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祝福教案(热门21篇)
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对学生发展的关注。编制教案时,可以运用一些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提高课堂互动性。教案库中涵盖了各个年级和学科的教案样本,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送祝福教案篇一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一、导入新课。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送祝福教案篇二
1、让幼儿知道3月8日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共同的节日。
3、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想象力,动手小制作的能力和向妈妈们祝贺节日的准确表达能力。
1、复习排练好的歌曲《我的好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舞蹈《只要妈妈笑一笑》。
2、图画纸,蜡笔及做礼物所需要的手工材料。
3、环境创设:“我的妈妈”把幼儿妈妈的`照片布置在教室的四周,并用皱纹纸做好的红花粘贴在“妈妈”的照片前。活动过程1、引出话题教师:小朋友今天特别高兴,并在你们妈妈的照片前挂上大红花,请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因为今天是妈妈、老师、阿姨们的节日。)。
教师:对,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接着教师简要介绍三八节的由来和我国妇女的光荣传统。)既然是小朋友们祝贺节日,那就只能按你们的意愿来活动吧。
2、介绍“我的好妈妈”活动开始,有两位幼儿做主持人。
甲:今天是妈妈、老师、阿姨们的节日,先请小朋友向全班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部分幼儿分别在照片面前介绍自己的妈妈的职业,如:营业员、服务员、工厂职工、教师、编辑、演员等;妈妈在家操持家务,关心我的成长,照顾全家人的衣食住行等情况。
3、情景表演:“妈妈爱我们,我们爱妈妈”。
乙:主持人提问问题:妈妈生气的时候,你是怎样的?妈妈最忙的时候,你是怎样的?妈妈休息的时候,你又是怎样的?好!现在请xx小朋友告诉大家。(一名幼儿歌表演,其他幼儿在自己座位上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完毕,甲,乙主持人拉着妈妈出场。(妈妈由另一位老师扮,围着围裙,扮作正在洗衣服的样子。)。
甲:妈妈,你歇会吧!瞧你妈满头大汗的。
4、放录音《世上只有妈妈好》,幼儿制作送给妈妈们的礼物。(在活动室内准备好各种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小制作。例如:礼品盒幼儿用牙膏盒、火柴盒、糕点盒……动手装饰成礼品盒。布料画用各种颜色鲜艳的花边布角料,剪贴成特定形状,粘贴成画。)。
5、表达心意主持人:老师像妈妈爱我们,首先向老师祝贺节(给老师戴红花)。教师:爱你们的首先是你们的妈妈,我建议小朋友们将自己制作的小礼物,回家亲手献给妈妈(作为活动延伸活动)。
6、活动结束舞蹈《只要妈妈笑一笑》。
送祝福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第三课时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第四课时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意义是什么。第五课时概括小说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并重点探究“路遇祥林嫂”这一情节的意义。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寒假期间,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了老师开列的四本名著之中的两本(注四本书是《边城》《围城》《鲁迅小说集》《契诃夫小说集》),并且认真的撰写了读书笔记,老师对你们的表现十分满意。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阅读鲁迅小说集的占全班同学的七成,在读书笔记中,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息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今天我们将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板书课题。
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弄清字词读音,感知整体情节,明确小说结构。
朗读完毕。
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
回答:写了“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
提问:小说写了“我”回鲁镇一共几天的事?
回答:三天。文中有明确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第三天也照样”。
提问:这三天的事都按照顺序来写的吗?作者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回答:不是,运用了倒叙的方式。
如图: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
事件:回鲁镇,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味。
第三天、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提问:为什么要把第二天遇见祥林嫂并且与之对话的事放在第三天来写?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与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见不见面都不会影响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因为祥林嫂精神不正常,而且没有职业,以乞讨为生,她的结局只能是死。冻、饿、病随时可能结束她的生命。为什么“我”要和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回答:1、放在第三天来写,就与得悉祥林嫂的死讯这件事连得比较近,可以突出作者的心绪不宁。对祥林嫂发问的预感不祥,对自己所作回答的忐忑不安,和祥林嫂的噩耗相照应,同时又表现了“我”的惊慌失措。
2、这次对话,安排在祥林嫂临终之前,深入地剖析了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因此对祥林嫂的性格刻画就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另外,这次对话,也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
提问:这种类似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请同学们思考之后,下一节课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
教学过程:
回答:有,在《故乡》当中,鲁迅和昔日玩伴闰土的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因为闰土喊“我”老爷,让“我”感到两个人之间存在的厚障壁。但是当闰土把香炉运回家时,“我”最后的评论是“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茫远罢了”,表示了对闰土的同情和理解。《故乡》中的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是迷惘又坚决的,是谦虚又自省的,决不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祝福》中的“我”显得更加软弱、动摇。
提问:在《祝福》《故乡》,都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我。“我”是不是鲁迅先生本人呢?
