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微生物论文(模板13篇)
总结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负责,也是对他人工作的一种尊重。写总结时要对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有清晰的认识,展现自己的思考能力。以下是专家总结的人际交往技巧,帮你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一
在中学生物学特长生培养方面,弄清生物学知识的涉及范围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状况至关重要,它有利于我们搞清楚生物学特长生的发展和培养方向。
1.课堂教学应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主要阵地中学生物学课程主要有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卫生和高中生物学。实施新教材后,初中教材统编为生物,分为第一册(上)、第一册(下)和第二册3册。中学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演化、遗传和变异、生态等方面。这些生物学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是培养生物学特长生的基本途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生物学特长生的数量和质量。丰富的课堂内容、良好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场面能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持之以恒,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学由一时的兴趣转化为志趣,从而树立从事生物学事业的远大理想。这些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上,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对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并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主要阵地。
2.选修课是发展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重要阵地教师应结合生物科技发展的状况及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不断地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事例,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拓宽知识视野。要努力使学生看到生物学发展的前景,看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心。学生通过参加选修课的学习,达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初步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辅导学习,自学能力、实验技能、心理素质大为提高。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表现更为突出,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都比较强,能成为奥林匹克竞赛选手的好苗子,再通过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使之成为21世纪的生物科技后备人才。
3.活动课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又一重要阵地鄙物学活动课的开设要注意体现全面性、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联系有关部门,结合当前实际,寻找存在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课的开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掌握的生物学技能,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及实验中的生物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取得课题研究项目的成果,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通过活动课,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制作研究,通过创造技能学习,研制一些生物技术产品,进行小创造、小发明活动。这样,使学生产生进行生物学研究和创造的萌芽。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全面的,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不屈的研究探索精神。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使之具有生物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生物科学价值观。
4.劳动技术教育课是发展学生生物学特长的又一领地崩投技术教育课的内容涉及多门学科,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内容;况且,生物学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广泛。生物学既是实验科学,又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开设生物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栽花种树、草木管理、动物饲养等都涉及普通的生物学应用知识。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组织培养、菌种制作、无土栽培等实验室生物技术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生物学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生物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了,生物学科的实验、实践性日益突出。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生物学劳动技术教育培训,利用劳动技术教育课进行一些操作、实践,掌握生物学劳动技术,能够积极进行技术管理活动,逐步培养起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树立科学技术立国的基本观念。
总之,生物学特长生的培养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这是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二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
大学语文主要是学习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同时,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少,看不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合拍。大学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突出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显见的成效。我们认为,要走出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三
