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教案(通用15篇)
教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能够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分析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是编写教案的重要环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研究优秀教案范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
德育渗透教案篇一
1.幼儿能了解到家里垃圾多了会引来苍蝇和蚊子,还会给人带来许多烦恼。
2.激发幼儿不乱扔垃圾的情感。
情景表演,头饰(两只小白猪,小黑猪),各种工具。
(一)情景感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个家吗?为什么?(请幼儿来讲一讲,老师听取意见)。
2.老师也不喜欢这个家,为什么小朋友不喜欢,请大家看一个表演。
3.幼儿和老师共同看情景表演。
(二)讨论讲述:
1.小白猪为什么会肚子疼?(吃了苍蝇叮过的蛋糕)(引导幼儿发现苍蝇和蚊子)。
教师小结:对呀!苍蝇浑身都是细菌,它最喜欢肮脏的地方。垃圾桶边,厕所里,到处可以见到它然后叮在蛋糕上把细菌都传到了吃的东西上,小白猪吃了苍蝇叮过的蛋糕,所以就会肚子疼。
2.家里垃圾多了除了引来苍蝇和蚊子,还会带来什么烦恼?(让幼儿讲讲议议,讨论一下)(引导幼儿讲出苍蝇。蚊子。老鼠的危害)。
3.小朋友那么现在你们还喜欢小猪家吗?
(三)行为练习:
1.怎样才能把家里整理干净呢?
2.有什么办法能消灭蚊子。苍蝇。老鼠呢?
3.幼儿。小猪。老师共同整理小猪家。
4.现在小猪家变干净了吗?我们把小手洗干净和小猪说再见吧。
德育渗透教案篇二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童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盛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德育渗透教案篇三
1.使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含义。
2.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计算定期存款的利息。
3.初步掌握去银行存钱的本领。
1.储蓄知识相关概念的建立。
2.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利息的计算。
“年利率”概念的理解。
一、谈话导入。
教师:过年开心吗?过年时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
教师:压岁钱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剩下的存入银行,这样做利国利民。
二、新授教学。
(一)建立相关储蓄知识概念。
1.建立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概念。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2)教师板书: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出示一年期存单。
(1)仔细观察,从这张存单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2)我想知道到期后银行应付我多少利息?应如何计算?
3.出示二年期存单。
(1)这张存单和第一张有什么不同之处?
(2)你有什么疑问?(利率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存期越长,国家就可以利用它进行更长期的投资,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益,所以利息就高。
4.出示国家最新公布的定期存款年利率表。
(1)你发现表头写的.是什么?
怎么理解什么是年利率呢?
你能结合表里的数据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2)小组汇报。
(3)那什么是年利率呢?
(二)相关计算。
1.帮助张华填写存单。
2.到期后,取钱时能都拿到吗?为什么?
教师介绍:自1999年11月1日起,为了平衡收入,帮助低收入者和下岗职工,国家开始征收利息税,利率为20%。(进行税收教育)。
3.算一算应缴多少税?
4.实际,到期后可以取回多少钱?
(三)总结。
请你说一说如何计算“利息”?
三、课堂练习。
1.小华今年1月1日把积攒的零用钱5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准备到期后把利息。
2.赵华前年10月1日把8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如果年利率按11.7%计算,到今年10月1日取出时,他可以取出本金和税后利息共多少元钱?下列列式正确的是:
(1)800×11.7%。
(2)800×11.7%×2。
(3)800×(1+11.7%)。
(4)800+800×11.7%×2×(1-20%)。
四、巩固提高。
(一)填写一张存款单。
1.预测你今年将得到多少压岁钱?你将如何处理?
2.以小组为单位,填写一张存单,并算一算到期后能取回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德育渗透教案篇四
教学要求:
1、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理解“依然、是否、窃窃私语、免费、长途旅行、稀有金属、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具准备:
1、cai课件、多媒体电脑。
2、展牌:光、声音、动物、植物、矿物。
3、头饰: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见过)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大海吗?
2、(放录像)你们看,这就是大海!那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就象一堆堆白雪,多美呀!那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放录像)欣赏海底世界。
4、看完录相,你们想说些什么?
5、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板书:海底世界)提醒“底”字下面有个点。请大家齐读题。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老师巡视观察)。
2、(出示课件)这些字你们会认吗?谁来试一试?其它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一读。
3、默读课文,找一找,想一想哪句话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提醒“异”的书写。
4、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呢?(想)我提议,咱们来开一个有关“海底世界”的新闻发布会吧!
