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1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一
诗无达诂也就是说,由于多解而无定解。然而,李商隐写《锦瑟》如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样,自有其原创的唯一确定的本旨。关于《锦瑟》的本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晚年抒写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笔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番探秘。
先说锦瑟一联。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说雅瑟三十气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日宝瑟,绘文如锦者日锦瑟。(《周礼乐器图》)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汉书·郊祀志》)据此, 这里的锦瑟有多重含义。第一,锦瑟是绘文如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时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间现时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气)弦的瑟。因为五卡弦的锦瑟音色太丰富音域太广阔音韵太悲美而让凡人享受不了,而诗人所咏则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远德美却难为世用。无端 也有多重含义:一是怨人——怎么好端端的五十弦锦瑟不用,却用二十五(气)弦的?二是怨己——谁让你是五十弦的锦瑟呀,如果裂成两半,不就可以为世所用了吗?然而诗人还是不肯把自己裂为两半.一弦一柱思华年有生以来 (以往的年华) ,始终怀瑜握瑾,紧紧抱住这五十弦的锦瑟不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面对瑟,触物生情(抑或看见、想起锦瑟的典故灵感 来) ,引出一个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个“怨”字。——“无端”两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幽怨与坚守。由此可见,五十弦的锦瑟兴中有比,是该诗的核心意象,诗人用它自比,感叹自己德才兼美而不为世用。而思字则为全诗之线索,统领全篇:忆以往,思现在,待将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沧海明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两联承首联无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继续展开,抒写了心中的矛盾与抉择,徘徊与坚守。——也曾想(迷) 像庄生那样超脱尘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摆脱不了像望帝那样坚守春心直至泣血“托杜鹊”。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坚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这里,蝴蝶是自由快乐的象征,杜鹊是坚贞痛苦的化身。晓梦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时代的美好理想,既与下句残酷的人生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又突出了自己执著坚守理想的痛苦。两解均通。沧海遗珠之悲常常袭来,而暖玉生烟之喜却盖而胜之。在这里,诗人又以沧海遗珠和蓝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蓝田之玉虽被埋没,但它们的光影宝气总是掩盖不住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沧海月明珠有泪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与月的圆缺无关。 《李斯柬逐客书》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语。《史记·龟策列传》则说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李白在《齐有倜傥生》(《古风》其九)中也有过此典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善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中的鲁连是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俶傥之画策, 而不肯仕宦任职,持高尚气节。游于赵国,恰遇秦军已经击败赵军四十万,又围赵都邯郸,魏国大将新垣衍欲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利害说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终于击退秦军。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赐千金,亦不受,飘然离去。《战国策•赵策》、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与鲁仲连不同的是,李商隐这颗明月之珠始终未能出海。诗人把明月珠有泪写成月明珠有泪是为与下句日暖玉生烟对仗而倒装。诗人遗憾于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却不甘于被埋没,坚信自己像蓝田之玉,虽近不可见而远或见之,期待后人发现珍惜。(这是追忆)一一于是,巧妙地过渡到尾联收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到现实,寄望将来)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许能有之意,不是反问。如果要反问,改用岂待不是更好?诗人用可待而不用 岂待,正表现了充分的自信。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择,徘徊中有坚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是幻想出世和坚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沧海遗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烟之自慰之矛盾的形象化。(这两句也可合为一体解:我像沧海之遗珠、蓝田之美玉,不为人知,不为世用,然而却辉映沧海,气暖蓝田。)而最后一联则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的这一生抉择与坚守,将来可待成追忆(理想) ,只是当时(现实)巳惘然(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换句话说,尽管现世的人们对我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后来的人们迟早总会追忆而理解的。在后三联的三对矛盾中,望帝春心托杜鹊、 蓝田日暖玉生烟和此情可待成追忆始终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可待作岂可解亦通,但同样透露出企盼与祈求:我多么希望将来有人能追忆我的这一份情感与执著,可是现在(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将来? 这样解释,同样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忆和岂待””追忆的矛盾,只是由乐观变为悲观罢了。
综观全诗,诗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鹊、沧海遗珠和蓝回美玉自比。这些意象都是悲与美的统一:被放逐被遗弃被埋没是悲,春心不变珠光映辉美玉生烟是美。这三个意象从不同侧面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杜鹊的意象侧重于从生至死乃至死后始终坚持不渝,明珠的意象侧重于暗夜生辉,给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侧重于地底放热,给世界以温暖。结尾感叹自己不仅不为世用,甚至不为世识,只能寄望于后世通过读诗来追忆。一一待字为全篇之“诗眼”。解读《锦瑟》,只要把握了首联的一个思字和尾联的一个待字,诗的本旨就豁然开朗了。
又:《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锦瑟》在李义山诗集中,被人排在编年诗之末位,可见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编定的《玉模生诗集》中,却又被置诸卷首。这种特殊的排列,为我们提供了特殊的信息:《锦瑟》一诗是李商隐一生创作与追求的总结,也是读解《玉溪生诗集》的一把钥匙。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陕西省商县西南有座商山,形势险峻,风景秀美。据传,秦朝末年,有高士东园公、期里、夏黄公、缔里季四人避乱入山隐居,时人尊称他们为商山四陪。汉高祖刘邦听说他们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携带重礼,想聘请他们进京做官,以辅佐朝政,但被婉辞拒绝。他们宁肯过清贫而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哗哗紫芝, 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李商隐的名与字(义山)不能不说与商山四隐的典故相关, 因而商山四皓的为人也就不能不影响李商隐的人生,玉溪生之号就说明了这一点。且自《诗经•关雕》、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丽人格以来,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义在汉赋、 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中都有重要表现,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以此而言,李商隐的爱情诗,尤其是那些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几乎无一不隐寓其志,暗守其义,因而都不妨当作言志诗来读。
