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论文(通用15篇)
成长是一场不断克服困难与挑战的旅程,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写总结要注意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晰的观点。总结范文中的具体案例和经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核心要点。
民间艺术论文篇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一、旅游教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的一份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很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但是,在教学实际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一些地方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相对落后的,这导致了很多的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能够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二、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目前存在着一个相当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旅游行业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市场上出现的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的情况;但是另一方面,市场能够提供的旅游人才相当少,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常常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为了能够扭转这种矛盾的局面,就需要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旅游人才。新的旅游教学模式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们的核心对视要改革旅游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旅游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旅游教学模式的探索当中,其中对传统的旅游内容进行改革的最突出的一定是: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旅游工作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对美的认识。一个优秀的旅游工作不仅有对美的感知,还要有极强的审美能力,在进行旅游服务过程当中能够将这种美传递给游客。审美能力应该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旅游工作必备的能力之一。为了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教学当中实行美的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这种美学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审美修养。具体说来,在旅游教学当中,实施审美教育主要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在旅游教学当中由于对审美教育的疏忽,导致很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美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在旅游教学当中要重点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让学生对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欣赏美,而且能够具备对多种形态的美的一个综合的认识。在旅游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与旅游相关的美的教育。中国的旅游文化非常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独具内涵。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按照,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知识的.学习,逐渐掌握审美的规律,建立起审美的观念,把旅游当中的山水美、风景美、景观美和建筑美以及人文美等结合起来。与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学方式不同,在审美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当中积极地投入其中,踊跃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以人文景观的学习为例,很多的人文景观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事物的外表上,而且还在于蕴含在其中的人们的智慧。通过相关的审美教学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美感。通过对美的欣赏能够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起来。一旦学生具备了审美的能力,他就能够很自觉地将这种美通过他的旅游工作传递给游客。更重要的是,由于世界上的美是相通的,具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把对外在美的欣赏内化为情感上美的体验,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二)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旅游教学当中的美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在进行旅游教学时,教学要结合旅游教学的规律,通过导游案例中那些丰富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关注美的东西,训练学生审美的能力。只要按照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灵活地应用,就一定能够让学生从外在美慢慢地懂得一种内化的美,进而进行一个自我的提升。一个好的旅游工作者并且能够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还要能够和游客快乐融洽地相处。很多的游客也反映,他们在旅游当中看重不仅是导游的外在美,还更多地关注内在的美。确实,很多的旅游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常常需要对突发的种种情况有一个应变的能力,这是很多的外在美不能够解决的。这时候更多体现的是导游的内在美,包括导游的责任心和耐心等等。在整个导游过程当中,导游把自己感悟到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给游客,这往往能够给游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种美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通的东西。为了能够到达对学生审美的锻炼。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很多的学校选择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展开对美的讨论。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发现美”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生活当中的美。总之,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着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进行的。在这种有意识生动培养和训练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也是很明显的。
(三)提升学生美的素养。在旅游教学当中的实施审美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升学生美的的素养。学生美的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语言美、行为举止和仪表仪容上。
1、语言美。
旅游工作者言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能够将导游和游客的距离拉近。在实际的导游活动当中,导游的言语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在美的教学当中,言语美的培养学生美的素养的第一要素。启示学生能够在到达语言上的达意和舒服。这是对游客尊重的一个主要表现,也是旅游工作的内在美的一个集中体现,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旅游工作的语言修养和人品。最常见的培养方式是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将导游语言的生动性、风趣性和情感性准确地表达出来,经过系统的讲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言语美的效果。
2、行为举止美。
旅游工作者的很多表现也会在行为举止当中表现出来。很多的游客也会通过导游的行为举止来判断导游的工作好坏。在导游教学当中也很注重对学生自己的导游风格的培养,把学生的个性和导游工作的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行为美的优秀导游工作者。3、仪容仪表美旅游工作者要面对的游客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在和这些游客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旅游工作要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得体。一般要求依照的是协调和谐的原则,处理好时髦与传统、华丽与朴素、礼服与常服等方面的关系。从多个方面着手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民间艺术论文篇二
广播新闻栏目的内容常常集中在以下方面:1)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要活动、会议等信息;2)当地出台的相关政策、上级领导的决策及执行效果;3)社会难点、热点问题的深入报道。可以说,以上新闻信息虽然信息量较大,具时效性和权威性均较强,但由于这些新闻信息取向常过于宏观而忽视微观。受众虽能及时地对当地各类新闻进行了解,但更突出的往往是新闻的喉舌功能,大量新闻内容属于“灌输式”传播。在广播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报道的主流作用和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受众,用新闻传播唱响社会主旋律。对于一些具备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内容,应当掌握合理的传播方式,突显出具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例如:可从广播新闻采访形式上对新闻报道加以改进,适当增加记者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让处于新闻中心的当地党政官员有直面媒体,让其畅谈思想,实现通过广播媒体与民众深入沟通。这既能体现广播媒体的调查和报道能力,也能更加立体地展现当地官员的形象与性格特征,增加新闻中的人情味,使新闻得到受众的认可。当然,要实现这些,必须突破传统新闻报道模式,运用更加富于感染力、变化更强的语言,增加报道的亲近感和吸引力,从而实现主流新闻的充分报道。
2.2广播新闻要着力打造更为亲民的风格,提升新闻报道的效果。
作为广播的传播途径,声音在新闻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新闻广播节目的不断发展,突出平民化传播理念的呼声日益高涨。广播新闻只有营造出良好“亲民”风格,才能更加适合地区性广播新闻节目的整体定位。如利用谈话形式对新闻进行报道;在某一具体新闻板块中不设专业主持人,由采写记者来播读稿件,并在新闻事件阐述中适当加入点评与采访感言;在采访稿件的创作中,也应适当使用部分流行语言,注意口语化,以用更加贴近受众生活的语言和更加到位的新闻点评提升报道效果。
此外,要做好广播新闻报道,就必须了解受众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从新闻价值出发进行新闻选择,选择热点、难点,听众欲知而未知的话题。在充分反映他们意见的同时,把人民群众想说而不敢说、不能说、说不出来的话说出来,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有效性。
2.3实现与其它媒体的合作共赢,也是增强广播新闻有效性的措施。
在泛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己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广播的媒介融合既表现为广播媒介之间的融合,也表现为跨媒体即广播与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之间的合作,不同媒介的融合以及通过传播形态与信息内容的重组和整合,使广播受众的接受方式和媒介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都推进了广播节目形态的全新变革。
1)广播媒体间的合作。由于广播受众的新闻视野逐步扩大,广播联盟应运而生,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形成一张巨大的联系网资源共享,这种共享模式使广播新闻运作更加低成本和集约化;2)不同媒体间的合作。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促使原有各种媒体间的竞争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媒体自发的结成了“竞争的盟友”关系。如,不同媒体进行战略性联合,共同开展某一大型采访活动;3)记者共享。就是说当某一事件发生时仅有一名记者进行采访,他同时给不同媒体供稿,从理论上来讲,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采访成本。
参考文献。
[1]申红,褚俊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新闻创新[j].新闻世界,2011(10).
