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范文(18篇)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若想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总结要尽量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的描述。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总结案例,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参考。
春江花月夜篇一
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全诗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五、美读诗文。
春江花月夜篇二
多媒体、钢琴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一)激趣导入
通过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歌曲主题音乐的难点节奏通过拍手捻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授
1.初听歌曲
(1)多媒体播放,提前提问问题: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钢琴范唱前三个乐段,提前提出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
2.深入了解
发声练习: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习。
跟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对其情绪方式进行引导。
通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和第五段的音乐进行分析。
3.整体感受
这一环节针对《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并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
对《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并对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老师总结升华。
十、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同头换尾创作手法
民族管弦乐 琵琶 萧 古筝 二胡
春江花月夜篇三
有幸夜航江上,春月花林,心有所感,不觉沉吟“春江花月,生命之夜哉。”
春潮涌动,月出东山,白露横江,熠熠生辉。
缕缕微风扫过江面,吹起圈圈涟漪,犹如舞动的银蛇,又好比仙女的裙边,令人陶醉,江水轻抚船底,低吟入耳。似是游子寂寞哀思的倾吐,又似是岸边闺阁思妇的埋怨,眺望远方,层层月色中薄雾隐现,山峦、楼阁交错起伏,连绵不断。点点烛光漂浮于天际,透出一股深沉与寂寞。
春江月色,深沉而厚重,似有时光错杂之感。暮然,丝丝淡香味袭上鼻尖,清新优雅的,不觉心生寻源之趣。
船头骤转,顺着香味寻了过去。江流一弯,一丛繁密多彩的花林呈现于眼前。朵朵春花恬静的绽放,没有争奇斗艳,只有一种暗合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柔和的月光倾泻在花瓣上,为花儿增添了几分灵媚与可爱。花蕊中央,一只不知名的小甲虫轻轻飞舞,它那银色的外壳闪闪发光,像一盏玲珑的灯笼,又像是顽皮的月夜小精灵,让人犹生怜爱之心。
花朵儿随风摇曳轻柔的身躯,好似一群翩然起舞的芭蕾舞演员,繁杂的叶片是她们贴身的裙服,雪白的花瓣是她们光滑的肌肤……这些纤弱的身躯缓缓摆动,时而曲,时而直,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娇俏诱人,时而纯丽冰洁……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赏。
风声消逝,春花归于平静、安详。她们睡着了,睡得很香甜、好柔美。光线澄明,点点明光浮动与花朵周围,也许这些是大自然对她们的真诚祝福吧。夜色幽静,枯寂与黑暗蠢蠢欲动,却也似不想打搅这些安然的“睡美人”,只从旁边悄悄溜走。
渐渐地,空气中弥漫的`花香愈加浓重,却不呛人,唯蕴含着清香与恬美。像是十七八岁少女的体香,又似是梅花潭那股清新幽深的绿味。亦或是永州西山那深远恬淡的天地之味。
静静地,春花们无声的倾诉入耳。岁月悠悠,游子们徜徉于此,赏花赏月赏风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却也难遣心头那一段幽幽思情。或是多少思妇,明月高楼,江畔孤身难以入眠。声声轻叹,随着月光流转天涯,化作氤氲雾气,化作轻风流水,在这花林下游荡,成了游子眼里难舍的情丝。“故土天涯同一月,江头江尾一水连。”月下春花寄思念,不管是孤舟游子,还是闺中高阁,都摆脱不这无尽的思愁。春江水荡漾,月下花语人,月圆的夜,更是思人的夜。
停泊岸边,沿着小径,拾级步上一座小山坡。向下望去,朦胧月下葱郁的小山幽森森的,而江水却明滑异常,像涂了明油一般。江面上的薄雾散去,天穹陡然一静,江水波澜不惊,天倒映在里面,月儿,星儿,团团顽皮的流云儿……俨然构成一幅“春江映天图”,江水中央,月光驱赶夜色,拂照在明暗参半的水面上,明亮的波光粼粼,像仙女梳状用的铜镜,将满天星光收纳进去,却顽皮地遮挡了娇容;幽暗的,脉脉孱孱,像山谷里行走的风岚,襟带同色却无形无迹,窸窣的虫鸣声传来,正想着,江面上忽的出现一群玲珑娇小的萤火虫儿。它们时而戏水,时而你追我打,时而像一面细密的金线网,时而又像一颗颗闪耀的金珠,不经意间,它们便仿佛受惊似的逃离了月光,消逝在苍茫的夜色中。
下山,来到江边。拂着清凉的江水,静心沉思。刹那间,天地交合,万物停息,我仿佛也消失了。渐而心境归一,古井无波,神识游离天外……良久,回过神来。只见夜色已深,月至中天,脑海中遗留的,唯有那一幕幕自然的奇妙,生命的律动和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奇特感觉。也许,这便是自然,便是生命吧!那思念,那春花,那月夜,还有这小山、小虫……也许这都是生命吧!