随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竞赛特长的学生,学科辅导教师也在着力研究和培养这样的特长学生。自我国开展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学生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摘金夺银,成绩辉煌。生物学奥林匹克活动吸引了许多中学生,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学,有志于发展生物学。特别在高考取消生物学科,生物教学步入低谷的时候,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培养了一批生物学科特长生,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教育教学的发展。面对21世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生物学特长生如果仅限于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摘取奖牌的学生,特长生的意义就显得过于狭隘,就会使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发生偏差。因此对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含义加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特长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随着一年一度的竞赛活动的开展以及优异的竞赛成绩的取得,生物学特长生的概念也在逐步得到强化,牢牢地限定在生物学竞赛这一活动上面。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生物学难题,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就是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见生物学研究的范围很大,内容十分丰富。社会发展需要多种多样多层次的人才。21世纪是生物学领先的世纪,生物学知识将应用于21世纪的方方面面,各种生物学人才在21世纪将发挥各自的巨大作用,创造出较多的成果。如果仅把参加生物学竞赛的学生作为生物学特长生来培养,这是远远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培养的生物学特长生,应当是能够在将来应用各种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能够在促进人类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
可以看到,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生物学知识涉及的范围,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含义应当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从而使生物学特长生培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具有浓厚的兴趣,立志从事生命科学事业,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积极参加生物学科技活动,具备一定能力,并有突出表现,这应当就是中学生物学特长生。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从论述高职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模式和教材选取等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出了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价等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秘专业双语教学。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与我国加入wto有关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文件中虽然提及的是本科教学但是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主要指在某些或所有的非语言科目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学。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完成两种语言之间的逐字对译和信息转换而是将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为教学提供服务。双语教学与传统的外语教学不同外语教学强调“语言教学”语言本身是教学的内容而双语教学则强调“教学语言”外语只是教学媒介专业知识才是传授的主要内容。英语仅仅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不是教学中心和目标在英语情景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的涉外文秘双语型实用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急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专业口径宽,能够实际运用外语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种单纯的语言型外语专业或外语能力一般的单一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仅靠传统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水平已经不足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寻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增强国际理解与沟通的能力,双语教学是当前英语教改实验中凸现的一个新亮点。秘书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职业,具有涉外性、辅助性等特点,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对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
高职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模式,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目前教育部尚无统一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的经验十分有限。双语教学师资薄弱、教师对双语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双语教材缺乏、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中推行双语教学的主要障碍。为了探索一种适合本校文秘专业的双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笔者从学生、师资队伍、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文秘专业部分课程开展双语课程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本校文秘专业三个年级中进行了文秘双语教学的调查问卷,以期探讨开展文秘双语教学的可行性、重要性,并对改进双语教学的方法、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3.1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文秘专业在校学生共计95人为调查对象(级34人,级29人,级32人)。
3.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分析:自行设计问卷,教师上课随机发放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课后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无弃权。调查内容包括对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的认知、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情况、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有封闭式问答和开放式问答,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现有资料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文秘专业课教师的师资情况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说明实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调查结果分析:详情见表1。
表1学生对我院推行文秘专业双语教学可行性的认知情况调查(n=95)。
4.文秘双语教学问题分析。
