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专业16篇)
总结是对过去所做之事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改进和优化的空间。当我们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情况时,如何应对并处理它,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弟、学妹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作为校友代表参加母校的毕业典礼,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迈向人生新的征程!
今天能够参加母校的毕业典礼让我感慨万千,从20xx年毕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我时刻怀念着大学的时光,这20xx年所有的奋斗与成果,都是在大学时期埋下的种子,一颗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种子。
20xx年前,那年我17岁,和所有考生一样,背着画夹走遍了大江南北。第一次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只为了一个模糊的想象——中央工艺美院。那天坐了一夜的火车,怀着非常兴奋的心情走出了北京站,坐上9路车,来到了光华路老校的大门口,只见校门上写了“衣、食、住、行”四个大字,寓意设计要为人的生活,为产业而服务。每次走过美院的校门,内心总充满了无比的向往,剩下的就是为进入这个大门而努力。
20xx年前的今天,我满怀大学四年积攒的万丈豪情,毕业了。然而那个年代的工业设计远不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毕业即失业。我只身来到上海,做过电话推销、开过展览公司,最后在跌跌撞撞中创办了木马设计。创业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才可以在逆境中成长。
20xx年前,木马设计团队开始崭露头角,总计服务了超过一千家企业,努力获得了包括德国红点奖、if、美国idea和日本g-mark等在内的100余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5年前,我开始推动重要的社会创新项目“设计立县计划”,帮助一些对于设计没有足够认知的城市建立新的设计秩序。经过持续探索,已经在日照、马鞍山等地建立创新平台,通过对接高端设计资源,为当地产业、城市、创业注入创新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并提升城市竞争力。
今天,随着创意时代的到来,设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无论作为教师还是设计师,都要聚焦价值,持续探索设计与教育的本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关注社会,认知变与不变的世界,这样才能做出真正属于时代的设计。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清华美院的老师都是各界的大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形当中影响着我们,当时不以为然,时间久了就会发现那种影响是真正持久的。我觉得清华美院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有几点是特别重要的:
第一,清华美院的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方法层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对学生灵魂深处的触动,这种影响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大学课堂是轻松和看似无序的,但是我们会为了做好一个作业而彻夜不眠,只为了内心那一毫米的误差。我记得有一次上木工课,一位同学每天都在锯一块大木头,一直锯了半个月。后来没有想到他把这块木头竟然锯成了一把小勺子。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可以判断的是他在与这块木头斗争的过程中,让自己从一个粗糙的人变成了一个细腻的人。
第二,美院更注重的是思维方法的教育,力求让每位同学建立起系统而严谨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让我们对事物变化的规律建立起系统的认知,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这种不变的方式和方法,可以让我们处在社会变革的前沿。
第三,美院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始终感受到母校的温暖。虽然我们离开了校园,但是每一个人都时刻关注着美院的变化。我们在很多论坛、会议、实践中会经常碰到像柳先生、鲁老师、蔡老师、严老师等,他们每一次都会与我们高效地交流,生怕我们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偏了。这也成为我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最温暖的那一盏明灯。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家即将走向社会的日子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几个观点:
第一:“在大船甲板上往复奔跑,无法改变大船的航向”。我们要看大势,在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找到自己。
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在无时无刻发生变化,过去的商业、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新的商业秩序规则又在不断地建立,只有终生学习,才能赶上不断变化的节奏。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们看到产业在不断地轮回,从手机、汽车、智能硬件到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产业的不断轮回驱使我们要准确地预测、感知到这个趋势,才能处于创新的前沿。我们今天的知识系统在不断地更新,设计范式亦在不断的转变。我们从产品时代,强调物理逻辑和产品消费,逐渐转向交互逻辑和信息消费,再到今天转向服务设计和系统逻辑。掌握好的设计方法,才能引领好的设计。
第二:希望大家能够聚焦有价值的创造,平衡好短期价值、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
我记得乔布斯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叫“串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讲到他在大学时期学过一门书法课,当时学它的时候并不知道有什么价值。但是当他在做苹果公司的时候,他就把曾经学到过的知识加以应用,于是就创造出了全世界最美丽的字体。同时,“要缩小作用面,增大压强。”当你面向某一个问题或方向的时候,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断叠加,才能创造出突破时代的价值。
第三:对今天的世界有系统的认知,在“变”与不变当中求得平衡。
我们今天所有的实践和所有的梦想,都需要在主流的实践和问题的背景下,发展和产生。当然今天的问题无处不在,从个人到社会,从城市到农村。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设计、商业以及我盲作和创业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平衡好短期、中期和长期价值,对于未来的世界有系统的认知,在变化纷繁的今天,能够找到变与不变。大家都知道,技术一直在改变,商业模式与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不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是我们的情感、事物变化的规律以及一些创新的基本方法,我们要以不变的规律和变化的手段来应对今天的世界。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三点,最后用一句话来再次祝愿大家,希望大家“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创造,让我们的设计生命更加灿烂!”
谢谢大家!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同学和亲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经双92班的李荣莎,来自电子工程系,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我作为经双班同学的感受。
不知道同学们在收到有钱院长签名的中英文毕业典礼邀请信的时候,在步入刚才的毕业酒会会场的时候,有没有像我一样感到“高端大气上档次”。这种邀请了亲友和重量级演讲嘉宾的毕业典礼,也是经双带给我们的惊喜之一吧。
提起经双,最先想到的就是周末只有一天、考试周从第16周提前开始的“难忘”回忆。《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咱们经双人上室友不上的课、考室友不考的试,这是怎样的好学精神!拿下每学期三四十学分的理工科同学们,击败偏微分和五花八门的公式定律的文科同学们,大家都扛过来了!所以“共患难”的经双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在小组和非小组作业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双人”的身份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源,比如经管的图书馆、职业发展中心、“与院长共品下午茶”活动、很多有影响力的讲座和论坛等等。这些都让我们对经管学院的归属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涨停板。
经双三载,我遇见的不仅仅有经济学知识,有一群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还有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思维方式。
经济学中,常用简明的模型配以曲线和交点的图示来解释问题,将纷繁复杂的现象条分缕析,常常给我醍醐灌顶之感。学了三年经双,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这样来描述情景。比如,我常常被问到,在男女比例六比一的工科院系当女生,是不是很爽呀?我就解释说,其实女生对于院系男女比例的满意度是一个先升后降的曲线,女生比例过少也有种种弊端。这样,人家好像就理解了。
修读经济学第二学位,让我们开拓了眼界,也拓宽了未来发展的道路。我们学着突破“文理”、“专业”的限制来考虑问题,会思考自己所在行业背后的经济发展规律和方向,也会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去评估行业的发展前景。今年五月,经管学院还与我所在的电子工程系共同举办了“管理学走出商学院: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研讨会。汇通文、理、商、工,正是我们双学位同学的优势所在。在不同思维的碰撞和融合中,我们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我自己今后的研究领域也将是电子和金融的交叉学科方向。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给经双上课的老师们。周末上课的不仅有我们,还有老师们——而且老师们还不能翘课。经双的老师们放弃了周末的休息,严谨负责地为我们备课、讲课。我们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你们付出了加倍的努力,让每个同学都学懂、学好、并体会到经济学之美。谢谢你们!
明年,经管学院将迎来30周年华诞。在毕业之际,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愿亲爱的同学们追逐梦想,贡献中国,影响世界!
谢谢大家!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代表毕业校友在这里发言,跟大家交流一些体会和感受。我是社科学院20xx级博士生,五年直博,20xx年毕业,眨眼间离开学校已经20xx年。接到此次发言任务后,我一直在想,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应该说点什么才更有意义,但是,浮现在脑海中的,却都是在清华读书期间的一点一滴。
清华就是这样,包容、宽厚,她对待每个学生,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给他们做事的本领,牵挂他们的成长,给予他们所有的帮助,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清华文化的传承,不是抽象的,更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体现在每位老师身上,体现在每位同学身上。每一个曾经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人,都是清华,都代表着清华。特别是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同学而言,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代表和传承这种文化。借此机会,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跟大家分享。
第一,要保持追求纯粹的精神。真理是纯粹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追求纯粹的过程。清华给了我们这一方净土,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去追求学术上的纯粹。这种历练是一生宝贵的财富。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可能会有一些复杂,但现在看来,即使再复杂的事情,可能都需要回到本真、回归初心,这就需要一种追求纯粹的精神。上周,共青团xx大刚刚召开,团xx大报告最根本的是在着力解决几个问题,共青团的初心和使命到底是什么?共青团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新时代到底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锻造什么样的团干部?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这是一些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需要一种纯粹的拷问,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旗帜鲜明的解释,让共青团真正成为他本身应该成为的样子。思维上纯粹,理论上才能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党的xx大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历史性成就和根本性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都是回归党的初心的自然呈现。在具体工作中,也是这样,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结,但如果能够保持一种纯粹的精神,多问问事情应然的状态,多想想事务本身的逻辑,多听听自己本真的追求,也许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第二,要培养兼济社会的情怀。清华毕业的学生,不能把进入精英阶层、中产阶级作为我们主要的奋斗目标,还应该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生活在这个社会,谁都不可能真正地独善其身。曾经说过,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清华也教育我们,要厚德载物。我毕业后到一个县里工作,后来又到一个乡镇去当党委书记。有一次因为要建设西气东输的一个工程,需要征地15亩,因为补偿标准达不到老百姓的预期,乡镇政府与老百姓产生了一些矛盾。当时感觉压力很大。后来我就在想,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干这件事,如果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那么解决这件事有更直接更快速的办法。但是,如果完成了这项任务,而使老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我们办这件事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出发点和立足点的问题。不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决定了不同的处理办法。我们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一个基本方略。如果发展不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这种发展将毫无意义,所谓的繁荣不仅是虚假的繁荣,而且是虚伪的繁荣。兼济社会不一定只是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需要坚持的一种情怀,理论研究也需要立场,企业也需要社会责任,公益服务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兼济社会,首先要兼济他人,你是否照顾了他人的感受,是否进行了换位思考,是否让你周边的人感受到了舒适。连我们的家人、同事、朋友,我们都兼济不了,何以去兼济社会。这跟物质没有关系,更多地应该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
第三,要练就从容淡定的心态。心态跟年龄应该没有必然的关系,但肯定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我们更加容易举止从容、神情淡定。但是,大家都说,人生是一条波浪线,而不是一条直线,有高潮,也有低谷。走出校园,我们不可能一直轻松愉悦,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接到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可能暂时买不起学区房,碰不到心仪的男女朋友;可能遇不到让我们感到舒服的领导,找不到得力的下属。总之,我们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让人焦虑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这种心态,来源于自信,家国自信、个人自信,连清华毕业的学生都不自信,你让其他学校的同学怎么淡定;这种心态,来源于乐观,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始终充满正能量。季羡林先生笔下的清新俊逸,不仅仅指的是清华园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指的是清华精神,“永葆青春,永远充满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我们要努力将这种精神内化为我们的性格基因,转变为我们的日常心态,从而更加从容淡定地生活和工作。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也是我努力的方向,说实话,我个人做得还远远不够。
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党的xx大以来,多次给青年回信,参加青年活动,指导青年工作,对我国广大青年充分信赖、寄予厚望。前几天,给清华大学马院研究生毕业班全体同学提出勉励寄语,希望同学们坚定为祖国和人民矢志奋斗的信念,以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这不仅是对清华马院毕业同学的寄语,也是对清华全体毕业生、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殷切希望。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际遇,我们这一代人也将与这一时代同生共长、同频共振。正所谓,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祝贺大家顺利毕业!祝愿大家都能够用不懈奋斗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回忆!
最后,再次感谢清华赋予我们的一切!感谢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永蕴社会情怀,长继科学精神,祝愿社科学院越办越好!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四
大家下午好!
