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汇总19篇)
哲学是一门深邃而又抽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如何管理好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总结范文的价值并不在于照搬和模仿,而是通过学习其中的写作思路和逻辑,来启发和指导我们自己的写作过程。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一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时常会感受到社会阶层划分的存在和以往历史上不同的是,人们更加强调公正和平等。然而,在实际中,仍有很多被压迫和剥夺基本权利的群体存在,如贫困人口、残障人士等,如何救济这些群体、让他们不再被压迫代表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我学习过程中对于“被压迫者教育学”这一学科的理解和体会进行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被压迫者教育学是发源于拉美,并在1970和198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这一学科的起源来自于一种为了解决大量殖民地和奴隶制度下的种族、阶级等群体所面临的困境而产生的思想和实践。被压迫者教育学根据被压迫者们所面对的复杂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状况来进行探究和研究。它强调帮助被压迫群体发现自身的价值并利用自己的力量为争取自身的基本权益而努力。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核心理论是“批判意识”和“解放意识”。其中,批判意识是指被压迫者们必须要意识到存在对他们的压迫和剥夺的现实;解放意识则是指在认识到压迫和剥夺的情况下,被压迫者要积极参与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并且深度批判那些压迫和剥夺的根源。
这一理论体系强调了被压迫者内在的积极性,以及个体对于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尝试的积极性。它反映了人文关怀和强调人的尊严,并且强调了个体作为主体的主导地位。
被压迫者教育学被视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变革工具,在实现社会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学科中,教育和训练是重要的工具。被压迫者教育学强调让受到压迫和剥夺的人们能够有机会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投入到它们所处的社会中去获取他们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尊严。这种方法是相较于传统教育,更加注重在弱势群体中建立起自我意识,从而实现自我解放的目标。
第五段:结论。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出现和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贫穷、弱势和被压迫者的处境,为其提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帮助他们减轻贫穷、获得尊严并使他们的人权得到尊重。这门学科强调将个体的自我尊重与社会意识粘合在一起,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相结合,从而实现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公正的理想境界。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二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多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也在通过批评和暗示等方式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人的品质教育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有言传的,也有身教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人的品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的品质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的品质无法做出确切的回答。甚至对人的品质是什么也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人的品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也即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三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弗莱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关于教育、学生和教师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对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都应该好好品读此书,在讲台上站了26年后的我才有幸阅读此书,真是感到遗憾和愧疚,长期以来以自己会讲课而津津乐道,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长达如此之久。在天问学校工作后,在校本培训中才逐步改变思想,克服以往的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两自课堂模式。
就教育观而言,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两大特性————实践性和政治性。
在实践方面,弗莱雷认为,将知识付诸行动至关重要,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够积极改变岁赖以生存的社会。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地方式对待知识,应该实行“提问式”教育,积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他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即解放。一方面,教育与解放具有共性。弗莱雷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教育是以解放为目的的。弗莱雷提出,应该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即“提问式”教育,一环星星人们对变化世界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而把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中解放出来。在政治行方面,他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具有教育性,教育也有政治性,教育是政治行为,教育是政治的灵魂。
就学生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教育的起点是生命,其一大功能实施社会内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弗莱雷认为,人生而平等,教育的起点是全体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完整生命,还要关注社会的全体生命。教育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社会也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并公平地为其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为平等交流的个体,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弗莱雷批判了“灌输式”教育的弊病。他指出,“教育正承受着讲解之一弊病的损害”,“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客观有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往容器里装的越彻底,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越温顺的接受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这种教育脱离探究,无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的表现。教师和学生相互承认各自主体的平等与独立,在能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擦出知识的火花。而在灌输式教育中,只有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在上次只是给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必须摒弃这种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也必须建立起两者平等交流的合作关系。
第三,认识文化和历史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等而对象。弗莱雷认为,人类是不完美的,又称为完美人的“本体轮使命”。学习既是人类完成使命的途径,也是追求文化的自由的行动。他指出,“教育必须从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多矛盾入手,通过调节矛盾双方,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他还指出,社会越发展,教师越应审慎地反思社会和教育问题,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将学生视为相互学习的对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满怀自尊,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与教师一道创造文化、书写历史。
