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总结是一种反思的机会,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经验和成长。总结应注意个人观点与客观事实的结合,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有效的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一
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百余种元素组成”以及“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重点:元素概念的建立。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以及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学习活。
动项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引入。
课题。
学生观看,引起兴趣。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想知道食品或药品里的营养元素到底是什么。
元素的概念。
1、复习提问。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有碳12,有没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2、讲述:几种碳原子的构成情况。
碳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碳12。
6
6
碳13。
6
7
碳14。
6
8
几种氧原子的构成:
氧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氧16。
8
8
氧13。
8
9
氧14。
8
10。
我们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同样把这些凡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3、设问:那什么叫元素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9页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并画出关键词句。
4、讲述: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三个要素:(1)具有相同质子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
这就说明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原子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
5、讲述:元素的种类划分依据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电子数无关,只要质子数相同,就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就是不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6、讲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世界上已知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1、回忆、思考并热烈讨论。
(1)真实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2)猜想。
2、认真听讲、领悟。
3、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领悟教师的补充讲述,识记元素的三要素。
5、领悟理解元素的划分依据。
6、感受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引导学生复习。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巩固元素的特点、定义。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2、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元素与原子之间的比较:
原子元素区别。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适用范围。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4、讲述: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1)物质由xx元素组成;
(2)物质由xx(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由xx原子构成。
1、思考,理解,记忆。
2、分析、讨论、回答:
(1)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4、理解、记忆。
指导学生学习比较的方法。
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元素的应用。
1、设问:教材p59“讨论”——。
2、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分别由水分子和氧分子构成。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都属于硫元素。第二个反应中,过氧化氢中的氧和水、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过氧化氢中的氢和水中的氢都属于氢元素。
3、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元素也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而元素不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元素不变的观念”
元素的分类。
1、讲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物质多达3000多万种,而组成这些物质元素只有100多种元素。这100多种元素也可以分成几大类。
2、引导: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元素可以分成哪几类?
[提示]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
3、小结: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铁、铜、铝等。
非金属元素:碳、硅、氧等。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等。
1、了解。
2、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合作探究。
金属元素;“金”字旁。
非金属元素固态:“石”
非金属元素液态:“氵”
非金属元素气态:“气”头。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3、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概括能力。
元素的含量。
1、提问: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情况如何?记住前4位。介绍记忆方法:氧(养)硅(闺)铝(女)铁(贴),连起来的就是“养闺女贴(心)”
2、设问: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记住前4位:氧碳氢氮。
1、学生阅读教材60页。
记忆:氧硅铝铁。
2、氧碳氢氮。
培养自学能力。
利用诙谐、幽默语言记忆,激发兴趣,容易记住。
小结。
本节课要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化学变化中的元素观。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学生回忆,巩固。
知识整理,条理化知识点。
练习。
作业。
附:板书设计。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改变。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二
反思留言记叙文:教学答辩状教育短句!诗词陶渊明祝酒词简报;褒义词事业单位暑假作业了教学法赏析组织生活会小结,范文爱国春联感谢信李清照了自查报告规定同义词表态发言的三字经课外知识的绝句思想汇报课外知识承诺书自我评价的教学计划心得评价。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三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跟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
[学生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五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一、元素(板书)。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
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
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板书)。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
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
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六
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归纳--迁移应用―反馈练习六步完成。首先提出问题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以及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以周期表中左下角和右上角为两个主方向,总结出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随着原子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讨论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量变到质变,一般到特殊的化学思想方法。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接下来第五步,迁移应用。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元素性质总是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为研究物质结构,发现新元素,合成新物质,寻找新材料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指导。引导学生迁移应用,在第四副族到第六副族之间寻找耐高温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在金属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此外,人们还利用周期表寻找合适的超导材料、磁性材料。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元素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最后是反馈练习,通过对制冷剂相关性质的考察,让学生学会应用元素周期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元素周期表的社会价值。