硕大的明月下,一个隐现的背影渐而消失在远方,那摆渡人继续踏上了生命之旅……。
春江花月夜篇四
传统意义的《春江花月夜》,指的是陈隋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创,世间拟作甚多,但张若虚的最负盛名,堪称绝调。张若虚是初唐晚期的重要诗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与贺知章、张旭、鲍融并称“吴中四士”。在《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使诗人赢得了“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其声望直追《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并与陈子昂一起引领着诗歌创作的主流,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气息。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生活气息浓郁,跨越了宫体诗题材狭窄的小圈子;语言清新,音调婉转,韵味无穷,洗净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但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多要件中,至关重要的是这首诗的意境。
诗贵意境。一首诗具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韵律是不够的,如果意象枯涩,意境平庸,那么那些美的东西不过是破碎的残片。《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张若虚惨淡经营的艺术结晶,是诗人受大自然之惠、精神世界得到洗礼而传达出来的内心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一开篇,就在一个开阔的背景上勾勒出春江月夜的总貌和气势。紧接着,诗人极力状写春江花月夜的静谧美:滟滟的江波,皎皎的明月,似霰的花林,如梦的沙汀……这幅迷人的“春江月夜图”,展示了大自然明丽纯美的景色。但诗人没有不加节制地尽兴铺陈,而是以“皎皎空中孤月轮”为写景作结。句中着一“孤”字,渗透进淡淡的惆怅,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二句推出。这两个问句是全诗的关眼,打开了由景入情、入理的通道,凝聚着沉重的沧桑之感,是诗人的历史性慨叹,为下文点化出一片哀怨无边的诗境。在绝妙的转换之后,诗人切入“春江花月夜”的传统内容——抒离愁、诉闺怨,用疏朗的笔致、丰腴的辞采、醇厚的情味,将自然之景,思妇之怨、诗人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牵引读者的思绪疏离世俗的空间,进入一个空灵美妙的清纯世界。更可贵的是,诗人在情感婉转回荡的咏叹中交织着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感慨。透过许多富有哲理、蕴含着美的遐思的诗句,读者仿佛洞穿了厚重的历史云烟,看到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诗人就是这样,把内心感受和外在世界熔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感应、空灵之美与殷实之美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诗人笔下澄澈空明的“春江花月夜”,不是子虚乌有的世外桃源,不是空穴来风的化外之邦,而是现实世界中一道凄美的风景,是诗人为典型的生活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而进行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正因为这样,当年,张若虚凭着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正因为这样,一首完美的《春江花月夜》,历经大浪的淘洗而积淀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中华文明永恒的经典。(载《考试报》)。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篇五
风、起了。郊外的芳甸,泛起层层波浪。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散发开来,萦绕身旁。不闻归鸟啼鸣声,只听江水拍沙岸。望向天边,夕阳那最后一抹残红也渐渐褪去了,却换得点点孤星与皓月当空。江潮连海,海共潮生。
这是怡人的景,可缺少欢喜的情。只我独哀在这春江花月夜中。
我不知,是应为这江水的积极而喜,还是应为那孤月的寂寞而悲。
我在默默冥想,想远方的她,是否也有如此惆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同一轮明月上,都有彼此的相思与期盼。月光走过厅堂,悄悄爬上了妆台,月影形成一双眼,眼中满是思念与热爱,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她。也许是我的眼神太过于炽烈,也许是她的相思太过于急切,相顾无言,落下泪千行。实在无法忍受这思念的煎熬啊,闭上门窗,拉下卷帘,却怎奈何这愁绪已然渗入心头,无法消除。
鸿雁不停飞翔,却终飞不出这无边的月光;我用江水不断浇淋,也冲不尽满身的凄凉。
起霜了,与汀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辨不分明。为何我不能化作这霜,伴着月色,飞到她的身旁。
