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一说课稿(优质23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总结应该包含个人对过去经历的感悟和改进方向的建议。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不妨参考下面这些被推荐的文章。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常用的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长与短。
2.学习对应排列相关物体,初步获得对应的经验。
活动准备:
1.笔、小棒、吸管、筷子等实物若干(长短比较明显)。
2.《数数玩玩》第1页,油画棒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两支长短不一的笔,让幼儿来比较它们的长和短。
3.让幼儿用想到的好办法来比较长、短不一的.吸管、筷子、小棒等物体。
提醒幼儿在比较它们的长短时,要将一端对齐(上下或者左右)进行比较。
4.带领幼儿打开《数数玩玩》。
启发幼儿观察格子中的两个物体,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找出比较长的东西,用红笔圈起来,找出比较短的东西,用绿笔圈起来。
(如果这个要求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只要幼儿找出长的东西或者短的东西并给它圈起来就可以。)。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来比较物体的长和短。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二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一)》,这是一节新授课。
2、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因此,“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他们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并不完全相同,领悟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物体。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本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熊玩具。
五、说教学过程。
1、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第二层:表象认识、领悟方法。
第三层:概念形成、诱思转化。
第四层:深化迁移,拓展运用。
2、说局部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我让学生4人一组,围成一个长方形而坐。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玩具熊。体会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3、说练习设计。
这样设计练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三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看一看(一)》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看一看(一)》教学反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请小助手、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时,创设了拍照游戏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
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猜想验证,促进知识形成。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2、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3、观察祝福箱、讲台,放得再慢一点,先想象一下,站在什么位置你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四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 “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课件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 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课件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方格图等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1、诱导准备;2、探究新知;3、迁移运用;4、回顾总结;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就是9——10, 99——100, 999——1000的变化过程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课件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课件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最后,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简短地介绍一下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我设置了五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创设—数学活动—应用拓展—巩固深化—总结回归。
1、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的儿童乐园,一方面是为了切合教材,另一方面是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通过有音乐的ppt,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习状态。
2、数学活动:我设计了两个小部分。一是初步感知。二是数数交流。首先在初步感知里,让学生通过看图,自由探索交流,目的是满足其好奇心,让他们能定下心来进入接下来的学习交流。二就是数数交流。就是让他们从乐园里找出与老师手上卡片物体数量一致的物体。由于这是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刚接触学生,所以并不马上能说很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于是在我的教案里,我设计了ab计划。a计划就是,如果答案有错的话,说明有些同学还不没掌握数数的方法。因此要展开讨论,怎样才能数得又对又快?让学生思考,并请他们提议。最后总结一定要按顺序数。b计划就是,如果答案都全对的话,也不能太掉以轻心。因为这只能说明大家数数能力良好,但不一定就又对又快,因此设置一个“摘苹果”游戏,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检测学生数数能力,并训练其数数速度。
