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的教案设计范文(16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合理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书面材料。教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到什么。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编写教案,以下是一些范文供你参考。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一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活动反思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二
4.课前准备: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兴趣性、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光盘等教学工具。
苏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一课《捉泥鳅》。
1.歌曲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
一单元《捉泥鳅》
2.《捉泥鳅》是一首富有浓郁田园风味及生活情绪的台湾校园歌曲。通过对
雨后孩子要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田间嬉戏图。全曲六
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单数小节的节奏基本相同,双数略有变化。旋律在逐
渐变化中层层递进,生动描绘出孩子田间嬉戏的形象。
1.学唱这首歌曲,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体
会儿童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愉快情绪。
2、欣赏童声曲《虫儿飞》,着重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山野童趣的情感体
验,感受美好大自然。
3、虫儿飞音乐
1、简介《虫儿飞》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你们的身体随音乐的旋律摆动,感受那美好的歌曲情景!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夜晚绿草如茵的田野里,有几个孩童坐在那休闲的玩耍这,他们看见了萤火虫,于是开心的欢呼雀跃,接着,由一幅小女孩在田野边捉东西的图片引入新课。
2、导入歌曲《捉泥鳅》
在欢快的旋律中给学生欣赏几幅特意展示的`有关泥鳅的图片
1、欣赏视频短片《捉泥鳅》mv
视频捉泥鳅
师:歌曲中有那些景物?你看到了什么?
生:池塘,雨,田野,泥鳅等。你知道什么是泥鳅吗?
2、简介泥鳅:泥鳅是最为常见的鱼类,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浑身滑溜溜的,身上布满黑色小斑点,小小的眼睛,嘴的周围长着5对触须。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泥鳅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并具有药用价值,深受人们所喜爱。
出示多媒体图片
3、出示《捉泥鳅》歌谱,老师钢琴弹奏,学生先仔细听一听
师:你听到了些什么?歌曲感情有变化吗?那你们你能哼唱一两句吗?
4、老师弹奏范唱《捉泥鳅》简谱捉泥鳅
师:仔细观察歌谱,找出相同的节奏,并用色笔标出。讲解“了”读le,而唱liao.
5,用la.模唱这首歌曲的主旋律。
6、学生跟琴唱歌词。
认识:反复记号的唱法。
7、表演唱:师生对唱,分角色演唱等
a.强调声音:附点节奏,轻快、而有弹性。
b.情绪:愉快而有亲切。
c、后半段乐句——心情急切。
(注意:同音反复时口齿要清晰,音高要一致)
四四拍子的讲解与表现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它是几拍子呢?
1、了解四四拍含义,老师板书,并标出四四拍强弱规律。
四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
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次弱。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四拍子的动作来拍一拍吧!
2、进行声势训练。
1)动作:跺脚、拍腿、拍手、拍腿。
2)为歌曲进行简单的打击乐伴奏。
3、知识拓展。
1)我们的泥鳅是可以食用吗?有什么功能用途?
2)我们国家泥鳅的主要生产基地是哪里?
4、在《捉泥鳅》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我围绕课题“捉泥鳅”来设计教学活动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体验到了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田野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合作,表现音乐的能力,达到了比预期更佳的教学效果。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三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四
每个人的童年是由酸、甜、苦、辣结合而成的,而我的童年却总是甜的。
在我6岁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乡下亲戚家游玩。来到你农村的第二天,我就和周围的邻居家的小孩成了好朋友。
这天,有一个小女孩说:“今天天气很好,我们下午一起去捉泥鳅吧!”我想:捉泥鳅我可从来都没玩过,今天一定要试试。于是,我开心的答应了。到了下午,我见爸爸、妈妈正在聊天,便以上厕所的名义溜了出去。后来,我们就开始清点人数。一个都不少,可以出发了。”我说。我们排好了队,就向着小池塘前进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池塘里的泥鳅可多了,令我们要花缭乱。现在,我们就开工了。我卷好了袖子,向着一只泥鳅扑去,结果是泥鳅没捉住zk168。com。cn,而我的身上却喷满了水,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眼看着人家都捉了那么多了,而我……后来,我又看中了一只泥鳅,这次我改变了方案。我先假装没事走过去,后来趁它不注意一举拿下。可是,只听“扑通”一声,我自己掉进了池塘里。大家都哈哈大笑,而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时间像飞箭,一转眼就天黑了。小伙伴们都满载而归,而我却依然一直也没捉住。回到家,妈妈问:“你下午不是说去上厕所的嘛,怎么现在才回来,而且身上还湿漉漉的?”我红着脸说:“其实,我下午去捉泥鳅了,而现在泥鳅没有一条,“落汤鸡”倒有一只。”听了这话,大家都哭笑不得。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生活能够依然那么甜,那么有趣,那么快乐!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五
