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的说课稿(热门18篇)
总结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劣之处。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事先对所总结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让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总结范文对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一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其一)》,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极其作用。
《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2.学情分析。
《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
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第一、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4.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道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地。
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为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不可能有人对道理的追求。”
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松动中感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良好基础。
5.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以前提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设计本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提出让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而不是用一些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要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引导是必要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就了解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6.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第一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积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将自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好的知人论世。
7.教学小结。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荡起伏,同时也学习了李白那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对待!
8.兴趣作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五、说板书设计。
李白。
失落苦闷——充满希望(积极乐观,执着追求,倔强自信)。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二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一课时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 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 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 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 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 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 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 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 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 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三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导入。
活动2【讲授】。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活动3【活动】。
三、学生自学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1、自由朗读诗文。
2、完成下列问题。
羞:通“馐”,食物。直:通“值”,价值。箸:筷子。
顾:望。安:哪里。济:渡。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
2、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赛读)。
3、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通过朗读理解诗文的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分步完成下列问题:
2、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的性格。
3.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心情。
4.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5.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6.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7、“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答: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8、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答: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9、“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10、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活动4【活动】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活动5【讲授】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活动6【活动】六、背诵这首诗。
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四
一、说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五
《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1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1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诗意导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教学设计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 、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教学设计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七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语文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行路难》是省编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李白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主要围绕“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话题展开,《行路难》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揭示得深刻强烈,表现出诗人坚持理想,积极追求和乐观自信的品格。通过学习对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之前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通过播放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第三环节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环节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在《将进酒》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第五个环节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本课板书的设计简明、概括,让学生更直观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三中的…。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1)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板书设计:略。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九
谷老师在《行路难》一课中所展示的“板块式”教学模式和“重朗读,重积累”的教学理念,更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对我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我就谷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首先,谷老师的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都是下文的一个铺垫。在《行路难》一课中,谷老师以学生的齐读导入,形成了教学预设,为下文的朗读指导提供了依据。
再如谷老师设计的微型讲座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丰富了知识,而且为课外拓展设下了一个铺垫。
其次,“板块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巧妙运用。听谷老师的课很轻松,这节课气氛亲切、生动、活泼。谷老师针对课文设置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的句意);
学习活动三(背读,吟诵)。
这三个板块的要求明了却明确,那就是以朗读来带动对整首诗的理解。再加上谷老师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并能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轻松学习的境地。我相信这样上语文课,一定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的。
再次,对诗歌朗读的指导准确而到位,通过读使学生感受诗的优美,感受诗的意境。谷老师在讲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体的有关知识后马上就进入了对诗歌朗读的指导,他针对学生的第一次朗读情况,对学生提出了朗读诗歌的第一个要求:注意朗读节奏,并加以示范。当学生朗读结束后,老师马上帮他们指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读得还不到位。在学生第三次齐读结束后,谷老师对他们提出了朗读诗歌的第二个要求:要读出诗歌中“抑扬”,并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样的感情要用“抑”来读,什么样的感情要用“扬”来读。如(读)“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句就应该用“抑”声调来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就应该用“扬”声调来读。然后学生再一次进行齐读。在谷老师的层层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朗读指导结束后,谷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并感受诗中最美好的句子及谈谈对诗中难句的理解。这时,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高潮。
最后,课内外知识的联动。在学生说出诗中最美好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及诗中的难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时,谷老师随即分别亮出了课中微型讲座:警句和典故,在学生了解了这两块知识后,谷老师又进入了课文联读板块,分别亮出了与之相关的课外古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书云》。
可以说谷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视听的盛宴之课!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十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导入。
活动2【讲授】。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活动3【活动】。
三、学生自学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1、自由朗读诗文。
2、完成下列问题。
羞:通“馐”,食物。直:通“值”,价值。箸:筷子。
顾:望。安:哪里。济:渡。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
2、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赛读)。
3、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通过朗读理解诗文的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分步完成下列问题:
2、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的性格。
3.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心情。
4.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5.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6.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答: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8、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答: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9、“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10、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活动4【活动】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活动5【讲授】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活动6【活动】六、背诵这首诗。
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十一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诗意导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教学设计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教学设计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十二
过程与方法:
(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
(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教学难点为:(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抗命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行叹坐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认命抗命认命。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十三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其一)》,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的地位极其作用。
《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2.学情分析。
《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
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第一、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4.教学重难点。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道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地。
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为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不可能有人对道理的追求。”
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松动中感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良好基础。
5.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以前提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设计本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提出让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而不是用一些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要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引导是必要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就了解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6.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第一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积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将自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好的知人论世。
7.教学小结。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荡起伏,同时也学习了李白那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对待!