三、精读课文。
1、创设情境:在开新闻发布会之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收集资料)对,现在我就是船长,你们是潜水员,快快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发现了情况立即向我报告。(总结并发牌子:光、声音、动物、植物、矿物)。
2、潜水员们,你们的发现可真不少!在这些发现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还有谁和他一样也对这感兴趣?呆会儿就请你做小组长带领你的伙伴坐在这一起来探究你们的发现。你对什么最感兴趣呢?(引导分组)。
3、明确要求:下面就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读懂课文,讨论疑难问题,准备好本组的发布内容,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老师引导各小组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发布本组的内容)。
5、开始新闻发布:
(1)光:
a、组长:我们组想用朗读的方式向大家发布我们的发现。
b、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朗读)。
c、组长:记者们你们感受到了海底世界,那黑暗中却有光亮的奇异景象吗?欢迎大家就我们所介绍的内容提出问题。
d、提问:你好,我是__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b)请问你们知道深海里哪种鱼是带有发光器官的?
(2)声音:
a、组长:我们组的发现是,海底并不是一点声音都没有,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要用水中听音器就能听见各种声音,下面我就把我们收集到的声音播放给大家听一听。
c、组长:海底的声音是多么的丰富呀!我们的介绍完了,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__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a)请问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b)请问海底里只有这些声音吗?
(3)动物:
a、组长:我们组想用表演的方式向大家发布我们的发现。
b、扮演不同的海底动物,表演各自的活动方式。
c、组长: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就有三万多种,还有许多的不为人知,等待我们去发现。我的发布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__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a)我认为你们在表演_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上不够准确。
(b)你们还能为我们介绍几种其他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吗?
(4)植物:
a、组长:我们组想边放录象边向大家发布我们的发现,这样将更加直观形象。
b、播放录象,介绍相关内容。
c、组长:海底的植物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真是物产丰富,景色奇异呀!谢谢,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__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5)矿物。
a、组长:除了刚才几个组说到的内容外,在海底还蕴藏着大量的矿物。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__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a)请问什么叫稀有金属?
(b)为什么海底里会蕴藏这么多的矿物呢?
6、小结:刚才各小组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发布了各自的发现,记者们也积极踊跃提问。此次新闻发布会进行得非常成功。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
四、拓展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了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2、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或书店查阅书籍、从一些媒体上收集更多有关海底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在一起办个“海底世界”展览。
德育渗透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2、知道祖国很大,有灿烂的文化,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世界地图、中国地图若干张,有关祖国的特产、戏剧和国庆、阅兵式、升国旗等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1、示世界地图,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
(1)幼儿分组,师生共同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做上标记。
(2)引导幼儿说出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
(3)引导幼儿说说中国人长相的特征。
小结:我们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2、出示中国地图,认识祖国。
(1)说说我们国家在地图上像什么?
(2)引导幼儿根据地图上不同的颜色,找出祖国的海洋、高山、河流、陆地等。
(3)请幼儿说说:中国有哪些城市、海洋、河流、大山等。
小结:中国很大,有很多城市,有56个民族,人口很多,共有13亿多人口,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有许多的高山、河流和城市,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首都北京是世界各国朋友向往的地方,我们的国家真了不起。
3、解祖国的国旗、国歌、语言、文字、戏剧、特产等。
(1)幼儿分组到区域中去开展活动。
(2)集体讲述,谈谈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德育渗透教案篇六
德育,简单说来就是教会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它的影响大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因此,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容忽视。培根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教学内容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在教学中竭力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充分利用数学的观点理解和阐述教材;适时地,有机地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这不仅可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进取意识,而且可使学生重视自我修养,逐渐形成坚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观,树立远大理想,真正充实、完善整个内心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德育教育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使学生有艰苦创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此就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谈点浅显的认识,以求抛砖引玉。
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和贡献,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和提炼,便可达到“寓道于教”的目的。如:在《立体几何》的祖恒原理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原理的内容以其含意和作用,而且还要告诉学生这一重要原理的发现是我们的古代数学家祖恒早在公元五世纪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使用这一原理证明了“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七世纪才被意大利的卡发雷利发现,落后了我国一千二百多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又如:在讲“极限”概念时,可用刘微的“割圆术”、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论述,介绍中国古代极限的思想,这样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抽象的极限,更重要的是突显了我国劳动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再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可介绍具有特殊结构规律的“杨辉三角”,这是我国数学史上又一光辉的成就。在我国宋朝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就有记载,要比法国帕斯卡早四百多年,它和勾股定理、圆周率的计算等数学成就一样,反映了我国光辉灿烂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总之,我们只要深入教材内容,就能随时随地发现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激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我们要深入挖掘课本知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注意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形成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如:在讲授《三垂线定理》时,引导学生注意“平面内的这条直线”可以在平面内任意平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立体几何中直线与平面的诸多关系都可以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教学,使同学们逐步认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又如:讲“反证法”证明题目时,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反证法证题的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那些直接难以奏效的问题,为什么可用反证法解?是因为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的条件下进行推理的,这实际上是把结论的否命题当作一个新的条件使用,从而解决了问题中“条件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矛盾双方的转化。