自己,起码能认识你的时间”!持之以恒地做到记录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整理研究)—管理时间(用排除法什么事不必做、什么事可由他人做、控制或者消除自己浪费别人的时间)—分析时间(造成浪费时间的因素?是制度或远见的缺失、人员过多造成的不和谐、组织不健全还是信息环节漏洞。因地制宜改善根本)—集中安排零散时间(留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以应对其他重要事务)。用时间这最稀有资源,证明自己的能力!
重视贡献
我是管理者“重视贡献就是有效性的关键”。我要提高工作有效性先要有三点要认清:我自己的工作、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我做出的成效不是自己的而是在部门同事共同努力下出来的成果!我在完善自身价值、自我发展的同时要维护好团队、勤于沟通、善用及积极培养“有所长”的员工、我要考虑为了部门和企业发展要从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入手做出成效!真正能做到推陈出新,必要大刀阔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能受“工作多做多错、少做少错”言论侵蚀。,视企业为自己的“家”一样,做“家”的主人!为“家”更好的明天做出贡献!
用人所长
从前苏格拉底命弟—子们去地里找最大的麦穗,而他们总以为大的还在前面,所以一直挑挑拣拣,最后始终没有找到那个老师说的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就好像是企业设立一部门要找一名主管负责。如果“总是见人之所短,不能识人之所长”认为这个人有缺点、那个人有不足,总有一个人会更适合这个职务!那永远也不会为这个部门找到一名适合的主管。识人亦如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能型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大多数企业都是用某个方面能力较强者来管理我们的机构的。如何充分发挥在某个方面有专长的人员的积极性,这就等于提高了工作效益。当然现今社会需要全方位人才的渴求,也是迫切的!人当然不可能专攻很多门专业知识,拿到很多专业学位的结业证,但全方位的管理者应该多方面吸收外界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嘛!总会有人在某方面“术业有专攻”,值得学习。管理者要发挥长处,善于学习,管理“管理者”的人要善于调动积极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要事优先
集中在一些重要的领域里分清轻重缓急:我想起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从前,有两个猎人,一起去野外去打猎。这时,一只大雁向他们飞过来。“我把它射下来煮着吃。”一个猎人拉开弓瞄准大雁说。“鹅是煮着吃,大雁还是烤着吃更香。”另一个猎人说。“煮着吃”。“烤着吃。”两人争论不休,最后来了一个农夫,于是他们要农夫为他们评理。农夫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把大雁分成两半,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两人认为有理,决定将大雁射下来,但这时大雁已经飞走了。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分轻重缓急,机会来临稍瞬即逝,如果我们过多的去追求一套完美的解决办法,或者力争达到统一认识,但等制定了一个完美方案或统一了认识后,这时,可能什么都晚了。
有效决策
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所做决策前,都要从个人见解开始,而非收集事实开始。期间可能会有反面意见,但那也是“决策所需的另一套方面”和“保护决策者不沦为组织的俘虏”。决策者在决策之前会通过确实了解部门(企业)问题的性质,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满足哪些条件,同时决策方案要兼顾执行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这五要素,真正提出有效决策。能提出有效决策可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管理者在某方面经验丰富、充满敏锐观察力、头脑灵活。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可以培养的,凡做出决策之前套用“五要素”来静下心来思考,凭借经验来做出判断,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是会有帮助的。
书中的管理理念,让我有茅塞顿开感觉,工作中时常会出现的问题,通过德鲁克先生的总结、分析变得条理分明,曾经出现的难题,全部可以通过“训练”,得以解决。在德鲁克先生举的实例中增长了见闻: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斯隆先生用人谨慎,在人事任免上从来不第一时间做决定;林肯总统在南北战争临危受命被人称为有缺点的格兰特将军,他看到了格兰特将军的运筹帷幄的长处等。
假如我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对管理的理解是无论在怎样的层面来看,都是门很讲究的艺术。怎样管好部门(企业)事务、管理部门(企业)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弥补随时出现的大大小小工作漏洞、协调部门与部门的衔接、掌控下属及上级心理、激发员工斗志、维护人际关系、树立团队精神、提出有利于部门(企业)的合理化建议、做出有效决策、实现部门(企业)价值等等。几乎是所有企业中管理人员亘古不变的追寻。掌握这门就像跳芭蕾的艺术,好像舞者(管理者)全身力量都集中于一点(带领部门实现部门价值),高难度的旋转(蓄势待发部门开展的工作),片刻倾斜(可能在时间掌控、重视贡献、用人处事、有效决策上出了问题)会导致不稳、缺失舞蹈之美(影响部门的整体发展)一样。管理者一定避免出现工作中会产生的“片刻倾斜”,通过德鲁克先生的“五个”习惯,持之以恒训练学习如何卓有成效的管理!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四