回答:不是。
明确:“我”是叙述者,“鲁迅”是作者,两个概念必须区分清楚。叙述者是在小说中叙述故事的人。小说常用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极少数情况下出现了第二人称。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作品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区别往往比较明显。
提问:能不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呢?
回答:在《孔乙己》中,“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酒保,而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在《最后一课》中,“我”是小弗朗士,而不是作者都德。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约瑟甫·达勿朗诗是一个家庭并不富裕,但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青年。
明确:这篇文章的“我”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鲁迅本人。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不仅仅要明确作者安排了哪一个叙述者去到前台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安排这个角色去叙述,这样做有什么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以后在欣赏和创作叙事作品时,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回答:“我”的特点:
1、思想进步,表现在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表现在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
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在“我”回答时的惶惑不安、摇摆不定之中,我们能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软弱和退缩。
小说结尾,“我”在祝福的气氛中变得“懒散而且舒适”,显示出了“我”对社会的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态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启蒙运动中的“导师”和“舵手”,而是被摆到了被审视和被批判的地位上,这样使作品就具有了一种格外深刻的意义——知识分子不能自暴自弃,要振作起来,又一分热,发一分光。寄托了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劝谕。
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无疑增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提问:刚才大家举出的几篇小说中当中,“我”具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们的好处在哪里?(一个能力迁移训练)。
回答:《孔乙己》中,“我”是一个嘲笑孔乙己的小酒保,因为是他讲述,所以小说的场景是咸亨酒店,情节是孔乙己几次来饮酒。而每一次的不同,写出了孔乙己的每况愈下,沦落。真实,生动。
《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是一个调皮逃学,害怕老师责罚的学生,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情感的变化,最能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镇居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我的叔叔于勒》,“我”能够了解父母的全部心思,同时又同情自己潦倒的叔叔。他也最能看清楚父母的势利。
注:讨论之前,可以先唤起同学们的回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什么叫做视角?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先看一首诗: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文字之后,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有没有视角的变化?
回答:视角一联一变,写景具有跳跃性,“以不全求全”。
提问:怎么变化的?
回答: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是近景。第三联是中峰俯瞰,第四联不是写景,隔水问樵,已经是迷不知西东。视角的变化,正是这首诗歌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不仅仅在诗歌中有这样的视角变化,在小说中,由于艺术表达的需要,经常在叙述或描写中改变角度。
提问:这篇小说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啊?
回答:有改变。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运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视角,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但是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提问:在《孔乙己》中有没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回答:没有变化,视角始终是一个小酒保。因为故事比较短,情节相对简单。
提问:为什么在回忆中不能采用全知视角,偏偏让卫婆子来转述其中的一段呢?
回答: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卫婆子的转述充分表她现完全功利主义的是非标准。她佩服祥林嫂的婆婆精明强干,称赞祥林嫂交了好运,对祥林嫂被野蛮地捆绑出卖却无一句贬词,表现民间道德的沦落。同时,祥林嫂的这一次强迫改嫁,造成了实际上有两种结果:一是生活上的改善,二是在占社会主流的礼教意识中,她失去了贞节,成了不干不净的女人,是一种潜在的恶化。因为这种礼教的压力还必须通过祥林嫂自觉认同之后,才能起到折磨其精神的作用。所以说这是一种潜在的恶化。
可以引导学生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此文在写到别里科夫到科瓦连科家里去之后,就采用了全知视角,一直到别里科夫回家卧病,又转回限制视角。
这种观察和讲述视角的变化,在其他小说中也常有表现。教师可以举例补充,《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一进贾府,两个人的观察视角大不一样,举两小段为例:
(1)、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2)、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在文章中,有没有描写时也运用了视角变化?
回答:有的。祥林嫂第一次进鲁宅时,有对她的肖像描写,首先是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其次是从四婶的角度进行观察: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提问:为什么要写出四婶的观察呢?
