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论文(汇总16篇)
写作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逻辑性。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这些总结范文旨在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路和参考,仅供学习交流之用。
文化产业论文篇一
我们国家地域非常辽阔,茶资源也非常丰富,名茶种类繁多,例如毛尖、碧螺春、普洱茶、铁观音等,同时,茶的种类分布在不同地区,具有典型的地理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通过法律手段来对知产权进行保护,从而促进我国茶产业不断发展。
茶文化,可以由广义方面分析,其是茶叶在生产、销售或者关于茶的活动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即为茶文化,例如将茶为依托的制度、行为、心态、物态等文化。将具有文化内涵的茶产品进行生产、流通,以及以茶文化为主的服务行为即为茶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含义非常广泛,包含多个行业,包括茶文化有关系的产品及服务,通过茶产品与服务进行生产、交换、分配以及销售、消费等。换句话讲,就是可以体现出茶文化特点有关的产业,都可以称之为茶文化产业。由茶文化产业的内涵可以知道,茶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只要是有茶文化印迹的产品,都可以称之为茶文化产业。不管是传统的茶文化,还是现代创新的茶文化,都是茶文化产业组成的重要部分。把和茶有关系的产品进行生产、包装,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将现代文化内涵融入产品中,就可以创造出创新式的茶文化产业,这也展示出传统文化继承的一个重要方式。
2.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经济市场充分体现出其专业性、正规性、法制性的特点。对于某些没有根据市场规律从而进行野蛮发展的企业,不断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对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对其文化价值与功能加以重视。我国与茶文化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制度被有关部门及茶企业所关注,同时,对于相关法律制度,不断被更多茶企业所认同并运用。我国虽然制定了有关法律,但是,对于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机制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了我们国家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大部分茶企还没构建一套茶知识产权建设体系,缺少建设体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所以,未能制定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因为我们国家茶品牌发展刚开始起步,我国相关法律制定部门与实施部门对于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机制缺乏相关经验,大部分在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无法对茶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进行准确定位,所以,进行法律制定与实施时,难免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对于某些地方与层面,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保护,在茶行业中,冒牌产品层出不穷,尤其在我国低档茶叶市场中特别突出,对我们国家的茶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例如,有的商家利用不法手段,盗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茶品牌,从而生产更多的山寨茶进入市场,使该茶品牌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个损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会破坏企业形象,以及降低品牌的美誉度。同时,有些商家“投机取巧”,利用仿造手段来谋取不法利益,这样的情况不仅在茶行业中存在,同时也出现在其它食品行业中。
有的商家把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品牌进行模仿,使消费者无法区别品牌的真假性,例如把“六个核桃”变成“大个核桃”,把“康师傅”变成“康帅傅”等。像这样利用相近字以及增加前缀后缀的冒牌模仿,在茶行业中也非常多。另外,有的商家钻法律漏洞,然后在一些不受我国法律保护的地区,例如台湾、香港等,注册一个和知名茶品牌相似的品牌名字,同时根据品牌包装进行模仿,使购买者无法分辨真伪。对于这种情况,侵犯到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只为企业带来损失,更为整个茶行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种问题,我国应制定有关法律,以此来维护茶文化产业主体的利益。第二方面,我们国家茶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品牌资源利用与整合的距离相关甚远。通过相关调查数据得知,目前,我们国家进行茶产品生产与加工的企业超过了六万多家,不过,申请与注册品牌的企业只有不到五千家,比例严重失调。企业缺少商标没有自己的品牌,使企业无法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缺少法律的保护,就意味着容易受到各种不法行为所伤害。对于这一方面,英国立顿茶品牌做得非常出色,对于我国企业可以进行借鉴,该公司进行品牌建立之时,就意识到知识产权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并重视法律保护机制的作用,在建立立顿品牌后,同时又建立许多子品牌,包括立顿奶茶和立顿果茶等多种子品牌,同时申请注册了商标。立顿公司的茶品牌受到法律保护,有着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使消费者更加容易辨认真伪,被市场所认可。该公司坚实的品牌基础与法律基础,值得我们国家茶企业借鉴。
3.1建立内部制度,完善法律机制。
第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进行开发茶文化时,茶企业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与思想,保护茶文化在开发时的法律权责,以及使茶文化的开发与挖掘能够达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不管是茶文化的创始人还是权属所有者,都要对茶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深入了解,在茶文化开发过程中,应利用权责清晰界定有关环节因素,使茶文化在开发时,如果产生责任问题,可以有据可循。第二,构建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行茶文化开发时,有关组织与机构,应提高茶文化开发活动监管力度,制定有效预防方案,使茶文化开发时可以有效预防问题发生。另外,当问题发生时,应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研究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对问题进行处理时,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提高责任意识,使开发人员深入了解制度在茶文化开发的重要意义,另外,在这过程中,也是开发人员对茶文化化保护的一个过程。第三,完善茶文化法律,从而将茶文化法律保护范围扩大。对茶文化的开发保护,首先政府要发挥其职能,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并进行完善,将法律制度、监督管理、履行职责进行完善,从而为茶文化保护打造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其次,茶文化企业不仅要重茶文化的开发工作,更要重视视茶文化的保护工作,企业是茶文化开发主体,企业应重视茶文化的保护才能使茶文化保护工作更好地开展。
3.2商标权保护。
在茶文化产业中,企业商标是企业文化重要体现,文化品牌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形象,企业对茶文化进行创新,使茶品牌展示出先进、创意、永久性的特性,而企业通过品牌来促进发展又是茶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策略。我国于8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同时于5月开始执行,对我国茶文化产业实施品牌战略起到促进作用。第一,集体商标保护。传统茶文化注册商标申请人有不特定性的特点,是某个地区群众传统下来的文化并不断进行优化的劳力成果,对于产权而言,并不是个人的,而是属于该地区所有的人们。我国传统茶文化产业商标充分展示出其地域特点,因此,可以申请集体商标,以及地理标志权。例如永春佛手、信阳毛尖、群山银针、漳平水仙、武夷水仙等,通过地域标志产品以及地理标志商标进行申请注册。针对集体商标,当地相关部门要提高品牌名誉的保护意识,建立商标管理部门以及成立协会,制订品牌质量标准,实施生产可追溯制度,提高集体商标茶产品质量,从而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立体商标。即商品外观包装设计注册为商标,例如知名度较高的可口可乐,其是通过玻璃瓶形状进行设计,并申请注册立体商标;以及众所周知的“zippo”打火机,其外观被设计成圆弧形盖,在打火机的侧面,沿边设计凹槽的形状,并成为其立体商标。立体商标申请为立体商标保护,保护有效期为十年,并且到了期限后还可以申请续延,但是,如果只是作为外观设计申请专利保护,虽然有十年的期限,但到期后无法续延。茶文化产业中的企业,可以制定立体包装方案,把立体包装作为立体商标,同时进行申请保护。由此可见,将商标保护范围进行扩展,把茶产品具有地域性商标以及立体商标进行有机结合,对其商标权进行保护,不仅是品牌的一种开发,同时也是文化的创新。
3.3专利权保护。