就教师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也可该苦熬为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尊重学生。弗莱雷认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一要认识到“人非完人,孰能无错。”教师跟常人一样都是不完美和容易犯错误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工作。二是不要妄自尊大,自尊心过强。教师自尊心过强不仅妨碍其保持谦逊的品质,还容易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习者质疑时受到伤害。三是要向学生证实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利对教学质疑,而作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有义务证实自己所言为实。在此前提下,教师要了解学生。弗莱雷认为,不同的人身份不同,文化特点各异,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去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要认同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向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选择过程和依据。
其次,教师不是家长,而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他指出,养育子女不是一种职业,而教学却是一种职业;教学包含明确的任务,在实施上也有具体要求,就鼓舞学生而言,还具有一定的战斗性。教师应该通过游戏、故事等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教师要履行之一职责,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实施“问题式”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不是“权威——-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学”的关系。他在阐述“问题式”教育思想时指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而且是一个他本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的被教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人。在此认识基础上,长的伙《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伴,还须言行一致。弗莱雷指出,儿童对于教师言行不一非常敏感;教师一边抗议行政管理者对他们教学自由的限制,一边拙劣地限制学习者的自由,其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再次,作为文化工作者,教师应该担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开发个体和社会的潜能,是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弗莱雷曾明确指出,改造社会既是教育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强调,用于从教者必须有能力为公平而战,必须创造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我认真做好了备、教、批、辅、考、评各个环节,尽管我在练题时做到了精讲精练,尽管我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学结果竟然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以902班为例,尽管优生人数在平行班位居前列,可两级异常严重,低分与高分人数接近,中间层学生太少。因此均分与年纪均分相差甚远。到底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之后,在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喜欢的“听话”的学生,反思我的课程内容的设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902班优生人数接近实验班,成功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我始终坚持给学生自主预习时间,确保让学生先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二,我摒弃了过去“灌输式”教育,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开展教学活动。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会听课,他们可以按照老师要求去自主完成每个学习任务,他们的交流展示都很有创意,他们的写作也很有思想,批改他们的作业是一种享受,可谓是与学生的愉快交流过程。但是,因为优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抢占了教育时机和资源,部分学困生却很难跟上,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观众和听众,为了完成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我对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不够,没有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学情,更没有关注的他们在课堂的幸福指数,对于学困生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很好的进行分层落实,导致差生越来越多,致使均分远远落后于其他班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克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困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我还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断更新知识,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四
《受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多纳度。马赛多的这篇序言,让我对参与式、对话、体验、知识、理解、好奇心等有了不同层次的反思。特别是当回顾过去几年应用戏剧教学法开展发展工作时,重新觉察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本着何样的心态与精神对待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对话的对象。我很庆幸在这个节点时刻开始读这样一本书,让我可以带着觉察继续前行。
回想刚毕业那个时候的我,每次工作坊开始的前一天都无比兴奋和紧张,生怕忘记明天要进行的内容。两位香港的导师告诉我,头天把第二天的流程在脑子里过一遍,去想每个可能发生的细节,如此这般,就不会太紧张了。由于太焦灼于“流程”的完整,我往往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活动程序上,有时完全不知道参加者说了什么,无法给予回应。
那是很糟糕的,没有一个协作者是不会倾听的。而我那时,却走过了这样的路,从对他人感觉的迟钝,逐渐变得敏锐和好奇起来;从专注流程的进行,到真正地去听和理解参加者。虽然有时,某些参加者的观点也会给我的价值观带来猛烈的冲击,但我提醒自己,我们不只是在了解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而是他/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就更能理解对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从对方身上获取了弗雷勒所说的“知识”。
弗莱雷生长在一个丧失了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家庭。童年时代忍饥挨饿的经历,一方面使他“与来自贫困城郊的孩子们达成一片”。遭遇使我们联合起来寻找求生的出路,在他生活中总是受到阶级的限制,处在压迫的地位。反阶级的心理从小就在弗莱雷的心理生根发芽。
在教育中,弗莱雷反对灌输式教育。在灌输式的教育中,人被看为仅仅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者其他人一起发展,更不是创造者。在灌输式的教育中教师教,而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作出行动,而学生则幻想着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对话教学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对话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谈话没有从平等基础上出发,就会影响到谈话的真实性;关心是对话的基础,没有关心何来有针对性的师生对话;对话的双方要有交往的需求,如果没有一个谦恭的态度,那么对话也是低效的;对话的双方要绝对的信任,不然对话只是一种谈判,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弗莱雷也主张,没有希望就不可能存在对话,对话决不能在绝望的气氛中进行。总之,在对话中,平等、谦恭、信任、希望绝对不能少。
我自己从小学到现在基本上接受的教育是灌输式的,而我对学生的方式也是命令加棍棒式的,更多的是管束。有时发现自己在课堂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有的在下面玩手机,自己感觉如今的孩子生活安逸了,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回想自己读书岁月,从来没有缺过老师一节课,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或者学科。但是不能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呀,毕竟生活的背景和时代是不同了,而读过《被压迫者教育学》才明白自己是压迫者的地位来教导这些孩子的,自己心里上面也认同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才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改变真的要误人子弟,不改变真的被社会淘汰了。