[2]朱丽萍.论广播早间新闻栏目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j].新闻知识,2011(10).
民间艺术论文篇三
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发展与创新的源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有助于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够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美的熏陶,得到相应的德育、美育的影响。同时,如何针对幼儿特点及幼儿园教学特色进行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新的思考方向。
一、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课程是实践的课程,民间艺术也是实践的艺术。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与课程的实践属性自然地相契合,这使得民间艺术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独特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大众的、生活的文化,不仅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同时也代表着特定区域的民族群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族文化,也是吸收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够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和适宜性,增进课程的生活化、趣味性,而且能够提升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并更好地接纳社会和他人。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所在幼儿园身处满族民间文化的特点,进行了诸多课程方面的尝试。首先,在对满族民间艺术内容进行认真挖掘、筛选的基础上,我们遵循课程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且具有满族特点的基本原则,建构了以满族民间文学(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故事)、民间音乐戏剧(包括歌曲、舞蹈、皮影等)、民间美术(包括农民画、剪纸、刺绣、编织、玉雕、泥塑等)为基本内容,以满族民间节日习俗、民间游戏、民间饮食为辅助内容的显性课程体系。其次,在对挑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中,我们力图吸纳皮亚杰的建构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以保证课程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够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二、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充当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这是符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特点的。因此,我们在将满族民间艺术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时,注重营造教育性、丰富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满族民间艺术环境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幼儿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幼儿在自然、愉快的环境氛围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认识自身的能力,并获得自我认同。在此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探索。首先,努力创设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整体环境。在对幼儿园环境进行装修和布置时,除了要求整体设计体现一定的审美情趣外,我们还努力把各种满族民间艺术作品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在走廊、墙面、楼梯等地方,把由儿童制作的、包含满族民间艺术文化内容的美术作品、剪纸、手工艺品等自然陈设其中,一方面既形象地展示了满族民间艺术,另一方面儿童参与环境设置的积极性也得到激发,使得整个环境布置在丰富儿童的感知觉经验的同时,能够激发他们良好的民族认同情感;不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而且使儿童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其次,努力创设包含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操作环境。幼儿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幼儿同环境的积极互动。因此,创设蕴含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区角活动,营造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如在语言区、美工区、益智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区角呈现特色鲜明的、满族民间特有的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儿童以自主的学习和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此外,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还可以在材料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提升。
三、在师幼互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和谐、平等、相互支持的师幼关系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师幼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和主题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其中,以此为师幼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各种平台,从而提高幼儿对满族民间艺术的兴趣,并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满族民间艺术教育寓于主题教学活动中。好的主题应是能够同幼儿园整体的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育要求相耦合的。鉴于当前幼儿园教育注重的是儿童形成有关学习和知识的积极体验,养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学习动机,因此,结合日常生活中儿童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文化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常常能够实现师幼、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良好的互动。如我们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受教师启发,确定了名为“我喜欢的岫玉”的主题活动。由于主题内容由孩子们自己确定,加上孩子们身在玉乡,因此,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不仅提升了孩子们对传统艺术美的感受,而且体验到了主动探索与合作的快乐。
民间艺术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许多绿色壁垒措施,这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门槛”,而且这个“门槛”在不断上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绿色壁垒,如何在竞争中获胜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绿色壁垒的分析,从消费者、企业、行会和政府四个角度提出了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绿色壁垒oeko—standard100iso14000绿色审计。
随着世界范围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直接非关税壁垒的作用被逐步削减,绿色壁垒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绿色壁垒将凭借其合理性、灵活性、隐蔽性和复杂性成为发达国家实施保护贸易主义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每年因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出口商品价值近100亿美元,这种影响将随着绿色壁垒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我国出口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作为wto成员国和发展中的大国在国际多边贸易中如何应对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引论。
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绿色壁垒,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有些研究认为,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繁琐的检验、评定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
而一些研究则强调了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指出: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进口商品设置的准入限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单方面贸易限制,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非关税壁垒,其实际是把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事实上,尽管关于绿色壁垒这一概念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不难发现,这些认识大同小异。它们都强调了隐含于绿色壁垒背后的贸易保护主义本质。在狭义上,绿色壁垒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为目的,对海外商品进口所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在广义上,绿色壁垒可以视为以保护环境和居民健康,促进地区和全球可持续性发展为理由而在国际贸易中形成的对海外产品进口的'限制。
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中国产品的出口构成了极大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我国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1、正面影响。
(1)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随着全球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绿色壁垒效应的凸现和扩大将无形的迫使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采取强制措施,探索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出口结构,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对外贸易与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专利与标准的融合。绿色壁垒的实施,促进了世界各国重视与环境相关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普遍提高。从实质上说,环境贸易壁垒就是绿色高科技壁垒,技术壁垒的后面是专利,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原理全面运用到工业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无公害的管理体系。因此,谁拥有新的技术、新的专利和新的标准,谁就拥有新的、更大的贸易领地。
(3)强化本土企业的法律、法规意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由政府出台强制执行法规,能有效引导国民经济进入绿色通道。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很不完善,而且法律执行很不力。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环境标准过低。联合国与农业组织至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这些都会促进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与环保产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标准,强化本土企业的法律、法规意识。
2、负面影响。
(1)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因为我国贸易方向很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盟这三个地区。例如2005年中国对外出口,美国占了21。4%,日本11。0%,欧盟18。9%,香港16。3%,香港大多是转口贸易,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到这些国家的。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商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