奔流的水啊,我求你,求你夹着我的愁思,一同向东流去。
明亮的月啊,拜托你,拜托你映出她的模样,与我共销这万古情愁。
花落月潭,春光将尽。乘月不归,情何以堪……就让离愁伴着残月余辉,散落在这树林里吧。
春江花月夜篇六
教 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二、授新课。
1、 江楼钟鼓:
2、 。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三、总结。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春江花月夜篇七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题: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要点:。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生,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春江花月夜篇八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题: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要点: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生,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 双 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四.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五.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春江花月夜篇九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 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
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欣赏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春江花月夜篇十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可能是一种偶然。倘若没有明代的胡应麟拭去历史的尘埃,慧眼识诗,将其从不计其数的古代诗作中挑出来选进《诗薮》,或许《春江花月夜》至今也掩埋在腐朽了无生机的一堆陈纸当中。幸得有胡应麟这位“伯乐”,“千里马”张若虚及其作品才能在文学殿堂绽放异彩。有时候,瞬间的绽放,也需要永恒的等待,张若虚一等,就是上千年。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也绝非仅仅是一种偶然。偶然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抵挡的必然。《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主要是其艺术成就。清王尧衢,王闿运,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等等,对《春江花月夜》赞誉有加。《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旧题多为宫体之作,张若虚将本为五言的旧题上升为七言,将格调靡靡的宫体视野转向更为高远的哲学方向,突破了宫体诗作的束缚,转向更为高雅的艺术创作。虽然《春江花月夜》有乐府旧题宫体的痕迹,但在当时诗歌创作上艺术的突破是毋庸置疑的。之于《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此处亦不复赘言。
之前讲授《春江花月夜》,思维仍然脱离不了“春、江、花、月、夜”五字的拘囿,笼统讲授此文写了五种景象。今日再观之,蓦然惊觉自身受限于固有思维。虽说比诗内容写及“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实则是要突出“月”这一意象重心。换句话说,《春江花月夜》一诗,是以“月”为核心的。读此诗,重心应该关注在“月”上。
为何此诗解读的重心在“月”上?
清朝王尧衢概括总结此诗的一个特点是:“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从王尧衢的点评中,直接指出“月”这个意象在诗中所占的分量。当然,王尧衢指出字面上与“月”有关的共十五处。这似乎从数字上说明了与“月”有关的内容在直观数字上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字面上直接体现写月的内容外,还有好些文句是侧面来写月亮的。
例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两句,按一般生活常识,“流霜”“白沙”应该会反射月光,而此处有“流霜”而“不觉飞”,有“白沙”而看不见,是侧面写月光。月光实在是太亮了,以致眼中所见只有月光。又如“江天一色无纤尘”句,江天如何才能成“一色”,如何才能有如此空灵洁净的视觉效果?只能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万事万物笼罩在月色之下,才能表现出这样充满美与想象的视觉效果。因此,这句诗歌还是在暗示写月亮。诸如此类的诗句,诗歌中还有不少。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这首《春江花月夜》的核心内容在于“月”,解读这首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月”.