这本书可读性比较强,我比较喜欢作者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更加欣赏作者的尖酸言辞,这个社会真的需要具有批判思想的人站出来,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有些事情是越辩越明的,如果我们对待生活态度是一种随遇而安,人云亦云,遇到问题遮遮掩掩,那么我们就是压迫者,或者被压迫者同化了的被压迫者。同时可以看到作者多么的希望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和平来去除压迫。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弗莱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关于教育、学生和教师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对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都应该好好品读此书,在讲台上站了20xx年后的我才有幸阅读此书,真是感到遗憾和愧疚,长期以来以自己会讲课而津津乐道,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长达如此之久。在天问学校工作后,在校本培训中才逐步改变思想,克服以往的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两自课堂模式。
就教育观而言,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两大特性————实践性和政治性。
在实践方面,弗莱雷认为,将知识付诸行动至关重要,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够积极改变岁赖以生存的社会。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地方式对待知识,应该实行“提问式”教育,积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他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即解放。一方面,教育与解放具有共性。弗莱雷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教育是以解放为目的的。弗莱雷提出,应该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即“提问式”教育,一环星星人们对变化世界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而把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中解放出来。在政治行方面,他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具有教育性,教育也有政治性,教育是政治行为,教育是政治的灵魂。
就学生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教育的起点是生命,其一大功能实施社会内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弗莱雷认为,人生而平等,教育的起点是全体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完整生命,还要关注社会的全体生命。教育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社会也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并公平地为其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为平等交流的个体,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弗莱雷批判了“灌输式”教育的弊病。他指出,“教育正承受着讲解之一弊病的损害”,“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客观有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往容器里装的越彻底,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越温顺的接受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这种教育脱离探究,无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的表现。教师和学生相互承认各自主体的平等与独立,在能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擦出知识的火花。而在灌输式教育中,只有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在上次只是给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必须摒弃这种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也必须建立起两者平等交流的合作关系。
第三,认识文化和历史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等而对象。弗莱雷认为,人类是不完美的,又称为完美人的“本体轮使命”。学习既是人类完成使命的途径,也是追求文化的自由的行动。他指出,“教育必须从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多矛盾入手,通过调节矛盾双方,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他还指出,社会越发展,教师越应审慎地反思社会和教育问题,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将学生视为相互学习的对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满怀自尊,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与教师一道创造文化、书写历史。
就教师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也可该苦熬为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尊重学生。弗莱雷认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一要认识到“人非完人,孰能无错。”教师跟常人一样都是不完美和容易犯错误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工作。二是不要妄自尊大,自尊心过强。教师自尊心过强不仅妨碍其保持谦逊的品质,还容易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习者质疑时受到伤害。三是要向学生证实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利对教学质疑,而作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有义务证实自己所言为实。在此前提下,教师要了解学生。弗莱雷认为,不同的人身份不同,文化特点各异,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去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要认同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向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选择过程和依据。
其次,教师不是家长,而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他指出,养育子女不是一种职业,而教学却是一种职业;教学包含明确的任务,在实施上也有具体要求,就鼓舞学生而言,还具有一定的战斗性。教师应该通过游戏、故事等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教师要履行之一职责,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实施“问题式”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不是“权威———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学”的关系。他在阐述“问题式”教育思想时指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而且是一个他本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的被教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人。在此认识基础上,长的伙《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伴,还须言行一致。弗莱雷指出,儿童对于教师言行不一非常敏感;教师一边抗议行政管理者对他们教学自由的限制,一边拙劣地限制学习者的自由,其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再次,作为文化工作者,教师应该担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开发个体和社会的潜能,是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弗莱雷曾明确指出,改造社会既是教育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强调,用于从教者必须有能力为公平而战,必须创造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我认真做好了备、教、批、辅、考、评各个环节,尽管我在练题时做到了精讲精练,尽管我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学结果竟然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以902班为例,尽管优生人数在平行班位居前列,可两级异常严重,低分与高分人数接近,中间层学生太少。因此均分与年纪均分相差甚远。到底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之后,在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喜欢的“听话”的学生,反思我的课程内容的设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902班优生人数接近实验班,成功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我始终坚持给学生自主预习时间,确保让学生先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二,我摒弃了过去“灌输式”教育,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开展教学活动。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会听课,他们可以按照老师要求去自主完成每个学习任务,他们的交流展示都很有创意,他们的写作也很有思想,批改他们的作业是一种享受,可谓是与学生的愉快交流过程。但是,因为优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抢占了教育时机和资源,部分学困生却很难跟上,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观众和听众,为了完成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我对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不够,没有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学情,更没有关注的他们在课堂的幸福指数,对于学困生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很好的进行分层落实,导致差生越来越多,致使均分远远落后于其他班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克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困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我还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断更新知识,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五