对于茶文化的开发,不只是单纯地对传统茶文化进行模仿,是要通过我们的能力与灵感,通过创新为核心,从而实现有着经济价值的茶文化产业。茶文化的开发,首先要建立在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专利法的基础上。企业要提高茶文化开发的专利权的保护意识。我国产品专利权保护有效期最长为二十年,对我国民族传统下来的文化工艺,是上千年民族群众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如果成功申请专利并在十年以后,该文化工艺会进入共享领域。因此,我国传统的茶产品制作技术虽然可以获得专利权,但是,在二十年以后,茶文化遗产有的会消失,有的已不具备该地区特色以及民族特色,这种专利保护方式无法使几千年继承下来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所以,建议未来进行《专利法》的修定时,可以根据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修改保护有效期,对于茶传统文化产业的核心技术,所有权者可以利用商业机密方式进行长期保护,对于一般技术,可以利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长期保护。例如众所周知的知名品牌可口可乐,由于该公司重视专利权的保护,其核心技术到如今还是无人破解,这也是商业机密保护的重要体现。核心技术商业秘密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其也是企业的无形财产。所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机制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核心技术的掌握者要重视核心技术的保护,制定多种保护对策,从而保护传统工艺技术以及核心技术不受泄露。在进行专利权保护与地域性标志权保护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核心技术的保护。针对核心技术保护的法律,我国早在就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保护或者保密制度,切实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管理。从事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制作的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泄露在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过程中知悉的技术秘密和其他商业秘密。”另外,在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规定提出:“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美术等的保护,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武夷山大红袍与福鼎白茶,都将自己传统制作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请保护。
3.4著作权的保护。
著作权即为版权方面的保护。著作权可以保护茶文化产品,以及不仅有文化创新理念,同时又有内涵的表现形式。利用著作权来保护茶文化产业时,其著作权使用程度非常高。著作权可以保护茶文化的创新理念,可以充分保护茶文化产品中的创新产品。著作权的登记都是自愿登记,没有经过登记的原创著作权者人,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更容易被抄袭与复制,无法进行有效保护。所以,对于茶文化产业中的原创作者,应及时对著作权进行登记注册。著作权的保护期是有限的,但是,由于茶文化产业是具有民族传统特点的产业,如果其保护期是有限的情况下,无法有效保护茶文化创新性产品。所以,建议将保护期限进行延长,或者是无期限。在著作法运用的基础上,对茶文化产业进行多方面的保护,例如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新思想,通过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为明确权利主体,应及时版权登记,从而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4.结语。
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茶文化产业的有关主体,来维护茶文化创始人的利益,进一步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企业应提高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制定内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茶文化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基本利益;其次是政府发挥其职能,制定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并不断优化。针对知识产权有关法律的修改时,建议根据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对法律进行完善,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思想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官玉琴,夏良玉.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若干法律问题探讨———以闽茶文化创意产业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01-104.
文化产业论文篇二
湖南地处中部,景观丰富。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多达20处,数量全国第一。此外,拥有世界遗产2处,国家遗产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0处。历史上许多的文人雅士对湖南的风光赞不绝口,如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杜甫的《泊岳阳城下》、《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几千年的历史中,湖南人才辈出。爱国诗人屈原,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文学家贾谊、周敦颐、李白,或是湖南人,或在湖南生活游历。近代名臣陶澎、贺长龄;思想家魏源;湘军代表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熊希龄;辛亥群体黄兴、宋教仁、蔡锷;新民主主义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贺龙等人,都诞生在湖南这片热土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湖南得以留存大量宝贵的文物资源。湖南省有180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古迹,包括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吴简,南岳衡山,岳麓书院等。此外还有还有以韶山、乌石寨、花明楼为代表的新中国领袖故居。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在湖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1.2文化消费和品牌优势。
湖南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为130元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55元这一数字分别增长到663元和79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4%、7.5%。这是湖南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湖南的文化产业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文娱演艺、网络与广告等文化产业体系成立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长沙广电集团、三辰卡通、宏梦卡通等一批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闻名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在中南大学挂牌成立在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133个国内著名文化品牌中“湘”字号文化品牌有29个占21%。在品牌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2.1产业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被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核心层主要包含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艺;外围层主要指网络、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文化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湖南目前文化产业的格局是“四轮驱动,两翼齐飞”,“四轮”指广电、出版、报业和娱乐,“两翼”指旅游业和会展业。湖南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层,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是发展的大头,占的比重较大,外围层,即网络、数字、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竞争力不足。作为相关层的文化旅游、会展业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都比较低。此外,受地理、市场、文化资源、和传媒等因素的影响,除了旅游业外,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省会长沙,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长远看对文化产业的对外延伸和可持续发展是有阻碍的。
2.2从业人才匮乏。
在国内,文化产业走在前列的有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深圳从政策、待遇、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引进全球的文化创意人才,数十年间汇聚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文化创意人才,打造中国的“设计之都”。杭州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如“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居住杭州计划”、“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等,为杭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由于地域、经济和机制等原因,在湖南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数量远远低于以上城市。此外,湖南目前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只占小部分比例,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尤其缺乏具有国际性眼光和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因此,湖南的文化产业在某些方面缺乏创新力,出产的文化产品模仿痕迹重,缺乏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2.3国内、国际合作程度低。