4.1可行性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有75.79%的同学对学习英语感兴趣,72.63%的同学认为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是有必要的,70.53%的同学已经或者有意愿报考涉外商务秘书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同学达到42.63%,有8.42%的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提升专业及外语知识和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开阔国际视野及意识、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并提高学习兴趣,只有13.68%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会加重学业负担。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秘专业几乎全部是女生,女生对语言的天生敏感和学习天赋使得大多数同学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并能清醒意识到双语教学可以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这些同学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通过了大学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大多数学生具备英语基本听说读写能力,为实施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分析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了解到文秘专业主要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大都围绕前台接待、来访客户接待与交流、办公室设备使用、档案管理、应用文写作、安排公务活动及会议的筹备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像我院如地质矿产、财会、机械等其他专业性极强的专业,仅学习英语核心专业词汇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是英语日常用语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型就可以进行交流和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样使专业教师从事双语教学更得心应手。
4.2教学模式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有53.6%和32.7%的同学分别认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只有4.2%的同学认为都可以进行双语教学。在关于较好的双语教学模式选项中,几乎没有同学赞同全部或绝大部分使用英语,绝大部分同学赞同在总结重要概念和小结,介绍关键字和专业术语或案例分析时可以适当用英语。68.4%的同学认为应该从二年级开展双语教学比较合适,说明大多数同学能够在充分认识自己认知能力的同时,区分普通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学的异同,从而更有目的、有方法地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语言应用能力。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并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比如两课、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用中文讲授的效果更好,因此没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目的验证氨金黄敏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是否适用于该供试品的检查。方法细菌计数采用低速离心―培养基稀释法,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按常规检查法,控制菌按常规检查法。结果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大于70%,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大于70%;阴性对照组未检出阴性对照菌,试验组检出阳性试验菌。结论可以用该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氨金黄敏颗粒的检查。
主题词:氨金黄敏颗粒检验。
中图分类号:r122.1+2。
为了保证检验方法的科学性,现对某公司生产的氨金黄敏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
一、材料与仪器。
1、试验样品药品名称:氨金黄敏颗粒,批号:090901、090902、090903。
2、验证用仪器。
电热恒温干燥箱、电冰箱、电热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离心机、蒸汽灭菌锅、集菌仪等。
玻璃器皿锥形瓶、培养皿、量筒、试管、吸管等。
3、验证用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
4、验证用培养基及稀释剂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
二、验证条件。
无菌室环境洁净度为10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净化消毒30min以上,供试品及灭菌的器具等经传递窗紫外杀菌灯照射30min置无菌室内,试验人员手消毒后穿无菌服进入操作间。
三、方法与结果。
1、菌液制备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斜面培养物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于35℃培养18~24小时,分别取各菌种培养液1ml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中,10倍依次稀释,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至10-5,大肠埃希菌稀释至10-7,枯草芽孢杆菌稀释至10-5,约为50~100cfu/ml,备用。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于23~28℃培养23~48小时,取培养液1ml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中,10倍依次稀释至10-5,约为50~100cfu/ml,备用。
取黑曲霉的新鲜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5ml将孢子洗下,吸取此溶液1ml置一个无菌的比色管中,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适量与标准比浊管进行比浊,取比浊后的菌悬液1ml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中,10倍依次稀释至10-4,约为50~100cfu/ml,备用。
2、供试液制备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用匀浆仪分散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3、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试验。
试验组细菌计数采用低速离心―培养基稀释法,取1∶10供试液10ml,500转/分离心5分钟,取全部上清液,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补足至原量,混匀,再从中取1ml分别加入5个平皿中(每皿0.2ml),加入各阳性细菌试验菌1ml,立即倾注相应的琼脂培养基,置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测定细菌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采用常规法,取1∶10供试液1ml,加入各霉菌及酵母菌试验菌1ml,立即倾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置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测定霉菌及酵母菌数。
菌液组取稀释好的各菌液1ml,分别加入平皿中,加入相应培养基,置规定条件培养,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供试品对照组按试验组方法,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稀释剂对照组取稀释剂替代供试液,方法同试验组。
4、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试验组取1∶10的供试液10ml,置无菌条件下离心(500转/分)5分钟,取上清液置无菌试管中,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补足至原量,混匀,加至胆盐乳糖培养基100ml中,再加阳性对照菌大肠埃希菌菌液1ml,摇匀,置35~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大肠埃希菌浓度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验证。
阴性对照组方法同试验组,加入1ml阴性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验证),置35~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3.5结果分析。
