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精选19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故事情节的感慨,对主要人物的评价,或对作者的思想观点的思考等。在写读后感时,要结合书中的细节和描写,通过具体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运用丰富的感情和深入的思考,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读后的感受。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一
放弃,不是躲避,不是懦弱;放弃,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试想想,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多少人与事,不懂得放弃那些已经失去、不可挽回的东西,又如何能把握住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呢?如果你发现你的世界里惟一的那扇大门不再为你敞开,就不必再在门前徘徊,或撞得头破血流终不醒悟。
要学会放弃,然后转身寻找一个为你开放的天窗,在那儿你同样能望见满天的星斗……。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二
我最喜欢的三个童话作家之中有一个是杨红樱,她善于写感人的作品。这一次我给大家介绍她的《寻找黑骑士》。
三只小猫去聚会上找朋友。老大胖头找了一个吃货做朋友,天天出去吃,带自己家的食物一起吃。吃完就晒太阳、睡大觉。爸爸发现了,来帮助他把这个不好的朋友甩掉。
老二二丫,交了一个她觉得很酷的朋友,为了做一个很酷的猫,把墨汁泼在自己身上,成为一只黑色的猫,最后在爸爸的劝导下也抛弃了这个朋友。
老三三宝在在爸爸的引导下去找他的老友黑骑士(详情请见:《那个黑色的下午》)。在过程中,遭遇了几个不同的人,这更加坚定了他想找回黑骑士的信念。比如,在工厂差别对待的看门狗,一只会认死理的的猫,这些都是作者用来与黑骑士形成鲜明对比来衬托黑骑士的纯净品德。
最后,大家也猜到了,它找到了黑骑士,它成为了一只钢琴师的导盲犬。他和三包一见如故(本来就是好朋友),叙了好一会旧呢。这个故事也给了我启发,坏朋友要马上抛掉。杨红樱的《笑猫日记》一套中我最喜欢看这一本了。这简直就是像她说的一样,是一碗心灵鸡汤。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三
梦,是什么?我一口气读完了曹文轩的《根鸟》。
它讲述了一个少女紫烟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峡谷。她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根鸟决心救出紫烟,他出发了,一飞冲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门。
但他坚持下来,终于找到了大峡谷,找到了他的梦想……。
虽然这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产生的梦幻世界,但我从中得到了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在生活中,根鸟所盼望的那个长满百合的大峡谷,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梦想吗?
根鸟最终找到的大峡谷,不正是我们经历了磨难,经历了风风雨雨后的欢笑吗?
但不能忘记的是,不管是根鸟找到他的梦,还是我们实现我们自己梦想的途中,都会历经磕磕绊绊。要克服它们,必须要坚持到底!我们决不能被困难摔垮,我们应当勇敢地站起来,努力打败它!
我们心中想着自己的梦想,努力找到它!愿每一个有梦想的人能够记住我的话――坚持就是胜利。
然后,去向自己的梦想,扬起帆儿,展开翅膀!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四
1.针对“不正之风”刮得厉害、是非难分、真假难辩的时候如而说的。
2.在“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中,如何才能找准理想,不迷失方向,经受住种种挫折和考验,最终实现理想。
3.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坚定信念作者终生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使他感觉理想是那么“鲜明”,“看得见”他视理想为生命,所以说是“血肉相连”。
4.结束语,呼应开头。
5.启示:理想从来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我们不停止追求,并不断奋斗,理想就一定会实现。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五
有设身处地才能够完全把握。理想是属于永于追求,探索的人;而放弃生命,放弃社会的人只属于空想。理想是纯洁,善良,进取的心;可满怀自私的心是可耻的;理想可以令越发苍老的`人仍然天真烂漫。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只有真正对待自己的人,理想才是灿烂辉煌的。理想能使失败者从泥淤里重新爬起,理想也能让忠厚者常遭不幸。在世界上,总会有放弃理想的弱者,但理想往往不会抛弃任何的强弱者。假如理想被抢夺了,别伤心,只要你快去寻找回来,就会恢复新貌。
理想,理想,你究竟是什么?令人沉思,又令人追求!
啊!理想,让我们真实拥有你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叶子的爷爷在报纸上发现了小绿人这个种族还在地球上,就告诉了小叶子。小叶子悄悄地告诉了好朋友小晓,最后一家人都知道了小绿人的事,几乎每天晚上吃饭时都在谈论这个小绿人的事。也在无时无刻的寻找着。从上一次和小晓玩捉迷藏的时候,小叶子就开始怀疑小晓也是小绿人。
终于,在一个漆黑的晚上,小叶子发现了小绿人,他们的身上闪烁着绿色的光芒。
后来,小叶子一家得知小绿人就是我们身边的绿色植物,只有保护环境,让这些植物不受到污染,小绿人种族才能继续生活下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只有保护环境,才能让植物不在灭绝,才能让环境不再污染。让我们一起来行动吧!