解题的过程实质是揭示矛盾、转化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进而逐步使同学们树立普遍联系和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可见,数学教学中处处体现和闪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引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立场。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对概念的叙述、理解和习题的解法过程,要求学生养成严谨、周密、扎实和一丝不苟的良好思维习惯,要培养学生勇于和善于克服困难的品质,遇到难懂难理解的概念,启发学生对概念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遇到难题,引导学生分散难点,化难为易,各个击破,教给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和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闯难关的学习思想。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同样也要求有较强的严密的逻辑性,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题,如果学生不具备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是不容易顺利解出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象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那样,既要有严谨慎密的作风,要有独立思考、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造就学生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和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优秀品质。
教师端正的教态、豁达的性格、宽广的心胸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镜子,做人的示范。教师精炼、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活跃,并能让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有水平和有能力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准确的专业术语使学生更加尊重老师,并能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丝不苟,端正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教师规范的书写和精心的课堂设计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使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感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同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融为一体,要从数学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做到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内容所蕴涵的德育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以及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真正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目的。
德育渗透教案篇七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出现了错位,由于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一些偏差。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讲授新课时,在导语中渗透。
速地被引入到课堂内容的教学当中,并且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感染了。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设计有关导语时,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当中有用的知识,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二、作者生平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老舍先生居功不傲,把自己比作文艺界的一名小卒,日日操练在方桌和小凳之间,用笔作刀枪,热血洒在纸上。还有杜甫、李白、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三、作品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结合背景,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渗透。如教学巴金的《灯》,如果脱离开写作的时代背景,用《灯》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它的象征意义也是奏效的,这也是《灯》历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是这样脱离开了它的写作背景,学生就无法理解巴金为什么大半夜不睡觉,一个人在走廊里“窒闷”,而远方山脚下的一盏豆大的灯光就能让他浮想联翩,甚至终于让他摆脱掉了什么,他又“微笑”了,得到了解脱。有的学生还会认为巴金在那一年肯定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呢!„„凡此种种都为讲解《灯》的象征意义蓄了很好的势,这时候教师再适时地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就会理解了巴金式知识分子的苦闷,并最终为巴金的巧妙构思所折服了。这样的德育渗透不做作,又能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其读者就像是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作者在文章当中所渗透的感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来影响其读者,因而我们在阅读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体会。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也就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深深的悔、深深的思念,使学生在被作者笔下的母亲感动的同时,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
五、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将德育渗透其中,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有“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一部分人。
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本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以他自身所具备的进步思想以及高尚而崇高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思想健康的文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对其中的有关思想内容的指导做到足够的重视。要让学生明白,形式只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有变化的内容必须有变化的形式,不能够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内容的本身。文章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是一个作者思想感情的外露,因而如果想要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那么学生就应该被培养出具有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品德。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作文时,做到互相评价,那么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相互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方法之外,教师还能够在学生的朗诵、理解名句、拓展课后的一些环节当中进行拓展,对其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
德育渗透教案篇八
《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它是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信的良药。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想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各章节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学习有理数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内容,安排好学生演员,扮成正数、零和负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演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备课时,教师宜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人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教材为主要工具。课本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数学课进行过程中,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而且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效更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要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动人,辅之以合适的方法,必能使德育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德育渗透教案篇九
容当中。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有些文章丰富而生动,有介绍乐于助人的、有介绍独立自主完成事情的、还有介绍热爱祖国的等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讲授必须要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寻找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德,感受感受关怀同学、乐于助人的快乐、幸福感受。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目标,并为之而努力。还有在语文教学中,要用各种形式来渗透德育内容,比如语文园地的学习,口语交际的学习等都能渗透德育的内容。要让他们在宽广的语境内学习美德,受到语文整体学科的熏陶,在课余时间可以开展讲故事,演讲、念儿歌等形式让学生来培养竞争意识和养成说话及感受美德教育。并热爱语文的源远流长,同时在美德教育中要多对差生经行关注,注意对他们的耐心及夸奖式的引导,让他们感受美,并做到美。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关注每一个学生,去培养去教导,定就会有所收获的。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