如前所述,湖南的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也形成了一些在国内极具影响的文化品牌,但总的来看还是以本土化发展战略为主,缺乏国际合作,没有具体的国际化发展计划和领域,在人才引进、市场策划、统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标准、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军没有形成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系统政策。正因为如此,湖南目前尽管拥有为数众多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但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即便是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集团,其在跨越式合作、经济效益、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还是和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文化集团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使得湖南的文化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够强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3.1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首先,有计划地制定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政策。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平台和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对于国内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应启动专项资金和专项计划予以资助,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及时掌握人才的工作和流动情况。其次,开拓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湖南省高校众多,仅长沙市就有34所高校,全国与设计、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校更是数不胜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给具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工作和锻炼的平台,使之更契合文化产业机构对人才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并保证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轻易流失。再次,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进修机制。文化产业是全球性的事业,知识和技术更新快,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外出培训、业务交流和研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3.2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
首先,深入发掘湖湘文化特色,积极与其他产业在资源、内涵上深度结合,开发出具有文化特色、文化品位和创新因素的产品。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来讲是开放与包容的,并且,一个地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来获得更大的机遇和提升。如金融危机其间,日本broccoli株式会社和animate社合并,共同开拓动漫市场,营业额大幅度增加,美国卫星电台服务商sirius和xm的合并,实现共赢。而在湖南,电视湘军和出版湘军重组,成立了“经世图书出版研发中心”、湘西自然区旅游与特色文艺表演相结合、歌厅文化与电视媒体相结合,都是不错的尝试。
3.3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带。
如前文所述,湖南的文化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几个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带是湖南文化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首先,维持并提高现有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大力开发相关的附加产品,形成品牌系列。其次,充分促进各文化部门的协同发展,如媒体、出版与娱乐业的配合;旅游、休闲、餐饮、酒店的一体化服务,尽可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1+12的效益模式。再次,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中心,以湘西、湘南地区为两翼,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有序、特色鲜明的开放性文化产业带。尤其坚持将长沙作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品牌城市”来打造。
3.4尝试开拓国际市场。
开拓国际市场对湖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熟悉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前沿动态、操作模式和运行规则,从而制定合理合法的参与政策。其次,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审美需求、文化习俗和信仰等因素,以避免遭遇“文化折扣”,影响到文化出口。再次,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对外业务、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产品经理人,能随时把握市场动态,协调国内外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出口等问题,分类别、分步骤地将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结语。
总之,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等特征和优势已经有了广泛的认识,它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充分认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是湖南文化产业走可持续之路,为湖南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的必由之路。
文化产业论文篇三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快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文化产业论文篇四
第一、从实习单位反馈的实习鉴定表来看,所有实习单位都对实习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多数意见认为,我院学生态度端正,做事严谨,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上手快,能在短时间内有效辅助实习单位的工作。
第二、从学生提交的实习总结来看,学生更多地提到了个人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与学校和社会对接中的困境与突破。需要承认:学校教育与实务操作存在着空隙,学生初入社会会有种种不适应。但庆幸的是,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快在角色身份的转变中完成对自己的再认知与再定位,迅速的进入工作角色,参与到实习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去,运用所学知识为实习单位做出自己的贡献,相当多的学生也获得了物质、精神上的汇报。
第一、我们的专业教育和实践的需要有一定差距。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普遍反映,工作中需要的很多知识在学校中没有学过。这说明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实践的需要存在着脱节现象。
第二、实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毕业实习时间的安排与部分学生的研究生考试的时间相互冲突,严重影响专业实习的质量。
第三、小部分学生实习态度不够端正,实习材料撰写不够规范。据指导教师反馈,上交的毕业实习相关资料中,小部分学生实习日志完成不够认真,明显敷衍了事,实习报告有抄袭痕迹。
第一,改善教学方法。我们的专业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
第二,考虑调整实习时间。考虑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的前两个月,一则能避开考研时间,二则这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开题,并且进入收尾阶段。带着论文中的问题进行实习,可以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摆脱毕业论文空对空的现状。
第三、要强调实习日志的撰写。实习日志的作用更多是给予学生在实习后,反思实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为自己在正式工作后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打下了基础。故必须重视实习日志的撰写工作,在实习开始前,向学生说明并强调。
总的来说,本次毕业实习是成功的。学生在为实习单位做出业绩的同时,获得了能力的提高,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更多的同学看清了以后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就业、考研等大致选择。总结中提出的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更新。
文化产业论文篇五
1.1增强市场辨识度。
经济市场的发展,衍生了大量的产品,随着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强化产品辨识度也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手段之一。基于经济学角度分析,越强辨识度的产品,消费者在搜寻时会省时省力,在交易中往往愿意支付比其他产品更高的价格获取该产品。商丘是孔子、庄子的祖居地,其创建的儒家、道家思想,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文化精髓更是茶文化的重要思想理念,其尊道贵德等理念,丰富了茶文化的茶道思想,后续影响了一系列的名人,如茶圣陆羽等。借助名人效应,与茶文化产业相结合,可明显强化茶叶产品的市场辨识度。