这本书一共有四辑:第一辑——清谈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光是看完本书的自序都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当我开始真正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往往不自觉地把别人的一些话,当成自己文章中的内容。后来读到鲁迅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心里这才颇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窦老师的这段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想,即便是挤,是抠,是榨,笔耕不辍,才是真理。我不禁对她又多了几分敬仰之情,想想自己的教育之路,也曾付出过一些努力,但还不够,还需要多下功夫,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同上篇文章一样,在本书的第二辑里有一篇文章《无风格何以立身》正如路易斯.奈泽说的:“一个用他的又手工作的的人是劳力,一个用他的手和脑工作的人是木匠,一个用他的脑和心灵工作的是艺术家——由此,你展示的就是自己独特的魅力。”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师,特别是新教师为了能够上一节“精彩的课”经常把那些名师的课照搬过来,虽然有时候收到的效果也不错,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使教师迷失自己、丧失自己,把自己当作体现某种理念的工具。本文有一段话说得很好:“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除了要排除外部环境的不良干扰,教师自身的'素质更为重要,教师要能够找到独特的自己。教学有特色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成为有风格的教师。一个有特点的教师,能赋课堂以智慧,融教学以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才能拥有风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时时刻刻把这段话拿出来拜读,争取做一个有风格的老师。
在本书的最后一辑里有一篇文章《品味爱情的传说》本文是作者读张爱玲的爱情小说的一些感受,张爱玲也是我喜爱的一个作家,每每读到她的文章都有一种被超渡的感觉,心中惊喜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作者却做到了,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细腻与用心,这也是要学习的。
《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里精彩的文章太多太多,就如作者自己的网名为“玫瑰”一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本书让我深深懂得了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要以情动人,以自己的火点燃学生,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五
“要不我们去给它买根火腿吧!”妈妈打断了我的思绪。”好呀!“我忽然对这条狗产生了怜悯之心。
我们买了两根火腿,撕开包装袋,火腿独有的香味便弥漫开来,我真的很想咬一口,但是看着它我忍住了。它几乎是无力地虎咽了那两根火腿,然后舔了舔鼻头。袋子上还残留着一小节,我揪下来扔给它。呀!一不小心我扔偏了,只见它伸长脖子使着吃奶的劲去够那节火腿。突然,我看到了它蜷缩在身子下的腿是断的,它好像是被车撞了。
回家以后,不一会儿便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瞬间整个小区都停电了。我和妈妈看着窗外,不约而同的想起了那只狗。妈妈说:“如果它还没有站起来离开,它一定活不过今天晚上“。我的心咚的一下掉到了谷底。妈妈又说:”也许那两根火腿就是它最后的晚餐“。
我很想救它,但是我无能为力。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六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于1495-1497年费时三年为一所修道院的餐厅所作的壁画。这幅画着重刻划耶稣的门徒在听到主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
先看基-督左边的一组三个人:腓力按耐不住地跳起来,带着不可捉摸的疑问转向基-督,想弄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用手捂着胸口,欲表白自己的真诚的纯洁。老雅各极度愤慨,摊开双手,身子因失去重心而稍后仰,好象在表示:这简直不可思议。在他们后面站着的是多马,他尽量按下性子,向基-督举着食指向上,说这怎么可能呢?在基-督右边的一组三个人中,有一个是犹大,他心虚地急忙扭动身子,惊恐地想远离夫子,并且慌忙地握紧告密所换来的钱袋,战粟而害怕地斜视着基-督。约翰忧柔地把头垂在一边搭拢双手,神志焦虑,不知怎么办是好,在听彼得细言。彼得勃然大怒地站起来,弯身前倾向着约翰,左手搭在他的肩头,紧贴耳边,似乎在问:你知道是谁吗?他的右手还紧握着一把刀,好象在显示:要是我知道是谁,一定要杀死他。最右边一组三个人中,靠近彼得的是巴多罗买,他张开双手,显得震惊而又沉着,似乎是要大家不要惊慌,他自己严肃而冷静地凝视着基-督,想拯救夫子。搂着巴多罗买的是小雅各,他紧张地望着基-督无能为力。站在最顶端的是强壮的安得烈,他探身向前,颇有冲上前去之势。最左边一组中,马太双手伸向基-督,脸却转向左边的达太,好象在询问有经验的老人,刚才夫子所讲的到底是指谁呢?达太摊开双手,表示自己也正在纳闷。西门也正在苦苦思索,但是毫无结果。