我受理硕士项目毕业生张思培,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站在这里分享我的毕业感受。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我在清华里度过了六年的时光,20xx年本科入学,恰逢经济与金融国际班首次招生,20xx年硕士入学,赶上管理硕士mim项目新鲜出炉,我与清华经管一同成长和进步了六年。回想这六年的时光,我心存感激,满怀不舍。
清华的第一课,是为人要谦卑低调。从入学时的少年无畏到逐渐适应了大家带给彼此的压力,我们开始慢慢地懂得在这个中国平均智商最高的地区要坚强、更要谦虚。谦虚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态度,它让我们这帮兄弟姐妹能够彼此欣赏,互相鼓励,相濡以沫,共同进步,最终得以在我们“英语与数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这个通识专业下携手毕业。
清华的第二课,是为学要扎扎实实。也许,只有在清华,你才能看到周末早晨的清芬园,我们边吃着包子边讨论着作业题;只有在清华,你才能看到女生和女生不比容颜比成绩,男生和男生成双结对上自习。我们不为别的,只为探索真理。
清华的第三课,是成熟与自信。我们在这里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独立思考,更学会了以积极的、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未来。在离开校园的时候,我们除了又恢复当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志气,还多了分心灵的修炼。
清华经管是让我成长、成熟的地方,感谢过去六年给予我无私帮助的老师、师兄师姐和同学们,尤其感谢在我毕业论文进展缓慢时,我的导师张帏老师对我的帮助、包容和理解。当我们再看一遍自己的求职简历才回发现,其实我们获得的每一个机会都源于师长们的积极推荐,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离不开身边兄弟姐妹们的莫大鼓励与支持。
要再见了,清华园,以后再也没人像老师一样对我们有着极大容忍度了,再也没有宇宙中心五道口10万一平的福利房了,再也不会茶余饭后调侃隔壁了。在新加坡交换学习的时候,我开始第一次想念清华园,想念我的同学们,于是我就决定在园子里多呆了两年。如今,又两年过去了,其实不想走,但也没想留。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清华赋予我们的力量与勇气,让我们跃跃欲试,要在更广阔的天地建功立业。再过几天,我们就将启程,奔赴祖国各地,在更大的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我们会为自己的中国梦而努力、为我貌同的中国梦而努力。行胜于言,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要以未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母校的培养和教育。
在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是清华的儿女,我们会常回家看看。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有机会回到母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个重要时刻!首先,请允许我对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的学弟、学妹们,表达我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衷心的祝福!
回想20xx年前的20xx年,当自己终于拿到博士学位时,心中除了喜悦、激动,更多的还有一丝迷惘:20xx年生物系的博士毕业生只有5人,工作并不难找;但5年的直博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刻,自己突然很犹豫:是继续做科研,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坚持做下去?还是转行写程序,到(中关村)村里倒腾计算机?甚至去挂职做行政,才更适合自己?当了20xx年的好学生,在真正即将要离开单纯的校园时,生活的压力、家庭的责任、事业的方向成为一个人不得不一一面对和必须排序的选择。
我问自己:你到底喜欢科研吗?你的能力够吗?这个纠结直到某天博士论文写到脑仁疼的时候,终于得到了解脱——在重新梳理和审视自己五年来的科研数据,在看起来互不相关的现象中抓住一线新的提示和假设时,我确认:是的,科研是我的真爱,我喜欢那种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寻求真相的感觉。十四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
既然确定要走科研路,那么先出国做几年博后再择业,大概是当时比较标准的职业规划路径。因此,海投“套磁”邮件,参加夜间电话面试,按“水木攻略”采购赴美所需的袜子、眼镜、高压锅压力阀等各种零碎,也都按部就班地走了一遍。我也曾给国内科研机构投了简历,但对缺少历练也没有海外经历的新科博士来说,很难期望一个有足够自主权和发挥空间的岗位。
就在这个时候,兰州大学提出可以支持我建立一个实验室、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时,年少轻狂、一心想自立门户的自己实在是难以抗拒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接受了。能获得这样的机会,一方面源于已经毕业的学长们的杰出贡献而给予我们的信用福利;另一方面,则是历史原因造成了西部人才流失,使得新人得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今天,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西部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枢纽,要成为文明和科技辐射的核心,对人才的渴求更强烈,机遇更多,舞台也更大。在各位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将个人奋斗融入祖国的需求、顺势向前,我想会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坚定的信念依托。也许这就是为何在“出彩中国人”中,老学长们一曲《我爱你中国》如此动人心魄。
当得知我要去兰州工作时,身为家里的独子,父母旁敲侧击地说“宁向东一里,不向西一步”,但当时年轻气盛的自己根本听不进去,认为只要有经费,而且自己说了算,一切都不是问题。
然而,真正来到了西部、来到了兰大之后,才发现离开了科研资源集中的发达地区,缺少上下游支撑,遇到技术问题没法再像在清华一样串个门就能找到答案,缺乏测试手段时也很难像以前一样到隔壁蹭个设备,如果想要和小同行们深入讨论还得出远门······这些现实困难对科研选题、实现路径等等都会有直接影响。不过既然研究是真爱,又一心想着自己说了算,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支撑不够,难以开展高竞争性的研究,就热中选冷,找长期争议无定论的方向;手段有限,难以进行多维刻画,就因陋就简,力求从思路和设计上加以弥补。我博士期间曾跟着师兄做的一个小课题,通过电镜观察一种急性期蛋白的形貌,这种蛋白在炎症时血浆浓度有成千倍升高,但它究竟是导致疾病的原因还是疾病发生后的结果长期未能解决。虽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需要通过基础研究来获得思路,但曾经的激烈争议使得研究投入减少,从而允许我们的研究团队相对从容地去探究和解决。于是我们从简化体系中的活性调节机制入手提出假设,逐步阐明这个蛋白在炎症中的确切作用模式,进而发展其作为临床标靶和诊疗标识的潜在应用策略,又转回头以这个蛋白为实例希望回答一些表达调节、折叠途径中更基本的问题。
从最开始的见招拆招,到现在的乐在其中。所关心的虽然是不太起眼的问题,但十几年持续研究的积累和深入,逐渐也成为了一个小小方向的先行者,隐约看到了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可能,得到了前辈和同仁们的初步认可。
多年来,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最大的感触就是离开资源集中的中心城市后,非常有必要根据实际条件做出必要调整,尤其要将自己的优势与本地的特点和需求紧密结合。善加利用,不但可凭借资源独有而获得竞争优势来弥补支撑条件相对薄弱,而且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还能独树一帜,开辟新的领域。人类知识已经积累到如此的广度和深度,专业门类如此浩繁,成为一个狭窄领域的专家也需要长期的钻研;即便所选择的方向不够热门和炫目,只要有定力坚持,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之下,亦可成为行业领军。更何况科技突破并不总是来自最热门的方向。在国家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变中,需要的是多数行业的全面超越,需要的是从业者普遍具备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模式。这个全面超越的时代有底气也有愿望为我们的选择提供空间,为每个人的坚守提供支撑。而我们的坚守也注定会成为建成创新型国家伟大进程的一部分!
回顾20xx年的职业生涯,我有两个遗憾。一个是没有能将自己的研究很好地与西部特色相结合,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未能主动地寻求切入点和合作机会,这一点足为各位所戒!另一个就是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中,没能很好地体悟角色的变化:努力工作的要求也许没错,但也得理解诉求的多元化。一路行来,虽有遗憾,但并不后悔。人生有限,并不允许太多次的选择和试错。年轻时,遵从本心,选择能激发自己热情的行业和岗位;一旦选择,不轻言放弃。虽然难免会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困难,但源于热爱的坚持大概才是年轻人闯自己路的最好的凭借。
同学们,选择需要坚持,也意味着放弃。安家和立业谁先谁后?薪酬和理想孰轻孰重?冷门和热门何去何从?缺少历练的新人要选择更大的舞台,多半得放弃些安逸和繁华。我的爱人从北医免试推研到清华,和我同在一个实验室,同届博士毕业。做学生时,帮怕见血的我做动物实验;毕业时,包容我有点任性的选择,和我一起去兰大工作;在生活上,她没有什么要求,住着未经装修的婚房,工作以后,房屋改造、装修,设备和试剂采购都是她一手操办;从两间空屋子到看起来还像回事的实验室,从处理繁杂琐事到完成各种实验,无法想象没有她的支持我是否能走下来。幸福的家庭不仅仅是事业的后盾,更是彼此扶持,共同面对的依靠。
同学们在年龄还轻、牵绊尚少时,要以立业为先,把业务做好做强,才是立身和安家之本,在面临选择和取舍时,这大概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暂时的生活不便和薪酬高低,其实没有必要纠结——长远来看,短期缺憾通常都会随着事业的发展获得合理回报。幸福的生活永远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实现一种精神上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六
尊敬的各位师长,亲爱的学友们:。
首先十分感谢学校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让我有机会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与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校友,我衷心祝贺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奔赴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
看着同学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不由使我回想起30年前在清华学习时的美好时光。那时,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我们的中小学生活主要是在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中度过的。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考,点燃了我们学习的激情,经过十个月左右的奋战,我幸运地考入清华。大家都十分珍惜这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对待知识真的是如饥似渴,就像饥饿已久的人扑向面包,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充实自己,晚上熄灯后,还有许多同学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或者在水房的灯光下学习……这些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20xx年前的1986年,为了履行一个承诺,我保留博士学籍,前往大漠深处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工作。这是一个既令人向往又让人畏惧的地方——令人向往,是因为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民挺起脊梁的核蘑菇云升起的地方,也是一个能够把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事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地方;让人畏惧,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地处荒凉的罗布泊腹地,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更重要的是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责任。
20xx年来,我虽然说不上取得了什么成就,也谈不上为母校增添了多大光彩,但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时刻牢记和践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始终如一地为祖国强大而不懈奋斗着。实事求是地讲我一直热衷于科学技术研究,不愿意当领导,现在也是如此,却阴差阳错当了领导,管理着世界关注、中国重要、责任重大的核试验基地。这些都竖家民族利益的需要,是各级组织的培养,是伟大事业所成就的,更重要的是母校的培养打下的良好基础,使我有能力、有毅力去克服工作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困难。清华的校训、校风和优良传统,始终是我们每个清华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再次衷心感谢母校的培养教育。
毕业离校20多年,面对这么多杰出的师长和校友,在这里发言实不属本意:一来我们干的是“只能干不能说”的事,可以讲的不多,我们的格言就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二来在座的各位水平都很高,我不敢在大家面前随便讲。再者,我也没有什么深刻体会和经验给同学们传授,因为我的体会均是大家的共同体会。我有的只是祝福和祝愿。
我很羡慕现在的同学们,你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受到从小学到大学系统正规的良好教育,你们中的多数从中小学起就是佼佼者,是家长和学校的宠儿,有的天赋过人,有的多才多艺,有的现在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成果。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人与你们无法相比,我们出生在困难时期、学习成长在动乱时期,工作生活在社会变革时期,先天有许多不足。比如我在进清华前从未学过英语,到了大学才从abc开始学起。因为我们生长在特殊的时代,吃过苦、经历过一些挫折,具有相对较强的承受能力,这可能也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这一代人在艰苦条件下还能有一点作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和失败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坦率地讲,你们这一代很需要经历艰苦环境和条件的磨练,因为这是成功所必需的。
今天你们毕业了,即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毕业是学校生活的结束,但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更重要学习的开始,是走向社会去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进入社会后,与在校时会有些不同,很多事情需要你们自己思考和抉择。你们这一代人不但具有我们所不可比拟的良好基础知识,同时具有我们所不可比拟的自信和激情,你们是自信的一代,也是奋发向上的一代。目前,我铭家正处在繁荣稳定、快速发展崛起的好时候,为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例如中国核试验基地就可以为同学们奉献青春、报效祖国提供宝贵的机遇,这里我可以自豪的告诉同学们,中国核试验基地先后有三任司令员是清华校友。希望同学们抓住机遇,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有所作为,像顾校长要求的那样,“做可堪时代大任的清华人。”
堪大任要以报效国家为己任。我认为,个人的成功主要的不在于自我设计,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一定要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关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就是我们取得成功和实现自身价值最好的舞台。早年放弃国外良好条件和优厚待遇,投身祖国核试验伟大事业的“两弹元勋”程开甲院士说,“如果我不回国,也许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飞机可乘。成功也不是计算出来的,成功之路是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要想干成一点事情,最忌讳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把一生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奋斗目标的不断变化上。只有放开你的脚步沿着选定的方向前进,扎实干好每一件细小的具体工作,最终才能走向成功。几年前,你们闯过一个又一个独木桥,跻身清华,认真走过了扎实的求学之路。走向社会后,你们也一定能够走好施展才华的人生之路。
成功之路历来是不平坦的,登攀之旅必定布满荆棘。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主要取决于他在顺利时的表现如何,而主要取决于在不顺利和困难时的表现,胜利和成功多数是在坚持一下之中,度过黎明前的黑暗必将迎来光明。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清华人,面对困难与挫折,一定都是强者。
事业成功离不开奉献。奉献能带给你快乐,因为你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了事业的成功;索取却无法使你幸福,因为索取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甘于奉献、勇于付出既是成就事业之必需,也是成功者内在的品质。我愿与大家一起,在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奉献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同学们,放开你们的脚步,坚定地沿着选定的方向前进、攀登。祝你们取得成功、创造辉煌,去实现人生价值,给母校增光添彩。
