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汇总13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份详细计划。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看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茶峒山城只隔渡头一里路,买油买盐时,逢年过节祖父得喝一杯酒时,祖父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二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
数、有的放矢。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重点1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2、走出文本,联系作品,感受生活,认识自我。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课文,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明确。
板书:
开端:包弟的来历。
发展:相处融洽。
关系 结局:痛别包弟。
艺术家与狗————巴金与包弟————尾声:真心忏悔。
引出,对比。
2.知识点总结:
应注意的读音。
揪回叱骂 吠。
(多音字)脚爪、爪牙 乘凉、千乘之国 创伤、创造。
(近体词辨析)作客:寄居在别处:作客他乡。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做客。
四:情感把握。
(多媒体展示):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五:探究文旨。
(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2.作者在文中又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示自己的这种“歉意”的呢?
(多媒体)示例:
1)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2)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3)••••••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目的创伤是我的心伤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
4)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
明确:这样的煎熬是不会终结的。
4.为了一条小狗的生命而让自己一辈子歉疚,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为什么?
小题大做。
1)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是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
2)作者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应“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
3)借小狗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借以反省自己。
4)是给人们一个示例,是对人性的解剖。作者通过一条狗的命运客观的揭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作者在这里是呼唤人性,希望“文革”这种悲剧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再也不要上演!
明确:第十段“我就这样可耻的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生活。”(多媒体展示他得亏心事)。
[多媒体]:
[多媒体]:
{1.文革资料:
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
2.二战资料:
文革虽说不是战争,但其它也可称之为没有硝烟的战争,牺牲的人数,造成的损失,是可以相比较的,由此看来,文革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等同的,那么是否一起文革与二战的原因是相同的呢?都是由于人性的缺失而造成的重大损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防止悲剧的上演呢?作为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共同解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误的圣人,但决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那么就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现在我们就接着学习《小狗包弟》。
二。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小狗包弟身边一直有一位身影,她是谁?
明确:巴金的妻子萧珊 (同学举例)。
老师插叙巴金与他妻子的故事。
明确:
1)从作者方面:属于“半靠边”状态(半靠边书上注解)。
2)从小狗方面:日本种的小狗,有瑞典旧主人(里通外国的嫌疑)。
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四旧”的嫌疑。
3)当时人人自危,力求自保,无暇他顾(人们划清界限自保)——表明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在于残忍的社会。
四。那么对于作者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评价?(自由发言)。
参考:(无标准答案)。
1.自私:这种人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
明确:7段:胆战心惊、害怕。
8段:暗暗的流泪。
9段:睡不好觉。
————(逐个分析并解说)。
六读第10.11.12.13段,找出作者的内心变化的词语。
明确:当时:轻松——沉重——自责。
七年-永远:忏悔。
当时的原因:轻松:包袱解除了,小狗送走了,不用担心小狗会给他们带来灾难。
沉重:作者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了为了自保将与自己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产生了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自责:书中原话: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了解剖台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明确:
1.“我仍住在这所房子里••••••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11段写的“衰草”“无缝的砖墙”有什么意味?
衰草——文革后思想道德理想的荒芜,人们的迷茫,精神的苍白。
砖墙——经历了这样一场浩劫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早已不是那曾经很柔软的小篱笆了,而是换成了互相阻隔的砖墙,文革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扭曲,不知道还需要多长时间才会消弭。
12段:虽时光流逝,旧物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没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作者的心时时刻刻在油锅里煎熬,而且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债。
总结:可见反省、忏悔,重建家园,何等的急迫,任重而道远。
2.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体现了他由于解剖、敢于将真话的精神。
意义: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不仅失去了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深深的自责,反省,歉疚和忏悔。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在此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特殊的反省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了文坛的震动,英气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考。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20世纪中国的良心。
[多媒体]。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决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张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多媒体]“勃兰特下跪”的资料(略)。
1)揭露文革的罪恶。
2)变现了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
3)呼唤人性,讴歌人性。
那么,上节课我们留下的疑问是否可以解答了呢?