随着社会发展,被压迫者教育学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在从事了长达一年的希望家园志愿服务工作后,我认为被压迫者教育学并非只是一种理论框架,而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深刻情感体验。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所得到的五点心得体会。
首先,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出发点是关心被压迫者。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教育情况以及心理状态,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自身状况,从而使他们摆脱被动局面。在志愿服务中,我们许多服务对象来自于这个社会的底层,由于生活条件不佳,他们经常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并失去希望,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指导。在与他们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被压迫者教育学所倡导的关怀和尊重的态度,这对定下志愿服务工作的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核心理念是“从被压迫者的角度出发”。在志愿服务中,我们要以被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出发点,真正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甚至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通过这种真正的理解,我们才能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关系,在他们面前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在志愿工作中,我多次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与服务对象的良好关系,他们也因为我们的真心态度而更加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同时也更加主动地与我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再次,被压迫者教育学倡导的是民主包容的态度。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需要与许多的服务组织和人员合作,例如当地社区,教育机构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也需要认真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这种民主包容的价值观也同样适用于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中,在理解他们的意见和需求时我们同样需要客观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想法。仅有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关系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四,被压迫者教育学强调的是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这种反思和总结也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例如,我们在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反思自身的服务经验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同时,在经过服务后,我们还需要对这次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总结,这会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最后,总之,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一种很好的服务理念,它能够激发出我们对于社会的关怀和责任,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专注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仅有这种综合的服务理念和实践方式,我们才能够在不断的服务中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激发被服务对象的希望和自信。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六
教育学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教育学读书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教育学读书心得精选3篇】,供你选择借鉴。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赏心悦目谓之“美”。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因为很多学生看透了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再次捧起《教育学》,读到《教师与学生》这一节,感触很多,具体如下:
一、学生虽然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虽然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工作中,前一点往往比较重视,后一点却重视得很不够。
二、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入小学到中学毕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比较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发展的早期,更多的是受自然属性的制约。进入学校后,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则逐渐加大。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完成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在活动中,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突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同样需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客观环境的刺激,诸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要求、学校各方面的生活,能否引起学生的精神需要,并对这些需要作出积极的反应产生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能否产生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四、学生是具体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因为学生的不成熟性,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由于他们的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常具有先在天然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七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得到了众多褒奖,斯坦利·阿罗诺维茨(stanleyaronowitz)曾评论它“超越了它自己的时代和作者的时代”,“符合‘经典之作’的单一标准”。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受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多纳度.马赛多的这篇序言,让我对参与式、对话、体验、知识、理解、好奇心等有了不同层次的反思。特别是当回顾过去几年应用戏剧教学法开展发展工作时,重新觉察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本着何样的心态与精神对待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对话的对象。我很庆幸在这个节点时刻开始读这样一本书,让我可以带着觉察继续前行。
回想刚毕业那个时候的我,每次工作坊开始的前一天都无比兴奋和紧张,生怕忘记明天要进行的内容。两位香港的导师告诉我,头天把第二天的流程在脑子里过一遍,去想每个可能发生的细节,如此这般,就不会太紧张了。由于太焦灼于“流程”的完整,我往往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活动程序上,有时完全不知道参加者说了什么,无法给予回应。