谢谢大家!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我是emba20xx级f班的宋礼华,站在这个神圣的讲台上,代表20xx届emba毕业生发言,作为今天在座最年长的毕业生之一,此刻,我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我出身农村,从小家境贫寒,但考上清华始终是我少年时代的梦想,十年动乱,让这个梦想成了泡影。1977年恢复高考,我怀揣着破碎了的“清华梦”,跨入了安徽农业大学,在那里,我接受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此后,不论是出国留学,还是从事科研工作,甚至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后,这个美丽的梦想始终陪伴着我30多年,事实上我已经是六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博导”,指导培养的研究生已有近百名,但让自己成为一名清华学子一直是无法割舍的心愿。今天,手捧着沉甸甸的学位证书,我真切地意识到,我的清华梦终于圆满实现了。
两年前,带着本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积累的无数问题和困扰来到清华,两年后,带着丰富的管理知识、开阔的视野、师长的祝福和同学的友情满意地离开,两年中,我收获了很多。
感谢经管学院的各位老师,他们严谨的治学、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感谢我的同学,在与你们兄弟姐妹般地相处当中,彼此之间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交流让我分享到了很多快乐和心得。
感谢我的太太和家人,有了你们的默默支持,我才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学习,最终完成学业。
我是在1993年完成国家攻关项目的基础上,利用成果转化创办了安科生物这家公司,历经20xx年风雨坎坷,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高科技企业,并第一批在中国创业板上市。20xx年风风雨雨,20xx年酸甜苦辣,在这里,我有一些心得愿意和大家分享。
我们知道,清华经管学院的使命是“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这个使命需要我们全体经管学人来承载。我们都是现在或者将来的创业者和经营管理人才,作为一名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我认为:
第一要有“梦想”,梦想是人类前行的原动力,伟大的“中国梦”将激励全体中国人民奋力进取。个人,特别是年轻人更需要有梦想。
第二要有“激情”,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压力山大的时代,只有始终保持旺盛的激情,我们才有勇气去面对来自社会、市场、竞争对手以及一切方面的挑战。
第三学会“创新”,信息时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难以逃脱惨遭淘汰的厄运。
第四,学会“分享”,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从社会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种种资源,也必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回报社会。企业和企业家都必须学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学会与社会、客户和合作者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我认为只要能真正做到这四点,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世上最珍贵的感情莫过于师生情、同窗情,她们似甘醇的美酒,历久弥香,让我貌同珍惜这份弥足珍贵的缘分吧。
最后让我们再次感谢清华经管学院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
谢谢大家!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八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经管学院博士生刘津宇,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博士生代表,向引导我们走向学术殿堂的老师们,向风雨同舟的同学们,向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亲友们,表达最真诚的感谢和敬意。
五年来,学院默默见证着我们的成长。通过严格的课程与科研技能训练,赋予我们坚实的盔甲,从而最优化人生的夏普比;同时又辅之以宽阔的舞台,让我们始终怀有一颗柔软的赤子之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敏锐触觉。如今科技金融风起云涌,人工智能激动人心,这片充满生机的星辰大海,通向未知与未来。柯洁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以0-3宣告人类完败后,柯洁失声痛哭、难以释怀;89岁的李嘉诚请阿尔法狗之父给自己上课,数次激动地站起来。这是人类对颠覆其认知的科学世界最真诚而纯粹的痴迷与敬意,正是科研的魅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博士生和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开拓创新、刷新人类的极限。对于经管学院的博士生而言,经济学研究是现实世界与数理抽象的完美融合,理论模型简洁而优美,实证证据缜密而细腻。更重要的是,经济学研究绝非“双脚离地”的纸上谈兵,它对社会变迁和人性的特质都进行了丰富而立体的刻画。因此,经管学院的博士生们更接地气,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从而也更应拥有兼济天下、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我相信,对于在座的博士生们而言,心中最感激的人就是恩师们。刚读博士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小秘密:做好了数据图表之后存在草稿箱,故意等深夜才发送出去,妄图今日无需再动笔,然而这些小心机每次都计划落空,因为不论我多晚发出,都能在两小时内得到老师详尽的批阅和答复。我的合作老师们就是这样,以数年如一日严谨而勤勉的科研态度深深感染着我。同样感激的还有并肩奋斗的同学们,印象中无数个扑簌簌下着冬雪的夜晚,我在博士生工位上加夜班,四周寂静无声,只听得见隔壁轻轻敲击键盘的声音,仿佛是一种应和与共鸣。我们也很感激舜德三楼图书馆的王老太太,她每天坐在门口,能准确地叫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在我们的身后严肃地唠叨着,“孩子,发a不容易啊。”……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让我觉得学术世界是有温度的,值得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钱院长曾经说过,“教育绝不仅仅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守注人本身。”五年的峥嵘岁月,不仅是与科研世界的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对话,与梦想的对话。感谢经管学院,五年后的我们并没有变得世故、浮躁和急功近利,而是更加笃定、自信而坚守梦想,具备了选择和捍卫自己想要的生活与事业的勇气。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最尊敬的师长也对我说,35岁之前没有周末。我们未来面对的人生,或许比读博士还要艰难百倍,但经历了这段旅程,我们拥有了从容面对一切,去收获快乐、创造幸福的能力。
同学们,博士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位,而是一份相伴终生的人生履历。博士五年栉风沐雨,今天我们戴着博士帽、穿着博士服,应当为自己通过了这场考验而感到由衷的自豪。让我们再一次感激我们的恩师们,是你们的培养和教诲令我们终生受益。请钱院长和各位老师相信,在未来,我们不论走向何方,都会不忘初心,怀揣着身为一个清华人、经管人的骄傲,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心怀天下,经世济民。只愿走出半生,归来仍是清华人。
谢谢大家。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九
清华建校初期,以外籍教师为主。后来,中国教师逐渐增多并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干。在教学上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教材、教学法等仿照美国,重视英文训练,教学严格,考试频繁,淘汰率高。学校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而先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并与课堂学习相互促进。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清华毕业典礼致辞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弟、学妹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作为校友代表参加母校的毕业典礼,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迈向人生新的征程!
今天能够参加母校的毕业典礼让我感慨万千,从20xx年毕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我时刻怀念着大学的时光,这20xx年所有的奋斗与成果,都是在大学时期埋下的种子,一颗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种子。
20xx年前,那年我17岁,和所有考生一样,背着画夹走遍了大江南北。第一次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只为了一个模糊的想象——中央工艺美院。那天坐了一夜的火车,怀着非常兴奋的心情走出了北京站,坐上9路车,来到了光华路老校的大门口,只见校门上写了“衣、食、住、行”四个大字,寓意设计要为人的生活,为产业而服务。每次走过美院的校门,内心总充满了无比的向往,剩下的就是为进入这个大门而努力。
20xx年前的今天,我满怀大学四年积攒的万丈豪情,毕业了。然而那个年代的工业设计远不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毕业即失业。我只身来到上海,做过电话推销、开过展览公司,最后在跌跌撞撞中创办了木马设计。创业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才可以在逆境中成长。
20xx年前,木马设计团队开始崭露头角,总计服务了超过一千家企业,努力获得了包括德国红点奖、if、美国idea和日本g-mark等在内的100余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5年前,我开始推动重要的社会创新项目“设计立县计划”,帮助一些对于设计没有足够认知的城市建立新的设计秩序。经过持续探索,已经在日照、马鞍山等地建立创新平台,通过对接高端设计资源,为当地产业、城市、创业注入创新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并提升城市竞争力。
今天,随着创意时代的到来,设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无论作为教师还是设计师,都要聚焦价值,持续探索设计与教育的本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关注社会,认知变与不变的世界,这样才能做出真正属于时代的设计。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清华美院的老师都是各界的大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形当中影响着我们,当时不以为然,时间久了就会发现那种影响是真正持久的。我觉得清华美院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有几点是特别重要的:
第一,清华美院的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方法层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对学生灵魂深处的触动,这种影响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大学课堂是轻松和看似无序的,但是我们会为了做好一个作业而彻夜不眠,只为了内心那一毫米的误差。我记得有一次上木工课,一位同学每天都在锯一块大木头,一直锯了半个月。后来没有想到他把这块木头竟然锯成了一把小勺子。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可以判断的是他在与这块木头斗争的过程中,让自己从一个粗糙的人变成了一个细腻的人。
第二,美院更注重的是思维方法的教育,力求让每位同学建立起系统而严谨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让我们对事物变化的规律建立起系统的认知,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这种不变的方式和方法,可以让我们处在社会变革的前沿。
第三,美院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始终感受到母校的温暖。虽然我们离开了校园,但是每一个人都时刻关注着美院的变化。我们在很多论坛、会议、实践中会经常碰到像柳先生、鲁老师、蔡老师、严老师等,他们每一次都会与我们高效地交流,生怕我们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偏了。这也成为我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最温暖的那一盏明灯。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家即将走向社会的日子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几个观点:
第一:“在大船甲板上往复奔跑,无法改变大船的航向”。我们要看大势,在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找到自己。
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在无时无刻发生变化,过去的商业、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新的商业秩序规则又在不断地建立,只有终生学习,才能赶上不断变化的节奏。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们看到产业在不断地轮回,从手机、汽车、智能硬件到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产业的不断轮回驱使我们要准确地预测、感知到这个趋势,才能处于创新的前沿。我们今天的知识系统在不断地更新,设计范式亦在不断的转变。我们从产品时代,强调物理逻辑和产品消费,逐渐转向交互逻辑和信息消费,再到今天转向服务设计和系统逻辑。掌握好的设计方法,才能引领好的设计。
第二:希望大家能够聚焦有价值的创造,平衡好短期价值、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
我记得乔布斯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叫“串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讲到他在大学时期学过一门书法课,当时学它的时候并不知道有什么价值。但是当他在做苹果公司的时候,他就把曾经学到过的知识加以应用,于是就创造出了全世界最美丽的字体。同时,“要缩小作用面,增大压强。”当你面向某一个问题或方向的时候,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断叠加,才能创造出突破时代的价值。
第三:对今天的世界有系统的认知,在“变”与不变当中求得平衡。
我们今天所有的实践和所有的梦想,都需要在主流的实践和问题的背景下,发展和产生。当然今天的问题无处不在,从个人到社会,从城市到农村。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设计、商业以及我盲作和创业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平衡好短期、中期和长期价值,对于未来的世界有系统的认知,在变化纷繁的今天,能够找到变与不变。大家都知道,技术一直在改变,商业模式与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不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是我们的情感、事物变化的规律以及一些创新的基本方法,我们要以不变的规律和变化的手段来应对今天的世界。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三点,最后用一句话来再次祝愿大家,希望大家“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创造,让我们的设计生命更加灿烂!”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师长,亲爱的学友们:。
首先十分感谢学校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让我有机会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与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校友,我衷心祝贺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奔赴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
看着同学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不由使我回想起30年前在清华学习时的美好时光。那时,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我们的中小学生活主要是在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中度过的。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考,点燃了我们学习的激情,经过十个月左右的奋战,我幸运地考入清华。大家都十分珍惜这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对待知识真的是如饥似渴,就像饥饿已久的人扑向面包,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充实自己,晚上熄灯后,还有许多同学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或者在水房的灯光下学习……这些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20xx年前的1986年,为了履行一个承诺,我保留博士学籍,前往大漠深处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工作。这是一个既令人向往又让人畏惧的地方——令人向往,是因为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民挺起脊梁的核蘑菇云升起的地方,也是一个能够把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事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地方;让人畏惧,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地处荒凉的罗布泊腹地,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更重要的是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责任。
20xx年来,我虽然说不上取得了什么成就,也谈不上为母校增添了多大光彩,但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时刻牢记和践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始终如一地为祖国强大而不懈奋斗着。实事求是地讲我一直热衷于科学技术研究,不愿意当领导,现在也是如此,却阴差阳错当了领导,管理着世界关注、中国重要、责任重大的核试验基地。这些都竖家民族利益的需要,是各级组织的培养,是伟大事业所成就的,更重要的是母校的培养打下的良好基础,使我有能力、有毅力去克服工作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困难。清华的校训、校风和优良传统,始终是我们每个清华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再次衷心感谢母校的培养教育。