五、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复习为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教学素材,通过四条线穿插在三个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课后检测来看,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后进生对这种复习方式有些吃力,还需要在课下加以辅导。
六、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七
3)我是砷,颜色深,三价元素夺你魂;。
4)我是溴,挥发臭,液态非金我来秀;。
5)我是铷,碱金属,沾水烟花钾不如;。
6)我是碘,升华烟,遇到淀粉蓝点点;。
7)我是铯,金黄色,入水爆炸容器破;。
8)我是钨,高温度,其他金属早呜呼;。
9)我是金,很稳定,扔进王水影无形;。
10)我是汞,有剧毒,液态金属我为独;。
11)我是铀,浓缩后,造原子弹我最牛;。
12)我是镓,易融化,沸点很高难蒸发;。
13)我是铟,软如金,轻微放射宜小心;。
14)我是铊,能脱发,投毒出名看清华;。
15)我是锗,可晶格,红外窗口能当壳;。
16)我是硒,补人体,口服液里有玄机;。
17)我是铅,能储电,子弹头里也出现。
18)我是氢,我最轻,火箭靠我运卫星;。
19)我是氦,我无赖,得失电子我最菜;。
20)我是锂,密度低,遇水遇酸把泡起;。
21)我是铍,耍赖皮,虽是金属难电离;。
22)我是硼,有点红,论起电子我很穷;。
23)我是碳,反应慢,既能成链又成环;。
24)我是氮,我阻燃,加氢可以合成氨;。
25)我是氧,不用想,离开我就憋得慌;。
26)我是氟,最恶毒,抢个电子就满足;。
27)我是氖,也不赖,通电红光放出来;。
28)我是钠,脾气大,遇酸遇水就火大;。
29)我是镁,最爱美,摄影烟花放光辉;。
30)我是铝,常温里,浓硫酸里把澡洗;。
31)我是硅,色黑灰,信息元件把我堆;。
32)我是磷,害人精,剧毒列表有我名;。
33)我是硫,来历久,沉淀金属最拿手;。
34)我是氯,色黄绿,金属电子我抢去;。
35)我是氩,活性差,霓虹紫光我来发;。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八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
1.投影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2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回忆)。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九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析一些病例,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到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三、教学难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元素与健康。
学生积极列举各种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中分别含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油脂、无机盐、水。
讨论营养素中含有的元素有碳、氢、氧、氮、钠、氯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26分钟。
展示人体中各种元素存在形式的图片。
[提问]:人体中各种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追问]:这些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多少?
展示人体内元素含量图片。
学生从图片中获得信息:o、c、h、n元素以水、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占人体质量的96%;ca、p、fe、zn、i等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含量小于4%。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获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一系列视频,请学生从视频中找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活动一:观视频学新知。
学生兴致勃勃地看视频找知识点,然后积极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活动二:用新知析问题。
对于这些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钾、钠、碘、氟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学生理论联想实际,认识到钾、钠、碘、氟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讨论]:有人认为尽可能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营养品。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活动三:互交流得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因为过量摄入微量元素也会使人生病,并能举出例子。
正确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活动四:说收获谈感悟。
学生积极踊跃地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会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营养保健知识等等。
通过说收获、谈感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
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百余种元素组成”以及“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建立。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以及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习活。
动项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引入。
课题。
学生观看,引起兴趣。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想知道食品或药品里的营养元素到底是什么。
1、复习提问。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有碳12,有没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2、讲述:几种碳原子的构成情况。
碳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碳12。
6
6
碳13。
6
7
碳14。
6
8
几种氧原子的构成:
氧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氧16。
8
8
氧13。
8
9
氧14。
8
10。
我们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同样把这些凡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3、设问:那什么叫元素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9页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并画出关键词句。
4、讲述: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三个要素:(1)具有相同质子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
这就说明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原子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
5、讲述:元素的种类划分依据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电子数无关,只要质子数相同,就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就是不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6、讲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世界上已知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1、回忆、思考并热烈讨论。
(2)猜想。
2、认真听讲、领悟。
3、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领悟教师的补充讲述,识记元素的三要素。
5、领悟理解元素的划分依据。
6、感受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引导学生复习。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2、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元素与原子之间的比较:
原子元素区别。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适用范围。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4、讲述: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由?××原子构成。
1、思考,理解,记忆。
2、分析、讨论、回答:
(1)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4、理解、记忆。
指导学生学习比较的方法。
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1、设问:教材p59“讨论”——。
2、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分别由水分子和氧分子构成。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都属于硫元素。第二个反应中,过氧化氢中的氧和水、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过氧化氢中的氢和水中的氢都属于氢元素。
3、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元素也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而元素不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元素不变的观念”
1、讲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物质多达3000多万种,而组成这些物质元素只有100多种元素。这100多种元素也可以分成几大类。
2、引导: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元素可以分成哪几类?
