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说课稿(实用13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总结应该注重分析和归纳,将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下面是一些可行的建议书样例,供大家在撰写建议时参考和借鉴。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一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描绘景物不同,但诗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我发现了”“我不理解”“我欣赏”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课后让学生完成小诗:草,还是很不错的。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二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外国诗两首》,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版块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第一版块: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外国诗两首》编排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共有5篇课文,分别是《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和《桂林山水歌》,所选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前两课是讲读课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后三课是自读课,在前两课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识记积累生字词,掌握作家作品常识。
能力目标: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等的欠缺,为此,我把有感情的朗读以及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作为本文的难点。
第二版块:说教法。
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另外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下列方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2.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解读意象,促进朗读的提升;
3.比较阅读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4.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还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以便促进学生的理解。
第三版块: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朗读体会,联想想像,记忆背诵。
第四版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去倾听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第二步,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济慈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作者简介: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来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2、字词积累(各学习小组组内交流补充,互相抽写2――3个词语,而后进行小组对抗)。
此处完成知识目标。
3、教师范读,学生闭目聆听,展开想象,用“我感受到”的句式讲述听读之后的感受。
此处设计,在于让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想象诗中的画面,进入诗歌意境。
4、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进行朗读感知,提出朗读应思考的问题:在朗读过程中,你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交流句式为:我发现了。或文中“借助的意象,表达了的情感”。
此设计,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作者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5、学生齐读,生生点评,进而有感情的朗诵。
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语气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掌握读诗的方法。
6、合作探究,赏析文章。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诗歌提出见解或困惑”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或困惑。
(2)学生自由发言,答疑解惑。
(3)向同学推荐你最欣赏的语句。(可以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赏析。)。
参考问题:
1、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作者为什么把昆虫的叫声称为“大地的诗歌”?
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此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品诗的方法。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5、教师小结: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第三步,指导自主学习《夜》。
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请同学们将刚刚学过的方法,迁移到另一首诗歌上,请大家自学《夜》。
1、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被称为“天才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纯朴的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趣和色彩绚丽、想像力奇特的语言引起了诗坛的惊奇,诗歌的主题大都是讴歌或哀叹俄国农村和美丽的大自然。
明确:这首小诗主要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学生感情品读,体会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深层感受夜色。
第四步,深入探究,比较两首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1)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2)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
(3)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此处设计,让学生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五步,教师总结: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作业布置:
1、诵读诗歌。
2、自己寻找其它的田园诗,进行赏析。如《过故人庄》《田园乐》等。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浅显说明,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四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以及其创作。
2.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3.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4.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祖国。
我爱祖国(奇异的爱情)。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黑人“我”------黑人种族。
谈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发拉底河、刚果河、密西西比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爱国主义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更是诗人永恒的歌唱素材。今天,我们就将一同走进《外国诗歌两首》,一同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爱国心声。
结合查阅的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一下莱蒙托夫的生平。
参考:
莱蒙托夫(18---1841年),俄罗斯十九世纪继普希金之后伟大的诗人。14岁开始创作诗歌,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短短的十三年创作生涯里,他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诗人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风格沉郁中有钢劲。
《祖国》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创作呢?
(参考)。
《祖国》,发表于1841年四月号的《祖国纪事》。针对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创作的歌颂沙皇的《祖国》,针锋相对、感情热烈地指出俄罗斯的伟大并不在于百姓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而是另有其他的因素。
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莱蒙托夫的《祖国》,一同去探究一下这篇充满强烈感情的作品。
二.自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生自读感受,结合工具扫清生字障碍。
2.质疑讨论,师生合作解决生字障碍。
(投影)。
重要的字音:
虔信慰藉镶嵌。
重要的词义:
颤抖覆盖镶嵌。
三.讨论,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讨论明确:
表达对祖国的情感,祖国往往被人们化身为母亲(长者)的形象;在本诗中的祖国却被赋予了情人的形象,如:我爱祖国,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讨论明确: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梦幻。
4.诗中三节开始,“我”所爱的景物与上文有何异同?
讨论明确: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四.听读,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诗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讨论明确:
爱、奇异;也不能、无论是、无论是、无论是、都不能;但、凄清冷漠的沉静、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汹涌的河水的奔腾、爱乘、奔上村落间的小路、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点点颤抖的灯光、爱、轻烟、大队车马、闪着微光的白桦;人所不知的快乐、堆满、打谷场、覆盖、农家茅房、镶嵌、小窗、直、更深夜半。
2.听读,明确重音部分。
五.熟读成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结合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诗人、小说家,黑人文艺复兴的领导者休斯的生平以及创作。
(生畅所欲言)。
参考:
休斯,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写国小说、剧本、自传以及诗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代表作《哈姆雷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了他们美好的情感,悠远流长的文化。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引入诗歌创作,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的一篇佳作《黑人谈河流》。
二.自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1.生自读感受,结合工具扫清生字障碍。
2.质疑讨论,师生合作解决生字障碍。
(投影)。
重要的字音:
深邃潺潺瞰望。
重要的词义:
晨曦黝黑。
三.讨论,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1.诗中的黑人化身为怎样的形象?