1.2赋予产品奇特感。
任何产业产品都应当富有新奇感,正是这种奇特感驱使着消费者消费。商丘古都是华夏文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富有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名城美誉,也是重要的产茶之地,茶文化资源丰富。借助苏东坡题榜、赵匡胤发迹、汉高祖斩蛇起义等名人文化,可有效强化商丘茶文化产品影响力[1]。
1.3推动关联性行业发展。
商丘茶文化产业丰富,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等茶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旅游、休闲健身娱乐等茶文化产业外围层;以及茶具、工艺品生产等茶文化产业延伸层行业。首先需区分产业、行业的差距,前者集合了相关联行业,后者集合了提供同类型产品,及其产品服务的企业。借助巾帼英雄花木兰、大唐忠烈张巡等名人文化效应,可积极带动茶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延伸层等行业的发展。
2两者辩证关系。
发展茶文化产业是商丘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当前“一带一路”方针影响下,发展区域软实力,强化茶文化产业市场效应尤为重要。要想强化市场效应,需保证产品市场发布不受阻碍,以及产品信息富有新奇性。融合名人文化产业,可确保产品发布、产品信息强化消费者购买欲望等市场效应要素齐全,同时放大市场正效应。
商丘名人文化资源多样,但国人对名人文化的理解相对片面,主要从书籍、影视中得知,同时对名人文化的了解欲望并不强烈。将名人文化、茶文化产业融合,前者扩大后者市场影响力的同时,后者也成为了名人文化传承传播、提升的载体,使消费者接触茶产业产品的同时,切实让消费者对名人文化氛围有心理变化。如茶叶包装上的《茶经(陆羽)》诗词,或是茶园旅游基地的《喝茶(鲁迅)》诗朗诵比赛等活动,都是弘扬名人文化的创新载体。
2.3两者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融合可推动两种文化共同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影视、娱乐等关联行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3.1文化主题融合。
基于市场效应角度来说,名人文化可丰富产品信息量,强化产品市场辨识度。但名人文化效应应当适度,不能盖过茶文化产品市场发布的本质。反之过度强调名人效应,会促使茶文化产品边缘化,不利于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此合理设定文化产业融合主题尤为关键,避免茶产品市场边缘化的同时,使其名人文化效应功能最大程度发挥。如在茶文化影视、新闻、书报刊中,可借助名人文化确定主题,如苏东坡茶墨结缘传美谈、陆羽鉴水、清照角茶、卢仝与茶等,将名人文化效应、茶文化主题有效融合。借助名人文化,打造茶文化产业主题,可向集群化趋势发展,继而在规模效应背景下,切实发挥名人文化引用价值。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对我国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影响重大。同时商丘也是孔子的祖居地,是墨子的故里,对此以影响力较大的.儒家思想为茶文化产业产品命名,可更有效地强化市场识别度。产品信息发布也可借助历史典故综述,强调名人文化茶叶与茶文化产业融合的契机[2]。
3.2文化氛围融合。
文化旅游业属于茶文化产业外围层行业,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软实力背景下不可忽视的行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业,聚集茶园人气,可有效融合名人文化产业,最后带动周边餐饮、娱乐等关联行业崛起。文化氛围营造是茶文化旅游基地的主要问题,以往经营经验,发现旅游文化基地文化氛围营造,不应当局限在景观、思想文化等要素上,更应当拓展到商业文化范畴内。如商丘茶园旅游基地内,首先积极构建名人文化历史馆,利用魏元忠、张方平、石延年、袁可立、墨子等历史名人故事,丰富茶园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借助名人文化构建茶园生态环境,景观设置包括两个板块,即茶树整齐排列景观板块,以及人工塑造景观,构建陆羽品茶等仿真景观。另外可利用名人或是名人典故设置茶园路牌或是茶园旅游区域,让游客体验景区美景的同时,切实感受到的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最后拓展名人文化融合茶园文化发展的招商渠道,积极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利用商业文化氛围,为茶园旅游基地积攒人气。
3.3文化内容的融合。
在茶园旅游行业,参与、茶叶采摘、茶艺表演等环节都应当渗透名人文化,且各个体系应当密切联系,而贯穿体系终始的元素,主要为名人历史故事等名人文化。如茶馆餐饮业,可借助茶叶的药用价值、名人名言等开发新菜系,吸引顾客。在茶叶品牌打造方面,各个包装、生产流程都赋予历史典故。在茶文化茶品广告、影视行业更是主打名人名言等历史文化。在产业延伸层中的茶具、工艺品等行业中,无论是生产、销售都应当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展开,使其产业融合更加密切、融合模式更加广泛、可靠。如在销售茶具时,可将道家文化的“凡所修行,先定心气”等养生文化,与饮茶可活跃思维、体道悟道等茶道精神相融合,赋予茶文化产业市场发展新突破点。
4、建议。
4.1产业融合未来发展。
茶文化与名人文化的融合,需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主题、方式、内容等方面都应当积极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文化产业的工具也逐渐多样。如结合名人文化制作的茶文化微电影等,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宣传。或是在茶叶包装上制作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参与抽奖、观看茶叶采摘等制作过程视频、参与历史知识趣味答题等,尽可能的利用互联网挖掘新的宣传、盈利方式[3]。
4.2强化市场监管。
文化产业融合中出现的周边行业,不仅可带动消费者消费,更能拓展文化产业融合效果,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对关联行业空间布局,必须在相关部门监督下展开,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规范周边行业进入门槛。另外,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增加,茶文化、名人文化产业融合点急需转型升级,以确保融合后的产品更具备市场发展经济意义、动力。对过分宣传名人文化或是借助假文化典故的产业,都应当及时整顿,将健康的文化理念融入在茶文化产业中,对茶文化产业发展及名人文化传承都是有帮助的。对此强化各个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加大整顿力度,促进产业正向融合尤为关键。
总结。
名人文化产业与茶文化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且繁琐的过程,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需要创新融合点,更要围绕现行相关法律、商丘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等规范融合。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收集广大群众建议,积极寻找富有人性化、针对性的文化产业融合模式。通过文化主题、文化内容及文化氛围融合模式融合后的产业,也要注重消费者意见反馈,及时整顿,使其文化产业融合更亲民化,做大众信得过的产品。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突出,同时,旅游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对国民市场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创新两者融合机制、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智能化景点等。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必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内的不同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和交叉,为这两大产业最终实现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将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有效的利用,可以有效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成为时下流行的一大重点研究项目。因为这两大产业的互动和整合从根本上推动着旅游和文化繁荣发展,同时,对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与世界各国相比较,我国之所以文化资源丰厚,是因为我国具有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和风俗民情等优势。因此,文化所凸显出的独特优势,为人们旅游带来了动机和目的。相应地,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载体,为人们对文化的吸收和了解提供了交流和深化的平台,同时,通过旅游文化产品可以将文化产业推向世界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产业逐渐呈现出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作为旅游的本质属性,使得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且富有活力;而旅游作为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且富有品味。