《又见小绿人》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又见小绿人,这本书是作家金波老师写的一篇长篇童话,《又见小绿人》是长篇童话《追踪小绿人》的第二部,《又见小绿人》是由《追踪小绿人》这本书的结尾悬念为开端,大家肯定看到这个《又见小绿人》的题目有问题要问吧?比如又见小绿人在什么时候?小晓、宫爷爷他们后来怎样啦?我也是这样想的,看了这本书我心里的谜题就全都解开了。《又见小绿人》分为二十八章!
这本书写了小叶子和爷爷找到闪光的叶子,与小叔一起踏上了造访小绿人的旅程。看到这里,我真替小叶子兴奋,终于又能看见小晓和小绿人了。
他们在小绿人的栖息地,看见了小晓和变成小绿人的宫爷爷,还看见了很多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小绿人。变成了小绿人的宫爷爷正在写一本关于小绿人的书,还不时给小绿人讲故事,由于宫爷爷的到来,小绿人的生活也充实了起来。
可是宫爷爷原来是人,假如是人变成的小绿人只能活一年,一年以后会变成一棵有心跳的树来延续生命。看到这里,我还有一点点伤心。
宫爷爷在一年后真地变成了一棵有心跳的树,爷爷为了与宫爷爷谈心并替他完成那本关于小绿人的书,也变成了小绿人。还和小绿人奶奶成立了一所倾听小学,担任了这所学校的校长。他决定永远和小绿人在一起,教会他们倾听花草树木。
为了学习,小叶子要和妈妈回家了,他真想带小晓一起走,但小晓说还不是时候,看着小叶子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绿人,我真难过,真希看金波爷爷能再写下一部续集《再见小绿人》,让小叶子和小晓他们永远生活在一起,不再分开!
看了这篇童话,我除了知道怎么写好文章人物的表情,我还为文章里的小朋友感到高兴,因为他最后也变成小绿人了,以后都可以和自己的伙伴小绿人玩了!我知道除了要掌握怎么写好文章人物的表情,还从中懂得了要如何珍惜生命,团结友爱,快乐生活每一天!
读书可是我的六大爱好之一,尤其是长篇童话,每本我都要看二遍以上。今年暑假,有一天妈妈拿了本书回家,说:嘉嘉,我给你买了本《追踪小绿人》,你过来看看。我听了便迫不及待地问:是金波爷爷写的系列吧?妈妈回答说:是的。我以极快的速度把书拿了过来,然后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家喻户晓的金波爷爷,金波爷爷出生于1935年7月的北京。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语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这本书里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例如神秘的小绿人、善良的小晓、可爱的叶子、超喜欢植物的爷爷、有着伟大理想的小叔、和蔼的.宫爷爷等。这本书围绕小绿人这个可爱的童话形象,展开生动而有悬念的故事。作品严承了金波爷爷一贯的优美和抒情风格,颂扬了童心的可贵,是经典的原创童话。
看完了书,我问妈妈: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小绿人?妈妈想了一下,说:这只是童话,并不是真的。可我却认为,世界上有没有小绿人的存在,就要靠我们长大探索了,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七
杰克和吉米是两只小田鼠,他们各自都有着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杰克的理想是走遍全世界,去欣赏最美丽的风景和惬意的生活。吉米的理想是拥有一个很大的农场,在那种满绿油油的庄稼。
它们找到传说中的智慧老人。智慧老人给他们每人一粒种子,并说只要谁找到保存种子最好的方法,谁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说完智慧老人就消失了。
几年以后,智慧老人找到了两只小田鼠问他们种子的情况。杰克告诉智慧老人他把种子放在锦盒里,每天拿出来看几次,不让它受到任何损害。智慧老人摇着头像吉米走去。只见吉米摸着头上的汗指着绿油油的庄稼,兴奋的说,我把种子种在地里经常浇水施肥,每年都可以得到很多同样的种子。
智慧老人捋着胡须对吉米说,你已经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了。杰克百思不得其解,我把种子保存的最好,为什麽却没找到呢?智慧老人告诉他理想就像这粒种子一样,如果整天守着它,不去行动,总有一天会坏掉的。杰克惭愧的低下了头。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想就像种子一样,如果你不把它种到地里,辛勤的耕耘,灌溉,理想是永远也不会变不成现实的,如果我们已经有了理想,就要通过自己行动去努力实现哦。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八
书中说道,“当一个人内心存有安详,仅仅从一餐一饮,半丝半缕中,就可以感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否则,即使他拥有世界,也可能和幸福无缘”。世界说安静即安静,说浮躁即浮躁,全看你如何看,全看你内心是什么样子的。丰富而充盈的内心世界会使人更自信更坚韧。我常常敏感,总是怕说错话办错事,别人一不满意就会陷入愧疚、自责、技不如人的负面情绪里,浮躁的内心需要读书,静心。书里说:我们当下就应读安详之书,做安详之事,而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论语》《老子》《庄子》《坛经》之类的经典之书,都是一剂良药,都是安详之书。每天都要去读读,是否读懂并不重要,关键是读,一遍一遍地读,使自己始终处在一个氛围之中,你想不安详都难。想想自己,真是读之少之甚少。