(2)影响我国外向型出口产业的发展。绿色壁垒不断影响农、畜、水等产品的出口、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机电产品的出口以及医药产品的出口,且有加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
(3)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由于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一些企业限产或破产,造成职工下岗或失业。2002年,仅2亿美元的冻肉鸡出口受国外绿色壁垒限制就影响了105万人的就业。由于受限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4)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5)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以及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评估。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一方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三、针对绿色壁垒,中国的对策。
由于绿色壁垒的影响,使中国陷入了资源压力大、环境压力大的两难境地,所以消费者、企业、行会、政府要相互协作,使其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中国可以以消费者为核心,通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推动政府和行会督促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使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外市场,同时将国外不符合我国要求的产品拒之门外。
1、消费者要增强绿色消费意识,增强对绿色商品的需求。当前国际市场上绿色产品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宽广,从绿色汽车、生态住宅、生态旅游、生态时装到有机食品,其开放前景十分广阔。所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识,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这会直接刺激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
2、从企业来说,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主动申请国际绿色认证,扩大出口市场,实施绿色营销。由于绿色产业涉及范围广,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应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面向国际市场,确立绿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只有通过iso9000产品质量、iso14000环境保护双绿色认证、haccp认证、eco—texstandard100等等认证,才能取得国际市场准入证;改变出口商品对某些发达国家的依存度,例如纺织品可以向中东发展;发达国家构筑的绿色壁垒涉及范围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发展中国家唯有采取适当有效的对策,推行绿色营销战略,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大大方方“走出去”,实现顺利出口。
3、行会要起到协调、预警、服务的作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虽然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将不得不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向我国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但对我国大量廉价产品的进入,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必将采取一些措施例如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进入设置障碍,同时,我国也将按照承诺进一步向国外开放市场,国外产品可能以技术和管理优势趁机挤占我国市场,我国一些行业、企业和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冲击。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专门搜集信息,建立网站,改变目前出口企业“信息孤岛”的局面。国外有操作规范、作用强大的行业协会,但目前我们的行业协会力量很弱,企业基本上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建立行业协会,为企业搜集和研究信息,为企业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4、从政府来说,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加快推行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体系绿色认证,同时按环保的标准对企业加强监管力度,实行绿色会计与绿色审计制度,推行清洁生产,提高企业和全民的环保意识。政府机构应充分发挥部门的技术、信息、人才优势,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绿色认证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鼓励企业积极申请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双绿色认证”,例如在食品出口方面,要进行haccp体系认证等等;通过开展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取清洁生产工艺,遵守法律、法规,生产销售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节约利用能源和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这将有利于帮助国民树立绿色经济意识与绿色经济预期,迫使企业转向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产业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申进忠:《wto协调环境贸易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赵玉焕:《贸易与环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如何应对‘绿色壁垒’”,《经济师》,2011年第11期[11]wto(1999),specialreport“tradeandenvironment”
民间艺术论文篇五
21世纪,全球都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也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方各面,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在高校的传播。
现如今的网络,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使用工具,更是人们所生活的一种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向老师请教问题,搜索有用的资料,增大社交范围,了解时事,处理学业内容等,其中通过互联网及性格中交流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固网互联网交流。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增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动性。大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在网络上及时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信息量是巨大的,大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获取信息,并筛选出对自己来说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而不再受到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限制。
(二)移动互联网交流。随着现在移动网络的发展,3g已经实现了普及,现如今4g也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使用手机上网。对于大学生来说,移动网络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许多信息都依靠于移动网络获得。
(三)微博等社交网络交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融入大学生们的生活,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大学生依靠社交软件实现和同学,朋友,老师的交流。微博更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社交网络,在微博上可以看到许多娱乐新闻,同时也能看到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时事。在这样并非实名制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有线电视媒体交流。随着数字电视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几乎每家每户都可以使用数字电视来观看电视节目,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有线电视媒体交流更是十分熟悉。有线电视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节目,娱乐,新闻,体育,科学等,现今这些栏目更是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丰富人们的生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以获取对于自己来说的有用信息。
二、思想教育的挑战。
网络中融合着各色文化,严格意义上的筛选还不能够完全做到,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思想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且在很多时候不能分辨是非。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机制的构建十分重要。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大学生正处于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网络上各种信息混杂,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观点和理论,大学生的思维观念还不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其他思想的干扰。
(二)西方国家信息侵略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在网络文化传播的空间里,西方国家通过对政治、文化、教育资源的垄断,利用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向其他国家输入一些价值观,其中不乏一些有毒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三)工作手段滞后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通过书面文字,讲座,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进行,这样的形式可以起到很有效的作用,但同时,在现今信息时代,工作速度缓慢也是很大的弊端,这样的工作手段滞后,不能十分快速地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三、网络文化传播中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教育机制。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获取许多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有用信息,帮助大学的发展。再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学校、政府都应该基于大学生适当的给予,通过开展一些讲座等,推荐给大学生一些健康良好的途径或许有用信息,帮助大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
(二)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滤选机制。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国家应当建立适当的过滤选择的机制,筛选出适合大学生浏览的网站,使大学生免于有毒文化垃圾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对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都进行限制。
(三)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机制。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不论这种媒介是什么,不论这种活动的方式是什么,简单来说,文化精神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形式才能够进行。网络文化也是一样,可以自网络上举办有意义、适合于大学生的活动,使大学生可以正确的使用网络,得到自身的发展。