既然这首诗歌的核心是“月”,那么“春、江、花、夜”的出现又有何作用?我们可以把其余四个意象作为“月”的陪衬。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水的出现就是为了引出“共潮生”的月亮。换个角度出发,“春、江、花、夜”都是月亮出现的背景,都是为彰显“月”服务的。
张若虚集中笔力突出“月”的地位,到底为何?通过梳理文本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作用。
一是“借月说理”,把“江月”的丰富内涵上升到哲学高度。最能体现其朴素的哲学思想的诗句莫过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人类的变与江月的不变形成对比,思考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打破了乐府旧题宫体诗的内容限制,也极大提升了古人思考的维度,从简单的即景抒情转向思考天人关系的哲学高度。
二是“借月抒情”,以月亮为载体,表达相思之情。借月抒情,难脱“借景抒情”的窠臼,但是张若虚的借月抒情,却也有其独特之处。以“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等句为分析范式,会发现张若虚的”借月抒情“,写月总有独特之处。月亮本有引起他人相思之意,而且此时月亮照在”离人“的”妆镜台“上,犹如人于伤心时又闻伤心曲一般让人情难自禁,肝肠寸断。月光于”帘中卷不去“,将月光视为有形之物,也算是化无形为有型之技巧。”捣衣“容易引发人的联想,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一词,往往容易引发人的相思之情。而”拂还来“,更言寄予思念之月光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是月光,更是无尽的思念之情。
较之”借月抒情“,”借月说理"的艺术高度似乎更高一些。毕竟,写作的视野及技巧已经开始剥离了乐府旧题宫体的桎梏,开始走向有深读的抒情与反思。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唐诗里没有说理之类,而是强调张若虚勇于打破写作模式的束缚,进而开始进行革新与突破,这一点似乎比诗歌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江花月夜篇十一
“皓月凝波,浮云淡雾,只听江楼钟鼓,疑是仙乐,看晚风微拂江水,起层层涟漪。望天际,水尽云合,隐约处,有轻舟过长桥。风在耳语,月在等待。”在静谧如水的夜里,沉醉在“若虚”玲珑透彻的诗境里,或许,春江花月夜,这本是梦中的良辰美景,是每个人心中一丝淡淡琴弦,在月正情满的良宵读过、弹起。。。。。。
临湄江边,与《春江花月夜》(圈子)依阑遥望,你如一衾白衫款款行来,一掌春水晕开了我那梦中的良辰美景,宕起百转千回的情愫。你不是高深莫测的丹青妙手,却轻轻挥洒,点滴渲染虚实相生的神韵,让我仿佛游弋在澄澈空明的神话般美妙的'艺术境界里,遐思冥想,感知那情深如水。你不是那仪态风流的大唐乐师,却奏出古朴的曲风:春江花月夜,春花渲染,江水灵动,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闭眼,睁眼,感受,聆听,声色春江花月夜。而我,人在船上,心在彼岸,小舟远去,独留春江的夜空无限幽静空灵。
或许,你是一把陈年铜镜,我靠近了你便能从酝酿了千年的韵律中触摸到人生的各种景致,让疲惫的心灵暂时超脱于世外。或许,你是千顷似水的港湾,擎一朵浪花邀一杯明月,便能卷起层层白浪织就情网一张,叫我甘愿做被你俘虏的一只鱼。静静地栖息在与你相遇的江边,忘了曾经多情的梦语,忘了昔日繁华陨落的忧伤。
想想浮浮沉沉的人生,几回醉卧明月清风,几回自诩空谷山人?凝固在空虚的境地,在《春江花月夜》这个文学百花园,将那颗质朴的心灵飘逸于花间、云中、梦里、酒香、禅境之中。我相信“留恋月夜处,神来有妙笔”。在这里,和友人举酒品诗文,挥笔天地间!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在淋漓尽致的飞洒里,以神来之笔,以若水的襟怀来明朗自己的斗志,行文不为图名利,为言明己志,澄澈心胸。细数沉浮,恁凭锦字描红。琴音遥寄高山水,以载酒园林的闲情烘托着冷玉出尘的心境来面对世间的营营。
春江花月夜,清江畔千里共辉映,倾泻着柔柔的微澜。那洒遍天涯的月光,跌落成眼中的潮汐,丝丝沁入心底的深处,汇成一泓清泉,荡涤秋夜的残梦,如茧的记忆!聚散离合的愁绪零落在月影里,把红尘的梦想做成一挂云帛,任一缕如雪的清愁,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殷殷的期待着如同紫水晶般魔幻的色彩再次绚丽那渴求已久的逸雨晴空。泱泱心海碧波荡漾,《春江花月夜》这心灵峭壁上的奇葩,如一株腊梅在皑皑世界里,幽幽梵唱翻阅冬青的心事。循着那弯幽幽江水静静地流淌,我,一直在惝恍迷离的水晕墨章里沉醉,沉醉。。。。。。
今夜,一缕清风从湖面轻轻吹过荡起微微涟漪,我观月无语而拈花微笑。为你,我采撷一缕轻盈,洒落几滴撩烟的幽绪,用洞穿冥冥的嫣然清眸,用摩云的素手,漫翦风前的一尾兰羽,在轻舞幽寒的暮色下,执笔言怀,依着墨客的音韵,翦一抹闲情,勾勒一幅香雪对红螺般的幽景。为你,我剪一瓣云中的祥语,放在你的枕边,让多情的心醉于魂梦。为你,多少人和我一样,携一袭月色盈盈涉水而来,把遍十二栏杆,酌一壶清酒,倚靠着烟花河畔青青的杨柳,凝视掌心的清辉,把吟咏的诗行叠起。
“古筝妙曲响,水卷云舒张。闲时倚栏醉心处,悠扬琴声远。
清风戏衣袂,相思何有眠。情深意浓夜未央,相见在何年?