因此,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机制,对将来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作用。虽然旅游和文化产业对各自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划定了界限,使得有关部门都按照自身的属性进行发展。然而由于历史遗留和传统划分方法等原因,使得旅游行业中存在着一些本质应属于文化产业,但却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经营企业;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中也生存着一些发挥着旅游作用的生产企业。可见,在行业渗透和学科交叉的当今社会,两者之间彼此难分,使得原本隶属各自不同界限的部门将旅游和文化元素合二为一。虽然在实际上二者各自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即文化是经济产业的属性,而旅游是经济产业的功能,但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两者却具有相辅相成、互利共生的作用。因此,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的作用,使得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旅游产品对文化元素的融合,并适当开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讲,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可分割,使其为产业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二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主要体现在自身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可见,只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为这两大产业的经济提高起到一定的影响。三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由于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彼此之间的互动共进原则,因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例如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文化还可以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从而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可见,要有效利用文化对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旅游同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从而实现了文化产业向着市场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总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互相依附、彼此生存,只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和渗透性越来越强,使得原本就处于模糊边界的两大产业,逐渐向着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演变。而只有实现真正的产业融合,才能使文化在旅游业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推动着旅游产业向前发展,同时旅游在文化的提升和传播方面发挥自身价值,为其提供相应的载体和平台,从而实现彼此的互补共赢性。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观念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从而较易选择能满足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的文化产品。因此,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相应的融入了很多色彩。可见,在旅游产业植入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拓宽,而相应的旅游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产品来拓展市场空间。
二、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策略分析。
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驱动下的产物。而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市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旅游活动中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多样化,因此,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产业发展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在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过程中,应时刻把握利用旅游业的发展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并坚持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旅游文化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有关的体制机制,有效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虽然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就目前形势而言,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着领域不宽广和机制不到位等各种难题,从而使得产业融合发展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而,要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导班子,并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加快推进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制定和完善规划体系。文化旅游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而且要对规划提出高质量、高标准和高起点的要求,从而使得产业融合发展走向世界和服务人民具有现实的意义。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要得到政策的扶持。产业融合部门应明确政策导向,并建立起政策扶持体系,对于国家和各级部门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资金应积极争取,从而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对于产业融合发展要宏观指导。例如,旅游局对旅游产品开发指导应注重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突出性;针对旅游景点所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时,应注重增加文化内容对旅游业的丰富性;还可以指导旅游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第二,通过加快重点景区的建设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对于具有针对性文化元素的旅游景点,我们应坚持以原生态、原风俗、原文化、原居民的保护原则,并将其积极申报为国家重点景区。同时,通过对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使得旅游景点的特点得以展现和优势得以凸显,从而扩大旅游景点的影响力;不仅如此,通过加快景区配置设施的建设和游客中心以及星际饭店、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从而实现运用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构建健康绿道体系,将旅游景点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方向推动,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亲近大自然的需求,使得广大人们群众能够更深切、更直观的感受到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神奇效果。
第三,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行,我们应将能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充分纳入旅游项目的推广计划,可以为充实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供帮助,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旅游景点积极开展一系列与发扬文化相关的活动,从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响品牌;还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和联系,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宣传形式进行旅游文化产品的促销,实现联动互动和互利共赢。
第四,利用建设智能化景点来打造xx旅游。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使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因此,要想把旅游业快速发展,就必须依靠作为文化产物的现代科技力量,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将旅游业所涉及的相关文化元素有效联系,并将其通过新媒体的形式直观的传播出去,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xx化服务,而且为旅游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从而突出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优化效果。
第五,通过提升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魅力。在产业融合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旅游业人才的优化。因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客的旅游审美和旅游感知,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突破人才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限性。随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突出,必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契机。只有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才能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供有利的条件。总而言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必将对产业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5]金媛媛,李骁天,李凯娜.基于企业成长视角的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6):488-492.