3.5.1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结论在三次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均大于70%,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均大于70%,故可照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计数法测定氨金黄敏颗粒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
3.5.2控制菌验证结论在三次试验中,阴性对照组未检出阴性对照菌,试验组检出阳性试验菌,故可用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氨金黄敏颗粒的控制菌检查。
四、讨论。
1、许多药品本身的特性(如抑菌性)会对检验结果带来影响,需要对供试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以消除其本身带来的干扰。
2、药品的微生物检查是保证药品使用安全的重要检查项目,必须对每个品种的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3、试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六
20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9月,教育部专家组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明确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1
把握核心素养内涵,助核心素养落地。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精心研读和分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基本要点,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统领性、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课程保障等的根本依据。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国际组织针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及框架构建,“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内涵之一。“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而且要使这三者互相渗透与融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获得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育人目标内涵,进一步彰显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课改改革的关键。课程管理、课程建设、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等,均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存在的,课程、教材、教学的价值意义当然也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就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落实学生发展湖心素养,就是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实现课程统整融合,助核心素养落地。
课程是学校的“心脏”,是学校育人的“蓝图”.课程实施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看,纵向上要实现三类课程的统整,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本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横向上要彰显两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一是学科类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知识体系开发的。学科类课程的实施要在彰显学科育人功能和学科教育价值上下功夫,发挥学科育人的不可替代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综合实践和活动类课程,这类课程从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与真实的世界发生关联,将生活情景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体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要构建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系统完整的、体现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实践性课程统筹实施,通过课程实施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关键、不可缺的素养。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等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因此,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来讲都是有限的,过分的强调学科独立性是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小学都应该强调学科整合和统筹,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设计学校课程体系,要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功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3
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助核心素养落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而课程教学是主渠道和主阵地。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最终要通过课程实施落地。教育部已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修订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近期将要审定发布。从近期教育部公开进行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意见征求稿可以看出,各学科均按照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样体系,提炼出了各学科核心素养,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研制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修订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成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深化课改的关键举措和具体化、操作化。作为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讲,落实核心素养就必须执行好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大力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只有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才能将核心素养落地。一是学校要基于国家课程方案,科学构建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社团化、社团活动课程化,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整融合,建立学科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使核心素养分阶段、分层次、分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之中。二是学校要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的研发,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和主人,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科学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按照学期进行分解和细化,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落实到每一个学期,既使教师明确学期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也使学生知道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等。