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精选17篇)
教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编写教案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理解,以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些教案是经过实际教学实践和总结总结得出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模式的背景下设计和进行的,我们以学道为主线,突出“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评价反馈——小结检测——学道导学七个环节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学生则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习惯,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探究的团队精神。
本节课教学的导入独特:以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跳高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滚式;第二次技术革命:背越式入手,配合图片,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思维和学习激情。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学习,特别是在课堂展示中,事事时时注意引导学簇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课堂展示的精彩源于自主学习的充分。在自主自习中,我注重做好:
(2)在力的表示中,在巡阅学生的完成情况之后要点评和示范,引导学生有意识的通过表格对比“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的优劣。
(3)在重力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寻找重心。
在课堂上学生自己利用拉杆设计三角形和薄纸板寻找重心,非常精彩,他们分别从钝角、锐角几个层次设计、寻找,学簇之间注意相互配合和补充,使人意外和惊喜。
学生利用自身轻轻一跃引入室展,使课堂的引入别具一格。
在教学中也存在困惑,课时的分配,我以1课时进行,时间非常紧张,甚至有个别班级超时,但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交流时,他们也存在这样的困惑,甚至有时分为2课时(力1课时,重力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课时),我想能否把力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为1课时,重力1课时,这样可以显得整章的布局变为整体——特例——运算。
在教学中我建议注重了力的概念的分析,因为据了解学生对初中力的概念已经遗忘。
在教学中学生的精彩,使人留恋,更使我反思“我的课堂,我做主”。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二
物体与质点。
参考系。
坐标系。
2.时间和位移。
时刻和时间间隔。
路程和位移。
矢量和标量。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用图像表示速度。
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加速度。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探究。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实验。
处理数据。
做出速度——时间图象。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用图象表示位移。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
5.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
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绵延两千多年的错误。
逻辑的力量。
猜想与假设。
实验验证。
第三章相互作用。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力和力的图示。
重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弹力。
弹性形变和弹力。
几种弹力。
3.摩擦力。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4.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
共点力。
5.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
矢量相加的法则。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理想实验的魅力。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惯性与质量。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力的单位。
4.力学单位制。
5.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
物体的受力分析。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超重和失重。
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
学好高中物理的诀窍。
很多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总是出现很多问题,但如果找到了很好的学习方法和窍门,那么物理并不难。除了学生们应该具备很扎实的基础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下面就是小编为各位介绍的学好高中物理的诀窍。
学好高中物理的诀窍一。
1、多理解,就是紧紧抓住预习、听课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预习可分为粗读和精读。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学的物理内容,对重要的部分以小标题的方式加以圈注。接着便仔细阅读圈注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即精读。上课时可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难点,解答疑问。
2、物理课后进行复习,除了对公式定理进行理解记忆,还要深入理解老师的讲课思路,理解解题的“中心思路”,即抓住例题的知识点对症下药,应用什么定理的公式,使其条理化、程序化。
学好高中物理的诀窍二。
1、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
2、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物理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
学好高中物理的诀窍三。
1、课前认真预习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物理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
2、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三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是:g=mg,g为比例系数,大小约为9.8n/kg,重力随着纬度大小改变而改变,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重力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只是万有引力的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种表现。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四
本节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初中阶段从推、拉、提的表现来认识力,符合学生的直观感受,在高中阶段则应该从更深一些的层次来认识力,即把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于此相联系。
教科书是从学生已经熟悉并可以理解的事实出发,分析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给出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图示方法。在对重力认识的基础上,本章尽量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逐一介绍了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及其基本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展现力作用效果的现象,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力的本质没有充分的了解。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重心概念,由于其抽象性,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现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了解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明确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掌握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认识力的过程,体会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通过寻找重物中心的实验,学会悬挂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做一做、说一说等栏目,提高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1、新课引入。