2.“我”谈河流,谈到了怎样的河流?
讨论明确:
河流的古老黝黑预示着历史的悠久;我反复出现在古老河流边,预示着文明的创造离不开黑人的努力;灵魂像河流,预示着我牢记祖先悠久的文明与历史,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
4.诗中“我”仅只作者吗?
参考:
黑人“我”------黑人种族。
谈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发拉底河、刚果。
四.听读,体验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五.熟读成颂。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五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粗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示例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七
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蝈蝈与蛐蛐。
[1]。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蝈蝈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2]。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研讨与练习。
二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三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蝈蝈与蟋蟀。
济慈。
大地富诗意,绵绵无尽期:
日炎鸟倦鸣,林荫且栖息。
竹篱绕绿茵,芳草新刈齐;
其中忽有声,绕篱悠悠起—。
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丛中休。
大地富诗意,绵绵永不息:
冬夜洵凄清,霜天多岑寂,
此时有灶炉,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兴,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蝈蝈歌,来自远山青。
(孟光裕译。孙梁校)。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八
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示例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资料。
普希金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三、朗读全诗,谈谈自己读后的启发。
(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就课外积累的说说看。
(学生就平日里积累的有关“路”的精彩描写的语句作交流:1、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3、鲁迅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路”的诗。
反复诵读。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原诗的哲理。
(学生反复诵读全诗,思考“路”有什么含义?)。
三、欣赏、理解全诗。
(学生在反复诵读基础上,体会、理解诗中的哲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与比喻有什么区别?点拔: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诗人虽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5、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各抒己见,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九
一《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感情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 朗读《黑人谈河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答:1.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国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人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
本文由本站注册会员噯伱詠遠蘿卜友情上传,奖励该用户5点.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一
《帆》。
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成,借孤舟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未来的迷惘,也坚定地表达了他渴求社会变革以获得新生,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萤火虫》。
诗人赋予萤火虫这一生活中常见之物特定含义,它是世上一切微小但并不渺小事物的象征,通过这一意象,诗人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奉献自我并由此获得人生的快乐的精神。
二、内容结构分析。
《帆》。
全诗三节,每节四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每节前两行写海景,由远及近;后两行则借孤帆抒发感情。
第一节,诗人描写了一片孤帆在蔚蓝的海雾中飘泊,以这一意象作为自己孤独感情的象征。诗人的孤独,是友人云散独在他乡的孤独,也是言论钳制的重压下无可诉说的孤独,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孤帆的形象浮现于诗人的脑际,使其蕴蓄的感情急速发酵,诗人不禁发问:孤帆飘泊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什么呢?它又在故乡抛弃了什么呢?这些发问表现了诗人的另一种心态一一迷悯。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无目的地飘流;不知要寻找什么,但又总是在寻寻觅觅。同时。诗人也流露了对故乡的留恋和不得已而远走高飞的痛苦。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海风呼啸。波浪翻卷、船桅欲倾的画面,象征形势的险恶。孤帆来到这里,是为寻求幸福吗?不,这里有的只是凶险的处境;那么,它是为了逃避幸福吗?也不,它还并没有对前途绝望。这似乎是对第一节问句“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的回答,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回答。既不是为了寻求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在自相矛盾中表露出心理上的茫然。幸福究竟是什么?此刻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第三节,海面上又平静下来,碧流清澈,阳光海映,这意味着孤帆也有安逸的地方可以休憩。然而它却祈求着风暴的到来,仿佛只有风暴,才是它的安身之处,才是心灵的归宿。至此,才真正回答了第一节的提问,点出了孤帆的追求。在静海上没有安宁,只有在风暴中才有安宁,这似乎令人奇怪,却正是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诗人虽来自贵族社会,但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憎,不愿意躲进避风港,拒绝平庸的宁静,他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诗人感觉到了他的叛道精神在躁动不安,在渴求着一场变动,他只有在激烈的变动中才能获得新生,获得精神的安宁。
《萤火虫》。
诗歌共十五行,大致可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第1~5行),萤火虫是快乐的。虽然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它的确是快乐的。在这欢乐中,有萤火虫全心的付出。就对人们的奉献这点而言,小小的萤火虫并不逊色于日、月。
第二小节(第6~11行),萤火虫的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它带给人们光亮,点燃的是自己的身躯,而这些,都是出于自身内在力量的驱使,也就是说,给人类带来光明,是它自觉自愿的行为,并非强迫。这种自愿的奉献、甘心的付出就更显得可贵。
第三小节(第12~15行),再次点明萤火虫的可贵精神。它发出的光亮虽然微小,但这点光明仍然能够冲破黑暗的束缚,光芒不在大小,就突破黑暗、带来光明这一点而言,它们都是平等的。所以萤火虫虽然微小,但绝不渺小,平凡中同样见出伟大。
三、重点语句分析。
《帆》。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正如孤帆不愿在风平浪静之地休憩,却祈求风暴到来一样。诗人虽出身贵族,却不愿在上流社会中享受那平庸的宁静生活,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鄙,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他渴求一场社会变革,渴望变革能消除社会的不公,改变贵族的腐朽、没落趋势。这两句诗是诗人叛逆精神的体现,表达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社会变革、渴望高尚、自由的新生活的人生理想。
《萤火虫》。
1.“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