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画家把十三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身上。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分配在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简单,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再通过这些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将整个画面的中心引向基-督。
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极为慎重,有时站在画前沉思徘徊半天不能落笔。修道院的院长十分恼火,指责他是有意怠工,拖延时间。画家正愁找不到犹大头像的模特儿,觉得这个令人讨厌、粗暴无知的院长的头正合适,便用了它作为犹大的形象。我们在画中所看见的犹大,阴沉而丑陋,又显得特别粗鲁,与旁边的约翰和彼得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望而生厌。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七
按:近日关河梦教授喜收第六名弟子郑重。郑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学博士,现为某大学教授。中年感兴趣于医,问道求学,实属难能可贵。闻道无先后,得之者为贵。现将郑教授读药王孙思邈之《大医精诚》的读后感发于下,与同道共勉。
《大医精诚》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集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精"与"诚"。今有幸得梦师指导,拜读原著,略有所感,记录如下。
首先是如何理解这篇文章。愚以为这里面讨论的是医者的德艺双修的问题。
对于"精"字,我的理解是"深入",深入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永无止境。我们面对的人体及其所在关联环境是一个复杂大系统,输入变量很多,关联因素和条件也很多,输出的各种表象也变化多端,各种变量的隐性关联非常复杂,目前我们还不甚了解。输入条件或关联因素稍有变化,整个系统的反应与表象就很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进入混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诊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我们不清楚事物发展过程的时候,现有的分析推导手段往往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我们手头现有的案例只是个例,医方也只有统计上的意义,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太可能与以前的个例完全一样,也很有可能与总体统计特性有所出入,然而一旦出现误判误诊,很有可能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对于学医之人第一是要慎重,要对每个病人每个方剂体察入微;第二是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医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于"诚"字,我的理解是"真心",真心对人,诚心做事,修身养性,内慈外谨。内慈是指医者心胸要宽广,做到心存天下苍生,慈悲为怀,以一颗善心普救众生。为人处事要稳重,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声色所难。如前所述,行医是一个专业性极强,极难做好的事情,但是一旦达到效果,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则极大。所以优秀的医者往往随时随地都处于各种名利的诱惑之中。但如果以名利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一方面很难控制事情的边界,最后很可能舍本逐末,导致医术停滞不前,不能精进;另一方面追逐名利也必将为名利所害,难得善终。外谨是指医者要谨言慎行,低调做人,专心做事。医者掌握着病人的生杀予夺之大权,如何能够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够达到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配合,以取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本篇提出的方法就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培养自己的代入感,同时注重言行举止端庄得体,以建立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医患交心,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作为一名医道的初学者,这篇文章给我的警示是:
