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范文(18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和计划,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一个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和逻辑性,能够真实地反映个人的成长和收获。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总结写作提供帮助。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一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二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是精读课文。
学情分析:本课面向高一年同学,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文言词语。
对比学习:对比体会亲情的伟大和感人。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会李密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教学难点:李密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四、课时设计。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吟诵孟郊《游子吟》。
问题的设计: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设计的意图:以熟悉的诗词导入,可以很快得到学生的共鸣,得出“亲情”这一主题。
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不定。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召汉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一面是至高无上、不容推脱的皇帝,一面是年迈多病至亲至爱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二、熟读、疏通字词:。
注意以下划线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三、提问:。
1、陈情的含义?
明确: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
2、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
3、在什么背景下陈情?
明确: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
4、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5)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导学生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分析课文。
1。齐读第一段。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1。学生齐读第三段。(。
2、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小结: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1。学生齐读第四段。
2。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明确:(可以自由讨论)。
五、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六、课堂小结。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李密说服司马炎的武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明哲自保的文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孝情,这个不老的主题,永远都会以它的真诚与纯朴成为人们心中宁静的憩息港湾。
第二课时。
比较阅读《项脊轩志》,进一步梳理文意。
进一步掌握字词、特殊句式,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三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李密(224-287),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四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课程中要落实核心素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个环节中。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的抒情散文。前面学的三篇分别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庄子的《逍遥游》,这三篇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人、事、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怀,而《陈情表》是晋朝的社会名士李密向晋朝的新任皇帝司马炎抒发自己因祖母生命垂危而不能就职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情怀,抒情的对象是皇帝,措辞上就要更加委婉含蓄。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语言关,积累文言知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深入一层,把握文中抒发的情感及抒情的方式。
本文用三课时来学习,第一、二课时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课时小结全文,分析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领会精彩的论辩艺术,赏析写作手法。本教学设计是第三课时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意识淡漠。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要求过高,要低起点小步子。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有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积累,加上老师的指导点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
2、领会本文精彩的论辩艺术。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事的构思艺术。
疏通文意,分析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学习作者对祖母至真至诚的孝心,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情怀。
分析理解作者的孝情和忠情,学习作者的孝心。
领会作者从感化入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示人以弱的论辩艺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与备课组老师多次讨论修订而成。
1、讲解法: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作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2、点拨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地方,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拨开云雾,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3、探究法:对于文中的难点,让学生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文章,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对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把难点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积极参与,在思维的碰撞中有所收获。
自古忠孝难两全。晋朝的社会名流李密很小的时候父死母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可李密遭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一方面是官府催促他就任太子洗马一职,一方面是九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刘氏危在旦夕。辞官就是不忠,就职就是不孝。在忠与孝之间该如何抉择?我们在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以李密遇到的两难问题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译: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弟弟哥哥,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译:我出身卑微身份低贱,担任侍奉太子一职,不是我牺牲生命就可以报答的。