文化产业论文篇七
茶叶不仅是一种商品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我国的茶叶走向世界不仅是茶叶本身这种产品,更重要的是将具有中国元素的茶文化推广出去,换种角度来讲,这种茶文化也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对此我们要把握住四年一度的奥运盛会的机会,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推广到世界。
1奥运精神与茶文化的契合性。
1.1对人文精神的强调。
中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茶文化中有许多和儒、释、道思想相关的内容,这让中国茶文化体现出了对生命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体现出了对“仁者爱人”的提倡,而佛教更是要求教众持有普度众生的情怀。这些思想在中国茶文化中的融入,促使中国茶文化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而奥运精神,也同样重视关注人的价值、体现人的价值,它强调利用体育运动展现出人的力量,并将推动人类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奥运精神与中国茶文化在对人文精神的强调方面具有着契合性。
1.2对健身作用的关注。
中国茶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其中,在茶人饮茶实践中发现的以茶养生之道,就是这种实用价值的重要体现。事实上,茶叶本身就具有着较多的养生功能,如红茶能够发挥出强健心肌、利尿、助消化的作用,绿茶则能改善贫血、美白皮肤。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饮茶,饮茶者能够凝神静气、调养心神,在体会人生道理的过程中修身养性。奥运精神对健康的关注则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奥运精神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通过体育锻炼提升人类身体素质,并将“更高、更快、更强”作为举办奥运会的口号与目标,由此可见,奥运精神与中国茶文化在对健身作用的强调方面具有着契合性。总之,我国茶文化与奥运精神都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也都具备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虽然两种文化起源不同、发展历程不同,但是却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欢迎,而二者在人文内涵和实用价值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契合性,也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础。推动中国茶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茶文化与国际实现良好的接轨,而且也能够在传承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对我国国茶文化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做出充分的挖掘,从而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活力。
2.1以茶迎宾。
茶文化历史悠久,古代帝王都将茶当做国饮,因此茶的普及度极广,它在民众的心目中都已成为最佳饮品。基于此,国人都以茶迎宾待客,从中也体现出了节俭、文雅、深奥及雅俗兼备的特点。古人就对茶有“夜寒客来茶当酒”的说法,用茶来代替酒由此也体现出古人的优雅品行,同时也与当今所提倡的勤俭节约相互照应。然而在当今的奥运匹克精神中也要体现出这种传统文化,用茶宴请世界各国的友人,以体现出我们是礼仪之邦。
2.2以茶养生。
人们经常有“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浓茶冲倦意,香烟伴失眠”、“好茶一杯,精神百倍”的说法,这些说法都是描述茶具有养生功能的句子。从整个奥运盛会来看,目前人们所具有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所带来的生活压力都将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同时这些不良生活习性也是一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为了全面响应奥林匹克精神,提升国人的身体素质,务必先要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性。对我国的茶文化来讲,它可以让人们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提升人的身体素质,进而让人们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功能,这也符合我们所提出的奥林匹克精神。
2.3以茶交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再加上社会人文交流的淡化,人际关系也随之变得紧致。然而人们可以通过茶文化,将三两知己聚集在一起以茶会友,这样好友之间不仅可以叙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也能增加彼此的友谊。一般来讲,朋友之间的叙旧都会选择一些安静的茶馆,在那里大家相互开着诙谐幽默的玩笑,追溯趣事,这将是生命中的又一乐事。我们认为茶作为一种古老的饮品,一些业界的精英才子也都会融入进来,将茶文化进一步推广,进而普及到民众的生活中去。
2.4以茶谋和。
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体现在体育精神的层面,经常也被用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理念。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人文奥运,其关键就是要建设起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提倡的人文奥运,不仅是中国对整个世界和平的一个向往,同时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人文奥运将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谋求和平的重要理念,我们要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人文奥运理念推广到世界。
2.5以茶悟道。
从茶文化中体会人生大道,这也是从茶文化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想,在整个品茶过程中,喝茶者从自己洗茶、泡茶等流程中体会一些相应的人生哲理,通过学习先进的茶文化,也能从中受到一些正能量的渲染。人们经常在敬茶过程中体现出尊老爱幼等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将响应奥林匹克精神的主要核心。人们参与奥林匹克盛会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些名利上收获,而是通过一些竞技项目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优秀品德,成为一名新时代之下的有用之才。
文化产业论文篇八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路径,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3.2.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2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2.3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3.4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实。因而,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任,王福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_内容与路径.当代教育论坛.第10期.
[2]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12月.
[3]方东.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第2期.
[4]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教学研究.年第3期.
文化产业论文篇九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有关文化产业的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摘要:文化产业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唐山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唐山经济转型中重点支柱产业,在区域内使文化产业发展各要素合理配置,形成强劲的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唐山文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提升文化创意、设计服务质量,实现“文化+”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唐山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发展路径;综合创新;“文化+”融合;产业联盟。
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端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发达经济体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也是促进后发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唐山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已进入一个历史新“拐点”,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唐山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建设国际化沿海城市的重要途径。
1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唐山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且位于京、津等大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唐山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依托丰富的工业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资源,以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约125亿元,占gdp比重约2%[1]。
一是组建了领导机构。成立了唐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增设专门编制成立文产办。又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文化立市”领导小组和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二是完善了政策。先后印发了《中共唐山市委办公厅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等14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加大了扶持和考核力度。完善了土地、金融、税收、人才等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从20开始,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列入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实行文化建设指标与经济建设指标同步考核。
1.2矿企转型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唐山因煤而建,因钢而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随着唐山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的不断加大,一大批从事矿业、钢铁、焦化等行业的矿企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竞争新优势,纷纷转型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涉及文化旅游、影视剧拍摄、精品图书出版、综艺节目演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项目相继成立和投入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唐山传统地域文化资源深厚,“冀东三枝花”、唢呐花吹、玉田泥人等传统民间艺术在全国影响广泛。自以来,在五届全省文化产业“三个十”评选中,共有迁安(两次)、滦县(两次)、丰南、迁西、遵化5个县(市)区入选省文化产业“十强县”;滦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中心、遵化旺年鸿红木文化博物馆、迁安思文科德金属印刷包装基地等4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被评选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
成功举办20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累计接待国内外重要嘉宾1.5万人次,先后有350个外商团组来唐山考察洽谈。借势引爆旅游、会展、文体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30.6%和41.2%。
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势头强劲,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竞争力偏低,与唐山奋力争取“三个走在前列”,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建设国际化沿海强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
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发挥不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力还较低,到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任务还相当艰巨。
从结构上看,包装印刷、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等业态约占到全市项目总数的7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几乎没有,文化产业项目普遍存在内容雷同、缺少特色的问题;从项目规模上看,全市3000多家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大规模的企业还较少,缺乏影响带动作用强、具有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
2.3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唐山市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文化资源利用停留在原始文化层面比较多,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方面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如长城文化带、唐山风情小镇等项目,虽彰显了浓郁的唐山地域文化,但文化产品的创新升华和二次开发乏力,创意产品开发投入不足,名片式宣传推介力度还不够大。
文化产业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唐山市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使之成为唐山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支柱型产业,就必须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在区域内使文化产业发展各要素合理配置,培育产业集群态势,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3.1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拆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产业政策完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3.2强化综合创新,驱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是集制度、技术、产品、市场、组织等多重创新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创新,多层面的创新,它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可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唐山地区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3.3创新文化产业集群机制,提升整体竞争力。
文化产业集群可以把与文化内涵相关联的机构、组织、艺术创作工作室等集中在一个空间里,使各类文化和社会资源相互渗透、互补合作,产生整体辐射力,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从唐山市近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各类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例如年唐山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占地506公顷,集政府和民间力量投资33.63亿,园林辉宏、精美,以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为主题,彰显了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文化盛宴。
但调研显示,94.32%自助游的外地民众不了解唐山美食,96.41%的游客不知道欣赏精美骨质瓷的店铺,98.47%的游客不知到哪里能欣赏到唐山皮影、乐亭大鼓等唐山特色文化。这一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各类文化要素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亟待提高。因此,极有必要成立文化产业联盟,以整合行业要素、产业力量,加强交流合作。同时要完善人才市场和激励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孵化多样化(包括微小型)文化产业,形成有政府驱动、企业凝聚力强的产业集群,使社会资源高度融合,产生整体效益,提升唐山市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3.4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质量,实现“文化+”融合发展。
李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会议中指出:“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且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等一、二、三产业相关密切,对提升行业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5坚持文化项目管理创新,培育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生命线,实现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城市提质和民生改善,离不开一个个的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支撑。以培育壮大新的文化业态为重点,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2016年唐山年鉴[m].北京:新华出版社,.