我幸运地参加了青少年宫举办的暑期“童趣捉泥鳅”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只有15位同学,哈,我能想象着我满载而归的画面。
一路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来到了指定的活动地点。哇,好大!目测那个“泥鳅池塘”,直径足足有7米左右,在如此巨大的泥鳅池里抓泥鳅一定不觉得拥挤,我们可以尽情地大显身手。再走近一看,泥鳅真多,大的、小的、粗的、细的,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有的在池中央快活地游着,荡起了阵阵微波;有的游到了池边缘,像个害羞的姑娘,怕被人看到;还有的在水面上大口大口喘气,像刚参加了一场马拉松比赛回来……正当我入神时,只听工作人员一声令下,“现在可以进去……”没等话说完,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冲进了池内,兴奋地分头抓了起来,还哪管有没有脱鞋,哪管身后爸爸妈妈的叮嘱声啊!我睁大眼睛,仔细地搜索哪条泥鳅容易被抓到,忽然一条泥鳅从我的脚下穿了过去,我急忙伸手一抓,“抓到了!”我暗暗自喜,没想到它身子一扭一滑,竟然从我的手中逃脱出去。
我怔住了,向爸爸投去求教的目光,爸爸大声告诉我:“别急,等它露出水面时,双手一合就能抓住!”我专心地听着,全神贯注地盯着池中的泥鳅,等待时机。不一会儿,又一条泥鳅来到我脚下,待它浮出水面,我马上伸手把它拢住,不料,那条来了个跳跃,直接跳到了别人的手里,被他抢先一步抓住,唉,又一次失去机会,只好继续努力!这时又一条泥鳅来了,我吸取前面失败的教训,机智地小心翼翼把手伸进水里,慢慢对准泥鳅移动双手,在它还没反应过来,我迅速合拢双手,哈哈,抓住啦!我尖叫起来!泥鳅在我手心不停跳跃,我兴奋极了,当我把它放进袋子里,发现它大大的、肥肥的,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可爱。
后来,有了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看看周围,伙伴们也都挂满笑容。就这样,抓泥鳅活动在大家的努力下圆满结束,我不仅收获了快乐,还收获了沉甸甸的道理:“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六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欣赏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
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教学难点:附点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境创设,实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泥鳅图片)你们玩过捉泥鳅吗?它容易捉吗?(课件:泥鳅的介绍)
1、初听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绪呢?(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
2、二听师:我们再认真听一听,想想从哪些歌词中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3、三听师:谁来说说歌曲的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反复,唱唱反复部分,说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鳅的急迫心情)(课件:播放歌曲歌谱)
4、学习附点部分的歌唱。
师:请同学们在曲谱中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8处)
师:这些是八分附点音符,这些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跟琴一句一句的学唱这首歌曲。
6、接唱练习。
师:你们唱带有附点的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师: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四四拍。它表
示的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10、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
11、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
1、师: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2、师:你能将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3、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开心吗?美妙的世界,动听的校园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本领,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七
星期天下午,我正好做完作业,忽听有人在喊:“塘里的水干了,快去捉泥鳅!”一听捉泥鳅,我乐得一蹦三尺高,忙拿脸盆往池塘跑去。
来池塘里捉泥鳅的人真多啊!有大人,有妇女,也有小孩。我连忙拖掉鞋,卷起裤脚,飞快地下了塘,不料一心急滑倒在水里,泥鳅没捉,自己反成了“泥人”。
反正衣服也脏了,我索性放开手脚,捉泥鳅。可好几次捉住大泥鳅,刚想放进脸盆里,大泥鳅又从手缝里溜走了。捉了很久,才捉到几条小的。我这才觉得捉泥鳅也不容易,经过实践,才稍微有点捉泥鳅的本领。有一条大泥鳅被我捉进了脸盆,我又信心十足起来。突然我发现前面泥里一动一动,我猜测一定是条大泥鳅,便立即抓了下去。“抓住了!抓住了!”我高兴得叫了起来,正想往脸盆里装,却发现手里抓的是一条蛇。刹那间,全身毛骨悚然,连忙往外抛。自己也觉得可笑。
看着这一身的脏衣服,我担心怎么向妈妈交代呢!但捉泥鳅的乐趣很快打消这担心和忧虑!