回答:四婶的观察是从一个雇主的角度来观察的,说明祥林嫂很符合女佣的标准,这是祥林嫂进鲁宅的条件,同时也揭示了祥林嫂的个性特征。与前面的第三人称观察相照应。
剩余时间,引导学生解决课后第二题第二小题。对同一个人物不同时间或不同境遇下的外貌描写,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这在鲁迅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通过比读这几段文字,找出字面表达的同异,剖析深层含义。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一段,还要突出其中的句式特点。(提问和答案略。)。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的成因和意义是什么。
教学过程:
提问:请问同学们,你在第一遍读完这篇小说之后,祥林嫂的死给了你什么感受?
回答:难过,悲伤,凄惨等等。
回答:1、祥林嫂,本分、勤劳、善良,看不出她本身有过错,但是,最终早早的凄惨的离世了。2、祥林嫂生前受人奚落,死后愈加凄凉,短工的冷漠,四叔的诋骂,没有一点对生命的悲悯。(窦娥和刘兰芝,身上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们的死都有着一种壮烈色彩,这一点祥林嫂的死是没有的)。
明确:这正是祥林嫂的死成为一个悲剧的原因。
提问: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看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以此来确定小说的主题意义。
明确:
事件、性质、原因分析。
逃出来进鲁宅、改善、反抗精神,追求幸福。
婆婆抓她回去,卖到山里、生活改善与潜在的伦理恶化、族权压制,道德沦落。
丈夫死于伤寒、恶化、闭塞,贫困,医疗落后。
孩子被狼衔走、恶化、自然因素多一些。
大伯收屋,赶她走、恶化、强行掠夺,没有财产权保障。
二进鲁宅、改善、四婶的同情,先前的良好表现。
祭祀第一次遭拒、潜在恶化、祥林嫂不清楚内里含义。
阿毛的惨剧被嘲笑、恶化、祥林嫂的不厌其烦,鲁镇人的麻木。
柳妈嘲笑伤疤,输灌迷信,教捐门槛、恶化、祥林嫂自觉认同了礼教和迷信思想,苦闷。
祥林嫂捐门槛、潜在改善、自以为赎了一世的罪名。
祭祀第二次遭拒、恶化、祥林嫂感受到四婶的歧视依旧,精神崩溃。
被辞退、恶化、不能伶俐起来,雇主不满,也缺乏同情心。
回答:1、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2、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中,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没有效果。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都会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3、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4、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5、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绝对是次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注:这种分析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是从教条出发,把所有的义愤都对准封建礼教,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来,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除了封建礼教之外,还有比封建礼教更加野蛮的绑卖和掠夺,封建礼教作为旧道德固然可怕,但是还有更可怕的无道德,两者的相互结合,也许这才是旧中国乡村社会的真正图景。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小说中的四叔的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谈到了鲁镇这个环境的特点:人际关系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鲁迅笔下的社会环境,大部分是以鲁镇、s城为中心,基本上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概括四叔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分析一下小说的标题祝福有何种含义,然后完成课后的第三道题。
请同学们浏览小说,找出关于四叔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一下四叔的形象。
回答:道貌岸然,是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卫道士。
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回答: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提问:四叔爱讲半截句,是为什么?(“可恶!然而……”“然而……”)。
回答:语言简短显得四叔的威严持重,也留给空间让读者去揣摩体会。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四叔的思想既封建保守,又贪图实惠。
明确,通过分析四叔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这是一个反面角色,既道貌岸然,又贪图实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过几天,我们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把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做一个比较,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注: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悬念)。
提问:小说的标题为祝福,其中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呢?
提示:小说写了几次祝福?一共四次。一进鲁宅的祝福。二进鲁宅,两次祝福。生命结束在祝福前夕。祝福是什么?是一种备祭礼、拜神,放鞭炮,以祈求好运的民俗。
回答:1、年底的祝福是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2、作者用祝福为题,包含了反讽意味,在鲁镇家家祝福的背景下,被众人歧视的祥林嫂却在这一刻死去,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3、祝福与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关系密切,进鲁宅的三次祝福,第一次祝福,体现了祥林嫂的勤劳,后两次祝福时遭拒,使祥林嫂精神崩溃。
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布置作业。
送祝福教案篇四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1.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
老师:还有吗?