郭文斌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三心”就能走遍天下,感恩心,敬畏心,慈悲心,三心的原点就是一个“爱”字,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爱”都迷失了方向。正是因为丢失了“爱”,呈现在生活中的'是一个一个的“假”我,带着面具的我们活得该多累!虚荣、不能坦然接受身边所有的一切。想想小时候吃颗糖便开心好久,和小朋友疯玩不肯回家被妈妈批评却依然乐哈哈;如今,和别人攀比,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难接受自己的不会说话;怀念小时候的快乐……总是通过别人的肯定寻找幸福,如果一个人向外寻找幸福,生生世世也找不到幸福。所以回归本真,做个易满足的“孩子”,简单的生活,相信我的幸福会多一点。
大地无言,万物生长;日月无语,昼夜放光;高山无声,巍峨耸立。我们如能把身心融入这一切,就会听到快乐的声音,长久乐,乐长久……安详就会驻于你心。
读安详之书,做安详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在当下,止于至善……。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九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寻找鱼王》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住在大山深处的男孩特别想捉鱼,因为鱼在他们那里是十分珍贵的东西。有一次他在爸爸的口中听到了鱼王的事,于是他决定去找鱼王学习捉鱼的本事,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成为鱼王的传人的故事。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这个小男孩,他为了找到鱼王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选择了勇敢的去面对,我觉着他这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这本书告诉我:学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完整,还得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完善。正所谓:长辈人牵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辈子走十里。
有一次我在学习上遇到了一道难题,我正想向爸爸请教,可我又想到爸爸又不能教我一辈子,我必须要自己来解题,于是我又认真的读了几遍题,终于想出了答案。
从中我也明白了:我们不能总依靠别人,还要学会自己面对遇到的困难。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十
这个假期,我读了《寻找鱼王》这本书,旱手鱼王和水手鱼王的故事让我感动,女孩为了那个倔男孩做了多少事啊,男孩牵挂女孩却不能有所为,最后深深想念的两人面临的是悲剧。而主人公我寻找鱼王的结果是亲自建立在水沟中真正的鱼王,自然才是最真的统治者吧。――大树有根大水也有根。八岁的少年出门求艺,正如十八岁的“我们”出门远行。他寻找会捉大鱼的“旱手”,我们寻找能上天揽月的立命和安身――在广义的层面上,我们都在寻找一个返归内心的自我,并在找的路上不断质疑,否定,反思,再出发。
由此,这个事关成长的少年故事,与其说是找鱼,不如说是找“渔”,在个体与世界的双重镜像里建构起山水间的波澜不惊。待书评。我喜欢的本来就是具有乡土气息,民俗气息以及带有一点古典气息的感觉。故事的铺叔很温柔,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然而,这种温柔之中却透露出很深厚的感情,那种穿透到灵魂深处的爱――既有父母之爱、老人们对后生的爱更重要的是,小说的最后点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大爱,结尾超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无尽的感动。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十一
《寻找鱼王》讲述一位身在干旱贫瘠的山区孩子想当传说中抓大鱼的鱼王的故事。这个孩子历经坎坷,先后找到了两位神奇的老人,两位老人都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可日常却平淡无奇,孩子分不清哪位是真正的鱼王,但他从两位老人的故事中发现了比猎鱼绝技更宝贵的东西——执着的精神。
书中的两位老人难道没有想过当伟大的鱼王,不做普通人吗?他们当然想过!想像以前那般生活。可正是这执着的精神不会令他们争抢,也是这份执着让他们不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那位孩子难道没想过放弃寻找鱼王吗?肯定想过的,但他想让父母吃上好的,不想让好不容易抓到的大鱼送给老族长,也正有了这份执着才让他坚持下去。
执着的达·芬奇面对第一次绘画,老师竟让他每日画鸡蛋,他起初是不情愿的,有一次他拒绝了画鸡蛋,绘画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每天画鸡蛋,真的有好好观察过它吗?鸡蛋是圆的,不但每个面都不一样,而且连阴影都不一样!”达·芬奇吸取了教训,用自己执着的精神面对画鸡蛋这件简单的事,而且一直坚持了三年,终于成为了画家。
爱迪生也是一位执着的人,他从12岁开始爱上了科学。16岁时他在列车上做实验,不幸的是实验过程中一块磷掉到了木板上,引起燃烧。列车员赶来灭了火,并狠狠地打了爱迪生一个耳光,导致他左耳受伤并失去了听力。受到挫折的他并不灰心,反而迷上了电报。1868年他发明了自动电力记录机,被世人称为“魔术师”。之后他又陆续发明了留声机、灯丝等电子产品,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很执着,他们不畏惧五岭山的高耸,只当细浪踏过,不害怕乌蒙山的颠簸,只看泥丸一般走过。历经了千万困难,失去了许多朝夕相处的同伴。哭了,笑了,执着向前走,成功战胜困难走过了两万五千里,也是这个执着的精神让他们成功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生执着,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十二
《寻找家园》,在精神的荒芜中,寻找灵魂的家园!