那是很糟糕的,没有一个协作者是不会倾听的。而我那时,却走过了这样的路,从对他人感觉的迟钝,逐渐变得敏锐和好奇起来;从专注流程的进行,到真正地去听和理解参加者。虽然有时,某些参加者的观点也会给我的价值观带来猛烈的冲击,但我提醒自己,我们不只是在了解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而是他/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就更能理解对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从对方身上获取了弗雷勒所说的“知识”。
弗莱雷生长在一个丧失了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家庭。童年时代忍饥挨饿的经历,一方面使他“与来自贫困城郊的孩子们达成一片”。遭遇使我们联合起来寻找求生的出路,在他生活中总是受到阶级的限制,处在压迫的地位。反阶级的心理从小就在弗莱雷的心理生根发芽。
在教育中,弗莱雷反对灌输式教育。在灌输式的教育中,人被看为仅仅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者其他人一起发展,更不是创造者。在灌输式的教育中教师教,而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作出行动,而学生则幻想着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对话教学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对话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谈话没有从平等基础上出发,就会影响到谈话的真实性;关心是对话的基础,没有关心何来有针对性的师生对话;对话的双方要有交往的需求,如果没有一个谦恭的态度,那么对话也是低效的;对话的双方要绝对的信任,不然对话只是一种谈判,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弗莱雷也主张,没有希望就不可能存在对话,对话决不能在绝望的气氛中进行。总之,在对话中,平等、谦恭、信任、希望绝对不能少。
我自己从小学到现在基本上接受的教育是灌输式的,而我对学生的方式也是命令加棍棒式的,更多的是管束。有时发现自己在课堂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有的在下面玩手机,自己感觉如今的孩子生活安逸了,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回想自己读书岁月,从来没有缺过老师一节课,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或者学科。但是不能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呀,毕竟生活的背景和时代是不同了,而读过《被压迫者教育学》才明白自己是压迫者的地位来教导这些孩子的,自己心里上面也认同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才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改变真的要误人子弟,不改变真的被社会淘汰了。
这本书可读性比较强,我比较喜欢作者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更加欣赏作者的尖酸言辞,这个社会真的需要具有批判思想的人站出来,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有些事情是越辩越明的,如果我们对待生活态度是一种随遇而安,人云亦云,遇到问题遮遮掩掩,那么我们就是压迫者,或者被压迫者同化了的被压迫者。同时可以看到作者多么的希望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和平来去除压迫。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弗莱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关于教育、学生和教师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对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都应该好好品读此书,在讲台上站了20xx年后的我才有幸阅读此书,真是感到遗憾和愧疚,长期以来以自己会讲课而津津乐道,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长达如此之久。在天问学校工作后,在校本培训中才逐步改变思想,克服以往的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两自课堂模式。
就教育观而言,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两大特性————实践性和政治性。
在实践方面,弗莱雷认为,将知识付诸行动至关重要,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够积极改变岁赖以生存的社会。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地方式对待知识,应该实行“提问式”教育,积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他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即解放。一方面,教育与解放具有共性。弗莱雷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教育是以解放为目的的。弗莱雷提出,应该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即“提问式”教育,一环星星人们对变化世界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而把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中解放出来。在政治行方面,他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具有教育性,教育也有政治性,教育是政治行为,教育是政治的灵魂。
就学生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教育的起点是生命,其一大功能实施社会内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弗莱雷认为,人生而平等,教育的起点是全体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完整生命,还要关注社会的全体生命。教育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社会也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并公平地为其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为平等交流的个体,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弗莱雷批判了“灌输式”教育的弊病。他指出,“教育正承受着讲解之一弊病的损害”,“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客观有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往容器里装的越彻底,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越温顺的接受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这种教育脱离探究,无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的表现。教师和学生相互承认各自主体的平等与独立,在能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擦出知识的火花。而在灌输式教育中,只有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在上次只是给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必须摒弃这种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也必须建立起两者平等交流的合作关系。
第三,认识文化和历史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等而对象。弗莱雷认为,人类是不完美的,又称为完美人的“本体轮使命”。学习既是人类完成使命的途径,也是追求文化的自由的行动。他指出,“教育必须从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多矛盾入手,通过调节矛盾双方,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他还指出,社会越发展,教师越应审慎地反思社会和教育问题,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将学生视为相互学习的对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满怀自尊,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与教师一道创造文化、书写历史。
就教师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也可该苦熬为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尊重学生。弗莱雷认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一要认识到“人非完人,孰能无错。”教师跟常人一样都是不完美和容易犯错误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工作。二是不要妄自尊大,自尊心过强。教师自尊心过强不仅妨碍其保持谦逊的品质,还容易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习者质疑时受到伤害。三是要向学生证实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利对教学质疑,而作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有义务证实自己所言为实。在此前提下,教师要了解学生。弗莱雷认为,不同的人身份不同,文化特点各异,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去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要认同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向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选择过程和依据。