(四)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拥有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十分重要,这需要建立较为成熟的网络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在大学生使用网络时,首先要保证言论的自由和人身的安全,使大学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不会受到网络暴力的攻击,给予大学生真正适合于大学生的保障机制。小结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发展迅速,大学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教育体制的建设是正确使用网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大学生可以快捷的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得以发展,又避免获取垃圾信息有毒文化。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二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12期.
[2]王文昇,黄长军.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xx年19期.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j].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16期.
民间艺术论文篇六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媒体的类型很丰富,比如自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传统媒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电视依旧是人们生活中获得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也应该要与网络媒体实现融合,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拓展电视新闻的传播渠道和范围。
1.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通过报纸、电视来实现传播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并不能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也不喜欢随时随地读报纸,因此使得人们对各种消息的了解程度不够。网络媒体的发展,承载的是快餐文化,网络媒体的应用加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通过网络电视观看各种新闻,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能够对电视新闻有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网络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外向性以及立体性,而且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开放性也正好切合市场的开放性。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其地域条件不断拓宽,可以说是一种没有界限的媒体形式,这也使得电视新闻的传播环境得到拓展,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不到的地方可以接受相关信息。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利用,使得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
2.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鼬合策略。
广义上讲,新闻的范围很广泛,只要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都可以被当做新闻内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促进电视新闻实现网络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促进电视新闻内容简洁化、精品化。
在新的时代,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新闻报道作为传递行业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价值也越来越大,对新闻的定位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本身的质量和宣传效果。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上的新闻数量越来越多,很多新闻也都出现了重复的现象,电视台要想在信息爆炸时代脱颖而出,一方面,要对电视新闻的内容进行精简,提炼出更多有趣的信息,要树立精品理念,将打造精品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发展趋势,提高新闻的内涵与质量,并且借助各种网络媒体将一些高质量的新闻广泛传播出去,拓展其传播范围,让更多人接受到这些新闻。另外,要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准确地定位,在新时代,复杂繁冗的语言并不会受到青睐,简洁的新闻语言反而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新闻语言是新闻的主要内容,语言指的是新闻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素材,比如文字语言、图片语言、声音信息、视频信息等,都可以叫做新闻语言。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简单的表述可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当前很多电视采用视频图片来播报新闻,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2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电视新闻宣传。
网络媒体平台对电视新闻传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速度和范围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提高传播的速度,卫星信号的传播速度相对于互联网的传播,其速度稍逊一些;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传播的范围,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实现各种新闻内容的传递,因此使得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泛,接受人群更庞大。电视行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研究,对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利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快速、便捷的特点,同时加强对各种新闻的内容的精细化处理,及时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受众。比如在网络电视上,可以对新闻的内容进行集锦,将同类的新闻组合在一起,便于观众点播观看。同时,由于数宇电视新闻报道往往可以进行直播,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给人带来很好的观看感受和体会。在应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的传播时,应该要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结合各种其他的媒体平台,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传播,比如手机媒体就可以作为传播电视新闻的重要途径,而且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应用,还可以实现实时评论,从而提高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
2.3利用网络媒体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在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行业从业人员的水平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闻行业从业人员应该要掌握各种基本的新闻知识,同时要有先进的思想,要具备先进的传播理念,明确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应该要改变的方向,从而提髙新闻的质量。从而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平台的使用技巧,能够借助数字媒体平台加强对各种新闻内容的传播,比如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强对各种电视新闻内容的及时传递。比如一些电视台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公众平台,需要加强这些公众平台对电视新闻的转播,必须要有专人对这些媒体账号进行管理,从而促进传统的电视新闻与数字化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可以实现同步传播。并且要加强对这些媒体平台的应用,借助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实现与大众的交流与沟通,对大众提出的各种意见要认真采纳,不断改变电视新闻的视角,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形式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发展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人,一方面有助于提髙电视新闻的传播速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使得电视新闻的受众更广,而且也能借助网络媒体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促进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新闻消息的共享。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电视新闻内容的处理,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互联网能够为电视新闻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民间艺术论文篇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绕着“一池清水”,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看,该地区的文化发展也遭遇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但从现状看,该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状态堪忧。这需要我们从个性出发,从本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实际状况出发,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一、当下民间艺术发展方式的三个“分割”。
民间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绝大多数是经济发达省市。考察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生活对文化生活的“反哺”形成良性循环和正确的政策导向。经过包装,一些具有区域名片特征的民间艺术产品被推向市场。它们一方面繁荣了文化市场,一方面也起到了保存部分民间艺术形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省份中,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民间文艺的生存状态持续性恶化。即使是前述经济较发达省市,在繁荣的文化演出背后,仍存在着民间艺术形态的危机。
大量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不适合当下的传播方式,在整合与包装中被舍弃。面对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每一个文化产品的创作者都希望有机会展示并传播出来。但是,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以下三个倾向:经营单位大型化、展示与传播方式高科技化、文化消费产品的快餐化。
为了集中资源,迅速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不少人借鉴经济领域的发展思路,在管理方式上突出产业的集约化,以求在短期内形成有较大辐射力的集团公司。这是竞争意识和生存意识带来的必然发展方式,尤其是国际文化市场已经出现的状况证明这是我国文化市场培育和发展期的必然之路。但是这种单向地做大求强的作法也有负面效应。在针对市场机制不发达、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区域时,单向的做法易导致一枝独秀,营养成分无法全面滋润所有艺术形式的书面。这个问题的出现是资源分配机制导致的。不少地区在传播民间艺术形式,都有一个精选过程,殊不知,恰恰是这个精选过程导致了不均衡发展。
快餐化的消费方式导致工作的短期化倾向――不注重艺术产品生存土壤的修复与培养。对于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我们当然是双手造成的。但是,这并不能根本地解决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困境。历时地看,民间手工艺生长的乡土环境,大多是人多地少的区域。由于传统农业不足以满足生活需求,大量闲散人口出于寻找谋生方式的需要,从而为该区域的民间手工创造了主客观的条件。长期以来,各类民间艺术形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民歌为例。在传统社会中它与人们的日常饮食、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社生活内容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民歌在很大程度上承载民俗功能。而一旦它走出之前的生活形态,成为面向市场的商品时,它就脱离孕育它的生活。