暑假到了,太阳火辣辣的,乡下的稻田一片金黄。为了排水,田边开了一些水沟。水沟里有软绵绵的泥土,而泥土下里藏了许多泥鳅。
今天,我们一大家子来到妈妈的老家,准备捉泥鳅。我提着水桶,脱掉鞋,兴冲冲地往稻田跑去。
水沟的水很少,可泥土湿漉漉的,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泥土上有一个个小圆洞,听大人说那就是泥鳅的出气孔。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水面,急切地等待目标的出现,忽然一条黑不溜秋的泥鳅跃出水面,翻了个跟头就钻到水中去了,好像个跳高运动员,我大喊一声:“泥鳅!”说着便把手伸进水中乱抓,弄得水花四溅。“嗖”,我的手捉到了泥鳅,但它挣扎了一下,我就不由自主地放开了,还吓了一大跳,接下来的几次,我不是让泥鳅从我的“五指山”下逃了,就是没找好时间把手提起来。()有一次竟还把一根枯木当成泥鳅,用了“降龙十八掌”把它捉了过来,空欢喜一场,但我并没有灰心,心想:虽然泥鳅狡猾,但只要我有耐心,就一定可以做到。
经过和泥鳅比敏捷的几个回合里,我练就成了一身“好功夫”。一下午就捉到了几十条泥鳅。
看着这满满的一桶泥鳅,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因为今天,我又一次用自己的实际劳动证明了我的实力。不过最主要的'还不是这个,最重要的是我又学了一项捉泥鳅的本领。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有下棋、学游泳、学做饭……可我最喜欢的是捉泥鳅和养泥鳅了。
有一天,我在看电视,爸爸忽然说:“我们去捉泥鳅哦。”我跳得一蹦三尺高,赶紧提了水桶出发了。来到田里,看见田里已经有人在捉了,我脱了鞋,卷起裤脚飞快地往田里跑去,发现了一个大洞,我猜洞里一定有一条大泥鳅。我用手指尖伸进洞里摸了摸,碰到了软软的会动的东西,爸爸说那便是泥鳅。我赶紧用双手拼命的朝洞里挖去,挖出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泥鳅,可把我乐坏了。我把它丢进水桶,继续寻找泥鳅洞,几乎每个泥鳅洞里都有泥鳅,有时我还在小水沟边上挖到好多泥鳅,我们一直捉到太阳下山。
爸爸看着水桶里的泥鳅,高兴地笑了,今天真是满载而归,我们约好了下次再去捉泥鳅。
捉泥鳅不仅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且给我带来了满满的快乐!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八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师:用这些材料捉泥鳅,你们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觉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鳅。
幼:我用毛巾把泥鳅身上的黏液吸掉就好捉了。
师: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塑料手套捉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师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3.联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幼:我们穿了鞋子。
师: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为鞋底有花纹,很粗糙的。
幼:可以铺些纸板。
幼:放块地毯。
幼:放块厚棉布。
师: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险的,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想办法解决吧!
我根据中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他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发现奇特的现象,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地发现了棉手套易捉泥鳅的现象,同时,幼儿认识了两种材料的特点,发现了材料特点与捉泥鳅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建构起粗糙的材料具有防滑作用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我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材料尝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科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正如《纲要》中说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之所以探索这个现象,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践背景。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九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十
1、在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乐器及节奏进行表现。
2、尝试运用叠加式的复合节奏进行演奏,并能较专注的合作演奏。
1、谱架、节奏卡、乐器(串铃、双响筒、蛙鸣筒、三角铁)。
2、熟悉三拍子乐曲,能看着节奏谱和着音乐拍节奏。
1、引入故事。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月光长廊吗?
师:月光长廊会是一个怎么样的长廊?
师小结:原来月光长廊是条长长的走道,在月光下它会显得特别的漂亮。(出示图片、音乐响起)。
2、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师:一共出场几个动物,按什么顺序出场?
师:小青蛙在故事里做了什么事?
3、回忆感受音乐,带领幼儿走进故事的意境。
师:这段音乐是个几拍子的音乐,听了这段音乐你的感觉怎么样?”
1、幼儿选择适合的乐器。
师:今天,老师要挑战你们了,我带来了一些乐器,请你们用乐器朋友来讲述这个故事,行不行。
师:看,我带来了什么乐器?
师:哪个乐器更像什么小动物出场?说说理由。
2、尝试选择合适的节奏。
师:还记得在今天的故事中四个小动物是一起出来的吗?
师:故事中动物朋友们越来越多,它们有没有停下过舞步?