无论是战争还是文革,带给人们的都是灾难,究其根源,是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自身。不仅是对于防止文革这样的历史悲剧,甚至是对于二战也是同样的原因。只有呼唤人性,讴歌人性,真心忏悔,由于自我解剖,才可以防止历史悲剧的上演,呼唤二字,这里有对生命的尊重,有对反省历史的呼号,有对光辉人性的呼唤。自责,忏悔,实际上就是呼唤人性,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也是从另一方面对这种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四
宋代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这部作品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这部作品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这部作品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诗人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诗人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诗人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诗人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这部作品当是诗人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这部作品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这个人。……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诗人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整首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这部作品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离骚》这部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这个人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诗人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诗人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诗人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这个人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这个人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这个人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这个人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这个人们以力量。
《离骚》这部作品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诗人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再次,整首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整首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探索作品主旨,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从而了解“文革”所带来的伤害,进而更恰当地评价作者的行为。
2.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学习作家勇于体剖自我的精神和文人为文的态度。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4.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去评价作家和领悟作者。
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并且引导学生从重点语句中去认识作家和了解“文革”,学习作家真诚解剖自己,用真诚去感染读者的文人为文态度。
教学过程:
环节:导入。
方法:提问和讲授。
教学内容:讲述一些有关“文革”的情况。
1.提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文革”呢?那你们对“文革”的了解有多少?你们有没有听过祖辈父辈讲过有关“文革”时期的事情?又或者从历史书中或课外阅读中听讲过有关“文革”的事情呢?有的话请同学们勇敢地举手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然后补充自己找到的有关“文革”的资料,让学生更加了解“文革”的社会背景。)。
文革资料:
(1)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而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2)冯冀才《100个人的xx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导致丧妻失子。
(3)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总结: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真的是一个非人的疯狂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里,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扭曲变形。而在这样的年代,我们的巴金先生又遭遇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小狗包弟》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听讲、思考和酝酿情绪。
环节:介绍作者和作品。
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1.释题:本篇课文选自巴金先生晚年散文集《随想录》,而本文是《随想录》里面经典篇目之一,本文的出发点非常明确,是对“文革”做出个人反省。
2.作者: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
3.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学生活动:学生拿出练习册,把介绍作者和作品的重点内容画一画。
环节:检查预习。
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内容: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下列字词的读音(左边请一名男生写,右边请一名女生写,然后请其它的学生做“小老师”)。
舔舔()叱骂()。
作揖()解剖()。
租赁()堕落()。
篱笆()修葺()。
学生活动:写字音。
环节:文本分析。
方法:教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内容:1.大致上简析文章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找出文中写小狗包弟的段落来把文章分。
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故事。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作者反省和忏悔。
(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写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通篇默读后把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2.分析第一部分。
问题:本文讲的应该是巴金先生和小狗包弟的故事,但为什么开头第一自然段却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请学生边齐读第一自然段的某些句子边思考)。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归纳和补充总结。解决问题“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3.分析第二部分。
时间事件/情节情感语句。
请前后两排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意见,完成表格。
(课室内走动,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进行引导。请学生回答后进行分析归纳。
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讨论后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表意见,共同完成表格。
环节:作业。
教学内容:1.根据对第二部分的学习,课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写一只小狗的经历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2)作者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作为情感基调呢?
2.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写第三部分,即写作者的自我反省、歉疚和忏悔,请同学们预习第三部分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你觉得作者仅是注重写文革现实还是更注重写作者的自我反省?
(三个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写在黑板上)。
板书提纲:
1.释题。
2.作者及作品。
3.字音。
舔舔()叱骂()。
作揖()解剖()。
租赁()堕落()。
篱笆()修葺()。
4.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铺垫。
引出下文。
对比: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故事。
时间事件/情节情感语句。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作者反省和忏悔。
5.作业。
(1)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写一只小狗的经历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2)作者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作为情感基调呢?