李商隐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说植玉求归,己轻于旧日;泣珠报惠,宁尽于兹辰? 据《长安志》记载兰田山在长安县东南子之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李商隐及第前,曾在玉阳山修仙习业,著有《玉山》一首。该诗的开头二句说:玉山高与阅风齐,王水清流不贮泥。李商隐以玉溪生为号,正是以兰田玉之高洁白策自爱的警铭。据《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唐人李顺还有一首《鼓人歌》吟咏其事:“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皮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脯。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李商隐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种玉之农夫;那么,再进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隐的诗作了。人为玉溪所生,则具珠玉之质,而具珠玉之质之人,所吐之诗亦当为珠为玉。两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诗:可碎而不可污其贞洁,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二
李商隐一曲《锦瑟》以其神秘之美倾倒了多少读者,问时也难倒多少专家和学者。正如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所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诗无达诂也就是说,由于多解而无定解。然而,李商隐写《锦瑟》如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样,自有其原创的唯一确定的本旨。关于《锦瑟》的本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晚年抒写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笔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番探秘。
先说锦瑟一联。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说雅瑟三十气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日宝瑟,绘文如锦者日锦瑟。(《周礼乐器图》)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汉书·郊祀志》)据此, 这里的锦瑟有多重含义。第一,锦瑟是绘文如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时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间现时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气)弦的瑟。因为五卡弦的锦瑟音色太丰富音域太广阔音韵太悲美而让凡人享受不了,而诗人所咏则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远德美却难为世用。无端 也有多重含义:一是怨人——怎么好端端的五十弦锦瑟不用,却用二十五(气)弦的?二是怨己——谁让你是五十弦的锦瑟呀,如果裂成两半,不就可以为世所用了吗?然而诗人还是不肯把自己裂为两半.一弦一柱思华年有生以来 (以往的年华) ,始终怀瑜握瑾,紧紧抱住这五十弦的锦瑟不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面对瑟,触物生情(抑或看见、想起锦瑟的典故灵感 来) ,引出一个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个“怨”字。——“无端”两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幽怨与坚守。由此可见,五十弦的锦瑟兴中有比,是该诗的核心意象,诗人用它自比,感叹自己德才兼美而不为世用。而思字则为全诗之线索,统领全篇:忆以往,思现在,待将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沧海明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两联承首联无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继续展开,抒写了心中的矛盾与抉择,徘徊与坚守。——也曾想(迷) 像庄生那样超脱尘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摆脱不了像望帝那样坚守春心直至泣血“托杜鹊”。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坚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这里,蝴蝶是自由快乐的象征,杜鹊是坚贞痛苦的化身。晓梦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时代的美好理想,既与下句残酷的人生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又突出了自己执著坚守理想的痛苦。两解均通。沧海遗珠之悲常常袭来,而暖玉生烟之喜却盖而胜之。在这里,诗人又以沧海遗珠和蓝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蓝田之玉虽被埋没,但它们的光影宝气总是掩盖不住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沧海月明珠有泪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与月的圆缺无关。 《李斯柬逐客书》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语。《史记·龟策列传》则说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李白在《齐有倜傥生》(《古风》其九)中也有过此典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善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中的鲁连是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俶傥之画策, 而不肯仕宦任职,持高尚气节。游于赵国,恰遇秦军已经击败赵军四十万,又围赵都邯郸,魏国大将新垣衍欲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利害说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终于击退秦军。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赐千金,亦不受,飘然离去。《战国策•赵策》、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与鲁仲连不同的是,李商隐这颗明月之珠始终未能出海。诗人把明月珠有泪写成月明珠有泪是为与下句日暖玉生烟对仗而倒装。诗人遗憾于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却不甘于被埋没,坚信自己像蓝田之玉,虽近不可见而远或见之,期待后人发现珍惜。(这是追忆)一一于是,巧妙地过渡到尾联收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到现实,寄望将来)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许能有之意,不是反问。如果要反问,改用岂待不是更好?诗人用可待而不用 岂待,正表现了充分的自信。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择,徘徊中有坚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是幻想出世和坚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沧海遗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烟之自慰之矛盾的形象化。(这两句也可合为一体解:我像沧海之遗珠、蓝田之美玉,不为人知,不为世用,然而却辉映沧海,气暖蓝田。)而最后一联则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的这一生抉择与坚守,将来可待成追忆(理想) ,只是当时(现实)巳惘然(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换句话说,尽管现世的人们对我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后来的人们迟早总会追忆而理解的。在后三联的三对矛盾中,望帝春心托杜鹊、 蓝田日暖玉生烟和此情可待成追忆始终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可待作岂可解亦通,但同样透露出企盼与祈求:我多么希望将来有人能追忆我的这一份情感与执著,可是现在(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将来? 这样解释,同样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忆和岂待””追忆的矛盾,只是由乐观变为悲观罢了。
综观全诗,诗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鹊、沧海遗珠和蓝回美玉自比。这些意象都是悲与美的统一:被放逐被遗弃被埋没是悲,春心不变珠光映辉美玉生烟是美。这三个意象从不同侧面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杜鹊的意象侧重于从生至死乃至死后始终坚持不渝,明珠的意象侧重于暗夜生辉,给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侧重于地底放热,给世界以温暖。结尾感叹自己不仅不为世用,甚至不为世识,只能寄望于后世通过读诗来追忆。一一待字为全篇之“诗眼”。解读《锦瑟》,只要把握了首联的一个思字和尾联的一个待字,诗的本旨就豁然开朗了。
又:《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锦瑟》在李义山诗集中,被人排在编年诗之末位,可见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编定的《玉模生诗集》中,却又被置诸卷首。这种特殊的排列,为我们提供了特殊的信息:《锦瑟》一诗是李商隐一生创作与追求的总结,也是读解《玉溪生诗集》的一把钥匙。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陕西省商县西南有座商山,形势险峻,风景秀美。据传,秦朝末年,有高士东园公、期里、夏黄公、缔里季四人避乱入山隐居,时人尊称他们为商山四陪。汉高祖刘邦听说他们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携带重礼,想聘请他们进京做官,以辅佐朝政,但被婉辞拒绝。他们宁肯过清贫而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哗哗紫芝, 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李商隐的名与字(义山)不能不说与商山四隐的典故相关, 因而商山四皓的为人也就不能不影响李商隐的人生,玉溪生之号就说明了这一点。且自《诗经•关雕》、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丽人格以来,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义在汉赋、 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中都有重要表现,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以此而言,李商隐的爱情诗,尤其是那些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几乎无一不隐寓其志,暗守其义,因而都不妨当作言志诗来读。