译:如今我是亡了国的低贱的俘虏,卑微到了极点,受到过分地提拔,恩命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企图呢。
译:我希望怀着乌鸦反哺般的私情,乞求奉养祖母到终年。
译:我没有祖母,就后不到今天;祖母没有我,就无法颐养天年。我们祖孙两人,相依为命,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感情我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精准翻译文言语句。
明确:
陈情目的:尽孝,侍奉祖母,不去做官。
倾诉衷情:
苦情:父死母嫁,孤苦多病,内外无人,相依为命。
两难之情:进退两难,就职与祖母供养无主矛盾。
孝情:以孝治国供养祖母。
忠情:忠诚两全办法:先孝后忠。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所陈的情是本文的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所有的情中孝情和忠情是关键,为下文的分析做好铺垫。
理解本文精彩的论辩艺术是本文的一个难点,通过讨论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难度,也是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
(1)动之以情:孝情、忠情。
(2)晓之以理:法理:以孝治天下。
事理:理性节制,先孝后忠。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孝治国,李密身体力行,符合时代的主旋律。
(4)示弱法:李密敢在强大的晋武帝面前坦露自己的家庭悲苦,坦露自己的一片忠诚之心,卑己敬人,把自己弱的一面展示出来,以此博得别人的同情与理解,达到终养祖母的目的。
本文李密说话的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怎样交际呢?学以致用,探讨交流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李密陈情的对象是晋武帝这样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博得晋武帝的同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样说话,对人格没有任何的损害。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要清楚交际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不损害人格、国格,采用一些委婉的说法,外圆内方,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1、背诵全文。
通过背诵,加深印象,深入体会文章的魅力。
学习本文,学生零距离触摸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的“孝”道,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体力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植于学生心中,传承并发扬,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解决了了这一问题,跨越千年的时空,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作为华夏子孙,要传承并发扬这种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争做尊老爱幼的典范。
小结再次强调孝道,突出了主题。
人:李密(臣)晋武帝(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事:供养祖母,辞不就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情:孝情---忠情辩示弱法。
理:以孝治国,先孝后忠语言委婉。
板书突出了主题,体现了本文的重难点,对学生理解本文有指导意义。
本节教学设计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以“孝”贯穿始终,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将语文课的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在研讨论辩艺术这一环节,学生预习不充分,认识有限,气氛不够热烈,还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教学中,作为教师自己在评价方面总觉得不尽如人意,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五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言文常规学习内容,设想按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
(一)课题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李密《陈情表》受人推崇。)。
(二)文本研讨。
对课文内容的研讨,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读准字音。
先让学生试读,发现问题纠正。而后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再读课文,做到准确无误。
2.读懂文意。
一般采用让学生口译全文的方式。要求:尽量不借助其它条件,逐句口译,字字落实。遇到阻碍则参考课后注释,查阅古汉语字典,对仍不能解决的地方则可参考《文言文全解》。全文完成后,简要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3.识记字词。
先让学生自行寻出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因文章一般较长,可采用分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把全文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分给四组同学,然后每组同学出一名代表发言,其余做补充,其他同学注意记录。然后老师点评,补充。全文完成后,立刻让学生把所标注字词读记一遍,接着独立完成《学案导学》相关内容,以及时巩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4.鉴赏内容。
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本文鉴赏内容确定为两点,一是所陈之情,一是陈情艺术。
对于所陈之情的鉴赏,设想采用读与说结合的方式解决。让学生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一个段落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自读两遍,展示一遍,力争读出真情。然后谈一谈自己对该段的感受。
对于陈情艺术的鉴赏,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设想围绕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探讨:李密最终打动了晋武帝,不仅仅因为其情真意切,还源于其高超的抒情技巧。纵观全文,你能否看出李密运用了哪些抒情技巧?这个问题过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以化大为小,化整为零。设想拆分为以下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李密的陈述中,不仅有情,而且有理。李密抓住了什么“理”来陈述的?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讨论,总结出本文的抒情技巧:融情于事、融情于理、以言动人。学生还可以自己的发现,老师灵活处理。
(三)迁移应用。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宗旨。让学生学习本文的抒情技巧,也来写一篇《陈情表》。题目设计如下: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往往埋藏着一些话语想对亲人、老师或者朋友说出却未曾表达,请你学习本文的抒情技巧也写一篇《陈情表》,表达你的真情。
这个题目,若字数太少,则效果不佳;若字数太多,又时间有限。所以对此题的要求是:字数不限,课下完成。课堂上老师稍做引导即可。
(四)课后作业。
准确熟练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
情理。
陈以往之情不幸的家世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两难的处境忠孝难两全。
陈日后之情不仕的原因先尽孝后尽忠。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六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七
《陈情表》是高中必读文选,其中李密对祖母的孝心是最让人动容的。以下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随笔结合陈情表看孝,欢迎阅读。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题记。