3、应用拓展:应用拓展这环节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点子图来数数,并初步体会其对应关系。因此我把这环节分成两个个小部分。一是大笨象难题。二是猜猜小圈圈。大笨象难题里,先在ppt里展示一只大象,然后又一只,最后不断叠加到10只。让他们数数。这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视觉刺激效果,从而引导他们把具象的东西转化为抽象的东西来清点就更快更准。接下来马上就是猜猜小圈圈。先是准备5张画了圈的卡片,然后让他们看看黑板上的10幅图里,哪张图片对应哪张卡片。在家教时发现学生作业上因为画圈大小不一而被老师扣分。所以我接下来就弄个小变式。请学生上黑板前对应其余五张没有圈圈卡的,补上圈圈。画圈最后从他们画圈的方法上加以指导,比如说圈圈都是多胞胎,个个都要一样大小才好看等等。
4、巩固深化: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约15到25分钟。加上孩子才刚入学,则可能更难维持了。这时课上了一半,是注意力最易分散的时候。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去维持。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火车钻山洞的游戏,分组进行。运用游戏法,寓教于乐,既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又能锻炼学生数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5、总结回归:第一节数学课,让学生喜欢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现在新课改对于数学其中的教学理念是数学生活化,因此上完本节课,就引导学生试着探索生活上的数学,让学生从第一节课就能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佳木斯市第十小学的教师闫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一数》。今天我将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本节课是北师版学习乘法的起始课,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教材通过数熊猫、数圆片、数格子、数苹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数连加的问题,了解这种加法的简便表示就是要学习的乘法,这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通过数数抽象出算式对于大多数的孩子并不困难,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而以前的教材只是教学生知识,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为学生后面理解两个因数可以交换位置而积不变埋下伏笔。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6+6+6+6= 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听说过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3、会背诵乘法口诀吗?(共同的答案不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同时教材中数一数的活动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数数的经验和技巧作为乘法学习的基础,这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的。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
确立目标:根据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以“动物园召开运动会”为主线。并把四个内容通过一个情景串了起来。数的层次与每个层次的思维要求逐步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把数一数的活动与乘法的意义沟通起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体现。
在2个多月的网络教研和施教过程中,务实校长和武秀华校长给我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建议,研讨中,我五易其稿。具体的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对不规则、规则物品计数,列式,简单比较异同。这个环节是我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后,创设的环节,目地是让孩子通过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计数不同。
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不同方法数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列出不同的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六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二、说学生: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计数器、方格图等。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1、诱导准备;2、探究新知;3、迁移运用;4、回顾总结;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就是9——10,99——100,999——1000的变化过程。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布置拓展延伸题: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这是把下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尝试,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也是考察学生能否用今天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p16——18页习题。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