李商隐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说植玉求归,己轻于旧日;泣珠报惠,宁尽于兹辰? 据《长安志》记载兰田山在长安县东南子之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李商隐及第前,曾在玉阳山修仙习业,著有《玉山》一首。该诗的开头二句说:玉山高与阅风齐,王水清流不贮泥。李商隐以玉溪生为号,正是以兰田玉之高洁白策自爱的警铭。据《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唐人李顺还有一首《鼓人歌》吟咏其事:“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皮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脯。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李商隐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种玉之农夫;那么,再进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隐的诗作了。人为玉溪所生,则具珠玉之质,而具珠玉之质之人,所吐之诗亦当为珠为玉。两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诗:可碎而不可污其贞洁,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三
上周三上午第二节课,我按备课组制定的教学计划,讲授了必修四第三单元的诗歌《锦瑟》。通过课堂讲授,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习目标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过程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此我进行了认真、深刻的反思。
在教学《锦瑟》这篇文章之前,我针对教学参考书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上网搜集了大量关于《锦瑟》的解读资料,通过精心整理,对这首诗歌精心做了一份课件,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备课时,我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歌的重点,即大量的用典以及作者所传达出的哀怨情思,通过让学生亲自阅读课文,感受意境。利用假期,我又全面回顾了当时的教学过程,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具体情况如下:
一、课堂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在所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模式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多讲,老师少讲。而在这堂课中,我恰恰将这两者颠倒过来。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是我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少了让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虽然知识是传授给学生了,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被动的而非主动。这样学生的记忆就不深刻。要将这种被动化为主动,就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可以先将最后一张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这样的话,学生就参与到这个活动的环节中去,畅所欲言,然后我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本来这首诗歌就是有多种解读的,用这样一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及他们对这首诗歌的兴趣。这样的效果远远比我单方面将知识灌输给他们的强的多。
二、课堂中的语言还需要精炼。
在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会反复的强调。因为生怕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将我所说的知识点遗漏掉,所以我在不自觉中就会反复强调,这样又使得整个课堂显得单调,成了教师的“主战场”。所以在总结的时候适可就行。如果担心学生没听进去,不妨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位学生有说的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进行补充。达到一个当堂检测的效果,也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忽略了一个细节:未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
本来诗歌的学习应让学生自己去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以及意境。《锦瑟》这篇诗歌讲究的就是一个意境,传达的就是一种哀怨之情。而这样的一种境界以及情感,如果按照我分析诗歌的内容再将之传达给学生,可能他们能够知道这样一种意境、这样一种情感,但是不会很深刻。我可以先不用管学生是否读懂了这首诗,就让他们反复去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朗读,但似乎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四、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以后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要让学生敢说,要接受学生犯错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班级中有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对某个问题能讲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是不爱表达,不愿意在课堂中发言的。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顾虑的第二点就是担心学生站起来说不上什么,时间浪费掉了,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我只顾及完成教学任务,却忽略了让学生锻炼的过程。应包容每一位学生。学生一天两天是不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准。这在于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就需要我给他们每个人锻炼的机会。也许一开始,学生站起来是说不到,也许更害怕自己说错,害怕说的不是标准答案。这时候应该要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用微笑和包容心去接受学生,一步一步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慢慢地向好的趋势发展,让其在不自觉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我知道这不是很快就能实现的,需要很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耐心,我想我会努力做到的。
以上的这些,是我在教学《锦瑟》这堂课中存在的不足。曹校长给我的点评,每一点都很到位,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我会虚心接受并努力改进,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反思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次作业。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力军”,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高效课。
作为一名新工作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经验全无,在探索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面,迫切需要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尤其是听了曹校长的细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校长的建议都体现出对我这个年轻教师的关心和帮助,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关怀下,我会快速成长,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四
李商隐一曲《锦瑟》以其神秘之美倾倒了多少读者,问时也难倒多少专家和学者。正如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所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诗无达诂也就是说,由于多解而无定解。然而,李商隐写《锦瑟》如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样,自有其原创的唯一确定的本旨。关于《锦瑟》的本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晚年抒写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笔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番探秘。