这句诗表明萤火虫的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萤火虫带给人们光亮,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目的,这仅仅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使,是一种自愿的奉献、甘心的付出。
2.“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萤火虫的躯体是微小的,但它同样带给人们光和热,就对人类的贡献这点而言,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它的亲人,不论大小都是平等的。所以萤火虫的价值并不渺小。正如世间万物,有崇高的伟大,也有平凡的伟大。
四、写作待色。
《帆》。
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帆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者却赋予它以深刻的含义,借孤帆在海上的飘泊来象征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2.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
全诗每节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相似之处。语言含蓄精练,诗虽不长,但含义悠远,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萤火虫》。
运用象征手法,在具体而平凡的物象中寄寓人生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
作者抓住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物象——萤火虫,利用它身体上的特征,进行联想和想像,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指示人生中一个精邃而深刻的道理:无私而自愿的奉献,出自平凡的伟大。
设计示例。
一、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阅读两首诗,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2.了解诗歌中借助的意象实际是主客体的结合。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产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标。
1.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认定目标,不懈追求,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2.体会诗歌凝炼的语言美,丰富的内涵美。
二、学法引导。
因为本文选录的两首诗都是外国诗,对于作者可课外阅读资料作充分了解,但诗歌短小,结合自读提示与课后练习反复朗读两首诗,自读自解,以解助读,读中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重点在于品味两首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作必要的点拨。
2.理解诗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启示是本文的难点,可指导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背景音乐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文章,品味语言,展开联想与相象,体会诗句的含义。
2.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七、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选取的两首诗中诗人抓住帆、萤火虫这些平常的事物,抒写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
生中的一些问题,本节课就在诵读中品味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体感知。
平静生活却祈求风暴的孤帆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热情地生活,实现着自我生存的价值——在黑暗中放光。
(三)过程。
l.释题,导入 课文,简介作者。
2.配乐范读两首诗,体会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和感情。
能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生细读课文,指导进行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4)《萤火虫》一诗中“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中,“微小”指什么?“渺小”指什么,萤火虫并不渺小之处有哪些,结合诗句具体说说。
明确:(1)《帆》这首诗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4)“微小”指萤火虫形体的小,照应首句“小小流萤……”,“渺小”在这里指的是让人小视、不值一提的意思。文中萤火虫并不渺小的地方有:乐观积极地生活.如“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如“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奉献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乐观自信,如“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不自卑自贱,也不居功自傲,不卑躬屈膝,尽所能奉献自己,将自己的一点光融入宇宙的一切光芒之中。
(四)总结、扩展。
《帆》和《萤火虫》两首诗,都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常见的事物,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予读者以人生的启示。
读后,可以思考:小小萤火虫给了我哪些启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二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
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一、整体感知。
1、 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 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虫的歌唱?
三、比较品析。
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
第二课时。
夜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研读赏析。
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
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
四、比较品析。
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2、对比阅读沈尹默的《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活动安排: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1、作好以下记录:
具体季节和时间:
地点:
雨的特点:
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
自己观雨时的心情:
2、请你把听雨的感受及听雨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组:说说雨的功过。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了解雨的别样情形,并在展示课上讲述给同学听。(以下可参见《读写导航》)。
1.概述一个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或诗歌。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先描写蝈蝈后描写蛐蛐。)。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生答后师完成如下板书(在板书时要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
蝈蝈乐音从来不会死亡。
声音大地的诗歌。
蛐蛐歌儿从来没有停息。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这两节诗在结构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蝈蝈与蛐蛐歌颂了大自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
(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旨的揭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引导: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美点?)。
标题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六、学一学写法——烘云托月写小景。
第一步:观察一种景物,想想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写一句有情味的观点句。
第二步:在这句有情味的观点句的引领下,描写一段有情味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