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赠汪伦的教案设计(通用18篇)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深入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编写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活动有所启发。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一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教学《赠汪伦》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揭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解了不少诗人,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著名诗人(陆游,李白等)。
师: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代)板书:
我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指名和集体背诵,师略加叙述诗表现的意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又一首诗《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一每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师:看课题,谁赠什么给谁?(李白赠诗给汪伦)。
师:什么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旧诗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赠汪伦》。
二、解诗。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试读,齐读。
逐词逐句解释。
生:乘舟——坐船;“欲”——打算,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我乘坐上船刚刚要走。
生:忽——忽然;闻——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
师:什么叫“踏歌”,歌唱时从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就叫做“踏歌”,至于汪伦当时踏歌是怎样的节拍与声调,等会作讨论。
生:这句诗的意思—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是汪伦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生:不及——比不上;情——情谊,感情。
连词解句意整句诗的意思: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指名说。
三、了解诗的意思。
师:汪伦对李白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可以想象,当时李白听到汪伦带领男女老少踏歌前来送别时,心情何等激动,因而当即赋诗赠送,那么汪伦“踏歌”时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汪伦可能用一种较缓慢的脚步,较凄凉的声音。因为和好朋友李白就要分别了,
生:……急促……高亢……,因为约定的时间快到了。
生:……较快……宏亮……,虽是送别,还会有相逢机会。
师:我倾向于用较快的节拍,宏亮的声音。这种推想,因为李白的赠诗中没有伤感的情绪,而且插图上李白的表情也没有伤感的表现,可以证明这种推想是正确的,本诗虽写的是与友人分别,却感情奔放,形成了本诗特有的风格。
齐读本诗。
生:用上“哪怕……也”解释,意思: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上“就算……也”解释:就算……也……。
生:用上“纵使……也”解释:纵使……也……。
生:感叹句解释: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那里比得上……呢?
……怎么比得上……呢?
生:还可用设问句……桃花潭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四、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
师:桃花水有千尺深吗?(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三
教材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四
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生小组讨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生:(齐声答)坐不住。
生:(齐声答)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齐声答)诗人。
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语速减慢。)。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指名)你的头摇得最好,我们给掌声他。(掌声响起)但是幅度不能太大,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别董大》(屏幕出现《别董大》)。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想不想读?
生:(齐声答)想。
师:大声读,齐读。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一个好朋友著名的琴师叫什么人?董大,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董大要离开高适了,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
生:伤心。
生:(齐声答)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齐声答)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三、四句)。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什么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这样的千里黄云、这样的白雪皑皑,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长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板书:话)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
(生齐读)。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渭城曲》齐。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低声)酒。
师:大声说。
生:(大声)酒。
生:真情。
生:(齐声大声说)喜欢。
师:请你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的朗诵)。
师:谁来?勇敢的孩子?(面带微笑地说)谁没有发过言的,把手举高一点,把手摇一摇。告诉我你没有发过言,好多人都发过言的,你还再摇嘛!(指名说)你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背一首。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握个手。(师生握手)。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五
3、随文识字训练
2、好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你们之间的友情更加真挚,更加深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友情有关的古诗,大家齐读课题—————赠汪伦。
3、范读古诗:李白究竟为汪伦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呢?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看看你的头脑中都浮现了哪些画面?指名回答。(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李白与汪伦离别的场景,描写离别场景的诗叫———板书:送别诗)
4、生自由读古诗: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5、指名读古诗: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6、指导朗读:孩子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板书|,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大家再练一练。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2、“闻”的本意是指用鼻子闻一闻,在这里“闻”是听到的意思,出示词语“百闻不如一见”板贴,大家读词语,师解释意思。踏歌声:是指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节拍。)
3、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词语的意思。大家再读前两句,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哪个词不懂,大胆的说出来?“将欲行”师解释:(将:即将、将要。行:离开。将欲行的意思就是即将要离开,但是还没有离开。)
6、指导朗读前两句:当李白忽然听到汪伦的歌声时,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大家再读前两句,用心去体会一下李白当时惊喜的心情。
7、解释前两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
2、师朗诵(友情):孩子们,珍贵的友情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么对待朋友,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阳光;只要心中有情,就会有宽广的胸膛。老师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友情,师诵读诗歌。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六