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
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没有人关心她。
3.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
抗争表现。
结局。
(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
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
(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
儿子死了,被赶出屋。
(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
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
(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
(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
(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
(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6.拓展思考:祥林嫂又没有反抗封建礼教呢?
明确:祥林嫂的反抗,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礼教本身。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这更能揭露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极极端残酷的本质。
送祝福教案篇五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
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
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
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
内因:祥林嫂。
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
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
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这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内因。
结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给学生时间,概括本文主题,交流,演板)。
主题: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引起人们对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权利和生存状态的思考。
这一主题与鲁迅作品一贯的反封建主题是一致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形象,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分析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让我们对妇女解放这一重大问题进行凝重审视,牵起我们对漫长久远的女性生存状态和生存权利的遥远回想。请思考:(出示课后思考题)。
1、祥林嫂式悲剧的解救办法。
送祝福教案篇六
老舍说:“一篇作品必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比如说,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祝福》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叫人觉得沉郁。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很值得欣赏。
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爆竹声响是“钝响”,只觉得“震耳”。写新年但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不难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老舍说:“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和李四的语言,而且能写得恰如其人。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
《祝福》正是这样,“我”的话跟鲁四老爷的不同:“我”的话活像一个新派人物,鲁四老爷的话活像一个讲理学的老爷。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的也不同,卫老婆子的话活像一个“中人”,柳妈的话活像一个喜欢寻开心调弄人的市井女人。祥林嫂嫁给贺家,这个片段主要是由卫老婆子叙述的,语言特别生动活泼,既俗气又有野趣,跟前后的片段格调迥异。
《祝福》创作于1924年,正处于现代文学崛起时期。但是,我们读鲁迅小说,总觉得特别有味,越咀嚼越有味道。五四文学革命初起,鲁迅一出手,就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峰。鲁迅以日常语言为本,又吸收西洋语言细密的结构,又吸收富有韵味的文言成分。铸造了白话文学语言的典范。鲁迅小说语言的成就证明,白话之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生动活泼的,也是耐人寻味的,而文言,确实最能表现汉字的微妙,它所固有的呈现性、隐喻性、音乐性,使它富有诗性的意味。《祝福》的语言,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精练雅致,准确细密,富有美感。
送祝福教案篇七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预习指导。
(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暂寓享用悚然照例胆怯即刻谬种负疚形骸。
两颊窥探荸荠讪讪窈陷洞穴歆享牲醴朱拓监生。
蹙缩剥豆炮烙陈抟间或捺上不更事。
(2)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
朱拓形骸讪讪窈陷歆享牲醴不更事间或一轮沸反盈天。
补充的:
暂寓本家鄙薄大抵聘礼。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烟霭(蔼)走投无路(头)形骸(骇)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四书送灶祝福国子监(监生)。
(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作家作品。
课文题解。
情节结构。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人物形象。
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一人担当”能干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
生活悲惨命运不公。
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
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每况愈下。
3、讨论: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小说环境。
送祝福教案篇八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
开端 初到鲁镇 。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作业 反聩及校正。
送祝福教案篇九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送祝福教案篇十
1、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1、出示文章的主人公“祥林嫂”。
2、明确文章的故事情节,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出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乞讨惨死。(完成教学重点一)。
3、引导分析祥林嫂的死因。
帮助学生归纳:死于贫穷、悲伤、恐惧、绝望、孤独……从而证明祥林嫂清白无辜,对自己的死不负任何责任。
4、重点分析:谁为祥林嫂的死负责。