这样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个学期。三是组织教师进行课标规定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解和细化,将具体学科学习的内容标准分解为多个学习要素,并分析核心要素和关键要素,用具体的行为动词予以科学地描述。这样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知识节点。四要组织教师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对每一学习主题或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清晰地、规范地设计教学目标,每一条教学目标的叙写均应体现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四个要素,且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五要按照教学目标先进行学习评价设计,设计出目标达成的教学评价方式、途径和内容,教学评价的设计要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只有抓住这几个关键环节,才能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4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助核心素养落地。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什么样?这是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应达成共识:只有能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通过高层次的思维参与与投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没有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和投入,学科知识的学习就永远只会停留在符号知识(表层结构)的学习上,而不能深入知识内涵(深层结构),获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要大力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指向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基本目标。一是要实现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要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课例研究,通过课例把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中,从而力争将核心素养由一个抽象的理念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二是要实现由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学科核心知识为中心、学科考点为中心,转向核心素养为中心。从核心知识到核心素养,其本质是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向学生中心的课程观的转变。当下,以学科核心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而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性轻实用性。要倡导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核心知识与核心素养并重的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导师制引导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通过走班制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通过学分制彰显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自主管理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通过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的自我体验。三是要实现由单一学习方式向多元活动学习方式转变。“核心素养”一头连接“全面发展的人”,一头连接“真实的生活世界”,核心素养本身具有可塑造性、后天可培养性和可干预性等特征,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进行,要通过真实的情景、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讨论、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式学习等,把知、情、行、思、信等要素相融合统筹落实。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概念、规律、命题、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更要让学生感受、体会和领悟到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品格养成、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指向于人的文化意义、思维意义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之中。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思维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通过对大脑生物功能曲线、学习能力曲线、创新能力曲线、研究能力曲线和决策能力曲线的交叉分析,探究改革教育制度,使应用能力的峰值在时间轴(横轴)上向原点移动,延长存在的时间,在能力轴(纵轴)上向上提升,提高思维品质,增加应用能力的存储量。按照学科性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培养效率,缩短培养周期。积累、提升、维护和充分利用公民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快速增加国家的思维资源。
论文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能力曲线;思维资源。
一、国家思维资源最大化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
“思维资源”指以人力资源为载体,以不断增加个体思维技能和提高思维品质为主导,促使社会文明持续创新和发展的群体思维能力。国家竞争力的强弱根本上取决于思维资源的存量及其衍生增量,思维资源通过不断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维持存在和增加积累。思维资源的存储数量与人类群体的数量相关,群体数量越大必然存储量越大。但主要还是与人类群体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相关,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能够维持较高的思维资源的保有量,以及能够较快地增加思维资源的积累量。即与数量和品质都相关,但关键还是思维品质决定了思维资源的丰富或贫乏。现代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国家间思维资源存量及增速的悬殊差异。我国人口众多,有利于思维资源的存量扩增,但要快速增加思维资源还必须注重国民思维品质的提高。如何利用我国的基础优势,快速增加思维资源?本文通过能力曲线交叉分析,以思维资源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了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建议。
二、能力曲线分析。
与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过程及结果相关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个体的大脑生物功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这些能力的产生与发展、达到高峰及维持、直至衰退有着规律性的表现。以年龄(即生存时间)为横坐标,相关能力为纵坐标,表达某种能力与年龄的关系,称之为能力曲线,用以描述能力在不同年龄的水平状态以及变化的趋势。能力曲线是从教育教学角度对能力相关方面的状态进行的经验总结、分析判断、图像刻划和定义描述。表达的仅仅是群体平均水平的态势。
1.大脑生物功能曲线。
分别表现为从人出生、成长、成熟到衰老过程中与大脑生物功能相关的行为及意识的幼稚性、可塑性和成熟性三条曲线。
(1)幼稚性。是对出生后大脑及各器官逐步发育成长及衰老过程的身体状态的表述。由出生后的幼稚性最高,骨骼、器官及大脑等脱离母体自身发育成长开始,幼稚性逐步降低,到3岁基本能够身体自理,到18岁身体幼稚性曲线到达谷底并维持平行延伸,到老年后期,幼稚性曲线又呈现上翘态势。