一口气读完高尔泰的《寻找家园》,掩卷沉思良久。
眼前似乎站着一个执拗倔犟的老头,邋邋遢遢,沾满油彩的衣服遮不住一种拒绝媚俗和奴化的气质。
算一算,高尔泰今天已是望七之年了,叫一声“老头”不为过。
可读他的文章,总觉得他和“老”毫无关系,这期的《读书》上有介绍他的一篇文章《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孩子》,是的,他还是个赤诚的孩子,无论年齿多大,向往自然与自由的天性不改,动荡、孤苦与劳役没有改变他自由的灵魂。
在那篇回忆少年生活的《时来运转》中,高尔太回忆自己逃避学校乏味的教学,一个人跑到校外的荆棘丛中,用茅草搭一个鸟窝,藏进去自由自在地看书。
“躲在鸟窝里看书,是大快乐。沿着一行一行的文字,我从铁铸的现实中逃遁而去。大考小考班主任成绩单全没了,有的是海阔天空万水千山;宇宙洪荒远古的传说奇幻突兀,神仙精灵奇士佳人雄丽高寒。”
这样有大快乐的鸟窝,高尔泰至今没有找到,在这个国度,苦难是向往自由者的宿命。
我不认识高尔泰,1989年我进兰州大学时,他已于三年前因“资产阶级自由化”离开兰大南下四川。
高尔泰在师生里面,仅仅成为一个民间传说。
他为什么要走,如何走的?那些高高站立在讲台上的老师是不屑讲述的,高尔泰在课堂上唯一的被提起,是上《中国革命史》的党总支书记,说海外有人“肆意攻击兰大逼走了高尔泰”。
年轻老师却私下给我们讲高尔泰逃离兰大的凄凉与落寞,而且有名有姓地说到某位系主任、搞自然辩证法的权威是排挤高最出力的人。
一些研究生告诉我有关他的许多逸闻趣事,如不修边幅,如脾气很怪,不通人情世故,经常一个人跑到食堂打饭,像梦游一样,旁若无人地买一盆面条,弄点咸菜就对付过去。
这些话当然只能悄悄地说,因为当时高尔泰又锒铛入狱了。
他的名字几乎成了校方的禁忌,可年轻的师生一刻没有忘记他。
一位丹阳籍的师兄以和高尔泰同乡而自豪,他将《美是自由的象征》推荐给我,说你要是这本书都没看过,别谈什么美学。
“美是自由的象征”那几个字像声声滚雷,击中了我的心。
特殊的日子我们迈进大学,等待我们的是革命传统教育、是反自由化的灌输,是军训,“自由”两字业已染上原罪。
那时年纪尚小,对学理了解尚浅,吸引我的是那本书诗一样的语言而处处能感受到的澎湃激情,——原来学术文章也能写得这样好看。
高尔泰在《老实人》中提到的杨梓斌先生,当时还有三尺讲台任其驰骋,我选修了杨先生的《孔子的哲学》,主要是为了混学分。
当时不知道杨先生和高先生的交情,劫后余生的杨先生也绝口不提高尔泰。
杨先生也是个天真的人,近六十岁了,花白的头发,有时笑起来还像个孩子。
他偶尔说起在劳改营的九死一生。
好几次他和死囚犯一起绑进刑场,他以为自己也会被枪毙,开始吓得尿裤子,可经过几次陪杀场,自己也麻木了,希望什么时候干脆给一子弹,了结了倒好。
他近50岁才有儿子,当时他的儿子上小学。
他对儿子的开蒙读物便是《论语》、《孟子》,等他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已将《论语》倒背如流。
有次讲到宝贝儿子和他老丈人的斗嘴。
他老丈人好像是个老干部,自己看电视时,要求外孙去里屋做作业,小孩一本正经地给姥爷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到这,杨先生一脸的得意。
高先生自去异国他乡后,这十多年,他的声音基本上在大陆知识层中消失。
即使在他任教的兰大等校,后来的学子有几个人还知道高尔泰?大四实习的时候,我好像在兰州宁卧庄宾馆见过他画的画,挂在墙壁上,是画敦煌莫高窟的,悲凉而雄浑。
前年一次采访中,同行有位记者是四川师大毕业的姐姐,途中不知怎地两人谈起了高尔泰,她非常激动,因为她和高尔泰熟悉。
她感慨已经好久没有人提起这个名字了。
自此在一大帮人中间,两人觉得很亲近。
十五年来,终于我们能在大陆捧读高尔泰的新作。
(说新作也不完全,许多篇章早散见于一些报刊或互连网上。
)感谢花城出版社,感谢林贤治等先生。
书分上下两卷,《梦里家山》和《流沙坠简》,一多写欢乐自在的童年、少年,一多写成年后的坎坷流离;一多写江南的明媚秀丽,一多写西北的荒凉广袤。
沈三白先生的《浮生六记》中,特意将《闺房记乐》和《坎坷记愁》排列在一起。
悲愁与欢欣,原本挨得很近。
尝遍了人生的大悲大喜的高尔泰先生,在大洋的那边,回望故国,恐怕心态已超越了对悲欣的感触。
造化弄人,让他以带罪之身,在敦煌莫高窟面壁那么多年,是幸还是不幸?在困苦的日子,他得到了爱情,有了家庭,可幸福是那样短暂,爱的人又那么快地离开尘世。
上天是惩罚他还是磨砺他?想起白居易过李白坟的感叹:“自古诗人皆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这段故事,也许藏在高尔泰先生心中最隐秘最软弱的地方,他不愿回忆。
书中只能星星点点地提到。
哪个人不爱自己的故乡。
高尔泰这本书命名《寻找家园》,就说明这点。
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书的两部分一写生长自己的故园,一写成就自己的第二故乡。
可是,爱家园的人必须离开家园,只能吟诵“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之类的诗歌,想象故乡遥望故乡。
愚蠢的国度愚昧的时代,最优秀的人总被放逐或自我放逐,法国曾经放逐过雨果,德国曾经放逐过海涅,苏联曾放逐了索尔仁尼琴。
杨小凯先生刚刚死在异邦,真得不愿意看到高尔泰先生终老异国他乡。
大学时看过高先生的一篇文学评论的,是评丛维熙的伤痕小说《雪落黄河静无声》。
小说的主人公在劳改营里和另一位同命运的女士相爱,可当他知道这位女士在饥饿的60年代初,曾经做过叛逃他国的计划,因为对祖国的“忠贞”,这位主人公离开了他爱的人。
高尔泰质疑了这种“忠贞”。
当自己被侮辱、折磨时,难道选择逃离就不是对祖国的忠贞么?这种忠贞实则带有“虽桀纣之君视之为尧舜”的奴性。