摘云隔千山,共浴明月光。轻音一曲酒一觞,心醉愁烦忘。
晓来雨还晴,风过水含香。红尘有缘今生聚,人世几沧桑!”
春江花月夜篇十二
录音机、多媒体。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春江花月夜篇十三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还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江花月夜篇十四
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
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诗歌。
(生默读5分钟)。
师: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生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
师:你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
生2:除了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月,我还看到了淡淡的雾气,这雾气在江面上轻轻飘荡着,时有时无。天地因此显得格外的空旷、寂寞。
师:你在辽阔和寂寞之上,还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
生3:月亮很亮很高,一个人很孤独……。
师:谁?这个人是谁?
生3:作者。
师:作者吗?
生3:是……抒情主人公。应该在初春季节,还比较寒凉,抒情主人公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长江边上,一会儿仰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观水。他由这孤独的月和流淌的春水,想到了家乡,想到了历史,想到了人生,心中充满了忧伤。
师: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很好!
师:多美的一种意境啊。小舟如犁铧,将大江耕碎了,将月光揉碎了。
师: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到了春江花月夜迷人的`气息。现在,让我们轻声吟诵这首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的美。
(学生自由吟诵。3分钟后)。
生5:整首诗轻声读下来后,我觉得有一种寂静优美的感觉。
师:噢,你读出了寂静优美。这种美,你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5:……。
师:表达不出来,是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不对?
生5:是。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大脑中有无数的图画,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吧,或许他们能表达出来。
生9:我的大脑成大杂烩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都混在里面,组成了一幅画。在清静明透的意境里,它们融为了一体。
生10: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红,花瓣飘落。
师:美,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荡漾。两遍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再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单独朗诵一下。
(放背景音乐生11在音乐伴奏下朗诵,读得情真意切,全体同学似乎已经陶醉其中)。
师:三次诵读,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是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自然,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师:欣赏了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朗诵全诗的欲望?下面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
(学生自由诵读)。
师:有没有自我陶醉?
生12:有点陶醉了。在朗诵中,我的大脑中始终浮现着那轮皎洁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穷。
生13:我越读越悲伤,觉得诗中的那位人物很可怜,在期盼中哭泣,时间在流逝,可他苦苦等候的人儿却始终没有来到。
生14:我陶醉于这中国水墨画般的艺术境界中,脑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缥缈遥远。
生15:我突然有了一种孤独感,感觉到无论月还是人都是孤独的。
师:哦,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是主要的。那么,最主要的是什么呢?
生(齐答):月。
师:为什么呢?
生(杂言):月贯穿全诗,月将景物与情感联系了起来,写月的句子最多……。
师:对,月是整首诗歌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诗人对宇宙无穷的感叹也是借助月的引发,同样,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触动的。所以,月在诗歌中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了。
(学生在诗歌中勾画,找出了十多处写月的诗句)。
师:都是什么样的月?这些“月”是否全部相同?你说说看。
月,这应该是月挂中天的半夜时分。后面是“玉户帘中卷不去”的冷月,我想,那时月亮应该开始偏西,是下半夜了。最后是“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残月,那时天应该亮了。把这些写月的诗句联系起来,可以发现诗歌中有一条时间线索。
师:你很会读诗啊,善于借助意象来领会诗歌意境,这是好方法。
师:那么,同样是围绕着月来抒情议论,诗人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是否相同呢?
生17:诗歌在整体上有两块内容,前面一部分写景,联想到人生的思索——谁第一个看见这月,月第一个照到的又是谁?后面一部分是写思念的。
师:哦,诗歌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那么分界在哪儿?
生齐:在“但见长江东流水”后。
师: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剪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中描绘。
下面,我们一起做一次“赏”月活动!请大家从上面描写“月亮”的诗句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用自己的话来展现心中看到的美妙境界。注意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来渲染来创造,文字要尽量优美。
(5分钟后)。
师: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该用多少牛奶才能把这天地洗个遍呀。(生笑)。
师:真好,永恒与纯洁,你的两个关键词。
生20:早春二月,连绵的春雨滋润了万里长江。沉睡一个冬天的大江醒了,一起醒来的还有海潮。江潮奔涌着扑向海洋,海潮欢呼着拥抱江潮。于是,江面开始变得格外的宽阔,宽阔到江海融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就在这无法分辨清晰的遥远的水平线上,此刻,一轮明月从水天相接处探出了头,它似乎很害羞,似乎很留念这深邃的大海。然而,兴奋的海潮并不在意月亮的害羞,它们起哄般的一个推举,就把月亮举出了水面。于是,刹那间,海面上一片澄澈通明……(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这诗意描述的充分肯定。说得很好,真的很好!