深入分析上述三个倾向,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三个“分割”:一是民间艺术形式被人为地分割开来。传播方式导致的民间艺术形式待遇迥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艺术形式在一夜之间出现天壤之别。二是统一的艺术形式与内容被分割开来。高科技手段的迷信导致物质形态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艺术内容被割裂,受众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三是艺术形式与其生存环境被分割,注重短期化效益的手段导致了走向市场的艺术形式和生活脱节。
二、培育适合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是根本之路。
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盘剥出去。记载着厚重历史的民间艺术如同受到风化的岩石一般慢慢地坍塌下去。整个过程缓慢而不为人察觉,但又无可挽回。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反差。一方面在农村,许多传统技艺销声匿迹,在大城市里,政府又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文化产业的建设。水何时流入真正干涸的土地?不外乎两点,一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作用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后,由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新舞台,使之得以传承,这是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措施的缩小版;一是点对点地支援,按照搜寻-整理-拯救-传播的顺序渐进式过程,这是就地保护的方式。
历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是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的重要通道。正是水道的便利,形成了江西境内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两个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文化样貌的地域变体。共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的地域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内部看,整个地带受南昌和九江一条线的带动,长远地看,则是由南昌、九江、鹰潭、上饶、新余、抚州、景德镇和宜春等8个城市环绕。从外部看,环鄱阳湖地区则与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圈存在着交集。整个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是较严重的。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源流看本地化与外来化两大类,它们又共存于环鄱阳湖地区这一独特的土壤,记载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如果我们在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工作中,没有在应有的高度上重视地域的特殊性,就会造成历史的遗憾。
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有二:一如城镇、乡村等社会生活方式,一是时代与社会需要等。但其根本是人的问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认为,文化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重建不可或缺的精密工程。我们认为,文化的重建绝不等于建筑物的重建,那只是难度最低的工作。唯有对文化主体-人的修复才是难题。如果人们对文化的记忆对文化的自豪感已经丧失,则所有的工作都无从谈起。
我们认为,城市与乡村都是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城镇化步伐的脚步只是移会了人口,却无法移动富有营养的土壤。再次,对于生存于城市的民众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留存更多地是一种记忆。在城市进行的类似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更多地可以理解为对社会成员记忆的修复。反之,对于农村人口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意义更为直接。因为这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农村进行的艺术资源保护,不如说是对他们多年来生活的尊重。这种心理上的不同,会极大地影响到工作的实施。同样的一首原生态歌曲,对于城市人而言是由陌生化而带来的美感,对于作品原籍的民众而言,登上城市的舞台就意味着被认可。全面地了解城乡民间艺术形式的差异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受众群体的变化,准确把握二者的差异,对民间艺术形式乃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保护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任务。我们不仅要有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为目标的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思路,还要有具体化、针对性强的面向乡村艺术形式的`精耕细作的工作思路。
所有的措施又都统一于市场为核心的经济手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没。
有市场,则文化产业不能称其为产业。民间艺术形式中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如手工艺品、地方戏曲等,也有绘画、造纸等无法与现代工业技术产品竞争的技艺。无论上述何种境况,我们都只能选择培植市场需要和适应市场发展的政策扶持两种方式。
三、具体的措施。
提高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是重要辅助措施。环鄱阳湖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周边的湖北、安徽、湖南三省相比,也有差距。经济上的差距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落,终将导致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西方节日消费潮,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结论就是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持续降低。因此,提高人们对所在区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培养民间艺术资源生存土壤,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小协调”的市场发展方向。尽管南昌市是环鄱阳湖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它对周边的经济辐射能力相对有限,因此,着眼于国际化和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在做好集团化大方向的同时,允许并扶持“小剧团”、“小剧院”的生存就在措施上具备相对的灵活性。如此处理,既避免了资源集中带来的挂一漏万的弊端,又有利于保证文化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带来的活力。
避免将保护与演出划等号的简单化做法,探索就地保护的文化资源保存和推广机制。人类的文化成果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类,不能人为地切分文化样式,导致艺术形式的单一化留存。不少民间艺术资源与制度层面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等不可分割,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有机统一体。因此,就地保护是民间艺术资源保护的必要补充方式。
探索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传统技艺传承机制。目前民间艺术根本危机是人才危机。扩大并稳定掌握该项技艺的人数是唯一出路。在教育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在各地的高等院校及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增加适度的本地传统技艺教育,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措施。江西省唯一的211院校南昌大学就成立了赣剧演出团体,成功地将地方戏曲的传承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不仅解决了原有的赣剧团的人才存留问题,更是确保了人才的培养问题。
民间艺术论文篇八
“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早在2008年,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
(二)耍花楼。
“耍花楼”也是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不但舞蹈动作多彩,歌调也较多且感人。“耍花楼”主要是一男一女两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对歌对舞,动作潇洒大方而又优美热烈,舞步多姿多彩。歌舞时男持一把花伞和一把纸折扇,女持一方绢帕和一把纸折扇,边唱边舞,常用的曲牌有:“花楼调”、“游山打猎”、“开经调”、“叹世调”、“插花调”、“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楼调”和“游山打猎”。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富有浪漫想象的神话色彩。由于这种歌舞极其引人入胜,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合浦人民对“耍花楼”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耍花楼”它已去除了那些迷信成分,多是表现劳动生活的谐趣性,也逐渐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广西北海的“耍花楼”很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舞步轻捷、活泼、轻松、幽默,如“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耍伞花”、“耍巾花”等,音乐节奏明快,动作舞蹈性强,旋律高亢热烈、语言亦庄亦谐,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三)咸水歌。
北海“咸水歌”几百年来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它精简短小,但又富有内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被疍民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它不仅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特殊性,还在本质上反映出疍民独特的水乡情怀。其演唱形式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歌曲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因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疍家独特的演唱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在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所以说咸水歌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北海“咸水歌”曲调繁多,歌词内容涵盖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叹家姐》、《咸水歌调》、《姑里妹》、《十二月送人歌》、《伴郎》、《伴嫁》、《叹古人》、《叹字眼》等。而《叹家姐》、《咸水歌调》是最具典型性的传统的北海外沙“咸水歌”,它们的曲调亲切自然,热情悠扬,委婉感人,甜美流畅。歌曲常常都是上下两句的一段体,每句字数不尽相同,句末一般要求押韵,但也有少数不押韵的,每句曲调多是因字取腔,但衬字的音调及句末收音都必须是相同的,并且不管唱多少段,其反反复复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三人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格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感情浓郁、亲切。工作和休闲时叹唱儿句,焕发精神。北海“咸水歌”,因传唱地域而得名。这种富含海之韵味的歌谣,随着疍民迁徙漂移,在北海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既保持原生地同名歌种的血缘关系,又吸收了迁入地土著渔民歌种的养分而不断发展成熟,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北部湾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疍民世代传承的一个歌种。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文化生活日加丰富多彩,加上疍民的上岸、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唱、会演、喜欢听、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人和听众双双流失的危险,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我们探讨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就是试图籍此引起人们对它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一是要全面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影像等资料。二是要积极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生存环境,赋予它在信息时代新的意义。三是要大力普及、提高,努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经常性,稳定性,持久性。四是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