没想到高先生最终也选择了逃离。
高尔泰是一只灵魂不老的自由鸟,他爱自己的故园,但如果故园只有鸟笼子,那么只有飞走。
虽然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怅惘,但自由的天空能容纳浓浓的乡愁。
《寻找家园》是作者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写照,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悲痛的缩影。
政治挂帅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声甚嚣尘上,然而却是吾国几千年历史的重复,文人每每遭遇政治的戕害。
也许高尔泰是顽固的石头,傲骨嶙峋,于这种大环境下的遭遇更为深刻。
读他的散文便可以感觉蓝火在沙漠上流动,无序的噩梦和看不见的鬼手随时伺机而动。
人性的卑劣处处可循,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无意中卷进一个黑洞,心灵尚在悬崖呐喊,声音更为凄烈,因而他的家园是漂泊的,虚无的,他用一生去寻找。
读完《寻找家园》,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读书笔记,因为觉得任何评论性的言语都苍白且多余;但若不记下心中翻涌的这些感触,似乎便不能继续前行,似乎便辜负了这一段沉重的经历,这些睿智的文字。
《寻找家园》一书,从开篇至末尾,朴实平淡的语句,波澜不惊的语调,但却让人感到扑面而来、惊心动魄的凄惨,作者几十年来跌宕起伏的生涯,全部展现在字里行间。
1955年于江苏师范学院毕业,分配至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任美术教师。
1957年二月,因在北京《新建设》杂志上发表论文《论美》而遭到批判,后反右运动中被打为“右派”。
冬天被开除公职,发配到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境内的“地方国营夹边沟农场”进行劳动教养。
1959年在兰州为甘肃省博物馆创作十年大庆宣传画,而免于一死。
1962年春天解除劳动教养,经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帮助,于6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遭到批判斗争。
后在五七干校劳动。
1977年平反。
1978年春天调至兰州大学哲学系,主持美学专业。
年底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1982年回到兰州大学任教。
1984年因时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苏恒的邀请来川师任教。
后又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
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在南京大学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羁押,先后被关押在南京娃娃桥监狱和成都四川省看守所。
1990年以“结束审查”名义释放。
1992年6月经“黄雀行动”悄然离开成都, 7月11日抵达香港。
1993年辗转抵达美国,现居拉斯维加斯。
读完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名旁观者,由于阅历和认识的缺陷,我们是读不出作者心中的苦难,读不出他那平静的心境。
这也不是就凭文字就能表达出来的。
这本书没有任何说教的成分,只是单纯地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描写灾难、凸显人性、记录历史的画卷。
诗人北岛曾评论高尔泰为“证人”这是一部散文,也是一部历史。
是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所经历的悲惨历史,也是高贵的人性之光在最黑暗的时代坚定闪耀的历史。
我们看到了替他隐藏日记的给过他鼓励温暖的右派分子安兆俊,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望,他每天吃不饱没有力气,也要蘸着开水擦洗头脸,抢不到饭儿剩下汤汤水水,他也要找个地儿坐下一勺一勺人模人样的吃…..这样一个自我修持的人,“他是坐着死的。”还有爱惜衣服胜过爱惜自己的龙庆忠,反右运动中单位名额不够被凑数“凑”上去的,这是个歌颂生活很阳光的人,他以此来安慰远方的母亲,依然逃不脱随即翻检的命运,死去衣服几易其主。
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爱摆架子找乐儿的上官锦文,拼死力干活不假颜色的饿死累死的郭永怀,饿得发慌电线杆般怠工的张元勤,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说话正确得可怕的唐素琴…..这些右派分子,无一逃脱政治运动这头巨兽的吞噬,失去意义的生存,无休止的精神摧残,扛得住的苟延残喘,扛不住的就只有死去。
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晚把裤子叠好放在枕头下,双双皮鞋擦得发亮,每天早晨在留声机上放一张舞曲唱片并配合韵律完成洗涮动作,脚步声清亮快速的教职工孙学文,他有满满三大箱书,他有划红线批注的习惯,而且见解不俗,他开朗无忧乐观的性格在紧张机械的生活中始终精力充沛,我们猜测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活着谁知道会为这个国家发挥多大的价值效应,他是被打成右派之时精神彻底崩溃跳楼自杀的。