(2)可塑性。指大脑及肢体生物功能的灵活水平。出生时最高,表现为模仿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易于接受并形成语言、动作、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能力及习惯模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6岁和18岁分别出现降速加快的切点,30岁落入谷底并向前平行延伸。
(3)成熟性。指大脑及思维逐渐发育成长成熟,接受和掌握当代生活与思维模式并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的程度。既与大脑发育相关,更多的与所获得的思维能力相关。成熟性出生时最低,逐渐上升的同时产生稳固性,同步呈现幼稚性和可塑性的降低,成熟性曲线上升趋累积加速态势。在18岁时与幼稚性曲线相交,形成人生成熟的第一个阶段。第二阶段更多的与个体掌握的思维技能和思维品质相关,曲线更加快速上升,在30岁到达高峰,与可塑性曲线合并向前平行延伸,直至老年后期曲线出现下垂态势。
2.学习能力曲线。
学习能力指由于不同年龄段与大脑发育成长相关的有利于接受某种事物,和与前期掌握相应知识技能相关的,现阶段接受某种事物(知识、技能、思想、身体技巧等)的效率水平。相关因素有大脑及肢体的生物状态和已经累积掌握相应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的数量、以及一些非智力因素等。由于不同学科内容、性质的差别,学习能力有着不同的过程表述:
(1)语言类。个体出生后很快就开始咿呀学语,学习能力很快上升,有着非常强的语言接受能力,6岁时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到30岁时曲线加速下降,难以再接受新的语言符号体系。
(2)艺术类及肢体类(体育、表演、舞蹈、杂技等)。在幼稚性较高的幼儿时期,由于大脑及各器官尚在发育之中,自控能力和专注能力较弱,难以展开教学。3岁后基本具备了身体自理的能力,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学习能力快速上升,呈现模仿能力强,学习接受声音、图像、色彩、动作等的速度快,12岁到达峰值后趋缓慢下降,18岁以后降速加快。
(3)自然科学类。自然科学学习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先修知识做铺垫,需要掌握较多的思维方法。这些条件的具备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前期学习过程,因此,自然科学类学习能力曲线在少年时期逐步上升累积加速,青年时期达到高峰,中年以后又逐步下降。
(4)社会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学习既需要大量的先修课程相继递推,又需要掌握较多的思维方法,还需要有大量相关的社会实践认识,因此,其先期投入学习的时间需要更多。与自然科学类相比,学习能力曲线高峰的出现较晚,同时曲线开始下降的时间也向后推移,下降速率也较为缓慢。"。
3.创新能力曲线。
做出创新的行为和结果,需要有大量的专业知识技能做基础,需要有大量的相关表象做储备,需要有较多的思维技能和较高的思维品质,还需要个体大脑生物特性的活跃等。通常具备这些条件的最佳时段落在青年和中年时期。曲线呈现在少年时期缓慢上升,青年时期快速上升,达到高峰后将延续一定时间,老年开始缓慢下降,老年后期下降加速。
4.研究能力及决策能力曲线。
研究能力的获得、提升及保持,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技能,大量相关信息的储存,较高的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还需要大量的专业经验、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缜密严谨的思维风格等。决策能力在研究能力之上还须有大量的社会实践经历,大量专业工作事件过程的处理,以及在成败曲折、跌打碰撞之中的思考总结,在挫折砥砺、困苦历练之中的沉着老到。这些方面除了能够遇到机会参与之外,还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和事件的过程堆积,因此,曲线的上升是缓慢的。研究能力到40岁以后才渐趋成熟,50岁达到高峰,健康状态决定其保持时间的长短。决策能力通常中年甚或老年才能达到峰值,维持时间和下降速率取决于个体身体衰老的速度。
三、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能力曲线分析呈现出不同曲线有着不同的上升或下降的切点、拐点及速率,同一坐标下多种能力曲线交叉分析呈现出人才培养的效率起点和峰谷可有效利用的.区间。依据能力曲线交叉分析,围绕国家思维资源最大化为目标提出相关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建议如下。
1.提前儿童入学年龄。
当儿童身体强健能够自理时(通常为3周岁)就正式进入普通小学,学习那些需要可塑性和趣味性较强的课程,例如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体育、外语等,这些课程有利于人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减少中学、大学对此类学科学习的时间及数量,从而增加其它专业内容的学习,提高人生总体学习效率及数量。人们受教育时间的提前,有利于在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曲线峰值前积累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个体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曲线的峰值在横轴(年龄轴)上向原点移动,在既定寿命周期内,增加个体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维持存在的时间,有利于整体思维资源的扩增。
2.二次教育,二次提升。
二次教育是指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5至,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经验和专业实践认识基础之上,再次进入学校接受正规和系统教育的过程,是公民终身学习与教育理念贯彻的措施和制度安排。第二次进入校园的大学生在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专业实践积累之上,学习效率和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将使其思维品质再上新的台阶。二次教育将大大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决策能力,使其峰值在纵轴(能力轴)上呈现二次提升,使国家思维资源大幅度增加。
3.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教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针对不同专业领域设计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优秀人才的有利选择,也是社会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的措施之一。依据学习能力曲线分析,针对艺术类、语言类和肢体类学科人才的培养应3岁入学,充分利用可塑性强的年龄区段展开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增加专业精英人才出现的概率;针对自然科学类,学生提前学习数理化课程,使先修课程学习时点前移可以使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峰值前移,增加人们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持续时间;针对社会科学类,可以采取学校教育与直接社会实践间隔交叉进行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不同学科选择适应学科内容、性质的入学和学制时间,提高培养的效率,缩短培养的周期。尽可能使创新能力曲线、研究能力曲线和决策能力曲线的峰值前移,增加维持及使用这些能力的有效时间。
4.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决策能力的积累、维护与提升。
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决策能力有着类似的必要条件,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技能,大量的相关信息储存,较多的思维技能和较高的思维品质。但与过程和结果相关,其间又存在着差别。创新能力与个体大脑生物特性活跃紧密联系,研究能力与大量的经历经验和专业研究方法关系密切,而决策能力与砥砺磨练和独立思考直接相关。创新能力需要以研究能力为基础,研究能力也需要由创新成果来体现,决策能力既要以研究能力为基础,又要由创新的思路来体现决策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三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只是不同能力的获得、成长、高峰及保持的充分条件、行为表现和年龄区段有所差异。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人尽可能多地创新,扩增中老年人研究能力的有效使用,关注与保护中老年人的健康,延长个体思维能力被利用的时间。充分利用不同能力的产生、存在、高峰及维护保持的过程,使国家思维资源达到最大的保有和最有效的利用。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八