其次,教师不是家长,而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他指出,养育子女不是一种职业,而教学却是一种职业;教学包含明确的任务,在实施上也有具体要求,就鼓舞学生而言,还具有一定的战斗性。教师应该通过游戏、故事等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教师要履行之一职责,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实施“问题式”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不是“权威——-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学”的关系。他在阐述“问题式”教育思想时指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而且是一个他本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的被教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人。在此认识基础上,长的伙《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伴,还须言行一致。弗莱雷指出,儿童对于教师言行不一非常敏感;教师一边抗议行政管理者对他们教学自由的限制,一边拙劣地限制学习者的自由,其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再次,作为文化工作者,教师应该担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开发个体和社会的潜能,是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弗莱雷曾明确指出,改造社会既是教育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强调,用于从教者必须有能力为公平而战,必须创造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我认真做好了备、教、批、辅、考、评各个环节,尽管我在练题时做到了精讲精练,尽管我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学结果竟然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以902班为例,尽管优生人数在平行班位居前列,可两级异常严重,低分与高分人数接近,中间层学生太少。因此均分与年纪均分相差甚远。到底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之后,在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喜欢的“听话”的学生,反思我的课程内容的设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902班优生人数接近实验班,成功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我始终坚持给学生自主预习时间,确保让学生先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二,我摒弃了过去“灌输式”教育,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开展教学活动。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会听课,他们可以按照老师要求去自主完成每个学习任务,他们的交流展示都很有创意,他们的写作也很有思想,批改他们的作业是一种享受,可谓是与学生的愉快交流过程。但是,因为优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抢占了教育时机和资源,部分学困生却很难跟上,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观众和听众,为了完成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我对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不够,没有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学情,更没有关注的他们在课堂的幸福指数,对于学困生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很好的进行分层落实,导致差生越来越多,致使均分远远落后于其他班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克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困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我还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断更新知识,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八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九
自从阅读了《教育学》一书,我对教育学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的内容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体系有了新的认识。
本书的主旨在于提倡教育的人文关怀,强调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促进个体成长,实现人的价值和潜能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提到的几个观点深有感触。首先,作者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平等,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让我深感共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忽视他们的思考者和学习者身份。其次,作者提出了“无分数教育”的理念,倡导取消考试,淡化分数对学生的影响,让我对教育的评价有了新的思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价值和能力?最后,作者还提倡了“快乐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的经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的来说,阅读《教育学》一书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神圣而重要的任务,它关乎每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看待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未来人才。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
假期读了三本书,《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和《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从这三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著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应该是朋友关系,否则,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一
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著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无论是“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教育即解放“,还是“真诚的言说”,均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著对人的终极关怀。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书中每一篇文章都给我启发,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育就是服务!这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以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著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等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著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著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著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是在于人的发展。我想,这本书中给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二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多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三
《教育学》是一本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著的教育学经典。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这一观点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将教育看作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杜威则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应该与社会生活相互交织。这种思想让我更加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此外,杜威还强调了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教育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过程,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在阅读《教育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杜威的教育思想,还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的来说,阅读《教育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杜威的教育思想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我相信,《教育学》将对我未来的教育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四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教育学读书。