书的封面是一片开裂、焦渴的土地,远处是吞噬一切的黑暗和血色的黄昏,就同书中所说的故事一般,浸透着泥土的沉重、朴实、芳香与苦涩。
流浪者与羔羊啊,迷失在戈壁滩上,渴望随着风沙,逃出这片荒原!
最后,正如北岛说的那般:星星般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美学家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一书,从开篇至末尾,朴实平淡的语句,波澜不惊的语调,但却让人感到扑面而来、惊心动魄的凄惨,作者几十年来跌宕起伏的生涯,全部展现在字里行间。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十三
那天,妈妈带我去买书,其中,我买了一本寻找黑骑士。
这本书讲的是:笑猫和虎皮猫的孩子长大了些,到了该交朋友的时候了,在交友会上它们分别交到了朋友。三宝的朋友叫“山姆”,虽然勇敢,但并不孝顺,所以,三宝和山姆绝交了。二丫和一只叫“爱娃"的猫交朋友,爱娃的`毛黑黢黢的,走路的时候还耸着肩,拧着脖子,还半眯着眼睛,爱娃连说话也不好好说,她那哼哼唧唧的声音像是从鼻孔里钻出来的一样,爱娃觉得二丫的名字很土,毛也不好看,想让二丫改名,但听完笑猫的话后二丫知道了自己名字的意义,便放弃了改名的打算,第二天,笑猫家来了一只黑猫,笑猫问了才知道,原来那只黑猫是二丫,虎皮猫当场被气晕了,二丫吓得跑了出去,它又遇见了菲娜,就把事情告诉了它,菲娜听后告诉它自己从来没有认为过二丫很土,它觉得二丫身上还散发出虎皮猫的高贵,二丫醒悟了,马上跳进河里洗干净,并和爱娃绝交了。而胖头交的则是酒肉朋友,它每天都从家里带些吃的出去,后来笑猫开导胖头,胖头第二天便没有带吃的出去,结果,胖头和它的酒肉朋友也绝交了。三宝开始怀念公爵和黑骑士了,虽然公爵牺牲了,但却永远活在三宝心里,但黑骑士仍下落不明,三宝决定去找黑骑士。一路上,他遇见了很多瘸腿的黑色拉布拉多犬,谁才是黑骑士呢?最终,三宝认为在自卑并爱撒谎的黑狐、调琴师的导盲犬、势利眼黑狼和忘恩负义的黑狮中只有导盲犬像黑骑士,果然,黑骑士就是导盲犬。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悟是:交友不慎抱憾终生。物以类聚,猫以群分。龙交龙,凤交凤。叫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十四
《笑猫日记》又出新集啦,我的知消息后,立刻买来了这本《寻找黑骑士》。
这本书的主角是:笑猫,球球老老鼠和三宝。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日子一天有一天地从指尖滑过,不知不觉间,小猫们慢慢长大了,它们都到了该交朋友的年纪。在翠湖公园小树林的交友会上,胖头、二丫和三宝都没有交到真正的朋友,三只小猫懊恼不已。有一片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三宝告诉笑猫,它决定离家远行,他要去寻找它最好的朋友——黑骑士。于是,笑猫和球球老老鼠陪伴三宝踏上了这段不断寻找、思考和发现的成长之旅。在寻找过程中,它们遇到了在南郊的势利眼黑狼、东郊的忘恩负义的黑狮和北郊的自卑并爱撒谎的黑狐,可威武的黑骑士究竟在哪里?直到有一天,它们在西郊遇到了调琴师的导盲犬,它就是黑骑士。终于,它们在中秋节那天相认了。三宝他们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它真正的好朋友。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三宝为了找他真正的朋友,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找到了它真正的朋友,它这种遇见困难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也要把这种精神放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怕苦,不怕难,认真学习!
从书中,我也明白了交什么样的朋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真正的朋友会在你遇到困难时帮助你,在你难过时第一个来安慰你,在你迷路时为你引导正确的路,不会恶意的欺骗你、伤害你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或许,他们会成为我么一生最好的朋友。我喜欢这本书《寻找黑骑士》。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十五
《寻找鱼王》这本书特别有趣,我非常喜欢看,妈妈笑着说我看这本书,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住在大山深处的小男孩的奇幻之旅。主人公是一个调皮、可爱、勤于求学的男孩子。由于爸爸的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却在他儿子身上实现了的故事。在大山里,由于常年干旱,人们对鱼这道菜来说,只是作为一道“看菜”,相对来说是比较珍贵的,要想成为山里的“鱼王”,非要经过千辛万苦。主人公在爸爸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下,经历了很多磨难,最后和老婆婆一起,成为看守“鱼王”的人。