指出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四婶、柳妈、婆婆……分析后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5、总结分析: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与戮杀。标出“封建礼教”(完成教学重点二)。
6、延伸: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的最大障碍。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走向衰亡,走向毁灭,走进坟墓,千百万劳苦大众必将成为他们的掘墓人。标出坟墓的形状。
封建礼教。
鲁四四婶柳妈婆婆。
祥林嫂。
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乞讨惨死。
本板书采用图形式,把社会环境(封建礼教)设计成一座大坟墓,主人公祥林嫂处于最下层,中间依次是其他几个人物鲁四、四婶、柳妈、婆婆,最上面是“封建礼教”四个大字。目的是揭示封建礼教对祥林嫂,对所有鲁镇人的残害和扼杀。
依照文意:祥林嫂之死,按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祥林嫂的死,谁该承担责任。再依次分析鲁四、四婶、柳妈、婆婆等人该什么责任,从而明确封建礼教上杀人凶手。
送祝福教案篇十一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肖像等的品析,了解祥林嫂的性格、心理及其变化等。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激起学生对祥林嫂的不幸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爆竹声声辞旧岁,祝福句句迎新春。在这喜庆团圆、迎春接福的时刻,有一个人,却无家可归、寂然地死去了。这个人,就是“祥林嫂”。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
二、梳理情节。
方式:请一个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简述祥林嫂的半生经历。
提问:课文将祥林嫂的死放在文章开头部分,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倒叙。
设置悬念,引起人们的惊疑。
三、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不是画家,可他分明又是“高明的画家”,他用文字给不同时期的祥林嫂进行了肖像素描,这节课就让我们以“祥林嫂印象剪影”为主线去了解祥林嫂其人。
学习方式:先共同学习,然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再各组汇报学习所得。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一(初到鲁镇)。
1.诵读。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请一个同学将对祥林嫂的肖像描画文字大声读出来。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3.提问: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虽然刚死了丈夫,营养不良,但年轻健康、精力充沛;
温顺安分、勤快耐劳;
补充:从文中还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
4.祥林嫂到四婶家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有了些变化。是什么变化?请将原文中的有关文字读出来。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也正是祥林嫂的印象剪影之二。
提示: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三(再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变化: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健康不如先前)。
眼角上带些泪痕(时常伤心落泪)。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尸似的脸整日没有笑影(不幸对她的打击很大,精神受创)。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四(听了柳妈的地狱说后)。
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彻夜未眠,柳妈的话对她影响很大,无疑是雪上加霜,令她惶恐不安,受到惊吓。)。
通过阅读以下文段揣摩祥林嫂的内心渴求。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晤晤。”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2.这段文章中有三个省略号,其作用是什么?
第一处:表示思索、静默。
第二处:表示话未说完。
第三处: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知该如何说好)。
3.试揣摩祥林嫂的心理。
祥林嫂本来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苦痛压得她穿不过气来,她只好逢人便说她的不幸,希冀得到一丝丝安慰。可是,遭到众人的冷遇和鄙夷。于是,她只好被迫禁了口。
这次,她面对的是一个“善女人”,她怀着一丝希冀,小心翼翼地试探,结果是无一例外地受伤害,柳妈“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还嘲弄她,祥林嫂不仅没有得到她奢望的慰藉,而且简直无处逃遁,最后只好“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她绝望了,又陷入了自闭。不仅如此,柳妈的骇人听闻的“地狱说”,使她背上了更沉重的心理包袱。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五(捐了门槛之后)。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
(终于如愿以偿,捐了门槛,了却了一桩心愿,内心的包袱卸下了,心理轻松些了)。
(高兴“似的”,表明祥林嫂内心抑止不住兴奋,但她的又拿不准四婶如何看她。对四婶说,一是表明自己捐了门槛,已经赎了罪;二也可以看出她的内心依然有些忐忑不安。)。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六(四婶阻止她动祭祀用品之后)。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这次的打击是“致命”的,祥林嫂倾尽所能,却依旧得不到正常的看待。祥林嫂感到无路可走了,她绝望了,她自感再也不可能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生的权利,永世不得翻身了。)。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七(我最后一次见到的祥林嫂)。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送祝福教案篇十二
二、教学重点: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
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
老师:还有吗?
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没有人关心她。
3、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
(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
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
(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
儿子死了,被赶出屋。
(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
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
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
(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
(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
(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
(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6、拓展思考:祥林嫂又没有反抗封建礼教呢?