先说锦瑟一联。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说雅瑟三十气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日宝瑟,绘文如锦者日锦瑟。(《周礼乐器图》)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汉书·郊祀志》)据此, 这里的锦瑟有多重含义。第一,锦瑟是绘文如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时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间现时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气)弦的瑟。因为五卡弦的锦瑟音色太丰富音域太广阔音韵太悲美而让凡人享受不了,而诗人所咏则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远德美却难为世用。无端 也有多重含义:一是怨人——怎么好端端的五十弦锦瑟不用,却用二十五(气)弦的?二是怨己——谁让你是五十弦的锦瑟呀,如果裂成两半,不就可以为世所用了吗?然而诗人还是不肯把自己裂为两半.一弦一柱思华年有生以来 (以往的年华) ,始终怀瑜握瑾,紧紧抱住这五十弦的锦瑟不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面对瑟,触物生情(抑或看见、想起锦瑟的典故灵感 来) ,引出一个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个“怨”字。——“无端”两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幽怨与坚守。由此可见,五十弦的锦瑟兴中有比,是该诗的核心意象,诗人用它自比,感叹自己德才兼美而不为世用。而思字则为全诗之线索,统领全篇:忆以往,思现在,待将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沧海明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两联承首联无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继续展开,抒写了心中的矛盾与抉择,徘徊与坚守。——也曾想(迷) 像庄生那样超脱尘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摆脱不了像望帝那样坚守春心直至泣血“托杜鹊”。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坚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这里,蝴蝶是自由快乐的象征,杜鹊是坚贞痛苦的化身。晓梦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时代的美好理想,既与下句残酷的人生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又突出了自己执著坚守理想的痛苦。两解均通。沧海遗珠之悲常常袭来,而暖玉生烟之喜却盖而胜之。在这里,诗人又以沧海遗珠和蓝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蓝田之玉虽被埋没,但它们的光影宝气总是掩盖不住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沧海月明珠有泪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与月的圆缺无关。 《李斯柬逐客书》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语。《史记·龟策列传》则说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李白在《齐有倜傥生》(《古风》其九)中也有过此典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善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中的鲁连是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俶傥之画策, 而不肯仕宦任职,持高尚气节。游于赵国,恰遇秦军已经击败赵军四十万,又围赵都邯郸,魏国大将新垣衍欲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利害说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终于击退秦军。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赐千金,亦不受,飘然离去。《战国策?赵策》、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与鲁仲连不同的是,李商隐这颗明月之珠始终未能出海。诗人把明月珠有泪写成月明珠有泪是为与下句日暖玉生烟对仗而倒装。诗人遗憾于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却不甘于被埋没,坚信自己像蓝田之玉,虽近不可见而远或见之,期待后人发现珍惜。(这是追忆)一一于是,巧妙地过渡到尾联收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到现实,寄望将来)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许能有之意,不是反问。如果要反问,改用岂待不是更好?诗人用可待而不用 岂待,正表现了充分的自信。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择,徘徊中有坚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是幻想出世和坚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沧海遗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烟之自慰之矛盾的形象化。(这两句也可合为一体解:我像沧海之遗珠、蓝田之美玉,不为人知,不为世用,然而却辉映沧海,气暖蓝田。)而最后一联则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的这一生抉择与坚守,将来可待成追忆(理想) ,只是当时(现实)巳惘然(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换句话说,尽管现世的人们对我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后来的人们迟早总会追忆而理解的。在后三联的三对矛盾中,望帝春心托杜鹊、 蓝田日暖玉生烟和此情可待成追忆始终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可待作岂可解亦通,但同样透露出企盼与祈求:我多么希望将来有人能追忆我的这一份情感与执著,可是现在(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将来? 这样解释,同样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忆和岂待””追忆的矛盾,只是由乐观变为悲观罢了。
综观全诗,诗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鹊、沧海遗珠和蓝回美玉自比。这些意象都是悲与美的统一:被放逐被遗弃被埋没是悲,春心不变珠光映辉美玉生烟是美。这三个意象从不同侧面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杜鹊的意象侧重于从生至死乃至死后始终坚持不渝,明珠的意象侧重于暗夜生辉,给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侧重于地底放热,给世界以温暖。结尾感叹自己不仅不为世用,甚至不为世识,只能寄望于后世通过读诗来追忆。一一待字为全篇之“诗眼”。解读《锦瑟》,只要把握了首联的一个思字和尾联的一个待字,诗的本旨就豁然开朗了。
又:《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锦瑟》在李义山诗集中,被人排在编年诗之末位,可见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编定的《玉模生诗集》中,却又被置诸卷首。这种特殊的排列,为我们提供了特殊的信息:《锦瑟》一诗是李商隐一生创作与追求的总结,也是读解《玉溪生诗集》的一把钥匙。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陕西省商县西南有座商山,形势险峻,风景秀美。据传,秦朝末年,有高士东园公、期里、夏黄公、缔里季四人避乱入山隐居,时人尊称他们为商山四陪。汉高祖刘邦听说他们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携带重礼,想聘请他们进京做官,以辅佐朝政,但被婉辞拒绝。他们宁肯过清贫而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哗哗紫芝, 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李商隐的名与字(义山)不能不说与商山四隐的典故相关, 因而商山四皓的为人也就不能不影响李商隐的人生,玉溪生之号就说明了这一点。且自《诗经?关雕》、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丽人格以来,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义在汉赋、 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中都有重要表现,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以此而言,李商隐的爱情诗,尤其是那些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几乎无一不隐寓其志,暗守其义,因而都不妨当作言志诗来读。
李商隐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说植玉求归,己轻于旧日;泣珠报惠,宁尽于兹辰? 据《长安志》记载兰田山在长安县东南子之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李商隐及第前,曾在玉阳山修仙习业,著有《玉山》一首。该诗的开头二句说:玉山高与阅风齐,王水清流不贮泥。李商隐以玉溪生为号,正是以兰田玉之高洁白策自爱的警铭。据《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唐人李顺还有一首《鼓人歌》吟咏其事:“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皮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脯。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李商隐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种玉之农夫;那么,再进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隐的诗作了。人为玉溪所生,则具珠玉之质,而具珠玉之质之人,所吐之诗亦当为珠为玉。两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诗:可碎而不可污其贞洁,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五