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长辈牵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辈子十里”的道理,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学习,才有收获,甚至有些事情一定要自己亲身去体验,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论什么事情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得好,书中的主人公就是有了这种信念才能成功。同时,我也很欣赏山里人的朴实、憨厚。他们虽然住在大山深处,东一户西一家的,十分“孤独”,不像我们城市里几十户、几百户、几栋楼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大山里的人住得较远,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比城里人要好,团结得多。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小主人公是和我差不多大的时候立下大志,一直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取得了成功。我也要向着我的未来奋发图强、不屈不挠,为梦想而战。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十六
《寻找鱼王》讲述的不是一个山野男孩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鱼王的成长故事,而是初经世事的少年如何在成长中对自然有所领悟,学会对世界怀有悲悯、崇敬的心。故事读来看似与寻常的儿童文学无异,可是来回摸索,会发现薄薄的页纸里,浓缩了许多精华。
故事发生在大山深处的少年家。那里流传着“鱼王”的传说。有人说他是鱼鹰之子,是捕鱼的旷世高手。八岁的男孩带着好奇出门远游,开启了寻找“鱼王”的征程。
男孩找到了一位老人——老“鱼王”的后代,也是一位捕鱼的能手。在深山中,他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时光。他们在大水坑里、泥地里捕鱼,也曾在冰冻的湖面上凿个小口捉鱼,秋天到菜地里拔花生、挖地瓜,冬天就炒一炒地瓜糖、花生和豆子,烹煮美味的大鱼,雪夜里喝些小酒……一幕幕,似乎是很平常的生活片段,可我却从没经历过。这不禁让我沉思。
科技以光的速度发展着。在这个新世纪,因为新科技的牵引,人们的生活愈加方便,同时也在与大自然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我们的童年就是最好的例子。作者笔下的童年是多彩丰富而充实的,而我们中小学生如今笔下的童年,又有多少件是真实的,发自于内心的真性情,来自自然中?想到这,心中顿时觉得荒凉。
《寻找鱼王》令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与纸醉金迷、八街九陌都不一样的广袤天地。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十七
寒冷的北风如脱缰的野马呼呼作响,令人瑟瑟发抖,滂沱的暴雨更是如倾盆而下的珠子,无情的打在人们的脸上。一本充满了奇幻色彩的书却在这个冬天成了一颗不朽的星,不断激励鞭策着在黑暗中的人们。
故事中一个志向远大的小男孩拜了大名鼎鼎的“鱼王”为师,开启了生命之初的捉鱼旅程。在困难、挫折面前明白了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轻言放弃的重要性,并靠着自己锲而不舍的毅力与勇敢不屈的韧劲取得了成功。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向厄运低头。记得刚开始学国画时我总是笨手笨脚的,连简简单单的一朵小花我也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完成,看着别人自由自在轻轻松松就能翱翔在书画的世界里,我心里真是羡慕极了;再看看那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国画作品,我心中更是羞愧不已。书中“长辈领三里,自己走七里”的话语便在这时闪闪发光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行的路,让我明白光在课堂上的努力远远是不够的,课后的不断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书中的小男孩也如璀璨之星的化身,告诉我了在追求梦想时孜孜不倦的重要性。于是我每天开始练习国画,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从不轻言放弃,而且一有不懂的地方就马上请教老师,日复一日的练习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现在我手中的毛笔已经能如自由奔驰的骏马一样挥洒自如啦!看着自己画出的那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国画我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会一帆风顺,难免会有困难与挫折,但只要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与困难抗争到底,终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绽放着耀眼的光彩!