明确:祥林嫂的反抗,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礼教本身。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这更能揭露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极极端残酷的本质。
送祝福教案篇十三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肖像等的品析,了解祥林嫂的性格、心理及其变化等。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激起学生对祥林嫂的不幸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爆竹声声辞旧岁,祝福句句迎新春。在这喜庆团圆、迎春接福的时刻,有一个人,却无家可归、寂然地死去了。这个人,就是“祥林嫂”。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
二、梳理情节。
方式:请一个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简述祥林嫂的半生经历。
提问:课文将祥林嫂的死放在文章开头部分,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倒叙。
设置悬念,引起人们的惊疑。
三、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不是画家,可他分明又是“高明的画家”,他用文字给不同时期的祥林嫂进行了肖像素描,这节课就让我们以“祥林嫂印象剪影”为主线去了解祥林嫂其人。
学习方式:先共同学习,然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再各组汇报学习所得。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一(初到鲁镇)。
1.诵读。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请一个同学将对祥林嫂的肖像描画文字大声读出来。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3.提问: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虽然刚死了丈夫,营养不良,但年轻健康、精力充沛;
温顺安分、勤快耐劳;
补充:从文中还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
4.祥林嫂到四婶家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有了些变化。是什么变化?请将原文中的有关文字读出来。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也正是祥林嫂的印象剪影之二。
提示: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三(再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变化: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健康不如先前)。
眼角上带些泪痕(时常伤心落泪)。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尸似的脸整日没有笑影(不幸对她的打击很大,精神受创)。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四(听了柳妈的地狱说后)。
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彻夜未眠,柳妈的话对她影响很大,无疑是雪上加霜,令她惶恐不安,受到惊吓。)。
通过阅读以下文段揣摩祥林嫂的内心渴求。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晤晤。”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2.这段文章中有三个省略号,其作用是什么?
第一处:表示思索、静默。
第二处:表示话未说完。
第三处: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知该如何说好)。
3.试揣摩祥林嫂的心理。
祥林嫂本来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苦痛压得她穿不过气来,她只好逢人便说她的不幸,希冀得到一丝丝安慰。可是,遭到众人的冷遇和鄙夷。于是,她只好被迫禁了口。
这次,她面对的是一个“善女人”,她怀着一丝希冀,小心翼翼地试探,结果是无一例外地受伤害,柳妈“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还嘲弄她,祥林嫂不仅没有得到她奢望的慰藉,而且简直无处逃遁,最后只好“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她绝望了,又陷入了自闭。不仅如此,柳妈的骇人听闻的“地狱说”,使她背上了更沉重的心理包袱。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五(捐了门槛之后)。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
(终于如愿以偿,捐了门槛,了却了一桩心愿,内心的包袱卸下了,心理轻松些了)。
(高兴“似的”,表明祥林嫂内心抑止不住兴奋,但她的又拿不准四婶如何看她。对四婶说,一是表明自己捐了门槛,已经赎了罪;二也可以看出她的内心依然有些忐忑不安。)。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六(四婶阻止她动祭祀用品之后)。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这次的打击是“致命”的,祥林嫂倾尽所能,却依旧得不到正常的看待。祥林嫂感到无路可走了,她绝望了,她自感再也不可能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生的权利,永世不得翻身了。)。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七(我最后一次见到的祥林嫂)。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赏析1。
“黄中带黑”(健康极差)。
“消尽先前悲哀的神色”“木刻似的”(表情漠然,精神崩溃,精力衰竭,内心麻木)。
“眼珠间或一轮”“活物”(眼神呆滞、空洞,没有精神寄托,没有丝毫的生气,几乎要钝化为“物”。)。
赏析2。
不能,定语“空的”“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表明祥林嫂乞讨无门,乞讨已久。
赏析3。
不能删除。
分明:一看就知,一看就明,显而易见的乞丐模样。
已经:表明成为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纯乎:表明祥林嫂沦落得完全彻底。
四、小结:
祥林嫂的每一张剪影背后,都伴随着生活给予的不幸与苦痛,或是祥林嫂不屈的抗争。
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夫死整天的做夫、儿死听闻“地狱之说”捐门槛后仍不许沾祭品被赶,沦为乞丐。
顺着眼眼角有了笑影泪痕,没先前精神围着大黑圈眼光分外有神窈陷、呆滞眼珠间或一轮。
一个勤劳善良、安分守己的不幸妇女,倾尽所能,去求取她与鲁镇人们一样的生存权力,仅仅只是做一个奴隶的权力,她拼尽了她的力气,耗尽了她的每一分积蓄,四处倾诉,渴望得到一丝安慰……可命运还是把她推向了孤独无助的境地,推向了死亡的深渊,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讨。
可以让学生讨论这篇小说的题目和小说结尾“以喜写悲”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感受到的鲁迅笔法。
送祝福教案篇十四
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
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
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送祝福教案篇十五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写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景象。
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送祝福教案篇十六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根据文本逐段落实内容)。
明确:序幕(1—2)鲁镇的年底。
结局(3---33)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
开端(34—53)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发展(54—65)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
高潮(66—11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
尾声(112)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等。
当然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所谓“白描”,主要指的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于点化,显得朴实而自然。
4.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1)明确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次: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轻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地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明确: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限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了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于表达。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三次描写完全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上带些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的一声断喝,第二天“眼睛凹陷下去”,到临死前地“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5.祥林嫂到鲁镇的两次肖像描写中,都对“白头绳”有细微而具体的描写,请分析其深层含义。
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有力控诉。
6.文本中有哪几处环境描写?请找出来自由读一读。
明确: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书上画出)。