[提示]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
3、小结: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铁、铜、铝等。
非金属元素:碳、硅、氧等。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等。
1、了解。
2、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合作探究。
金属元素;“金”字旁。
非金属元素固态:“石”
非金属元素液态:“氵”
非金属元素气态:“气”头。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3、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概括能力。
1、提问: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情况如何?记住前4位。介绍记忆方法:氧(养)硅(闺)铝(女)铁(贴),连起来的就是“养闺女贴(心)”
2、设问: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记住前4位:氧碳氢氮。
1、学生阅读教材60页。
记忆:氧硅铝铁。
2、氧碳氢氮。
培养自学能力。
利用诙谐、幽默语言记忆,激发兴趣,容易记住。
小结。
本节课要点:
3、化学变化中的元素观。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学生回忆,巩固。
知识整理,条理化知识点。
练习。
作业。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1)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食品标签等探究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
2、教学难点: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联系;元素符号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教学生对化学用语储备不足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原子模型,采用了以教师讲述为主、问题引导分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兼以自学辅导,教师点拨,分组竞赛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中,再通过大量练习以求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讲练并重,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原子模型。
五、教学过程。
(1)、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元素是宏观概念,原子是微观概念。
4、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2)、元素符号。
1、书写规则。
2、含义(宏观和微观含义)。
(3)、元素分类。
(4)、元素周期表。
六、反思。
1、理论教学更要让学生动起来,一是“脑动”,在元素概念教学上设置更多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互相合作、积极思考;二是“眼动”,三是“手动”,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的分类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上就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巡视辅导,对较大的疑难进行共同讨论、详细讲解。
2、精讲多练,努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练习中尽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大差距,是今后自己不断克服和加强的。
3、在设计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概念教学上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实例化、形象化的必要性,如何通过多种形式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以形象思维强化认识的表象,从而推进抽象思维的发展,这些都是自己之前做得不够和需要加强学习的。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识技能:掌握碳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能推断出碳族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加深对典型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能力培养:比较碳族元素与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及对碳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讨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方法。
科学思想:通过对弱酸的酸式盐化学性质的讨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科学品质: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求知欲,体验学习乐趣。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和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重点:碳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的酸式盐与强酸和强碱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
有人提出:现代化学是以碳和硅为首的化学,你知道哪些有关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见附1)。
举例。
板书。
提问。
讲解。
板书。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讨论:什么是氢元素?什么是碳元素?
让学生体会到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从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2.投影2。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共同完成表格内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已学概念的分析和比较能力。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3.引导学生讨论71页的讨论题,再放投影1供学生参考图形进行分析。
分组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变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和分析、比较的能力。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4.投影3。
引导学生完成72页活动与探究。
阅读课本71页二、三两节、图4-4、72页资料以及其它资料,观察投影3,相互交流,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了解生物细胞和某些食品的元素组成。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在我们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一些符号,如al,o,h,。
c.等。这些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73页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以旧引新,设疑引思。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3页表4-3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认真阅读课本73页表4-3。lnft。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呢?