文化产业论文篇十
文化建设与管理主体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是新时期建设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而多中心治理为探索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新的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飞跃的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例如政府扶持当地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反哺发展地区文化;政府主持兴办各类民间文化机构,从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政府支持建设农村群团组织,并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等。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一、引言。
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之国家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农民阶层的分化以及农民文化需求的多层次性使得农民对于农村文化管理与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化建设与管理主体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是新时期建设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而多中心治理为探索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一报告,报告认为:治理即“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多中心”首先是由英国学者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中提出,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之后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
企业、社会组织及非盈利组织等;然后,政府与市场密不可分,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政府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同时主张决策下移;最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多样化就是多中心治理要实现的最高理想目标。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之于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1.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封闭格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被打破,农民的收入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阶层布局在原有的以农为本的阶层布局基础上开始重新分化与组合,这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的农民群体分化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劳动者与个体工商户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民管理者阶层。
不同阶层农民群体的形成,使得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主体呈现多中心性。
同时,不同阶层农民的文化生活、文化素养、文化诉求的差异性也要求农村文化进行多中心治理。
2.农村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使然。
农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大,眼界日益开阔,思想和行为更加独立和自由,随之农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思想活动、思想方式及思想文化领域都呈现出活跃状态,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差异化、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先进文化与低俗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这些被激发的多元化成长的农村文化在进行文化交流碰撞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混乱、精神信仰迷茫等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呈现感官化、媚俗化现象。
对这些多元化的文化进行治理,也促进了多中心治理方式在农村文化管理中的应用。
3.农民多层次文化需求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多中心治理的内动力。
胡xx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让人民同享文化发展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
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现代传媒深刻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样式,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大的内在需求。
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丰富,不仅体现在娱乐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生活上,这就与我国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形成强烈矛盾。
多种类、多层次、多手段、多形式的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农民对文化的强烈诉求。
四、多中心治理理论下农村文化管理的路径分析。
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确认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多中心结构、多中心主体、多中心形态、多中心需求等,本文认为可以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框架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
1.多元主体共同合作治理。
1.1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助推文化职能转变。
文化管理中,政府必须占主导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优势。
其主导的内容应该包括:确定文化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文化管理宏观战略和政策制度体系,宏观调控和指导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以及开展艺术教育、组织对外文化交流等。
确保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优化农村文化管理的首要条件,然后政府要因时因地制定好农村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定位自身的角色与功用,同时要逐步实现自身传统向现代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文化宏观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1.2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提升文化管理职能。
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中的利害主体是农民,必须从农民需求及其切身利益出发。
根据陆学艺等人对农民阶层的划分,我们应根据农民各阶层特点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
农村管理者阶层是是“社会主义一元性主导文化的倡导者和现代文化的实践者”,应继续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引导者作用。
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一般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且具有勤劳、开拓、进取的优秀品格,应重点鼓励其参与乡村公益事业。
农业劳动者阶层,勤劳、朴实、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在努力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应鼓励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
农民工阶层更多的是在农村与城市间流动,要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城乡文化传播者作用。
农村知识分子阶层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应进一步调动其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1.3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辅助功能。
首先,要重新定位村民委员会这一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
村委会不仅是政府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领导者,同时也是政府行为的“代言人”,一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另一反面也严重削弱了其作为群众代表的自治性与服务性,只有摆正位置才能真正使国家农村文化建设项目落地开花。
其次,应鼓励其他非政府组织真正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其中民间组织应该是重点,帮助农村文化走出资金、人才不足的困境。
农民最喜爱的文化产品往往是出自农民本身,相比于政府,民间文化组织更具有针对性。
2.培树主导文化形态,凝聚文化合力。
2.1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
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特有的风俗习惯,是与当地群众生活联系最为直接、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化活动方式,也往往作为一种主要模式在当地农民文化生活中得以延续传承。
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鲜明的地域地方特色是农村文化的根基,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大力组织传统民俗文化、文物古迹、非遗等的各种宣传活动,积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通过发展民间组织,弘扬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树立农民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信仰,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2.2坚决抵制和批判落后文化。
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中,落后文化和低俗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和农村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我们要坚决抵制、批判和改造。
产生于小农经济的农村文化中封建文化占有重要份额,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消灭封建迷信文化。
产生于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也在我国逐渐蔓延。
由于农民整体艺术修养水平偏低,道德自我批判能力较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影响,庸俗、媚俗文化在广大农村也有蔓延之势,要通过规范农村文化产品市场、文艺演出内容等,引导农民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整体的文化品质。
3.探索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方式。
3.1创新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能否更好更快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取决于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和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
电视、广播、报纸、公益文化活动等传统方式一直是农村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即时性和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
当前,网络已经迅速走入农民家庭,其普及率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说,互联网开启了农村文化传播的新时代。
我国农村文化产品是以政府供给为主,例如送文化下乡、办文化大院、设农家书屋等,但这些供给方式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开拓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的多渠道,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供给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各方的合作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向互动模式,例如政府扶持当地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反哺发展地区文化;政府主持兴办各类民间文化机构,从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政府支持建设农村群团组织,并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等。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范文二:创建和谐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创建属于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大局出发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提升新农村的和谐文化。
要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和谐、有序,必须有相匹配的文化作为支撑。
所以群众文化的作用也正体现于此。
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略显得单一,农民的创造力容易被忽略,因此不少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这些滞后性也容易造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有助于调节每个农民的个体行为方式,同时也可以保持与维系该群体认可的文化心理,可以使得农民的认同感得到强化,树立农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农村集体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稳定,可以说,群众文化的开展在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或缺的。
在农民群众心中,他们认可的群众文化是经过自己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中也饱含了他们优良的传统和先进文化思想,他们不仅认可这种文化,而且善于把这种文化表达出来,所以他们也可与通过这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才艺,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愉悦,使得和谐的风气在当地形成。
民众的欢笑即是社会和谐的音符。
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文化中,必须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的功能,使得群众可以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不和谐的“声音”,起到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的作用。
二、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规范群众的道德与行为。