毕业离校20多年,面对这么多杰出的师长和校友,在这里发言实不属本意:一来我们干的是“只能干不能说”的事,可以讲的不多,我们的。
格言。
就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二来在座的各位水平都很高,我不敢在大家面前随便讲。再者,我也没有什么深刻体会和经验给同学们传授,因为我的体会均是大家的共同体会。我有的只是祝福和祝愿。
我很羡慕现在的同学们,你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受到从小学到大学系统正规的良好教育,你们中的多数从中小学起就是佼佼者,是家长和学校的宠儿,有的天赋过人,有的多才多艺,有的现在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成果。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人与你们无法相比,我们出生在困难时期、学习成长在动乱时期,工作生活在社会变革时期,先天有许多不足。比如我在进清华前从未学过英语,到了大学才从abc开始学起。因为我们生长在特殊的时代,吃过苦、经历过一些挫折,具有相对较强的承受能力,这可能也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这一代人在艰苦条件下还能有一点作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和失败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坦率地讲,你们这一代很需要经历艰苦环境和条件的磨练,因为这是成功所必需的。
今天你们毕业了,即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毕业是学校生活的结束,但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更重要学习的开始,是走向社会去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进入社会后,与在校时会有些不同,很多事情需要你们自己思考和抉择。你们这一代人不但具有我们所不可比拟的良好基础知识,同时具有我们所不可比拟的自信和激情,你们是自信的一代,也是奋发向上的一代。目前,我铭家正处在繁荣稳定、快速发展崛起的好时候,为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例如中国核试验基地就可以为同学们奉献青春、报效祖国提供宝贵的机遇,这里我可以自豪的告诉同学们,中国核试验基地先后有三任司令员是清华校友。希望同学们抓住机遇,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有所作为,像顾校长要求的那样,“做可堪时代大任的清华人。”
堪大任要以报效国家为己任。我认为,个人的成功主要的不在于自我设计,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一定要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关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就是我们取得成功和实现自身价值最好的舞台。早年放弃国外良好条件和优厚待遇,投身祖国核试验伟大事业的“两弹元勋”程开甲院士说,“如果我不回国,也许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飞机可乘。成功也不是计算出来的,成功之路是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要想干成一点事情,最忌讳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把一生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奋斗目标的不断变化上。只有放开你的脚步沿着选定的方向前进,扎实干好每一件细小的具体工作,最终才能走向成功。几年前,你们闯过一个又一个独木桥,跻身清华,认真走过了扎实的求学之路。走向社会后,你们也一定能够走好施展才华的人生之路。
成功之路历来是不平坦的,登攀之旅必定布满荆棘。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主要取决于他在顺利时的表现如何,而主要取决于在不顺利和困难时的表现,胜利和成功多数是在坚持一下之中,度过黎明前的黑暗必将迎来光明。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清华人,面对困难与挫折,一定都是强者。
事业成功离不开奉献。奉献能带给你快乐,因为你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了事业的成功;索取却无法使你幸福,因为索取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甘于奉献、勇于付出既是成就事业之必需,也是成功者内在的品质。我愿与大家一起,在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奉献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同学们,放开你们的脚步,坚定地沿着选定的方向前进、攀登。祝你们取得成功、创造辉煌,去实现人生价值,给母校增光添彩。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冬日清华园里最喜庆的日子。我们在这里举行仪式,庆祝1291名同学圆满完成学业。首先,我要向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向精心指导你们的老师、向坚定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即将告别校园,从这里不仅带走知识、友谊、梦想,更将带走融入血液、浸透骨髓、将同你们相伴一生的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今天,我想重点讲讲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清华是培养君子的地方,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行胜于言是每一名清华人的内在品质。我们的学长闻一多先生说过,“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清华人之所以受到尊重,就是因为行胜于言。同学们,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国家和社会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实干的人。希望你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能终身做到行胜于言。为此,我想谈三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行源于思。当今世界正在进行大变革大调整,当代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时期。你们在未来要有所作为,不仅要懂得如何做,更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韩愈曾说:“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在这里强调行源于思,就是希望大家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独立人格、独立思考比追名逐利更重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比人云亦云更重要,用大智慧把握人生航向比用小聪明寻找捷径更重要。前不久,我参加研究生特奖的分享交流会,听一位同学讲到物理学家卢瑟福的故事。说有一天深夜,卢瑟福看到一个学生还在做实验,便好奇地问:“你上午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又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听后很生气地说:“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那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同学们,我也不愿意看到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像上紧的发条,每天只是忙忙碌碌,而是希望你们能不时地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就像高山流水,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静水流深,用思考之后的行动成就绚丽的人生。
第二,行惠于言。前段时间,我读到一本书,叫做《教育大未来》,是曾经负责哈佛大学教育改革的托尼·瓦格纳撰写的。他在书中提到,未来世界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7个关键力,“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是其中之一。因为只有加强沟通交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最近学校正在召开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很多校友给我写信,谈到自己对母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他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清华学生积极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不足。20xx年,朱镕基学长也曾谈到清华学生不善言表的问题,当时他语重心长地说:“行胜于言不是不要言。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就是要言。”这里强调的言,不是自我吹嘘、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只说不做,而是要言之有据、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同学们,我想强调的是,沟通是表明你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沟通是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体现,沟通也是影响他人、改变社会的重要方式。人类处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时代,主动沟通,善于表达,将使你们得到更多的理解,获得更大的支持,营造更佳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才干、成就事业。
第三,行成于笃。傅斯年先生1920xx年写过一篇文章,我虽然并不完全赞同他所作的比拟,但还是想在这里引述文中的故事。故事说,他有一天见到一位北京警犬学校的人,就问那个人,“你们训练的狗,单是外国种呢;或是也有中国狗?”那个人回答,“单是外国种的狗。中国狗也很聪明,他的嗅觉有时竟比外国狗还要灵敏,不过太不专心了。教他去探一件事,他每每在半路上,碰着母狗,或者一群狗打架,或者争食物的时候,把他的使命丢开了。所以教不成材。”1984级的徐航校友有一次回学校时讲到,自己的成功方程是“成功=能力×努力×运气”,再把这个结果用时间进行积分。意思是人生是一个时间积分的过程,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刚才,孙晓明校友也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感悟。这些认识和感悟启示我们,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比跟风赶潮流更重要,坚持坐冷板凳比什么热做什么、什么快做什么更重要,长期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比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去做更重要。
同学们,“行胜于言”来自于1920级校友赠送母校的日晷。在日晷的背面还刻着相对应的拉丁。
成语。
“factanonverba”。我经常带客人去看日晷,告诉他们行胜于言是清华的校风。但经常有人告诉我,这句拉丁文的意思不仅仅是行胜于言,有人讲是“行动,而不是言辞”,也有人说是“事实胜于雄辩”,还有人认为是“观其行而非听其言”,甚至有人讲是“行动不等于言辞”。正是对拉丁文含义的不同理解,促使我去思考行、言、思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也建议同学们离校之前再到大礼堂前看看日晷,带着自己对“行胜于言”,对行、言、思的辩证思考去迎接你们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经管学院博士生刘津宇,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博士生代表,向引导我们走向学术殿堂的老师们,向风雨同舟的同学们,向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亲友们,表达最真诚的感谢和敬意。
五年来,学院默默见证着我们的成长。通过严格的课程与科研技能训练,赋予我们坚实的盔甲,从而最优化人生的夏普比;同时又辅之以宽阔的舞台,让我们始终怀有一颗柔软的赤子之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敏锐触觉。如今科技金融风起云涌,人工智能激动人心,这片充满生机的星辰大海,通向未知与未来。柯洁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以0-3宣告人类完败后,柯洁失声痛哭、难以释怀;89岁的李嘉诚请阿尔法狗之父给自己上课,数次激动地站起来。这是人类对颠覆其认知的科学世界最真诚而纯粹的痴迷与敬意,正是科研的魅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博士生和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开拓创新、刷新人类的极限。对于经管学院的博士生而言,经济学研究是现实世界与数理抽象的完美融合,理论模型简洁而优美,实证证据缜密而细腻。更重要的是,经济学研究绝非“双脚离地”的纸上谈兵,它对社会变迁和人性的特质都进行了丰富而立体的刻画。因此,经管学院的博士生们更接地气,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从而也更应拥有兼济天下、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我相信,对于在座的博士生们而言,心中最感激的人就是恩师们。刚读博士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小秘密:做好了数据图表之后存在草稿箱,故意等深夜才发送出去,妄图今日无需再动笔,然而这些小心机每次都计划落空,因为不论我多晚发出,都能在两小时内得到老师详尽的批阅和答复。我的合作老师们就是这样,以数年如一日严谨而勤勉的科研态度深深感染着我。同样感激的还有并肩奋斗的同学们,印象中无数个扑簌簌下着冬雪的夜晚,我在博士生工位上加夜班,四周寂静无声,只听得见隔壁轻轻敲击键盘的声音,仿佛是一种应和与共鸣。我们也很感激舜德三楼图书馆的王老太太,她每天坐在门口,能准确地叫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在我们的身后严肃地唠叨着,“孩子,发a不容易啊。”……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让我觉得学术世界是有温度的,值得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钱院长曾经说过,“教育绝不仅仅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守注人本身。”五年的峥嵘岁月,不仅是与科研世界的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对话,与梦想的对话。感谢经管学院,五年后的我们并没有变得世故、浮躁和急功近利,而是更加笃定、自信而坚守梦想,具备了选择和捍卫自己想要的生活与事业的勇气。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最尊敬的师长也对我说,35岁之前没有周末。我们未来面对的人生,或许比读博士还要艰难百倍,但经历了这段旅程,我们拥有了从容面对一切,去收获快乐、创造幸福的能力。
同学们,博士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位,而是一份相伴终生的人生履历。博士五年栉风沐雨,今天我们戴着博士帽、穿着博士服,应当为自己通过了这场考验而感到由衷的自豪。让我们再一次感激我们的恩师们,是你们的培养和教诲令我们终生受益。请钱院长和各位老师相信,在未来,我们不论走向何方,都会不忘初心,怀揣着身为一个清华人、经管人的骄傲,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心怀天下,经世济民。只愿走出半生,归来仍是清华人。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同学和亲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经双92班的李荣莎,来自电子工程系,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我作为经双班同学的感受。
不知道同学们在收到有钱院长签名的中英文毕业典礼邀请信的时候,在步入刚才的毕业酒会会场的时候,有没有像我一样感到“高端大气上档次”。这种邀请了亲友和重量级演讲嘉宾的毕业典礼,也是经双带给我们的惊喜之一吧。
提起经双,最先想到的就是周末只有一天、考试周从第16周提前开始的“难忘”回忆。《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咱们经双人上室友不上的课、考室友不考的试,这是怎样的好学精神!拿下每学期三四十学分的理工科同学们,击败偏微分和五花八门的公式定律的文科同学们,大家都扛过来了!所以“共患难”的经双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在小组和非小组作业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双人”的身份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源,比如经管的图书馆、职业发展中心、“与院长共品下午茶”活动、很多有影响力的讲座和论坛等等。这些都让我们对经管学院的归属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涨停板。
经双三载,我遇见的不仅仅有经济学知识,有一群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还有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思维方式。
经济学中,常用简明的模型配以曲线和交点的图示来解释问题,将纷繁复杂的现象条分缕析,常常给我醍醐灌顶之感。学了三年经双,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这样来描述情景。比如,我常常被问到,在男女比例六比一的工科院系当女生,是不是很爽呀?我就解释说,其实女生对于院系男女比例的满意度是一个先升后降的曲线,女生比例过少也有种种弊端。这样,人家好像就理解了。
修读经济学第二学位,让我们开拓了眼界,也拓宽了未来发展的道路。我们学着突破“文理”、“专业”的限制来考虑问题,会思考自己所在行业背后的经济发展规律和方向,也会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去评估行业的发展前景。今年五月,经管学院还与我所在的电子工程系共同举办了“管理学走出商学院: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研讨会。汇通文、理、商、工,正是我们双学位同学的优势所在。在不同思维的碰撞和融合中,我们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我自己今后的研究领域也将是电子和金融的交叉学科方向。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给经双上课的老师们。周末上课的不仅有我们,还有老师们——而且老师们还不能翘课。经双的老师们放弃了周末的休息,严谨负责地为我们备课、讲课。我们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你们付出了加倍的努力,让每个同学都学懂、学好、并体会到经济学之美。谢谢你们!