广西北海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研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在每一个时代中展现它的风采,守望这份财富就是现代的我们应尽的责任。愿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为繁荣艺术文化市场,奉献绵薄之力。
民间艺术论文篇九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品种丰富、优秀的中国文化、民俗文化,不只是母体的呈现,也作为其中一个分支而存在,更重要的是,民间艺术将进入该领域的市场,民间艺术以工业的形式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犹如已经进入到了快速移动的公路,民间艺术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商品意识的丰富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急剧转变,使民间艺术的原生状态的环境几乎被摧提供毁,民间美术工艺遗产的存活趋于消失,因为任何形式的民间艺术总体来说规模并不大,从中获取的利润也有限,这就导致了从事这方面行业的人员稀少,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此方面的技艺很难推广开来,很多掌握技术的老人不愿意把它传授给外人,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徒弟跟着师傅学习,不外传,生产效率低,导致民间艺术经营惨淡,传统的民间技艺已经走到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2、不重质量,胡乱开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人面对利润的诱惑,在传统民间艺术的生产过程中,不重视产品的质量,一味的生产,很多生产厂商利用监察的空子,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类似的作品比比皆是,将产品的艺术性不管不顾,技术和艺术含量不高,艺术市场的管理混乱。
民间艺术产生的作品一般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以节日,旅行用品流通市场的形式,营销方式比较简单,这不是一个成熟的销售策略。往往因不注重包装,产品品牌意识不强,没有知名品牌的产品等限制发展。民间艺术需要开发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局部扩散销售,大多没有实现产业化,集约化,连锁化,受到规模化发展的影响。
4、民间艺术面对审美观念的挑战。
传统民间艺术能够在民间得以普及,主要是人民的文化生活,给它一个生活的空间,一旦民间艺术只存在于商品的形式而离开了生活的,就会面对存活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在人们心中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艺术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不爱在装饰中运用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慢慢地从日常文化生活退去。
5、民间艺术的传承体系日渐萎缩。
民间艺术具有口传身授、家族传播的特点,而在外来文化和传统艺术文化之间,年轻人往往更加青睐于外来文化。很多年轻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缺乏自豪感,反而妄自菲薄,崇洋**。常常出现民间艺术文化后继无人的情况,引起了国人的担忧。没有接班人将会导致民间艺术慢慢地在历史长河中淡去。如何才能传承下去是民间艺术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理由,亟待解决。
1、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民间艺术资源。
从目前来看,民间艺术市场的监管上相对薄弱,很多品质的艺术市场上充斥的高、低档产品混在一起,辨别不清,难以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减弱了艺术的影响力。民间艺术工作,不合理利用资源现象十分严重,制约了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管理,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强管理。有了专业的部门对民间艺术管理之后,民间艺术的生产、营销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民间艺术的质量和档次也会不断提升,传统民间艺术与旅游结合到一起,使二者相互为彼此服务,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引进全新的营销模式,放弃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营销手段,由专业机构对艺术产品进行加工制作,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传统艺术产品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2、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特色产业群。
现在的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生产产业链,民间艺术与旅游还未真正融合到一起,没有形成真正的聚集效应。通过产业规划和发展,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可以使之形成特色的艺术产业块。
3、创新品牌推广手段。
加强品牌在产品推广中的作用。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传统的装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化民俗接近消失,艺术在没有文化的影响下是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基于文化背景下,要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愉悦为目标,突出品牌的文化个性,实现差异化的营销。所以,在销售艺术品时,为了更好地推广品牌,应采用专卖店的方式进行销售,在方便销售和生产的地方进行专卖店的设立,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传统艺术和艺术品,通过品牌去认知艺术品,防止假冒伪劣,营造良好氛围。
结论:发展民间艺术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民间艺术如果想不断地延续下去必须要通过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来实现。要在与时俱进的基调下发展民间文化,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来带动民间艺术的产业化,进而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的稳定性,例如sis模型、sir模型、seir模型等,随后文章有提出了促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有效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电子邮件控制法、局域网中的病毒控制措施、互联网中的病毒控制方法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有部分不法分子会通过网络进入他人的计算机,并偷取一些机密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一些违法活动,从而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因此在计算机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网络的安全问题,做好计算机的防御工作。
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的稳定性。
(一)sis模型。
这种网络中的病毒模型将其中的节点划分成不同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容易受到感染的状态用符号s来进行表示,另一种是已经受到感染的状态,用符号i来表示,在具体情况下节点在这两种状态中可以进行转化。比如节点在s状态下被病毒所感染,就会从s状态转变成i的状态。当节点处于i状态中并且经过相关的杀毒处理后同样可以转化为s的状态。
(二)sir模型。
这种模型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它在网络中将其中的节点划分成三种状态,除了在sis模型中涉及到的感染状态i和易感染s的状态,还新添了一种处于免疫状态的r,这个新出现的状态r具有一定的抗病毒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sis模型解决了一些不足,在帮助计算机防止感染病毒的同时,还有效阻隔了病毒的传播扩散。
(三)seir模型。
这种模式是对sir模型的一种改进,除了涉及到免疫的状态r、已经被感染的状态i、易感染的状态s外,还增加了一种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e状态。e状态就是指其中的某个节点已经受到病毒的感染,但显示出来的却是没有受到感染的状态,这一特点也体现了感染病毒的延后性,这种节点在感染病毒的初期会处于潜伏状态表现一切正常,但一旦爆发就会将感染特点暴露出来,并迅速扩散开来。
二、如何有效控制计算机的网络病毒传播。
(一)电子邮件控制法。
随着我国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使用邮件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但同时邮件病毒也开始在网络中传播开来,逐渐威胁到网络的安全,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现在我国的大型企业中都普及了自动化办公系统,其中邮件服务器是这个办公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会受到较大的威胁[1]。面对这种问题,企业可以将监控系统和病毒防御系统安装在邮件服务器里。比如可以在被病毒感染的电子邮件进入企业计算机系统后就会进行自动的查杀和拦截,从而保证邮件的安全后在将其转发给相关用户。而一般的普通用户可以在接收带有疑问的软件时将计算机中的病毒防御软件同时开启,并实时处理电脑病毒。
(二)局域网中的病毒控制措施。
一般情况下,在局域网络中进行传播的病毒往往是危害最大,传播速度也是最快的,当计算机在局域网内被感染病毒后,就会使计算机内的文件出现损坏或是丢失的问题。甚至要想将其中的部分病毒完全清除需要将硬盘格式化才可以,从而造成文件的丢失,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在局域网中进行传播的病毒相对来说解决难度较大,传播范围较广,并且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为此要想对局域网中的病毒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做好计算机的保护工作,及时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并定时维护计算机,做好杀毒处理工作,从而为计算机的正常运转提供基础的保障,比如一些较为常用的杀毒软件腾讯杀毒、360杀毒等软件。此外,计算机用户还要保证文明上网、绿色上网,防止浏览一些不好的网站,正常情况下,那些不正规的网站一般都会带有各种病毒。在插入u盘时,也要先查杀病毒,在确认没有威胁后在进行使用。在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中也要对杀毒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修补计算机的漏洞。加强管理局域网,构建科学的管理系统,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局域网中要组建病毒检测中心,以此来对计算机进行严格的管控,一旦发现病毒就要立即切断感染源,避免病毒的传播扩散。
(三)互联网中的病毒控制方法。
互联网的诞生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时受病毒感染的几率较大,互联网中的病毒具有较深的隐蔽性,人们很难发觉。因此许多网络中的不法分子都喜欢将病毒文件放置在用户处于正常使用的程序中,当用户不将软件启动时,病毒就会一直隐藏起来,即便用户启动杀毒软件,也难以发现病毒。但当用户浏览病毒网站时,隐藏在软件中的病毒就会立即显示出来,这时在用软件查杀病毒就已经晚了,只能对病毒进行一定的控制,随后在处理病毒。因此在登入互联网时,一定要做好计算机的病毒防御手段,做好防火墙工作,及时拦截一些有问题的信息,用户在观看网页时,要一直启动病毒查杀软件[2]。
结语:
总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但由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特性,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并非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区域,因此我国应该继续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控研究,维护好我国的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闫岩.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初探[j].电子制作,20xx(10):40+29.