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精神性的文化式样,群众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担着规范集体成员的作用。
比如在不少群众文化创作的作品中,宣扬儒家思想中忠孝节义、圣贤风范等作品占比很大,这些作品在有形无形中都承担了劝善抵恶的功能。
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农民感受到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丰富了农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也让他们通过文化娱乐的熏陶,受到正面的道德教育、体会到文明,这样的群众文化有利于规范新时代下农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行为准则、是非判断等,使得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说,群众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一个社会教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而依据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群众文化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深化、创新,让群众在自愿、自觉地条件下,恪守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并把自觉地把这种道德和规范传递到更多的家庭、群众当中。
文化产业论文篇十一
由于受到经济基础、技术力量,交通和人才储备等资源条件的限制,资金和人才的匮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而且投资渠道单一,未形成多元化的格局,现在已经集团化的产业如旅游、出版、报业、广播电视等大都是政府投资控制的文化产业。
(2)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偏低。
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数量虽多,但多数为小型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资源分散,其市场能力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和需要。
(3)产业结构失衡,缺乏创新性。
娱乐产业在文化产业中比重过大,新增的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等薄弱,云南省的'信息科技产业发展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的开发和利用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态单一、守旧,大大降低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和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整合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云南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历史古迹、民俗等,故应从实际出发,分析资源状况、明确产品定位、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把资源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再加工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实现其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借助旅游平台,拓展市场空间。
(2)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构建文化企业群。
组建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以产业集团为骨干,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企业群,关键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打破文化企业的部门、地区的分割,根据市场需求,按行业组建文化产业集团,从而解决云南文化企业散、小、弱等问题,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行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3)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和筹资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快多元化发展,走资本运作之路,用市场的手段来主导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分配、交换等。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用經济调控手段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除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产业政策的行政手段外,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适当增加投入等经济手段,来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文化产业,形成税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政策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角色应从文化“管理者”转向文化“服务者”,为文化单位提供注册、年检、监督等服务和管理,推动文化商品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提供各种文化人才创新的平台,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各种文化市场信息,协调文化活动的场地、设施、技术、交通等问题,为文化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
[2]陈瑛,常志文,李艳.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3]杨文华,纳夏.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j].云南社会科学,2015.
[4]闫自松.新媒体时代对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5]赵亮,朱启才.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
文化产业论文篇十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
摘要:要重视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农民草根大舞台等,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村居民的创造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做文化建设的主角。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1.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
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1.2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
[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
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1.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
[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
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
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2.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应加大文化事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职能及社会职能,重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
从而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新建的和现有的文化设施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
第二,创新机制,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后期培训,放开政策,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以此推动农村文化队伍整体力量的增强。
第三,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农村居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公,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普及先进思想先进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让农民做文化建设的主角。
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二:论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未来。
摘要:产生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丧失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直接影响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所以,在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时,既要加强文化产品自身的包装、宣传,强化自身的影响力,更要强调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走城镇化、都市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这既是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策略,也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必需。
文化产业论文篇十三
参考文献: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
[3]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
[5]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
[7]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
[8]李于昆.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艺术百家,。
文化产业论文篇十四
在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十分不乐观,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实众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刻思考。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业内人士达成共识的看法,事实也是如此。这样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做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2.1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当务之急的需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2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3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固然可以推到新兴学科的先天不足身上,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不少专家学者习惯于抱残守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间加强知识的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但他们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或受习惯驱使,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不愿意转型;而作为新兴专业,又没有多少本专业的师资可引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这样,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虽然一些高校也使用一些相关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传统的专业和教学模式平移过来的,如“文化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文化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分别是什么,没有说清楚;有些教材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文化产业专业教材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文化产业论文篇十五
我国的文化事业。改革开放之后要求政府从“办文化”的职能转向“管文化”,这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政府职能的转化不彻底,政府还是在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各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的分割,管理分散,这样根本不能满足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在文化管理方面,基本上就是依靠行政命令,通过发布命令、指示、规定、决议、条例等强制性约束手段直接干预文化产业的发展,忽视了法律手段和其它经济手段在文化管理中的作用,很少运用这些经济手段通过市场的力量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秩序经济。文化产业涵盖面广,牵涉到众多业务主管部门,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文化产业法,是极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我国须制定文化产业法及相关法规,提高文化经营效益。在规范市场上,制定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规则,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制界限,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文化产业。
3.4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文化产业的生产要求创造性和个性,要求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原创性。在文化产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创造竞争的优势,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先进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把文化产业的科技化研究纳入国家研究课题,提高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在研发手段、生产环节、传播渠道、接受方式等方面,借助科技的手段予以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技术标准体系,把握制定文化产业游戏规则的主动权。
我国政府要鼓励非文化部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版权产业,为此他们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资本在版权产业中寻觅商机。对非盈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同时还要注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省、各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事业进行赞助和支持。
文化产业论文篇十六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国家和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于是更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成为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