李商隐一曲《锦瑟》以其神秘之美倾倒了多少读者,问时也难倒多少专家和学者。正如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所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诗无达诂也就是说,由于多解而无定解。然而,李商隐写《锦瑟》如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样,自有其原创的唯一确定的本旨。关于《锦瑟》的本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晚年抒写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笔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番探秘。
先说锦瑟一联。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说雅瑟三十气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日宝瑟,绘文如锦者日锦瑟。(《周礼乐器图》)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汉书·郊祀志》)据此, 这里的锦瑟有多重含义。第一,锦瑟是绘文如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时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间现时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气)弦的瑟。因为五卡弦的锦瑟音色太丰富音域太广阔音韵太悲美而让凡人享受不了,而诗人所咏则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远德美却难为世用。无端 也有多重含义:一是怨人——怎么好端端的五十弦锦瑟不用,却用二十五(气)弦的?二是怨己——谁让你是五十弦的锦瑟呀,如果裂成两半,不就可以为世所用了吗?然而诗人还是不肯把自己裂为两半.一弦一柱思华年有生以来 (以往的年华) ,始终怀瑜握瑾,紧紧抱住这五十弦的锦瑟不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面对瑟,触物生情(抑或看见、想起锦瑟的典故灵感 来) ,引出一个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个“怨”字。——“无端”两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幽怨与坚守。由此可见,五十弦的锦瑟兴中有比,是该诗的核心意象,诗人用它自比,感叹自己德才兼美而不为世用。而思字则为全诗之线索,统领全篇:忆以往,思现在,待将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沧海明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两联承首联无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继续展开,抒写了心中的矛盾与抉择,徘徊与坚守。——也曾想(迷) 像庄生那样超脱尘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摆脱不了像望帝那样坚守春心直至泣血“托杜鹊”。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坚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这里,蝴蝶是自由快乐的象征,杜鹊是坚贞痛苦的化身。晓梦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时代的美好理想,既与下句残酷的人生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又突出了自己执著坚守理想的痛苦。两解均通。沧海遗珠之悲常常袭来,而暖玉生烟之喜却盖而胜之。在这里,诗人又以沧海遗珠和蓝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蓝田之玉虽被埋没,但它们的光影宝气总是掩盖不住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沧海月明珠有泪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与月的圆缺无关。 《李斯柬逐客书》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语。《史记·龟策列传》则说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李白在《齐有倜傥生》(《古风》其九)中也有过此典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善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中的鲁连是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俶傥之画策, 而不肯仕宦任职,持高尚气节。游于赵国,恰遇秦军已经击败赵军四十万,又围赵都邯郸,魏国大将新垣衍欲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利害说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终于击退秦军。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赐千金,亦不受,飘然离去。《战国策?赵策》、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与鲁仲连不同的是,李商隐这颗明月之珠始终未能出海。诗人把明月珠有泪写成月明珠有泪是为与下句日暖玉生烟对仗而倒装。诗人遗憾于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却不甘于被埋没,坚信自己像蓝田之玉,虽近不可见而远或见之,期待后人发现珍惜。(这是追忆)一一于是,巧妙地过渡到尾联收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到现实,寄望将来)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许能有之意,不是反问。如果要反问,改用岂待不是更好?诗人用可待而不用 岂待,正表现了充分的自信。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择,徘徊中有坚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是幻想出世和坚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沧海遗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烟之自慰之矛盾的形象化。(这两句也可合为一体解:我像沧海之遗珠、蓝田之美玉,不为人知,不为世用,然而却辉映沧海,气暖蓝田。)而最后一联则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的这一生抉择与坚守,将来可待成追忆(理想) ,只是当时(现实)巳惘然(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换句话说,尽管现世的人们对我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后来的人们迟早总会追忆而理解的。在后三联的三对矛盾中,望帝春心托杜鹊、 蓝田日暖玉生烟和此情可待成追忆始终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可待作岂可解亦通,但同样透露出企盼与祈求:我多么希望将来有人能追忆我的这一份情感与执著,可是现在(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将来? 这样解释,同样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忆和岂待””追忆的矛盾,只是由乐观变为悲观罢了。
综观全诗,诗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鹊、沧海遗珠和蓝回美玉自比。这些意象都是悲与美的统一:被放逐被遗弃被埋没是悲,春心不变珠光映辉美玉生烟是美。这三个意象从不同侧面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杜鹊的意象侧重于从生至死乃至死后始终坚持不渝,明珠的意象侧重于暗夜生辉,给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侧重于地底放热,给世界以温暖。结尾感叹自己不仅不为世用,甚至不为世识,只能寄望于后世通过读诗来追忆。一一待字为全篇之“诗眼”。解读《锦瑟》,只要把握了首联的一个思字和尾联的一个待字,诗的本旨就豁然开朗了。
又:《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锦瑟》在李义山诗集中,被人排在编年诗之末位,可见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编定的《玉模生诗集》中,却又被置诸卷首。这种特殊的排列,为我们提供了特殊的信息:《锦瑟》一诗是李商隐一生创作与追求的总结,也是读解《玉溪生诗集》的一把钥匙。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陕西省商县西南有座商山,形势险峻,风景秀美。据传,秦朝末年,有高士东园公、期里、夏黄公、缔里季四人避乱入山隐居,时人尊称他们为商山四陪。汉高祖刘邦听说他们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携带重礼,想聘请他们进京做官,以辅佐朝政,但被婉辞拒绝。他们宁肯过清贫而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哗哗紫芝, 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李商隐的名与字(义山)不能不说与商山四隐的典故相关, 因而商山四皓的为人也就不能不影响李商隐的人生,玉溪生之号就说明了这一点。且自《诗经?关雕》、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丽人格以来,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义在汉赋、 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中都有重要表现,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以此而言,李商隐的爱情诗,尤其是那些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几乎无一不隐寓其志,暗守其义,因而都不妨当作言志诗来读。