新的学期方才入手下手,为了进步本身的交易水温和传授本质,进步门生的进修自动性,紧紧环绕进步讲堂传授效果这此中间,即以“门生为本,以校为本”的教诲思维,详细筹划工作紧张有以下几点:
科目:物理。
班级:八年级1、2、3、4班。
教诲他人先教诲好自已,本学期我筹办做到:
1、当真进修教诲心理学和有关心理探讨等材料。
2、加大对本身和门生心理的自我分析和解剖。
4、加大对门生的管束力度,并让门生从心理上认识到本身的进修的紧张性,使他们养成精良的进修和糊口生涯风俗。
5、“初中新讲义”的传授要富裕表现以工钱本的传授目标。切当珍视门生脑筋本领培养,切当进步门生的办理题目的技巧和立异本领。力图让门生周全成长。
6、针对差别进修根本的门生的差别环境,进行差别的教诲方法,既让掉队的门生认识到本身仍然是教授的好门生,又使进修较好学买卖识到本身另有不敷的地方,始终保存搏斗和茂盛的精神和乐趣,并注意做好门生的思维教诲工作,寓思维教诲于传授工作中。
7、总之,我会在传授工作中会竭力竭力再竭力,平常办理上勤奋勤奋再勤奋,连续得使本身有所进步,使本身走得更远,更远,更远。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一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学科德育理应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注:国家教委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本文拟从教学艺术论的角度,就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期掌握、运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开创语文学科德育新局面。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已为人们所共识,那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不是一门艺术呢?给这一命题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论证和现实说明是正确认识和深入探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一)从理论上讲,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和教学观决定了语文学科德育应以人文渗透为主,决定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应该成为一门艺术。
语文学科的性质观,体现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教育界专家学者立足语文教学实际,本着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创新和发展,继承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对语文的学科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1页。)它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这个性质观给语文教学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或者说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完成的。这个“不可分割”的渗透过程,是科学,更是艺术。它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创造性地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以此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多种美感直觉统一于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
每门学科都有体现自身个性的教学观。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决定了语文教学德育方式必须以人文渗透为主,而不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而按照形式逻辑的一般原理,承认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而且也应该是一门艺术。
(二)从实践上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体现,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已为无数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所证实。
综观我国古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渗透艺术,当代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和蔡澄清“点拨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从教学艺术范畴错位的角度看,这实质上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教学艺术观。(注:参阅拙作《关于教学艺术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第5期。)毫无疑问,它是应该摈弃的。
同时,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处理教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牵涉到教师把握学生思想的脉博,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同时掌握好分寸,取得实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在“渗”而“透”至学生心灵。其中“渗”着力点在哪里?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透”的程度如何?效果怎样?……这些问题都在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中得到科学和艺术两方面的解决,并继续成为这门综合性艺术生命永驻的课题。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既是理论的呼唤,又是实践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特点和实质。
科学地认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离不开对其特点的总体把握和对其实质的深刻理解。
(一)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作为艺术的最大特点。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是按照语文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它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从德育作用方式和效果的角度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它最大的特点。以阅读教学为例,文艺性的作品,往往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生活画面,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教师的讲解、渲染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在他们眼前,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感受、体验与思索,是不知不觉、渐进式的,即所谓“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即使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性文章,在教学中也应因文释道,披文入理,也有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德育实施特点。并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从宏观上讲,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是指导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的观念。
第二,从中观上讲,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是利用无意识心理的暗示教学思想之体现,是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第三,从微观上看,它是寓德于教的一种方法,既包括挖掘教学活动中德育因素的技术与技巧,如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对教学步骤和内容的设计、对师表形象的注意等方面德育因素的开发与利用等,又包括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如讲解、谈话、提问等。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并以此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高明的教师正是深刻地认识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善于不露痕迹地、巧妙地把德育融合于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之中,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很明显,孤立地分析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特点,它比较偏重于非理性。但结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来考察,对教师而言,它并不是纯感性的冲动,而始终是理性的深刻直觉;对学生来说,这种理性的直觉往往是肤浅的,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的形象讲解和理性评价、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性接受相结合,就能有效地达成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目标。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师生双边立体式的活动艺术,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金”。形象感染性及其富含着的深刻理性的统一,是它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又一重要原因。