第一、对医术要有敬畏之心,不畏难,不自满,要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去研究医术;
第二、既然想做医者,就应该有超脱之心,以行医布道为己任,不为名利所累。
对应这两条,本人自认为还是比较适合学医的。因为第一,本人从事的工作就是做科研,对我自己而言,我的兴趣在于科研的过程,在于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医学对我而言不过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同之处只是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学习起来会更困难一些。其二,本人经常做些慈善事业,推己及人自问还是做得到的。至于名利,本人半路出家,并不指望能在医学上成名立业,如果侥幸能有所成,那也都是导师教导之功、老天眷顾之意,决不敢贪天之功。
一点愚见,请梦师指点迷津。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八
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岸边,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绿地,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江畔,赏千年诗词,带着一片书香,一路高歌向前。
诗词,是智慧的先人投入历史长河的箴言,而我,在这长河的下游,撑一只好奇的篙,扬一叶求知的帆,打捞着来自千年前的信纸,只为一览锦绣山川,品味喜怒哀乐,满怀书香,漫游其中。
盈盈墨香,满是古人的诗情画意。无论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秀丽西湖,还是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峰泰山,亦或是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磅礴洞庭,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易安刻画的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日暮溪亭,太白描绘的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艰难蜀道,居易叙述的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生机勃勃。这一首首、一幕幕,无不凝结着锦绣山川的美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诗词之中,还有古人流露出的爱恨情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易安难安的苦楚;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是韩愈求仕不得的怅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王勃送友时的豁达豪放。而更让我沉醉的,是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自在安然,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悠然,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情深不寿。这一曲曲、一篇篇,都是古人情感的结晶,散发着清新迷人的荷香。
它警醒了我,使我明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是我知道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更让我清醒的是梁启超百年前的肺腑之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一句句、一章章,鼓舞着我,激励着我,使我一路奋发向前。
如今,只愿诗词留香,满怀馨香,一路带着那令人如痴如醉的书香向前奔跑。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九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不论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着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该书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十
这个月,我读了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全传》,贾里是一个不同凡响、热情侠义、善良、有爱心、爱打抱不平、要强,但又爱搞恶作剧想要出名的少年,他身边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出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有滋有味的成长历程,和人与人之间浓浓的爱意。
《男生贾里全传》中,贾里的同桌阿伦是个有口吃病的人,他就帮阿伦想办法治病;贾里为了让妹妹贾梅能在艺术团中脱颖而出,总陪妹妹练习;贾里全家为了林萍过一个快乐的年而把她领到了家里。虽然他做一些好事,但有时也会做一些傻事。如:他把班主任查老师的教案偷了出来,想让查老师出一回洋相;他用陈应达教他的解题方法到班级里的一群小女生里去耍威风;因为喜欢上草人的一段检讨用语,于是就在写检讨书时抄袭了这一段话。书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这就是一位中学生的快乐中学生活。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老鹰服务队》这个小故事了。书中贾里。