学情分析:我担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学生基础差,识字量少,没有主动认字的积极性。学生手中没有阅读材料,知识面窄,如果发给他们一本新书,没有一名学生会主动翻看,只有老师说:“打开书读一读”。他们才会翻开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没有阅读兴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只要感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学习方式。下面我讲讲自己在《赠汪伦》这首诗的教学中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艺宝库中的瑰宝,大家都已经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那么,你们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既是对以前所学古诗的复习,又能让学生在感受学习成果的欢快心情中去学下一首古诗)。
二、交流资料。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交流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取长补短)。
三、学习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懂的就作记号。
2、指名朗读。
3、同桌互读。
4、在小组内朗读,选一名组员参赛读,评选第一名(通过选第一名,激发朗读兴趣)。
5、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意思,然后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6、提出问题:桃花潭里的水深与汪伦送作者的情谊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古诗)。
7、指导背诵,采取自由背诵、同桌互相背诵、指名背诵、比赛背诵等多种方法来背诵,以达到背诵良好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人间最美的是真情,因为真情才使得这些送别的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课后,请大家搜集一些送别诗,建议下次班会时,搞一个诗歌朗诵会。
五、板书。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叙事 。
整体体现水深、情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抒情。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七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八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高适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千里黄云白日曛,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北风吹雁雪纷纷。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莫愁前路无知己,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天下谁人不识君!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材简介】。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学习本课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感受友情的珍贵,懂得珍惜友情之外,还想通过其他几首送别诗的展示让学生再次领略这种诗体的风格,希望做到精读一首《赠汪伦》,拓展延伸一组送别诗,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诗词的教学要求“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我的教学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为主导思想,所以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主,初读古诗,感知友情;再读课文,感受告别之情;三读诗文,体验深情厚意。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外界影响比较大。
2、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阅读资料进行简单分析,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3、学生对送别诗的认识还不多,对深刻的朋友体验不深,希望通过层层引导激发对友情的深入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赠、汪、舟、欲、踏、潭”等六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初步感知送别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的感悟也层层递进,真正读懂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友情的珍贵,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三个字。
2、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友情的珍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友情的珍贵。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资源准备: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理解诗题。
1、学生齐朗读。
2、简单介绍李白。
3、解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友情。
1、提读书要求,学生自由读诗。
2、请个别同学朗读。
3、齐读。
4、认识生字。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十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方法与过程:
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1。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背古诗了,怎么背?现在老师这儿有《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望天门山》现在老师看谁会全部背完或其中的一些诗?开始!你们知道这些诗歌的是谁吗?(李白)
2、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诗《赠汪伦》,请举起手跟老师一块书写课题,"赠"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贝"字旁,赠送别人的的东西可都是宝贝呀!右边是"曾","汪伦"是一个人名,他是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汪"是一个姓,我们班有姓"汪"的吗?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3、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学习生字:
(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自己读————指读————齐读
(2)指导写字师接着说:"乘"字是三个要求会写的字中的一个,看黑板跟老师一块儿空书。撇要注意先重重的按下,再慢慢的提笔,让撇有一个尖尖的小辫子,横像一根扁担。这一竖是垂露竖。最后要注意收笔藏锋。下面一竖一横一提,撇,竖弯钩,撇,捺要重按一下,再轻轻地起笔,留一个尖尖的脚。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抽生读,教师、学生评价
4、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多篇,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首诗你的感受?(李白和王伦的情谊深)
5、再带着这种感觉读
6、抽生读、齐读(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7、依据图画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踏歌":踏歌是古代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踏歌时,脚要踏地,手有动作。这种送别的形式是汪伦他们当地送别最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踏歌"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8、讨论: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生自由地读诗)
9、学生汇报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
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其他的同学也可及时补充)
10、你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意思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11、师生配合朗读古诗a、教师读题目以及作者和诗句前3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b、调换c、学生齐读全诗。
三、体会意境深情诵读
2、你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师引导:那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这就是夸张,在李白的诗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写作风格,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的,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是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用水深来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