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百善孝为先,一谈到孝,我们总记得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二十四孝》的故事。但你知不知道中国最感人肺腑的孝子,是写下《陈情表》的李密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两篇《陈情表》精彩读后感800字,如果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仔细阅读一番。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的。
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高官厚禄,面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保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
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感恩。
一阵清凉的秋风吹进教室,摆放在桌上的书因风的吹动,掀开了扉页,露出夹在书中有些发黄的花瓣,那是妈妈怕我学习紧张,特地到乡下花圃里来的。凑近书闻到阵阵淡雅的清香,顿时心旷神怡。让我想起刚学过的课文,《陈情表》。
《陈情表》讲述的是李密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由祖母亲手把他抚养长大。但在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时蒙国恩,在留下,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他选择先尽孝后尽忠。尽孝则会面临杀生之祸,尽忠则祖母无人供养是谓不孝。但他却选择孝先中之我读后甚是感动。
是谁让九州动容?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古有董永卖身葬父。
黄香黄香扇枕温衾,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今有一个儿子用身体做出自己的回答,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田世国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下所有的母亲收获到了慰籍;12岁的徐州少年邵帅主动承担了照顾患病的母亲,其捐髓救母的事迹感动着社会各界,他稚嫩之手撑起天空,救母之心尽显孝心,感恩之心惊动天地。
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我们应学会感恩。我们应孝敬父母。古人说:百善孝为首。从古至今无数能人志士无不以孝为先成就大业。“孝”需要传递,是代代人的责任。《陈情表》早已说明,孝在那时已很重要了。
花的清香仍在鼻翼间流动,我们应该体会感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在感恩中成长。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八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学习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表现“孤苦”之情。找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第三段。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第四段。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结论: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1.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夙道闵凶。
2.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辞不就职。
3.提出以孝治国之大理。愿乞终养。
4.表明尽忠尽节之诚心。尽忠日长。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由本段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革。
附:板书陈情于事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晋武帝曾几次征诏,均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坚决的态度。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3.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九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节选自《陈情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开除。
b.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慢:怠慢。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自夸。
9.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b.臣具以表闻。
c.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d.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陈之情,有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还有对祖母刘氏的孝情等。
b.文章用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d.文章层层推进,直截了当,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
参考答案:
8.a(授予官职)。
9.a(因为)。
10.d(应是措辞委婉)。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十
我是一个青年人,但我酷爱中国古典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强调自己的态度,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弘扬,这就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最大的认可。
作为一个年青人,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里承载着更多的是关于民族、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的思考,在思想的逐渐成熟中,我觉得热爱民族文化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过头来看《陈情表》,这是一篇散发着传统美德的古代。
散文。
现在能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人在这个金钱世界谁还在乎忠义、廉、孝它的观念已经与我们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不仅中国古文化离我们很远似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也离我们很远说得严重一点中华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没落!
中国古代有无数个例子说到忠孝不能两全,而这些例子只是说明了这个历史命题的正确性,而没有突出它的矛盾性。忠孝不能两全,必然要有取舍。传统的封建礼教认为,不能两全时,必取其大者。以此作为前提,应该说凡是具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会选择忠,因为忠是忠于国家,进而忠于黎民,忠于天下,此为顺应天意,弗敢违矣!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核心价值理念就在这一句话中,我特别欣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是文章的文眼,更重要的是它映射出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以孝治天下,古代似乎做到了,真正的能够为国尽忠的贤才,皆是大孝之人。因此,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甚至以孝顺廉洁来举荐官员,这也成为了入仕的主要渠道。
孝是立身之本,忠却是立国之本。
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设定自己的推辞逻辑,以孝为忠、为大义,更以孝作为仁君之仁,达到了自己巧辞而又不迁怒于君主的两全目标。是孝在前而忠在后,一前一后成就了李密的忠名。
那么“忠孝不能两全”应该指的是不能同时两全,如果处理得当,先后有致,那似乎也是可以两全的!李密的忠孝之名既归结于处理二者关系的得当,更在于李密内在的孝廉之心。
孝顺自己的祖母,不,别说是祖母了,就说是孝顺母亲,能在挺进仕途,成就大忠之间作出选择的,又能有几人?我不想以此来评论道德沦落或者是退化,但这个深刻的命题在现实社会中,其二难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不能两全的范畴。
在现实社会,我们遗憾地只能看到,标榜自己忠于党者、忠于国者、忠于人民者,多乃营营苟苟之辈,他们鱼肉百性,伤天害理,岂敢指望他们大忠乎?这些道貌岸然的所谓正人君子,枉负大孝之名!