工作年限:3年婚姻状况:未婚。
户口:深圳市身高:--。
居住地:广东省深圳市现任职位:总监助理。
待遇要求:5000--8000/月到岗时间:面谈。
希望地区:深圳市广州市东莞市。
希望岗位:经理助理行政助理物流管理。
自我评论。
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做事认真,能坚持,性格执着,乐于主动学习。工作经验。
某公司-03--04。
公司性质:农林牧副渔。
担任职位:总监助理。
离职原因:--。
工作职责和业绩:
最高学历:本科。
专业名称:生物技术。
技能专长。
技能专长:
熟练英语听说读写,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熟练使用生物学常用的pcr及色谱仪等大型仪器。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九
在我学习口腔微生物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口腔微生物对于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口腔微生物是我们口腔中存在的无数微生物的总称,它们既有益处也有害处。了解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对于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口腔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三类。在这三类微生物中,细菌对于口腔健康的影响最为显著。有些细菌可以分解残留的食物,产生酸性物质,导致蛀牙的形成。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细菌在口腔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有些益生菌可以产生抗生素,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生长。此外,一些益生菌还能维持口腔中的酸碱平衡,并保持口腔环境的稳定。
多种因素会影响口腔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首先,饮食习惯是决定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度食用含糖食物和酸性饮料,会导致有害细菌的生长,从而引发口腔疾病。其次,口腔卫生的状况也对口腔微生物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口腔中细菌的过度生长,从而引发牙周病等疾病。
第四段:保持口腔健康的措施。
为了维护口腔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口腔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首先,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刷牙两次,使用合适的牙刷和牙膏清洁牙齿,定期使用牙线和漱口水清洁牙缝和口腔。其次,我们应该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含糖食物和酸性饮料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的摄入。此外,定期上门口腔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
第五段:结论。
通过学习口腔微生物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口腔微生物对于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以及影响口腔微生物的因素和保持口腔健康的措施,对于我们维护口腔健康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定期的口腔检查,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口腔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保持口腔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十
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分布、数量和生态学特性的学科。通过学习口腔微生物学,我深刻认识到口腔健康与微生物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明白了控制口腔微生物对于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微生物对于人体的巨大影响,也深感自己学到的知识对于个人的口腔健康、甚至是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在口腔中的作用、控制口腔微生物的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我了解到口腔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最多的是细菌,细菌在人体中分为有益菌和致病菌,前者可以提供营养和阻止致病菌滋生,后者则可能引发口腔疾病。常见的有益菌包括乳酸菌和链球菌等,它们可以通过产生有益酸性物质维持口腔的酸碱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而致病菌包括产酸链球菌等,它们会产生酸性物质破坏牙齿,引发龋齿等口腔疾病。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特性,对于防治口腔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了解到微生物与口腔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健康的口腔环境中,有益菌和致病菌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口腔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然而,不良饮食习惯、不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等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口腔疾病。例如,不勤于刷牙会导致牙菌斑形成,进一步发展为龋齿;咀嚼食物时残留在口腔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细菌分解产生酸性物质,导致牙釉质脱矿,形成牙结石和牙周炎等。因此,保持口腔微生物的平衡对于预防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另外,我还了解到微生物在口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口腔中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分解食物残渣、产生有益酸性物质、抵御外来菌群等方式维护口腔的健康。例如,口腔中的乳酸菌可以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降低口腔中的PH值,阻止有害菌生长,起到保护牙齿健康的作用。此外,口腔中的菌群还可以参与免疫反应、维持口腔黏膜的完整性等。通过了解这些作用,我更加理解了微生物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视自己口腔健康的维护。
最后,在控制口腔微生物方面,我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方法。首先,正确刷牙方法是控制口腔微生物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定期、正确地刷牙、使用牙线和口腔清洁剂,可以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菌斑,防止龋齿和口臭等问题的发生。其次,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避免高糖和粘脂类食物的摄入,选择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保持口腔微生物的平衡。此外,定期的口腔检查和洁牙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提早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
通过学习口腔微生物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口腔健康与微生物的密切关系,也明白了控制口腔微生物对于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在口腔中的作用以及控制口腔微生物的方法,我对于保持个人口腔健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实用的方法。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将继续努力掌握口腔微生物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十一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功能;