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主要展示三种数数方法,体现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现了“千”概念建立的过程。板书内容色彩分明,重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符合聋哑儿童以目代耳的认知特点。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七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课件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课件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方格图等。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
1、诱导准备;
2、探究新知;
3、迁移运用;
4、回顾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课件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课件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布置拓展延伸题: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这是把下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尝试,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也是考察学生能否用今天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p16——18页习题。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主要展示三种数数方法,体现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现了“千”概念建立的过程。板书内容色彩分明,重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符合聋哑儿童以目代耳的认知特点。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八
全球品牌管理咨询公司interbrand与美国《商业周刊》合作,近日公布了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就本年度最有价值品牌排名的变化,及interbrand公司如何运用独创的方法评估品牌价值,采用哪些评估标准,如何理解品牌价值等问题,记者采访了该公司陈富国博士。
品牌以消费者为中心增值大。
在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的排名中,可口可乐仍位居榜首,在经济衰退后甚至取得1%的增长。妮维雅也表现出强劲势头,品牌价值增长16%。在众多处于困境的电信、消费电子和半导体品牌中,三星表现出色,品牌价值增长30%。诺基亚、爱立信表现不尽如人意,品牌价值分别下降14%和49%;at&t则下降了30%,被挤出前十名。在技术类品牌中,戴尔卓而不群,品牌价值增长12%,它的竞争对手康柏则下降21%。星巴克增长12%,它是将顾客体验资本化的经典范例。福特和美林证券分别下降32%和25%,这两个恰是偏离“顾客中心”理念的例子。
在本年度排名表中没有中国的品牌。对此,陈富国表示,排名表中出现的品牌必须是国际化的,并在主要国际市场上收入丰厚,有足够的营销和财务数据对外公开以备合理评估。虽然中国的一些品牌,如海尔、青岛啤酒、联想等,在国际市场上正在引起公众的关注,但这些品牌进入排名尚不成熟。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将对国际品牌的竞争作出积极反应,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通过品牌建设海外市场而赢得一席之地。
陈富国说,通过最有价值品牌的排名,会对国内的企业有所启示。首先,品牌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产。其次,排名的变化显示了一个品牌能否保持持久的价值及关注的规律,比如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品牌,本年度的增长幅度就较大。第三,对品牌的投资是长期的,不能仅贪图眼前的利益,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长远眼光。三星在几年前就制定了严格的品牌发展战略,今年品牌价值增长30%是其长期努力的结果。第四,广告投入不能代替品牌操作,广告花费大并不一定就能给品牌增值。
品牌评估三大关键因素。
interbrand的品牌价值按照该品牌未来可望带来或保持收益的净现值进行计算。列入此次评估的品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全球性品牌,并在主要国际市场上收益显著。2,有充分的营销和财务数据公开,以此作为评估基础。此外,排名中的100个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每个品牌的价值均超过10亿美元。
陈富国说,interbrand在对品牌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有3个关键因素。一,财务预测。首先要确认在该品牌名下的产品或服务的收入,并确认已经扣除相关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税金,然后再进一步扣除地产、设备、库存、流动资金等资产的机会成本或隐性成本。完成上述步骤后,就基本剔除了有形资产的基本回报部分,这类似于确认“无品牌”产品经营中的利润。最后,参考市场条件、收入增长和收益率等因素的可预期变化,对这些收益进行未来5年的预测。
二,品牌经营的作用。评估品牌的作用,实际上是确认在企业无形资产收益中哪部分收益来自品牌效益。可以说,如果一个品牌的作用为50%,这家企业无形资产收入中的50%就是品牌收入。对某些行业来说,品牌经营起很大的作用,品牌往往是消费者选择某家公司产品的惟一原因。但也存在这种情况,一种品牌广为人知,却并不是消费者购买这一品牌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比如,人们选择壳牌,有品牌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壳牌加油站随处可见。interbrand评估一个广泛运用于多种领域的品牌的价值,采用平均估算值。
[1][2]。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九
孩子对小动物天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对它们表现出莫大的关心与好奇。《数一数》这首儿歌正是以幼儿最感兴趣的动物作为题材,能够深深地吸引幼儿,而且儿歌中还蕴含了数字、方位这一科学方面的信息,有着很大的教育价值。此外,它还是一首带有绕口令色彩的儿歌,包含了韵脚相同的5种动物,能够矫正发音部位,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幼儿进行语言美的熏陶有着很大的作用。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于是我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
2幼儿情况分析