多媒体视频展示运动员大脚开球,球从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着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球的运动情况,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教师演示实验,手捏气球,拉橡皮筋,让学生从实例中感知、谈论,得出是由于手对气球和橡皮作用的结果。并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两种现象。
在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力的定义。让学生分析上述两种情况下物理的受力情况,为力的要素的讨论做好铺垫。
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演示关门时,在不同的地方施加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力,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要素有关,并从实例中让学生得出描述一个力需要涉及的要素,教师做出及时的总结。
教师提问,结合描述力的要素,我们如何来准确表示一个力呢?从而引出力的图示的概念。并讲解利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方法。通过习题,巩固这种描述力的方法。
3、重力。
多媒体展示苹果落地,人抛出物体下落的视频,并演示将墨汁滴在在竖直的白纸上,墨汁竖直下降的情景,使学生明确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引入重力的概念,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联系初中的知识,直接给出重力g与物体质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再让学生画出放置于水平面、斜面时的重力方向,画出空中运动的篮球的重力方向,使学生明确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含义。
演示利用线悬吊细棍保持水平,让学生分析出棍受两个力,重力和线的拉力,得出悬点就是力的作用点,细棍各部分受的重力可以集中看出作用与这一点,引入重心的概念。由于重心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等效的思想,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之后的学习对四种相互作用还会进一步展开介绍,本节内容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知道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四种相互作用力的名称、特点、作用范围。对于和万有引力之间的联系,是后面学习的内容,先让学生接受,告诉学生关于这个问题以后会学习到。
5、巩固提高。
布置课后开放性课题,让学生测量质量分布均匀的簿三角形的重心位置,体会数学书“重心”的定义,加深学生对重心的理解。
板书设计。
一、力。
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用效果:1.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是物体发生形变。
三要素:1.大小2方向3作用点。
二、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
三、重力。
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
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五
1.在太空运行的“神州九号”飞船中,不可能完成的实验是()。
a.弹簧测力计测拉力b.天平测物体质量c.马德堡半球实验d.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
2.物体在月球上所受到的重力为地球的六分之一,没有大气层.想象一下,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3.我国正在实施“登月工程”,已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已知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磁场,同一物体在月球和地球表面所受重力之比约为1:6.假若你将来登上月球,你可以做下列哪些事()。
4.下列各种说法中的有关数据,与实际基本相符的是()。
5.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六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3、要重视实验。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经验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七
1.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2.2教学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八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方向。
[学生]都受到重力.
[老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重力的物体?
[学生]没有.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重力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答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重力,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重力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没讲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重力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九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重力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重力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十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及公式,能进行相关运算。
2、理解焦耳定律,了解焦耳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能结合实际问题区分电功和电热,进一步体会能量守恒的意义和普适性。
二、问题导读:
1、当电路接通时,电路内就建立起了_____,自由电荷在_____作用下____运动而形成电流,这时电场力对自由电荷做了功,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计算公式:____。
2、电流做功的快慢用_____表示,它等于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额定功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焦耳定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式为____________,在纯电阻电路中,电流所做的功与产生的电热_____,电热的计算公式还有:________________;而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做功所消耗的电能除部分转化为内能外,还要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等。这时电功用公式______________计算,产生的电热只能用公式______________计算,此时,电功w___(填“大于”或“小于”)电热q。
4、焦耳定律的微观解释:当导体内的'电子在_____作用下做_____运动时,会与金属离子不断碰撞,碰撞时把一部分动能传递给离子,使离子的热运动____,导致导体发热。显然,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碰撞就越频繁、剧烈,发热就越___。
5、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___能的设备,电动机通电后,电流做的功_____(填“大于”或“小于”)产生的机械能,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例说明电流的热效应的广泛应用和危害。
三、实例引领:
例一、1、电动机的额定电压为u,额定电流为i,线圈的电阻为r,则此电动机的额定功率(输入功率)为_____,正常工作时的热功率为______,输出的机械功率为______,电动机的效率为______。三者的关系可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电动机突然卡住不转,此时输出的机械功率为________,电动机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_____能,此时的电流为______,热功率为__________。
例二、关于电功率和热功率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功率就是热功率。
b、统一电路中,电功率可以大于等于热功率,也可以小于热功率。
c、电功率就是电路中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功率。
d、热功率就是电路中因发热而消耗的功率。
四、同步达标:
1、课本p59:1―3题。
2、一只普通的家用照明白炽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它的电流值与哪一数值较为接近?