出示几个错误的元素符号,让学生改正。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法则。
提问:元素符号能表示什么呢?
以具体符号为例,说明元素符号的涵义。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加强对与元素有关的知识的理解。
投影4.简介元素周期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4页内容。
阅读。完成活动与探究。活动过程中采用如下形式:符号认位,小组查表抢答竞赛。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小结。
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
仍以小组讨论方式对本课题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商议推出代表发言。
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练习: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说出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的名称。
3.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1)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2)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3)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元素都改变了。
(4)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4.写出氯、氮、硫、磷、锰、铜、金的元素符号。
5.写出he,f,si,k,ag,hg的元素名称。
6.将下列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
铜cu.锌zn.银ag.氯cl.钙cu.
课题2.元素(一)元素。
1.什么叫做元素?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元素不可分.
3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1.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涵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 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讨论:什么是氢元素?什么是碳元素?
让学生体会到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从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2.投影2。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共同完成表格内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已学概念的分析和比较能力。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3.引导学生讨论71页的讨论题,再放投影1供学生参考图形进行分析。
分组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变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和分析、比较的能力。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4.投影3。
引导学生完成72页活动与探究。
阅读课本71页二、三两节、图4-4、72页资料以及其它资料,观察投影3,相互交流,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了解生物细胞和某些食品的元素组成。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在我们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一些符号,如al,o,h,。
c.等。这些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73页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以旧引新,设疑引思。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3页表4-3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认真阅读课本73页表4-3。lnft。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呢?
出示几个错误的元素符号,让学生改正。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法则。
提问:元素符号能表示什么呢?
以具体符号为例,说明元素符号的涵义。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加强对与元素有关的知识的理解。
投影4.简介元素周期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4页内容。
阅读。完成活动与探究。活动过程 中采用如下形式:符号认位,小组查表抢答竞赛。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小结。
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
仍以小组讨论方式对本课题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商议推出代表发言。
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练习: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说出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的名称。
3.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1)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2)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3)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元素都改变了。
(4)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4.写出氯、氮、硫、磷、锰、铜、金的元素符号。
5.写出he,f,si,k,ag,hg的元素名称。
6.将下列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
铜cu.锌zn.银ag.氯cl.钙cu.
课题2.元素(一)元素。
1.什么叫做元素?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元素不可分.
3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涵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积累有关乡愁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描绘诗歌情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流程:
自主读、联想写、合作赏、探究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背景音乐《思乡曲》)。
有这样一句歌词: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的确,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他那份别样的思乡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随反动派去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其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韵律优美。
2.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紫金山麓,族人为他取名“光中”,有“光耀中华”之意。后来,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从21岁漂泊台湾,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中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此,他被誉为“乡愁诗人”。
三.诵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你认为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情感递进)。
再次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评价朗读效果。(范读、练读、评价)。
2.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什么感情?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
学生陈述,教师点拨:四种意象,四段人生历程,对应不同感情,思念—眷恋—哀痛—爱国。由家而国,层层递进,物-情-人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四.情景再现。
(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
学生完成后,小组推荐展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
五.品读赏析。
再读诗歌,任选角度,合作交流,简单赏析。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有侧重从下列角度进行引导。
语言表达(叠词、量词、修辞;字字关情,朗朗上口)。
结构特点(整齐和谐、错落有致;重章复沓,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等等)。
六.拓展探究。
任选一首,对比阅读,比较异同。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望大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席慕容诗:化抽象为形象,细腻含蓄,清丽柔婉,主题单纯。
于右任诗:直抒胸臆,家国之恋,悲痛怆然,重章复沓。
余光中诗:与席诗相比他的思乡情更为宽阔,更为独特。
与于诗相比更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思。
七.小结升华。
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停靠。无论任何时候,祖国的统一也都是我们最热烈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乡愁诗。
2.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诗歌赏析文字,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