明年,经管学院将迎来30周年华诞。在毕业之际,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愿亲爱的同学们追逐梦想,贡献中国,影响世界!
谢谢大家!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十
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亚洲大学、环太平洋大学等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清华毕业典礼致辞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校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我要对在座的学弟学妹们顺利完成学业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清华学子。20xx年前盛夏的北京火车站,在火车汽笛的冲天长鸣中,我离别清华、离别恩师、离别同学,怀着扎根边疆、建设家乡的雄心和对亲人、对故土的眷恋,回到生我养我的内蒙古。万没有想到,20xx年后的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回到母校,站在这庄严的讲台上,向同学们汇报毕业以来的工作历程和人生感悟。
1991年,我从电机系毕业后,抛开京城繁华,来到包头供电局。当时,我没有想过未来事业的发展,没有设计过挥洒人生、干事创业的前途,只是低头学习、挥汗实干,脱离书香、辛苦实践。我记得刚参加工作到变电站值班时,是从初级运行工人做起,每天从事的是抄录电表、巡视设备、拉合开关、打扫卫生等初级工作,我没有清华的架子,向身边的师傅虚心学习。那时也有一些同事问我,是不是后悔回来?我当时觉得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后悔没有用,踏实做好手头的每件工作才有用。
我在内蒙古工作的20xx年间,正赶上内蒙古电力事业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内蒙古自治区总发电装机容量成倍增长,目前已达到572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五,已经成为全国电力大省,电网安全运行和节能减排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我见证和参与了内蒙古电力事业的大发展,个人也得到了成长,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人生感悟,我非常愿意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第一、人只有处在合适的环境才能成才。最好的饭是自己爱吃的饭,最好的衣服是适合自己的衣服。成才最基本的前提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年轻学子最需要的是发展的空间,而不只是物质条件。最好的发展环境不一定是北京,不一定是上海,不一定是最有钱的单位,而是自己能够得心应手、有发展空间的地方。
作为清华毕业生,我来到了有事业发展而又人才稀缺的内蒙古,这就使我有了成长发展的巨大空间。近20xx年来,我奔波奋战在内蒙古电力行业的各个岗位上,我先后担任过变电站站长、技术员、生产部、基建部部长、供电局局长,内蒙古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调度中心主任。行胜于言、踏实肯干的作风每每赢得了领导的赏识和群众的认可,我不断被委以重任。这使我感悟到一颗金子在沙堆里会比在金堆里更夺目。合适的东西放在合适的位置,更能凸显其价值。人不能只图眼前,要放眼未来,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发展对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重视文理兼修、加强人文修养。清华的历史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告诉我们,清华是清秀的,更是厚重的。清华传授我们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清华精神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人文知识同样也在无形地改变着我们。我学习和从事的是属于理工科的电力系统运行,而业余爱好是人文,是历史、哲学、美术、音乐,上学时在校学生会任宣传部部长,在繁重的工作学习中一直没有放弃对文科的爱好,我读过《道德经》、《庄子》、选修过《清史》,毕业后坚持学习历史和古典哲学,读《资治通鉴》。这使我体会到“了解过去,才能把握现在,才能预见未来”;也使我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人文修养能够丰满自己,感染他人,它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乃至思维方式,使我变得有原则、有条理、逻辑分明,这些对我走上工作岗位很有指导意义。在我走上电力公司调度中心主任的管理岗位后,作为电网的调度负责人,我主动担负电网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以及优化能源配置的重任。我比较注意从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从更高的层面上判断形势,把握机遇。这使我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适应了内蒙古电力迅猛发展的需要。
例如三四年前业内公认风电场内技术已很成熟,但风电发电量少、成本高,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在综合分析判断全球风电发展趋势、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需求以及电网风险防范等因素后,我意识到,风电将是未来社会重要的清洁能源,尤其在内蒙古,有巨大的风力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我预见到针对未来风电的大规模并网电网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于是我抓住机遇,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与母校、世界银行、气象部门等机构合作开展了风电入网控制技术、风电功率控制、风电负荷预测、风火水联合优化等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科技创新,获得多项奖项,为风电大规模并入电网、确保电网优质运行铺平了道路。不出所料,时过几年,风电成为国家发展新能源的重要选择。由于提前做好了技术准备,内蒙古的风电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今,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已达725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绿色能源基地。
第三、坚持原则,外圆内方。做事需要坚持技术原则,为人需要坚守道德底线。在纷繁浮躁的社会现象面前,我们有时需要消磨棱角、融入环境,同时更要守住做事、为学、为人的底线,努力做到“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就是说融入社会而不随波逐流,彰显本色而不欺人自傲。要做德艺双馨的人,而不是恃才傲物的人。
我作为电力调度主任,要公开、公正、公平地协调100多家发电企业和电网的利益,落实国家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政策,深感责任重大。在众多的利益矛盾面前,我必须坚持原则,杜绝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没有利益纠葛、没有私心,就能做到公平、公正,反而得到了发电企业的信任,从而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通过实施节能环保调度,安排节能效率高机组多发电,能耗高、排放多的机组少发电。20xx年共关停小火电98.5万千瓦,占全国关停容量的近7%。确保了自治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
明年将迎来清华百年校庆,百年来清华培养了众多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甘于奉献、默默无闻、勤奋踏实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基层工作者。这就使“清华”两字显得更加丰满、厚重。如果把清华比作一棵百年大树,清华学子就是花和叶,祝愿清华根深叶茂,枝繁花盛,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新百年为母校再添光辉。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上午,各位emba毕业生身穿硕士服,参加了清华大学隆重的硕士生学位授予典礼,在校领导把各位的硕士帽穗拨到另一边的时候,相信每一位同学都非常激动和自豪。
各位清华emba08-abc班的同学们:你们通过攻读严谨、正规的清华emba学位教育,获得了清华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苦学两年,终成硕果。在这充满荣誉的一刻,我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tiemba20xx届今天有31位来自14个国家的同学毕业,你们在清华经管学院和insead商学院的共同培养计划中,完成了11个模块的系统学习,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成为清华-insead联合培养emba项目的第二届毕业生,我也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这两年间,不论是清华emba中文班还竖际班,你们铭记清华校训,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奉为各自的人生准则和经营企业的行动指南,在各自事业的成功之路上锐意进取。两年来,在我们同学中,很多人旗下的公司业绩卓著,坐上行业第一把交椅;很多人优化整合企业资源,使公司成功上市;很多人把教授或者同学给的建议应用于实践,使公司扭亏为盈;很多人升迁到新的领导岗位;还有很多人志气相投,组建了新的经营实体……所有这一切充分验证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的办学理想。“培养产业领袖,塑造中国企业未来”不单单是一句。
口号。
而正在我们emba学生身上逐步变为现实!
作为清华大学的一个学院,清华经管学院传承着清华的百年文化传统,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学气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品质,“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办校风格,以及“探求真理、追求卓越”的清华人精神,每一条都不仅属于清华,也属于清华经管学院。这是清华百年历史的沉淀,这是千万名清华人华彩人生的凝聚。当你们走出清华的时候,也把它们带上。
在此祝各位同学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大家好!
首先祝贺同学们到达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很荣幸被邀请和大家共襄盛举。我们有众多优秀的校友,但如果要找一位毕业三十年之后还在熬夜画图的校友,那候选者可能确实不多。却之不恭,我就作为一个仍在第一线的建筑师和大家分享一些感想。
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五年前大家选择了学习建筑,不知道今天是否还会做出同一个选择?或者,为什么要做建筑?这个问题大家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回答。
建筑学院人才济济,多才多艺,如果那位男同学的学习理由是成为电影明星,不算异想天开,至少不会比我们当年的报名更盲目。今天,在座各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同学都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拥有更多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的自由。不过自由和责任是并行的,要求大家有清醒的认识。
坦率讲,像任何职业一样,建筑设计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即使清华建筑教育也不能保证人人都成为优秀的建筑师,但是建筑学对于任何人都可能是一种能够受益终身的通识教育。除了物理学之外,这可能是了解世界,发现自我的最好的一种方式,是对未来的很好储备和投资,但未必是那种别人的工作。大家可能看过最近流传于网络的不建议子女学建筑的文章,相信不会折损大家学习的热情,但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大家对于学习的初衷做一点理性的反思,对未来有所准备。
一件事如果能够坚持做下去,很可能是在你的想象里特别能够给你成就感,值得超越一些现实和功利的考量,一定守乎理想和梦想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很有勇气,请坚持住,因为这张蓝图非常不容易画到底。
今天这个时代和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宏大叙事、英雄情结和理想主义年代已经非常不同,在建筑学上伴随的是现代主义以及其它各种主义、范式的式微和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有活力,更加繁荣、更多姿多彩,也更为复杂多元、甚至价值混乱的世界。由此同时,我们一步踏入了未来。资本和科技带来了全新的可能和机遇。大家要面对更激烈和不一样的竞争。在不久的将来,目前我们还未知殚精竭虑的一些设计工作就会让位于人工智能。建筑学何去何从,建筑师又将何去何从?我们常常借用最好和最坏的时代的说法,虽然不免陈词滥调,但是很贴切。
在我个人的设计经验里,往往充斥了矛盾、冲突、质疑和批判,这是个人世界观的自然反映,不同的是以前是不自觉和下意识的,现在是了解自己之后的主动选择。然而,建筑在本质上又是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关乎理想模式的活动。这是我所理解的建筑学的意义,需要立场,也需要包容;既需要理想,也需要务实;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既要与时俱进,也要保持距离。
在这一点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具有救赎的力量。世界观虽然不是在清华这五年的形成的,但是清华的严谨校风和高尚师表,对于正直和责任感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做建筑需要极大耐心和韧性,而简单而深刻、执着而谦和的清华性格,对于做建筑和做人都是一笔精神财富。
不管大家今后走到哪里,希望记住清华,提醒自己是清华人,从清华传统中汲取力量;但是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忘记清华,不要固步自封。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责任之上还有使命,应该戒骄戒躁,有归零再出发的勇气和能力。
事物总具有两面性。我们为清华自豪,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清华性格中的一些弱点和不足,保持开阔的视野和心胸,勇于反省自己,向别人学习,虽然我们从不容许别的学校来指责我们。还有一点,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比挑战自我更难的是如何在尊重师长、师承传统的同时保持独立和自由的思考。这似乎是融合了东西两种文化,事实上,我们两者做的可能都远远不够。
学习做建筑的时候,也在学习如何做人。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建筑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终生事业,一种存在方式。
建筑是个长跑,祝贺大家有一个优异的开始,这是属于你们的时刻,将来还会有更多收获和庆祝,但人生未必总能如意,可能寂寞但要拒绝平庸。祝大家不忘初心,享受过程,健康工作。最近有个本系的学长把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调整成四十年,不过是从五十五开始计算。
与大家共勉,祝大家好运,再次祝贺!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应母校邀请,参加20xx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今年也是我从母校研究生毕业20xx年。20xx年前,我也和大家一样,也是从这里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此,请允许我作为校友代表向各位学友顺利完成学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我是1982年母校水利系毕业的,1985年和年又分别获得母校水利系硕士和经管学院博士学位。在母校的20xx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时光,在这里,我受到了最好的专业培育,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些都为我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也向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热爱自己的专业。1985年研究生毕业时,我选择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据我所知,水资源所是我国该领域的第一大研究所,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也有机会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是主流,有大舞台。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大家知道,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却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在全世界有统计资料的153个国家中,中国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排在第121位。而且,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还很不均匀,从地域上,我国有80%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以南;从时间上,我国水资源的70%分布在每年的六七八月份。鉴于中国的国情,合理地配置水资源,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xx年来,我直接参与了有关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度、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经济方面的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我参与主持的“西北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提供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1999年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参与主持研究的“东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合理配置研究”,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的长远规划和布局提供了决策依据。