(3)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李白和汪伦的情意深、友情深)
(4)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板书:更)
(5)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就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意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把这种深厚的感情送进你的朗读中读出来。
(6)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厚意表达出来吧!(齐读)
3、有人说,汪伦其实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为的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李白送行,给李白一个惊喜。你们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平常我们是怎么送别客人的?(生联系生活说一说)
4、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和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5、(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把这份惊喜和深情厚意送进你的朗读中。(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四、创设情境,配乐三读。
一读: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请一男生读全诗)
二读: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请一女生读全诗)
三读: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就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全诗)
五、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2、学生汇报
六、教师总结
板书:
赠汪伦
李白汪伦
将欲行踏歌声
潭水深情更深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赠汪伦》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解了不少诗人,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著名诗人(陆游,李白等)。
师: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代)板书:
我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指名和集体背诵,师略加叙述诗表现的意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又一首诗《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一每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师:看课题,谁赠什么给谁?(李白赠诗给汪伦)。
师:什么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旧诗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赠汪伦》。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试读,齐读。
逐词逐句解释。
生:乘舟——坐船;“欲”——打算,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我乘坐上船刚刚要走。
生:忽——忽然;闻——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
师:什么叫“踏歌”,歌唱时从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就叫做“踏歌”,至于汪伦当时踏歌是怎样的节拍与声调,等会作讨论。
生:这句诗的意思—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是汪伦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生:不及——比不上;情——情谊,感情。
连词解句意。
整句诗的意思: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指名说。
师:汪伦对李白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用“千尺深”的潭水,也比不上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有多深了。
师:可以想象,当时李白听到汪伦带领男女老少踏歌前来送别时,心情何等激动,因而当即赋诗赠送,那么汪伦“踏歌”时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汪伦可能用一种较缓慢的脚步,较凄凉的声音。因为和好朋友李白就要分别了,
生:……急促……高亢……,因为约定的时间快到了。
生:……较快……宏亮……,虽是送别,还会有相逢机会。
师:我倾向于用较快的节拍,宏亮的声音。这种推想,因为李白的赠诗中没有伤感的情绪,而且插图上李白的表情也没有伤感的表现,可以证明这种推想是正确的,本诗虽写的是与友人分别,却感情奔放,形成了本诗特有的风格。
齐读本诗。
生:用上“哪怕……也”解释,意思: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上“如果……就……”,解释:如果……就……。
生:用上“即使……也”解释:即使……也……。
生:用上“就算……也”解释:就算……也……。
生:用上“纵使……也”解释:纵使……也……。
生:感叹句解释: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
那里比得上……呢?
……。
怎么比得上……呢?
生:还可用设问句……桃花潭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水有千尺深吗?(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这里用“夸张、比喻”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深,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我们怎样读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指名读,齐读。
有时间、背或抄。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培养语感,熟读成诵。
3、理解重点词语,了解古诗大意。
4、根据古诗编故事,感受朋友之间的情谊。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根据古诗编故事。
ppt课件。
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我们班的同学有很强的记忆力,我们来展示一下吧,齐背诵第二单元的古诗两首。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请读课题,特别读准“赠”。
2、激趣。大家都知道李白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有两大爱好——喝美酒,游山水。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1、自由朗读古诗,把生字圈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学习生字。
(1)指名读,齐读。
(2)这些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舟”是翘舌音,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从象形字的角度记住“舟”。范写书空“舟”字。
(3)你们觉得还有哪个字最难写?教师范写“乘”字,学生书空笔顺,提示“乘”的书写要点。
3、把生字放回古诗读。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有同学愿意跟着读吗?
4、学生自由读,男女生接龙读,分组读。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1、同学们太厉害了,不仅会读诗了,还会背诵了,那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
2、学生续编故事。
(1)明确故事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而一个动听的故事还要把在讲事情的时候能说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板书:时、地、人、事(看、听、想、做)。
(2)再读读古诗,后面发生的故事就都在古诗里。
(3)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个故事的四要素。
(4)试编故事。
清晨,李白悄悄坐船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从岸上远处传来踏歌声,李白看到汪伦带着村民为他送行。村民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听着动人的歌声,看着质朴的舞蹈,回想起这次游玩的经历,那热情的邀请信,那甘甜的美酒,那清澈的桃花潭,李白被汪伦的情谊深深感动了。他心想:就算是桃花潭水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厚意呀。于是,拿起笔墨写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配乐读诗。
2、检测重点词语的含义。背诵古诗。
同学们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啊?能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好,说明你们都读懂这首诗了。知道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吗?以后我们还可以用编故事的方法来读懂古诗,又轻松又有趣。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干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布置一段小插曲,请同学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示在哪里?”