李商隐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说植玉求归,己轻于旧日;泣珠报惠,宁尽于兹辰? 据《长安志》记载兰田山在长安县东南子之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李商隐及第前,曾在玉阳山修仙习业,著有《玉山》一首。该诗的开头二句说:玉山高与阅风齐,王水清流不贮泥。李商隐以玉溪生为号,正是以兰田玉之高洁白策自爱的警铭。据《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唐人李顺还有一首《鼓人歌》吟咏其事:“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皮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脯。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李商隐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种玉之农夫;那么,再进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隐的诗作了。人为玉溪所生,则具珠玉之质,而具珠玉之质之人,所吐之诗亦当为珠为玉。两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诗:可碎而不可污其贞洁,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六
《火烧云》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被大部分版本的教材选用。文章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想象丰富、有趣,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我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一、 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
课文第1小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
1、什么是火烧云?并用情境让学生领会“烧”字的妙用。
2、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你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 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
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
1、你还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
3、引导学生读出颜色的美,并积累这些词语
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颜色美,我在理解完书中几种颜色后,又及时的进行扩展词汇的练习。“想想天空中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色?”并且要求像课文那样,分三种形式来说(金灿灿,半灰半百合色,梨黄)。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个个情绪高涨,相互启发,短短的几分钟,他们就说出了多个不同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既加深了对火烧云颜色美、变化多的理解,又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 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
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火烧云还会变出什么形状?(指名学生想象说话)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框架,也促进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是一只猫,也有的说像是金字塔……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奥运会开幕式的礼花,做到读写迁移,激发美好情感。
四、抓住一个“读”字,在读中锤炼语言美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 “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
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
对本文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贯穿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思、互相讨论、大胆尝试。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也懂得美是要我们去发现的。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七
本节课,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广泛、积极,有较好的达成度。
一、感悟积累,综合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等词语,学生能够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通过抓“遗憾”,结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以读促问,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策略。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完送木雕部分,配乐、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深刻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渗透写法,掌握技能
在现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写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卖木雕少年的品质,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取了写作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我对写作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八
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本文在课本中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并且文白参半,方言较多,这些都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另一方面,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饶有趣味。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吴用的智取、杨志的智送。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努力在课堂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做了一番努力,本篇教学将主要采用“主问题讨论式”,让学生在主问题引领下主动走进文本,讨论探究。这样,既体现了整体阅读的性质,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空间,是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整体阅读教学思想的。学生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在分析以晁、吴为首的英雄群象“智”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1)智用天时;(2)智用地利;(3)智用矛盾;(4)智用计谋等四个方面,在智用计谋这一环节我插入了视频欣赏(播放《水浒传》的精彩片段,创设情境)(视频4),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播放完之后请学生找相关的语段,p114倒数第二段。并请学生找出有关动词做上记号(采用替换法)、了解作用,齐读体会。并与视频4进行对比。最后我进行小结归纳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通过这些描写有力地表现了晁、吴诸雄的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过人胆识和超群智慧,赞美了农民起义英雄。其次文章刻画了杨志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且紧扣杨志的身份经历,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他复杂的个性。在引导学生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并体会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时,我重点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等方面表现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第三,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特色。文章用不少笔墨描写了“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热天气,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表现。赤日酷暑的描写为情节发展作了必要铺垫,为表现人物作了有力烘托。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语言分析,通过自己的阅 读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整堂课上下来,总感觉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重点是突出的,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至于导入的设计,我采用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关于《智取生辰纲》的片断(视频3)学生看完后我提问:1、片断中有那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目的是引出课文中有那些人物?从而进入课文中主要人物的研讨分析,许多老师认为既然是第二课时,因此就没有必要在这个堂课的开始播放电视剧的片断了,而且这个片断是一种视觉感受,与文学作品的以文学为载体的感受关系不大,因此将它删掉比较合适。这个建议是十分中肯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立足于文字本身而不应该大量借助现代化手段,这是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我曾有思考过,但我保留意见。