说的一句话:“必须做!是需要,不是为了交差,所以是愉快的”贾里闷着头擦地板:“我现在只想让阿婆生活的更美好一些,只有这样,我才安心。”也就是这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不是同学之间的爱,不是亲人之间的爱,这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人之间的爱!
在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种的爱。这爱是一种希望,一种关心,也是一种爱心。尽管,所有的故事都是那么的诙谐、幽默。
“爱”还生存在社会。社会是个大集体,需要大家的帮助。在社会上,有许多残疾人,他们的生活因为残疾而失去了光彩,这是有了许多人的关爱,他们才有了那一颗明亮而又温暖的太阳。同样的,也有很多孤寡老人,他们没有子女们的关心,却有社会上人们的帮助。
“爱”是一个简单却又有着()深刻意义的字。所以,我们都应该给别人一份爱,这爱能让世界充满快乐。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十一
这几天,我读了现代作家——秦文君的着作《女生贾梅》。贾梅天真活泼,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她身边的每一个故事都跟我们很贴近,让人感觉亲切。
文中的贾梅令人羡慕,她很幸福。她有一个如“老古董”的爸爸,有一个疼爱自己和哥哥的妈妈,还有一个受人追捧的大英雄、爱自己、关心自己的哥哥,最后是一个重哥轻妹的吴家姆妈。贾梅是个好孩子,她天真活泼,但决不多说废话惹人烦;她心地善良,但决不原谅坏人;她富有同情心,但决不是爱心泛滥。
贾梅对待任何人都有一颗真心。例如:简亚平、班超等。我们应该学习。
除了上述人物外,还有贾梅“死党”林晓梅,作文超短的王小明,酷爱算卦的胡彩蝶等,他们为人物添加了几分色彩。
同学们,读一读了《女生贾梅》吧,体会成长历程时多么有滋有味!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十二
泪告诉我,这不是幸福。
幸福是用来感觉的,不是用来比较的。
是时光的过,是岁月的错,你脸上爬满的皱纹都是我惹得祸。
“你们离婚了,就不关心我了,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美誉一个人关心我,你看看其他同学,都有爸爸妈妈陪着,我呢,我有谁,我想要学习电脑你都不给我买,我过得一点也不幸福!”在不经意之间,眼泪还是像断了线的珠子,吧嗒吧嗒的掉落下来。她看到我这样,说“你这是干什么,我给你买,给你买,行了吧。”说完,就走向银行去取钱。我还是在那里站着,一动不动。后来,她拿着取出来的钱走了过来,拉着我进了电子教育城。我没有反抗,也没有顺从,就由她拉着我走,后来,还是买了。
到了大街上,对面是我们这里一所很有名的高中,我淡淡说了一句“三年后,我会到这里来的!”但是我心里还是不高兴,我知道我的无理取闹给她带来了多大的经济负担,我的一句话,把她几个月工资都花没了。后来她给我买了几件衣服。晚上的时候,我说我要去学校,她用乞求的眼光看着我,“和我住一天行吗?明天我再送你去学校。”“不。”我无情的拒绝了她。她骑着姥爷的旧式电动车,把我送到了学校,临走时,还不忘忘我口袋里塞了一把钱“在学校要吃好喝好。”看着周围有许多同班同学,我再看她骑着的破烂电动车,我说“知道了,你走吧。”然后,我头也没回的回到了学校。
我一把把学习电脑和衣服都扔到了床上,看也没看。独自在窗前发呆,宿舍的同学看了,都投以羡慕的目光说:“你妈妈对你好好哦。”转转走到我身旁,什么都没说。后来,还是她打破了寂静的局面,“她回来了?”我淡淡的说,恩。然后,又是眼泪像一颗颗流星从夜空划落一般,滚烫的泪水,划过冰冷的脸颊。转转对我说:“既然这么难过,为什么不好好对你妈妈,你妈妈对你真的很好了,虽然你爸妈……但是,那是他们大人之间的事,也不该把你们之间隔绝开,是不是?”我埋头大哭起来。“涵,你很幸福了,有个对你这么疼爱的妈妈。”听到这句话,我哭得更加厉害。
原来,幸福不是只是物质上的,是不可以拿来比较的。我似乎懂了什么,默默地拿起手机,给我妈妈发了一条短信“妈妈……我爱你!”
滚烫的泪水,洗涤了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幸福;滚烫的泪水,升华了我的灵魂,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滚烫的泪水,洗礼了我的大脑,让我明白那不是幸福!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十三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不论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该书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篇十四
浓密的乌云遮蔽了本该湛蓝的天空,它嚣张的认为黑暗可以埋没一切,分秒流失,它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吞噬掉太阳的光芒。因为只要有一丝缝隙,太阳便撒下阳光,播下温暖,种下希望。
这是一个活在黑暗中的不倒翁,给他一个支撑点,他就能“活着”。一直在等,却始终没有等来幸福。亦或者幸福一直在他身边,发现与错过,不过说辞。这个故事,是一场没有方向的悲剧,无法摸索它的轨迹,这也是生活,无法预知下一秒究竟会怎样,生命的悲情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