本活动选择在小班下学期进行。3、4岁的幼儿正是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让幼儿进行一些绕口令等语言的训练更有助于他们能正确的发音。但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注意时间短,兴趣稳定差,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的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我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制作了ppt,生动的课件能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游戏化的情境,运用声音、图象、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认知对象,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听觉、各种器官,如同和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一样,让幼儿在看看、找找、说说、听听、念念中自由地去学习,在活动中保持较高的兴趣。
3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感知理解儿歌内容,读准“虎、鹿、猪、兔、鼠”的音。
(2)借助ppt课件,初步学习运用方位词。
(3)体验儿歌中诙谐的情感、情绪,愉快、积极地参与活动。
4说重点难点。
本次的活动的重点是理解儿歌内容,学说儿歌,读准儿歌中五个小动物的发音。难点在于第二个目标,初步学习运用方位词。
(一)导入(出示ppt中背景图与小动物画面)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里有哪些动物朋友啊?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幼:小老虎,你好!……)
(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出了儿歌的主角:5个小动物。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跟小动物问好,不仅是一种礼貌,也在无形之中让幼儿练习了虎、鹿、猪、兔、鼠的发音,为目标一做铺垫)
(二)分句播放ppt课件,感知理解儿歌内容,学说儿歌。
1、师:动物朋友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现在我们去把他们找出来好吗?老虎会藏在哪里?(幼儿自由猜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只老虎到底藏在哪里?(按老虎按钮键,出示背景为山的图片)原来啊,这只老虎藏在哪里啊?(幼:山上)我们把它叫出来吧:小老虎、小老虎,出来吧。(播放老虎从山里跑出来的动画)有一句好听的话也说了这件事情,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播放声音“山上一只虎”及文字动画)我们也来学一学吧。
2、在讨论第二、三个动物的时候,也用此方法,先猜测动物可能会隐藏的地方,然后教师利用动物按钮键验证幼儿的猜测是否正确,集体把小动物喊出来,学说儿歌中的短句。
3、在讨论第4个小动物的时候,待幼儿将小动物喊出来后,提出要求:请小朋友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哪里一只x”,可以先与旁边的好朋友一起说说。最后再个别回答,播放课件,集体学说。
4、最后一个小动物小老鼠被喊出来后,直接请幼儿一起来用相应句式的话说一说。
5、整理,引出儿歌最后两句。(出示相应的动画)师:一共有几位朋友来和我们玩了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它们是谁呀?这一次,请小朋友用一个字来说说看。
(这一环节是活动的中心部分,运用了ppt课件,幼儿能够主动地去猜测动物藏的地方,初步地运用一些方位词,为目标二服务。另外,生动有趣的动画、多样的形式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语言教学变得有生趣了,吸引了幼儿能够主动地学说儿歌中的短句,更好地促进目标一的达成。儿歌的最后一句“虎、鹿、猪、兔、鼠”这几个的发音,是本首儿歌中最难的一句,我提出了“用一个字来说一说”的要求,进行了重点强调与练习)
(三)完整播放儿歌
1、完整欣赏儿歌。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图画里面其实还隐藏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播放ppt最后一张)
2、师:现在我们也来说一说这首儿歌吧。
(幼儿学说儿歌,教师播放课件,运用课件中的动画帮助幼儿记忆儿歌内容)
3、接龙游戏:
老师说:山上——幼儿接:一只虎……(利用动物按钮键点击到相应的动画中提醒幼儿。那么这里就不仅是帮助幼儿利用游戏进行儿歌的复习巩固,也充分突出了多媒体课件中按钮的便捷性)
(四)游戏“捉迷藏”。
2、幼儿自由藏在活动室里的某一个地方。
3、交流:刚才你藏在哪里?(窗帘后面、桌子下面……)
(捉迷藏游戏的加入,使得活动动静结合,保持了幼儿的兴趣;另外,交流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为幼儿提供了运用简单的方位词的机会,更好地将本活动的难点处理落到了实处)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
活动目标:。
1、学习散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散文2、通过观察图片、玩猜测游戏和表演,感知散文的画面情景,理解和表达散文内容3、积极参与活动,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2、教师能熟练并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活动过程:
1、教师逐幅出示教学挂图的画面,引导幼儿分别观察,进行猜测活动。
2、教师完整地朗读散文3、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读散文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走出室内,去观察室外的景色,并用语言来形容.
活动反思:
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活动,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能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从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玩具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1、交流,同桌说一说。
2、全班汇报。
小明看到了车的警灯,小华在车的侧面、小亮在车的后面。
【设计意图:引起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思考:分别从车的上面,侧面,后面观察。
生1:我从上面看到了警灯和车顶盖。
生2:我从侧面看到了车门和轮胎。
生3:我从后面看到了车牌和尾灯。
2、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小汽车进行了观察,(课件显示课本主题图)小明小华小亮也在观察小汽车。根据你的经验,判断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解决问题完成例题。
4、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图片,提问:从书包的侧面面,会看到哪幅图?