诚然,一堂课总是有许多的遗憾的,我这堂课也不例外。就效果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预习不够充分,课文内容不熟悉,导致课堂的沉闷。因为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原来我预先准备好的第一课时《导学纲要》,是用来指导学生预习的,这《导学纲要》我没来得及发给学生看,练,也就匆匆忙忙去上第二课时了,所以也就出现了课堂的这种场面。本来应该说这堂课是非常热闹的。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九
本节课,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广泛、积极,有较好的达成度。
一、感悟积累,综合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等词语,学生能够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通过抓“遗憾”,结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以读促问,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策略。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完送木雕部分,配乐、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深刻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渗透写法,掌握技能
在现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写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卖木雕少年的品质,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取了写作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我对写作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
段时间我们一直沉浸在对《圆》这一节课的研究中,通过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对这节课的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一、关于导入的设计
本节课的导入分四个层次进行,首先通过老师用线绳工具在空中旋转,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轨迹是一个圆。接着介绍含有圆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圆;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圆;最后通过摸一摸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从而认识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学生对它也比较熟悉,在课的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在老师的演示和图片的观察中清晰地看到这是圆,借助这样的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搜索自己曾经见到过的圆,从而初步地感知圆。最后通过摸一摸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圆。通过这样有层次的感知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圆的兴趣。
二、关于对圆的认识和特征的处理
在研究圆的认识与特征这一知识点时,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第一种,把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它的特征结合起来,即认识半径以后,马上研究同一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并且长度相等等特征;另一种:是先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再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觉得第一种方法比较传统,由于这一环节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研究几个知识点的方法雷同,这样老师的讲解就比较繁琐,学生缺乏研究的兴趣。所以我们就选择第二种方法,先让学生通过自学书本,找到圆各部分的名称,并认识它们,能在自己画的圆中标出。接着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讨论交流半径的特征、直径的特征、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相关知识。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教师冗长的讲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单调,而且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有兴趣的,主动的进行探索。
三、关于数学史料的运用
本节课中我们两处引用到数学史料。这些凝聚着智慧的数学研究史料,我们不仅仅把它们作为引语或欣赏,而且还力求让史料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素材、发挥其数学的文化价值。
首先在学生对圆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后,联系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说过: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以此引发学生研究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探究圆的特征结束之后,借助多媒体呈现墨子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让学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关于圆的史料记载,还可以巩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引用《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拓展对圆的认识。在播放录象,理解意思以后,进一步引导思考:如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你能从中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四、关于媒体的处理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这节课我们把多媒体和其他传统手段有效结合,力求找准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导入新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先借助多媒体呈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带有圆形的实物图片,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色彩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的兴趣。接着运用动态演示,从实物中勾勒出圆,使学生清晰看到圆是有曲线围成的。
在教学画圆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两段录像。第一段在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播放,通过展示一个完整的画圆过程,为学生提供清晰地、正确的画圆方法,为学生独立用圆规正确画圆奠定基础;第二段在介绍用线绳画圆时播放,通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的过程,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到用线绳画圆的实用价值。
在研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时,当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圆中半径可以有许多条,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同一圆中,从圆心到圆上可以发散出无数条线段。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学生体会到同一圆中半径有无数条,感受初步的极限思想。
在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这两个实际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结合媒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随着画面和声音效果的逐步展示,体会当车轮不是圆时或者车轴不在圆心位置时,车子行驶的感觉是不稳当的。从而体会到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圆心位置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价值。
五、关于细节的处理