任何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美学意蕴,都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探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必须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出发,着眼于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辩证法”,按照“美的规律”去构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体系。
(一)和谐共振原则。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但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而是运动的和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和谐共振”,这也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可以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具体地说,这种和谐共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注:参阅赵雅文:《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5期。)。
第一,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其主要含义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教师的情感传达与学生的情感接受的和谐共振。
第二,教师和教材的和谐共振。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和教材相互依存。一方面,教材是教师借以形成德育渗透艺术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依据;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又是通过教师渗透给学生的,教师是沟通学生情感和教材内蕴的桥梁,二者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必须通过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教师和教材和谐共振,这是创造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最为紧要的是教师的情感和教材中所表现的情感要统一,都是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第三,学生与教材的和谐共振。这种和谐共振是随着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在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情绪不断高涨中完成的。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实践表明,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所构成的矛盾相互协调,三者和谐共振,才能取得语文教学德育实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合时适度原则。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内容,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必须遵循合时适度原则。
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在德育渗透上语文教师就必须独具慧眼,在分析作者怎样谋篇布局的同时,适时自然地把德育融合其中,抓住结尾一句“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删去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引导、阅读和讨论,理出头绪,悟出原因的过程,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
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三)移情感悟原则。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体验原则,离开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将不成之为艺术,语文学科德育亦将苍白无力!
在
[1][2]下一页。
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四)求新激活原则。艺术是以新颖、形象、生动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中的“求新”,是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成就、新信息,尤其要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所谓的“激活”,一是指教风活泼,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深刻,可接受性强;二是指教法灵活,能根据学生的心态,选择最佳切入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学生情感,使之迅速产生移情体验,感悟为人处世之道;三是指教学手段多样,能根据需要,充分发挥与教材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有必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新”不是赶时髦,搭花架子;“活”也不是表面的活跃热闹。这些理解都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容易导致教学上的无序状态,导致德育上的高耗低效。“新”与“活”应该表现为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色,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能充分体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之花常开常新!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渗透艺术都不是灵机一动、临场发挥的产物。一个完整的德育渗透艺术的创造过程一般要经过构思与传达两个阶段。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构思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教师对德育渗透的设计与准备;而德育渗透艺术的传达则是教师借助自身的人格力量和一定的物质媒介(语言、表情、动作等)把德育渗透构思的成果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是德育渗透的构思活动与传达活动相统一的复杂活动,涉及面极广,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从微观的角度谈谈这个活动过程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挖掘渗透法。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就可以深入剖析课文的情节,揣摩人物的细节,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认识贾雨村的性格,紧紧抓住细节中几段要言破的“警语”:“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宫符不成?”“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使学生认识旧社会官官相卫、徇情枉法的丑恶行为。
(二)启发渗透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背道德评价标准、不正当的道德行为。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构思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逆向因素,需要从与之对立的矛盾冲突中,以启发的方式反求之,促使其往符合肯定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方面转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明辨是非,确定情感倾向,提高辨别善恶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头脑,在风云变幻之际坚定立场。如《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仲永五年即可“指物作者立就”,到二十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所闻”,最后“泯然众人”,这说明天赋并不是成才的唯一条件,玩物可以丧志,贪财毁灭人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反向启发:怎样才能使仲永发挥先天的良好禀赋呢?学生在这种德育渗透中可以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强化渗透法。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中从发扬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入手,按照既定的德育目标,多侧面,多功能地加以强化、渗透给学生的方法。在这方面,《出师表》就是很好的教材,诸葛亮恳切要求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再三强调:“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并且提醒皇上“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即可在德育渗透艺术中传达出来。
(四)联想渗透法。联想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由疑而释,由塞到通的纽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离不开联想。教学沈括的《活板》,可以联想到我国的“四大发明”,说明我国文明早已走到世界文明的前列,只是近百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才显得落后。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地、昂首阔步地跻身世界民族之林,无需自轻自惭。在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渲染渗透法。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的方法,即为渲染渗透法。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注:转引自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她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就调动情感教学手段进行启发渲染,她的话字字句句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山谷回响、大海呼唤的境界。课堂上一片啜泣之声,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总理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价格,进一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上一页[1][2]。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二