[2]杨洋.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措施分析[j].企业导报,20xx(14):146+98.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一
摘要:资产管理是推动经济和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就当前地方财政部门的资产管理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有碍经济发展。而随着财政改革的全面推进,资产管理也越来越被财务人员所重视,所以笔者针对当前地方财政部门在资产管理上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对地方财政的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资产管理;地方财政;财政管理;创新。
一、当前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的弊端。
(1)监督不到位,资产流失严重。当前,我国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一些单位为牟取私利,在实际工作中滥用资产,以投资、赊销等形式把资产转让给其他的单位或个人,而且长期不催还债款,因而导致了大量呆账、坏账,变相将国有资产收益逐步转变为集体或个人所有。比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为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经常将土地等资产低价处置给客商,事后也不报告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的约束力和监督职能被弱化。还有一些国有资产被用作对外投资,国资主管部门不能履行出资控股人的职责,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再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缺乏与经营者经济利益挂勾的奖惩机制,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不管国有资产等等,使国有资产监管形同虚设,造成的资产隐形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却无法追究责任,反而给地方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2)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由于一些国有资产使用单位存在“部门使用”就等于“部门所有”的错误观念,而资产购置又全凭领导的个人意志,在一些单位部门中形成了攀比的风气。首先部门职能的多样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个别强势部门领导讲排场、好面子,盲目追求部门设备的新和全,不惜花高价购置很多尖端设备,甚至重复购置,看似高大上实则用处不大,很多资产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产的闲置和浪费。比如在公务用车方面,有些单位人少但仗着职能上有优势随意配置公务车,增加了财政负担,浪费了资源和资金,也形成了不好的示范效应,部门形象大打折扣;其次,资金来源的多样性(财政拨款、单位自有资金、上级补助资金等)使得部门资金不好管理,这也间接造成了部门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另外,由于资产配置是无偿的,单位之间抢资金、争项目的情况屡见不鲜。
(3)信息化程度不高,监管漏洞不小。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工工作已经被智能化机器所取代,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资产的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就当前地方财政部门的普遍管理现状来看,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尚低,信息平台的搭建还不完善,各部门将相关信息公开、分享的意识还不高。这在无形中也给随意使用资产提供了方便,资产得不到精细化的信息录入、公开和实时更新,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监督管理,管理漏洞将会持续存在。
二、优化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的创新措施。
(1)加快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市场经济也正在大力推进法制化进程,财政部门资产管理自然也要在法制方面有所建树。要从根本上做好财政部门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紧紧抓牢法规制度建设环节。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划分资产使用权限,明确资产使用者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故意滥用、冒用职权者予以严惩,对造成资产严重流失后果的,要追究相应刑事责任。同时也要抓紧制定覆盖资产的配置、使用、评估等资产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制度,严格审批各单位购置资产、转让资产、报废资产、调拨资产等行为;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报告体系,实现对单位固定资产的动态监控和实时管理,审查并控制各部门固定资产购建的资本性支出预算,并对内部闲置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调剂。此外,地方财政部门还应依法完善资产处置的相关程序,遵循“公开、公正、透明、规范”的原则和相关政策的规定对需处置的资产进行处置,而当所涉及的金额比较大时,应先审计再决定,严把“审计关”;对于需要报废的资产,要先核算再销毁,严把“核销关”;对于进入交易市场的资产,要确保资产的.处置合乎规范,严把“产权交易流程关”。
(2)建立资产管理绩效的规范机制。不管是财政管理还是资产管理,都应该把钱用到“刀刃”上,该用的就规范合理地用,不该用的就坚决不用,绝不浪费一分钱,使部门单位购置的资产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要真正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专门针对资产管理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即坚定不移地贯彻“实用主义”,首先从购置目的上就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通过了才能进入审批环节,有效防止盲目购置、过量和重复购置等低效益的现象发生,切实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而在行使资产处置权时,一定要谨慎、反复斟酌,做到“见人见物、人到现场”。因为只有经过当面的询问和实地的考察,财务人员才能真正了解情况。必要时还可向行业专家咨询、委托评审或评估等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二是要进一步规范资产产权的交易行为。资产的出租、出借是目前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地方财政部门应切实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将各单位的出租、出借等行为全部纳入到财政部门的监控范围之中去。同时要有效对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产的科学流动和优化重组,充分发挥资产管理服务改革发展的作用,将单位的出租出借行为全部纳入财政监控范围,实行市场化公开招租,确保将出租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有效对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产的科学流动和优化重组,充分发挥资产管理服务改革发展的作用,扩大资产“进场交易”的范围,不断提高资产处置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程度。三是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结合开展财政部统一部署的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全面摸清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底数,深入查找管理中的问题,合理确定监管职责分工,制定完善管理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资产能够“看得见、控得住、收得回,能增值”。
(3)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使资产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和实效化,财政部门必须加快建设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为产权登记等基础工作有效推进建立平台,构建起产权登记和管理信息年报制度,横向上建立起“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的管理框架,纵向上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立体管理网络,实现横向和纵向平台上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及更新,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提供服务功能;将日常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进行网上管理,避免人工管理的疏忽大意和信息篡改等不足,对管理流程进行完善;建立资产共享和闲置资产的调剂等分系统,这将有利于解决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中的账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以及资产流失等问题,建立起坚实的技术支撑平台,为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二
传统民间艺术在本世纪受到极大的冲击,正在走向“消亡”,同时后继乏人,能够演绎古老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优秀的文化正在不断流失。与此同时,新型的学校音乐教学模式日趋西化,音乐课中传统民间艺术模块的缺失导致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失衡,其主体地位受到动摇。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何去何从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思量的。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孕育、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性,风格迥异的艺术性,体现出各族人民在观念、情感、视听审美经验上的差异,也全面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对生命的最真实的感悟、对自然最真切的感知、对生活最朴实的写照。
(一)传统民间艺术走向“消亡”
20世纪以来,各地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大国,民族文化赖以生长的空间受到挤压。所谓的“文明”与“落后”,所谓的“流行”与“传统”,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变革中受着极大地冲击。现如今,大家更多思考的都是如何改变、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加上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冯骥才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他呼吁:“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但是谁来充当民间艺术的“守护神”?这是一个沉重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着现实问题,如我工作的城市———桐乡,其长年流传的说唱艺术“三跳”也不例外。当年老艺人演出唱满茶楼,只可惜弹指间,“至今唯有鹧鸪飞”。曾对“三跳”的发展和兴盛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许多老艺人都已作古,一些经过几代艺人锤炼加工、精辟生动、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好书目也逐渐失传,后继乏人,会演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作为桐乡的文化艺术遗产,“三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缺失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旧的传承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的主体地位动摇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民间艺术的缺失。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多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或以民间艺术社团组织来进行的,但这种传承方式现在却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我国社会教育体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渠道的文化传承,因此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该迎合新时代的步伐,思考学校教育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路径。而长久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忽视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演唱当地民歌?这种现象已引起各国教育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重视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主体地位动摇。