1.在导入环节的摸一摸游戏中,为了使全体学生参与这个游戏。我们考虑装的器皿应该是透明的,而摸的同学蒙住眼睛。其他同学通过观察摸的过程,共同感受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另外为了让学生的探索活动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我们在器皿中装的就是用硬纸板剪成的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圆。
2.整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知识的呈现是逐步完成的。为了完整地展示这一节课的重点,我们准备跟随课堂流程,在黑板上板演各个知识点,一步一步地完成板书。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多媒体展示的不足,使得学生在全课小结之时,能根据板书,迅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3.在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时,组织学生借助圆规画出任意大小的圆进行探索。在认识半径以后,学生通过量一量,量出半径的长度。在学生的交流反馈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量出的所有的半径都是一样长的,但自己量出的半径和别人量出的半径长度是不一样的,从而体悟出只有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长度才相等。
锦瑟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一
段时间我们一直沉浸在对《圆》这一节课的研究中,通过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对这节课的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一、关于导入的设计
本节课的导入分四个层次进行,首先通过老师用线绳工具在空中旋转,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轨迹是一个圆。接着介绍含有圆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圆;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圆;最后通过摸一摸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从而认识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学生对它也比较熟悉,在课的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在老师的演示和图片的观察中清晰地看到这是圆,借助这样的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搜索自己曾经见到过的圆,从而初步地感知圆。最后通过摸一摸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圆。通过这样有层次的感知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圆的兴趣。
二、关于对圆的认识和特征的处理
在研究圆的认识与特征这一知识点时,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第一种,把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它的特征结合起来,即认识半径以后,马上研究同一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并且长度相等等特征;另一种:是先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再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觉得第一种方法比较传统,由于这一环节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研究几个知识点的方法雷同,这样老师的讲解就比较繁琐,学生缺乏研究的兴趣。所以我们就选择第二种方法,先让学生通过自学书本,找到圆各部分的名称,并认识它们,能在自己画的圆中标出。接着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讨论交流半径的特征、直径的特征、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相关知识。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教师冗长的讲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单调,而且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有兴趣的,主动的进行探索。
三、关于数学史料的运用
本节课中我们两处引用到数学史料。这些凝聚着智慧的数学研究史料,我们不仅仅把它们作为引语或欣赏,而且还力求让史料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素材、发挥其数学的文化价值。
首先在学生对圆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后,联系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说过: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以此引发学生研究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探究圆的特征结束之后,借助多媒体呈现墨子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让学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关于圆的史料记载,还可以巩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引用《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拓展对圆的认识。在播放录象,理解意思以后,进一步引导思考:如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你能从中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四、关于媒体的处理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这节课我们把多媒体和其他传统手段有效结合,力求找准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导入新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先借助多媒体呈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带有圆形的实物图片,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色彩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的兴趣。接着运用动态演示,从实物中勾勒出圆,使学生清晰看到圆是有曲线围成的。
在教学画圆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两段录像。第一段在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播放,通过展示一个完整的画圆过程,为学生提供清晰地、正确的画圆方法,为学生独立用圆规正确画圆奠定基础;第二段在介绍用线绳画圆时播放,通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的过程,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到用线绳画圆的实用价值。
在研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时,当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圆中半径可以有许多条,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同一圆中,从圆心到圆上可以发散出无数条线段。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学生体会到同一圆中半径有无数条,感受初步的极限思想。
在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这两个实际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结合媒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随着画面和声音效果的逐步展示,体会当车轮不是圆时或者车轴不在圆心位置时,车子行驶的感觉是不稳当的。从而体会到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圆心位置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价值。
五、关于细节的处理
1.在导入环节的摸一摸游戏中,为了使全体学生参与这个游戏。我们考虑装的器皿应该是透明的,而摸的同学蒙住眼睛。其他同学通过观察摸的过程,共同感受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另外为了让学生的探索活动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我们在器皿中装的就是用硬纸板剪成的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圆。
2.整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知识的呈现是逐步完成的。为了完整地展示这一节课的重点,我们准备跟随课堂流程,在黑板上板演各个知识点,一步一步地完成板书。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多媒体展示的不足,使得学生在全课小结之时,能根据板书,迅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3.在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时,组织学生借助圆规画出任意大小的圆进行探索。在认识半径以后,学生通过量一量,量出半径的长度。在学生的交流反馈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量出的所有的半径都是一样长的,但自己量出的半径和别人量出的半径长度是不一样的,从而体悟出只有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长度才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