拿出书包观察侧面做出选择,肯定评价。
2、课本:练一练。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正面侧面上面背面。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二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 “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 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计数器、方格图等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1、诱导准备;2、探究新知;3、迁移运用;4、回顾总结;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就是9——10, 99——100, 999——1000的变化过程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布置拓展延伸题: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这是把下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尝试,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也是考察学生能否用今天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p16——18页习题。
数一数(一)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
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主要展示三种数数方法,体现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现了“千”概念建立的过程。板书内容色彩分明,重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符合聋哑儿童以目代耳的认知特点。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三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依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大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能借助图形学生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运用《西游记》中的人物,编辑了唐僧给徒弟分桃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知的动机,通过3次分桃,引出了“一个桃子2人平均分,结果应如何表示”的矛盾,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为新授部分作好了辅垫作用。
例1~例5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均分一块饼、折一折纸、折一折绳子、均分线段等大量的实物及图形的操作实践活动,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组涂色部分都是图形面积的练习,引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用一个圆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绳子的等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合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实践自己解决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分数的例子?”“相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第一注重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第二注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鼓励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力求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第三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四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消费及其类型》。本节课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3课第一框题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新授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知识地位:本课有关家庭消费的内容与生产、交换、分配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也为学习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作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活地位: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个人的事,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学习本课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青年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基本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表示法。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不同消费行为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消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确定的依据: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和认识了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合理科学地进行消费。所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贷款消费。
确定的依据:比较三种消费可以发现,钱货两清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比较容易理解。租赁消费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而贷款消费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式教学法,即选择若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漫画,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总结、知识体系的展示,进行知识检测,可以扩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目前的高中生思维活跃,乐于关注社会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让课堂充满活力。又通过设案例分析,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规范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总体上说,确定了三个知识目标,即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与消费结构。安排了四个探究活动和一个案例分析。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情况,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讨论。
设计依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设计思路:因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我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进行突破。
1、居民的影响消费。
(多媒体展示: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冬夏两季人们对西瓜的需求情况、海尔产品销售情况)。
设计理由: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应坚持的原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物价对消费的影响,以及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售后服务等对人们消费的影响。
2、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3、其它因素: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服务态度、售后服务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探究二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设计依据:教材内容比较复杂,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总结)。
目标二:消费的类型。
设计思路:一是通过探究三,直接导出按交易方式分类;二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第18——19页,掌握按消费对象与消费目的分类,完成知识梳理。三是利用图片资料进行检测,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1、按交易方式分:。
2、按按消费对象分:和。
3、按消费目的分:。
知识检测(多媒体展示)。
设计目的: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动口、动笔、动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目标三:消费结构(多媒体展示资料,加深理解)。
设计思路:一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加强对消费结构含义的理解。二是利用探究四,全面理解恩格尔系数相关知识。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
探究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走势:
1978。
1990。
城镇居民家庭。
57.5%。
54.3%。
44.5%。
37.9%。
农村居民家庭。
67.7%。
58.8%。
53.4%。
43.7%。
上述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设计理由:采用图表形式,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出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正确认识到:虽然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差距仍然比较大。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知识体系)。
设计理由: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体系,进行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四)案例分析。
设计理由:影响消费的因素是本课重点,案例的选择,针对了教学重点,又考查了学生对消费类型的掌握情况,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五)课后探究。
根据今天学习的“消费及其类型”有关知识,谈谈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将如何改善家庭消费的状况,提高家庭消费的水平,让一家人生活更幸福。
设计理由:消费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现象,这一设计,有利于使教学想达到“学生从经济理论中回归生活,客观分析和判断当前的消费变化,形成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做理智消费者”的效果。同时,也为下节课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学习奠定基础。
(六)板书设计。