我还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制定研究,提出的黄河、淮河、海河145万平方公里流域的水资源配置一系列重大参数被采纳,对南北调工程决策有很大影响。
这些成果,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实际的贡献,整体构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流域水资源科学调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少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同。我们创立的水资源评价方法,超过了美国的水平,赢得世界各国的赞同,曾有50多个国家的水资源专家聚会北京,听我专场介绍有关内容并学习我国的方法。
为此,我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7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14部,培养研究生、博士后28人,1997年我担任水资源所总工程师,20xx年至今担任水资源所所长。曾多次被评为水科院“优秀共产党员”,20xx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回顾20xx年的成长经历,使我最富有成就感的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创新”。我喜欢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创新性的研究。我从事的课题大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前不久,在会见中科院院士座谈会代表时强调要“从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指出了我们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今天,借此机会,我也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围绕这一命题,谈一点认识。
一、科研创新必须以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更喜欢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方法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我的研究一直到都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我在水资源配置、调度、评价、经济等诸方面都有创新性成果。原因就在于我参与和主持的研究课题都是切实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为此,必须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多年来,我长年出差外地,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山水水。为了调查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情况,我在一待就是一年。我走过了伊梨河、喀什河、塔里木河、阿克苏河,和田河、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仑山。在此,我也要感谢母校“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优良传统。我在学校是校体育代表队三级跳运动员,锻炼了强健的体魄。
二、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排除各种诱惑,稳定方向,长期坚持,锲而不舍,才能有所建树。20xx年中,我获得的国家奖励、创新性成果,都是在近十年完成的,而前十几年都是跟着老专家参与具体研究工作,处于学习、锻炼、积累阶段。十二三年后,才独立承担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在我们水科院,有不少清华年轻校友,坚持下来的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三、要有团队精神。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涉及多方面的学科,都需要大团队、集体协作来共同完成。水资源所是一个团结奋进,年轻精干,富有战斗力的群体,因而其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在国内外同行处于领先地位。正是在这样一个集体中,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施展和发挥。
20xx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在求实的基础上创新;只有深深植根于祖国的沃土,为祖国和人民造福,才能无愧于清华人的光荣称号。
同学们!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这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祝愿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创造自己成功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的典礼标志着你们圆满完成了本科学业,即将开始新的人生航程。很荣幸,你们是我作为校长送走的第一届毕业生。几年来,我和老师们看着你们跟随奥运的脚印来到清华,看着你们在。
军训。
基地列队踢正步、站着吃馒头,以及最近传到网上各种“卖萌”的毕业照;听过你们24号方阵通过天安门时响亮的口号,听过你们百年校庆志愿者热情的讲解,以及“马杯”赛场上奋力的呐喊;记得你们在“微积分”课堂上紧蹙的眉头,记得你们赶去听文化素质讲座一路飞奔的身影,以及北门外翅香园关闭时的留念——转眼间,就到了你们毕业的时节。大学是最值得铭记的青春时光,你们在这里洒下了汗水和泪水,留下了友情和爱情,种下了梦想和希望。今天,你们毕业了!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对你们、对你们的家人,表示最衷心、最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毕业是一个充满怀念,满载祝福、嘱托和期望的时刻,但今天我只想在这里和你们分享两个我最近读到的故事。
第一个守于杨振宁先生的故事。1946年,杨先生在芝加哥大学读研,那时研究生都很穷,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填写纵横字谜的广告,最高可以拿到5万美元奖金。当时参加比赛的多是家庭主妇,他想自己总比家庭主妇强,于是就和几个同学报了名。果然,两个月后主办单位来信,祝贺他们得到了最高分,但还有一组人跟他们的分数一样,所以要再填一个难度更大的字谜一决胜负。于是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杨先生的任务是把韦伯大。
字典。
里所有五个字母的单词都列出来。为此,他到图书馆通宵查字典,到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实在累得不行,想回去睡一觉。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份《纽约时报》,大标题写着《汤川秀树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下子猛然惊醒,责问自己“杨振宁,你在做什么?”此后,杨先生一直专注于物理学的研究,并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我讲的第二个故事来自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守于当今美国乃至全球it界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皮特•泰尔。年轻时,泰尔为能进入斯坦福大学而展开竞争,接着为取得在斯坦福法学院学习的机会而竞争。在这些竞争中,泰尔都取得了成功。所以毕业后,他理所当然地想要通过竞争,成为联邦最高的书记员。但是这一次,他失败了。这次失败促使他放弃了成为书记员的最初设想,走出法律圈,成立了贝宝(paypal)公司,后来又成为包括脸谱网(facebook)在内的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的最早投资人之一。之后曾有人问他:“没有进入最高,你是否暗自庆幸?”这个问题让泰尔陷入沉思。他发现,人们总是认为竞争中的优胜者能够脱颖而出,但是,在使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错把最难达成的目标看成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把激烈的竞争看成是价值的代名词。他认为,我们并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竞争者,而应当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垄断者。因为在某个已有很多人从事、并且范式成熟的领域努力工作,你可能比别人做得稍好,但相比之下,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并完全掌控它,会更有价值。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你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学们,在追求理想的抉择中,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似乎相互矛盾,在利益或挫折面前,是坚守还是另寻它径?我想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理想。坚持人生的理想通常并不仅仅是学会如何放弃眼前的利益。一个人的理想也往往不是一个可以清晰描述的宏大的目标,它更应该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对有真正意义的高尚生活的追求。我相信,你们作为一名清华学生,有战胜懈怠的毅力,有走出彷徨的智慧,也有耐得住寂寞的情怀,但你们更需要的是不唯众、不跟风,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具有从容地行走在无人知晓的荒原上的勇气。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同学们,你们这一届在清华有一个特定的称号,叫做八字班。在清华的历史上,八字班向来是人才辈出,比如1918级的经济学家陈岱孙,28级的语言学家吴宗济,38级的空间技术专家王希季,48级的数学家丁石孙,58级的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陈念念,78级的微波专家刘国治,以及88级的玉柴集团总经理李汉阳,等等。我前面提到的杨振宁先生,他是1938年入学的,正好也是八字班,今年是他90华诞,与你们一样也是“90后”。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像你们的学长一样,成为清华为之骄傲的八字班,随着时间的流逝,清华的底蕴终究会在你们身上慢慢发酵,不甘于平凡的基因终究会让你们理解什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相信,理想高处的风景会时刻引领着你们,让你们不畏眼前的浮云、不乱脚下的步伐;而你们对理想的选择和坚守,不仅会决定你们人生的高度,也终究会让你们在苍茫的现实中看到更为辽阔的风景。我相信,在你们看到别样风景的时刻,回味的不止是“舌尖上的清华”,回想的不止是教室的安静和操场的热闹,回忆的也不止是幽美的荷塘和白发的先生。那一刻,太阳初出时,首先照耀的将是山顶的你们;那一刻,你们也是很多人眼中别样的风景。清华憧憬着你的憧憬!
愿你们在理想的追求中收获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十一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老师们、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
又到了一个华园万紫千红、芒果飘香的丰收季节。今天是届毕业生人生中一个新的里程碑,首先,我要代表学校,代表王迎军书记和学校党政领导,向学有所成、并即将奏响新的人生乐章的同学们,送上最衷心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
同学们,光阴似箭,在华南理工大学度过的.匆匆数载中,你们经历了,成长了,收获了。你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变得更加强烈,思想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学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有,这些年从听周杰伦的《简单爱》,到欣赏陈奕迅的《浮夸》,你们变得了深沉;从“信春哥不挂科”,到“拜凤姐得自信”,你们学会了自嘲;面对“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盐王爷”,你们见识了社会的暗流;从姚明的暴扣、刘翔的跨栏,到小辉的推杆、李娜的奋勇,你们学会了执着;从四六级的纠结、挂科的苦闷,到获得奖励的喜悦、高质量论文的发表,你们学会了耕耘;从温室的花朵、受人质疑的80、90后,到成为亚运志愿者、服务西部志愿者、国防保卫者、国家建设者,你们学会了担当。
作为校长,我对你们今日的成长成才感到欣慰,为你们明日的大展宏图充满期许;作为一名老师,我对你们今天的离开而感到依依不舍,为你们即将踏上新的漫漫长路而满怀牵挂。在今天这个时候,作为一位看着同学们即将远行的师长,我想与你们分享一些源于大学工作和生活的关于幸福的心得,唠叨几句嘱咐的话儿。
“人人创造幸福,人人享受幸福”是当前社会热议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是中国人对科学发展的美好期盼,也是人们探路“幸福中国”的愿景归宿。就像人生来就需要水和空气一样,人类有一种本能的对“幸福”的不倦追求。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同学们,我想你们一定有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人之幸福,丰衣足食也,无灾无害也,不外乎现世之幸福。人不能有生而无死,现世之幸福,临死而消灭。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关注人的现世之幸福,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陶冶。在我看来,对于我们华工人,幸福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幸福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幸福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豁达。聆听一场大型交响乐,幸福就是指挥棒下绕梁不绝、引发心灵共鸣和震撼的和谐旋律。如果说,这几年华工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好比是一场气势磅礴的大型交响乐,那么,同学们作为台上各司其职的管弦、琴键,已协力奏出了最和谐优美的华章。我感受到,我们华工人的“幸福华章”有着美妙的三重奏。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十二
尊敬的嘉宾、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亲友们:
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级本科生李亦萌,第一学位是英语专业,第二学位是经济学专业,很荣幸作为经管学院本科第二学位毕业生在此发言。
作为外国语中学与清华外文系的毕业生,我的理想是发挥桥梁的角色,奉献于中国各领域对外交流事业。清华四年,我坚守初心,并不断通过经双的视角,为这座桥梁开辟更多的走向。
回顾自己经双学习的三年,在经管课程咨询委员会、经管学生会作为第二学位代表工作的两年,我惊喜地发现经管第二学位也为清华学子的求学之路搭建了两座桥。
第一座桥是联通清华非经管学院学子与经济管理学科的桥梁。我们在伟伦报告厅聆听钱院长与企业家的精彩对话,在经管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上为第二学位项目建言献策;充分运用经管图书馆资源进行第二学位综合论文训练,登上经管“冬情”学生节的舞台。三年来,我身边的同学加入清华x-lab,前往海外探索创新创业的全球实践;选修了学堂在线的经管mooc课程,为毕业后终身学习开启新篇。经管第二学位正如一座桥梁,将清华学子带向经济管理学科的彼岸,为我们的求学之路创造更多精彩与机遇。
第二座桥是联通清华学子与全球胜任力的桥梁。大二时,我参加清华大学首届全球南方文化浸润项目前往印度。在印度,我和不同院系的同学们一起走访了印度农村非政府组织navjyoti(含义是“新的光芒”),旨在降低当地农村犯罪率、防范于未然。在现场讨论中,清华各院系学子为印度ngo同事呈现了跨学科的思维。社会学系的经双同学提出在地方基础设施的援建项目中,吸纳更多本村劳动力;新闻学院的经双同学提出倡导农村妇女的金融互助,为妇女赋权;环境学院的管双同学提出为农村大坝建立对应的拦沙坝,促进水利以改善农业。这三项同学们提出的跨学科解决方案能够降低由失业、歧视、贫困所引发的犯罪,获得了印度ngo同仁的积极评价。经管第二学位犹如一座桥梁,帮助我们以学科交叉的能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清华人的全球胜任力。
三年的第二学位求学之旅也许短暂,但桥梁已通,路在脚下。今天,我们将成为经管学院届院友,以跨学科的视野、以国际胜任之能力、以对经管大家庭热爱与感恩,坚定地迈向人生下一步。
祝福经管英才辈出,祝福恩师桃李芬芳,祝福同窗携手并进。经管是我们在座第二学位学子共同的桥梁,也将我们与能力、梦想与担当紧密相连!谢谢大家!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家长、可爱的各位小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我和小朋友作为毕业生家庭代表,在这样庄严而美好的时刻,到台上来和大家分享、见证快乐。我发言的主题词是“我想说——魂牵梦绕”。
首先说一说九幼。九幼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处莲花山下,日夜承载着一位慈祥老人温暖的期翼和照拂。它有着莲花一样的品格,高标独帜,清香四溢,它得到无数家长们的青睐、赞美和追随,它是盛满希望的金色摇篮,悉心培育着颗颗童真。因为有了她,莲花山麓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你若回眸,九幼一定会让你魂牵梦绕!