《中学语文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因而,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落实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一粗浅探讨。
一、在感悟汉字的深奥莫测中渗透德育。
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从汉字的造字原理上与学生进行推敲。这里有时就蕴含一定的德育因素。例如:如“爱”字,它的繁体字是“愛”。字的顶端是“放在盘子里的一颗心;中间的心表示发自内心地对待朋友(也包括亲人),这就是爱”——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诸如此类,我们通过解说汉字原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对汉字与汉语言作为母语产生发自心底的自豪感,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沁园春·雪》—毛泽东等课文,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陈涉世家》等课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2、求实教育。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透过寻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明晰要正确的寻找事物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在体味、赏析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考与把握。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只有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亲手去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感染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中,我为学生布置系列作业:一是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人,去了解党在我心中的巨变。二是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在条件尽可能允许的条件下,试着用柴火做饭、用蜡烛度过夜晚等,来感受祖国今昔昔比的巨变。三是写作活动。有许多同学写出了文章,反映出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抒发了对党的热爱。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点,因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可化无形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易于被学生接受。一是借助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特别是后进生,课外活动就给他们张扬个性、体验成功创设了舞台。二是借助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遵守活动秩序、善于与他人合作、为取得优异成绩锲而不舍的精神、礼貌待人等德育因素,都会在此得到生动的锻炼。
当然,初中语文中渗透德育的内容和途径还有很多,不仅要把握学科渗透德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遵循学科自身的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度、有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三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复习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四
20xx.3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真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教师应努力挖掘其中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本班共有29名学生,通过教学质量调研,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1.依托教材内容,激发爱国热情。
做为教师,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发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而激发学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求宇宙时,特别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敢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紧迫感。
2.依托课堂教学,培养道德素养。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能进一步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
学生学会了与人平等、合作、坦诚的共处,学会了正确看待自己,也正确看待别人。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五
体育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的体质增强,体育保健知识得到提高,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素养去进行学习。
一、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要求和特征。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种有大纲、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结合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有效地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以期增强受教育者的体质。小学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强健学生身体,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育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制定学生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使学生乐于接受并遵守规则,让他们在一个严肃、公正、平等竞争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1.在游戏中渗透团队精神。
比如:体育课上,让学生分小组玩团队游戏――同舟共济,首先教师讲清要求:老师这儿有一张报纸,我把它铺在地上。这张报纸就是一条小船,报纸外边就是河水。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你们要一起站在这条“小船”上,谁也不要落水。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学生靠在一起,比较轻松地就站在了这条“小船”上。)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要靠在一起呢?生:因为船不大,我们靠在一起才能保证大家都站在船上。接下来,老师把报纸折去三分之一,使得“小船”变得更小了。要求“小船”现在更小了,你们还能有办法一齐站到“小船”上,一个也不掉下来吗?(学生们你拽着我,我拉着你,搂在一起。)教师小结:遇到了困难,你们能一起商量,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同学们,让我们向你们表示祝贺。提问学生:做了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合作才有力量。教师就要让大家在团体的练习中学会相互协作、学会尊重对方,使他们训在练中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取长补短,采取各种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
2.在对抗比赛中塑造学生自信品质。
二、体育教学全过程中与德育的紧密结合。
学校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有课间操、体活课以及业余训练等,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既进行了体育锻炼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比如田径的中长跑训练,既枯燥又疲劳,一般学生很难坚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除了在训练中采取调动学生兴趣的形式外,还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讲一些优秀运动员训练的`事迹,使学生有向上奋进的愿望。
1.在器械体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器械体操的动作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训练中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有时还要付出血水。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
2.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田径运动的训练很苦很累,索然无味。尤其是在指导学生的中长跑训练中,有的同学有畏难情绪。在这个时候,教师除了对学生专业技术上的指导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和体能分配的方法。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鼓励学生在自己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迎难而上,不怕累,顽强拼搏、战胜自我,培养学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往直前精神。
3.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格。在中华武术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可以结合中华历史上的武林英雄光辉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习武健身、弘扬武德。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形式很多,方法也不少,广大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努力工作。要将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有效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果。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