回顾历史,上世纪前半叶外强入侵,西乐随之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巨大冲击。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富国之道,开始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音乐教育也效仿西方。曾经传统艺术一度被认为是“四旧”、“封建”、“老土”。由于盲目崇拜西方音乐,传承西方音乐的现象泛滥。使得中国音乐文化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我们的音乐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理论教学系统是西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几乎断层。由于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价值观被摒弃。拥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民间艺术成为“昨日”,直接加剧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滞后现象的产生。
[1]樊祖荫.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g]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三
(一)老杨公。
“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早在,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
(二)耍花楼。
“耍花楼”也是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不但舞蹈动作多彩,歌调也较多且感人。“耍花楼”主要是一男一女两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对歌对舞,动作潇洒大方而又优美热烈,舞步多姿多彩。歌舞时男持一把花伞和一把纸折扇,女持一方绢帕和一把纸折扇,边唱边舞,常用的曲牌有:“花楼调”、“游山打猎”、“开经调”、“叹世调”、“插花调”、“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楼调”和“游山打猎”。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富有浪漫想象的神话色彩。由于这种歌舞极其引人入胜,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合浦人民对“耍花楼”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耍花楼”它已去除了那些迷信成分,多是表现劳动生活的谐趣性,也逐渐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广西北海的“耍花楼”很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舞步轻捷、活泼、轻松、幽默,如“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耍伞花”、“耍巾花”等,音乐节奏明快,动作舞蹈性强,旋律高亢热烈、语言亦庄亦谐,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三)咸水歌。
北海“咸水歌”几百年来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它精简短小,但又富有内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被疍民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它不仅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特殊性,还在本质上反映出疍民独特的水乡情怀。其演唱形式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歌曲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因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疍家独特的演唱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在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所以说咸水歌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北海“咸水歌”曲调繁多,歌词内容涵盖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叹家姐》、《咸水歌调》、《姑里妹》、《十二月送人歌》、《伴郎》、《伴嫁》、《叹古人》、《叹字眼》等。而《叹家姐》、《咸水歌调》是最具典型性的传统的北海外沙“咸水歌”,它们的曲调亲切自然,热情悠扬,委婉感人,甜美流畅。歌曲常常都是上下两句的一段体,每句字数不尽相同,句末一般要求押韵,但也有少数不押韵的,每句曲调多是因字取腔,但衬字的音调及句末收音都必须是相同的,并且不管唱多少段,其反反复复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三人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格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感情浓郁、亲切。工作和休闲时叹唱儿句,焕发精神。北海“咸水歌”,因传唱地域而得名。这种富含海之韵味的歌谣,随着疍民迁徙漂移,在北海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既保持原生地同名歌种的血缘关系,又吸收了迁入地土著渔民歌种的养分而不断发展成熟,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北部湾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疍民世代传承的一个歌种。
二、传承思考。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文化生活日加丰富多彩,加上疍民的上岸、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唱、会演、喜欢听、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人和听众双双流失的危险,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我们探讨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就是试图籍此引起人们对它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一是要全面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影像等资料。二是要积极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生存环境,赋予它在信息时代新的意义。三是要大力普及、提高,努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经常性,稳定性,持久性。四是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
三、结语。
广西北海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研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在每一个时代中展现它的风采,守望这份财富就是现代的我们应尽的责任。愿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为繁荣艺术文化市场,奉献绵薄之力。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四
古代的皮影实物很难保存,在如今也都很难真正见到,但是通过数字化的艺术创作手段能够有效的将目前现有的文献信息内容完美的保存在珍贵的图像当中,并进行数字化的修复工作。然而从这一点上来看,数字化的剪纸能够对戏曲的剪纸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在这方面也承载着绝对的优势,这都是围绕着数字化剪纸艺术后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不断兴盛,在动画方面的传播也开始不断的发生,大多数传统的戏曲都为我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思路,而且根据相应的生动活泼的体系,直接走进了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当中,从而有效的完成了古典艺术方面的现代化转换行为,并因此而获得数量更多的现代化的观众。皮影在古代一经出现就直接成功的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线描艺术,通过刀具,能够分别在纸张及皮革上面刻画出各种不同的情况,再结合皮影线条方面的自由柔和度,通过各种长短、粗细以及曲直等多种形态来生动的表现出所要塑造对象的具体形态、动态方面的特征。
1.2数字技术和剪纸艺术的关系。
剪纸主要是以纸张作为材料,通过剪和刻的方式来实现,再通过印染和套色的方式来作为辅助,通过一种镂空的效果来促使其产生一种虚实呼应的结果,从而有效的展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促使剪纸的内容情节更加的具有趣味性。剪纸的形式有很多,有染色、套色以及单色等。有些动画mv经常会受到人们的议论,他们认为这只是将剪纸的团放在flash当中重新的绘制一遍,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是进行简单的临摹,那就只能说明是用一种数字的手段来进行的,这就必须要真正的考虑到剪纸的创作背景、设计思想以及制作的流程等,通过对民间艺术美学的研究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再结合flash,以此来有效的扩大剪纸艺术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从而实现创作空间的拓展,真正继承和传播了剪纸艺术的精髓。
2.1皮影人物和flash人物的对比。
真正的皮影道具的制作有着非常严谨的制作工艺流程,而且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真正具有皮影制作经验的制作艺人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而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就完全可以忽略这个过程,只需要注重皮影绘制的效果,同时也无需镂刻和施色等操作,只需要通过ps等工具来绘制相应的皮影人物的身体部件即可,同时将此类的部件直接导入到flash当中转换成各种元件,然后在flash当中进行补间或者是调节骨骼的操作来实现人物的动作目的。
2.2皮影表演方式和flash动画的对比。
皮影戏通常都需要三根竹棍来对人偶进行操纵,其中一根系在胸前或者是背上的主棍,这根能够有效的保证皮影人偶的稳定重心,保障其整体的运动性。另外两根则系于双手之上,促使其形成一种生动和流畅的表演性动作,当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道具时,则通常会将木棍增多,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工艺性。而flash动画当中的补间操作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能够通过关键帧的设置来调出主要的动作,再通过补间形成连贯的动画动作,非常的方便。
2.3图像绘制创作。
flash当中的图形都是由工具选项当中所包含的所有绘图工作绘制而成的,而且所有图形的形式非常的自由,能够随意的对相应的工作进行局部的修改和选取,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将各自不同的图形放在同一层时,上面的图形通常会覆盖住下面的图形。而绘制对象就不一样,因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修改,同时也可以双击进入到内部来进行编辑和操作,其所具有的最大特点还是在绘制对象的本身基础上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因此就可以将两个绘制对象进行相互覆盖,同时对二者的之间的位置大小以及角度等进行编辑修改,还可以通过笔触来使用填充的属性加以修改。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有效了保护了民间艺术的研发,同时也直接延伸出了更广泛的行业,并形成一种产业化的发展。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五
日前,笔者专程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东潘村采访了民间剪纸艺人高金氏。现年已是91岁的高金氏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热情好客,初次见面给人以亲切和善质朴的感觉。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民间剪纸艺术已有70多年。她的作品立足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服务大众,讴歌生活,赢得了村民广泛好评。
谈起高金氏的剪纸历史,她饱含真情侃侃而谈。自幼高金氏热爱生活,酷爱绘画剪纸,尽管没有上学读书,但是她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注意观察善于思索,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12岁便学会了剪纸,14岁剪出的作品《大吉大利》、《嫦娥奔月》、《牡丹花开》等作品赢得了村民广泛认同。自此,在文化生活异常匮乏的年代,只要有空闲时间,她会每天拿起剪刀,把自己的想法、爱好、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剪纸的方式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仔细观察高金氏的剪纸艺术,非常随意非常自然,经常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随手拿起剪刀就剪,从来不打草稿,或许正是如此,她的作品大胆突破了传统表现手法,突出了作品的写意风格,犹如从黑土地上走出的少女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生活的纯朴带着人生的追求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平时高金氏生活清苦,尽管没有文化,但是她却始终感恩生活,感恩社会。特别是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感受身边生活的巨大变化,真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金氏凭着多年的观察、历练和把握,她的剪纸也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民间传说、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歌颂社会主义生活的现代化题材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
纵观高金氏的剪纸作品构图完整丰满,讲究对称艺术,阳剪阴剪运用自如,剪法纤细与质朴巧妙结合,线条流畅,图案精美,采用排剪方法表现鸟兽羽毛,栩栩如生。时间久了,附近村民知道了高金氏的剪纸艺术,为了美化生活,经常上门索要,她毫不吝啬,无偿赠送,并以此为乐至今依旧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