设计依据:板书设计应科学,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本节课以知识体系的形式设计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从整体上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总之,本教学设计立足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合作探究。通过动笔、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准确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并能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主动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五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学好。“认识几分之一”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寓枯燥于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三者的统一以及数学知识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知道分数的产生,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说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本课教学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穿插讲授、自学、练习等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课件演示、观察、估计、比较、归纳、巩固的程序,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发现、探索、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初次接触分数,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充分认识几分之一。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和练习,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说学法。
(1)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先是实物演示分的过程,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学生通过对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由折纸、涂色,交流结果,自己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本节课精心选择的合作学习的内容,都是对个体而言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成为了学生自发的要求。此外,合作前注意讲清楚合作的方法及要求,让学生人人都有事可做,使合作学习不至于流于形式。
(3)有意识地设置由易到难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练习涵盖了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猜一猜多种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分数。
考虑到学生年龄小的原因,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完成任务,掌握新知。
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由于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开始学习分数时,掌握分数的意义是很困难的,利用实物演示,直观、清晰,提高了学习效率。
2、在这堂课中,由于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分数的产生,了解分数的意义,这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将枯燥的知识藏于生动有趣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新知识,轻松地学习。
3、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运用电脑动画,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动物,每只分得多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分成两份(实物演示),观察1个苹果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两份一样大。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蛋糕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指导探索:
(1)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想认识的几分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这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几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通过延伸总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
(2)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时,学生先自行估计是整张纸条的几分之一,再通过观察电脑动画,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随即提出问题,再在小组里交流认识,主动发现问题的答案。
(3)合作学习,帮助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为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几分之一”时,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轮流说一说怎样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三)反馈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4.1节。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有关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二次函数中参数a,b,c,h,k对其图像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对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研究方法,能迁移到其他函数图像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感受到数学中数与形的辩证统一。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
难点:探索平移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规律求函数解析式,并能把平移变换规律迁移到其他函数。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学习。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将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1)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2、y=2x2,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引入我的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
(2)讲授新课。
例1:画出函数y=2x2,y=2(x+1)2,y=2(x+1)2+3的图像。
让学生画出他们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先将其化成y=a(x+h)2+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2+bx+c是如何由y=ax2变换得到的。
(3)巩固练习。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完成课本44页1-3题。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中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4)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进行适当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佳木斯市第十小学的教师闫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一数》。今天我将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读懂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版学习乘法的起始课,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教材通过数熊猫、数圆片、数格子、数苹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数连加的问题,了解这种加法的简便表示就是要学习的乘法,这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通过数数抽象出算式对于大多数的孩子并不困难,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而以前的教材只是教学生知识,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为学生后面理解两个因数可以交换位置而积不变埋下伏笔。
读懂学生: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6+6+6+6=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听说过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3、会背诵乘法口诀吗?(共同的答案不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同时教材中数一数的活动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数数的经验和技巧作为乘法学习的基础,这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的。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
确立目标:根据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在教材处理方面。
以“动物园召开运动会”为主线。并把四个内容通过一个情景串了起来。数的层次与每个层次的思维要求逐步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把数一数的活动与乘法的意义沟通起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方式。
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体现。
精心预设。
在2个多月的网络教研和施教过程中,务实校长和武秀华校长给我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建议,研讨中,我五易其稿。具体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对不规则、规则物品计数,列式,简单比较异同。这个环节是我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后,创设的环节,目地是让孩子通过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计数不同。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不同方法数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列出不同的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八
板书设计直观、突出重点,明确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突显了转化方法的运用。点明了结论。更加体现出分数乘法知识的内在联系。扩展了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七、说教学效果。
整节课焦老师以问题作为引领和调控课堂的主线,以策略作为方法与应用的统一,以活动作为体会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以评价作为学生探究的动力。以德育的渗透得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感知—操作—推理—验证—应用。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悟,悟有所成。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九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二十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二十一
《数一数》是幼儿园小班数学内容,本活动要求幼儿感知4以内的数量及掌握数与物的对应。3—4岁的幼儿活泼好动、爱玩,并乐于玩中去学习各种知识,对数的概念都有了些零碎的认识,同时他们对数数也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选择并设计了数一数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初步系统地对数量的认识。并能为以后学习感知10以内的数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通过看看、玩玩、说说、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内的数量及数与物的对应。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以上制定的活动目标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倡导自主的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根据目标以及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知4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物的对应。