心得体会。
希望大家喜欢!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多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也在通过批评和暗示等方式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人的品质教育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有言传的,也有身教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人的品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的品质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的品质无法做出确切的回答。甚至对人的品质是什么也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人的品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也即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
看到这本书,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师范的考试,再次翻着这本书,读着熟悉的名词,却感觉没有当年的激情,也许是没有了考试的动力,也许是当了十几年的教师,这些理论的战术已经在课堂实践的战场上用不上了。于是,我毫无兴趣地翻着,想找一找自己比较有兴趣的章节,跟自己教学实际最接近的教学过程来看看,最后决定翻到“教学过程”这一块看看。对于老书新读,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原以为这些东西太熟悉了,教育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原则,哪一条不是当年滚瓜烂熟背过的,就连孔子的“因材施教”,卢梭的自然教育,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也都再熟悉不过了……经过三年的师范学习,加上三年的专科与三年的本科巩固,自以为,自己对教育学的理论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意外的是,我在书上看到了我从没见到,从没听过的教学新词、崭新的教学理论:
“产婆术”:即在教学中,并不把真知直接教学教学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即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这种“产婆术”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诘问,第二阶段:助产。虽然这样的名词我们(至少是我)没听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值得借鉴的。教学中,同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之间的质疑、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经过老师的推波助澜和孩子的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昆体良的教学过程思想:昆体良是古罗马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性、条理性等显著的效果。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或穿插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道尔顿制: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听了昨天陈校长的讲座,巧的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昨天陈校长讲的新亮点不谋而合,和我们学校的自主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吻合。虽然目前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教学形式,但对我们的教学以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朗普制:这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今年以来,美。
国学。
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老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
还有“克伯屈、伯克、华虚朋”等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新词,我想,不管是哪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缺点,针对如今的课堂,都是有其借鉴意义的。因此,对于这本书,我还需好好研读,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性质与功能,综合地利用,有主有辅地结合,以便更好改进自己的教学。
大凡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对《教育学》这本书都不会陌生。很多人在就读师范时期就学过,对于我而言,那时学习《教育学》就是为了能顺利毕业拿到教师资格证。老师要求也低,考试前还给划划重点,所以也没怎么学,到今天很多知识早就忘光了。今天再找来这本书看的时候,竟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几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也在通过批评和暗示等方式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人的品质教育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有言传的,也有身教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人的品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的品质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的品质无法做出确切的回答。甚至对人的品质是什么也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人的品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也即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五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著,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著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入神入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经有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穿衣洗脸,督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烧,问寒问暖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无法形容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著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互相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表率,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别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同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流。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该从他的衣著,而是应该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有时候友情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并不孤单。书中著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述了他怎么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诉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像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等多个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特大灾害,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是那么的顽强,对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敬仰,这一切的一切,同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力量,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不少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之处。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六
当然,我很乐意帮助您写一份《教育学》的读书心得。以下是一份基于您要求的读书心得草稿。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草稿,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或调整。
《教育学》是一本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著的经典教育理论书籍。这本书提出了他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本质、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教育与社会等,以及如何解决教育问题。