(这样不只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学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干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空虚诗歌内容,同学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同学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局面,同学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同学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同学把自身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自古伤分别,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和:小同学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学校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同学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时扩展同学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赠汪伦》是六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四、情境表演,时空延伸。
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场面,学生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附:小学生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校园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块文化瑰宝。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一背?喜欢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背。
二、授新:
2、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时,是用哪些方法学习诗意的?
学生回忆归纳,如: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先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再在小组内用这些方法自学交流诗的大意。
6、大组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师相机引导。
生:我通过注释,知道第一句话中的“欲”就是“要”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李白乘船正要离开。
师:很好,能借助书中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而且,先抓住重点字眼,再理解整句诗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从“忽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很意外。“忽闻”就是“忽然听到”的意思,可见作者当时没想到汪伦会去送他,而且以边踏拍子边唱歌的方式。所以读的时候应该突出“忽闻”,读出作者的惊喜,我来读一读,……。
师:真棒!你不但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更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心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诗人和汪伦分别时的心情,说一说。
……。
6、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和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7、指读反馈。
8、练习背诵,指导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用刚才的学习《赠汪伦》的方法,在小组内自学这首诗。
师巡视指导。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像这种表达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指读;齐读。理解诗的大意。读一读,背一背。
交流其他此类古诗。
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做以分析,谈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
首先,承接上一组元对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解释、评价等,让学生筛选使用。课内就可以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意思了。
其次,要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古诗、体会感情。如借助注释、,还有利用插图、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推想。在学习下一首古诗《回乡偶书》时还可以采用编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内容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仅学习古诗如此,每一篇课文都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学习古诗最容易走的极端是,咬文嚼字。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而需要日后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学生只要能了解诗的大意就可以了。
此外,现在的古诗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重视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略了写作方法的赏析。如学习《赠汪伦》,就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抓住“行”“闻”“深”“送”等词语,描述李白与汪伦道别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想象离别画面及情感。再如,作者写桃花潭水时用夸张的手法,“深千尺”,以此与汪伦对“我”的感情做比,突出那真挚深厚的感情。赏析诗人写法上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还更能从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准确、形象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十六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
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三、带读古诗:
唐·李白 唐·高适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十七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
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1、看老师写课题。强调:赠板书: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
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
1、课件(3):出示古诗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座位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
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5、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
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情厚谊。轻声读,带着感情读,在读中体会。
5、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深千尺:虚指,夸张的说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教师引导:同学们,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所以,才会有《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件5:出示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这十几天中,汪伦和李白会做些什么呢?(课件6:重新出现古诗)
教师介绍,深化故事内容:李白一生豪放,而汪伦也是豪爽之人,在这十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谈诗歌,一起吟诗作对,一起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过得非常愉快。
(3)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的用水深来比喻情深。
(4)同学们,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
(5)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
板书:更
(7)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7、有人说,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3)你们看,汪伦是多么理解李白的豪放性格啊!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4)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8、同学们演的真好,你们从这薄薄的28个字中,悟出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真不简单。
9、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课件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
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课件8:送友人诵读)
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这首诗中的友人虽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
(齐读)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描写友情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课件9:推荐阅读)
4、像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5、引导学生朗读、欣赏一组描写送别的诗作。
(1)诗人高适,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董兰庭
(2)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3)今日分别,来日必会有重逢的一天,就像这原上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4)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即使远隔天涯,不也如同近邻一般吗?
(5)元二是王维的朋友,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借一壶独酒,送友人西出阳关
6、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
(1)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课件10:古诗)
(2)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李白
赠汪伦
水深
情更深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篇十八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
联系地址:江苏省吴江市八都镇中心小学教科室 联系人:钱金明。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