活动的难点是:能根据各种类型的车,装上相应的轮子,掌握数与物的对应。
如何突破重点?我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境,提供了好玩的玩具车和图片资源、可操作性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观察与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去丰富有关数的知识,并进行集体交流,积极有效地进行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如何突破难点?我注重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可操作性的材料,运用表扬鼓励、榜样示范、个别指导等方法,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探索、发现,并乐于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遵循纲要中: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同时也为了活动开展得更精彩,所以我作了以下的活动准备:
1、创设玩具城(有汽车、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人手各一辆)。
2、圆点卡、数字卡1-4,各种类型车的图片(汽车、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独轮车、小推车)。
3、贴有各种类型车图片的小纸盒(若干个)。
贴有双面胶的小圆点(若干个)。
四、说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教学对象是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玩、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爱好、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情境学习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进行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
1、情境学习法: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开始部分我设置了去小猫咪开的“玩具城”做客,布置了各种玩具车,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兴趣盎然。
2、观察法:让孩子们先自由观察、再由教师带领逐一观察,让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3、操作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幼儿印象与认识,在第三环节,我让幼儿给各种类型的车装上相应的轮子。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自己动手体验和创造学习的快乐。
4、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化数学也必不可少。在活动中,我用了送玩具车回家,看谁送得对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让幼儿看看、玩玩、说说、粘粘等形式来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幼儿自己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幼儿大胆思考和积极创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说活动过程。
《纲要》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作用,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做法和说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观察性、操作***流性”。
为了体现《纲要》精神,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过程,整个活动过程一共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
1、玩玩具车,激发幼儿兴趣,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布置了各种玩具车的“玩具城”,并设置了去小猫咪开的“玩具城”做客情境,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兴趣盎然,乐于玩中去学习。这样即符合了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又把幼儿的情结调动了起来,并能初步去感知4以内的数量。
2、通过说说、看看、送送,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
此环节在说说、看看中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后,幼儿通过记忆、说说发现问题,即原来车子的轮子还有不一样的呢,再由教师引导逐一观察。汽车有4个轮子,三轮车有3个轮子,自行车有2个轮子,小推车有1个轮子,并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为了不使此环节的单一性,我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送玩具车回家”请幼儿根据圆点和数字说出是谁的家,然后按轮子的数量把相应的车送回家去,让幼儿在操作中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3、操作活动:装轮子,进一步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此环节中,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自主的氛围,准备了丰富、多样的可操作性材料(贴有各种类型车图片的小纸盒和贴有双面胶的小圆片)给各种类型的车子粘贴上相应的轮子。让幼儿在操作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数量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幼儿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
4、小结。
表扬小朋友们的聪明、能干,帮了小猫咪一个大忙,把装好轮子的车子给小猫咪送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整个活动设计,结构科学合理,循序渐进,能很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也使幼儿的自身需求在提炼、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只要传递者肯下功夫,不仅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而且还能使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二十二
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对称轴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自备一组平面图形、剪刀、彩纸、尺子。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多项拓展,巩固升华。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说课过程:
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老师出去旅游的时候,拍了一些照片回来,一块和同学们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
师:看到这些照片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左右两边都一样,象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导入新课。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1、如何验证这些图片就是对称图形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课本后面剪下的图形)。
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师:谁来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给大家演示一下。看看他的发现和你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操作。
师:对,对折后两边的图案也是一模一样的,这又是一个发现。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这个活动,我们发现这些图形对折后外边缘能完全重合,里面的图案也一样,数学上我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叫对称图。
2、探究验证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课件出示:五星红旗。
师:同学们对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的特别好,能根据它的特征正确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
课件出示:各个国家的国旗,学生判断哪个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师:这条线是折出来的痕迹,所以叫折痕。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板书并齐读一遍)。
师:找一找你手中图形的对称轴,画出它的对称轴,展示给大家看。
强调:沿直尺画虚线。
师:画对称轴时,先怎么样?
生:先对折,在沿折痕画出对称轴。
三、多项拓展,巩固升华。
1、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就是本圆的直径。
2、课件出示。
3、说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说的多?
通过学生学过和熟悉的数字和汉字入手,判断其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体现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存在。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物体,有的是大自然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对称的启发,创造出了许多对称美的物体,下面让我们到奇妙的对称世界去感受一下。
师: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感受啊?
(感受大自然的美)。
4、刚才我们欣赏到了对称的美,那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彩纸剪出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吗?
(展示欣赏)。
四、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感受了对称世界的神奇和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创造出更多美丽的对称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环境,装扮我们的家园。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二十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课件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二、说学生情况: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课件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方格图等。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
1、诱导准备;
2、探究新知;
3、迁移运用;
4、回顾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课件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课件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布置拓展延伸题: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这是把下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尝试,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也是考察学生能否用今天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p16——18页习题。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主要展示三种数数方法,体现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现了“千”概念建立的过程。板书内容色彩分明,重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符合聋哑儿童以目代耳的认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