《寻找鱼王》这本书便会如家人一般,陪伴在我身边,在困难面前给予我无限力量。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十八
暑假里,我看了《寻找鱼王》,这本书讲述了是一个山里的孩子为捕鱼出门拜师学艺的故事。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
从前,有一户山里的村民,由于山里经常有大旱,所以鱼成了山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位山里人的孩子寻找山里的鱼王,这位旱手鱼王年纪以经八十多了,老人同意收孩子为徒。
老人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旱手鱼王和水手鱼王的关系很好,旱手鱼王跟水手鱼王学艺,水手鱼王故意把旱手鱼王带到这个水塘,最后旱手鱼王被鱼咬死了。
过了一个多月,老人走了。老人让孩子去找水手的女儿。最终,孩子学会了游泳。老人带着孩子去找真正的鱼王,原来鱼王是一头大鱼,老人说:“没有鱼王就没有鱼。
这本书不仅教育我们不能贪心,如果人会贪心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它也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万物都是平衡的,如果我们恶意的破坏它,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同时,我知道了大山里的家庭是那么的贫困,连一条鱼都吃不起,想必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只有富予的家庭才能吃的上一条鱼,但现在我们城里的孩子直接去买就可以吃到既大,又新鲜的鱼了。
书中有一个情节非常让我欣引,就是真正的鱼王竟然是一条大鱼,更神奇的是如果没有这条鱼就没有万物。我觉的在书里真正的鱼王是那条大鱼,而现实生活中的鱼王是像“老人”一样,是一个不贪心,也不会为了挣钱去破坏环境的人。
读完《寻找鱼王》这本书后,我从书中知道了许多的道理,我推荐大家看一看这本书。
寻找小绿人读后感篇十九
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处,“鱼”成为了一种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鱼与吃鱼则同时象征着不同寻常的本事与身份。正是怀着与鱼有关的梦想,书的主人公“我”立志当一个捉大鱼的人,并由此踏上了寻找鱼王的路途。
在《寻找鱼王》这本书中,有许多主人公,比如:从前的“旱手”和“水手”、两个鱼王的后代。这两位师傅,一男一女,这时都已经80岁了,他们本是天作之合,却成了终身的仇人,他们相互之间有难消的恨,也有刻骨至死的爱。他们的关系,与父辈太想做鱼王有关,也与老族长的`存在有关。他们的故事,引发人们思考。比较而言,那位旱手师傅,可以说是一个哲人,他话不多,但一出口,皆非寻常,他身世悲苦,一生都在反省,都在思考。“长辈牵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辈子十里。”“人的一辈子都在学,最后也不能说学成了。”他说的每句话都是人生的启迪。这位旱手师傅死后,文中的“我”又找到了女“鱼王”,她为那位始终视她为仇人,几次忍辱找上门来求和,终身未嫁。
小说最后,“我”跟着那位女“鱼王”,在水底深处看到了无比巨大的鱼。她告诉他自己最终的发现:这才是真正的“鱼王”。有它在,这山里才有水、有鱼,一旦没有它了,今后也不会有水了,也不会有鱼了,这里的人们也吃不上鱼了。
我想:真正的鱼王象征着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正像我读过的一篇文章:有一个人,不喜欢说话,总是一个人的,结果有一天,他老了,但总爱帮助别人,于是,他干起了全村人都不愿干的活——天天撑船接送人们来往,不求任何回报,有时别人的东西掉到水里了,还帮助别人将东西捡回来,送给主人。最后一个小女孩掉到了水里,他想要救上来这个小女孩,不料女孩救上来了,他却离开了人世。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拥有的鱼王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