阅读《教育学》是一次深刻而有益的学习体验。首先,我对杜威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的观点使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理解教育本质的过程中,我也更深入地认识到了教育的复杂性。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需要结合实际、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问题。这需要教育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此外,杜威的理论也提醒我,教育不应该只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探索自我,发展他们的潜能。
最后,阅读《教育学》是一次对教育问题的全面反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目的、方式和挑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
总的来说,阅读《教育学》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收获的学习之旅。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也让我明白了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和挑战。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我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七
《教育学》是一本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著的教育学经典,该书主要探讨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著名论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知识。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应该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应该服务于生活。这些观点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除此之外,杜威还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教育方法,如“做中学”,即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知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他还提倡“问题教学”,即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这种方法也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侧重于儿童教育,而对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涉及不够。其次,杜威的教育方法比较强调自由、放任,对于纪律、规范等方面重视不够。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总之,读完《教育学》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同时也要与生活紧密相连,为生活做准备,服务于生活。在教育方法上,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应该在教育中注重纪律、规范等方面,以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八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班主任和教师篇章。当陶醉在浓情诗意的《金缕曲》时,微微有些触动。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我关注了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中的小张同学与我班的小吴同学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大致相同。他执拗,顽固,没有礼貌,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更谈不上下定决心改正错误。三番五次好说歹说,效果平平。我没有案例中的老师那么幸运,一次谈话就攻下了小张心中的"堡垒"。但案例中的老师,她所表现出来的后续"保障工作"值得我借鉴。案例中的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感化,特意安排优秀学生在小张身边,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注等等,使得孩子最后被感动了,懂事了,进步了。回想自己在转化小吴的问题上,也许还是少了一点什么,也或许小吴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根源远比小张要复杂得多。但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对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上,案例一给我了许多启发。
案例二讲述的是高年级老师对学生之间萌发的好感的处理。读毕,我深深折服于老师的睿智、从容以及耐心。在对待高年级学生之间产生的好感问题上,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而是站在"喜欢"的泛概念之上,通过自身的现身阐释,将喜欢一词的`范围扩大、延伸,尔后自然地将原本的尴尬化为了孩子学习的动力,这是智慧的展现,更有智者的风度。我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科学又充满人情味。这个案例给予我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班主任业务的拷问和不断自我完善的驱动。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同时扮演好几种角色,而众多的角色集合就形成了"角色丛"。作为教师,教育学第十五章《教师》中明确提到:"仅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着丰富多彩的角色。"如,教师是"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管理者、心理调节者和研究者等等。而当所有的角色与个人的预期发生矛盾或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对于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冲突,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合理调试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有了家庭和孩子,特别是当孩子还小需要照顾时,教师很容易同家庭角色产生冲突。对于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有时候我们真得无法尽到一些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的职责,我们往往因此内疚、不安甚至苦恼。特别是当孩子生病时,你会感到更加愧疚。一直以来我都把精力更倾向于学校,因为有太多的事不得不去做,因为有太多的原因我们无法放手,更因为教了一年级真的是身心俱惫。于是,很容易忽视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有时候真的有种被工作"抽干"和"耗干"的感觉。现在,当经历过一些事后,我才明白,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觉得作为教师有理由倾向于自己的家庭角色,因为孩子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一个学生,忽视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这其中两个角色也需要合理进行调试与权衡,做到有急有缓,协调控制,最好能统筹兼顾。
二)、努力让"教育者"与"研究者"和谐统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篇十九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觉得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我发现,在他生活的周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侠义的行为》这两节。前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皮斯的爱,诺皮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皮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皮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皮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皮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皮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
后一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并没给他处罚,而是让肇事者站起来,克洛西哭着站起来,老师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是个宽容、心灵美的男孩。我很钦佩他,也一定要努力向他学习。
我看这本书,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照顾,我也从中知道老师对同学的关爱和教导。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师们,她们漂亮,对我们很好,就像安利柯的班导师一样的慈祥、温柔、用心的在教导我们,关心我们!读到这些,我非常的受感动。读这些故事真是让自己受益匪浅,我想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在学校、家庭中学习这种关爱他人,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