第2章细菌的生理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繁殖方式;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3.细菌主要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硫硫化氢试验)的分解底物;
第4章噬菌体1.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
体体的概念.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机会致病菌的概念,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2.细菌的致病性概念、组成。
(1)细菌毒力的概念,组成;
(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第9章球菌1.葡萄球菌: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a群链球菌:
(1)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生化反应的区别。
第10章肠杆菌科1.肠杆菌科的共性;
2.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程序(见实验指导)。
第13章厌氧性细菌1.肉毒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14章分枝杆菌属1.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物质、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2.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第15章嗜血杆菌属1.流感嗜血杆菌生长现象(卫星现象)。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1.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所致疾病。
1.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培养常用鸡胚接种部位。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1.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病毒的传播方式;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干扰素的概念、种类、生物学效应。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
(2)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第26章呼吸道病毒1.甲型流感病毒分几个亚型;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第27章肠道病毒1.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十二
在大三上学期我有机会学习了《环境微生物学》,在此期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微生物学的前七章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详细的学到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怎样存在我们周围的,微生物是怎么进行新陈代谢作用的,以及微生物跟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紧密联系等,虽然他们一直都环绕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哪些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利,哪些微生物是对我们有害的,哪些微生物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哪些我们要进行预防和自我保护、学到了怎样去分更好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自己和周围的人打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问题,比如说,环境中微生物之间有没有像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下互利共生关系等,这个我也没有想明白和看到过哪有资料来清楚的.讲解。还有在之前我也一直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的,地球上为什么会先形成了微生物,那是必然吗?我当时想通过学这本课程的找到答案,但学完后也没有实质的进展。感觉自己学习微生物学时没有很大的主动性,遇到了问题也只是抱着遇到了机会就会解决的态度,没有主动的去查找资料,因而到了学完这门课当初那些想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在那里。这点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着去主动,才能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老师给我们上这门课的方式还是很好的,刚开始那种在每节课的开始能抽些同学来温习下上次课所学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方法是很好的,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巩固学到的知识。但老师不应该就因为一些同学的话就放弃了这种方法的。同时我们学完这门课程也没有用到足够的课时,虽然是由于特殊的原因,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该学的东西还是能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来完成的。我认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的,老师在教我们时候没有能很有重点的教给我们当前微生在实际中的重要应用,而是把主要经历放在了完成教学任务上了,这与最后让我们分成小组来完成一片类似于论文的作业是有点不符的,我们在完成作业刚开始根本就看不懂这个题目该往哪个方向来写,没有实际的应用接触和了解,后来花了不少的功夫才找到了一点眉目的。
总的来说这次微生物学的学习虽然显的有些短暂,但是我还是从中真正学到了东西的,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缺点,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篇十三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原始资料应附在本次实验主要操作者的实验报告上,同组的合作者要复制原始资料。
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种方法:。
1.文字叙述:根据实验目的将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有时间顺序以及各项指标在时间上的关系。
2.图表:用表格或坐标图的方式使实验结果突出、清晰,便于相互比较,尤其适合于分组较多,且各组观察指标一致的实验,使组间异同一目了然。每一图表应有表目和计量单位,应说明一定的中心问题。
3.曲线图。
应用记录仪器描记出的曲线图,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形象生动、直观明了。
在实验报告中,可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并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讨论。
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如果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么它可以验证什么理论?实验结果有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是实验报告应该讨论的。但是,不能用已知的理论或生活经验硬套在实验结果上;更不能由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或理论不符而随意取舍甚至修改实验结果,这时应该分析其异常的可能原因。如果本次实验失败了,应找出失败的原因及以后实验应注意的事项。不要简单地复述课本上的理论而缺乏自己主动思考的内容。
另外,也可以写一些本次实验的心得以及提出一些问题或建议等。
结论。
结论不是具体实验结果的再次罗列,也不是对今后研究的展望,而是针对这一实验所能验证的概念、原则或理论的简明总结,是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的一般性、概括性的判断,要简练、准确、严谨、客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