2、幼儿进行合作演奏。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捉泥鳅》。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能用声势语言为歌曲伴奏。
3、正确掌握附点节奏,通过听、唱,找出节奏相同、旋律相同的乐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用欢快、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好歌曲《捉泥鳅》;
2、难点:
1)正确掌握附点节奏,找旋律相同、节奏相同的乐句;
2)用声势语言为歌曲伴奏。
课前活动:
唱唱跳跳《闪烁的小星》。
一、谈话导入:
从与学生交谈中,引出大家都熟悉的动画片《灰太狼与喜羊羊》,从而以故事引入情境学习。
二、闯关活动——第一关:听一听,拍一拍。
师口述节奏,生拍手模仿。
1、xx|。
2、x—|。
3x—|。
4、xxx|。
5x|。
三、闯关活动——第二关:辨一辨,学一学。
1、师弹奏音符,生听辨,说出唱名,唱出旋律。
(1)、6536653|。
(2)、53253323—|。
(3)、1=c6653|53323—。
2、出示第一组乐句,师弹奏其中一句,生听辨并指出师弹的是哪一句。
(1)1=c63|3—|。
(2)1=c63|3—|师指导附点节奏。
3、同上学习第二乐句。
4、比较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的异同。
(第1、3小节节奏相同,旋律不同;第2、4小结节奏旋律都相同)。
5、试唱第三、第四乐句,并比较异同,提醒学生附点与无附点的区别。
6、学唱第五、第六乐句,提醒学生附点与无附点的区别。
7、把六个乐句组合起来,师弹奏,生唱旋律。(提示反复记号)。
四、闯关活动——第三关:唱一唱,动一动。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情绪(轻快、活泼、风趣)。
2、生跟读师按节奏读歌词。
3、师带唱歌曲。
4、跟琴学唱歌曲。
5、完整地歌唱歌曲,请一到两名同学个别歌唱表演,其他学生讨论,取长补短。
6、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关系,用声势为歌曲做伴奏。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
(2)声势练习。“根据四四拍的节奏,我们来玩一个声势练习。”老师动作讲解。
(3)学生听伴奏歌唱,老师运用声势练习为歌曲伴奏。
(4)老师提问:“在刚的这四个动作中,你认为哪几个动作声音比较响亮?(力度比较强)”
老师揭示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5)老师钢琴伴奏,学生尝试进行声势练习和演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都爱玩,今天我们学习了《捉泥鳅》,在音乐课上也玩了一把,不过在玩的同时也不能耽误了学习。老师希望大家合理分配时间,在玩耍和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一、教学内容:
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山野童趣》之《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欣赏钢琴独奏《牧童短笛》。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
教学难点:附点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话题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境创设,实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泥鳅图片)你们玩过捉泥鳅吗?它容易捉吗?(课件:泥鳅的介绍)。
第二环节:歌曲新授。
1、初听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绪呢?(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
2、二听师:我们再认真听一听,想想从哪些歌词中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3、三听师:谁来说说歌曲的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反复,唱唱反复部分,说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鳅的急迫心情)(课件:播放歌曲歌谱)。
4、学习附点部分的歌唱。
师:请同学们在曲谱中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8处)师:这些是八分附点音符,这些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跟琴一句一句的学唱这首歌曲。
6、接口唱练习。
师:你们唱带有附点的.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师: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四四拍。它表示的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10、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
11、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第三环节:自主创编:
1、师: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2、师:你能将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3、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第四环节:歌曲欣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钢琴独奏《牧童短笛》。(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高兴吗?美妙的世界,美妙的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本领,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1.幼儿能够利用水彩进行绘画,感受绘画带来的乐趣。
2.通过绘画感受家乡田园的富饶,在玩中收获乐趣。
水彩,泥鳅图片,事先已观察过水沟里的泥鳅。
一、谈话引题。
观察图片,说一说泥鳅的特征。
二、幼儿尝试绘画。
1.现在请我们的小朋友画下我们一起看过的小泥鳅吧。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并能添画泥鳅水沟中游戏的环境。
三、作品展示及评价。
1.说一说自己作品中的泥鳅形态及设计。
2.比较同伴间的作品,说一说相互的创意。
3.将幼儿作品展示在美术创意坊内。
1.活动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先前经验,比如观察经验或视频经验。
2.绘画时要请孩子注重环境的创作。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捉泥鳅的教案设计篇十六
1、引入故事。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月光长廊吗?
师:月光长廊会是一个怎么样的长廊?
师小结:原来月光长廊是条长长的走道,在月光下它会显得特别的漂亮。(出示图片、音乐响起)。
2、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师:一共出场几个动物,按什么顺序出场?
师:小青蛙在故事里做了什么事?
3、回忆感受音乐,带领幼儿走进故事的意境。
师:这段音乐是个几拍子的音乐,听了这段音乐你的感觉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