祥林嫂死后当晚“冬季日短——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节。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明确:(1)第一次(1——2):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绿的气氛。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2)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32段)鲁镇旧历年底的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议论是反语,表现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激愤之语。这里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第三次(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的。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是故意虚写,那些“醉熏熏”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得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8.还有那些环境被我们忽视了?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两次对雇用祥林嫂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他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第一次“然而”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第二次“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第二个“然而”
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从中可以看出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的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生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了”。这实际上是封建思想在支持她的婆婆,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然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的罪名。可见在这个巨大的矛盾中,我们根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有儿子,也就压根儿不是贺家的人,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也是一个有着同祥林嫂一样的旧社会受害者地形象,这从她的外貌中可见一斑。然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礼教的毒害至深,相信地狱和报应之类的迷信思想同时秉承“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礼教思想,她主管愿望也是出于愚昧,她认为让祥林嫂捐门槛是救祥林嫂于苦海,为她赎罪献策。但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还是使得祥林嫂陷入了困境,祥林嫂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也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悲了。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来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礼教毒害的人,正是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死路。
四、问题探究。
(一)小说标题命名为“祝福”的含义。
明确:1.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祝福是封建迷信祭祀活动,但尊卑最为强烈),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
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得来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二)“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对小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我”在小说中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具有对弱者同情,对封建势力憎恨,但又无能为力的人。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着小说线索的作用,同时我又是祥林嫂死的见证人。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送祝福教案篇十七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
老师:还有吗?
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 改嫁——被人看不起 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
(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 工资被婆婆拿去, 被抓回去强迫改嫁,
(2)第二次丧夫:勤劳 养育儿子 儿子死了,被赶出屋
(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 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 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
(1) 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
(2) 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
(3) 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
(4) 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 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 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6.拓展思考:祥林嫂又没有反抗封建礼教呢?
明确:祥林嫂的反抗,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礼教本身。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这更能揭露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极极端残酷的本质。
送祝福教案篇十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
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
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
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
内因:祥林嫂。
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
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
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这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内因。
结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
(给学生时间,概括本文主题,交流,演板)。
主题: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引起人们对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权利和生存状态的思考。
这一主题与鲁迅作品一贯的反封建主题是一致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形象,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分析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让我们对妇女解放这一重大问题进行凝重审视,牵起我们对漫长久远的女性生存状态和生存权利的遥远回想。请思考:(出示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
1.祥林嫂式悲剧的解救办法。
送祝福教案篇十九
应知: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的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应会: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使学生简单地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重点:通过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来表达自己节日愉快的心情和对他人的美好祝愿。
难点:绘画要表现出欢乐的场面,画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工艺制作时各种材料的选择、设计、制作。
学习材料:有关春节的录像、图片。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学习新课。
给大家讲讲关于春节的知识。(电脑课件:关于春节的知识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有关问题)。
1、发现春节的色彩。
你认为中国人在春节期间最喜爱那种颜色?(课件:问题及答案)。
2、制作春节的礼物。
提问:你准备怎样去表现它才能表达出节日美好、欢乐、漂亮喜庆的场面?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别的'小朋友的作品。
3、描绘春节的景象。
提问:你认为春节最令你难忘的、有趣的场面有哪些?
(1)学生对示范作业进行评价(课件:有关春节的景象的学生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对比评价。
(2)了解有关春节中的景象(衣、食、住、行)。
(课件展示有关内容)。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1)可采用多种绘画形式。(2)可以组为单位画一教案《过春节》-张辉-张辉的博客幅长卷。
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评与小结。
组织交流。
送祝福教案篇二十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教学目的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三、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二次婚姻——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送祝福教案篇二十一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2课时。
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
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
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1、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