8.兴趣作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李白。
失落苦闷——充满希望(积极乐观,执着追求,倔强自信)。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十四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其一)》,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极其作用。
《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2.学情分析。
《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
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第一、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4.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道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地。
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为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不可能有人对道理的追求。”
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松动中感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良好基础。
5.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以前提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设计本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提出让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而不是用一些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要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引导是必要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就了解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6.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第一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积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将自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好的知人论世。
7.教学小结。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荡起伏,同时也学习了李白那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对待!
8.兴趣作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五、说板书设计:略。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十六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清晨。
立在小舟上,背着手,任风将襞须吹散,将衣袍向后拉拽。一株幼柳被一栽横生恶树逼得弯了腰,一头秀发终日浸在水中。触景伤情,我不禁抽搐了一下。忍不住的泪沿颊滑落,染湿了髭髯,浸润了回忆。
来践行的好友为我摆了满满一院桌席,上面用金杯盛着的美酒一斗能抵十千;玉盘装着的珍馐美味价值万钱。放下酒杯,将筷子抛去,因为自己吃不下。抽剑乱舞,环顾四周,心中茫然。啊!想渡过黄河却被早已结冰的水阻挡;想登上太行山可是山上白雪皑皑,难以前行。像子牙一样在碧溪水上垂钓,闲待东山再起;又想像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世间道难走,人生路难行!这么多关,这么多口,这么多岐路,我该向南向北?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定会乘着长风破开万浪,高高挂起云帆勇敢的横渡江海;也同样相信那株小柳会挺起胸膛,将柳花洒向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日落了,残阳似血,将一盏酒一饮而尽,摇摇晃晃,晃向彼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十七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
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人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感悟诗歌情境。
难点:体味诗人复杂变化的感情。
四、教法分析。
本文语言凝练,意蕴含蓄,立意深远,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启发点拨,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除了注重诵读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学法分析。
1.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课前要让学生查阅资料、感知质疑进行预习;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读、思、品、说、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从文本走进课堂,从课堂走进生活;课后要学以致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李白的诗,并说说对诗人的了解。
(展示学生积累,激发阅读兴趣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朗读感知。
1.听读,创设良好情景。
2.练读,指名朗读。
3.思读,感受作品的精妙。
出示问题组,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内交流。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明确: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c.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此环节是教学的主体,通过一组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品味重点诗句,体味作者情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品味,并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4.赏读,找出最欣赏的诗句,并陈述喜欢的理由用“我最喜欢诗句,因为它”的句式发言。
5.背读,当堂成诵。
(教学中,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让学生从语言、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明其意,诵其情,懂其理”,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感悟诗歌的意蕴,并拓展到现实生活获得教益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可以各抒己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看法,不做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
(三)点击生活、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口、动脑、动心地进行学习,在积累素材、能力发展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人生教益)。
(四)布置作业。
1、积累。
2、用上诗中的某一诗句,写一段话。
(在作业中通过积累名言警句和化用诗句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附板书设计:
行路难。
行路难的说课稿篇十八
诚然,能够施展抱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将士们的心中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在老百姓口中是“男儿有志在四方”的期待,然而,当这种理想的追求受到外界因素的阻碍时,我们不如放一放自己的热血,让那颗因怨气而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了安放的地方,与人相交,便能达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心有了安放的地方,才能“笑看窗外云卷云舒”,坦然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心有了安放的地方,才能少些精神折磨,多点沉静的气味。
有人说,这种安心等价于甘于平庸,对成功人士而言,想要的,就必须不停地跋涉,去争取,去流血,那么,请你去问问著名的形象逻辑学教授――金岳霖先生吧。这个被称为“蔑视人类这种动物”的人不仅以学术著称,还因与林徽因的一段真情而打动人心。“英雄难过美人关”,按常理,他应该为自己无法得到林徽因而哀怨,但他没有。金先生能够守住道德,不做非分之想。也许他追求的只是一种美的形式,而无暇其他。而我们呢,或许也应是追求一种理想的形式,即使有再多世俗的人或物的诱惑,也撼不动心灵的根基,我自有一份从容淡定。
纵然我出身贫寒,不能考取功名,但我可以求性情之所适所安,顺兴趣之所近所至,何苦“举杯断绝歌路难”呢?倘若能放下名利,便也能让自己的心越到中心越淡薄,越到边缘越浓厚,做到这样,即使身在人窝里,也能活在人群之外,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