更要说一说我们的小朋友,今天的毕业典礼,小朋友们是真正的主角。在老师们的精心陪伴和教育下,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大家真的长大了。大家动动手和脚,看看是不是更强壮了,大家彼此量一量,看看身体是不是更高了,大家彼此对一对眼神,看看是不是更聪明了。虽然我们非常留恋幼儿园,但我们要把它留给更多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我们要到更大的校园里去了,那就是小学!三年来,看到你们一天天成长起来,甭提老师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多开心了,有你们这样的一群小宝贝,你若回眸,日夜都会让我们魂牵梦绕啊!
家长们要走了,孩子们要走了,但我们的心与九幼同在,与老师们同在!
谢谢大家!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弟、学妹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作为校友代表参加母校的毕业典礼,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迈向人生新的征程!
今天能够参加母校的毕业典礼让我感慨万千,从20xx年毕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我时刻怀念着大学的时光,这20xx年所有的奋斗与成果,都是在大学时期埋下的种子,一颗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种子。
20xx年前,那年我17岁,和所有考生一样,背着画夹走遍了大江南北。第一次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只为了一个模糊的想象——中央工艺美院。那天坐了一夜的火车,怀着非常兴奋的心情走出了北京站,坐上9路车,来到了光华路老校的大门口,只见校门上写了“衣、食、住、行”四个大字,寓意设计要为人的生活,为产业而服务。每次走过美院的校门,内心总充满了无比的向往,剩下的就是为进入这个大门而努力。
20xx年前的今天,我满怀大学四年积攒的万丈豪情,毕业了。然而那个年代的工业设计远不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毕业即失业。我只身来到上海,做过电话推销、开过展览公司,最后在跌跌撞撞中创办了木马设计。创业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才可以在逆境中成长。
20xx年前,木马设计团队开始崭露头角,总计服务了超过一千家企业,努力获得了包括德国红点奖、if、美国idea和日本g-mark等在内的100余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5年前,我开始推动重要的社会创新项目“设计立县计划”,帮助一些对于设计没有足够认知的城市建立新的设计秩序。经过持续探索,已经在日照、马鞍山等地建立创新平台,通过对接高端设计资源,为当地产业、城市、创业注入创新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并提升城市竞争力。
今天,随着创意时代的到来,设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无论作为教师还是设计师,都要聚焦价值,持续探索设计与教育的本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关注社会,认知变与不变的世界,这样才能做出真正属于时代的设计。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清华美院的老师都是各界的大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形当中影响着我们,当时不以为然,时间久了就会发现那种影响是真正持久的。我觉得清华美院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有几点是特别重要的:
第一,清华美院的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方法层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对学生灵魂深处的触动,这种影响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大学课堂是轻松和看似无序的,但是我们会为了做好一个作业而彻夜不眠,只为了内心那一毫米的误差。我记得有一次上木工课,一位同学每天都在锯一块大木头,一直锯了半个月。后来没有想到他把这块木头竟然锯成了一把小勺子。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可以判断的是他在与这块木头斗争的过程中,让自己从一个粗糙的人变成了一个细腻的人。
第二,美院更注重的是思维方法的教育,力求让每位同学建立起系统而严谨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让我们对事物变化的规律建立起系统的认知,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这种不变的方式和方法,可以让我们处在社会变革的前沿。
第三,美院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始终感受到母校的温暖。虽然我们离开了校园,但是每一个人都时刻关注着美院的变化。我们在很多论坛、会议、实践中会经常碰到像柳先生、鲁老师、蔡老师、严老师等,他们每一次都会与我们高效地交流,生怕我们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偏了。这也成为我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最温暖的那一盏明灯。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家即将走向社会的日子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几个观点:
第一:“在大船甲板上往复奔跑,无法改变大船的航向”。我们要看大势,在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找到自己。
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在无时无刻发生变化,过去的商业、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新的商业秩序规则又在不断地建立,只有终生学习,才能赶上不断变化的节奏。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们看到产业在不断地轮回,从手机、汽车、智能硬件到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产业的不断轮回驱使我们要准确地预测、感知到这个趋势,才能处于创新的前沿。我们今天的知识系统在不断地更新,设计范式亦在不断的转变。我们从产品时代,强调物理逻辑和产品消费,逐渐转向交互逻辑和信息消费,再到今天转向服务设计和系统逻辑。掌握好的设计方法,才能引领好的设计。
第二:希望大家能够聚焦有价值的创造,平衡好短期价值、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
我记得乔布斯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叫“串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讲到他在大学时期学过一门书法课,当时学它的时候并不知道有什么价值。但是当他在做苹果公司的时候,他就把曾经学到过的知识加以应用,于是就创造出了全世界最美丽的字体。同时,“要缩小作用面,增大压强。”当你面向某一个问题或方向的时候,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断叠加,才能创造出突破时代的价值。
第三:对今天的世界有系统的认知,在“变”与不变当中求得平衡。
我们今天所有的实践和所有的梦想,都需要在主流的实践和问题的背景下,发展和产生。当然今天的问题无处不在,从个人到社会,从城市到农村。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设计、商业以及我盲作和创业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平衡好短期、中期和长期价值,对于未来的世界有系统的认知,在变化纷繁的今天,能够找到变与不变。大家都知道,技术一直在改变,商业模式与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不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是我们的情感、事物变化的规律以及一些创新的基本方法,我们要以不变的规律和变化的手段来应对今天的世界。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三点,最后用一句话来再次祝愿大家,希望大家“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创造,让我们的设计生命更加灿烂!”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师长,亲爱的学友们:。
首先十分感谢学校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让我有机会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与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校友,我衷心祝贺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奔赴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
看着同学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不由使我回想起30年前在清华学习时的美好时光。那时,十年**刚刚结束,我们的中小学生活主要是在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中度过的。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考,点燃了我们学习的激情,经过十个月左右的奋战,我幸运地考入清华。大家都十分珍惜这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对待知识真的是如饥似渴,就像饥饿已久的人扑向面包,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充实自己,晚上熄灯后,还有许多同学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或者在水房的灯光下学习……这些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20xx年前的1986年,为了履行一个承诺,我保留博士学籍,前往大漠深处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工作。这是一个既令人向往又让人畏惧的地方——令人向往,是因为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民挺起脊梁的核蘑菇云升起的地方,也是一个能够把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事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地方;让人畏惧,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地处荒凉的罗布泊腹地,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更重要的是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责任。
20xx年来,我虽然说不上取得了什么成就,也谈不上为母校增添了多大光彩,但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时刻牢记和践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始终如一地为祖国强大而不懈奋斗着。实事求是地讲我一直热衷于科学技术研究,不愿意当领导,现在也是如此,却阴差阳错当了领导,管理着世界关注、中国重要、责任重大的核试验基地。这些都竖家民族利益的需要,是各级组织的培养,是伟大事业所成就的,更重要的是母校的培养打下的良好基础,使我有能力、有毅力去克服工作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困难。清华的校训、校风和优良传统,始终是我们每个清华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再次衷心感谢母校的培养教育。
毕业离校20多年,面对这么多杰出的师长和校友,在这里发言实不属本意:一来我们干的是“只能干不能说”的事,可以讲的不多,我们的格言就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二来在座的各位水平都很高,我不敢在大家面前随便讲。再者,我也没有什么深刻体会和经验给同学们传授,因为我的体会均是大家的共同体会。我有的只是祝福和祝愿。
我很羡慕现在的同学们,你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受到从小学到大学系统正规的良好教育,你们中的多数从中小学起就是佼佼者,是家长和学校的宠儿,有的天赋过人,有的多才多艺,有的现在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成果。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人与你们无法相比,我们出生在困难时期、学习成长在**时期,工作生活在社会变革时期,先天有许多不足。比如我在进清华前从未学过英语,到了大学才从abc开始学起。因为我们生长在特殊的时代,吃过苦、经历过一些挫折,具有相对较强的承受能力,这可能也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这一代人在艰苦条件下还能有一点作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和失败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坦率地讲,你们这一代很需要经历艰苦环境和条件的磨练,因为这是成功所必需的。
今天你们毕业了,即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毕业是学校生活的结束,但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更重要学习的开始,是走向社会去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进入社会后,与在校时会有些不同,很多事情需要你们自己思考和抉择。你们这一代人不但具有我们所不可比拟的良好基础知识,同时具有我们所不可比拟的自信和激情,你们是自信的一代,也是奋发向上的一代。目前,我铭家正处在繁荣稳定、快速发展崛起的好时候,为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例如中国核试验基地就可以为同学们奉献青春、报效祖国提供宝贵的机遇,这里我可以自豪的告诉同学们,中国核试验基地先后有三任司令员是清华校友。希望同学们抓住机遇,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有所作为,像顾校长要求的那样,“做可堪时代大任的清华人。”
堪大任要以报效国家为己任。我认为,个人的成功主要的不在于自我设计,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一定要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关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就是我们取得成功和实现自身价值最好的舞台。早年放弃国外良好条件和优厚待遇,投身祖国核试验伟大事业的“两弹元勋”程开甲院士说,“如果我不回国,也许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飞机可乘。成功也不是计算出来的,成功之路是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要想干成一点事情,最忌讳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把一生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奋斗目标的不断变化上。只有放开你的脚步沿着选定的方向前进,扎实干好每一件细小的具体工作,最终才能走向成功。几年前,你们闯过一个又一个独木桥,跻身清华,认真走过了扎实的求学之路。走向社会后,你们也一定能够走好施展才华的人生之路。
成功之路历来是不平坦的,登攀之旅必定布满荆棘。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主要取决于他在顺利时的表现如何,而主要取决于在不顺利和困难时的表现,胜利和成功多数是在坚持一下之中,度过黎明前的黑暗必将迎来光明。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清华人,面对困难与挫折,一定都是强者。
事业成功离不开奉献。奉献能带给你快乐,因为你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了事业的成功;索取却无法使你幸福,因为索取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甘于奉献、勇于付出既是成就事业之必需,也是成功者内在的品质。我愿与大家一起,在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奉献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同学们,放开你们的脚步,坚定地沿着选定的方向前进、攀登。祝你们取得成功、创造辉煌,去实现人生价值,给母校增光添彩。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冬日清华园里最喜庆的日子。我们在这里举行仪式,庆祝1291名同学圆满完成学业。首先,我要向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向精心指导你们的老师、向坚定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即将告别校园,从这里不仅带走知识、友谊、梦想,更将带走融入血液、浸透骨髓、将同你们相伴一生的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今天,我想重点讲讲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清华是培养君子的地方,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行胜于言是每一名清华人的内在品质。我们的学长闻一多先生说过,“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清华人之所以受到尊重,就是因为行胜于言。同学们,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国家和社会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实干的人。希望你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能终身做到行胜于言。为此,我想谈三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行源于思。当今世界正在进行大变革大调整,当代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时期。你们在未来要有所作为,不仅要懂得如何做,更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韩愈曾说:“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在这里强调行源于思,就是希望大家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独立人格、独立思考比追名逐利更重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比人云亦云更重要,用大智慧把握人生航向比用小聪明寻找捷径更重要。前不久,我参加研究生特奖的分享交流会,听一位同学讲到物理学家卢瑟福的故事。说有一天深夜,卢瑟福看到一个学生还在做实验,便好奇地问:“你上午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又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听后很生气地说:“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那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同学们,我也不愿意看到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像上紧的发条,每天只是忙忙碌碌,而是希望你们能不时地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就像高山流水,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静水流深,用思考之后的行动成就绚丽的人生。