试问,一个不能行孝之人,到底有几人可以行忠心之事?又哪来那么大的德行去施恩天下黎民,更莫奢谈忠党、忠国、忠于人民之大事业了!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十一
西晋人李密所著,是他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当时时局动荡皇帝希望李密能出来做官。因为李密是蜀国人在蜀国又以孝著名,当过官很有名气。所以皇帝希望他能出来做官来服民心。并且希望进一步扩充领土就更加希望天下人以为晋朝清明来进一步取得他国民心。李密孝顺同样也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但他为了保全性命就写了这篇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在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刘氏就去世了。他在家守孝两年后,出仕官职很小,因为当时的政局已相当稳定,晋武帝不需要李密了,便不再重视他。李密做了两年官后辞去职务。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十二
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
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
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
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提示:
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十三
哲理语句:
1、遇到无法抵抗的时候,静静的等待机会,真是要比横冲直撞的浪费体力有用得多啊!——刘墉(台湾)。
朝霞异彩艳阳天——无悔地等待。
等待的前提是理想。小草如果没有探头探脑看看外边世界的愿望,便不会有昭示顽强生命力的破土而出;鲜花如果不是为了竞相斗艳,展示生命辉煌的愿望,便不会有百花怒放,群蝶戏舞的壮美景象。同样,有志者事竟成。一个无的放矢胡乱撞的人,终究要像死水一般腐臭难堪,像煮熟的种子一样永远被埋在地下那阴暗的地方。撑起双帆,树起理想,便有了等待的必要,也有了等待的基石。
等待的阶梯是奋斗。守株待兔吗?哪有不劳而获的好事?主席讲得好,“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没有“水击”,哪来成功的浪花?现实本是残酷的,但现实尽头的阳光却依然灿烂。现实与成功之间有一道很长得也很宽的鸿沟,一般人只是戴上望远镜,站在现实这边遥望那边山花的烂漫,而有志之士则甩开双脚,用双手去触摸理想,用双脚去踏平鸿沟。欲早去奋斗,不管山重水复,不管柳暗花明,永不叹息;欲快去寻找太阳,无论荆棘丛生,无论风吹雨打,绝不后悔。
生命的等待。
生命常因等待而大放光彩。
它们说您走投无路,我不同意。怎么不是等待呢?我为您鸣不平,屈原。您一直在等待,等待怀王警醒的一日,等待谄臣小人离去的时候,等待大家理解你的时候,等待回国辅政的机会到来。苦苦地等待,穿越时间和空间,直等到“形容枯槁”。
在等待中,您挽救了自己,也留下了伟大的抒情长诗《离骚》。
等待,是您明智的选择。
我相信,那一天一定很冷。
真的,无休止的朔风吹折了茅草的枯茎,穿过门缝,凌乱了您青紫唇上方的银须。空气在您的鼻孔中冻结成冰,那扎人的固体让您艰于呼吸视听。两行清泪潸然而下,顺着您消瘦的脸流淌,却终不肯落下来。我知道,它们同您一样,还有未竟的心愿,不舍地离去。在等待。
陆游,一个很重的名字。通过它,我们不单单知道中国古代有个叫宋的时代,还知道屈辱的“禅渊之盟”,还知道岳飞与秦桧。那是怎样的一个名字啊!
您在等待,在用生命等待,一直等到最后一息。我叫您等待的生命——不朽的等待,千年的光彩。
等待,过程往往是长的;而结果,也往往是圆满的。
在等待中,屈原的灵魂升华了;
在等待中,陆游安眠了;
在等待中,我们,也渐渐长大了……。
等待沧桑。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hun圆的地球毫不停息的旋转,转来一声声清脆响亮,又转走一片片悲恸凄凉。
沧桑历尽,才会有活过的感觉;生命走过,才会有拼搏的执着。
谁人说,生命最宝贵;谁人说,命运最不公;谁人说,生活最坎坷。哪一种经验,哪一种教训,哪一种爱的轮回不是等待了沧桑的智者发出的呐喊。
高山不语,是一种巍峨的沧桑,等待过后不只是一种彷徨的渺茫。
日月不语,是一种奉献的沧桑,等待一切都结束后带给未来重新燃起的希望。
历史不语,是一种凝重的沧桑,等待子孙借鉴与勘探的目光观察所有的理想。
也许,这一切,都是沧桑的雏形,等待的亘古不变,抑或只是一种命运茫然的惆怅。等待沧桑,不是消极地投向灭亡,而是抓牢岁月的希望,让未雨绸缪的感觉领你迈向远方。
不要害怕惆怅与感慨苍茫。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十四
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么向晋武帝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2.教学重点/难点。
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么向晋武帝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出示学习目标1.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苦情、亲情、忠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介绍作者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文题《陈情表》“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表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问题引导。
1、谁在“陈情”?
2、向谁“陈情”?
3、“陈”什么?