a、20ab、2ac、0.2ad、0.02a。
五、能力提升:
同步训练p69---70,能力培养1----7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十一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得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得一种力,重力得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得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得基础。“重力”是“力学”中得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得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得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得大小”“重力得方向”“重心”“重力得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得概念和力得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得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得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得概念比较符合知识得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得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得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得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得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得探索问题得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得。
2、了解重力得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得方向,理解“重心”得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得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得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得大小与质量得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得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得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得原因得探究,了解牛顿得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得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得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得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得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得“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得计算。
难点:重力得方向;重心得含义。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得实际情况,我采用得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得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得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得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得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得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得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得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得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得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得目得。
为此,我选择以下得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得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得钩码,感受它对手得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得钩码对手得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mg。(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得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得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得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得?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c.地球上各地得重力方向都是相同得,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得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得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得重力,都作用在物体得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得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得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得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得“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得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得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得快乐。
(五)课堂小结感悟新知。
(一)重力产生得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得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得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理解又可以在学生得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得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十二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十三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力的基本概念解释实际问题。鼓掌时,左右两手互相拍击,两手均有感觉,并发出响声,孤掌难鸣即一只手拍不响,说明了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要理解力的概念,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以所见事实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体会力的概念。
孤掌难鸣说明了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单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的道理。
2、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空气阻力不计)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解析: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因为空气阻力不计,它仅与地球有相互作用,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有的同学认为,足球还受到踢球的脚对它的作用。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力的概念没有理解好。因为力不能凭空产生,足球受脚对它的作用仅仅在于用脚踢足球的那一瞬间,一旦脚与球分离,球就不再受脚的作用了。所以分析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必须分析该时刻物体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情况,不能把物体前一段时间里曾经受到过的力,不加分析的套用到后一段时间里去。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例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例3、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例4、正误判断。
a.物体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错误)。
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是物体受到了力。(正确)。
c.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会产生力的作用。(错误)。
d.甲把乙推倒在地,但甲并没有倒下,说明甲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错误)。
e.同一物体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体。(正确)。
f.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错误)。
g.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正确)。
h.无生命的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错误)。
i.物体的重力总是大小不变的。(错误)。
j.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错误)。
k.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错误)。
l.把物体从赤道拿到北极,物体的重力将增大。(正确)。
m.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无论怎样运动,总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正确)。
n.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错误)。
o.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上。(错误)。
p.细绳下吊一小球,细绳的拉力总等于小球的重力。(错误)。
例5、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
解析: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
1、重心位置的变化极限法。
极限法就是设想物理过程、物理变化、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使我们弄清其变化过程。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判断重心位置变化的方法。极限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便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2、四种相互基本作用。
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十四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一)导入。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概念。
a.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b.思考并实验: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n/kg。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n/kg。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1000kg×9.8n/kg=39200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n/kg)?
=50÷1000kg×10n/kg=0.5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实验来研究一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作业:
找出身边的重力现象,并使用所学知识尝试出三道题。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十五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答案:cd。
2.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
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十六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力的方向、大小。
重力的方向。
探究学习法、观察分析法。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一、引入课题。
二、新授:
(一)重力的来由。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三)、重力的作用点。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四)、重力的大小。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2、设计实验。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3、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数据。
5、展示:
6、结论。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7、用公式表示为:出示课件。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mg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的作用,这个力是由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篇十七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2》(必修)中,第7章第4节“重力势能”中的内容。“重力势能”是下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做好准备。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设计思想首先,引入重力势能概念时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概念,通过一些自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高处物理具有潜在的能力——重力势能。通过实验,体验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得出重力势能的公式。
接着,以例题计算引出高度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在研究重力势能时应选取参考平面或零势能面。在零势能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解释重力势能“+”“—”号的含义。
最后,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推出的wg=mgh初–mgh末,得出结论,正功势能减少,负功势能增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回忆前面的知识,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结合已有工具,配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推导关系,发现新的学习;。
过程中配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结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发现新的知识。
[情感目标]。
1.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铺设、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物理的研究过程,对物理产生更大的兴趣。
2.渗透社会公德教育:预防高空坠物的危险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引入新课播放雪崩视频?
提问:为什么圣洁漂亮的雪一旦形成雪崩,就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3分钟展示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重点)。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点)。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难点)。
听教师解读,并记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1分钟。
进行新课。
什么是重力势能?阅读课本。从而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物体处于一定的高度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用ep表示。
并提出问题: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行分析得出定义。
猜想与假设通过对运动实例的观察与分析。2分钟2、重力势能大小。
在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子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将同一个沙袋从不同的高度释放,观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沙袋从同高一度释放,观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沙袋的释放高度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沙袋的质量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归纳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书):重力势能公式:ep=mgh。
5.相对性(板书)。
例题:
一个质量为10kg的投影仪,把它吊在一张高1m的桌面上空2m处,这个投影仪是否具有重力势能呢?此投影仪的重力势能是多少呢?(取g=10m/s2)。
重力势能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其数值由参考平面的改变而改变。
(板书)。
上方。
参考平面。
下方。
计算重力势能之前需要先选定参考平面。
例:如图,质量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结论:
重力做功的多少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面的选择无关。
动手计算,让两个同学上讲台把答案写出。
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
认真做笔记。
思考、动手计算。
训练学生的观察及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学与致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