第二,行惠于言。前段时间,我读到一本书,叫做《教育大未来》,是曾经负责哈佛大学教育改革的托尼·瓦格纳撰写的。他在书中提到,未来世界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7个关键力,“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是其中之一。因为只有加强沟通交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最近学校正在召开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很多校友给我写信,谈到自己对母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他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清华学生积极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不足。20xx年,朱镕基学长也曾谈到清华学生不善言表的问题,当时他语重心长地说:“行胜于言不是不要言。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就是要言。”这里强调的言,不是自我吹嘘、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只说不做,而是要言之有据、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同学们,我想强调的是,沟通是表明你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沟通是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体现,沟通也是影响他人、改变社会的重要方式。人类处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时代,主动沟通,善于表达,将使你们得到更多的理解,获得更大的支持,营造更佳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才干、成就事业。
第三,行成于笃。傅斯年先生1920xx年写过一篇文章,我虽然并不完全赞同他所作的比拟,但还是想在这里引述文中的故事。故事说,他有一天见到一位北京警犬学校的人,就问那个人,“你们训练的狗,单是外国种呢;或是也有中国狗?”那个人回答,“单是外国种的狗。中国狗也很聪明,他的嗅觉有时竟比外国狗还要灵敏,不过太不专心了。教他去探一件事,他每每在半路上,碰着母狗,或者一群狗打架,或者争食物的时候,把他的使命丢开了。所以教不成材。”1984级的徐航校友有一次回学校时讲到,自己的成功方程是“成功=能力×努力×运气”,再把这个结果用时间进行积分。意思是人生是一个时间积分的过程,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刚才,孙晓明校友也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感悟。这些认识和感悟启示我们,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比跟风赶潮流更重要,坚持坐冷板凳比什么热做什么、什么快做什么更重要,长期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比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去做更重要。
同学们,“行胜于言”来自于1920级校友赠送母校的日晷。在日晷的背面还刻着相对应的拉丁成语“factanonverba”。我经常带客人去看日晷,告诉他们行胜于言是清华的校风。但经常有人告诉我,这句拉丁文的意思不仅仅是行胜于言,有人讲是“行动,而不是言辞”,也有人说是“事实胜于雄辩”,还有人认为是“观其行而非听其言”,甚至有人讲是“行动不等于言辞”。正是对拉丁文含义的不同理解,促使我去思考行、言、思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也建议同学们离校之前再到大礼堂前看看日晷,带着自己对“行胜于言”,对行、言、思的辩证思考去迎接你们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经管学院博士生刘津宇,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博士生代表,向引导我们走向学术殿堂的老师们,向风雨同舟的同学们,向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亲友们,表达最真诚的感谢和敬意。
五年来,学院默默见证着我们的成长。通过严格的课程与科研技能训练,赋予我们坚实的盔甲,从而最优化人生的夏普比;同时又辅之以宽阔的舞台,让我们始终怀有一颗柔软的赤子之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敏锐触觉。如今科技金融风起云涌,人工智能激动人心,这片充满生机的星辰大海,通向未知与未来。柯洁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以0-3宣告人类完败后,柯洁失声痛哭、难以释怀;89岁的李嘉诚请阿尔法狗之父给自己上课,数次激动地站起来。这是人类对颠覆其认知的科学世界最真诚而纯粹的痴迷与敬意,正是科研的魅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博士生和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开拓创新、刷新人类的极限。对于经管学院的博士生而言,经济学研究是现实世界与数理抽象的完美融合,理论模型简洁而优美,实证证据缜密而细腻。更重要的是,经济学研究绝非“双脚离地”的纸上谈兵,它对社会变迁和人性的特质都进行了丰富而立体的刻画。因此,经管学院的博士生们更接地气,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从而也更应拥有兼济天下、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我相信,对于在座的博士生们而言,心中最感激的人就是恩师们。刚读博士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小秘密:做好了数据图表之后存在草稿箱,故意等深夜才发送出去,妄图今日无需再动笔,然而这些小心机每次都计划落空,因为不论我多晚发出,都能在两小时内得到老师详尽的批阅和答复。我的合作老师们就是这样,以数年如一日严谨而勤勉的科研态度深深感染着我。同样感激的还有并肩奋斗的同学们,印象中无数个扑簌簌下着冬雪的夜晚,我在博士生工位上加夜班,四周寂静无声,只听得见隔壁轻轻敲击键盘的声音,仿佛是一种应和与共鸣。我们也很感激舜德三楼图书馆的王老太太,她每天坐在门口,能准确地叫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在我们的身后严肃地唠叨着,“孩子,发a不容易啊。”……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让我觉得学术世界是有温度的,值得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钱院长曾经说过,“教育绝不仅仅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守注人本身。”五年的峥嵘岁月,不仅是与科研世界的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对话,与梦想的对话。感谢经管学院,五年后的我们并没有变得世故、浮躁和急功近利,而是更加笃定、自信而坚守梦想,具备了选择和捍卫自己想要的生活与事业的勇气。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最尊敬的师长也对我说,35岁之前没有周末。我们未来面对的人生,或许比读博士还要艰难百倍,但经历了这段旅程,我们拥有了从容面对一切,去收获快乐、创造幸福的能力。
同学们,博士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位,而是一份相伴终生的人生履历。博士五年栉风沐雨,今天我们戴着博士帽、穿着博士服,应当为自己通过了这场考验而感到由衷的自豪。让我们再一次感激我们的恩师们,是你们的培养和教诲令我们终生受益。请钱院长和各位老师相信,在未来,我们不论走向何方,都会不忘初心,怀揣着身为一个清华人、经管人的骄傲,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心怀天下,经世济民。只愿走出半生,归来仍是清华人。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同学和亲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经双92班的李荣莎,来自电子工程系,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我作为经双班同学的感受。
不知道同学们在收到有钱院长签名的中英文毕业典礼邀请信的时候,在步入刚才的毕业酒会会场的时候,有没有像我一样感到“高端大气上档次”。这种邀请了亲友和重量级演讲嘉宾的毕业典礼,也是经双带给我们的惊喜之一吧。
提起经双,最先想到的就是周末只有一天、考试周从第16周提前开始的“难忘”回忆。《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咱们经双人上室友不上的课、考室友不考的试,这是怎样的好学精神!拿下每学期三四十学分的理工科同学们,击败偏微分和五花八门的公式定律的文科同学们,大家都扛过来了!所以“共患难”的经双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在小组和非小组作业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双人”的身份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源,比如经管的图书馆、职业发展中心、“与院长共品下午茶”活动、很多有影响力的讲座和论坛等等。这些都让我们对经管学院的归属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涨停板。
经双三载,我遇见的不仅仅有经济学知识,有一群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还有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思维方式。
经济学中,常用简明的模型配以曲线和交点的图示来解释问题,将纷繁复杂的现象条分缕析,常常给我醍醐灌顶之感。学了三年经双,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这样来描述情景。比如,我常常被问到,在男女比例六比一的工科院系当女生,是不是很爽呀?我就解释说,其实女生对于院系男女比例的满意度是一个先升后降的曲线,女生比例过少也有种种弊端。这样,人家好像就理解了。
修读经济学第二学位,让我们开拓了眼界,也拓宽了未来发展的道路。我们学着突破“文理”、“专业”的限制来考虑问题,会思考自己所在行业背后的经济发展规律和方向,也会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去评估行业的发展前景。今年五月,经管学院还与我所在的电子工程系共同举办了“管理学走出商学院: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研讨会。汇通文、理、商、工,正是我们双学位同学的优势所在。在不同思维的碰撞和融合中,我们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我自己今后的研究领域也将是电子和金融的交叉学科方向。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给经双上课的老师们。周末上课的不仅有我们,还有老师们——而且老师们还不能翘课。经双的老师们放弃了周末的休息,严谨负责地为我们备课、讲课。我们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你们付出了加倍的努力,让每个同学都学懂、学好、并体会到经济学之美。谢谢你们!
明年,经管学院将迎来30周年华诞。在毕业之际,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愿亲爱的同学们追逐梦想,贡献中国,影响世界!
谢谢大家!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清华经管学院emba项目秋季班毕业生,我叫吕舟。说起emba,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emba学生都是土豪老板来混圈子、交朋友的。其实不然,就拿我来说吧,我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毕业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后来进入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现在从事早期项目投资。一开始我对这个项目也没有很高的期望值,就是想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的商业生态,近距离接触一下中国成功的企业家群体。但两年结束复盘总结时,我发现,这是我成长最快的两年。如果说北大、哥大影响了我人生第一个十年,那么清华读书这两年足以影响我人生最宝贵的下一个十年。
首先,清华的学习经历完善了我的价值体系。过去我是“洋墨水心态”,经常会认为有些本土企业做事情“土”。但通过这两年与清华同学近距离接触,我发现他们有非常了不起的商业逻辑和智慧。我越来越认同麦肯锡前同事李一诺的一句话,“trulychinese,trulyglobal”,就是“根植中国,拥抱世界”。可能我谬去开放包容的足够多,而现在我们更需要的是文化自信。
其次,我还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事业方向。去年,也是学业的第二年,我和同学成立了针对营养健康消费市场的公司,美衡科技。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是因为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企业家需要有的趋势观和历史责任感。我认为在中华民族复兴崛起和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增速全球之冠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有两个相对明确的方向:一是承载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跟随国家“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大战略去布局拓展业务。第二个就是去深度挖掘新零售领域,重塑供应链体系,与外资品牌竞争,重新赢得全世界最大的消费者市场。美衡科技创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在消费升级浪潮中,在大健康领域树立国民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去引领产业升级,深度改造供应链,帮助具有领先研发生产能力的本土龙头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三,我还要说的是,在清华我收获了人生后半程的友谊。这种友谊不仅是一个班的同学,还是一个年级的同学,更是所有清华经管学院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每一个清华经管人都是我们人生和事业的链接和纽带。
最后,我再次祝贺大家顺利毕业,愿我们砥砺前行,归来仍是少年!愿我们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愿我们富可敌国,归来仍是少年!
毕业生在清华届毕业典礼上致辞篇十六
尊敬的校院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叫张剑辉,清华电机系1995年入学,本科毕业,硕士毕业。20到我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其中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而后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工作了6年。年回国任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智能电网集团首席技术官,,我自己创业,成立了“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放弃了美国高职厚薪,携妻带子毅然回国。我的回答很简单,只为了心中的使命感和梦想。
我在清华大学电机系读书6年,今天回到这里,倍感亲切。在这里,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工作期间,作为技术团队的负责人和主芯片设计人员带领团队完成了两款量产芯片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其中一款殊伏太阳能板微逆变器控制芯片,另一款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芯片,这两款芯片目前广泛应用于光伏以及电动汽车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即使在美国有着丰厚的收入,优渥的生活条件,事业蒸蒸日上,可是心里总是有个声音,如何能学以致用,为我的祖国贡献我的力量。尤其是我们研发的芯片的主要应用市场在国内。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说辞,而是我心中真实的想法。
月,我与在美国时的两个朋友一起,在清华科技园成立了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海博思创有两个含义,一个是hyperp,希望公司发展更大更强,另一个含义就是,海归的博士想创业,干出一番事业。海博思创是一家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及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公司借助于技术上的优势及过硬的产品很快赢得了业界广泛的认可。研发项目产品已经批量生产并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多年来坚持走创新路线,公司已经成功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团队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壮大到300多人,自主研发能力大大提高,获得了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扶持。获得多项荣誉。我本人是中组部第十批“__”特聘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等等。
清华大学竖际顶尖的大学,培养出众多的社会精英,电机系更是人才辈出,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用自己的态度影响时代的变迁。在座的各位,作为新一代的清华人,必须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构筑梦想,扬帆起航。
首先,希望你们的梦想是纯粹的,不出于私利私欲,不带有任何患得患失、利益交换的色彩。只有这样,梦想才不容易被动摇。我做企业,在起起伏伏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都充满了各种诱惑,只有坚持最纯粹的梦想,企业才能做得更长久,企业才能发展得更稳健。
其次,要有“工匠精神”。在清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我严谨的思维方式,耐心、专注的处事态度,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当今社会心浮气躁,很多人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勇于担当,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清华人的使命。担当,需要十足的勇气,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迈出第一步,要承担比常人更大的压力,要冒更大的风险,这样,才能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担当是一种境界,境界越高,格局越大。“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站在高处,才有不同于别人的视野,才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远方。我们做企业的更是在不断的技术以及商业模式上敢于创新,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希望大家秉持正能量,乐观地看待问题。学习、生活、工作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如果只盯着那八九,无论何时,无论在哪里,都只有抱怨和遗憾。如果心中被那一二填满,璀璨的阳光才能照进生活,照亮自己,同时也会温暖他人。任何困难和障碍在当下都是艰巨的,可当我们跨过它再回头看时,却只是云淡风轻,留下的,是一串坚实的脚印。
有梦想,才能走得更远,有梦想,才能攀得更高。
最后再次感谢母校的邀请!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