4、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课文脉络。
身世孤苦悲凉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理。
祖母情深似海?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情。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十五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十六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在危机四伏的年代只有以退为盾,以进为矛才能笑到最后不被时间淘汰。退即为收敛,进即为奋进。
退有事并不意味着失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本可以称霸一方,流芳百世。可是他却在获得了些许胜利后便不可一世,最终四面楚歌,垓下大败,自刎乌江,遭后世耻笑,就连王安石也不禁吟出“江东子弟今虽在,敢与君王卷土来”的叹息。而与之形成对比的越王勾践却能意识到退的可贵。自愿赴吴为奴,卧薪尝胆,最后三千越甲吞吴,一雪前耻。只有做到像勾践那样以退为盾,保全性命;以进为矛,大败吴军,才能在绝境中力挽狂澜。
这世间的江河很少有直直的,多是拐来拐去的。为什么?水要更大地妥协,可最终仍能奔流到海。世间的树木在遇到阻碍它生长的障碍物时,也会选择倾斜避开。不惧弯曲不成材。这种妥协并非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能够高瞻远瞩的大智慧,是一种放慢脚步的前进。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正是由于水的“利万物而不争”才使其达到了“几于道”的上善境界。所以只有以退为盾,以进为矛,在遭受挫折重创时学会收敛,静息养神,才能在万事俱备东风到来之时一鸣惊人。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量。”此等人生之沉稳与厚重只有那些泊舟于兴衰荣辱沉浮中却依然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的人方可驾驭得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这就警示我们在面对逆境时要以退为盾,切不可贸然出击,最后才能于平稳中慢慢前进。就如晋文公的退避三舍,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无一不在向我们证明“以退为盾,以进为矛正是助力成功的一种手段,一种可以‘增益其所不能’的途径”。
人生亦是如此,只有以退为盾,以进为矛,能屈能伸,忍辱负重。才能做到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岿然不动,任他东西南北风。
文|王馨茹。
荐|刘海琴。
公众号:高考作文。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十七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习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高中陈情表以退为盾以进为矛篇十八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酷爱读书。他流亡国外期间,虽然仍在为革命奔忙,但只要一有空暇时间,他就一头钻进书里。在伦敦时,他经常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看书。他的生活费也经常用于买书。有一次,他的钱用完了,衣食无着,还是几位在伦敦的中国留学生凑些钱给他。但是不到三天钱又用完了,因为他又买了一些急需阅读的珍贵书籍。他曾经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通用公司服务客户的故事。
——思考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有一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客户服务部收到一封信,“这是我为同一件事第二次写信,我不会怪你们没有回信给我,因为我也觉得这样别人会认为我疯了,但这的确是一个事实。
我家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餐后,都会以冰淇淋来当饭后甜点。由于冰淇淋的口味很多,所以我们家每天饭后才投票决定要吃哪一种口味,决定后我开车去买。
但自从我买了新的庞帝雅克(编者注:这是通用旗下的一个牌子)后,我去买冰淇淋的这段路程问题就发生了。
每当我买香草口味时,我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动不了。但如果买其他口味,发动就顺得很。我对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尽管听起来很猪头:为什么当我买了香草味冰淇淋它就罢工,而我不管什么时候买其他口味,它就一尾活龙?为什么?”
事实上,客服部的总经理对这封信还真的心存怀疑,但他还是派了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当工程师去找这位仁兄时,很惊讶的发现这封信是出自一位事业成功、乐观、且受了高等教育的人。
工程师安排与这位仁兄的见面时间刚好是在用完晚餐的时间,两人于是一个箭步跃上车,往冰淇淋店开去。那个晚上投票结果是香草口味,当买好香草冰淇淋回到车上后,车子又秀逗(shutdown)了。这位工程师之后又依约来了三个晚上。
第一晚,巧克力冰淇淋,车子没事。
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车子也没事。
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车子“秀逗”。
这位思考有逻辑的工程师,到这时还是死不相信这位仁兄的车子对香草味过敏。
根据资料显示,他有了一个结论,这位仁兄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其他口味的要少。
为什么呢?因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口味中最畅销的,店家为了让顾客每次都能很快的取拿,将香草口味特别放置在店的前端;至于其他口味则放置在后端。
现在,工程师所要知道的疑问是,为什么这部车会因为从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时间较短时就会秀逗?原因很清楚,绝对不是因为香草冰淇淋的关系,工程师很快地由心中浮现出,答案应该是“蒸气锁”。
因为当这位仁兄买其他口味时,由于时间较久,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买香草口味时,由于花的时间较短,引擎太热以至于还无法让“蒸气锁”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