师:不要评价,只是描绘出情景来。
生21:噢。剪纸般的月亮粘贴在瓦蓝色的长空中,长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蓝的江水。这江水蜿蜒着流向东方,在天边处和大海和蓝天融为一体。时空凝固,凝固在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这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的江畔。
师:是啊,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能够凝固。凝固了,也就永恒了。
生22:人生渺小,宇宙壮阔。时光的长河永无止歇地流淌着,流过三皇五帝,流过诸子百家,流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流到此刻,流到我们的眼前。无数的英雄与狗熊,都消逝在这不尽的流淌中。然而,天上的江月,却始终哲人一般高挂在空中,静静地观赏着人世间的一切风云变幻,该圆时圆,该缺时缺,从不因为人类的无休止的烦恼与纷争而改变了自己的运行规律……(掌声)。
师:你把很抽象的哲理描述得充满了情趣,谢谢你。
生杂言:表达出了一些,还有很多没有表达出来。
生23:他们说的确实很美,不过我大脑中还有许多零碎的画面,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师:哦,是不是脑子里想了很多,但就是无法把他们全部表达出来?也许,一表达出来就感觉缺少了许多宁不过这没有关系,艺术就是这样。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诗歌的鉴赏,只要用心去品,用心去丰富意象创造意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了。
师:通过五次诵读,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之作其无穷无尽的意蕴和浩瀚博大的情怀,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推动我们继续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推动我们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春江花月夜篇十五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篇十六
归来的燕子,轻轻掠过水面。
留下了一串串的水纹。
婉约着当年的痕迹。
墙角的草儿,枯了又绿。
迎春花儿,盈着雨滴的晶莹。
蜜蜂在花丛中,嬉戏。
低声呢喃,耳畔私语。
诉说着爱的缠绵。
采撷一份悠然诗意。
岁月的风,吹绿了经年。
田野里,弥漫着泥土的清香。
给美妙的大自然。
平添了几许惬意与舒爽。
一串串纯白如雪。
在蓊蓊郁郁的叶子中隐藏。
透过俗世的屏障。
沁出一阵阵暖心的芬芳。
安暖那一季又一季的怀想。
在和煦阳光的折射下。
闪闪发亮,发出耀眼的光芒。
游曳的思绪,回归花香满怀的景象。
魂牵梦萦,阡陌小径。
尘世喧嚣,有故土的地方。
就是梦的天堂。
故乡的春天,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激荡着心底的那一方情天。
这情里面。
有着我对故乡的思念。
秀色满园,我爱故乡的春天。
2.江。
陶醉于这样静谧的时光。
坐在江边,坠入夕阳。
眺远,拥抱粼粼波光。
一壶冰心,将光阴惊艳。
江心一片,孤帆远影。
礁石上,有望穿秋水的期盼。
红尘里,天涯尽头。
看流光逝去。
百舸千帆,何处有卿意。
欲将心事付瑶琴,谁与同听。
情深处,素笺红袖。
折字为酒,谁与聊叙。
江南烟雨,雨水轻漾江不平。
淡墨里,谁又在深情描摩一笔。
乌蓬船里,浅墨难书情重。
天青色烟雨。
我在江边等你。
盈盈子期,石像依然伫立。
面朝归来的港口。
相思引,泛滥于眸。
等你,和我一起走。
3.花。
推开心中那扇窗。
在季节转角,轻触时光。
花开成海,绽放成葱茏模样。
情思深种,悄然回望。
在花的世界里。
我看见了属于我们的白月光。
那个你,温婉女子。
如一朵花,在我的心海。
悄然绽放,以一种独特的姿态。
流动的空气中,洋溢着深情期待。
打量着窗外的这朵花。
欲放含羞。
有着江南女子般的无限温柔。
在红尘中行走。
美丽身影,心动笑颜。
我想把每一刻精彩瞬间。
痴心挽留,暗香盈袖。
在一朵花开的光阴里。
时光真的开始倒流。
4.月。
皓月星光,跌落一地的怀想。
悠悠月华,融入我生命。
那日不落的篇章。
研情思入墨,写到宣纸泛黄。
弥留中。
我看见了月儿。
在向我痴痴回望。
那醉心的回眸,在时光里绵长。
月光那么亮,回忆那么长。
一轮明月,抬头即是思念。
想念你手心的柔软。
想念你娇羞的模样。
清浅的时光。
你送我的那一束风铃。
悬挂在窗前。
摇曳记忆最深处的回响。
于是,我沉迷于一杯琉璃月光。
在月光里,我仿佛。
看见了熟悉的脸庞。
牢牢占据着我的心房。
因为你,我忘记了如何去淡忘。
只记得,有你的故事。
每一个情节,都不同寻常。
5.夜。
夜凉如水,华灯初上。
思绪被拽向远方。
在这别致的夜间。
我亲手把对你的思念。
折成千纸鹤的模样。
飞向远方。
安暖在你身旁。
让它捎去我的念念不忘。
静谧的夜里。
覆盖着轮回的幽香。
相思情愫,穿越无数个音符。
在云水之巅。
轻吟,浅唱。
和你一起去过的地方。
还是当初的模样。
那棵树下,我们的名字。
依然很倔强。
用手触摸,还有当年的温度。
夜里,这醉心的记忆。
在时光的缝隙里。
悄然酝酿。
在某个特定的时候。
沾染月光的往事被一遍遍翻唱。
倾覆本是平静的时光。
终究难眠于流沙的海洋。
夜深了,城市安静了。
不知不觉的,我便沉醉了。
春江花月夜篇十七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的能力。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课时。
1、背诵描写月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托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教师补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夜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3、教师导语: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竞为大家”。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显名长安,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初读全诗,品诗意。