福贵,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和他父亲一样,嗜赌成性,整日挥霍,终于败光了家产,过上了一贫如洗的日子,他的父亲也因此带着苦闷的心情死了。因为贫困,进城给母亲找医生之时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番波折之后回归故里,而此时他面对的是已故的母亲,还有因病变成聋哑人的女儿凤霞,只有可爱的小儿子让他得到了慰藉。后来小儿子有庆被迫献血,失血过多,不幸去世,女儿凤霞嫁给了歪脖子的二喜。当福贵夫妇为女儿找到归宿而欣慰的时候,凤霞却在生孩子的时候,死于大出血,福贵苦命的妻子家珍也因悲伤和病痛去世了,二喜打工养家的时候不幸被水泥板夹死,他们唯一的孩子苦命的苦根因为吃了太多豆子,滑稽的被撑死了。总之福贵身边的人都因各种原因离开了他,最终陪伴福贵的依旧是一头将死的老牛。作者以安静冷漠的笔触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温柔含蓄的说着血肉模糊的悲剧。被死亡笼罩的气氛格外忧伤,却也能让人冷静的看故事、耐心的分析故事。浓密的乌云遮蔽了本该湛蓝的天空,它嚣张的认为黑暗可以埋没一切,分秒流失,它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吞噬掉太阳的光芒。因为只要有一丝缝隙,太阳便撒下阳光,播下温暖,种下希望。
这是一个活在黑暗中的不倒翁,给他一个支撑点,他就能“活着”。一直在等,却始终没有等来幸福。亦或者幸福一直在他身边,发现与错过,不过说辞。这个故事,是一场没有方向的悲剧,无法摸索它的轨迹,这也是生活,无法预知下一秒究竟会怎样,生命的悲情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
福贵,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和他父亲一样,嗜赌成性,整日挥霍,终于败光了家产,过上了一贫如洗的日子,他的父亲也因此带着苦闷的心情死了。因为贫困,进城给母亲找医生之时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番波折之后回归故里,而此时他面对的是已故的母亲,还有因病变成聋哑人的女儿凤霞,只有可爱的小儿子让他得到了慰藉。后来小儿子有庆被迫献血,失血过多,不幸去世,女儿凤霞嫁给了歪脖子的二喜。当福贵夫妇为女儿找到归宿而欣慰的时候,凤霞却在生孩子的时候,死于大出血,福贵苦命的妻子家珍也因悲伤和病痛去世了,二喜打工养家的时候不幸被水泥板夹死,他们唯一的孩子苦命的苦根因为吃了太多豆子,滑稽的被撑死了。总之福贵身边的人都因各种原因离开了他,最终陪伴福贵的依旧是一头将死的老牛。作者以安静冷漠的笔触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温柔含蓄的说着血肉模糊的悲剧。被死亡笼罩的气氛格外忧伤,却也能让人冷静的看故事、耐心的分析故事。
读完之后,很同情福贵,因为他的确很值得同情。可以说福贵的悲剧是自己的浪荡和社会的动荡共同造成的。
首先福贵因为自己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才一夜之间从一个富家少爷变的一贫如洗,这是自作自受,福贵父亲因此离世,这是福贵一手造成的,如若不是他输光了家产,父亲也不会变得整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更不会无故离世。
福贵的母亲,是因为国民党的腐败和霸道,也是因为福贵的挥霍成瘾。试想如果福贵没有败光家产,他们便可以找到最好的医生,及时的给母亲治病。另外,如果不是国民党将福贵抓去做壮丁,福贵也能够找到医生给母亲治病,这都说不定,福祸问题也先不做评价。
小儿子有庆从出生开始就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福贵的无故呵斥,是个苦命的孩子。最终又滑稽的死于抽血过多,这一切都来的太突然,太不讲道理。不过这看似的偶然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必然,这是黑暗社会对穷苦人民无情的制裁。可以说,福贵和他的家庭没有资格选择什么,甚至是生存这种最基本的权利,都已经成为了他们所不能摆布的。
女儿凤霞真的很可怜,虽然生得一副好模样,却因为生病变成了聋哑人,这的确让人感到遗憾悲伤。因为家境贫困,弟弟有庆要上学,福贵和家珍曾经无奈的将她送给别人家收养,她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磨难,不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当她好不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时候,却又在生孩子的时候死于大出血,甚至都没有见儿子苦根一面,跌宕起伏的命运,痛心疾首,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和苦闷。幸福成了悲剧短暂的陪衬,让这出悲剧变得更加嚣张,也更加失去了它原本在我心中的走向,让人摸不着头脑。
二喜,这个本来无辜的局外人强行入戏,他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苦根,却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妻子凤霞。有得有失的痛,让二喜这个男子汉险些崩溃,如果没有这个孩子,估计二喜早就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最终,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夹死了,在死的时候他脑子中还想着自己的孩子苦根,命运留给他的念想的确少得可怜。总之一直对这个男人有期待,希望他能够改变福贵家的命运,哪怕是一点点。不成想,他不但使悲剧升级,更成了这场悲剧的陪衬。苦根,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生出来就要过着没有妈妈的日子,吃了多少苦就不用说了。命运又在此刻残忍的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唯一的父亲二喜不幸被水泥板夹死。当我看到苦根对父亲死讯的毫不在意的时候,我便更是心痛。是啊,一个小孩子而已,哪里懂得什么生死聚散,那种莫名的悲伤,是一点一点渗入心中的,而苦根最终的死因居然是吃豆子撑死了,滑稽可笑的背后,是穷苦人民难以言表的痛。一起在期待,期待着凤霞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不再受到任何伤害。期待着二喜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故事的走向,结束这场悲剧。苦根努力发展,长大之后改变这个悲剧的家庭,却也因此一直在失望。这种期待与失望的落差感,不断刺痛内心,因为不容忽略也不能忽略的是,还有福贵。