(3)你觉得作者仅是注重写文革现实还是更注重写作者的自我反省?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六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生:对比手法。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七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文章研读:
1、充满智慧的拟人和幽默的语言。
读这样的文章,在得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这都得益于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技巧,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2、散文化的构思。
本文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能够把一篇科普的文章写得耐人寻味,引起读者的思考,渗透了人类的哲理智慧,把科普文章当作散文来写,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尤其是在结构上,始终贯穿着人类社会与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人类社会的诸多思考。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八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师说高中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八、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用来……的凭借。
所以。
今:因果关系连词。
古:跟从……并且。
从而。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自身耻师小学而大遗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讽刺语气。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风尚)。
吾师道也(道理)。
师道之不复(风尚)。
惑而不从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复(从师)。
不耻相师(学习)。
5、古今异义词辨析。
古:一般的人。
众人。
今:许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小学。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6、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同的语气。
第三课时。
二、研读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研读第4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四、学生诵读第3、4段。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六、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提倡尊师重道。
写作目的。
推进古文运动。
七、总结全文结构、写法。
板书设计。
破正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立)。
立反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破)。
结对(三层对比)。
合比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立)。
1、学者:求学的人。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2.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
3.作者采用大量例子来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2、3。
教学难点:综述文章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一个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等,引入:这就是最早的小说。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二.词语积累:
1.注音加点字:
a.翰藻(han)记载(zai)概括(gai)。
b.脉络(mai)稗官(bai)粗糙(cao)。
c.意蕴(yun)纯粹(cui)妍媸(chi)。
d.高寀(cai)神佛(fo)敷衍(yan)。
2.解释成语:
应运而生千锤百炼有血有肉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心惊胆战大快人心权倾一时。
3.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三.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后回答问题,然后填表。
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
提示: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提示: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
填表:
朝代发展阶段体裁特点例子。
魏晋南北朝以前起源神话传说《穆天子传》《山海经》。
魏晋南北朝发展志怪志人。
唐成熟传奇小说《长恨歌传》《李娃传》。
宋元继续发展话本小说《三国志平话》。
明清顶峰演义小说、创作小说四大名著。
四.阅读第二部分。
1.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
提示:四条规律,即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
2.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
提示: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3.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提示: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4.你还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总结一点规律吗?(思考)。
五.理解课文中的引用的句子,完成课后练习二。
1.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提示: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象,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课文引用萧统之言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提示: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此言,是为了生命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的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辨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课文引用此言,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含有鉴戒。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六.上学期我们学过《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他们都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规律?请详细分析说明。(讨论)。
七.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十
第一章(被贬)53行:诗人屈原从自己的家世和出生写起,回顾了自己有生以来的努力、追求、奋斗以及所遭受的失败,满腔悲愤地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未悔的态度。
第二章(反思)38行:接着在面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毕竟惨遭失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诗人屈原以“路径似未看清兮”领起,先是以“退身修整服装”一般地表现自己的反思,但是仅仅如此则缺乏波澜,并且难以深入,所以借“家姐”这一个人物从反面来责备、劝说,以逼出“找舜帝评理去”一节,既是深化了反思,又强化了情感。连情谊最亲密、对自己最为关心的“家姐”,也如这样责骂、劝说,世上还有谁能理解自己呢?所以一气之下便“找舜帝评理去”。反思的结果是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章(再试)38行:又积极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后却没有结果。诗人屈原在写自己的“仔细寻路”。这是在对于自己遭遇诋毁之后的重新努力,但无论叩“天门”还是“求美女”,都以失败的结果告终。
第四章(徘徊)38行:诗人屈原又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辛辛苦苦的求索又遭失败,究竟何去何从?诗人屈原无奈,于是“取琼茅来卜卦”,请灵氛为他占算以决疑。灵氛卜卦的结果是必须远游离开楚国才有出路。经过一番考虑,仍然犹豫不决。于是再次请巫师降神求教。之后,又经过反复审慎的思索,最终决定“远游自离去”,离开了楚国出游。
第五章(他投)21行;通过了审慎思虑后,诗人屈原结束了自己的徘徊,认可了灵氛的“吉卦”,选择“吉日”出发。但是充满憧憬的出游还是因为“眷顾楚国”而中途放弃了:”曲身回首停步“。结果只能选择以死殉国的方式,“追随彭咸归去!”
这篇诗歌通篇是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构,情节分明,脉络清晰,而它的言志、抒情,则全都融入叙事过程之中,密切结合情节发展的具体阶段来进行,从而达到了一种悲愤倾诉的强烈效果。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十一
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翻译: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向。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方枘圆凿自然不能结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忍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强加的罪过又将耻辱品尝。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啊,古圣先贤都认为应该是这样。
原文: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真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徘徊傍徨。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好在我虽然迷途却并没有失去方向。赶着马车来到长满兰草的水边啊,奔驰后休息在长着椒树的山岗。为君分忧反受指责啊,我退隐山林整理我当初的衣裳。裁剪荷叶做出我的上装啊,连缀花瓣做出我的下装。不了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善良。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将我长长的佩带延长。清香和污臭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没有毁伤。忽然回过头来放眼远眺啊,看到了辽阔大地的四面八方。我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浑身上下散发着阵阵清香。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啊而且习以为常。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十二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々。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於今之人兮,原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後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十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通:唯)。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