1、齐读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
2、根据诗中语句描写,写出月亮运行轨迹。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读全诗,根据老师提示,概括个部分内容。
(前八句,中间八句,剩余语句)。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4、分读各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光无垠,月色纯净——画意。
月下之理——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
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
(二)细读全诗,品诗韵。
第一部分:景物美。
1、试背前八句。
2、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请标出。
3、给这一部分命名。
4、体会写景特点。
参考:a、紧扣题目,开篇对景物春江花月夜进行描写。
b、以月光统摄景物,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描写,层次分明。
c、创设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5、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这个画面。
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二部分:哲理美。
1、背诵中间八句。
2、由月色作者联想到什么?
提示:由月及人到宇宙。
3、你最欣赏哪个句子?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4、请画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情感:哀而不伤。
读下面几句,品味情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有余,羡长江之无穷。
第三部分:情感美。
1、齐读这一部分,然后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
提示:“白云一片去悠悠”以下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思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以下八句——思妇怀远。
“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游子思归。
2、一学生背诵总写部分。哪一词语用得好。
举例:“徘徊”。
赏析参考:
a、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之美。
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c、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呼应,写出月亮不忍离去,思妇的思念之苦。
3、“鸿雁”“鱼龙”的理解。
参考:“鸿雁’“鱼龙”本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了月光的清澈,同时,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两者是古代用于传递音信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却不能传递音信,可见二人音信断绝,相思无着。
4。齐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
诗句中哪些语句表达了思归感情的?
a、“昨夜闲潭梦落花”在梦中也想家,运用心理描写。
b、“江水流春去欲尽”在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中表达归家心情。
c、“碣石潇湘无限路“以“无限路”表达有家难归的无奈。
教师小结抒情层次:先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美景,为下面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本诗由写景转向关照人生,思索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感叹——哲理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离愁别绪,讴歌爱情,憧憬幸福——情感美。
(三)比较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思考问题。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补充注释:
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1、用自己的语言把全诗描述一遍。
2、本诗描写了一个什么画面?
3、两者比较比较:
a、题裁上不同:《望》为五言律诗,《春》为乐府体新辞。
b、体材上异同点。
相同点:都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都以月夜为背景,写相思之苦。
不同点:在于《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是通过“思妇”和“游子”两个具体形象分别描画出异地相思的别样情怀;而《望月怀远》中作者通过单一对象描画因月而起的浓浓相思之情。满目哀怨缠绵,挠是相思凄苦,相思无奈,相思有深怨!
c、风格不同《春》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篇十八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唐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