此时,福贵身边的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了。先不说福贵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境遇。发生的太多太杂,让人没有时间去屡清思路,因为一切都过于连贯,不给人喘息的机会,我拼命地想看到转机,却发现各种悲剧接踵而至,无情的吞噬着这个曾经的地主少爷,一点儿也不讲人情味儿的渗入我们的内心,直达那最柔弱的地方,轻声低诉着什么叫做痛。其实也是,这场悲剧本身就没有人情味儿,本身就是血腥残忍的。
最痛的莫过于回忆,整理记忆的过程总是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动容。福贵这一生经历了太多。首先是败光了家产,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生他养他的父亲也因此离世。试想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地主少爷,怎样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现实,这个残酷的结果,会带给他多少的苦痛,我想他当时一定很难,很不容易的才撑了过来,不论当下发生的一切是否是他造成的,他的日子却是真实的生不如死。其次,他经历了社会的动荡,被国民党抓过壮丁,虽然两年没有参加过一次真正的战斗,却也一直过着背井离乡、心惊肉跳的生活,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他上前线,试想,这个地主家的少爷,一个从来没有过忧患顾虑的人,就这么突然被带上战场,随时可能面对真正的战争,随时可能面对真正的死亡,他的心中又是怎样的动荡,远离家乡,没有亲人,独自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死选择,心系母亲的生死,这一切又是多么的不容易。终于,他被解放军释放,有机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迎接他的却是母亲死亡的消息以及女儿变成聋哑人的噩耗,后来又赶上了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不断开展的活动更是给福贵一家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而在这些苦难之间又不断夹杂了亲人的离世。
更加客观存在的是,福贵经历的一切悲剧不曾间断过,连贯的发生在福贵的身边,让他一次次面对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悲剧和痛苦是不断升级不断加剧的,他“活着”就得不断的迎接痛苦,然后一次次的挺过来,别无选择,这就是唯一的选择。
福贵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每一件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在《活着》这部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断夹杂着小希望和小幸福,还有小幸运。
首先,福贵出身好,毕竟他曾经过上了风光无限,不愁吃穿的日子,这也可以算他曾经幸福过,至少有幸运的因素在里面。
其次,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枪毙的龙二。如果当初福贵没有输光了家产,恐怕当时被枪毙的就是他了,由此来看,富贵是幸运的,他幸运地避开了这个敏感而有尖锐的社会问题,侥幸捡了一条命。
还有他不离不弃的妻子家珍,不论贫富,不论福贵对她的态度,她都始终如一的用心照顾福贵,用心经营着这个穷困破散的家庭,尽职尽责。
女儿凤霞,虽然因为生病变成了聋哑人,却生得一副好模样,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在生活上,凤霞很懂事,不叫苦不叫累,帮福贵分担了很多压力和烦恼。
小儿子有庆,虽然过程和结局都很悲惨。但他曾经取得了跑步比赛的第一名,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乖巧懂事,可爱伶俐,让福贵觉得很有面子,很骄傲,同时这也给予了福贵“活着”的希望。
二喜的出现,更是让这个家变得更加完整,女儿凤霞找到了归宿,对于福贵夫妇来说是一种放心和满足,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因为他们不必在为女儿终老之后的事担心。
还有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两年没有上战场参加真正的战斗。带着健康的身体回到家里,这本身就是值得庆幸的。
这部作品就是这样,不断地给人希望,又不断地让这些希望破灭。就是利用这种心理落差让原本就很悲情的故事,一点一点的侵蚀你内心的安全感,直至你沉溺在他虚幻的故事中,再一把将你拉回现实,让你从内心深处感到痛,这便是残忍的余华,他不留余地,因为现实就是不留余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